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前景(共11篇)(共11篇)
1.当代大学生就业前景 篇一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们读高中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学习,是为了上大学!对,我听到最多的答案就是上大 学。那么,我们上大学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找到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立足 于社会。所以,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我们提出了议题,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也 是让我们对我们的人生有一个小的规划。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不再是一个新话题。昔日的天之骄子,今天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 力。对缺乏工作经验、没有操作技能的大学生来说,就业变得异常的艰难。大学生宋国旗可 算是个例子。2005 年,宋国旗从某大学财经学院毕业,虽然之前学的是经济学专业,但找 到的工作却与大学时的想象相去甚远。作为一名销售,宋国旗需要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忙 着拉客户、拿订单。原本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能换来职场的晋升,但是三年中一次次的尝试只 换来一次次沉重的教训,四处打拼到处碰壁。回想起刚刚离开校园时的豪言壮语,宋国旗开 始怀疑起自己的选择。这时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之一:找到的工作与专业不符,无法 适应与想像中的工作的落差。问题之二:就业处境遭遇尴尬,如高学历却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本科生遍地都是,硕士生也没那么稀罕,博士都扩招了,所谓的高学历还能在市场上所向披 靡吗?不看学历看能力,学历只不过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很久以前人们这样说。时过 境迁,曾经被人们看好的高学历在今天似乎怎么也敲不开企业的大门;研究生白送没人要; 与农民工同酬……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再次面临就业的时候,却发现学历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已 大大缩水。最夸张的是招聘洗碗工,也要求本科学历。那么,面对这种种的尴尬遭遇,种种的困难,要好好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 就业困难。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就业 心态不好,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等。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逐 步解决这些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 不齐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 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 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真毕业证、假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通过 调查,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1)专业知 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
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 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 “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 的人。(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 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2)没有清 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显示,“你 在 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吗”一题中 51.4%的人对此“只存在模糊的想法和原望。” 17.0%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 27.6%的人有 3~5 年的职业规划。学生不清 楚自己要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能力、素质又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是茫 然无知,走一步算一步。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 2000 万(2010 年大学生 630 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400 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 1000 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 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 1%带来 80~100 万个就业岗位,每 年还有近1000 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
生就业难才可能解决好。既然分析了原因,俗话说“适者生存”,应该即时纠正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适应 生活,适应社会。当然国家会帮助大学生们,从政策层面出台相应的文件法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这 些年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出台了相应的一些政策、法规,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鼓励大 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比例,下基层去当村官,从大 学毕业生中招收士官生等。但力度还不够,有些方面更有待加强,如促进公平就业、就业保 障、就业待遇等方面。企业也要出一份力。企业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是人才的使用方,最具有发 言权,也最具有权威性。但是作为企业并没有真正落实“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参与学校 人才建设的企业不多。学校在用人上面是弱势群体,不知道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最后也就只 能单打独干、闭门造车。企业要把企业文化、企业的技术、企业的管理与学校有机融合,学 校才能真正培养产销适路的学生,大
2.当代大学生就业前景 篇二
一、两难状况出现的原因
(一) 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
首先, 就业观念偏差。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更多的学生走进大学校门, 但大家的就业观念仍然处在“精英”意识笼罩下。就业时趋向选择发达地区, 知名企业工作, 且要求工作稳定, 轻松岗位, 薪酬丰厚。其次, 就业能力不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及个人综合素质两方面。“应试”教育下催生出的当代大学生, 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用人单位要求聘用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希望毕业生不仅有全面的知识结构, 更要求毕业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能耐挫耐压的出色心理素质及善于沟通、团队协作的能力。再次, 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毕业生在就业时只考虑工作的层次、环境、收入, 而在自我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前景方面缺乏方向及目标。
(二) 社会因素
第一, 家庭是学生停靠的港湾, 有些学生家长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 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定位, 对低收入及一线工作岗位不屑;忽视孩子的实际能力, 不尊重学生的自我意愿, 不考虑孩子的喜好, 一手操办孩子的工作, 最终人为的造成就业失败。第二, 就业市场的发育不健全。虽然已建立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模式, 但真正公平、公正、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 地域、学校、性别的差异对待及传统中国式人情交易都会影响大学生找到合适工作、用人单位招到合适人才的目标实现。
(三) 学校方面的因素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但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均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滞后,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缺乏对一线工作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缺少对综合类、复合类人才的引导。另一方面, 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停于形式、力度不够。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课程仅以政策传达、形势分析、搜集需求信息等单一、分散的形式和内容存在, 没有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过程, 体系不健全, 理论与政策水平低, 指导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不够。忽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教育功能, 没有发挥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缺乏面向市场需求塑造大学生就业观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解决两难状况的办法
造成两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切实解决就业难、招人难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作, 我们须从学生自身、社会及高校三个方面去共同努力。
(一) 学生方面。
首先, 大学生需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观是在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在校学习期间除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外, 应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提高自身沟通、协作、抗挫能力, 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其次, 需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应主动丢弃“精英”意识,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放下身价低姿态走进社会, 在普通的岗位上寻找发展的机会。再次要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树立动态的就业思想, 对今后工作进行全局和整体的分析, 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 再发展”的长期计划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就业之路。
(二) 社会方面
社会应摆脱长期固存的工作有等级之分的错误思想, 真切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 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认识, 理解和帮助大学生就业, 支持大学生到一线工作。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提供更多适合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岗位。相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 规范信息收集, 监督招聘流程, 推出优惠政策, 健全法制建设, 为大学生缔造并维护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家庭是给予大学生力量的源泉, 在学生就业的问题上家长应保持理性的态度, 正确看待目前就业形势, 帮助学生找准位置, 增强学生自立自主的责任意识, 并给予学生行动上的支持与心理上的理解。
(三) 高校方面
1. 做好高校改革增强学生就业实力
2009年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学校要从专业设置、教学实践、师资水平等多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源头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不仅要以学科的发展需要来设置专业及选择专业的教育模式, 更应该将市场需要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教育教学中加强实践练习、动手能力的训练, 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
2. 做好就业指导增强学生求职勇气
大学生就业属于系统性工程, 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学校应对学生进行阶段性、针对性的就业引导, 帮助学生尽早树立就业择业意识, 分析当前社会形势、预测未来市场走向,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特点确立就业方向并为之努力, 进而建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使学生了解当今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主动出击, 摒弃“大城市、高层次、大公司、高薪水”的错误择业需求, 调整心态超越自我, 作出适合个人就业的最佳选择。
3. 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人在不同的时期, 有不同的需求。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期, 开始认识不同的职业并有机会尝试职业角色从而不断变化着对自我今后职业的期望。高校应搞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尽早建立学生的职业意识,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帮助学生搞好学习及科学地做好职业规划, 确立阶段性的目标, 使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养金蓄锐, 努力奋斗。让学生找准位置, 充满信心的走上求职之路。事实证明, 正确的职业规划与及时的职业指导是促进学生成功就业的有效措施, 高校应加强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综上所述, 一方面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整个社会知识与希望的载体, 是国家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动力所在, 实现大学生“稳、准、好”的就业是高等教育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不断壮大需要人才作基础,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把人才储备提上了企业发展的重要议程, 为了企业的做大做强及企业文化的传承, 他们更青睐于选择合适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如何在大学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通畅的桥梁, 这需要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人数每年都在突破新高, 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近几年的社会焦点问题, 但与之相对的用人单位也存在着人员招聘困难的问题。笔者试从学生、社会、学校三个方面分析找出矛盾的根源, 并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方法
参考文献
[1]卢玉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3)
[2]赵更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
3.当代大学生就业管理问题剖析 篇三
关键词:合理择业;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转型,很多大学生选择毕业之后就留着大城市里。他们毕业后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大多从事着保险推销、营销、餐饮服务等行业,工资大多在2000元以内,工作极不稳定,有的甚至是一毕业就处于失业状态。这一群体被称为是“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集群体”。这一群体大多都居住在大中城市或者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导致这一群体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在择业时出现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的问题
1、过于注重薪酬,而对工作的长期发展不重视。现在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一代,他们在家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上学期间父母给的生活费都很充足,导致他们花钱就大手大脚。等毕业时自己挣钱时,对于开出的工资待遇特别注重。往往在选择企业时不注重企业对员工的长期培养,只注重眼前的是否有五险一金,是否可以带薪休假,是否有很高的福利等等。功利性比较强,把个人的价值和物质的多寡划等号,而不考虑其他因素,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
2、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把工作想象的太理想化。现在的大学生往往过高的评价自己,把工作理想化。认为自己在学校只要成绩好,走向社会就一定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认为自己只要肯努力,去创业就一定能够成功。毕业了都想找一份高薪水,又不费力的清闲活,既要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又得稳定一点轻松一点。有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希望留着北上广,有的希望一毕业就能够进行政单位,有的则希望一毕业就能够留着外企。他们由于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全面,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个客观、全面的了解,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处处碰壁,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3、在工作地点选择时偏向选择大中型城市,对小城市和农村基本不考虑。现在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都有地域的选择,他们往往选择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对于西部偏远地区的城市他们根本不考虑。往往选择大中型的城市,对于小城市或者农村也不予考虑。这就造成了发达城市人才饱和、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的局面,大学生选择职业目标的盲目性、从众性,必然会造成大学生纷纷选择大城市作为工作地点,这又将进一步加剧大城市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缺乏人才而发展更加缓慢、艰难。
4、在求职过程中过于美化自己,认为学历越高就越好就业。由于企业比较青睐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所以有些大学生为了迎合企业的需求,刻意的为自己编造了一些美丽的光环,为自己嫁接上一段工作经历。殊不知当今社会人才最可贵的是诚信。还有一些大学生在跟一些单位签协议时,在不是特别了解公司和考虑成熟时匆匆签下协议,等遇到自己心仪的公司时又只能违约。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认为只有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就业才是真正的找到了工作,对于不同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不去尝试,不去学习。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时选择了继续深造,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考研、考博、出国上,认为学历高就是能力强,希望自己深造以后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大学生造成择业误区的主要影响因素
1、自身主观的原因。由于现在大学生个人主义比较严重,在考虑问题时只考虑个人的需求,不考虑集体或者他人的利益,造成了集体或他人利益的损害,导致他们在择业中的失败。还有的是因为他们在择业过程中思想准备不充分,不能正确对待择业过程中的不公平对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导致他们总是抱怨理想与现实相差太大,久而久之使他们丧失了对工作的信心,形成了自卑、自责的心理障碍。
2、来自家庭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中国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了,就应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才能够光宗耀祖,才能对得起上的这几年大学,所以很多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学而优则仕”。很多家长认为只有行政事业单位才是好的工作,至于去基层或者进一些中小企业就是让孩子去受苦,所以他们情愿让自己的孩子在大城市漂泊,也不愿意相应国家号召走下基层走进农村。家长们往往把职位、权利、地位等过高的期望值等思想从小的灌输给孩子,造成了孩子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观念,从而增加了他们毕业后的择业难度。
3、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现在很多高校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的专业面比较窄,而又因为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所以在择业的过程中择业面也很窄。有些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因为不能与现在社会接轨,内容比较陈旧,导致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能在社会上施展,在就业的过程中竞争能力不强,使学生处于一种“学而无用”的状态。这种高校教育的滞后,给当前的就业形势造成了雪上加霜的后果。
三、解决大学生择业观的几个措施:
1、引导大学生转变个人观念。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自我价值与社会贡献相结合。不排斥边远的农村和基层工作。其次就是做好入职前的规划,能够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正确对待待遇和机遇的问题,在个性和适合的基础上,做好未来的规划,并为自己做的决定做出不懈的努力。再次自己到底适合哪个工作岗位,只有自己最清楚,因此在选择职业问题上自己的意见最为重要,老师、家人、朋友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可以帮助自己修正自己的观点,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但是最终还是要以自己的意见为主,不依赖于其他人,不受其他人的左右。最后大学生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自己的业务能力,毕竟企业要求的是人才,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缺少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于实际的能力,那么大学生将失去自己最大的竞争资本,最终可能连个民工都竞争不过。
2、淡化家庭传统观念。由于许多中国的父母都經历过艰苦的日子,所以陈旧的思想和陈腐的观念都在父母辈的意识中存在。大多数的父母都来自于农村,他们的知识结构及工作、生活环境必然会导致他们的观念在选择职业上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和滞后性。往往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因此转变父母辈的陈旧思想对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行成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父母辈不要过于干涉大学生的判断力,影响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自由性,应当多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自己人生的重要抉择。
3、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点,改变学生认为只有考上公务员才是真正就业的观念,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多技能型的人才。其次帮助学生建立诚信观念,高校培养学生不但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为个人原因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跳槽违约不讲信用,诚信问题凸显,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个人品行的培养。再次,加强大学生的择业认知教育,让大学生从根本上认识择业认知对择业过程的重要性。
4.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四
摘 要: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经济原因 社会原因 自身原因 政府方面 社会方面 大学生方面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47-01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
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
3.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三、结语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5.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浅谈 篇五
姓名张广达
学号 20101102222
班级 10艺设2
学院艺术学院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机缘的缩减与大学结业生的激增使适当前我国就业矛盾日益凸起,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重。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就业不美观念和心态、应对危机体例均呈现多元化特征,择业取向异质性较强。是以,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就业处事合作供给机制,积极缔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轨制情形,针对分歧的大学生群体的供给实践导向的就业处事,深化准就业政策,迁就业处事延长至大学生待业期,鼓舞激励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实现公允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取向;政策认知;就业处事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逐渐演酿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成长造成强烈的外部冲击。金融危机经由过程以下三重路径对我国就业形势组成严重挑战:
外需缩减效应。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家国家和地域接踵呈现经济增添衰退,失踪业上升,居平易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削减和储蓄增添等现象,发家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随之闪现,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削减、推迟或打消,影响此类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在外部订单削减和人平易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和吃亏、倒闭的威胁,不得不削减出产或关门倒闭,从而造成了就业问题。
投资流失踪效应。我国是全球领受FDI最大的成长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因为受到成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的下降,也降低了投资盈利预期,导致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较着削弱。出口滑落带来出口企业和制造业的开工不足,诱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加大了对经济增添和就业的负面影响。
间接减损效应。因为外需出口缩减和直接投资下降,为货色商业供给处事的处事业也蒙受影响,好比外贸处事部门、国际金融和国际结算等部门。同时,国外旅客数目削减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处事业商业和当地经济发生必然水平的影响,从而对就业和收入发生影响。出口下降还经由过程乘数效应放大了对投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消费者对经济缺乏抉择信念,而导致国内需求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轮回低迷。与此同时,我国大学结业生规模逐年增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
书》展望, 2009年我国大学结业生将在2008年559万的基本上增添50万人摆布
据推算,若是2009年我国实现8%的经济增添,将缔造900万个工作机缘,但仅仅应届大学结业生就有610万人。学者武毅英在对经济增添、高校“扩招”与结业生就业关系进行定量剖析之后,认为高校结业生就业难的首要身分为经济身分,其次才是高校近年来的大幅扩招。基于理论和现实可以猜测,金融危机下就业机缘的缩减与大学结业生的激增,加上金融危机自己的不成预见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进入异常严重时代。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认知
2.1 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持续时刻的判定:在对某高校的问卷查询拜访中,问卷首要经由过程询问“您认为,当前这场金融危机还将持续多长时刻”来查询拜访大学生对金融危机的判定。查询拜访功效剖明,62.83%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在“一年到三年”内竣事,11.05%的被试者认为“一年之内”竣事,还有22.19%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持续“三年到五年”,仅有3.93%的大学生选择“五年以上”。
2.2 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影响的判定:在问到“您认为,金融危机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水平若何”时,如图表2所示,56.2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大”,19.9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19.09%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3.47%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小”,还有1.28%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影响”。
2.4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查询拜访陈述(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结业时已落实工作的结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声名就业现实需要部门学生承受必然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3月份收集的,那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宇较高,现在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又跟着结业生增多,估量将有更多的结业生延迟待业期,这将增大这部门结业生的心理压力和焦炙情感。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对其所能接管的择业时长有必然影响。
在被问到“您结业之后,愿意最长花若干好多时刻来找工作”时,55.6%的大学生能接管的最长找工作时刻在“六个月之内”,有35.87%的大学生愿意破耗“6个月到一年”来找工作。总体来看,约90%的大学生难以接管结业后一年内不能找到工作的状况,这剖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普遍斗劲孔殷。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查询拜访陈述(2008年)》显示,全国2007届本科结业生与高职高专结业生的预期月薪平均水平分袂是1677元和1316元。事实上,因为高校扩招以来的日益强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薪酬呈逐年下降趋向。2007年9月,中华英才网发布了全国应届结业生2005-2007年现金收入市场平均水平,2006年比2005年同比下降
4.5%,2007年又比2006年同比下降7.1%。三年间,应届结业生的年收入缩水了3159元,已经降到了斗劲低的水平,所以金融危机的惠临并没有导致学生预期月薪的大幅降低,1000元是90%以上大学生能接管的月薪底线。
2.5 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查询拜访陈述(2008年)》数据显示,结业半年后自立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仅为1.2%,而今朝将自立创业作为结业后首选筹算的大学生比例达到3.41%,剖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有逐渐倾向于自立创业的趋向,但自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值得注重的是,仍有16.94%的大学生“还没有明晰筹算”, 这剖明部门大学生缺乏自身的职业规划,对结业后的筹算斗劲茫然。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查询拜访陈述(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结业时已落实工作的结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声名就业现实需要部门学生承受必然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2月份收集的,那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宇较高。综合职业搜寻理论和此查询拜访数据,可以猜测,跟着跟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估量将有更多的结业生在结业离校时成为失踪业搜寻者,即进入待业期。本次查询拜访针对这一现实情形设计了关于待业期择业取向和政策需求的问题。金融危机布景下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对策
3.1 政府应进一步完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配套政策:从1998年起头,我国确立了新时代“劳动者自立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当狭隘进就业”的就业方针,这一就业政策充实顺应了市场经济系统体例,也明晰了政府负有促进就业的公共责任。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还受到经济金融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文化政策等若干分歧政策分系统的影响。查询拜访发现,大学生对到中小企业工作有着较强的意愿,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数据显示,全国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相当部门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坚苦,这与国家施行从紧的货泉政策有直接关系。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保留加倍艰难,只有经
由过程金融、财税、打点处事等多重路子扶持中小企业成长,才能最大水平使中小企业充实阐扬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可见,促进就业政策下场若何不仅局限于就业政策中的条目划定,而且需要就业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系统的彼此协调。政府作为就业政策和处事的主导供给者,其主要功能在于构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轨制情形,设计实施有用的激励结构,只有这样,政府出台的直接促进就业政策才能真正阐扬效用。
3.2 分层分类对大学时供给就业指导处事:大学生的就业不美观念、择业取向、政策需求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分歧学历条理、家庭收入、专业、性此外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意味着有用的就业政接应基于细分大学生群体的基本上拟定和执行,应有针对性地考虑分歧学历条理、家庭收入、专业、性此外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处事笼盖到更多的大学生。本查询拜访显示,农村生源大学生、家庭收入和学历条理相对较低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意愿到中西部不发家地域、村子下层就业,是以政府应拟定具体的鼓舞激励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工作的政策,为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供给下层就业岗位,指导以高职高专和本科学生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到中西部、村子下层就业,并增强相关手艺培训和福利保障。此外,政府和高校对于文史专业大学生的隐性就业情形应予以重点关注,从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规范和呵护。
3.3 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增强合作:金融危机下对折以上大学生对于顺遂就业的抉择信念不足,也有对折以上大学生仅能接管6个月以内的待业期,这从两方面说了然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心态孔殷。这就要求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增强合作,高度正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配合做好大学生心理疏浚沟通缓息争压力的处事工作。大学生待业时代的就业处事是亏弱环节,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我们建议,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迁就业处事延至大学生待业期,出格要注重经由过程各类组织化手段,成立长效机制来解决待业时代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和心理压力,缓解大学生在待业期的心理焦炙,并从危机打点的角度,疏浚沟通可能由此导致的行为失踪范和群体事务,防止金融危机经由过程就业问题传导成为社会危机。
3.4 运用政策手段,促进大学生公允就业:公允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协调社会的素质要求。然而,因为户籍关系、家庭布景、社会关系、教育情形、性别差异等身分的影响,使大学结业生面临分歧的际遇,在上述身分中据有利地位的成为就业中的强势群体,反之则是弱势群体。本次查询拜访剖明,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就业不美观念更务实,就业期望更低,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而跟着就业形势的严重,求职成本也越来越高,择业成为繁重的经济承担,就业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所拥有的就业机缘、资本也会更少,这将加大这一群体的就业压力。是以,国家理当完美立法,加大更正和惩处用人单元就业歧视的力度,政府部门应拟定呵护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在就业中不受歧视的具体政策,切实浮现公允正义。针对弱势群体大学生有更高的意愿到村子下层、中西部地域、中小企业就业的情形,国家应出台响应政策予以鼓舞激励和指导,并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轨制化的合理抵偿。
3.5 促进高校教学内容和就业需求接轨:对折以上的大学生选择经由过程增强专业常识进修和晋升社会实践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而今朝高校教育的内容系统、常识结构与用人单元需求相脱节的情形普遍存在,这就要求高校推进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更始,不竭晋升教学质量,使得高校结业生的能力、视野、心态各方面能充实顺应以企业为主的用人单元的需要。高校供给的就业处事理当以晋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见习经验为主,积极搭建大学生与社会各界进行交流沟通、获得丰硕就业信息的处事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形成与现实相顺应的能力、视野和心态,鼓舞激励和扶持大学生自立创业,不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抉择信念。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陈光金.力挽狂澜:中国社会成长迎接新挑战——2008~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成长展望总陈述[A].[2]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剖析与展望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2008
[3] 李春玲,王伯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查询拜访陈述[A].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剖析与展望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2008
6.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 篇六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分析其原因,既有大学生就业观念保守,个人知识能力水平较弱等主观原因,也有大学生就业体系有待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等客观原因。本文试从大学生、高校和社会用人体制三者协调发展的角度,思考促进大学生科学择业,顺利就业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竞争;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08-0060-02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突现的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国家调整高校招生政策,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从我国2001-高校毕业学生人数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是114万人,20为145万人,为338万人,经过九年的发展,20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23万人,较20净增了509万人(见下表)。应该说高校扩招,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为人力资源市场注入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受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的制约,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社会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自起,我国每年有近30%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学生、家长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成为社会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我国2001-年高校毕业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度
2009
623
毕业学生人数
559
(万) 当年未就业学
75.6160
生人数(万)
当年未就业率 28.6%
(二)地方经济、院校“品牌”和学历层次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差异,增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1.社会经济地域发展不平衡,加大了就业难度 高校扩招,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办学规模并没有因为地域因素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而失去发展壮大的机会,各高校都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在办学规模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应该说,高等教育得到均衡发展。而我国经济和产业规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引发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方面的新矛盾。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才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多;中西部地区、部分边远省份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慢,人才供大于求,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竞争激烈。不少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空间,纷纷前往经济较发达地区寻求各种就业机会。人才的自主流动,加剧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就
[收稿日期]2010-05-20 作者系文山学院外语系讲师。
业竞争,使得待业人数增加;同样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层
次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2.大学的“名牌效应”,加大了一般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毕业学校的类别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一张“名片”。用人单位或多或少都会用毕业院校的“名气”来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求职过程中若一名知名大学毕业生和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同时申请一个岗位,你认为谁会先得到面试机会?答案不言而喻。由于较好的社会声誉带来的“名牌效应”,使得名牌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一般院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大学的“名牌效应”加剧了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高要求,加大就业难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有明显提高,学历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道门槛。以前专科生可以做的事现在要求进本科生,而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要进研究生来做。因此,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求基本持平,而专科生则供大于求。当前用人层次结构导致了高学历毕业生竞争日益激烈,专科层次毕业生职场空间越来越小。在招聘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应聘者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要求,其实,其岗位任务是专科学历毕业生完全能够胜任的。因为用人单位对学历层次的更高要求,很多低学历层次毕业生被拒于求职大门之外,就业困难,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导致用人层次结构的失衡,加大低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三)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差距,制约了大学生成功就业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制约广大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学习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对自身潜能进行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目标,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技能和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包括较好的环境适应,较强的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基本工作能力。同时,还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掌握较好的求职技能。其中基本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大学生成功就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扎实的专业技能是成就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娴熟的求职技巧是就业的关键。由于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适应能力不强,专业能力不足,不能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表现出理论与实际需要
第8期 施应凤: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 脱节,实践能力低下,并且职业目标不明。毕业生们展现出的实际能力水平距用人单位希望的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相差甚远,自然与就业擦肩而过。
二、原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导致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许多新兴行业应运而生,社会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不但人数增加,要求提高,而且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发展需要等因素影响严重,人才需求瞬息万变。高等教育由于本身具有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有的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仍沿袭着传统的培养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但创新能力不强,不能较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盲目增设“热门专业”和“短、平、快”的低层次专科专业,导致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要,造成人才的积压和浪费。
(二)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了毕业生进行正确、科学的择业
近年来,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就业观念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和家长仍然受“铁饭碗”思想影响较深,他们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高薪外资企业,只有这样才算是“铁饭碗”,今后的生活才有保障。他们对民营、个体以及乡镇企业等的招聘信息不屑一顾,由此导致很多急需人才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很多高层人才被激烈的就业竞争所淘汰。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了很多大学生接受聘任制等灵活的就业形式,造成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社会现象。
(三)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抓得不实。
由于大学学习相对轻松、灵活,很多学生尤其是新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逐渐模糊,求知欲降低,知识输入量逐渐递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在学校里稀里糊涂地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学习时光,毫无准备地进入社会,其竞争结果可想而之。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大学这一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校宏观政策、共性问题谈得多,个性情况分析、指导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较单一,未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正确定位。二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仅在学生毕业前通过几场就业指导讲座是很难让学生正确解读国家就业政策、全面分析就业形式并作出正确的就业选择的,而且仅靠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位老师是不可能出色完成这项任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配合,需要把学生就业能力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日常教育相结合,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分阶段指导和培养,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 (四)社会对毕业生学历与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供与求”存在差距
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多数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即考虑应聘者的学历层次又注重其实践能力和技能,希望应聘者不但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马上胜任工作。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能力培养,造成了大学生眼高手低,实际能力低下。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减少了大学生就业机会。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一)政府和社会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而
61
培养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是竞争取胜的第一
资源。如果说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问题,那么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和劳动者,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问题。因此,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应加强联系,深化改革,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实现人才兴国战略。
(二)高校面向市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渠道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各高校要保持同经济和社会直接、亲密的沟通和联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要面向基础、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设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实践实训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以就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调整现有专业结构,改革传统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教育教学,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强化学生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为学生的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应将其贯穿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以达到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指导学生科学择业,顺利就业的目的。针对大一新生,通过开展入学后适应教育、介绍院系概况、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指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利用资源,发现和保持兴趣爱好,考虑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加强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通过课程学习、第二课堂的有效补充等途径,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定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训,明晰职业兴趣,不断完善个人职业取向,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对毕业年级学生,通过报告会、讲座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解读国家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式,解析行业信息,掌握正确的求职技巧,提供必要的求职信息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理想职业,实现“充分”就业。同时,高校应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团队建设,确保全面、有效、系统地开展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四)大学生刻苦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是提高其就业能力的关键
大学生是富民强国的生力军,是祖国建设发展的坚实力量。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认识自身潜能和职业取向,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努力学习,扎实专业基本功,挖掘潜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为毕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大学生毕业后能否成功就业,即关系到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又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发展。因此,大学生首先要加强学习,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培养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或自主创业能力。其次,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同时,要加强与社会各领域的联系与沟通,帮助学生正确解读国家政策,分析行业发展形式,更好地指导学生科学择业,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阮美飞.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2009,2.
[2] 韦光明.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拓展与创新[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1.
[3] 杨娇华.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培养[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7.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七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 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正处于成长期, 就业又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刻, 及时予以积极的心理引导, 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1. 大学生就业择业良性心理分析
(1) “先就业后择业”心理。这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 从幻想空想趋于现实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在应届毕业生中有相当的市场。他们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以后, 能获得较好的市场附加值, 待各方面都充实提高后, 羽翼丰满了, 实行第二次“就业”, 从而找到理想的单位。
(2) “看重事业发展, 注重工作前景”心理。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收入的普遍提高, 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择业时关注的焦点问题。他们的就业择业指向事业发展, 看重工作前景甚于工作待遇和报酬。
2. 大学生就业择业的不良心理分析
(1) “攀比”心理。在热热闹闹, 熙熙攘攘的各种招聘会现场, 你会看到应届大学毕业生寻找选择就业单位时, 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择业标准, 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的大量存在。
(2) “依赖”心理。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 出外找工作总爱拉父母、同学相伴, 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 希望日后相互照应, 这种无主见和魄力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3) “过于自信”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具备种种优势, 学习成绩好, 学校牌子亮, 政治条件好等等, 因而求职过于自信。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太高, 对自己的困难估计不足而受挫。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在于社会、高校以及学生自身在很多方面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 毕业生人数骤增。自1999年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大。当前, 不但是大学生就业较难, 整个社会都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
2. 大学生择业盲目, 求职成功率不高
在校应届毕业生虽然渴望找到满意的工作, 但是面对复杂的就业市场, 在就业选择上茫无头绪。其表现是在找工作时没有目的性, 参加招聘会到处投递简历而没有针对性, 最后的结果是简历投到了哪些单位自己都不记得了, 面试时因准备不足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其结果也只能是听天由命, 一个个珍贵的机会白白浪费了。
3.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就业期望值较高, 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 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 不顾自身的条件, 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 完善自我,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要改变错误、狭窄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求大学生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能力, 以平常心面对, 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
2. 善于展示自己
善于展示自己, 即展示适时, 展示适度。我们的意图则是使用人单位注意自己, 了解自己, 并最终挑选自己。“
3. 自信、诚恳、得体
“得体”就是着装适度;“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它即有别于自傲, 更不同于自卑;“诚恳”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素质, 是赢得人们信赖的应有态度, 对于求职者十分重要。
4. 学校组织大学生走进就业市场
面临毕业的大学生, 目标已经确定, 通过组织他们在有关部门进行参观考察, 可以更生动、直观的让同学们了解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亲身感受求职择业的全过程。
5. 学校建立专门的就业机构, 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及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掌握竞争技巧, 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8.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对策 改革高校毕业生作为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世界各国的宝贵人才资源。对于我国来讲,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谐就业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是否能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是求职者对自己进行职场定位的关键,一个准确的职场定位其实就是一个好的人生规划。
第一,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是何种气质性格的人,在知觉速度或思维的灵活程度上是快还是慢,是认真负责还是轻浮粗心,是沉着冷静还是冒失鲁莽。
第二,兴趣爱好。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例如,在工作、学习之余,是爱好读书还是闲逛、聊天?是爱好种花种草还是养鱼养鸟?有的职业需要某种兴趣爱好,也有的职业明确禁止和反对某种爱好。
第三,能力特长。能力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力;二是工作能力。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如果是重新谋求职业者还应分析自己的工作成绩和缺点,以便在求职时扬长避短。
第四,生理特征。在求职择业时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己性别、年龄等生理方面的因素。例如,体质较差,难从事繁重体力劳动,这是在求职择业前必须明确认识到的。
二、大学生就业中应注意的细节
很多大学生就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在求职面试时,往往因为忽视了细节处的表现,而与工作失之交臂。所以,大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以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首先是个人礼仪。比如在参加面试时,头发整洁,口腔卫生,有正确的站、坐、走相,服装要合时宜,鞋要擦干净,不要随便打断主考官的谈话,谈话时要注意语音、语速、语气等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面试过程中要始终面带微笑。
其次是公共礼仪。公共礼仪是大学生介入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工具,更有助于大学生的求职就业。比如要有良好的公德心,能正确称呼对方,掌握握手的礼仪,乘坐交通工具的礼仪,懂得一些国际礼仪等等。
三、如何发挥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
1.高校应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2.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3.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意识、思维、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其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做好准备。
挫折其实是一种鞭策,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靠、要”的就业心态,使自己加快自立自强的转化过程,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毛小林,吴晓蓉.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和出路[J].甘肃农业,2005(12).
[2]周丽华.我国当前的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D].暨南大学,2002(4).
[3]王炳坤,陈光明.经济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新华网,2008-12-02.
[4]熊丙奇.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 新华网,2008-11-17.
[5]俞正声.最担心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 青岛新闻网,2008-11-6.
[6]吴敏.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难 就业机会考自己创造. 价值中国网,2008-11-30.
[7]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76-79.
9.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九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己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社会、经济、历史等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现状和对其的分析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了浅析,并对当代在校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较为切实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形势 现状 建议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201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 2010 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 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1 年的毕业生人数 650 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袁贵仁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适应社会需要。
(1)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 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 年达559 万人,2009 年达610万人,2010 年达630 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2011 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16 日在浙江宁波参加 “2010 秋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 ” 活动启动仪式时说。650 万普通高校毕业生,解决他们的就业是个庞大的社会工程。
(2)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 万人。
(3)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4)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1.“ 蚁族 ” 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
“ 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 “ 蚁族 ”,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 10 万 “ 蚁族 ”。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 “ 蚁族 ”,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2.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笔者认为“就业难,难就业”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社会三方面:
(1)自身原因
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
毕业生综合素质缺憾: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没有静下心来学习。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
(2)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3)社会原因
出口减速: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 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8 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显示,2008 年一季度全国税收增长33.8%,而私营企业税收增长33%,低于全国整体0.8 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 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幅第一次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
三、作为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和应对当前就业形势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
第二,要有良好身体和道德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
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宜勇.2007: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傅东“关注民生,促进就业”专题[A].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促进就业的政策[G].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08
10.当代大学生就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篇十
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3、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更加现实了,高校学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11.当代大学生就业前景 篇十一
·就业数量较低
根据全国妇联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在求职时能够明显感受到性别带来的歧视问题: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机会;平均投出约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56.7%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认为女生相比男生,就业机会更少。
·就业质量较差
相比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明显有差距。有些用人单位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往往会过分强调雇佣女性员工所带来的负面效益,忽视了女性员工在其工作过程中的优势方面。加之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的根深蒂固,导致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常常被划分为“低技能、低收入”领域,很难做到与男性“同工同酬”。
·性别歧视较重
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使得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由于很多用人单位在毕业生招聘会的招聘条件上明确提出“不招女性”或者“仅限男性”,存在“歧视”或者“很歧视”女大学生求职者的现象,这就使得一些本身具备同等竞聘条件的女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限制了女大学生求职者的竞争机会。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成因
·自身原因
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希望进入国家机关、外企,且她们的“城市情结”阻碍着她们的就业取向,大部分女生心高气傲,希望自己能够留在大城市,不愿意去小城市,更不愿意下到基层的乡镇。而目前,我国最需要人才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型单位,部分女大学生不切实际的抱着过高的期望值,这是导致女大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社会原因
1、传统性别歧视观念的影响
这种大男子主义的思想从古到今一直都有,三从四德、贤妻良母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更多的是贤惠温良、端庄持重、遵守传统、相夫教子,有的甚至还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不同评价以及中华传统对女性地位的特殊评价,影响到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偏向男性。
2、用人单位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我国的福利制度规定,用人单位要支付女性孕产期的费用。在女性生育哺乳期间,用人单位的劳动人员不但减少,而且还要支出一部分费用,这无疑给用人单位增加成本负担。加之女性比男性早退休5年,单纯为利润的考虑,用人单位首选的求职者一般为男性。
3、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这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包括就业保障制度和妇女权益保障制度两方面的问题。虽然有“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落实男女平等”等相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条文,但是这些提法比较笼统,没有可以量化和具体的配套措施,特别是现行的生育保障制度很不完善,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不能成为女性就业的直接保障。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途径
·女大学生应转变自身就业观念
女大学生在校实习期间,既要夯实专业基础,也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更好地带入社会,而且要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需要。女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把握机遇,关于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就业或创业,女大学生的择业尤其要注重求实。因此,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从基层做起,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相关部门应加大男女平等的宣传力度
男女平等指男女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并承担同等的义务,妇女不因性别受到歧视,其实质是性别平等。要将性别意识纳入法律制定、政策决策,坚决反对性别歧视。相关部门应加大男女平等的宣传力度,使得男女平能够真正深入人心,有效减少性别歧视为女性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女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级政府应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弱势群体有诸如身体上的缺陷、能力上的竞争力弱等困难,这部分人群在实际的竞争中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国家或政府对他们的照顾,他们很难走出“弱势”状态。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我们国家对于保障女大学生这个特殊弱势群体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女大学生的很多应有权利还没有得到普遍有效的保障。因此,对于女大学生就业支持的各项保障制度急需加快落实。
【当代大学生就业前景】推荐阅读:
当代大学生就业代表发言稿10-31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杰08-18
当代大学生与三农11-15
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07-10
当代大学生与廉洁修身07-15
当代大学生调查研究08-06
当代大学生最需要什么08-07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09-15
论文当代大学生如何树10-23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