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精选8篇)
1.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篇一
突出重点,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意义。我结合清水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措施,就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清水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清水县位于天水市东北,陇山西南麓渭河支流牛头河流域,东邻陕西省宝鸡市,南连麦积区,西接秦安县,北邻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境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47公里,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现辖6镇12乡,总人口31.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58万人。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置邽县,属华夏最早建置的县之一,至今已有2699年的建县史,以“清泉四注”而得县名,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5000多年前,人类先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发现马家窑至齐家文化遗址30处,出土珍贵文物5000多件。系中原与西北的古通道。全县耕地面积有93.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0.9%。是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是秦统一中国的发祥地、也是西汉名将赵充国故里。在这里,轩辕文化、先秦文化、汉唐文化和宋金文化交融汇聚,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观光旅游的一方胜地。
“十一五”以来,清水县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灾后恢复重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等难得历史机遇,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调结构、强基础、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口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项指标较“十五”末翻番。全县经济总量在全省86个县市区中的排序由2004年的66位上升到2009年的52位,前移14个位次,经济增长速度居全省86个县市区第26位。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清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推促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作法:一是狠抓项目建设这一中心不偏离,千方百计增强发展潜力。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作为有效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任务来抓,共筛选、谋划各类项目960项,涉及投资596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20项,完成投资59.59亿元。天平铁路、庄天二级公路、灾后重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易地扶贫搬迁、农村沼气“一池三改”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45个,总投资49.46亿元,到位资金27.33亿元。二是狠抓农业
产业化不动摇,多策并举助农增收。坚定不移地推进林果、畜牧、经作、劳务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在扩规模、提质量、求效益上下功夫。五年新建干鲜果基地30.9万亩,其中核桃20.62万亩、苹果10.28万亩,全县干鲜果基地累计达到41.5万亩。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畜禽饲养量达到302.6万头(匹、只),较“十五”末增长116.5%。高山夏菜、甜玉米等特色产业稳步壮大,蔬菜面积发展到10万亩。年均输转劳务人员5万人(次)以上,累计创收14.97亿元。同时,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据测算,全县以务工为主的工资性收入为1370元,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50%,林果、畜牧、经作等产业经营收入为1150元,所占比重为42%,在2010年,仅果品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净收入增加166元。三是狠抓工业化发展不松劲,多管齐下搞活工商经济。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被列为全省第一批省级试点园区之一,轩辕纸业、鑫烨化工、天赐实业相继建成投产。建成各类市场19个,发展商业网点1934户。依托“轩辕故里”品牌优势,狠抓地区旅游产业,多方投资近2亿元对温泉生态旅游景区实施新建改造,2010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4亿元,较“十五”末增长8.1倍。四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懈怠,多方筹资夯实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实施了以牛头河改道为主的城区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了东部新城区建设,城区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扩大30%。多方筹资1.8亿元,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9条13.87公里,“五横九纵”的道路骨架初步形成。新建商品房4420套,城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2平方米。天平铁路和庄天二级公路清水段建设全面实施,新改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49.6公里,较“十五”末增加282.19公里。建成梯田12.5万亩、沼气1.3万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五是狠抓民生建设不松手,不遗余力强化发展保障。全面抓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省级文明县、全省体育先进县和省级卫生县城等多项殊荣。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养老保障,参保对象1182人,发放养老保障金244.83万元。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实现了省级统筹,城镇医保实现了市级统筹,未参保集体企业全部纳入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全面落实。
客观分析清水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虽然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与发达县区相比,仍然是低水平的发展,在发展基础、发展模式、经济结构、发展效果等方面还有许多差距和不足。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层次还比较低;全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具有特色优势的工业企业发展水平不高,县域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交通“瓶颈”制约因素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民生建设任
务艰巨;劳动力素质低,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等,这些制约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化解和消除。
二、推动清水县域经济跨越式科学发展的主要措施 加快清水县域经济发展,既要立足比较优势的发挥,促进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又要跳出农业和县域范围,将县域经济发展融入国家和省、市经济发展战略,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要以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眼光,事在人为的气魄,抢抓机遇,趋势而动,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
(一)把思想解放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环节,在转变观念上实现新跨越。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归根到底在于思想解放上的差距。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清水县域经济,必须把解放思想这一先导工程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着力推进“四个创新”。一是观念创新。重点做好“四破四立”,即破除认为贫困地区客观条件差,难有作为的消极思想,树立善于扬长避短、化被动为主动的进取观念;破除仅仅依赖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落后思想,树立既依托自然资源,更要依托科技、政策、人才、资本、管理、服务等要素资源的先进观念;破除只满足于在一地一隅谋发展的狭隘思想,树立善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抢发展的宏观观念;破除条块所有和部门利益的封闭思想,树立“海纳百川”共求发展的开放观念。二是体制创新。要围绕加快发展突破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健全利益和风险保障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建设,完善贫困地区市场体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三是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重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并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具有贫困地区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四是工作方式创新。要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主题,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特别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思考和解决贫困地区经济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上,放在搞示范、抓重点、创特色、求突破上。
(二)把项目和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增强发展后劲上实现新跨越。在自有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要积极争取项目,多方招商引资,不断加大对内开发、对外开放力度,借助外部力量发展自己。如清水县始终把项目和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十一五”期间,全县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20项,完成投资59.59亿元,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45个,总投资49.46亿元,项目和招商引资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贫困地区要立足资源、区位、环境等比较优势,积极调研、论证、申报项目,努力促使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实施。要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更多地引进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品牌等各种生产要素,不断提高对外竞争力,力争使更多的客商在当地投资发展。要用足用活省、市实施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本地能确定的政策规定要灵活宽松,并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承诺的兑
现。要优化服务环境,减少政府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保证的项目的顺利实施,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把做强特色经济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经济,在优化经济结构上实现新跨越。县域经济的实质就是特色经济,作为贫困地区县,清水必须立足当地优势,围绕“特”字做文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十二五”期间,要紧紧围绕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战略和天水市委“1135”发展战略,依托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园区带动、川区率先、山区提升、城乡共建、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加速“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三产社会化、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化、社会和谐化”进程。就具体产业来说,则要着力解决工业不优、农业不强、三产不活的问题。首先,改变工业不优的着力点在于培植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要集中力量办好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区,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吸纳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园区。要大力发展酒饮、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四大主导产业,狠抓“10强50户”重点企业扩效增税工程和“135”工业经济培育工程,积极争取2×1000兆瓦热力发电等重大工业项目,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要依托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加工型行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其次,改变农业不强的着力点在于发展现代农业。要按照“走产业路、念畜禽经、打果品牌、发劳务财、建科技园、富全县民”的总体思路,实施农业产业化“3331”工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
农业转型,努力把清水建成全省核桃大县、肉牛大县、土鸡大县、天水市大菜园和绿色优质农特产品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末新建干鲜果基地20万亩,累计达到60万亩,其中优质核桃达到40万亩;年繁育土鸡、放养鸡100万只,畜禽饲养总量达到500万头(匹、只)。要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抓好以水、电、路、气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转变。第三,改变三产不活的着力点在于壮大商贸旅游业和发展民营经济。要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集市为骨干,以村级农家店为基础的城乡商贸市场网络和流通体系。要依托“轩辕故里”旅游品牌,积极融入“关中—天水”旅游经济圈,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品位和旅游产业效益。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县域特色及农产品加工业,参与水利、交通、能源和城镇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建设,并在税收、贷款、工商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扶持。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使民营企业真正享有“国民待遇”。
(四)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平台,在强化发展基础上实现新跨越。城镇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快城乡一体化有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通过“集聚效应”吸引农民进城安居从业,扩大消费需求,对拉动清水县域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因此,要把城镇发展和农村
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社会同步推进、城乡社会管理对接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要加快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一般而言,贫困地区县城经济相对滞后且发展不平衡,推进城镇化不宜处处开花,而应集中力量发展以县城为核心的中心城镇和以国道、省道为轴线的小城镇,使其上规模、上水平、上品位,成为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枢和纽带。为适应城镇化的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把城镇建设当作重要产业来运作,在建设和管理中融入“经营”理念,树立城镇是有形资产,城镇建设是资产保值,城镇管理是资本增值的意识。盘活土地资源,让土地生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开供水、供热、道路、房屋、桥梁及教育、公益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筹资为手段,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二是要加快农村向城镇发展。依托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条件。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要按照建设中心村、培植特色村、合并弱小村、搬迁分散户的思路,有序推进农民向城镇转移,推进农民居住集中化。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努力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五)把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上实现新跨越。一是要进一
步加强干部管理,提高干部素质,注重培养、选拔和使用视野宽、思想好、思路新的干部,能带领群众较快改变面貌的能人。二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并指导、帮助和监督县镇、乡村和村组科学地搞好规划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和农村共同进步。三是要抓住目前我省进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契机,调整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培植地方财源,增强县乡财政实力。要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吸纳外资和民间资本,吸引县内外资源,促进县域经济较快较好地发展。四是要健全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五是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用足用活中央、省、市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总之,促进清水县域经济发展,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我们既要解放思想,正确估价形势,又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2.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篇二
一、新常态下青阳县县域经济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近年来, 青阳县域经济在适应发展新常态的过程中, 面临着一些亟待破解的矛盾和难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长速度出现回落。和前几年相比, 青阳县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 有些指标甚至大幅下降。比如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由原来30%以上的增幅下降到现在的10%左右, 2014年以来规模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甚至长期出现负增长。
二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近年来, 青阳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虽然不断优化, 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4:31.9:37.7调整为30.0:32.6:37.4, 但三次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 一产业占比仍然偏高, 二产竞争力不强, 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及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今年以来, 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 青阳县工业企业普遍存在订单减少, 市场萎缩, 产值下降, 利润收窄等突出问题。上半年青阳县5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 有7家企业实际上处于停产状态, 另有9家企业开工严重不足, 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 停产或半停产企业占全部规上企业的29.1%。此外, 在5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 有25家企业产值同比下降, 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45.5%。在企业产值下降的同时, 多数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出现下滑, 有5家企业出现大额亏损。
四是投资增长后劲乏力。青阳县重大投资项目较少, 占比较低, 投资后劲不足。2015年, 青阳县投资项目共计307个, 其中3000万以上项目20个, 仅占总项目数的6.5%;实现投资额6.39亿元, 仅占总投资额的11.6%。同时, 重点项目进展缓慢, 在67个县级以上重点项目中, 按期开工建设的只有42个, 占62.6%, 还有25个项目没有开工建设。此外, 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 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
二、新常态下青阳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1) 推动主导产业迈向中高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稳步持续化解过剩产能, 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机电装备制造首位产业开拓高端市场, 引导普通紧固件、铸造、锻造、铜材压延生产企业逐步转型生产高端产品。方解石粗加工业禁止新增产能, 重点发展产业链下游和终端产品;不再新增单一的氧化钙项目, 重点发展轻钙等深加工, 创建行业示范基地。引导铅酸蓄电池业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转型, 开展废旧电池回收循环利用, 建设行业示范企业。促进塑料管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走专精特新之路。
(2) 引导现有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围绕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 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 促进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市场, 引进铁模覆砂、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新工艺新设备, 开发新产品,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行清洁生产模式, 改善生产环境, 建设绿色工厂。
2.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1) 打造首位产业发展平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围绕增强县开发区产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 依托开发区现有龙头企业, 加强基础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大型铸锻件、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设备等共性技术研发, 着力开发物联网配套产品、新能源汽车部件和发动机产品、高铁接触网组合件产品、高端智能化阀门、电磁线等, 推动关联产业联动发展, 做大做强机电装备制造首位产业。通过专项资金引导、扩大基金投入、强化要素保障、创新体制机制等政策措施, 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园区加速集聚, 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加快物联传感、高端阀门和新材料生产设备产业基地建设, 力争将县开发区打造成以机电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2)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加强与军工研究机构对接、合作, 围绕现有企业资金、技术、厂房、设备和人才等资源寻求合作、开发, 推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 重点在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电子信息、高端阀门、轨道交通、机械装备和特种车辆、新材料、物联网等领域实施军民先进技术相互渗透。
(3) 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园区。坚持园区产城融合、绿色集约发展。加大对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 完善存量用地二次开发机制, 不断提高县开发区的承载能力。高起点实施开发区“东进南扩”工程,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优化开发区产业、城市、生态功能布局, 加快科技孵化中心、人才居住中心、职工 (农民工) 培训中心和信息化服务中心等建设, 把县开发区打造成产业集聚、用地节约、宜居宜业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园区。
3.加快发展服务业
(1)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打造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为目标, 围绕“一圈两线”总体布局, 建设“一核三片”泛旅游示范区。县城“一核”以旅游接待、商贸、会展为重点, 九华山东片以礼佛观光、休闲养生为主题, 打造禅境修身旅游区;以九子岩和莲峰云海景区为基础, 整体开发九华山东北部旅游资源, 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九华山西片以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为主题, 打造佛国田园旅游区;九华山南片以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生态观光为主题, 打造富贵陵阳文化旅游区。紧扣“礼佛观光”建设精品景区, 推进莲峰云海、九子岩、清源山、佛缘谷等一批景区提档升级, 德懋堂、茶溪小镇、合泉山庄等大型旅游综合体加快建设, 九华大峡谷景区、“醉美杜村”景区、富贵陵阳非遗文化体验区等全面投入运营。紧扣地域特色建设旅游购物市场, 建成青阳商业广场、亿达广场、古玩街等一批旅游购物精品街区和专业市场。
(2)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依托县开发区电子商务产业园, 打造电商创业基地、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 在全国知名电商平台开设青阳特色馆, 促进电商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本地生产型企业、传统流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和搭建生活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发展软件应用、快递物流、仓储配送等电子商务配套体系。鼓励电商下乡, 支持个体电商创业发展。
(3)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市场化、产业化、品质化、社会化为方向,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依托中心集镇、工业集聚地和交通枢纽, 将童埠新区物流产业园建设成为集综合物流、专业物流、配送为一体的服务业集聚区。
4.推进农业现代化
(1) 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巩固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 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推动农业稳定增产、提质增效。
(2) 做优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 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积极发展九华黄精、名优茶、皖南土鸡、特种水产、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创新农业新业态和商业模式, 争创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5.立足县域实际, 放大特色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 充分考虑镇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 科学选择符合区域实际的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通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谋求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木镇镇、新河镇重点培育绿色钢铁铸件产业, 提高机械基础件加工水平;陵阳镇、酉华镇、乔木乡重点做优做强非金属矿深加工产业, 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丁桥镇以重点龙头企业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为抓手, 建设新型动力电池和大型精密铸造基地;蓉城、朱备、陵阳、庙前、杜村等环九华山乡镇依托自然人文资源, 重点发展以“礼佛、观光、休闲、养生”为主要功能的现代旅游经济。
3.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篇三
摘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用“新常态”一词,来描述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状态。本文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背景,分析阐述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该如何发展,如何逐步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最终实现引领新常态。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常态;发展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一词,用来描述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紧接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时期。新常态“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了,对发展的期待和愿景不同了,我们的发展思路、增长方式、思维模式都要调整、适应、融合。那么,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如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呢?
一、立足县域实际,发展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一直是粗放型增长,更多的是依靠资源和土地等要素,一旦资源和土地优势丧失,发展也必将受到制约。并且近几年部分县域经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走出土地财政的怪圈,打破环境、资金等制约因素,立足县域实际,充分整合利用区域内优势资源,做好特色产业规划,发展特色经济。
以盖州市为例,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决定,要明确转方式、调结构的方向,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把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下大力气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一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北海海洋公园、辰州文化古城、懂不生态旅游度假区、双台温泉旅游度假区、仙人岛滨海旅游度假区五大旅游景区。二是在现有基础上,打造石化工业园区、电机工业园区、盖州经济开发区、沙岗临港工业园区、二台工业园区等五大工业园区。三是依托区位优势,打造仙人岛临港物流园区、西海中顺物流园区、北海高铁广场高端商贸集聚区、双台总部经济区、团山家居物流园区等五大物流园区。四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具有盖州特色的农业示范区,包括“盖州苹果”示范区、“盖州葡萄”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盖州绒山羊”专业养殖示范区、海洋特色养殖加工示范区、柞蚕业生产加工示范区、“盖州西瓜”示范区。大力扶持和发展特色经济,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要把转型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差异化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富有地域特色的转型发展道路。经济新常态是未来经济工作的基础,面对新常态和新任务,县域经济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最大可能汇聚人才、凝聚力量。
盖州市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克服行政区划制约,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合理划定产业功能区,对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区域,科学规划建设,专题招商引资,有效管理运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整体效益。根据各地实际,盖州市制定了“五大板块”,进一步完善全市发展布局。五大板块分别为:北海新区,主要包括北海海洋公园、电机工业园、北海高铁广场高端商贸聚集区、团山家居物流区等园区,目前北海海洋公园项目、7公里“龙宫一条街”景观路已建成并投入运营,高铁广场高端商贸集聚区奥特莱斯休闲购物体验中心、国际皮草城等22个项目快速推进,电机产业园入驻企业85家,监测、创业、服务中心及标准化厂房投入使用。仙人岛能源化工区,主要包括石化工业园区、仙人岛临港物流园区、仙人岛滨海旅游度假区,现仙人岛港区完成吞吐量1200万吨,建成原油、成品油储罐超500万立,临港物流园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中海天然气输气管线投入运营,盖州仙人岛精细化工产业园总体规划完成。辰州文化古城区,该区域是盖州古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玄真观、钟鼓楼、三江会馆、普济寺、古民居等古建筑,以及古城传统格局、历史街区、园林古木等,融合周边高句丽山城、铁塔山、汉墓群等文物古迹,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与文化传承、旅游开发、改善环境和谐统一。双台温泉旅游度假区,整合陈屯、九寨温泉资源,加快以虹溪谷温泉、奕丰·泉天下为代表的综合体项目建设,杜绝温泉资源盲目无序开采,打造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温泉旅游目的地。东部农业生态经济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东部发展振兴规划,以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重点乡镇为龙头,辐射周边,打造具有盖州特色的农业生态经济区,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加快发展传统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等农业旅游业态,推进一产向三产转变。
三、牢记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发展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给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环境。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新常态下,统筹城乡发展,要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全域统筹协调发展既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盖州未来统一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着眼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盖州市创造性的提出了全面实施“八个一体化”的发展理念。规划设计一体化。编制全市统一的总体规划,科学划定功能分区,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规划建设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有效对接的基础设施体系,避免重复建设。产业发展一体化。统一产业布局、统一产业政策、统一整合资源,实现产业整体发展、有序发展和差异发展,防止同质化竞争。招商引资一体化。整合招商力量,统一招商政策,建立整体招商和项目管理的调度机制。财政融资一体化。统一融资平台建设,资源共享,打造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体系。社会管理一体化。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联动、联调机制,提升全域管理水平。对外宣传一体化。整合全市宣传资源,构建大外宣格局,共同推介和树立盖州外部整体形象。组织人才一体化。实行书记办公会制度,把握发展大局,协调各方关系,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各区域间分管领导联席会制度和中层干部交叉任职制度,交流通报情况,商讨合作事宜,加强工作协同配合。统筹配置全市人才资源,强化薄弱环节,减少人才浪费,优化人才使用效果。
4.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篇四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杜市长在调研时的重要讲话和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创新机制为突破口,推动开放招商,培育产业支撑,加快项目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按照市委在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提出的“农村经济要在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的新要求,我们完善了突出发展生猪、水果、蚕桑、薯类和劳务输出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健全机制,创新举措,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一是培育龙头,延伸链条。先后引进巨农、七环、齐祥三大龙头企业,建成生猪良繁、饲料加工、肉食品加工与销售的生猪产业链,带动全县建成标准化圈舍7.8万平方米,饲养LY母猪1800头,DLY肉猪9200多头。支持巨农公司投资650万元建设千亩有机果基地和库容1200吨的水果气调保鲜库,与年加工鲜果5万吨的可口爽公司,形成产、供、销一体的水果产业链,带动了三坝、骑龙等以标准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依托赛克斯丝绸、台州海峡丝绸等龙头企业,巩固发展了龙蚕、兴旺等20个蚕桑基地乡镇。引进北京荷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立薯类种脱毒育苗基地和加工厂,将带动薯类种植10万亩。同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和运销大户。 二是创新模式,连利连心。我们在生猪产业发展上,探索出了企业、中介组织、农户之间利益联结的三种模式。企业托养模式。由政府组织发动,农户自愿申请,生猪良繁企业审查认可,采取“统一建圈标准、统一传授技术、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治病、统一回收销售”的办法,发展DLY肉猪养殖小区。达到约定回收标准的,公司统一回收,并按60元/头的标准支付劳务费;超过约定标准的,按市场价全部返还给农民。现巨农公司已发展“养殖家园”4个,发放仔猪9200多头。“良繁企业+担保公司+金融单位+加工企业+养殖大户”发展模式。由良繁企业、担保公司、金融单位和加工企业共同考察认证,确定专重大户;生猪发展投资担保公司为养殖大户提供信用担保,金融单位提供信贷支付,良繁企业,赊猪或赊料,加工企业预付部分收购资金预约售猪,扶持大户发展。目前,已采取这种模式发展了年出栏DLY肉猪5000头以上的大户4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加工企业与专合组织签订购销合同,由专合组织负责组织生产、技术指导和收购销售,加工企业按3—5元/头支付专合组织的组织费,按高于市场价200—250元/吨支付农户售猪款。目前,齐祥食品公司已与我县部分专业组织签订了购销合同。 三是政策驱动,增大投入。争取信贷支持。积极协调银政、银企关系,争取金融单位信贷投入。今年以来,县农村信用社采取“三就地、三优先、三放宽、一优惠”的办法,已为生猪发展注入信贷资金1400万元。突出激励带动。今年安排财政资金500万元,重点用于奖励支持生猪良繁体系建设,以此激活了全县8560万元民间资本投入生猪发展。由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同筹资100万元建立了“生猪发展金”,主要用于奖励养殖企业、专重大户和重大疫病防治。强化资金保障。按照市场化运作,由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同出资300万元,组建了会员制的“生猪发展投资担保公司”,已为4户大户担保250万元用于规模发展优质肉猪。 四是用活土地,规模经营。采用出租、托管、转包、入股等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向业主、能人和专合组织集中,目前全县业主已达到1100多个,经营土地9.8万亩。 二、构建招改结合、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推动工业经济全面振兴我们按照市委提出的“产业是支撑”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确立了电力、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创新运行机制,坚持招改结合,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一是坚持国退民进,招改结合上效益。直面县属工业企业除绝大部分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资产负债率高达123%、5300多名职工下岗、群访时有发生的严峻现实,我们把深化企业改革作为振兴工业的突破口,坚持“百分之百触动产权、百分之百转换机制、百分之百转变职工身份、百分之百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国退民进,全面完成了烟厂、钢厂、丝绸厂、麻纺厂、肉联厂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改革。同时大力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2.5亿元,新建航星钢铁、金华纺织等1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盘活存量资产3.1亿元,安置下岗职工3200多名,年增加税收400万元,职工年收入增长130%,工业经济全面振兴。 二是坚持产业主导,培育骨干立支柱。为了做强电力产业,引进省港航公司控股新建金溪电站;马电公司通过优化重组,强强联合,效益明显提升。为了做强机械冶金业,引进福建、达州和遂宁客商分别新建金坛电化、易熠冶金、航星钢铁和天府兴贵四家企业;公开拍卖嘉宝公司国有股份,企业活力增强,产销两量。为了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北京、浙江、成都和南充客商分别投资新建荷田薯业、台州海峡、齐祥食品、金华纺织和赛克斯丝绸五家企业。 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做强产业增实力。引导企业围绕市场调结构、增投入、上技改、强管理,增强竞争力。赛克斯丝绸公司今年收购全县茧站,形成了原料收购、缫丝、织绸一条龙生产体系;金华纺织公司正投资扩建一条1万锭棉纱生产线;齐祥食品公司正投资新建万头生猪良繁养殖场和饲料厂;泰兴纺织公司正投资新建5000锭棉纱生产线;航星钢铁公司第三期技改即将完成。为适应市场竞争,金华纺织、台州海峡和赛克斯丝绸分别引进了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三、构建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融资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项目是载体。我们在认真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投入的同时,按照市场运作方式,积极创新投入机制,切实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了园区建设。目前已开发整理出工业用地500多亩,完成了园区的“七通一平”,北京荷田、华西饲料等企业正陆续进入园区。二是加快了重点建设。采用股份合作方式修建金溪电站,累计投资已超过4.54亿元;通过收费权出让改造南渠路,已完成投资5287万元;核电项目争取工作进展顺利,我县三坝乡已被列为首选。三是加快了城镇建设。通过公开竞价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公交线路、出租车经营权、空间广告经营权和地下管道经营权等,引发民间资金投入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四是加快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通过“卖、聚、投”等方式,聚集民间资本,完成了水库枢纽标准化整治8座,解决人饮1.2万人。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们虽然在创新机制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省、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认真按照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和此次会议精神,坚持工业主导,以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化;坚持改革开放,以开放促招商,以改革促发展;坚持既定的思路和目标不动摇,全面加强干部管理和目标考核,切实增强执行力,努力推进新一轮的新跨越、新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篇五
春训活动心得体会:让学习成为自己的新常态
春训活动心得体会:让学习成为自己的新常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能在今天的大会上交流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让学习成为自己的新常态”。
xx市工商质监局2016年春训活动,在市局的精心组织下,进展顺利,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我本人在这次春训活动中,按照“学思结合促消化、学研结合促深化、学用结合促转化”的原则,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收效明显。
在17日市局召开的动员大会上,我认真听取了张局长所作的动员报告,报告总结了2015年我局在10个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并从学起来、管起来、严起来以及干起来四个方面全面动员部署了2016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年工作,本人听后深受鼓舞,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会上,还认真听取了鲁局长的重要讲话,增强了安全防范意识以及遵守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意识。
在春训活动期间,我还认真观看了“一准则两条例”学习报告会,学习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章》、《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等。参加了执法局支部组织的讨论会,讨论会气氛热烈,大家畅所欲言,对照党员的义务及自律准则,对照执法局的工作实际,大家认真讨论了影响和制约质量xx建设的思想认识及如何提高的问题,讨论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方案,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通过为期三天的春训活动,使我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贯彻落实2016年工作目标任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集中学习阶段虽然结束了,但对知识的恐慌感、对本领的危机感让我一刻也不能放松,立足岗位、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要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新常态,为工商质监事业多做贡献,是我为这次春训活动树立的新坐标。
在新的坐标上,我要让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常态。有句古语叫“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学习了而不思考等于没有学。所以要坚持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在勤奋学习的同时,用心思考,同时贵在学懂、学通,不能心浮气躁、不求甚解,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中学,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向领导和同事们学,沉下心来并持之以恒,真正把学习思考的收获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坚持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相信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新的坐标上,我要让学习和研究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常态。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我们xx工商质监的服务水平能不能让人民满意,管理方法够不够科学先进,这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研究,研究的前提当然是学习,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去学,还要带着问题去学,只要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就能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在新的坐标上,我要让学习和应用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常态。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增强工作本领,在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提升为xx人民服务的水平,在于创新更加科学的监管手段。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只要坚持学习和应用相结合,就能把简单的工作办完美,把平凡的工作做出彩,为办好荡气回肠的颁奖典礼和推陈出新的315活动多做贡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最后,我以习主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6.县域经济发展初探 篇六
摘要: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被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发展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县域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要充分重视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工程;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壮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源;发展县域经济,才能稳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基。县域经济是延边州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济总量不断扩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发展势头看好、投资对经济拉动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等,但是尚存在不小的问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较弱,缺乏竞争力、经济规模小,发展速度慢、财政增收乏力,收支矛盾突出、经济建设融资困难,瓶颈制约矛盾突出、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市场启动乏力、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县域人才矛盾更加突出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延边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对发展我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思考:首先,坚持以农为本,全力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针对现状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的素质,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市场流通型主体和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进步。其次,确立主导产业,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按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合理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由于各地资源优势不同,发展水平不一,经营环境各异,发展主导产业也应因地制宜,以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发展轻工业是县域加快工业化步伐的捷径,科技产业是县域工业化持续发展的方向。第三,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县域城镇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改革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采取灵活的土地政策,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强农产品基地的服务组织和生产设施建设,从技术、资金、物资、运输、储藏、收购、信息等方面搞好农产品生产服务。第四,注重文化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要善于利用和发挥本地和外地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采用先进的、适合的科技成果。县域发展科技产业应以发展小型科技企业为主。因为小型高科技企业往往对设备、资源、人员要求较低,如以装配型生产为主的电子、机电一体化产品企业等。千方百计调动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扩大科技投入。最后,发展旅游业,完善县域经济产业分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掘。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充分融入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在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上狠下功夫,进一步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旅游的档次和水平。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遵循“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普遍性趋向”发展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一“遵循”客观上也强化了中国经济的二元制结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割裂式并存”状态。故中国经济必须转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一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抉择
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自此,“县域经济”被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早在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2004年2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壮大县域经济”;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然在县域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要注意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
1.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工程
县域是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县域经济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县域经济作为涵盖“三农”、兼容城乡的区域经济,既是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纽带,也是扩展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我国县域国土面积占总面积的90%,人口约占70%,家庭户数约占全国的33,GDP约占全国的55%。吉林省县域经济GDP比例达74.4%。吉林经济总量中,县域经济占2/3,96.3%的GDP,提供了23以上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延边州8县(市)占土地面积的97.90/0、人口的90.9%、GDP的80%、财政收入的73.2%。延边州无论是土地面积、人口、还是经济均以县(市)为主体。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一方面,必须发展高技术、大都市和大企业,否则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必须发展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否则不可能解决好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板块、重要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载体,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县域经济的飞跃,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飞跃、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飞跃的前提,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工程、前期工程和主体工程。县域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客观上要求把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真正提到应有的高度。要以县域为主战场,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作为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子系统、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和城市发展与农村振兴的连接点,县域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将要承担的责任极其重大。
2.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壮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源
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县乡村干部工资开支、县乡各部门运转费开支、农村公共品安排开支、县乡村债务及利息开支累计达6300多亿元;专家估算,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比如村村通公路、电话、广播电视,供沼气,改善农民饮水等等,大概需要四万亿元,若到2020年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平均每年2700亿元;仅在“十一五”期间,农村教育方面,需要财政投入2181亿元;基本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需要财政资金216亿元;农村公路建设需财政安排1000亿元。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旺盛需求,和财政资金的紧张供给之间,存在着缺口和矛盾。
中国城乡二元格局使县域发展始终受到制度性的障碍,农业部门的收入通常只能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客观上决定了县乡财政的困窘现状。此外,各级政府间财权和事权的划分不够合理,基层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公共支出责任。因此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县财政收入的90%是用于保证干部职工工资的发放、党政机关正常运转、上级专款的兑现三大项,甚至公务员工资都不能按期发放。[1]广西融水县自1993年开始拖欠干部职工工资1700多万元,直到2003年才兑现。全国乡、村二级公共债务总规模达5355亿元,县级债务的规模则可能比这个数还高。[2]2004年,延边9县(市)人均财政收入仅248元,人均财政支出458元,人均财政赤字210元。9县(市)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61%(警戒线为3%),赤字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平均为53.97%(警戒线为15%)。“国家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稳稳当当,市级财政摇摇晃晃,县级财政哭爹叫娘,乡级财政精精光光。”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县乡财政的窘境。如果没有财政转移支付,一些县乡政府无法运转,将遭遇严峻的财政风险,根本就没有财力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乡财政困难使政府失去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的财政力度。县乡财政危机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黑洞,这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绊脚石。
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县域财源建设的重要手段。经济决定财政,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保证财政收入的增长。县域经济总量决定县域财政收入的规模,县域经济增长速度直接影响县域财政收入的增量,县域经济效益对财政收入的弹性最大,经济效益的稍微提高都会对县域财政收入产生倍数增长,县域经济结构越优化,所创造的税收及其它非税收入也越增加。县财政有困难不要哭爹喊娘,先想自身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快速度高效益地增长,是县域财政收入稳定而可靠的来源,县域经济发展较慢,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自然偏低。县域经济发展为县域财政提供财源,繁荣县域经济可以壮大县域财政实力,可谓是县域经济活则财政活、县域经济旺则财政旺。只有通过增强县的造血功能,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直接提供财力保障。县域经济繁荣了,财政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县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方能增强。
3.发展县域经济,才能稳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基
粮食安全是农业生存之根、发展之本,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粮食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的基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这既是我国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基本要求[3]。
中国粮食消费量占世界消费量的1/4。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45亿,届时粮食年需求量至少为5亿吨;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消费粮食按400公斤一450公斤计算,粮食总产需达到6.4亿吨-7.2亿吨。而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仅为4.7亿吨,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由1998年的5.12亿吨跌至2003年的4.31亿吨;粮食年人均占有量从1996年的414公斤下降到2003年的333公斤,每年形成0.25亿吨至0.35亿吨的缺口,全靠挖库存维持粮食供求平衡。从长期看,巨量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对我国形成严峻考验。粮食安全大于天。倘若农民陷入饥饿,农村势难稳定,天下势必大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就将化为泡影[4]。
粮食安全要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县域经济来保障。受保护的基本农田在县域,集中连片的优势粮食产区和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县域,粮食生产的“舞台”在县域,必须在县域建立健全的粮食生产体系。你城市的楼堂馆所筑得再高,你城市的广场建得再宽,你城市的草坪养得再绿,未必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甚至会挤占维护粮食安全的资金。只有改良土壤,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完善粮食生产管理体制,政府对粮食生产实行保护,才能保障粮食安全;只有发展县域工业,用工业化“乳汁”反哺农业,才能保障粮食安全;只有发展县域第三产业,为粮食生产提供优质服务,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一句话,只有扎扎实实地发展县域经济,才能从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抗御风险和政策支持等五个方面为维护粮食安全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必然选择,是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只有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抉择。
二、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延边州县域范围是8个县级(市)行政区划。2006年末,县域人口99.8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75.1%(全省是70.1%),占全省县域人口的5.3%。面积广、人口多、经济比重大的特点,县域经济是延边州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一)延边州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1、经济总量不断扩张。2006年,延边州8个县市经济总量(GDP)达到85.7亿元,占全市(注:因GDP是按区域分级核算,故县区加总与全市不等。县域与全市水平对比时,考虑可比因素,按县区加总计算全市。)GDP的71.8%,按县域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9.3%,经济总量比1998年增加30.4亿元,经济总量看,最大的是延吉市,2003年GDP达到23.9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0%;从人均值看,人均GDP达到12427元,在全省41个县市列第2位。县域经济呈现出速度与效益、结构与质量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延边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比较高的资源型城市,这就决定了延边产业结构与其它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别,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小。2006年5县市一、二、三次产业(按新的行业类别划分)结构是20.8%、41.6%、37.6%,与前5年比,一产比例下降了2个百分点。与全省41个县(市)总水平比,一产比例比全省低11.8个百分点,二产和三产比例分别超出全省8.8和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现,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统计结果表明,无论从我们自身,还是与全省比较,工业决定全州国民经济的发展走势。另外,从产业内部看,结构调整也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县域民营工业呈现快速发展,比例份额明显上升。今年1-8月份,5个县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4.9亿元,同比增长42.2%,增速比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水平快10.1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占县域工业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2.8%上升到今年的35.8%,提升3个百分点;二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县域企业创新产品和出口产品呈现出大幅度增长。1-8月份,5个县市新产品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增长56.2%和37.4%。
3、工业经济发展势头看好。2006年,延边州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占全市的57.1%,比上年增长17.4%。今年以来,在以动力、能源型为主的工业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等利好的驱动下,工业生产全面启动并持续升温,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1-8月份,8县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3.7亿元,同比增长32.1%,增速快于全州总水平8.9个百分点,完成增加值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的58.8%,对全州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7%。
4、投资对经济拉动力不断增强。2006年,延边州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6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快于全州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占全州投资完成额的73.1%,比重比上年提升6.2个百分点,占全省县域投资额的11.1%。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对全州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拉动作用。今年前8个月,各县市能够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契机,坚持真抓实干,推动全民创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项目带动战略,投资建设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
5、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6年,8个县市民营经济总量达到41.4亿元,占县域经济总量的48.3%;今年以来,民营经济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统计结果显示,县域民营经济增加值已经占到县域经济总量的53.6%,比年初水平提升了5.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开始占据了半壁江山,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延边经济带来了活力。
(二)延边县域经济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尽管今年以来,延边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增长,但因为,一方面延边经济发展历史欠帐较多,另一方面由于今年经济发展很大原因是部分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经济快速增长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经济自主增长的基础还很薄弱,因此,总体看延边县域经济与其它地区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纵观延边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得失,我们认为,制约延边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历史、经济、社会、自然等诸多方面,底子薄,基础差,实力弱是延边县域经济的实情。通过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延边县域经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差距和问题:
1、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较弱,缺乏竞争力。从全国对比看,2005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注:全国县域经济评价结果是由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根据公开出版的有关统计资料,对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的评价,其不是信息发布权威机构,评价工作不代表政府行为)显示,在全部参比的县域行政区划2026个县(市、旗)中,延边没有一个县市进入前800名,平均水平列全省9个地区第9位,倒数第一。
2、经济规模小,发展速度慢。总量上看,2005年,8个县(市)GDP合计为85.7亿元,仅占全省县域的5.6%,平均每个县(市)GDP为17.1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0亿元,即使总量最大的延吉也比全省水平少13.2亿元,发展速度上看,近年来延边经济在全省一直靠后,主要原因是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以2006年为例,按县域口径计算85县市GDP当年增长率为9.3%,比全省县域水平低4.2个百分点。总体情况是,延吉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县域人均经济总量在全省仍居中下游水平。
3、财政增收乏力,收支矛盾突出。2006年是白山市县域财政形势是近年中最好的一年,即使如此,与全省的差距依然明显。总量上看,当年8个县市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为3.85亿元,占全市的50.7%,比上年增加3580万元,增幅10.3%,创1998年以来新高;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亿元,比上年增长7%。从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幅的对比看,县域地方财政收入落后于经济增幅2.3个百分点;从与全省41个县市地方财政收入总水平对比看,县域地方财政收入落后于全省增幅12.5个百分点,充分反映出县域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增收乏力,差距明显。仍存在财政收支紧张的状况,入不敷出的问题依旧比较突出。县级政府运转和财政列支人员的资金供应勉强维持,大部分乡镇存在严重的债务危机,导致县域经济自身发展能力不强,有的因长期负债造成社会信誉降低。
4、经济建设融资困难,瓶颈制约矛盾突出。经济发展中,资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劳动力资源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一个县(市)的GDP增长主要取决于资金投入的不断增长和资金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然而目前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延边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是财政扶持不够。目前,各县市可支配财力极其有限,基本是吃饭财政,财政扶持搞建设实在是力不从心;二是银行贷款困难。由于白山市国有经济比重大,多年积淀企业不良贷款比重高,信用等级降低因素影响,企业向银行贷款渠道受阻。三是民间融资不畅。延边因缺乏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加上观念守旧,小富即安意识较浓,民间融资困难重重,从居民储蓄情况来看,2005年延边的人均储蓄额和增幅皆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储蓄增幅还明显超过收入增幅,说明居民资金转换资本的意愿和信心不足,闲置的资金更多地流入银行。
5、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市场启动乏力。消费、投资、出口,被称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些年来,消费对延边经济拉动力有所减弱,居民消费虽然出现了一些新亮点,但由于量多面广的农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长缓慢,延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省位次连续出现后移,进而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城乡消费市场二元结构呈现扩大趋势,成为县域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6、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县域人才矛盾更加突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素质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尤其是面对当今世界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革命性变化,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由于延边受区位和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各县(市)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县域内高素质的人才更加短缺。人才现状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思考
(一)坚持以农为本,全力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
针对现状,首先要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坚持以农为本,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基础。
1.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搞好龙头企业建设,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条件。龙头企业的素质,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5]。一是培育和发展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围绕本地的优势产业和产品,通过农企、企企联合,建设大型的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二是加快龙头企业科技进步。搞好企业技术改造,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企业。三是充分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不论哪种所有制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就应给予扶持。四是要合理选择项目和产品,大力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创汇农业。
2.正确选择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前提。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按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合理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由于各地资源优势不同,发展水平不一,经营环境各异,发展主导产业也应因地制宜,以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一是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化经营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解决产业、产品趋同问题,防止生产能力过剩。二是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的方向和规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创名牌产品。三是要发展有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四是要发展外向型的农业主导产业,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汇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3.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 [6],是龙头企业所需的原料和销售的农产品的集中产地,是农产品批量、均衡供给的保证。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要区域化布局。要本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发挥优势的原则,合理布局农产品基地,安排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二是优质化生产。农产品基地要大力选育优良品种,搞好品种结构调整。实行优质优价政策,鼓励农户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三是集约化经营。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基地。围绕优势农产品,引导农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程度。四是系列化服务。加强农产品基地的服务组织和生产设施建设,从技术、资金、物资、运输、储藏、收购、信息等方面搞好农产品生产服务。
4.培育市场流通型主体和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市场需求和市场条件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因素。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大力开拓市场,为龙头企业和农户进入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条件。因此,应下功夫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培育和发展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流通型大型企业集团等各类流通组织。通过流通型市场主体开辟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流通。二是建立健全市场网络。在建好农贸市场的基础上,兴建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同时,发展资金、劳务、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三是采取与大型加工企业和大中城市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设立对外窗口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产品销路。四是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支持并鼓励农村供销社、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各类服务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他们开拓市场、扩大销路的作用[7]。
5.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最终取决于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的技术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应用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应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改进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办法,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8]一是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二是要吸引和鼓励国家科研机构直接参与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鼓励扶持农村科技人员兴办科技服务实体,发展民营科技服务。四是加快发展农业高技术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开发优质、名牌产品。五是增加资金投入。对龙头企业技术进步所需资金,有关方面应予以支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也应积累技术进步所需的资金。
(二)确立主导产业,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县域工业化是县域经济提速的推进器。要使县域经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加速县域工业化进程,就必须将县域主导产业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9]。
1.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县域主导产业要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是振兴县域经济的首选之举。搞好项目深加工,使稻米向食品、饲料、酿造系列产品转化。随着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势在必行。稻米转化要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按市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转化增值
2.发展轻工业是县域加快工业化步伐的捷径。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发展通常是在以轻工业为主的大发展之后转入重工业为主而发展的。县域工业应以大力发展轻工业为主。因为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积累高、创汇高、容纳劳动力多,而且对基础设施压力小,轻工业百元产值耗能低,每百元耗电仅11.8度,约为全国工业百元产值耗电的40%左右。因此,选择轻工业作为县域工业化的主体是比较客观实际的。各县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以造纸、陶瓷、皮革、麻纺为主的轻工业,特别要重视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五金制造业[10]。
3.科技产业是县域工业化持续发展的方向。世界经济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也将渗透到各个区域和各个层次的经济,知识经济将是区际经济竞争的有力武器和竞争力的源泉,也是将来县域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县域经济的产业定位上必须将高科技产业作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三)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县域城镇化
一般地说县域小城镇是上接城市、下联农村的城乡联结纽带,它又是农村一定区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中心。因此,加速小城镇建设,推进县域城镇化,对带动农村全面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必将业的发展,以文化力驱动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许多地区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发展文化产业,一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选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二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搞活文化产品流通,努力培育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市场环境。三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改变文化事业单位经费完全由政府全额拨款,大家共同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以设立项目、课题、进行公开招标等形式,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多出成果,多出精品,走向市场。四要立足各地的文化资源优势,顺应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把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用先进的文化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实现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五要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和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着力改善产业发展的环境。六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加大特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断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加快文化旅游、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业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努力把文化产业培植成为县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七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小城镇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是要防止不顾条件,用行政手段人为造城。[12]因此,通过适当的制度设定,形成小城镇布局合理和规划科学的相对健全的体制和机制十分关键。为此,要改革完全按行政区划分散设镇的弊端,适当调整县域内行政区划,提高设镇标准,鼓励按照合理的经济布局,撤乡并镇,允许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要抓紧编制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尤其是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发展的重点;要建立完善的镇域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从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上制定标准,改进编制方法,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素质,确保规划本身的科学合理性;强化规划的法律权威性,严格执法,依法查处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
2.改革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多元投资和建设体制。为此,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对于小城镇住宅开发项目,供水、供电、通讯、燃气等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部分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内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建设、经营和管理,使其产业化。
3.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放开农民进入县级市、县城及县以下小城镇落户的限制[13]。为此,应适时将小城镇户籍改革的试点政策全面推开,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赋予进城农民在就业、入学、身份等方面与原城镇居民以同等待遇。办理落户手续时,取消城镇增容费等歧视性收费。允许进镇的农民保留其农村集体承包地的使用权或将使用权进行有偿转让,以解决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4.采取灵活的土地政策。在坚持执行现行土地法的基础上,对占地不同以及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应区别对待,采取灵活的政策。对于建成区人均用地面积超过120平方米的小城镇,主要通过挖掘现有土地的潜力来解决,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增建设用地。
5.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是非农产业,应引导农村非农产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与小城镇的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各类企业向小城镇聚集。通过工业企业的集中带动人口向小城镇流动,推动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兴起。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把发展支柱产业、兴办龙头企业、建设 培育市场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四)注重文化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加快文化产的“龙头’,要善于利用和发挥本地和外地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采用先进的、适合的科技成果。千方百计调动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扩大科技投入。县域发展科技产业应以发展小型科技企业为主。因为小型高科技企业往往对设备、资源、人员要求较低,如以装配型生产为主的电子、机电一体化产品企业等。在这些领域,小型高科技企业可以依靠自有的核心技术和部件优势,利用采购和外协组织生产。因此,有利于加快科技产业建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五)发展旅游业,完善县域经济产业分工
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完善城乡产业合理分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广阔的前景。发展旅游业,除了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外,关键措施在于以下方面:一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选好靓点,抓好精品、精点、精线建设,大力发展以度假、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二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供优美、舒适、安全、祥和的旅游休闲环境。三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掘,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充分融入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在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上狠下功夫,进一步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旅游的档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主要著作:
1.李亚华,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3版。
2.刘俊杰 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10版 期刊:
1.刘明月,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建议,《政策》2006年2月。2.喻国华,社会转型期中的“整体性”规制与系统和谐,《学习时报》,2006年11月5日。3.曾梦宇,县域经济发展方略探微,《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7年第2期。4.高静华,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中国乡镇企业报》2006年10月13日。5.王怀岳,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2006年5版。
7.新常态下的新经济 篇七
合理区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
2016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焦点,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 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6.5%-7%。这是我国经济增长目标20年来首次设区间。李克强总理强调, 之所以设置一个弹性更大的目标区间, 是考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 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 有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考虑了诸多因素的区间目标, 更有张力, 更有弹性, 也更具操作性, 为宏观经济腾出了更灵活的调控空间, 体现了创新政府调控的新思路。
新经济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关键时期, 必须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培育壮大新动能, 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 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 建设共享平台, 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 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 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 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是“新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经济既是指互联网、新能源等具体产业, 更是指一种形态, 即“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中, 制造业和服务业常常是混在一块的, 设计制造营销一条龙;众创空间则进一步打破了专业界限及工业和服务业等传统划分界限, 促进了分享经济和共享经济, 其中也孕育着“新经济”样态。
供给侧改革既做“加法”又做“减法”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既做减法, 又做加法,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一是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加速折旧政策,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 再建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 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支持分享经济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 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 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 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 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三是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消费品品质, 促进制造业升级, 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一批光网城市, 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数字化生活。
三大战略建立横向纵向经济轴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 以“三大战略”为引领, 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三大战略”即“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 这三大战略奠定了我国未来若干年的区域结构发展大格局。其中,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在多个层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最明显的是交通一体化;“一带一路”逐步推进, 企业有了更宽的国际视野, 拓展了区域经济发展新空间;长江经济带则引领“绿色发展”, 努力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导向。
减税降费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大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适度扩大财政赤字, 主要用于减税降费, 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 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 赤字率提高到3%。安排地方专项债券4000亿元, 继续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同时将实施三项举措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一是全面实施“营改增”, 从5月1日起, 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 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 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二是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 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 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等免征范围;三是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 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
稳增长深挖需求潜力
2015年,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6.4%,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角”。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深挖国内需求潜力, 开拓发展更大空间。适度扩大需求总量, 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 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 补齐我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短板。今年要启动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 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000亿元;探索基础设施等资产证券化, 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完善PPP模式, 用好1800亿元引导基金。
“互联网+”树立九大风向标
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了“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普惠金融、“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益民服务、“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绿色生态八大行动方向, 而“互联网+”政务服务则由“互联网+”益民服务大框架中剥离上升为相对独立的行动方向, 构成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九大风向标。
工匠精神助推中国走向制造强国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社会各界均对“工匠精神”表示了认可与支持, 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将有助于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而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将带动产品及企业更加具备创新性更加追求极致化体验, 更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消费需求, 并倡导整个社会尊重工匠尊重品牌, 形成良好的价值风尚。
国企改革实施股权多元化
2016年是国企改革大年,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 创新发展一批, 重组整合一批, 清理退出一批。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 开展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者、职业经理人制度、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试点;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与市场化选任方式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
金融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发展民营银行, 启动投贷联动试点;推进股票、债券市场改革和法治化建设,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适时启动“深港通”;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
绿色发展重拳治理雾霾和水污染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一是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增加天然气供应, 完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发展扶持政策, 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在重点区域实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 强化环境保护。二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三是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人地钱”挂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今年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放宽城镇落户条件, 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二是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今年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 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 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 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8.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篇八
如何认识会理新优势,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转型新发展?《当代县域经济》记者对会理县域经济进行了调查采访。
直面难题:
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
记者从凉山州统计局了解到,2014年凉山州两色工业利润呈下滑状态。作为依靠矿业采选和有色金属产业的会理县域经济发展已经难以实现持续高速增长,进入速度换挡期。
事实上,会理县早就开始未雨绸缪,探索转型发展之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导入由单一资源型经济发展到矿业主导型、多元经济型发展的转变。跳出资源路径过度依赖,真正实现科学发展,造福于民。会理县委、县政府认识到,会理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相互促进的新阶段,绝不能孤立地抓某一产业发展,必须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三次产业共举并进、协调发展,实现“1+2+3>6”的效果,真正实现从一产独大到三产融合发展。
面对新常态,怎样找准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契合点,精准发力,实现良性互动?会理县按照短期“稳增长”,长期“调结构”,以“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为主题,构建“县域统筹与统筹县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长效机制为目标,加强统筹县域经济,走三产融合依靠内生动力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打出了“强基础、转方式、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组合拳。
补足短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独特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现状,决定了会理需要较强的交通运输能力。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会理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至今,会理县境内无一条高速公路。
会理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逐渐显现,矿产资源、特色农优产品由于运输条件制约明显,大量的资源难以与外地连成黄金线。不补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块“短板”,又好又快发展就无从谈起,较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无从落实。对此,会理县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打响交通大会战,坚持以交通提速带动开放提速,突破“瓶颈”制约,构筑发展支撑。
会理的交通建设以建成“凉山州南部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以“交通大会战”为载体,“打通大通道、畅通内循环”来助推三产融合发展。打通大通道上,扎实推进永会高速公路、宜攀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北向以永会快速通道、米会路、宁会路、云岩村至米易界公路、G108线至龙肘山公路,南向主要以金沙江沿江公路和金沙江鱼鮓大桥来打通大通道。积极配合抓好宜攀高速公路、攀枝花经昭通至遵义铁路建设,规划建设金沙江码头,构建“南北贯通、东西连接”的现代立体交通主干道骨架。畅通内循环方面,加快推进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实现全境覆盖公路路网,形成南外环线、东内环线、力马河环线等10条主要内循环线的骨架。
转方式稳增长:
创新驱动发展工业
在新常态下,工业是县域经济稳增长的主战场,会理人深知,产业转型,并非全盘否定传统产业,会理的发展仍然离不开资源。
抢抓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机遇,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加强科技攻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依托资源优势保增长的同时,会理一方面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五十百千工程”。打造百亿级铜镍集群和钒钛集群、50亿级铅锌集群和新能源集群,努力建设全国有色金属材料基地,奠定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在会理科学开发利用基石,着力建设全省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增量提高存量。
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会理有色产业园区以铜镍、铅锌、钒钛铁产业为主导,按照“多点开采,定点洗选,集中冶炼”的方式进行规划,走“采、选、冶、加、研”一条龙发展的路子,实现产业间资源综合、集约、循环利用,建设以铜镍、铅锌、钒钛铁冶炼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园区。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会理县 23户企业技改投资18.5亿元,16个技术创新、节能环保项目获扶持资金2058.68万元。鹏晨、金叶等4户企业产品在中国第二届科博会亮相,2户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省级评审,5户企业申报省科技创新型培育企业,31户企业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获专利授权36件,获州科技进步奖4个。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峡新能源大黑山光伏发电三期竣工,华能红旗风电场一二三期建设进展顺利,四川龙芮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拟投资6.5亿元在龙泉乡芭芭村兴建装机50MW的太阳光伏发电站,新能源产业不断壮大。
在会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马不停蹄,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异军突起,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工业保增长得到有力推进。
惠民生:
大力实施富民增收工程
会理不仅矿产丰富,而且还有特色优势农畜牧业。既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烟叶基地,还是全省现代农业重点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现代林业产业强县。
如何富农增收,会理是这么做的——通过一产发展二产带动三产,促进农业一产融合互动二三产业发展。近年来,会理县把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从政策、组织、项目、金融等一系列措施入手,大力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在农村新型主体的培育中,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在石榴、烤烟、畜牧业、沿江亚热带水果、特色蔬菜等产业发展的进程中组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组织,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应对市场风险和“闯市场”的能力;加强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带头素质和能力的培训,确保专合社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在技术、物资、项目、资金等重点环节给予扶持,增强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的能力;帮助指导建立公正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合作组织的凝聚力。
nlc202309020908
在农业发展上,会理县还创新金融服务破解农业融资难,抓住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会理县主动作为,发挥金融财政资金撬动作用,人行会理支行把金融支持家庭农场作为试验区试点探索推进,不久前,会理县有6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获2000万元贷款,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会理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已达到60%以上,在会理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83个,以“会理果果果业公司”“好地道”为代表的龙头企业10个,家庭农场252家,培育各类农业专业大户21805户。其中,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被命名的省级示范社3个,州级示范社5个。
调结构:培育做强服务业支撑
会理县的现实情况是,第三产业近年来一直徘徊不前,份额一直占GDP比重二成多一点,远低于全国全川比重,与四川经济大县不对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会理思路有自身特点,其首要矛盾是解决结构性问题。经济发展仅靠“存量”远远不够,“增量”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会理县的这个“增量”就是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做大城镇经济,增强城镇辐射能力,大力实施服务业活县,发展第三产业时不我待。
会理县以撤县设市为抓手,实施“城市建设提升年”活动,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文旅融合把握发展内涵,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龙头,培育做强服务业支撑。强力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针对新常态下旅游业持续火爆的趋势,抓紧开展《会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会理古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把旅游产业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全力打造红色遗迹、川滇风情、古城文化、生态观光、阳光休闲度假等旅游品牌,力争创建A级风景区3-5个。
目前,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会理古城4A景区创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坚持高起点规划,从科研院所请来了知名专家,为旅游发展“把脉”。会理文旅融合发展的目标是把会理建成以古城旅游为核心,红色旅游、民俗文化风情游和休闲度假生态游为主线的西南第一休闲度假目的地。
未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乡统筹的加速推进,经适房的交付使用,古城建设及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将有力带动建筑装修业、商贸业、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等的快速发展,做大外需的同时更加注重内需,强势带动消费需求,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支撑。
过去的一年是会理县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局面,会理县加强统筹县域经济发展,主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助增县域经济内生动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实践模式为推动四川省县域经济依靠内生动力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会理人正以生动的实践诠释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考量、新抉择、新路径,走出了一条依靠内生动力引领新常态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推荐阅读:
县域经济考核办法10-11
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问题07-05
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11-15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12-07
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06-22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06-28
发展县域经济策略 促进地方税源建设10-23
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十大特征06-25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06-29
发展沼气,促进县域循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