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颜色词

2024-08-05

基本颜色词(精选8篇)

1.基本颜色词 篇一

颜色词的翻译

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色彩不仅具有物理属 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因此是语言、文化及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世界各民族语言表达颜色的词语多寡不一,分类各异。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红),white(白),black(黑),green(绿),yellow(黄),blue(蓝),purple(紫),gray(灰),brown(棕)。这些基本颜色之间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区别。另外,受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的人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翻译时应该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下面我们简要列举几个主要颜色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对比。

红色

在英语和汉语中,红色有时可以完全对应,有时却大相径庭:

红旗red flag 红糖 brown sugar 红茶 black tea 红榜 honour roll 红豆 love pea 红运 good luck 红利 dividen 红事wedding red wine 红酒 red ruin 火灾 red battle 血战 red sky 彩霞

此外,红色对中国人和英美人而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联想。在翻译古典小说《红楼梦》时,英国翻译家David Hawkes认为书中的“红色”对汉语文化的人而言,表示喜庆、幸福、吉祥,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眼中,绿色和金黄色具有类似的联想意义,而红色则意味着流血、危险或暴力。因此,他在翻译时涉及红色的词语时作了一定的变通处理: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Jiao Baoyu visits the Land of Illusion;

And the fairy Disenchantment performs the Dream of Golden Days.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窝怡红院。

Jia Baoyu tastes some superior tea at Green Bower Hermitage;And Grannie Liu samples the sleeping accommodation at Green Delights.译者在翻译原文中的“红楼梦”和“怡红院”时没有选用red一词,而是分别译为Golden 和Green这两个虽然不同色彩,但对译语读者来说具有相近意义的颜色词。当然,这样的处理方法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原文文化在译语中的再现,另当别论。不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颜色词的延伸涵义对语言和翻译的影响。

绿色

绿色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 with envy,green as jealousy,green-eyed monster都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汉语中表示“嫉妒”意义的“眼红”,应该翻译为green-eyed而不能翻译为red-eyed。

由于美元纸币是绿颜色的,所以green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如:

(11)In American political elections the candidates that win are usually the ones who have green power backing them.在美国政治竞选中获胜的候选人通常都是些有财团支持的人物。

在英语中绿色还用来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意思,如:

(12)The new typist is green at her job.刚来的打字员是个生手。

(13)You cannot expect Mary to do business with such people.She is only eighteen and as green as grass.你不能指望玛丽同这样的人做生意,她只有十八岁,还毫无经验。

黄色

黄色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引申含义差别比较大。在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卑鄙”的意思,例如:

a yellow dog 可鄙的人,卑鄙的人

a yellow livered 胆小鬼

(14)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他太软弱,不敢起来斗争。

英语中的黄色还用来作为事物的特定颜色,例如,美国有些城市的出租车上标有“yellow”(而不是“taxi”)的字样,代表出租车,因为那里的出租车为黄颜色。如:

Yellow Pages 黄页(电话号码簿,用黄纸印刷)

Yellow Book 黄皮书(法国等国家的政府报告,用黄封面装帧)

yellow boy(俗)金币

汉语中黄色一词有时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下流猥亵的意思,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光碟等等。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能够表示汉语中这些意思的词汇应该是:pornographic(色情的)、vulgar(庸俗下流的)、obscene(猥亵的)等。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如blue jokes(下流的玩笑),blue films(黄色电影)等。

蓝色

蓝色(blue)在汉语中的引申意义较少,而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颜色词。在翻译同这一颜色有关的表达时,我们应该注意其中的特别含义。

英语的blue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落”、“心情沮丧”、“忧愁苦闷”,如:

(15)They felt rather blue after the failure in the football match.球赛踢输了,他们感到有些沮丧。

(16)—— She looks blue today.What’s the matter with her?

—— She is in holiday blue.她今天显得闷闷不乐,出了什么事情?

她得了假期忧郁症。

例(15)中的holiday blue 相当于winter holiday depression,指冬季假期时,人困在家里,感到无聊寂寞时的心情或情绪。另一个同低落的情绪有关的词组是:a 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指度过快乐的周末后,星期一又要上学或上班,所以情绪不好。

blue在英语中有时用来指“黄色的”、“下流的”意思,如:

blue talk 下流的言论

blue video 黄色录象

有时blue又有社会地位高、出身名门的意义,如blue blood(贵族血统)。

此外,blue在英语中与其它词汇搭配,还有另外的含义,如:

out of blue 意想不到

once in a blue 千载难逢

drink till all’s blue 一醉方休

白色

白色(white)在汉语和英语的联想意义中都有纯洁和清白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含义上的不同。例如,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死亡、丧事相联系,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丧事(funeral),表示哀悼。但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如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礼服,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贞洁。

英语中的white有时表达的含义,与汉语中的“白色”没有什么关系,如:

a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the white coffee 牛奶咖啡

white man 善良的人,有教养的人

white-livered 怯懦的

white elephant 昂贵又无用之物

汉语中有些与“白”字搭配的词组,实际上与英语white所表示的颜色也没有什么联系,而是表达另外的含义,如:

白开水 plain boiled water

白菜 Chinese cabbage

白字 wrongly written or mispronounced character

白搭 no use

白费事 all in vain

黑色

黑色(black)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中的联系意义大致相同。例如,黑色是悲哀的颜色,英美人在葬礼上穿黑色服装,中国人在葬礼上戴黑纱。英语中的Black Friday 指耶稣在复活节前受难的星期五,是悲哀的日子。

black在英语中还象征气愤和恼怒,如:

black in the face 脸色铁青

to look black at someone 怒目而视

另外,黑色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阴险”、“邪恶”的含义,不过翻译时不一定用“黑”或“black”的字眼,例如:

黑心 evil mind

黑手 evil backstage manipulator

黑幕 inside story

黑线 a sinister line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black day 凶日

black future 暗淡的前途

除上面所提到的各种联想意义外,颜色词还与历史、社会、经济等现象有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属性,例如:

历史方面:

to raise to the purple升为红衣主教

to be born in the purple 生于帝王之家

to marry into the purple 与皇室或贵族联姻

社会方面:

blue-collar workers 蓝领阶层,指普通体力劳动者

grey-collar workers 灰领阶层,指服务*行业的职员

white-collar workers 白领阶层,指接受过专门技术教育的脑力劳动者

pink-collar workers 粉领阶层,指职业妇女群体

golden-collar personnel 金领阶层,指既有专业技能又懂管理和营销的人才

经济方面:

red ink 赤字

in the black 盈利

white goods 白色货物,指冰箱、洗衣机等外壳为白色的家电产品

brown goods 棕色货物,指电视、录音机、音响等外壳为棕色的电子产品。

总之,大自然的色彩是丰富斑斓的,英汉颜色词语的词义有时对应,有时相佐。我们在翻译时应该仔细推敲,谨慎处理。

2011-11-8

2.基本颜色词 篇二

基本颜色词表示最基本的色彩概念, 是对不同色域的概括, 其他颜色词大都在其基础上派生而来。基本颜色词的概念最初由柏林 (Berlin Brent) 和凯 (Paul Kay) 提出, 将其定义为:1.单语素, 整个词的意义不能从构成成分推定;2.有独立的颜色意义, 基本颜色词的所指范围不能包括在其它词中;3.不能限于指某类事物;4.心理上有显著性和稳定性。国内汉语学界也对汉语的基本颜色词展开了诸多讨论。姚小平 (1988) 认为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为黑、白、红、黄、绿、蓝、紫、灰、褐、棕、橙等10个单音颜色词。同样持“10色说”的有和刘钧杰 (1985) 和刘云泉 (1990) 。詹人凤 (1997) 根据专门性、概括性和非派生性, 将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分为红、黄、绿、蓝、白、黑6种, 青和灰为准基本颜色词。刘丹青 (1990) 、叶军 (2000) 、李红印 (2002) 、潘峰 (2005) 都认为现代汉语中红、黄、绿、蓝、紫、黑、白、灰8个词表达了基本颜色概念。根据《汉语大字典》 (1986) 中的语料统计, 这8个词产生历史最久, 能产性最强, 使用频率最高。

二、基本颜色词的组合和构成方式

现代汉语的基本颜色词都是单音节词, 相互之间可以组合构成新的表色形式。但是各种颜色词的组合形式并不均衡。本文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组合的意义;2.组合的顺序;3.组合的频率;4.组合形式的原因。

两个基本颜色词的组合的情况有:1.组合后表示一种新的色彩, 即两种颜色的间色, 如“黄绿”“紫红”, 后面可加“色”表示一类颜色。组合后的混合色一般以后色为主, 略带前色的调子, 两词之间是偏正关系, 称之为偏正式组合;2.组合后表示两种颜色的兼色, 指色彩间杂而非混合, 因此一般后面不能加“色”, 而可以出现“相间”“斑驳”“条纹”等, 如“黑白”“红蓝”。前后两词在语义关系上是并列式, 称之为并列式组合。

理论上上, 无论是偏正式还是并列式, 组合的顺序应该是自由的, 孰前孰后, 几率大致应当相同。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偏正式组合中, 惯常说“紫红”“蓝绿”而少用“红紫”“绿蓝”, 或者用后者的情形受限制;并列式组合中, 除一些特殊修辞外, 一般说“黑白”而不说“白黑”, 说“红蓝铅笔”不说“蓝红铅笔”。因此, 两种基本颜色词的组合顺序并非随机, 而是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同的组合顺序出现的频度和场合不同, 也因此反映出语言使用上的倾向。

三、偏正式组合

色谱上相邻近的两种基本色最容易组成偏正式复合颜色词, 表示两种基本色中间过渡的颜色。例如“黄绿”表示绿色偏黄的颜色。绿色在光谱上处于黄蓝之间, 偏向黄色多一些, 便可称为黄绿色。再如“蓝紫”, 由于紫色是红蓝二色的混合色, 偏向蓝色多一些就成了蓝紫色。此外, 黑、白和灰也经常出现在偏正式组合中, 表示一种基本颜色的明度高低, 例如:

下面白黄色的河水时时凶猛地拍打岩石脚。 (巴金《家》)

曹振德看着冷元搐动着的灰黄的胡须。 (冯德英《迎春花》)

偏正式组合可以用ABAB的重叠式, 强调色彩的性质程度, 例如可以说“紫红紫红”“灰白灰白”等。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 (CCL) 的统计, 偏正式组合的顺序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中第一列表示出现在前位的颜色词, 第一行表示出现在后位的颜色词。表格中的数字表示对应的前位-后位组合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

表1中出现0值的组合有四组:黑白-白黑, 红绿-绿红, 红蓝-蓝红, 黄蓝-蓝黄。这四组色彩的混合色在语言中几乎无法反映。黑白、红蓝、黄蓝的混合色分别为灰、紫、绿, 这三种颜色也是现代汉语中的基本颜色词, 说明这三组混合后产生的新颜色可以用一个新的词来代替, 由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不需要再用两种颜色词的组合来表示这种新的颜色。红黄二色也有混合色“橙”, 但红黄-黄红仍可以组成偏正式组合, 因此“橙”色并非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

红-绿、黄-紫是两组对比色或称互补色。色彩学上, 一组对比色的光混合后呈白色, 而互为对比色的颜料混合后是黑色。在语言中, 对比色很难组成偏正式, 红-绿一组频次为0, 黄-紫组合也极低。由此可见, 三原色以及对比色基本无法构成偏正式组合。

由表1可得, 每个基本颜色词都有14组对应的组合, 前位7个, 后位7个。每个前位值与后位值之差称为前-后差。若前-后差不为零则记1, 前-后差为正的个数记为每个基本颜色词的正值。正值除以不为零的前-后差之总个数, 称为前值率。根据表1数据计算后, 各基本颜色词的前值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下:

表2种的前值率可以反映各基本颜色词出现在前位的概率。前值率越大, 说明该词出现在前位的倾向越明显;数值越小, 出现在后位的倾向越明显。在组成偏正式组合时, 一般可以以表中前列词+后列词组成复合颜色词, 而较少用后列词+前列词的组合。

从总体趋势看, 越往后的词, 颜色明度越高。从色彩学上讲, 色彩的明度越高, 则人眼的辨识度越高。柏林和凯 (1969) 曾总结出人类普遍的基本颜色认知发生规律:

从现代汉语的基本颜色词规律情况来看, 偏正式组合的顺序大致符合柏林和凯的理论。表2中越往后的词越早产生, 认知上越明显, 因而也越容易于处于偏正式组合的后位, 表示混合色的主要色调。

值得注意的是, “黑”尽管发生较早, 但却位置居中, 在明度较低的“蓝”“紫”之后, 且位于明度较高的“红”“黄”“绿”之前。一般而言, “黑”前置表示一种基本色的明度较低。但与同为冷色系的“蓝”“紫”组合时, 则认知规律发生了作用, 更基本的“黑”倾向于处于中心词位置。

此外, “灰”在现代汉语里较特殊, 是8个基本颜色词中唯一一个第一义不表颜色的词。因此灰置于后位时容易引起歧义, 如果后面不加“色”或用叠词形式等强调指色的标记, 一般表示“灰烬”“尘土”的事物意义。例如语料库中出现“黑灰”一词64条, 其中30条表示物体义而非颜色义。再如, “白灰”是石灰的通称, 为避免歧义, 倾向于说“灰白”而不说“白灰”。因此, “灰”在偏正组合中一般不处于中心词位置, 前值率极高。

四、并列式组合

基本颜色词中在光谱上邻近或不邻近的颜色都可以组成并列式结构;如果是邻近色域的组合, 可以通过具体上下文和关键词, 如“相间”“二色”“斑驳”等判断:

他带了条支得高高的硬领, 打着从印度进口的红黄相间的绸领带。 (老舍《鼓书艺人》)

秋风一吹, 大自然单调的绿色顷刻变得黄紫斑驳。 (冯骥才《雕花烟斗》)

并列式组合可以用AABB的重叠式, 强调不同色彩的数量程度, 表示复数:

街心闪烁着的红红绿绿的霓虹灯。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那些黑黑白白的眼仁全都对着他。 (李佩甫《羊的门》)

并列式组合的排列顺序情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 出现0值的几组集中于含有“蓝”“紫”“灰”的组合, 这三种颜色恰好都是处于偏后期发生的词, 构成并列式组合的能力比三原色弱得多。同时, 明度较高的词, 如“黄”“绿”“灰”等倾向于明度最高的“白”组成偏正式组合, 而明度相对较低的颜色“黑”“红”“蓝”“紫”与“白”的对比反差较大, 倾向于组成并列式组合。

由表3统计并列式组合中各基本颜色词的前值率如下:

对比表4与表2, “红”“绿”两词的位序明显提前, “灰”“紫”等则有显著的后移趋势。可以说, 在颜色组合词中, “红”“绿”等若出现在前位, 或“灰”“紫”出现在后位的, 一般都是并列式组合。反之, “灰”“紫”出现在前位, “红”“绿”出现在后位, 那么该组合词倾向于表示偏正关系。

另外, 同样的颜色词、不同的组合次序, 可以表示不同的组合结构。例如, 表1中“红黑”值远小于“黑红”值;表2中“红黑”值远大于“黑红”值, 即“黑红”倾向于表示偏正式组合, “红黑”偏向表示并列式组合。可见, 语序是一种表示语义结构的标记, 可以提示不同的组合意义。

小结

本文总结了现代汉语中8个基本颜色词:黑、白、红、黄、绿、蓝、紫、灰。并将两个基本颜色词的组合分为偏正式和并列式。通过语料库统计, 发现两种组合的次序倾向规律为:

偏正式组合:灰-蓝-紫-黑-黄-红-绿-白

并列式组合:红-蓝-绿-灰-黑-黄-紫-白

这两组规律与物理现实和人类的认知均有密切的关系。偏正式组合次序与人类普遍色彩认知发生次序有关, 而并列式组合中, 互为对比色的组合出现的频率更高。

参考文献

[1]姚小平.基本颜色词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 1:19-29

[2]刘丹青.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及序列[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 3:77-80

3.基本颜色词 篇三

【摘 要】基本颜色词跨范畴的现象普遍出现在英语语篇中和汉语语篇中,不同的语言文化会形成不同的颜色范畴,这就会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的使用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简要研究了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法跨范畴现象对比和语义跨范畴现象对比。

【关键词】英汉基本颜色词 跨范畴现象对比 语法 语义一、英汉基本颜色词语法跨范畴现象对比

对于颜色词的研究,不应该立足于单词上,而应该立足于颜色词所构成的体系上,基于以上,本文分别研究了英语和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跨语法范畴现象,并进行了相关对比。

(一)英语基本颜色词跨语法范畴

英语中对于基本颜色词的划分比较明确,而汉语却没有具体的词类划分。在美国的英语语料库(COCA)中,能够检索到很多基本颜色词转为动词的例子,例如:Her cheeks involuntarily redden(她的双颊一下子变红了),将red这个基本颜色词转为了动词redden。英语的基本颜色词可以在语法上进行转变——名词转为动词。在COCA中还可以找到其他基本颜色词的这种变化。由此可见,英语基本颜色词这种跨语法范畴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人们通常将white、black、red作为最典型的基本颜色词,而在英语中它们可以形态化为whiten、blacken和redden。此外,在英语词典中,white和black这两个基本颜色词的动词词性被保留,而red在英语词典中则没有动词词性。在语法运用中,英语基本颜色词动化后出现曲折变化,会接-ed和-ing,而在情态动词后则要接基本型[1]。

(二)汉语基本颜色词跨语法范畴

汉语中的基本颜色词在《简明略语辞典》中有六个,分别是绿、蓝、黄、黑、白、红。而在《同义词词林》中则增加到了11个。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通过检索能够发现颜色词跨范畴转化为动词的例子,但具有时间过程,且需要用“没”和“不”来进行否定。例如:

1.他看到树上的柿子还没红。

2.天色还不黑,他就着急地做了一桌的晚饭。

在这两个例子中,汉语的基本颜色词进入到句子中也可以转换为动词,同时可以加“不”和“没”来进行否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汉语基本颜色词前面加上“非常”“很”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时,则颜色词仍然作为形容词,而不是动词,例如:他的脸真的非常红。而汉语基本颜色词加上“了”“着”等功能词时,则可以作为动词,例如:树上的苹果红了。

二、英汉基本颜色词语义跨范畴现象对比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基本颜色词在语义上也存在跨范畴现象,同一种颜色在各自的语言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引申意义和感情色彩。具体来说,基本颜色词的内涵意义可以分为正面内涵意义、中性内涵意义和负面内涵意义,一个基本颜色词可能会同时含一种、两种或三种的内涵意义。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义跨范畴现象也有着差别。以“red”和“红”为例,对英汉基本颜色词语义跨范畴现象进行对比研究。

除了基本一致的颜色范畴本身意义外,在汉语中,“红”的内涵意义主要有:①象征喜庆、吉祥,例如“过年我买了一条红围脖”“大红灯笼高高挂”等;②象征成功或受人重视,例如“人红是非多”“开门红”等;③象征我国革命,例如“红军”;④象征红利,例如分红等;⑤象征美丽,例如“红粉佳人”“红颜知己”等;⑥象征窘迫、烦恼等情绪,例如“面红耳赤”等;⑦象征耿介、忠义,例如“红脸关公”等。

从汉语中“红”的跨范畴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红”在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正面内涵意义较多,而负面内涵意义只有一项。

而在英语中,“red”的主要内涵意义有:①用来代表鲜血、战争、恐怖:例如“red battle(血战)”“red army(恐怖集团)”等;②用来表示危险和灾难,例如“red alert(空袭警报)”;③用来象征债务,例如“in the red(亏本经营)”;④象征暴力革命,例如“Red(贬义的共产主义革命)”;⑤用来表示愤怒,例如“red rag(激发人愤怒的东西)”;⑥表示淫秽,例如“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⑦代表喜庆、欢乐,例如“red-letter day(喜庆之日)”[2]。

从英语“red”的内涵意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正面内涵意义只有⑦一项,剩下的全都是负面内涵意义,与汉语中“红”的内涵意义截然不同。这就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了,汉文化中“红”趋向于正面内涵意义,而英文化中“red”趋向负面内涵意义。这种英汉基本颜色词跨语义范畴的不同根本原因还在于基本颜色词的双重特性,例如“红”和“red”既有灿烂热烈、美丽等正面联想,又有血液、灾难、愤怒等负面联想,再加上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英汉中“红”和“red”在跨语义范畴现象中的有差异。这也是英汉基本颜色词跨语义范畴现象呈现差异化的根本原因。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跨语法范畴现象和跨语义范畴现象两个方面对比了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跨范畴现象。在跨语法范畴现象中,英汉颜色词都能够动化,但也存在差别;在跨语义范畴现象中,由于文化背景以及颜色词的双重特性,英汉基本颜色词跨语义范畴现象差异明显。

【参考文献】

[1]薛亚红,杨忠.颜色词与颜色词理论[J].外国问题研究,2013(01):75-81.

4.绿组词表示颜色的词语 篇四

绿豆糕、绿莹莹、贺绿汀、开绿灯

绿菜花、绿营兵、囚绿记、绿油油

绿茵茵、绿茸茸、绿皮书、巴黎绿

绿头巾、绿葱葱、砌红堆绿、披红挂绿

绿暗红稀、绿林强盗、面红面绿、脱白挂绿

绿叶成阴、绿酒红灯、绿草如茵、绿鬓红颜

柳绿花红、回黄转绿、花红柳绿、花花绿绿

红愁绿惨、红情绿意、戴绿帽子、愁红怨绿

常绿果树、暗绿稀红、霜凋夏绿、绿马仰秣

绿蓑青笠、绿色革命、绿色标志、绿林豪士

绿色食品、绿水青山、绿林豪客、绿衣黄里

绿色产房、施绯拖绿、青山绿水、青枝绿叶

绿林大盗、绿惨红销、绿衣使者、绿叶成荫

绿肥红瘦、绿女红男、绿惨红愁、绿鬓朱颜

露红烟绿、柳绿桃红、酒绿灯红、绿洲农业

绿色壁垒、绿林好汉、绿林起义、绿珠坠楼

绿叶蔬菜、绿林豪杰、惨绿少年、惨绿年华

惨绿愁红、视丹如绿、说白道绿、水绿山青

桃红柳绿、颜丹鬓绿、朱颜绿鬓、朱颜绿发

粉白黛绿、大红大绿、灯红酒绿、红男绿女

纷红骇绿、橄榄绿色、愁红惨绿、垂直绿化

5.从颜色词看英汉文化差异 篇五

从颜色词看英汉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差异,颜色词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也大相径庭.本文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生活环境和感情色彩等方面简述了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并对其差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予以归纳总结.

作 者:高桂莲 李岩青 GAO Gui-lian LI Yan-qing 作者单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刊 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年,卷(期):“”(2)分类号:H313关键词:英语 汉语 颜色词 文化差异

6.颜色词在影视剧名中的运用 篇六

关键词: 颜色词;功用特点 影视剧;分类运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2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对它们的观看和欣赏也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影视剧名历来被视为是一部影视作品的第一印象,其作用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往往起着传达信息和吸引眼球的功能。同时我们应该知道在名称中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有利于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让观众产生想要一睹为快的冲动。由于影视剧名以简洁精悍为原则,因此词语修辞的运用成为普遍现象。而颜色词的多样运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颜色词的特征

颜色词具有多种特点,显著的有时代性和延展性的特征。例如在中国,从古至今,红色都是备受青睐的一种颜色,同时在片名中也用的最多。在古代,红色象征着特权与富足;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红色又是革命和解放的象征。到了今天,红色代表着坚定维护共产主义信念与执着追求国家主流价值观。其次,红色一词的意义在同一时期内又被不断地拓展,具有非常丰富的延伸义。在《红财神》、《徽州红伶》中,红色象征的是喜庆、吉祥、热烈、成功等意思;同时红色又引申为女子的含义,可以表示成熟,又能象征着世间的种种诱惑等。因此可以说颜色词在最初就是一个原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填充,渐而具有了超凡的表现力。

二、颜色词的分类

(一)直接运用

从对颜色词的使用方式上大类可以分为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两种形式。直接运用颜色词,顾名思义,就是在名称中出现普遍意义上的色彩词,如红、橙、黄、绿等。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使人产生鲜明的形象感。其次根据运用色彩词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下分为单一色调和复色搭配两类。其中以单个颜色入名的影视作品数量不少,如我们熟知的《红灯记》、《金色驿站》、《黑社会》、《黄土地》等等。这一类影视作品的名称大多都是选取一种特定的颜色与相应的事物搭配而成的。根据事物可以分为具体和形象两类,因此单个颜色与之的组合也就有两种。首先说与具体事物的搭配,以电影《红高粱》为例。它是莫言的小说《红高粱》的同名电影,可它作为影视作品的名称,其效果明显更好一些。初见该名时,看到红色这个颜色,我们本能地就会想到热烈、奔放等一系列词语;而高粱又是北方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食粮,这样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画面感,不自觉地会在脑海中出现一幅原始生命力的蓬勃之象。进而由野生的、旺盛的高粱再想到播种它们的人民,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同样充满野性、无所畏惧、敢爱敢恨。影片中满屏大红色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正好和影片名称所给予的联想相契合,让人对作品中所传达的主题(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有更确切的体悟。相较于初次对名称的理解,已经多了一重敬畏感。

像前面所举的例子多是以单一色彩和具体事物相搭配为特点,那么相应地另一类就是与抽象事物相结合。前者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是绘色,它注重的是色彩的上色功能,便于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而后者则称为添色,它注重的是颜色词的达意功能,以传达主观上的感情为主。添色旨在给抽象之物涂上能被感知捕捉的色彩,使抽象之物赋了形,色彩词本身也超越了本意,变得精妙绝伦。给比如说,《黑色天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首先,“天堂”是抽象事物,本身并不具备色彩,但是这里却用“黑色”来形容,具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效果。而实质上,这样的组合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倾向,这里表达了人们对大上海所谓“天堂般”生活的厌恶之情。由于“黑色”的加入,一个普通的剧名就生发成有声有色、牵动情绪的鲜明的情景,既能使读者“瞻言见貌”,又能迅速引起人们情感的体验。

影视剧名中除了多数运用的单色入名之外,也不乏出现复色搭配的情况。如《青红》、《红与黑2000》、《金粉世家》等。拿电视剧《金粉世家》来说,“金”和“粉”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常联系到一起,因为金色在中国是高贵,豪华和荣誉的代名词;而粉色则代表着甜美,温柔和纯真,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好的梦境或者说是一种对浪漫爱情的期待。但这里把这两种颜色组合在了一起,就像是以高贵奢华的物质堆积起来的一个脱离现实的梦幻之境,传达出了一种浮华的意味。用这种复色来修饰“世家”,稍加推敲,便容易让人想到一句古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看似富丽堂皇的大家族,实则只是一具虚有其表的空壳罢了。只要了解了剧中金家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后,就能从片名中体会到创作者的感情色彩倾向了。我们都知道“世家”一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首先它本身就已经被附上了一定的历史感,从中可以感受到一定的封建色彩,带有一定禁锢意味,让人倍感沉重。同时世家这个词的内涵又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涉及到了门第、金钱、权利、人性与爱情的激烈斗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交织出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不禁让人联想到具有相似特征的《红楼梦》,不免百感交集,印象深刻。

(二)间接运用

间接运用色彩词是相对于直接而言的,即出现在影视作品名称中的色彩词并不是直观的颜色,而是实物颜色词,如胭脂色,黄金色,玉色以及翡翠色等。这一类颜色词在名称中的运用同样值得注意。以电视剧《血色浪漫》为例,显然这是一种超常搭配,同时又凸显出了人物的情感情绪。“血色”即像鲜血一般的红色,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带有一股血腥之感。作为第一印象,除了视觉感官上的冲击力还会伴有情感上的激流,容易与革命年代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相关联,具有一定的时代内涵。可以说这种浪漫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浪漫;而片名中的“血色”则有残酷、探险的意味,带有那个时代人物所具有的独特印记。再如电影《黄金时代》,同样运用了实物颜色词。以“黄金”饰“时代”,让人不自觉地会以为这是一个无限美好的时代,但看过此影片的人都会知道主人公萧红的一生极其坎坷,命途多舛。这样一来就使得该影片的名称更加值得玩味,就如片中萧红所说的“这真是黄金时代„„只不过是在笼子中度过的”,实质上“黄金时代”已经由歌颂变成了反讽,耐人寻味,意蕴无穷,发人深省。

三、独特效果

因此,可以说色彩词在影视剧命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极具形象鲜明的特点。表现色彩概念的词,能绘制出一幅幅彰显光彩的画面,增强形象的可视性,能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画面和联想空间,焕发出语言强大的艺术魅力。它们在影视剧名中的准确选择、运用,能够构成时空的变换、情感的变化,也容易引起人们情绪上的感染波动,收到形象、洗练、言简、意明的效果。

四、结语

7.基本颜色词 篇七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相应的也就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对于民族本身而言, 语言和文化通常都是紧密相关的, 文化是语言的折射、体验以及重要的组成部分, 更是语言在长期发展与生存过程当中的重要载体和生命源泉, 可以认为, 有文化的存在才会有语言的诞生和发展;而语言则是文化的体现和传承载体, 在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当中始终像镜子一样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点。在语言当中, 词汇则像是语言建筑当中的基本建筑材料, 一方面是直接构建出了最为直接和具体的社会生活形态, 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文化本身的状态和特点, 这也就意味着, 颜色词汇作为语言词汇群体当中的一种, 同样是在表达着社会文化特质的某一个方面, 其中不仅蕴含着一个民族最为深刻和本质的文化内涵, 还多方面的体现着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或者是审美情趣等, 这都是颜色词汇词作为语言词汇一重要组成部分所表现出的功能。本文当中将就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当中一些基本颜色词汇的内涵异同之处进行分析和比较, 希望这样一种分析好比较能够促使大家更好的理解和翻译英汉语言颜色词汇。

二、英汉颜色词内涵一致的方面

英汉颜色词在内涵上表现出一致的状态应当来说是非常自然和客观的事情, 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界当中各种颜色都是客观存在的, 并不会因为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就有所不同, 对于这一点, 莎士比亚一句话非常精准的做出了说明和解释:“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玫瑰即使换了名字也一句芬芳) , 那也就可以说, 玫瑰的颜色即便是换了名字也仍然是那种颜色。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当中的颜色词之间必然是存在着固有联系的, 下文当中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和分析。

首先就是红色, 无论是在我们国家还是在英语国家, 红red都有表达喜庆的意思, 在中国体现的相当之多, 如春节的红对联和鞭炮、结婚时的红盖头红蜡烛红喜字, 以及在对美好事物进行形容时所用的红红火火等, 都是对积极热闹场景的描绘, 表达出热情似红火焰的感觉。总而言之, 我们国际一般都会用红来体现喜庆和吉祥。在英语国家同样如此, 如人们往往将圣诞节以及其他节假日称作为red-letter day, 其中red-letter表达的就是“喜庆、可纪念的“的意思, 除此之外, 如paint the town red, 表达的就是喝酒时”痛饮、狂欢“的局面, 这同样是在利用红这样一个颜色词来表达热情、热烈的气氛和场景, 和汉语语言当中的应用思路以及应用情景都是一致的。

其次就是白色, 白色在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当中的相通主要取其纯洁、正直之义, 如利用白色的婚纱来象征婚姻爱情的圣洁和高雅, 这在汉语和英语当中都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 同样在对人个性的正直和诚实的表达上呈现出一致性, 如white hands, 在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当中都表达一个人诚实干净的意思, 总而言之, 白色在汉语语言以及英语语言甚至是其他国家的语言当中, 都是取其干净、纯洁之意的。

再次就是黑色, 黑色无论是在英语语言还是在汉语语言当中, 无疑都是和白色相对应的, 因此都存在邪恶、不好的意思, 具体如blacklist, 在中文当中就是黑名单的意思, black magic, 则是巫术的意思, 也可认为是黑暗魔法, 在黑色的表达上, 最为显著的就是利用黑色来表达死亡, 在西方, 丧服就是黑色的, 而在我们国家, 则是通过佩戴黑纱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 总而言之, 在黑色所承载的悲伤之上, 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同样是一致的。黑色代表庄严和尊重也是在相当多国家和语言当中都适用的, 如西方的black suit黑色西装, 以及black dress黑色礼服等, 都是人们在正式场合所喜欢穿的服装, 在我们国家, 一般也是通过黑色的西装来表达庄严和正式之意。

无论是在英语语言当中还是在汉语语言当中, 主流意思都有显贵和尊严的意思, 绝大多数时候都意味着皇族和王权, 如be born in the purple, 就是指人生于王室或者是贵族, be marry into the purple显然就是指与皇族的联姻, 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purple基本上已经成为了罗马皇帝的代称, 这主要就是因为罗马皇帝的长袍都是紫色的, 在这一点上和我们国家黄袍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汉语言当中, 紫色对王族和显贵的代称最为显著的就是故宫紫禁城, 除此之外, 中国僧侣的衣服通常也是紫色的, 表达的也主要就是尊贵的地位。

三、英汉颜色词内涵不一致的方面

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 颜色本身与其指代的含义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一致性和联系性, 但并不意味着这样两者之间是完全一致的, 尤其是在国家背景和文化不同的状况之下, 更是会衍生出更多的含义和背景来, 事实上, 这也是颜色词作为语言词汇的一种的必然特点。不同国家的人们所处的地狱环境、宗教习俗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等都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因此人们对于同一颜色词汇的认识往往就会存在着较大方面的不同, 看法和理解会更加接近于自身所处环境说适应的逻辑。在研究过程当中也确实发现了人们的这样一种趋势和特点, 认为不同民族人们对于颜色的认知不仅和文化传统有关, 还和其居住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有着较大的联系, 最显著的如居住在热带雨林里的人们, 这样一些人长期面对的就是绿色, 因此往往会对红色格外偏爱些;但是对于长期居住在沙漠地区的人们来说, 则必然会对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绿色情有独钟。

自然界本身的颜色是相当丰富的, 展现给整个人类的也是一样的, 但是人们会因为自身居住区域和认知观念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受, 颜色词所反映的不仅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阶段当中社会化的过程, 甚至还会更深层次的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来。如中国人往往比较偏爱黄色和红色, 法国人则更多喜欢的是粉色和蓝色, 荷兰人的偏爱是橙色和蓝色, 而德国人则对一些色彩鲜明对比度大的颜色更感兴趣。总而言之, 颜色已经在特定社会形态下形成了特定的意义, 这样一种状态之下的颜色已经不再单纯的表达客观事物的物质色, 而是更进一步的上升到抽象象征色的地位上, 这就使得颜色词具备了文化的浸润和洗礼, 在表达的实际含义上会表现出天差万别来, 在翻译上就不能够再按照上文当中的类型来直接尽心翻译, 而是需要根据颜色词的内涵来进行适当的意译。下文当中同样结合上述几种基本颜色来进行说明和分析。

红色除了上文当中提到的喜庆之外, 还较多表达人的健康和成功之意, 如在表达一个人的成功时就可以说开门红get off a good start, 以及走红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s, 或者是最为常见的生意红火, 则是Business is prosperous, 除此之外还有红颜beautiful girs, 红榜honor roll, 以及看破红尘see through the vanity of the world, 这样一系列的红在英文当中都是和red没有任何关系的;同样, 在对汉语当中一些词汇进行翻译时, 也能够望文生义的就直接将红译作red, 最典型的就包括红茶black tea, 眼红green-eyed。同理, 在英文当中大量存在的red, 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能够简单的译作红的, 如in the red, 表达的就是财务亏本的意思, red ink相应表达财政赤字的意思, 而red-eye flight表达的是夜间航班等。总而言之, 汉语和英语但中颜色词的意思是避免难以保持完全一致的, 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对一致的进行直译, 而对涉及变动的进行意译。

上文当中对白在纯洁和干净上的一致之意进行了说明和分析, 但需要注意的是, 白色所表达的含义本身就十分丰富,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更是千差万别, 同样的, 在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当中会表现出相当数量的不同来。如英文当中应用非常多的white lie, 指的是善意的谎言, 和中文当中的白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white coffee, 则是指牛奶咖啡, 这和汉语语言当中的白咖啡同样不是一回事, 还有就是white hope, 指的是对人寄予厚望, 而在汉语当中白色一词则是没有此意的。其实在对白色的理解上, 最大的差异还是在对丧事的表示和理解上, 虽然西方人非常容易理解用红色来代表喜庆的婚礼, 但是用白色来代表悲伤的丧礼则是难以理解甚至是十分反感的, 这主要是因为白色在西方英语国家同样表达的是婚礼的含义, 因为新娘通常都是穿白纱的, 因此这这一点上差异较大, 在翻译的时候也只能够将中文的红白喜事意译为weddings and funerals, 这样一个翻译就和汉语当中的白没有任何关系了, 和英文当中的white自然也没有关系。在中文当中, 除了取白色的纯白之意之外, 也表示不掺杂的、单纯的, 如白开水plain boiled water, 白纸blank sheet or paper, 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白纸, 其实在英文当中也有white paper一说, 但是white paper所表达的并不是白纸的意思, 而是指官方报告, 取同意的中文, 则应当是红头文件, 因此差别还是非常显著的。白的含义相当丰富, 在中文当中还可以表示无代价或者是徒劳的意思, 同样在英文当中并没有这样一层意思, 因此只能够通过意译的方法通过其他的词汇或者是词组来进行代替, 如白费事all in vain, 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 白送give away free from the change, for nothing, 等, 这样一些用白来表达的意思在进行英文翻译的时候很难用white表达出其深层次的含义来。白在汉语当中还有一种相当特殊的存在, 更是和英文当中的white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关系, 就是白菜Chinese cabbage, 唱白脸play the villain, pretend to be harsh and severe等, 这样一些特殊的存在也是值得关注的翻译点, 同样需要通过意译的方式来进行处理。

结语

通过上文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 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的颜色词之间既存在固有的相通之处, 但也因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而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 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就应当在理解其各自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针对性的进行处理, 这能够帮助我们在更好利用英文的同时做好跨文化交际工作。

参考文献

[1]姚圣.从颜色词的内涵看英语颜色词的翻译[J].外语交流, 2010 (11) .

[2]赵景兰.小议英语颜色词的翻译[J].天府新论, 2007 (6) .

[3]阮倩倩, 黄万武.从文化内涵看英汉颜色词的翻译[J].外语, 2011 (12) .

8.基本颜色词 篇八

摘 要: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英“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进行分析,探究其命名理据。研究发现,汉英“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的认知命名理据存在着共性,即主要通过范畴化、隐喻、转喻而来,或者其中两种及以上理据的混合。人们对此类复合词的认知和命名主要通过凸显其作为整体而言所独有的区别性颜色特征(范畴化),或者利用与凸显颜色有关的事物的相似性(隐喻),或者通过凸显其某一身体部位的特殊颜色属性(转喻)来进行命名。

关键词:基本颜色词 动物类复合词 命名理据 范畴化 隐喻 转喻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都依赖于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经验。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附着在花鸟山川等事物之上,呈现在人们眼前。而对附着基本颜色词的动物,其命名理据更体现人们对基本颜色词在范畴化认知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刻认识。近十几年来,有不少学者从事命名理据的研究,有对汉英植物命名理据进行对比研究的(任愿媛,2011),有从认知视角对英汉“红”类颜色词的命名理据进行研究的(严凯明,2014),但鲜有人结合认知语言学对含颜色词的动物类复合词作细致的剖析。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探讨汉英“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的命名理据。

二、基本颜色词和复合词的界定

美国人Berlin和Kay(1969)对世界上98种语言进行调查研究和文献归纳整理以后,在《基本颜色词:普遍性和演变》中总结出11种基本颜色词,即:white,black,red,reen,yellow,blue,blown,purple,pink,orange,green,gray。也有许多语言学家对汉语基本颜色词做过界定,姚小平(1990)认为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有10个,分别为:黑、白、红、黄、绿、蓝、紫、灰、褐、橙;刘云泉(1990)认为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是10个,即红、黄、青、绿、白、蓝、灰、紫、褐;詹人凤(1990)则认为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有6个,即:黑、白、红、黄、绿、蓝(王依平,2010)。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采纳詹人凤的界定,即汉英基本颜色词分别为黑(black)、白(white)、红(red)、黄(yellow)、绿(green)、蓝(blue)。

关于复合词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说法。《现代汉语词典》(2005:507)对汉语复合词的定义是:“复合词是由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2002:284)中对于英语复合词(compound)的定义是:“noun,adjective,etc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words or parts of words(written as one or more words,or joined by a hyphen).”(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词所构成的名词和形容词等,其书写形式通常为一个或多个单词,或者由连字符连接而成的单词。)

三、汉语“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认知命名理据

Lakoff(1987)认为人类的理想化认知模型有四种: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成军,2006:65)。动物名称是人类借助视觉感官对捕捉到的动物进行分析、判断,并借助现有的事物进行临摹和命名而来的。我们参照《汉语大词典》(1986)、《现代汉语词典》(2005)、《新时代汉英大词典》(2000)以及CCL语料库,对“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和分类。研究发现:这一类汉语复合词多是通过范畴化、隐喻、转喻等认知方法命名的。

(一)范畴化

原型范畴中典型的是基本等级,基本等级体现为范畴成员之间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原型也在基本范畴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即基本范畴具有明显的原型成员。人对基本范畴的认识过程靠分析其成员的属性以及对物体模糊的完形感知。而对于个别动物的认知,则是基本范畴的下属范畴,下属范畴是对基本范畴的进一步切分。(赵艳芳,2005:63-65)

在汉语中,许多动物名称都是在一定范畴内,通过附着下属范畴的某个特有属性而命名的。基本颜色词在命名中充当特有属性,帮助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细致区分基本范畴内的事物。这一类动物类复合词的命名构词理据是“基本颜色词+动物类别”,例如“黑鱼、白鼠、红蜘蛛、黄牛、白鹤、白蚁、黑熊、红狐、红蛉、红蟹、黄鳝、黄鼬、黄蜂、黄莺、蓝鲸”,其中“鱼、鼠、蜘蛛、牛、熊、狐、蛉、蟹、鳝、鼬、峰、莺、鲸”是动物的类别,在人们认知过程中属于基本范畴,而“黑、白、红、绿、黄、蓝”这些基本颜色词,作为动物身上的整体颜色属性,通过整体与个体的属性差异,在基本范畴下进一步切割至基本范畴下的下属范畴,是范畴化下细分式的命名方式,即范畴化是在原来动物界“门、纲、木、科、属、种”的基本范畴下,利用其不同的基本颜色属性,在基本范畴下细分出下属范畴的一种命名方式。

(二)隐喻

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者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事物来解释未知事物,或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已知的事物。(束定芳,2001:30)

在汉语动物名称中,以隐喻为命名理据的“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相对较少,在现有收集到的语料中,仅有“黑寡妇、黄鼠狼、白头翁、红娘鱼、黑脸山魈”等5例,其构词的命名理据分别是“基本颜色词+始源域”(如“黑寡妇”和“黄鼠狼”)“基本颜色词+身体部位+始源域”(如“白头翁”和“黑脸山魈”)“含基本颜色词的始源域+动物类别”(如“红娘鱼”)。“黑寡妇”中的“寡妇”就是其“始源域”,是其对蜘蛛这一“目标域”的映射,其映射焦点在于蜘蛛的雌性在交配后立即咬死雄性配偶这种行为,故名“黑寡妇”。“黄鼠狼”又名黄鼬,《本草纲目》提到:“按《广雅》,鼠狼即鼬也。此物健于搏鼠及离畜,又能制蛇虺。”黄鼠狼介于鼠狼之间,又像鼠又像狼,又非鼠非狼,取名“鼠狼”,是将两个始源域鼠和狼的形体特征映射到“目标域”鼬之上。此外“白头翁”(这里指的是白头翁鸟而不是草本植物白头翁),“白”是基本颜色词,“头”是动物部位,“翁”是其“始源域”,通过人们对于老翁的认知来对这种头部长着白毛的鸟类进行命名。“黑脸山魈”中的“黑”是基本颜色词,“脸”是此类动物的身体部位,“山魈”是其“始源域”,其映射焦点在于此动物外貌特征似鬼怪,人们通过对“始源域”的认知来命名“目标域”。再如“红娘鱼”,这类鱼体色红润,身体苗条,颇有妇女之貌,故以“红娘”为其“始源域”,将其姣好的体形特征映射至这一类“目标域”上。

(三)转喻

转喻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邻性”,用相近或者关联的认知域中的事物,“凸显”并“代替”另一事物(严凯明,2014.3:159)。转喻倾向于用具体的有关联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但也有不少用一概念实体代替另一个概念实体的。(曹道根,2007:10,11)

汉语部分动物的名称是通过凸显某些事物的部分来命名的。这些事物往往具有鲜明的特征,容易辨别。一种事物、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地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这就是突显原则(赵艳芳,2005)。通过突显原则,利用事物突显出来的属性命名,其命名构词理据多为“基本颜色词+身体部位+动物类别”。例如“红尾鸲”,因其经常摆动的红色尾部而得名。再如“红脚鹬”,其构词理据在于其脚部突显的红色以及鹬科动物红脚的肉具有药用价值。此外,还有“白唇鹿、白头雕、白头鹫、白头鸟”等动物名称,其构词都属于这一类转喻命名理据。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转喻理据而得名的动物名称中有一种特别的复合词构成法,为“基本颜色词+身体部位”。如“红骨顶”,因这一鸟类前额有一鲜红色角质额板这一突显属性而得名。总而言之,汉语的转喻命名其实就是在某一基本范畴下,通过利用其最突显的外形特征属性来对下属动物范畴进行命名。

四、英语“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命名理据

我们参照《英汉大词典》(2007)、《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2014)和BNC语料库,对英语“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搜集、整理、归纳和总结。研究发现,英语此类动物类复合词在构词中亦多以范畴化、隐喻和转喻等为其命名理据。

(一)范畴化

英语的一些动物名词的构词也是在一定的范畴下,通过颜色等某一下属范畴特征对动物命名而来的。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基本颜色词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某一特性,帮助人们认识并命名这些动物。其复合词的命名理据是“基本颜色词+动物类别”。例如“white admiral,whitefish, blackbird,black bass,black bear,blackfish,black grouse,red deer,red salmon,red snapper,red squirrel,bluebird,blue crane,blue whale”。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范畴化通过对模糊世界的感知,并加以特殊属性来命名事物。基本颜色词在其构词中作为特殊属性,在基本范畴化的前提下,进行范畴化的细分。

(二)隐喻

在英语动物名称中,“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在隐喻映射下命名的也相对不多。其命名理据是“基本颜色词+始源域”,如“black widow”中的“black”是基本颜色词,“widow”就是“始源域”,是其对蜘蛛这一“目标域”的映射,使其焦点投射在蜘蛛的雌性交配后立即咬死雄性配偶这种认知行为上,因此取名为“black widow”。再如“yellow jacket”中的“yellow”是基本颜色词,“jacket”作为“始源域”是对“目标域”的一种映射,是人类认知黄蜂过程中对其身体主要外形特征的一种隐喻映射。此外“bluebottle”中的“blue”是基本颜色词,代表一种苍蝇或水母身体的凸显颜色,而“bottle”作为“始源域”,将瓶子圆乎乎和瓶体透明的形状特征分别映射到“目标域”——这类苍蝇和水母之上。

(三)转喻

在英语动物名称中,“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通过“凸显”“以及”“替代”命名的相对较多。这种转喻构词法通过凸显这些动物的属性,从而达到替代动物的目的。其命名理据是“基本颜色词+身体部位”,这些词都是通过凸显其某一部位的颜色属性来命名的。如:“red back,red wing,bluegill,white-eye,whitehead,whitethroat,redbreast,redshank,bluethroat,yellowlegs,yellowtail,yellow underwing”。这些词有着独有的特征,即其某一身体部位有着凸显的颜色属性,更方便为人们所认知。例如,在“蜘蛛”这一基本范畴中,有很多下属范畴的事物,“red back”这一复合词名称表征了它独有的属性,那就是在所有寡妇蛛里面,它的赤背是最为凸显的,因此以“red back”命名。所以,转喻型命名通过借助凸显属性能帮助人们更好、更细致地认知这个世界。

五、汉英“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命名理据的共性与个性

通过上述对比研究,汉英“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的命名理据存在共性和差异。在汉英此类复合词中都存在着范畴化、转喻、隐喻等认知命名理据。人们认知并命名物质世界主要是通过基本范畴下的下属范畴的特殊属性来细分,又或者借助始源域投射目标域为其命名,或者通过“凸显”或者“替代”其凸显属性来认知这些名词。在对这些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人们都是从基本范畴出发进而认知下属范畴。这种命名主要依据人们视觉上的冲击来辨别以及认知这些动物。由于客观环境的相似性,人们对汉英语言的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比如汉语中的“黑寡妇”与英语中的“black widow”,都以隐喻的方式描述这种蜘蛛。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汉英民族对于相同事物的认知思维存在着共通之处。

汉英“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词类命名理据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在人们认知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存在多种思维方式相互掺杂糅合的情况,所以在构词中也存在着范畴化、隐喻和转喻等多种理据混合的情况。如汉语的“白头雕”,既可以说是凸显白头这一属性的转喻命名,又可以说在“雕”的基本范畴下,因白色的头部这一“边缘”家族附着其独特属性,也是在经由范畴化的命名。尤其是转喻和范畴化这两个认知角度,既存在着交错的关系,但又各自有差异。此外,汉语更注重集体化,所以在命名中更注重范畴化,会在词尾加上其基本范畴的词,如“白鹭、黑颈鹤、黄鳝”等。而英语在命名中相对独立,少有范畴化、隐喻、转喻之间的重叠。相对而言,转喻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英语转喻构词相对汉语较多,通过这些动物的凸显属性,通过它们某些身体部位所特有的颜色属性,加以命名。英语相对更注重借用一些突显属性来区分事物,帮助人们认识这个模糊的世界,如“whiteface, whitehead,blackcap”等。

六、结语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英“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进行分析,探究其命名理据,发现主要有三种:范畴化、隐喻和转喻以及其中两种及以上理据的混合。尽管如此,人们对大多数此类复合词的认知以及命名都是通过凸显其作为整体而言所独有的区别性颜色特征(范畴化),或者利用与凸显颜色有关的事物的相似性(隐喻),或者通过凸显其某一身体部位的特殊颜色属性(转喻)来进行命名。由于客观环境的相似性,使得汉英民族对事物的命名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受到不同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以及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英民族在认知物质世界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经宁波大学SRIP项目资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Berlin,B & P.Kay. 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and Evolu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2]Lakoff,K & M,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曹道根.试论标题的转喻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11.

[4]成军.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65.

[5]李海霞.动物命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

[6]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7]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84.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盛超.汉语动物词语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王依平.现代汉语颜色词认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07.

[12]姚小平.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J].外语教学,1998,(1):19-28.

[13]严凯民,董银燕,郭泉江.认知视角下英汉“红”类颜色词的命名理据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3):158-160.

[1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感恩读后感小学作文下一篇:银行竞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