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管理模式(共12篇)
1.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篇一
村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活动的党员。为规范流动党员管理,根据上级文件有关精神,对我村流动党员管理规定如下:
一、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流动党员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在流入地参加党的日常组织生活,在村党组织参加选举等重要活动,自觉接受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外出前,应向村党组织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
2、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规定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流动党员原则上应当按月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确有困难的,可以按季交纳。
3、主动与村党组织保持联系,每年至少向村党组织汇报一次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外出地点、就业单位、居住地和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村党组织和有关党组织报告。
4、外出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村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二、区别情况进行管理
1、外出时间较长(6个月以上)、地点比较固定的,应将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至所去地(单位)党组织。
2、外出时间较短(6个月以内),且地点比较固定,应开具党员证明信,交所去地(单位)党组织。
3、外出无固定地点,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应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
4、流动性大,无固定地点,但可以经常回村的,可不转移党员组织关系,仍由村党组织管理。
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
1、《流动党员活动证》由县委组织部负责提供,不得翻印。
2、《流动党员活动证》由镇党委统一领取,由组织登记发放。一般应贴本人近期免冠照片,并由发证的镇党委在照片上加盖印章,特殊情况未贴照片的,应与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同时使用。
3、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时,村党组织登记造册,详细登记持证外出党员的姓名、发证时间、外出原因、流向、外出时间和联系方式等情况,并报镇党委备案。
四、《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使用
村党组织要了解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
1、在党员外出前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按规定登记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2、村党组织同时确定流动党员联系人。
3、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等情况。
4、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村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5、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6、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7、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好外来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
8、加强对外来流动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将外来流动党员编入一个党小组,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9、关心外来流动党员,为他们的就业、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帮助。
10、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如实填写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情况,及时将外来流动党员的重要情况反馈给流出地党组织。
11、做好外来流动人员中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五、党员流出期间管理
1、通过适当方式与外出党员继续保持联系,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向外出党员通报村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2、利用流动党员返乡之机,通过集中学习、召开座谈会或走访等形式,认真听取党员汇报外出期间的工作和思想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检查《流动党员活动证》使用情况。
3、发现外出党员不按规定接转组织关系,或不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外出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或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等情况时,要严肃批评教育,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村党组织原则上每年对《流动党员活动证》审核一次。
六、流出党员返回后管理
1、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村党组织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2、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3、按规定做好有关组织手续办理工作,及时纳入管理。
七、流动预备党员转正手续的办理
开具党员证明信和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的流动预备党员,在外出期间如预备期满,应向村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由村党组织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转正手续。办理这类预备党员转正手续时,村党组织通过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及其他途径,认真了解和考察预备党员在外出期间的表现。外出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应负责介绍有关情况,提供相关证明。
2.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篇二
一、高校流动党员概述
高校流动党员, 指因辞职或者离退, 毕业生离校, 学习进修, 学习实践, 挂职锻炼等离开原来党组织关系较长时间的党员, 他们不能参加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和民主生活会。高校流动党员的特点是青年党员居多, 分布广, 流动频繁。目前, 随着我国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高校发展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加, 并以学生党员和青年教师党员居多, 使得高校流动党员的队伍不断扩大。现代激烈的竞争背景, 频繁的学习提升, 工作变化导致高校流动党员的流动率越来越高。
二、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群体来源分析
民办高校的流动党员主要为教职工流动党员和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职工流动党员的产生原因相对简单, 为以后三个方面: (1) 民办高校竞争激烈, 人员流动较公办院校频繁, 很多教职工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缺少信心, 通常把在民办高校工作当做权宜之计, 民办高校的大部分教师源于公办院校退休后返聘的专家教授, 他们的党组织关系一般留在原单位。 (2) 一部分老师认为转接党组织关系的流程相对繁琐, 需要奔波于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组织部门, 甚至认为转不转党组织关系对个人自身发展没有任何影响, 所以大部分教工不想主动转党组织关系到民办高校。 (3) 还有部分因离职或者被解聘的教职工, 因为暂时没有找到新的接收单位, 所以仍将自己的组织关系挂靠在原学校。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的另一个来源是高校毕业生。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产生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 (1) 个人因素。民办院校毕业生大多就职于私营企业, 许多私营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没有设置专门的党组织, 也没有接收党员的权限, 因此导致民办高校毕业生党组织关系在原毕业学校不能及时迁出。另外, 随着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择业, 没有接收单位只能将党组织关系留在学校。目前, 这部分群体已经越来越大, 人数逐年增加。 (2) 组织因素。受国家新政策因素影响, 自2002年起, 教育主管部门及人事部门下发的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文件中规定, 自主创业或暂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将户籍、档案留在原学校两年, 这是现阶段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将党组织关系转出的重要原因。
三、民办高校中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工流动党员。
1.高校流动教师党员往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认为自己是流动党员, 党员关系不在现工作的学校, 因而党组织活动可以不参加, 组织观念淡薄, 经常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还有某些党员自身思想素质低, 缺乏对党的基本认识, 认为原有党组织不愿管, 新的党组织又管不了, 从而增加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难度。
2.对于流动党员, 某些民办院校普遍呈现不会管、不愿管的现象。由于民办院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制度建设比较欠缺, 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 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 不能结合流动党员自身特点管理, 不能将流动党员当成是在校党组织的成员, 从而导致出现不愿管的局面。同时, 因为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没有转接, 某些民办院校党组织便认为, 流动党员数量不多, 管与不管一个样, 管多管少一个样。因此, 在管理教育工作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不愿管。另外, 民办院校管理者过少, 党务工作缺少专人负责的现象严重。
(二) 学生流动党员。
1.毕业生党员比较年轻, 党龄短, 党性意识有待加强。某些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上不够纯洁, 存在一定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某些人认为, 入党是一张通行证可以在公务员招考及事业单位考试中占据优势, 同时也为了今后在单位中提拔更快。
2.从社会现实看, 学生党员就业后, 跳槽几率高, 由于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党员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此外, 毕业生党员如自己不积极主动地与原来学校党组织联系, 学校很难规范他们的行为及日常管理。因为学生党员毕业后, 学校几乎没有任何制约学生的条件,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学校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存放地。
四、解决民办高校中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的产生, 既有观念认识的偏差, 又有体制机制的障碍, 需要从更新管理理念、建章立制、完善机构、创新手段等方面逐步进行解决。
(一) 提升认识, 更新管理理念。
首先, 民办高校教育管理者, 教育管理对象要不断增强认识, 更新管理教育理念, 充分认识到流动党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如果教育者自身不提升认识, 更新理念, 就会造成党员思想上的懈怠, 组织上的松散。因此, 作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组织机构, 要提高认识, 更新管理理念。做好流动党员的组织服务与管理工作, 把流动党员的积极力量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为流动党员, 更应该自觉加强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提升党性修养, 严守党的纪律。我们应该看到即使工作地点变换, 不能变的是时刻牢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铭记党员的权利与义务, 尽快地在流入地找到基层党组织, 不断接受党的教育管理, 发挥党员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深刻认识到党员队伍的建设对整个国家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自己党员身份的特殊性。
(二) 建章立制, 完善管理制度。
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在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上, 与我们的制度建设有很大的关系。要解决流动党员管理教育这个难题, 必须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 制定符合流动党员实际的组织生活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党费缴纳制度、党日活动制度等各项制度。用制度约束、管理流动党员。同时建立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管理齐抓共管机制, 实现流出地和流入地协同管理。疏通党员教育管理渠道, 突破地域限制。同时还可以采用党员身份证制度, 只要手中持有党员证, 不论党组织关系是否转出或转入, 一律接受所在地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确保高校流动党员随时随地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三) 完善机构, 理顺各方关系。
民办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管理流动党员的支部机构, 专人负责, 实现流出、流入的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 做好流动党员的规范性管理服务联动工作。流动党员的有关党支部应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针对民办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 对具备条件的个体、私营企业, 鼓励或要求其及时建立党支部, 接收毕业生流动党员, 并做好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所在生活社区与之联系较密切的优势, 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 将毕业生流动党员纳入其经常居住地所在党组织的管理。另外,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党支部也要想办法与毕业生流动党员取得联系, 及时了解他们的动向和状态。
(四) 顺应时代, 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手段。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 各民办高校既要抓好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更要利用好网络这个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的新平台。
利用互联网, 简化党员党组织关系的进出手续, 使流动党员能更好地融入转入地基层党组织。在办理党员组织关系时不需要再回原工作地点, 两地的组织部门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登录, 打印党员组织关系回执, 节省党员来去奔波的时间和费用, 让他们真切感觉到党组织的关心, 体会他们的难处。
建立高校流动党员信息库, 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网站微信群等新媒体, 及时传达党组织的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等, 可以利用邮箱、网络论坛等方式, 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可以方便党员就近参加组织活动, 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只有通过齐抓共管的方式,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海平, 曹光柱.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学学报, 2014.4.
[2]刘凯.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J].北京教育, 2004.4.
[3]张衍前.利用互联网络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4.1.
[4]宋鸿鹰.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11.11.
3.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对策
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指已经毕业走上社会,党组织关系还未转走、挂靠在原就读学校党组织的学生党员。2006年,广东省出台了毕业生在毕业后可将其档案继续挂靠在原学校的管理办法,挂靠期为两年,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也随之出现。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以后出现的新情况,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渠道增多,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非国有经济组织、非集体经济组织或自主创业,表现出比较大的跨行业、跨地域流动性。这些组织大部分还未建立正式党组织,毕业生党员入职后无法按时转移组织关系,成为流动党员。根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性不断增强,流动范围越来越广,已成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管理难度增大。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大部分没有建立正式的党组织,这部分毕业生只能选择将组织关系留在学校、人才交流中心或返回生源地。不论选择哪种方式保留组织关系,由于其具有流动性、分散性的特点,使党员教育在时间上、人员组织上都难以落实,管理难度很大。过去在学校里那种集中上课、统一培训、一起过组织生活的静态性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这一群体的特点,在操作上也不可能实现。这部分毕业生党员急于找就业单位或忙于工作,缺乏组织上的管理和约束,形成了组织上断线、学习断档、思想掉队等现象;管理机制不健全,毕业生党员转移组织关系后,学校检查落实不及时、不到位,转出单位与接收单位缺少有效的沟通衔接,在管理上出现脱节现象。虽然高校和一部分用人单位已对目前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和经费等方面均难以落到实处,并未形成一种高效合理的管理机制,造成“流出地管不了,流入地不想管”的普遍现象。
二、健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高校管理机制
加强毕业生党员的离校教育工作,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上党课、开展离校教育专题学习讨论等,让毕业生党员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对党的纪律的认识,切实增强组织观念,特别是让毕业生党员认识到党组织关系的转接对自身发展和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杜绝出现一部分毕业生党员不按时转移组织关系而使政治身份飘忽不定的现象,成为“口袋党员”、“隐性党员”、“挂名党员”,提高他们对党组织关系转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的服务指导工作,毕业生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指导工作,可以结合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向毕业生党员说明办理离校组织关系转移的具体操作步骤。毕业生党员转移党组织关系的一般顺序是:1.就业单位党组织。2.如就业单位没建立党组织,可转移到就业单位所在地的辖区党组织。3.暂无固定工作的,可将党组织关系落实到居住地党组织或生源地党组织。4.档案关系挂靠人才市场的,将组织关系一起转交人才市场托管。5.将党组织关系临时挂靠在就读学校的党支部;延续在校时的集中学习制度,为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应坚持“人走组织生活仍在”的原则,延续在校时的集中学习制度,在学习形式上做适当的变通。比如,将毕业生流动党员按区域科学、合理地设立党组织;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单位,根据人数多少,建立流动党小组、流动党支部或流动党总支,做到哪里有大学生流动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定期组织毕业生流动党员开展理论学习,加强思想建设,确保每位流动党员每季度接受至少一次学习教育,并写出书面学习心得,以供相互之间学习交流;及时在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下,应做到如下几点:
1.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对流动党员的流动去向、通讯地址和联系办法等要进行造册登记。
2.在学校或人才中心网站建立网上“流动党员之家”专栏。及时发布党内信息,提供党费缴纳查询、学习园地、组织生活等服务,搭建沟通信息、交流体会、征求意见的平台。同时,还要利用电子信息平台、电子邮件、QQ群、电话等方式加强与广大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联系。
3.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数据库,做到动态管理。对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要有专人跟进,保持联系,对将组织关系转移到辖区党组织、居住地党组织、人才市场、生源地党组织的要定期回访。
4.推广《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要求毕业生党员持证就近参加党组织活动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写出书面思想汇报主动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真正履行党员义务。
5.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学校党组织要确定一名负责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跟踪服务。定期了解流动党员的就业与生活情况,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困难或要求,对有心理负担、思想情绪波动大的党员要及时沟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服务工作水平,增加凝聚力,毕业生刚刚走向社会,在就业、生活等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学校党组织应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进而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热爱和信念。比如,学校党组织可通过组织招聘会、培训活动、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培养提高其技能,为就业或转岗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三、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社会管理机制
挂靠期满后,毕业生已逐渐适应工作,基本上度过了刚参加工作时的调整阶段,工作逐渐稳定,跳槽率降低。这时应坚持党组织关系随工作關系走,及时转移党组织关系。同时原党支部负责人要及时跟进党组织关系的转移工作,保证组织关系无缝对接,杜绝脱节现象。
参考文献:
[1]胡颖蔓.高职教育毕业生流动党员群体的管理与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郑跃辉.浅析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J].商情,2008,(13).
4.流动党员管理 篇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地区之间流动日益广泛,党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也日益频繁。为进一步加强我乡流动党员的管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某某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着眼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从流动党员队伍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规范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逐步形成系统、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流动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流动党员范畴
流动党员是指:离开原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到外地务工、经商、居住等,又不能回原所属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无固定地点或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以及流入到本单位党委管辖范围内未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
三、基本要求
1.坚持条块结合,双向管理。实行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党组织相互结合,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配合共同管理。流动党员的管理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负责,把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中,加强对外来流动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关心流动党员的日常生活,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流出地党组织要时刻关注流出党员的动向,有重大事情及时向乡党委上报。
2.做好信息登记,细化管理。各支部要及时开展外出、流入党员排查,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详细登记在《党员管理手册》里,并及时上报乡党委,乡党委设立了《流动党员登记台账》对全乡流动党员进行全面统计,统筹管理。
3.坚持区别情况,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村级管理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
三、具体措施
(一)、规范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
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组发[2004]10号)的有关规定,对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按以下要求进行管理:
1、党员外出地点或工作单位相对固定,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一般应当开具中国共产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外出时间6个月及6个月以内的,一般应当开具中国共产党党员证明信。外出地点、时间不确定的,一般应当持有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短期外出的,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的党员,一般开具党员证明信;3个月及3个月以内,无需证明党员身份的,可不开具党员组织关系凭证。以上各种业务的办理都设在乡组织办公室。
2、凡党员所去单位已建立党组织的,应当将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单位党组织;单位未建立党组织的,应当将组织关系转移到党员本人所居住的地方党组织。单位、地方接收确有困难的,也可以转移到行业主管部门或有关服务机构党组织。
3、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党员,原所在企业党组织应当与其所去单位或地方党组织做好衔接工作,帮助党员及时落实组织关系。党员流向不确定的,一般先将其组织关系转移到其居住地所在的党组织。
4、对根据国家政策有关规定,已纳入乡管理的退休干部党员,其所居住地具备接收条件的,应当将组织关系转移到党员居住的地方党组织;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在外长期定居的,应将其组织关系转移至现居住地党组织。
5、在湘潭范围内流动的党员,能经常返回所在党组织参加组织活动的,其组织关系一般维持不变。
(二)规范流动党员信息登记管理
1、严格落实流动党员登记管理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流入后)要主动向党支部申报,党支部要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上详细记录其流动原因、流动去向、联系方式、流动时间等情况,并及时上报乡党委,乡党委设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对全乡每个流动党员要及时记载,确保做到“六清”:即,流动原因清,流出(入)时间清,所从事的行业清,暂住地址清,联系办法清,党费交纳情况清,及时有效地将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中来。
2、严格落实《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组织活动、缴纳党费。党支部要定期对流动党员的《流动党员活动证》进行审核,做好相关信息校准、登记工作,对于无故不送交审核《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审核不合格的流动党员,将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
(三)规范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
1、党组织要双向联系、共同管理。要建立联系人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定期、不定期了解流出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意见建议等。党支部在接收流入流动党员后,要主动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查验党员身份,并就日常管理进行联系,做到“三沟通”,即:流入党员在工作和生活出现重大事故或重大问题的要进行沟通;在流入地出现违法违纪事实的要进行沟通;不发挥党员作用、甚至在群众中散布错误言论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进行沟通,沟通情况作为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
2、建立完善关爱流动党员制度。各党支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流动党员管理制度》,要把关爱流动党员纳入党员工作计划,真心关爱、真情帮扶流动党员中的困难群体,时刻了解流出党员的动态,当流出党员发生重大问题,党支部要上报乡组织办公室并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沟通联系,提供援助和支持,必要时要到流入地帮助解决问题,使流动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同时,对于外来流入党员,党支部要将其纳入党组织里,加强对流入党员的教育管理,关心流入党员的日常生活,与党组织其他人员一视同仁。
四、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党员管理关乎我党形象的维护,是保持我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力抓手。我乡的流动党员有数量多、分布散的特点,对党支部日常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对于促进我乡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党支部要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2.加强组织领导。乡组织办公室成立流动党员管理小组,由徐彬同志任组长,管理小组负责协调各支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统筹管理全乡流动党员、做好相关流动党员业务办理。支部书记是各支部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流入党员的教育管理,紧密保持与流出党员的联系,认真做好流动党员的排查、登记,做到每个流动党员信息详细、准确。3.严格管理工作。乡组织办公室将不定期检查《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对于管理松散、信息不实的支部要求限期整改。各支部要严格按照《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做好本职工作,对于流动党员无故6个月以上不参加支部活动、不按期缴纳党费的及时上报乡组织办,并按照《党章》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附件一:流出地党组织主要职责 附件二:流入地党组织主要职责 附件三:流动党员注意事项
流出地党组织主要职责
1.做好流动党员信息统计,对党员的外出原因、时间、地点、联系方式、党费缴纳等情况进行登记备案,每个支部都发放了《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乡组织办公室将定期查看。流出地党组织要对党员进行外出前教育,并按规定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给流动党员。
2.对正式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且地点相对集中的,应及时协助其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
3.负责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通过适当方式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向乡组织办上报流动党员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各种活动、会议。
4.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详细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对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与党支部保持联系或不交党费的及时报乡组织办公室,并按党章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预备期满应及时通知并组织其进行转正谈话,做好相关转正工作。
流入地党组织的主要职责
1.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好外来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上登记备案,并统计上报乡组织办公室。
2.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如实填写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情况,及时将外来流动党员的重要情况反馈给流出地党组织。
3.将外来流动党员编入党组织,加强对外来流动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关心流动党员的日常生活,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4.流动党员因故离开,应及时通知流出地党组织及乡组织办公室。
5.做好外来流动人员中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流动党员注意事项
1.流动党员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组织关系的衔接,外出地点、时间不确定的一定要办好流动党员活动证。
2.要自觉与党支部保持联系,及时汇报本人的思想和工作情况。
3.流动党员外出要按时参加党支部组织生活、按时缴纳党费等,因工作原因不能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应向党支部说明原因,经党支部批准方可。
5.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篇五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西山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一般应包括:
(一)短期外出在六个月以上,外出地点不确定的党员;
(二)长期外出在六个月以上,无法转移正式组织关系 的党员;
(三)在集团公司内临时借调、短期工作,未与集团公 司建立正式劳动关系的外来党员。
第三条 下列党员不属于流动党员,应按有关规定进行 管理。
(一)因公出差、学习、考察,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党员,开具党员证明信,由原单位党组织管理;
(二)因公外派承担施工生产、经营管理任务,党员达到3人的,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员不到3人的,外出时间超过6个月则转移正式组织关系,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开具党员证明信。
(三)自费出国留学的党员,在学成回国之前,其组织关系在原单位保留;在其学成回国后,由本人提出恢复其组织生活的申请,经所在单位党委审查,如证明其在国外期间确无问题,可以恢复其党员组织生活。
第四条 流动党员的管理应遵循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管理的原则,区别情况、动态管理的原则,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集团公司党委的管理责任
(一)制定流动党员管理的相关制度;
(二)研究部署和指导基层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第六条 基层党委的管理责任
(一)掌握本单位流动党员的分布情况,建立有关台账、底薄;
(二)检查督导所属党(总)支部的工作落实情况。第七条 党(总)支部的管理责任
(一)党员外出前,与本人谈话,提出要求,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二)党员外出后,掌握其流动去向、联系方式、就业情况,通报党内重大事项,通知参加组织生活;
(三)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第八条 对外出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外出前,党员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及联系方式,并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
外出后,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
外出期间,党员要主动与原单位党组织保持联系,就业地点、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原单位党组织报告。
返回后,党员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原单位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第九条 外出党员的管理制度
(一)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根据中央有关规定,《流动党员活动证》是流动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凭证。党员可持证在外出所在地(就业单位)的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但不享有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
《流动党员活动证》由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统一编号,基层党委加盖印章,由党支部负责登记、填写、发放。
《流动党员活动证》年审(查验)栏由年审时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组织生活所在党支部负责填写。年审应结合党员民主评议进行,每年一次。
(二)建立外出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制度
基层党委要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对外出党员的姓名、年龄、职业、时间、流向、通讯地址、联系方式以及邮寄学习资料情况等进行登记,保证党员信息及时、可靠、完整。
(三)建立外出流动党员联系汇报制度
外出党员所在党支部要通过电话、信函、网络等形式,每年至少联系外出党员两到三次,并将有关学习资料及时传递到党员手中。
外出党员应定期以信件或电话向所在地党组织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和参加当地党组织的活动情况,每年至少一次。
第十条 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权限
参加党员大会、党课、政治学习、交纳党费,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
参加民主评议,参加党内选举,以原单位党组织管理为主。统计报表,仍在原单位党组织在册。
表彰和处理,主要由原单位党组织根据所掌握情况,作出决定。
第十一条 外出预备党员的管理
原单位党支部必须严肃认真地填写《预备党员考察写实表》。当预备党员外出流动时,党支部将《预备党员考察写实表》密封,加盖党委组织部公章,由本人带到流入地党组织,由流入地党组织培养、教育、管理。
预备期满,预备党员本人要及时向原单位党支部写出书面转正申请。原单位党支部在向流入地党组织了解情况后,召开党员大会,决定预备党员是否转正。预备党员本人应回原单位参加党员大会。
第十二条 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
(一)外来党员在集团公司短期借调、临时工作期间,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报到。所在单位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好外来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并将他们及时编入党支部及党小组,组织他们参加党的活动。
(二)外来党员参加所在单位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大会、党课、政治学习等活动,按规定交纳党费,但不参加党内选举、民主评议等活动,不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外来党员离开集团公司时,所在党支部要认真填写《流动党员活动证》,是预备党员的,所在党支部还应写出书面鉴定,邮寄至原单位党组织。
(四)外来当眼如不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所在单位党组织应及时予以批评教育。如经教育不改,应按管理权限,向原单位提出组织处理建议。
第十三条 各级党组织要把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集团公司流动党员管理机构设在党委组织部,基层党委也要明确机构职责,切实加强组织指导。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的,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帮助,情节严重的,要作出必要的组织处理。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每年组织一次抽查。
第十四条 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要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6.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 篇六
一、加强领导落实管理责任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关键在于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措施得力。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把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作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来突破,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考核。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台账和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各党支部负责联系流动党员和对流动党员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形成了双管齐抓的管理机制。同时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从乡党委到各支部,层层签订责任状。
二、调查摸底建立管理台账
为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各级党组织每年3月底以前,以各村(社区)支部为单位组织力量对本管辖区内的流动党员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收集流出、流入党员的动态,了解党员的务工原因、具体地址、联系方式及所从事的工作等情况,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台账,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努力做到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清楚、外出时间去向清楚、联系方式清楚。经调查摸底,2010年,我乡外出流动党员有25名,跨省流出13名,持流动党员活动证20名。外出流动党员以农村农民党员为主,主要集中在广东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务工,从事建筑、服务、保安等职业。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机制
为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意见》文件精神,我乡立足于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推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目标,先后制定和完
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着力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申请备案制度。凡是要外出的党员,都要填写《党员流动申请表》,说明外出的事由、时间、地点、联系方式等,经支部同意后,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二是建立双向联系制度。要求流出党员主动将在外面流动的情况与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流出党员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明确专人“一对一”联系流动党员。三是建立“三查一报”制度。每半年对流动党员基本情况进行一次普遍检查,重点检查流动党员是否办理了《流动党员活动证》,是否转接了组织关系,是否交纳了党费,是否与流入地党组织建立了联系等。四是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各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流动党员联系人会议,及时掌握、通报流动党员的有关情况,研究教育管理办法,落实教育管理措施。乡党委每半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党支部关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情况汇报,专题研究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三、改进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管理方式。我乡各级党组织在调查摸底,对流动党员逐一登记造册,建立管理台账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改进方式,普遍采取“七个一”的管理模式,即“一封信”,每年春节前给流动党员寄发一封慰问信,给予组织上的关怀;“一座谈”,每年春节召开一次流动党员座谈会,了解他们一年来的思想、生活动态;“一慰问”每年利用节日对流动党员进行慰问,帮助他们解决部分生活困难问题;“一评议”,每年对全体流动党员进行一次整体评议,针对突出问题进行整改;“一张联系卡”,给每位流动党员制作、发放一张联系卡,方便流动党员及时迅速的联系上组织;“一培训”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流动党员培训班,讲解当前形势,确保流动党员及时迅速了解当前党的方针政策:“一帮扶”,乡党政领导、机关党员干部和各村支委
对流动党员实行“一对一”帮扶,细化责任,切实解决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为了更好地为流动党员服务,开通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方便流动党员与党组织联系。
四、创新载体丰富教育形式
7.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篇七
一、我校研究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
1. 毕业生党员
按照规定, 毕业生党员离校后, 党员的组织关系也一并转出。但是随着现在就业方式的多元化, 仍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党员人已离校, 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学校。原因是因为:一是到外企就业的毕业生党员, 由于单位未健全党组织, 其组织关系无从挂靠。二是灵活就业的同学或准备留学的同学, 组织关系无法落实。三是部分毕业生党员组织观念淡薄, 忙于找工作, 担心组织纪律的约束, 即使方便组织关系转移, 也故意拖着不办。四是已经就业但是对现状不满意的毕业生党员, 担心跳槽后, 组织关系转来转去麻烦, 等着工作稳定好再办理, 拖延转出时间。
2. 留学交流党员
随着我校国际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 出国出境学习的党员越来越多, 按照研究生学制三年计算, 大部分少则几个月, 多则两年。有的不能按照规定办理保留党籍手续。这些党员久而久之就脱离了与党组织的关系, 而且在国外的一切思想动态不好掌握。
3. 出海远洋调研的党员
我校因专业特点, 部分研究生党员需要出海或者到实验基地进行科研调查, 一般是半年或者因自然原因影响会更长时间。尤其是远洋船上科研调查, 通讯更加不畅, 学校党组织对他们鞭长莫及、联络不够。外出单位又无党组织管理。可能会出现两头都不管的情况, 导致一些党员处于事实上的流动状态。
4. 联合培养的党员
我校为了更好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使研究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 我校与国内很多水产研究所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以此来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部分研究生党员进所后, 由于有的联合培养单位学生党员无法达到成立学生支部的人数。以致研究生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虽然有些联合培养单位成立了学生支部, 但是研究生党员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活动主要在联合培养单位开展, 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差异, 无疑造成一些研究生党员和学校党建的大环境对接不畅。
二、加强流动研究生党员管理的对策
1. 重点解决好毕业生党员的转移问题
随着就业形式的日益严峻, 处于流动状态的毕业生党员会越来越多, 我校要对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提前做好安排, 在毕业生党员中集中开展一次以“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活动, 加强毕业生党员的转移组织关系教育工作。要使每一位毕业生党员懂得在转接党员组织关系中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对于确需组织关系暂留学校的毕业生党员, 要建立信息登记, 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做到“离校不断线”。
2. 对于出国或者外出科研调查的研究生党员, 党组织强化教育管理, 党员个人强化组织观念
就留学或者长期在外进行科研实践的党员来说, 学校党组织要加大教育管理的刚性需求。引导流动党员外出期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从流动党员个人角度来说, 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并主动与学校所在支部保持必要的联系, 每月定期提交外出期间的思想汇报, 尤其是出海科研调查的同学, 更是在通讯方式不太便捷的情况下, 每月写下思想汇报, 回岸上以后及时交给所在支部负责人。党支部也应该把支部的会议精神、近期开展的一些活动等具体情况及时地通过书信、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告知流动党员。
3. 加强与联合培养单位党建对接
联合培养学生党员进入联合培养单位前, 符合党支部成立条件的, 由学校牵头, 在联合培养单位成立研究生党支部, 支部书记可授权联合培养单位学生工作负责人来担任。并定期开展支部活动, 及时跟学校各学院党建负责人做好对接。
4.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我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信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 通过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等方式, 及时掌握外出和外来的党员的基本信息。研究生党支部结合当前上海海洋大学在易班建设中的先进性经验, 在研究生党员中大力推动易班建设的同时, 借助于这个平台和其他网络工具, 研究生党员可以克服因时间冲突和地点分散造成的党组织生活开展和传达信息不畅。通过易班网络平台, 拓宽党建工作的途径, 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5. 发挥导师育人的作用
导师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处世之道等方式, 从各方面影响着学生, 有些流动党员跟随导师完成科研调查, 论文设计等, 和导师有较多的接触和沟通, 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导师本身就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 全面发挥党支部、研究生导师和流动研究生党员自身的作用, 通过校内外研究生党员“双向带动”等方式, 加强对“流动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增强他们的党性观念, 对于保持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 团结和带领广大学生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 对于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管理, 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角度, 去了解他们的心理, 较好的解决流动研究生党员在科研和生活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 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教育。另一方面强化服务意识, 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归属与责任感, 使研究生流动党员在流动中接受教育和监督,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力央, 詹宏海, 陈琦华.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机制面对社会发展的新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 2005, (1) .
[2]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明年经济工作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问题[N].光明日报, 2003211225.
8.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篇八
关键词:流动党员;管理探索;教育管理
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加速了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之间的人员流动速度,其中有很多是党员。这些在两新中非常活跃的党员,对于国家发展壮大、社会安宁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基层社区党组织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缺陷和问题,大量的候鸟式、口袋和空挂党员依然存在,占据着我党重要的资源,但是又发挥不了实际作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在新形势下,如何采取措施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完善,是基层党组织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当前流动党员状况分析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我国流动党员存在的范围较广,数量较多,流动时间较长,生存状况存在很大差异,群体内部结构构成繁琐复杂。当前流动党员的具体状况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量越来越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极速增长,以北京某市为例,数据显示,到2012年10月,该市流动党员共有1180人,占该市党员总数的3.5%左右;其中县域内流动的党员数量为588人,在本市其他县域流动的党员有578人,流动到外省市的党员有587人,共有505名党员从外省市流动到该市中,可见流动党员的数量较多;(2)流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流动党员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二三线产业,例如服装、建筑、餐饮和运输等,流动方向则是向外省市和全国范围流动,流动的主要方向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北上广深等;(3)流动时间越来越长,我国近年来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出台了诸多有利方针和政策,流动党员的流动时间逐渐增加,一些流动党员已经在某地区经商或者务工很多年,将近85%的流动党员选择只在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回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4)流动党员结构内部愈加复杂,市场经济体制和用工体制的影响,流动党员在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就职收入较高,生活比较稳定,但是只占流动党员的小比例部分,大部分流动党员没有固定的职业或者工作岗位,收入低生活质量较差。
二、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流动党员去向不固定。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很多流动党员都长时间在外流动,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和居住地,情况很不稳定,当地党组织很难掌握这些流动党员的去向,一些流动党员向其他地区转移前步步高党支部,离开所在地时间较长,并且不主动转移党组织关系,党组织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思想状况一无所知。数据显示,60%以上的流动党员在外出前都选择不上报党支部,在外地流动的党员不积极与所在地党组织保持联系,导致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非常大的困难。
2、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一些基层党组织认识不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清楚流动党员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对流动党员的当前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不甚了解,缺少管理流动党员的具体有效的措施,对于外出的党员的管理不积极、不认真;再加上一些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地,很难管理,大部分党员都在非公企业工作,一些党员不对外表露党员身份,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
3、流动党员关系难转接。外出的流动党员返家时间不一致,一些是在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一些是在农忙时节返家,回家后或者忙于走亲访友,或者忙于帮助家里干农活等,不愿意也基本没有时间参加当组织的活动。大部分流动党员都是在非公企业就只,一些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但是缺少活动经费,因此基本不组织活动,一些企业甚至没有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的文化水平、素质水平和年龄等因素都存在很大差异,要做到协调存在极大的困难。因此大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组织的活动都是持应付的态度,很少主动参加或者组织活动。
三、改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
1、深化思想认识。各级党组织都要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要实现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关键在于党组织,充分认识当前形式下党员流动的必要性和客观性,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最为首要工作,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制,责任落实到各个负责人和各级党组织上,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奖罚体系,以此鼓励各级党组织和负责人提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
2、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力度,改善管理效果。可以根据各地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设立流动动员服务站或者联络中心,相关部门做好党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外出的流动党员应该登记,外来的流动党员同样要登记,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档案,与流动党员积极联络,了解他们的最新动向,针对具体情况恰当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让党组织能够扩大管理范围,很多流动党员在非公企业就职,因此也要针对这个情况督促企业建立党组织,降低党员的流失率。
3、创新教育管理方法。根据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为若干种类型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流动党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以此为基础才能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外出流动党员要针对其数量多、范围大、分散和职业较多的特点,结合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开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外出的流动党员,在返乡前应该做好返乡培训,外出前则要与他们进行谈话,重点进行思想政治和党性教育工作。
综上,对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和完善,才能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高国舫.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J].长白学刊.2007,(09):20.
[2] 牟严鑫.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创新研究——以泰安市为例[J].山东大学.2014,(09):4.
[3] 董玉山.加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62.
9.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篇九
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探索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更好地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要求,结合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实际,马村区工信局党委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按照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1、双向管理、共同教育。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管
理机制。
2、分类指导、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从业特点和居住地点,在尊重流动党员意愿的前提下,采取单位管理方式,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情况,强化跟踪管理,把每一名流动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经常性管理之中。
3、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切实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教育、管理,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
二、工作要求
1、严格落实《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组织活动、缴纳党费。流动党员要按时对《流动党员活动证》进行送交审核,无故不送交审核《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审核不合格的,将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
2、建立流动党员登记管理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流入后)要主动向党支部申报,填写《外出(来)流动党员申报登记卡》。党支部要建立《外出(来)流动党员登记簿》,详细记录其基本情况、流动原因、流动去向、联系方式、流动时间等情况,实行定期登记和动态登记相结合,确保资料
准确无误。党委要设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按要求组织所属支部开展外出、流入党员排查,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详细登记在册,做到“六清”:即,流动原因清,流出(入)时间清,所从事的行业清,暂住地址清,联系办法清,党费交纳情况清,及时有效地将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中来。
3、建立党组织双向联系制度。要建立联系人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定期、不定期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意见建议等。党支部在接收流入流动党员后,要主动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查验党员身份,并就日常管理进行联系,做到“三沟通”,即:由于流入党员不负责任致使生产和工作出现重大事故或重大问题的要进行沟通;在流入地出现违法违纪事实的要进行沟通;不发挥党员作用、甚至在群众中散布错误言论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进行沟通,沟通情况作为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
4、建立关爱流动党员制度。党支部要把关爱流动党员纳入企业集团的关爱党员工作计划,真心关爱、真情帮扶流动党员中的困难群体。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党支部要帮助解决其家庭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做好服务,让流动党员在外工作生活“安心”;在流动党员务工经商期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较大的矛盾纠纷时,党支部要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沟通
联系,提供援助和支持,必要时要到流入地帮助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使流动党员在外工作生活“顺心”。同时,党支部也要将困难外来流动党员纳入救助范围,开展本地党员与外来流动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为外来流动党员开通维权通道,为他们提供劳动纠纷调解、司法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服务。
5、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共产党员示范岗”、“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等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在生产生活中主动发挥作用,为身边的党员和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作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表率;在身边党员或群众发生重大事故或其它问题时,流动党员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做好矛盾化解工作,作构筑和谐、维护稳定的表率。
马村区工信局党委
10.乡镇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篇十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领导批示精神,结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我镇积极探索,组织各村、社区结合我镇实际情况讨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方法,现将我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调研结果及处理方式汇报如下:
一、我镇流动党员组成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和居住地变化等原因连续6个月以上,不能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流动党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流动性”,而流动性又决定了党员活动地的分散性和所在地域的不确定性,导致“口袋党员”、“挂名党员”、“隐性党员”不断出现。经汇报总结,我镇流动党员主要有如下几种:1.在本辖区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军转及下岗再就业的务工人员。3.居所和就业更换频繁的市场、商铺等活动在外的职、务工人员。4.离退休党员。
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员流动给基层党员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流动党员人员少、距离远、时间短,导致 “所在单位管不到,所到单位管不了”的现状。目前流动党员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传统管理思路的局限性难以适应流动党员的松散性。传统的管理工作对行政组织的依赖性很大,流动党员远离行
政组织,表现出了一定的松散性:时间不固定,有的常年外出,有的短期外出;形式不固定,有的外出地基本固定,有的没有固定地点。因此,传统管理思路的局限性很难适应流动党员的松散流动性,致使管理得不到充分发挥,管理措施落不到实处。这就导致了对流动党员难以组织并无法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是否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也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2、传统管理的规范性难以适应流动党员应变性的要求。传统的党内活动方式和党员管理方法侧重于静态管理,具有固定性、稳定性、集中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党员流动以后,党员的生活和生存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要有效地实现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必须突出个性化和针对性,追求管理上的应变性,不同类型流动党员需要的管理方法是不同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管理规范性就很难适应新时期流动党员应变性的要求。这就很难对分散在各行各业的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也就成为一些基层党组织无法实现有效管理地重要原因。
3、管理目标的先进性与流动党员的负面性构成强大反差。党员管理与其他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目标的先进性,要求党员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通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使每一位党员都能遵守党的宗旨,履行党员义务。由于流动党员过于分散,因此,他们接受的正面教育就
少,自然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导致组织观念淡化。他们很难主动与党组织联系,甚至不汇报思想,不参加组织活动,不交纳党费,不发挥作用,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尽管他们为数不多,但对党组织的整体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管理目标先进性要求与流动党员的负面性之间的反差,也是流动党员管理难的重要原因。
三、管理流动党员的应对方法
流动党员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流动性,管理工作需要我们适应党员的“流动性”,抓住其特点,变静为动,适应大流动的新形势,灵活设臵党组织,把流动党员管理和社区党建、经济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消除这个空白点。依靠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的合作支持,实行“双重管理”,坚持内抓与外抓并举,双向联动,形成合力。
经各村、社区摸索及其研讨其他优秀典型,力推流动党员建立科学工作机制:1.登记报告制度。在各个基层支部建立了流动党员登记点,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汇报制度。流动党员每半年至少与所在支部联系一次,汇报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2.联系制度。对各基层党组织中的流动党员分别指派专人联系,每季度至少联系一次,并如实填写流动党员联系卡,作为年终联系人和流动党员双向考核的依据;3.教育培训制度。采用“寄学”、“补学”等方法对流动党员进行流动期间和返乡教育。这一
机制的实施对指导各级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起到很好作用。
11.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篇十一
关键词:互联网+ 独立学院;校外实习实训流动党员;管理新机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于 2006 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的定义,明确了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中的主要责任和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突出了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办法,把流动党员管理纳入了正规化管理渠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独立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年级校外实习、实训学生流动党员日益增多,如何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和改进高校在外实习实训流动党员管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独立学院校外实习实训党员管理现状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这决定了独立学院为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普遍采取“3+1”的教学模式(即本科四年学习中,前三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后一年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毕业班的学生有长达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在校外进行实习。一个学生党员的发展需要两年的时间,因此,高年级在校外实习、实训学生党员中,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占了较大比例,在转正考察期间,由于实习点较分散,实习党员分布广,往往造成培养、考察对象较长时间内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使党组织无法全面掌握实他们在外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导致支部后期培养考察时出现对被考察者考察不全面、情况不明等现象。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组发【2004】10号)中规定:“党员外出地点或工作单位相对固定,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的,一般应当开具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外出时间6个月及6个月以内的,一般应当开具中国共产党党员证明信。外出地点、时间不确定的,一般应当持有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短期外出开会、参观、学习、实习、考察等,时间3个月及3个月以内,无需证明党员身份的,可不开具党员组织关系凭证。”这是流动党员界定及管理的一般办法。但是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完全适用。一是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与一般党员的要求不同,比如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党员,如果由实习实训地党组织负责安排其参加党的有关活动甚至有些将学生组织关系转入实习实训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受到影响。二是临时性或阶段性的活动难以明确其党组织,如志愿者服务工作、实习实训单位频繁轮换、更换等。三是流动党员的时限界定,有些大学生党员外出的时间虽然在“3个月及3个月以内”,但文件同时要求,即使党员短期外出,也要通过适当方式主动与原所在党组织保持联系,而不能使其处于事实上的流动状态。所以,对流动大学生党员管理的责任往往仍在高校。
独立学院的学生进入高年级后,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多、预备党员考察对象多、学生党员数量多、校外实习实训时段长(接近一学年)的“三多一长”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对高年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受到时空的限制,导致教育管理面临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而出现了对高年级校外实习实训的学生党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生活不正常等问题。校外实习实训学生流动党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由于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亟须创新思路,探索新方法。
二、构建基于 “互联网+”高年级校外实习实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平台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其内涵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党员教育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保证,加强高校校外实习实训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使党建工作全覆盖、无死角,建立适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管理模式是高校党组织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此,高校党组织应主动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健全和完善教育管理机制,顺应形势,将党员管理工作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构建基于“互联网+”高年级校外实习实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平台,使党建工作很好地融入到现代信息中,从而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和效果。
(一)建立“网络党支部—网络党小组—流动党员”三位一体组织模式。针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组织管不到党员,党员找不到组织”的现象,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在学院党总支的指导下,成立了学生网络党支部,主要负责本支部校外流动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管理、考察和培养工作,实施与学生实习实训所在地党组织的交流和组织共建工作,隶属流动党员所在党支部。毕业生流动党员既是实体支部党员,也是网络支部党员。网络党支部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据党章及《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结合流动党员的数量,由学院党总支决定网络党支部的组成,并通过支部党员大会等额或差额选举产生支部委员,并按就业所在地一致、原籍乡镇相邻原则,划分、建立3个党小组,明确各自考察人、培养人,借助QQ、飞信、微信等网络平台,在做好上传下达联络工作的同时,组织流动党员参加网络学习,过好正常的组织生活。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网络管理工作细则,做到“汇报工作信息化、重大组织工作实体化”,要求在外实习、实训的党员每月分别向各自的党小组组长通过QQ、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工作汇报,汇报内容包含在外实习期间在思想、学习、工作及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使组织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以及工作、生活情况,小组组长则要及时对考察或培养对象进行反馈,做好考察及培养指导工作。网络党支部的工作作为实体党支部常规党建工作的补充与创新,重大组织工作仍须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通过实体党支部开展,如发展党员工作、预备党员转正工作、党员评议、处理违纪党员和不合格党员等。
通过明确网络党支部委员、党小组组长、流动党员职责,有效落实三级责任制,进一步丰富创新校外党员的组织生活,实现“两个突破、两个优化”。
(1)突破传统管理模式,优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针对高年级在外实习实训党员流动性较大、管理难等问题,把组织生活延展到网络,实现了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以传统党建方式为“主阵地”,以网络党建为“新战场”,进一步强化和拓展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2)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优化高校与企业党建互带互促功能。流动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在外实习期间,所处单位有党组织,由网络党支部所在党总支出具的《流动党员介绍信》、《入党积极分子介绍信》,主动与当地党组织联系,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把流动党员编入实习实训地党支部、小组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在外实习实训期间,在同一实习实训地或临近企业实习实训地的党小组党员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利用学生在湖北十堰市东风发动机厂有限公司实习的机会,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网络党支部联系了该企业发动机箱体党支部,开展了以“深入国企,为学生党员明方向”为主题的党支部学习交流座谈会,在对企业党建开展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企业党建特点,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与企业进行探讨,进一步了解了企业运营模式及行业发展前景,不仅加强了与实习实训企业党组织的交流,明确了企业对党员的的要求,也促进了学院党员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 构建流动党员管理“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对内教育服务,对外交流共建功能。根据2015最新数据报告显示,微信目前在国内已拥有超6亿用户,且合并月活跃用户超过4.68亿,其中86.2%为18-36岁用户,而大学生用户则占了四分之一的比例。利用微信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在遵循《中国共产党章程》、党内相关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网络党支部通过建立“汽车党员e家”微信公众平台,为校外实习实训学生党员提供了集学习、教育、培养、考察、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教育管理平台。通过设置“理论经纬”、“微党课”、“时政动态”等资源共享模块,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开展自我学习提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设置“党建之窗”、“交流园地”、“培养考察”、“优秀党员风采”等监督交流模块,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进行网上学习交流提供场所;设置“网络会议”、“网上党日活动”、“网上评议党员”、“党员权利”等组织生活模块,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能过好正常的组织生活提供保障和服务,从而实现“教育考察高效化、工作总结全程化”。
构建针对校外实习实训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微信公众平台,将对“互联网+”内涵进行补充,为互联网条件下的现代媒体、新信息技术运用于党建工作进行有益的探讨,对传统党员管理模式在科学管理方面将实施有益的补充和创新。
(1)进一步丰富学生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推动党建工作从“扩大覆盖面”向“增强实效性”转变。利用“汽车党员e家”平台,做到常态化、网络化管理,在实现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教育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与网络支部组织活动,增强互动活动的参与度和实效性,使党建教育从单一的说教型向多样型、互动型、创新型转化,切实发挥网络党建平台的作用,推进高校、企业党组织发挥优势互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排忧解难,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效率。(2)实现多维度管理,为“互联网+”背景下对学生流动党员进行“三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依托“指尖上的平台”,实现“教育全天候”,在日常定期转发推送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在十八届五中全会、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转发推送会议核心内容解读,及时传达会议精神,在充分关心、把握每一位学生流动党员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对其管理与引导,增强党员意识,提升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优化党员队伍的质量,开拓党建工作新时空,使学生流动党员做到“离校不离党”,真正为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证,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
[2] 董秀娜. 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J]. 高校辅导员导刊,2011,(6).
12.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篇十二
关键词: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思考
随着各地高校扩大招生, 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毕业生就业由原来的国家分配到现在的双向选择,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流动也日趋频繁。如何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 使他们在流动期间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学习,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一、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界定
1. 流动党员的定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06年6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 其中明确指出:“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 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1]流动党员会主动与组织关系归属地党组织保持联系、定期缴纳党费、过组织生活, 无须转移党员组织关系。
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涵义
一些毕业生党员离校时因一时没有找到工作等原因会将党员组织关系暂时保留在学校, 他们会在一定时间内找到单位或党组织, 而转走组织关系。也就是说, 学校只是这些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暂时保留地。
二、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调研中了解到, 很多高校都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收效甚微, 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毕业生流动党员情况掌握困难
不少毕业生流动党员毕业后就远走他乡, 没有把联系方式和去向等信息留下, 学校不能随时和他们联系, 很难全面地、准确地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
2. 毕业生流动党员履行义务困难
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不主动和学校联系, 不主动汇报在外情况, 不自觉参加党员组织生活, 甚至都不能主动交纳党费, 对党员身份放任自流。
3. 毕业生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困难
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身份意识、宗旨观念意识不强, 在工作和生活中没有体现出正面带动作用,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难发挥。
4. 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体制不健全
管理体制不健全, 不能与时俱进地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没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具体措施
面对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发挥党组织优势, 利用有力资源, 加强教育和管理, 促进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
1. 增强党性观念, 做好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工作
大学生党员一般在大三、大四阶段加入党组织, 因为党龄短, 有些党员的党性意识较为薄弱, 有些党员还有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 因此, 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必不可少。毕业前的教育要以增强党员意识、树立党员形象、明确组织关系接转程序、清楚延误接转所致后果、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为主要内容, 以专题学习讨论为途径, 强化党组织观念。离校后的跟踪教育要以树立就业观念、强化政治意识、落实组织关系、报告发展动态、正常缴纳党费、按期参加党员组织生活等为主要内容, 不断巩固在校期间的教育, 为以后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奠定基础。[2]
2.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机构和机制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 不论职务高低, 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 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3]
根据此规定, 高校要成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较多时, 可在各二级学院直属党组织下成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较少时, 可将其编入在校生党支部, 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党小组。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或党小组要编制毕业生流动党员名册, 对其入党时间、转正时间、联系方式、现工作地或居住地等情况建立专门档案。
建立联系人制度, 联系人由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担任, 至少每1-2个月同毕业生流动党员联系一次, 通知毕业生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 对于有条件回学校的, 应要求他们定期回校参加党内生活;对于返校困难的, 可通过短信、QQ、电子邮件等方式组织他们进行学习, 确保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高校党组织还要认真落实并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离校前要给毕业生流动党员开具《流动党员活动证》, 使其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所在地方和单位组织的党的活动, 确保每个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 都能够认真履行党员义务, 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正确行使党员权利。
3. 分类指导帮助, 规范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
高校党组织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提供针对性的管理, 以促进他们在流动期间更早地融入社会。对考研、录用等结果暂不确定的流动党员, 学校党组织可利用暑假时间为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对找到工作单位后没有时间回校转接组织关系者, 由其本人委托他人代为办理并负责安全寄达;对不知道中转单位党组织者, 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应帮助联系, 并加以明确;对毕业生流动党员中的预备党员, 在其所在党支部继续考察, 并按照程序为其转正, 等等。这种分类指导帮助, 会有效促进高校组织关系管理工作健康开展, 更会有力促进毕业生党员在新的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4. 利用网络资源, 构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网络
计算机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 会日趋实现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目前高校正在使用“中国共产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2005”, 可利用此系统实现联网, 网上登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具体信息、联系方式及现在工作地或居住地址等, 有条件的还可建立网上党支部, 毕业生流动党员也可利用联网的信息网络过组织生活、缴纳党费、汇报思想、接受教育, 这样既解决了毕业生流动党员过组织生活的不便, 又使各级党组织能够全面了解党员的基本情况, 便于教育、管理和监督。
5. 加强校地联系, 促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递
高校要加强与毕业生流动党员个人及其所在单位或地方党组织的联系与沟通。可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就业观进行正确引导;也可与其所在单位沟通, 督促党员组织关系的接收;也可与地方人事管理部门联系, 寻找就业出路。解决了毕业生流动党员在实际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才会使他们尽快找到接收单位, 从而转出党员组织关系。
总之, 新形势下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任务繁重且手续复杂, 但意义深远。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作为高校的党务工作者, 我们应该提高认识、措施得力, 积极探索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 保证每名毕业生党员都能够妥善处理好党员组织关系转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6-06-29, (2) 。
[2]刘汉柏, 陈轶群, 高校毕业生“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难点和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9, (13) :30。
【流动党员管理模式】推荐阅读:
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计划07-27
切实做好当前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10-11
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08-21
浅谈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10-03
棠阴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汇报09-20
流动党员学习07-02
流动党员培训工作汇报11-06
辽宁省流动党员之家06-11
致外出流动党员的一封信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