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题鉴赏

2024-07-14

中考散文题鉴赏(共6篇)(共6篇)

1.中考散文题鉴赏 篇一

中考古典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一、古诗词的分类

按取材范围、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来看,诗词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基本类型。

1、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歌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2、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晚唐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抨击了他们只知贪图享乐,不问国家前途的行为。

3、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4、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如:王维的《田园乐》“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这首诗表现辋川风光和自己生活其间的安闲自在。

5、边塞诗和思乡诗

边塞诗词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边塞诗,描写了将士生活的一个场面:军中正在开怀畅饮,忽然马背上奏起了出征的琵琶声。将士在微醉兴奋中,发出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壮语。

6、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二、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

(1)反映社会的黑暗和战乱的痛苦:杜甫《石壕吏》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观沧海》(2)报效国家的豪情:杜甫《望岳》;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山河沦丧的痛苦: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思乡怀人

(1)羁旅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湾《次北固山下》;李白《渡荆门送别》(2)思亲念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4)闺中怀人:温庭筠《望江南》

(5)依依不舍的留恋: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悠闲田园: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陆游《游山西村》(2)对田园美好生活的赞美:孟浩然《过故人庄》(3)对归隐田园的热爱与向往:陶渊明《归园田居》(4)赞美祖国壮丽山河:杜甫《望岳》(5)凭古吊今的情怀:杜牧《赤壁》

(6)仕途失意的苦闷或豁达的胸襟:李白《行路难》;龚自珍《己亥杂诗》(7)告慰平生的喜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8)纯洁的爱情:《关雎》《蒹葭》

5、温馨提示

在回答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必须具体:“表达了作者因何事而怎样的思想感情”,一般用四字短语来答。

三、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像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不光是诗歌还有其它文体。窗体底端 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

1.月亮:思乡怀人、烘托情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2.菊花:傲霜坚强、隐逸高洁、清高脱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高尚、纯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借菊寄寓诗人精神人格品质;

3.梅花:不畏严寒、冰清玉洁、孤傲清高。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陈亮《梅花》严寒中最先开放的特点,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纯净洁白,因风布远,香色俱佳)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清高守节,决不附应流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备受摧残的遭遇,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柏:傲霜斗雪、孤直耐寒、坚贞不渝。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刘禹锡)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5.荷莲:“不染”的高洁,谐音双关“怜”。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6.梧桐:凄凉悲伤。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长信秋词》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7.杨柳:惜别之情思亲之意、怀乡之思。使别离蒙上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也会黯然伤神,“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 道明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绿杨陌上多别离。(温庭筠)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郑谷《柳》)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表面是爱惜柳树,深层的却是感叹人间离别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戎昱《途中寄李二》)年年柳色,灞桥伤别。(李白《忆秦娥》);

8.蝉:餐风饮露、品行高洁。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刘删《咏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戴叔伦《画蝉》); 9.杜鹃:“望帝啼鹃”哀怨凄悲 “不如归去”乡愁思归。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10.鸿雁:游子羁旅思乡,恋人孤独怀人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贫乐》); 11.乌鸦:衰败凄凉、恐怖惊惶。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隋宫》)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12.猿猴:哀鸣凄切、悲凉伤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江水》)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13.冰雪:晶莹剔透、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张孝祥《念奴娇》)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4.水:愁思绵绵、情丝不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15.羌笛:凄切孤苦、边塞离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中军置酒宴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6.长亭:长亭南浦送别之所。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17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8.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 19.丁香:指愁思或情结:“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20.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21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22.东风:春天、美好;

23.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24.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25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26.酒:欢悦得意失意 愁苦; 27.深夜(秋夜):愁思怀旧;

28.乡村: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思归厌俗; 29.山林、空山:闲适隐逸、宁静安乐;

30.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31.古人:追慕、自愧自叹(常见古人:姜太公、吴王、廉颇、汉皇、班超、祖逖、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谢安等);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常见古迹:大运河、秦淮河、北固山(亭)、金陵、朱雀桥、乌衣巷、姑苏台、赤壁、台城、岳阳楼等)。

四、考点分析与答题技巧

阅读步骤:一读诗题;二读作者;三读注释;四读诗句。

考点一: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考点解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方式:(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典型例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3分)【答案及分析】“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本意+语境意+„„的情感)【典型例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释】 ⑪端居:闲居。⑫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题: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及分析】 ⑪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先表态后述因:所换词与原词的区别+原词的语境意+情感或手法+照应问题)

考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提问方式:“此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某一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考点解析: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情感的。因此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应该以把握形象、领会意境为前提,通过分析意象和意境,进而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题方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技法,描写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的思想、感情。(一般为: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典型例题】

春草 刘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问:第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及分析】这首诗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写出了春草生命力强、生长旺盛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厌恶世俗、不愿追名逐利的思想感情。

考点三:对作品写作手法的赏析(2010年江西卷第二题及2009年江西卷第二题)提问方式:“某一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本诗(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或“本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考点解析:这一题型往往与其他考点融合在一起,也重在考查对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把握。必须与诗词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的使用及特点结合起来以帮助答题。

答题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如何使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典型例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2分)

【答案及分析】①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孤独的“一沙鸥”与广阔的“天地”对比,③反衬突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考点四:对诗歌意境的分析及画面的描绘(2011年成都卷第一题及2011年陕西卷第二题)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或“这首诗(某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方式:①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②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③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典型例题】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问:“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2分)

【答案及分析】这一句描写了一幅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的画面,欢快明丽,看到这种情景,不禁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

一、考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古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品味诗词凝练、含意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

2、对名句的分析理解。

3、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

5、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二)针对考点应采取的措施:

1、指导学生揣摩语言,理解作者“炼字”的技巧,尤其体味诗句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字句。

2、学诗,一定要明白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审视题目,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准确把握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透过诗题,我们可以知道作品的内容是写景诗、怀古诗、咏物诗,还是送别诗、咏史诗、叙事诗。从而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来体味作者情感,另外也可以结合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感情。一般情况下“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如,“枯藤老树昏鸦”读出的就是凄凉,“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读出的则是喜悦。

3、弄清诗歌创作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动静结合、引用典故等。了解这些手法便可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4、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要求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答什么。

二、关于诗词鉴赏

(一)、套公式10个字:修辞、内容、特点、效果、情感 总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的手法(修辞),将~~~~~的~~~~~(内容),生动形象的(特点),描绘了一副~~~~~~~的形象或画面(效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情感)。具体说来:

1.修辞:比如修辞就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你要找准,没找准后面也难得得分,实在找不到就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什么虚实动静也比较常考。

2.内容:所谓内容就是把该句用信达雅的句子翻译一遍~ 3.再说特点——一般就是生动形象的,含蓄委婉的等等几个概括的词 4.效果:通常就是描绘了怎样怎样的画面,烘托了~~~~~氛围等 5.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根据所学诗歌的内容与题材归类:

a.怀古诗。此类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杜牧的《赤壁》

b.送别诗。这类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此一吐胸中激愤或表明心态,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c.行旅诗。此类诗多抒发久宦在外或长期漂泊或久戍边关而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

d.闺怨诗。这类诗重在抒发女子对在外丈夫的思念。如《望江南》。

e.战争诗(边塞诗)。这类诗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生活的艰辛和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渔家傲》。

f.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钟情山水,厌弃官场;或描绘山川,热爱河山。

感悟诗歌要求掌握常用的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注意积累一些相关的名词术语。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直抒胸臆等。

三.诗词曲常见意象

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等无不可以写入诗歌寄寓一定的象征意义。①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②松——坚贞高洁

③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④莲——表达爱情或高洁志趣。⑤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⑥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⑦鹧鸪鸟——离愁别绪。

⑧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⑨柳——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⑩明月——寄托相思。

古诗词曲中的常用意象还很多,要在阅读鉴赏中逐渐积累这些表意抒情的符号 四.歌鉴赏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明确作者和背景资料。这样可以确保鉴赏不盲目,但中考阅读的诗歌大多与作者背景没有密切的关系,除非有相应的注解,否则,可以忽略。

第二步:读懂全诗,把握主旨。明确题材、体裁、写作目的,得到粗略的印象,这一步也是鉴赏成功的关键,要明确体裁,可以关注标题,如题目中有赠、送、别等字眼,一般为送别诗;如题目中有登、题、咏等字眼,也可能是山水诗或怀古诗,如次等等,当然判定的最终依据是诗的内容。然后感知诗歌描绘的是什么景象,明确意向、意境的内容和特征,明确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志向或诗句中的关键字眼,要善于发现诗眼。

第三步:结合手法,赏析技巧。其关键是理清内容与情感哲理的关系,分清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看意向有无明显的对比,有无古今、动静或虚实的变化等等。第四步:赏析语言,领悟情感。看那些词语使用比较精妙传神,一般要多注意动词、形容词,注意描绘色彩或情感的词语,看看有无叠词或连绵词,进而品析诗句中的修辞格,可以尝试从表意、结构和音韵三个方面分析某些词语或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五.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五)、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绝非朝夕之功,必须在提高兴趣的基础上反复涵咏、咀嚼体味、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主题;必须弄清与诗词有关的一些术语,必须反复历练,准确简洁地答题,规范答题语言,就会有较大的收获。

六.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2分)

2.“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2分)答案:

1.(2分)写这首词寄给挚友陈同甫,以共勉 2.(2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答: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分)答案:

1、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2、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前后分析各2分,共4分。)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3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答案:

1、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1分)、物是人非之感(1分)和孤独寂寞之情(1分)。

2、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以“ ”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分)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3分)(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1分)(2)赏析: 答案:

1、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2、(1)争、啄。(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阅读《渔家傲》,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本词上阕描写边塞,下阕抒情。全词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 的艺术风格。

2.下面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围绕“异”字着笔,调动视觉和听觉,显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B.“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烘托出悲凉的气氛。C.“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融,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答案: 1.(2分)荒凉的秋景 苍凉悲壮(每空1分,意对即可)2.(2分)B 柳枝词(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诗中将无形的愁思具体化,并表现出愁思很多的一个字是 ;作者埋怨船“不管烟波与风雨”都要出发,“烟波与风雨”既指自然的现象,也指。答案: 载;(2分)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意思对即可)(2分)郑重说明:主观题意思对即可;有一定道理,酌情给分。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1.(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2.(2分)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答案:

1.D(是握别诗)(2分)2.“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一点1分,共2分)

惜分飞 富阳僧舍代作别语 毛滂(宋)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注释】毛滂:浙江衢州人。这首词是毛滂辞别病中妻子,赴任途中所作。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如果用此句替代这首词中的“断魂分付潮回去”,是否合适?请根据词的内容作出分析。(4分)

附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答案:

(4分)不合适。“断魂分付潮回去”的感情更深切,“断魂”一词表达了对妻子的担忧与牵挂,有生离之痛,而“我寄愁心与明月”更多的只是对友人的同情与思念;“潮”让人联想到词人思念如潮,显得凄凉悲切,而“明月”含有诗人对团圆的美好期盼,与“断雨残云”的意境不符。(感情和意境各2分,意对即可)

东坡(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2 分)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 分)

答案:

1.清幽,宁静

2.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2.中考散文题鉴赏 篇二

在考试中,许多学生都不能够做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主要是对这种题型缺少解题思路。为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看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赏析题常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表达作用及其含义的理解。这就要我们熟知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才能答好此类题目。那么我们首先要对语段(语句)判断出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出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例2010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第19题,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4 分)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

参考答案:A处:(1)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2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蜂临死前优雅的形态,表现了黄蜂面对死亡的坦然、平静。(2分)(2)语段抓住秋日阳光鲜明美丽的特点,写出了黄蜂临死前环境的优美(2分),突出了黄蜂的优雅与凄美(2分)。B处: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蜂身上黄黑相间的色彩比作套色版画(2分)纯金之黄与无月之黑融合在一起,色彩鲜明,突出了黄蜂外形之美(2分)。

再如201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第18题,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3分)

那样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参考答案:画线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们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突出了孩子笑声的清脆和圆润。

做此类题一定要注意审题,思考时将句子还原到文本中,在语境中分析,首先要指出什么修辞,然后分析这种修辞有什么效果。

二、扣住词语,体会其深层含义

(一)抓住关键词语从其基本词义入手,结合语境揣摩品味,从而体会出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例如2010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塞外的春天》第20题,品味、赏析下面的句子。(5分)

(1)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扬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这题我们要抓住“轻浮”和“滥造”来作答,特别是要联系前后文。

参考答案:“轻浮”写出了柳絮轻盈飘逸的情状;“滥造”突出了榆钱数量之多。

(二)把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体会其表达技巧。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常恰当地运用动词,就表现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如2010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语文试卷第22小题,简析第④段中加点的“熬”字好在哪里?(2分)

她终于熬到了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那一天。

这个“熬”字极富有表现力。作者为什么要说老人“熬”呢,可见其生活状况,那么从中可以看出老人什么品质呢?这样一想我们就能把答题思路明晰化。参考答案:“熬”字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忍受、支撑艰苦生活的漫长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了她的刚强、坚忍。

(三)体会通俗的语句。有些句子看似通俗,实则要我们用自己的话再次表达对某一中心词的意思。

如2010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15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生命,正如法布尔所言,应“当作一种义务,一种只要最后期限未到我们就必须全力而为的义务。”

很显然,这题的中心词是“生命”,我们是如何理解的呢?

参考答案:我们要把生命看成是一种义务,要义不容辞地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生命,人活着就要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不懈怠,不悲观,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明确责任,认定目标,全力以赴。

三、从句子的形式入手,主要是句子长短结合,骈散统一等灵活的表现形式,品味其表达作用。它常表现为排比、对偶等修辞形式,考查学生对语段的赏析

例如2010年山东省济宁市的中考题《淡竹》第17小题的第②题。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②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参考答案:语言简练,句式工整,赞扬了物质上清贫,心灵上富足的一类人。

四、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入手,感悟其句子的妙处

如201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第20小题,琦君的散文语文质朴自然,清新雅洁,灵活生动。试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其特色。(4分)

(1)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

(2)山水使人明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共享。

参考答案:(1)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朴实,清新气息扑面而来。(2分)

(2)句式整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语言典雅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2分)

我们从以上几点可知,其实赏析题是有章可循的,其规范答题格式如下:本句运用了××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或加强语气,强调了)写出了××事物(或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的情感。总之,赏析一定要围绕手法、特点、内容、情感来作答,这样的答案就很完美了。

3.中考散文题鉴赏 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青春即兴小品 肖复兴

老钟是我少年时期的偶像。那时候,老钟爱好朗诵,常模仿当时颇为流行的“星期天朗诵会”,朗诵一些诗歌。老钟读高三那年,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初试通过了,这让他扬眉吐气。复试需要面试,我看得出他很兴奋,也很紧张。面试那天,老钟把自己打扮得油光水滑,早早地骑着他爸的那辆飞鸽牌自行车,去了电影学院。

那天下午放学见到他,问他:“考得怎么样?”他眉毛一扬说:“没得说!”他告诉我,先要他朗诵一段自选的篇目,他朗诵了《林海雪原》攻打奶头山的一段。这一段他轻车熟路,得到考场老师的好评。接着,老师把桌上一个墨水瓶递给他,让他以此为小道具,表演一个即兴小品。这是面试的重头戏。看得出,他很得意,很满意自己的这个即兴表演。我催他赶紧说说他是怎么演的这个小品。

他说:“我先朗诵了一段《囚歌》,朗诵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的双眼紧盯着面前的老师们,停顿了好半天。你知道为什么这时候我要盯着他们停顿吗?”我说:“不知道。”

“这就是艺术了,知道中国画里的留白吗?停顿,就是留白。坐在前面的那一排老师,我把他们想象成高叫着要给我自由的人!我就有了一种现场感。你懂吗?现场感,是表演情境中最重要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说里最重要的。”听着他这番慷慨陈词,知道他还沉浸在白天的面试里呢。

“那你不能朗诵完这首诗就齐活了吧?那个墨水瓶呢?”我催问他,这是考试关键的地方。

他瞅了我一眼,颇为得意地说:“这就吃功夫喽,道具不论大小,得用得恰到好处,秤砣虽小压千斤,知道吗?我边朗诵着,边拧掉墨水瓶的盖儿,最后我把诗句给改了一下(此时,他特得意),我朗诵道‘让我把这活棺材和你们一起烧掉’;同时,我把手里的墨水瓶朝那帮老师扔过去。”

尽管我非常佩服老钟面试考场上出色的即兴表演,但最终他没考上电影学院。他说:“是那个墨水瓶让我倒的霉,我没处理好!毕竟墨水把人家的白衬衫都给染了。”第二年,老钟接着考电影学院。这一次连复试都没挤进。

秋天,老钟找了份工作,到我们大院附近的一所小学当老师,教语文课。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是他的长项,最受学生的欢迎。他朗诵的时候,满教室鸦雀无声,他声音洪亮,会荡漾出教室的窗外,回响在校园里,引来好多老师驻足倾听,成为学校一景。

我们大院有在那所小学上学的孩子,回来后绘声绘色地讲这些事的时候,我看见旁边老钟的父母脸上笑容绽放。没过几天,那些孩子又带回关于老钟的新消息。老钟组织了个课外朗诵小组,他负责辅导学生的朗诵训练,还照当时“星期天朗诵会”的模式,也组织了一个朗诵会,颇受欢迎。过新年的时候,他还组织了“迎接新年朗诵会”,邀请校长和家长参加,更是大获好评。

举办这场朗诵会之前,老钟让我帮他写了一首迎接新年的朗诵诗。那时,我刚上初三,喜欢上了写诗——要说也是受老钟的影响。朗诵会那天,老钟也邀请我去。现场听到那么多掌声和他们校长对老钟的表扬,我很为他高兴。炉灰渣儿也有放光的时候,更何况在我眼里老钟是金子呢!

三年过后,我高三毕业,考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初试过关,复试之前,找老钟求教。老钟对我说:“面试中即兴小品是关键,一定要认真对待,我的教训要吸取,千万别大意失荆州!”考试那天结束回家,老远就看见老钟站在我们大院的大门口等我呢。看得出,他比我还要紧张。那天夕阳辉映下老钟的身影,常让我想起,像是一幅画,垂挂在我的青春记忆里。

(选自《北京日报》2016年5月26日)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擅长引用方言,比如“齐活”“吃功夫”“炉灰渣儿”等,表现出了人物特有的性格。

B.本文采用多种方法来表现老钟在朗诵方面的才能,其中有“我”的表述、老钟的自述、大院孩子们的转述、校长和家长们的表扬等。

C.文章后半部分以大量的笔墨来写老钟在学校里的表现,目的是与前文形成互补,充分表现了他在朗诵方面的天赋和热爱。

D.本文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开头对老钟的才能极尽赞美,结果却因为一时冲动,与电影学院失之交臂,他的悔恨永远留在“我”青春的记忆里。

E.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老钟与电影学院无缘,而“我”却顺利通过,表现出“我”比他更成熟、更稳重,能够抓住机遇,追求成功。

答案:BC 2.(形象特点概括题)文中的老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钟是一个才华横溢、性情率真,并最终为自己的直率和冲动付出代价的人。①他酷爱朗诵,能够模仿当时最为流行的“星期天朗诵会”来朗诵诗歌,并且知道很多关于朗诵的理论性的知识。②他年少有为、才华横溢,在面试的现场,他所朗诵的《林海雪原》片段,深得考场老师的好评,后来成为老师,他的语文课和他所成立的朗诵会,很受欢迎。③ 他性情直率,冲动冒失,在面试的现场,他把墨水瓶朝老师扔了过去,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并没有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

3.试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我”的记忆深处,常常能想起老钟以及他的才华、对“我”的影响等。②把老钟的身影,比作一幅画,形象地写出“我”对他才能的欣赏和他对“我”的影响之深。③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不只是老钟的身影,更是青春的记忆,即凡事都要认真对待,切不可冲动,否则留下的将是终身的遗憾,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改为“青春的记忆”更贴近主题,也有人认为原本的题目很好。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青春的记忆”更能深化主题,使得主题明确。“青春”,是热情奔放、意气风发、冲动冒失、苦涩的代名词,往往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文中的老钟,用他自己总结的话来说,大意失荆州,而无缘电影学院;“青春的记忆”,包含了“我”对他的惋惜,更包含着对所有年少青春的孩子们的告诫,认真对待我们的青春,万不可莽撞行事,深化文章的主题。

4.诗歌鉴赏题 篇四

一、分析意境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 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答:

二、分析技巧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驼毛制的上衣。阑干:纵横错落的样子。这两句是说,露水浸湿了外衣,寒气袭人;星斗横斜下沉,天将要亮了。

问:此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注】将:行,流过。问:(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答: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问: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答:

四、炼字、炼句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试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作简要分析。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答:

五、分析“诗眼”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风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问:(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问:(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

诗歌鉴赏综合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题后要求答题。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词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3)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试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残照里”一句的意境。

(2)请说说此词在行文结构上的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1)试分析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词的情韵怎样?请结合词作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虚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此字共写几幅画面?

(2)结句用了什么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菊花 黄巢

待到今秋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1)试析“待到”二字中蕴含的感情。

(2)诗人称“菊花”为“我花”,有何深刻用意?

(3)前人评述此诗,多下“奇”字按语,认为此诗有“奇语”和“奇想”,试结合三四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试分析此诗所蕴含的感情。

(2)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1)作者是如何层层铺写“玉关情”的?

(2)有人认为此诗应删去末两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的看法怎样?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请分析诗的前两句写景上的特点。

(2)试阐述结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清平乐

辛疾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1)试赏析结拍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展示的形象。

(2)请分析此词在构思上的特色。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江城子 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转瞬十年,过去的美好的情景当然是“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这不是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1)试分析首联的修辞表达及其效果。

(2)诗的尾联用了文翁的典故,有何用意?古诗鉴赏分类练习题答案

一、分析意境型

1、答:①此诗描绘了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春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②这是一幅明丽的春景图。③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答: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②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③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答:①“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②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二、分析技巧型

1、①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②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的寂静。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流露出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2、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①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②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③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答:①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②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③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答:①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②“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③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答:①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②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③表现了作者恬淡高雅、纯净脱俗的心境。

四、炼字、炼句型

1、答:同意。①“看”在诗中指回望。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首,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③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离别的酸楚。

2、答:①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②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③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3、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①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②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③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五、分析“诗眼”型

1、答:(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风”、“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6 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答:(1)①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②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③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2)①“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②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③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附[参考答案]:

1、(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2、(1)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2)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3)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3、(1)“草色烟光”写春天景物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象,但加上“残照”二字,整个意境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氛围。

7(2)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所谓的“春愁”,不外乎“相思”二字,但他却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一些消息,让读者去猜。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远远发来;迤逦写到之时,又煞住,另起笔墨,更端发来。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为读者设下一个迷魂阵,让这个悬念导引读者沿着曲曲折折的路走下去,直到最后一句,著把词人精心捆结起来的“包袱”抖开,使真相大白。枸思巧妙,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的感情达到设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1)这两句是对离情的描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2)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远。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美也分不开。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而上下两片结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评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韵。

5、(1)“归”字 围绕“归”字写了四幅画面: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2)、《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光照虚落”相映照,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们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所在。

6、(1)“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待”字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2)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3)三四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丽、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因此这首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有“奇”的特点,使人耳目一新。

7、(1)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等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逢入京使急切地托其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从中也再次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2)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8、(1)“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紧扣题面写出了秋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月光,那由长安城此起彼落的砧杵的捣衣组成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的一种挑拨啊!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2)这种说法其实没有理解作者的深意。从内容上看,结尾两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有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从手法上看,全诗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结尾两句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9、(1)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首句写落日西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方景;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见天边,由东望到远,由西望到东。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而言,诗人身在黄鹤楼,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主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2)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10、(1)结拍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了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把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

(2)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画意,清新悦耳。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谐而鲜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1、这里并不矛盾,相反是觉得加得好。因为它真实。苏妻王弗逝世这十年间,苏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是悲凉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到了以食桤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即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总记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悬念,但决不是经常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感情潜流,忽如闸门打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因此这里的“不思量,自难忘”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12、(1)首联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都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奉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5.题红叶唐诗鉴赏 篇五

【作品介绍】

《题红叶》是相传为唐宣宗时宫女韩氏所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失去自由的宫女,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此诗之可贵,就在于让人能够直接从宫人之口听到宫人的心声。关于这首诗的本事说法不一,但情节基本相似,今可见于鲁迅所编的《唐宋传奇集》。

【原文】

题红叶⑴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⑵。

殷勤谢红叶⑶,好去到人间⑷。

【注释】

⑴题注:卢偓应举时,偶临御沟,得一红叶,上有绝句,置于巾箱。及出宫人,偓得韩氏,睹红叶,吁嗟久之,曰:“当时偶题,不谓郎君得之。”

⑵深宫:宫禁之中,帝王居住处。尽日:整天,天天如此。

⑶谢:告,嘱咐。一说意为辞别。

⑷好去:送别之词。犹言好走。

【白话译文】

流水为什么去得这样匆匆,深宫里却整日如此的清闲。

我殷勤地辞别这一片红叶,离开这好去到自由的人家。

【赏析】

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一个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候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它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尽在不言之中,可以不言而喻了。《题红叶》诗中的.“到人间”三字,含有极其复杂的感情,这里,人生的要求、祝愿、遐想、幻梦是融合在一起的。总的看来,《题红叶》诗之空灵酝藉,言简意长,给人以玩索余地。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评李白的《玉阶怨》说:“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这话也可以移作对这首《题红叶》诗的赞语。

唐代出现了大量宫怨诗,但几乎全都出自宫外人手笔,至多只能做到设身处地,代抒怨情,有的还是借题发挥,另有寄托。这首《题红叶》诗以及另两首题梧叶诗之可贵,就在于让人能够直接从宫人之口听到宫人的心声。

【作者介绍】

6.“鉴赏与评价”达标训练题 篇六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的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进行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申,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剑,因此也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辉煌的战绩。他所获得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勛。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只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为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之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半,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辛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有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不能为他增添或者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花。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将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1文章题目是“人间鲁迅”,文中作者也一再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作为世代为人景仰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鲁迅,是人而不是神,因为“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对此,你有何看法?2鲁迅身后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如石雕、铜像以及传记,不只一次地被有意无意地铺垫与厚饰,使之成为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作者认为这是“可悲哀的”。你认同作者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明月清泉自在怀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速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好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瞑》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绪。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荼。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成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美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振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堆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的情怀,也便有了他哲语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3作者认为,真正进人了人生的生存程序后,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而“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对此,你有何看法?

4作者说“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你认为此说恰当吗?为什么?

望春柯灵

离开龙山,又是一度月圆。小巷寂静的生涯,已渐觉相安若素;而且俗务困人,每天被琐屑的工作缠绕,也不复有余裕坐寻幽窗,悠然作遐想。只是龙山的望春花,至今还频来相扰,使人难忘。

龙山山腰的宿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种着两树高大的梧桐,三

四棵矮小的黄杨,一株望春花。我迁入宿舍的时候,正是风雪连天的寒冬,梧桐早已落叶,望春花也只剩着疏落的空枝;惟有终年常青的黄杨木,还透示着几分生意。时节推移,渐渐由冬转春,气候虽已日渐暖和,大地却还沉睡未苏;第一个泄露了春讯的,就是那树望春。草未曾茁青,树没有抽芽,望春花却在濯灌的枝头,开起了满树的花蕾。宿舍里深通世故的女佣,有意无意地说:“望春花开了,春天就快要来了!”

从那时起,不知为什么,我对这满树含苞的望春花发生了好感,而且有些为它杞忧。一天早晨,和同住的朋友在院前小立,我说:“望春花开得这样早,怕等不到春事烂漫,就要零落了罢!”朋友冷漠地回答却出乎我的意外,他说:“望春花是最难看的花了!枝干僵禿,有花无叶,让它零落了也好!”更出我意外的,此后他竟几次表示对望春的嫌厌。我觉得很不平,有一次对他说了这样带刺的话:“放心罢,朋友!望春花不是为你开的,它并不要你赏识!”朋友还说:“谁教它开在这里,让我看见呢?”我怃然,没有再开口。

每天午后,柔阳拔逗着春意,蜜蜂翅上驮着薄薄的东风,在黄杨木上纷飞。同住的伙伴都到山麓去了,我总独自伫立院前,对望春作许久的顾盼,而且常不免为它担忧:“花开得早,自然也就谢得早,来时寂寞,去时冷落,岂不辜负了大好春光!”眼见望春花欣欣地开放,粉妆玉琢,洁白如雪,我越是倾心怜惜,我的隐忧也越是深切。

不幸的预想常常容易实现,春意盎然的一天早晨,紫槿花红出墙头,我终于发现望春的残葩零落在院中的草地上了。我像亲自演了一出人间的悲剧,心头侵蚀了无名的怅惘。

我曾经决定要为这素馨的花树写一篇童话:假定望春花是一个追求光明的少女,春天就是她理想的王国。肃杀的严冬使她发愁,料峭的寒风使她颤栗,她决定独自出发,向天涯海角寻觅春天。跋涉了无数山水,饱尝了无限苦辛,当她听见南国的燕子送来第一声呢喃,冬眠的蛰虫打了第一个呵欠,她知道自己的愿望快要达到,激动得发狂,立刻在寂寞的大地上展开惨白的笑靥,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于是风暖了,草绿了,花开了。但春天刚来,自己却已经憔悴,在春阳温暖的怀中,作了个含泪的微笑,悄悄地离开了人间。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我立下心愿要为望春抒写。但只恨自己才分太浅,几回铺笔,几番搁笔,我终于没有写成。

人事倥偬,如今我已离开了龙山,望春花的故事却依然频来相扰,甚至见她化作白衣的少女,宛转轻愁促请我对她践约。几日以前,因事偶上龙山,便去看看院前的望春,现在已经是绿叶成阴,迥非往日的丰姿了。我想,望春有知,对那过去的旧梦,怕也早如隔世,淡然忘却了罢?果然,那么我的心愿,这样也就算偿!

5对作者笔下望春花的形象你如何评价?

6作者的朋友不喜欢望春花,对望春花态度冷漠,作者很不高兴,说出了一些带刺的话。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如何评价这种情感?

从长安出发和谷

从长安出发,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出四塞,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长安出发,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入历史的长河,或溯源而上,或顺流直下,去寻找今之西安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一种饱满的思想感情。

我曾躲开罗马威严而阴冷的废墟,绕过喧哗的街市,像一位当地的平民百姓,徘徊在一座地下商场的普通厨具货档间,想购置一件两件美观又实用的瓷碗。一件是敞口的碗,一件像盆儿,肉色的白釉,饰有黄或蓝的色决,点缀着一些简练明朗的小花图案。我用不多的人民币兑换来的挺吓人的多少万里拉,买了它作为纪念品。当时我是怎么想的,买了它回去,显然是舍不得用来盛玉米糁吃的,我是在寻找这异城的CHINA对我这么个从长安出发的旅人来说,究竟在意味着什么?老家的耀州瓷,有我与生俱来的思维的资源,它在我幼年玩瓷瓦片的时候,就把一粒坚硬的种子埋进了我的体內。连老家一字不识的老汉,也会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话,当然他们并不完全明白罗马的准确含义,但知道这个词语所能表达的寓意。

从长安出发,我们很容易走到汉朝。我们汉朝的先人,很大气,也朴素得可爱,当他们第一次极模糊地得知有关罗马的信息时,马上想到的是,罗马可能类似于我们的神州,便不无友好地说,那就叫它“大秦”吧!这是一个极具中国化的命名。我的乡党张骞尚不知罗马,班超的二次西行,认识了这个西方大帝国。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土地上长出的茂盛的桑叶喂肥的蚕儿吐出来的。无疑,精美的瓷器连同丝绸、漆器、铁器等一起,是从这里出发,从西域经中亚的中路,或从北方经匈奴传中亚人西亚的北路,以及从南海经印度人波斯湾的海上丝绸之路,抵达遥远的罗马的。

是的,罗马的商团第一次来到洛阳的时间是公元前100年左右。而这更早,《旧约》中便以“西尼”一语称中国了。怎么去考证长安与罗马究竟是谁先认识了谁,似乎并不十分要紧。我们所面对的无可争辨的事实是,从长安出发,我们走到了哪里?走出了多远?为什么走?获得的又是什么?一个是柔软的丝绸,一个是坚硬的瓷器,在漫长漫长的历史风尘中,它们在大漠的驼背上,在沧海的帆船上,是以长安的名义、长安的标签、长安的品牌远行的。

我曾留意过海底打捞瓷器商船的消息,那被海水湮没了若干岁月的瓷器是不会变质的,它的破碎应该说是期待和梦想的破碎。打捞上泉的也许是瓷的尸骨,也许是旅人的灵魂,我尽管弄不明白它是出自定窑、钧窑、景德镇。还是出自龙泉或我的老家耀州,它在重见日月后所发出的光芒,却使我为之炫目。我会在还乡时去问候故土上的古窑址和依然生生不息的炉火,打听新瓷品的工艺创新和销路行情,并向他们说说有关在罗马购置瓷具的琐事。它肯定已不是我们的泥土和炭火烧制的,它的釉色也没有一方水土的亲切感,但这的确很美,很可爱,让人一样感觉温和。前不久的丝路之行,我在大漠申的玉门关遗址旁捡到了一小块古瓷片,有黄褐色的釉饰。它又该是谁丢下的,又有多少让人思忖和念想的事情呢?

当今从长安出发的路已似乎不再曲里拐弯,它有形也可以无形,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通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通向众多的人群和无数斑驳而丰饶的心灵。每一次的出发,总让我们感动不已。

7作者在文中使用“长安”这一旧称,却不使用“西安”的今称,自有其特定意味。请你品评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8作者说在还乡时会向人们“说说有关在罗马购置瓷具的琐事”,并强调“它肯定已不是我们的泥土和炭火烧制的,它的釉色也没有一方水土的亲切感”,但又说“这的确很美,很可爱,让人一样感觉温和”。你如何评价作者这种观点?

草木有本心潘向黎

读唐诗,读到这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最惨?是次品。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

想到次品了。

说次品是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废品。废品与无用之物是不同的概念,无用之物就是无用,没有什么过错,也许是人们没有想出它的用处,也许是它并不想为人所用就装出一副全不起眼的样子,总之,无用不是褒义,也并不是贬义。但是废品就不一样了,它已经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扭曲或者提炼),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却没有达到被改造的彼岸,没有达到改造者所希望的那种被用的要求,因此被扔在一边,不再被“用”。

我看不起废品,觉得它很可悲。

而无用之物有趣啊,它自然——一春来草自青;它放任——纷纷开且落。保留了许多可能却引而不发,终于任其凋零如陨叶落花,以一无所有保全了天然。

竹子是最中国化的草木,很有用。古代时用来做简,用来刻字,一烤会出汗的,所以史书又叫汗青。可以建竹楼。可以扎筏,还可以制家具,桌椅屏风还有床。

想想许多熟悉的带“竹字头”的汉字:竿、竽、篙、笼……都在告诉我们竹子的用处。雅一点的则是笠和笔,文人出门和在家随时相伴的。

最风雅的自然是箫、笛,还有笙。

人喜欢这些竹制的器物,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若是从竹子的立场出发,被人如此看重是荣宠还是不幸则很难说。

要被砍下来,接受挑选,然后或劈或凿,又削又磨,甚至千揉百烤,真是苦心志,伤筋骨,可伤可叹。何况还有那些被砍了下来,又因为形状不合要求,或者后来爆裂,或者凿错削坏了……弃而不用的,何等可悲!一旦次了,便什么都做不成了,它永远不能回到山间坡上,做自由自在沐雨栉风的竹子,而且连露水都不来打湿它,它连哭泣都不能够了。

它不再是竹子,而且什么都不是。它既不是竹,也不是竹制品,它没有姓氏,只有一个统称叫做“次品”。

人总是这样,看到竹子就想到要做成什么,而且相信。经历的所有折腾劳苦都必然会有报偿,要奋斗就要牺牲,而牺牲了就会成功,至少有意义。似乎没有人肯正视一个真相,或者说因为对成功不可抑制的欲望而假装忽略了它:成功都是用牺牲换来的,而牺牲不一定与成功有联系

何况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成功?现在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衡量的,而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一出发就是错误的。

一来本性就是错了,再努力就是错上加错,再不走运成为次品,那真是万劫不复。但是一竿竹子要有用,就是要冒这样的风险的。一个人要成功,是不是也一样?

所以我喜欢这句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不论是次品还是成品,都不是它的本心。它的本心是做一竿不被理会的竹子,钻出土,解开带绒毛的笋衣,拔节,抽枝,在风里婆娑,在雨中瑟瑟,如果没有葬身熊猫之腹,那等待着它最后结局的是开花,死去……远离欣赏和利用,也远离扭曲妁企图,这样自然就避免了厄运。

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作为竹子,没有比这更好的命运了。不想有用,就不被扭曲,更永远避免了沦为次品的悲慘。

在无用申保全了自己,这样就不用为了实现一种可能而舍弃生命內在的九百九十九种可能。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

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如果我的“本心”拒绝盛放,那么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9请概括出作者喜欢“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话的理由。

10请你对文章的最后一段进行赏析。

温暖的村庄安庆

村庄真是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而且村庄自信,从村庄走出的人,无论走多远。有了多大的变化都还会回来看她。而远走的人,无论去了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村庄里的事。

你端起一个异地的碗,你会想起放在家中碗柜里的碗。什么碗柜呀,就是一个搁碗的木架子,也可能炉台有一个放碗的空间,垒妒子时就留下的放碗的地方。筷笼子就挂在墙壁上,风吹来,筷子们像占卦人抖动的卦签,那种响动忽然就搅动了你的胃口。有时侯你想城里的墙上为什么不也挂这样的筷笼子,让风也吹一吹,听听筷子的响声。这样的时候你站到了厨房的窗前,开始望着家乡的方向,你把耳朵尽力地往窗外挪。你就会想起家乡的糊涂面条,想起放在糊涂面条锅里的红薯,想起黏在红薯上的黄豆。

春节在家时,有一天儿子对你说,爷爷的手工面真好吃。儿子去老人的锅里给你盛了一碗,你怔怔地捧着,自己就是吃着父亲的手工面长大的啊。现在自己的孩子也喜欢上父亲的手工面了,想起自己在城里馋时去吃街上的手工面,父亲的手工面才是最最好吃的啊。你的泪掉在了碗里。

走在流浪途中的人最频繁想起的一个词,就是“村庄”。那个在某棵树下埋着自己胞衣的地方是永远忘不了的。那里才是你最终的灵魂,才是你灵魂的栖息之地。是又一次远行,背起行囊就要回家的时候你忽然地想起村庄,忽然想起“温暖的村庄”这几个字,你对村庄的温暖有了一种疼痛的体味,你已经闻到了土地的芳香。当脚步踏在村口的时候你的心悸动起来,那是一种远行,带着一种漂泊,一种苦寻的远行。你在村口闭上了眼睛,真的,一刹那,你竟然不敢大睁着眼睛去看自己的村庄。但你还是睁开,你实在想看看想念中的村庄,永远系着你灵魂的村庄。树叶在你离开时才刚刚成片,才刚绽出一年的旺盛,现在竟然已开始落了。时光真像一把锋利的钳子,再坚硬的钢丝也能铰断。走进院子,你看见了父亲,父亲是越来越老了,父亲的睫毛上都结上了皱纹。父亲站着,不说话,这个一生不爱说话的老人后来说:你不是爱吃梅豆嘛,霜降后的梅豆结得稠。你这才看见满院子的青绿,梅豆枝上的白花,在白花的中间拱出豆荚,还有和梅豆争着地盘的丝瓜。

村庄是很大的,要真正走遍村庄也是不容易的。村庄好像是让你永远都不会走遍的,你长到八十岁,回头一望你真的会有没有走过的地方,没有去过的人家。其实这就是村庄的阔人,村庄给你的念想。村庄是太大了。多少年多少代她生长了多少树多少庄稼,衍生了多少人,养过多少鸟多少牲畜,建起了多少房子,多少人走成了多少路,你怎么会把村庄走遍呢?其实,存在是很小的,抬一抬腿就到头了,村庄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只是那巴掌一握就会把好多游子,把好多时光,把好多的梦,把多少年庄稼的长势握在手里。

你现在又离开村庄了,你又天天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有一天你又站在阳台上,你遥望着村庄,你忽然又想起“温暖的村庄”了,你想起了一棵孤独的坟树,坟树下的母亲,坟树上留恋着悠然盘旋的鸽子,坟树,其实是你最大最痛的怀念。你想起一生都守在村庄的父亲,你想应该让父亲来这个城市走一走。站在窗口忽然想,让父亲来看看城市的成长,城市的摸样,让父亲也站在楼上望一望他住了一生的村庄吧。

你的心已经跑回村庄。

村庄永远固定地在那个地方等你。

上一篇:最全医疗机构年度效验工作总结下一篇:黄山印象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