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

2024-06-13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共17篇)

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 篇一

教学论文:

标题:浅谈《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作者单位:濮阳县五星乡中心小学姓 名:王金花 电 话:*** 科 目:初中数学

单位推荐意见:

单 位 公

章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五星乡一中

王金花

摘要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备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石。究竟怎样备课,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呢,本文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变一次备课为二次备课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备课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各位教师打造出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师;备课;高效课堂;

第一,备教材。

备教材就是对教材的内化与外化。所谓内化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理解个性化意义建构的过程。内化的广度与深度与驾驭教材的能力成正比例关系。内化不是教师对文本教材或者教参文本的复制和粘贴,而是对教材文本知识与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结合。不仅仅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整合,还包括对一章内容的整合,甚至是整个学期、整个学科教材的整合。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占领制胜的高地,才能在整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运筹帷幄。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站在一个高度,而不是仅仅教好这一节或这一单元上。要知道教材是经典,是教与学的蓝本。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要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并且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各科学习都不是脱离实践的纯理论的学习,所以我们还要备这些知识与我们的日常实践有什么联系,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仅有趣而且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

第二,备学生。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的“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而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学生转。在这中背景下的备课,自然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努力解决“怎样教”的问题。这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单向的传递信息与接受信息的关系。于是弊端便出现了:课堂上,教师习惯于以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理解感悟;习惯于把学生当成课堂上主角,而学生也习惯当配角,努力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为了完成事先设定的教学任务,对课堂中学生提出一有价值的问题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学生只会被动地跟着教师转,主动性被束缚,创造性被扼杀。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显然,传统的教学观和备课上不利于培养学生上述品质,必须改变。而关键是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观念,从过去的研究“教师怎样教”的问题转变为 “学生怎样学”上来。备学生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要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做到了如指掌。我们要想把知识传授给他们,我们必须投其所好,要把知识以他们喜欢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以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做作业、提问问题。这样他们才会对这门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我们的教学就能很顺利的进行下去,学生才能学会。二要了解他们的学情。为什么差生会越来越差,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授课时没有了解他们的学情。我们设置练习题、布置作业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设置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否则,就会导致差生越来越多,差生越来越差。为此我们备课要做到以下几点:新旧知识有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着学;学生难于理解的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必要时设置“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

第三,备教法。

教材了解透了,学生了解好了。接下来就要思考教的方法了。是让他们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是让他们通过阅读学习还是通过实验来获得?我们就需要依据所教的内容,依据学生的特点来好好设置了。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也认为适合教材所教内容,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在备课时我们就需要先仔细选择一下教法,这样才能更好的传到授业解惑,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第四,备学法。

课堂并不是只是老师教的问题,还要考虑学生如何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我们碰到仙人,它让你选是要金子还是学点石成金的方法,你会如何选择呢?我想我们肯定会选学学点石成金的方法。教学也是如此,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才能学会,怎样把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这就要求我们备学法。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才能在以后离开学校后更好的适应社会。但是学法的确定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符合学生年龄段的要求,符合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实际,这样才能达到我们不教的目的。

第五,变“一次备课”为“二次备课”。

通常说的“教案”一般是指在授课之前的授课计划,可以说是“教前案”。但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还应该有课后的反思,谓之“教后案”。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后对教与学活动的思考,对教学目标的达到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程资源是否整合、对未遇见言行是否处理妥当、问题设置是否有意义、情境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它属于教师的元认识能力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一种不值得过的生活。”教后有何感想、心得,教学应作哪些调整等等都是反思的内容。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新课程学习、鉴别、开发、利用、追踪的必要措施,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总结改善的过程,是与学生共同开发、创造课程资源活动的小结、思考,教学反思也是教师成长成熟的实践和标志,特级教师纱福敏认为“创新教学三个标志,即情境、留白、反思”此话在理。教学反思工作教师应认真践行。

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必须先积累“内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多学习。主要是业务知识和教学技能学习,杂志是最好的学习信息库。

2、多听课。集各家所长,树自家之风格。通过听课,尤其是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再结合自己的体会,备起课来就省时省力

3、多总结。学有体,教有心得,把这些熔为一炉,上升为理论,即教学总结。有总结,才会有发展和提高,讲学习、教学、总结三位一体,才能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部机制,使自己的“内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教育不是去用模具塑造人,我们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爱憎和欢乐,我们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过程,是让人获得幸福或者说获得拥有幸福的智慧与道德。这是教育的一个基点,自然也是备课的一个基点。备课可以 有多种方式,也可以表现出教育者的个性,备课也是一门艺术,让教育无痕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于春祥.发现高效课堂密码 [M],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 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 [M].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1 [4] 李炳亭,褚清源.问道课堂 [M].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2[5] 雷振海,李炳亭.追寻教育的幸福 [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

2.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 篇二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注重概念引入过程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 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 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 强调兴趣的培养, 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 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创造, 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对概念理解能力的目的。

1. 突出主体性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材为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 不可以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 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 激励求知欲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通过探索、解决问题, 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 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 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3. 注重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 又提倡“学以致用”, 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 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任何理性认识都源于感性认识。教学时如果条件许可, 应尽量多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直观的感知材料, 并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的方式进行分析、综合、比较, 以认识概念的内部运动轨迹, 然后用词把它概括出来。它是培养学生采用集中思维揭露概念本质的基础, 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注重概念规范通俗

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 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现在中学生毕业以后, 如若考不上重点高中的, 也有大部分靠自学成材, 即使升学, 也要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 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同时在中学阶段要发展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也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入手, 养成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习惯。这样既可以为教师讲解打下基础, 又可以弥补教师讲课的不足。教师在教授知识时, 不仅要把知识的精髓教给学生, 而且还要教会学生看书, 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只有学生看通弄懂了教材, 熟悉有关数学语言, 懂得了定义、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的真实意义, 才能掌握知识, 运用知识。

1.七年级学生重点应放在培养读书习惯, 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阅读, 分析章节内容, 扫清文字障碍, 难以理解的数学名词或句子, 可先作一些解释。

2.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写提要, 在教材上画重点、写批注、添内容 (如补图形、补步骤、扩张概念等) 。

3.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数学结构, 分清定义、公理、性质、法则、定理、推论的内涵和外延, 弄清逻辑关系。

4.强调学生阅读时注意教材中数学语言的严谨、简练, 注意例题的格式, 要求学生以课本上的规范纠正自己作业中的错误。

三、力求概念讲解透彻, 注重概念表述准确

课堂上概念的讲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突出本质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 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 它的干扰程度直接影响到学习的难易。在传授知识时, 教者若抓住了重点, 并通过训练反复加以强化, 学生便能把握着概念突现出来的实质, 尽量减少乃至消除外来因素的影响;反之, 学生将会在事物特征被掩盖的情况下模棱两可, 甚至不知所云。

2. 及时定义

下定义的过程, 是对概念本质特征的一种归纳巩固过程。对于抽象的概念, 过早的下定义, 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 但定义下得太迟, 又使学生的已有知识呈现零乱状态, 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更不利于概念的定型化教学。

3. 具体运用

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 篇三

一切文学即人学,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而且兼具人文性,对于人的健康成长,二者缺一不可,而后者曾长期被忽视,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必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用什么去唤醒学生?情感是最好的武器。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情感,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人际情感

人际情感包括:师生情感、生生情感、伦理情感。

1.师生情感

师生保持正常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体现创新课程提倡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老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学生,心甘情愿为学生付出一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才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老师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鼓励、赞赏,更体现在课后批改作业的一圈一点。老师的一言一行,一声柔和的赞许,一次中肯的批评,都可能改变在学生中的印象,甚至影响其一生。

2.生生情感

学生与学生都是同一时代的人,没有代沟,较易沟通,有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很难沟通,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纯洁、真挚的友情。如学习《湖心亭看雪》,让学生懂得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朋友要交对自己有积极帮助的朋友,要把握对错尺度。

3.伦理情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与兄弟姐妹和谐相处。如学习《傅雷家书》,傅雷对孩子的谆谆教导,要孩子正确面对挫折,以乐观、坚韧、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情感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让学生看电影《城南旧事》,学生被电影为我们创设的浓浓思乡之情所感动,学习兴趣高涨,也能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深入生活。语文小生活,生活大语文。在学习中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阅读、写作放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参加社会实践,获取感性材料,感悟世界之精彩、人生之真谛。

3.课堂结构灵活多样。依据文章特点,学生理解能力、兴趣,选准课堂教学切入点,力争开始抓住学生,做到既环环相扣,又有张有弛。采用多种形式的竞赛,在竞争中学习。或把课文改编成小品、剧本,师生共同表演,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深刻含义,受到启发、教育。或引入音乐、绘画,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作品。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用真情打动学生心灵,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兴趣,学好语文。

三、教学思想内容情感

1.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主要是课文的思想内容。师生通过探讨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达到教育学生,相互理解、沟通情感的目的。如《小橘灯》中小姑娘由于险恶的环境造成她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那么“我”采取哪些方式消除小姑娘的戒备心,使她对我感激、信任的?根本原因是真诚。引导学生谈同学之间如何消除隔阂,共同进步。这样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提高了学生探究语文的兴趣,又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判断他人情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当然,以课本中的特殊人物、特定环境感染、教育学生,也是情感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2.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文章乃感情之载体,无情之文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得其表之活泼灿烂,不久便枯竭而死;情感充沛之文章,则匠心毕现,文采斐然,如夜花千树,观者如潮。若做出至情之文,须行“有情之举”:

第一,以“情眼”看世界。有情之人,写出有情之文,须以“情眼”看世界。一块摔坏的玉佩,一棵其貌不扬的苍松,用情眼去看,便可以看见价值,这些普通的东西,也能演绎出曲折婉转可歌可泣的故事。客观世界会因人的情感的附着与渗透鲜活起来,文章也会字立纸上,人物便会栩栩如生,情感便会充盈饱满。

第二,以“情心”酿佳作。一个善良淳朴的人加一颗敏锐多情的心,是文章的情感基础。见花开而知春,见叶落而伤秋。反之,一个人不多情,甚至连起码的道德情操都没有,一定写不出情感充沛的文章。

第三,以“情笔”成华章。其义又有二:一曰我手写我心。为情造文,言为心声。写文章应该有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二曰以己之心,推人之腹。推己及人,由个体想到全体,由人生的渺小想到宇宙的广阔。这样才能感情充沛,有感而发。

情感应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砥砺品格。

4.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 篇四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尝试

李宏高

(福建省清流县实验中学)

摘 要: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立足校本实际,总结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的初中历史教学尝试,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当今素质教育区别于过时的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把探索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而这个要求对于点多面广,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相对滞后,却又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劳动力的广大农村初中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立足校本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是新课程理念教学的重要尝试。

一、在活动中教学,融趣味性和能力培养为一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强调“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列出了13种活动形式作为参考,对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探索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口头表达式

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在每学期之初的第一节历史课上,笔者将事先整理好的本学期小故事题目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并提出如下要求:每节课讲述一个与当日授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待笔者即将讲述相关内容时,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每两人一组,共同分享所搜集的资料,推举一人或两人登台讲一个故事,每学期全班学生各轮流一遍;小故事资料必须整理成文,字数可限制在800字以内,学期结束时,将全年级优秀文章编订成册,供全体同学传阅。

2.阅读与书面表达类

开办历史图书角活动。配合教材内容,让每位学生将自己认为最可读的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带到学校,书皮上注明班级、姓名、学号。然后将各班书籍收齐后,打乱班级顺序,发给每人两本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两周内至少读完一本,且每本书均要制作一张读书长卡,注明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读后感。两周后利用一节课开展读书报告会,每组推选一两名读书最有收获的学生介绍读书心得。

编辑历史小报。小报以历史知识为内容,尽量图文并茂。

3.学生观察类

组织识读甲骨文活动,以字证史。例如,笔者在讲述商朝历史时,将涉及当时社会经济的甲骨文,“田、囿、禾、籍、猪、羊、牧、鼓、磬”等字分别用幻灯片打出,让学生猜认。结果多数学生能够依照甲骨文的形状猜出文字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说出与今天相应的文字。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以上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经济的繁荣情况。

探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活动。学习汉代历史时,笔者将散见于教材各节的画像砖、石制做成幻灯片,并依画像砖、石反映的内容分为几组向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在理解每幅图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每组图所反映的汉代社会生活。

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排疑解难的方法,通过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游刃之时特别注意诱导学生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创见。

1.对学生进行问题启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自主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大胆地变教师设计课堂程序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实践中采用学生阅读―自主提问―精选重组―构建知识板块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从旁点拨,适时总结,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通过观点的碰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3.大胆质疑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心目中,教材是“权威”,教师是“权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观念极大地约束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当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的道理。

其实,过去中学教材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缺陷和错误,其中大多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况且,随着历史学科新成就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念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甚至证明是错误的,而教师由于个人知识能力和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更是在所难免。尤其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其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

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不迷信、不盲从的思想。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尴尬,笔者不回避,而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探讨,甚至争论来获得“真理”,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结构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殊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

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各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掌握。鼓励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数学的“集合”概念,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途径。

而在章节的教学中,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笔者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线)―知识板块(面)。

四、民主平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教师需要更新观念

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师权至上”的思想,破除教师中心论,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勇于承认错误,多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学生的信任。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和威信,可笔者以为教师的作用和威信恰恰来自学生的成功。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的师生双方才能进入“谐振”的状态,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教师需要建立民主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践中真诚爱护,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倍加关心,并适时加以点拨,而不能动辄训斥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对表现不良者,不做简单的批评,而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注意理解学生的烦恼与痛苦。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在教学中的浅薄探索,旨在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本身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伟。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如何高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15)。

[2]李萍英。试论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

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实验教学 篇五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将实验教学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的转化,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养成自主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探究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创建当今教育形式下的物理实验课模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增强演示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物理兴趣

我们知道,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强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检验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每个学生自己都可以做这个实验,实验器材(一个输液瓶,一根10至20cm的小玻璃管及带色的水)来源也很简单,如图所示.实验步骤是:在瓶里装入适量的水,用胶塞封闭,将玻璃管从胶塞中间插入瓶中,再从玻璃管上方吹入少量气,使瓶外的管中能产生一定高度的水柱,再观察它在楼顶和楼底的水柱的高度变化情况,从而推断出气体压强随高度变化情况学生便一目了然。

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水杯做放大镜实验等等,总之,能够让学生做的,一定要让他们做起来,协助他(她)们做成功,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其次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创新能力

教科书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绝大部分老师都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更不能说学生能够很好的熟悉实验器材。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根据现象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第三,协助学生进行日常生活小实验,及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第四,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 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物理知识。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6.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 篇六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作者:葛春艳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9期

[摘要]生物新教材对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师,应加强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探索和尝试,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实施新课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键词] 生物新教材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生物新教材对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这是我国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以至于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新课题。

一、培养学生创造创新意识,激发兴趣是前提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注意语言的技巧,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用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来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二、多种多样的作业形式,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高中生物教材的作业系统应由实验、演示实验、课内思考、课后练习、课外活动几部分构成,它是能力培养结构的直接反映,作业的形式应多种多样。现行教材的课后练习仅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这些形式仅能反映出能力培养结构的第一层次。而第二、第三层次的能力培养则需要叙述型的练习,包括论述题、分析题、讨论题。作业的内容还要具有思维性与层次性。作业内容应有概念问答题,设计实验过程或方法,解释生物现象与机理,运用理论于实验的问题,归纳知识体系与总结知识特征,阐述个人对有关生物问题的看法与态度。

7.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扬长教育 篇七

以上两个方面也表现了初中地理矛盾的两个方面。它折射出学校、老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 由于学校的考核、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不能达成共识, 不能产生共鸣, 它就对学生的学习不能产生推动力。作为教者很难把握教学, 作为学生学习也没兴趣, 尤其作为任课教师又怎样看待这特殊的矛盾现象?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培养学生长远的目标呢?

我们首先从内容上看, 地理这一门学科它涉及的是“深邃的天空, 广阔的陆地, 蓝色的海水”。可以简单地说是由“山、水、气”组成地理这一门学科知识。我们所居住的山山水水离不开地理, 地形、气候、河流等都与地理息息相关, 学习地理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人居环境, 了解世界各地、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 它更能使我们了解自然、战胜自然, 难道你不觉得大自然在呼唤我们吗?其次从纵向看, 在古今中外很多名人, 其实他就是一个地理学家。

针对初中地理在初中教学中的特点和位置, 应怎样发挥教学特长, 利用学生的特点和心理, 在地理教学新课程中如何实施扬长教育呢?通过几年的教学, 结合学科与学生的特点, 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发挥教学特长的。

一、编顺口溜, 寓教于乐

顺口溜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的知识, 利用几句顺口溜就能把它们连接起来, 这样便于学生学习、记忆、掌握, 学生就能在这愉快中学习知识。比如, 在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 我国34个省辖市要让学生一下子记下来是不容易的, 我就这样编一则顺口溜:“两湖两广两河山, 四市四江福吉安;云贵川藏内新海, 陕甘两宁港澳台。”这“山与安”和“海与台”有点儿押韵, 我边写边讲它所包括的几个省辖市。“两湖两广两河山”包括湖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和山西省等8个省级行政区, “四市四江福吉安”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江西省、江苏省、浙江省、黑龙江省、福建省、吉林省和安徽省等11个省级行政区, “云贵川藏内新海”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海南省等8个省级行政区, “陕甘两宁港澳台”包括陕西省、甘肃省、辽宁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等7个省级行政区;还特别强调的是“海”是指“海南省和青海省”。这样,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就能掌握, 学生学习也感觉轻松与愉快,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直观演示, 促进思维

教学中教师利用直观教具课件演示, 哪怕是一幅简图或者是几样文具的组合, 它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能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将感性的认识升华。如讲“中国地形”时, 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一幅简图, 老师可把主要山岭山脉在简图中画出来, 然后让学生填注主要山岭山脉的名称, 还有我国的主要地形, 如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也能让学生得到掌握等。这虽然是一幅简图, 但它比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看书要直观, 学生不但获取知识, 而且还浏览了我国的名山等风景区。又如在讲“褶皱”时, 书中描述的概念这“岩层在形成时一般都是水平的, 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 叫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皱曲即波状弯曲变形, 这就叫褶皱。”我就用几本练习本一起叠放在桌面, 代表系列的岩层, 然后在两侧给予一定的推力, “岩层”即会隆起形成弯曲状态, 这就是褶曲。当两边的推力不均衡或方向不同时, 这种弯曲状态就不一样, 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而直观地演示出褶皱的成因、形态, 得出褶曲、褶皱是由组成地壳的岩层受力做水平运动而致, 而且力量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褶皱的不同形态和规模。通过这简单的教具和课件演示,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得到了提高与延伸, 思维得到了创新。

三、参与互动, 享受喜悦

8.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板书 篇八

板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智慧的结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橱窗。无论怎样的自主探究活动,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板书都必不可少。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板书,不仅要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且要体现独特的化学美。

1板书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真实写照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最显著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发现者,成为学习中的主人。在苯酚性质探究学习中,下列板书更好地体现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过程:

2 板书是激发兴趣的源泉

板书的书写和应用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精美的板书,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学反应四个基本类型的关系比较中,将其板书设计成如下的熊猫图,学生情绪高昂,他们在领悟有关化学知识的同时,又受到爱护动物的教育。实践证明,好的板书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板书蕴藏丰富的化学喻义

板书是教师和学生创新的原野,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也是开发学生思维的沃土。例如在《化学平衡》教学中,下列板书蕴藏着化学平衡喻义,启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抽象的化学知识。

4 板书是智慧的起搏器

板书是目,知识是纲,智慧是魂。板书不但可以突破难点,而且还可以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例如在《物质的量》教学中,通过下列板书不断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突破物质的量这一抽象难点,使学生明白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桥梁”。

5 板书是帮助学生记忆的传感器

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我们知道,中学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是理科中的“贝多芬(背多分)”。板书将化学知识通过精美的包装,增强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记忆功能,不断向学生传递信息,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长时间记忆。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很多,下列板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升—失—氧化(反应)—还原剂

降—得—还原(反应)—氧化剂

9.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 篇九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一.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

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师生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如此处理。如教材中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步骤如下:(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向试管中滴入水,并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2)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上述反应生成的溶液,滴入装有4 毫升水和两滴酚酞试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又如,教材中苯酚与溴水的反应,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等许多实验均可设计成探究式实验进行教学。这样,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师应细致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在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颜色消失说明了什么?②松开手指后,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说明了什么?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 通过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实验2-2]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钠放入一段从破试管上截取的5 厘米左右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量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三.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家庭小实验就是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的一种手段。实验中要不拘泥于器材、场所的束缚。勤俭节约,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坛坛罐罐进行实验。例如,采取何种方法可除去饮用水中的沉淀物;发酵粉加水或加热产生二氧化碳的验证;用方便材料制作分子模型;测定雨水的PH;用食醋和纯碱稀溶液改变花的颜色;制作橘子电池;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绿橘子;区分毛织物和化纤织物;用草酸洗墨渍;用小苏打或面碱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用铁刷子将铝锅擦亮后很快铝锅表面又变暗;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实验等等。课余家庭小实验的完成,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如带领学生到玻璃厂、燃气公司、自来水厂、环保局等单位参观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四.追求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所谓绿色化学实验是指设计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负面作用的实验。绿色化学实验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它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实验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使它们不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除去?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就用酸液来吸收。某些有毒物质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硫化氢可通入硫酸铜溶液中,转化为硫化铜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有些如氯化氢、氨气再经一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分解实验过程,放大实验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只能作为化学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决不能替代化学实验。但是课堂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作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的污染大,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等。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鉴于该内容的理解难度大,可增设“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转化的影响”实验课件,运用制作的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增强实验中现象层次差别,同时在课件中压强对浓度、气体分子数影响的两个动画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压强变化过程中气体颜色变化与组分浓度变化的认识,从而为平衡移动原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使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刺激和启发,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起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增设边讲边做实验,多采用探究法教学;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督促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10.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 篇十

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领悟新课程的要领,掌握教学方法,更好地胜任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呢?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应转变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并加以实施。在落实新课程改革中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状况出现。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行探究”的同时千万不能丢掉或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物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物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可见物理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应削弱,反而应该加强。教师就是一个媒体,一个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产生创造力的媒体,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不敢创新,墨守成规,刻板教条的老师会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才能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呢?笔者认为:

1、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言传身教,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充当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好帮手。在教学中,物理教师的“主导”要活现于师生共同钻研、教学相长中。

2、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提供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做到为学而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给学生的学习导之以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掌握规律,形成能力。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所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所获。①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要发挥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确定的目标来学习,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的费时低效现象。②确定重点难点,解答疑难问题。教师需要对教材熟悉在心,对学生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注意理解和掌握,并给学生以准确精练的解答。③设计教学结构,调控教学节奏。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调控好教学节奏,是优化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教学过程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④确定教学方法。物理学科教法多种多样,“教无定法”,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发挥主导性,根据教学目标统—、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优化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注重课本本身的情、趣、义、理,充分运用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 计算教学

在小学,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学知识。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才能使计算教学的课堂鲜活起来,使计算教学不再显得“枯燥”“乏味”呢?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比如:著名数学家高斯7岁的时候,很快算出从一加到一百等于多少的故事等。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可以唤起小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由于计算题比较枯燥,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赋予现实意义

《數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意识到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比单纯追求计算技巧和计算速度更有价值。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计算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教师要立足现实基础,把课文中静态呈现、枯燥无味的计算问题“还原”到有关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实际问题中去,在现实情境中动态、生动地揭示出有关计算问题,使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和二年级的哥哥姐姐们一起联欢,你们高兴吗?咱们出发吧!”然后用课件出示例2联欢会场景图。说:“瞧!联欢会就要开始了,班长和副班长为参加联欢会的同学准备了一些矿泉水,请注意看!”此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引向矿泉水(课件中的矿泉水瓶闪烁几次),同时出现班长提出的问题:“咱们班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

现在请同学们估计一下:“33人,每人一瓶够不够分?”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同学说够分,有的同学说不够分……接下来,同学们开始具体解决“有多少瓶矿泉水”的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地去参与,去体验,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

三、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所谓学具操作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同样是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时,当学生能够根据情境中的内容,列出算式24+9时,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这个计算题了。这个算式很多学生不能马上说出得数,我问学生:谁能想个办法,来帮助我们呢?很快有同学想到了用小棒摆一摆的方法,我说:“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吧!先自己摆一摆,摆好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学生兴致很高,在互相交流时,都能很流利地把自己的做法说出来,有的说:“我先拿24里面的4根小棒和9个里面的6根放在一起,是10根,可以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小棒,就是30,加上剩下的3根,就是33。所以24+9=33。”有的同学马上就说了:“我不是这样摆的,我是把9根里再放1根,就是10根,可以捆成一捆,再加上剩下的23根,结果也是33。”通过这个活动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四、提倡算法多样化,并对算法进行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是计算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要求学生在研究数的基本运算方法的同时,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提倡算法多样化,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让学生经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提升,更是落实好“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学生展示个性化思维的基础上,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和运用相对简单的优化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成果,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学生在计算36-8这道题时,我放手让学生去主动地探索,你想怎么来计算这道题,学生想出了很多种计算方法,有的学生先算36-6=30,然后30-2=28;有的学生用30-8=22,然后22+6=28;还有的学生用16-8=8,然后8+20=28,甚至有的学生想到先用26-8=18,然后18+10=28。学生想出了很多种算法,然后我们对这些算法又进行了比较,对这些算法进行了优化。通过优化算法,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使学生找到那些公认为是更好、更一般的算法,这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

数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那么形象、生动、具体,难怪学生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已日益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它集声音、图像、动画、音乐于一体,能创设积极的教学氛围,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理念。实践开放性的计算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积极探索算理算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大胆的创新意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12.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 篇十二

一、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强调,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但是,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不到真正的体现, 教师上课是“满堂灌”或者是“一言堂”, 学生只能被动地“聆听”和无条件地全接受。所以, 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一直不佳。

那么, 怎样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呢?首先我认为, 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以此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立足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所以, 教师应该把语文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精心创设学习情境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上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 让我们的学生敢想、敢说, 而且是愿意想和愿意说。

另外,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这是由于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一篇好文章需要我们进行多方位地去理解, 角度不同, 对人物事件的认识也会不尽相同。因此, 对于同一篇文章, 我们就该允许有不同见解, 特别是那些独特的见解。众所周知, 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 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和运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并不是一定要求自己的学生无条件地去接收, 要让学生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空间,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自身特点关系很大。也就是说, 只要所学内容符合他们自身的心理特点,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就会高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他们接受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增强了。由此可见, 教师适时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对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 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 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让语文课堂自始至终处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之中, 它要求教师要从整节课或者是整篇文章来考虑, 认真钻研教材, 利用一切教学资源, 精心设计出一系列有层次、有步骤的学习问题, 以问题情境的方式来让学生讨论和探究。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他们认真地去阅读和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 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改理念倡导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 它非常注重我们的课堂效果。它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实施小组合作和问题探究。对于语文课教学来说, 要想发挥学生主体探究的作用, 就必须开展学生的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活动。要有效地从事课堂讨论和辩论, 作为语文教师, 首先需要精心组织和策划有关讨论和辩论的内容, 创设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活动的需要, 然后把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化编排, 分成学习小组, 要求每个小组要有不同层次的同学来组成, 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 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敏捷, 这样有利于互帮互学和共同进步。让他们以学习小组活动的方式, 质疑问难、共同探究, 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角色永远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而不是决策者和指挥着。

四、注重课后反馈

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重在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水平是否提高, 或者是提高了多少;重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只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才是积极的学习, 只有积极的学习才会使学习更加有效, 这一点恰恰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多年来, 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在学生完成课堂讨论或者是课堂辩论之后, 我就要求学生就讨论和辩论的结果写成读后感或小论文, 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某一个方面谈谈他们的认识。另外, 我还适时让学生就课文某些内容进行改写、缩写和扩写等, 进行写作训练, 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之, 新课程改革留给语文教师的空间很大, 我们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努力开发和利用一切资源服务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 只有认真践行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 才能创建语文的有效课堂, 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摘要:现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认真地实施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理念凸显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它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要着眼于学生实际, 彻底改变过去的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式, 适时创设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实践证明, 要全面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就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习情境,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金霞主编,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河北人民出版社

1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 篇十三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指出,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实施开放性教学评价作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评价;小学科学;新课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校教育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学校教育阶段仅仅是学生人生的开始,我们的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的一生的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同时教师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建立一个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年级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不断受到激励、推动、不断体味,发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从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教育,从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树立起向上的自信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切实改变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创新思想的引导下,对创新性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有兴趣的学习,乐在其中的钻研,会产生种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一个基本前提是他们有时间思考、有条件实践、有 1

空间发展。开放性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着眼于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及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如用实验操作、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科技论文等多样有效的评价手段,客观公正地衡量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冒尖争优。

一、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

在以往的自然教学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评价活动一般都由教师提出,学生的职责主要是听从教师的安排,做好接受评价的准备。在这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评价活动中,很难发挥参与评价者的积极性和学科自身的特色性。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评价的主体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角色,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主体性的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

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是教学评价的传统角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定学习目标,自己检查目标的达标度,自己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采取措施调整与改进,达到自我教育的功效。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看法,师生共同改进教学。学生除了自评以外,还可以在学习群体之间相互评价,建立一种新的互帮互学式的伙伴激励机制。

二、批评性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作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目标,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激励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进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只有这样,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学生才有兴趣进行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他们才能在自己的探究活动中去发现和领会科学的乐趣,才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我以教学《我们的身体》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我们的身体分几个部分,学生没有说出有四个部分,有的说五个部分,有的说六个部分,有的说七个部分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或多或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想方设法激励学生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说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的兴趣。而不再是过去的强调学生准确地掌握人的身体共分成哪几个组成部分就完事。

三、单一性评价与多样评价相结合,以多样性评价为主。

科学课程的学科定位是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大的目标概念,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及行为习惯等具有个体性、程度差异性以及内隐于心的特点,很难简单地用一种评价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变以前的期末单一测试为灵活全面的差异性阶段评价。例如我在所教的班级中每期评选出特级小科学家、一级小科学家、二级小科学家每个月可评出具有个性色彩的各种科学星彰,如科学理论星、科学实验星、科学设计星、科学创作星等,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热情高涨。

此外,在新课程标准中,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与理解,还应包括学生的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和进行。

四、结论性评价与建议评价相结合,以建议性评价为主。

在科学课程的个性化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改以往单纯的鉴定、证明而变为导向、发展的评价功能。在科学教学中,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教学评价也随探究活动同时进行。如三年级以观察动物生活、研究动物的各种特点为主线设计了探究活动。学习初始,可以开展前测活动,使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学生原来读过哪些关于动物的书,关于动物的知识和问题有哪些,有多少学生对动物感兴趣,是否有观察动物的体验,有多少同学对动物不感兴趣。通过前测还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的表达、绘图等技能。在以后学生饲养动物并进行观察研究的过程中的评价,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在观察、记录、表达、问题意识等方面的进步情况;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指导。活动后期教师还可开展后测活动,组织学生对一个学期有关动物多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如回顾原来自己对动物的问题,了解对哪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发现、有哪些困难得到了解决、又产生了哪些问题等

等。这样与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评价,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收获,还使学生带着更多、更有趣的问题结束这学期的学习。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建立有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取得改进教学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周期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形成科学教学不断开放、革新的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14.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 篇十四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4岁儿童占总人口的22.59%,并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可见,儿童教育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占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下,肩负的就不只是教授孩子知识这一单一的内容了,所以就出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口号。而这三方面,孩子们唯独在“体”上相对较弱,这也是为什么进行这个课题的原因。

一、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学校的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孩子们的体质,能让孩子们在疲劳的学习之余注意自己的健康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身体各个方面的机能能够正常生长。出发点是好的,可是问题也就随之在每次的体育教学中出现了。

首先,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有的调皮的男孩子甚至会通过体育场内各种设施做出许多高危的行为,这里安全问题就出了隐患。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有的老师会不允许孩子们自由活动,只是死板的照着教案教学,孩子们失了兴致,开始出现厌烦情绪,有的孩子甚至一到上体育课就开始逃避,长此以往极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渐渐地,孩子不愿上课,老师没兴趣教学,这样的恶性循环困扰着许多为此而苦的体育老师们。然后问题越来越严重,直到出现逃课的现象。

甚至有的老师将并不重视的体育课换成了语文、数学诸如此的的“主课”,而理由就是为了孩子们的“升学”。

二、新课程下体育教育措施

在讲述这方面前,就首先要搞清楚什么事体育。什么是体育教育?著名的体育理论学家布劳内尔指出:“通过大肌肉运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对教育作出贡献的,即是体育。”

这是成人世界里的“体育”,而孩子世界里的体育简单来说则是以实践性的手段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和卫生常识的培养。

认清了小学生的“体育”概念后一切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面我们分层讲解:

1、针对“学校教学目标”方面。不以竞争为目的。这里的“竞争”是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名誉的“竞争”。比如说,两所学校比场“友谊赛”,这场赛事就是评价那所学校最好的代表。那么,为了争夺“第一”学校必然会向老师施压。老师也会回学生们严格加严厉,殊不知孩子们的心灵及其脆弱,在受不了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必然走向极端。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增设这种类型的学生体育器械。学生的.心性是喜欢接触新事物,而体育器械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既可以增加学生的体锻炼也可以让孩子们在上课中最学校充满一种敬畏心。

2、针对“老师教学方法”方面。老师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兴趣和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首先,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年龄不同所承受的能力也就不一样,不能将三千米的跑步加在一年级的学生上实施,更不可能让五年级的学生只是跑个50米这样简单。前者容易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对“体育”产生畏惧,后者则不能很好的使他们的能力得带锻炼。

其次,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小学生天性好动,且喜爱新鲜的事物,他们往往依照兴趣选择他们喜欢的事情做。他们及其讨厌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教学的内容制定的多样性,甚至依照孩子的心性制定并且诱导孩子正确完成。这样很大程度上很让孩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知道主动学习。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再者,针对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制定游戏类课程内容。采用游戏法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可以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所以通过游戏教学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最后,摆正心态,积极参与到与孩子交流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养护意识应该渗透到备课、上课、课后小结的各个环节之中。体育老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安全因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一排除。备课时,不仅仅是写好教案,而且要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要揣摩教材的技术要领、动作结构、重点与难点、保护与帮助,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小学体育课,从始至终都要全方位地贯彻养护与锻炼并重的原则。课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反思养护教育的情况,以不断增强养护观念,强化养护意识。

3、作为家长,则应该努力培养孩子们对于运动的热爱,做到以己为先的榜样。

4、学生自身应该努力配合父母、老师的安排,认清自身状况再取长补短。

四、未来小学生体育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学生体育发展还将是一个漫长的改革的过程。随着学科内容的发展,小学生体育将扩展延伸致更宽的方向,比如说“小学生体育心理”、“小学生体育教学”、“小学生体育教育与课程”等等。

环境的转变,也意味着小学生体育发展的转变,这是一个变数,亦是一个契机。可以让人们跟深入的了解“小学生体育教育”对于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及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变成当今或是以后社会的主流话题。教材内容的革新从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小学生体育的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一个整合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们深入了解体育,了解体育史。增加更为实践性的教学与训练。因此未来的小学生体育应当是更加现代化、理论化、趣味化、多样化的。

五、小结

1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篇十五

一、激发学生潜能, 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家长、同学)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 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 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 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值得为学习而勤奋, 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四、关注个体差异, 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 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16.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整体性; 针对性

【Abstract】Teaching design i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quality, to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premise of good. In view of its basic elements: students, target, strategy,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teaching design, should grasp emphatically solved " teaching and learning " the four groups.

【Key words】Teaching design; integrity; targeted

教学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其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而教学设计是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良好发展的前提。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并对所确立的方案进行试行、评价、修改的过程。它具有整体性,针对动态的教学过程,又包含了诸多因素,其基本要素是:学生、目标、策略、评价。如何全方位地进行教学设计呢?我认为要着重解决好“教与学”的四组关系。

1 分析“为什么教”与“为什么学

解决这一任务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为什么教”源于“为什么学”,首先应从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始,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距离。它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分析教与学中存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起始能力之间的差距,间接估测学生学习之后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从而可准确地确定学习起点,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可靠依据。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其实质是在鉴定教学应达到一个怎样的范围和深度,如果学生有学习的需要,教学就应满足其需要,否则略去环节。

例如, 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可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此外,在实践中,我们还应注重学生特征的分析,从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学习准备及学习态度上进行全面的综合,以此来确定总的教学目标,即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2 明确“教什么”与“学什么”

教学过程“教什么”,其实质是“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讲,是“学习目标”,即以一定的知识内容为条件的能力素质的提高。学习目标的分析,使教者知道“教什么”,学者明白“学什么”,也说明了“目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字里行间应有可测量的标准,要有明确的教学对象,要有学生的行为要素。学生行为的变化正表明了学生在教学结束时达到的能力水平,教师也可据此把握目标是否实现。?例如,??在处理“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时,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可见,目标的层次性既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大致进程,也表明了其结果,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教师必须在研究大纲、分析教材之后,才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思考教学问题,逐渐形成实现目标的特定教学思路。

3 策划“如何教”与“如何学”

“如何教”其实质是教学策略问题,是对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活动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及媒体的选择等诸因素的总体谋划,其中蕴涵着“如何学”的设计。

教学活动目前主要还是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倾向于替学生处理信息,这种做法对于集体教学这种形式而言有一定的优势,表现为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可以帮助部分知识欠缺或能力不足的学生,从而实现学生的共同提升。但最大的缺陷在于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够,易导致被动接受,缺乏独创性,影响学习动机。?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高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其次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最后教会学生答题。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考试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阐述逻辑混乱,以至失分过多。由此可见,“如何教”的策略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如何学”为落脚点,以学习和教学规律为桥梁,选用的教法要与学习内容相吻合,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年龄特征,要结合教师自身素质和条件,扬长避短。同时,还要恰当地进行媒体的选择与利用,以促进教与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 评测“教得如何”与“学得如何”

“教的结果如何”是对实现目标的整体操作过程的评定与测量,是检查课程计划、教学程序、教与学活动效果的最佳途径。教学评定与测量事实上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也是在评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如何”。如确定目标之后的诊断性评定,目的是分析学生的起点行为,以便教师把握知识信息传输的最佳切入点,为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学习环境和多样性的学习条件,及时确诊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在完成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后,都伴随着形成性的评定,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确定教与学是否达到目标规定的要求和程度,探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教与学双方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做出改进,使教学过程不断完善;在整个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如单元、章节、或学期结束时的评定都具有总结性,可检查教学工作的优劣,也可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既评定了学的方法,也评定了教的措施,又为今后的教与学奠定了基础。

17.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 篇十七

新课程标准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人们对阅读教学的探究更加活跃,近年来不断地涌现了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如,研究性阅读、自主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体验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但无论什么样的阅读改革,核心问题都是在解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始终要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性质,追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就要理性的分析,合理的建构。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一定的弊端,但不是一无是处。现代的教学方式具有创新性,但不能没有原则。因此,我们必须以务实的态度来设计阅读教学。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

1、以教材为凭借。

教材始终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因为教材毕竟是精心编写的,体现了教育者的意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的课程资源。

以教材为凭借不是以本为本的教学设计。而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调整或补充教材内容,使教学更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以小学语文教材《一夜的工作》为例,教材讲述的是勤务员看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歌颂了周总理生活简朴、工作辛苦的品质。现在的小学生对周总理的事迹了解得少,仅凭课文的介绍,很难理解这么大的总理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就需要针对教材补充资料,如课前介绍时代背景,课中讲述周总理的故事,课后再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做,就是“以教材为凭借”的教学设计,选择教材,尊重教材,但没有局限教材。

以教材为凭借还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无论教材怎么编写,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不能满足大众教师的需要,况且“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要合理的优化和选择教材。

2、以问题为线索。

以前小学语文教学有两种争议,一是带着教材或教师的问题学;二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学。前者强调的是实现教育者的意图,让学生直扑学习要点。后者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感受,从学生自己的需要出发来建构课堂教学。无论采取那种方式都是以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的。然而两种方式的问题线索所产生的效果各有不同。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学习,语文教学就变得复杂了。学生能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呢?很多是不可预测的,也就是说会出现问题的多元性,有的可能脱离了教育的价值。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学生的问题不可能都得到解决,那么有些问题也就成了形式。问题的多元性也会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弄得七零八落了。在这一方面,我们得到的沉痛的教训。

让学生带着教育者的问题来学习,教育者的问题仅扣教育价值,线条明确,问题精炼,操作易行。学生抓住了教育者的问题也就抓住了学习的主要问题,但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不符合新的教育理念。好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师生的合作,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研讨中,达成统一的问题研究,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

语文教学的问题必须有统领性,指向教学目标,问题的设计,要步步为营,但不是越多越好。

3、以情境为烘托。

以情启思,以思促情,情思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主张。好的课堂应该是声情并茂,情趣盎然,乐意融融。那么要创设这样的课堂情境,就需要教师首先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境因素。例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蕴涵了悲痛、留恋、缅怀的情境;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样的情境,除了整体感知外,还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验,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词句的分析与解读。这样,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抓住训练点,激发学生进入情境。

其次,为了烘托教材情境,教师还要创设情境。如教师的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游戏活动等。创设出来的情境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文本情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仅凭学生抓词句还不深刻,那么教师的引读和范读很重要,另外配上悲哀的音乐或真实的画面,学生更有亲临之感。对于情境的创设不能游离文本情境。现在出现的问题为了创设情境大肆渲染,也冲谈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如多媒体课件的泛滥。对于情境的创设,还要考虑情境的铺垫。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很多教师课堂教学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这主要是因为周总理离学生的生活远了,学生很难

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送别,因此就需要教师课前补充周总理的生前的事迹,这是创设情境的前提。

4、以活动为载体。

一切教学都离不开活动。活动包括内在活动和外显活动。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学关注的外显活动多,内在活动少,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实质学生没有什么真实的收获,这是一种浮躁化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应该是内在活动与外显活动的统一,该静(思维)则静,该动则动。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喜欢热闹就忽视了内在的思维。例如,近年来的课堂教学,学生默读课文的少了,边读书边动笔的少了,进而都演变成了自由大声朗读,还有,不管什么内容的课文,能表演的就表演。

活动的设计要首先要看准活动内容,然后研究活动过程和方法,再研究活动的形式,还要考虑活动的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活动的形式很重要。形式直接影响效果。例如,识字教学,有的教师让三五个学生到前面做找朋友游戏,其他学生做观众,这样的设计面向的是少数学生。如果教师拿识字卡片,让全体学生都来拼字或找朋友,那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了。再如,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有的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结果出现了课堂秩序紊乱,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课堂教学是各种活动的连接。那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考虑活动与活动的顺接性,因此,活动前的导语与活动后的总结必须精心策划。

5、以体验为归宿。

现在课堂教学的特征是,教师尽可能不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和活动中体验,来获取知识、能力、情感。体验不是表现在课堂结尾,而是贯穿着整个课堂教学。如果说把课堂划分成几个环节的话,那么在每个教学环节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体验。

按着教学规律,每个环节应该是“问题——活动——体验”,并且是循环往复的过程。体验是结果,这个结果是个性化的,是多元的,可能隐性的。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这样才可能对体验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正确的引导。课堂教学只要过程,不要结果,这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留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与机会。

二、教学设计的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设计策略更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策略是所有构成课堂教学因素的总合,并且要讲究协调运作,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笔者仅就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教学体验提出一些基本的观点。

1、关于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始终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划分成三个方面,既:知能目标、方法目标、情感目标。但是,这三方面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并重,也就是说根据教材特点各有侧重,一般来说知能目标要重些。

知能目标指的是识字与学词、积累与运用,朗读与背诵、听说与练笔、思维与想象等。方法目标指的是读书方法、观察方法、自学方法、写作方法等。情感目标指的是教材渗透出来的价值观念、师生之间的沟通,个性的体验,以及行为习惯等。从理论上说,目标分类很复杂,但在操作上不必求全。笔者认为目标应该简单化、具体化、有可操作性。虽然有些目标没有提出来,但在教学过程中能渗透在里面。例如,获取知识必然隐含着方法与过程问题。所以,教学目标不要过大,过繁,表述明白就可以。语文教学目标,既有具体的,也有模糊的。既有近期的,也有长远的。既有课内的也有生成的。

2、关于教学结构

我说的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学流程。课堂教学应该不应该有流程,一段时间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新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有很大生成性,所以不应该有完整的流程,更反对教学模式化。笔者认为,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课堂教学没有预设的流程,也就成了断线的风筝。俗话说“成事在天,谋划在人”,这谋划者就是教师。没有科学的谋划,也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因此合理安排教学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按着现代教学方式,我归纳有三种教学流程结构。即:“导学”结构、“学导”结构、“双主”结构。

“导学”结构的特点强调教师为主导,也就是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生成的体验,练习的设计都是教师来引领的,学生是在教师圈定的范围内

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步骤要完成哪些任务,用多少时间都有周密的计划。“学导”结构的特点强调学生为主体,也就是纯脆的以学论教,例如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选择,练习由学生设计,体验由学生生成,教师的作用就点拨、引导、评价。“双主”结构的特点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都是主体。教师与学生始终都是以平等、商量的口吻建构学习内容或过程。教师靠人格的力量获得平等中的首席。

三种教学结构各有其利弊。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例如小学低年级,选择“学导”结构显然就不适应。另外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都有明显的差别。理想的教学流程,应该三种方式的交错运用。例如,就一篇课文教学来说,识字阶段采用的学导式,阅读阶段采用导学式,拓展阶段采用双主式,总之,学习任务不同,选择的教学方式也不同。

3、关于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问题情境、文本情境、活动情境。问题情境也是提出问题的策略,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问题情境从理论上说有六个侧面,即: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例如围绕“营养”主题我们可以这样提出问题:(解释)你能从营养学的角度解释人体的亚健康问题吗?(阐明)营养均衡饮食意味着什么?(应用)如何为班级聚会准备健康而美味的午餐?(洞察)为什么不同地区饮食习惯各不相同?(神入)如果因为疾病

原因而要控制饮食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自知)你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健康吗?

文本情境是教材本身蕴涵着的情境,学生只有通过解读教材才能体验到。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披文入境呢?

(1)要精心的设计导语。例如,在学习《江总书记来我家》这篇课文时,我认为理解文章的前提是要了解“江总书记”。于是,我就先问同学们谁知道新中国自建国以来已有多少届国家领导人了,分别是以哪些人为代表的?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激烈的讨论声中不仅了解了开国以来历届的领导人,开阔了视野,又为深入理解本篇文章扫清了障碍,紧接着抛出关键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人呢?就这样把同学们引入了学习的殿堂。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例如,例如讲《穷人》这一课,当学生读到渔夫听到邻居西蒙死了,“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引导学生想想:渔夫当时在想些什么?如此一来,同学们的想象被激活了,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马上讨论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刻地体会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真正从人物的外表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反复朗读体验情境。例如,《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

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4)借助图片、课件等烘托文本情境。例如,在《识字1》的教学中,当学生汇报了春天的景、事物以后,教师相机归纳并有意识地将学生情感想象迁移到课文内容情景:“是啊,春天回来了,溪水流淌,冰雪融化,柳枝发芽,小草钻出地面,花儿竞相开放。还有好多词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它们都藏在课文里呢,赶快打开书,自己读一读吧。”在此环节中教师正是借生动的语言及音乐画面很好的实现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一目标。

活动情境伴随着活动过程,是活动进展的催化剂。教师设计活动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例如,学生在朗读一篇很美的散文,教师就可以给学生配上柔美的音乐,给学生带来愉悦的享受。学生在小组竞赛的时候,适度地呼喊一些口号,激励学生进取。学生集体合作的时候,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

4、关于教学活动

语文学科不同与其他学科,它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所以语文学科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的学习,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

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通过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创造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发展个性。为此,在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它的上述特点,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活动形式多样,错综复杂,例如,听说读写、观察、想象、思维„„都属于教学活动,但是,课堂教学主要看师生的互动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师是否保障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占有活动过程。活动方式主要有:

教学式学习活动。这是教师主导的学习过程。如教师导语染渲情境,调动学生的情趣,身临其境地学习。这种学习活动方式的要点是教师采用的主导手段均要服务于激活、维持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

自学式学习活动。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如以自读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或学生以圈圈、画画、评评(打批注)的操作方式自读自悟某一部分文章内容。这种学习活动方式的要点应是学习者的操作活动(如圈圈画画,有感情朗读,配乐诵读等等)要与他的内部思维活动紧紧相连,相得益彰,使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处于主动进取的状态。

互助式学习活动。生生之间进行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要点应注意对生生互助方法的指导。如教师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1)共同学习某个自然段(划定学习范围);(2)讲一讲你读懂的内容,再把读懂的部

分有感情地读出来征求组员的意见(授予交流的方法);(3)把不懂的内容提出来,小组内讨论解决等。布置学习任务的导语要明确,易于学生操作,以调学生互助学习的方向,保证活动的效率。

5、关于学习体验

语文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体验活动。听读,是一种言语体验;说写,也是一种言语体验。语文学习主要是对言语的体验,而在言语体验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知识体验、方法体验、情感体验。所以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而言,体验又具有多元性。对学生的个体而言,体验具有亲历性、个人性和内在性等特征。语文教学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具有多元的感受,并且富有个性特征呢?

笔者认为,语文学习必须在语言实践的活动中生成体验。脱离了言语的实践,即使是学生也生成了体验,但是不是语文学习的实质。语言的实践活动贯穿在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无论课堂教学是怎么开展活动的,都必须遵循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原则。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情感的过程。如此之说,就是要摆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阅读教学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是,读出了什么,怎么读,想到了什么。这六个问题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并且有一定的程序性。写的是什么——这是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概括,侧重于对知识的积累。怎么写的——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强调的

是语言的运用。为什么要这样写——是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侧重的是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了什么——是对文本潜在的情感的内化,强调是人本合一。怎么读——这是情感的表达,语感的训练,生命的提升。想到了什么——是对文本的超越,驰骋的是人的精神,侧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主次分明的,夯实的是语文基础,发展的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是探究能力。语文学习是否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还需进一步探讨,但这六个方面,是学习体验的基本策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重点把握。

三、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很明显“预设”带有教师以教材教,以个人主观教的色彩。“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由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以期达到教学效益最优化。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的统一。课堂教学完全尊重预设的程序教学,必然导致教师死教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生成,不能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导致语文教学烦琐累赘。课堂教学受教学时间的控制,讲究教学的时效性,所以课堂教学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成问题。因此,课堂

教学应该有生成,但是这个生成应该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的生成,一切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的问题,教师要慎重的把握。2.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主体的“首席”,那么“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结构的调整、教学过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对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的表达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放任自流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上一篇:竞选课代表演讲稿下一篇:和谐社会条件下监狱执法理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