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法指导教案(精选12篇)
1.生物学法指导教案 篇一
初一生物学法指导
生物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同学们对生物学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生物课堂教学气氛也很活跃。但是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学生虽然喜欢生物课,考试成绩却不理想。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如何学好生物学。
一、学会观察。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大自然就是我们学习的课堂。学会观察是我们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对新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在观察时,同学们要根据观察的目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规范操作,熟练掌握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方法。如:正确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动、植物细胞的观察等。
二、学会记忆。
生物学是理科学科,但是具有文科学科的特点,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如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许多专业名词、术语,这些对初一初二的学生来说既抽象有陌生,这就需要同学们花时间去记忆基础知识。在记忆的过程中,首先,知识点记忆一定要和图、表、事例联系起来记忆,不要脱离形象具体的事物去死记硬背名称,否则,很快就会忘记所学的知识或张冠李戴;其次是理解记忆,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用所学知识的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牢固地记忆,并灵活地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知识的遗忘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做到少忘甚至是不忘,还要及时复习,重复记忆。同时,一个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联系,也能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
三、学会总结。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功能之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知识总结时,对于相似的内容,可以采取列表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便于找出知识之间的异同点,容易记忆,如各种生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各种植物、动物形态结构的比较;
四、学会答题。
如何取得好成绩除了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答题技巧也非常重要,生物题答案的内容相对较少,比较容易记忆,但是要准确答出并不容易。答题时要做到:审题找关键,扣题做回答。实验题对照、变量、现象、结论要分清,识图题名称、结构、功能、关系要准确。
做好以上几点,同学们就能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生物学法指导教案 篇二
一、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
1.端正正确的教学观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似乎一提到“教学”, 往往就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教师“授课”, 出现重教轻学的思想, 这是对教学的误解.应该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把学法指导提到应有的高度.
2.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有力协调体
“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这就需要通过学法指导去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 而学法指导的结果, 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树立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他们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 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 使教师的教学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 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 相反, 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 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二、生物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学习方法
1.类比法
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 即不是意义相近, 就是意义相反, 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极体与极核, 囊胚与胚囊,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等.在学习生物概念时, 注意分组、结对, 进行归类对比, 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2.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的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生物第一、二册教材很明显地体现了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认识方式, 应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认知方式, 并贯彻到学习中去, 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的习惯.久而久之, 便可提高学生从实验中探索知识的能力, 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3.阅读和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和自学.阅读和自学要有目的性, 要带着问题去阅读, 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 找出难点, 提出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和自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活跃思维,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归纳法
生物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 又存在着内部联系, 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 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 建构知识网络, 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 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 列表法则更适合于期中或期末复习.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增强学习效果.
5.科学记忆法
生物概念和用语等记不住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 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 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密后疏”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 记忆就应该“先密后疏”.方法之二是编制记忆口诀.如八种必需氨基酸, 编成一句话“携一两本单色书来”, 运用谐音一次就可记住并长时间不忘.方法之三是联想记忆法, 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以结构想功能, 以功能推结构, 这样对提高记忆能力十分有益.方法之四是形象记忆法.例如对DNA的双螺旋结构记成“像盘旋而上的楼梯, 台阶相当于碱基对, 扶手相当于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长链”, 生动形象, 便于记忆.方法之五是利用“凝固理论”进行记忆.根据大脑在接受外来信息时会发生信息间干扰的心理学知识, 让学生在接受信息后及时休息, 就会使信息在大脑中“凝固下来”.因此, 把记忆难度大的知识放在临睡前去记忆, 会提高记忆效果.
6.五段学习法
五段学习法是将学习过程分为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五个阶段.目前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而忽视了其他环节, 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作业、练习的不良习惯, 结果是上课听课效果差、练习难以顺利完成, 使得学习被动, 成绩难以提高.只有按上述程序进行学习,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并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三、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的方式方法
1.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学法渗透
备课时教师应将学法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 指导学生如何记笔记, 怎样去观察和对比, 怎样运用所学规律等,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法指导的主渠道.
2.因材施教, 个别指导
学无定法, 学法也因人而异, 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因此, 学法指导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因势利导, 进行个别指导, 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平时应创造机会让成绩优秀的学生谈他们成功的学习经验, 让同学之间结对互帮互学,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4.提出明确的学法要求
学法要求的提出要明确、具体, 如预习作业书面化, 以便督促检查;每单元结束后, 要求学生编写单元知识提纲等, 经过训练, 使外来要求逐渐被学生接受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3.寓学法指导于生物教学中 篇三
一、观察指导
学生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开始,以感知为基础,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生物学科的直观性很强。教者除了提供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录像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外,还应指导学生多接触动植物和大 自然,留心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如指导学生多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参观动物园,观看《动物世界》和 《人和自然》等电视节目,拓宽观察的广度。
在观察具体事物时,应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内容、步骤和方法。明确观察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观察什么,在 此基础上,学生才能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或验证结论。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觉的无意识性,注意力易分散,因 而应充分运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使他们的注意力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观察的步骤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观察的方法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等。全面观察的要求是认真、细 致、全方位,全面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利于形成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重点观察就是结合 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地观察。如“观察花的结构”时应重点观察雄蕊和雌蕊等。对比观察即通过对两事物的观察比较寻找异同。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二、阅读指导
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还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阅读从时间上分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课中阅读帮助形成正确 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温故而知新,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只有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意义,才能积极参与阅读并乐于阅读。
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阅读中对于概念、规律等结论性 内容用笔勾勾划划;对于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修饰语或限制词可加上着重号;对于文中晦涩的文字可反复 吟读,理解其意;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加上问号。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者要求学生阅读后能提出问 题并能提纲挈领地归纳大意,形成知识结构。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图表的阅读,明确其意,领会其质。
三、知识精加工的指导
新授课后或阶段性复习时,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是理解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去粗取精浓缩知识的过 程,是去伪存真形成真知的过程。常见的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联系法、归纳法等。
(一)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法和求异法是进行比较的两种重要手段。求同法即找出事物之间相同点。如通过对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比较可以得出两细胞器的三方面的相同点:双层膜结构;遗传上的独立性;与能量代谢有关。求异法即找出不同点,例如通过对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可总结出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 、大液泡、质体、以及高等动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中心体。
比较法是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础,在教学中应强化这样的训练以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二)分类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有关材料进行科学分类,分类随标准而异,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如新陈代谢从“方向上”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从“性质上”分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新陈代谢的类型从同化作用上分自养型和异养型,从异化作用上分需氧型和厌氧型。
(三)联系法
每门学科都有其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去挖掘相关知识的联系。如渗透作用与物理学上的扩散作用的联系,遗传问题与数学上排列组合和概率的联系,染色体、基因、DNA、碱基排列顺序四者的联系,遗传规律与细胞分裂的联系等。
生物体是一个互为联系的统一体,生物体各结构之间,结构与功能间、结构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四个水平寻找结构间的联系,体会结构与功能、结构与环境的统一性。如人体的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之间以新陈代谢为纽带而相互联系。
此外还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学现象,做到学以致用。
(三)归纳法
归纳法是学生在占有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提纲挈领总结概括形成知识点或知識体系。归纳时思 维方式可采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归纳方法可采用符号纲要法和主题词法等。
利用聚合思维可将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过程、实质、意义浓缩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中。将细胞分裂 中前、中、后、末期的特征归纳为:“仁、膜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均分牵拉向两极;仁、膜重视重开始。”
以上几种知识精加工方法具有交叉性,使用时不要把它们截然分开。
四、记忆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及时复习,一章节一单元结束后再进行阶段性复习,与遗忘作斗争。
记忆一般包括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两种。机械记忆适用于无意义的材料,如生物学上的一些数据。生物学绝大多数知识都需理解记忆,而理解记忆又建立在比较、分类、归纳等基础上。如用比较法记忆脊椎动物五纲 的特征,利用知识体系由点到面去回忆有关知识点,此外还有联想记忆等方法。
4.初中生物实验操作指导 篇四
实验1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2制作临时玻片
实验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 实验4
实验5
实验6
实验7
实验8
实验9
实验10
实验11
实验12
实验13
实验14
实验15
实验16
5.高三生物复习指导方法 篇五
高三生物复习指导方法
1.构建网络。我们在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1)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础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
(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2.完善理论体系。生物学的理论是大量的,它们贯穿在各个章节之中,如细胞学说、自然选择学说、基因理论等,因此,在学习生物学时,除了专用名词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论也是必须牢固掌握的内容。
(1)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为什么人会有“白化病”、“白痴病”?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为什么说人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从古类人猿进化来的?为什么人类要保护鸟类?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应当运用正确的理论去合理解释,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破除迷信、反对邪教。(2)注意理论与生物基本概念的联系。理论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诸多概念的正确理解上。例如了解内环境自稳态理论的前提是弄懂pH值、体温、血压、血糖、渗透压、氧分压、电解质浓度等;同样,生态平衡理论的运用也离不开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食物链、营养级等概念的掌握。
(3)把握各理论间的联系。生物学各种理论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在广大生物科学者的不断努力下理论又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使人们认识的生物世界越来越接近真实。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把某个理论放在整个生论体系中加以考虑,并通过实例来深化、拓展,使自己对生论的掌握更加完善,运用起来更加精确。
学好高中生物的四个好方法
1、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2、分析和综合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
3、比较和归类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4、系统化和具体化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
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高考生物复习有效方法
方法一:积累常识
到了高三复习,甚至到高二时,我们就应该回头看看初中学习过的生物,因为生物是一门需要记忆很多东西的学科,而很多同学初中时学习得不是很认真,几年过去了,对学习过的东西也都忘记得差不多了。同时高中生物教材和设置的练习题也都默认大家还记得初中的生物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因此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因为许多初中学习过的常识性的东西经常在题目中出现,而自己又没有注意去复习积累,到高三后期生物常识这方面的问题还都没有很好的掌握。所以,我建议大家平时一定要做有心人,除了认真复习初中课本知识外,还要将习题中出现的自己还未能掌握的常识随时随地进行积累,甚至反复记忆。打好生物学科基础就要像学习“文科”一样老老实实地背。当然在背诵积累的时候也要掌握技巧。
方法二:巧妙记忆
在理科中生物是记忆量最大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必须下功夫进行记忆。如何记忆呢?我想根据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同学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记忆方法。1.辐射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就是以一个重要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和其他与之有关的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2.比较记忆法
在生物学习中,有很多名词很相近,很容易混淆。对于这样的知识,我们可采用比较记忆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方法三:加强实验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高考实验题就是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高考要求中,生物学的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实验复习时,首先一定要吃透教材上的实验,理解记忆其实验原理、目的、材料、操作、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的依据等。生物高考中还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所以,在总复习备考阶段的实验复习中,考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也要进行一定的训练。
方法四: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在理综高考试卷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即高考生物试题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因此建议大家在复习中一定要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了解到的各类问题,例如善于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如生态和环境热点、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等问题,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这样既扎实掌握了生物学知识,也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6.生物的进化生物教案 篇六
“生物进化的历程”这节课的内容抽象,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激发他们的思维。讲解化石时,利用化石标本给学生观察,把抽象化为直观。讲生物的进化历程时,应通过列图形式把抽象问题化解为直观的问题,通过拼图“生物进化树”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对生物进化有更直观的理解。
【设计理念】
生物进化的历程极其漫长而复杂。因此,本节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不要增加知识的难度。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以过程作为本节的主线。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3.说出研究生物进化课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
观察化石、标本、图片等,尝试推测生物可能的生活环境,并且对生物的进化趋势进行推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思想。激励学生保护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1.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描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
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化石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尽可能搜集有关资料,按小组收集整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提问
1.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2.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不同年代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有什么特点?
思考并回答不同年代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古老地层中的简单,晚近地层中的结构复杂。通过对化石的复习,为生物进化历程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
播放影片《侏罗纪公园》的精彩片段,讲述:在生命进化的长河中,中生代称霸一时的恐龙现在销声匿迹了,而龟、鳄鱼却顽强地存活下来,不断地进化和发展。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历程。观看影片进入情境,激起学习新知的兴趣,快速进入思维状态。
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才会缩短学生、教材、教师的距离。
(三)探究新知: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1.过渡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直接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再现。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动植物类群的相关知识,大致了解了它们的主要特征,有的类群结构简单,有的结构复杂,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
2.展示图片
3.提问:
上面五幅图片中的植物分别是什么名称?属于哪个类群?生活环境、器官、生殖各有什么特点?
4.提问通过比较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点,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5.展示脊椎动物心脏结构图片并提问:
(1)它们分别表示哪种动物的心脏A_____、B______、C ______、D _______。
(2)鱼类的心脏______心房________心室,
两栖类的心脏______心房______心室,
爬行类的心脏_______心房________心室,心室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______心房______心室。
(3)推测哪类动物的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最强?试从图中动物的心脏结构特点推测它们的进化历程。
(4)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6.引导学生总结纵观生物进化的历史,其总体趋势是:形态结构上是从到;生活环境上是从到;进化地位上是从到。
(四)层层递进: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过渡从最早的原始生命发展到今天的哺乳动物,生物的进化已经持续了近40亿年的时间。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测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把这个复杂的过程画成了一棵进化树。
2.展示出生物进化树图片。
3.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进化树的根是一个完整体,而逐渐产生了动植物的分支?
(2)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什么的延伸?主干代表什么?大小分枝代表什么?
4.进一步完成讨论题:
(1)动物和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分别是怎样的?请用一种简捷的方式表示出来。
(2)生物进化树是否全面?为什么?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是谁?
(4)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观察生物进化树思考回答:
(1)现在各种动植物都是进化树根上原始生命进化来的。
(2)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
6.根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分组讨论,分组展示讨论的结果,共同完成进化树,并解释出把自己的号牌和贴画放在某个位置的理由,完成生物进化树。
7.讨论回答:
(1)植物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藻类→原始苔藓→原始蕨类→原始种子植物
动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原始的脊椎动物
(2)不全面,因为生物进化树缺少缺少病毒和原核生物。
(3)最早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是古代的爬行类。
(4)分化的根本原因是营养方式的不同。
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便于学生理解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便于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8.“让生物进化树结出果实小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很好体现学以致用。
让学生试着写出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历程,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
(五)归纳梳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比较法;理解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总体趋势。现在的各种生物虽然性状有很大的差别,但是都起源于同一祖先。希望我们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复习指导 篇七
有关生物进化的内容在每年高考试题中都有涉及, 考试内容主要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以及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 常与遗传和变异、种群和群落相联系。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也有简答题。
一、考点梳理
(一)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内容
(1)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 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2) 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 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进步意义
(1) 最早提出的较为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
(2) 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3.历史局限
(1)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缺少科学证据和事实根据的支持。
(2) 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导致物种的形成。
(二)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生存 斗争、遗传变 异和适者生存。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用下图表示:
【解读】首先, 生物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 同时加剧了生存斗争 (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 是生物进化的前提。而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 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 可以推动生物的进化。在生物繁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 遗传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使性状得到延续和积累;变异是不定向的, 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 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被淘汰。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 通过多次筛选, 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传给后代, 得以积累和加强, 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逐渐产生了新物种。
达尔文认为,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它们之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2.进步意义
(1) 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2) 科学地解释了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产生。
(3) 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打击, 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武器。
3.历史局限
(1) 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3) 认为物种形成都是微小有利变异积累 (渐变) 的结果, 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三)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主要内容
(1) 生物进化 的实质是 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
1种群是自然条件下, 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 某个基因占该对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
基因频率是通过抽样调查法获取的, 其计算方法有:
a.通过基因型个体的数目计算基因频率;
b.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c.运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
在一定条件 (种群较大, 种群内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 没有突变、迁移、自然选择) 下, 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繁殖传代中保持不变。假设p代表基因 (如A) 的频率, q代表等位基因 (如a) 的频率, 存在公式: (p+q) 2=p2+2pq+q2=1, 其中p2代表显性纯合子 (如AA) 的频率, 2pq代表杂合子 (如Aa) 的频率, q2代表另一个纯合子 (如aa) 的频率。
3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还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易错警示】
1一个班级的学生不能构成一个种群。因为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 而是可以彼此交配, 并且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2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3环境发生变化时, 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不变;环境稳定 时, 种群的基 因频率也 可能改变。
(2)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 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
2生物变异的利与害不是绝对的, 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易错警示】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原因:不利变异基因被淘汰, 有利变异基因逐渐积累。
2实质: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易错警示】
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 间接对象是生物的基因型, 根本对象是与性状相关的基因。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均属于自然选择。
3生物的变异在前, 自然选择在后。
(4)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隔离。
a.概念:是不同种群间的个体, 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
b.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c.类型:主要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拓展】生殖隔离分为两大类:受精前的生殖隔离 (包括生态隔离、季节隔离、行为隔离、机械隔离、配子隔离等) 和受精后的生殖隔离 (包括杂种不活、杂种不育、杂种败育等) 。
2物种。
a.概念: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 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和繁殖, 并且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b.物种形成的2种类型:
【易错警示】
1“能够交配”和“产生可育后代”是同一物种必须同时符合的条件。
2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地理隔离, 但必须产生生殖隔离。
(5) 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共同发展。
2生物多样性。
a.内容:基因 (遗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如下:
b.形成原因:共同进化的结果。
3生物进化。
a.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
b.生物进化历程:低等→高 等, 简单→复杂,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水生→陆生。
【易错警示】
共同进化不仅仅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还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2.现代生物进化理 论与自然 选择学说 的比较
二、概念辨析
1.种群与物种
2.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种群越大, 基因库也越大, 反之, 种群越小基因库也就越小。当种群变得很小时, 就有可能失去遗传的多样性, 从而失去了进化上的优势而逐渐被淘汰。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 某个基因占该对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种群中任何一个个体的某一种基因型所占的百分比。
3.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
【疑难解惑】
1.自交和自由交配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自交是指植物中的自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 广义的自交也可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相互交配。若只考虑一对等位基因B和b, 种群中个体的基因型为BB、Bb、bb, 其包含的交配组合为BB×BB、Bb×Bb、bb×bb三种。
自由交配又叫随机交配, 是指在一个有性生殖的生物种群中, 任何一个雌性或雄性个体与任何一个异性个体交配的机会均等。若只考虑一对等位基因B和b, 种群中个体的基因型为BB、Bb、bb, 其包含的交配组合为BB×BB、Bb×Bb、bb×bb、BB×Bb、Bb×bb、BB×bb六种。
在一个足够大的种群中, 如果不存在突变和选择, 自交和自由交配都不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即最初亲代中的基因频率在子代中保持不变。
在一个足够大的种群中, 如果不存在突变和选择, 自交能使纯合体的频率逐渐增加, 杂合体的频率逐渐降低, 逐渐得到纯系, 即自交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自由交配则不会持续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
2.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1) 可以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现代进化理论认为, 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的生物不同;在生物的影响下环境也在变化;有性生殖的出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又加快了进化速度;通过不同生物之间、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生物和环境都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 从而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2) 可以从化石证据看出。如化石证据表明, 最早的生物出现在35亿年前, 都是原核生物, 都是异养厌氧的;距今31亿~34亿年前,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类生物开始出现, 才使地球有了氧气, 需氧型生物才能生存并占有优势, 但那时的生态系统仍是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两极生态系统;距今15亿年前, 出现真核生物;距今5.7亿年左右出现消费者, 才使生态系统成为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三极生态系统。
三、考题回顾
例题1. (2010·海南) 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是神创的
B.物种是不变的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解析: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考查识记能力和比较能力。
A选项是神创论的观点, B选项是物种不变论的观点, D选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
答案:C
例题2. (2013·海南) 果蝇长翅 (V) 和残翅 (v) 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 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 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 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解析: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概念、遗传平衡定律, 考查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
假设p代表基因V的频率, q代表基因v的频率,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和题 中信息可 知, q2=4%, 所以q=0.2, p=1-0.2=0.8。引入前, 种群中, 纯合长翅 果蝇VV =20000× (0.8) 2= 12800只, 杂合长翅 果蝇Vv =20000×2×0.8×0.2=6400 (只) , 残翅果蝇vv=20000×4%=800 (只) 。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之后, VV=12800+20000=32800 (只) , Vv=6400 (只) , vv=800 (只) 。基因V的频率 = (32800×2+ 6400) / (20000×2 +20000×2) =0.9, 基因v的频率 =1—0.9=0.1。v的频率由0.2降到0.1, 降低了50%;V频率由0.8增加到0.9, 增加了12.5%。杂合果蝇占比Vv=6400/ (20000+20000) =16%, 残翅果蝇占 比vv=800/ (20000+20000) =2%。杂合果蝇Vv由32% (2×0.8×0.2) 降低到16%, 降低了50%;残翅果蝇vv由4%降低到2%, 降低了50%。
答案:B
例题3. (2009·江苏) 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 种群a1 和a2, 经过漫长 的进化, 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 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 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 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 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 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 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 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 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考查物种形成的机制, 考查识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 b和d都是由a1演化而来的, 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 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由于b、c是物种a形成的两 个新物种, d是由a1演变而来的, 所以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 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判断是否为同一物种的关键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而不是看种群基因频率是否相同。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 但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 b和d可能会产生生殖隔离而不是同一物种。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 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 它们仍是同一物种。
答案:B
例题4. (2010·山东) 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 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解析: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考查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 但必须经过生殖隔离。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产生后代的机会, 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提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 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 故自然选择是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D
例题5. (2013·江苏) 右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 (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 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 ) 。DNA碱基进化 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 下列相关 论述合理 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 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 猩的DNA差异经历 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 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解析:考查达尔文的进化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个物种起源相同, 是由共同的祖先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 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自然选择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黑猩猩和人类的DNA相差0.99%, 由于碱基 进化速率 是1%/百万年, 所以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 积;大猩猩和 人类的DNA相差1.1%, 大猩猩和非洲猴DNA相差1.24%, 故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 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远近不同。
答案:C
例题6. (2009·上海)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 图1表示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 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
(2) 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 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 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
(3) 该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 称为蜥蜴的_____。
(4) 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 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 (趾间有蹼) 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1由于蜥蜴过度繁殖, 导致_____加剧。
2小岛上食物短缺, 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 其原因可能是_____。
3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 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 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发生了改变。
(5) 从生物的多样性角度分析, 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 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
解析: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同时考查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1) 突变、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2) 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所以小岛上原有蜥蜴个体构成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3) 种群内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 称为基因库。
(4) 过度繁殖导致种内斗争加剧。联趾型蜥蜴个体比例逐渐上升, 是因为它们能游泳, 可以获取更多食物。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5)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 (遗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内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基因 (遗传) 多样性。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的关键是获得DNA, 所以采用的简便技术是PCR技术。
答案: (1) 突变 (变异) 自然选择 (2) 种群基本单位 (3) 基因库 (4) 1生存斗争 (种内斗争) 2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 适合于游泳, 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 在岛上食物短缺时, 联趾个体 的生存和 繁殖机会 较多3基因频率 (5) 遗传PCR
四、习题演练
1.由于蟹类的捕食, 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 正确的是 ()
A.人工选择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D.定向变异
2.下列 与 生 物 进 化 相 关 的 描 述, 正 确 的是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生物进化 的方向与 基因突变 的方向一致
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4.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 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 蝇种群中 抗性基因 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下 列 观 点 符 合 现 代 生 物 进 化 理 论 的是 ()
A.环境的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 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在同一环境中共同进化的结果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4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6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
7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
A.24567B.2346
C.1256D.12357
7.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下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
(1) 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基因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
(2) 若图2时期, 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
1种群甲和种群乙的基因库相比较, 甲种群基因库_____ (大、小) 。
2种群甲的 基因A的频率为_____。种群甲与种群乙相比, 基因A频率更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_____。
3已知上表中乙种群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 每个基因的突变几率都是10-5, 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____。
8.地雀喙的形状及 深度大小 与其食性 有关, 喙小的个体只适合于食小坚果, 喙大的个体容易咬开大坚果, 也食小坚果。科学家格兰特 (P·Grant) 自1973年开始, 对加拉帕 戈斯群岛的达夫涅主岛上某种地雀进行了连续多年的观察、测量、分析 和研究。该岛 的气候通 常是1~5月湿热, 6~12月干旱。但从1976年6月至1978年初期久旱未雨, 持续的干旱引起的该地雀种群数量、食物组成 (种子丰富程度和坚果大小及硬度) 变化如下图, 1977年雌雄比率为1∶5, 1978年出生的地雀喙深度比干旱前增大了4%。由于厄尔尼诺现象, 1982年11月, 气候逆转, 1983年雨量超常的多, 1985年出生的地雀喙深度比厄尔尼诺事件前减小了2.5%。请据图分析回答:
(1) 自1976年6月至1978年1月, 该地雀种群数量下降 了约_____个, 导致数量 下降的关键因素是_____, 其构成了对地雀种群中不同个体的选择。
(2) 食物主要 是大坚果 时, 有利变异 是_____。若要证明喙的特征是可遗传的, 还应做试验_____。
(3) 试分析1985年出生的地雀喙深度比厄尔尼诺事件前减小的因果关系:_____ (填序号顺序) 。
1喙小的类型生存机会增加;2气候变化导致雨量充沛;3种子的丰度增加, 坚果的平均大小与硬度下降;4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喙小的基因频率相对有所增加。
(4) 若今后的气候干旱比厄尔尼诺现象更经常发生, 则地雀喙的深度最可能会_____ (填“基本不变”或“增大”或“减小”) 。
(5) 在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之后, 有人说“由于机遇, 达夫涅主岛上发生了强烈旱灾;由于机遇, 某种地雀碰巧长出了大喙”。请运用格兰特 (P·Grant) 的研究结果评价之。
【参考答案】
1.B2.B3.D4.D5.D6.C
7. (1) 地雀A和B地雀A (B) 和C (2) 1小270%乙380
8. (1) 1000食物组成 (种子的丰度和坚果大小及硬度) (2) 喙大杂交 (3) 2314
(4) 增大 (5) 这一说法 不正确。格 兰特 (P·Grant) 的研究结果表明, 干旱或多雨导致食物组成的变化, 通过自然选择, 喙大的地雀成为了环境的适应者
8.生物学法指导教案 篇八
每每到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或教师发教材重要语句的挖空练习让学生书上找答案,还美其名曰“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或干脆教师坐讲台让学生自己背书;或简要地回顾和梳理原本的一些知识内容;或逐章逐节地发练习、讲练习;或采用深挖洞广积粮的策略;等等。对这样的复习,还有教师认为因为生物内容知识点多、记忆性强,复习的关键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把已学的东西捡回来,回到课本、熟记教材。而学生普遍认为,上述的一些复习方式收效甚微,没有在复习中改进知识结构、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也没有获得解题技巧和复习方法的指导,越复习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反倒越低。因此,探索复习方法,努力从低效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提高复习教学成效,已经刻不容缓。解决问题的对策之一就是在复习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
二、强调学法指导的依据和意义
学法指导是学习方法指导的简称,它是指教育者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途径,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渗透、指导、训练,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动地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实践,进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行为。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使学生能够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习方式和方法。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要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功是诱发内部动机最强烈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去感受知识,理解过程,掌握方法,把知识烙印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成效。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种历程,通过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使他们确确实实体验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到经验的完善,体验到自己认识的变化,因此在复习课堂中应注重过程与方法。
三、学考复习中进行学法指导的策略和实践
(一)建构概念图,梳理知识结构
案例1:学考《细胞的分子组成》复习
1.复习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详见《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2.复习方法——建构概念图
概念图通常是将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形成关于该主题的网络结构图。如细胞结构的概念图(图1)。
生物学科概念多,作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细胞的分子组成》的复习课中的具体做法是:依次呈现图2、图3、图4、图5、图6,逐一展开相关内容。
(二)围绕一个主题,绘制思维导图
案例2:学考《光合色素》的复习
1.复习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详见《2014年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2.复习方法——找出支点,绘制思维导图
在光合色素复习中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先出示已经提取好的一管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然后围绕这管光合色素进行问题串教学:这是我昨天做的菠菜叶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液,提取的原理是什么?试管底部有什么现象?(有白色沉淀物)它们是什么物质?在提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提取液是绿色的?这里还有哪些种类的光合色素?分离的原理?在听课纸上画出分离后的示意图,标注色素带的位置和名称。如果在提供充足CO2的基础上,用白光照射色素提取液,能否进行光合作用?为什么?逐渐完善如图7所示的思维导图。
随后紧跟过程性评价练习:下列关于叶绿体色素提取与分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B.在滤纸条最上端的色素带是黄色的叶黄素
C.提取叶绿体色素过程中加入少量的CaCO3粉末的作用是保护叶绿素分子
D.在滤纸条上最宽的色素带是黄绿色的叶绿素
参考答案:C
上面的操作,我把它称之为“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开一片生物天地”。
(三)应用科学思维方法,理顺内容的逻辑
案例3:学考《孟德尔定律》的复习
1.复习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2.复习方法
在《孟德尔定律》第一课时的总体复习中,围绕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提出,以“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思维方法的一般过程为线索,将相关内容按逻辑关系逐一呈现。如下表:
(四)围绕核心概念,绘制流程图
案例4:学考《细胞免疫》的复习
1.复习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2.复习方法
围绕细胞免疫这一核心概念,强调细胞免疫过程的流程图建构。教学中首先需要为学生建构细胞免疫流程图(图8)搭建脚手架,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和图解建构细胞免疫的过程,图9是建构完成后的细胞免疫的流程。
四、学生对以学法指导为主导的复习实践的评价
学生甲:我是一个不会复习也懒得复习的人,一直觉得上课时好好听就能记住。然而在学习生物时发现光听一遍并不能全部记住,在学考复习时要将章节单元梳理成框架,从一个聚焦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的复习方式虽然对于课本内容的熟悉程度要求很高,但的确经过一个月方法指导式的复习,坚持下来之后我对生物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对课本内容开始有了系统性的了解,对于之后的复习也事半功倍了。这种引导和自主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值得尝试。
学生乙:我觉得以学法指导为主的复习模式还可以讲得再细致一点,如概念图只有一个框架图,我们并不能落实到每一个角落,我个人认为生物复习要以书本为本,仔细琢磨书中的话可以得到更多信息,脱离书本的话,就像只看参考书,无法深入理解,只能死记硬背罢了。但是从一个点发散开来的思维导图的方法非常好!
9.2013年高考生物考指导 篇九
一、充分发挥《考试大纲》高考试题的强大导向作用
二、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应试能力
三、注重能力的培养
①审题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深刻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形成过程,对概念中的重点字词要划出、圈出、点出,明确运用范围,在做题时形成遇到相关问题时能迅速通过圈、点、划提取问题中的重要信息,解决审题关。
②表达能力。
四、加强实验复习
五、老师精讲,学生精练并做好整理工作
讲:针对性要强、除重点、关键外侧重讲解解题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注意知识的综合交叉。突出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知识内容层层递进,深入培养学生思维的规范性、深刻性、严密性。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把不同的概念、原理以及不同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理透,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练:不仅练知识而且练能力,通过练,才能寻找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复习时,要精选习题,做练习,不能盲目的去做,事先经老师的筛选也就是把过难、过偏、重复的习题册掉,减少不必要的劳动量。
六、关注生物科技发展、生产和生活实际
七、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10.《生物与生活》高中生物教案 篇十
目录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2.腐乳的制作
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
课题2.月季的花药培养
四.酶的应用
课题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五.DNA和蛋白质技术
课题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课题2.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课题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
七.生态环境与生活
课题1.环境保护
课题2.低碳生活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
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教育。
教学重点:
①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
②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
教学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课题1从课题背景人手,然后从实验原理、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较全面的介绍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果酒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1)果酒的制作需要什么微生物?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3)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的反应式如何?
(4)酵母菌的适宜温度是多少?
(5)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
(6)什么叫发酵?发酵等同于无氧呼吸吗?酵母菌有何实际应用?
(1)酵母菌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①形态、结构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细胞大小为1~30um,呈圆形、椭圆形等。
思考:你认为酵母菌的细胞中有哪些结构?
你认为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②繁殖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但多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③菌落:
讨论:你知道什么的菌落吗?在生态学上一个菌落属于什么?
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其表面湿润、黏稠,呈白色或粉红色。(在液体培养基中,有些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或在容器壁上出现酵母环,或产生沉淀。)
④生存的环境
自然界中,酵母菌分布广泛,但多分布在含糖较高的偏酸环境中,如水果、花、树皮上,(有些可与昆虫共生,有些使人致病,如白色假丝酵母引发鹅口疮、肺感染。食品中常见的酵母菌有啤酒酵母、葡萄汁酵母、鲁氏酵母(酱油酿造)、球拟酵母属、粉状毕赤氏酵母等。)一年四季,土壤始终是酵母菌的大本营。
思考:在发酵制作葡萄酒的时候,要对葡萄进行消毒吗?为什么?
其他微生物与酵母菌的关系是什么?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
①酵母菌的呼吸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
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06+6O22+6H20+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O62H5OH+2C02+能量
思考:
在发酵过程中,如果要使酵母菌进行大量繁殖,应怎样处理?
如果要获得酒精呢?为什么?
(3)发酵
1).发酵概念
广义: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来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包括有氧发酵(如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和无氧发酵(如酒精发酵)。
狭义: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包括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
2).所以:发酵≠无氧呼吸。
3).应用:
酿酒、发馒头、面包制作、酒精制造、生产药用酵母片、生产维生素、生产抗菌素等。
(4)温度要求
繁殖的最适温度:20℃;
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18~25℃。
思考:你知道酵母菌需要适宜温度的原因吗?
酵母菌有不同的.最适温度说明了什么?
补充: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酵母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生活。温度低于10℃,酵母菌发育很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速度加快,20℃时为最佳繁殖温度,此时酵母菌生殖速度快、生活力强。超过35℃,酵母菌生长受到抑制,繁殖速度迅速下降,到40℃酵母菌停止出芽,开始出现死亡。如果想要获得高酒精浓度的发酵液、减少究竟的损耗,必须控制好发酵温度。
你知道吗?
1、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的原因?
(在发酵的过程中,随着酒精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红色。)
2、葡萄酒分成干红、干白等种类的依据是什么?
(1、根据葡萄酒的颜色分成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三种。
白葡萄酒:用白葡萄酿造,皮汁分离发酵;
红葡萄酒:用红葡萄酿造,皮汁混合发酵;
桃红葡萄酒:颜色介于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之间,皮的发酵时间短。
2、根据葡萄酒的含糖量分成干、半干、半甜、甜四种。
干葡萄酒:含糖量低于4克/升;
半干葡萄酒:含糖量介于4克-12克/升之间;
半甜葡萄酒:含糖量介于12克-50克/升之间;
甜葡萄酒:含糖量高于50克/升。)
自然发酵: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5)菌种来源:?
??人工培养:分离获得得纯净的酵母菌菌种。
(在果酒的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也可以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例如:干酵母或酒药)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1)醋酸菌的形态?细胞结构?
(2)醋酸菌有哪些方面的实际应用?
(3)醋酸菌的代谢类型?
(4)果醋的制作原理?
(1)醋酸菌形态
1).从椭圆到杆状,有单个,有成对,有成链状,以鞭毛运动或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属原核生物,以分裂方式繁殖,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醋酸菌与酵母菌相比,最主要的
特点是)
2).应用:食醋、果醋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醋酸菌是—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当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人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茵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酶
C6H12O6→3CH3COOH(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如下)。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一35℃。
酶酶2C2H5OH+O2→2CH3CHO(乙醛)+2H2O2CH3CHO+O2→2CH3COOH(醋酸)
过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是怎样设计果酒、果醋制作方案的?
提示: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选材、设计实验装置、操作过程
二、实验设计
1.果酒和果醋实验流程示意图
果酒果醋
阅读教材3-4页,对A、B两同学的实验装置进行讨论:
A: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制醋时,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进行葡萄醋的发酵。(来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B:分析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2、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①、取葡萄500g,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叶子。
11.生物学学法浅谈 篇十一
一、培养自己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每个人都有善恶之分,好恶之情,大自然给了我们无比丰厚的礼物,我们身边也存在着无数生命的信息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的好实例。例如学了“我国的物种资源”这一节后我们反思: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家园,为什么不可以与其它生物和睦相处?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只存在我们人类,那我们还会快乐吗?
二、树立科学的生物学观点
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建构主义逐渐加深对生物学观点的认识。初中生物学里我们要树立以下几个最简单也是最根本的生物学观点,用这些观点去试着理解我们接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就简单多了。
1.生物体的整体性
例如关于植物体概述的内容,体现植物体的全貌,为讲述下面的内容打下基础。要先学细胞,再依次学习组织、器官和植物体的整体性。这是因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由细胞构成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构成植物体。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形成一株完整的多姿多彩的植物。
2.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比较生物体组织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就不难总结出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这个生物学观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例如叶的表皮是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向外一面的细胞壁上有透明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表皮的这种结构的存在,既利于阳光透过,又能防止叶内水分过多地散失,还能保护叶内部不受外来的伤害;而阳光透入,防止水分散失,保护叶内组织,又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这就是表皮。
3.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和相互影响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如此。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节,可以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学生会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阅读小资料“远渡重洋的屎壳郎”或者借助网络资源,电视节目《人与自然》等课外知识来开拓视野进一步升华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4.生物体是发展变化的
学了“生物的进化”的内容后,这个观点就更加明了了。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通过进化而来,进化在生物的结构上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生物的功能上是一个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在生物的种类上是一个从少数到多数的过程。例如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会认识到生态系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再如,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保护等内容,学生会认识到生物界以及生态系统都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锻炼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劳动,大脑能思考。”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更直接、更普遍。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1)自己动手种植花草:初中生活开始,我们按照课程的进行,首先认识大豆种子,然后把它种到花盆里,细心照顾,随着豆子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来观察根,茎,叶片的形态结构,来做叶片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来观察开花结果的过程。这个种植过程会贯穿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对于教材的内容顺序老师会适当的加以变动。而且,可以结合农场游戏中的作物生长阶段来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这样使枯燥的课本知识变的兴趣盎然。
(2)养自己的小宠物:有的同学喜欢养小猫小狗,还有金鱼,小鸟等等适合家庭养殖的小宠物,在生活中和他们多接触,观察他们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
(3)生物课除了利用生物实验室亲手操作外,同时还应经常走出校园,亲手采集动植物标本;到动物园、植物园、养殖场等地去参观。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精神。
四、充分利用课上时间
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最主要的学习时间,利用好上课时间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学习植物的进化时课本中有植物进化树的插图,在动物的进化这节中有动物进化树的插图,把这两部分孤立起来了。老师在课堂上把两幅图稍微改进连成一幅,这样使得这部分内容连贯起来,让同学们知道这两部分是同时存在互相联系的,在理解时也不会觉得有困难。
12.如何指导学生解答生物“图形题” 篇十二
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多媒体, 特别是制作一些幻灯片来进行直观教学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良策。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生物图、表, 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题型:
1.坐标曲线图:坐标曲线图反映的是某种物质或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解读此类图形, 一定要先分清曲线图的纵横坐标所代表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 自变量有几个,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分析坐标曲线图中的起点、折点、交点、最大值、最小值、变化趋势等;最后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结合题目中文字信息, 作出判断。
2.直方图:实质上是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它既可以反映某种量的多少, 还可以反映某种量的变化趋势。首先看清横纵坐标, 理解直方图所代表的量的大小和含义;第二找到柱状图中的最值及变化趋势;最后结合生物学原理进行推理。
3.结构模式图、结构示意图:这两种图形是生物局部形态结构的典型展示, 是相关生理过程和形态结构的模型。解题思路: (1) 认清题干的文字叙述和图象所包含的信息, 理解图象中所表达的生物学内涵, 并联想和运用与图中给出的信息和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来分析、思考题目; (2) 弄清题干与图象的内在联系; (3) 找出图象信息与生物学知识的内存联系; (4) 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图象所包括的信息。
4.概念图:概念图一般由连线 (或箭头) 将一些相关概念连接起来, 主要考查知识点或概念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 扩大对知识的考查面, 而且可以考查对该领域知识的有机联系的理解程度, 是考查学理解和推理能力的一种题型。常见解题思路:首先弄清“节点 (即概念) ”的内涵和外延, 然后顺着连线或箭头将相关联的概念进行比较, 找出其内在联系或区别, 最后用生物学术语概括其含义。
5.遗传图解:遗传图解包括杂交或自交图解和遗传系谱图, 杂交或自交图解中一般包括亲代、子代, 以及二者的表现型和基因型;遗传系谱是用“□”、“○”分别代表某家系中男女个体, 由此绘制而成的图解。总之, 遗传图解反映的是亲子代之间遗传和变异的问题, 要求学生的推行能力比较强。常见解题思路:首先根据题目中所给信息, 判断出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的显隐性, 然后用基因根的形式写出基因型, 再结合遗传定律以及亲子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进行推理。
6.生理过程图解:常用于表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等生理过程中, 一些化合物的转变过程, 常用概念和箭头表示, 箭头代表的是具体的生化过程。常见的解题思路:首先确定出每两种化合物之间的箭头指的生理过程是什么, 然后以处于连线中间位置的化合物为节点, 将整个图解中的生化过程联系起来, 进行比较综合, 找出其中的区别和联系。
【生物学法指导教案】推荐阅读:
高一新生生物学法指导09-10
pbl教学法生物10-31
高中生物概念式教学法07-24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法研究论文08-15
论五环教学法打造生物高效课堂09-16
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12-31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三、四11-12
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10-07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教案07-26
一体化教学法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