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心态对待工作

2024-09-12

正确的心态对待工作(共13篇)(共13篇)

1.正确的心态对待工作 篇一

早在06年9月份北京市团委和学联推出的《首都大学生发展报告》,公布的一项调研数据说,大学生“就业前景”与“课业与学习”两大压力并列第一,各占35%。就业,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凤凰周刊》曾经转引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资讯,近5年来,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都将超过24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100万个(这个预测是建立在经济平稳增长基础之上,并没有考虑经济减速带来的更多失业)。难怪中国社会调查所6年8月16日公布的数字显示,逾9成大学生就业迷茫,8.3%的人甚至想过轻生。又据“智联招聘”与“东方时空”的一次调查显示,69.2%的大学生可以接受“零工资”就业,尽管劳动监察部门表示“零工资”招聘员工违法,但那么多学生愿意,还不是就业太难么!

首先要明确改变比学习更重要。实际上很多学习都是“学而不行,知而不用”。如果学了,而没有改变就没有任何意义。李白少时,读书很不认真,吊儿朗当,经常旷课迟到早退,老师以及家长都无可奈何。有一天李白一个人跑到河边洗澡,却看见一个老太婆坐在河边,好象在吃力地磨着什么东西,李白走近一看,老婆婆在磨一根铁棒。于是李白很好奇的询问:老人家,你为什么要磨这根铁棒呢?老婆婆答道:要磨成针。李白听后受到极大感触,于是由此发奋图强,终于成为一代诗仙。成就李白的不是他的天赋,而是对学习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其次,要定位好自己。人的一生中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你父亲希望你像他一样当个医生;你爷爷希望你能接管他的公司;而你的老师又认为你最适合从事文学创作。每当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当然,每个人都需要从他人那里接受忠告,得到支持和鼓励,但只能将这种接受当作有益于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途径,而决不能将自己完全托付给别人,因为你能胜任什么事情别人无法知晓,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在现实生活中放弃自己的权利,让别人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人实在不少。他们把自己上学、择业、婚姻,统统托付或者交给他人,失去了自我追求、自我信仰、也失去了自由,最后变成了像《伊索寓言》里的那个老头和儿子一样,成为毫无主见的人;一个人完全按照别人的意见去行事,失去了自己的主见,就犹如被缚住双翼的飞鸟,即使有飞翔的愿望,也不能自由自在地去施展才能。我们从那些卓越的成功者的早期经历中发现:一个人学会由自己去计划自己的人生,这是一条不可忽视的成功之路。他们不少人曾经在事业选择上受过父母、老师或同事的非难与劝阻,而这些被非难与劝阻的事业,恰好是他们后来最终获得极大成功的那个事业。第三,不要放弃。在就业的过程中,成功变的那么的弥足珍贵,人人趋之若鹫,因此成为最令人向往的偶然,而失败却是无法回避的必然。是啊,谁不想成功能呢?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失败?一味的逃避就无法拥有成功,因为失败是成功的老师。而失败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唯一的“伴侣”。不管人性多么不希望痛苦,但却要学会:破釜沉舟、卧薪尝胆。失败致命的弱点就是:破坏性极强;失败最大的优点就是:无论你如何成功,他依然不离不弃。成功最大的缺点是:必然;成功的最大优点就是:偶然。下一次成功的偶然什么时候出现取决于你坦然面对失败的必然。恰恰相反的就是:失败真的像个勇士一样,永远屹立在我们的面前,是一段我们无法割舍的情怀,是一段永远需要我们挑战的险峰,是一段需要我们克服的困难。要么就跨过去,要么就止步不前,一蹶不振。这就是失败的味道:是继续还是放弃?第四,“就业”第一。可能有人会问,那么多身无分文的人不也创业成功了么?老的有李嘉诚,小的有黄光裕,外国有比尔.盖茨,中国有陈天桥,还有张朝阳、丁磊等等。是的,的确有很多人创业成功了,但是有更多的人创业失败了。媒体更多宣扬成功者的显赫,很少聚焦失败者的泪水。于是,我们的学生就以为创业就象媒体吹的那么容易,要知道以极其羡慕的心态热情吹捧创业成功者的,大多是绝无创业经验和教训的媒体打工仔啊。更何况,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创业即便可以成功,需要领头创业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啊!怎么可能那么多人去创业呢?社会资源也不具备呀!有一个事实是必须认清的,那就是,众生之中,打工者

比例远远高于做老板的。太多的人想去当老板,完全是传统的“宁当鸡头,不做牛尾”的旧文化在作怪。工业时代的发展,一定会带来社会力量的进一步组合,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但合作越来越强,一家企业需要一大批专家有效组合成团队,以后的老板也更多在专家团队中产生。专家中有个人魅力、善于发现人用好人、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强、对市场敏感的并且会调度其它社会资源的佼佼者,日后可以当老板。如果你说,现在看到的老板没有这么高,那是因为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确实存在太多机会,并非优秀者也做了老板,甚至还莫名其妙做大了,也是那个时代的必然。

在你们毕业之后,如何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很多学生会说,我没有经验,也对社会不熟悉,怎样才能和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竞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你们虽然缺乏社会经历,缺少工作经验,但是你们的可塑性正是你们的优势。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把生涯设计作为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每年学生毕业离校时,该校校长赵作斌都会寄语学生要求他们做到“三实”:即忠实、厚实和踏实。以你们的忠实面对自己,以你们的厚实迈出自己人生的第一步,以你们的踏实先就业。参考http:///

2.正确的心态对待工作 篇二

一、管理与服务的辩证关系

在图书馆工作中,有时产生管理与服务分离的现象,在强化服务的意识下,忽视管理及不敢去管理;或在管理过程中只强调管理,没有服务的意识。这都是片面的,是没有正确理解管理与服务的辩证关系。导致工作中顾此失彼。 真正的规范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服务是为了更规范的管理,更规范的管理反过来是为了更优、更便捷的服务,所以说管理与服务是辩证统一的。

1、管理是服务的前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精神追求会越来越高,对有价值的知识信息需求越来越旺盛,高科技的应用对人们寻求、使用信息帮助是有限的,还需要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赋予新的内容和方式。读者不仅要求图书馆为其提供涉及更广、 蕴含内容更为丰富、服务方式更为灵活多样的文献服务, 而且要求提供以现代化技术装备的更为满意的服务。要达到读者的各项要求,图书馆必须以高质量的管理来实现高质量的服务,最终使图书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图书馆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图书馆员知识管理、组织制度管理等等,并采用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和激励机制,设计、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图书馆管理机制。 例如:咨询管理将信息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针对用户结构、阅读倾向、各群体数量及比例,利用图书馆的现代化技术,对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满足程度、将来可能的发展变化等参数连续地收集起来,建立明确有序的用户信息反馈渠道和科学、可行、系统化的评测指标,借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和评价图书馆服务的状态和效率,指明需要改进的环节和项目,有针对性地调整服务对策,从而扩大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

2、服务是管理的目标

网络环境和计算机的应用使图书馆服务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管理不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储存和传递,而是基于知识的开发、创新与利用。首先,在服务内容的深度上,特别注意扩充知识内涵,使原有信息和知识得到系统化、综合化、深入化,实现信息资源的更新、整合和增值;其次,在服务内容的广度上,通过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各种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尽量为读者提供知识面更广的信息服务。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必须牢固地树立起服务是灵魂、服务是核心、服务是目标的理念,不断的调整完善并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例如:图书馆服务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借阅服务到参考服务、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从按时服务到及时服务、从在馆服务到多馆和馆外服务、从在线服务到全球化服务的发展过程。其服务内容从“提供给读者馆藏文献”变为“帮助读者获取馆内外信息”,服务方式由面对面变为远程(提供电话和网络),并呈现出多种服务并存、其手段与方式不断更新和拓展的前景。由此图书馆的管理必须形成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和服务宗旨。

二、馆员与读者的辩证关系

在图书馆的历史发展实践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图书馆员和读者是图书馆事业中管理与服务矛盾两端的能动主体,是管理与服务关系在主体上的进一步展开,两者同等重要。当前关于读者和馆员谁是“第一”的讨论笔者认为都有一定的道理,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离开一定的角度抽象地排第一、第二是不对的。馆员与读者是图书馆事业能动主体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对立依存、相互促进,推动图书馆业的进步发展。

1、馆员是读者服务的根本保证

馆员是为读者提供服务的直接者,是读者的根本,没有馆员从事服务,就不会有读者的需求和利用;没有馆员提供的优质服务,读者就不可能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求的信息资料,同样图书馆也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在美国,有这样一种说法,即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的建筑物占5%,信息资料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图书馆员是为读者提供经过整理、分析、综合的信息资料,并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作为现代图书馆的管理者,今天的知识经济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高的要求。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读者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都会无所适从,而图书馆对海量信息的数据库管理,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料,需要一大批具有信息能力的馆员,他们必须具备高深的多种知识,才能担任“信息向导”、“信息过滤者”、“系统专家”等职责,才能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服务的项目、内容等传达给读者。

2、读者是馆员工作的价值体现

正是由于广大读者的需要,图书馆才从无到有、从小列大地发展起来,而且随着读者需求的发展而发展。广大读者及其需求是图书馆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没有读者,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图书馆服务产品即经过整序的知识与信息,是通过图书馆员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无人利用,说明图书馆员的劳动价值还未实现。只有当读者接受劳动产品后,图书馆员的劳动价值才得以体现。读者在接受图书馆服务产品时,实质上是在接受图书馆员的工作成果。它一方面满足读者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一方面满足读者精神的需要。馆员工作的价值还体现在与读者的接触中,读者依赖图书馆员协助检索、解答咨询、专题文献报道、情报检索等服务,为他们提供事实、数据和文献信息。馆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为社会、为读者服务,通过自己的劳动把文献信息转化为能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精神和物质力量,只有实现这个转化才能发挥自身作用,实现自身最大价值。

三、馆藏与需求的辩证关系

图书馆藏书和读者需求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馆藏与需求是图书馆古今永恒的主题。要想实现馆藏与需求这一矛盾的平衡发展。就是要构建一个在文献的数量、 质量、文种和等级上与读者需求相吻合的最佳藏书结构。

1、馆藏是需求的物质基础

馆藏作为图书馆的构成要素,是图书馆借以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条件,是图书馆履行各种社会职能满足读者需求的物质保证和重要的智力资源,也是图书馆赖于生存的源泉。离开馆藏,读者需求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这一环节中,馆藏是起决定作用的。图书馆馆藏决定了一个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图书馆藏书的量和质始终是评价一个图书馆的首要标准。馆藏数量的多少、质量如何、结构是否合理、体系是否完善,最终能否满足读者需求,是衡量一个图书馆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馆藏资源打破了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垄断,各种新型的信息载体不断涌入图书馆,如以磁盘、 光盘为载体的电子出版物,网络联机检索数据库以及因特网上的信息等,为读者需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资源。

2、需求是馆藏的目的

馆藏的目的就是满足读者需求。读者需求从狭义上讲就是对图书馆书刊文献资料的需求。图书馆的价值是通过读者——馆藏的使用者而得以实现的。而图书馆的价值维系于广大读者,取决于读者对图书馆馆藏的需求与利用。图书资料价值的鉴定并不完全由图书馆决定,而是和读者的感受和认同有很大的关系,即使被图书馆认为高价值、高质量的产品,也可能不受读者的青睐。读者需求依据读者的职业、工作性质、受教育的程度、素质的高低、知识面的宽窄、利用图书资料的经验、习惯和偏好等不同,对图书资料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图书馆在构建馆藏时,应以读者需求为立足点,开发出适合读者需求的馆藏资源。

摘要:在图书馆的工作中,管理与服务、馆员与读者、馆藏与需求这三个辩证关系构成图书馆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对这三个基本关系作初步探讨。从中找出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为图书馆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

3.用阳光的心态对待考试成绩 篇三

关键词:阳光心态;考试成绩;反思

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运用一个很普遍的教学策略,那就是考试,通过这种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衡量学生知识与技能发展状况的阶段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

但是,必须认清一个问题,这种评价无论作用多大,也只能是对学生的“阶段性评价”,只能是对学生一个阶段成绩状况的考查或认定,绝非“终结性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如意时,作为教师、家长乃至学生本人,应该认真地进行科学的分析,理性对待,帮助学生分析清楚其中的原因,客观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而绝不能随意对学生横加指责,这样只能事与愿违。

一、教师应该认真反思

面对学生不如意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一定要从自己的课堂教学状况进行深入的反思,以查找自身的“教”是否存在“无效”或者“低效”的因素,而不要把目光只盯在学生身上,不要指责学生“没学好”或“没考好”,不要责怪学生,更不要对学生“火冒三丈”,那是不正确的。

其实,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的中小学生,谁都有自尊心,谁都有对成功的期许和追求,谁都愿意听到赞扬的声音。面对不如意的考试成绩,学生的内心比老师更痛楚,他们一定会痛苦地自责,也一定会暗下决心,努力查找原因,以优化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成绩。而此时老师的暴怒则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那样会扰乱学生的自我调节过程,以致老师的“雷霆大发”不仅起不到一点促进成功的作用,相反倒是火上浇油,激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比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把这次不如意的考试成绩作为一个插曲、作为一个教材、作为一次教训、作为一个范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从中找出不足、原因,继而演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二、家长应该热情鼓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待孩子考出好成绩,这种心愿每个家长都有。可是,家长如果要求孩子“逢考必胜”,只要考试,就必须考出好的成绩来,决不能有一点纰漏,这未免不切实际,谁也不是圣人,何况圣人也有不会的知识。面对孩子不如意的考试成绩,家长动辄“心怀不满”而百般责备、抱怨,这所谓的“恨铁不成钢”的意愿看似人之常情,可殊不知这“一盆冷水”往往会使孩子心灰意冷,难以唤起孩子迎头赶上、奋起直追的决心。

孩子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都是他辛辛苦苦得来的,某一次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因而,家长首先必须对孩子给予鼓励。孩子每天要担负那么繁重的学习“负担”,且要或多或少地承担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他的身心本来就已经很疲惫了,那原本脆弱的幼小的心灵还怎么能够承受得起家长那不分青红皂白的“当头一棒”呢?所以,要辩证地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这种刻意地追求“完美”的家教当以搁浅。

三、学生应该奋起直追

对于学生而言,一两次考试成绩的不如意并不能说明什么。主观因素固然存在,但客观原因也是值得考虑的:是不是考试来得太突然,没有进行及时的、认真的复习?还是学习的侧重点有偏差?抑或临场发挥得不好?……

往往有这样一种不好的现象,有一些学生考试结束就万事大吉,至于试题回答得如何、失误的原因,根本不去思考,这是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考试后的认真反思是很重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千万不要让不如意的考试成绩成为一种心理负担而阻碍了自己的进步,更不能因为不如意的考试成绩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妄下结论。必须要明确这样一个道理:没有谁注定就是第一,百分的成绩总需要付出万分的努力。

无论平时成绩优劣,都需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成绩不好并不可怕,自暴自弃才是最危险的。所以,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听信谁顺口而说的“不可救药”,成功需要勤奋,勤奋意味着成功。成长中的你,人生中会有无数坎坷,也会有扑鼻的芳香,成功总是眷顾那些在困难面前一往无前的人,你这次考试成绩不如意,无所谓,也许你的转变、你的成功就在这一念之间,相信奇迹会发生的!

不如意的考试成绩不过是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只会与大家擦肩而过,它决不能代表将来。而恰恰是:在老师眼里,是一个参照;在家长心里,是一次短暂的停留;在每一个学生的脸上,神马都是浮云!

成功永远属于我们——只要我们拥有阳光的心态。

参考文献:

4.正确对待工作的态度 篇四

一个人是否在生活中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还是消极不前、颓废度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能否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同时也从对待生活中反映出这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根据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把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人对工作很反感,把工作看成是负担和惩罚,他们经常抱怨、牢骚满腹,嘴里常常说的是“累”;第二类人比较实际,把工作当成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方式,因此虽然没有任何怨言,但也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没有更高的追求;第三类人则把工作当作是一种快乐,把完成的劳动成果看作是自己的一种成就感,把工作看成是一种创造,在工作中不断进取、享受快乐。

工作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坚持正确对待和处理工作,不仅能反映一个人在工作中的积极表现,也体现出一个人乐观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更是一个人长期在工作中做出贡献和成就的体现。

要想干好工作首先要热爱工作,这是常理,也是快乐工作的前提,古希腊人伊索讲过:“工作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享受”。美国总统林肯也说过:“人生的乐趣隐藏在工作中,如果充满热情地工作,就能享受到更快乐的人生”。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干一行、爱一行,只有对工作充满热爱、充满激情,也才能在工作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工作不是为某个人干的,更不是机械行为,而是为了满足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我们每个人都年轻过,都有过热血沸腾、豪情满怀的时刻,都曾把工作当成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事情来做,也都在各自的工作中干出过成绩,为社会、为企业做出过贡献。

但是能否长期快乐面对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能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只要把工作和企业、社会发展与个人奋斗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树立起为社会进步、为企业发展努力工作的目标,焕发向上进取、献策献力的激情,就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向着心中的目标执着追求、勤奋努力工作,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

另外,我们每个人还要善于调整心态,平衡心理,从自己的主观上乐观地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如果单纯的认为工作是否快乐,取决于外部因素的话,我们就能找出一千种不开心的理由,永远都不会快乐。原因很简单,世界还未达到十全十美的程度,各种情况、各种变化、各类人群等等客观因素永远存在。各类事物的发展也并不如我们所愿,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曲折、磨难,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从主观上正确对待,一分为二看待事物、分析事物,还是会从战胜挫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要想快乐工作就要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要有团队协作精神。经调查,凡是对工作不满和牢骚不断的人,大都是与企业氛围和团队之间产生隔阂,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与人产生摩擦,不光自己工作起来不快乐,往往还容易造成周围别人的懊恼和沮丧。所以,要想快乐的工作,就要把自己融入到团队之中。员工工作并快乐着,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出了管理者的工作态度和领导艺术,这就取决于每个管理者在工作中对员工的尊重,日常交往中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以及对员工的工作环境、酬劳、上下关系相处等多方面的因素,通过领导者的管理艺术,清楚员工们的感受,让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企业的发展和关爱,使企业成为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天堂与地狱都由自己建造。如果你赋予工作意义,不论工作大小,你都会感到快乐,自我设定的成绩不论高低,都会使人对工作产生乐趣。如果你不喜欢做的话,任何简单的事都会变得困难、无趣,当你叫喊着这个工作很累人时,即使你不卖力气,你也会感到精疲力竭,反之就大不相同。事情就是这样。

5.职场中如何判读正确的工作心态 篇五

1、公司的发展≠权力+流程+制度         ( )

2、公司的发展=制度+严格遵守+流程      ( )

3、权力>制度+严格遵守+流程            ( )

4、权力=制度+严格遵守+流程            ( )

5、制度+严格遵守+流程>权力            ( )

6、有权利可以该制度                   ( )

7、有权利可以不按制度办事             ( )

8、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 )

6.正确对待学生的“异想天开” 篇六

老师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讲解着蔷薇, 讲完之后, 老师问学生“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第一个学生回答:“是可怕的刺。”

第二个学生回答:“是美丽的花。”

第三个学生回答:“我想, 我们应当培养出一种不带刺的蔷薇。”

多年以后, 前两个学生都默默无闻, 无所作为, 唯有那第三个学生以其突出的成就远近闻名。

这则故事中的三个学生属于三种类型, 每一位教育者都会遇到, 但我们往往把第三个学生视为爱“异想天开”而轻易地予以否定或置之不理。其实, 善于“异想天开”的学生是最有潜力, 也最有前途的学生。科学史上、现实生活中无数的事例都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如:没有莱特兄弟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上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的奇想, 又怎么会有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诞生。而少年爱迪生和爱因斯坦, 学生时代的华罗庚和毛泽东, 也都有许多“异想天开”的轶事。因此, 教师对于爱幻想、爱标新立异、富有独到见解的学生, 应当加倍关心, 倍加重视。那么, 怎样正确看待学生的“异想天开”呢?

一、充分肯定他们的“异想”价值

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 不免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 他们不时地会提出一些异于常人的见解、想法。对此, 不少教师不是觉得他们的想法过于怪异, 无法诠释, 就是以为回答与教案不符, 影响教学的准确性, 由此认为他们的“异想天开”纯属“怪癖”, 不必重视, 无需理会。更有甚者, 否定、打击他们的求异热情。

说实话, 我也曾犯过这样的傻事、错事。记得那天课上, 为了引导学生懂得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幅图画:一幅中简单地描绘着低矮的土房, 简陋的小操场, 四周种满了一棵棵普通的香樟树;而另一幅却截然不同, 高大的教学楼, 现代化的绿茵操场, 连传达室都设计建造得那么别致。观察完毕后, 我问学生:“你们喜欢怎样的学校呢?”这时大家的兴致来了, 纷纷举手抢着回答, 他们有的说喜欢第二幅的学校, 因为那里设施先进, 更有利于学习现代化的知识;有的说喜欢第二所学校, 因为那里有特棒的操场, 赛起足球一定特过瘾;还有的说喜欢第二所学校, 因为那里设施先进, 一定是一所有名的学校。听着他们滔滔不绝的回答, 我也被感染了。这时, 我突然看见一个一向调皮捣蛋的学生, 看着他那跃跃欲试的神情, 我也让他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出乎意料的是, 他却告诉我, 他比较喜欢第一所学校, 他话音刚落, 教室里便一片哗然, 大家顿时哄堂大笑。当然的我气得满脸通红, 严厉地批评他哗众取宠, 扰乱课堂纪律。可后来半节课堂, 我却不时地发现他是那么委屈, 难道我做错了?课后我找他谈了话, 这才知道, 相对于这, 他更向往乡村小学的清静、纯朴, 他是那么希望清除污染, 真正拥有一个纯静、优美、现代的学习生活环境。听了他的一番话, 我不禁汗颜了, 我的莽撞行事差点熄灭了一个小小的思维火花。此后, 当我向全班学生说明缘由时, 大家都鼓掌了, 他也笑了。从那以后, 我对学生的一些奇特的异想, 再也不鲁莽行事了, 总是会先肯定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的勇气, 然后共同分析其对错。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致于打击了他们的求异热情, 才能不断地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才会不断地发现一个又一个思维火花。

二、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 培养创造力

21世纪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 不断革新的时代, 更是张扬个性、承认个性、保护个性的多元化社会,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会生存、会学习、会关注社会, 这是作为新世纪的主人必须具备的共性素质, 仅仅具有这些共性的素质, 还不能算作是真正的人才。真正的人才应当是高素质加上具有独创特点的鲜明个性, 具有敢于向旧习俗挑战的勇气, 具有敢于向社会表现自我、让社会接纳自我的胆略。所以, 教师授课时不能只肯定学生的求同思维, 也应当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多给学生提供求异思维、发展个性的机会。如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例:教学《新型玻璃》一文后, 可趁此机会让学生发挥想象, 自己也发明几种玻璃。此外, 同一问题分别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的思考, 也可以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求异性。长此以往就不再会视“硬币的用途是能导电”、“衣服的用途是能扑火”等为奇谈怪论了, 因为这只是思考分析的角度不同而已。

7.用“阳光心态”对待“测试等级” 篇七

案例背景:

无论是我们这一辈,还是老一辈,对于“成绩”这个词语我们都比较敏感,成绩好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鼓励,甚至是成为父母向亲朋好友炫耀的资本。例如:“我家贾旭高考全市第三名”,“我家果果期末考试考了2个满分”等等。于是家长总会不自觉地盯住孩子从小到大的每一次考试成绩,并以分数决定对孩子的看法,评价孩子的一切。

案例呈现:

2015年9月1日,我接收了一批一年级的孩子,孩子每天都很幸福、快乐。开学第一次测试,很多孩子考的都很不好,我感觉有两只乌鸦从我头顶嘎嘎的飞过。但是孩子们根本就没有感觉,对于我班王一诺,她考试考了个D,怎么还这么高兴?于是我就拿起了孩子的试卷再看,我发现一诺的很多题型不是按照题目来做的,本来题目中要求:“选择合适的序号”,一诺是填写答案;连线就乱画。于是我发现孩子并不是不会做这些题,而是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考试”,对于成绩更不知道是什么概念了。我没有像别的家长一样把孩子严厉的训一顿或者是揍一顿,而是笑嘻嘻的孩子把试卷分析了一遍,并把孩子的失分原因说了一下,告诉她以后要读题目,不要拿起笔来就写,先把题目要求看明白,理解后再下笔。

案例成效:

通过我和孩子的交流,一诺没有产生厌学心里,没有对考试产生厌倦心理,相反一诺更加喜欢学习,因为一诺上课听课认真,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家里墙上贴满了“表扬信”和“奖状”。第二次考试一诺考了B,我觉得孩子没考好,因为试卷上的题她都会做,于是我又和孩子分析试卷,我发现了一诺没做完,导致丢分,为什么没做完呢?因为一诺学前识字量很少,她每个字都需要去读拼音,导致速度太慢,于是我和孩子家长交流,让孩子在家多读书。我觉得一诺的学习态度特别端正、学习兴趣积极饱满,我相信一诺会越来越棒,越来越优秀。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什么,成绩不理想家长当然会很生气,不过不能因为生气就责骂孩子,这样可能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还有上进心啊,最好是能心平气和的和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啊,对于孩子呢,一句表扬或者鼓励的话语可能会让他快乐很长时间啊,假如一个孩子整天生活在鼓励和赞扬声中,那么他遇到问题就会很乐观,想法很向上很积极,当然也会更加努力的。

案例分析:

不管您对孩子的成绩如何看待,都表现出了您对孩子学习态度的一个尺度,这也将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程度!您可能觉得“我关心孩子成绩是应该的呀,不关心那多不负责任呀!” 相信您看完下面,你就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首先如果你非常重视孩子的成绩,会让他以为学习是父母的事,其实我们经常会说“你不给我好好学习,你想干嘛?”“学习不好,你对的起爸爸妈妈吗?”类似的言论,无形中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排斥,学习是给爸爸妈妈学习,和我没有关系。其次孩子一次或多次没考好,等待他的只有训斥或者是挨揍,会让他们产生厌学、自卑的心理。爸爸妈妈这种言语、表情上的训斥,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失落,认为自己不够好,所以父母才不爱他们。长久下来,就容易出现厌学、自卑、考试焦虑的情况。

8.正确对待犯错的学生 篇八

【关键词】正确对待 犯错 学生

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教育“适当”,能激发学生对错误行为的羞耻感和负疚感,把处罚看作前进的鞭策力和进步的新起点;教育“不当”,可使学生产生丧失信心、厌学等问题,并可诱发学生的敌意和反抗。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犯错的学生呢?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记住“四忌”

(一)切忌不问青红皂白

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最初的感觉是恼火、气愤,随之而来的则是对犯错学生的训斥,最后无论犯错者是否真正明白了错误,以及错在哪里,怎样预防和杜绝该类错误的再次发生,都会得到的单一结果:教育者单方面的惩罚。其实,一些学生犯了错误以后,心中往往都会感到后悔,并有一些惧怕。但教师不问青红皂白的态度不仅“熄灭”了学生心中已存的悔意,而且树立起了学生对老师的敌视,往往陷入“犯错——训斥——惩罚——犯错”的恶性循环状态。

(二)切忌不分时间场合

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进行批评教育是理所应当的,但千万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批评教育学生时,切忌不分时间场合,尽量做到早晨不批评;在办公室里不批评;反映情况时不批评;提问题时不批评;当着家长的面不批评;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不批评。否则就会使学生感到灰溜溜的,抬不起头来,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对批评意见产生反感,难以达到促进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

(三)切忌随意告状

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有些教师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或向学校领导反映,殊不知这样做,极容易引发学生潜在的逆反情绪,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有所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实,学生所犯错误,绝大多数是一些小错,这些小错往往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的行为习惯所致。对待这些小错,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要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四)切忌旧账新算

一些教师在教育犯错的学生时,往往采取“旧账新算”的方式,把他以前所犯的错误都罗列出来。这种方式的教育会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记仇”的人,以为老师一直把他当作坏学生来看待,他在老师的心目中始终是个坏学生的形象。心理上的敌视情绪一旦形成,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十分困难。

二、用“心”教育

(一)用一颗冷静的心,倾听学生犯错的原因

每个班级都有犯错的学生,每天都有学生在犯错误。如果一点也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动辄就骂,动辄就罚,树立起了学生对老师的敌视,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其实,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先冷静下来,充分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让他们充分陈述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行为的理由和原因。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找出他们犯错的真正根源,从而为更好地疏导、教育奠定基础,探求、研究出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最有效的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是,先让学生写200字以上的反思(让他们写清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态度……),这样就有利于我们保持冷静和理智的头脑,选择一种理想的教育方式。

(二)用一颗耐心,引导学生认识错误

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作为教师者必须要正确对待,要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程度,给予批评教育,及时纠正。要做到循序渐进,富有耐心,在宽容孩子错误的同时,就应该引导他们想象这种行为可能产生的种种后果,或者已经产生后果的严重性,让他们在自身的真实情绪体验中分辨出对错,自觉认识到错误所在,以及错误的原因,从而从内心主动产生对这种错误行为的排斥心理,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积累经验,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

(三)用一颗真诚的心,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找出原因是关键,好比医学上查出了“病灶”,而寻找科学合理的改正方法则是“根治”的重要途径。只要对症下药,则会“药到病除”。 有的时候,孩子犯了错误之后情绪极度低落,自卑感强,甚至非常惶恐,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和信心,这时,教师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帮助学生寻求改正错误的办法,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为出发点,多鼓励,少责骂,放手让其去大胆尝试、重新实践。这也就是说,要给孩子“吃一小堑,长一大智”的机会,使其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沿着正确的坐标更好地前进。例如:对于情绪极度低落的学生,引导他们多为别人着想,多帮助他人,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增强成就感和价值感,逐渐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对于自控力差的学生,引导他寻求好朋友的帮助,在朋友的督促、帮助下,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对于丧失前进的动力和信心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当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9.如何正确对待留守儿童 篇九

关键词:交流沟通,正确对待,积极引导,提高交往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 越来越多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打工, 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而这些农民工的孩子大多留在农村,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在农村学生中占了很大比例。他们跟着爷爷奶奶或亲戚生活, 而农村的老人大多文化素质较低, 不能全面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 有的回家后, 还要做饭、洗衣服, 没有时间学习。这样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一些不良的问题, 如生活没有规律、上网成瘾、早恋、学习成绩差等。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盛则国盛。少年肩负着建设中国未来的重大责任, 中国的未来与他们密切相关。如果中国的少年都像留守儿童一样, 那么未来的中国何谈强盛, 因此, 作为教师应该多关心爱护留守儿童, 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 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那么如何正确对待留守儿童呢?

一、多和他们交流沟通, 要有耐心

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情况都不一样, 不能一刀切, 要有针对性, 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细致的调查。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之爱, 性格孤僻, 不合群, 比较自卑。作为教师应该多关心爱护他们, 多和他们交流沟通,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交流时, 教师要耐心, 千万不能着急, 因为留守儿童开始很可能不愿意交流, 甚至一言不发, 越是如此, 教师越要有耐心, 不能着急, 要引导他们, 还可以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打开他们的心扉。但交流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尽量不要触到其痛处, 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 达不到目的。行之有效的交流沟通可以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爱护, 这样会让他们敞开心扉, 更容易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教师也能有针对性的做工作。如果有足够的时间, 教师还可以家访。通过家访可以了解留守儿童在家里的情况, 还可以让其爷爷奶奶知道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并且告诉老人不要溺爱放纵孩子, 要配合学校对其严格要求。

二、多和其父母沟通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 由于工作繁忙, 很少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偶尔通一次电话也是匆匆结束, 这样就导致孩子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有的父母为了弥补, 在金钱上满足孩子, 认为只要孩子有钱花就可以了, 在学校有老师管着, 不用担心, 这样就容易养成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孩子需要的不是金钱, 而是父母的爱。我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教师到边远地区支教, 在她的班级里有个瘦小的男孩。这个男孩学习成绩差, 性格孤僻, 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还经常和别人打架。有时候他被别人打了也不哭, 把眼泪忍住。于是这位教师开始注意男孩, 经常和他谈话。通过谈话了解到男孩的父母都在外打工, 很少和他联系。于是这位教师联系男孩的父母, 告诉他们多和男孩通电话。后来, 男孩变得开朗了, 也不再和别人打架了。有一天, 男孩没有来上课, 这位教师就到男孩的家里看看什么情况, 原来男孩的父母回来了, 她看到男孩呆呆的望着自己的父母, 泪水慢慢的流了下来。她知道那是喜悦的泪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滴泪流下来要多久》。可见, 留守儿童最需要的不是金钱, 而是父母的关心。

三、多开活动, 提高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失, 性格孤僻、自卑, 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愿意和别人交往, 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习。作为教师, 我认为应该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并且要求全班学生参加。在活动中, 教师应注意留守儿童的言行, 多关心他们, 并让他们发言, 给其表现的机会, 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积极性, 也能让其他学生认可接纳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还可以把组织活动的任务交给班里的一个留守儿童, 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其他留守儿童的积极性,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重视他们的, 老师并不歧视他们。这样他们可以积极地参加活动, 尽快地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

四、积极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由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多是老年人, 他们平时要干农活和家务, 没有太多的精力教育监管孩子, 并且对孩子溺爱放纵, 约束不够, 导致留守儿童出现逃课、深夜不归、上网成瘾、早恋等现象, 甚至有的和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 干些不好的事。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告诉他们上网成瘾的危害, 并告诫他们远离社会闲散人员, 放学后早早回家, 晚上不出去, 在家复习功课。对于一些出现早恋的孩子, 教师不要避讳, 不要当成洪水猛兽, 要告诉他们不要错把对异性的好感当成所谓的“爱”, 过早地涉及感情只能耽误学习, 耽误自己和他人, 最后结出的不是甘甜地果实, 而是苦涩的果实。

五、让留守儿童明白知识的重要性

现在农村的有些人认为孩子上学没有用, 即使考上大学, 国家又不分配工作, 大学毕业就是失业, 还不如早早不上学, 出去打工, 早早赚钱, 因此一些孩子认为上学确实没有用。教师对此应该告诉孩子知识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钥匙, 只有好好学习, 掌握丰富的知识, 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 才能改变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不上学, 早早赚钱只是眼前得到利益, 将来是没有好出路的, 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心智。教师可以多给学生介绍一些知识改变命运的案例, 让他们切身体会知识的重要性, 还可以组织一场有关知识是否重要的辩论, 让孩子参与, 从而达到让孩子喜欢学习的目的。有条件的, 还可以邀请一些通过知识获得成功的人士举行讲座。

六、呼吁社会重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已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因此只依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帮助。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身份呼吁社会各界行动起来, 给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 让他们能够安心的生活、学习。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留守儿童会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的生活、学习。

10.正确对待习作中的“网语” 篇十

在阅读习作的过程中, 我看到了不少新鲜的词句, 例如“我木有去听课, 那些童鞋讲的神马?”“究竟是洗具还是杯具?”……我便在QQ群里问他们那些词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发出后, 很快回复了好多“偷笑”的图标和文字:“哈哈, 老师, 你out啦!”我赶紧回了个“害羞”的图标。我真的out了?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 网络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 通信、游戏、影视、购物、培训等迅速走进了网络, 各种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 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模仿、引用。小学生是一个极易接受新事物的庞大群体, 同时又是一个判断辨别能力有待提高的弱势群体, 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流行用语, 感到新颖好奇、应接不暇, 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 有的是谐音、错别字、象形字改创而成, 有的是引用部分流行的典型语录改编而成, 具有出现随意性、变化快捷性、生命短暂性、意念虚幻性等特点。学生如若盲目地在习作中运用网络流行用语, 可能有无视、蔑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之嫌, 使习作带着浓重的“网味”, 一旦滥用成瘾, 会使习作携带“网络病毒”, 使表达缺乏了应有的庄重规范, 忽略了自然朴实的生活气息和习作的本真意义。那么, 是否可以将网语准确地运用到生活里, 又是否能够巧妙地用于习作中, 这一点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引辨真伪, 当好“网导”。习作是一种描述真实生活、表达思想观念的思维样式, 它需要语言的吸纳、积累、感悟、整合, 注重积淀语感, 学以致用, 力求创新。而网络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写生活经历与感悟, 用上一些诙谐幽默、智慧灵动、感染力强的网络流行用语, 是“现学现卖” (积累与运用) 的最直接、最具体表现, 不但无可厚非, 还很与时俱进, 值得鼓励倡导。但同时我们又意识到网络从属于生活, 却不全等于生活。网络语言从属于生活语言, 却不全同于生活语言, 因为有些实在不能苟同, 只是一时的新鲜, 没有厚重的底蕴。例如有的学生为了显示“网络新少年”之特点, 而满篇滥用网络语言, 像“全替换”一样, 将习作中所有的“什么”都写成“神马”, 像这类网络新词究竟能起多大的表达和润饰效果呢?还有一些有失风雅的灰色词汇, 与经典的传统文化是相抵触而不相融的,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掉这些“伪时尚、伪前卫”的所谓网络新奇, 传承真正具有思想灵魂意义的文化用语。

有机融合, 双面俱秀。语言是一个时代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产物, 蕴涵和体现着传统经典与现代意义的多重价值。经过千锤百炼的传统精致语言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内容。传统与现代的自然接轨、有机融合, 必然离不开多元创新。网络是现代社会语言发展的主渠道之一, 当我们看到有些网络语言, 不得不佩服现代人的灵感火花。如利用谐音效果创造的“杯具”与“洗具”, 跟某些歇后语的创造模式有些相似, 偶尔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很可能起到优化表达效果的作用 (“杯具”表面是一种哀叹、惋惜, 实际上透露的是一种乐观明朗的现代人心态, 没有原本的“悲剧”来得凄婉消极, 具有典型的现代诙谐智慧色彩) 。因此, 教师的习作教学, 在传统经典把握应用的基础上, 还应引领学生感悟现代, 吸纳网语精华, 让他们在写作的人生历程中, 建立起现代高雅气息与经典传统文化“双面秀”的语言习得和运用体系, 使之“多面一体”, 打造出时代的精品。

保驾护航, 包容发展。生活真实可感, 网络虚幻莫测, 小学生同时游历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角色的转换一般不够迅捷, 角色的语言也容易混为一谈, 会导致生活、网络“两不像”, 或“一边倒”, 习作的味道混杂而不纯净。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责任当好绿衣使者, 通晓“两方”语言, 弄清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本质区别。同时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传统语言经过“改良”以后, 可能变为时髦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出现之后, 即经历一个被淘汰或被传承的过程, 它的价值与分量一旦为大众所接纳、认可、赞同, 便会自然衍生为约定俗成的规范语言, 而那些经不起推敲与考验的、生命力不强、昙花一现的临时网络语言, 会逐步从语言世界里淡化以至消失。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去考虑语言的多面性与发展性, 以及相互之间的包容性, 反思如何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合理选用网络语言, 才能让新的语言产物发挥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网络是新时代的产物, 缺乏应有的规范与成熟, 呈现一些不合生活时令的语言, 也是情有可原的。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奇, 一旦走进网络世界, 眼花缭乱, 不识庐山真面目, 实属正常。因此,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予以包容并正确引领, 让学生在社会、人生的旅途上健康地发展。

总之, 教师在进行传统语言教学时, 应让学生体会、理解、把握传统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多元特点和相通之处, 取网络语言之精华, 去生活语言之陈旧, 将两方语言有效融会贯通, 并娴熟自如、简要精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力创,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建高效课堂是素质教, 育的必然创建以学生。为在如中心的高效生物课堂呢?以下是本人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何

学一、关注前概念生在走进课堂, 课堂高效的前提前头脑并非是空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感创知, 以及经验的积累与辨别, 他们对客观世界已有一定认识, 对各种建重这些想法现象也有自, 才能引领己的想法, 学生自主这就是“前、概念高效地”。教师只有切开展教学活动。实地了解并尊以

例如七上《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课前学生以小学报告有的组为单位, 整理用一句、广告词开头“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收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生物病毒的”知, 识紧接。着介绍了学生任务生感冒的症状;有的记录了自己起水痘的过程;有的介绍了蘑菇, 他们辽宁为确认为、很片面蘑菇是, 教师在病毒等。教学过程中可因势利导学生对于病毒的认知有, 引导学生总结出病的只停留在表象上, 毒这连不准大主一类生物的共性特征, 建立科学概念。●体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亚娄的教师在教学体场面或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中可以创设与教。当学生学目标、对某一学科知识产生兴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楠高趣时, 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 愉悦的情感体验也会转效变为内例在如的七学下《习神动经力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一生个“探寻暗箱”的游戏。教师先提前准备多个暗箱, 每个暗箱内放一种物暗箱东西, , 并告诉学生可以是袋装牛:奶“暗、湿毛巾箱当中可、能是你喜欢的毛绒玩具或袋装, 食品等也可能是, 你讨厌的每小组一个, 课甚至害怕的, 尝试摸摸看, 告诉我里面是什么?”有的学生很快伸手去堂摸, 有的犹豫不决不敢伸手;一名学生摸完之后, 恐惧感减少, 敢摸的

人就增多;摸同一个东西时, 答案可能不同。教师根据活动中学生的

实际表现总结引导:“刚才大家的这些反应是不是反射?和我们之前的膝跳反射一样吗?区别在哪里?”因为是现场体验, 学生更容易进入思考状态。通过创设情境, 可以调节学生的兴奋中心, 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和求知欲, 使其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做好观察、实验,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科特色, 上好实验课,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 掌握科学观察方法和实验技能, 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在七上《开花和结果》分组实验“观察花的结构”中, 观察的材料可选盛开的百合花或浸泡过的干花。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解剖观察的方法, 由外至内、由上至下, 然后让他们由外至内地一层层把花的各部分用镊子摘取下来, 粘贴在“观察报告”的表格中。接着教师提问:“花为什么会结出果实?它的哪些结构和繁殖后代相关?”然后让学生探究雌蕊和雄蕊中的秘密:用手摸柱头, 感觉滑滑的;用眼看花药上有花粉, 很轻, 易飘落;对子房进行横切或纵切, 看到白色颗粒胚珠……最后, 教师结合教材介绍花粉中有精子, 胚珠中有卵细胞。这样, 学生终于认识到花最重要的结构是雌蕊和雄蕊, 因为子房和花粉中有繁殖后代的生殖细胞。“花是怎样进行繁殖的呢?”学生通过传粉、受精等后续学习, 进一步验证了花最重要的结构就是雌蕊和雄蕊。通过探究, 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提倡小组合作,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11.正确对待孩子的网络语言 篇十一

网络语言的种类

郑州市教科所教育信息研究室主任王旸告诉记者,他们在对中小学生网络语言的调研中发现,在孩子们当中,最普遍使用的网络语言包括六种类型。

第一类网络语言是由一些英文或者缩写构成的,比如“hs”鄙视啊,大家现在口头上经常说的“out”啊。第二类是比较有意思的数字构成的字符,比如说“再见”是两个“88”,“气死我了”就是“7456”。第三类是我们现在社会发展当中遇到的一种社会现象,比如说“打酱油”、“范跑跑”之类的。第四类是由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一些网络词汇,例如“楼主”、“拍砖”、“沙发”、甚至往下有“板凳”,板凳之下有“地板”之类的。第五类是跟文字的谐音有关系,比较流行的“神马”、“浮云”。第六类是由广大网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网民的一种从众心理而引发的网络词语,也是近期用的比较多的,比如“给力”之类的。

家长和孩子之间出现网络代沟

家长们也反映,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孩子们过多地使用网络语言,很多词汇家长不知道什么意思,家长和孩子之间已经有了网络代沟。

一位家长说,有一次孩子正在和同学在网上聊天,上面写着“4242”,我就在想这是什么密码啊!还是他们约定的什么信号,不想让家长知道,后来一问孩子才知道,“4242”就是“是啊是啊”的意思。

网络语言因为简洁和表意生动而受到学生的青睐,但是正是因为网络语言大部分是对词语的音译和简化,学生过于投入使用会对原词本意产生混淆。

一位从事教学多年的老师反映,有一次有一道考试题是“偶尔怎么样”,一个学生下来以后问我说,老师这个“偶”究竟是我的意思还是偶然的意思。这充分说明他对网络语言还是比较敏感的。

据部分小学生反映,由于平时在网上聊天和写博客已习惯了使用网络语言,虽然知道作文中不能出现不规范的字眼,但是一不小心还是会把这些词语写到作文和日记里。

家长、学校应正确对待

郑州教科所教育信息研究室主任王旸:社会发展越快越迅猛,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这是社会的不断进步,但是,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纯洁性还是带来了一些冲击。

中国的文字讲究的是含蓄、严谨、还有精致,我们常说信达雅,是形容汉字的这种特点。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无疑对我们民族语言带来了很多冲击。归根结底,网络语言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系统,它虽然可以丰富一些传统的语言,扩大新的词汇量,但是同时,由于它语言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对于一个比较纯净的汉语言文字的表达或系统的构成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对于初学汉语的青少年来讲,是很不利的。

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因此,对网络语言的出现大家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视为洪水猛兽,而应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去看待。

12.为何要正确对待语言学习者的错误 篇十二

19世纪50—60年代,发展和盛行的对比分析主要是对二种或者多种语言之间的某些具体语言特征进行系统的比较。Lado认为,语言学习者试图将母语的一些特征迁移至第二语言中去。语言迁移可以是正迁移或者负迁移。Odlin (1989) 在总结了二语习得领域数十年的语言现象研究的基础上,给语言迁移 (transfer) 下了一个精确的工作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俞理明,2004:4)。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和目标语有差异的成分,会阻碍语言学习,造成干扰(interference)。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错误主要是干扰的结果,就是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的结果。

2. 对比分析假设存在的不足

在19世纪70年代早期,对比分析的假设就受到人们的质疑。人们认为,对比分析并不能预测语言学习者的全部错误。

2.1 错误类别的实证研究

1973年,Dulay和Burt通过观察形态特征的过去时态的曲折变化,对5至8岁学英语的西班牙儿童的所犯错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错误包括母语知识干扰所造成的错误和发展阶段错误、独特性错误和含糊性错误。他们发现,百分之八十五的错误属于发展阶段错误,只有3%是母语知识干扰所造成的错误,并且他们指出母语知识干扰主要是在语音方面(Ellis, 1985:28)。许多研究者也作了类似的系统分析。儿童和成人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式有很大区别,成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还会受到母语、察觉语言距离等制约。例如,1971年,Grauberg对于成人分析得出的数据是36%的错误是干扰造成的,TranChi-Chau在1974年,对于成人分析得出的数据是51%。根据Grauberg, Tran-Chi-Chau, George, Dulay和Burt, Mukattash (1977) ,Flick (1980)和Lott (1983) 对于成人等研究结果,这一系列的数据得出,干扰造成错误占全部错误比重的平均百分比大约为33%,因此,母语知识的干扰并非是造成语言学习者错误的主要原因。

2.2 相似性和干扰

文章的开始,我们就提到干扰即负迁移。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母语规则会阻碍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这就是干扰。两种语言差异越大,语言学习者犯错误越多,但是情况并非完全如此。1968年,Lee指出,他在学习中文时,很少受到其英语母语的干扰,并且这一现象正是由于两种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异(Ellis, 1985:34)。而且,在一些情况中出现干扰并不是由于两种语言存在差异,有的时候是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似性。

3. 与错误分析相关的理论

3.1 语言习得

然而,19世纪60—70年代后期,乔姆斯基和其他语言学家声称,每个正常的人都生来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并且人们学习语言的能力也是生来所具有的。因此,许多第一语言的研究者开始研究英语作为母语的儿童的语言,发现他们所犯的错误是因为他们已经内化了一些语法规则,然后运用它们来创造许多新的语言,所以他们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这些输入的形式。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也出现类似的发展阶段错误。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也被视为规则形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规则是通过反复对假设验证而形成的(Larsen-Freeman&Long, 2000:57-58)。在目标语的环境下,学习者不断建构一些关于目标语的规则,然后通过产出语言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3.2 产生错误的缘由

3.2.1 错误和失误

在错误分析中存在一些概念,比如错误和失误。Corder运用了乔姆斯基的“能力”(competence)和“运用” (performance) 的概念,把二语习得者语言不符合目标语标准的成分分成“错误” (error) 和“失误”(mistake or lapse)两类,认为前者反映学习者本质上的“能力”,而后者是反映学习者使用语言的表面现象上的失误(俞理明,2004:41)。错误反映的是学习者知识的缺口,它们的出现是由于学习者不清楚正确的形式;然而失误反映的是在运用时的偶然失误,它们的出现是由于学习者在某些特殊的情况没有能运用他们已知的知识(Ellis, 2000:17)。出现失误可能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疲惫或者粗心等。这个时候,有时难以区分错误和失误。那么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运用语言时的一致性来加以区分,或是通过学习者是否具备改正错误的能力来判断。因此通过对比错误和失误这两个概念,教师了解到学习者造成语言错误的原因不一定是某个语言知识点的缺口。

3.2.2 语际迁移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期,母语作为学习者的已有的知识是唯一的语言体系,能够为他们所运用。在迁移的情况下,学习者运用母语的知识来组织第二语言的信息(Littlewood, W T, 1984:25)。而且Barry Taylor发现,迁移造成的错误多出现在语言初学者中,而且比中等程度语言学习者多,因为初学者会借助母语的知识来协助他们做一些关于第二语言规则的假设。比如,说英语的法语学习者会造出“Puis-je aider vous?(要我帮忙么?)”这样的句子。对应英语中的“Can I help you?”学习者遵循的英语句法中代词宾语的位置规则,然而在法语中代词宾语要置于动词前。

3.2.3 学习环境中形成的错误

中国人大多是在学校进行英语学习的,教师或者教科书可能会使得学习者形成一些关于语言的错误的假设。Richard (1971) 称之为“错误概念” (false concept) ,Stenson (1974) 称之为“诱导产生的错误”(induced errors)。错误的产生是由于老师误导的解释和教科书上对某一个结构和单词不完善的呈现;或是由于某个形式在操练中不是在适合的语境中而是通过依靠死记硬背获得的(Brown, 1987:179-180)。

在社会环境中也会造成其他类型的错误。在自然、未受正规训练的语言习得环境中会引起某些学习者独有的习得,这也是产生错误的一个原因,这个被Corder称为特质语言(id-iosyncratic dialects) (Brown, 1987:180)。

3.2.4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是学习者用来发展他们中介语的机制或程序,它能解释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知识(Ellis, 1994:71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运用稳定的能力帮助理解,学习或记住新的信息。当学习者碰到问题时,他们会采用学习策略。O’Malley等人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类:(1)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是关于分析和转变;(2)元认知策略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是关于处理规划、监察和评估;(3)社会中介策略 (social mediation strategies) 是与人打交道的策略。语言学习者具有形成关于语言的假设和运用一些策略的认知能力。

大部分的语内错误(intralingual errors)都是概括过度造成的。概括过度反映出学习者运用了基本的学习策略。语内错误反映的是学习者所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能力。学习者犯错误是由于他们对语言规则概括过度,没有排除一些例外的现象导致作出错误的预测。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会看见诸如此类的例子,如老鼠(mouses)这个是mouse错误的复数形式,其正确的复数形式应该是mice;又例如动词go的过去式形式应该是went,有些语言学习者会误认为是goed。过度概括和迁移这两种不同的过程其实都代表同一个策略,都是在第二语言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简化法称为冗长性简化,它通过省略许多冗长的成分来表达意图传达的信息。比如学习者会造出句子“This kite.”而省略了系动词“to be”,有的时候这种省略会使得理解变得困难。其实上述三种过程都被视为简化法。根据Faerch和Kasper所提出的关于中介语规则的假设形成方式,它涉及两个策略:简化和推理。简化不仅是学习策略,还是产出策略。

3.2.5 交际策略

从Tarone的定义可以看出:交际策略的作用是弥补第二语言学习者目标语和母语之间的空白,其特点表现为交际双方试图就意义达成协议。交际策略是指学习者为达到交际目的而用来克服交际中遇到的表达困难的一系列方法,对它的研究是了解学习者语言使用过程的途径之一。学习者运用交际策略是由于他们不能运用现有的语言知识来表达一些想要表达的信息,包括:(1)回避(回避话题,放弃内容);(2)转述(近似造词和迂回,学习者对某种适当的表达形式不知道或者尚未在过渡语中稳定而选用目标语中的另一种可以接受的形式来表达);(3)有意识迁移(就是学习者故意借用母语来表达);(4)求助(学习者询问权威获得准确的表达形式);(5)模仿(指用形体语言来表达)。回避是使用最多的交际策略,比如句法和词汇的回避、话题回避等。转述是为了补偿二语中不知道的单词,采用近似造词、迂回。例如不会说气球(balloon),就造一个新词(airball) (Cook, 2000:120)。Selinker指出交际策略对学习者的错误是有责任的。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的理论,学习者犯错误的原因是多样的。迁移造成的错误,出现在语音和词汇层面,较语法层面更为普遍。迁移出现在初级学习者的情况,较中级和高级水平者更多一些。

4. 教师对待学习者语言错误的态度

正如Corder指出:“一个学习者的错误……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提供了关于学习者语言是如何学习或是习得语言的证据,关于学习者在发现语言时运用了哪些策略。”

4.1 错误的不可避免性

学习者构建关于目标语的一些规则,然后产出语言来验证他们的假设。在二语学习时,学习者构建一套规则,而且他们依靠增加规则、删减规则和重构体系,不断地改变他们的语法知识,从而形成了中介语的连续体。因此,错误在语言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学生犯错误了,教师不应该惩罚学生,同时教师不能营造一种氛围,使得学生害怕犯错误。根据学习者产出的语言和学习者接触到的目标语的功能或是形式之间的不一致性,学习者会调整他们关于目标语规则的假设,从而使得他们的语言和目标语越来越一致(Larsen-Freeman&Long, 2000:58)。换句话说,错误帮助学习者学习。

4.2 中介语的发展阶段

错误能够反映学习者的水平。当学习者试图接近目标语时存在许多途径来描述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进展情况。学习者发展阶段被划分为四个阶段:1)随意性错误阶段 (random errors) ;2)中介语形成阶段 (emergent state of interlanguage) ;3)系统阶段 (systematic) ;4)稳定阶段 (stabilization) 。根据这样的阶段划分,教师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学习者的水平和阶段,从而制定更加适宜的教学安排和教学任务。但是,正确的语言形式同样值得注意,尤其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

4.3 关于纠错

4.3.1 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

当涉及课堂教学时,成功的二语学习关键之一在于接受他人的反馈,教师的任务要区分开积极反馈(positive feedback)和消极反馈 (negative feedback) 。

Vigil和Oller提出的关于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反馈模式给予我们最有用的启示就是认知反馈必须是最适宜的,从而达到有效的效果。而且Skinner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情感和认知模式的反馈是对学习者回答的强化,这就意味着当学习者接受到积极的反馈或者说正确的反馈时,他们就被引导内化一些语言形式,在排除惩罚的负强化和贬低的改正的情况下,忽略学习者的错误行为也会得到同样的效果(Brown, 1987:193)。因此,教师要小心自己对学生错误的反馈,哪怕是给出中立的反馈。教师还要注意到如果过多的非纠正的反馈可能造成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

4.3.2 整体错误和局部错误

当发现错误时,教师要做的关键决定就是处理或不处理学习者犯的错误(Brown, 1987:193)。

Hendrickson (1980) 建议教师区分整体错误(global errors)和局部错误 (local errors) 。整体错误是指违反了句子整体结构,而局部错误影响的只是句子中的一部分(Ellis, 2000:20)。根据Hendrickson的观点,局部错误不需被纠正,因为纠正错误可能会打断学习者交际的流畅性,而整体错误从某种程度上需要被纠正。局部错误和整部错误可能不是很容易辨别,关键在于教师不要运用纠正反馈来遏制学生运用语言的尝试。

4.3.3 错误纠正的选择

Bailey曾提出了关于纠错的七项选择以及八项特点,分别是:(1)处理错误还是忽略;(2)立即处理或是推迟处理;(3)把处理转向其他学习者或者不转向其他学习者;(4)把处理转向一人、另一小组或者整个班级;(5)处理错误后又回到或是不回到最初犯错误的人;(6)允许其他学习者进行处理;(7)验证处理的有效性。与之相配合的八项特点分别是:(1)指出错误;(2)指出位置;(3)给与新尝试的机会;(4)给出范例;(5)指出错误类型;(6)指出补救方法;(7)指出改进方法;(8)指出表扬 (Brown, 1987:194-195)。

5. 结语

关于错误纠正方法的研究并没有总结出最有效的错误纠正方法。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开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洞察力来选择在特定的时候该选择上述某个选择项目或是上述几个选择项目。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构建一套规则来理解和产出语言,因此教师的任务应该是珍视学习者,鼓励他们进行交际的尝试,在他们能够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时给予他们恰当的反馈,从而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1]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nd) [M].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1987.

[2]Cook, V.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4]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5]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2000.

[6]Littlewood, W.T.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7]Larsen-Freeman, D.&Long, M.H.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3.正确的心态对待工作 篇十三

关键词:信任;认可;保障;执行;轻松

在教学授课模式上,我们有班组课程,也有一对一辅导,无论在什么样的授课模式下,总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面对任何一个学生,应该以什么心态去对待?”这是一对一辅导教学过程中总出现在我脑海中的问题。如何教育學生,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要求学生,如何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辅导中成绩提高,身心得到发展,这是每一名任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就这一问题我想到了几个词,分别是:信任、认可、保障、执行、轻松。结合这几个词,谈一谈我的想法。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教师尊重学生,重要的是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信任学生,不搞“色眼识人”,不搞优差生分类,尤其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待优生”,要相信每个“待优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教师只有信任学生,才能够全身心投入,才能够在教学中不计得失。在教学中我们要切记不要总想着回报。当你完全信任学生的同时你也会获得学生认可,家长认可。而想让学生切实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认可教师,就必须在思想上让他们想通透,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一视同仁。我深感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认同教师,教学相长,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了,其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尽量使学生的情绪放松,不要使学生有紧张、急躁等情绪。经验丰富的老师会用幽默语言,诙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显露出来,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会立即发现学生问题所在,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使其在上课的同时,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当获得学生认可的时候,我们不能松懈,而要将工作继续做细,根据学生家长及其学生的学习要求,及时跟进学生,及时回访家长,了解学生动态,家长意见及要求,从而及时安排作息及其调整教学计划。工作做好了做细了做扎实了,让学生认可,家长认同,我想这才是教师想要看到的。

现在的学生思想行为大多比较复杂,作为教师,必须时时刻刻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比如,直观地给他们讲在电梯中打闹的危害,有必要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等手段,使学生对危险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能够正确处理和对待。有人曾经指出“无论什么有趣的学科,一旦方法枯燥单调,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我坚信“教无定法”,一旦教师选对了方法,把学习的趣味性挖掘出来,就会使学习变得有趣。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考试方向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始终秉承“因材施教”,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自身潜能。教会学生做题,不如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更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只要你做了,学生听了,并且懂了,我想这就是成绩,就是转变。我们要做好家长的“保障工作”,保障学生的思想健康,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保障学生的成绩提高。同时,只有教育好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得到家长的赞同、社会的认可。

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切实牢记“严肃、认真、活泼、用心”,要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紧张用心的学习习惯,活泼开朗的学习态度,用我们的“积极、认真、用心”来教育学生,做到精细化管理,贯彻三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六勤——“勤学习,勤观察,勤询问,勤检查,勤回访”。多关心学生的行为、学习状态,深入开展学生的齐抓共管工作。希望通过努力,我们能够做到避免让“大概”“差不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抓好学生的六个教育:学习过程教育、行为教育、教学教育、个性化教育、家长辅助教育、家长配合教育。细节决定成败,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更应该做精做细,由不得我们马虎。

“欲求之而不得”,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要用心体会的一句话。希望我们在工作中都能认真仔细,乐学好思,开拓进取。在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从思想上,行为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希望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厚爱,严管”中成长,每一名学生都能做到“好思、乐学”。愿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完善。

上一篇:三年级写雷的句子下一篇:高一23班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