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共15篇)(共15篇)
1.小学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 篇一
第一点:要抓住关键,紧扣重点
俗话所说的“打蛇打七寸”和杜甫在《前出塞》中所写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即要抓住关键,击中要害。教学也是这样,只要抓住了关键,其余部分,就可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如能抓装妒忌”这关键一词进行分析,就会比较容易地突破难点。因为文中所讲故事的起因在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然而,当时的形势却是在孙刘两国联盟期间,曹操大兵压境之时。
周瑜虽然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却又担心加害诸葛亮会破坏两国的联盟关系,会因“小不忍”而乱了“大谋”,所以不敢公开地无缘无故地杀掉诸葛亮。于是周瑜就想通过合法手段找诸葛亮的“碴”,然后理所当然地除掉诸葛亮。
于是,他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作为一个东吴的大都督,能在“谈笑间”使“强虏灰飞烟灭”的儒将周瑜,难道连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懂吗?“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很明显,他是有所图谋的。而作为一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并没有揭露周瑜的阴谋,而是佯装不知,将计就计。
于是,二人合演了一出流传千古的名剧———“草船借箭”。到后来,二人又数度交锋斗智,结果都以周瑜失败而告终。周公瑾在被诸葛亮气死的弥留之际,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妒忌”一词贯穿了全文,也贯穿了二人斗智终生,是关键所在。因此,只要抓装妒忌”,就可将全文剖析得清清楚楚。
再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飞”和“夺”,《将相和》中的“和”,都是贯穿全篇的关键。
第二点:内容要广、要博
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海阔天空的学习环境。即要多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作家生平、文章背景、作品特点等知识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其知识面。这实际上是属于“磨刀”的过程,是不会耽误“砍柴功”的。
因为一篇作品,它在反映客观的现实生活的同时,往往会带有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反映出作者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认真地了解作家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于理解其作品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例如,司马迁之所以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为一家之言”,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不朽的名著《史记》,这是与他出身于史官世家,幼时耕牧河山之阳,早年遍游名山大川,有着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
他的“发愤著述”,也可以说是他受宫刑的直接后果。再如杜甫,如果没有早年的“读书破万卷”,又哪来的“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严谨治学精神,又怎能达到“毫发无遗憾”的艺术高度,而被后人尊为“诗圣”呢?如果他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
“三吏三别”能问世吗?如果他不是胸怀高远志向,又怎能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名句?如果他没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济世忧民之心,怎么能在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多了解一点杜甫,那么理解起杜诗来,不就很容易了吗?
第三点:开掘要深
唐代司空图说:“江岭之南,凡足适口者,若醋,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盐,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他要求一种“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要达到一种“酸咸之外”的醇美境界。我认为,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教学。
它告诉我们,在分析课文时,不仅要讲出课文的内容和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性,而且要讲出文章的形式和形式中所显露出来的艺术性;不仅要讲出文章的旨趣所在,而且要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美学高度。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文”与“质”相统一。
例如教学《火烧云》,一方面要讲出它的内容及思想性———通过火烧云、霞光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的美,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讲出它的形式及艺术性———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②有静有动,动静结合;③手法灵活多变。另一方面要讲出它的“质”———字词使用准确。
例如:写“霞光”之美,用了五个“……变……”的排比句,以及“……是……”的比喻句子;写“火烧云”的程度、范围用了“烧”“红通通”“着了火”等字词,特别是“烧”字用得更妙,不仅表现出了火烧云的特征,还表现了火烧云的动态,而且还与后文的“着了火”相照应,并紧扣了题目;写“火烧云”的颜色,则从色泽、色度、色调、色形四个不同的方面描绘出了火烧云色彩变幻多姿的壮美情景。
与此同时,还要讲出“文”———将其上升到美学的高度。让学生充分领略到:由天上火烧云的景,地上霞光照映的物以及人们愉快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的一幅乡村夕照图的情景美;那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的色彩美;那变化万千,多彩多姿的形态美。
2.小学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标题教学,现状分析
实践证明, 标题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阅读期待, 可以了解内容梗概, 能够感悟文本情感, 可以体察文本价值取向。[1]因此中小学的各科教学都非常重视标题的教学的环节, 并对此进行诸多的研究。
然而, 标题教学的现状如何, 学生的学习行为怎样, 效果如何, 这些问题很少研究。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标题教学的现状, 特别是其中的师生行为展开研究。
(一) 研究材料
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 该活动云集全国各个省市区的优秀青年教师参赛, 集中体现了各省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与风格,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和整体发展趋势。
2012年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历时三天, 全国各地共有4000多名教师参加现场观摩活动, 来自全国31个省的32名选手经过两天半时间激烈角逐, 共评出特等奖10名, 一等奖22名。本研究从这32节录像视频中选取21节课进行分析。
(二) 研究方法
第一步, 将21节课堂录像视频转换成文字, 并详细的纪录课堂活动时间;标题教学的时间、标题引导用语、标题教学的问题设计、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标题教学的呈现形式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 标题教学所用的时间
21节课标题教学合计用时2818秒, 平均每节课用时134秒, 最少用时36秒, 最多288秒。用时60秒之内的有5节课, 占24%;用时在60到120秒之内的有7节课, 占33%;用时在120秒到180秒范围内的有6节课, 占28%;用时在180到240秒范围内的有2节课, 占10%;用时在240秒以上的有1节课, 占5%;以上数据表明, 标题教学用时较少, 有57%的标题教学用时是在两分钟以内, 87%的标题教学用时在3分钟以内。因此从数据中可以分析得到, 标题教学多数由教师主导, 教师控制为主, 师生互动时间较少。
(二) 标题教学的切入方法
分析教学视频及文字资料发现: (1) 从质疑标题角度切入, 引导学生对标题质疑,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课题的重点, 提出自己的思考。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从利用标题识字角度切入, 识字、写字是低段学习的重点, 它是学习课文的基础, 这样的切入法在低段年级出现最多。 (3) 忽视标题教学, 不关注标题, 直奔正文。有时就忽视了教学的一个有利的切入点。
(三) 标题教学的问题设计
依据问题指向, 21节标题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简单认记的问题、侧重学习内容的问题、关注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的问题等。
分析教学录像和文字资料发现, 教师利用标题提问的方式不同, 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反应也不同。 (1) 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 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利用拆字法, 联想法、编故事法让学生变被动的“要我识字”为主动的“我要识字”。 (2) 侧重学习内容的问题是课堂提问的核心, 问题富有启发性, 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首先,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题眼, 重难点设问。 (3) 互动式提问, 新课标条件下教师可以转变传统提问方式, 传统提问方式一般是教师向学生提问, 而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有直接发问的机会, 新课改后可以多一些师生、生生互动式提问。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 有问有答, 双向交流,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四) 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
依据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参与的程度, 32节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可以分为教师主宰、教师主导、教师——学生互动、学生主导、学生主宰等倾向。
分析教学视频和文字资料发现, 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不同, 学生的参与程度就不同。教师主宰和主导时,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以及填充式的回答教师的问题, 有被教师牵着走的感觉。而师生互动的活动方式, 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师生共同提高, 教学氛围也更为融洽。学生主导的活动方式, 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和交流。
(一) 结论
小学语文教师非常重视标题教学:或利用标题联系识字写字、或引导学生质疑标题激趣, 或解悟文章标题预测文本信息, 或引导学生谈谈对标题的感知等。
然而, 教师在“导入”形式上下足了工夫, 背离了正常的阅读流程。还有的“导入”本身就明确提示了作品的意义, 框定了学生阅读理解的意义范围, 掌控着学生的阅读意志。[2]
(二) 建议
1.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标题教学的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设计的问题应层次分明, 避免空洞、流于形式。标题教学活动应突出探究性、综合性。
2.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标题教学的功能研究。从课文标题入手, 训练学生巧解文章标题, 给学生启发与指导,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促进语言与思维发展, 并为教材改革提供一定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高万同.充分发挥课文标题的导读功能[J].小学青年教师, 2005 (12) :11.
3.小学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低年级;对话体课文;具体作用
所谓“对话”,指的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用的一种交流形式,但这并不代表“对话”的全部含义,单从现下广为使用的“对话教学”这一新颖的教学范式,便可看出“对话”在当代教育以及未来教育中将会产生不可磨灭的价值。目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文章类型多种多样,除了寻常的一些诸如散文、诗歌、寓言故事、文言短文之类的内容以外,还加入了“对话体”这一类型的课文,在丰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文章类型的同时,无形中也彰显了学生学习对话体课文的价值作用。
一、一问一答的文本形式,更添文章生动力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不乏对话体的简短文章篇目,此类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文章旁白以外,其他部分基本上都是对话内容,但这类文章的精髓也就在于这些大量的对话,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一问一答的文本形式作支撑,整个文章才更加幽默生动,文章作者活泼、生动的笔风才得以展现。就拿《小河与青草》一文来说,大约150字的文章却足足有120字的对话内容,其中小草与小河无障碍的交流,深深地感受到两个事物对彼此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文章整体呈现出较强的生动感。
二、成功语言描写的运用,塑造出鲜活形象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这点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对话体文章中得到了真切的展现。就拿《北风和小鱼》一文来说,虽说文章中的两个主要形象不是人物,但也是将事物拟人化之后的人物,文中有这样的两句对话: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仔细观察就可发现,对话虽然很短,但是小鱼和北风的形象却跃然纸上,十分鲜活。
三、对话体文章效用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以上两点内容可以看出,对话体文章中的事物形象更加鲜活、文章自身也更加具有生动力,也正是这两点作用,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乐趣。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童心未泯、稚气未脱,他们更喜欢去学习和了解生动鲜活的东西,而不是去接受枯燥无味的知识,而对话体课文正是将知识与趣味结合到了一起,符合了小学生的喜好和口味,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对话体形式的课文,奠定学生写作基础
小学低年级还未开设写作教学这门课程,但教师可以尝试从其他渠道找寻一些关于写作的技巧和要领,从而巧妙结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内容灌输给他们,从而奠定写作的基础。对话体课文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模仿对话体文章中的对话形式,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两个对话双方形象,并描绘出一系列一问一答的对话内容,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写作学习奠定好基础。
总而言之,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植入对话体课文是极为有益的,不仅最大限度地增添了课文的生动力、人物的鲜活力,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乐趣,并且为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后的语文写作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紧抓对话体课文的特点,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为对话体课文的教学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章萍莉.“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8).
[2]平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策略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5).
4.小学背诵语文课文的方法 篇四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样在教学中只要能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做到理解性地记忆,学生就能很快背诵出相关内容。有的课文也可以采取分段来背诵,然后再总起来背诵,这样学生背诵起来就会显得轻松一些。
如要指导学生背诵五年级上册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知道课文通过写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小事,反应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这篇课文共九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高尔基的儿子为父亲栽花和高尔基赏花”;第六至第九自然段写“高尔基写信教子”。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在分头背诵这三部分内容,然后再总体联合起来背诵,不仅能完成背诵任务,更能理解“给”永远比“拿”快乐这一哲理。
二、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写作线索进行背诵
作者在写作文章时总是按照一定线索来组织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能如能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线索先来熟读、复述,而后再练习背诵,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很容易就会背诵出指定的课文。
如背诵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篇课文是以“樟树”为线索的,文章先写宋庆龄因为喜欢樟树舍不得搬家,再写樟树的外形和特点,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在掌握了写作顺序的基础上,就可以熟读来背诵,总之,抓住了文章的写作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条理就一定有助于背诵课文。又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文章按照“荷花”为线索写了作者“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内容,所以只要围绕线索边读边想,边记忆就很容易背诵出全文了。
三、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章重点词句进行背诵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都会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经典的词句进行板书,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文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要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些板书中的字、词、句让他们记忆,或者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回忆,这样学生再顺着老师的分析,边读、边想,也就很容易把课文背诵出来了。
如指导学生背诵五年级上册课文《黄山奇松》一文的第二自然段,通过阅读学生首先可以知道这一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教师可以先板书“迎客”、“陪客”、“送客”三个词语,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 “迎客松的饱经风霜”、“陪客送如同巨人”、“送客松如天然盆景”,这样学生根据教师的板书就很容易理解三大名松“齐”、“异”的特点,这样就便于记忆背诵了。
又如背诵四年级上册《泉城》第2至第5四个自然段,只要熟读课文之后,就知道这四个自然段的结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描绘泉的特点。
如珍珠泉“神奇“、五龙潭“泉多”,黑虎泉“水声喧腾”,趵突泉“大、清、美”,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学生背诵就会有路可循了。
四、指导学生运用表现记忆方法来进行背诵
所谓的表现记忆方法,就是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通过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换句话说,也就是把课文所讲的事物外形、色彩、活动、声音,气味特征的直观形象保存在学生的大脑之中,这样学生在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自然有助于他们的记忆。
如在指导学生练习背诵六年级上册《草原》一文第一自然段时,就可以让他们先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所描写草原的天、空气、天底下的小丘、羊群等景物给自己带来的新奇的感受,然后再理解“这种境界”给作者带来美感的享受。
通过理解这一系列的描写,结合想象,学生很容易在脑海中留下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和画面,这样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又如背诵四年级下册《燕子》一文,就可以抓住燕子的外形、飞行,休息等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连串的场景,然后再进行理解背诵。
五、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记忆特点来练习背诵
要背诵课文必须先进行诵读,而什么时间记忆最佳呢?有的人认为早晨时间最好,但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最佳的时间有的在早晨,有的在中午,有的在晚上,还有一部分人没有任何时间偏向,所以在背诵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习惯来练习诵读。
此外,在诵读时,有时有的学生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轻声慢吟,有人喜欢默读,但不管怎样,只要能结合实际快速地背诵课文就是有效的方法。
5.小学生理解语文课文的方法 篇五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背诵时结合语言、音乐、绘画、录音、多媒体等视听手段,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体验和领悟,达到“品诵于心”。《桂林山水》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我既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又注重创设和渲染情境,让学生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
教学中,我首先于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课始,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录像、生动的导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的愿望。
其次,充分运用“协同记忆法”,通过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录音,边听边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记忆,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强化记忆效果,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这样做要比单用视觉或听觉效果好得多。
再次,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可用图示法,引导学生用文中语言叙述图画的内容,然后看图背诵,这样做学生记忆快,印象深。
二、合理板书,理解记忆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相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
为此,我在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的主旨,了解文章的层次和掌握文章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抓住重点词语,设计板书,建立起学生背诵的支架。这篇文章从整体上来看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脉络主要是“静”“清”“绿”的水和“奇”“秀”“险”的山,抓住了文章的主线,背诵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有效地促成了学生的理解记忆。
三、示范背诵,树立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教师通过示范背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示范背诵可以使学生视其人,闻其声,亲其情。
为此,我在要求学生背诵前,先在学生面前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熟练而有感情地背诵了一遍。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背诵信心是有很大激励作用的。另外,我深入学生,坚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让背诵熟练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作示范背诵;另一方面,对于班里的后进生,给他们提供表现的环境和机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培养起他们背诵的信心。
四、寓教于乐,趣味背诵
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我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背诵比赛,采取咏背、对背、领背、轮背等形式多样的背诵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一是“对歌”式背诵法,即模仿山区或某些少数民族“对歌”的方式,把描写《桂林山水》中“静”“清”“绿”的水和“奇”“秀”“险”的山等有关部分,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
二是“接力”式背诵法。即模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采用“开火车”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其乐无穷;
6.小学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 篇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被我们置于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其它课文学习的巨大带动作用是不容质疑的。鉴于此,我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精读课文中重点段落的教学方法做一个粗浅的论述:
一、我认为进行小学语文精读片断教学的研究,首先必须确定哪些部分或段落是文章的精读部分。
在教学中,我们要像在具体生活中面临选择时做到有取有舍,避轻就重一样,我们要把学习重点放在课文最能够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部分(即课文的精读部分),集中精力突破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我们要教给学生确定文章重点部分的方法。我认为文章的精读部分,就像前文已论的定义一样,是文章中能够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部分,它是文章中的精华部分。它应该是作者所要重点论述的内容。根据文章题材与体裁的不同,它在文章的位置也不一样。我们举《桂林山水》一文为例。这篇文章向我们描绘了神奇的桂林山水,重点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与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作者通过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具体生动的描绘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因此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精读部分,需要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这一块内容的教与学上。我们再以《开国大典》为例子,再来分析分析。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北京三十万群众与我们的党和领导人一起参加了开国大典,经历了这一难忘的时刻,课文依次介绍了参加大典的人员、会场布置、群众的到来、典礼程序、游戏呼号等内容。文章向我们传达的是刚刚成为新中国主人的群众的那份骄傲和自豪感。哪部分的内容最能传情达意呢?通过仔细阅读分析,我们觉得典礼过程的记叙这一部分内容最能抒发刚刚成为新中国的主人心中对国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崇敬之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即文章的精读部分。
二、当我们找到了一篇课文需要进行精读教学的内容,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突破文章重点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经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精心设计教学导语。
精彩的教学导语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使教学的过程严谨而不紊乱。学生能更好的集中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比如在教学《狱中联欢》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我们亲身参加或者观看了许多的联欢会,比如我们的每年一度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联欢会,大家回忆一下,当时会场的布置如何,同学们的心情如何,大家都表演了什么样的精彩节目?(同学们畅所欲言)现在我们学习《狱中联欢》,来看看那些身在狱中即将迎接充满光明的新中国的革命者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举行联欢会的,他们都表演了什么节目,你认为精彩吗?哪些节目能触动你的心灵?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地引导下,学生去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2、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读”的训练。
对课文精读段落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要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地交流,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学《荔枝》一文中描写母亲吃荔枝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本段中这个句子:“母亲 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首先我让学生自由地读这句话,然后交流,读完之后,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通过交流,同学们理解了,这样细致地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 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理解了句子蕴含的深意,我们回过头来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相信同学们又会有一番感受的。
3、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除了让学生充分地读,我们可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如教学阿拉伯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时,我们首先确定了该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渔夫用自己的智慧将魔鬼骗回胆瓶,从而战胜了魔鬼这一部分内容上。我根据学生的意愿,挑选了几组学生分别扮演渔夫和渔夫,将渔夫战胜渔夫的过程演一演。通过对比,看看哪一组的表演能恰如其分的将故事内容和故事情感表现出来。通过演的方式,同学们都深深为渔夫的勇敢和机智所折服,纷纷表示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千万不要慌张,要用自己的智慧战胜它。我想到此本文的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已达到。其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材特点所能选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演一演(演演课文的主要内容)、辩一辩(阐述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看法)、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
三、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去大量的阅读课外的文章,从而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本堂课(或本篇课文)完成之后,理应让学生借助课堂所学,去接触其它文章的阅读与体会,或者将自己的收获化为具体的行动。我们不但要教学生学其文,还要悟其情,体其意,最终的目标是化其行。比如说我们学习了《荔枝》一文,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对作者肖复兴母子间那深深的亲情所感动,还要让同学们将这份感动之情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因此我在教学任务完成任务之后,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用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买一件礼物送给父母亲,看看父母亲在接受礼物的时候,她(他)的动作怎样、神态如何、会说些什么,将自己观察到的写下来。学生通过这次小练笔,深切地感悟到母(父)爱的无私与伟大。这是一个良好的进行亲情教育的机会。
四、精读文章(或部分)的教学,一定要紧紧抓住“议”这个中心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采用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我们在教学毛泽东主席的《长征》诗时,我们要抓住诗歌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让学生围绕“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的态度如何”这一问题进行充分地交流与讨论,从而领悟红军之所以能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取决于红军这支队伍所体现地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地长征精神。我们还要让学生重点领会诗歌中的关键词语,以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含的深入理解。
7.对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现状;作用;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90-01
尽管我们知道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因为是略读,略读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境地。如果今后都这样发展下去,其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阅读能力的锻炼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应该在战略和战术都要重视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现状
教育工作者在编制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时,就将课文分为了三类,即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一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加上我们在这方面又缺少研究及可借鉴的经验,所以这不光使学生困惑,老师们也往往感到很恍惚。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简单化,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认为略读就是懒散地阅读,想读就读,不想读就跳过。二是化简为繁,把略读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来学习,老师逐字逐句逐段地讲解,学生则是认真做笔记。纵横观之,当今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1、教法单调,缺乏个性。调查显示,在大部分学校中,很少要老师对略读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往往忽视略读课文的特点,一般是立足教材,很少有拓展和延伸。这就造成学生兴趣不浓,认为开阔自己的眼界,所以略读课也是混混而已,没有达到略读课应有的效果
2、难以割舍,金雕细磨。老师们没有明白略读的本的含义,他们认为教材中的略读都有其可圈可点的地方,于是他们在这块拿出一两句品析,在那块又是难以割舍,金雕细磨。完全是把略读课文当成了精读课文,忽视略读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独立寻找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过于放手,放纵自由。很多老师认为,略读顾名思义略读就是匆匆地阅读。很多老师往往选择把他们放在课堂上完成,但是,只是马马虎虎走一下而已,让学生随便看两遍,然后简单一过就结束了。还有一些则更为简单,他们干脆把略读课挤出课堂,让学生当作课外阅读材料处理。总之老师就是过多放手,很少认真辅导总结,出现“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用功状况。
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作用
略读课文教学是有具有明显的独立性质的。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应用才是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要追求的教学效果。记得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如果只重视精度,而忽略略读,那效果就只能达到一半。由此可见略读是有很大的教育作用的,而且略读和精度是各自独立的。
1、锻炼学生理解能力。略读课文是小学学生利用其掌握的基本语文信息阅读知识,独立阅读、理解的良好示例。在进行阅读过程中,阅读课程是重要的连接点。从课程内容出发,略读课文排在精读课文后面,这是对精读课文的补充和扩张,为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做出重大贡献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利用在略读课上掌握的良好的略读习惯和娴熟的略读技巧来阅读类型更丰富的材料。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学会多种阅读技巧。学生在血精读课文时,学生是在老师的行到下进行的,虽然老师在教学中都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对其阅读技巧的理解是不够深刻的。在略读课文中,学生就有用武之地了,他们可以试着用多种方法 来获取信息,长期以来,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解决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换句话说,我们对略读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感兴趣的地方读一读,背一背就行。然后就是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老师要教会学生使用基本的略读课文阅读技巧,比如扫读、快读、跳读、精读等。另外,加强课内外练习,适度拓展延伸,尝试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所掌握的阅读技巧来阅读略读课文
2、紧扣阅读目标,培养略读能力。现代这个社会对信息的获取能力的能力是很高的,因此我们在略读课教学中就应该重视略读方法的训练,根据阅读题材的不同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浏览式阅读,它要求不阅读全文就能掌握材料内容,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再如整体性、扫描式阅读方法,它们都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所需的信息
3、引导学习,发掘潜力。略读课文他再也不是要求学生的思维和老师保持高度的一致了,它要求老师放开手脚。老师应该退回一个相对暗一点的“角落”,让学生回到一个亮堂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之间探讨解决出问题。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调动思维,发扬个性,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略读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现在小学略读课文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特别是最近几年课改的不断深化,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到小学这种保守的略读课教学模式已经慢慢改变了。当然,改变的空间还很巨大,这句需要广大同仁一起努力,改变传统观念,及时更新思想,真正让略读课文教学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我们做马马虎虎的教学应付,真真切切只为学生,一切只为了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为了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一切,这样小学略读课的效果才能完全地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龚晓芳. 厦门市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05)
[2] 王慧丽.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06)
[3] 林莉,戴峥嵘.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现状的原因分析[J]. 福建体育科技. 2007(06)
[4] 张新萍,杨茜. 中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制度反思[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11)
[5] 陈玉忠. 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若干社会学思考[J]. 中国体育科技. 2007(06)
8.小学语文课文说明方法及相关内容 篇八
1·举例子: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明。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 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列数字:利用数字详细说明文章。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 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3·做比较:用其他例子与说明物体进行比较说明。作用:
4·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作用: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5·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6·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作用: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理解。
7·摹状貌:对说明对象进行状貌摹写,说明事物的形态。作用: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8·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要方法。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9·画图表:利用图画.表格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更直观的说明 。作用:使读者读了一目了然。
10·引用: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作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注: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二、常见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地点的转换。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比如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 ,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如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概括到具体,或由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
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如课本中的《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都是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条理清晰,最为适宜。
三、说明文中关键词的作用: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同时,说明文的语言有时也在准确、严密前提下具有生动性。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当时……
1, 起限制作用
(1) 分析词的表达作用
a,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句中“好像”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答:“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答题技巧: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b,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说说划线词语“可能”的表达作用。
答:“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
(2)分析词能否去掉
a,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大多”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不能删掉,“大多”表示大部分是这样,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活水的情况。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如果去掉,就表示所有池沼都是引用活水的,与事实(作者原意)不符。
答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要先作出判断,然后分析词的本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去掉后的表达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b,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损失至少200亿元。
句中“至少”一词可不可以去掉?
不可以,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我国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严密,不准确了。
(3)两词可否互换,并说明原因:
a,广西乐业的一个洞中大厅——红玫瑰大厅长300米,宽200米,最高处达260米,这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
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答:不能。“相当”表示红玫瑰大厅和人民大会堂的规模差不多,但仍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一样,和事实不相符。用“相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答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要先作出判断,然后从词义来分析两个词的区别,最后分析互换后的表达效果。
2, 起修饰作用
例: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山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请说说“分外”一词的表达效果。《巍巍中山陵》
答:“分外”是“非常、很”的意思,在这里起“强调”作用。说明由于钟山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山陵,所以钟山就更显得雄伟高大。
答题技巧:这类题先解词,然后再说明这类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在句子中的效果。
3, 词语顺序能否调换
例:禽流感是随着家禽饲养业的发展而广泛传播的禽类传染病。尽管历来的禽流感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严重损失,但是最近在亚洲爆发的禽流感却仍令人高度关注。目前,人们对禽流感的发生、发展和遏制方法的认识仍待继续深化。
文章中的“发生”、“发展”、“遏制”三个词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9.小学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 篇九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鞠圣岳
目前高中生写的议论文中最大问题就是材料缺乏,积淀少,不够典型,不够新颖,使得作文缺乏论证力量。学生该怎样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有感而发。“多方面地积累素材”提醒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不必舍近求远,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座蕴藏着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素材的宝库。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深挖课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评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的议论文来呢?
一、从课文作者生平的角度挖掘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学家的经典之作,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不能只学习文字、词句和写作技巧,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人生信念,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要知道陶渊明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学习《赤壁赋》要知道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磨难,造就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我们的课本。
如201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就用陶渊明为写作素材:
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又如2013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使用苏轼为写作素材: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故乡”!上面两则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就是运用课文作者生平事迹为写作素材,合理阐发观点的成功典范。由此看来,成功的作文只会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这要求高中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博闻强识,善于积累挖掘文章作者的相关素材,并积极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才会突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藩篱,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二、从课文名言警句角度挖掘素材。
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都言简意赅,优美流畅,意味隽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语言可以直接引用在作文中,成为写作的原始素材。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对课文名言警句精心品味,这种品味就是要让学生从蕴含哲理和修辞表达角度来鉴赏,确定写作应用的角度,进而灵活地运用到不同话题作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作为素材,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如2013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闻吾过,心窃喜》一文开头: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一句出自鲁人版必修教材自读文本《楚辞·卜居》。考生以三闾大夫的名言做开门之句,引人入胜,名言警句的引用彰显了文章的厚度,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
三、从课文文学形象的角度挖掘素材。高中语文课文不仅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而且人物众多而鲜活,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并巧妙利用这些文学形象素材,便能很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作文“材料丰富”。并且使用课文文学形象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既能显示出作者对文本钻研得深刻,也让评阅者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像高中课文中项羽、刘邦、邹忌、窦娥、林黛玉、祥林嫂、别里科夫、玛蒂尔德等在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形象,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性 格特征,恰当地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必然显示出作者游刃有余的写作能力和对材料信手拈来的深厚功底。
如2005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我心飞翔》便使用了项羽和刘邦这一文学形象作为素材: 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多少的出人意料发生在情理之中呢?项羽、刘邦可谓一代枭雄,项羽正直守己、刘邦狡猾机智。鸿门宴上,项庄为项羽舞剑刺沛公,本可助项王成就一代伟业,然而,项王却因固守正直的洁名纵虎归山,以致日后项王兵败乌江。鸿门宴上刺沛公已在情理之中,岂料项王却甘愿保护自己日后的死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的。然而情理毕竟是人的主观理念,出人意料的事在历史上也非罕见。
这个作文片段就是以《鸿门宴》中的项羽和刘邦作为素材,充分论证了“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一论点。文中的文学形象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得心应手地将它们准确运用到文中,使文章论点更加突出,论据更加充足,论述更加生动。
四、从课文思想观点的角度挖掘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作,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名家经典高屋建瓴,见解新颖,蕴含了作家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们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道理论据。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便采用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中作者的思想观点作为素材:
拒绝平庸,即使是在被黑暗笼罩之下,他们也选择了前进,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生命抗争。纵使上天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光明,海伦也不甘于平庸,她选择了与黑暗抗争,用顽强的毅力,造就了她,20世纪一个胜利的奇葩;纵使失聪的打击折断了他的琴弦,贝多芬也不甘于就此平庸,而是用坚守弹奏出生命的绝响,于是那个光焰的舞台,仍旧是属于他的音乐殿堂;纵使痛苦一次次的折磨着他的身体,史铁生也不甘于平庸,他与地坛为伴,以笔为友,用微笑向世人展现生命的希望,微笑是他坚强的象征,即使一生只能在轮椅上,他也不再平凡,世界到处都有他,史铁生,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
这段文字论点鲜明,段首即亮出“拒绝平庸”,作者挖掘了海伦、史铁生身上充满哲理的人生价值,来说明“拒绝平庸,与生命抗争”的意义,而且二人的思想观点给后人的激励和启发意义深远,阅读本文自然很容易被打动心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其实教材就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因此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好文本多角度挖掘写作素材。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10.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探索 篇十
关键词:略读课文 探索
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如何加以把握,如何将这部分教好,让学生从中收获新知,不同的教师都有个自的见解。
一、略读课文教学的困惑
在本人教学以及和广大同仁的交流探讨中,总结出教师在略读课文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方面。略读课能否上成精读课,整体感知、生字、词语的学习等环节可否不要,哪些方面可以略学,教学拓展涉及哪些内容。二是教学策略方面。略读课文可否放手让学生自读,略读课文需否品词析句,略读课文是否必须按照连接语的提示来教,略读课文是否就是进行更多的阅读技能方面的训练呢。三是教学时间方面。针对有的略读课文,是否必须要一节课教完。四是听课判断方面。判断略读课的教学时“精读”还是“略读”。这些问题都是教师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发出的困惑,对于教授好略读课文而言,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需要我们对问题的本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首先需要对略读课文有一个精准的定位,把握好方向,进行有的放矢,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和定位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略读课文教学应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二是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至于抓哪一点,不妨看“阅读提示”。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给学生留下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同时,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阅读活动前,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并在阅读活动之后评价一下目标的达成。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读课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导读是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要吃透导读所包含的教学要求,尤其要把握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作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也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明确了“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第三学段又作出进一步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同时,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这样表达:“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在“评价建议”中也这样描述:“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三、略读课文教学中把握的原则与方法
从对比中我们发现,略读课文中字词教学的要求明显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学生“认识生字”,没有理解词语、积累词语的要求。这就告诉我们: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字词教学一般不作重点。(1)字词朗读不作检查。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总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以后,安排一些时间来检查字词的朗读情况。但是,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由于字词读音比较浅显,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必花专门的时间进行字词的朗读检查。(2)字词理解不作重点。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字词教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教学任务,我们往往会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借助动作演示等多种策略理解字词意思,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字词理解一般不作重点。(3)字词赏析不作要求。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通过词句比较等手段来体会作者用字用词的精妙,但是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一般不作要求。
四、略读课文教学的注意点
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
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因为这样,有的教师就干脆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天花乱坠一气,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这样才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但是,自主阅读是不是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主阅读是不是就不要教师的引领?自主阅读又如何体现阅读的层次性?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总之,略读课文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广大教师也应该善于在日常教学中总结经验和方法,教师之间加强沟通与探讨,互通有无,力争让略读课文教学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学生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真正能够有所收益。
11.小学预习课文的方法有哪些 篇十一
预习就是孩子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其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孩子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效率和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学生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预习中无论孩子有了收获还是疑问,都是其自主学习的体现。预习不但可以强化孩子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学习兴趣,而且促使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加强听课目的。
12.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自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语: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更以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受到人们喜爱,你们喜欢古诗吗?
哪位同学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请学生背背)
看到同学们背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背一背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欢迎我吗?(老师背诵《泊船瓜洲》)
2、揭题:刚才老师背的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结合文中的“预习”,读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引出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释词语,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三、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你们知道王安石吗?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过渡: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跟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学前两句,也可以学后两句,还可以整首学,看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换意见。
2、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关系。
4、指导朗读一、二句。
隔着一条江、又隔着几重山,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可见思乡之情切,看谁能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切。(比较读、自己读、齐读等)
5、重点理解:又绿、何时
6、指导朗读三、四句。
江南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时候的家乡春暖花开、满眼新绿、生机勃勃,家乡是如此之美,但作者却发出了无奈的长叹:明月啊明月,你什么时候照着我回故乡呢?请同学们试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找小伙伴互相评价读,个别读,齐读)
7、试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8、交流所知道的资料: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思想之情切,为什么不能回家乡?
(三)入诗境,悟诗情
1、配乐(古筝乐)朗诵全诗。
2、体会“绿”字的妙用。
(1)你认为哪一句诗写得最美?哪个字用得最好?
(2)据说诗人开始时不是用“绿”字,同学们想想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3)讨论:诗人为什么选择了“绿”字?
(4)师归纳:这个“绿”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江南的风景写活了,其他字只写了春天的到来,而“绿”字用在这里仿佛是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家乡美景的思念。
3、配乐(古筝乐)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再读读这首名诗吧。
4、背诵。
四、总结延伸
1、思乡是人类恒古不变的情怀,许多诗人的诗中都表达了这种情思,《泊船瓜洲》就是一篇思乡名诗。
2、你还知道哪首思乡诗,背给大家听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
2、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子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又绿 思念故乡
13.小学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 篇十三
朗读训练不仅动脑,还必须动口、动手,是一种口、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活动,是感知、记忆、思维同时参与的综合能力活动。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语言情境中,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专注,那样毫不顾及地分享着作者的快乐,分享着与学生一道读书的那无以伦比的美餐,所以我们的课堂总是充满了快乐的气氛。
一、创设情境,由境入情
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形象、直观、趣味。有情有趣,每篇课文都有特定的背景,都蕴含着多彩的环境因素和丰富的人文因素,其思想感情无不融合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为此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情感,由境入情,使朗读情感到位。
(一)图画再现情境,图文并茂读出来。如讲古诗《咏柳》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幅春景图:鲜花盛开的绿茵中,一棵高大茂盛的垂柳显得那么耀眼,那么引人注目,笔者吟诵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使人受到直观形象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理解在春风的吹拂下 ,柳树碧绿茂盛,万条垂下,随风摇摆,那细细的叶子晶莹透亮好像剪刀裁剪的那样匀称,那样无可挑剔。于是让学生朗读诗词,反复吟诵,体味其义。
(二)音乐渲染氛围,朗读情感到位。笔者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下载了长安街上万名百姓目送总理灵车的那段悲声泣泣,让群山肃立,江河挥泪的悲痛场景,配上一段轻轻的哀乐,教室里顿时哗啦一片哭声,此时此景,仿佛师生也置身于长安街那种撕肝裂肺的悲痛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一个“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中,然后再进行反复朗读,同学们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从而增强了怀念总理、热爱总理的思想感情。
(三)精心设计导语,引人入境。笔者在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时,编织了如下导语:中国,可爱的祖国,您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拥有世界无数之最,令世人赞不绝口:中国,可爱的祖国,您山河秀丽,地灵人杰,拥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让人陶醉神往……接着展示桂林风光,让学生目睹桂林的美景,同时加以讲解。看着桂林独特美丽的山水,笔者不时地给以点拨,使学生对作品抒发的情感有了准确的把握,流露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这时吟诵诗句“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绕山环桂林的城”,学生就能真切的感受到诗中语言的美、情境的美,继而抒发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桂林由衷的赞叹:“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融入情景中,从而使朗读引人入胜,叩人心扉。
(四)讲故事导入,以情激趣。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设计导入。在讲《金色的鱼钩》时,笔者采用讲故事导入法。笔者向学生含泪叙述:红军长征过草地那艰苦的岁月里,一个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战友撕声裂肺地呼唤“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哽咽悲怆,催人泪下……学生的感情激情起来,个个情不自禁:“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悲痛欲绝,余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于是同学们含着眼泪,怀着对老班长的崇敬之情读起了课文。
二、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浓厚的兴趣,能有效的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情激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单一的朗读确实落伍了,让人不怎么能提起兴致。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拘一格、进行多样化朗读训练,让学生时时保有新鲜感。根据不同特征的课文,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因文而异才能读出情感、读出内涵。
第一,扮角色演读,激发情趣。如《金钱的魔力》,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扮演角色进行朗读表演,这样学生的兴趣很浓,朗读效果也明显提高了。
第二,赛读,激励竞争。赛读是一种有趣的朗读训练活动。可分个人赛读和分组赛读。读得好的个人给予“朗读之星”称号,读得好组给予“先进集体组”称号,在评比栏内贴上红花。通过这种形式,激励了同学们的朗读兴趣。在班上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比赛,如诗歌朗读赛,寓言朗读赛、散文朗读赛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赏读,提高品位。赏读课文,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品位。作为小学生,没有多大的欣赏力,但教师要培养。如朗读古诗,除了应注意学生吐音清楚准确以外,还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首先教师要范读,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模仿;再让常生读,教师再点拨,反复如此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赏读。
三、勤学多练,注重语言积累
反复朗诵品味经典,与名家名作同声同气,不断浸润、感染、感同身受,虽然说不能出口成章,文采斐然,但平时交流、作文通顺流畅、中规中矩还是应该能做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对于学生来说大有裨益。平时的语文习题中,总有修改病句的题型,对于有的学生来讲这是比较棘手的问题。那么朗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就派上用场了。跟着感觉走,一遍读来感觉不对,这就是病灶,把它变成顺意的语句这就是正确的答案。
引导学生从少到多的朗读古代诗词、经典名著和短小精悍的时文美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海洋之中。撷英采华,妙词佳句,精彩篇章。尽收腹中,多多益善。“好读书不求甚解”陶老先生痴爱读书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他还教给我们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注重对课文整体感知,而不是我们平时断章取义的分析,这也是语文新课标提倡的读书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遣词造句就多了一些选择。
长时间坚持不懈的朗读,自然就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能够读出课文的意蕴和深情,感悟到课文蕴含的哲理。 四、善读多思,形成语文素养
“学而不思则罔”,孔夫子在两千年前就告诫我们,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在朗读上也同样适用,学生不只要多读,还得善读,在读中提升自我。
14.小学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 篇十四
学实例与反思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课标不仅开始对略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而且在教材中也在不断提高略读课文的出现频率。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易走两个极端。一是仿照精读课文教法,由新字、生词入手,后而深入课文,扩至拓展迁移。二是遵循“略读课文阅读提示”,放手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然而,这两种情况却各有利弊。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小学语文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它,更要进行潜心的钻研思考,深入的实践探索,从而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它的独特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有效教学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的语文教材中,把课文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其中以精读课文为主、略读课文为辅、选读课文为赏。可以说在其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课标不仅开始对略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而且在教材中也在不断提高略读课文的出现频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它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每册各有8篇,占总篇数25%;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到了五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可谓势头正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者,不得不重视它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略读课文并不是考试的重点。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易走两个极端。一是仿照精读课文教法,由新字、生词入手,后而深入课文,扩至拓展迁移。二是遵循“略读课文阅读提示”,放手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然而,这两种情况却各有利弊。如按“精读课文”教法,基础必然扎实,教师点拨到位,学生理解起来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但这样一来,只有“一课时”的教学课时明显不够,而且也抹杀了略读课文作为学生自学课文的初衷。又如按“略读提示”要求,放手一切,让学生自主学习、汇报,这对于另一部分学习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硬馒头”,“啃”起来破费力气。尤其遇到个别略读课文,篇幅较长,生词较多,那就愈发困难了。
那怎样对略读课文进行有效教学呢?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篇略读课文为例,笔者进行了教学实例探究。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地震中中国国际救援队对非洲受灾群众的无私帮助。在教学预设中,设置了学生的两个难点。一是,本课中有许多像“废墟”、“液压钳”、“狂吠”、“闻名遐迩”等难读生词和专业的技术名词,较难把课文读通、读顺。二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离学生们的生活较远,学生可能较难从课文内容中体会
到他们奔波、辛劳的救援任务和对他们对国际友人的无私奉献。
在教学设计时,主要针对课文内容,重点展开,第一: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以让学生以小组互助形式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到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无私形象。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出能够表现救援队“真棒”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读读找到的句子,说说感受,体会中国救援队的“棒。”
在初次教学时,便遇到了“瓶颈”。由于课文生僻词语较多,学生读起来十分吃力,给其后感悟语句的环节带来了困难。于是在第二次教学设计时,加大了对生词的认读力度。除了自由读、默读外,又增设了“指名读、正音”的环节,通过板书词语、齐读的方式解决字词。这样一来,在接下来教学中遇到了更大的麻烦。本课教学重难点是通过重点语句,自读自悟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棒”,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在实际教学中,“了解课文内容“环节时,尽管是小组互助讨论形式,但是学生还是遇到了些许困难,通过教师及时点拨,可以解决。在进行“指名读、纠音”环节时,花去了不少宝贵时间,以至于后来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所剩时间几乎无几。虽然学生大都找到了相关语句,但却没有充分时间来体会救援队员的出色和忘我,感受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由于时间关系,对于后来情感的升华,也只能是笼统带过。
通过教育实例,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可以得出三个“精“抓原则: “精”抓字词、扫清障碍;“精”抓内容、重点指导;“精”抓语句、突破重点。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有效教学。
一“精”抓字词,扫清障碍。
略读课文的生词,并不属于学生熟练掌握的范畴。其目的是通过读、认,从而为课文理解扫清障碍,为突破重点语句提供辅助。字词的解决,完全可以通过出示精挑的生词或反复朗读难读语句的方式,实在不必大费周章。这样的有效解决,既节约了珍贵的教学时间,又为学生感知课文扫清了“拦路石”。
二“精”抓内容,重点指导。
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教学时的指导:略读的略,不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学生对所读材料能大体了解内容即可。例如,在教学《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时,完全可以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简单填空形式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而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棒”。因而教师需走出扎实的字词、精雕细琢的误区,要抓住重点,课中指导求精,使精力花在刀刃上。
三“精”抓语句,突破重点。
每篇课文都有重点语段、语句,这是每篇课文的主干所在。引导学生抓准了这些重点语句,学生学起来就变得简单、易懂。如,在教学《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时,可以通过“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这样的句子来体会当时救援队员们的细心和辛劳。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这样的句子,来感悟救援队员们那种珍重生命,不分国界,伟大奉献的精神。这样就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教学目的,得到情感升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小学语文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它,更要进行潜心的钻研思考,深入的实践探索,从而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它的独特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得以深化,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5.小学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 篇十五
红旗中心校 马虹剑
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们。由于缺少研究及可借鉴的经验,我对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感到困惑。经过这两次教学的修改,我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有了新的想法。
一、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1.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2.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教学中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
3.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相关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等。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在参考了一些略读课文的讲解资料,经过教学实践的探索后,我们初步构建了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流程,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同时,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又构建了若
干个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教学变式,如自主选择式、质疑解疑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
(一)基本教学流程:自读——交流——积累(扩展)即先由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或交流自读体会,或就课文的内容、写法展开讨论;最后视课文特点安排积累、扩展、延伸方面的练习或实践活动。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略读课文的教学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 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 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
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扩展延伸。
自读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我们对略读课文理解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默读速度的培养应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略读、浏览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积累、扩展阶段既可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又可侧重向课外扩展、延伸。侧重什么,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而定。由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对积累或扩展延伸的内容应有所选择,不宜贪多求全。
(二)教学变式一:自主选择式
即在自读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选择阅读思考,然后交流。其基本的教学步骤是: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2.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阅读思考。3.交流学习收获。4.视课文特点安排积累练习或向外扩展延伸。
(三)教学变式二:质疑解疑式
(四)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互相帮助解决。其基本的教学步骤是: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2.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3.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而定)。
(五)教学变式三:重点阅读式
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2.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3.围绕重点合作学习,汇报收获。4.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安排)。
(六)教学变式四:自测互评式
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安排的课后习题或教师设计的习题自读思考、做答(即进行自测)。可安排笔答,也可默读思考、口头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并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1.出示自测题,明确任务、要求。2.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测题。3.在教师的带领下订正答案、讨论交流。4.解决阅读中的其他问题。
【小学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16课文目录11-01
小学语文s版课文11-25
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07-24
我的小学语文学习方法08-17
学习小学语文的好方法11-18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10-04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交流09-25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目07-27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一10-05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项链教学设计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