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课堂与德育教育

2024-09-29

精彩课堂与德育教育(12篇)

1.精彩课堂与德育教育 篇一

大连:课堂因教育软件信息化的深入而精彩

您的孩子是这样学习英语的吗?一面听着美国经典乡村音乐《Yesterdayoncemore》(《昨日重现》),一面欣赏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凡高的名画,还有幽默的英语小故事和经典电影片段。这是昨天记者在沙河口区世纪中学看到的一堂课。

在这里老师们并不需要“逼”着孩子们背单词、记语法——电子课件把学生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情景,“我们想听懂更多的好玩的故事。”2年1班的于涛说,“这样上课很有意思。”

这是一套叫作《e的旋律》的软件。课程中包括英语歌曲、世界名画、英语幽默故事、经典音乐风格介绍、英语时态讲解以及英语听力、语法、句型练习和经典英语演讲、经典电影、经典歌曲视频片段等。“不仅我们使用,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和信息课老师都能用。”英语老师王天明告诉记者,现在全校各个班级都使用过这个软件来上课。不仅是英语课,在这个区所属的18所中学、33所小学中,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电脑网络等信息化教育手段的应用都正在使知识的传承变得生动而简单。在天河中学,校长陶贵金向记者演示了电子课件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演奏,屏幕里滚动着杜甫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耳畔响起的是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陶贵金说,学古文,“熟读千遍,其意自现”,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具有很好的朗读能力,“这相当于把名师都请到了课堂上”。

他说得没错。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应用,实现教育均衡化正是教育信息化必须着眼解决的问题。沙河口区教育局信息中心技术总监王永丹又给我举了几个例子:我们把世纪中学的全国十佳教师董大方的数学课做成了视频文件,全区老师、学生都可以在线收看;大连市数学教学大师李景禄老师的数学课被做成了电子课件,全区共享„„在大连市49中学,我看到2年级8个班的课堂上,老师们都在使用电脑辅助教学。数学课的公式、化学课的实验、生物课的图片,“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物理课凸透镜成像原理的演示,过去学生们看不到光线路径,现在电子课件让一切一目了然。”校长李文同介绍说,“绝大部分课件都是共享的,这使得各个学校、各位老师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从最北边的锦华小学到最南面的辽师附中,从地处市中心的学校,到最西面的马栏二小,教育网络的搭建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扩大网络规模,实现家校通、家家通——不仅可以把名师请进每个教室,还能走进每个家庭。”王永丹说,“现在我们正在实施这个工程。”

教育信息化只是大连社会信息化的缩影。信息技术在教育、交通、科技、公共事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普遍应用,大大提升了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大连市的“城市一卡通”、劳动保险和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以及金融电子化水平都居国内领先地位。

2.精彩课堂与德育教育 篇二

在本案例中,当听到有悖常理的答案时,如果张老师对小A进行批评,不仅会伤害小A的自尊心,而且还会打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张老师巧妙地用高斯的话对小A进行了鼓励,并且在课后及时总结和思考,在第二天把真相揭晓。从学生的反馈及课堂气氛可以看出,张老师的教育方式值得称道。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往往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希望能够在课堂上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往往会忽略课堂中的“异向交往”。然而,在这种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善于创新。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他们的情感便会更多地倾注于此,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活跃,教学也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科学引导,为教育创造契机。比如,在学生回答完某一问题后,即便刚好是我们预设的正确答案,此时仍可以补充“还有其他看法吗?”“你能找到其他的解法吗?”另外,除了语言的鼓励外也可以采取课堂发言积分累计、创新之星的评选等激励措施,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3.注重赏识教育,构建精彩课堂 篇三

一、欣赏认可,寓赏识教育于情感中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我们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了解、剖析、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营造一种和学生“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以“This is me”为例,这是开学的第一节课,以自我介绍为主。事先我找好自己的一些照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纷纷活跃起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每一组都希望给出比别组更多的不一样的东西,这时他们互相借鉴着,又互相竞争着。我走入他们之间,给予指点或解惑。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和欣赏。整堂课学生都积极参与,既有个体活动又有群体活动,享受着用英语对话带来的乐趣。 同时,我和学生的的关系也更为融洽,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肯定,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赏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对学生的赏识是一种心态,是师爱的升华,是内心深处对他们真正的理解和尊重。只有我们放低身段,和学生平等相处,英语教学工作才有更好地实施土壤。

二、承认差异,寓赏识教育于尊重中

赏识教育是尊重差异,不怕失败的教育。在班级中,由于性别、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别等诸多因素。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看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法,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融入课堂。

以“Going Shopping”为例,这是对话性质的文章,以顾客和售货员的交流为主。事先我找好了在文章中出现的商品,在上课开始给学生看。学生很兴奋,这是他们喜欢的话题,喜欢买的东西,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每一组都希望给出比别组更多的不一样的东西。当然我先选择英语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表演,然后我又简单提问,让薄弱的学生也能参与到课堂,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安排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进步后,要及时肯定并赏识,让学生在发展中获得自信,获得成功的快感。

三、持之以恒,寓赏识教育于有度中

对于学生的赏识教育,我们应持之以恒,不能说今天鼓励,明天就不表扬。我们要将赏识教育贯彻于平时,做到持久。但赏识也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了解他们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

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虽然我从不吝啬表扬的话语,但及时中肯的评价对学生更重要,我在课堂时常鼓励学生,并且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可我也会让学生之间互评,而且事先说清楚,不能让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攻击、互相挑刺,要切合实际。

四、因人而异,寓赏识教育于有术中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赏识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这要求教师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抓住其优点并将之放大。赏识时要注意艺术性,即发现学生优点要及时运用肯定、鼓励性语言进行赏识;而学生犯错误时,态度要宽容,语言应婉转。学生书写潦草,我就会对他说:“写的再工整些就更好了,”“你能写的更棒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太小,我就对他说:“棒极了,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教师说话时语气要温柔,态度诚恳,这样既帮助学生找到了不足,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赏识还要因人的性格而适当操作。比如胆小的学生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就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新要求,克服不良习惯。部分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鼓励、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降低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4.精彩课堂与德育教育 篇四

项目主持人:长葛市第一小学 张 草 周秋阁 主要合作者:侯伟娜 王海燕 朱连英 谢丽敏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的做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卡壳‛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过分地以‚静态教案的预设‛为本位,而忽视了‚动态学案的生成‛。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常态课堂下预设与生成精彩融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课程改革 预设 生成 精彩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的做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卡壳‛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过分地以‚静态教案的预设‛为本位,而忽视了‚动态学案的生成‛。

所谓‚预设‛:就是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简而言之就是要明确5个问题:这节课教什么?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教师提供什么材料?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在每一个环节里,如何提问,期望学生怎么回答?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出现的情况。生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预设下产生的现象,另一类是不曾预设到的现象。要明确的是一切生成都是合情的,作为老师要辨证地对待、适时地调整。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本课题希望通过对‚精心预设,驾驭生成‛策略的研究,以及对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方法的探索,来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预设大家都会,而且一个比一个高明,但是对于学生的生成,则可能会避而远之,这样的想法,自然很难做到意识理论上的转变,没有这样小处的转变,自然谈不上大处的转变。所以,我们得关注生成,关注学生的生成。为此我校确立了‚常态课堂下预设与生成精彩融合的策略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的意义

1、通过课例研究,使教师能针对教学的实际情景,分析一个问题,论证一个观点或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探究教学案例中的教育思想,从而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和理论水平,提升自己教育思维的深度、广度与高度,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2、通过研究,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推动课程改革,促成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推动师生教学过程的双项活动,焕发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驾驭课堂的技巧,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在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显著成效。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及依据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案例研究,发现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多角度地展现事件的发生与解决过程,把教师的实践行为和理论结合起来,使所有的教学行为蕴涵理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通过研究,使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不断完善预设,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又超越教学目标。学生在实现认知目标的同时,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得到超越。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中,拥有了主动、健康发展的权利,学生学习的需求不断增生,创新思想不断涌

3、通过研究,教师驾驭课堂的技巧不断提高,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技巧达到娴熟,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复杂化。课堂教学变成动态的、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中,学生充满活力,洋溢着创造的激情;教师充满

(二)研究的内容

1、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预设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怎样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现,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

着智慧,突显着灵性,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安排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使教学预设更具灵活性和变通性。

2、教学过程的展开更要重视生成

实践中,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树立‚生成意识‛,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性的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与探索过程中增强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以‚让学生学得最好‛为参照,寻找实现高品质学习,激发生命活力的教学策略。

3、‚预设与生成和谐‛的教学模式探究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封闭与开放、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语),所以我们无法对理想的教学过程、理想的学习方式作全部先验的、肯定的假定。我们研究教学的目标,学生的本能需要,教学过程的本质,最终都是为了获得最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对‚何种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这样一个问题经调查分析基础上,作一个逆向的思考,推断出我们良好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的依据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关于数学课堂学习中‚ 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的阐述。俞正强老师认为:‚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生成包括过程的生成与结论的生成。因此‚预设生成‛可以认为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 非预设生成‛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论;或在教师预想

之外而有意义的学习生成。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

2、经验总结:及时总结经验,加以理性分析、归纳。

3、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研究对象,数学教师参与研究,结合日常的教学,研究在常态下进行。

4、案例研究: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二)研究过程

从本校课堂教学实际入手,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为主线,运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实践的结果在理论上提升。

1、形成阶段(2009年2月——2009年3月)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召开开题会议,确定人员分工。

2、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10年4月)第一阶段(2009年4月—2009年7月)学习有关理论。做好宣传发动,组织机构落实和指导等工作。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调查工作,做好实施的起步工作。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全面落实第一阶段实验项目,并进行初步尝试。

第二阶段(2009年8月——2010年2月)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导向作用,做好小学数学课堂‘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的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2010年2月——2010年4月)聘请专家对当前工作进行评价指导、理论和业务讲座,提高全体课题组的理论业务水平,坚持做好第二阶段的延续、深入、提高工作,实践进入最后阶段,加大研究的力度,做好进一步的完善健全工作,对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的总结,准备结题。

3、总结阶段(2010年5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课题组成员团结协作、努力探索、认真实践,在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切实研究,提高成效

1、保质保量的上好课例研究课。课例研究课是验证课题理论假设、探索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操作的重要方式,是课题的生命所在。在充分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集体备课、深入课堂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探讨教材内容的优化策略。活动中个人钻研与集思广益相结合,积极探讨教材的重、难点,知识背景、教学方法精心预设;相互听课,记录课堂中学生的精彩生成,共同探讨应对生成的策略。每次课例研究的程序为: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上课、上课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二次备课、再次上课、案例小结。

2、进行过程管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全组教师均参与其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并注重过程管理和材料积累,努力使课题程序科学化、规范化、过程化。每位教师都根据课题制定个人科研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按计划执行。期末写出科研工作总结,找出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修正。每学期,每位教师都结合课题写一份教研课教学设计,两份生成案例描述,两份预设与生成案例分析,将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及时反思、认真记录课题研究中的相关体会,注重总结与提炼。

(二)以研促教,有力地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的改革

我校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抓住教学中的点滴,结合教育理论进行案例研究,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变化尤为突出。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只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更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预设做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三)精心预设环节,理性处理生成

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了充分的预设,课堂的‚生成点‛是有迹可循的:

1、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对于实现数学教学三维目标,有着明显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结论不是现成的,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生成‛

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师生、生生平等、互动的对话情境,促使对话生成。我们看到,一种平等的对话会使教学相长,这种生成点在对话中是经常出现的。

3、在适度拓展中‚生成‛

数学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数学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数学素养。

4、在创造中‚生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如果能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长点‛。我们抓住时机让孩子创造,这些地方就成了课堂的‚闪光点‛而学生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5、在偶发中‚生成‛

此外,课堂上有时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这种偶发事件有的与数学教学有关,敏感和富有实践智慧的老师会抓住这种机会,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成为教学教育的生长点。

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课堂教学有一些‚生长点‚。把握好这些‚生长点‛,就可能成为一节充分生成的课。

五、研究成果及社会反响

从2009年至今,经过课题组老师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课题开展以来,我们共进行了8次课例研究,每次课例研究少则两轮研究,多则4轮研究,分别是:六年级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简便运算的整理和复习》,《抽屉原理》,二年级《解决问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四年级《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五年级《找次品》。每次课例研究均有预设与生成评析和小结。

2009年5月,李永霞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获许昌市优质课一等奖,2009年9月,侯伟娜执教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在许昌市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09年11月,周秋阁执教的《可能性的大小》获市优质课一等奖,2009年9月刘建敏执教的《小数的意义》在河南省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中获得好评,常美丽、马云凌胡红敏获市数学优质课一等奖,在市中心教研组活动中,周秋阁所执教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获得好评。

因我校课例研究效果显著,在2009年12月中旬被评为市课例研究先进单位,本课题于2010年荣获河南省课题一等奖。

六、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1、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教师只有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才能具有鲜明的个性,才能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在课堂中不能无视学生的存在,要做到教前和教中都应有人,即为学生的学习而预设,为学生的发展而预设,把教学的焦点放在学习者的身上,已教导学,以教促学。

2、提高教师的预设本领

课前要吃透教材,多角度地切入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信息,了解文本的辐射信息。研究透学生,对学生要做充分的估计、预测。在此基础上要预演课堂,将自己虚拟地进入课堂,让自己、学生、情景等因素都动起来,获得对不确定性的会意,促使自己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进入课堂,并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3、全力发展课堂机智

5.精彩的课堂导入 篇五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必须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巧妙有效地导入课堂教学,是教师首先应掌握的一门艺术,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导入方法得当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练习的积极性,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语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下边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音乐激情法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五课《草原的早晨》的时候,先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师可以板书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学生可以跟着音乐轻轻地哼这首歌。欣赏完歌曲后,可以让学生想象你看到了什么?从而导入课文,课文是怎样描写草原的早晨的。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色,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背景介绍法

有些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年代比较久远,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感到生疏。对于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课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中的他,是邓小平爷爷。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我国的第二代领导人是邓小平爷爷,邓小平爷爷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有许多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他小时侯的一个故事。” 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回顾导入法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好学的爸爸》一课时,这样设计导语:“本单元是写人物的单元,我们先读了邓小平爷爷小时候的故事,又知道了奶奶的白头发是怎么来的,现在我们还将看看一位好学的爸爸。” 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设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四、疑问设置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只有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弄清问题。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教学《三个小伙伴》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小朋友们知道种树时需要些什么工具呢?”我又说:“老师看见三个小伙伴去种树,可是我只看到他们扛着树,手里没什么工具,但是他们还是把树种好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种树的呀?”“请打开课文——《三个小伙伴》”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去认真学习课文。

五、解题引申法

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位老师在教学《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课时,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课题中的他是谁?”“他为什么能得到的红圈圈最多?”“他怎样得到那么多红圈圈?”……这儿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六、名言导入法

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晨读》一课时,我用小黑板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抓住时机教育学生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七、创设情景法

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一位教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她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看荷花,你们想不想去?”“(播放音乐感染学生)我们走进公园就闻到一股清香,(老师闭上眼深深闻了一下)加紧步伐走向荷花池。”“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去看荷花吧。”(出示各种荷花的图片)“你们在看的时候可以指指点点,也可以同桌商量。”形象的描述和图片音乐的结合把学生引入了大自然,引进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学生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一堂课的成功导入,需要在短短的3—5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朗诵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比较导入法等,就不一一举例了。导人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无所谓最好的模式,完全因教学的氛围、对象、目标的不同而不同。同一篇课文可设计不同的导语,以期达到最好境界。总之,我们老师设计导入语要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会精心设计导入语,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课堂导入技能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之一,它用于上课的开始,是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其主要功用是引起学生注意,并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课堂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

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达到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一、导入的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从一些有影响的特级教师的书籍和他们的教学案例,我从中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捕捉课堂中每一个教学细节,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创造出完美的课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断,或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动作、一个表情,而表现的却是教学过程的变化、灵动和创造。在课前导入这个细节中,更是他们精心设计的环节。魏书生在《谈语文教学》中这样说:‚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确实好的开头是成功课堂教学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导入新课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让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课前导入的目的是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这种定向的中介作用在教与学中有着激情引趣,促进和谐发展的功效。

二、导入的要求

课前的导语设计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但小学语文的新课导入同其他教学环节不同,只是教学的桥梁。对它的安排,应全盘考虑,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以免喧宾夺主。

1、导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我们应发挥自身的睿智,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创设行之有效的导入语,关注课前导入的细节,把这些细节生成教学活动的亮点,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样,我们的新课导入应该各具特点。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着重于渲染‚情感‛,帮助学生由表及里领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可以着重于身边事,平常事,理性地唤起生活经验,去认识事物、去感知事物,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如《家乡的桥》,在学生的记忆里,家乡只有极普通的水泥桥,由‚桥‛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出家乡各种桥的名称、特点等,进而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2、导入的内容安排应与新课的教材内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上课导入的好,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一点已在教学实践中被验证。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里面的世界又怎样的呢?抓住课文重点造成悬念,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提高学习兴趣。

3、新课导入的设计,除了要根据学生情况、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校的设备、媒体的功能等因素作整体考虑,进行有效组合和调整。媒体的适当运用犹如‚强心剂‛,引起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智烧敌舰》一文,用投影仪出示阿基米德的图象,‚这样一个人,就能烧掉敌人的战舰?‛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势导入新课。

三、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

1、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2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4、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5、前后知识联系法

‚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指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学知识,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过渡要自然连贯,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温故‛只是手段,而‚导入‛才是目的。

如:第十册《古诗三首》都是描写春天美丽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想起了《春晓》、《咏柳》等古诗,有的学生还一口气把这几首诗背诵了下来。我因势利导,表扬好的,鼓励差的,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6、音乐感染法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四、在设计导入时要懂得‚三宜三忌‛。

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

这里的简约明快,不是简单敷衍,而是指抓紧课堂时间,用短短几分钟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新知探寻,不要再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了新知识的教学。因而教师的导入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

2.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境界中。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引向新知识,使整堂课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切忌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否则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兴趣,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宜回归本真,忌牵强附会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当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才会把课堂当成‚乐园‛,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然而情境创设过于追求生动有趣,就不免会哗众取宠,牵强附会。教师要用语文教学自身的魅力引领学生步入语文教学的神圣殿堂,由此而产生的兴趣,才能持久不衰。

6.精彩的英语课堂 篇六

临沭双语实验学校陈晓梅

一堂成功的英语课,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说,课堂过程应该怎样安排,知识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是一堂课取胜的关键环节。一些不成功的课的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学设计。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教学实施。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基础。如果教学设计不合理的话,肯定实施不成功。这学期我读了一些关于《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书,使我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以下是我从中学到的一些方法:

1、这是一本集小学英语教师综合教学技能指导的教材,课堂用语篇针对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要求,编写了英语课堂常用语,如:课前准备,课中提问,教师指令、演示、评价语言等,指导教师准确并流利地运用英语组织教学。教学技能篇讲述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法,同时以案例为载体,帮助教师分析和反思教学中的问题。

2、通过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仅具备专业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小学英语教育的重点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英语的机会,打下较好的英语基础,这包括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要掌握儿童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要研究和掌握英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熟悉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方法,能以教学原则和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英语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了兴趣就有了一个自主学习英语的动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一旦被激发,就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对英语进行学习和探索,兴趣也就越浓.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会更有意志力。

3、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践,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目前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是以趣味性最强的“情景会话”为主。为了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克服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忧,教师就必须具备,能唱、会画、会制作、善表演、能组织课外活动,能操作,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等技能。

教学生唱他们喜欢的英语歌曲,会画形象的简笔画,会制作美丽多样的幻灯片,会以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表达意义或有感情,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有了兴趣才会积极,只有积极了才会动口,才能摆脱“哑巴英语”的外号。

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又是英语教学手段。

要对学生进行这几方面的基本训练,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1)教师的语音语调要标准,纯正,流利;(2)有一定的口语能力,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3)书设计合理,字迹工整规范。

4、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对待教学实践中所遇到问题应经常反思,并保持探索的习惯。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要越过传统和现实以及自我的障碍。教师如果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有人这样评价过“读书”: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用一生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教师而言,读书是最好的备课。”说起读书,我有些惭愧,年少时,也曾是读书迷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常以各种理由不看书:什么工作太累了,家里的事太多了,等等。那时的我还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我的懒惰,才使得我的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而2008年学校布置的教师寒假作业: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引领我走出了教学的低谷。

这本书是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令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是一位著名历史老师的一句话:“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简短的话语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捉襟见肘,语言贫乏。原来,这就是用一生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的差别呀。

揣摩着历史老师的话,我合上书,暗暗地想:该读书了,哪怕是每天只读上半个小时也好呀!就这样,每天我强迫自己至少拿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书。渐渐地,课堂上举手的孩子多了,爱问问题的孩子也多了。于是,我又对教学充满了信心

我感谢学校的那一次作业,也庆幸我醒悟的还算不晚,所以,为了自已,也为了我们的孩子,拿起书本吧!让我们走进书的世界,在读书中成长。

我们离这样的老师有多远

临沭双语实验学校陈晓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事业如一首诗,如诗的事业需要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语言美是对老师的一个基本要求。美的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授学业,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谁不希望被身边的人群称赞?谁不希望在受挫折的时候,得到鼓励和安慰?

曾经读过一篇关于一个特级教师到一所乡村小学上公开课的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学校里的老师都不以为然,有的认为是凭借关系混的,有的说是靠年龄熬的。特级教师来了,谁也没有料到竟是一位十分美丽的女性。上课时,她随便走进一间教室,进了全校闻名的后进班。铃响后,听课教师都走进了教室。讲台上散落着乱七八糟的东西,桌面上铺着一层白乎乎的粉笔灰。她巡视四周后,迅速收拾好桌上散乱的粉笔,然后走下讲台,转过身去,面对黑板,轻轻吹去了桌面上的粉笔灰。片刻的鸦雀无声后,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所有的老师和学生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在讲课的过程中她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做,讲完后,她说了一句:“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有做对的同学笑一笑”。

这位特级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深深感动着我的心灵。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方面面,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完美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我们要注重细节,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这位特级教师对于差生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让他们笑一笑,不但给了学生自尊,而且也鼓舞了学生学习的劲头。就每一个学生而言,他是一个生命,是生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这些教师学习。

“鹤善舞,牛能耕,老鼠生来就打洞。”我们生活在一个健全的社会,我们需

要科学家,也需要负责的送奶工。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发展的空间。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他们对老师充满了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孩子们更多的爱。

作为双语实验学校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因此,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7.精彩课堂与德育教育 篇七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有一幕很典型的教学情景:一个教师在讲完课后说:“有疑问的同学请举手。”但这时候全班没人举手, 实际上学生是否确实没有任何疑惑呢?其实, 或许有学生没有想到要提的问题, 或许内向的学生不敢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明对本节课有不理解的地方, 或许有学生想回去看一下书才去补充有关的疑问, 或许大家确实一点疑问也没有, 却可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常规的教学方式造就了一代代学生勤学苦练地认真听课并记笔记的学习模式, 但却导致他们不善于也不能及时地在学习中有疑惑时便向教师表达, 而教师通过个别提问的方式也只能使其了解到个别的情况且不能代表全体, 因而教师只能通过作业、测验或考试、复习课等常规的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水平。信息时代下互联网络及其相应教与学支撑平台的出现则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其互动式的网络教学则对常规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变革。

二、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集文字、影像、声音、动画、图形等为一体, 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具备方便、快捷交互功能的网络教育技术, 在辅助教学过程中, 能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 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真正实现让学生看得清楚, 听得真切, 感受深刻, 从而激起学生的情绪反应, 触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的理性概念。

1. 准备环节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情况准备好合适的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最关键的就是找到学科知识点的切入点。例如在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很多, 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 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课程整合。如能利用计算机制作出模拟接近于物理真实情景的模拟型课件来演示物理变化过程, 将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环节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 结合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1) 以群体学习为主的讲授型模式。依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及其发展趋势, 这种以学校—班级为主渠道的教育形式,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内仍将占主导地位。由于这种形式的教育以集中教学为特征, 它的优势在于可利用校园网络达到不受传统课堂的人数、时间、地点的限制, 大规模地进行适应讲授型学习内容的教学,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具有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进行信息、情感等方面直接交流的方便条件。因此在此基础上, 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集成性、可控性、开放性和智能性等多元化处理优势, 将有助于创建一个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信息环境下的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 为实现现代教育的目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这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采取以网络教学系统为中心, 以积件思想为主线的方式, 在实施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同时全方位监控、指导学生个别学习, 从而既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运用网络技术中的在线交流、论坛、留言等功能设计能诱导学生参与讨论的初始问题, 在讨论区中分层次建立相应的问题讨论组, 然后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参与到适合自己的一个讨论组中进行讨论或发言,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 逐步引出后续问题, 始终主导着讨论的进程, 激励和引导组内的学生获得进一步参与学习讨论的兴趣,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3. 答疑辅导环节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中, 由于受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自律水平、网络操作技术、认知风格、认知基础等影响, 学生的析疑、解疑通常建立在与学习伙伴的交流或教师的指导基础上才能完成。例如,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可以通过应用网络教学系统的电子举手功能、联机讨论功能、语音交流功能等进行协作学习, 进而借助于学习伙伴或教师交流, 在共享集体智慧的基础上, 逐步析疑, 并由表及里地去探寻事物的本质, 达到对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

4. 反馈评价环节

这一环节是学生在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基础上, 通过分析、鉴别、筛选、归纳、综合、猜想等多种方法, 发现并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网络教学的评价机制, 要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创造精神和信息素养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应着重抓好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和学习效果的检测评价。

网络技术的应用把计算机和网络引入了课堂, 并将成为学科教育改革的一股推动力量, 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利用先进设备技术提高教育质量, 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知识的开发者, 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想认识,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当然, 网络教学模式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模式, 但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与挑战是客观存在的, 如何改进、创新传统教育体制与模式, 如何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更好地有机结合, 相辅相成, 为课堂教学服务, 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事业人士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 值得大家探索与思考。

摘要: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慢慢走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中, 它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 影响着教学观念、教学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乃至整个教学过程, 逐步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存储和呈现方式,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8.落实生本教育,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八

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曾经说过,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的深层意义是,以生命为本。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一、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重新定位。

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你问我答”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从根本上尊重和依靠学生。这需要教师不但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还应在课堂上尽可能弱化自己的地位,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学能力,提升自身素质的平台,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又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定位自己的身份。

因此,在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也有所改变。教师课前是设计者,在课堂上是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需要管教、需要告诉的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数学的课堂。

二、先行导学,造就生本数学课堂的精彩。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关键是做好课前准备。在每节课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布置前置性学习小研究,学生必须在课前按教师的要求,根据第二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通过网络、书本、家长等去了解大量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整理资料、自觉预习并记录预习成果。否则在课堂上将无法进行合作交流与展示。因此,教师要提前策划好前置性学习小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先学。

只有课前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清晰,合作的协调,积極的发言,满怀的自信等最佳表现。

例如,在学习《梯形面积》一课中,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三个前置任务:第一,找出生活中梯形的例子;第二,画几个梯形,并猜想梯形有哪些性质或结论;第三,如何验证你的猜想。这三个问题,涵盖整节的学习内容,且简单、根本、开放,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探究,自行获取知识,学生拥有自由的探索空间,兴致必然极高,思维必然十分活跃。因此,本节课上,教材中共呈现梯形的三条性质,结果学生共讨论出四条,不仅仅是学生的结论远远地超越了教材,重要的是学生的获取过程与验证方法多种多样、百花齐放。可谓是:课堂上的一切精彩缘自于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出表现,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更加精彩。

三、生本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情境、条件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和沟通学会表达数学、交流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获得与自己平等对话的权力。当发现学生的知识解答有缺陷时不应直接批评可以委婉地提醒“你想想是这样的吗?你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回答和学生自己的反思自然会获得问题的答案当然当学生有了成绩时一定要及时和衷心的表扬和肯定。只有及时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才能创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小组是生本课堂的基础单位,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教师则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达到教育的“无言之美”例如:我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计算》的数学单元感受课时,我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4人,学生在教师设计三个活动方案的引领下,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讲台作为展示的舞台,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设有主持组长,组长指派本组人员确定发言内容,指定发言人,组员中有的用语言表述,有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还有的用自制教具演示等等,将自己做长方体,拆卸成平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究并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交流展示、学生之间的自由地质疑争辩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自己通过实践推导出了长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学习目标就这样悄然无声地完成了。在学生的精彩表现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自信。生本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交流,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得来,再由学生传授给学生。老师讲解比较少,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老师才作适当的讲解,而老师的“无为”,却造就了学生的课堂上的精彩。

生本教育尊重了学生的生命本能,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强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让我们的教学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着无限的精彩。

四、生本让孩子充分享受赞美的阳光

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灵之河,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生本的课堂能让孩子充分享受赞美的阳光,因为在生本的课堂里,不是单一教师的赞美,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赞美和小组与小组的赞美。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我班有一位同学是一个没有特色的学生,而且在我教他的这段时间里,我几乎没注意到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堂课,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同时改变了他自己。在课堂上探究分数基本性质的时候,班里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用数字举例说明,而他不但用数字表示还用字母把基本性质给表示出来了,同时准确的总结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从那以后这位同学不但在小组中里积极发言,在班里也敢发言了,同时也带动了全班同学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注重以生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9.课堂小结也精彩 篇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在教研组公开课听课结束前,我听到了这样一句话,多么常见,多么熟悉,我把这句话写了下来,画上横线,同时也陷入了思考,是啊,在听课以及讲课比赛的课例中,课堂小结成了千篇一律的内容,都成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感受。”的千人一面了。本来这样的小结也无可厚非,只要教师引导的好,把时间恰当地留给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也是很好的课堂小结,但由于教师留给学生课堂小结的时间太短太少,结果课堂小结就成了学生简单总结知识点的过场戏。我觉得好的课堂小结是教师和学生对一节课的高度梳理和概括的重要环节,是发现后继问题,是前后知识纵横联系的必要阶段,它能把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数学建构,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系统中去,因此,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数学课堂小结,让课堂小结也精彩起来。

课堂小结有哪些作用呢?首先,它是系统知识的归纳。新课结束以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其次,它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结时,可以利用与下节课有联系的内容做为切入点,设置悬念,把学生引入“别有洞天”的洞门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自觉兴趣。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进行课堂小结呢?

新的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首次出现了过程性目标——如,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等等。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猜想等活动后,对建立起来的新知识,一般情况下都能在各自的大脑中经过加工形成初步印象。比如,在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后》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怎样找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新知识的框架叙述出来。这样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

另外,本节课所渗透的数学思想及方法进行总结梳理。这是深化学生思维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就要看他对整节课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程度。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学习的价值不只是记住几个数学结论,解决几个习题而已,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

10.精彩的课堂作文 篇十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是颓废的。我们的教学设计要朝着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进行预设。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包括他们的思维特点、知识背景、性格特征,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使教学设计更具灵活性和变通性,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设更大的空间。

我们以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为例来阐述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文字感受了苏轼词赋的豪放魅力,但对于“江”和“月”这两个在作品中既是焦点又极不和谐的意象,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特别是月,看起来是孤寂的,苏轼是否有所寄托?这与苏轼的潇洒是否和谐呢?对此,我没有急于介绍苏轼的思想变化层面,而是告诉学生可以去探究一下,或者查阅相关资料。

于是有不少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有关书籍,确立了“苏轼潇洒之我见”这一研究课题。学生的.结论是:现实的“月”,皎洁柔和;历史的“月”,古老苍凉;哲理般的“月”,盈亏而永恒。以被贬黄州为界,在被贬前,苏轼愉悦轻松、激情满怀。所以月亮呈宁静、轻松之态。他的密州之月到达极致,象征他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而出。“月”成了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苏轼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所以,出现在景中的月虽也是静的,但却是孤寂的,甚至有着缥缈感。但作者哀而不伤,在他看来,江、月虽是永恒,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即使在逆境中,又为了生命仍具有永恒的价值;只要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因此,苏轼把人生的意义确定为精神的超越升华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作者用“月”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显示了他淡泊名利,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教学中,笔者直接从让学生谈谈苏轼的潇洒人手来导人新课,从而生成了见仁见智的解读。

二、调动音符,奏响乐章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是既定的,貌似天衣无缝,实则缺少教学的灵动性,缺乏课堂的生成性。一堂精彩的课,在于教师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捕捉到不和谐之音,及时调整教学航向,做到收放自如,使课堂富有灵动性。

当我讲完《寒风吹彻》时,有个学生突然说出一句话:“人活着真没意思,孤独地来,孤独地去,谁也帮不了你,寒风透骨,看不到一点暖意,怪不得整篇文章让人读了之后冷飕飕的。”当时,大部分的同学均有同感,唏嘘不已。面对这样的“意外”,我并不急着对他们进行人生观教育,而是让他们找找文中有没有作者向往的温暖,是不是还有一点温情。这一点拨,立时让学生翻开课本进行讨论。

有学生从文中找出“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从中可以看出对陌生人的关爱。又有学生找到“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让我们珍惜身边的人。还有学生说文中写到作者想象天热的时候,母亲带领孩子过河看望姑母的情景,也反映了作者对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向往。还有学生说“寒风吹彻中,我们依然还有春天的梦。”

就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无拘无束地围绕文本展开讨论,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凭着经验、体验和同样的启示,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实现了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对某一问题便能做出有个性且有依据的解读与理解,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学生通过这一比较、探究,深深体悟到:倘若只从生与死的角度评判,人生的确是孤独的,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更重视生命的过程,让生命更为充实。笔者随后也谈了自己的感悟:任何人都走不出生命的冬天,但只要走出精神的冬天,前面就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11.精彩课堂与德育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学习;直观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应对考试,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健全发展也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构建精彩的课堂来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种教学活动为例,对如何构建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如何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游戏活动的组织

游戏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能够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之一。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游戏方式来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掌握知识,保护长久的学习兴趣,以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六年级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词语接龙”游戏,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组织学生进行词语接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而且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又如,在低年级识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卡片对应”的游戏来帮助学生进行识字,具体地说就是将相关的汉字制作成卡片以及与之对应的图片,然后,将其打乱顺序,接着,让学生开始进行卡片对应游戏,也就是说,让学生将汉字与对应的图片对应起来,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能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寻找快乐。

二、表演情境的创设

表演情境是指让学生表演文本中的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和提高課堂效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积极地参与表演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确保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形象化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了情境表演,进而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小组学习的开展

小组学习模式是指让学生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单位进行的学习活动,该活动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与构建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我们现在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进行对比讨论,让学生真切地领悟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而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确保语文课程魅力获得良好展现。

四、直观教学的实施

直观教学法是指将枯燥、抽象的语文课堂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语文学科魅力的展示以及高效课堂的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多媒体的应用则是直观教学法中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其集视频、文本、动画等为一体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精彩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给枯燥的课堂注入生机,更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视频故事,让学生跟着视频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以及故事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构建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认识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在确保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好基础工作,同时也确保语文课程能够精彩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参考文献:

计健兢.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2012(26).

12.让预设与生成成就精彩数学课堂 篇十二

一、精心预设, 预约精彩

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说过:“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 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 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的确, 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研究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学习起点, 精心预设每个细节, 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 增强教学的生成性, 使课堂中的精彩如约而至。

如: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 在学生充分认识了1厘米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几厘米时, 刘老师出示一根5厘米的红色纸条, 要求学生迅速说出是几厘米。当学生齐声说出“5厘米”时, 刘老师问:“同意5厘米的举手。”教室里很多学生举起了小手。刘老师又问:“不同意5厘米的举手。”另一小部分学生举起了手。“你认为是几厘米?”在刘老师的这一问下, 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学生充分交流辩驳的基础上, 刘老师在红色纸条上显示刻度, 引导学生一厘米一厘米的数一数, 使错误看法的学生正确理解了看几厘米的方法, 又对正确学生的观点进行了验证, 使他们的认识得到升华。

在这个案例中当学生异口同声说出“5厘米”时, 刘老师并没有喜出望外的地立即给予肯定, 而是静静地等待着错误答案的出现。可见刘老师在课前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充分预设, 他知道, 学生中会有不同的意见的, 如果不给错误意见暴露出来的机会, 错误就会形成隐患。接着刘老师给学生充分讨论辩驳的机会。在学生的质疑、争辩中呈现出了孩子们独特的数学思维, 使课堂的高潮一波接一波, 这正是精心预设让生成更精彩, 更富实效的所在。

二、巧用错误, 营造精彩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很多时候, 错误中往往包含着某些合理的成分, 课堂上直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挖掘出“错误”存在的教育价值, 就能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 发挥独特的教学价值。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一课时, 在解决“小明买3本笔记本, 用去18元。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 能买多少本?”这个问题时, 学生列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 老师通过巡视发现部分学生出现了偏差, 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表格。

面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 这位老师没有急于否定, 而是在实物投影上将两张不同的表格展示出来, 巧妙地把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给学生:“说说你们的看法?”。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上面一行是3本, 下面一行也应该是多少本, 上面一行是18元, 下面应该是多少元……在学生讨论辩驳的过程中老师巧妙地生成了“行”和“列”的知识, 同时又使学生在比较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表格中每一列的内容要一致”的道理。

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 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积极主动的思考,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充分发挥错误中潜在的教育价值, 使错误转化为有利的教学资源。在比较讨论中学生经历了质疑、发现问题、审视问题的过程, 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又巧妙地生成了新知, 使课堂教学水到渠成, 焕发出了别样的精彩。

三、敏锐捕捉, 邂逅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 要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 师生互动, 应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敏锐捕捉课堂互动过程中“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 让他绽放生命活力, 从而迎来未曾预约的精彩。

以下习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34页的一道习题, 共有三小题。

(1) 十位上是5, 个位上是0的数是 () 。

(2) 个位上是8, 十位上是7的数是 () 。

(3) 十位上是 () , 个位上是 () 的数是 () 。

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在在处理第 (3) 小题时, 让学生先想想, 再填填, 然后交流结果。下面是交流结果时的一个片断:

师:“这一题可怎么填呢?”

一名学生冒出一句:“随便!”。

师:咦?随便是什么意思?其他同学明白吗?

生:就是什么数都能填。

师:噢!明白了, 同学们真不简单, 能看出这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师:那可以填多少个呢?

生:99个。

师:怎么是99个呢?

生:这里是两位数, 所有的两位数一共是99个。

师:哇!太厉害了, 一共有多少个两位数你都知道。但是——— (转身在黑板上划了两个框框) , 你们的意思就是这里面可以填任意一个数, 是这样的吗? (以直观来明晰道理)

生:不能, 前面的框不能填0。

师:噢?不能填0?

生:十位上的数不能是0。

师:明白吗?那是不是99个呢?

生:没有99个。

师:考考你们, 准确是多少?相信咱们班同学一定能想出来。可以讨论讨论。

生:是90个。

师:同意吗?

师:那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是多少?

生:最小的是10, 最大的是99。

师:太好了, 为我们的精彩回答鼓掌!

在这个案例中, 第 (3) 小题是一道开放题, 本来学生独立填写, 集体交流答案后, 就可以结束了。但是当周老师听到学生说出第三小题可以随便填时, 他敏锐地发现了这里的教育价值, 即时生成问题, 进一步启迪学生思维的深入。当学生说出一共可以填99个时, 通过两个直观的小框框, 一下子让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十位不能为0, 所以括号里有90种填法。看似简单的一道题, 周老师在教学中灵活应变, 用灵动的教育智慧去灵活处理, 实现了有效生成,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上一篇:搭建平台促竞赛开展下一篇:夏夜的星空初二写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