浙江省学前教育短板(精选10篇)
1.浙江省学前教育短板 篇一
“全面二孩”时代学前教育如何补短板
作者:庞丽娟《光明日报》(2016年04月05日 15版)
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由于起点低、底子薄,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据教育部最新统计,至2014年底,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0.5%,有近1/3的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在农村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遍在50%以下,不少贫困县甚至仅30%~40%。同时,还有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困难家庭儿童和残疾儿童等,他们中的大部分因经济困难、资源短缺而处于“入园难”困境。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下,学前教育资源必然更紧张,压力将更大。据预测,每年将新增300万名学前儿童,按照现有学制3年内会新增900万名入园儿童。人口的刚性增加对教育公共服务挑战很大,首当其冲的是学前教育,1~2年内即将遭遇新需求的叠加压力!而同时,年轻夫妇是否愿生二胎,有两方面关键性因素:一是否影响就业——即是否有适宜的就业配套政策;二孩是否“容易”入园——即是否有更加充足的学前教育资源,且普及、普惠。在当前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鼓励“全面二孩”的形势下,加强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下大力气、着力补上学前教育资源的短板,既是百姓关注,也是国家发展与和谐稳定的需求。
总体思路上,一方面,应坚决推进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要积极适应人口生育国策变化,未雨绸缪,主动谋划,特别是围绕着其中的重点问题、突出矛盾、薄弱环节,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新的体制机制与制度,以有效化解欠账的同时,积极应对新压力,满足新需求。主要的政策建议有:
首先,因势而谋,做好新形势下的事业发展目标规划调整与制度的顶层设计。组织多学科、跨领域力量,深度研究与预判“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下的人口增加及相应带来的教育增量,科学调整事业规划,包括规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数量发展,更要注重质量提升;园所设施建设,更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并将之纳入国家“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同时要求纳入到各省市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第二,抓紧建立与完善适应快速发展形势需要的学前教育管理新体制与财政投入体制——“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全面提升我国各地领导统筹和投入保障的重心与层次,既适应国情、实事求是;又有利于加强新国策实施下统筹、领导扩大学前教育有效资源,推进事业积极、健康发展的能力。
第三,将人口变化与教育需求、城镇发展规划等密切结合,科学布局教育资源。新的资源发展,不能是简单的区域平均增量,而应把握这一机遇,作为资源再次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的调整时机,以进一步适应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规律,保障“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下,百姓能就近享有具有一定质量的学前教育资源。特别是要注重研究制定好居民小区、乡镇街道幼儿园配套建设政策,保障城镇小区建到哪儿,幼儿园就必须配套建到哪儿。
第四,建立灵活开放的办园体制,以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除了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公办园,特别是利用公共财政大力推动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同时,要利用好已有存量,积极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园的发展;并突破传统思维,以政策、财税优惠、师资建设、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帮助和支持民办园的发展,并引导与支持其更多选择举办普惠性民办园。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支持多类型混合制园的发展。
第五,用非常规的思路,多措并举有效增加学前教师。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尚缺120万学前师资;各省市区,特别是乡镇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都存在较大的学前师资缺口。这直接阻碍了一些已建园舍成为实际、有效的教育资源。教师是学前教育短板中的短板!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必用非常规的、多措并举的思路,增强学前合格师资快速扩充能力。一方面,加强支持各地师范学校的建设发展,合理布局,做大做强,有效拓展各地高师、师专和幼师的教师培养与培训能力;另一方面,积极面向广大师范毕业生、在校生,综合性高校学生,招考、培训成为合格学前师资。同时,广开招纳大门,面向社会上有志从事学前教育并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人群招考,并据其专业与相关基础,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适宜性差异化的培训。
第六,抓紧研制出台《学前教育法》,给新形势下学前教育积极发展有力保障。要在短时间内,真正、有效地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并改革、创新,可持续地拓展学前教育能力,同时保障教师队伍建设与学前教育质量,最根本的,还在于尽快研究出台学前教育专门法——《学前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前教育性质、地位,规定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的责任;总结前期各地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举措,对新时期适宜的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园体制,以及学前师资队伍建设政策等,作出明确规定,以积极从容地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开放下的新形势,更保障并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国家督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2.浙江省学前教育短板 篇二
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教育, 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使受教者学习、认识社会性、个体性和教育性中三种价值角度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学校应该从社会存在、创新、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创造等发展需求相互结合的角度来看, 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育人, 是“铸人铸魂”。最大特点就是把受教育者, 即学生, 当作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体魄、内质、个性、创造性以及社会适应性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成为一个能够秉承人类文化成果, 具有思想、智慧和专长, 能够担当社会主体责任的人。学校既要肩负起培养、栽培人的责任, 又要起着传递文化知识的作用,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书育人。说得具体一些就是, 把国家职能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战略很好地教授给学生, 同时也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学到知识, 逐渐培养和具备以下两种能力:一种是参与社会分工, 投身社会化大生产, 也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以此作为谋生手段。这一点是多数学校的工作重心, 不仅真抓实干, 而且效果显著。另一种是适应社会, 继而改变社会, 让社会更和谐, 使人们更好地生活。这件事情本身难度就比较大。首先, 适应社会必须要认识社会, 这对于人际关系相对单纯的学生来说本就不容易。其次, 改变社会要求个人在认识社会后不被社会改变, 一方面能够适应社会, 另一方面时刻保持改变社会的想法, 从身边小事做起, 并持之以恒, 逐渐影响更多的人来共同改善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 继而改变社会, 这才是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意义。以上虽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但培养这样的学生不仅使学校改造了自身,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如果把学校比做一条大河, 学生则是大河里的各种生物, 各得其所, 各取所需。师生在学校要做到教学相长,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二、育人的重要性
育人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对学生正确人生的价值引导, 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开放与发展的世界观;形成具有为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形成具有人类共同的崇尚真理并且勇于实践的价值观。这对学生“三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潜移默化中认知主导价值基础和特点, 做到要做事先做人, 构建良性学校精神。对社会和个人而言, 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 能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正义感才能辨是非, 必要时为正义挺身而出, 在工作和生活中能秉持做人的原则, 知道“孰可为, 孰不可为”, 不会为利益出卖良知;不讲诚信缺乏责任感的人就其个人来讲, 通常不会被委以重任, 难成大事;从社会角度来看, 这样的人不仅不会让社会变得更好, 反而可能成为社会问题的制造者, 他们掌握的知识越多也许越危险。
当今社会许多人内心浮躁, 急功近利, 不肯静下心来做事, 人际交往当中唯利是图、拜金思想、功利主义的不良风气盛行, 突破道德底线, 乃至恶性犯罪的事件层出不穷, 其性质和严重程度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挑战着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究其原因是很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 值得深思的是他们并非没有受过教育, 相反, 绝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教育, 甚至是高等教育。这也折射出相比教学工作, 部分学校的育人工作是一块“短板”, 必须重视这项工作, 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原因分析
现代社会, 多数事情早已过了仅靠个人单打独斗就能闯出一片天地的时候, 而更多的是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团结协作来完成。因此, 合作、沟通、良好的人际交往就成为每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必要技能。遗憾的是, 目前的学校教育似乎只注重竞争, 而不注重合作。学校里面, 学校注重的是成绩排名、升学、学校名次、学校知名度。直白点说就是俩字:竞争。合作、沟通这些现代化社会必须具备的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进入学校的教育理念中。
尽管各级学校原本就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育人工作, 但育人何以成为“短板”, 进而成为诸多社会问题的始作俑者呢?学校在育人方面出现“短板”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学校不够重视, 因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如下图所示) , 仅依靠学校重视是不够的, 既有政策导向又有客观原因。如:思想意识领域没有绝对的权威, 有时甚至没有绝对的对错, 所以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 又难以制定量化的指标任务进行考核, 等等。因此, 不同于教学和科研工作, 育人工作通常不与学校利益直接挂钩。除此之外, 不良社会风气在这一问题上也有很大的责任。
通过上述分析将主要原因概括为以下两点: (1) 拜金的社会大环境。一切向钱看, 看重金钱的同时必然忽略获取财富的手段, 仅以财富论英雄。物质财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它是每个人生存的前提, 但将金钱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想法无疑是错误的。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不同的层次, 下一个层次获得满足之后, 对上一个层次的需求会逐渐强烈, 这个过程本身是自然而然的,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获得最高需求层次的满足, 大部分人处在社交需要层次基本满足, 继而想要获得他人的尊重这样一个阶段, 如果全社会只是给予有钱人和有权人更多的尊重, 使这些人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这样的社会必然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家长和学生身处其中难免随波逐流, 将读书和金钱直接联系起来, 读书如果不如不读书的挣钱多, 宁可不读书。 (2) 物欲之风吹进校园, “象牙塔”也未能免俗。学校之间也存在相互竞争, 竞争的主要指标中, 中小学是升学率, 大学则是就业率, 在这种形势下很多学校的职责败给了利益, 这种导向存在严重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社会好比一个需要吃饭的人, 学校好比厨师, 只有在厨师保证饭菜质量的前提下, 人才能不生病, 否则对社会这个“人”而言, 一旦吃下有问题的食物而生病, 没有人能够充当医生, 想要康复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是不让他生病, 那就不能单看产量, 必须提高饭菜质量, 保证食品卫生。也就是说, 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必须保证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而不是仅能暂时“充饥”而后又“要命”的“不健康食品”。
四、几点建议
为使学校真正有决心、有条件落实育人工作,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国家政策引导, 号召中小学校加强德育实践培养, 将德育纳入升学考试。 (2) 全社会弘扬正能量。如:督促新闻媒体发挥自己的职责, 对社会问题进行客观陈述, 并以正确的观点加以评判, 不能为了利益, 吸引眼球, 混淆视听, 对于颠覆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事件不应点到为止;加强网络舆论监督, 败坏社会风气的内容及时删除;等等。 (3) 学校调整办学思路, 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和考核办法。不同层次的学校面对的学生不同, 所以应分类制定, 但前提一定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4) 育人者必先正其身。在教师引进中严格把关, 建立高标准的准入机制, 必要时可以了解周围教师、同学对其的评价, 以及通过使其在见习期兼任学生工作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等手段。 (5) 加强过程监督, 净化教师队伍。对违背职业道德甚至丧失教师资格的事情一旦发现, 对涉事教师严惩不怠。
综上所述, 社会问题无法消除, 减少社会问题也不能立竿见影, 但只要学校及时调整办学思路, 不断向社会输送更加“健康”的人才, 那么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
摘要:社会问题的频现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很大关系, 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源于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所受的教育。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普及程度和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今天, 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增长趋势。我们的教育事业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却也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出现偏差, 导致育人成为一块“短板”。
关键词:社会问题,育人,学校职责
参考文献
[1]杨光明.高等教育的内涵是育人[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11) .
[2]宋敏.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精神示范和引领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23) .
[3]杨鸣, 胡成玉.教师和高校在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中的职责[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s1) .
3.浙江省学前教育短板 篇三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该报告提供了一条出路——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据调查,针对“到底多高的工资,才能吸引师范毕业生去农村”,初期月工资达到3 001元到4 000元时,就有79.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愿意去农村任教;如果工资达到4 001元到5 000元,88.07%的大学生都愿意下到农村。也就是说,如果工资水平达到4 000元以上,我国乡村教师这一教育“短板”问题即可得到解决,而这需要国家投入的资金为260亿元到750亿元。
对此,舆论有两方面意见,一是光靠工资待遇解决农村教师问题,太“物质化”,这和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不合拍;二是国家哪有那么多钱来支付这笔费用。
要解决乡村教师缺乏吸引力的问题,还只有提高待遇这条路,就是职称评审,也是和待遇挂钩的。从全世界范围看,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有效的办法,就是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师标准一致。而且,为吸引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有必要适当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高于城市。笔者前不久到加拿大考察,各学区负责人告诉我,学区内小学、初中、高中的生均成本是一样的,任职年限相同的教师待遇也是一样的。在美国,乡村教师的待遇要高于城市地区,由于待遇高、乡村生活成本低,教师才愿意到乡村任教,这也为教师轮换制提供了前提。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也曾提出,要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在实行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时,明确规定要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可具体的执行情况很不乐观,总体看来,乡村教师的待遇还是远远低于城市。而在没有解决乡村教师待遇的情况下,教育官员和舆论都要求乡村教师发扬奉献精神,试图以此吸引并留住教师,但效果甚微,因为这是完全背离职业精神的做法。发展教师队伍,必须从职业角度出发,保障教师待遇。如果待遇都无法保障,如何让教师有职业荣誉感?
我国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和农村特岗教师计划,都忽视了这一点,由于乡村教师职业本身不具吸引力,因此,免费师范生并不愿意到乡村任教,而特岗教师在完成三年服务期之后就考虑离开乡村,于是,乡村教师存在年龄低者多、中老年者多的情况,而青壮年群体却很少。调查的结果也显示,乡村教师的年龄构成呈现倒U形结构,长此以往,今后乡村教师可能只有刚毕业的年轻学生,工作几年之后就离开,有经验者难以留在乡村。也就是说,政府的免费师范生政策、特岗教师计划,只给乡村学校提供了一批“过客”,而非办学的“中坚”。
近年来,我国为促进教育公平,为帮助贫困学生,每年的投入达到上千亿元,这当然是应该的。而从深层次的教育公平出发,我国要认识到发展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性,要让农村孩子享有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都必须提高乡村教师质量,因此,要重视把促进教育公平的资金用到乡村教师身上,而700亿元的投入在每年新增的教育经费中只占很小的份额。这绝对不是缺乏资金的问题,而是政府在推进教育公平时,是否有新的公平理念的问题,客观而言,投入到乡村,相对于投入到其他领域,这并不能立即展示教育政绩,但这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对教育公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4.浙江省学前教育短板 篇四
如何在学制不变,生源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培养符合“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医学生,必须找出“需要”与现行培养目标的差距,特别是对阻碍医学生临床思维形成的因素进行改革,从专科层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
★ 医学检验职业规划
★ 职业规划范文
★ 职业规划
★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 职业规划
★ 经典专科毕业论文
★ 专科自我鉴定
★ 专科论文格式范文
★ 专科论文
5.浙江省学前教育短板 篇五
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全省职工在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推荐评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的通知》和省总工会关于评选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浙江省工人先锋号的有关规定。省总工会决定,在“五一”前夕,推荐评选一批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为做好推荐工作,现将《关于推荐评选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的通知》(浙总工传〔2011〕8号)转发给你们,请按《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严格按《通知》规定的评选条件、要求和办法进行推荐。
2、推荐工作要面向教学、科研第一线,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群众公认的原则。
3、上报材料及时间。推荐上报时间3月8日前。推荐对象的详细事迹(不少于1500字)和简要事迹(约400字)通过电子邮件分别报省教育厅人事处和省教育工会(省教育厅:ycemmy@sina.com;省教育工会:zjsjygh@163.com),同时上报加盖公章的书面材料一式两份,逾期不候。
4、择优推荐。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将根据事迹择优推荐,报省总工会初审同意后,通知所在单位将推荐对象在校内公示,并同时在浙江教育网和省教育工会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者,再填写正式登记表。
5、关于名额。全省产业201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个、奖章6名、工人先锋号6个;省五一劳动奖状2个、奖章8名、省工人先锋号14个。
不明事宜请与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联系。联系人省教育厅袁沉,电话:88008938;省教育工会李长春,电话:85118931。
附:浙江省总工会关于推荐评选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教育工会
2011年3月2日
浙江省总工会《关于推荐评选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的通
知》
各市总工会,省产业(局)工会,省重点建设有关赛区: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发挥全省职工在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推荐评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的通知》和省总工会关于评选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浙江省工人先锋号的有关规定,省总工会决定,在“五一”前夕,推荐评选一批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现就推荐评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评选范围和名额
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推荐评选范围:近年来在各行各业的基层单位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事业单位、社区居委会。省五一劳动奖状同时可以推荐一定比例的先进车间、工段、班组。
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章推荐评选范围:近年来在全省各行各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人(含进城务工人员)、职员、服务人员、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公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党务工作者及其他人员。推荐县处级党政(含群众团体)领导干部需从严掌握。厅局级(含)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不参加评选。
全国、省工人先锋号推荐评选对象为:企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中的先进车间(科、队、所、分公司)、工段、班组(项目)。
今年全省拟推荐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1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1个,全国工人先锋号39个;评选省五一劳动奖状30个(其中10个班组),省五一劳动奖章80个,省工人先锋号80个(名额分配见附表)。省产业(局)的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名额,由省总工会根据推荐情况综合平衡确定。
二、推荐评选条件
推荐表彰的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对象必须是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和重要贡献,取得显著成绩和优良业绩,近年来获得过所在地(行业)表彰,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先进集体和先进职工:
(一)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新品开发和品牌创建中作出突出贡献和重要贡献的;
(二)在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作出突出贡献和重要贡献的;
(三)在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建设或完成重大科研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和重要贡献的;
(四)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五)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重要事件中作出突出贡献和重要贡献的;
(六)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和重要贡献的;
(七)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中作出突出贡献和重要贡献的;
(八)在防范事故、保护环境、维护稳定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和重要贡献的;
(九)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和重要贡献的;
(十)在其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和重要贡献的。
三、推荐评选工作办法和要求
推荐工作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工作一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各条战线,面向社会各个阶层。
(一)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原则上从具有相应荣誉基础的对象中推荐产生。
(二)推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55%,科教人员不低于20%,企业负责人不超过6%,农民工比例不低于8%。推荐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50%,科教人员不低于20%,企业负责人不超过10%,农民工比例不低于8%。少数民族职工和女职工应占一定比例。在推荐的全国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中,企业班组不少于70%。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在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中的比例均不得低于30%。省五一劳动奖状中班组先进集体不少于30%。获得浙江省五一巾帼奖状、奖章称号的,给予优先推荐。县处级党政(含群众团体,下同)领导干部(含非领导职务)从严控制,厅局级(含)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不参加评选。已获得同级荣誉称号的个人和集体不重复推荐评选。
(三)凡有违反国家政策法规、拖欠职工工资、欠缴职工社会保险和工会经费、未组建工会和签订集体合同、能源消耗超标、环境污染严重等情形之一,以及2009年以来发生过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严重职业危害或因劳动纠纷引发的 群体性事件的集体和集体负责人,不参加评选。
(四)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条件,严格程序,接受群众监督。推荐的集体和个人必须自下而上产生,并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在本单位公示等民主程序,群众公认。其中通过全国产业工会推荐的集体和个人须经省总工会签署意见。
(五)推荐的企业或企业负责人,须经当地县(市)以上工商、税务(国税、地税)、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人口计生等部门签署意见;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及其负责人还须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签署意见。推荐党政机关(含群众团体)领导干部的,须纪检、监察部门签署意见,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征得有关部门同意。推荐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应征求本人户籍所在地工会的意见。
(六)推荐的集体和个人的基本情况及事迹必须属实,各级工会要对推荐的集体和个人层层审核,严格把关,逐级上报。凡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取消名额。各市、省产业工会对公示中有举报反映的单位和个人,要认真核实情况,提出明确意见,经主管领导签字并盖章后,在规定时间内报省总工会,逾期不报的,视为自动放弃。
省总工会将对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部分全国、省“工人先锋号”推荐对象进行考察。
(七)各市、省产业(局)工会要对推荐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荣誉类别分别确定一名重点宣传对象,并提供3000字左右的事迹材料,加盖公章后随同推荐材料一同上报。
四、需要明确的事项
(一)班组是指企事业中最基层的车间(科、队、所、分公司)、工段、班组(项目)等生产管理单位。
(二)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的推荐评选仍按有关规定执行,即:凡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厂长,以及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央企业下属三级(含)以上企业、省属企业下属二级(含)以上企业的上述人员,均视为企业负责人。一线职工指企事业中车间主任(含)以下的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指企事业中专门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与党政机关同级干部同等对待,但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特殊贡献的专家或学术带头人,可以按科教人员推荐。
(三)省五一劳动奖章评选中省重点建设推荐名额由省重点建设立功竞赛赛区推荐;未列入赛区的,由项目组织单位申报、相关市或省产业工会推荐。
(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按照有关规定同时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所在地市级劳模待遇;省属单位按照属地化原则,由所在单位按市级劳动模范标准享受待遇,但不超过本单位省劳模待遇。
五、时间安排
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推荐于2011年3月10日前,分别将以上推荐对象的初荐表、基本情况汇总表、综合情况统计表、推荐对象的简要事迹(约400字)和详细事迹(不少于1500字)通过电子邮件报省总工会初审。经初审并同意后,由各市总工会将推荐对象在当地主要媒体公示。公示无异议的,提交省劳模评选委员会办公室审定,并在省级媒体上公示。公示无异议者,按规定正式填写登记表。登记表缝上2寸免冠彩色光面证件照片,请用钢笔填写或打印,不得复印,不得在登记表上粘贴事迹材料。每个推荐对象另附详细事迹2 份。所有纸质材料3月25日前报至省总工会经济工作部。省总工会经济工作部电子邮箱:jjb@zjftu.org,联系电话:(0571)85117602、85113383、85114474,传真:(0571)85117602、85114474,联系人:李伟、吴文龙。
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推荐对象的各类表格均在浙江工会网http://下载,其中推荐审批表由推荐单位印发给推荐人选。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推荐表一式五份,全国、省“工人先锋号”推荐表一式四份。
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推荐对象的各类表格点击下载:
1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推荐审批表.doc 2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推荐审批表.doc
6.浙江省学前教育短板 篇六
2016年9月12日到13日,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易门县举行。易门、五华、开远、弥渡、临翔5个县(市、区)在会上作交流发言。云南省委、省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度重视,先后安排了5.8亿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奖补资金,对已通过国家认定的9个县(市、区)和2016年申报国家评估认定的49个县(市、区),每县(市、区)安排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着力解决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短板”问题。会议强调,为确保到2019年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这一总体目标,必须按期完成4个阶段性工作任务:2015年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五华区等9个县(市、区)必须抓好巩固提高工作,要经得起国家的检测和复查,在确保基本均衡基础上向优质均衡迈进;2016年申请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盘龙区等49个县(市、区)要加强整改,确保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2017年规划实现基本均衡的呈贡区等40个县(市、区)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安排部署;2018年、2019年规划实现基本均衡的昭阳区等31个县(市、区)底子薄、难度大,要提早谋划。会议提出,要继续加大投入保障,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进一步强化控辍保学工作,消除厌学辍学现象;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继续抓好关爱帮扶,促进教育公平;健全督导机构,强化教育督导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确保到2019年云南省所有县(市、区)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
摘要:<正>2016年9月12日到13日,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易门县举行。易门、五华、开远、弥渡、临翔5个县(市、区)在会上作交流发言。云南省委、省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度重视,先后安排了5.8亿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奖补资金,对已通过国家认定的9个县(市、区)和2016年申报国家评估认定的49个县(市、区),每县(市、区)安排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着力解决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短板”问题。会议强调,为确保到2019年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面实现县域义务
7.自带课桌上学提醒义务教育的短板 篇七
每到开学初,总能看到类似新闻。2009年9月1日开学,陕西澄城县数万名中小学生要自带课桌椅去学校;2010年9月1日,河南省孟津县的一些中小学校规定部分学生要自带课桌椅。据记者调查,当地的中小学生自带桌椅上学已有十几年历史。这些新闻都发生在农村学校,读来让人五味杂陈。
当很多城市学校在自豪地推行“课桌革命”——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提供崭新舒适,可调节的课桌椅时,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些中小学校,学生们不得不自带课桌椅上学,同是义务教育,城乡差别何以如此之大?将此新闻与8月3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有关首届中国贫困地区小学校长论坛的报道参照着阅读——其中几位来自贵州山区小学的校长的感慨:“我们村离县城至少差20年,县城离北京又差了50年。”当能更加深刻地体会此种差距之大。
显然,让学生自带课桌上学不能说是真正的义务教育。按照義务教育法规定,学校不但要减免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等费用,还应为他们提供必需的教育教学设施。为学生配备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是实施义务教育最起码的条件,否则那还叫义务教育吗?此种打了折扣的义务教育,令人啼笑皆非。
没有别的原因,此种状况只能用一个“穷”字来解释。乡镇穷,县里穷,地方财政无力承担义务教育经费开支。回过头去看,2001年政府确立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机制,虽然落实了办义务教育的责任,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几年间也有了快速增长,但由于财政对义务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加上政府间的分担比例不是很合理,事实证明,“以县为主”的体制安排已经不适应当下形势了。
2004年,我国义务教育在经费分担上,乡财政投入占到78%,与此同时,农村义务教育支出约占到乡财政支出的75%左右,占县级财政的50%左右。中西部地区诸多贫困县、贫困乡镇,绝大多数还是“吃饭财政”,能保证教师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就了不起了,再让他们承担中小学的教学设施的添置改善,确实勉为其难。因此,我们不能单纯指责当地政府没有尽到推进义务教育的责任,而是要从改革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上想办法。
说简单点,就是要调整“以县为主”的体制安排,改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担当主要的经费投入责任,由县级政府负责主要的管理责任。同时,应建立针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财政应以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义务教育投入,减轻县乡压力,以此弥合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
8.浙江省学前教育短板 篇八
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虽然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了,但的确学校里依然有“补丁学生”的存在,不仅没得到教师的嘘寒问暖,同学的极大同情,反而遭到教师“一刀切”式的责令“整改”。被“整改”的原因是这些个穿补丁衣服的学生“丢了学校和班级脸面”。这着实令人唏嘘,叹为观止。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究竟怎么了。其实,如果我们把完满的学校教育比喻成一个木桶的话,那么从“补丁学生”事件的发生发展来看,不难看出可能是我们现下的学校教育中节俭教育出现了短板。
我们心理学的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木桶要想把水盛得满满的,唯一的条件就是每一块水桶的板子要一样平整合齐并且完好无损。假如这只水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一块水桶木板若有破损,这只桶就无法满满当当地盛水。这也就是说一只木桶到底能盛多少水,并非取决于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没有想到的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基于此,木桶效应又被称之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上述的江苏某家长在论坛里发帖爆料学校“补丁学生”事件,其实就是我们学校德育——节俭教育缺失的具体表现。其本质是对我们自诩的一流特色教育的一次嘲弄,大大的校园,温暖的教室,肩负教书育人重责的可敬教师竟然容不下一个小小的“补丁学生”。
面对“补丁学生”事件学校教育应该好好反思,认真查漏补缺,亡羊补牢,重温节俭精神,重拾节俭教育,重建节俭校园。
一、学校教育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现下,不应该忘记和拒绝对学生开展节俭教育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告诫我们: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可见古人是多么重视节俭的。纵观古今中外,小到一個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无一例外,要想谋生存,要想谋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所以,节俭乃是做人之本、兴家之本、立国之本。另外,根据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与规定,未成年人在校期间,教师理应承担监护之责。所以,学校教师对处于消费阶段的学生进行节俭教育实乃法律赋予的职责所在。对“补丁学生”责令“整改”实在是不负责任,作为教师、学校罪莫大焉,是对学校教育短板的进一步削弱与减低。
二、摒弃我们时下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中浮躁与虚荣是当务之急
我们要广义地理解节俭。教师在思想上要搞清楚生活贫困要勤俭节约,生活富裕也要勤俭节约。俗话说:“坐吃山空。”历史上“今日花天酒地,明日乞讨过街头。”的案例比比皆是。今天,随着时代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勤俭节约的精神内涵应该更加丰富——它应包括正视贫困、容纳节俭、好善乐施、扶危济困等等,而不是无视贫困、忽视贫穷、嘲笑贫穷。首先,我们从事学校德育工作,不应该忽视我们国家的国情,虽然我们国家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1981年的8.35亿人,降至2014年6800万人(有的说是8000万),然而贫困依然是影响和制约我们国家崛起的一块短板。其次,我们要培养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大国公民,也不要忘记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也是我们中国设立的“扶贫日”,10月31日是联合国设立的“勤俭日”。更不要忘记根据201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全球仍有22亿贫困和准贫困人口。
三、创设条件,积极打造节俭型校园
李商隐说过,“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的潮起潮落也反复佐证了这个道理: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没有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没有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所以,我们今天学校、老师应该做的,不是让“补丁学生”整改,而是以此为校园热点,引爆消失已久的节俭教育,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节俭教育使勤俭成为学生的一种操守、一种品行、一种素养、一种美德;使崇尚节俭,合理消费,杜绝浪费成为当代学生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我们教育者应剔除世俗浮躁与虚荣,静下心来,为了学校教育的完满与健康,为祖国的未来,努力把校园打造成一个节俭型校园。具体的可以通过各学科渗透方式开展,也可通过周会、班会、队会等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参观社区扶贫点,深入贫困户访贫等方式操作,也可以通过学校局域网、互联网在网络平台上查阅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等方式进行。这些活动的开展目的就教育我们教师与学生,始终警钟长鸣,要知道我们国家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有6500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需要我们继续坚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同时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在学校中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参考文献:
[1]方静.探究农村小学生勤俭节约教育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7).
9.浙江省学前教育短板 篇九
一、补齐职业教育短板是发展新常态的必然抉择
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职场,给予学习者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综合实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1、没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产品,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于国民教育体系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其在人才产品的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既不可偏废,也不可相互代替。普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术性人才,职业教育则主要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社会发展进步,没有站在科学技术前沿、引领科技进步的学术型人才不行。同样,没有连通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也不行。支撑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就人才的类型而言,不仅需要院士、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专家;不仅需要博士后,更需要八级工。先进、前沿科学理论需要有“桥梁式专门人才”将其与科学实践连通起来,应用于社会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否则,就丧失了科学理论的价值。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就没有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经济发展。
2、职业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德国工业之所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秘诀就在于德国政府始终把办好职业教育作为立国战略,建立了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办出了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强化近半数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从而成就了德国精湛的工业设计和一流的工业产品。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对于办好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降低失业率、提高经济质量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应对产业变革挑战、重塑国家竞争力的济世良策。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技术和职业技能发展规划》研究报告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已成为社会应对挑战的重要工具,包括增强经济和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公民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以及减轻社会贫困问题等。欧盟在2011年3月“未来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走向”的国际会议上指出,“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欧盟2020年目标都能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得到实现,但是,其中没有任何一个目标在没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10月启动一项名为“为了美国未来的技能”的政策行动,强调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是对未来长期经济发展进行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总之,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多元挑战,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趋势。
3、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是新常态下增强湖北综合实力、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
当今国际经济社会正处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交织在一起,使全球经济发展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我国经济发展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已转入速度换挡、动力转换、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作出了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支撑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将湖北这个中部欠发达省份的战略地位再次推到了历史前沿,为湖北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正确应对新常态带来的各种挑战,有效化解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有力地打造经济发展中高速、产业发展中高端的双引擎,咬住“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不放松,肩负起中央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战略任务。而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在于教育为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供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支撑。虽然,湖北普通教育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职业教育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因此,深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服务最贴近、贡献最直接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增强湖北综合竞争力,培育发展新动力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二、湖北职业教育短板短在何处
1、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与相关省市相比差距较大
为什么作为教育资源丰富的教育大省,职业教育的发展落后于其他省份呢?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湖北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根据教育的发展规律,职业教育成本要比普通教育的成本高,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相应也应比普通教育的投入大。但客观上,湖北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远比普通教育的投入小。根据教育厅的统计资料,湖北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比普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明显偏低,其中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投入不足普通本科生均经费投入的一半。与全国相比,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不仅远低于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南和河南,而且仅为西部省份陕西的46%、云南的69%,只及沿海发达地区深圳市的1/4。尽管2013年省教育厅、财政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公办高职院校财政拨款水平的通知》,将职业教育财政拨款生均经费标准提高到5000元,与其他省份的生均经费相比,这一标准仍处于低水平。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职业教育发展统筹联动机制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目前,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山东、浙江、江苏等省普遍建立了教育、人社、发改、财政、国资等政府部门联动会议制度,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问题及时共同研究,形成了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机制。特别是在推进校企之间实质性合作,促进职业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上,形成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行之有效的硬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职业教育对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如山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职业教育的配套文件,制定了相关配套改革政策,形成了部门联动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山东职业教育的发展。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天津、上海等省市为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在做好政策顶层系统设计的基础上,还将校企合作实施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有力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而湖北虽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科技创新、经济协调发展以及校企合作提出了要求,但是由于缺乏改革的系统设计,没有形成职业教育与科技规划、产业规划、校企合作和部门协同联动机制,长期处于教育、人社等职业教育部门唱“独角戏”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职业教育发展。
(3)拓宽职业院校学生升学通道的力度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虽然湖北这几年在探索技能高考上走在全国前列,中职毕业生通过技能高考、高职统考、单独招生等多种形式升入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以通过普通专升本形式升入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习,但能够升学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还比较低,与外省相比差距较大。教育部职成司发布的《2013中职学生就业状况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4.57%,上海市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占毕业生总数的40.68%,而湖北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比例为7.85%,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不到上海的1/5。而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升入本科高校就读的机会则更小,根据对11所高职院校2011—2013年三年毕业生专升本情况调查,其比例分别为0.37,%、0.31%、0.48%。
2、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不够,适应性不强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强化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湖北职业教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状况仍比较突出。
(1)专业设置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突出表现在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按照区域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作充分调研进行合理设置和动态调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而是受利益驱动,盲目跟风,办一些所谓热门专业或是投入少、成本低的通用专业。形成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对接、人才层次培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结构不对接、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结构不对接的“脱节式”发展,与湖北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相适应。
(2)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根据调研,虽然湖北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但总体上良莠不齐。除部分骨干示范学校外,多数院校办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要求的问题相当突出。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技术技能不强,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社会总体满意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一些职业院校的职业特征不突出,其教学方式与普通院校没有本质区别,未能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课程设计不科学,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尚未形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岗位要求没有做到有机衔接,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教育意识薄弱。二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不多,在职业院校建立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的知名企业很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校企一体化育人氛围还没有形成。三是生源质量不断降低。由于目前在招生制度安排上,不是根据学生的意愿与兴趣选择教育类型,而是在统一考试下,按批次确定录取分数线,职业院校作为兜底的批次招收学生,受适龄人口减少和其他批次招生规模扩大的影响,职业教育生源大幅下降使其招生批次分数线持续降低,不仅导致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下降,而且强化了职业教育是“差生的教育”这一陈腐观念,致使这部分被迫接受职业教育的“差生”蒙受心理阴影,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当前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新常态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不仅加剧了企业求贤若渴的“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而且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因缺乏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而成为空中楼阁。
3、管理体制不顺与歧视性就业政策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桎梏
(1)行政管理体制不顺制约着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分属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两个部门管理。教育部门主管学历性职业教育,人社部门主管技工(师)学校(院)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由于各自为政,沟通不畅,缺乏统筹规划,在职业教育推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中形成障碍。表现为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互割裂;二是由于人社部门不具备学历教育的职能,其主管的技师院校,虽然生源为高中毕业生,学制为四年制,但其毕业生不能取得相应的学历文凭,只能颁发技工学校(中职毕业生)的证书,成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梗阻。
(2)就业政策不合理助长了“崇尚学历,轻视技能”的偏见。一是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从表面看,现在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大型国有企业,选人用人都讲公正公平,实际上不是根据岗位需要选技能与能力,而是不切实际地选学历和身份,如限制为“985”和“211”学校毕业生,公务员招考只有本科以上毕业生才有资格,将职业院校毕业生挡在准入门槛外,使之缺乏公平竞争的机会。二是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国家明确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消费者利益的职业的劳动者,必须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这一政策规定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落实。三是职业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也因落户学历限制,面临比普通院校更多的困难。就业政策的歧视性,客观上成了“崇尚学历,轻视技能”社会偏见的推手,强化了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低下的自卑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深化改革,补齐短板,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支撑力的对策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破除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梗阻,加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补齐职业教育短板,强化职业教育对新常态的适应性和支撑力,对于实现湖北的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1、深刻领会中央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图,统筹做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战略意图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统筹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彻底改变目前职业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的状况,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深化产教融合,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供强大支撑。深化湖北职业教育改革,必须针对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统筹做好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全面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要强化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科学分解改革任务,明确改革措施,保障改革任务落实。要通过深化改革,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优化职业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产教融合对接,促进湖北现代职业教育健康迅速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匹配度和贡献率,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推动湖北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2、深化职业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改革,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要改变湖北职业教育投入水平低的落后状况,必须深化职业教育多元投入机制改革,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投入水平,满足职业教育遵循规律办学的需要。一是进一步提高政府对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二是建立职业教育投入正常增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增长情况,确保职业教育经费的同步增长,严格执行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三是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对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的在税收政策上给予鼓励,拓宽办学投资渠道。四是探索多元办学体制,鼓励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变政府单一投资为多元投资兴办职业教育,解决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
3、深化政策机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改变湖北职业教育的落后状况,必须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政策机制改革,通过政策导向打破社会“崇拜学历,轻视技能”的社会偏见,逐步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文凭唯能力”的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一是加大职业教育招生政策改革力度,破除职业教育是“差生”教育的误区,保证职业教育的良好生源。一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坚决落实普职招生保持合理比例的要求,根据学生意愿选择升学渠道,保证中职教育的生源与质量,坚决遏制普通高中扩大招生计划现象。另一方面,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考与职教高考分开,在进一步完善技能高考办法的同时,积极探索职教高考的机制与办法,优化职教高考制度,明确宣告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不是教育层次,更不是“差生”的教育,向社会昭示,接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没有高低之分,只是选择成才的道路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二是打通职教生的学习成长通道,打破职校生深造天花板,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教体系,扩大中高职一体化培养试点范围与规模,实施“中职—应用本科”贯通培养试点,提高“高职—应用本科”升学比例,贯通“高职—应用本科”培养模式,真正形成从中职到专业硕士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衔接贯通渠道。进一步满足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解决好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的通道问题。三是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坚决制止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行业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坚持持证上岗。坚决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用人单位只能根据岗位的适应性要求按能力和技能进行招录,不得人为设置障碍和不合理的门槛,创造平等竞争就业环境,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应率先垂范,不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同时结合收入分配制度深化改革,合理提高技术技能人才收入水平,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4、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整体构建德育、文化基础教育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推进从以学科知识为本位到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从专门知识和特定技能获得向职业能力的提升、个人创造潜力的发掘和培养转变。强化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一是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化相衔接,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切实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与贡献率。建立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法规,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加大实训在教学中的地位,强化教学与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方式。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业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校中厂”、“厂中校”,促进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使职业教育成为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的助推器。三是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使其成为促进校企合作的真正纽带。将学校教育直接延伸到企业,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综合改革,营造全新的职业教育生态,促进“学”与“教”的形态结构和内涵提升。四是改革专业兼任教师聘任办法,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过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五是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不仅要求学生要适应岗位的需求,而且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不仅让学生适应今天的岗位、工种或职业所包含的技术水平,而且要让学生适应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用明天的技术来武装今天的劳动者。要突破认为创新教育是985、211学校或普通本科院校的任务,认为高职学生基础差、不适合搞创新的认识误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现代职业教育办学合力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各部门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责,有效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为职业教育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是理顺教育、人力资源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进一步明确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各个层次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和人才培养,人力资源部门主管职业培训和职业标准开发提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联动会议制度。强化定期议事机制,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政策问题、形成合力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良性格局。
摘要: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在新常态下实现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亟需用改革的办法补齐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本文深入分析了湖北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深化改革,补齐短板,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与经济,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鹏等:湖北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Z].湖北省人民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项目,2014.
[2]俞仲文:从再现到创新——高职院校推行创新教育之我见[N].光明日报,2015-04-07.
[3]王正荣:中国教育急需改革[N].光明日报,2014-04-08.
[4]李敏骞:让职业教育“落地生根”[N].光明日报,2015-05-05.
10.浙江省学前教育短板 篇十
关键词: 体育课程 提高水平 强化锻炼 教体结合 纠偏补漏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和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标志着学校体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有了新的方向引领和评价标准。
一、让体育成为学生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教育和其他方面如文化课学习同样重要,无论是完善体育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强化课外锻炼,还是注重教体结合、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上好体育课,更重要的是让体育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为了让学生“走下网络、手下手机,走出宿舍、校园踏青,走向操场、面向自然”,文件提出很多有针对性的细化要求,比如“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中小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等。长远看,只要学校体育的基础夯实了,未来随着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逐步完善了,竞赛体系逐步构建了,不仅大多数学生能从中受益,学校体育也可以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只有清醒地认识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找出更多切入点,才能为落细落小做出更长远的谋划。“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应该说,对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现状总体判断,和大部分人的感受基本上是吻合的,比如部分青少年体质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和肥胖等现象,让我们认识到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紧迫感。《意见》对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科学有序的安排,如果得到切实落实,则将为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补上一块短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在目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不仅要统筹考虑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和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关系,更要引导家庭、学校和社会不断改变观念,改变对学生和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促使学生自觉地在体育锻炼中愉悦身心,健全人格品质。
把《意见》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支撑是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业绩评价体系,加强统筹协调,落实管理责任,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付出扎扎实实的努力,“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二、为学校体育“纠偏补漏”
当前对学校体育工作诸多问题的集中梳理和纠偏补漏,也为今后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学校体育与健康中国、中国梦紧密结合,不再像过去“充分肯定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而是客观界定“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并且开诚布公地指出“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两个基本事实。
作为改革的受益者学生,要达到“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为了实现这个工作目标,《意见》提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四个基本原则。
《意见》的重点在“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提出体育课程以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增强体质为主线,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以开齐开好体育课为底线,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其实全国已经有不少地方,小学所有年级都是每周4课时,有的达到每天1课时。
以往文件存在“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现象,这次《意见》强调以运动项目为载体,明确提出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冰雪、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基础和特色项目,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制定学生运动项目技能等级标准,倡导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专业化。科学安排运动负荷,侧重技能练习,确保学生熟练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对幼儿园、中小学、大学、职业学校不同学段的学生,都提出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一些广受社会热议的大学生早锻炼、体育家庭作业、冬季长跑等话题,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以前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的“老三走”,变成了更加切合当前形势的“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体育活动的“新三走”。
三、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1.完善体育课程
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衔接体系,学校开足开好体育课,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
2.提高教学水平
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保证每个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3.强化课外锻炼
健全学生体育锻炼机制,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二)注重教体结合,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
1.开展课余训练
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为体育特长生提供成才路径。
2.完善竞赛体系
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构建竞赛体系,畅通学生运动员进入各级专业运动队、代表队的渠道。
(三)增强基础能力,提升学校体育保障水平。
1.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实施体育教师全员培训,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学校要完善符合体育学科特点的体育教师工作考核和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教学装备。
2.推进体育设施建设
把学校体育设施列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对本校师生和公众有序开放。
3.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根据需求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
4.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健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学校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完善校方责任险,鼓励各地政府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四、学校体育工作再“加码”
(一)下决心把好体育教育工作关口。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工作主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一是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保证课程时间,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加强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指导,调动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二是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三是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四是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统一基本标准,因地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鼓励依据民族特色和地方传统,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二)“教会学生具体的运动技能”。
要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要落实课时,各地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高等学校要为学生开好体育必修课或选修课;要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关注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质水平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组织开展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创建活动,各地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坚持每年开展学生冬季长跑等群体性活动,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
参考文献:
【浙江省学前教育短板】推荐阅读:
浙江省会计继续教育08-12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高三抽样测试卷语文07-08
浙江教育技术中心06-16
2002-2009浙江省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07-15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业管理实务试题07-22
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10-30
浙江教育考试院:异地高考政策预计年底出台10-01
浙江省政府领导莅临湖北浙江商会考察调研06-16
浙江省信用协会06-11
浙江省高考作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