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校园之我见(14篇)
1.打造特色校园之我见 篇一
打造税收诚信平台之我见“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是国家税务总局向全社会提出的税法宣传主题,旨在要求纳税人依法如实缴纳税款,遵守公德。做为税务部门,为纳税人构筑税收诚信平台,既是我国加入WTO后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社会道德基础,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依法治税的基础工程和必然选择,功在当今,利及千秋.当前,税收领域普遍存在的税收诚信缺失问题,比如:纳税人偷、逃、骗、抗税等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税务机关存在的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现象,政府存在的税款使用不透明、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违背了运用《三个代表》指导税收事业发展的重要内涵。“诚信纳税、诚信征收、诚信用税”。解决当前税收诚信缺失问题,关键在于建立符合实际的税收信用体系。结合行唐县地税局税收征管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打造坚实的税收诚信平台。
一、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纳税义务观、征税法治观和用税人民观
一是要树立纳税义务观。首先,依法纳税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其次,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的存在,表面上看是政府强制征收行为,实质上是人民自己的需要,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税务机关应通过广泛深入的税法宣传教育,强化全体公民的纳税义务观和税收法律意识,使“只有纳税与死亡不可避免”的观念深入人心,为诚信纳税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二是要树立征税法治观。各级税务机关及其全体税务人员,应当清醒认识自己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确立牢固的税收法治意识,坚持一手抓执法,一手抓服务;一手抓打击不诚信的偷逃税收的违法者,一手抓保护诚信纳税的守法者;为国家聚好财、为纳税人服好务。三是树立用税人民观。税收取之于民,应当用之于民。税款的使用既要合法,也要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税款要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物品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用在人民群众急需用的地方;税款使用的结果应能充份体现党和国家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爱护,体现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体现税收促进社会与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职能作用。
二、加大税收宣传力度,营造依法治税、诚信纳税的社会舆论氛围
一要讲“法”,让纳税人明白,不诚信要付出惨痛代价;不守法要受到法律严惩。二要说“理”,使全体公民理解税收的职能和作用,理解缴纳税收对强国富民的重大意义,增强对国家税收的自觉认同意识。三要见“利”,用共和国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农村公益设施的改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国家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变化、新成就,让纳税人亲身感受到国家税收带来的实惠,增强纳税的荣誉感、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推行纳税信誉等级制度,增强纳税人诚信纳税的荣誉感
通过各级税务机关推行纳税人纳税信誉等级制度,对纳税人的纳税观念、纳税申报质量、财务管理水平、发展使用情况、涉税违法违章记录、履行税收法律法规等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定,向社会公布纳税人的纳税信誉等级,为诚信度高的纳税人开设办税绿色通道,使其因诚信而获得信贷、融资、商机和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社会信用度,激发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习惯和荣誉感,减少偷逃税收现象的发生。
四、建立和完善税收服务体系,为纳税人依法纳税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一是要加大公开办税力度,实行阳光征管、阳光服务。增强税收工作地透明度、公正性,严肃性,让纳税人缴明白税、放心税。二是推行纳税评估,建立纳税人税收提醒制度。将评估发现的纳税申报错误和异常申报等现象,对纳税人进行税负异常提醒、办理税务登记提醒、发票使用提醒、检查预告(预警)等等,及时告知有违法违规现象或苗头的纳税人进行自查自纠,督促其如实申报、按时纳税,减少损失,增强纳税人诚信纳税的积极性。三是坚持首问负责制,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便捷的办税服务。统一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实行限时办税,推行承诺服务;开展首问负责制和一站式服务;简化办税程序,改进申报方式,减少纳税人上门办税的次数,降
2.打造特色校园之我见 篇二
一、大胆尝试新教法
全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老师信心倍增, 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要课堂变得与众不同,首先,教师要坚持不断学习,多涉猎有关书籍, 不断获取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其次,仔细斟酌怎样实施,才能既达到提高班级学习成绩的目的,又符合学校有关课程的规定。最后,借众人的智慧,将教学新理念通过某种手段运用到课堂上。
二、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老师的首要职责。从开学第一天开始,教师就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同时在脑海里,对这些行为习惯有一个清楚的定义和界限, 便于告诉学生,让他们也记在心里。另外,还要实施一系列的措施,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每天抽出几分钟找学生聊聊, 话题随意。通过相互之间的友好沟通、相互之间的尊重管理好学生,塑造学生的个性,这样学生才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管理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非得严厉对待学生, 相反,只有微笑面对学生,才能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教师能影响学生内心启发感悟,那他们就会自觉学习和思考的。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可以自在地与教师互动交流,也会与同学长期友好相处。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每天都会按照这个期望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他们从不嘲笑别人的错误,为了找出正确答案而争得面红耳赤。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学生每天都在逐渐进步,而且也不允许自己落后。按照期望与规程, 每天训练培养学生有礼貌、有规则地学习知识, 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才能建立一个纪律良好、学风端正的学习环境。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人们常常会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更有学习动力, 更容易在自己感觉重要的事情而不是那些别人告诉我们必须做的事情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能够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活动, 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而且要有启发性。学生越多地参与课堂就越有学习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预习的成果,以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目的。学生的学习动力越强,他们学到的东西越多。当学生能够积极融入课堂时, 他们的脑子就会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储存新知识。而且,许多活动能够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感觉到成功并且享受学习的过程。如果你能够在课堂上运用本章提到的各种活动, 那么计划一堂能激发学习动力的课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四、准确定位学习目标
3.打造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三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处理好角色
教师的观念、角色的转变是关键。教师要转变观念,把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变成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悟发表观点,用语言去表达思想,变讲台为自我展示的舞台。要做到以上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实现从传统课堂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把课堂变成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教师的说教空间。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着重讲解学生预习中的疑难。容易理解的内容尽量少讲,或者不讲。教师要“辅差树优”“以优带差”,培养优秀生,辅导学困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积极采纳学生好的建议,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二、高效课堂需要做充分的准备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提高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课堂要高效,对教师的要求不是松了反而是更加严格了。课前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节。要着重看好教学对象,特别“看学生”,层层落实到人。设计要符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之前的设计若不符合,必须反复修改,直至完善为止。因为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
三、高效课堂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高效课堂需要活跃课堂气氛,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发现、培养创新人才。教师是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课堂要使每个学生都进入角色,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的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不偏不向,“有教无类”。
四、高效课堂结构、知识结构需重新构造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习。”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改进教学方法,也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不易打动学生,导致教学的实效性差。而今的教学应特别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而这些学习方法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要坚持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以练为主,而不是以讲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能力、提高整体学习效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导者、参与者。教师要以启发点拨为主,通过不同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我见 篇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印证,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共性与中国特色个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也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的积累,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首先,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自新中国建立就开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2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教训。在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认为1978年召开的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自此之后,我们沿着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秉承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其次,我们应当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上,我们逐歩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政治制度上,我们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最后,我们必须承认,尽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然而,我国现阶段并且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等问题。我们仍旧需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中国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比如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悬殊、西方资本主义围剿、官员贪污腐败严重、民众信仰缺失等等。我个人认为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民众信仰缺失问题。正是因为民众缺乏坚定的信仰,才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人民群众中间存进几种影响力较大的信仰,比如马克思主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马克思主义在党员群体中已经深入人心。然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发挥很好的教化作用。大部分群众信仰不坚定,容易受到升官发财等腐朽思想侵蚀,因而道德伦理缺失,做人做事找不到平衡点,造就了他们无止境地贪婪,最终引发恶果。部分人甚至打着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号,恣意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故意把一些歪风邪气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谋私,损公肥私。因此,现阶段,我们应该肃清这种败类,净化社会风气,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理念。
5.校园安全之我见 篇五
校园安全一直以来应该算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工作。然而在现实的工作之中,是否所有的学校都有着共同的认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年来全国各地都发生了多少的校园安全事故吧。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75.5万起、2002年77.5万起、2003年66.7万起、2005年45万起、2006年37.8万起、2007年32万起、2008年26.5万起、2009年23.8万起、2010年23.8万起。(注:以上数据来源于百度知道)。尽管数据在下降,但是其绝对值依然大得触目惊心。为什么校园的安全问题一直难以做好呢?私下认为这与学校领导的认识以及各项制度的执行力有着重要的关系。所谓校园安全无小事,是挂在口头上呢?还是全力贯彻呢?我们如果再从落马的中小学学校领导身上看看,但凡聪明的人都可以看到除了那些吃不不该吃的拿了不该拿的那些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因为出了安全问题的。似乎还没听说某位是因为质量问题吧。
校园安全问题为什么重要呢?事实上校园安全基本上等同于公共安全。为什么呢?因为校园是人员聚集场所,一旦出了安全事故便直接危害到多数人的生命与健康了。更重要的是,这里聚集的是大量的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本身的自我防范与保护能力就不足,在他们及深长的心目中,学校应该是能够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的场所。因此他们在校园内自我防范的意识也就更低了。所以一旦出了问题,他们就更加容易出现慌乱在心里上受到的打击也就更大了。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校园安全工作呢?我认为,首先应该认识到位。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员工都必须提高认识。校领导特别是一把手,更是要充分认识到校园安全的重要性,要对全体师生的生命与健康负起全面的安全责任来。要对生命与健康存敬畏之心,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身负的安全职责。所以也才能在校园的建设中充分地懂得建筑质量、学校各种设施的安全性能对于全校师生生命与健康的直接关系;也才能懂得完备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安全制度及预案的重要性;也才能懂得学校安全制度及预案的执行力的重要性。其次应该管理到位。很多学校是有制度而缺乏有效的管理,使校园的安全制度及安全预案流于形式。试问,有几所学校每年都能认真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各项安全演练呢?更多的只是形式罢。试问有几所学校一把手全年在岗值班呢?更多是挂个名罢了。最后应该是执行到位。责任分解之后,拿到责任的人员是否认真切实地落实到位了呢?学校又以什么方式验证相关责任人都充分执行了其所肩负的相关责任与任务了呢?又以什么方式确保责任分解后的相关责任人能充分履行其职责呢?(这又涉及到管理问题上了。)更多的所谓责任分解,不过是领导们为推卸责任或是减轻事故发生后自己所要接受的处罚罢了。所以只有每个相关责任人都真正地将安全制度执行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
福清江阴中学李耀
6.校园公德之我见(讲稿) 篇六
为响应这一号召,不少大学生开始行动。和谐社会不是一个空架子,它需要实在可见的东西来填充,事实上,就对大学生而言,校园公德既是一杆标尺,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又是一面明镜,让我们随时警醒。
何谓校园公德?它一般是指存在于校园生活中的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说到校园功德,先得谈谈公德心,所谓公德心,意即公共道德,由一个人发自内心,致力于自己以及群体共同生存的环境与提升文化质量的一种愿望,并化为个人能力而付诸实行,是一种我为人人的心态,一种对自己负责并能造福人类的高贵情操。“无规矩不成方圆”,校园亦是如此。正是因为有了校园公德,我们校园的各项活动才能井然有序地进行。
校园公德有如下具体表现:
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主动排队,拾金不昧。。。这些在平时可能只是一些被人们忽略的小事,之所以会与公德联系起来,是应为他们反映了人们内心对文明的追求,对和谐的向往,诚然,没有规则逼迫我们这样做,但这些行为可以让世风日下的社会多一些美好。
目前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仍屡屡发生:
1.在食堂,有些人饭后碗筷就放在桌上,不主动收捡。也许是因为从前在家里不需要自己收拾,养成了不良习惯。这不仅给工作人员带来了麻烦,在人多的时候更是占用了多余的空间。不过举手之劳,我们的无意或许给他人带来较大麻烦。
上课或需要安静的公共场所,总会听到有人的手机铃声。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忘记转换情景模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还有些人毫不在乎,没有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在手机响后面不改色,这一行为就是公德,修养的问题了。
校园的垃圾桶旁总是散落着许多垃圾,这显然不是同学故意往外扔的。大家在投三分球的时候命中率较小,丢垃圾也一样。建议以后扔垃圾用三步上篮,虽然多走几步,但命中率高了。同时还请投篮失误的同2.3.学抢个篮板,将功补过!
还有这些行为。。。。。
这究竟是道德的缺失还是认知的不足,是懒惰的体现还是无知的流露。为究其根源,我们制做了调查问卷,在武汉大学,江汉大学,武汉长江工商学院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及调查数据如下:
“校园公德之我见”问卷调查
1.你认为校园公德重要吗? ①不重要②一般③很重要 2.你会乱扔垃圾吗?
①决没有②有事 ③经常 10:80:10 3.你上课会将手机调为静音或震动吗? ①不会②有时会③会
4.你在食堂买饭时是不是主动排队?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是
5.你吃过放会主动将餐具放回原处吗? ①不会②有时会③会 6.你经常上课迟到吗?
①从不迟到②有时会迟到③经常迟到
7.你拾到别人的校园卡或钱包会占为己有吗?
①不会②有时会③会
8.你会在图书馆或自习室大声和别人聊天或打电话吗? ①不会②有时会③经常
9.你认为你的校园公德意识强吗? ①不强②一般③比较强④很强
10.在成长的过程中,你的父母或者长辈告诉过你要遵守学校或社会公德吗? ①从来没有 ②偶尔会 ③总是 由此,我们发现了几大问题:
1.完全不讲公德的人极少,但不能忽略。因为一个不讲公德的人,会给整个学校带来极坏的影响。
2.校园公德仍不为人满意的主要问题在于偶尔讲公德的人,也就是那80%~~90% 3.经常讲公德的人很少。
不难看出,每个同学都知道如何去做,知道怎样表现才能营造一个和谐校园。还有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受到过要讲公德的家庭教育,也就是说父母长辈都明白公德的好处和重要性。他们是社会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德与他们息息相关。
纵观当今社会现状,社会公德令人满意吗,试想,如果我再做一个类似的调查问卷 ,结果应该大致相近。社会上,政治上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影射到大学校园,校园公德为人不满就在情理之中。自古就有言传身教的说法,家长们仅仅通过口头传教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i,加之长辈们表现也不尽人意,大部分同学知道该如何做而不去实施就在情理之中了。
1、家庭,学校重智轻德倾向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大部分家长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调发展孩子智力,高度重视子女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许多家长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学历高,工作好,实现自己愿望。为了使孩子学习成绩优秀,以便顺利地考上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取得更理想的学历文凭,家长可以不惜一切人力和物力,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许多家长认为学习好是实的,关系到今后的前途。而品德好是虚的,抓不抓两可。只重视孩子知识的提高和技能的掌握,把学习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却忽视道德人格的培养。大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全面发展指每一个人自身所蕴含的全部发展可能性和潜能的全方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而家庭重智轻德的倾向,将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的影响。
(五)解决方案
良好的公德素养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一)教育方面:
。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注重灌输, 忽视受教育者内在的接受性即他们对教育内容的吸收与转化。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也大多站在社会要求的立场上, 作为社会要求“代言人”出现, 在价值取向上注重教育“工具性”价值的发挥, 而对受教育者个体的本体价值缺乏应有的关注,使其流于理想化、政治化、超越化。我们应该注重用自身行动去带领,少采取纯说教式的教育,才能让德育和智育达到较好的效果。2奖惩方面:
奖惩机制是推进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动力,也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长效性的主要动力。首先, 要建立大学生公德素质评价制度, 把学生道德素质纳入对学生的考评范围内,确定其在总体评价中相应的权重和分值, 使之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于在公德方面做得好的同学, 要及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在道德践行方面表现不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讲道德、违反社会公德乃至触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要坚决予以严肃处理, 从而产生一定的警戒效应。其次, 要建立大学生操行评定档案, 将其道德践行情况作为今后职业道德评定和商业信用评定的依据, 提高其不道德行为的社会信誉成本
(三)舆论方面
各级各类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在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众媒体是推进校园公德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重视校园公德。
7.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堂之我见 篇七
一、组织辩论式教学, 明确道理
真理是在辩论中产生的, 虽然在小学课堂上组织辩论式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进行简单的辩论还是可施行的。辩论是在教学过程中, 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 通过课堂辩论,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塑造期, 教师还可以通过辩论是非,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使学生得到正确、健康的发展。
例如, 在学习《热心公益劳动》一节时, 我就采取了辩论式的教学模式, 在本节内容讲完之后, 我设置了一个辩论环节,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公益事业的热情和参与公益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让他们懂得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所以, 我设计了一个情境, 让学生进行辩论:某同学的妈妈是一位医生, 在一次为灾区人民进行义诊时, 有人提出要让他妈妈适当地收取一些诊费, 想一想该同学的妈妈应不应该收取一些费用?针对这个话题, 我让学生展开了辩论, 让学生在辩论中体会什么是公益活动, 知道公益活动是为人民服务的, 让学生明确热心公益活动的真正意义, 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借用小故事, 加深学生的理解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 导致有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教材。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学会利用一些小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明白教材中所要讲的道理。
例如, 在学习《满招损, 谦受益》的时候, 如果直接向学生解释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满招损, 谦受益, 学生可能只理解表面上的意思, 即使是我们将其中包含的意思解释给学生, 学生也只是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并不能真正地明白, 或者只能懂得骄傲自满阻碍进步, 谦虚谨慎有利于自己进步, 但是不会用其指导自己的行动。所以, 为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危害, 我给学生讲解了几个小故事, 希望可以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三人行, 必有我师”“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等等, 因为项羽的自满, 导致了最后的自刎乌江;因为刘邦的谦虚, 善用人才, 建立了大汉王朝。这些都是教人要学会谦虚, 真正让学生用它指导自己的行动, 当自己取得优异成绩时, 不要骄傲自满, 不要目中无人, 要学会谦虚, 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学生就会在理解文意的过程中,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生活情境, 调动学习兴趣
与生活有关的教学情境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抽象知识, 在教学中, 我经常创设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如学习《礼貌待人暖人心》时,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去挖掘礼貌待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比如, 有个学生就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每天都见某某同学很有礼貌地和老师打招呼, 感觉他和老师的关系不仅是师生, 还是朋友, 有点让人羡慕……在这样一段话里, 我们能感到, 礼貌是沟通的桥梁, 真正让学生明白礼貌是道德的基础。通过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而提高品德课的学习效率。
8.打造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八
一、要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因人而教,增强学生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信心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需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1、了解学生个性。大多学生的个性是:在学习中他们最爱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设计一些奖项,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2、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3、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团体学习辅导和个别学习辅导,搞好提优补差工作。4、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创设思维空间,引领思维发展,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巧设悬念,精心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前认真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就是突出层次性、递进性、螺旋上升性。还要备学生—就是对学生要有针对性,分层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在其中。当然更要备教法—就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在上课时进行课堂调控。事实上,中学生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若能抓住这一点,在教学中巧妙的设疑提问,一定能调动和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灵活、有深度,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首先,要指导学生有序思考。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的有序思考能力。其次,要指导学生对比辨析。对比辨析可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相似概念的比较,还可以通过题组对比,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正方形周长时,可以结合长方形周长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很快发现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造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
习惯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中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光有老师认真地准备还不够,必须把学生也带进来,这也是洋思“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目标之一。让每一个学生面对新知识之前都有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课堂上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放在学生存疑、模糊的地方。教不越位,学要到位,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课堂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会思维,因而思维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讨论习惯。自学讨论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他们初步的认知过程。学生自学时我要求他们做到“三动”,即动口、动脑、动手,让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进行《几何》中垂径定理的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思考讨论:①圆是一个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②从对折后的图形中你发现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把你发现的结果写下来。③画图时,知道什么条件?你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认真讨论,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径定理。这样,通过自学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逐步掌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习惯。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如何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来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题后,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做题,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4.引导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复习是学生课后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课后的学习是高效课堂启迪、感悟的必然,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后持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究课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巩固习惯不可少。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每次作业都要先复习然后再做题,然后要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每次作业。
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今后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9.校园德育建设之我见 篇九
校园德育建设之我见
从“一记耳光”谈起――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看法山东省诸城市西郊学校副校长孙术法前不久,一家权威报纸报道,武汉市一位男生,因不满老师制止其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竟然当众扇了老师一记耳光,还举凳冲向讲台,欲砸老师……掩卷沉思,扼腕叹息之余,不由无限感慨……学校发生学生殴打教师事件,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在责怪学生的同时,更应冷静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应注意什么问题?对此,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是顺应形势发展,转变观念,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第一,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也要随之变化。感性的讲,学生打老师是让人难以容忍的。然而,在无奈和愤慨中,我们往往忽视了打老师的是一些什么样的学生。根据笔者的调查,这些学生多数是班级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在学生中间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在性格上比较外向,好表现,易冲动,处于教育心理学上的“断乳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方面,自认为已经长大成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意识,渴望得到老师与家长的尊重。另一方面,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的是非观念比较模糊,缺乏正确的审美情趣,一定程度上甚至会以丑为美。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注意心理疏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宽容、关爱和赏识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学生。第二,彻底摒弃“德育就是靠灌输”的观念。德育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他的美德。现行德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忽视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受教育者方可将道德理念内化为道德行为这一规律。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远离受教育者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隔靴搔痒式的说教,这必然会使德育步入歧途。第三,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平等、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它极大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变革旧的师生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友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从而实现师生的相互关爱,相互促进,最终达到教学相长。二是科学构建德育目标,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境界中。有些德育目标与中小学生的认识视野及其道德倾向性差异太大,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如有的把德育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小学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初中进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高中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样安排完全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命内在要求,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进而导致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并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多次强调,培养“四有”新人是学校德育教育目标。为造就“四有”新人,当前中小学最为要紧的是将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作为办学思想,并将这一思想作为德育教育的总纲,号召全体教职工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只有这样准确地构建起学校的育人目标,才能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指明方向。三是讲究方法,培养能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第一,开展主题活动,鼓励自主参与,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党旗在我心中”主题活动、“青春现象”大讨论,礼仪教育等。第二,鼓励自主管理,突出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任何教育和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化为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行为。如,在全校推行班级干部聘任制,或是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活动,制定《文明班级评比细则》?以班级为单位,在学习、劳动、生活、文明行为等方面开展竞赛,参评项目每日检查公布,每月总评,颁发流动红旗等。第三,赞许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能力。四是发挥社区作用,构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优化育人环境。为了进一步改善育人环境,增强德育工作效果,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工厂,去农村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学习、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增强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利用双休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父母单位实践,这都大大增强了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发放家教材料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家长。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作为学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构建起自主性教育框架,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营造起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德育教育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学生暴力”事件将不在重现。德育工作需要艺术化山东省安丘市白芬子镇初级中学副校长张智宝如何使德育工作入耳、入脑、入心呢?如何使学生们的心灵得到锤炼、净化、升华呢?当然,上好政治理论课,加强思想教育,搞好日常的一些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有关的文件资料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我们都已经积累和正在积累着丰富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但德育工作的艺术化问题则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德育工作“雨过地皮干”的现象仍然存在,也是务必要扭转的。我们应认识到这一问题不克服,就不能保证德育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德育工作不细致、不扎实、不深入,说得严重点儿,有时甚至是应个景、应个名,所收实效甚微。表现最明显的,比如,有时的政治学习,由于学习方法缺乏新意,缺乏吸引力,读文件、讲材料、作辅导的人嘴干舌燥,满头大汗。听的人也是疲于应付,时间一长,有的看小说,有的翻画报,有的窃窃私语,心根本没在政治学习上,致使政治学习浪费了时间,流于了形式。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政治理论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换句话说就是,学习方式缺乏艺术性。在学校里,还有些屡禁不止的坏风气。如新生入学时和毕业生离校前夕,学校就刮请客风、吃喝风、恋爱风;有的十三四岁的学生描眉化妆戴耳环,追求吃喝玩,还有的学生厌学,离开学校去打工做小生意,想赚点小钱。诸如此类的不正常表现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上述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做德育工作的同志高度重视,这说明我们的德育工作还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呢?首先,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要有艺术性。我们平时采取的知识竟赛、开卷或闭卷考试、学习经验交流会、写心得体会、时事报告会、看电视或录像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应当继续推广。除此之外,路子应当进一步拓宽,眼界应当进一步开阔。我们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经常举办形式活泼、内容新颖、格调高雅的各类活动。比如:有的学校为做好新生入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除对他们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外,每个新生要轮流劳动一周,并把劳动情况载入档案,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劳动热情,使之在劳动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了使即将毕业的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观、就业观,学校可举办辩论赛、演讲赛、专题报告等活动。其次,德育工作的艺术化要围绕学生们最关切的事情做文章。如前段时间,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之时,正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为振兴国家发愤学习的教育机会。再次,德育工作的艺术化要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只有紧密联系同学们周围的人和事,他们才会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敬、可学,最实际,因此,学起来才最有效果。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德育工作的艺术化应当贯穿到方方面面,也就是说要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全过程地实施艺术化的方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从每句话、每件事抓起,这样必能见到实效。有的校园里的公益广告写得很有意思,现抄录如下:“小草正睡觉,请不要打搅她。”“人间知音难觅,天涯芳草难培――草坪自语。”“请你动动手,别让我哭泣――水龙头求救。”“你轻轻地来,带来宁静;你悄悄地走,带走知识――图书馆对你说。”“请不要往我的脸上抹黑――墙壁诉苦。”这些公益广告词幽默、简练、高雅、赏心悦目,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易于被学生接受,便于净化生活空间,美化校园环境,很值得推而广之。综上所述,采取艺术化的德育工作方法,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这需要我们不断充实完善,需要我们结合社会形势,紧密联系实际,充分挖掘鲜活的、符合学生心理接受水平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功能,真正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石家庄中学副校长张维光反思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在德育这一关系人和谐发展极重要的领域,却存在许多的误区。德育为首的方针层层都提,但遇到“应试”就必须让路,即使现在有的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也是“样品”,因此,导致了德育工作的低效甚至无效。一是德育目标的大而空,使受教育者失去自信。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境界中,如“十年后的我”、“我的最高理想”、“幻想大学生活的美好”等。这些德育目标与中小学生的认识视野及道德倾向性差异较大,这些活动与现实的学生生活脱节较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只能凭借虚幻的想像,甚至拿取别人的东西,在不甚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付。因而导致了德育目标的负载过重(脱离不了“应试”的阴影)、过空、过高,进而导致内容的大而无的,宽而无边,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那么,如何实施实用的德育目标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切近学生的生命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和现实的生活联系,使学生每走一步都有一定的成功感,从而树起他们的信心。以美国的品德教育目标为例:他们把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建立在“六大支柱上”。(1)信赖――诚实、不欺骗、不偷窃、坚持真理、效忠国家和家庭。(2)敬重――尊重别人、宽容差异、举止礼貌、用语文明,用和平的方式处理愤怒和争执。(3)责任――干好本质工作,自控自律、谨慎可靠。(4)公平――坦率办事,不存偏见,不推诿过失,倾听他人意见。(5)关怀――善良、热情、宽恕助人。(6)公德――合作、参与、睦邻、遵纪守法,敬重师长,保护环境。相对来说,道德品质教育的目标具体而实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相反的,大而不实的教育目标,在实践中只能是口号,进而造成德育实践空耗。二是道德灌输和德育情境缺失,教书和育人脱节,使德育工作失去活力。长期以来,德育教育往往采取定期的活动等方式,生硬地对其进行道德知识、道德观念的灌输,而不注意创设德育情景,不顾及受教育者的心灵体验。德育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成他的美德,它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情感的人。教师只有借助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相关的情景,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的心灵体验,靠受教育者的内悟、反省、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才能形成他的道德理念,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三是德育的形式主义使德育教育呈反面作用。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德育教育也就成为了一种形式,或者是一种标志。在这样的形式下进行的德育活动。往往会使中小学生心目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教师又在应付检查做样子了!这样,学生非但没有得到促进,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弄虚作假,严重一点就是,不但起不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反而教会了学生的造假。造成学生德育教育形式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者的指导思想大幅度偏离科学轨道,把德育搞成是为应付形势而采取的被动措施,而非“首要”。这样,工作中满足于学期初制订出轰轰烈烈的计划,计划内的活动往往致力于让学生热闹热闹,学期末写出厚厚的总结完事。这些形式其实并不真正关心德育工作,并不关心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而是以表面化的形式来填补政绩的空白。这种做法破坏了德育的声誉,自然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效果。四是德育主体的失落,使德育失去生机。中小学德育的主体是什么?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中小学生的个体结合,这本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但许多人却在这常识性问题上出现偏失,以致造成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失落。我们知道,人的生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肉体(物质);二是心灵(精神)。肉体是生命的载体,心灵才是生命的本质,就人的生命本质而言,它渴望尊重、渴望理解、渴望关怀帮助、渴望个性张扬;如果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尊严、人的精神、人的心灵、人的个性张扬和生命关怀为根本,以培育人的美好心灵为终极目标,那么,这项工作必然会焕发出无限生机。然而,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忽视甚至无视青少年鲜活生命的行动性、丰富性、多样性,忽视甚至无视青少年个体生命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精神的独特追求,忽视甚至无视青少年灵魂深处的喜怒哀乐。凡此种种,导致了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只注意形式,不注意教育主体,因而只注重简单生硬的、教条主义的灌输,从而使本来极富生机和灵性的德育成为一种游离于人的精神之外的生硬性附加,而无法与生命水乳交融。可以想见,这种态势下的德育会收到怎样的效果。体验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山东省安丘市贾戈街道十里中学副校长戴勇所谓“体验教育”,就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内化为健康的心理思路,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体验教育突出主体性,强调以人为本,它把少年儿童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受教育的机器”;体验教育注重感悟性,强调心理内化,它要求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少年儿童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体验教育体现飞跃性,强调实践思维的飞跃,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帮助少年儿童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飞跃中形成正确的思想,培养高尚情操。体验教育的内容可以涉及方方面面,不管什么内容都离不开日常生活世界,即体验教育的核心:回归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识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生活世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基础性的、本源的。人们“生活”在“日常世界”中,体验着“活着”的“意义”,并通过“生活”,不断地揭示“生活世界”的“意义”。这样一个生态创生的过程,使“生活世界”变得异常丰富与复杂,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的努力?都将在抽掉人性的丰富性的同时,也抽掉道德教育自身的丰富性,从而丧失了魅力,甚至失掉了教育对象。体验教育的内容: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以及人的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关系。体验教育的实施:第一,具体实施的关键是投身实践。实施体验教育的内容、形式,必须从学校和当地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两个阵地,组织和促成学生投身其中的实践活动。在具体操作重点上,则要注意把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理想与学生具体的学习、劳动、生活、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要使学生懂得,真正的人生是有追求的。但是,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不是主观随意的“自我设计”,而要从祖国发展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现有基础出发,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去创造,去奋斗,用勤劳、智慧和汗水去换取。第二,实践的基本形式。体验教育的主体是少年儿童本身,别人无法替代。其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选择四种基本的体验形式,即集体体验、自我体验、换位体验、模拟体验。集体体验:就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氛围,集体的温暖,集体的重要,集体的力量,从而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形成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心理品格,养成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行为习惯。自我体验:就是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参与体验,让他去感受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实情感,在道德选择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换位体验:就是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去参与体验,让他们感受他人工作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完成工作后的情绪和收获,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幸福生活的习惯。模拟体验:就是以设定的事件或设定的环境为体验客体,让他感受平时不易遇到但未来很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得到有益的心理贮备,获得宝贵的人生体验。
10.构建和谐校园之我见(推荐) 篇十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一个全体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校园,使高校成为师生员工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高校建设的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
一、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高校要大力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党员、教师和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做好释疑解惑、凝聚力量、坚定信心、鼓舞士气的思想工作。按照和谐校园的标准,大力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理念,紧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做到尊重人、关爱人、依靠人,努力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化进行“三观”教育、爱校爱岗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使学校环境有利于干事育人。
二、依法发展校园民主。广大师生员工的意愿是办好大学的重要基础,一个
民意顺畅的氛围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要善于将办学过程中产生的行之有效的新经验,把群众实践中涌现出来的首创精神,认真加以科学地总结、提升和引导,通过党内程序,形成党组织的主张,并通过教代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咨询会等,让学校、院(系)的重大事项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成为全
校师生员工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推动工作朝着理性的、正轨化的方向前进。
三、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
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大学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质量教育贯
彻体现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机制调动和鼓励广大教师热爱教学,精心教学,创新教学,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中去,为每一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形成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的氛围,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活力,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创造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11.打造高效愉悦课堂之我见 篇十一
一、实施“自主互助、 小组合作”,我的课堂我做主
崔其升校长在讲座中说,学生学习的敌人在于依赖,教师教学的最大悲哀在于包办。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观念,就要经常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使他们养成自主、竞争、超越、独立思考的能力,要给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机会,形成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良好局面。对此,学校高度重视,先后组织了沙龙、试点、观摩活动,边实验边总结,并于2010年10月组成了50多人的参观团赴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学习,回校后我们结合自己的校情、班情、学情组织实施“自主互助、 小组合作”教学策略,并陆续由点到面在七、八、九三个年级全面实施,获得初步成功。
1.合理分组是前提首先,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促进、公平竞争。
其次,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教师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发挥团队精神,体会到要想成功就得团结协作的道理。
2.课堂实施是重点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实施一年多来,我们逐渐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很好地运用这一教学方式,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小组成员要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再合作。“自主互助 、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是一个过程,即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就直接进入小组讨论,会使学生显得不知所措。学生参与讨论前,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并以原有认知作为基础,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出现茅塞顿开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会出现观点的对立和正面交锋。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实行组间甚至全班的交流和探讨。(2)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他们有一种合作的欲望,善于预设“可讨论点”,并给予学生知识上的指导和学法上的指导。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3.激励评价是难点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及时肯定学生思想及行为中的火花及点滴进步,然后評选出组内的“勇士之星”、“智慧之星”等等,最后把组内学习成果公布在班级量化表上,这样自评、他评、组评多元评价形式,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如果说“自主互助 、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是打造高效愉悦的课堂的重要形式的话,那么学生学习活动案就是其活动内容,是打造高效愉悦的课堂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高效愉悦起来。
二、运用学生学习活动案,实施学案导学
实施教学活动案组织教学,是我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学案的实施包括三个阶段:
1.课前预习阶段我们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在课前或前一天晚上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标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堂导学阶段课堂导学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采用“自主互助、小组合作”式或讲授式。“自主互助、小组合作”式,就是针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我们设计出一些简单的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我们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师生共同探讨。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学习小组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我们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3.课后巩固深化阶段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以收到实效。
三、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升自己。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在悉数听取了专家们的成功经验和独到见解后,我倍感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充电。昨天的知识水平、工作经验,已经完成不了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我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无论工作多苦,多累,也要挤出时间学习,给自己加压,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魏书生老师认为,教书是享受,育人是享受,学校管理是享受,工作是享受,生活是享受。只要经常强化享受这根神经,就能经常寻找享受的理由,体会享受的快乐。魏书生老师正是借助享受这一法宝,才能在自己生活与工作的天平上找不到一块颓丧的砝码。他总是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做某一件事情,直至取得成功,再去享受其中的快乐。我们真的应该这样“松、静、匀、乐”才对啊!
总而言之,一线教师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加强理论学习,讲求教学策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愉悦课堂,提高课堂教育教学实效!
12.如何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十二
随着义务教育普及的程度越来越高, 初中英语课堂现已由小课堂教学变成大课堂教学,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 主要由以下几类:
(一) 学生英语基础良莠不齐
如今, 学习英语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情, 许多学生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英语, 但是也有学生在初中阶段才接触英语, 相较于早接触英语的学生来说, 学习难免有些吃力, 因此就造成了学生英语基础的良莠不齐。同时, 这种普遍存在的大课堂教学, 使得老师分身乏术, 难以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造成基础好的学生更添英语学习兴趣, 基础差的学生失去英语学习兴趣这种现象, 进而阻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老师的课堂教学。
(二) 英语课堂效率长处低谷
英语课堂效率低下这个坏结果, 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老师和学生两者身上, 老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自身的品质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再者, 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课堂表现也是会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率, 毕竟这种课堂上的学习情绪对于学习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 所以, 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就必须要进行一个深层次的考虑。
(三) 英语疑难问题悬而未决
对于刚学习英语的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对英语的了解算得上是未雨绸缪, 还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深层的学习, 所以在碰到英语问题时可能选择逃避, 尤其是那种性格内向的学生, 他们更难开口去向老师提出问题。再者, 由于师生之间关系的不熟悉, 甚至某些学生更感与老师之间有一种疏离感, 这也就使得学生难以迈出主动询问的第一步, 造成英语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总是无法及时解决, 更甚者对于英语疑难问题望而却步。
二、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之我见
(一) 运用游戏教学法, 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要想打造出英语高效课堂, 首先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一个好的心态, 去面对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类困难, 可见, 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针对此问题, 老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 即老师将课堂内容以某个小游戏的形式导入, 从而带给学生课堂兴趣, 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英语。比如, 老师在讲授祈使句时, 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提示, 借助“Please stand up, put up your hands.”等简单语句, 带领学生做出某些简单肢体动作,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者, 借助游戏的小手段加深学生对某一单词的理解, 比如, 一名学生说:“I am a student, Mary is an actor”, 老师便可以让学生对“actor”这个词进行猜测, 锻炼初中学生的猜词和联想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 创设英语情境, 营造英语学习气氛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我国进行传播和学习, 必然不会像汉语一般拥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还具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 老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时, 应该注意英语情境的创设, 营造出一种课堂英语学习氛围。比如, 老师在课堂教学时, 可以利用一些常见的生活情景, 进行综合编排, 在课堂上展现一种情境的再现, 让学生体会到英语的实用性和生活性;同时, 老师应该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授课, 告知学生尽量使用英语回答课堂问题, 无形中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英语课堂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潜意识下真切体验到英语的学习之感。这样的课堂气氛和课堂情境, 必然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帮助, 为打造高效课堂也做好了铺垫。
(三) 添加多媒体教学, 转换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是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直接灌输的教学方式, 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从而导致老师课堂教学任务重、学生听课效率低的不良现象, 从而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对此, 作为英语老师, 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逐渐转换为以学生为主的新式课堂, 注重把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习交流和生活交流, 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切实以解放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 全力打造英语高效课堂。同时, 老师也可以添加多媒体进行教学, 让课堂生活内容更加真实化、生动化、丰富化, 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体验到英语课堂学习的乐趣。
(四) 设计最佳作业, 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再好的课堂效果, 也是需要课下作业的巩固, 方可保证高效课堂效率最终得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上, 因此老师应该设计出好的课外作业, 真正得到巩固课堂的作用。所以, 老师在作业的设计上, 应该注意作业的实用性、高效性、可实行性和教学内容的结合性, 尽可以刨除传统作业的勾勾写写, 力求设计出更加新颖的课外作业, 比如:老师可以借用某一经典电影片段, 让学生进行改编排演, 在课堂上重现经典;还可以摘录某一著名杂志的简易篇目, 让学生进行一个深层解读, 分类列举出其中的语法、高频词汇、句式时态等等, 进行课外知识的课堂教学内容锻炼, 保证课堂效率和课下的完好巩固, 真正打造出高效课堂的效果。
总之, 在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做好学生心理成长和英语学习规律的探究, 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 从课堂、自我、学生、教学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最终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为初中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做好教学辅助。以上即为笔者个人关于如何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一些见解, 希望对于此课题的研究能够提出一些可用建议。
摘要:目前,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 受到了许多国家的关注, 中国自然也不例外, 并且中国已将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走进了学生的课堂, 遍布我国整个教育阶段。本文简要分析初中英语的教育现状, 提出如何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高效,措施,见解
参考文献
[1]张玉和.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新论[J].校园英语 (教研版) , 2009 (05) .
[2]冯小蕙.浅议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9 (06) .
[3]王利.浅析如何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11 (01) .
1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十三
我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它能提高大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并且极为丰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种优良的适合学生要求的文化氛围,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不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旗帜,以新课程教育改革为中心,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育质量为抓手,以教育法规为保证,以加强校园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打造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为空间,以教师学生参与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校园文化是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的心路之途,是铸塑校园精神的建构之本,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的陶冶之源。我们学生,尽管智力爱好性格情趣有异更为活跃高雅,青春的活力便得以高度发挥,个性爱好也得到发展。一所大学,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生活得更为和谐轻松。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情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总是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校园文化在貌似轰轰烈烈的表面下渐渐显露出偏离其真正的意义。这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不足。
那么应该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呢?我觉得,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综合性的工程。它应该囊括人类的智慧与文化的精华,历史与现世的文学艺术的精华,哲学的美学的历史学的以及各种学术与科技的成就,文化与教育方面的种种设施,体育与娱乐中的项目,衣食住行及工艺美术活动等,都属校园文化活动的范畴。文化的渊源是绝对不能割断的,传统的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应成为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工程,也体现在教学及各种文化学术活动中,体现在各种生活技能的培养之中。至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中的内容,也是极好的文化教育项目。日常服饰、家具、食品、烹饪、茶、酒、刺绣及各种装饰品等,都可造成一种文化氛围,造就高雅的文化气氛。
上述种种文化活动中,一类是属于精神方面造就人的文化活动,使受教育者的精神趋于崇高自信坚毅,以天下为己任,以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懂得世界之复杂及如何改造生存的环境,不为挫折与失败所征服。另一类是属于物质性的,通过物质的活动孕育精神的成长,也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这两者是一致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功不可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种优良的适合学生要求的文化氛围,作为思想教育的手段与补充,不可或缺。
14.依托红色文化 打造特色校园 篇十四
打造德育特色
南赛中心小学
樊利强 薛仁生 刘明君
南赛中心小学创建于1938年,是一所具有近八十年历史的革命传统老校。近年来,学校不断将革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有机结合,从红色文化特色建设入手,广泛开展系列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丰富特色德育教育。以校本教材为抓手
助力红色教育
南赛中心小学前身是内丘县第一抗日高级小学,始建于1938年,由河北省首届人民政府主席、时任冀西游击队司令员的杨秀峰创办。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秀峰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毅然放弃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的优越生活,投笔从戎,深入太行,建立抗日武装,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
1938年8月,为了适应抗战需要,培养大量军事、政治、财经、文教、行政等方面的人才,根据当时内邱抗战的需要,杨秀峰选择了在南赛神头村扁鹊庙群中利用现有庙宇创建了“内邱县第一抗日高级小学”,为当时抗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后几经搬迁于2008年8月迁于现址,正式更名为“南赛中心小学”。
南赛中心小学为使学生从小牢记革命先烈为创建新中国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时刻不忘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和抗日英烈舍小家为大家而奋不顾身的壮举,组织学校教师到市县档案馆查阅资料和杨秀峰工作战斗过的神头村、摩天岭村和孙家坡等村进行实地采访,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出了校本教材----《杨秀峰红色文化》一书。
《杨秀峰红色文化》包括杨秀峰个人成长经历、杨秀峰在内丘抗战、杨秀峰与南赛中心小学、杨秀峰重教思想等五个篇章。此书的编写为学生进行红色继承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助力了学生特色德育教育。此书现在以作为课程在五、六年级讲解。
以文化建设为阵地
打造红色品牌
南赛中心小学为把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不断打造新的育人阵地。
首先是建设了杨秀峰文化长廊。将杨秀峰在内丘工作战斗及有关教育方面的重要指导展现学生面前。
其次是建设了红色文化墙。将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照片及主要事迹映现在学生眼中,如李大钊、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雷锋等。
再有各班级均设立了红色文化版块。及时更换张贴英雄人物的事迹、红色歌曲和革命小故事等红色文化。
上述文化阵地的开辟,为学校红色文化品牌的创建奠定了基础,更使广大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和组织参观讲解直观感受到现在美好时光的来之不易,更加懂得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拓展红色内涵 南赛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断拓展红色教育形式,丰富红色教育内涵。
如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报每班选送上来的红色小故事;学校成立了“红色文化”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已稍有成果;
各班级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片;学校少先队先后组织了“童心向党”红歌比赛、“童心向党”演讲比赛、“童心向党”征文比赛;红色故事情景剧表演;组织学生参加探访“河北红色足迹”知识竞赛;参观邢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胜纪念馆;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活动等全校性活动。
又如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开展听爷爷奶奶讲革命小故事活动,并进行整理。到校后与全班同学举行“共享”会。再如学校利用 “七一”、“八一”、“十一”等特殊节假日进行手抄报、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的红色教育并及时选择优秀作品张贴在校园。
【打造特色校园之我见】推荐阅读:
打造三香校园,彰显办学特色10-29
幼儿园团队精神打造之我见09-25
打造农村小学管理特色07-25
甘南打造特色旅游产业09-20
打造高效课堂创建特色学校11-06
再造特色文化打造精品银行08-08
创新计生工作 打造地方特色09-24
特色职业教育-传统工艺雕刻之我见12-04
创新社会管理举措 打造社区特色品牌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