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3篇)
1.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篇一
项城市新华学校七年级地理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总第02课时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世界第一大洲
(二)设计人:付静 朱清清 审稿人:付静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记住亚洲的地理位置、六个地理分区、地形特征、亚洲世界之最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知识。
2.能说出亚洲人口特征和人口分布特征。
二、能力目标
学会有效地运用知识,做到触类旁通。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体会亚洲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教学重难点
亚洲的位置;六个地理分区受地形与河流分及气候特点,会分析气候差异,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自学探究、讨论法、抽查提问、习题训练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亚洲面积居世界第几?亚洲分为几个区域?
二、研讨学习①独学
1.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亚洲地域如此辽阔,按照地理方位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
②群学
3.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有哪些特点? 读图P5、图6.6
项城市新华学校七年级地理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总第02课时
③分组讨论
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读图6.1 图6.4,按表6.1中各项目,比较亚洲和北美洲位置和范围的差异,并完成表6.1
三、教师点拨
(一)质疑解难
知识一:世界上第一大洲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但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
知识二:亚洲地域如此辽阔,按照地理方位分为6个地区。知识点三:亚洲世界之最:
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最大的湖泊——里海
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二)拓展升华 [活动]:多样的地域文化
阅读课文内容P5以及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自然环境适宜的地方,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读图6.6完成活动第一题。并且展示各国风情图片。分组讨论当
项城市新华学校七年级地理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总第02课时
地居民的衣、食、住、行。
(三)总结规律(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同学们要不仅要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还要能够灵活运用。了解了各区域生产和生活习惯。
四、知识巩固记忆(时间5分钟)
五、节节清练习
(一)选择题
1.亚洲的发达国家是(B)
A.新加坡 B.日本 C.韩国 D.印度 2.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的是(A)
A.工业 B.农业 C.服务业 D.商业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A)
A.差别很大 B.差别小
C.都是发达国家 D.都是发展中国家
4.关于亚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B、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C、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D、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5.关于亚洲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半球、南半球 B、西半球、南半球 C、东半球、北半球 D、西半球、北半球
项城市新华学校七年级地理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总第02课时
6.亚洲东部的大洋是
A、印度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大西洋
(二)连线题
根据下列不同地区民族的服饰或打扮找到相应的国家或地区 A.单衣、薄裙 日本 B.白色织物裹着全身 西伯利亚
C.和服 东南亚 D.以皮衣皮靴为主 西亚 答案:
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亚洲的面积 亚洲的地理方位
亚洲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的差异
教学反思
2.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篇二
通过几年的实践, 我们认识到数字地理教室起到的不应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初级作用, 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帮助教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让装备真正为教学服务。下面以笔者执教的《发展与合作》一节课为例, 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地理教室这一新型的教学环境,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课程标准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制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应于本章节内容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实例, 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二是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三是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学情特点, 制订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够运用数据和实例, 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够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指出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并归纳其分布特点;能够运用实例, 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方面: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 分析地理事物的差异, 指出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初步认识到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 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教学仪器的选择
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 应当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 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基于这一认识, 确定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在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和学生用来教与学的主要工具就是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地图作为真实世界的一种抽象概括表达形式, 由于经过了从球面到平面的转换, 变得不是那么直观。这对于刚刚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讲, 阅读平面的地图就有一定的难度。以本节内容为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布的特征即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但是本身“北半球”“南半球”就是抽象的空间概念,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 笔者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 就选择使用数字地理教室中数字星球系统, 将真实的球形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获得立体、形象的感性认识, 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从而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此外, 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电子白板, 便于师生的互动;利用了世界立体地形模型和多功能组合黑板等教具, 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活动。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仪器的使用
1. 新课导入环节
教师在数字星球上展示“世界灯光影像图”, 鼓励学生观察数字星球, 并交流各自获得的信息。
[ 教师讲解] 灯光的亮暗实际上反映了所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 间接反映了该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大西洋两岸局部灯光影像图, 要求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标注大洲的名称, 并能据图说明大洲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 学生回答] 大西洋两岸的北美洲和欧洲比较发达, 而非洲和南美洲则相对较为落后。
2. 新课讲授之“地域发展差异”
教师说明“地域发展水平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后, 在数字星球上交替展示“世界灯光影像图”“世界气候类型图”和“世界地形图”,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星球, 并结合数字地理教室中的立体世界地形模型和多功能组合黑板中的世界气候类型展板, 分析世界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后完成教材上的活动题。
[ 教师提问] 问题1:沿海和内陆相比, 哪类地区发展水平较高?
[ 学生回答] 沿海地区要比内陆地区发展水平高, 例如巴西东部沿岸就比亚马孙雨林内陆地区灯光要亮得多, 也发达得多。
[ 教师提问] 问题2:世界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和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 学生回答] 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都是地形平坦、气候适宜的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例如欧洲西部地区, 地形以平原为主, 而气候又主要是终年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
3. 新课讲授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教师讲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依据”后, 在数字星球上展示“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 并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世界的主要发达国家”分布图。然后组织学生合作, 一位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指出某一发达国家的名称, 另一位合作的同学则在数字星球上找出该国家。等几组学生完成找出全部的发达国家后, 教师在数字星球上展示“世界的主要发达国家”分布图, 引导学生归纳其分布的特点。
[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数字星球, 找出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
[ 学生回答] 主要有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 亚洲的日本,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欧洲西部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
教师在数字星球上展示赤道, 强调其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 教师提问] 大家能否从数字星球上总结出发达国家分布的特点?
[ 学生回答] 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半球, 而且集中于北半球的北部。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要求学生分析、归纳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
[教师提问]那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又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回答]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教师讲述]所以发达国家又称为“北方地区”, 发展中国家又称为“南方地区”。
四、小结
新课程鼓励教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数字地理教室为教师上课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尤其是以数字星球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仪器, 不仅吸引了学生兴趣, 而且成为教师突破重难点的有力武器。本文所呈现的案例, 即是利用了数字星球这一三维、立体、动态的图像处理平台系统,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课例的点评
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凌聪志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点评:本节教学案例既能重视运用地理教室的传统教具, 又紧密结合现代技术和设备, 教学重点内容的教学策略得当, 突破难点有方法, 学生运用已经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设计明晰, 学生活动设计巧妙。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孙宏根.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中学地理教室建设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29) 67-68.
[4]彭中华.充分使用数字地理教室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6) :56-59.
3.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篇三
1、亚洲地理位置:
(1)亚洲位于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2)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3)亚洲的面积为4400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的4.8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亚洲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1)亚洲陆地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大、最低最悬殊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低平辽阔——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2)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死海(海拔-400米)。(3)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4)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耸,四周较低,受地形影响,河流呈放射状流向。
3、亚洲的气候:(1)亚洲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季风气候典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课本6页图7.6(2)亚洲受地形因素影响,近海洋降水量多,内陆较少。(3)东南亚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地,与夏季风密切
相关。(4)上海冬、夏季节的盛行风向改变影响气候: ? 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
七年级地理第二学期复习提纲
第七章 亚洲
一、1、“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罗巴”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地势起伏最大、高低最悬殊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有“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也有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3、亚洲气候的特点是:(1)气候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
4、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对比P8
源地 风向 性质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 偏北风 寒冷干燥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 偏南风 温暖湿润
二、1、东南亚主要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组成。
2、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态势。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3、东南亚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十字路口的咽喉。
4、新加坡是“狮子城”的意思,是著名的“花园城市”。
4.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在亚洲地形图上标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2.理解记忆亚洲的地形特点。3.掌握亚洲主要气候特点及影响。
4.亚洲的河流的共性以及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5.习和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培养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6.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地形的差异所造成的气候类型的复杂的体现。河流的分布特点和流向。教学难点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形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总体掌握亚洲自然地理的概况。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挂图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讨论法 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趣味导入
大家经常会听到一些世界之最,那么今天开始闪客钱我们一起来说说亚洲的世界地理之最。(趁学生七嘴八舌之际老师引入新课)
罗列世界地理之最:
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 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活动1 自由发言: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亚洲地形和标志性的地理名称。学生畅所欲言 活动2 看亚洲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蒙古高原;印度河平原、西西
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说说这三组地形区的大致海拔及分布特点。
小组轮流发言 老师总结:
高原主要在2000米以上和1000到2000米之间,平原主要在200米以下。
(二)多样的气候
教师:亚洲三面临洋,一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各地海陆位置不同。近海而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就多,远离海洋的内陆,降水就少;近海而受不到海洋吹拂的地区,降水也少。因此,更加剧了气候的多样性。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图并回答: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同学回答)活动: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哪种?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同学讨论)活动:看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 1.洲的大陆东岸,是什么气候类型? 同学回答:亚热带季风气候。2.的大陆西岸呢?
同学回答:有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3.纬度的青藏高原是什么气候? 同学回答:高山高寒气候。
教师:可见,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类型不同,同样,地形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教师: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同学们看图,热带、亚热带、温带 季风气候齐全。那么你们知道季风是怎样形成的吗?(同学讨论)教师:东亚季风的形成与其位置有关。东亚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而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冬季,亚洲大陆北部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气温很低,成为高气压中心;太平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气压中心吹向太平洋,形成偏北风,也就是冬季风。冬季风的风力强劲,影响范围较大。受其影响,东亚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
夏季,亚洲内陆气温升高很快,气压降低,太平洋上气温升高较慢,气压相对较高。于是温暖湿润的气流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亚洲大陆,形成偏南风,也就是夏季风。夏季风盛行时,东亚东部近海地区降水丰沛,往西北内陆去,雨量逐渐减少。
教师:季风气候对农业有什么影响?(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雨热同期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时对热量和水分的要求。但夏季风有的年份来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风力太弱,雨水就不足,容易造成旱灾;有的年份来得早或退得晚,或是风力太强,雨水就过多,容易造成水灾。
(三)河流众多 呈放射性向周分流
教师:读图亚洲主要河流分布,说一说亚洲河流都分别属于什么流域?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学生讨论:联系亚洲地形地势特征。
老师总结:亚洲的流域有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其他流域以及内陆流域。亚洲地势中国高、四周低,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山地和高原,分别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在亚洲的所有大河中我国的河流有? 长江、黄河和黑龙江。教案后记
5.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五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51)、(355)、(356)、(357)、(359)和(340)六个班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特制定以下计划。学生已经修完了七年级地理上册,大多数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全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总体概况,已经知道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作图、析图能力和地理阅读分析能力以及空间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地理学习基础。但还有相当一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但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欠佳,不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此外有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较差。这都会给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教材总体分析
七年级地理下册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全书分为“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进国家”三章,本书根据世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特征,第一章认识大洲分为“亚洲和洲”、“非洲”、“美洲”三节; 第二章了解地区分为“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共五节,这样编排既有利于当前和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相连系,也适当体现了自然地理特征;第三章走进国家分为 “埃及”、“俄罗斯”、“法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共七节,其中“日本”、“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做为国家地理学习的范例,从位置、地形、气候、经济、交通、城市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讲述,其他国家不面面俱到,只重点地讲述这些国家的突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或从专题的角度介绍一些有特色的国家。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素质和全球观念。
目 的 要 求
(一)知识与技能: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大特点。 1、通过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学生能了解有关世界区域地理差异、国家差异,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 2、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进一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重视地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不但给了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方法与措施
(一)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灵活科学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讲授方法、引导方法、直观方法、逻辑方法、练习方法、练习方法、复习方法、讲解-演示法、启发提问发、发现法、自学辅导法等)、力求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学。
2、以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设计不同,因人施导、因材施教。
(二)措施:
1、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培优与补差相结合,重点放在后进生的管理上,随堂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多进行个别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以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主,对教材标准中的重点、难点精讲多练,确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认真批改作业,加强作业讲评。积极组织一些单元测试,实施定期定量分析,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4、注重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认真批改作业,加强作业讲评。
教学进度表(课时安排)
周 次
时 间
教 学 内 容
教时
完成情况
第1周
11-02-21
11-02-26
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2课时
第2周
11-02-28
11-03-05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第二节:非洲
第3课时
第1课时
第3周
11-03-07
11-03-12
第二节:非洲
2课时
第4周
11-03-14
11-03-19
第三节:美洲
2课时
第5周
11-03-21
11-03-26
第三节:美洲
第一章单元测试
第3课时
1课时
第6周
11-03-28
11-04-02
第二章:了解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
2课时
第7周
11-04-04
11-04-09
第二节:南亚
2课时
第8周
11-04-11
11-04-16
第三节:西亚
2课时
第9周
11-04-18
11-04-23
中段考复习、测试
2课时
第10周
11-04-25
11-04-30
中段考复习、考试
2课时
第11周
11-05-02
11-05-07
“五、一”放假
放假调课时间顺补
第12周
11-05-09
11-05-14
第四节:欧洲西部
2课时
第13周
11-05-16
11-05-21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2课时
第14周
11-05-23
11-05-28
第三章:走进国家
第一节:日本
2课时
第15周
11-05-30
11-06-04
第二节:埃及
第三节:俄罗斯
1课时
1课时
第16周
11-06-06
11-06-11
第三节:俄罗斯
第四节:法国
第2课时
1课时
第17周
11-06-13
11-06-18
第五节:美国
2课时
第18周
11-06-20
11-06-25
第六节:巴西
第七节:澳大利亚
1课时
1课时
第19周
11-06-27
11-07-02
期末复习、测试
2课时
第20周
11-07-04
11-07-09
期末复习、考试、评卷
2课时
第21周
6.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篇六
一、研究课程标准,分析内在联系
要做好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任课教师必须要熟悉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从表1可以得知,两者基本理念有共通之处,都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组织形式、作业评价等均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小学科学是强调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着重强调活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表2中较为详细地对比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为初中地理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在适龄阶段接触到了最基础、最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仔细梳理会发现有些知识是与初中重合的。例如:人类认识地球及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涉及的“地心说”与“日心说”、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地球的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关系、影子的长短与季节的关系等等。有些知识范围甚至高于初中,比如: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四章第六节“地球在公转吗”中出现了恒星的周年视差,六年级下册中出现月相、月食、日食等天文知识。这些宇宙天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初中的地理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小学科学课程里设有地球仪知识的课标内容,要求为“了解”,教材里出现了“地轴”“北极”“南极”等字样,而地球仪部分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难点,要求则上升为“运用”,这些都为初中地理学习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教师有必要熟悉小学的课程标准,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有效衔接。
二、准确把握学情,实现高效课堂
初一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基础教育,个体的学业水平差异显著,在家长、学生心中小学科学课程也是“副科”,学生对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掌握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对于我们初一的地理教师而言更是不得而知了。依据近两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就地理素养而言,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较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敏锐、活跃,课外知识比较丰富。例如在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部分时,有些学生可以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把麦哲伦的生平事迹都了然于胸,对于这类学生,课本上的阅读注释已索然无味了。相反,有些学生对于小学阶段所学的课本知识都难以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学情。
一方面,在开学之初,做一个简单的关于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的测评,如此一来便可知所教学生掌握的旧知识情况了,以便于把握整体教学的知识难度和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地理导学案。例如:地球运动部分,教学参考要求是一课时内容,但实际教学时会发现,课时容量较少,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间使用导学案会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挥教学机智,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实现高效课堂。此外,有些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随意地提出一些无效问题,例如:我们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啊?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吗……等等,课堂提问是面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这样的类似问题,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明显是无效、无价值的,根源就是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学情不了解、对小学课程的不熟悉所造成的。
三、“吃透”教材,找准衔接点
7.七年级地理聚落教学设计 篇七
在上完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这一课后,我对本课内容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是成功之处:一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与本章《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题相呼应。二是通过组织学生活动,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气氛。特别看到同学们根据老师要求,埋头在完成学习任务时, 其专注的表情足以证明他(她)多么想首先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且不说学习结果,这个过程就足以让他们感到快乐。 三是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切入点”,在深入剖析中进行知识传授和德育教育。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都会在课堂上不经意地提出:沙漠地方那么热,有人居住吗?这个问题一方面说明同学们关心聚落的形成,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学生缺乏对聚落形成的认识。我抓住学生的这句话,转入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的教学内容。
但也有三点不足之处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一是课时安排的问题:本章内容用一课时的时间去讲述太紧,要完成教学目标很勉强。若允许,最好用两课时来完成。若用两课时进行授课则游刃有余,可以用更多的实例来将问题予以阐释,而且实例也可以讲得更具体、更精彩,也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二是资料问题:本章内容要上得生动有趣,必须手头要准备多一点的资料,特别是用图片资料来展示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强烈差距。要是有较多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居民生活、环境等的照片,将给学生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不言的教育效果。但苦于手头资料的欠缺,使教学不能达到淋漓尽致的境地。三是课堂调控问题:由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较多,因而对于班级管理相对较弱的班级,容易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从而不能很好地执行教学目标。
8.七年级的地理教学计划人教版 篇八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9.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篇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乐于探究发现、勤于动手动脑,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成为知识传授者、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缺少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同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容易让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信心,因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全力组织利用好课内的45 分钟时间来对学生讲解教学所规定的内容,学生稍有分心或接受能力不强就会跟不上进度,慢慢地这部分学生就产生自卑。
基于Moodle的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是希望通过利用Moodle平台构建一个地理学科学习综合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将翻转课堂这个学习模式实现课堂知识的深度内化,教师利用平台上的各种工具开始来为学生开发各种课程( 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以指导的身份出现,这种情形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可利用平台上的工具来自主地学习并随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笔者希望这种学习能更好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育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Moodle平台不仅让小组成员之间实现堂上研究的互动,更实现了课下研究的即时互动,教师也参与到学习研究中来,另外Moodle平台有强大的资源存储空间,方便教师上传资源、活动和学习材料的同时更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存自己的研究成果、实验成果或者调查结果等相关的过程记录,从而形成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变,从而改变学生机械学习的现状,将课堂向社会、向未来无限延伸,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1]。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笔者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为例设计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教学设计的流程大体上分为课前阶段、课中阶段以及课后阶段。基本的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课前阶段
1.笔者深入研究教材、考试说明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准备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参考资料、教辅资料、图册、微视频教程、课前自主检测练习等),并把这些资源通过Moodle平台提供给学生。
2. 学生进入Moodle平台充分了解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结合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自主完成老师提供的学习任务单,自学相应内容并在Moodle上完成自主检测,把自主学习困惑反馈给教师。
3. 教师通过学习终端总结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 如表1) 。
( 二) 课中阶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答疑解惑作用。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学生提交的疑点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在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的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成果展示活动,要利用好Moodle的评价功能,设置鼓励语言及时鼓励学生,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探究信心。
学生活动主要是在Moodle阅读内化教师对自主检测答案的分析,通过网络平台以小组合作、组间交流和师生互动形式解决自主学习中同学提出的疑点或教师设置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内化吸收知识(如表2)。
三、实验效果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中笔者采取的是以“微课”、“魔灯”平台为手段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从教学设计到微课录制、网络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对传统教学进行了颠覆,在发挥传统课堂优势的同时,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在课堂中,使教学效果更高效。
(一)使用微课教学学生学习的时效更高
笔者根据本节的重点、难点、考点把自然带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制成微课以视频形式展示出来,由于内容精简,语言精练,重点突出,画面直观,学生易于把握,同时每个知识点都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读图观图,以启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视频时间不到5 分钟,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因此他们学得更专注。
(二)引用Moodle平台,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1. 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平台测试功能提供了学生学习的选择题,设置完成时间,学生限时完成测试后,由平台即时批改,自动统计出学生的成绩,并且对成绩进行详细的分析。教师可根据统计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
2. 实现教师个性化的辅导,发挥学生互帮互学作用。笔者设置了论坛、聊天室的讨论平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实现了即时的交流,对疑难问题,通过利用讨论平台请教教师或小组组员之间互相辅导,真正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习的作用。
3. 能实现因材施教。平台提供了菜单式的任务管理界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探究的问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课程进度。这为实施个性化差异教学提供了支撑。
4. 全程记录学生表现,形成学生学习成长记录。学生在伦教中学只有一个Moodle平台账号,它就像身份证一样记录学生在各科目Moodle课上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过程,从而形成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长记录档案。
5. 为教师减负。选择、判断和填空题由平台自动批改统计反馈,这样可以为教师节约大量的工作时间。
(三)翻转课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4]
1. 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传统课堂教师必须全力组织利用好课内的40-45 分钟时间,来对学生讲解教学所规定的内容,学生稍有分心或因学习接受能力较差就会跟不上进度,同时学生因事请假也会错过聆听教师的教导,而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反复学习,直到学会为止。
2. 重新构建学习流程更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课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教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四、结束语
本节课是笔者利用Moodle平台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在课堂上师生借助Moodle这个平台,实施课前阶段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提供的学习任务单,教师通过学习终端总结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备课;课中阶段师生交互活动、及时全面评价,能较好彰显翻转课堂以学定教的内涵及能根据实际重构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中老师以指导的身份出现,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平台让地理课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前移后续。但本节课结束后,笔者听到听课者较多不同的声音,这也是笔者困惑所在,原因是这一新型的教学目前存在较多限制,如学生学习终端的硬件配置,我校是全寄宿制学校,学校无法提供网络环境和教学资源,学生无法通过终端进行网络学习;再如教师的技术条件受限制;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较保守停留在一张嘴加一支粉笔的教学上,满足现状等,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的研究,更需要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对教师实行全员培训加大宣传加大硬件建设等等。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达芙尼·科勒教授说:“翻转课堂式课堂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新形态可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室授课模式后的重大变革”。中国教育界及地理课堂教学无一例外地受到翻转课堂的影响,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它的核心理念是以学定教,它颠覆了传统教学原有的教学流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教师去学习知识,教师更多的责任是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如何实施翻转课堂操作呢?笔者通过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中以Moodle平台为技术支撑对高中地理翻转课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10.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篇十
这学期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望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己教学的三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下册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
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简称,利用歌诀记忆,学生学起来就很容易了。(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
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在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中,我自始至终将学习地理的方法贯彻给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此对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做如下的总结: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伊始,向学生提出地理教学三步走。预习、学习、复习巩固。效果不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
二、认真备课、上课,细致批阅作业。
(一)一堂好课,前提还在于备课的质量好与坏。“向45分钟要质量”,离不开夜以继日的研究教材及学生、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所以,为了备好一堂课,不厌其烦的问同事,尤其向那些在地理教学中积累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从他们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到网络上查找各种媒体等,为上好一堂课竭尽所能,付出了许多的精力,编制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地理自学导学案,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精讲精练抓提高。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了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避免了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在本学期的内容讲解中,我重点交给学生们如何总结归纳教材内容,把比较烦杂的内容梳理清楚,从四个方面了解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最后又回到各个国家地位是平等的,这样本章内容条理究非常清楚,学生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练,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50人左右,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作业是与他们最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我都不吝笔墨,用鲜红的话语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使之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台阶。我给了他们更多鼓励的话,也谈到了我的期许,希望他们在期末的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就是对老师最大的安慰。
(四)地图训练抓能力。学生地理成绩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高低。从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省区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七年级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初一地理,根据上学期教学成绩和教学实际分析:
(1)每个班会学中国地理,会用地图,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力,对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的学生达到了三分之一多。
(2)每个班学习地理能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分析问题阅读地图还需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不能独立选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的占比例的也能达到三分之一多。
(3)地理基础知识差,基本概念不清,根本不会看地图、不会学地理,完全靠死记硬背取得一点成绩的占不足四分之一。
二、本册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教材为中国地理下册,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 和旅游业属于中国地理总论,是在上册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之后逐章讲述的。中国的区域地理从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观点,着重指出每个区域的地理特征,选择每个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加以论述,最后一章中国在世界上是在学生学完了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以后从总的方面认识中国的国情,并从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变化中,认识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和肩负的责任。
三、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的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辨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新阶段,我们第四册的教材这学期也做了很大的调整。按照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要求,地理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1)从教学目标上,课堂教学设计注意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讲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注意以突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作为主线。
(3)在教学过程上,做到整体优化:
A、注意创设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特别注意重视地理图像的作用,让学生围绕图像充分进行观察想象和思维,即开展以“表象--想象-联想”为主要形式的形象思维,从而达到理解、巩固与应用。
B、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将不同教学方式融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注意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C、在教学手段上,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板书、板图、板画”到现代的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发挥它们在优化教学过程的综合效益。
D、教学过程中,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11.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总结 篇十一
上学期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驻市一高分校
向家明
星转斗移,转眼又到期末结束时,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激动和喜悦,也有失落和无奈。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七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七年级同学刚刚踏入中学课堂,本身就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虽然同学们在小学的科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了解一部分地理知识,但马上要完整、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同学们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因此,在本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地理趣味性的功能,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教风,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反映地理学和社会的新发展。
2. 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重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
3. 重视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钻研教材:
1.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教材中的“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2.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3. 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5.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四、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阅读教材掌握知识要点。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各抒己见,多向交流,达到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的方法。
3.游戏法: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课前编排课上导演打破教师讲台站学生坐着看的4.常规教法,组织学生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
5.情境法:教师用清晰简明艺术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教具挂图等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6.对比法:教师通过各种类型的比较,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
五、教学过程
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堂课。
1、能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2、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好每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我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5分钟要质量。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紧抓住地图辅助教学的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描图、填图、画图等方法,把知识点落实到图上,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他们逐渐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紧紧抓住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内容,“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又能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同学们在生动活泼、不受拘束的气氛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紧紧抓住基础知识的记忆,地理属于文科,文科的特点就是要背诵记忆,因此,我在课堂上,利用顺口溜、谐音、简明记忆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气温与纬度的关系是:“高低低高”,七大洲按大小排列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地图辨方向是
地图方向辨,摆正放眼前;上北下为南,左西右东边。标图易分辨,经纬网较难;纬线指南北,东西经线圈。极地投影图,定向较特殊:对于北半球,心北四周南; 北纬圈东西,自转反时走。对于南半球,心南北四周; 南纬圈东西,自转顺时走。通过不断操练,提高了大家的记忆能力。
3、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12.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篇十二
我校走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革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促使教学过程转变为一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尽情展现自我风采的形式。在体验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运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实施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重新审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如下: 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做好课堂设计
现今的初中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倘使课堂上教师不提供给他们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往往会造成其心不在焉甚或是惟恐天下不乱的混乱局面。这样势必造成学生丧失激情,对学习提不起丝毫兴趣。怎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现自我的平台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做好课堂设计。因此,课前准备我除了熟悉地理教材,把握地理教材重点、难点知识外,还根据平时课堂中学生群体的各种表现,仔细琢磨学生群体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等实际情况,再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好每一堂课。让学生能以“热闹”的课堂活动方式“有序”地进行学习。例如八年级上期“关于中国主要地形”这一章节的课程设计,我在这一课时的导学案中板出中国地形区的空白地图,并在不同地形区相应的位置中标上序号,让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中国地形,并以填空方式来认知中国的地形。这样,不但让所有学生在自主的交流中运用中国地形图来认知中国主要的地形区,而且解决了多数学生因认知能力水平不高,不能独立完成地理学习任务的大难题,进而整体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走出了最关健的一步。
二、实施课堂教学, 展现学生风采
我校“三四·一”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自觉做到全面参与学习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和学习的主人。因此,我充分利用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各班级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且从每个学习小组中选一个成绩优良且责任心强的学生,担当小老师角色,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如: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国地理“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这些地理知识点时,我让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完成以下任务:
1、做好课前准备。围绕问题搜集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和中国水文图及相关材料。这一环节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有了独立思考的基础,进而学生才能围绕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和范围对难题或意见不统一的地方进行讨论。
2、小组成员交换意见和分配任务。小组学生就要解决的地理问题相互讨论探究,促使问题的见解达成一致,并且由小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高低分配难易不同的任务。如:说说我国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种植这种粮食作物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每个小组的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此问题的依据和答案后,小组长就会把第一问的回答分配给认知能力中等偏下的学生,第二问的回答分配给认知能力中等的学生,第三问的回答分配给认知能力中上的学生。这样,各小组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就会将学习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整个过程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平等交流。
3、展现学生风采。各小组的学生结合课本和收集到的信息材料来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如对上面题目的回答,第一问: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是大米;第二问:学生会结合课本提供的材料和读中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图回答水稻主要分布地区;第三问:学生会结合课本提供的材料和读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和中国水文图回答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轻松获取相关知识,并产生一种成就感,进而促使学生自主自觉学习。而这时作为教师,我的角色是维持课堂纪律,1 让学生在“热闹”的课堂活动中“有序”地进行学习;再次,就学生的不足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指正。由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不但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信心越来越强,而且使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地评价学生,肯定学生进步
俗话说:孩子是在表扬中进步的。当今的学生,他们在自己的人际交往和现代媒体传播中,多数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观点,做任何事情都是从于自己有利于出发的。因此,小组间我采用合作学习、点评打分争先创优的方式方法进行,能够及时合理地评价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否定学生的不足。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赶、帮、超”学习氛围,使我们的教学不再是一潭死水。因此,在教育中表扬与批评并举,方能使学生得到更健康的成长。
13.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篇十三
课题: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一)执教人:南大镇校
田芳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及特点,并能在生活中正确的使用。
2、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差别,能准确的描述天气与气候。
3、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
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映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学会寻找生
活中有用的地理,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天气的特点,能识别专用的天气符号。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用具:天气符号的图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分析法、模拟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冬天快要来了,我们又有可能看到下雪。世界上有些地方没有冬天,终年炎热,人们不知道雪花是什么模样。那也有些地方千里冰封,寒冷刺骨,人们住在用冰块砌成的屋子里取暖。我们的天气有时候晴空万里,骄阳当头,人们要雨雨不来。有时候,则阴雨连绵,犹如天漏,人们盼望快点天晴。要想知道世界气候的分布和天气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学习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二、目标导航(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知道天气的含义及特点,并能在生活中正确的使用。
2、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差别,能准确的描述天气与气候。
3、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完成学习目标的习惯)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6页—50页,对照导学案将重点内容画记好,再完成导学案。
1、人们经常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天气?天气是指什么?天气是稳定的吗?
2、人们经常用那些词语来描述气候?气候是指什么?气候是稳定的吗?
3、________________是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在卫星云图中,绿色表示_______,蓝色表示__________,白色表示__________,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______,云层____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4、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的情况。
5、风向是指_____________。这个符号叫做“风旗”,垂直于风旗或风尾,作一个箭头,可判断风向。如:可判定为北风。则是_________风(风向)。
则是________风(风向)。
6、在电视天气预报中,通常用专用符号表示天气状况。
表示_______,表示_______,表示_______。
表示_______。
二、合作探究(通过讨论合作,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探究一:看看下面几句话,那些是说天气的?那些是说气候的?标出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总结出快速分辨天气与气候的方法?
1、昆明四季如春()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明天大风降温()
4、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5、冬暖夏凉()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7、春暖花开()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9、狂风暴雨()
10、一场秋雨,一场寒()探究二:欣赏散文节选:“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了鹅毛般的雪来。”
根据散文中对天气的描述,从时间上、变化上归纳出天气的特点。探究三:阅读图文资料,说说天气的影响。(教材47页的活动)
A:2011年6月18日,武汉降大到暴雨,全城多处交通要道积水严重,造成不少地方交通阻塞。
B:生活提示: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8—10℃,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
C:夏收期间遇上了少有的好天气。南苑乡顺利完成了小麦收割任务。
D: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风出现,与周瑜共同拟定了借助东南风火攻曹操船队的战斗方案,结果大获全胜。简要分析图文资料,总结他们提供的信息。
材料A说明了:__天气与交通的关系_;材料B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C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材料D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四、展示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小组活动 模拟演练(认识天气符号)
请同学们根据本小组拿到的图片资料,预报自己所在城市的天气状况。
六、当堂检测:
1.对天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天气是经常变化的 B.天气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C.所有地方均是夏天热,冬天冷
D.不同的地方一般差不多 2.下列叙述中,不是描述天气的是()A.唐山地区今天最高气温3℃
B.明天有雾
C.去年夏天很热,空调脱销
D.北京今明两天有大风
3.2003年11月20日晨,某高速公路因大雾关闭路口,造成若干车辆不能上路,此事说明()。
A.天气影响生产 B.天气影响交通 C.天气影响学习D.天气影响战争 4.有关卫星云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绿色表示海洋
B.蓝色表示陆地
【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七年级地理的教学计划06-20
七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反思10-03
七年级下学期地理的教学反思08-24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反思07-30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09-07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教案12-22
七年级地理上册1.1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11-17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湘教版)12-20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1-23
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