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6枣核》教案(精选4篇)
1.苏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6枣核》教案 篇一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七律·长征》
一、朗读你的诗歌。
1、读准字音。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快乐指数★)
逶(yí)磅(bó)mín 山、读出节奏。请用“”正确划分下列诗句句读。(快乐指数★★)
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⑵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读出感情。朗读诗歌,你觉得诗歌洋溢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快乐指数★★★
二、感悟你的诗歌。
4、抓纲目。(快乐指数★★★)
《七律·长征》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这两句诗写得极有气势,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 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从中我们可看出全诗的诗眼是:
5、绘图画。(快乐指数★★★)
《七律·长征》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其巧妙地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
6、想诗境。(快乐 指数★★★)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是全文的总纲,从这两句诗里你觉得全诗的基调是。
②,两句是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三、赏析你的诗歌。
7、赏结构。(快乐指数★★★)
诗歌的首联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8、赏意象。(快乐指数★★★)
“水”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有着独特的意境,常常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七律·长征》中是怎样写水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9、赏语言。(快乐指数★★★)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有人认为,“寒”字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有人认为,“寒”字既写出泸定桥 险恶的形势,也生动地反映了英勇的红军,令敌人胆寒的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反衬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了对死难烈士的哀思。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或者 有你自己的见解?
10、赏特色。(快乐指数★★★)
你觉得《七律·长征》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
四、挑战你的思维。(快乐指数★★★★)11、1935年10月,当时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作者却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样说是不是不 尊重历史事实?作者有何用意?
五、发挥你的想象。(快乐指数★★★★)
12、、毛泽东的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无不体现这种精神,“五岭逶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他们的眼里,弯 曲绵延的五岭像小河里的鳞波细浪,在他们的脚下,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像滚动的泥丸。
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片断,表现红军战士趟细浪、走泥丸时的精神风貌。
六、展示你的才能。(快乐指数★★★★)
13、、我们说,改革开放是一个新长征,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一定有很多想法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你觉的在学习中我们该怎样发扬长征精神?说说你 的理由。
七、开阔你的视野。(快乐指数★★★★)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题解]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1)风雨:指战争形势。
(2)仓黄:变化翻覆。
(3)今胜昔:如今胜过以往。
(4)情:指情感用事而沽名钓誉。
(5)老:朽。
(6)沧桑:引申为革命。
拓展练习
14、诗歌的哪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出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时的气势?
15、诗歌中有几处运用了典故,请就感兴趣的一则查阅相关资料,把相关历史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听,并试着探究其作用。
16、阅读《七律 长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2.苏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6枣核》教案 篇二
1、认识几种常见的戏剧脸谱及代表意义,讲讲有关人物的故事。
2、积累读读背背中用于励志的8个成语。
3、写好上窄长,下宽扁和字头短,字身长的字
4、介绍我的小制作,锻炼表单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认识几种常见的戏剧脸谱及代表意义,讲讲有关人物的故事。
2、积累读读背背中用于励志的8个成语。3.介绍我的小制作,锻炼表单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和用 第一部分
1.出示京剧脸谱图,请学生观察,想一想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指名说。
2.介绍:脸谱是中国京剧中花脸脸上画的各种图案,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3.请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人物的名字。你了解他们吗?自由读说。
4.指名说说你了解的内容。
5.和同桌交流,试着说说这些脸谱分别指谁。7.请学生连线。8.评一评。第二部分 1.指名读题目。
2.结合上题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插图,指名说说什么颜色的脸谱代表什么性格。
3.教师总结:脸谱的颜色符合人物的性格,红脸代表忠义,黑脸代表正直,白脸代表奸诈。
第三部分
1.读读,想想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你知道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能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指名讲故事)要求: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课堂练习:用十分钟的时间画画脸谱
1、看了这么多,想给你喜欢的历史人物画张脸谱吗?
2、根据他较为特别的性格,你觉得应该用什么颜色?凶残的黄色,暴躁的绿色,有心计的蓝色,皆而有之确定主色后可以至少选用三种颜色。注意:一般地讲,剧中温文尔雅、清秀潇洒的文人武人不用勾绘脸谱。
3、其实脸谱并不难画,他的左右基本对称,每一类型的人物又大致差不多,动手试一试吧!(也可临摹已发下的脸谱)
4、播放录像《雁荡山》选断,学生在京剧声中勾脸谱。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的读,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要熟读这些成语。
2.指名读成语。
3.边读边写,将词语抄写两遍后,自由查字典了解词语意思。
4.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习用这些词语造句。同座的同学互相练读,练背。
6.你还知道哪些励志的词语?说一说。齐读这些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字有方 1.在田字格中出示:怎 忍 寺 苏
2.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和上下的大小。
3.生答:这些字有两种,一种是上窄长,下宽扁的字,另一种是字头短,字身长的字。
4.学生描红。练写。
二、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
1.审题。指名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要求:一要动手制作,二要说说制作过程。
2.指导:
学生开始动手制作。教师巡视。
制作完,在小组内举行“小制作展示会”。我的十分钟:
a组内介绍自己作品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特点及制作的设想。其他学生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b小组内评选出优秀作品。
每组选一件作品上台交流,并介绍制作过程。在班级评出“最佳作品”和“最佳解说员”。
3.苏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6枣核》教案 篇三
《卖白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浏览全文,梳理课文思路
2.精读课文,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品味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语文学习方法介绍:精读和略读 【教学难点】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浏览全文,梳理课文思路
教师指导学生浏览全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大致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的高潮和结局是放在一起写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重点点拨和指导
一、解题
一段辛酸的往事,几番痛苦的回忆,“糠菜半年粮”的时代虽然远去,但是想起心头的往事至今依然让“我”沉痛三棵白菜,卖与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而就在这无奈中,母亲的坚强和自尊与“我”的暴躁和狭隘,泾渭分明《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
二、作家作品
莫言(1956—)当代作家,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县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和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等其中《红高粱》获1985—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金熊奖”他的小说创作不拘一格,不泥成规他认为:“伟大的作品毫无疑问是伟大灵魂的独特的陌生的运动轨迹的纪录,由于诡计的奇异,作家的灵魂烛光就照亮了未被别的烛光照亮过的黑暗”(莫言《天马行空》)这,反映了他的美学追求
三、语文学习方法:精读和略读
所谓精读,就是仔细认真地读,精心研读文本,目的在于求深求通,对读物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古人对精读有过专门的阐述:“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朱熹语)也就是说,精读力求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文字训诂等等,彻底通晓,甚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因此“咬文嚼字”是精读的主要特点
所谓略读,就是粗略地、快速地阅读,对读物纵观大意,“提纲挈领”略读的目的在于求广求多,扩大知识面略读的特点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需要指出的是,略读尽管只是观其大略,但仍是一种有目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阅读活动,它与那种走马观花、漫不经心的读书有着本质的不同
精读与略读的区别与联系:二者的目的、方法各异,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精读和略读的关系,正 1 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四、课文内容分析
1.浏览全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大致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年关将近,母亲为贫困所迫决心要卖掉仅剩下的三棵白菜本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时的前后心理活动;二是“我”对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的心态;三是母子俩对自己亲手栽种的白菜的深厚情感
第二部分(第10—25自然段):写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的经过本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去集市路上的情况;二是写集市上与买主讨价还价的情况这两方面的内容,作者用力不一样,前者是略写,后者是详写课文通过详写“我”和母亲对待买白菜的老太太的不同态度,表现母亲和善朴实的思想品质和物质匮乏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
第三部分(第26—30自然段):写母亲因“我”的过错而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本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故事的结尾,写母亲因“我”多算了人家一毛钱而“坐在灶前发呆”,“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腮上”坚强的母亲因儿子的不诚实,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与前文中的母亲形象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这一对比,把母亲做人行事的态度凸显了出来:贫穷不可耻,可耻的是一个人不诚实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分析形象,品味技巧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1)课文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2)这些人物冲突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母亲的性格特点在学生对母亲的形象有所把握后,让学生就母亲做人行事的原则和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母亲的形象,把本文的人文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同时指导学生结合时代大背景归纳出本文的中心
一、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1.课文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
课文围绕卖白菜重点写了三个人物之间的事情:一是母亲与“我”之间的事情;二是“我”与老太太之间的事情;三是母亲与老太太之间的事情
作者为刻画母亲和善朴实的思想品质,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比如:当那棵最小的白菜被“我”不小心摔到沟底,母亲竟然打骂了“我”,而且“颠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但当买白菜的老太太对白菜“翻”、“拽”、“戳”、“撕”的时候,对那三棵白菜倍感珍惜的母亲只是忧伤的劝说一个是不小心摔到沟底,一个是有意为之,但母亲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这就把母亲宽待他人的性格表现了出来当“我”对老太太的挑剔行为冷语相加的时候,母亲选择批评“我”而不是支持“我”,体现了母亲的和善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老太太这个形象呢?一方面是为刻画母亲的形象服务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现当时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的整个生存状态这个老太太也是一个为贫困所迫的人她瘦弱不堪,“仿佛那风略微大一些就会把她刮起来”,可见生活得也不好她也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她“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说明那一沓面值并不大的纸票对老太太意义重大对于生活在贫困中的人而言,即使是一分钱,其意义也很重大,所以,当老太太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中时,“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 着”这就为下文因一毛钱而白菜被退回和母亲的流泪埋下了伏笔
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主要是“我”与母亲的对比,母亲的形象就是通过这些对比逐渐丰满起来的
2.这些矛盾冲突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些事情,写出了母亲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思想性格
二、结合课文内容,品味写作技巧
1.用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性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作者开篇推出一个特写镜头,用“苦着脸”、“心事重重”描写母亲的神态,用“走来走去”、“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描写母亲的动作,用“瞥”、“锁定”、“端详”描写母亲的眼神通过这一系列描写,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一个“穷”字,但把家境的窘迫和母亲的愁苦都委婉地表现了出来;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母亲的心理活动,但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母亲那沉重而无奈的心理状态和从犹豫不决到痛下决心的心理变化
作者写母亲坚韧的个性和对“我”深沉的爱时,也不是直接叙述出来,而是通过细节和语言委婉表现的当“我”为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而流泪时,母亲的眼睛虽然“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反而责怪“我”“动不动就抹眼泪”,不像个汉子样儿;当“我”因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而伤心时,“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这种写法带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远比直白的表述要广阔得多
比如:“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一个“拍打”动作,一句喃喃自语,表现了母亲对苦难中成长起来的那棵小白菜的欣赏,委婉地写出了母亲坚强的性格 2.用细腻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感受
比如:“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来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把“我”独特的心理感受真切地表现了出来,把“我”对那三棵白菜的留恋心情渲染到极致
3.运用于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4.苏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6枣核》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教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
1、背默上两首诗。
2、说出诗的主题。
二、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三、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苏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6枣核》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08-13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练习6教学设计12-08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11-28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 质量 教案08-07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总复习教案07-27
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5教案(苏教版)06-16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石榴教案07-11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08-18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