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牛顿第一定律学案1(教科版必修1)

2024-10-05

3.2牛顿第一定律学案1(教科版必修1)(4篇)

1.3.2牛顿第一定律学案1(教科版必修1) 篇一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4.1 牛顿第一定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

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教学方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二)进行新课

1、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2、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3、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4、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小球会怎样?

2.3.2牛顿第一定律学案1(教科版必修1) 篇二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力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D.A蛋碰撞部位除受到B对它的作用力外,还受到A蛋中蛋黄和蛋白对它的作用力,所以所受合力较小 8.(2011普陀区第一学期高三质量调研物理卷)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甲、乙两同学,分别静止于水平地面的台秤P、Q上,他们用手分别竖直牵拉一只弹簧秤的两端,稳定后弹簧秤的示数为F,若弹簧秤的质量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受到的拉力大于F,乙受到的拉力小于F B.台秤P的读数等于mg-F C.台秤Q的读数为mg-2F D.两台秤的读数之和为2mg

9.(2012四川省德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一只封闭的小箱子,自重为G,内有

一只重为G0的小蜜蜂,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则关于箱子对地面的压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小蜜蜂在箱子内水平匀速飞行,箱子对地面的压力等于G B.若小蜜蜂在箱子内竖直向上匀速飞行,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于G+G0 C.若小蜜蜂在箱子内竖直向下匀速飞行,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小于G+G0 D.若小蜜蜂在箱子内倾斜向上匀速飞行,箱子对地面的压力等于G+G0

10.(2011北京东城区模拟)一质量为m的消防队员从一平台上无初速度跳下,下落2 m后双脚触地,接着他用双腿弯曲的方法缓冲,使重心又下降了0.5 m,在着地过程中,试估计双脚对地面的平均作用力.(重力加速度为g)

化学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碘食盐中加入的是碘酸钾

B.常用于杀菌消毒的84消毒液的成分是液氯 C.可用硝酸银溶液来鉴别纯净水和自来水 D.变色眼镜和照相器材的生产都要用到溴化银 2.下列变化过程不能直接实现的是()①HCl ②Cl2 ③Ca(ClO)2 ④HClO ⑤CO2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易错题)已知常温下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现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卤素的性质实验。玻璃管内装

()

4.(2012·淄博模拟)下列对氯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量的铁在氯气中燃烧可生成氯化亚铁B.用pH试纸测得氯水的pH=

4C.溴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后,上层颜色变浅,下层颜色变橙红色

D.由Ca(ClO)2+CO2+H2O===CaCO3↓+2HClO可推出Ca(ClO)2+SO2+H2O==CaSO3↓+2HClO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5.如图是一种检验某气体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图中B为开关,如先打开B,在A处通入干燥氯气,C中红色布条颜色无变化;当关闭B时,C处红色布条颜色退去。则D瓶中盛有的溶液是()A.浓硫酸B.饱和NaCl溶液C.浓NaOH溶液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2011·安徽高考)在饱和氯水中 Cl、NO3、Na、SO23可以大量共存

D.浓NaBr溶液

B.(2011·江苏高考)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C.(2011·天津高考)向无色溶液中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下层溶液显紫色说明原溶液中有I―

―D.(2011·天津高考)SO2通入碘水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I2+H2O===SO2―3+2I+2H

7.(2012·铜陵模拟)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Ⅰ图中: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就可全部消耗B.Ⅱ图中:量筒中发生了加成反应 C.Ⅲ图中:生成蓝色的烟

D.Ⅳ图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能退色,将硫酸溶液显酸性,结果有Cl2生成8.(2012·哈尔滨模拟)有一瓶无色气体可能含有HCl、SO2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此气体通入足量稀应,得无色透明溶液,把此溶液分成两份,分别

BaCl2溶液和硝酸酸化了的AgNO3溶液,均出现白色沉淀,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不能确定原气体中是否含有SO2B.原气体中肯定有HCl C.原气体中肯定没有CO2D.原气体中肯定没有HBr、NO

29.(预测题)氯气溶于水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再通入少量氯气,c(H)/c(ClO)减小B.通入少量SO2,溶液漂白性增强

C.加入少量固体NaOH,一定有c(Na)=c(Cl)+c(ClO)D.加入少量固体NaOH,溶液的pH会略微增大 10.(2012·郑州模拟)向含有Fe2、I、Br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

-+

滴入烧杯中,至溶液CO2、HBr、NO2、氯水中,恰好完全反加入盐酸酸化了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线段BC代表Fe3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

B.原混合溶液中c(FeBr2)=6 mol/L

C.当通入Cl2 2 mol时,溶液中已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2Fe2+2I+2Cl2===2Fe3+I2+4Cl

D.原溶液中n(Fe2)∶n(I)∶n(Br)=2∶1∶

3+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11.(9分)工业上用Cl2和碱制漂白粉、漂粉精及漂白液。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工业上将氯气制成漂白粉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漂白粉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会变质,在变质过程中既有非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又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是。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A.生石灰B.漂白粉C.NaOH①HCl

②O2③CO

2D.Na2SO

3(3)用贮存很久的漂白粉与浓盐酸反应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气体是

④H2O(气)

12.(14分)(2012·信阳模拟)A~G各物质间的关系如图,其中B、D为气态单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C和E的名称分别为、;

(2)可选用不同的A进行反应①,若能在常温下进行,其化学方程式为;若只能在加热情况下进行,则反应物A应为;(3)MnO2在反应①和反应②中的作用分别是、;

(4)新配制的F溶液应加入G。检验G溶液中阳离子的常用试剂是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7分)(探究题)某学生利用以下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其中A、F分别为氨气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装置A的烧瓶中可装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装置的名称是;E装置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入C装置的两根导管左边较长、右边较短,目的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C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另一生成物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有a mol氯气参加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总数为b个,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2牛顿第一定律学案1(教科版必修1) 篇三

1.教学目标

1、知道并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什么是惯性,能够列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

2.教学重点/难点

“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

2.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研究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

二、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观点——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他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年前伽利略才提出了新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你同意谁的观点呢?请各小组自主探究。

投影:自主探究提示:

(1)观察课本,想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2)结合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①怎样能够使静止的足球运动起来?②足球离开运动员的脚以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速度有何变化?③骑自行车时,如果停止蹬车,自行车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

因此,你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来维持?物体的运动和物体受力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3)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对物体的运动和受力关系进行了研究,你同意谁的观点?

2、展示交流合作学习成果

师:你是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还是同意伽利略的观点?说出你的理由。生1:静止在课桌上的书,用力一推由静止变为运动,不推,重新变为静止。可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生2:骑自行车时我们停止蹬车,车仍然继续运动;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在空中飞行;掷出去的铅球能继续向前运动,可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生3:物体的运动有时需要力,有时不需要力来维持。

生4:我们组也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如汽车刹车后仍能继续滑行一段距离。

3、疑难解析,评价激励

师:爱因斯坦曾把一代一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作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的破案过程,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向错误的判断。也就是说,光凭经验来做判断常常是靠不住的,在探究运动原因的“侦探小说”里,亚里士多德正是由于凭借生活中明显的线索引出了错误的判断。

师: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力,而是受到了摩擦力才停的。因此,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阻力。

师:现在假设你是伽利略,你会寻找怎样的“侦察”方法去推翻这维持两千年的“错案”? 师:物体不受力时能否继续运动需要实验来验证。

三、牛顿第一定律

1、设计实验方案(1)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师: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设计出实验方案。

1、明确探究实验的对象、条件:要探究运动物体不受力时,运动情况会怎样,实验时我们应该把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应观察运动的物体在不受(阻)力时运动情况,你打算怎样创造“不受(阻)力”实验条件?

2、回忆以前做过的“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如图1所示,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我们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思考以下问题:

(1)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能使玻璃罩内达到“绝对真空”吗?

(2)既然做不到“绝对真空”,你是根据什么现象推断出真空不能传声的?当玻璃罩中的空气越来越少时,我们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我们就会听不到声音,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受这种方法的启示,你能否设计实验,探究运动物体“没有阻力作用”时怎样运动?

3、结合课本,分析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

思考:(1)为充分“显示”阻力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影响,每次实验时应该控制哪些因素相同?如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

(2)为什么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3)小车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4)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5)设想一下,如果水平面足够光滑(没有任何阻力),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怎样?(2)展示交流合作学习成果

师:下面请**组来展示实验计划与实验方案。

生:我们知道地球上完全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使物体受力逐渐减小,观察物体运动情况,进一步推理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这种方法叫理想实验法。实验时我们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观察小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进一步推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我们设计的实验表格:

师:我想问一下,实验中为什么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生:为了让小车的起始运动情况一样,也就是小车的起始运动速度相同。

师:很好,同学们的方法很精彩。通过观察小车在毛巾、棉布、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推理得出小车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学交流或请教老师。

2、进行实验

师:同学们注意了,老师发现有几个组的小车不是沿直线下滑。那几个组的学生都在频频点头。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一下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 学生交流讨论。生1:可能是小车的前后轮不在一条直线上。生2:可能木板表面不平。生3:小车的前轮在滑行时运动。

师:同学们思考得很全面,那该怎样解决呢? 生1:换小车。

生2:用光滑平整的木板。生3:让斜面的坡度小一些。

师:很好,那我们按照改进的方案重新做实验,并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学生继续实验。

3、展示探究结果

师:同学们都做完了实验,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展示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投影实验结果:

生: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的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

视频观看:目前的一项体育项目——冰壶球运动,由于球运动过程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前进。

师: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在它发现的最初往往是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没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去支持你,许多人可能会放弃,但伽俐略没有放弃。

4、阅读理解 师: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样呢? 生:永远保持静止。

师: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师: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适用范围为一切物体,条件为不受力。

师: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同学们还有补充或疑问吗?

生:我补充一下,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推理得出的,这种方法叫理想实验法。

师:你补充的很好!

生: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吗? 师:是的,牛顿第一定律适用于一切物体。

四、惯性

师:牛顿第一定律还指出一切物体都具有一种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惯性。

1、思考、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为什么立定跳远不如急行跳远跳得远?

(2)参加百米比赛的运动员到达终点为什么很难立即停下来?

2、演示实验:将小木块放在小车上,小木块随小车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飞出。

学生讨论分析。

3、试一试:请你在地面上用力竖直向上跳起,观察一下,落地点将落在起跳点的前边、后边还是起跳点上?

想一想:(1)当你在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落下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前方、后方还是起跳点上?(2)当你在火车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后,火车突然加速,你落下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前方、后方还是起跳点上?

4、精彩展示

课前选出6个学习物理困难的学生,两人一组,提前练习下面3个实验中的一个,课上让他们精彩展示。

(1)将纸条压在玻璃板下,猛然抽出玻璃杯下的纸条。

(2)将6个象棋子叠起来,让两个学生展示迅速击打最下面一枚棋子。

(3)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片,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学生讨论分析。

师:大量事实表明,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5、观看视频,小组讨论。

让学生观看拍打灰尘、锅炉工人填碳、足球的“香蕉球”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冲刺终点,驾驶员系安全带等方面的视频片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上述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师:惯性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我们要加以充分利用,例如,斧头松了,利用惯性可将斧头牢牢地套在斧柄上;跳远运动员助跑后,利用惯性能跳的远些;柯受良利用惯性飞越黄河等。

师:当然,也有对人类不利的一面,如开车不可超速,驾驶员系上安全带等。

课堂小结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用你喜欢的图示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画图。

2、各小组推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在互评、自评中取长补短,知识框架得到修正、完善。

3、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板书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4.3.2牛顿第一定律学案1(教科版必修1) 篇四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得失等六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习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习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 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平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二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陈诚层层递进方式呈现:

六、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七、结束语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深圳初级安全主任试题下一篇:信息教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