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5-01-08

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10篇)

1.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我市部分企业用工问题的分析报告

根据部分企业的反映,按照调研活动具体要求,由我镇统计站及相关同志深入部分企业、培训学校和劳务中介机构,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召开不同类型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形成如下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1、我市劳动用工由富余到短缺的演变历程。前些年,我市劳动力资源一直比较丰富,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向最大的富民工程来抓,并将劳动力作为资源优势向外推介。经过努力,在全市40.4万个从业劳动者中,劳务输出高峰时期达26.12万人,其中省内16.66万人,省外9.46万人。近年来随着我市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新沂经济开发区和锡沂工业园快速发展壮大,全市二、三产业迅猛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增大,自2007年开始,我市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为此,我市决定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由原来的以对外输出为主转向以就地转移为主。使就地转移就业人数迅速增加到6.07万人,其中从事高效农业1.37万人,从事二、三产业4.34万人,自主创业0.39万人。市政府并在2007年元月出台了《关于促进劳动力向开发区企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新政发[2007]2号文件),为解决开发区用工短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向开发区输送技术工人的激励机制,有关部门也为解决招工难的问题做了不懈努力。使企业招工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我市不断有农民工陆续返乡,去年7月起,我市外出农民工陆续返乡达7.97万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至今年上半年,继续外出务工

5.61万人,占返乡人数的70.4%;就地就近就业1.26万人,占返乡人数的15.8%;自主创业、自谋职业0.45万人,占返乡人数的5.7%;目前尚未就业的0.24万人,占返乡人数的3%。加之我市尚有少数企业由于订单减少而裁减员工,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市有务工能力和愿望的劳动力仍是供大于求的局面。

2、我市企业用工短缺的现状。部分企业出现用工短缺的问题确是不争的事实。据初步统计,我市开发区企业,特别是科倍、利诚、汇锦等企业因招不到员工,出现了部分厂房和机器闲置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通过

1调查我们清楚地看到,用工短缺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性、行业性、结构性和季节性:一是区域性紧缺。在外来投资企业、项目集中的开发区部分企业用工紧缺,而原改制企业、本地投资者开办的企业及分布在各镇的企业基本不存在用工短缺问题;二是行业性紧缺。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缺工量最大,约占缺工数70%;三是结构性紧缺。女工、青工、熟练工和高中级技术人才紧缺,汇锦服饰为了正常生产从广州沙溪县招熟练技术工200多人。四是季节性紧缺。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探亲和农忙季节农民工回家务农,不同程度地造成季节性缺岗现象。

二、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认为,我市部分企业用工短缺的原因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劳动力外流给本市企业招用工造成较大的压力。一是前些年的政策导向促使我市大量优秀农村劳动力流向外省外市。不少在外务工农民又以“亲带亲”等传带形式,带走了不少劳动力外出务工;二是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回乡就业,大部分留在外地就业;三是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好的用工环境,工资待遇高,文化生活较丰富,劳动保障制度较规范,吸引力大;四是劳动力用工需求竞争激烈,外地用工单位“抢走”大量优质劳动力。

2、就业机会增多后人们的择业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我市仍然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问题。原因是除一部分人因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术缺乏而难以就业外,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就业观念方面的原因。一些人认为纺织、服装行业噪音大、粉尘多、工时长,属脏苦累工种,不愿涉足。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多,他们对工作更挑剔,往往倾向那些工作环境比较舒适的职业和行业。也有一部分人受习惯思维影响,认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走出去能开阔眼界,发展空间大,不愿在本地就业。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种粮补贴等政策的实施,也吸引一部分人立足农业搞创业。

3、生产模式,管理方式是造成企业用工难留人难的重要因素。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大部分属民营企业,且是靠订单生产的外贸加工企业,抗御风险能力小,受宏观经济控制。2008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大幅下降,造成企业效益下滑,亏损增加,有的企业采取轮岗、待岗培训、发放生活费、稳岗待产、共度难关。有的采取停工停产,裁员减员。而同为民营的润宇服装公司,面对危机和挑战,实行人性化管理,没有外贸订单,开发生产自己的品牌,虽然月工资在1800元左右,但稳定了在岗人员,现正在筹办与上海东

华大学联营,搞服装基地建设。二是工人都是实行计件工资,且都受市场形势,供求关系,季节性生产等影响,企业订单不足时,工人挣不到钱,订单充足时,企业加班加点,一天要工作12小时以上,工人工资仍按计件计算,计件工资代替加班加点工资,饥一顿饱一顿,造成收入不稳定。象前几年,科倍公司订单充足时,每天工人工作12个小时以上,月工资仍仅在1500元左右,近年有所好转,平均在2000-2500左右。三是用工管理不规范,用人机制不健全,大部分民营企业属集团公司的分公司。高中层管理人员频繁调换,使工人没有安全感、稳定感。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稳定性和企业的向心力。如科倍公司最近一年换了四任人力资源部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经常调整,造成管理混乱,这些因素的存在别说留不住员工,连管理人员也留不住。

4、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时间长是造成企业用工短缺的关键因素。目前,缺工企业与南方同行业相比,职工工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调查显示,很多开发区的外来投资企业老板,追求使用廉价劳动力的观念较强,从主观意识上认为苏北的劳动力给点钱就可以打发了,没有意识到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性。新沂市企业用工最低工资目前是950元/月,从7月1日起执行新标准,每月1100元。而凡招工难、留工难的企业,工资标准低于外地企业20-40%,月平均工资为1500元左右。外出务工,以服装行业为例,平均在2200元左右。本地企业月平均工资在1500元以内工作10小时的企业普遍招工难,1500-1800元每天工作10小时的企业招工较难,2500元以上工作时间不超过10个小时的用工没有问题。我市有些企业虽承诺工资待遇可以达到2200-2500元/月,但名不符实,因实行计件工资,很少有人拿到。开发区利诚纺织的一线员工,普遍工资已经达到3000元左右;上海桂田制衣马陵山镇分公司的一线员工的平均工资也已经达到2000-2500元。因此,本市近年虽然我们1-3季度举办了多次招聘会,但进入服装行业的人员并不多。这充分说明,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在劳动者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用人性化管理,真正能够把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生命线看待的企业,劳动用工紧缺矛盾就相对较小,而且能够形成劳动用工的良性循环,甚至不存在用工短缺问题。如绝大部分改制企业因社会保险落实到位,企业注重关爱员工,这些年来,职工队伍稳定,招工门槛不断抬高,始终保持“一岗难求”的态势。本市唐店润宇服装厂马

冬菊厂长说:我们的企业从来不专门去招工,工人都是自己找上门来的,还有好多是从郯城、东海等地来的。我们始终坚持做到,给员工一个岗位,要让员工有充分发挥才干的机会,并让员工享受到“家”的温暖。把企业、员工、家庭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如对女职工,要考虑她们要照顾孩子,要照顾家庭,就灵活安排作息时间。因此,我的企业5—10年内不会缺工。

三、对策及建议

强化以人为本,营造招得进、留得住的企业用工环境。用工环境对于企业招工及有效留人至关重要。而要有效改善用工环境,一是要靠企业的自律,二是要靠相关部门的依法监管。

首先,企业要逐步形成良性的用工机制。具体要做到“一个降低、两个提高、三个增强”:“一个降低”,即要适当降低招工门槛。针对劳动力结构失衡、专项技能员工存量少的实际,对应聘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条件应适当放宽,既要招熟练工,也要招非熟练工,通过培训上岗。“两个提高”,要提高企业诚信度。凡是招工章程上宣传的承诺必须认真兑现,防止员工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要提高工资待遇。要根据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力工资价位。尽量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工资差距,确保不低于周边地区及本市同行业职工的收入水平。“三个增强”,即一要增强守法意识。按《劳动法》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改善工作环境,杜绝随意拖欠职工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现象;二要注重增强员工归属感。企业要留住员工,必须要实行人性化管理,不能把工人也当机器一样看待,只有真心关爱员工,把员工当作朋友,员工才会真心为你付出,才能留得住人才。因此,企业一定要善待员工,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安排作息时间,对必要的加班,要付给符合相关规定的加班费。要注重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提供较好的食宿、洗浴及文化娱乐设施。如有的企业给职工免费提供住宿,节假日由企业报销返家探亲的车票,给职工送生日礼品,提拔优秀员工进入企业管理层等,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了良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值得倡导。三要增强企业文化的感染力。建立能够体现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团队意识、人文关怀、追求卓越、支持创新,使企业相关人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溶入企业的生产、生活、文化的各项活动中,激发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成就感,激发员工热爱自己的企业。

其次,要对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依法监管与优化投资环境的关系。如果放纵企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不但不利于企业招工和留住职工,从长远来看,更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必须加大劳动监察和执法力度,努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一方面,要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增强经营者依法用工的意识,提高广大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以劳动合同管理、工资发放、社会保险办理等为重点,加强劳动用工年检和日常巡查工作,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形成强有力的劳动保障监管机制,及时预防和处理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为打造和谐的用工环境、解决用工短缺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

2.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经营普遍回暖

通过对江苏省210家制造业、60家建筑业、58家服务业、32家其他行业和500名返乡的民工以及部分城市劳动登记部门进行问卷调查显示,与2008年同期相比,2009年1-8月企业在销售收入和盈利情况上总体出现好转,两项指标增长的企业占比分别为61.75%和65.75%。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三季度企业设备利用能力指数比上季度和上年四季度分别提高5.07和4.79个百分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比上季度和上年四季度分别提高2.68和6.48个百分点;企业设备投资指数比上季度和上年四季度分别提高3.94和7.46个百分点;国内订单指数比上季度和上年四季度分别提高4.08和7.88个百分点;出口订单指数比上季度和上年四季度分别提高8.17和15.21个百分点,企业经营回暖。

(二)企业用工需求增加明显

被调查的400家企业,有147家企业认为缺工,占调查企业的36.75%;有128家企业认为当前招工有困难;有144家企业准备“最近两个月内有计划招收新员工”。另外,服装加工、电子产品出口等企业走访调查还显示,由于近期订单有所增加,用工需求增多,企业准备近期到外省招工。

(三)建筑业、制造业用工需求增长突出

调查显示,400家企业用工缺口人数为4640人,用工缺口较大的为建筑业,其次为制造业。被调查的60家建筑业企业,缺工的有28家,占46.67%,工人缺口3273人,占调查企业缺口人数的70.54%;210家制造业企业缺工的有81家,占调查制造业企业的38.57%,缺工人数为1103人,占调查企业缺工人数的23.77%;另外,服务业、物流业和其他行业缺工企业分别为13家、13家和3家,缺口工人分别为247人、14人和3人。

(四)劳动力供需呈现两旺态势,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

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有效实施,江苏省从2月份开始供需岗位明显增长,近期总体上出现两旺态势。江苏省劳动部门调查显示,企业提供的岗位逐月增加,8月末提供岗位48.73万个,同比增长15.81%,登记求职岗位46.68个,同比增长1.29%,总体缺口2.05万人。提供岗位和登记求职的呈同步上升趋势,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另外,回乡务工人员调查显示,有62.4%回答若当前的招工热潮再持续两个月,将会出来工作。

(五)外商投资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增幅较大,私营企业用人需求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调查显示,各类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占到企业总需求的81.6%。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人需求增长明显,同比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了5.16和2.9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需求比重与上季度相比变化不大,但较去年同期下降10.17个百分点,中小型私营企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抵御风险能力差,用人需求短时期内难以恢复。

二、劳动力供需矛盾并存,部分企业招工难

(一)务工人员技能水平偏低

劳动力市场技术操作类工种需求量持续增加,从调查的情况来看,2009年8月末,江苏省需求缺口最大的10种职业中有技术含量的工种缺口最多,裁剪缝纫工、电子装调工等需求缺口在13.23万人,占10大需求缺口工种的67.09%。另外,部门经理、推展销等有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务工人员缺乏,统计的10大缺口职业中部门经理、推展销人员缺口2.78万人,占10大缺口职业人员的14.1%,有技术技能务工人员供给严重短缺。劳动力供需上技能不匹配,出现了“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现象。

(二)年龄、性别不匹配

江苏连云港市的劳动部门统计资料显示:8月末,35岁以下劳动力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为15850人、6328人,求职倍数为2.50,即每个求职人有2.5个岗位可供选择;而35岁以上劳动力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为2705人和4291人,求职倍数0.63,即每人只有0.63个岗位可供选择。江苏南通市劳动部门统计资料显示,男性求职人数69369人,需求人数49554人;女性求职人数66718人,需求人数51370人,无性别要求的需求人数55744人,男性和女性的求职倍率分别为1.12和1.18,男性就业难度大于女性。

(三)用工单位的提供的待遇普遍偏低

对500名回乡民工调查显示,回乡民工原岗位月工资1000元以下、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2500元和2500元以上的分别占14.6%、44.2%、27.8%、7.2%和6.2%,2000元以下的低工资占86.6%,企业的工资待遇偏低。以制造业为例,该行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而工资水平一般不超过1500元,技术工人也不过2000元左右。同时就业的高流动性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忠诚度。有些工种如缝纫工、操作工、服务员等,工资待遇较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往往留不住年轻劳动力。

三、企业招工难的原因分析

(一)年龄轻、技能好、素质高的操作型劳动力供给不足

就年龄而言,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向80后、甚至90后延伸。而80后全国已普遍实行计划生育,劳动力供给总量较60、70年代明显减少。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到位的江苏无锡市情况看,随着企业用工需求的较快增长,可供选择的劳动力资源没有明显增加,特别是企业需求比较旺的20-35岁的青壮年求职人员没有明显增加。

(二)中小企业主、客观方面都存在制约提高职工待遇的因素

虽然企业订单增多,企业产、销明显的上升,但是由于价格的下降,利润不升反降,企业没有能力给职工加工资。另外,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或为了避免工人合同长期化,在用工时,签订短期用工合同,半年、几个月甚至1、2个月就解聘,抑制了部分工人的求职欲望,一些单位在招工时给出的工资水平、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在职工进入单位后,得不到兑现,从而留不住人才。

(三)大量裁员挫伤了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积极性

金融危机到来之时,许多企业首先选择的是裁员,牺牲了大批农民工的利益。当企业因为订单增多再次想起他们时,广大农民工遂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诉求。吸取教训的农民工更加看重工作的稳定性,“短工”无法形成足够吸引力。中小企业手中订单多为短期订单,做完即走人,短期性用工需求无法对其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四)惠农政策深入人心,求职观念不断更新

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粮食收购和种植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农民返乡具有很大吸引力,回乡种粮或搞养殖等产业,比在城里打工收益高,风险小。据统计,江苏省盐城市返乡农民工中,受中央惠农新政影响,回乡种粮或搞养殖等产业的返乡农民工近2万人,约有2000名返乡农民工回到家乡创办数控机械、玻璃工艺等实体,实现自我价值。500名回乡农民工调查显示,22%的受访农民工认为在家乡更有机会,不想再外出务工。

四、企业用工需求预测

据劳动部门反映,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企业用工需求总的数量仍将增长。预计四季度江苏能提供有效就业岗位85万个左右。一是从用人单位经济类型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潜力大,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继续占总需求的主体。二是从工种需求看,各类机械加工人员、电子工人、裁剪缝纫工、纺织工人等将成为劳动力需求较多的职业。三是从行业需求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馆业、居民服务业等行业发展平稳,仍将是吸纳市场就业的主导行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职业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四是短期缺工现象将有所增多,由于企业订单的季节性和临时性,导致企业用工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五是部分企业缺工和招工难问题仍将长期存在。缺工最严重的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尤以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缺工岗位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的生产操作人员。

五、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快招工就业平台建设

针对目前存在的招工难,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快招工就业平台建设。地方劳动管理部门应加大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指导和发布,充分发挥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开展用工就业咨询服务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招聘洽谈会,为企业招工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出台配套措施,改善劳资关系

加强对企业劳资管理的监督,加大对违约用工、恶意拖欠工资企业的依法处罚、曝光力度。将企业劳动用工情况纳入征信平台。针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外地员工住宿条件较差影响招工的问题,建议政府在工业园区中专门兴建住房供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或划拨土地建设廉租房,改善劳动者生活条件。

(三)多管齐下,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完善各项保障制度,解除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建立农民工合法权益监控体系,加大对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宣传,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逐步放开户籍,让广大为城市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农民工真正成为城里人,提高其积极性,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制度,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使农民工完成培训后能随即上岗。整合各方面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在普及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推广实用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玉辉.劳动力转移对我国东南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J].江苏商论,2009,(1).

[2]王宗敬.“就业难”与“招工难”之我见[J].职业,2009,(6).

[3]蒲艳萍,吴永球.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9).

3.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一、基本情况

(一)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情况

1.广西壮族自治区整体情况

2012年上半年,全区新增外出务工人数(含跨区、县转移)63.41万人,去年同期为63.97万人,基本持平;外省务工人员返乡5.11万人,去年同期为4.09万人,增加10169人,同比增长25%。

2.调研情况

根据要求,调研组对广西劳务输出比较集中的南宁市宾阳县,崇左市大新县、天等县,钦州市浦北县4个县,通过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调研。调研组在每个县抽取约10个行政村,共计37个行政村进行问卷调查。

从调研了解到的37个行政村的情况来看,37个村共有13.16万人,其中劳动力7.77万人,占59%。截至7月底,外出务工人员共3.62万人,其中在区内务工1.14万人,区外务工2.48万人。6—7月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2393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6.6%,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62人,增加19.3%。返乡人员中,因企业裁员或倒闭返乡333人,占13.92%;因返乡就业创业343人,占14.33%;因参与夏收夏种1272人,占53.16%;探亲避暑261人,占10.91%;其他208人,占8.69%。据统计,6—7月间返乡再次外出人数1467人。未外出人员中计划外出人数3208人,其中区内1269人,区外1939人。

(二)本地企业用工情况

1.广西壮族自治区整体情况

根据对全区19个行业门类,67个细分行业,572家用工企业的检测数据,2012年1—5月,总就业人数分别减少0.1%、0.28%、0.5%、0.79%、0.13%,6月开始扭转了连续5个月下滑的趋势,就业人数比上月增加0.11%。

2.调研情况

调研组选取了南宁和钦州两个市进行调研,随机抽取39家企业了解情况。调研的39家企业中,其中大型企业4家、中型企业21家、小型企业14家。截至7月底,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盈利的有24家,亏损的有14家,未投产1家,亏损企业大多从2012年初开始亏损。39家企业现有职工总数为26193人,较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加。6—7月,39家企业中出现员工流失现象的有36家,流失人员共2841人,占职工总数的10.8%;其中,一线人员2682人,占职工总数的10.2%;管理人员153人,占职工总数的0.06%。6—7月出现减薪的企业有3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0.08%。6—7月,大多数企业工作时间没有变化,工作时间增加的有1家,减少的有5家。下半年36家企业有招工计划,3家企业没有招聘员工的计划。计划招聘的36家企业共需要招聘6014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084人、农民工4783人。仅2家企业反映由于各种原因可能需要裁员。

二、上半年就业情况分析

上半年全国GDP增速低于8%,广西经济增速放缓,但仍达到11.4%。由于广西经济总量2011年突破万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增强,就业需求相对于经济形势的滞后性等原因,各项分析数据显示,我区上半年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情况需要引起重视。

1.从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来看,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截至7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5.73万人,同比增长8.66%,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5.08%;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27万人,同比增长1.25%,完成年度目标任务90.85%;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28万人,同比增长1.04%,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4.03%。截至6月底,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63.41万人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0.59%;其中跨省(区)、市就业新增人数达38.06万,占60%(到广东28.86万,占转移就业总数46%),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城镇登记失业率3.38%,低于年度控制数1.12个百分点。

2.从失业监测数据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但部分涉重金属企业关停并转影响用工。今年上半年失业动态监测数据与去年同期比较,3月、4月总就业人数减少幅度相对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总就业人数分别少0.28和0.57个百分比),6月总就业人数增加较多(与去年同期相比总就业人数增加0.28个百分比)。3月、4月总就业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今年1月河池镉污染事件以后,广西加大对涉重金属企业的关停并转整顿力度,影响河池、百色、来宾、崇左等涉重金属企业较多的地区需求。

3.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情况来看,广西劳动力需求供给两旺。广西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采集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需求总人数达到46.78万人,求职人数达到34.06万人,求人倍率为1.37,与去年同期相比求人倍率基本持平(-0.03)。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网络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网络招聘需求人才数达到14.18万,网络求职人数达到18.52万,求人倍率为0.76,与去年同期相比求人倍率基本持平(+0.07)。广西人才网上半年求人倍率较小,主要原因是各类毕业生主要通过网络求职,在即将毕业之际提前在人才网上求职。

4.企业生存状态稳定,用工需求量大,但一线员工稳定率不高,流失严重。从19个企业调研了解的数据来看,可以反映出以下几方面情况:一是广西半数以上企业能保持盈利状态,但填报了亏损时间的9家企业,有6家是2011年末到2012年初出现亏损状况,反映广西企业生存状况总体保持稳定,但近期部分企业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效益下滑。二是企业用工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持稳定并略有增加,但员工就业稳定率不高,6月—7月流失员工达10.8%,主要流失的是一线员工,占流失员工的94%。三是企业员工工作时间和待遇变化不大,仅1家企业出现减薪,1家企业员工工作时间增加。四是下半年企业用工需求较大,对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两大重点群体均有较大的需求。有裁员计划的企业仅2家,39家企业用工需求达6014人,主要需求一线农民工,占需求总人数的80%。

nlc202309010902

5.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情况与去年相比略有增加,但受企业生存状况影响不大。从37个行政村调研了解的数据来看,可以反映出以下几方面情况:一是上半年农民工返乡2393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6%,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9.3%,但是因企业裁员或倒闭返乡的占13.92%,因返乡就业创业、夏收夏种、探亲避暑和其他等个人原因的占87.02%,农民工暂时没有受经济状况影响而大规模返乡。二是有一定规模农民工返乡后继续外出务工。同时,6月—7月间陆续有1467名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占同期返乡农民工的61%。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需求较大,主要是到区外务工。截至7月底,外出务工人员达3.62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6.6%;其中到区外务工的达2.48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8.6%;目前未外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计划外出的达到320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

三、下半年就业形势预测

广西下半年的经济形势总体上看,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对就业的需求仍然比较旺盛。但受严峻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影响,作为劳务输出地的广西,就业形势不仅与区内经济发展形势息息相关,而且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密切关联。当前广西尚未形成自2008年以来的第二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潮。但是,随着世界性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和国内经济结构矛盾引发的根本性下行的进一步影响,不排除长三角和珠三角大批企业倒闭而造成广西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的情况,加上下半年新成长劳动力压力、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结构性失业等因素,下半年就业形势总的来说喜忧参半,就业压力相对上半年来说更大。

1.经济下行压力对就业影响的滞后性将逐步显现。广西下半年的经济形势总体上看,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对就业的需求仍然比较旺盛。同时,广西经济总量2011年突破万亿,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增强,这是广西就业增长外部环境利好的方面。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波及面广,导致欧债危机此起彼伏,失业率高达11.2%,为1995年以来之最高。新兴经济体通涨压力增大,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下降。严峻的外部形势也影响到我国及广西。一是部分涉外行业企业因订单较少用工需求受到挤压,同时部分企业盈利空间收窄对劳动力成本承受能力降低而导致用工量将减少。二是广西劳动力转移目的地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下行压力和企业发展困境,带来我区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增大,对广西下半年就业工作是一个重大挑战。上半年广西新增外出就业人员63.41万,其中向广东省转移就业新增人数就达到28.86万,达到45.6%。

2.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达历史新高。一是各类新成长劳动力进入市场择业。广西应届高校毕业生约16.7万,中职毕业生约14.4万,技工学校学历教育毕业生约3.5万,共约35万毕业生将进入市场择业。二是面临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升级攻坚的压力,百色、来宾、崇左等有色金属生产的地方,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三是返乡农民工预计比近两年相比有所增加,在我区企业用工需求较旺盛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引导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四是失地失海农民、边民、库区移民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3.就业结构性矛盾逐步成为主要矛盾。从广西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广西劳动力资源目前处于供需两旺、总体平衡的状态,但在企业招工和劳动者求职两方面都存在很大压力,突出反映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企业用工难主要是技术人员、熟练工难以招聘,企业比较看重受聘人员的工作经验和能力,而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偏低、技能单一,难以胜任企业的技能管理岗位。二是企业用工待遇、环境与劳动力期望值存在差距。广西大部分企业对普工给出800~1300元的月薪,对于劳动力缺乏吸引力。同时,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规模小,缺乏公共文化娱乐设施,或是工业园区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与新生代农民工娱乐、环境需求存在差距。这些原因导致员工对企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劳动力“招得来,留不住”的问题突出。三是劳动力培训的“工学矛盾”突出。企业一般不重视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劳动者技能提高主要通过“熟能生巧”,造成基础性岗位劳动者长期从事单一机械的劳动,很难得到技能提升。在普遍实行计件工资的工资激励机制下,劳动者培训期间得不到相应的补贴从而减少收入,造成劳动者从心理上拒绝参加技能提升培训。

四、下半年就业工作重点

一是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狠抓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实。

二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帮助企业应对目前困难,保持企业经营稳定,渡过难关,以避免企业因经营困难造成裁员和减薪现象,保持农民工就业稳定。

三是进一步扎实做好基础工作。掌握富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的具体状况,了解求职愿望和培训需求,重点化解结构性矛盾。加大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监测力度,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四是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带动其他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五是抓好职业技能的培训。组织因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和尚在城镇继续找工作的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做到“返乡一人,培训一人,就业一人”。

六是抓好创业带动就业。总结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受国家通报表扬的创业型城市的经验并在全区推广。

4.关于我市扶贫开发调研情况的报告 篇四

为了推进市委关于掀起扶贫开发高潮决策部署的实施,促进我市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市政协把“推进扶贫开发”作为专题常委会议的主题,组成专题调研组,由市政协主席带队,采取市区县政协联动、市直相关部门参与的方式,深入到XX县、XX县、XX县开展调研,实地了解部分扶贫村项目建设情况,征求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分别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听取县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与县直有关单位、部分乡镇负责人及市县政协委员进行座谈交流。同时,还委托其它区县政协进行了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推进扎实,成效显著

十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不断完善扶贫战略、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移民搬迁为抓手,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市扶贫开发总体上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步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64145万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7.56万人减至2010年的5.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05年的5.2%下降到2010年的3.6%;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693元提高到2010年的5564元,年均递增26.9%。

(一)项目扶贫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用发展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造血”功能。近十年,全市新建、扩建县乡道路1860公里,桥梁49座,改善了293个行政村的交通条件,实现了“县乡公路硬化”、“村村通”的目标,特别是耗资巨大的休宁白际乡、璜尖乡和XX县狮石乡、新溪口乡四条公路的开通,不仅改善了深山区交通条件,也填补了全省空白。各地还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完成了41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实现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电视的全覆盖,修建防洪堤坝70处196公里,新建维修农田水利设施208处,解决了贫困地区17.4万人的饮水困难,异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922户3023人。XX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强力实施整村推进工程,贫困村全部达到“8+1”标准。XX区配套100万元,加强重点贫困村基础设施和扶贫项目建设。各地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了以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社会福利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农村扶贫和社会保障体系。

(二)产业扶贫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以“解决温饱,巩固温饱,增加收入”为目标,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名优茶、毛竹林、经果林等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稳定脱贫致富。XX县十年间投入扶贫信贷资金8590万元,发放小额贴息贷款3000多万元,扶持了21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松萝、新安源、徽山油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松萝公司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安源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增强辐射带动能力。XX县培育了富岱杨梅、长陔“三宝”、石门竹加工等特色产业,扶持了汪满田、大连生态农业等一批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XX县扶持特色产业企业12个,黄山电器公司、建兴竹木制品公司分别被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授予省级扶贫龙头企业。XX区扶持庄里蔬菜基地、乌石吊瓜专业合作社等17个专业合作组织,XX县抓好红光村千亩毛竹、泗溪村千亩香榧等6个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智力扶贫提升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把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安排专项资金资助在档在册就读专、本科或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并有组织地推荐就业,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市财政每年安排10%的扶贫资金对贫困农民进行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懂科学务农的新型劳力,增强了农民工就业竞争力,贫困地区劳务输出收入占全年收入50%以上。

(四)社会扶贫汇聚了扶贫开发合力。坚持和完善省级领导联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级领导定点联系重点乡镇XX县(区)领导定点联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村,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定点扶贫,调动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通过积极争取省以上国家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定点扶贫、建立市县区领导扶贫联系点制度、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和大学生“三支一扶”等扶贫方式,进一步营造了“大扶贫”的氛围。XX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为期五年的“1515”助残助学工程,已筹得善款291万元;XX县成立“安徽省陶行知慈善助学基金会”,筹集善款近300万元,开展扶贫济困等慈善活动。

二、当前我市扶贫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查发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山区政策性缺陷、思想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一些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工作难度更大。随着形势发展和新一轮扶贫政策调整,以及多年来扶贫基础工作所留欠账,目前扶贫对象多数处于深山区、小村庄,人口趋于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且体力弱、智力低,居住分散,加之自然条件不足,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按照国家扶贫新标准,我市三个重点县和七个重点乡退出省级重点贫困序列,贫困人口由原标准的5.4万人增加到1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2%,今后扶贫开发投入将主要依靠地方财力,新一轮扶贫工作压力更大。

(二)贫困地区分布偏僻、公共服务不足。贫困地区大都分布在边远深山区,集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革命老区、库区移民区、高山深山区为一体,区域边缘性特征明显,这些地方远离城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库区交通问题更为严重,山区资源不能有效转化;生产资料少,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区县贫困村人均耕地仅0.11亩,不到全省人均耕地的十分之一;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山体滑坡危害更大。同时,贫困地区卫生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薄弱,人才匮乏,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因灾、因病、因教致贫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发展后劲不足。虽然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但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仍然不宽,发展后劲不足。全市绝大多数贫困村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自身实力较弱,难以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受资源环境、技术装备、生产方式等条件的制约,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面临很大压力。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市场消费需求等因素制约,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农产品价格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受到较多限制。

(四)脱贫致富意识不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贫困地区青年劳动力多数是初中文化,中老年大多是小学文化,还有11.28%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外出务工人员技能素质不高,就业稳定性差,就业创业渠道不多,就业竞争力不强,工资收入难以稳定增长;在家务农的与外界接触少,思想观念滞后,开拓创新精神不强,难以抵御市场经济风险,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山区林业政策不利,返贫现象比较普遍。山林作为山区农民最大的生产生活资源,国家政策强调生态保护,客观上损害了林农的切身利益,林业对林农增收致富的贡献率很低,林农靠山却难以“吃”山。我市边远山区公益林划分比重过大,一般占山场总面积70%左右,有的高达90%以上,林农能自主经营的山林很少,虽然国家有补偿,但标准太低,每亩公益林年补偿仅10元。同时,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发展杉木用材林,致使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经果林比重很低。

(六)各项保障措施不够,扶贫开发难以推进。由于市及区县两级财政收入总量不大,地方财政扶贫投入很难达到国家和省里要求。一是财政配套资金偏少。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扶贫资金主要依赖上级拨付和外部支援,财政预算安排配套资金较低。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市财政安排了1000万元用于扶贫开发,比去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从摸底情况来看,要解决列入省“千村整推”的57个贫困村实际问题,每个村至少需要投入100万元以上,省财政仅投入30万元,尚有较大缺口。二是扶贫资金使用不当。在扶贫开发中,个别地方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产业开发,重项目实施、轻项目后续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民生工程后期管养成为严重的问题。三是扶贫机构设置不利于开展工作。市扶贫办为挂靠市政府办的副县级单位,单位人员偏少(仅有3人),办公条件简陋,一些重要会议活动不能参加,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和重要指示精神难以及时传达贯彻。个别区县扶贫办机构设置不够健全,人员不齐,力量不足。

三、对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调研组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关键阶段,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把尽快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培养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重要支撑,把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把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强化认识,调整思路,大胆创新,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创新工作思路,以科学规划引领扶贫开发。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以更多精力、更大财力、更优政策、更好措施,强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一要科学制定我市扶贫开发规划。深刻理解中央新十年扶贫开发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部署,紧密结合黄山实际,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特别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的关系,整村推进开发和贫困户脱贫的关系,资金投入和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关系,政府扶贫和社会帮扶的关系。二要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思路。突破传统的扶贫模式,立足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长远发展,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要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贫困地区农业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要把扶贫开发与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点治理等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抓好贫困山区移民并村工作,妥善解决搬迁后续发展问题,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二)突破制约瓶颈,以良好条件促进扶贫开发。加快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对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具有重要作用。一要加快阻碍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实施贫困地区公路建设,积极支持县乡公路升级改造项目,努力打通“断头路”,推动村级道路向自然村延伸,逐步提高村级道路网络化水平,为农民脱贫致富铺设“快车道”。尤其要重点解决库区群众交通不便问题,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力争到2015年实现库区村村通。二要改善贫困地区水利设施。突出中小河流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努力建成更为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三要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后续管理。探索建立民办公助民生工程管护机制,确保民生工程更好、更长久地服务于民、惠及于民。

(三)强化产业支撑,以特色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贫困人口在脱贫基础上实现稳步致富、防止返贫的有力保障。一要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渠道。进一步优化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尤其要重点打造茶叶、高山蔬菜、蚕桑、林果、中药材、竹制品、花卉苗木、生态养殖等产业链,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二要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一批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大、与基地农户衔接紧密、能拉动农民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切实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从目标、内容、措施和责任等方面建立帮扶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循环发展能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帮助贫困乡村、贫困农户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开发当地资源,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三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结合全省即将启动实施的美好乡村建设,以及整村推进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统筹推进农村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产品,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广开投资渠道,以多元投入提速扶贫开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动员企业、农民、社会其他力量千方百计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一要加强财政投入资金统筹。科学安排政府投资项目,分清轻重缓急,压缩一些可干、可不干、可以后干的项目,积极筹集扶贫开发资金。合理整合扶贫项目和资金,减少层级消耗,更好地发挥扶贫资源的叠加效应和共振效应。要改变重眼前、轻长远,重基础设施、轻生产发展的现象,把扶贫资金重点投向茶叶、高山蔬菜、林下养殖业、笋用竹和经果林等优势特色产业上。建议市、区县建立“农村扶贫基金”,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资金总量。同时建立健全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二要积极推进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全面运用财政贴息、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动员和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扶贫开发事业,组织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建议市工商联联合市民营企业家协会等社会团体,向我市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发出倡议,与57个贫困村开展结对扶贫活动,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三要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增加金融扶贫贷款资金、财政贴息,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三农”发展的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农保机构在贫困地区开展新型农业保险试点,积极推进“三权”抵押贷款,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的问题。

(五)强化服务管理,以政策配套助推扶贫开发。借鉴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成功经验,整合内容上有交叉的文件,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完善政策扶持机制。一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经济救助、法律援助、教育援助等系列社会救助制度,减轻贫困群体的生存压力,保护社会弱者的合法权益,让贫困人口的子女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研究制定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转移的激励政策,鼓励和帮助农民下山进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对贫困地区、城市社区及失地农民因病因弱致贫者,从社会保障方面采取特殊优惠政策,以解后顾之忧。二要大力推进科技扶贫工作。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抓好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支持贫困农民利用新技术增收,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造血”功能。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为贫困地区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伍。三要着力提高转移就业能力。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和农民所盼,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办好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不断创新雨露计划培训方式和内容,培训更多满足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和致富能力。四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认真对照省委、省政府最近出台的促进扶贫开发25条政策意见,加强政策研究和项目对接,努力争取获得更多的支持;抢抓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抓好山洪灾害防治,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中央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贫困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力度提前谋划,积极争取将我市贫困地区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尤其要反映我市山区林农生态贡献大、经济收入低的情况,促进中央和省里进一步完善山区林业政策,解决好山区群众“靠山吃山”的问题。

5.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五

乡镇政权是我国政权序列的最基础部分。加强乡镇政权建设是我们党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基础。它的地位和作用相当重要,因为它既上联市委政府又下接乡村社会,并代表着市委政府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治理。乡镇政权是其他政权组织无法替代的。遵照市委办要求,我对额尔古纳市六个苏木乡镇,就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镇政权组织的现状

乡镇政权从初建到体制改革,通过理顺关系,分清职责,进一步完善了乡镇政权体制,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乡镇人民政府也从计划经济时的领导型,责任制时的收缴型,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服务型,经过这三大转变,乡镇政权更加稳固。

(一)机构设臵合理、组织建设配套完善。目前我市各苏木乡镇都有健全的党委领导班子和健全的政府领导班子,两个班子都有完善的议事制度和权利使用规定。从干部配套来看,乡镇一级基本上做到有职就有人。从机构设臵来看,乡镇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已形成较良好的制度和规范。在机构设臵上,各苏木乡镇均能按照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努力建立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要求,对乡镇内设机构实行综合设臵。党政机构均设臵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农林牧水办公室、防火防汛办公室等。按照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整合乡镇事业站所,事业机构均设臵文化(广播)服务中心、村镇(社区)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

在干部配套上,截至2011年5月全市5个苏木乡镇在编工作人员180人,其中行政编制124人、事业编人员44人、工勤编制12人。编制人数合理,基本做到了有职就有人。(注:***乡初建制,机构设臵、人员配备等各方面都处于初始阶段,不在统计之列。)

(二)核心地位稳固,机构运转正常。

目前我市各苏木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都能够带领一班人,积极应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推动由指令型向指导型的转化,努力提高服务意识。调查发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是稳固的,也是坚强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乡镇组织运转基本正常,法制化、制度化正深入人心,公民道德教育作用明显。各苏木乡镇秩序井然,机构运转正常和谐。各苏木乡镇既有短期发展目标,又有长远规划;有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也有财政增收 路子;多数干部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没有了,各项惠农政策都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位。

(三)民生工作稳步推进,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加快。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是各级党委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近些年,我市各苏木乡镇党委政府都把民生工作摆在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莫尔道嘎镇为例,五年累计为低保家庭发放低保金(含各类补贴)2504.21万元,切实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为4153人办理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失业或无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00人;实施居民安全饮水工程,完成镇区自来水改造一期工程建设,修建深水井5处;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新建楼房10栋、平房35栋,在建的2栋楼房已完成工程量的30%等。种种惠民举措的实施,使当地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活动宗旨。在2010年,呼伦贝尔市“两个精神文明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各乡镇以此为契机,对街区主要道路进行改造升级,对街区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对主要河流进行清淤拓宽,为百姓住房进行重建或修缮,对木栅栏进行修补或更换,开展植树绿化活动等。这 3 些举措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环境,也推动了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

(四)乡镇政府职能得到转变,干群关系有所改善。以前,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管春种、管秋收,要统筹、要提留,催还贷、催公粮、催税收”。随着机构改革的层层推进,乡镇政府失改变了以往的工作重心,通过实践认识到,原有的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政府职能也发生了相应转变,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变已成为乡镇政府必然的选择。目前很多乡镇干部已明显感受到这种变化,绝大多数乡镇领导对乡镇政府工作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化有了共同的认识,并开始实施这种转化。这种转化,一方面,减轻了各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从以前的各项工作都面面俱到,到现在的只对一些困难问题进行指导、调节,可使地方政府不再为生产生活中的琐事中的琐事缠身,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改善了干群关系。以前政府的行为总会导致农民不自愿,有怨言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政府职能转变后,农村工作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基层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乡镇干部也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了抓项目、谋发展上,乡村经济得到稳步发展。

二、乡镇政权改革及运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困难,经费不足,是制约基层政权建设的首 要问题。

通过调研,各苏木乡镇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财政困难,发展经费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制约各苏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究其原因,不难看出,很多乡镇主要依靠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付款项来维持正常机构运转,除此而外几乎无财权可言。特别是自税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乡镇辖区内的税费收缴都直接收归职能部门,加之全免农业税政策的出台,乡镇自主财力无从谈起。近几年,各乡镇办公费、接侍费、报刊费、各种培训费有增无减,导致乡镇负债越累越多,久拖不决的债务包袱不仅会成为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障碍,而且将成为不稳定的导火绳。与此同时,乡镇政府维持机构运转的费用急剧增加,造成乡级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和乡镇债务负担的日益沉重,使其陷入生存困境。乡镇财政已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要饭财政”。

(二)债务包袱是阻碍乡镇政权运转又一道坎。债务是目前乡镇政权建设难解的一个结。乡镇债务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繁重的债务不仅影响了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也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债务很大一部分是历史遗留的,但近几年各乡镇都成有增无减的趋势。如砼路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差旅费、接待费等方面都形成了大量的债务,已对乡镇政权建设造成严重影响。一是还贷分散乡镇财力,使得乡镇无力发展 经济,形成恶性循环。二是影响乡镇主要领导精力。有的乡镇主要领导经常是被债务纠缠,忙于“拆东墙补西墙”,得过且过。

(三)部分乡镇职能转换不到位,机构改革不彻底。近年来,我国政府改革不断推进,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基层政府大包大揽,管得过多过宽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特别是基层政府仍然热衷于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少问题。比如由于投资失误或是超前投资导致财政背上沉重负担,以GDP为政绩考核主要指标导致注重经济的数量扩张而不注重经济效益,权力寻租、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受到抑制等。

有些乡镇在改革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职能定了,但政事分开仍难以实现。不少乡镇在改革中都对乡镇政府职能重新做了定位,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科学界定职能,但是组织实施中,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实现严格的机构和人员的分开,不少乡镇行政事业仍在一块,工作任务仍在一块,在乡镇中心工作得到强化的同时,中心站所职能被淡化,不少事业人员被乡镇政府长期借用。二是机构撤并了,但实际运作并没有完全到位。不少乡镇按照综合设臵事业机构这个思路,整合了原有的站所,将职能相近或相关的站所组成一个中心,但在实际运作中,新组建的事业服务中 心却难以磨合到位。三是市乡两级都进行了机构改革,但衔接上仍存在问题,往往在不少区直各部门及部分干部的观念中仍然承认的是改革前的站所,承认的仍是改革前的对口站所,这给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繁重的事务性工作牵扯了乡镇主要领导的精力。

通过调研了解到,很多乡镇主要领导为处理大量事务性工作,很少能腾出时间来为农民服务。其原因:一是近几年,党在农村的政策变化较大,长期积淀在农村的一些问题显现出来,加之百姓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上访不断,需要乡镇干部做大量化解工作。二是由于目前乡镇政府收入渠道单一,资金不足,迫使主要领导为了开门过日子,就得忙于跑资金,无暇顾及其它工作的开展。被调研乡镇普遍认为乡镇财政压力大,乡镇主要领导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找钱”。办公经费、基础设施的建设、公益事业等哪项都要钱,令乡镇“一把手”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找钱”。“找钱”花去了他们很大一部分精力。

(五)一些乡镇条件落后,办公设备亟待更新。近些年,各地政府都纷纷筹措资金改善办公条件,更新办公设备。但有些乡镇的办公条件仍然很落后,具体表现在:一是住宿条件差。没有专门的职工公寓,要么住在办公室里,要么几个人住在简陋的集体宿舍里,且没有室内卫生间、无洗浴设施等。二是办公设备落后。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些乡 镇办公室里至今仍没有配上电脑,即便是有,也是早已经被淘汰的落后机器,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化办公需求。三是办公附属设施陈旧。如车库、仓房等,年久失修,早已千疮百孔。此外,个别偏远乡镇的交通、通讯还存在很大问题,亟待解决。

(六)部分乡镇干部职工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调研中发现,由于基层工作环境和经费不足等原因,使得一些基层工作者的自身发展和待遇享受等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部分干部职工特别是新考录公务员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扎下心来,投身于基层,踏实工作。这最终便导致了乡镇人才匮乏、年龄断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镇整体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对促进乡镇政权建设的几点建议

以上我市各苏木乡镇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资金问题、职能转换问题、人员问题。综合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更要自身的“开源节流”。对于解决乡镇政府财政、债务等经济问题,的确需要上级财政给予大力的支持,在政策上、拨付数额上给予适当的倾斜。但是依靠上级的扶持只能在短期内缓解资金困境,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各苏木乡镇只有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立足长远,“开源节流”,才能从根本 上走出困境。一是大力拓宽财源。要改变目前我市各苏木乡镇财力吃紧的状况,关键是要做到“开源”,拓宽财源渠道。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地区优势,特别是环境优势和民俗优势,大力培植新的财源建设项目;设立财源建设基金,将资金集中用于经济项目开发上;建立健全财源建设项目负责制和考核机制,把开拓财源效果的好坏与党政干部的政绩考核联系起来。严肃处理那些盲目负债建设,只图“政绩”且造成严重浪费的干部。二是加强支出管理。“开源”后还应做到“节流”。首先,要加强对预算的管理。现在,很多乡镇财政开支基本上是领导一句话或开张条子,没有健全的预算制度,缺少必要的监督。因此,乡镇政府要严格执行《预算法》的规定,坚持依法理财,增强预算意识,实行乡镇主要负责人任内、离任审计制度;乡镇人大要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此外,坚决压缩各种不必要开支。

(二)健全制度法规,更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基层政权的法规和制度建设,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应按照宪法的有关规定,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实际出发,对农村基层政权的社会管理权力、公共服务责任以及队伍建设、财政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使之有法可依。

解决任何问题都是要靠人来完成,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有战斗力,愿意扎根基层,能切实为百姓谋福祉的基层干部队伍,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又一关键所在。首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既要开阔基层干部的视野,夯实理论基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又要学习现代科技、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努力提高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和解决各种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重视抓好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后备干部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建立起一支数量合理、能力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第三,要注意在实践中锻炼农村基层干部,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用典型来示范和带动面上工作,同时多创造条件组织基层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参观,在学习交流中得到启迪和提高。要特别引起重视的是,基层党务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和工作方法,强化阵地意识,主动深入到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中宣传党的知识,培养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不断扩大党在这些领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推进政府转型,更要密切干群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行政管理科学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从经济建设向公共管理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基层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 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基层政府职能应该以向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搞好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主,宏观管理和调控职能上级政府承担。二是树立现代政府理念。要摒弃政府权力无边、包揽一切的旧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理念,使政府从具体参与经济建设活动中脱身出来,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公共产品上来。当前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卫生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上来。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政府管理创新。转变行政管理方法,充分利用间接管理手段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与时俱进地探索基层政府管理的新方法新渠道,实行透明行政、服务行政,及时将政务信息公开,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6.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六

哈尔滨人大

更新日期:2008.6.18

按照2008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6月16日至17日,7月8日至9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洪斌带领农林委员会部分成员,先后深入五常市龙风山水库,尚志市黑龙宫水库,延寿县新城水库,方正县双龙、双凤水库以及松花江沿岸堤防,对我市水库建设管理和防汛情况进行调研,听取了市水务部门和有关县(市)政府汇报,并同他们交换了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水库建设管理和防汛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哈尔滨市管理的水库共有186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17座,小型167座。多年来,市政府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产业来抓,高度重视水库建设管理工作,特别是在水库消险加固和安全度汛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

(一)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确保水库安全运行。98年大水之后,市政府抓住国家对水库除险加固增加投入的契机,及时制定《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并分阶段付诸实施。龙凤山、香磨山、二龙山等6座水库被列入国家第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率先完成了消险加固任务。现在水库库容有所增加,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设计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校核标准达到万年一遇,减轻了水库对下游居民和农田的洪水威胁,防洪工程体系逐步完善。2004年,我市又将红星、方正泡等7座水库列入国家第二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已经开始进行除险加固工作。我市小型水库点多面广,工程老化失修问题比较严重,为使更多的小型病险水库能够列入除险加固规划,市水务部门积极筹措资金,组织专家和工程人员对水库开展安全检查,进行大坝安全鉴定等前期工作,现在黑龙宫、铧子山等25座水库已经被列入第三批规划,进入初步设计阶段。目前,我市大中型病险水库已经全部列入规划之中。

(二)稳步推进,积极实施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我市的大中型水库均属国有产权单位。其中龙凤山水库是大型水库,管理权在五常市政府,五常市水务局及哈市水务局只是对它进行业务指导。其它中型水库均属县(市)水务局管理。西泉眼水库属哈市水务局直属单位,这些大中水库均定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小型水库多数由所在乡镇管理,少数租赁给个人经营管理。水管体制改革于2003年开始,我市水管体制改革的水库仅限于19座大中型水库和列入“规划”的23座小型Ⅰ水库。市水务部门专门召开会议,细化工作程序和时限,全力推进此项工作。但是由于涉及部门多,各县市编制有限、财政资金有限,“五定”工作进展缓慢,不少水库管理人员的编制、工资、福利等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水库的日常管理和效益的发挥。目前只有龙凤山、红星、西泉眼,这些水库完成了“五定”工作,即“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定岗位、定经费”。

(三)完善防汛制度,为安全度汛做好充分准备。水库工程的安全运行关系到下游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稳定。市水务部门高度重视水库的汛期安全,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灾思想,防患于未然,层层落实防汛责任制,积极按照《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编制大纲》的要求指导并督促各大中型水库做好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并及时对各水库报来的预案进行严格审查,以确保各水库安全度汛。各大中型水库设有专人管理工程,及时上报水情、雨情、工情,为防汛期间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对病险水库和险工弱段,加强监督检查,全面巡视,重点看护,及时采取消险措施。强化物资储备,确保防汛需要。

(四)充分利用水库资源,开展多种经营。我市19座大中型水库设计总库容14.2449亿立方米,在经营项目上,各水库依托自身水土资源优势,本着“以水养水,以库养库”的原则,充分发挥了水库的蓄水、防洪、灌溉、养殖、发电、旅游等多种功能。每年为工业和居民生活提供生活用水500万立方米,灌溉水田101.4万亩(占全市水田面积的15%左右),年发电1162万度,为哈尔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水库建设管理和防汛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

(一)水库病险情况严重,防洪能力仍需加强。我市大部分水库建设期早、防洪标准低、运行年久、老化失修,不同程度地存在险工隐患。工程上分别存在坝体裂缝、渗漏严重,溢洪道和输水洞塌陷淤积、堵塞,泄洪能力不足,闸门启闭不灵活等问题;小型水库同大中型水库相比,由于没有经费、功能不全、不受重视等多种原因,工程状况更令人担忧,很多水库带病运行,给防洪安全埋下了隐患。

(二)水库测报预报、通讯预警配套设施不完善。19座大中型水库中,只有龙凤山、西泉眼、二龙山水库有水文遥测系统,其他水库测报落后。许多水库报不出入库流量、降雨量和出库流量,无法及时掌握雨情、水情,无法对洪水进行预测预报。发生险情也无法及时报出,难以及时通知下游地区人员安全转移。

(三)防洪应急预案不完善,防洪物资储备不足。许多水库没有相应的预案,缺乏相应的应急措施和部署。有的水库虽然有应急预案,但由于抢险人员经验不多,抢险保安能力较差,难以应付突如其来的险情和灾情。还有许多小型水库没有仓库,没有储备抢险物资,一旦发生险情,将措手不及。

(四)管理不到位,影响水库发挥作用。一些水库管理制度落实不好,特别是一些小型水库,多数没按规定配备管理站房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定期巡堤查险制度也没有得到认真执行。依法治库工作薄弱,全市尚没有统一、完整的水库管理法规,虽有一部《西泉眼水库保护条例》,但执法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强有力的执法手段,给水库的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水库上游私建滥建小塘坝、坑、泡、池等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厉,严重影响了水库的入库量。库区森林植被也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库区淤积增多,库底抬高,蓄水能力严重不足,影响水库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

三、意见和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改进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防汛意识,建立健全防汛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对水库防汛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克服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建立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库各项安全责任制,各级政府一把手对所辖地区水库安全负总责,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水库的地方行政责任人、技术负责人和岗位责任人,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配齐配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尽职尽责,确保水库安全,万无一失。

(二)进一步加强消险加固工作,确保水库安全。要进一步安排、搞好大中型水库的消险加固工作,有计划地做好立项、筹资等关键环节的工作,科学周密地安排施工方案,确保工期和质量,争取在几年内彻底解决问题。要研究探索小型病险水库的消险加固问题,向国家反映情况,争取对小型水库的有关政策,做好调研工作,结合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加以解决。要组织人员对水库防洪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整改。对先天不足的工程要进行综合治理,对小修小补难以消除隐患,可能会造成损失的,要下决心投入资金彻底改造,确保工程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在设计标准内不发生重大险情。要不断完善测报、通讯预警设施,提高防汛调度信息监测系统的水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防洪监测作用。要下大力气解决没有储备设施的问题,把防洪物资备齐备全,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加快水库法制化建设,依法保护管好水库。一是坚持严格执行《水库大坝管理条例》和《哈尔滨市西泉眼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依法护库、管库,毫不动摇。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总结执法经验教训,强化执法手段,敢于碰硬,不怕困难,积极依靠公安等部门的支持,依法解决破坏水库工程设施的问题。坚决制止在水库上游乱建、乱砍、乱伐等违法行为,保护库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排出影响大坝安全的隐患。三是加快完成哈尔滨市水库管理条例和磨盘山水库水资源地保护条例的起草工作,尽快列入立法计划,争取使该地方性法规尽快出台,实现对全市水库全方位依法管理。

(四)加强水库管理,保护好周边环境,提高经济效益。要加强水库的管理工作,克服重建轻管的思想,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管好水库。大力推广香磨山水库和龙凤山水库加强经营管理的做法,广开生产门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水库功能,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加速发展特色鱼养殖,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多种经营生产,努力增加收入,使水库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好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好供水水库的水质和后备水源地、新建水源地不被污染,使水库周围青山常在,清水长流,实现库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水库资源的永续利用。

7.关于多种用工企业组建工会的探讨 篇七

【关键词】多种用工企业;组建工会

【中图分类号】C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4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用工形式出现了多样化。目前,大唐能源化工公司所属企业出现了在册员工、劳务派遣工、雇员、借调人员、协作人员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用工方式,这些员工的劳动关系各不相同,签订的合同主体不一致。在册员工是与企业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工和雇员是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借调人员和协作人员是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就是说,除在册员工外,其它员工与所工作的企业不存在直接的劳动关系。因此,如何组建企业工会,依法维护各种身份员工的合法权益,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多种用工企业组建工会进行了调研和思考,以工程公司为例提出如下拙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工程公司的基本情况

大唐阜新能源化工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程公司)是顺应大唐国际、大唐能源化工公司进军能源化工领域的新形势,着眼于大唐能源化工长远发展,基于生产现场实际的需要,为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发挥集团优势,集中配置资源,控制检修维护成本,提高保运质量,保障装置可靠性而成立的专业公司。主要担负大唐系统化工、冶金各企业的检修维护、运行保障和工程施工。

公司现有在册员工、劳务派遣工、借调人员、协作人员共400多人,其中,在册员工79人、借调新区热电厂24人、劳务派遣205人,另有外协队伍130人。根据生产需要,目前已设多伦分公司、托克托分公司、克旗工程项目部、阜新工程项目部,随着大唐国际化工企业的快速发展,还要相应地成立检修维护项目部或分公司。

二、组建工会面临的问题

按《工会法》中“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有会员二十五人以上的,应当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的规定和大唐国际党组“新建企业注册半年内成立工会筹备领导小组,一年内建立工会”的要求,工程公司应按程序及时组建工会。但工程公司现有情况,组建工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用工形式的多样化是组建工会的最大问题。公司在册员工(大唐身份)79人,仅占总人数的20%左右;借调新区热电厂24人,占总人数的5%,这些人已属于新区热电厂工会会员;劳务派遣205人,占总人数的51%,这部分人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派遣单位是用人单位,工程公司是用工单位;外协人员130人,是外协队伍与工程公司签订的经济合同,纯粹是合同关系。由这些不同身份的员工组建工会显然不符合大唐国际的相关规定,也不能发挥工会的作用。

2、全总与大唐国际关于对工会会员身份的要求不完全一致。中华全国总工会总工发【2009】121号《关于组织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的规定》第一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都应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吸收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劳务派遣单位没有建立工会组织的,劳务派遣工直接参加用工单位工会”;大唐国际党组大唐国际党[2009]4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凡与大唐国际全资、控股企业建立正式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认工会章程,由本人自愿申请,经批准都可以加入本企业工会成为会员;大唐国际系统的会员关系与劳动关系保持一致,会员权益与会员关系保持一致”。劳务派遣工的劳动关系在派遣单位,而不在工程公司,也没加入派遣单位工会,按全总的要求,可以加入工程公司工会,而按大唐国际的要求,劳务工又不符合加入工程公司工会的条件。

3、工会履行职责有难度,会员的权利难以保证。工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由于员工的身份不同,隶属的劳动关系不一致,员工的诉求主体也不一样。比如,劳务派遣工的用人单位是派遣单位,新区借調人员的单位是新区热电厂,外协人员的单位是外协队伍。工会要履行四项职能难度较大,尤其是维护和参与的职能。由于工程公司与上述三家单位是合同关系,工会与三家单位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就很难反映不同身份员工的诉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会员的权利难以保证。

三、组建工会的初步想法和建议

组建工会是上级的要求,是密切党同职工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是落实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根本方针,是建设和谐企业的需要。针对工程公司组建工会面临的问题,笔者进行了调研,借鉴一些单位的做法,对全总和大唐国际的要求进行了认真研究,就组建工程公司工会提出如下想法和建议:

分两步走:

第一步:工程公司按大唐国际党组和能源化工公司的要求组建工会,会员为在册员工,这些人员的劳动关系在大唐国际。同时,与劳务派遣单位沟通,没有成立工会的,要求其组建工会,吸收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这些人员的劳动关系在派遣单位。

第二步:工程公司工会与劳务派遣单位工会、新区热电厂工会签订委托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对会员组织活动、权益维护、工会经费、会籍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劳务派遣工(新区借调人员)的工会经费由工程公司按规定提取,并拨付派遣单位(新区电厂)工会,属于应上缴上级工会的经费,由派遣单位(新区电厂)工会按规定比例上缴,我们接受委托的劳务工(借调人员)会员的经费(含会员个人缴纳的会费)除上缴部分外由工程公司工会使用。会籍管理由会员所在单位管理。

接受委托的会员不参加工程公司会员代表大会和职代会,没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必要的情况下,可列席公司职代会和会员代表大会。除此之外,接受委托的会员可参加工程公司工会的其它各项活动,享受会员待遇。

鉴于外协队伍的流动性比较大,稳定性不强的情况,不考虑外协人员的会员问题。

8.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八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11月19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赵宽的带领下,对我市医药工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委员们深入天康药业、杨村医药工业园、天洋药业、万和制药、禾益化学药品、康达和亿维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了杨村镇党委负责同志关于医药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介绍,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关于《营造良好监管环境,推动医药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情况通报,并就如何进一步优化医药产业的发展环境,依靠科技创新,做大做强医药产业进行座谈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医药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企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已成为天长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天长现有医药生产企业13家,企业在职员工4000多人。3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10个剂型60多个品种的药品。2家生产药品原料企业生产5个品种的药品原料。4家药械生产企业年产值均超过亿元。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今年前11个月全市医药工业实现产值

7.7亿元,销售收入6.3亿元,利税4466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3.6%、15.6%、35.1%,出口创汇6851万美元。

2、新上项目逐年增多。天康、天洋、万和药业,康达、亿维、天康医疗用品、康宁医疗器械等企业近两年共新上项目10个,新建生产线13条,开发新产品7个,总投资1.59

亿元。天康药业十年磨一剑,研制的复方黄黛片(白血康)获国家三类新药的批文,目前已正式投放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禾益化学药品公司正致力于研发新型抗高血脂药物,已取得初步成果。天洋药业投资1000多万元,新上软袋丹参滴注液,项目建成后不仅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还为企业年增加产值一亿多元,效益可观。康达医疗用品新上血糖仪、测试条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年产血糖仪20万台、测试条3000万片的生产能力,使企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医药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座落在铜城镇安乐社区的天康药业园区占地1500亩,园区规模和环境被省药监局负责人誉为全省第一。规划建设6平方公里的杨村医药工业园目前已建成2平方公里,园区已集聚了10多家药品医疗器械和经营企业。天洋、康达2家骨干企业年产值均超过亿元。

二、存在问题

1、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不高。除天康的黄黛片外,大多数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抢占市场先机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知名品牌”三要素在我市大部分医药工业企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2、企业规模不大,总量偏小。亿元以上的医药工业企业数量不多,产值不高,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还不到10%。且产品单一,产业链不长。

3、人才匮乏,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在人才上,一是科研攻关人才奇缺。有的企业花重金聘用了高级技术人才,由于环境差,聘用不久就走了。二是中层技术人才不足。主要是企业忙于生产经营,疏于对中层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

进。由于受人才的制约,导致医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

4、企业用工困难。医疗器械用品生产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人数较多。目前企业普遍用工困难,开工不足。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压力。

三、意见和建议

1、编制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与人类共伴共生。目前我市医药工业已形成气候,不少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的声誉。随着天康黄黛片的上市和天洋软袋丹参滴液的投产以及康达等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医药工业的产值将成倍增长。我市医药产业目前正处在发展的拐点,需要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培育和扶持,当务之急就是编制发展规划,按照百亿产业规划,引导产业科学发展,使医药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议市政府成立医药产业发展指导组,由一名分管市长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协调解决医药工业发展中的问题。并出台政策,对医药工业发展在用地、引进人才、融资、项目开发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2、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优化升级。产业升级靠什么?靠科技创新。医药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因此要引导企业千方百计集聚创新要素,加大研发投入。向天康药业学习,十年磨一剑,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品牌的新产品。对于新产品的研发,建议市政府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扶持。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寻求合作伙伴。要引导企业破除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陈旧观念,充分挖掘自身的优

势,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目前我市部分药品原料生产企业由于资金问题,生产能力闲置,生产经营困难,建议引导支持他们通过招商引资或与大企业嫁接,实现企业扩张升级。

4、组建药业商会,实现行业自律。建议由市工商联和药监局牵头,指导成立天长市医药行业商会,为医药产业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和信息交流平台,强化行业自律,形成信息共享、合作共赢、竞争有序的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9.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九

2008-4-1 9:27:23

关于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2007年工作安排,10月中旬,政协经济委在陈坎副主席带领下组成“汕尾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组,就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通过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建设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逐步实现了从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规模型的方向发展。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部分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很多产品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市场上也有相当的竞争能力,带动了汕尾科技产业的发展。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企业有7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2.8%;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粤东五市出口总值的5成以上,成为粤东地区最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据海关统计,今年1-8月份,汕尾关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值为12.5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94%;其中:出口总值约4.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55 %。目前,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信利电子有限公司及德昌电子有限公司三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省内发光元器件及电子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还组建了“广东省液晶及有机显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同时已与全国2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协作关系,形成了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近年来,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崛起,加速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我市外贸出口的高速增长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地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的整体投资环境都已具备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了解到发展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企业领导对电子信息化认识不足。我市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部分企业领导对迅速发展的电子信息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对信息化建设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不是很多,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一些前景非常好的项目发展缓慢。

(二)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薄弱,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运行机制、管理水平,以及市场与产业规模经营的运作能力,明显地滞后于珠三角发达地区。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普遍薄弱,多数企业是以来料加工、装配为主。

(三)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市信息化建设投资机制不够健全,尚未形成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科技开发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例偏低,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四)人力资源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企业极其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领头人,“请人难”、“用工难”的问题日益严重,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市工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此外,土地的征用问题也是制约我市工业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政策扶持步伐,落实工作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正确认识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培育和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位置,建议市政府应尽快出台鼓励电子信息生产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地建设的领导,成立和完善相应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管理机构。

(二)科学规划,开辟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提高基地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关联度强,对上下游配套环境要求较高。要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工业园区,在园区布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订企业准入政策,注重引进污染少、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入园区,形成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链。一是要尽快做好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二要在信利工业城周边适当扩展建设用地,作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区,把信利工业城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区域做大做强,形成产业规模;三是核心工业区与星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丰、陆丰、陆河、红海湾等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的配套园区。此外,国土部门要对全市工业用地进行全面清理,做好土地储备,盘活土地资源。

(三)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集聚化发展。要把加速培育大公司、大财团作

为建设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突破口,围绕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和德昌电子有限公司的二、三极管生产为主导的半导体元器件两大优势产业,有效集中各种要素资源支持发展建设,在项目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要充分利用汕尾在全球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制造方面的领先地位,积极引导扶持企业推进零部件尤其是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吸引国外重点零部件企业进驻汕尾,把基地建成国内重要的显示器产业、新型电子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

(四)搞好保障体系建设,落实人力资源。根据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及企业发展需求,加快各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相应制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规划,为基地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一是要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技术学院、中等专业学校相对集中的优势,根据企业需求,引导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培育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建立海内外高层次专家人才库,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急需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要主动靠上去做工作;三是合理使用现在专业技术人才,达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切实留住和进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市政协经济委“汕尾电子信息产

业发展基本情况调研组”

10.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为进一步了解和推进我市学前教育工作,2月28日-3月2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学前教育工作调研组,在XX副主任的率领下对我市学前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听取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学前教育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深入到XX区、XX区、XX县、XX县进行实地检查和调研,听取工作汇报并邀请相关人员座谈,广泛听取和收集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实地查看了18所各级各类幼儿园,对所到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幼师队伍建设以及幼儿园的园舍、校车、饮食等安全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同时委托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同步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开展了学前教育工作情况调研,比较全面了解了我市学前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学前教育的现状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生活、思想观念的改变,加上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队伍扩大、留守儿童增加,我市的学前教育需求旺盛,规模在不断发展。目前我市共有幼儿园732所,其中公办园46所,民办园686所(不含无证办园)。绝大部分县(市、区)均建有至少一所公办幼儿园,全市幼儿园教职工8992人,其中专任教师5119人,保育员1665人。在园(在班)幼儿数为128033人。其中公办在园幼儿15360人,民办在园幼儿112673人。学前一年、三年毛入园率为83.6%和60%。从视察调研的情况看,在目前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民办幼儿园的迅猛发展为弥补公办幼儿园的不足,缓解儿童入园压力,满足城乡不同层次幼儿入学需求发挥了的积极作用,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多元发展的办园格局。我市快速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了对学前教育工作领导。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我市明确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范提升、协调发展”的学前教育发展思路,XX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九江市贯彻〈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实施意见》(九发〔XX〕5号),今年又出台了《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和《九江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按照“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到XX年,每个县、区必须有两所以上省定标准的公办幼儿园,60%以上的乡镇建设一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小学附设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应逐步实行剥离,独立建园。调研组所到的XX区、XX区、XX县、XX县均制订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初,我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教育局、发改委、财政局等16个单位为成员的九江市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责要求,加强了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

2、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我市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投入,XX年全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2.03亿元,全市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3535

万元。近两年,各县区结合本县实际和城区发展规划要求,均不同程度加大了对公办幼儿园的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新建、改扩建上规模、上等级幼儿园。如XX县投入资金XX万元在教育园区新建了一所高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德安、星子、永修、武宁县分别投入XX万元、1000万元、700万元、260万元在县城新建和改扩建了公办中心幼儿园。与此同时,为改善农村办园条件,各县区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按照“一镇一中心、一村一园”的原则,利用农村富余教育资源举办幼儿园,积极推进乡镇幼儿园建设。永修县现有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10所,XX现有乡镇公办幼儿园4所。

3、逐步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审核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进行审批,严格准入。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尤其是积极支持小区幼儿园的建设,鼓励幼儿园办大办精办出特色;另一方面严格限制规模小、隐患大、质量低的幼儿园畸形发展。针对我市部分非法幼儿园屡禁不止的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办园行为,我市加大了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督与管理力度,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市民办幼儿园规范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无证办学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对各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和办园情况进行逐园现场核查并作记载。结合民办幼儿园换证、年检契机,以县区为单位全面开展无证办学清理整顿。XX年对全市经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批准创办的686所民办幼儿园进行了集中统一公示,通过建立民办幼儿园公示制度,极大方便了广大市民辨别选择正规民办幼儿园。

4、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的安全监管。我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幼儿园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了安全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幼儿园安全的紧急通知》和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项整治活动。每年至少组织两次专门的学校安全检查,督促幼儿园严格按照各项规定要求到位,认真落实幼儿园安全制度和工作的各项责任,做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切实保障幼儿园、幼儿和教职工的人身、财产安全。每年不定期地对幼儿园消防、交通、饮食卫生、校舍安全等进行专项督查,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并予以通报。

XX年下半年,为贯彻落实全国校园安全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精神,我市及各县(市、区)集中开展了学生接送车辆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集中排查学生接送车辆及驾驶人,严格整治超员、超速、酒后驾驶、假牌假证、无牌无证以及报废车、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车辆搭载学生等交通违法行为。XX年3月,修水县聘用94名中小学、幼儿园接送车辆社会协管员并进行岗前业务培训,补充到该县交警大队及各中队上路执勤,为校车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5、注重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高。在加强幼儿园常规管理工作中,注重保教并重,加强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示范,监督纠正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随意性和“小学化”现象。我市还建立了各级各类幼儿园评估机制,鼓励幼儿园积极申报省级、市级示范幼儿园,通过示范园的评估工作,从管理上有效的促进幼儿园上等级、创品牌。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省级示范幼儿园10所,市级示范幼儿园16所,在全市学前教育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从XX年起,我市启动了示范幼儿园与乡镇幼儿园、薄弱幼儿园“爱心拉手”结对帮扶活动,构建了省级带动市级,市级带动县级,县级带动乡级的覆盖全市的结对帮扶网络模式。市中心幼儿园与XX、永修、XX区等县区十多家公办、民办幼儿园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名师送课下乡、讲座、课题指导等活动,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园的示范辐射作用。

6、注重了幼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幼儿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持证上岗,切实加强园长和幼师队伍的管理。二是开办市本网站,搭建幼师培训、交流平台。三是组织幼儿园园长和幼师积极参加“国培计划”,近两年共选派园长122名、幼师412名参加国、省培训。四是各县区都以示范园为培训基地,不断组织乡镇幼儿教师到示范园参加随堂听课、集体备课、教学方法研讨等活动,充分发挥了省、市、县各级各类示范园的带动引领作用。近几年,我市幼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有明显提高。幼儿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由XX年的17.4%提升到XX年的46%。XX县每年为公办幼儿园招聘大中专师范类毕业生任教,近三年已累计招聘了21名。星子县近三年累计招聘了22名大中专幼教毕业生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今年县政府又决定招聘16名幼儿教师。XX区XX年公开招聘了幼师10名,今年拟再招聘10名,以缓解幼儿教师不足的矛盾。

二、我市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市学前教育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就全市教育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仍然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市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统筹规划,优质幼儿园资源不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学前儿童数量急剧增加,但是我市幼儿园网点布局整体缺乏规划,多数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一些大型小区配套幼儿园又因权属管理等问题无法无偿交付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公办幼教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市大部分县城只有一所公办幼儿园,且大多是七、八十年代所建,园舍破旧,条件简陋,班额普遍过大。而民办幼儿园由于布局随意,办园规模小,条件差,不能满足社会对优质园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的需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公办幼儿园。

2、政府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紧张。由于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因此容易成为教育投入“盲区”。加上各级政府财政困难,基本上只解决公办幼儿园的在编教师工资,其他无编人员的工资以及园舍维修、设备添置、日常办公等都靠幼儿园自筹自支,入不敷出的问题日趋严重。公办幼儿园收费偏低,一直执行97年的收费标准即省级示范幼儿园每生每月120元的保教费和每生每年400元的事业发展费,市级示范幼儿园每生每月90元保教费。而幼儿园办公经费、水电费、外聘人员工资、医保社保、教师培训等费用由幼儿园自支,资金缺口大,运转困难。我们调研中看到的农村幼儿园,收费普遍偏低,一个学期包括午餐、校车接送总费用也在600-800元左右,造成大多数农村民办幼儿园低工资聘用低学历人员任教师或保育员,教职工社会福利得不到保障,工作环境条件艰苦,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3、民办幼儿园监管难度大,执法力度不够。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不断加大整顿规范民办幼儿园力度,一些无证幼儿园被取缔或自我淘汰,但新的民办园不断涌现,多数民办幼儿园以居民居住用房和其他非教学用房作为教学用房,活动场地狭小,消防隐患严重,消毒措施不到位,在园舍、饮食、交通等方面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一些幼儿园之间为争抢生源相互压价竞争,一味迎合家长“望子成龙”和“不输在起跑线上”的不正常心理,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存在着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现象,“小学化”倾向严重。不少乡镇农村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课程,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一些家庭“作坊式”民办园针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整治活动经常采取“游击战术”,有的甚至置之不理。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无执法权,取缔难度大,无证办园现象屡禁不止。

4、幼师缺编严重,待遇偏低,师资队伍不稳定。绝大多数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是开办之初核定的,有的是参照中小学教师标准进行核定,人员配备不齐。教师年龄老化。按1987年公布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规定,每班需配两名幼师一名保育员,师生比为1:6至1:7。而我市农村幼儿园多数是每班配一个老师,有些园所甚至师生比高达1:20以上。由于编制不足,目前,我市公办幼儿园普遍采取聘用老师和保育员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大部分公办幼儿教师还未落实绩效工资,多数民办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工资待遇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制度难以到位,在职教师也很难享受中小学教师同等地位(绩效工资、退休人员待遇),影响了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不少幼儿教师改行从事其他工作。教师队伍的稳定无法保证。由于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没有纳入基础教育师资培训总体规划,幼儿教师特别是农村和民办幼儿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费用多数需幼儿园和教师自行解决,造成幼师培训经费缺乏,再教育难,影响幼师整体素质提高。

5、城乡发展不平衡、幼儿园布局(尤其是农村)不合理。

从调研情况看,幼儿园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园际之间在园所管理、服务功能、教育保育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不均衡,好的幼儿园投入成本高,教学设备先进,功能完善,教育理念先进,符合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规律,条件差的农村幼儿园除了用来教学的一间狭小的民房和几张不整齐的桌凳外,其他设备几乎没有,幼儿活动空间小而聚集密度大,有的楼层高,上下楼梯陡峭,紧急疏散困难,存在安全隐患,完全是一种“圈养式”的教学环境。国家规定需设置的相关功能室,如活动室、卫生间、音乐舞蹈室等相关配套活动室基本没有。二是师资力量不均衡,好的幼儿园幼师无论从年龄、文化程度、教学能力都要优于条件差的幼儿园。三是选点布局不均衡,农村幼儿园都是民办园,大多也建在人口比较集中的集镇或大的行政村,而对于地广人稀的边远村,幼儿园却是空白,给孩子就近入学带来不便。这也是造成学前三年入园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6、幼儿园校车安全管理难以规范。近年来,全国各地校车安全恶性责任事故屡有发生,严重危害了幼儿的生命安全。我市幼儿园接送车的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不少农村幼儿园接送车辆是前几年城里淘汰的用于出租的“黄包”车,为节约成本,争抢生源,超速超载,有的幼儿园接送车辆没有按规定喷涂校车标识。据交警部门统计,截止XX年12月底,我市共有接送儿童车辆1093辆,其中只有458辆属于办理了相关手续的专用校车,合格率仅为42%,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建议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未来。因而,最大限度地普及学前教育,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总量不足和发展不均衡是我市学前教育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更好地推动我市学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领导重视,科学规划,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当前我市的学前教育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滞后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做到“三个纳入”:即将学前教育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硬性指标纳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进行检查考核;将幼儿园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城开发、新住宅区建设、旧城改造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优先保障幼儿园建设用地。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不得批准建设规划。市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三年行动计划中的各项任务目标,整体部署,分安排,分阶段推进落实,确保到XX年底,完成新建、改扩建城乡公办幼儿园150所,每个县区有两所以上达标城区公办幼儿园,60%乡镇实现“一镇一园”的目标。鉴于我市目前有幼儿园700多所,在园幼儿12万多人,且还在不断扩大,建议市(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设立专门的幼教管理机构,做到有专门机构、有专职管理人员。

2、加大投入,保障经费,增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要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并做到逐年增长。各级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提高。严格执行省政府关于学前教育经费保障的各项要求。市、县级财政每年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并做到逐年增长。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农村家庭困难和城镇低保户家庭子女、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

3、优化师资,稳定队伍,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提高幼教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各级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一是加大招聘力度,根据目前幼师资源短缺的实际,应在每年的教师招聘计划中适当增加幼师的招聘比例,解决我市公办幼儿园幼师严重缺编的问题。二是把幼儿教师列入“三支一扶”培养和招聘计划。三是鼓励九江职大办好幼儿教育专业,并对目前各类幼儿园在岗又没取得合格证的幼师分期分批送九江职大幼教专业进行培训。四是将幼儿教师纳入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体系中,使其享有和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解决幼儿教师在职培训和职称晋升中的困难和问题,稳定幼师队伍,明确规定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国家统一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体系中。

4、加强监管,依法规范,强化育人功能,坚决取缔无安全保障的非法办园。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监督指导,规范办园行为,依法治教、依规办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保教结合,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真正做到快乐身心,启发心智,健康体魄。要采取有力措施,禁止任何从事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教学和活动,坚决纠正目前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要重视幼儿园安全管理,对园舍、消防、饮食、校车等安全存在严重隐患的幼儿园,要联合质监、卫生、消防、公安交警等部门进行排查整治,对整治不合格的坚决予以取缔,确保幼儿人身安全。

5、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认真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上一篇:人性光辉林肯读书心得下一篇:琵琶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