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处的和谐初三作文

2024-08-03

深处的和谐初三作文(精选14篇)

1.深处的和谐初三作文 篇一

在我的心灵深处初三作文

说不清为什么,原本一个大胆的我而如今却胆子越来越没有以前的胆识了。

也许经过人世间许多历尽沧桑。感到有许多太多的不可思义。也许爱一个人,想念一个人,相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更是一生的事。也许一生也无法了解一个人,哎,人是一个高级思维的灵魂的人,在这个烦忙的世界里。我们也许连一个人的心都无法理解透彻。

更何况再想到更多的人生内在意义呢。有时总认为人只要真心就好。可如今我却好象谁都不认识谁了。心一次又一次伤痛到极点的时侯,还保存着一份永恒,只有在我的内心深处永远的保存着一份真爱。就算天涯海角各奔东西。今生不再相见。心中一份爱的.胆量也越来越弱,勇气也变了。

因为要相信世界观在变化,人总会在变的,如果说世界观没有变化,人类就不会前进。可我好固执,哪怕没有一点爱的胆识,我仍然会停滞在在心灵中的一份情感。

我总认为,人一生如果说有一份值得爱的情感就够了。珍藏着吧,有一种永恒。也同样珍惜吧,在我的心灵深处。我也知道那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伤痛。更是一份思念。如果说有一天我离开人世间去见到我在天国的爸爸妈妈。我同样会同这份情感一起走完我仅有的人生。

2.历史深处的落叶 篇二

我的祖父是西班牙人,在西班牙与中国的国际贸易中,他的商船到达了这一文明古国的东海岸线。在一个天空中飞着鸿雁的黄昏,他来到了露天的古董市场,也就是在这儿,祖父与淡妆淑雅的祖母完成了一个美丽的邂逅。

后来,祖母随祖父回到了西班牙,有了父亲,之后又有了我。祖父虽已头发花白,但由于拥有绝对卓越的商业才能,仍驾驶着商船穿梭在众国家之间,有时还带上小小的我。夕阳常常把欧洲大片土地浸染出镭射CD金碟的效果,而不同的国度却也反射出了来访者不一样的眼神。爷爷常对幼小的我说:16世纪,我们西班牙就成为了最早的殖民国家,曾经只有葡萄牙可以与我们抗衡。然而现在冒出许多新兴国要与西班牙一争雄雌。来,我的乖孙女,瞧瞧那些放在盘子里的国家,那么有味,它们都应该在我们的统治下。我们高兴时,施舍它们些呼吸的机会。看,那边是西属拉美,里面有许多小虫子般的国家臣服于我们。清晨太阳从西班牙升起,黄昏在西属殖民地落下,太阳是西班牙的,天空也是西班牙的!祖父与祖母的浪漫是我们家族的一个神话,但每当这时,我绝对想象得出神话中的白马王子是带着怎样眼神的侵略者。当时是1791年前后。

当王权、改革、君主制度、宪法缀满了历史枝头,历史头顶着一片血色的天空,寻觅着一面能够使其稳定发展的大旗。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了,强大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着,它正在强大;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了,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腓特烈二世改革了,普鲁士拥有了绝对的军事力量;特蕾西亚老太婆实行了她的开明专制,甚至在奥地利也取得了点成绩。我们的西班牙啊,你又将去往何方呢?

1800年,我16岁,在马德里的一所学校读书。那里的老师学生都说西班牙语(西班牙北部说巴斯克语的)。我讨厌计算和背诵,在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出生,从小接受大自然的教育。然而我又十分喜欢去附近的市图书馆,以至于逃学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程。

图书馆修建得古典雅致,有一种不含丝毫奢侈气的米色格调。晨光总是充当这座图书馆如期而至的第一个来者,而除管理员的第二个当推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人。

“你是哪儿人?”我操着很不熟练的西班牙语问,看得出,他是个土生白人。

“委内瑞拉,拉美委内瑞拉。”

“拉美委内瑞拉定是个小虫子国吧?”我条件反射似地说出,记得是祖父这样告诉我的。

他的眼神像是要吃了我似的,之后愤愤地走开了。

我意识到我是说错话了,于是赶紧追了过去:“对不起,哦,我—我的意思是—你的西班牙语讲得很不错。”我前言不搭后语。

“自从16世纪我们的祖国沦为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语便成了委内瑞拉的国语,这种语言也时时触痛着民族的伤口。”他说话时的神情很冷淡,也很严肃。

“我其实也只是半个西班牙人,我还有中国血统,但我从没有去过中国。只听别人说中国是个神秘的大国……我从小在西班牙北部长大,我喜欢恬静的生活,哦,比如说骑着洁白的马儿……你呢?”

“我?我也喜欢那样的生活……”他的态度温和多了。

“你叫什么,大个子?”

“委内瑞拉留学生玻利瓦尔。”他总是把“委内瑞拉”几个字说得很慢,仿佛着意强调似的。

……

在图书馆相遇的次数多了,再加上他比我年岁大不了多少,见到了总会聊上几句。我们经常谈一些关于文学、现在各国政治的动态,关于法国在颁布《1791年宪法》的详细内容就是他亲口告诉我的。他从不掩饰自己对西班牙的愤恨,即使在我面前,他也是大骂西班牙当权者是没有人性的东西、吸血鬼。除此而外仿佛真的没别的可谈了。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浪漫是不会挑选对立民族间的危险地带来扎根生存的,不是么?

又是一个天空飞着鸿雁的黄昏,放学后我来到了穿过马德里市的杜罗河畔。河堤边缘被凌空架起。我在上面顶着栏杆写日记,望着缓缓而去的杜罗河水,想着有一天,一条冰冷的蛇爬到西班牙的颈上,作了他的上吊绳子;想着中国的彩陶的一声被扫落成一地碎片;也想着—也想着与学校中浅薄男孩大不相同的玻利瓦尔在某天能够跨上一匹白马作为一个国度的君主出现在我面前……我把它们都写进去,即使这个薄薄的小本子理所当然地会被历史遗忘……

风在捉弄我,本子一扬,掉到了栏杆垂直下方的岸上。我懊恼得很,在一个浪漫的黄昏中,居然发生了这个尴尬的事。可正在这时,玻利瓦尔却捧着我的本子在我的视野中冒了出来。

“你在底下搞什么革命活动呢?”当他还离我很远时,我就朝他大声喊道,为的是别让他继续翻看我的日记本——最后几页是写他的。他似乎没有听到,继续顺着下面的台阶边看边往上走。终于在走到我面前时抬起了头,庆幸还没来得及翻到最后几页。

“你在这里写日记呀?好浪漫哪!”他把淡紫色的日记本还给了我。玻利瓦尔此时的孩子相把他从前的冷漠扫得一干二净。

“你在下面干什么?”

“在看一本卢梭的书。”

“卢梭?很有名的思想家吧?”

“我很崇拜他,他告诉我们被统治的国家不能再做沉默的羔羊了。天空已被法国大革命染成了绯红,拉丁美洲也将燃烧起大革命的熊熊火焰。”玻利瓦尔激动得涨红了脸。

“我其实也很反感西班牙王室现在的统治。我想侵略者晚上一定会做恶梦的。世界上每个人都应当有一颗爱好和平的心,都应当受到同等的待遇。消耗在生产武器上的钱可以造森林,建花园,盖学校。我的祖父提到西班牙占有大量殖民地时竟那样地开怀大笑,那可怕的样子使我都不敢相信他是我的爷爷。但我相信不是所有的西班牙人都像我爷爷一样,对自己的国家拥有大量的殖民地感到如此地自豪。”我一口气说出了这么多过去从没有说过的话,动机并不是只想迎合他。

玻利瓦尔听罢显得很开心,问我说:“你多大了?”

“16岁。1785年生人。你呢?”

“18岁,1783年生。你可不像西班牙人。哦,不,是不像西班牙殖民者。”

我笑了,他也笑了。笑在大雁低飞的黄昏里,似一只纸风筝,载着我们被后世命名为“乌托邦”的幻想飘向天外,飘向未来。

那一天后,我还像以前一样在图书馆碰到玻利瓦尔。

在每一簇翠绿繁茂的枝叶下面,总会有几片曾经茂盛过的叶子日渐枯黄。虽然它们享受同样的阳光,但清晨的露水却偏心地在鲜嫩的绿叶身上更多地驻足。略比玻利瓦尔成熟、更具不可阻挡意志的青年军官拿破仑,在法国历史及世界历史里大放异彩,他的上台扼制了吉仑特派的蠢蠢欲动,结束了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历史为法国的命运选择了一个精明强干的独裁者,他的作为深刻地影响了欧洲19世纪的历史进程。在拿破仑雾月政变后的1800年下半年,法国强大起来的工业终于使封建势力底气十足的西班牙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1800年秋,玻利瓦尔有了一个留学期间唯一的长假。他说他要去北部休养一下。出于友谊—我真的不知道该不该把它叫做“友谊”,我给住在北方家乡的祖父写信说,我要在秋季回去温习一下童年的感受。

在火车上,玻利瓦尔说起了法国,掩饰不住对它强大起来的喜悦,并说拉丁美洲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时机已成熟—他好像忘记了我是西班牙人。我的心情很复杂,既替印第安人、黑人获得自由有望感到高兴,也怀抱着对于民族衰亡的淡淡的悲哀。殖民统治是一种癫狂,一种难以自制的癫狂。这种毒素兴奋着西班牙的神经,我非常恐惧这种毒素被抽掉之日,整个民族躯体所产生的猛烈抽搐。

伊比利亚半岛虽然位于欧洲的西部,应属地中海式气候,但它的北部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我和玻利瓦尔来到北部一座不知名的山脚下。

金黄的落叶为大地覆盖了一层又一层外衣。这铺天盖地的落叶无休止地增厚着。新的落叶盖在旧的落叶上,最下面的变成什么呢?泥土,从最下面开始,落叶一层层在变成泥土。历史一次次刷新着它金黄色的表面,历史下面的是变成泥土的历史,历史以它否定的方式肯定着历史。人类当下的存在就这样吸取着历史泥土中的养分,呈现着耀眼的金黄,在漫长的岁月之后,再沉积成又一层泥土。

对于一个委内瑞拉人,玻利瓦尔憎恨的是西班牙人,而不是西班牙土地上的山峰或植物。在他善良的眼睛中,西班牙壮丽的崇山峻岭在夕阳的照耀中呈现出一种很无辜的表情。山峰从底部的金黄向上逐渐过渡到银白,山顶的积雪洁白如玉,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我们登上山顶吧!”玻利瓦尔踌躇满志地说。

我笑笑,心想这太困难了。但看到这位异族的同伴如此执着的神态,又望了望他背包中充足的食品,实在找不到一个推脱的理由。

那天晚上,皓月当空,秋风和煦。没想到,玻利瓦尔还是一名登山能手,他带领着我沿着狩猎人踩出的小路攀登着。

第二天早晨,我们登上了山顶,上面的世界仿佛是外星空间,只有我和玻利瓦尔是其生命存在的唯一确证。谁说历史总是黄褐色的沉淀,高处不胜寒的银白色寂寞岂不更可以充当她照亮未来的闪光之点?

玻利瓦尔诗情满怀地把一捧山巅上的“碎银”放到我的手心里。多美妙的反应——我的手心被冰得变成粉红,这粉红上升到了脸颊,又将这手心里蓬松的雪映成玫瑰色。

“多美好的历史都会像这雪一样消失。”看着因手掌的热量而开始融化的雪,我如同看到正在枯萎的玫瑰。

“不,它只是变得温暖了,带着你的体温,以水滴的形式又回到了大地。它吸纳了你—一位善良姑娘的灵性而凝结成一种新的永恒。”

我沾满雪水的手掌微微冒着热气,飘升出一种远古图腾般的幻影。玻利瓦尔用他的中指沾了一滴我手心中的雪水,点了一下他自己的额头,满脸肃穆地说:“今天,我接受了大自然之神所赐的雪山圣水的洗礼。我要对着这初生的太阳发誓:为拉美的独立自由牺牲自己的一切!”一阵晨风拂过,他的声音随着闪晶晶的碎雪颗粒浮游在这山峦之巅,久久回响在历史的深处。在我心中,玻利瓦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拉美民族英雄形象,一个像一百多年后小说《牛虻》的主人公亚瑟一样的革命党人形象。虽然他当时只有18岁。

我终于抑制住了奔涌欲出的情感洪流。仅就我读过的那些惊天动地的历史而言,似乎根本没有一丝儿女情长、花前月下的立足之地。再美好的情感都像书写时墨迹里的水分一样,在将人类历史记载到羊皮纸上的一瞬间,就被干燥的空气蒸发掉了。谁敢保证缠绵的情感对一位划时代的英雄不是一条锁链呢?恍惚中可怕的事情从天而降了,就在下山的途中,我脚下一滑,那被冰雪染成玫瑰的手指就在我和未来英雄绝望的对视中滑离了他温暖而真实的世界,甚至没来得及留下最后一句话。

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我着地了,没有疼的感觉。是死了吗?可我为什么还会感到冷?我睁不开眼,却可以听见玻利瓦尔在呼唤我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声音近了,一会儿又渐渐远去。我的嗓子像是被冻僵了,怎么都发不出声音,我是昏过去了么?为什么我还能听到他呼唤我的名字?我就这么轻而易举地退出我刚翻开第一页的历史了吗?玫瑰色的花季只在我的手心里留下几滴晶莹的水珠吗?

之后便是我感觉不到的时间—使爱因斯坦受挫的时间;迫使天才霍金斯画出四维图象加以解释的时间。

历史和时间是一对若即若离的神秘夫妻。他们不甚恩爱,但又白头偕老,人类一会成为他们的宠儿,一会又成为了他们的弃儿。

我醒了过来,身边的人说的还是西班牙语。他们说现在是21世纪。我问他们知不知道玻利瓦尔在哪?他们说,是那个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吗?他在孩子们学的历史教科书上。

我真不明白,我冻了二百年的身躯是怎样暖过来的。我们老家的红屋顶没有了,祖父带着他的笑声没有了,玻利瓦尔豪迈的声音没有了,……可至少马德里的米色图书馆还在,那个铺满落叶的无名山峦还在,18、19、20世纪的历史纪录还在,它们还能给我一点真实的感觉。

我看上去依然是一位健康的少女,还是16岁的花季。

我户口本上的出生年是1985。但我深知,我已是个200多岁的老太婆了。现在的西班牙已不再让我尴尬了,它在世界上多少有些无足轻重了。它是当今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不再拥有殖民地,摆脱了让自己善良的同胞产生罪恶感的阴影。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呵!

翻开孩子们的历史教科书,彩色插页上画着拉美的民族英雄玻利瓦尔。他真的做到了他想要做的事,实现了当年在雪山顶上对着晨光立下的誓言。画面上,他额头上的水珠似乎还在。

每当这个名字从人们的口中说出,我就会与他分享着留芳百世的荣幸。假如有像科幻影片中那样的时间机器,我一定会不遗余力回到那个原本属于我的时代。即使那是个混乱的时代,血腥的时代,因为那里有我有血有肉的英雄偶像,有被挚爱融化的雪水所浇灌成遍地花锦的层层落叶。

历史原本是有着俊美面孔的年轻人,为了磨砺人类的坚毅,他心甘情愿地让皱纹爬上自己的脸,任人类纠集在一起,排着凌乱或整齐的队伍在自己的面颊上跋涉一个个山脉与江河。而在他身旁,那个叫做时间的老太婆,则安详地坐在火炉旁,为这些不辞辛劳的跋涉者们打着毛线袜子。

历史为情感镶了一个沉重的金色画框;情感为历史蒙上了一层薄薄银色的面纱。对只有一次生命的个人来说,夹杂着情感的历史和背负着历史的情感,到底哪个更有价值?

再后来我离开了西班牙,去了祖母的祖国—中国。在一个小镇露天的古董市场(也就是我祖父和我祖母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边的一个小村庄住了下来,在那里,黄昏时总有鸿雁飞过,秋天的房前屋后总是铺满厚厚的落叶……

3.初三优秀作文:记忆深处 篇三

他是我的爸爸,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他的怀里有我喜欢的温度,他的肩膀是我避风的港湾,他没有呼风唤雨的权势却足以在我心头栽种无数朵幸福之花,他布满老茧的宽厚手掌成了我栖息的海洋,父亲,原谅我多年以后才读懂他。

爸爸在厂里上班,他的同事都叫他“老大憨”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叫他,是在欺负父亲没文化吗?我不解。我也曾问过他,而他只是笑着说:”没事阿,我喜欢这个称呼,叫起来特别踏实。”那笑容真是灿烂,如菊花般的,有大把的阳光藏在里头。

上了初中之后,很少和父亲见面了,只知道,他老了,头发全白了。终于有一天忍不住给他打电话,电话那边的他很艰辛,我说我想他了,想吃他做的饺子。父亲也只是“嗯”了一声让我好好学习,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也在想我,我只能好好学习带着一丝丝的希望等着他来。终于,晚上的时候,我看到一个身影,我下意识的叫了声“爸”然后跑过去抱住他,我和他早已是热泪盈眶。他问我在这里过得好不好我含着泪水嗯了一声,我不能让他担心,尽管生活很艰辛。爸爸用手抚摸着我,我已经好久都没体验过这种感受了,只是觉得很幸福。父亲的手破了,我问他怎么的,他也只是说不小心伤到了,我懂他,我更爱他。

记忆中,他从来没哭过,他说不流泪的男人才坚强,坚强了才能保护他之所爱。他总是咋暮色悲凉的时候牵着我的手,用厚实的手掌轻捻我的头发。他说,怎么长得那么快,还没抱够就快抱不动了。残阳满满扑洒在他的脸庞,皱纹显得那样悲伤,白发来得那样慌张。我的父亲,他在苍老。就像稀稀疏疏的星空洒下几抹流星的剪影,就像高大苍翠的树木惊慌失措步入冬季。我的父亲,时光带走你的容颜却带不走你蓬勃活力的心。我的父亲,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是你灿烂的阳光。

4.初三学生作文:心灵深处 篇四

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知道海伦凯勒,在她小时候生了一场大病之后,就失去了光明,并且声音从她耳边消失了,她自己活在了黑暗的世界当中,因此,她对整个人生都有绝望的感觉。于是她就想方设法的伤无辜,她还有一个妹妹,有一次她差点伤害到自己的妹妹。但是,她的父母不仅不怪她,反而为她请了一位老师,让她开始接触知识,但她仍然是之前的态度,对任何事是不闻不问的,当老师带她去了一条小河边,让她触摸着水并在她的手上写了水的英文,接着,她触摸了多种事物后,海伦凯勒从此改变了内心的想法,有以前的狭隘。自私。悲观慢慢地被一种无形的东西所取代。明白了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怎样才可以使自己有价值。她勇往直前,永不退缩。最后她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一本书,也体现出她对光明的梦寐以求。

一位纽约双学位的高材生,她放弃了高薪,而选择了去西藏。当她再一次踏进西藏这一方净土时,看到的是西藏当地居民贫困落后的生活,虽然贫穷,但是他们得脸上却洋溢着真诚的笑容,所以她内心被感动了,她决定为西藏做点什么。因此,她在西藏成立了一家社会企业,尽管她遇到了多种困难,也动摇不了她的决心,因此,她改变了西藏人民的生活与命运。

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刚上车的男孩请司机等一等她妈妈,过了一会儿,孩子的妈妈还没有到,车上的乘客开始埋怨了,有的说:“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浪费。”有的虽然不说话但也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大家正交头接耳的说着,这时那位母亲过来了,人们就开始说:“你为什么不走快点,这么慢都耽误了我们的时间。”可当母亲的腿开始上的时候,男孩过去扶上来,人们才看见这位母亲一瘸一拐的上了车,有几个人都坐着不给让座。男孩的母亲就这样站了一路,直到下车。在这期间难道就没有一个人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吗?我觉得有,只不过是他们的行动没有顺应内心世界而已。

5.深处的和谐初三作文 篇五

一个晴朗的周日,我去书城看书,不一会儿,便入了迷,丝毫没有注意外面的天色。“轰隆——”一声巨雷将我惊醒。不是吧?刚刚还阳光灿烂,我可没带伞啊!我连忙放下书,匆匆往回赶。

尽管我一路飞奔,但还是淋了雨。我站在一家店门前避雨,望着倾盆而泻的大雨,只能哀叹:“这雨得下到什么时候呀!”

雨越下越大,我抱着胳膊,不时偷偷往店里瞥几眼,生怕店主人嫌我站这儿影响生意,出来将我赶走,我几次想冲进雨里,又犹豫不决地停住了。这么大的雨,等到家非得感冒不可!我只能不住祈祷雨快点停下。可过了好久,雨势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我也愈发忐忑,缩在角落里,努力减少自己的存在感,避免引起店主人的注意。

“吱呀——”门被推开了。完了,完了,肯定是来赶我走的!我低着头,说了声“对不起”,然后眼一闭,心一横,就准备冲进厚厚的雨帘。

“唉,别走呀!”我疑惑地转过了身。一个阿姨笑吟吟地看着我:“进来躲躲雨吧,别受凉了。”我愣住了,一时不知该干什么。她抿嘴一笑:“别站着呀,快进来。”我将信将疑地走了进去。

进去后,她走进一个房间,端出来一杯热水,递到我手里:“喝吧,小心烫。”看着茶杯口缭绕着的云雾般热气,我顿时感到有一股热流涌遍全身,鼻子也酸涩起来。我接过杯子,那一句“谢谢”哽在嗓子眼里,我小口地喝着,点点滴滴都流进了我的心里,滋润着我的心田。

不久,雨停了。我向那个阿姨说了声“谢谢”,她用笑脸把我送出了门。

6.记忆深处的伤害 篇六

我十分孤独。所以从开始学习写作文起,我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晚上做完功课之后,我都要尽情地在日记上倾吐我的酸甜苦辣和我的秘密心情。日记,成了我最要好的朋友。

在这种状况下,我考上了我们市的重点高中。学校离家很远,为了节省往返的时间,我每天早上都带着午餐去上学,中午在学校里把饭盒一热,就在教室里吃。带午餐的同学还挺多,大家免不了会在一起“交流”,要是觉得哪个同学带的什么菜好,我就会在日记里提上一笔,有时有人夸我带的菜,我也会顺手写上一两句。

开始还没留意,后来,我慢慢发现,凡是我在日记里记过的那些味道不错的好菜,隔上一两天,妈妈就会让它们出现在我的饭盒里。莫非他们偷看了我的日记?我不愿意相信。在这之前,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我的日记本就在抽屉里放着,我从没有上过锁。我丝毫没有怀疑过父母,他们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编辑,那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他们怎么会这么做呢?

但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发现日记里的书签好几次被动了地方——对这种细节,青春期的我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敏感。

我还是没有贸然出击,我想了一个花招儿。那天晚上,我在日记里写道:“中午,大家在教室里吃各自带的盒饭,张伟丽带的是土豆丝,是用青椒丝和肉丝拌着炒的,脆脆的,麻麻的,真香!张伟丽的妈妈真好!张伟丽真幸福!”

第三天早上,我打开饭盒,扑入眼帘的便是青椒丝和肉丝拌着炒出来的香喷喷的土豆丝!我愤怒极了,当即就把饭盒扣到了地上。妈妈吓愣了,呆呆地看着我。我冷冷地说:“你们是不是看了我的日记?”妈妈说不出话来。爸爸走过来说:“就是看了日记又怎么样?你也不能这么对待你妈妈!”我叫道:“那你们是怎么对待我的?你们知不知道你们这种行为有多么不道德!多么卑鄙!”说完我就冲出了门,在大街上逛了一天。那是我第一次逃学。我忽然发现这个世界实在是令我失望:连父母都不值得信任,生命还有什么意义?连生命都没有什么意义了,那么学习呀,成绩呀,高考呀,前途呀等等这些附属品更是不值一提。现在想起来似乎难以置信,但是我确实就是这样钻进了牛角尖里,开始了严重的心理封锁和自我幽闭。往后的事情愈发不可收拾:我成了那个时候少有的“问题少女”,被学校建议休学一年。

休学之后,也是无处可去,那时候心理医生和心理诊所还是个许多人闻所未闻的新鲜名词。我就那么守在家里,和父母几乎不搭腔。他们想和我说话,我也不理他们,只是把自己关在房里胡思乱想,有几次甚至差点儿割腕自杀,只是因为勇气不足而临场退却了。过了一段时间,爸爸给我办了一张图书馆的借书证,我就开始去外面看书。就这样,我熬过了漫长的一年——现在想来,能熬过那一年,还真亏了那些书呢。

这之后,我又到一所普通高中复读,高中毕业又上大学,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工作。不知不觉间,我的生活又步入了正轨。唱歌、跳舞、交朋友,成了一名平凡而快乐的年轻人,以前的阴影似乎淡淡隐去了。

24岁生日那天,妈妈做了很多菜——24岁是本命年,父母相当重视。其中一道菜就是土豆丝。看到土豆丝,我一下子又想起了旧事,便以开玩笑的口气对他们回忆起我当时的糟糕状况,没想到父母当时就都哭了。妈妈说:“你知道这些年我是怎么过来的吗?看到一盒土豆丝把你弄成了那样,给你承认错误,聊聊天,谈谈心什么的,你都不让,我真是连死的心思都有啊!”

我震惊极了。我从没有想到那盒土豆丝居然在父母的心上也压了这么多年,并且膨胀成了沉重的千斤担,而且他们负载的是自己和女儿的双重痛苦。当年他们固然有错,但从本意上讲,他们也是为了我好。他们虽然是父母,可也并不是圣人,他们也有犯错误的权利,也有在人生中学习的权利。他们也像我一样,是个会受委屈的“孩子”,需要在犯错误和学习的過程中得到理解和宽容。

此时,我终于明白了,也许我们对待父母最公正的态度,就是用成人的态度而不是孩子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与他们平等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和尊重他们。

7.深处的和谐初三作文 篇七

每次登QQ,总会有一些非常类似的话:吃过了吗?今天过得好吗?要多吃点儿啊……对于那一大长串的问候,有时候我会觉得不以为然。无一例外,这些问候,都是我的同学发来的。

曾经在微博上看过一句话:“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人。”真正的好朋友,不是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话,而是在一起没话说也不会感到尴尬。在我周围,朋友似乎很多。但他们好像都有一大特征:在班里没话说,而到了放学、上了QQ,就有一大堆话。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很烦,但我觉得,如果有这样的人陪在身边,很快乐、很幸福。

他们会叮嘱我多吃点儿,提醒我注意休息,甚至有时还会留下来跟我吵嘴。这是一种关心么?是的,真正的朋友不必用太多语言来说明,那些肯留下,和你吵嘴的人,才是真正对你好的人。

8.和谐共处初三作文 篇八

人类发展的速度可谓是风驰电掣了,前的家乡还是一片荒芜,而今天已被建成了工厂。楼房,鳞次栉比,数不胜数,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精神文明却一再被削弱,因为它与物质文明是相对的,自然环境的主人们-动物退避三舍离开它们的栖息地,离开那个曾经让他们赖以生存的家……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笔下的燕子“争春”的景观惟妙惟肖,然而今天,虽是高楼大厦,热闹非凡,但人们却再也看不到这如诗如画的景观了,人们的观念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从开始的.戏鸟,赏鸟到现在的捕鸟,猎鸟,鸟儿们没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自然被逼无奈“迁居”了。即使是“迁居”,也难逃厄运,拖着疲惫的身躯毫无目的的迁徙,还必须提防人们的“暗箭”。才飞到一半,人们一弹弓。则一命呜呼了,是否这会更好些呢?或许这是解脱的最好方法-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至少可以让自己“瞑目”了。

与此同时,是否我们人类应该反省自己呢?有人会说:这完全是物质的高度文明所带来的恶果。我们难道要放弃物质文明吗?或者抛弃动物,抛弃自然?也许我们根本不用去面临这个痛苦的抉择。我们为什么不能让物质和精神文明兼备呢?人们曾从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极端走到了厌恶动物的极端,现在,我们也能倒退回去。我们需要物质文明,但我们更不愿割舍精神文明,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动物在高楼大厦上安家,给动物在喧嚣的城市里找个家!

9.花儿深处的芬芳 篇九

每朵花都是香气的凝聚,能不能够感受到花香,取决于你的心灵;每一件事,都是智慧的化身,可不可以从中寻找出新的出路,则取决于你的处世态度。

每朵花都是精致的化身,只能用心灵才能闻到花儿的芬芳。

每一件事都是智慧的化身,我们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才可能发现智慧的所在。

每一个人都是神灵的化身,只有观看自己的旁人才可能发现神灵的身影。

对待生活,我没有过多的感受,我只想用心去充实每一天,我想这才是对待生活的智慧所在吧!

智慧,多么简单而又错综复杂的两个字啊!我想只有用心对待生活的人才可以拥有智慧。可是,拥有智慧的人就一定用心对待生活吗?

也许有一天,我们抛开一切仅仅只是想用心灵来感受花儿深处的芬芳。

花儿深处拥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称它为花儿。

智慧之所以称之为智慧是因为它拥有了太多常人无法拥有的东西。 用智慧对待生活,你才可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你才会对未来充满期待!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更换新的内容,所以我们要用最饱满的热情和最丰满的智慧来迎接! 让我们用心灵深处那最纯洁的阳光来吸收花儿深处的芬芳。

让我们用太阳深处那最亮的彩霞来迎接智慧的挑战。

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来对待生活!

用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你方可从中得到智慧!

用智慧对待生活,你方可从中得到阳光的心态!

10.时光的深处作文 篇十

她是钟书先生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她是《围城》中的唐晓芙。唐晓芙不爱写信,杨绛也不爱写信。

她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女子。当他的父亲问她:“阿季,让你三天不读书,你有什么感觉?”她说:“有点难受。”“那让你七天不读书呢?”她说:“那这七天都白活了。”她一生所求,就是希望在动荡乱世中拥有一张书桌。

在那段痛苦的.岁月中,她没有消沉下去。纵使乌云蔽日,在她看来每片乌云都镶有一道金边。

年逝,朱颜易改,唯有不变的就是岁月深处的那一丝从容与淡定。

她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位百岁老人所著的《走在人生边上》一书,文字中透着初生婴儿般的气息,纯净无暇。

她在一百岁感言时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11.内心深处的刺痛 篇十一

马尼拉劫持旅游大巴事件发生后,菲律宾的旅游业面临公关危机。香港当局对菲律宾发出黑色旅游警告,取消所有赴菲旅游团。同时,国家旅游局也立即启动外交部的应急联系机制,在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上提示中国游客近期谨慎赴菲的旅游风险等。一时间,打算在“十一”赴菲的游客纷纷要求退团,减少出游风险。菲律宾旅游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国家形象也声名扫地。严重后果,引起各方对事件的深度关注,菲律宾如何解决公关危机是一次考验,但在事件后,我们应反思如何才能将游客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现游客在户外频频发生意外事件。从爬山被困、意外受伤,交通事故中暴露出游客防范意识普遍薄弱。在此提示游客出行前,应首先了解目的地的周遭环境、带好户外用品做足充分准备。更要加强对旅游风险,自我保护意识的知识普及。例如一些自助游、跟团游等应购买旅游意外险等。一旦发生意外,应及时报警或与驻外交机构取得联系。

12.记忆深处的母爱作文 篇十二

母爱像一杯淡淡的茶,需要细细品味;母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暖意入心窝;母爱像朝霞的光辉,让人无法忘记……母爱又像一部经典名着,让人铭记在心。

记得那是一次夏天的黄昏,我和同村的几个伙伴相约去村东的河边玩。我们商量着要换个地方,于是不一会又去了河对岸的丘陵玩。天色渐暗,夜幕降临,我们玩得尽兴,仍然没有回家。妈妈见我没回家,就在黑夜里敲邻居的门,询问我们的去向。一位刚刚归家的邻居说看见我们在河边玩,妈妈一听急忙回家拎起铁锹,找的我伙伴的家长,一行十几个人匆忙向河边跑去。

到了河边一望,连个身影都没有,妈妈像疯了一样用沉重的铁锹搅动着冰冷的河水,冷风吹过,把妈妈呼喊着我的声音带到了天涯海角。山谷回声不绝,撕心裂肺的喊叫传遍整个村子。妈妈喊累了,也叫累了,把铁锹插 进地里,倚在铁锹上,望着同样疯狂的父母,无奈的垂下了头,几滴浑浊的泪水滴进脚下的土地里……

突然,几声清脆爽朗的.笑声想利剑一样划破天际。疯狂的父母停止了呼喊,妈妈也抬起头,向他们一样用心倾听着唯一的线索,像兔子一样竖起耳朵确定着这一希望线索的方位。又一声笑声传来,父母们拿起工具,飞也似的奔向那个方位。终于,在一个隔音的丘陵后找到了我们的踪迹。冷风吹过,妈妈与我四目相对,她扔下铁锹飞奔过来,拥抱着我,担心的泪水像决堤的河水一样夺眶而出。妈妈的担忧随着我的声声安慰和泪水的奔涌烟消云散。

13.深处的和谐初三作文 篇十三

欢乐覆盖了我们所相识的岁月,花园里、操场上、街道旁……留下了我们轻松的步伐,不会忘记最后一次春游,最后一次运动会,最后一次愉快地玩耍,最后一次考试……点点滴滴汇成了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我们都彼此成长,收获快乐。

木偶、瓶子……记录着我们点点滴滴的友谊。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墙角花开时,你欣喜地拉着我过去看;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温暖的阳光下,有影子在欢笑与奔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热闹的街市里留下一串串愉快、轻松的脚步……

一次次的比赛与活动电影般呈现在脑海里,团结与合作,我们彼此收获快乐。一段六年的快乐时光,沉载了太多。我们笑着毕业,笑着说再见,最后各奔东西,闷热的风吹走了欢乐,寂寞与不舍独自徘徊在校园里,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在一种叫“时间”的推磨下,越磨越淡,越走越远。开学了,太多的事,积压在一起,无忧无虑、早已成为记忆。一次朋友的问候——“最近还好吗?”我不由浅浅一笑。温暖铺天盖地地卷来。一次偶然,在街道旁,看到一抹熟悉的微笑,不由微微一愣 ,欣喜渐渐漫开,扬起嘴角。记忆深处那些时光,令人怀念……

翻开相册,记忆深处的闸门打开,蔚蓝的天空下,扬起笑容,摆起手势,“咔嚓”一声,微笑定格在这一瞬间。想起你们,总是黯然失神,沉寂在过去,记得你们曾经说过,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要用坚强去面对一切!

抬起头,仰望天空,几颗小星星镶嵌在夜幕上,独自闪耀着独特的魅力,静静的俯视下面的一切。是啊,过去的将成为回忆,过去如此快乐,那么,也让未来充满快乐,现在换了一个新的环境,也很好,有一群可爱、顽皮的的同学,有负责的好老师,天天都在欢乐中度过,笑容一直在教室里不肯溜走……让那些在记忆深处的花朵,永远绽放!

14.历史深处的忧虑 篇十四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带一本书去巴黎》。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这本书是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之一,作者是一对九十年代初就移民美国的青年夫妇,在国内的时候,他们曾经插过队,“文革”结束后上了大学,毕业后做过大学教师,也下过海,经历过上一辈人经历过的所有事情。到了美国以后,似乎做了一个地道的美国农民,种花、卖花,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闲暇的时光,夫妇俩会把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思通过书信的形式写给国内的亲友,后来编成了集子,就是现在看到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每一集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一如这本《历史深处的忧虑》。如果单单是介绍美国的人情风物,自然不会引起我这么大的兴趣,大多数人对这套书的钟爱还在于“他用讲故事的手法,生动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和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已付出的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在这第一本书里,林达主要是从美国的《权利法案》说美国的三权分立中的司法权。书中有很多的案件,特别是辛普森案件,通过很多的案件,林达表述了一个事实,美国人在针对国家行政权对人的权利上的种种干预的忧虑,胜过了他们对其他的关注。

他们更多的考虑在维护那部拉法耶特提出来应该诞生的而此后真的诞生了的《权利法案》,就像林达说,当你看见那个法案的时候,你不会有一个能触摸到的感觉,它仅仅是个概念,但,当这些案件一个个在你面前对应着《权利法案》的时候,这部著名的法案才真的活了起来。才真的开始有点像拉法耶特曾经第一个起草的那部《人权宣言》。

其实,以往对于美国的了解寥寥,多半来源于历史课本以及电影电视。这本书带我慢慢走近这个社会,发现了许多以前稍有耳闻但没有仔细想过的细节,颇觉受益。有几点我是特别佩服美国人的:

一是对于法律的认真与谨慎。宪法在建国时初定,到现在200多年没有更改过,修正案也只是通过了26条,但每一条每一个字都在切切实实发挥自己的作用。其他法律也是一样。因此,国家和公民对于新法的制定和旧法的更改都非常谨慎,每次都要引发很大争论甚至抗议,法律条文需一字一句斟酌,以避免任何一点对于公民权利的损害和对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大。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公民都懂得用法保护自己。法律是判断事情的最基本准则,事情只有合法不合法之分,没有好不好之分。

二是传统的完好延续性。我很佩服美国精神的一点,在于他们200多年来一直延续着建国时的理念。首先开国的领袖们就很伟大,他们夺取了政权,想到的却是如何用法律限制政府的权力,以免造成专制局面,他们强调公民利益高于政府;然后,这种理念又不可思议地完好传承了下来,中间经历过争论、动乱、战争,但基本的精神没有丝毫的改动。任何一个政府都没有妄图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任何一个时代的公民也没有一时放弃对个人权利的维护。这一切,我想,应归功于三权分立的格局与宪法的基本精神吧。

三是公民对于“我”与“他”的认识。美国人对于他人可谓是热情有加。一个普通人的案件可以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受到的不公对待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为之呼喊。他们认为,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同样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维护他人的正当权益也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我想往这样的社会意识,它让整个社会变得有序、充满生气,并不断修正着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我肤浅地猜测,也许这跟美国法庭的援引先例制度有关。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一样,一直都知道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但从未考虑过他们自由背后的代价。自由这个词常常被我们理想化了,以为自由就是无限制,就是随心所欲,就是无论做什么都会得到包容。然而对于自由的代价,我们考虑的太少。

什么是美国自由的代价?这是作者全本书想要阐明的问题。美国人为了自己的自由放弃了很多东西,比如公民拥有枪支的自由威胁了人们的人身安全,比如对被告“无罪假定”等种种有利规定威胁了社会的安定,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可能会危害国家安全。我想这放弃的种种,都可归纳为“安全”二字,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群体的。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的美国的自由,确实像作者所说,是超出想象的。但是更令我感慨的,是美国人对他们的自由的选择,对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的接受(尽管这接受有时并不那么让人好受),以及对自由从未间断过的追求。他们追求阳光,却不盲目的忽略阳光下的阴影,阳光愈明亮,阴影也就愈加的黯淡,但不能因为阴影的出现,就连同热爱的阳光一起抛弃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却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像在美国一样的深入人心。

书评:

1. 我是在大学的图书馆找到这本书的,一借再借,摆在枕头边好久,每天看看,仔细品味,确实是难得的好书。 作者更多的是对美国根本的深入剖析,而并非对美国社会的泛泛而谈。从林达的书中,可以看到美国社会的根本。 比较喜欢讨论辛普森案件的那一节。

——glj

2. 这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290页的小册子我居然读了整整一个星期。收获和感触都非一般的书能相提并论。在我刚开始阅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时,我对序言里的“1996年”颇有抵触情绪,因为我个人觉得评论性或者对比性的文章出版超过3年阅读的价值就非常低了,因为我们的社会基本是在以光速前进的,人们意识也是,很多几年前觉得很严重的问题,现在再看往往觉得也不过如此。因此我一度非常怀疑此书的阅读价值。

——字母D

3. 这本书涵盖了许多我不知道的知识也澄清了许多以前让我有个大概印象却不清晰的地方。比如,我不知道华盛顿在完成了独立战争后解甲归田,四年之后,因为各个州的混乱局面以及财政金融的需要,再重新出山,组织了立宪会议,而后才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痞子笛

4. 读这本书是出于偶然的原因,但是一看完序言就觉得自己的选择不错。书的封面上写着“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当我看完全书之后,我觉得作者做到了这句话,他让我这个基本上对美国完全陌生的人能够在读完本书之后对美国有了几分认识、有了几分好感,而且这些好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

——flate

5. 起先我并没有对这本书寄予过高的期望,近距离看美国的前缀,已经给了它一种平易感,这样的书一般是没什么探索价值的。但当我读完之后我才觉得林达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说理的功夫是一点也不差,就是这么一本由十几封信组成的随笔一样的小书中,便可以窥见美国宪政与公民社会闪烁的光芒,有光芒的地方自然会有黑暗;但没有光明的地方,一定满是黑暗。

——止雾微熙

6. 围绕着美国的自由,作者用在美国极具代表性和轰动性的案件,如“辛普森案”,三K党案等,塑造出一个真实的为自由付出代价的美国,一个为防止国家机器损害人民自由立下宪法限制政府权力的美国,制度是为自由而生。

——海上青

《万历十五年》

作者:[美] 黄仁宇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潜规则》

作者:吴思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吴思在“文革”末期时曾经下乡,于人民公社中担任生产队长,因此对于中国农民的苦境与农村问题有颇深的体会。长期关注中国农业领域,使吴思完成了《陈永贵:毛泽东的农民》这本书;亲身接触社会基层百姓的体验和心得,也让他日后谈到中国农民的心态和利害逻辑时,特别显得入木三分。

《总统是靠不住的》

作者:林达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本书是《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的姊妹篇,作者继续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我也有一个梦想》

作者:林达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本书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理趟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自由在高处》

作者:熊培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内容简介:《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

《不分东西》

作者:闾丘露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生活中的图形测试题及答案下一篇:计算机辅助翻译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