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精选15篇)
1.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 篇一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评述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李烈校长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由课前参与,课中研讨和课后延伸三段构成。
1、课前参与。指学生在课前或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自学收集有关资料;或按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课前参与不仅为课中讨论奠定基础,使学生带着探索的头脑进课堂,促进了课上的学习,更为学生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供了机会,培养了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习惯。
2、课中研讨。指教师通过全班与小组研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表达;学会交流、合作、吸纳;学会倾听、思考、质疑、辩论,从而淡化分析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去感悟,发现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小组研讨时要指导,小组组合要合理。这种研讨有利于合作、交流、探索。
课中研讨突出“研”,强调把课堂主体部分充分留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课前参与状况,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研讨,还要体现:
(1)信息传递。知识由点到面,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2)情感交流。营造安全、宽松、愉悦的氛围。
(3)思维碰撞。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创新。
(4)情绪体验。让学生感受生命价值。
在研讨中坚持开放性,体现:
(1)氛围开放。学生参与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对学困生要给予关注和鼓励。
(2)思维开放。学生多角度思考。
(3)结论开放。有多种答案。
(4)评价开放。实行多元评价。
3、课后延伸。通过科学合理地留作业,使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作业应有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点评:该课堂教学模式追求的课堂亮点是激活。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学生可以提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要求教师“课堂延伸”学生课外思考的知识,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民主。老师从学生兴趣入手,用感观、感兴趣的生活知识迁移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浸泡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享受快乐。
这一课堂教学的再创造,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德育融为一体。学生在快乐中受到教育,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开发了学科人文内涵,激发了学生的人文情感。它强调潜心研究学生,课上给学生留出思维时间,给他们展示思维的机会,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
美国中小学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述评【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历史及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产生的背景,对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关键特征、操作要领等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文中提供了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典型案例,并对其教学效果和前景作了探讨。
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支持的一种研究型课程模式。研究型课程在美国有着较长的历史,其中几经盛衰。为了便于叙述,这里将它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型课程正式进入美国中小学,以杜威的“做中学”项目为主要标志。
这一过程中杜威的“反省思维”理论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反省思维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的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杜威认为反省思维源起于对“不确定”的困惑,“它包含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信念”、形成观点;典型的反省思维包含5个序列不固定的阶段或形态:问题、观察、假设、推理、检验,只有这种“严肃认真和连贯的”思维才能导致的真正的,知识;因此杜威提出反省的思维活动“必须成为一种教育目的”,并倡导以“做中学”形式的作业单元通过一些典型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在自主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实验,整合和积累专门化的科学知识,“变得精通实验探究和证明”等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反省思维;除了上述理论上的探索外,他还在芝加哥实验学校身体力行,竭力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推行其“做中学”项目。
由于进步主义在美国教育史上众所周知的影响,“做中学”项目形式的研究型课程得以正式进入美国中小学,并在进步主义的鼎盛时期一度十分活跃。如前所述,这类项目是围绕存在的“不确定”的问题和消除“不确定”的“探究”活动而展开的;因此,以能引起学生困惑的问题为核心的“作业单元”和以真实的探究为核心的“活动教学”是这种研究型课程的关键。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十分强调反省思维中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如:通过分析而消除可能使人误人歧途和不相关的因素;通过收集和比较数据而突出重要的因素;通过实验变化审慎地建立数据。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中小学的“做中学”项目如何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保证它具备某些专业探究的特性,杜威未能在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实践中做出解答。随“做中学”项目的泛滥,杜威的研究型课程逐渐蜕变为一些实用的职业、手艺课程或动手活动,研究型课程徒具其表,“探究”的精神内核丧失殆尽。这也许正是杜威的“做中学”项目遭受诸多指责并在进步主义衰落后江河且下的原因吧。
第二阶段,研究型课程的二度兴起,以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为主要标志。
杜威之后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再一次重申了杜威关于研究型课程的某些观点,并试图从操作程序上来规范杜威提出的研究型课程,为实施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教学程序,使之能在中小学中得以广泛地实施。
第三阶段,以计算机支持的问题求解和探究为主要标志如:基于计算机的模拟和微世界项目。这一新兴的动向最初与Logo计划密不可分。Logo计划的负责人佩帕特称其理论基础是“从皮亚杰学派关于儿童的观点以及同有关思维的一般观点相联系的人工智能的观点中”得来的,学生可以把程序看成是自己的科学理论,通过计算机工具在信息丰富的情境中展开、研究和验证自己的理论。可见它的哲学思想和方法与社威、布鲁纳是一脉相承的。杜威们的研究型课程虽然突破了将学生机做白纸或知识容器的传统观点,有次提出了要让学习者通过“探究”主动思考,但如何保证探究中确实伴随着反省思维、如何促进这种思维却始终是他们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缺少相应的外在工具显示、监拄研究型课程中的反省思维,无法用有效的科学方法来规范探究行为,前两阶段的研究型课程要么庸俗化、流于形式,要么则神秘化、缺乏操作性。Logo计划以及随之出现的将计算机用作学习工具的思想使数度步入困境的研究型课程柳暗花明,由此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一种新的研究课程模式--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也就应运而生。
一、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认知工具理论为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按德利的定义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内部如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认知工具作为一种思维技术,它与传递技术的不同在于1)由学习者控制而不是由教师或技术控制的;2)用来促成学习者对所学领域进行努力思考、并达成一些在没有工具情况下难以形成的想法,而非用来简化信息加工或使任务相对更容易的。例如,作为一种传递技术的专家系统,通过将专家的知识转变为一组可传递的、指导决策及问题解决的事实和规则,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形成与专家类似的知识表征,事实证明其效果差强人意;而作为认知工具的专家系统则要求学习者分析知识库,在自行建立事实和规则库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专家系统;为此学生必须界定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分析因果关系、构造逻辑规则库,并对结论进行解释。
根据认知工具理论,借助外部的认知工具可使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外化,有利于高级思维的教学监控;而同时合理设计和使用的外部认知工具能激活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从而促进反省思维。显然,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提供的专业数据库软件、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等可成为理想的认知工具。
二、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关键特征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的认知工具理论为基础,它吸取了在研究型课程发展三阶段中各种形态的合理因素,但又绝不只是它们的简单加和。其关键特征如下:
首先,以真实的科学研究活动为核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要求学生承担研究任务,井从自己参与的研究中学习。所谓“自己参与”是相对传统教学中学生旁观者的角色而言的--例如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与他们阅读这些问题的材料、听有关讲座、完成操练作业是不同的;但是它并不等于学生必须动手操作,否则很可能陷入进步主义“做中学”的泥潭。另外,科学研究还意味着用事实来支持观点、信念,传统的经验主义立场认为事实是自我表达的,这就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科学研究仅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及其官途径积累信息;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主张用事实支持思想而绝非是用事实来代替思想,其中研究者追踪自己的思路围绕问题搜集、整理信息,信息的针对性、连贯性和认识深度闪现的就是研究者思想的光芒。
其次,在真实的研究活动中自然地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真正的科研是一种具有很强针对性和连贯性的整体探究活动,指导这一过程整体性的就是连续的思考、通过演绎或推理对连续关系的揭示和强调,也即杜威所反复强调的反省思维。多媒体教学技术是随研究的展开、在连贯的研究活动中自然引入的,并且以不打断连贯的思想过程为前提。多媒体技术是研究的促进器而非负担,研究者追踪自己的思路对问题连续关系的探究行为不应因技术的引入而中断或转移。
再次,多媒体教学技术在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中仅限于其工具功能。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学习者使研究的问题更明晰、使学习者的探究行为更易于发生、促进高级思维活动;作为认知工具,它还有这样一层含义即:与所有其它工具一样使用者借助它可更灵巧地工作,同时工具在熟练者手中会更有效。进一步说就是,在这种采用技术支持的新型研究型课程中,技术之于课程仅限于其工具作用,若侵及或削弱课程的探究性质即非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研究型多媒体教学。
从现有的对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一些研究和美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来看,成功地实施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关键几点在于:
第一,选定适宜的研究主题。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涉及到采用各种多媒体信息采集和处理工具支持研究,这一模式虽则本身与内容无关(content-independent)的,但是研究主题的选定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真正具有教育意义,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曾就作业单元的四个条件做过初步探讨。对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而言,适宜的主题首先必须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研究工具,此外它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应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即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应足够宽泛以便学生能形成具体的个人(或小组)研究方向;应反映问题的社会和科学逻辑,使学生能从对所学课程与研究主题之间关联的体验中学习。符合这些条件的研究主题往往是从核心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中衍生出来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挑战性、且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工作的跨学科任务。
第二,保证研究的科学性。研究的科学性既反映在采用的方法上,反映在从事研究的科学态度里,还反映在研究的最后“产品”--研究报告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研究方向确定后提供的一系列渐进的研究指导中把握好一个“度”即:帮助学生采用类似专业研究人员的方法展开工作而绝不越俎疱、初暴地干预学生自主探索的研究进程,不片面追求所谓“唯一正确”的结果而抹煞“求真”的科研精神。对一些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硬科学”研究项目来说尤为如此,由于“硬科学”往往存在一个可预测的结论,教师不应将之强加给学生;相反,当预期的结果不能出现时,应引导学生反思以揭示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对最终结论的影响。而研究报告的“科学性”体现在:数据的可视化演示、对科技文献要点的关注、对不同发表形式(报告、口头演说、论文、电子发布)之差异的关注、完整的研究文档。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进行密切的教学监督如:和学生就研究的问题、困难、解决办法、现有发现等进行讨论,使研究框架、要找的资源和术语明晰,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研究策略模型;随研究的演进,还应鼓励学生采用包括通用的应用软件如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库软件、字处理软件、编程软件等科学的数据处理手段收集、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个人项目的一些观点,并最终撰写和提交较科学的研究报告。此外,研究的“科学性”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可考虑随学生年龄、研究能力的递增逐渐降低研究项目中“趣味性”、“竞争性”等激励动机因素,逐渐向更严肃、更科学、更合乎专业研究人员工作方式的方向转变,从而逐步提升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具体方案的“科学性”。
第三,向学生提供使用各种多媒体信息工具的指导。如:信息搜集工具(光盘、在线专业数据库、搜索引擎等)的使用方法、计算机建模方法、数据处理如最优化的编程方法智能模拟等等。这种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是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随研究的展开学生必须借助相应的工具。教师既可采用集体讲授、班级练习的办法向全班引入某种新技术,也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个别化的辅导,总之,逐步培养学生成为更熟练的信息处理者。一些研究者如对技术指导提出了建议:循序渐进,在一个具体的研究项目中应避免出现过多的新技术,否则会导致学生有限的心理资源从研究主题分散、过多地专注于技术;启用学生导师;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低年级(尤其是五年级以下)的学生尽量采用光盘数据库,因为在线方式更可能使他们在浩瀚的信息中迷航。
最后,设定有形的任务目标。类似科学家的真实研究固然本身能促进内在动机,但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保持动机和兴趣,对学生而言尚需要可为之奋斗的有形目标如:论文研讨会、研究成果展等;可能的话,应鼓励学生将其研究成果转换为可操作的实际解决方案。这些有形目标的设置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挑战,使他们负有责任感,在完成开放的研究项目过程中不致因失却方向而一无所获,因而有利于研究型课程的管理;另外,学生达到目标后的成功既是最好的报偿和奖励,也是最好的老师。
三、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典型案例:Make It Happen!方案Make It Happen!是美国教育开发中心(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在一项历时五年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基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教学方案。它以“I-search”为基本框架,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阶段:
·教师确定I-search主题,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帮助学生建立背景知识,鼓励学生选今对个人有意义的研究方向;·学生(或学生小组)构建待研究问题的框架,制订搜集信息、构建知识的研究计划;·着手搜集信息,汇总所有有关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形成I-search研究报告并向他人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收获。方案规定“I-search”必须是基于研究的主题单元,但对单元的具体主题它并没有作特别的限定。实施中要求师生尽可能地结合适用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由于研究主题往往是跨学科的,因此它还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团队对学生(或学生小组)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及学生小组间的合作。
新罕布什尔州一所采用此方案的中学以该城镇的历史作为L-search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课堂上使用教师自制的录像,查询商业电子数据光盘、在线专业电子数据库,以及访问博物馆、采访相关人士等走出课堂深入社区的方式从各个方面搜集有关自己生活其间的小镇的历史,围绕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的方向。在整个I-search研究计划中,教师要求学生使用字处理软件、图形软件等工具记录、整理从社区搜集到的信息,拷贝、编辑电子资源库中相关的信息,利用数据库程序对所有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建立相关问题的个人研究数据库,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撰写“基于事实支持的”小镇历史研究报告;同时,还鼓励学生合作进行调研,通过电子邮件和专业历史研究人员建立联系,总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与历史学专业人员相同的方法研究个人感兴趣的、对自己有意义的问题,研究涉及到小镇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甚至家族史等各个方面,学生可就重大历史事件对小镇历史进程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研究完成后除了向论文报告会做研究报告外,学生个人或小组还需以电子文档或张贴等有形形式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展示一段时间,此外教师还可向有关学术机构或当地博物馆推荐有价值的学生论文。
四、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评价及前景预测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取得了不少积极效果。例如它特有的真实研究的性质--研究者的身份、更专业的工作形式等明显地提高了学习动机;毋庸置疑它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但最重要的还在于它促进了高级思维技能;长期以来美国中小学主要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帮助差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践表明,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同样利于差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此外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还获得了一些附带效应,例如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积极、深入的加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些学生还意识到追求知识而不是在考试中展示其掌握程度、意识到学习本身而非评分等级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研究型多媒体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无法回避布鲁纳发现教学所面临的指责。教育既然承担着人类社会生活延续和交流的功能,那么不应该寄希望于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全部人类文化遗产。因此核心课程采用这么教学模式如何与传统教学穿插进行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二,与结构化的教学不同的是,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不可能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由于研究主题多数与学生密切相关,研究过程的演进往往无法预料,教师不仅要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还要帮助克服学生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对课程设计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巧妙地设计课程使之既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不超出学生能力发展范围,又能渐次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如何保证各研究项目按一定的序列前后承接、具有发展性等等。
除了采用电子数据库等资源的文献研究外,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还包括实验研究、优化研究、模拟研究等,例如有一种基于微机的实验室(Microco puter-Based-Laboratory)能为学生提供真实而精确的测量工具。从美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看,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代表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研究型课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之所以会如此,笔者以为,这固然应归功于新兴的多媒体教学
技术;同时还得益于教育界对研究型课程有了更多的准备一对早期研究型课程来说教学机器面对的,文化惰性“同样存在,而时至今日美国已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国家的注重”同当代生活联系,并充分考虑学生背景、层次和兴趣"的课程体系。此外,校本课程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为学校选定研究主题、组织教学留有极大的自由度,不失为发展校本课程的一种较好形式。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进一步繁荣。
2.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 篇二
一、主体探究“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实践
(一)课前讨论参与
在讲课之前,先给学生预留一定的预习作业,使学生在上课前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并且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然后自己通过网络、图书馆、向教师咨询等途径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并整理;最后思考教师所留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前的参与不仅熟悉了教学内容,减少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效率,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在课堂中让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使学生带着事前的准备进入课堂,不打无准备之仗,促进课上的学习研讨,更为学生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供了锻炼机会,培养了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二)课上研讨
这一阶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班级中进行讨论,一般形式为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为4人或者6人。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提示,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并且在小组讨论中锻炼自己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培养自己倾听、思考、质疑的习惯。
研讨时要做好指导工作,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相互交流,一同切磋;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相互帮助,共同分享;相互欣赏、共同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进而使今天在校的学习成为明天做人的基础。
“课上研讨”突出一个“研”字,强调把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主体部分充分留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课前参与状况,进行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和网状交流研讨。
(三)课后延伸
这一阶段指的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留作业,使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作业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可以结合课内教学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查资料、上网等形式拓展所学内容。这种“课后延伸”要布置一些思考性的作业,不硬性规定统一完成,要改变以往一个本子、一支笔的被动式作业习惯,要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落实主体探究“三段式”课堂教学操作的基本要求
在讲课之前,教师的准备工作很重要,首先在备课环节需要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统一课前参与题目,然后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每一位教师再将教学内容与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接受实际相结合,进行具体的修改,设置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又有简洁精练,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另外,问题还要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拓展性。
在进行课堂讨论时,要想真正落实讨论,不落入形式主义的套路中,教师就必须要指导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方法、技巧的训练。还要对学生交往、倾听、互动评价等能力进行训练,只有在学生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下,所进行的课堂讨论才能真正落实,才能确保研讨的质量和效果。
三、落实主体探究“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学校要重视课堂模式的改革和组织
校领导要成立领导小组,在经过认真的探讨和调研后,确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步骤。各级领导和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认识上要统一起来,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要有阶段性的考核制度,确保不走过场,不走形式。
(二)对于一线教师要加强理论的指导
我校一般会采取集中辅导、学科辅导和教师自学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辅导的主要材料由学校在经过实践调研之后统一印发,教师在经过辅导和学习之后,要形成学习笔记,同时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做好总结反思工作,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规范落实教研活动,以“课例研究”突破口进行“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实施和推广
在模式的推广过程中,根据师生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学校将组织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开学初由主抓领导进行理论辅导, 并组织学科骨干教师进行立标示范,通过说课———评说课———课堂实践———研讨交流的教研活动,落实主体探究“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意。学期中同学科组教师间开展互相听课、评课的交流活动,彼此借鉴,相互提高,人人争上模式展示课,学校进行跟踪听课,分阶段进行总结评价。主抓领导结合教研组长、区级骨干教师进行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并随机展示,及时进行研讨总结,循序渐进地推行课堂教学模式。然后进行全员课堂教学展示评比,及时给与评价,并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同时评选出校级优质课,促进教学模式的推广落实。
(四)狠抓常规落实,细微之处求创新
3.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 篇三
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实施小班化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合理分组。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每四人为一小组,由学生自选、自组。但选组必须是根据学习的需要,不能以同学情谊选择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可变动,不宜长期在一个小组活动。
分组后要订立小组组约。每组指定或学生推举一名学习较好的学生任组长,并约定小组组约:组长指导全组学习,督促组员预习,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成员认真参与小组活动,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合作研讨;按照老师教学要求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等。班级每周对各小组学习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对于进步较大的小组,让组长介绍学习经驗,其他各组制定学习改进措施,组长督促执行完成。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必须是全员参与。面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梳理出相应知识点在组内进行交流,小组内成员合作研讨,形成组内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各组推出一名代表进行班级交流。具体做法是:听问题—思考问题—交流问题—求证问题。一组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其余各组与本小组的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形成新的解决方案或答案,有争议的地方再提出讨论,教师这时应注意给予引导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可到各小组巡视观察,看看各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解决。若是各组都存在的普遍问题,那就需在班内当众集中解决。
二、检测课堂练习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那么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检测,给学生学习上的指导,以引导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检测课堂练习应抓好课堂练习和课堂反馈。
课堂练习学生处于主创地位,应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听完课后,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存在问题自行设计作业,给学生表现或“露陷”的机会。学生听讲中发现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往往在小组交流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问题大多集中在组内设计作业本上,通过小组交流互查作业本,几乎可以把所有问题全都反应出来,这样有利于发现问题。学生发现问题后,会及时进行交换,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学生为取得一致意见或是找到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会深入进行学习,或是学习创新,这样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加强课堂练习的效果,对鼓励学生创新也是大有益处的。
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对每节课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教师对于学生课堂练习完成好坏的情况要及时掌握。但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进行的,各组学生学习的情况如何,还得依靠各组学生进行。通常采取的做法是:每位学生都准备黑、红两种颜色的水笔,将作业交给各学习小组的组长,组长组织组员研讨各个问题的答案,然后把作业在组内交换批改,对答案有争议的可以和其他组或教师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学生练习情况如何,不仅教师能了解,学生之间也是清楚的,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为学生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打开了通道,提供了便利。
当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应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评价。检测评价必须是全体而不是个人。首先,以组为单位互评互查,力求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在评析总结上,不仅总结答案的对与错,更要评判学生的参与过程、参与程度、有无自己的见解。有时候进行学习检测评价,还得借助有代表性和定型性的问题集中进行,如讲授《智取生辰纲》一文时,紧扣“智”字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在小组内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组内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到位,如:文中提到六月初四正午,有什么用意,为什么不说其他月份? 卖酒的和卖枣的明明是一伙的,为什么还要装成不认识等等,学生把这些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大家进行讨论,明白了“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通过典型问题学习的集中检测,有利于教师从课堂教学的宏观方面把握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同是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调剂和补充,使课堂教学形式更丰富多彩。。
4.乔氏三段式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篇四
丁延清
有人说,天下的文章大部分都是三段式的。元代作家乔梦符说,好的开头要像“凤头”,好的中间部分要像“猪肚”,好的结尾要像“豹尾”。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把“三段式”理解为“一篇文章有三个部分组成”。三个部分不一定就是三个自然段。我们把这三个部分分别叫做“开头、中间、结尾”。
在写作文前,学生们先想一想,开头怎么写,中间该写些什么,如何来结尾,想好了再下笔。一旦下笔,我们就要求学生,要一气呵成完成作文初稿。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后来,我们把这种教学模式叫做“乔氏三段式作文法”。
一、模式概说
5.五段式教学模式 篇五
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从“五段式教学模式”来看,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能较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改革课堂教学,完善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加强四个意识的培养学习,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
改革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创造、生活、健体、审美等,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旧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主观地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是这样,则课外作业负担就必然过重,恶性循环,就会影响课外活动的开展。
总之,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二、“五段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操作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各年级、普遍地灵活运用了新的“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主要做补充评定),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1.课前预习学案导学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要求教师制定详细的学案。通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上课时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制定学案的过程,是进一步吃透教材、并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教学的过程,会使教师的教学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教师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不至于乱无章法,不至于随意主观,同时,这将使“集体备课”制度得到落实,有利于学科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2.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每一堂新课开始,教师要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学生预习情况做及时的评价。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教师脑海中要迅速汇总学生“已懂”和“不懂”等各种信息。然后通过喧染、设问、描述、悬疑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授内容做很好的铺垫与过渡。
从设计学案的开始,教师就要精密设计一系列教学问题,上课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形成一系列的“问题链”。在问题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三讲三不讲”原则,这就是“讲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学生已经会了的、学生自己也能学会的、教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同时,也要把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设计进去。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真正能解决学生不懂得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真正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有不同的收获而共同进步。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的现象。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问题提出后,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学是自主学习的基础环节。在这期间,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在独立学习不能完成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导和组织学习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总之,是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课堂教学由“讲堂”真正转变为“学堂”。
合作探究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互帮互学互助的协作精神。4.师生互动 引导点拨
要给予肯定的评价,不完整的或有错误的,教师给予导向性或激励性的评价,绝不能不做评价。对于成果交流、共享后学生仍然不懂得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给出最终答案,还是要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答案或结论,这会使学习增加许多成功感,从而对学习更具有信心。
通过师生互动,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或不懂的地方,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使教师更具亲和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同时学生不知不觉学到了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5.巩固训练 拓展提高
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是践行探究学习的实践环节。为了巩固以上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就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得以具体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制定学案时要有适量的练习。这些练习题一定要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拓展提高。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学习完成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每节课都有效利用课堂练习部分,及时地设计好适量、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消化本节课的知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在学生自练完成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教师讲解关键点、重要点。通过及时练习,有效点评,查漏补缺、解析释疑、突破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根据各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留少量的发展性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所以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各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并能不断收获成功喜悦的知识建构过程。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知识不仅得以巩固,更会有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标准
采用 “五段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评课标准也必须改革,尤其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必须强化四个意识:
1.是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要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价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价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这一方面,“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从而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
2.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学目标的期望、定向、激励和调控功能,目标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要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学习习惯等。
3.强化“反馈校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课堂上能最有效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只有依据课标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反馈校正,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树立和强化反馈校正意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完善和弥补自己学习方法和知识缺陷。
4.要强化“情感意识”
6.物理“三段六步”教学模式 篇六
三阶段即“自主学习阶段、课堂探究阶段、达标拓展阶段”;
1、自学阶段
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二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三是建立在意志基础上的“坚持学”。
2、导学阶段
这里的“导”是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按照相应的学法指导进行有效的自学,二是引导学生解决自学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3、测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检测、评价、作业等手段,了解、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的知识。检测的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一是教师出示检测题,检测题要具有层次性,面向多数学生;二是由学生出检测题,采取互测的方式。
六步骤即“创设情境,出示目标;出示预习案,引导自学;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自学反馈,精讲点拨;巧设练习,完成目标;达标拓展,提高能力”。
1、定向示标 “定向示标”就是在上课伊始,首先向学生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是一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2、自学指导
在自学指导这一阶段,教师出示的学法指导必须是科学的,体现出规律性,同时简洁、明了,易于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3、自学督查
学生自学,老师要做的事情是深入到学生中间,做学生自学的“助手”。在学生开始进入自学时,教师不要轻易打扰学生。
4、导学释疑
按照模式规定教师在这一阶段必须明确导的内容:学生自学过程中不懂或没有掌握的知识;明确导的要求:严格执行“课标”,不能就题讲题,应该注意提示规律;明确导的方法:先“兵教兵”,然后教师更正、补充或释疑。
5、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成员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6、自主测评
针对本课学习目标,测试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检测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查找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堂教学流程:
7.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 篇七
(一) “三段式项目教学模式”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 终身教育的思想已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这样的时代, 要求职业技术人才提高自身的综合从业能力, 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而“三段式项目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 以教学任务为导向, 以项目教学为载体, 通过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 “三段式项目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代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中, 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培养是关键的一环, 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以往的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传授与实际的情况有较大的差别, 特别是以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专业能力所起的作用微之甚微。而“三段式项目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 以教学任务为导向, 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学生参与课程教学,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专业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
(三) “三段式项目教学模式”是就业职业能力增强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 社会分工;人们将面对许多岗位的选择与竞争。学生要有学会做事的本事, 更要有学会做人的道理。学生在大学里就有学会做事, 就必须有学会做人的教育平台, 这对学生的成长及面对激烈竞争的岗位, 无疑是一种能力的增强。而“三段式项目教学模式”是用项目做载体, 教学任务是以学生为主体中, 在具体地做项目中, 学会做人做事, 进而达到能力的增强。
二、“三段式项目教学”的涵义: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项目活动教学法的引用可以促进素质教育和整体教学, 此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智力, 尊重个体差异,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 (MBA) 对项目教学法的描述为:它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 深入实际,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 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1]李向红“项目教学法”在“电子商务CtoC教学”中的实施[J]南宁第六职业中学
高职思想政治课“三段式项目教学”:旨在高职学生接受一种职业技术培训,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为了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完成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 任务为导向, 项目为载体, 能力为本进行三段式项目教学。
“三段式项目教学”模式是: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两个结合 (课本与项目, 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个环节 (做项目前学习、做项目中培训、做项目后应用与共享) 、四种能力的提高 (认知、分析、解决、合作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展示出来的是:知识板块+项目板块+实际应用板块, 这就是三段式项目教学模式。
高职思想政治课通过“三段式项目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廷伸本专业的学习, 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在实践教学中开展“三段式项目教学”及教学流程:
(一) 学习, 实现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三段式项目教学”的展开有一个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学生能否运用项目作载体来理解教学任务, 这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是要学习项目教学模式, 二是从思想上认识到项目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三是要学习书本上的理论, 明确自己要解决的任务;只有达到了理性的认识, 学生才可发自内心的动机来实现“任务导向, 项目载体, 学生主体, 能力为本”的转变。
(二) 教师解读教学任务, 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段式项目教学”的展开有一个任务的学习阶段, 学生只有明确任务才能够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所以解读教学任务, 学习任务就成了三段式项目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任务的解读通常是帮助学生理解该章节的主题、知识的逻辑结构、重难点。学生在了解教学任务后就能带着任务, 通过项目进一步理解任务, 通过项目载体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深化专业知识, 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 选择项目, 设计项目, 分工到合作完成项目;
“三段式项目教学模式”, 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 然后同学一起讨论, 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项目的选择是掌握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 深化专业知识的载体。而选项目要注意项目的整体性, 完整性。同时项目载体要尽可能同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 项目的制作是学生本专业知识的延伸, 所以要注意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
设计项目:项目的设计要明确教学任务, 是以教学任务为导向。项目选定后, 对项目的设计要注意项目展开的逻辑性, 项目展开的落脚点要注意运用本章节的知识渗透, 这样才呈现出项目载体的作用。
分工合作: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 之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为了在项目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般来说学生的项目进行是以若干人组成的小组, 进行分工合作。通常小组成员每位都有自己一份工作任务, 在即定的时间内完成, 然后进行整体合作, 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四) 项目展示, 分享项目成果
“三段式项目教学”项目展示, 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 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 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学生的项目展示分为制作过程展示和成果展示;在展示作品中互相评头品足, 达到雅俗共赏, 共同促进, 互有收获的目的。
(五) 项目评价:学生学到多少, 能力有多少提高, 对专业知识的廷伸
“三段式项目教学”对学生成绩的给予是以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 即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 学生作品中本章知识的运用能力, 学生在作品中能力在几个方面展示出来, 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运用及项目有否深化本专业的知识。
(六) 本期《毛邓三》“三段式项目教学”流程:
综上所述:“三段式项目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 在应用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 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摘要:高职学生应当接受一种职业培训,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方法;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完成思政的学习任务, 让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本文对思政教学模式:“三段式项目教学”进行探讨, 旨在研究“三段式项目教学模式”的涵义及教学流程, 对思政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三段式项目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向红“项目教学法”在“电子商务CtoC教学”中的实施[J]南宁第六职业中学
8.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121;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37-01
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我能够亲身参与学校的教学实验研究中,亲身体验“121三段式教学模式”,令我无比自豪。一段时间的实践,让我在数学教学中对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里谈谈我的感受。
1 对“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感受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几个月,通过实践,我认为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有帮助的。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尽量精讲多练,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1.1 所谓“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实际上我们就是把课堂分成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释疑点拨、学生独立练习三个段;从课堂实践上分学生自主学习在10分钟左右,教师释疑点拨在2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练习在10分钟左右。自主学习包括口算和基础计算练习,自学例题等。
1.2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适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知识的讲解,看学生是否掌握,都要在学生的练习中间去发现问题,所以,121教学模式,从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我们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
1.3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按照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释疑点拨20分钟,学生独立练习10分钟这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来进行,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来进行调整。比如:在相对简单计算教学时,教师的释疑点拨时间就可以少一点,控制在10-15分钟,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久可以增加一点;在练习课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释疑点拨的时间就可以少一点,学生独立练习时间就可以多一点;复习课中间,教师释疑点拨时间可以少安排一点,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可以相对多安排一点。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让我感到陌生的同时,又觉得似曾相识。陌生的原因是才接触“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熟悉的感觉又是来自哪里呢?在2011年再一次听到邱学华老师的讲座时,我找到让我觉得熟悉的原因是因为尝试教学法。
2 尝试教学法研究感受
98年我有幸参加了尝试教学法的课题研究,从中让我获益多多。
对尝试教学法,我记忆尤其深。
尝试教学法简单讲,就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師再进行讲解。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五步六层次进行。
何为五步呢?就是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分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出示尝试题。第二步:自学课本。第三步:尝试练习。第四步: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引导学生评讲讨论。第五步:教师讲解。学生会做题目,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还必须懂得算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何为六层次呢?就是把整个课堂分为六个层次,即1.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包括口算基本训练、应用题基本训练、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2.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揭示新课题。3.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4.试探练习(第二次尝试练习,6分钟左右)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馈,通过板演评讲,教师可以重点补充讲解,解决中差生学习新知识存在的问题。5.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练习效率,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里完成作业,这是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6.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学生经过了十分钟左右时间集中练习,再听教师归纳小结,体会就更深了,这能起到画龙点睛。
3 对比以后观念梳理
3.1 不管是“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尝试教学法”,在数学教学前都坚持进行数学基本训练。基本训练包括口算基本训练、应用题基本训练、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
小学数学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要靠天天练,长期坚持才能形成,我们每天坚持进行基本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落实到每一堂课之中;基本训练题的设计要为新课服务,如在进行圆的面积计算、圆柱表面积、体积计算时,重点训练基本公式练习,口算练习要加强1π—16π的练习;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就需要进行分率句的练习,找单位“1”的量的练习,
3.2 不管是“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尝试教学法”,都要求每节课至少给学生10分以上的独立练习时间,新课教学时间必须控制在15分钟左右。我认为课堂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就必须超过20分钟,学生自己能够看懂的、已经懂了的都不讲。课堂的练习时间充分,才是真正体现课堂中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
3.3 不管是“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尝试教学法”,都要求新课的时间(教师释疑点拨)控制在15分钟,最多不超过20分钟,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少讲,要精讲。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复备,找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尽量少的时间内把知识讲明白。
在参与新的教学研究中,我认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个基层教师,在上课时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认真落实好基础练习、巩固练习、对比练习,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越来越好。不断吸取尝试教学法的精华,不断充实我们的“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研究”,不断拓展“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在各种类型课中的运用,“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9.小学数学”三段四步“教学模式 篇九
为配合教育局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依照教育局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实际,针对我校部分教师改革意识不强,课堂效率不高,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三段四步”课堂教学模式,特供数学老师参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三段四步”的基本内涵
“三段四步”是在“先教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它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搞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段”中的 “先学”和“当堂训练”都是自主学习,“后教”是合作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不仅如此,这种模式还处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三段四步”的特点
(一)该模式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原则。
(二)该模式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符合自主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该模式也是很便于教师操作、很实用、很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三段四步”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三段四步”教学模式,每节课的基本结构一般有三个主要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环节。四步指的是穿插在三个环节中四个步骤:导入(示标)、探究(独学)、合作(群学)、训练(测试),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还有一个“辅助环节”。
(一)辅助环节(2分钟左右):
辅助环节包括三项内容:①板书课题;②揭示目标;③自学指导。
1、板书课题,简称“板题”,包括导入和板题两部分内容。导入上课以后,教师先用一两句话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或由回顾旧知导入,或由启发思考导入,或创设情境导入提出数学问题或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不超过半分钟。板题教师板书或出示课题可以很快把师生引入课堂情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揭示目标,简称“示标”。新课程改革强调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目标的整合。所以,按新课改的要求,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操作要领:
(1)要明确具体、能够测量。(2)要准确、实事求是。
(3)语言表述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4)出示目标的方式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内容简单,就用一两句话口头表述,内容多的就用书面形式表达(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
(5)要始终围绕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
3、出示自学指导,简称“示导”。
学生的自学要以教师有效的指导为前提。指导不当,就会无序、无效、甚至把自学引入歧途。揭示目标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指导的方式:小学高年级常用屏幕出示,小学低年级可由教师口述。自学指导一定要具体,让学生明确4方面的内容: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方法、自学的时间、自学的要求(即自学后如何检测)。这样,自学就好比准备打仗,让学生立刻紧张思维,提高自学效率。操作要领:
1)自学内容。一般教材中有不少是旧知识,新知识不多,因此,自学的内容应引导学生看新知识的部分,新旧知识衔接的地方重点看。例如,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引导学生看例题中列方程部分,对解方程部分不要求看,因为解方程的方法已学过。如果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为一次性自学;如果教材内容多,可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讲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
2)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怎样干好,就怎样干。一般先要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不宜边看边讨论。
3)自学的时间。时间不宜过长,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又不能时间过短,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切不可走过场,因为,看书是练习、更正、讨论、当堂完成作业的前提,一定要讲究实效。小学高年级,学生看书时间可长一些,小学低年级,看书时间要短些,因为小学低年级教材内容少、小学生注意力持久性不强。
4)自学的要求。即告诉学生如何检测。这样使自学变成了检测前的准备,使学生看书能够真正动脑紧张地思维。5)教师要流露出关心、信任学生的情感。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愉快地自学,但语言要简洁,切不可讲闲话、做闲事,也不可让学生听无关的音乐,看无关的录像
(二)“先学”环节(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指导以后,进入第一个主要环节“先学”。先学分为两步:第一步,学生读书或看书;第二步,教师检测自学效果。“先学”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指导后,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有正确的自学方法后,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作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一)“先学’’这个环节一般包括学生看书和检测自学效果两个小环节。
1.看书。
“看书”是指在“揭示目标”、“自学前的指导”两个辅助性环节后,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认真地阅读课本、思考或动手操作,并准备参加检测。学生紧张地看书,代替老师传授课本知识。
操作要领:
1)学生看书时,教师不宜多走来走去,不能在黑板上写字,不能走出教室,不能东张西望,要形成学生专心读书、思考的紧张氛围,教师对认真学的同学表示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后进生,可以说上一两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促使其高高兴兴地认真自学,但教师的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看书的时间也可以变动,如内容多学生没看完,时间可延长些;如学生全部看完了,可提前结束。2.检测(检查读书的效果)。
采用提问、板演、书面练习等手段检测,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操作要领:
1)一般以书面练习为主。
2)尽可能让后进生板演练习,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3)教师要巡视,搜集学生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新知方面的’’、“主要的”梳理、归类,为“后教”准备内容,这实际上是在修改课前写好的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
4)学生板演练习时,教师不宜辅导后进生,因为这既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也会影响全班学生独立思考、紧张练习的效果。
(三)“后教”环节(13分钟左右): 检测是进入后教的前提或桥梁。“后教”并不全是教师讲,而是教师指导之下的“兵教兵”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它可以分为三步:一是更正,二是讨论,三是总结
1、更正(生生合作)
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包括错误的思路、方法、不良习惯等等,并给以及时矫正。没有发现问题,不能发现问题,教学就会陷入盲目之中。
学生做完检测题以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台上学生的板演,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一看思路,二看方法,三看步骤,四看结果,五看规范。从这五个方面看有无问题,准备参与更正或讨论。
课堂上,教师了解学情、检测反馈的方法常用的有六种:(1)、举手统计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如能善于使用“举手”的方法,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2)、巡视了解分为目光巡视和走动式巡视两种,由面到点,由点到面,全面了解学情。
(3)、启发提问要注意提问的艺术,问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还要追问,以求深度。
(4)、板演练习找后进生上台板演,一人或几人,一轮或几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从中了解后进生的学情。
(5)、组织更正通过让中等生、优秀生给后进生的错题进行更正来了解中等生、优秀生的自学效果。
(6)、同桌对改。
2、讨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除了更正以外,还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三种。凡是后进生能正确解答的问题,就不用再浪费时间。学生不能更正的问题,难度小的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会的教不会的;难度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提高讨论质量;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组织全班讨论,各小组发表意见。全班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参与讨论、师生合作学习。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归纳总结,并及时把结论板书出来,让学生当堂记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师生总结,评价体验)
经历了前面几个阶段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时再回过头来去细读教材,对有些问题会有一种忧然大悟之感,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让学生小结;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需要。
最后,教师高度概括学生本堂课体验,探究的结论,表扬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四)“当堂训练”环节(15分钟左右)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是指当堂完成课堂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个学生是否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堂训练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达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减轻过重的课外负担,都是极为有利的。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
操作要领:
1)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 5分钟。
2)练习的内容是完成课本中的练习和习题,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要注意练习题要有代表性、适度和适量,确保能在下课之前完成,交作业本。
3)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4)要注意矫正学生坐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5)练习的形式则是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教师不得辅导学生,不干扰学生,学生之间不讨论,确保学生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教师如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不要随时指出,要留到课外辅导。
学生课堂作业时,如少数学生做得快,已完成了,教师可以先给他批改,还可以让他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以上4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到“先学”、“后教”,节约了时间,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有了能力,才能做到“当堂训练”,只有“当堂训练”才能促进学生在“先学后教”时学得紧张、高效。
10.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 篇十
一、发现问题 1.依人依文,实效导入
“依人”就是依照教师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既能彰显教师特长又能牵引学生注意力的导语,在这一环节,一定要突出教师的优势,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让每个教师都闪亮登场。“依文”就是根据每篇文章的不同风格,设计出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渴望了解文本的导语。
2.汇报预习,找准练点
该环节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预习成果,享受自信与成功。
1、汇报的内容可以提醒别人注意难读、易错的字词;
2、可展示搜集的资料;
3、可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可以交流阅读心得。
5、汇报自己还有哪些难点、疑点未能解决,找到了一个什么统领全文的问题。(汇报采用的句式为“预习中我知道了.......我的疑问是.......?”)。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根据他们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学生共同探究,筛选出一个能贯穿全文,涵盖全文重难点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此环节提醒学生把搜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不能把资料读给大家听。学生展示不重复别人的发言,可进行补充或者评价。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教师可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写人的文章,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写事的文章,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等。
二、解决问题
1.有效自学,适时交流,小组合作,重点探究 本问题分两大部分
(1、)有效自学,适时交流。学生明确研究问题后,展示学习方法:一读,找重点句段,二读,从重点句段中找重点词语作批注简写感悟。三读,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或联系当时的背景等来感悟,并把自己的感悟融进朗读中。
学生根据方法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重点句段,从重点句段中找重点词语作批注简写感悟。(围绕中心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写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巡视调度,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2、)小组合作,重点探究。方法指导(组长主持,合理安排调控组员注意力,组员自主发言,认真倾听,随时补充要点。)
2.交流成果,适时点拨
交流成果,适时点拨是整堂课的高潮,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或者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结合自己体会展示对问题的理解。
方法:读段落或者句子,然后可以直接针对这一段或一句谈体会,也可以针对重点句段中的重点词语谈自己的感悟。展开联想谈,联系上下文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联系背景谈。在感悟之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情朗读。(有一个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说的好的,要给予星级奖励。)
教师要做好主持的角色,还要适时点拨,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悟、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升华自己的情感。
三、完善问题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根据本节课的能力训练目标,让学生阅读类似的简短文本,也可以让学生运用有关词语进行小练笔,或课外阅读相关主题文章,还可以写自己的读后感或展示生活实事。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是组词或造句或说话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课堂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分层次的作业。
小学语文“三段六环节”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11.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 篇十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用来说明事物发展过程公式。认为一切发展都经历三个阶段,即发展的起点,对立面的显现,对立面的统一,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需时时注意这种辩证关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建合适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这就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下面介绍两种我们常用的模式。
一、课堂模式的具体模式与流程(两种模式)
1.定理推导课 ---“探究式”教学基本模式模式(新授课模式中的一种)
基本程序:激情导入,提出问题→设疑猜想,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升华,拓展思维→反思评价,课外练习
环节阐述:(自主预习不在课堂环节之内)
(1)激情导入、提出问题(自学引导)。此环节属于感知阶段。这里所创设的问题是指实际问题或数学内部的问题。数学的许多定义、定理等都是人们经过大量的特殊事例的观察、实验、比较、联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来,然后经过严密的论证形成的严谨的数学理论。但是这种严谨性往往掩盖了数学生动形象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把凝炼的知识“活化”,创设生动性、形象性、创造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通过思维过程来理解知识。
(2)设疑猜想、主动探究(引导自学)。此环节属于求知阶段,是本教学模式的主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而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则需要学生运用合理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来实现。从而获得新知识。
(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展示交流)。此环节属于巩固阶段,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刚通过分析、探究得到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对教师精心设计的应用型或巩固型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等,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加强,认知的任务也得以完成。
(4)巩固升华、拓展思维(拓展提升)。此环节属于应用阶段,升华是指发现数学知识和规律之后及时点拨和延伸,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原知识深化、拓宽,帮助学生从感知、感受到感悟,从掌握知识、促进思考、培养能力走向模塑人格的过程。
(5)反思评价、课外练习(拓展提升)。此环节属于延伸阶段,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话题,鼓励学生自己述说,可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可以介绍自己在本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收获、困惑等。设计一些具有拔高效果的延伸问题,这样,既使学生能产生良好的学习主人意识,又能帮助学生确定数学学习的努力方向。
2.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是新授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一系列基本训练的教学活动。习题课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整体化、具体化,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抽象、判断、决策等一系列技能和能力,给学生以施展才华,发展智慧的机会。
基本程序:自主回顾,梳理知识→例题剖析,尝试练习→变式训练,拓展提高→自主整理,归纳总结→自我诊断,当堂落实
环节阐述:
(1)自主回顾,梳理知识(自学引导)。通过基础练习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本专题知识进行复习回顾,梳理本专题的知识、方法,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网络。
(2)例题剖析,尝试练习(引导自学)。学生自主对本专题典型例题进行尝试练习,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修正错误,优化解题方法,完善解题步骤。教师剖析解题思路,点拨应注意的问题,规范解题步骤,达到知识与方法的升华。
(3)变式训练,拓展提高(拓展提高)。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延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专题知识应用的主要题型,强化解题方法,规范解题步骤。本环节仍然是学生先做,再展示修正,教师最后点拨强调。
(4)自主整理,归纳总结(展示交流)。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小结,整理归纳本专题知识应用的主要题型,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教师适当强调重点内容及注意事项。
(5)自我诊断,当堂落实(拓展反思)。最后用一组题目对本专题知识进行自我诊断,限时完成,当堂进行小组内批阅、修改,以此来强化落实对本专题知识、方法的理解、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堂模式的课后评价
课堂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教师在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探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非定量)评价的有效性性。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终生发展。其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尤为重要。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时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教师要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2.评价要有利于课堂气氛。当学生出错时,运用幽默的语言委婉地提醒比严肃地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当学生有出色的表现时,用夸张、有趣的语言来赞美,学生会欢欣鼓舞,兴趣倍增。当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时,教师幽默的评价,能使学生在笑声中有所思有所悟。因此,教师要利用机智、幽默的评价语言,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3.教师要树立“发展”的学生观。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以得分高低作为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评价尺度。从眼前出发急功近利的评价观无益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师应更多地思考我们今天的教学对于学生明天的影响。
课程标准指出,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评价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参与程度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加大平时成绩及课堂学习表现的比重,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认识由单纯扩大知识面或片面追求成绩转向追求学习能力的提升。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的教学评价观,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帮助不同特点的学生树立自信,增强学习的动力。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喻平,徐斌艳.中国数学教育的当代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1(6).
12.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 篇十二
一、微生物双语课程的特点
微生物学课程是市政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既是联系基础理论与具体专业知识不可缺少的桥梁, 也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纽带。而随着微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不断发展应用, 该领域最先进、最前沿的研究和应用成果绝大部分都记载于英语文献中, 这就要求市政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微生物学相关的科技文献, 从而紧跟微生物技术与本专业领域交叉的研究前沿。因此, 越来越多高校针对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和实践。
由于微生物课程具有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术语繁多、知识点易混淆等特点, 加上工科学生的英语背景普遍相对较弱, 因此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教师、学生都很努力, 但效果却很不理想, 甚至部分学生对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产生了较强的排斥思想。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在认知图式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微生物课程的“三段式立体化双语教学模式”, 并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认知图式理论对双语教学的启示
所谓认知图式, 是指先前针对某一主题获取的知识和信息, 在人脑中经过抽象化、概括化和长时记忆后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当学生学习与该主题相关的新知识时, 就会自动搜寻认知图式中的相关信息, 为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加工提供依据, 并进一步拓宽原有知识框架, 扩大原有的认知图式结构。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就是新知识的语言输入与大脑中原有认知图式中相关知识互相碰撞的结果, 因此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知识的“输入语言”能否有效激活大脑中的“原有认知图式”, 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认知图式”。
微生物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一般在大二时开设, 学生中绝大部分都在高中时期学过生物课程, 其中有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他们大脑中已经存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认知图式。英语是学生一直都在修的课程, 虽然工科学生英语基础普遍相对偏弱, 但仍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只是在专业词汇理解和应用、专业文献阅读和写作、专业知识综合表达等方面缺乏训练。因此, 学生在大脑中也存储了课程语言相关的认知图式。从认知图式的角度来看, 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全方位激活学生“专业”和“语言”的认知图式, 并促使两者不断融合、扩展, 从而实现同时提升专业能力与语言能力的目标。
在激活认知图式的过程中, 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于学生在心理上是否能够持续获得正向反馈, 即是否在双语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持续得到循序渐进的成功体验。正向反馈越多, 新知识的输入与原有图式结构的碰撞越活跃, 双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越好。反之, 如果一开始就将学生置于很大的压力情境之下, 学生心理中的负面情绪会切断新知识输入与原有认知图式结构的联系, 从而形成“效果变差—负面反馈—兴趣减弱”的恶性循环中。因此, 双语教学的过程必须遵循 “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原则, 以培养学生持续的正向反馈体验为中心, 在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 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和输入策略, 充分激活学生的认知潜能。
根据学习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发挥的作用不同, 可将影响学生双语课程学习效果的认知图式进一步分解为三种基本图式:语言认知图式、内容认知图式和形式认知图式。其中, 语言认知图式是其他两种图式的基础, 是指学生对教师授课语言的掌握程度, 也许学生不一定能明白教师所说的每个单词, 但只要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中关键单词的含义, 则可通过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 猜到教师所要传递的信息。因此, 对于微生物双语教学而言, 专业词汇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要会看和写, 还要会听和说。形式认知图式也称为文本图式, 强调的是全英文教材中篇章的结构、 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长句的句式结构等。对于学生而言, 阅读全英文教材的困难很大一部分在于他们对英文科技写作中常用的段落结构、长句句法以及作者的写作习惯等不了解, 影响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的进度。因此, 教师应介绍英文科技写作中一些常用的表达习惯和句式结构, 分析所选英文教材的一些典型段落结构和长句句式, 激活学生原有的英语语言结构, 从而为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双语学习奠定基础。 内容认知图式是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和关键信息, 是新的认知图式构建的关键部分。例如, 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可能能听懂和看懂微生物课程的绝大部分词语, 但因为缺乏专业的背景, 很难在他的大脑中构建出相应的专业知识结构。因此, 双语教学时, 教师要在导入新知识结构前, 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信息, 然后先将这部分信息转换成英语表达, 再在此基础上用英语导入新的知识信息。
三、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基于认知图式理论的“循序渐进”和“全方位激活”原则, 以让学生持续获取“正向反馈”效应为目标, 结合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 笔者构建了一种三段式立体化教学模式。
1.认知图式的正向反馈与扩展构建:中心目标。微生物课程的概念和知识点繁多, 如何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认知图式的正向反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认知图式的扩展构建, 是微生物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中心目标。双语教学的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出发, 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和重组, 并在教学过程中密切与学生互动, 根据他们的理解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 例如, 笔者在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英文教材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中的大量英文案例与中文教材相结合, 合理重组后, 构建了更为适合学生理解和激发学习兴趣的课程框架。
2.导入段—熟悉段—掌握段:关键阶段。导入段, 是双语教学模式的初级阶段, 其主要目标是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图式, 建立新课内容的背景情境和整体结构。在这一阶段中, 教师讲解以中文为主, 英文为辅。 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回顾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原有生物学知识, 再自然地引出新课的主要内容介绍, 从而激活他们原有的认知图式。熟悉段, 是双语教学模式的中级阶段, 其主要目标是扩展学生的原有认知图式, 理解新课知识概念的英文表达。在这一阶段中, 教师讲解逐步过渡到以英文为主, 中文为辅。由于有了导入段的基础, 学生原有认知图式被激活, 因此教师可依托英文教材, 利用英语详细讲解重要的知识概念, 并充分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三维动画和视频纪录片等元素, 有效拓展了他们原有的认知图式。掌握段, 是双语教学模式的高级阶段, 其主要目标是强化学生的新建认知图式, 应用专业英语实现课程综合目标。在这一阶段中, 教师和学生均采用英文进行交流。教师可在完成某一单元课程内容的熟悉段后, 简要针对课程的一些综合知识及具体应用进行全英文讲解, 然后设置一些相关的专题, 让学生自主检索阅读文献、总结分析相关内容, 并形成相应的分析报告。
四、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立体化辅助策略
1.分章专业词库:在构建专业词库时, 不应按照词汇表的方式, 以字母顺序简单罗列汇总相关的专业词汇, 而是应当按照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和顺序, 分章总结专业词汇及其音标, 并且针对每个专业词汇都应该提供教材中相关的典型例句, 让学生同时也熟悉专业词汇的典型用法。
2.双语知识网络图:针对微生物课程的总体内容和各部分、各阶段内容, 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双语知识网络图, 让学生既对中文的知识点内容有整体了解, 同时又对各章节的英文标题词汇有全局把握, 以指导其认知图式的建构过程。
3.阶段练习测试:首先, 每课新的学习内容完成后, 教师应有相应水平的全英文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同时, 当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和学生的专业英语程度开展测试。
4.课程知识竞赛:知识竞赛的形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并营造良性的学习竞争范围, 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为此, 在教学过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时, 可针对授课班级开展“微生物课程英文知识竞赛”, 如看图识别不同种类微生物及其细胞结构。
5.课程综合项目:在掌握段教学中, 学生经过前期学习已经储备了较充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表达能力, 因此可选取若干主题开展课程的综合性项目, 以2~3人为一组, 采取一些河流湖泊中的水样, 进行一些简单的微生物实验监测, 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治理方案。
6.课程试验汇报:微生物课程理论教学完成后, 会有相应的试验环节, 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自行依据教学内容安排, 查阅相关文献, 制定英文的试验计划, 并在试验完成后, 按照科技英文的写作规范, 用英文撰写试验报告。
五、结语
笔者在东南大学市政工程系的本科生中开展了上述微生物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三阶段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他们对于专业英语的畏难心理, 而六项辅助策略对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具有较大帮助。在每年的专业英文暑期学校中, 学生在与国外污水生物技术领域专家交流时更为自信, 为他们今后成长为国际化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摘要:在认知图式理论的基础上, 针对微生物课程的特点, 构建了“导入段—熟悉段—掌握段”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并提出了六项立体化辅助策略, 为提升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三段式,立体化
参考文献
[1]张红.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专业英语整合模式[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8 (3) :67-69.
13.减负增效的具体做法 篇十三
王玲杰
2011.10
“减负,不减质”就是既要减负但同时又要增效,这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理想境界。
一、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
“减负增效”实际上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有用之才。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及时恰当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这首先就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现在,知识信息高速发展,教育系统的新事物也是层出不穷,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软件的开发等等。教学方法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具有其先进性。所以,我要不断学习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
二、认真备课,提高课堂实效
增效是减负的真正目的,而增效重在提高课堂效益。我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内40分钟的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应多研究,多斟酌,多进行教学探索。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充分,对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逻辑清晰可见,教学目标明确无误,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所以,教师应花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
1.备教材。反复地研究教材和辅导资料,分析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单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训练点、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静心地坐下来去研究,去比较,去熟悉。
2.备学生。充分了解每个班的每个学生。人之资质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学问有深浅,不可概以此语之。古代教育家言语如玑,确实“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不可能每个都一样聪明一样乖,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学生性格、气质、兴趣、能力互有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弄清每个班的整体差异和特点,不可鄙视“长短脚”,不可操之过急,应尽量尝试利用学科的共通点,潜移默化,产生兴趣的转移,然后才能“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
3.备教法。教法应是建立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是在结合考虑教材、学生、设备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基础上,再以教学法的体系中优选出上好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教育界有个说法:教无定法,但教有法。我们确实要全面考虑,恰当选择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利用教学手段上也应该是多样的,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使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掌握好化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如多做实验,多用投影片、PPT、示教板等。激发兴趣,直观教学,轻松学习,减负增效。
4.备作业。精心选择课堂作业并认真指导解题。课本、练习册上的题一定要精选,最好是自己动手出题,以避免学生机械重复做题,这样能起到举一反
14.教师技能大练兵具体做法 篇十四
在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下,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再上新台阶,我们以全县教师技能大练兵为契机,依据《通渭县教体局关于开展全县中小学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方案》的通知,结合我校实际,开展“诵”(普通话诵读)、“书”(规范汉字书写)、“作”(教学课件制作)、“说”(说课)、“教”(课堂教学)、“评”(课堂观察与评课)、“礼”(教师礼仪培训)、“专”(学科专长)、“学”(学现代教育理论)九个系列活动,采取分步实施,分模块达标的原则,充分利用有效的研修方式开展练兵活动。下面从以下各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练就扎实基本功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立足校本,把大练兵活动作为校本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载体,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技能练兵活动。按照活动的安排部署,充分发挥校内外教师资源及其他教育资源的作用,分阶段、分层次、分对象地开展训练,举办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合理布置培训作业,督促教师练兵,提升活动质量和水平,确保练兵活动落到实处。
如我们对教师书写基本功的要求包括以下四点:笔画清楚、规范正确、匀称有力、熟练美观。为此,学校教师每天钢笔书写一页A4纸规范字笔画分解,而书写的钢笔字由教师们专门挑选容易写错笔画的字,将字一笔一划的分解开来。这样在练字的同时也让老师们的书写顺序更加规范。在此基础上,每周书写一张毛笔字,每月书写一张钢笔书法作品。学校随时将教师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平台。再如,为了深入开展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培训项目“诵”,自开学起,学校每周举行升国旗活动时安排教师进行3—5分钟的经典诗文赏析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开展师生读后感征文大赛等一系列有趣的读书活动。从而引导广大师生去赏析经典诗文,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
在大练兵的技能培训过程中,学校教导处对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进行月检查评比,将评比结果记录在册,做教师教学业绩的一项积累。我们注重加强教师的岗位专业能力必练模块的训练。如每周一篇教学反思、每周一次自学并撰写自学笔记、每周参加一次集体教研、双周一次集中业务辅导、双周一次的班主任培训、每月一次教学比武活动,使教师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二、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理论水平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为此,我们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师业务技能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抓。本期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研修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全面课改打实基础;二是确保研修时间: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三是形成研修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组活动,通过校内各科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研修,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四是加强合作交流:派教师参加培训、外出学习观摩,返校后及时向教研组其他成员传达先进思想、理念,做到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在“目标导学”课堂模式的研究下,深入开展课堂教研活动 1.重温课标,通读教材,确定研究课题
今年寒假中学校就布置老师进行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重新学习,并要求写好学习笔记,做好重点内容摘录和记忆。开学后又利用第一周、第二周的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重温课标,通读教材,制定课题”的活动。各教研组组长带领老师们就假期自学《课标》的情况进行交流,并结合学期初的学科教材分析在组内进行教材的通读。重点结合教师平日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确定本学期各教研组的研究课题。学校将本学期学校的研究重点,如“目标导学课前预习模式研究”、“目标导学课后拓展模式研究”、“分层教学研究”等贯穿到各教研组的课题研究计划中。
2.领导干部深入教研组,加强有效集备和有效教研的引领 开学第二天学校领导就开始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随堂听课、参加教研集备活动,根据课堂调研发现的问题,教导主任第二周进行了教师集体备课模式业务讲座。重点进行了“学校集备模式”、“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如何进行“当堂达标”、如何分层教学、分层作业教学的培训。要求每位教师每单元的教学必须在备课组通过集体备课后方能实施,集体备课仍然坚持主备、自备、讨论、施教、反思五个环节进行。讲座后领导通过参与集备、抽查集备组活动情况、活动记录等形式,力求使集体备课真正发挥效能的最大化,从而使“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实施得到保证。学校重点提出加强分层教学的研究,要求在二次备课中将分层教学设计和分层作业设计、课后反思用红色字体标注并加粗,先从形式上引领老师自觉地进行分层教学。下一步重点进行分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根据学校研究主题,各教研组长带领组员按照主备——自备——讨论——施教——反思五个环节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并推荐一名组员执教展示课,学校每周计划中列出安排表,对参与上课、听课情况进行反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活动前学校教导主任进行了如何评课的讲座,结合目标导学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听课要求,关注目标的设定、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参与度等;并细致讲解了根据学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的学校《课堂教学评价表》的填写方法。每位执教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评,全体参与教师进行互评,评价表由教导处存入档案,教师课堂教学成绩纳入绩效考核中。
2、学校对所有的教研组展示课进行了全程录像。目的有三:第一是作为学校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案例存入档案;第二是存入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为其他教师提供范例;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教师个人观看录像写实录、教研组成员边观看录像边评课,有的放矢地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本次展示课的另一个关注点是分层教学的研究,既关注课堂中分层教学的实施,更关注学生作业教学的分层实施。本学期学校把分层课堂教学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加强研究,努力凸显分层优势。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做到目标分层,讲授分层、作业分层、考核同层与分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我们将把分层教学研究落实到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学校建议语文教师,要课内外相结合,扩大学生阅读量,夯实语文基本技能,在“多彩语文”品牌的带动下,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多彩发展。英语教师要利用早读与外教课时间强化语音、语调的训练与纠正,加强单词与语篇的识记与积累。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强化思维与空间能力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努力把分层教学打造成我校的一个品牌,以期达到优秀生更优、中等生稳定、学困生进步的目标。
四、以网络教研为突破口,让练兵岗位步入轨道
我们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训练,让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利用业务学习或教研时间组织教师进行网上教研、网上命题或网上备课。让岗位练兵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相结合,让教师在高效快捷的信息状态下吸纳有利的资源而更好的为教育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通过网络研修,给老师们搭建了一个与省内外知名专家近距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老师们在学习如何使用远程研修程序后及时登录培训频道,观看网络视频,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并就某个话题与专家们面对面交流,展现了学员们高度的研修热情。培训后,老师们积极展开讨论,认真撰写作业,研修组长精心批改作业。通过完成作业,老师们将所学知识内化、吸收,进一步提升了自身该方面的能力。丰富的研修内容征服了老师们的心,让老师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专业有了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为教师今后的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远程研修活动是教师学习学科素养、提升专业化水平的良好契机,活动后,部分青年教师撰写了学习感言,抒发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们纷纷表示通过学习,自己在教学方面思路更加清晰,深切感受到远程培训带给老师们的方便、快捷和实效,也有信心在研修路上留下扎实的专业成长的足迹!
15.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 篇十五
一、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实施“新课标”以来, 广大教师都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教材”行为理应转变为“用教材教”, 拓宽视野、解放课堂、丰厚课堂才是“以学生为本”的根本追求。那么, 在课堂内将一册仅有短短二十几篇课文的语文教材教“厚”, 是势在必行的, 其重要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点:首先, 拓展是丰厚课堂的需要。教材并非“圣经”, 只是教者施教的载体, 借助载体再辅以腾挪跳跃才能演绎出真的精彩。其次, 拓展是激发兴趣的需要。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 给他们一些与教材相关, 又是以前未知的形形色色的资料, 那必将大大提升孩子们的兴致。另外, 拓展也是帮助理解的需要。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孤立的文本, 它往往有前移后续, 有写作背景, 拓展便能帮助孩子理解文本, 使情感得到有效提升。
二、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的具体做法
1. 拓展形式的确定
(1) 文字资料。毕竟是语文课, 所以教者在课堂上拓展呈现的更多的还是文字类的资料, 而同为文字类的资料, 也因不同课文的需要有不同的类型。
它可以是文章作者的简介、故事等。有很多文章, 你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品格、理想追求和人生经历才能理解他们的文字。比如在教学古诗《石灰吟》时, 先给学生讲了于谦十二岁作《石灰吟》的传说, 再介绍其清廉为官、刚正不阿的风格, 最后讲到因小人谗言陷害而惨遭杀害的结局, 让全班孩子对于谦油然而生钦佩之情。
它可以是文本写作的背景资料。特定的时期会产生特定的事件, 特定的事件蕴涵特别的精神。如《卢沟桥烽火》一文对领悟文本中我军英勇无畏、誓死抗日的精神就达到了顺理成章的效果。
它可以是开阔眼界的各类知识。当然是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 比如学完《三打白骨精》后再去了解一下其他三部名著中的含有“三”的故事, 《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等都被孩子们一一提及, 教师适时点拨,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 其他资料。图片资料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直观形象,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教师恰如其分地使用也是很有成效的。视频资料在教学实践中也可因需而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可以播放黄河那浊浪排空、一泻千里的雄浑镜头, 从而反衬黄河上艄公的镇定与顽强。当然, 除了图片和视频资料, 有时单纯的声音资料也会被教者采用。在这里,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 包括文字资料在内的任何一种拓展形式, 都应该本着“生能师不代”的原则, 将舞台留给学生, 锻炼其能力。
2. 拓展时机的选择
一堂课四十分钟, 分分秒秒都很宝贵。作为课堂辅料的课外拓展选择哪一个切入口放进去呢?这需要突显教者的智慧。
(1) 课前拓展, 先声夺人。设在课前的拓展资料多是些铺垫性的背景类资料, 但要有一种先声夺人的力量, 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抓过来, 也能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
(2) 课中拓展, 别有洞天。很多老师按照惯性的思维都喜欢将拓展的环节放在课前或最后, 认为在课中拓展会破坏主题环节的整体性。其实不然, 应该说一节课上处处有生机, 也处处有契机。上季羡林的《夹竹桃》时, 对于季老的生平介绍我既没有放在课前, 也没有放在课末, 而是在中间环节引导孩子理解夹竹桃韧性可贵后, 追问:季老仅仅是在赞美夹竹桃吗?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怎样的人生信念呢?学生讨论后, 出示季羡林一生主要成就的介绍以及关于他96岁高龄依然坚持写作的事情。所以说, 只要选对时机, 课堂上的知识拓展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使学生在峰回路转中发现别有洞天的景致, 顿觉眼前一亮。
(3) 课末拓展, 余音绕梁。在一节课行至尾声时进行拓展, 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或是高潮后的有力延续都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式。
教学的难就难在教无定法, 教学的美也美在教无定法。在这里, 笔者就课堂上进行教材外拓展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一些个人观点的阐述, 本意并非强调拓展万能, 也深知喧宾不能夺主, 但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根和干毋庸置疑很重要, 但谁能否认阳光下闪闪发亮的绿叶和空气里香气四溢的花朵没为这棵树增添魅力呢?亦如我们的课堂, 正因为有了汩汩源头活水的滋润, 才能拥有如此动人的清亮鲜活!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推荐阅读:
爱与自由三段式教学法11-16
三段式英语作文08-08
三段六环节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07-15
小学生语文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10-15
三段六步计划09-09
议论文三段论式范文12-09
“五段式培训活动”心得体会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