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2024-07-09

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精选12篇)

1.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篇一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问卷

指导语:同学您好,我们是希望学院大三心理班的学生,我们正在做有关大学生适应能力的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基本情况,您的回答无所谓对错,只要能真正反映您的想法就达到我们这次调查目的。希望您能够积极参与,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完全保密。调查会耽误您5分钟左右的时间,请您谅解。下面每题后都有“A、B、C”三个选项,请将符合您实际情况的选项填写在每题后的括号里。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性别:年级:

1.我最怕转学或转班级,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9.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0.即使有的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1.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I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

快()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

会出差错()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使自己

镇定下来()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针对我院护理本科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测试者身体健康, 均否认有精神异常既往史和家族史。

1.2 调查方法

对我系即将进入医院实习的护生进行集体测评, 统一发放调查表,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无记名作答, 不与他人交流一次性完成。共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95份, 回收率95%。

1.3 调查工具

Schwarzer等人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自制护理本科生心理适应能力测试量表。

2 调查结果

见表1、表2。

3 调查结果对比与分析

3.1 心理适应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 心理学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 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作出能动反应, 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坏境变化和自我发展的要求, 使主体与坏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 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由此可知, 自我效能感与自信心有关, 而自信心是心理适应能力强弱的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由调查表的数据可以看出, 自信程度与心理适应能力显著相关。

3.2 心理适应能力与自我效能感对护生产生的影响

在受到威胁或面对困难时, 心理适应能力如何, 关键取决于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使护生面对其护理对象时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感觉难以学以致用, 她们会因此失去继续学习的目标, 迷失前进的方向。而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积极从事相应活动, 努力解决困难, 在实习过程中不论从心理适应能力还是知识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 达到实习预期很好的效果。

3.3 自我效能感与护生心理素质及职业发展的关系

首先, 对护生工作积极性等有影响。护理工作责任及风险相对于其他行业大, 护生初入临床心理变化起伏大, 很多护生由好奇、兴奋很快转为烦躁、逃避。护生只有提高自我效能感, 设定前进目标, 淡化护理工作对护生的消极影响, 才能有效避免职业倦怠。其次, 对护生学习动机、兴趣、情感等有影响。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使护生在面对新工作带来的考验与挑战时, 对自己的能力有充足的信心, 乐观承担各项工作任务, 努力学习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等。第三, 自我效能感对护生职业发展也有影响。低效能感的护生不相信自己能力, 在进入临床时毫无热情, 倾向于选择容易的任务, 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 常常设想失败带来的后果, 导致过度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反应, 心理适应能力降低, 不利于其职业发展。而高效能感的护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为自己常设立较高层次的目标, 尝试高难度的工作, 从而为今后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对策与建议

4.1 岗前培训

举办岗前知识讲座, 护生实习前邀请实习医院老师进行授课, 通过临床实例分析, 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护士的日常工作及生活等, 帮助护生消除思想障碍, 为她们指引方向, 做好实习准备。针对护生存在的焦虑、害怕等心理, 可在实习前安排见习, 对医院环境及工作性质有一定程度了解。见习也是验证课堂知识和训练护理技能的手段之一, 还可以使护生享受成就感, 从而激起护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4.2 心理讲座

在进入实习医院之前, 可对护生开设心理讲座, 介绍心理学知识, 掌握情绪调控技巧, 培养积极的态度, 使护生能在实习期间尽可能自我调节, 消除不良情绪,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及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4.3 增强护生实习的自信心

从理论教学转变为临床实践, 由于角色转换, 对专科护理知识的缺乏, 使护生普遍存在着胆怯、紧张心理。护生实施护理操作之初, 由于熟练程度不够, 应变能力不强, 加之与病人沟通不到位, 常把自己置于被动、紧张的心态中, 严重束缚了工作积极性。为此, 带教老师对护生应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 着重介绍专科特点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教会她们如何避免差错事故等, 使她们尽快适应、熟悉工作。同时, 临床带教老师也应在生活上对她们给予体贴和关怀, 使护生心情舒畅积极投身护理工作中。此外, 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是减轻护生胆怯、紧张心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实习生进入临床前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基护及临床各科的护理操作进行复习训练, 使护生对各项操作都做到心中有数。在实习期间, 临床带教老师应注重个体差异, 直接或者间接提高护生的自信心, 提高她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增强自我效能感。

4.4 增强护生对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由于社会对护士职业还存在一些偏见, 使有些护生不敢正视自己的职业, 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初到病房怕苦、怕脏、怕累, 不愿为病人做生活护理, 不愿护理危重病人。带教老师应循循善诱, 用事例说明护理事业是高尚的事业, 帮助她们自尊、自爱、自强, 增强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4.5 培养良好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的培养可在学生入学时就实施, 以指导护生掌握有效沟通的行为规范与交流技巧, 克服交往中羞涩、自卑、依赖的障碍心理;指导护生养成对老师、年长患者使用敬语、谦语, 对同事、年轻患者使用亲切友好用语的良好习惯, 以促进相互间的有效交流。

5 结语

护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 也影响教学质量和护理安全。只有消除影响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 增强护士的自信心, 才能提高护生实习质量, 使其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对于护生心理适应能力及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且有价值的。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工程, 需要与学校、医院有机结合,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共同提高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要强化护理适应能力, 教师要提高自身带教能力, 关爱护生, 关注其心理健康, 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实习角色并取得患者的信任。护生要强化专业思想、更新观念, 正确认识自己、人生和社会,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学会自我疏导、调节,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开朗、进取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3.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篇三

关键词:教育培养 认识自我 自我管理

今年有幸成为一年级的班主任,这对我来说可是不小的挑战。小豆豆们啥也听不懂,动不动就爱哭鼻子。学前教育时就有哭闹的找妈妈、找爸爸的。面对这些我不禁皱起了眉头,可光皱眉头也不行呀,还要开展工作。我想首先要让孩子们认识自己,帮助孩子们适应学校生活,成一名小学生。

一、树立我长大了我是小学生的意识全面认识自我

针对班中早到校哭闹的现象分析孩子哭闹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幼儿园自由而且很多事情要自己做)针对原因引导学生懂得学校与幼儿园的不同,小孩子要长大学习本领而且要慢慢地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讲道理的同时开展活动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上学有意思。我经常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我在晨会、少先队活动中向学生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 与家长联系进行“我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的活动强化学生的意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我非常注重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对自己可能成功的事感兴趣,而不愿去干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因此,不断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成了调动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手段。我在工作中常用的基本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如“课堂发言星”“文明守纪星”“快乐之星”等通过给予学生各种小称号激发学生的上学愿望,从而使那些不愿上学的孩子尽快的适应小学生生活。

二、在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中锻炼自我

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学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结合少先队的活动开展“我是小榜样”我能管好我自己的活动我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具体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实践:

1、我是文明小天使。借助晨间活动、班队课指导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道小学生要讲文明、懂礼貌、爱同学、守纪律,会说“十字礼貌用语”。通过说说、演演、评评,引领学生争做文明小天使。我们在吃饭之前指导学生如何有秩序地排队,怎样盛饭不掉米粒,怎样按秩序拿菜等,做到按时守序、文明就餐。

2、我是学习小能手。配合学业教育,教育学生课堂上要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了解写字“三个一”,掌握正确的握笔、写字姿势。同时,请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交流探讨中共同进步。

3、我是勤劳的小蜜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我们实行班级卫生包干制,倡导“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例如,把班级的地面分为若干块,每人包干一块,做到无纸片,无痰迹,无黑垢。采用学生自查,互查的方式,每天在班内公布最讲卫生的小朋友,最负责任的保洁员。对于自我管理特别好的学生,我们实行个人卫生免检,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4、我是运动小健将。玩是孩子的天性,但玩要玩得健康,玩得安全,玩得文明。如教学生“挑小棒”、“下棋”,培养他们做事仔细、有耐心的好品质;带领学生“跳长绳”、“拔河”培养他们的协调、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感。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只需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这样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中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学会了相互合作,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在形成自我管理的风气中提升自我

为了使个体自我管理得以持久下去和上升到群体自我管理的高度。让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管理,老师不必事事躬亲,因为他们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凝聚班集体的纽带。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具有一种稳定的、自觉地的班级管理风格。

对于班内的一些常规工作,如指导学生做值日、收发作业、领队、领读等采用轮流制的方式让孩子们去实践,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这期间老师也要细心地发现一些能力强的作为小干部进行细致的分工。我教卫生委员每天观察小朋友都来齐了要及时报晨检;教小组长如何收发作业本。教时手把手,干时放手干。发现漏洞,马上补,发现错误,马上改,因为分工细致,小干部任务明确。在这种“分级管理制”的引导下,他们很快就知道怎样做了,虽然是短短的两个月但孩子们基本上能按部就班的进行一日生活,一种学生自我管理的风格悄然形成了。

四、在保持自我管理中发展自我

班级自我管理真正地体现了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又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以及在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叶圣陶说过这么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也可以借此说,“管是为了不管”,不管,是班级管理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班级自我管理的习惯,使之达到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仅仅两个多月学生能做到早晨到校有事做:整理书本,收拾衣(脱掉大衣叠好放好),不去吃饭(在学校吃早饭去吃不吃的)做卫生,学习委员领着读(课文、生字、口算卡片),课间、午休、听广播都由学生自己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参与班级管理,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还会开展“值日班长轮流”制活动。采用“两生一组,两天一换”的形式,锻炼那些胆小的孩子。在班级管理中启发诱导,创造环境和契机,才能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才能进一步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学生适应生活与发展能力培养 篇四

(草稿)

一、活动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的要求有增无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然如故,大小事件家长包办,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没有改善,近视眼低龄严重,所占比例逐年攀升,知识与能力没有充分发挥,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同时学校应试教育没有彻底扭转,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社会分配不公,知识与财富不成比例,新的读书无用论弥漫整个社会;大多教师综合实践指导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大有造假、做秀、做表面文章现象,对学生的成长形成误导。

二、活动要求

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践行课程理论,坚持科学发展,育人为本,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课程化理性化发展,做到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要务实求实效,不要造假做秀,钻牛角尖,做表面文章;要全员主动,生活化趣味化,不要被动流于形式;要可持续,不要欺骗,误人子弟。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要让学生学习、累积基本的实践技能、常用仪器仪表、工具的使用能力,打造创新基础,引领思维发展,注重成就未来。

活动以学生生活、学习与发展需要为主题,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有效教育资源和现代化的信息平台,构建学习探究交流群,定期进行群体交流讨论,深化过程探究,促进相互学习交流,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构建探究平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庭成员参与为依托,通过引导、自主生成、积极参与、过程领悟、深化拓展、积累反思等过程进行组织实践,以表扬、鼓励、能力展示、技能竞赛为动力激励。以学生动手实践探究为主导,亲历体验感悟交流为主体,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与未来发展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用传统的学艺方法与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定期交流,自我拓展完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累积创新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人生价值,领略探究乐有趣。

三、活动设计:

让学生学习、观察探究、动手制作、创新设想、评比交流等分步交叉进行,循序渐进,注重学生亲历、体验、感悟与累积,不误导学生造假;力求活动主题短小精巧和易于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多能。具体安排是:大约每两周两完成一个小小的探究主题,每个活动大约安排6——8课时,其中占用综合实践活动

课4课时,学生自主实践探究2——4课时;第一节用于总结、交流、评估前一节课的活动情况,引发并提出新的探究主题,指导下一步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书面活动感悟;第二节实践活动课用于形成活动计划,明确探究目标,进行活动分工,初步指导活动方法;自主活动课安排在星期六(周日有学生要到校),由学生在家长参与配合下完成自主探究内容;第四节安排在星期天中午,利用QQ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与指导,帮助学生解除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探究效果,拓展深化探究过程,引导学生领悟知识技能。第二周中的两节课,由学生进行交流、深化探究,老师作适当指导、点评和总结。

四、活动计划

(一)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育人为本指导,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发展需要和生活需求为实践内容,以观察、调查、学会使用与进行简单维护为主导,以生活需求和培养能力为根本,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基本技能培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紧扣学生的兴趣爱好,用传统的先动手实践后领悟拓展深化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习观察、探究、交流与动手制作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具体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独立生活必须的做饭烧菜、洗衣服、钉钮扣和正确使用维护常用家用器具等,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从中领悟科学道理,激发科学热情.

(2)学习螺丝刀、钳子、扳手、电烙铁、万用表的使用,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动手制作,帮助学生累积创新基础,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设计观察调查探究的方法,了解观察调查探究的意义,并对自己的探究进行设计,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指导学生通过电子钟的拆装、双联开关电灯的安装、小磁铁的妙用、家用拖把的结构特点与使用和维护方法等系列丰富有趣的动手制作实践,从中感情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教育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 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累积基础,培养关注生活、勇于创新的意识。

(5)引导学生通过分组探究、讨论、相互主板与网络交流等,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相互借签与相互促进的能力

(二)活动安排

以学生生活、学习与发展需要为主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兴

趣与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挑战生活,挑战自我,挑战未来,激情永进。活动内容涉及简单电子安装、机械拆装、趣味小制作,常用器具故障小维修、生活环境小设计、电子档案记载设计、个人设想与创新等。

引导和指导学生把衣、食、住、行、用、做、创和义工服务溶为一体,做点点滴滴小事,领悟科学道理,修炼一身本领。让学生参与一时,享用一生,多才多艺,风光生活,开拓思维,成就永恒智慧,学做生活超人。让学生花费点点时间,点缀丰富生活空间,感悟深刻道理,修成多才多艺,服务一方友邻。做举手之劳,学成终生技能,回报家庭和社会,铸就人生辉煌。沿用传统学艺方法,品味探究乐趣。

第一阶段:学做饭、学洗衣服、常用螺丝刀拆装各种螺钉、螺丝,学习使用电烙铁进行焊接,学习拆装台式电网扇,家庭人员常穿衣服尺寸的测量与记载等。

第二阶段:学习拆装简单的电子钟,学习用品的拆装与处理,学习拆装电视遥控器,学习拆卸与安装水龙头,学习钉扭扣与网边缝,学习制作简单的汤菜等。

第三阶段:学习更换灯泡、学习连接电视,功放与电脑线,学习检修遥控器失灵,学习检修电网扇,简单故障,学习检修维护卫生洁具、卸水,学习使用万用表检修电灯、插座,学习修理自行车内胎,学习定期检查家庭电路,学习查修各种窗帘,用旧棉布扎制拖把等。

在系列活动过程中,适当安排义工服务,如周边固体废物污染的调查与处理探究、环境卫生宣传、自行车内胎的修补服务学习用笔的再利用服务、学生服饰服务(收集各种钮扣、提供系列服务工具)等。

在系列活动过程中,还可适当插入:机器人部件的构思与制作、电子文档制作(我的成长记录:衣物尺寸记录、阶段性发展目标与成绩记载、梦想、创意与新发现记载、使用过的药物与济量、效果记载;学习感悟记载)、我的空间我做主(设计与整理布置房间)等激励性活动。

通过布置观察探究,搜集经常出现的问题,自我进行尝试分析探究,课堂交流指导、QQ网络交流学习拓展,最后形成书面感悟。

5.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篇五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与神经生理特点及相关研究

目的本研究以5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简*斯特里劳气质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探讨影响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发展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受神经系统特性的影响,与个体的自我概念、思维模式有关.

作 者:马莹 作者单位:中国.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省海口,570228刊 名: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HEALTH PSYCHOLOGY JOURNAL年,卷(期):10(6)分类号:B844关键词:心理适应能力 神经系统特性 自我和谐 大学生

6.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篇六

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东莞启智学校

廖健华

随着对智障教育研究的深入,如何教育智障孩子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发展并最终融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既是智障儿童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特殊教育工作者教育的重点。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生活能力”为核心,对不同类型的智障学生进行生活训练与研究,不断探索“生活教育课程”改革的方法,着力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构建生活化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要

培智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而生活化的教育课程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我们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核心,开展生活化教育,建构个性化的生活教育课程。

1.开发适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陶行知说过:“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智障儿童日后要独立生存于社会就必须掌握农、食、住、行几个领域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自我照顾,自我服务。因此,我们从智障教育的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发展需要出发, 着力构建促进智障学生获得生活实际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目标的生活化课程体系,通过教材自编、选编、借鉴的方法,适当增加在生活自理、个人卫生、交通工具、饮食卫生、家居安全、服饰选择、休闲娱乐等几个基本方面的内容,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将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

2.创设贴近生活的场景,力求教学形式的活动化。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我们采用“生活情景创设”和“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模拟生活的情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因此,我们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出发,用他们熟悉的场景、环境、生活方式创设教学场景来唤醒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玩中学、做中学;运用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生活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手段让智障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他 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我们把学校的校道画上斑马线,校道装上红绿灯装置变身成马路;把校医室装扮成社区医院的门诊处,设置小超市、银行、家政室等公共生活情境模拟的教室,让学生在精心布置的校园环境和生活模拟教室中主动地学习和体验。

3.打造社会化课堂,增添课堂教学新的活力。

根据每个智障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我们开设家政服务、园林绿化和中式烹饪等生活课程,利用家政教室、生物园开展劳动耕作教学,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劳动技能。同时,我们着眼于智障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考虑,积极开展社会化的课堂,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到大自然、社区生活的大课堂中去,在生活实践体验中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促进他们的社会化,能够在一定程度参与社会生活,获得更为独立的生存能力。如在“乘车”这一活动中,我们带学生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亲身体验乘车这一过程,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看站牌、拦车、买车票,还有上车时和在车上的注意的礼仪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乘车的能力。

二、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同步,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在做好学科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培养与训练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开设不同类型的训练课程来最大限度地补偿缺陷,发掘他们的潜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1.开设生活指导课。

提高学生的生活劳动能力是基于智障学生的基本生存的需要。因此,我们开设了生活指导课,编写了《生活指导教程读本》,从早上起床后的洗刷、洗澡、穿衣、叠被等生活常识开始,培养学生在个人洗漱、寝室整理、餐具清洁、餐厅礼仪和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定期开展“整理书包”、“穿衣服比赛”、“劳动小能手比赛”、“我是妈妈的好帮手”和“我是小厨师”等主题劳动技能的展示活动,把生活教育训练与学生平时的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2.开设感觉统合训练课。

针对多动症、注意力障碍、运动协调障碍和自闭症等学生的不同差异,开设 2 感觉统合训练课程,通过滑板、按摩球、滚筒跳袋、蹦床等多种训练器材来制定相应的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发展感知觉、平衡、空间知觉等方面的训练,刺激大脑功能,提高他们有效地提高行为协调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基础。

3.开设可视音乐治疗训练课。

针对情绪易失控,行为缺陷的自闭症学生,老师制定个别康复措施,通过电脑媒体等手段,将听觉和视觉有机结合,使音色,旋律,节奏,色彩,形状的变幻融为一体;通过多重感官和刺激,对智障学生起到唤醒,催进,激励,抚慰,宣泄等精神心理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掘大脑潜能,帮助智障学生调节过激情绪,控制的不良的行为,有效解决他们身体、情绪、行为感知的障碍和缺陷。

4.开设图形操作课。

我们教师自己开发了一套图形操作系统,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利用电脑触摸屏终端学习,通过手指点击、拖拉的方式,使手、口、眼、脑等多感官同时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了学习生活语文和生活数学的课程兴趣,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5.开设“3.3.3”训练课。

“3.3.3”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杨玉英教授在经过20多年对儿童学习与全面发展的探索研究过程中,从培养儿童“反思脑”的角度发明了一套全面开发儿童大脑潜能的学习工具与培训方案。老师们通过运用学具操作开展各种题型的精细动作训练,让学生的手、眼、耳、口和脑的学习器官功能全面调动协调起来,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及注意力,开发大脑潜能。

三、挖掘教育资源,助力学生回归主流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让智障学生学会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挖掘教育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教育契机和平台。

1.善用社区资源,让社区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

智障学生的学习必须是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我们的做法是社区生活作为教学资源,冲破学校围墙,让智障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生活中去学习。因此,我们生活中的菜市场、社区医院、超市、警务室都成了我们学生生活实践的校外课堂,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到菜市场里学习买菜、3 到邮局里寄信、银行里学习存钱、医院门诊部学习看病等,让学生在社会中了解这些场所、设施的规范和功能,懂得怎样去适应和运用,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能力,从而培养智障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

2.善用媒体资源,让现代技术提升学生的生活的品质。

在教学中,尽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媒体,为学生制作了大量的图片、课件以及生活素材,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将图像、音响、语言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用媒体把社会生活带入课堂,精美逼真的图画世界,为学生创造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学习使用电脑,用office系统编辑文档、用绘图软件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画、学会上网浏览信息、使用QQ与人交往、上淘宝网购物等等;开展音乐欣赏、电影欣赏、摄影欣赏、网上游戏等主题课程,让学生也能发现美、欣赏美,享受文艺生活之美;教会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学会打电话和发信息,让学生也享受现代科技带给我的好处,提高融入现代社会的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3.善用自然人文资源,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东莞市人文、自然资源丰富。为此,我们开设了校本课程“我的家乡——东莞”,把东莞的历史名胜、城市发展情况、特产、福利企业的情况以及对本地的残疾人优惠的政策法规等都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城市生活环境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人并适应社会生活。同时,开展积极开展“家庭亲子游活动”,让家长带孩子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体验生活,到市科技馆、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等地方参观学习,带孩子们到公园中体验大自然,让学生在游玩中认识动植物、认识东莞杰出人物、风土人情等等,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增强孩子们对东莞、广东等人文环境的认识,增强了亲子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家庭生活的幸福感。

4.善用社会企业资源,让学生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

每一个特殊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最终都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劳动,成为自强自立、自食其力的生活劳动者。作为学校,我们主动争取社会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机构和企业资源,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机会,为他们回归社会、融入社区生活迈好坚实的起步;学生毕业时,及时把学生资料送到市残联就业部,参加残联组织的一些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后,残联根据学生 4 实际情况,推荐市残联属或镇区残联属下的企业、工厂做一些适合他们的工作。同时,有很多的爱心企业也愿意为残障学生提高供自立的舞台,在企业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智障学生也能成为自食其力、为社会做贡献的普通劳动者。

7.残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点滴谈 篇七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1. 建立立体教育网络,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要充分发挥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学生的作用,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管理人员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 班主任要利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时机,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 任课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会深深影响学生思想的形成,要发挥亲情魅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同龄人是学生最易接受和模仿的对象,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 利用主题课程开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对残疾学生来说,单纯的说教很难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开展一系列主题课程,通过知识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例如,我们曾经开展一次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一个学生一年的花费以及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的投入。经过调查,学生感到震惊,在调查感言中纷纷表示: “调查的结果太让我吃惊了,这几天那一连串的数字在我脑海里不停地跳动,它时时警告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做贡献,回报母校。”“原来国家、社会、学校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想想我们所做的一切,真是太惭愧了”……

3. 利用残疾人现身说法,引起共鸣

共同的状况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聘请了社会上的优秀残疾人代表做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与学生展开交流,了解学生心声,为学生解惑。另外,我们还邀请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到学校现身说法,向学生讲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困惑,以及自己怎样克服这些困难,怎样尽快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在工作中怎样积极努力,去赢得人们的认同和尊重。这些活动对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入社会

1. 开展系列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特殊教育学校要高度重视残疾学生职业素质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诚实劳动、勤劳致富的观念。在课程的设置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一至三年级每周开设两节劳动课,在四至六年级每周开设四节劳动课,在七年级至高三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使残疾学生入学到毕业,全程均渗透劳动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2.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

社会实践能力是残疾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残疾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残疾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此外,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传统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一方面让社会了解特殊教育,了解残疾人,从心理上去认同、接受、赞美他们; 另一方面通过作品销售,让学生亲身体会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 将教学延伸进企业,促进学生适应社会

结合职业教育的开展,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将教学延伸进企业,育人、用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以促进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我们联合山东省东营市内一些生产规模大、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团,学校提供技术人才、生产科研基地,企业提供实习经费和场地,积极尝试 “以教促产、以产促教”的办学思路,强调在教学实习中操练生产经营,在生产经营中深化教学与实习,形成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中适当介入生产经营的灵活而有序的运行程序。我们每学期都组织高年级学生到相关基地进行一个月左右的长时间实习锻炼,使学生全面介入社会、企业生产实践,感受社会、企业发展,与企业职工并肩生产和劳动,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和社会效益。

8.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策略 篇八

一目前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

1高职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分析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在生活环境方面,宿舍同学来自四面八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方的学生肯定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脾气秉性、不同的个人爱好,在同一屋檐下过集体生活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有了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矛盾,不加强学生集体生活方面适应内容的指导,学生很可能会产生集体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从而形成集体生活适应障碍。在学习环境方面,我们的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会面对理想与现实不一致的情况。在中小学,我们的学生会受到父母全方位的关心和照顾,每天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每天就是忙着学习和考试,学习的模式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到了大学后,离开了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再也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习之余,必须学会自己叠被子、洗衣服,生病时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有些学生会觉得无从适应,觉得除了学习突然增加了很多事,不知该如何处理学习与其他事宜的关系。此时,如果不加强学生的适应性教育,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产生适应障碍。

2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

从高职学生自身来讲,部分高分学生会对现在选择的学校和专业抱有遗憾,觉得自己的高考分数可能可以报考更好的学校或专业;部分低分学生则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觉得高考成绩很差,即使上了大专将来就业也很困难,更找不到好的工作,还不如高考结束就直接去创业上班,还能早挣几年钱,现在来上学是因为父母要求的,不是自己自愿的。如此一来,学生就不会有学习动力,也就没有学习目标,没有了目标,学习就很难坚持,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厌学的倾向;部分学生觉得寒窗苦读十年,只为一次高考。考上大学后,学生理所当然地觉得是歇口气放松放松的时候了,没必要像高中那样努力认真了,一旦有了学习上的懒惰思想,学生就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目标不明确,从而形成职业生涯模糊的状态;相对中小学,部分新生抱怨大学的课程太多,但课后又觉得无所事事。而老生尤其是大三的学生,面对大学的大部分课程基本修完,每天几乎没课,对于大片的空余时间不知该如何利用,无所适从。而这些恰恰都是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表现。

根据以上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的研究分析可知,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高职院校要实现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需从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两方面入手。

二提高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

大学阶段是高职学生成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获得的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全面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学会独立生活,学会主动学习,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为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提高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独立生活能力关系着每个学生一生的发展和成功,因此,作为高职的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慢慢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与同学、室友相处,遇事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从大局出发,少数服从多数。多参加学院、班级的集体活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积极参加院学生会或系学生会活动,培养自己综合素质。老生可以积极竞选大一的副班主任,协助大一的班主任老师完成班级的各项工作,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时,才能有自信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在当今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学生尤其是高职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变一次性学习为多次学习和终身学习。以我们学院网络技术专业的Web前端技术这门课程为例,我们是这样来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首先,按照目前企业岗位“web前端高级工程师”作为岗位能力需求,Web前端技术这门课程选取了当前比较流行的电子商务平台———叮当网上书店作为课程导入项目,而整门课程的实施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导入课程教学,将整个项目又分成了十一个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进行课堂教学。通过项目导入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明确每堂课的任务,让学生带着每堂课的任务来学习和实施每堂课的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每堂课每个任务的实现又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这样就缩短了学生就业与职业之间的差距,让学生能更自信地就业,从而更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其次,这门课程选取叮当网上书店这个项目,主要考虑到学生对网上购物的整个业务流程比较熟悉,对每个页面的设计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对每个页面的流转也比较熟悉。另外,这个项目也是学生后续课程模块PHP、ThinkPHP课程的项目,让学生能够有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高。再次,在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基于工作过程,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原则,将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全盘重新设计和安排。在设计篇中,加入了PS环节;在结构篇中,重新选取和调整了xhtml标签,做到理论够用即可;在样式篇中,按照叮当网上书店首页效果从上往下实现过程,调整了CSS部分教学内容,并且基于行业标准,强调了浏览器兼容性问题,如此让学生尽可能地学习到行业的最新技术,缩短就业与职业间差距,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最后,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我们是这样来进行过程管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我们的学生往往是课前不预习,课堂的理论知识环节不听,然后又听不懂,到了实训环节,实训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不会做就只能抄,课后又不巩固。针对学生这样的学习特点,我们是这样来因材施教的。实训环节不知道做什么,我们提供足够详细的电子讲义,让学生学会查阅文档的能力;学生不知道怎么做,通过项目组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必须具有的能力。每个项目组有组长和副组长两位同学,分别负责组内2至3位较差同学的辅导工作,保证所负责的组员当日任务的基本实现。当然两位组长也要及时与老师交流组员存在的问题、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及建议,如此培养学生具有项目组长的能力。如果学生还不会做,我们提供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参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为学业和今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将来适应社会提供一个“通行证”。在社会适应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学生应化被动为主动,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适应社会,站在社会潮流前沿,而不是等着社会来适应自己。

参考文献

[1]韩翼祥,常雪梅.大学生心理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刘爱莲,吴远.高等教育管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

[5]李悦辉.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及教育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2(4).

9.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篇九

如皋特殊教育学校 俞爱福 朱爱萍

[内容摘要]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实质是一个复杂的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体验,并且是反复的实践和多次的体验来完成。因此,体验是培养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培养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唤醒体验,激发情感;2.角色体验,提高认识;3.情境体验,培养能力。

[关 键 词] 体验教育 适应能力 听障学生

心理学认为,体验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它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心智活动,总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因此,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只有经过体验,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实质是个内化的过程,这个内化的过程必须经过体验,并且是反复的实践和多次的体验来完成,在完成体验的过程中,听障学生社会适应的情感、意识得到滋养,社会适应素养、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一、唤醒体验,激发情感

唤醒体验就是使学生的被动体验转化为积极的主动体验,这种唤醒犹如顺藤摸瓜、披沙拣金,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通过点击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完成。

对听障学生而言,要激发他们的社会适应情感,必须从听障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整合课程资源,创设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呼唤他们自主意识的觉醒。通过引导听障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唤醒自己曾经拥有的感受,体验“自我”,使听障学生的社会适应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促使听障学生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以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

在教学《我爱我家》时,我先让听障学生分组交流,说说自己爱家的故事。我发现学生交流时,大多数同学都是介绍爷爷奶奶如何疼爱自己:为“我”买新 1 衣服,给“我”买玩具,送“我”上学,自己放学回家后也能帮助妈妈做家务:扫地、收拾房间等等。可是,也有同学说爸爸妈妈不关心自己,只关心弟弟妹妹。这时,我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不是鼓励他们停留在这种体验中,而是要进一步唤醒他们尚处于朦胧状态的更深层次的体验。因此,我把课堂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要求学生大休回家后采访自己的父母;播放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来校资助残疾儿童的图片视频,了解并唤醒自我感觉,从深层面懂得这些事件对家庭、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从而更爱自己的父母,更爱自己的家庭,也懂得爱社会。

有一位同学说:“通过采访爸爸妈妈,我知道了我很小的时候,当爸爸妈妈发现我耳聋时万分焦急,为了给我治疗耳病,他们带我东奔西走,跑遍北京、上海的许多大医院,求医问药,花了许多的钱,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还欠了几万元的债。我心里很难过,爸爸妈妈为我吃尽了苦,他们很爱我,我更爱我的爸爸妈妈了。”他表示要体谅父母的艰辛,不吃零食,不乱花钱,更加努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自食其力,报答父母,报答社会。

听障学生这种自身经历的体验一旦唤醒,就会产生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及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的意识,有了这样的自我意识,才会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愿望、能力、情感是什么,认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培养学生一定的归属感和改善环境的主体意识,从而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随着记忆越来越清晰,体会越来越深刻,情感也越来越丰富,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得到巩固,从而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信念。这是培养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角色体验,提高认识

角色体验就是让听障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直接感受情境的冲击力,诱发其社会适应的体验。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辐射开去,主动接纳,主动想象,自觉地通过“内省”的道德修养方式,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批评,激发起自我教育的内在因素。

在教学中,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上学期开始,学校在各班开设了校本课程《文明交通》。在教学《认识交通标志》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进入角色,唤起他们的情感 2 体验,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看图片,通过图像将人们因为无视那些交通标志而丧身的场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些符号有了新的认识。课外活动时,我带同学们到学校的交通安全教育模拟基地演练。开展“我是小交警”主题活动,请来交警叔叔为同学们上课,让听障学生学做小交警,学做文明行路人等等。由于有了课上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角色扮演时,可以看出标志在他们心中是“活”的,这种领悟是情景体验带来的,它让听障学生在模拟的“实践”中记住了,也理解了。听障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和换位思考,回归生活。使教学活动过程由静态的分析别人转变为动态的亲身体验。这种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的情景体验,让听障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提升认知,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激发情感并内化,构建了听障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从而使听障学生轻松形成社会适应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每个听障学生身上存在着很大的自我教育的潜力,只要我们掌握和运用符合听障学生认知规律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就能够培养激发和增强听障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让听障学生从小学会自己教育自己。

三、情境体验,培养能力

情境体验就是让听障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从内心深处参与体验,用心去感知,去积累,去体会,去领悟。

培养听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当其冲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应通过黑板报、墙报、手抄报、读书角、宣传栏、社会实践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身处美的环境之中,让规范深入人心,使听障学生学规范,懂规范,用规范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室一角放一个垃圾桶,自己带头将垃圾放进桶内,听障学生自然会将垃圾放到垃圾桶内。在这样的环境中听障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春风化雨般地教育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可仿效的榜样。

为了让听障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我校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活动,促进听障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能力的发展。学校图书室开辟的“第二课堂”就是活动内容之一,同学们的热情很高,3 读书的兴趣非常浓厚。我们因势利导,给他们推荐名人书籍,讲名人故事,进行读书交流,指导他们写心得体会。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教师一个简单的要求会帮助促进听障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一次征文活动中,七年级的郭敏同学这样写道:

在学校图书室开辟的“第二课堂”读书活动中,我读了不少课外书,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特别喜欢意大利诗人但丁说的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我想,“良好的道德”对我们聋哑人来说,就好像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一样。它能够令我们的思想向崇高靠拢,进而完美我们的人生。可是,有些同学觉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其实这很简单——在爸爸妈妈劳动归来时,递上一杯温馨的茶水;在大街上弯下腰,拾起一张纸屑;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道德离我们很近很近。

张小羽同学也在日记中说:记得,上次大休放假回家,我凭“残疾人乘车优惠卡”上了公交车,刚找到一个位子坐下,就看见一个老爷爷艰难地走上车来。这时车上已经没有空位了,老爷爷的脸上露出无奈的神色。我心想:我该不该给老人让座呢?如果让了,我自己就要站一个多小时,那多累呀!如果不让座,老大爷在颠簸不定的车厢里摔伤了怎么办?我心理很矛盾,不由自主地低下头。突然,我看到了挂在胸前的残疾人乘车卡,想起了社会对我们残疾人的关爱,我的脸一阵阵发烫。我赶紧站起来对老爷爷打手势,让老爷爷坐我的位置。老爷爷明白了我的意思,脸上露出激动的表情,一手抚摸着我的头,一手向我竖起大拇指。我想,这是在夸奖我是一个有道德的好孩子吧!我的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10.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篇十

论文关键词:健美操;强化实践能力;途径与手段

健美操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生活走向高效、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的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初传人我国以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健身功能走进了大专院校及中小学课堂。由于健美操的健身实效显著,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的人进行锻炼,深受大众的喜爱。目前健美操以成为大众健身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社会需求潜力很大的一项健身项目,这就对体育专业健美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目前仍有许多体育院校健美操专修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健美操教学中,仍过多地注重等级或学习套路,忽视实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缺乏参与社会各种形式及各个层次健美操活动的实践锻炼机会,虽然学生学会许多动作难度或成套动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具体的问题却不能适应。因此,探讨强化健美操专修学生、教学;健身馆领操员,指导群众进行健身锻炼及健美操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健美操专修课学习期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实践锻炼,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实力,并了解自己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及社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学生健美操教学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手段

健美操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示范与讲解、教学口令、组织教学、领操、创编、裁判、分析问题与纠错能力等。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把讲解、示范、口令、手势、组织教学、领操作为课堂常规加以规范化要求。在教法上应灵活多变,组织教学形式要多元化,以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可利用课堂内,一对一互练并纠错,分组演示动作相互纠错,也可安排学生在课堂准备部分,按序号轮流对复习教材进行教学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还可以利用学生休闲时间给学生提供低年级普修健美操课程助教式教学实习机会,公体健美操课程教学实习等,在教材上可选择教授过的内容作为新授课试教,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教学组织、教学示范、讲解,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严格把关,做到课前精心指导,课后点评总结,以达到强化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其次,要确立教学重点定位,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是强化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提高教学时数分配,增加教学实践锻炼机会,是强化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锻炼机会。以达到强化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强化学生健美操领操员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手段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健美操指导员的职业素质、掌握健美操指导员的教与学的方法,其次,按课堂健美操领操员教学实践锻炼模式进行实践,然后让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的学生在学校健身俱乐部中有偿或公益性地进行领操实践,使学生在校内健身俱乐部领操实践期间,体验健身课程领操员的全程教学实践活动、初步学会为他人提供健身咨询与指导、制定个人健身锻炼、管理场地,器材等服务工作,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健身馆健美操领操员实践锻炼。

校内、外健身俱乐部健美操领操员教学实践能力锻炼模式

首先,由教师指导学生制定有关计划一学生充分准备校内健美操俱乐部领操员实践一健身咨询与指导、制定个人健身锻炼一管理场地,器材等服务工作自我评价学员(同学)评价教师总结。其次,优选在校内健身俱乐领操员实践锻炼中综合能力强,条件具备的学生先直接进入校外健身俱乐部或社区活动中心进行实践锻炼。使学生通过零距离贴近社会实践锻炼,更加了解社会对健美操领操员的要求及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从中积累经验,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拓宽学生就业出路。

三、强化学生具有健美操技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及相关项目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手段

1.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因此,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指导校内教职工健身活动,还可以通过学校有关部门,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使学生能顺利地参与指导社区全民健身各项锻炼活动,熟悉社会体育工作的特点,学会与学员交流和沟通,指导不同水平的学员进行健身锻炼、为学员制定实际健身锻炼目标、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

2.相关项目——指导广场健美操表演。广场健美操表演作为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群体健身形式,已得到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喜爱。因此,健美操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健美操导演与编排的能力十分重要、同时掌握与运用健美操广场表演的具体方法与步骤,是健美操课程教学适应社会与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导演一个广场表演性的健美操节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程序:明确主题一构思框架一导演实践一预演,调整一表演展示一反馈评价。网健美操的社会实践教学中的导演编排式,主要是学生能力的运用发挥,通过锻炼,积累经验,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随机按人数分组,利用课内,外时间进行编排队形变、造型变化,成套动作创编,指导校内教职工,社区全民健身锻炼活动中心,进行健身锻炼实践活动及社会公益性的体育宣传、教育、竞赛、健身指导工作.,也可通过参与组织,导演,编排校园中,小型健美操表演活动,社区广场艺术活动和全民健身广场宣传活动中的健美操展示,使健美操以健身高潮的主元素形式出现这类活动之中,充分激发健身者的健身、表演激情,促进全民健身广场式相关项目蓬勃发长。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指导全民健身锻炼相关项目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

四、强化学生健美操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手段

作为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的学生,未来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要学会做操,教操,还应懂得如和组织健美操竞赛活动,尤其面对健美操在各级各类学校及社会蓬勃开展的今天,具备健美操竞赛活动组织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将能更好地适应学校与社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健美操专修课学习期间,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健美操裁判员的基本要求,掌握基层健美操比赛的组织和裁判方法,其次,学校各有关部门应给学生创造参与校内及社会各级各类健美操竞赛裁判实践活动的机会,以此达到强化学生健美操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实践能力。

1.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健美操选修课期末考试及全校性健美操表演赛裁判实践锻炼

校内各年级健美操选修课期末考试,全校性健美操表演比赛,是强化学生进行健美操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实践锻炼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由教师选择好与上课时间不冲突的有关班级作为裁判实践对象,制定有关规则及评分标准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为了保证评分的公平与准确,采取现场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及教师现场指定学生轮流进行独立评分。其次专业教师可经常与团委、学工处等进行联系,开展一些以系为单位的健美操竞赛或表演,让健美操专修学生去负责组织竞赛裁判工作,教师指导,赛后进行分析,讨论,小结,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这样既丰富了学校体育文化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裁判工作与竞赛组织能力。为他们为今后适应学校开展健美操竞赛或表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参加市,县及社区健美操表演或比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工作

通过学校有关部门帮助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市,县及社区健美操表演或比赛的组织、编排及裁判工作,是强化学生进行健美操竞赛活动组织与裁判实践的又一主要途径。通过实践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所掌握的裁判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强化学生健美操教学及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实践工作能力。以适应大众健美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需求。

五、结束语

11.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开阔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139-02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看不进去书,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是错字连篇,词汇缺乏想象力,就连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较高的学生也存在视野狭窄,文章空洞,而润色欠缺的问题。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学生语文能力低。针对教学实际情况,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讨厌语文。或许你会说:“为什么学好语文如此重要呢?”首先,我想先举个例子,有一建筑师要建一栋大厦.在打桩时,若桩打得不牢固,像一张纸风一吹就飘飘欲坠的话,即使他后面的楼修得再坚固无比。不久,也会付诸东流。可见,打好基础对于做一件事是多么重要。而语文,对于各科来讲,就是各科的基础.只有学好了语文,打好了基础,才能使各科学起来不费力。看看各科的教材,除英语外,有哪一科不是用汉字来书写的。若语文没学好,看数学的应用题一定会被弄得一头雾水。即使是英语,若没有学好语文中的语法知识,英语中的主、谓、宾格一定把你绕得团团转。不论是谁,都有一颗爱国之心。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作为一个中国人若连自己的母语都学不好,又有什么资格去学习他国的语言呢?可见,学好语文是多少的重要!

二、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注意感情的培养,以情激趣;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

(一)抓住课文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导入课文有许多方法,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歌曲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不管哪种方法,只要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

(二)教师与学生融洽的交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是人和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认知信息的交流同时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把握好情感交流,师生的心就会贴近,就会碰撞出教育的火花,就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三)知识渊博的语文教师,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你的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要让学生喜欢教师,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精粹的语言和幽默的谈吐,这样才能产生亲和力、信赖感,唯有如此才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如果教师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离口,学生会佩服教师的功底,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教师,也自然喜欢语文,就很自然地产生了浓厚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树立榜样,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三、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

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先要教给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再加以强化训练。例如,培养预习的习惯、要指导预习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照这个步骤方法去练习,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预习的习惯就养成了。

又如,阅读的习惯。阅读也是由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系列规则。默读、朗读、精读、略读,其心理的和行为的过程、方法皆不相同。有些学生默读时手点着字,喉头振动,甚至读出声,因为他们不懂得默读的原理和方法。教师需要说明默读的原理和功能,指点方法,以提高默读的效果。

又如记笔记的习惯。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又如复习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等等。都需要先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加强督促检查,才能养成。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各年龄段的特点,适当地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并加以强化训练,就会达到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的目的。

四、广泛阅读,重视积累背诵

这里所说的阅读指的是阅读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积淀。当语文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就会在其身上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才能培养出一种语感,即对语言的一种感知能力。

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积累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如文学大家茅盾就能够把《红楼梦》背下来。在学生反复阅读直至背诵的过程中,文章的风格、语言的逻辑、表达的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着学生。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理解,轻视积累背诵。为了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在背诵课本上要求的文章和古诗词的同时还给学生抄录了许多名家大家的诗词,如李白的名诗,李清照的词等,学生在背诵的同时还能将这些诗句应用到写作中来润色自己的文章。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让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得以实现,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的。

(一)每日一句积累背诵。有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作为课前背诵的内容,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二)两周一次的朗诵汇报会。有诗朗诵,经典文本的朗诵,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诗的语言,音调和押韵,念起来给人以极大的快感”。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活动增加了积累,锻炼了语文,陶冶了性情。

(三)每日一句座右铭。每天由一位同学将喜欢的名句写在相应的专栏里,同学们将名句摘抄到日记或作业本的扉页,通过这项活动,使同学们写起文章来有章可循,并时刻用座右铭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

(四)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俗语说:“读一部好书,做完美人生”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由途径。特别是我国历代精典子籍,处在青少年时期要应该作为学习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论语》《诗经》等,指导学生阅读时体会书中所涉及的文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五)组织学生自办手抄语文小报。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安全教育、校园生活、语文知识、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这项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在班级设“笔耕袋”和“阅读袋”。选择学生的优秀小练笔、读后感等存入笔耕袋中。把读书目录、读书计划、读书时间、读书要求、阅读文章等都存入阅读袋中。定时展示积累成果,这项活动培养了学生爱读书、勤写作的好习惯。

(七)两周一次的读书汇报会。把学生的优秀小练笔、读后感、文章美段向学生汇报展示,并畅谈读书的乐趣和收获。这项活动使学生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12.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篇十二

1.1、研究意义

大学生毕业后就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离开校园走进自己的就业岗位, 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 抗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校期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打好基础实现自己的价值。但目前学生的适应能力并非全面, 通过学校体育运动进行教育影响促进形成和发展, 同时也能全面的分析体育运动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平台, 这就是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及发展的必要性。

1.2、文献综述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普及, 有关适应性的研究日益丰富”。朱敬先早在《健康心理学》中就指出,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问题是当前社会就业势态严峻下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到发展。”

许健在提到人能否适应社会是决定事业成功的关键。文章从体育对人的社会适应性影响角度进行了分析, 认为体育锻炼者全面认识、正确运用体育功能将对适应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并且说到体育锻炼促进人的社会适应性提高是体育的固有功能。随着对体育功能综合性的深入认识, 体育对人类进步的影响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针对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指通过搜集、查阅大量与研究相关的资料, 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是一种常见的科研方法。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进行查阅和搜素, 进行认真比较分析、集成分总、概括与总结, 同时查阅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资料室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 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研究的现状, 全面收集运动康复、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其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纳、比较和分析。并立足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对研究选题进行多学科背景的营养汲取, 以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2) 专家访谈法。

专家访谈法主要是指通过访问与研究相关的专家而获得重要信息, 并进行归纳总结, 形成与本课题的观点相近或假设的研究基本方法。本文在获得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分析研究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 对社会学、体育学、教育学、运动医学、心理学专家等进行访谈, 获得本研究的指导意见。本研究将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 分别使用专家座谈方法, 参考假设对比和集成专家意见, 总结行内人多年来的经验和心得认识。

(3) 逻辑研究法。

围绕本文的选题, 结合社会学、体育学、教育学、运动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已有研究成果, 就如何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进行综合论证, 即采用逻辑研究法推理和归纳出合理的、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社会适应能力培育方法。

3、概念解析

3.1、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据身体需要进行自我选择, 运用各种体育手段, 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 以发展身体, 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 调节精神, 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3.2、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总和, 其构成要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个体适应环境空间角度分离可以分为:环境适应取向、人际适应取向、个体发展取向。环境适应取向是指个体在处理事务和应对环境变化中的表现, 主要特征集中体现在处理事情的过程行为上。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体育锻炼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体育锻炼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进行的, 是人类社会的缩影, 从中可以体现出人类社会所共有的特性, 诸如, 竞争、取胜、友谊、进步、互动、团结等。所以说, 体育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往往折射出社会中的人际交往, 人只有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建立一个特定的关系, 在特定的关系下才能进行特定的交往。互动、团结等。所以说, 体育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往往折射出社会中的人际交往, 人只有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建立一个特定的关系, 在特定的关系下才能进行特定的交往。

与的相对应, 良好的沟通可以稳定或改善人际关系, 并使其在特定的情况下更为完美。体育活动可以直接给人快乐和快乐, 并能减少紧张和焦虑, 从而调节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发现, 那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总是处于良好的情绪和兴趣的兴趣。

4.2、体育锻炼改造大脑, 运动提高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运动可以增加体内血清素 (serotonin) 、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和多巴胺 (dopamine) 的水平, 这些都是传递思维和情感的重要神经递质。运动联创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和生长因子, 而这些物质能扭转血清素的缺乏, 并真正维护大脑的基本机构。实际上大脑和肌肉的反应一样———用进废退。大脑中的每一个神经元都通过树的树枝接触到“树叶”, 而运动可以促进这些树枝的生长, 并发出一些分支, 从而提高大脑的功能。在生物层面上已证实, 肌肉运动产生的蛋白质经血液运送到大脑, 这些蛋白质在我们伟大的思考机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000年10月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的研究人员证实运动治疗抑郁症的效果要好于抗抑郁药物舍曲林, 大大有效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3、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压力阈值

慢性压力可产生过多的皮质醇, 由此引发抑郁症和痴呆症, 而运动可以抵消过多皮质醇带来的破坏作用。与此同时锻炼也可以增强神经元携带过量的葡萄糖、自由基和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能力。尽管这些都是必要物质, 但在失控时, 它们会破坏细胞。当废物积累, 细胞开始创造危险的产品, 破碎的蛋白质和DNA片段, 这些触发的潜力, 并最终难以避免细胞希望的过程, 这是老化, 而运动可以产生修复损坏和推迟这一过程的蛋白质。

4.4、体育锻炼给大学生提供交往互动的空间

班级是体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任何个人的整体利益都应该服从集体、统一的体育活动、目标,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然会变得频繁, 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便可以自然而然的锻炼了人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开放自由的运动环境中, 加强了人们之间默契与交流, 互相学习建立友谊, 培养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因此, 体育运动对人类的适应能力的正能力影响是不可预估的。

4.5、体育锻炼增强人的意志磨练提高抗压能力

学生在身体和心理承受更大的负荷, 不仅要克服自己的困难, 而且要克服外界所带来的障碍, 这需要一个坚强的毅力。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培养不同的心理特征, 如耐力跑中极点的出现能够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体操运动中需要良好的心理稳定性等。因此, 体育活动与学生意志品质培养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通过体育运动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力,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与品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的素质和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往往相比, 强于意志力、独立性、坚韧性和自信心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在校期间学生形成锻炼运动的最佳时间, 可以进行思想认识达到主动乐意锻炼, 形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同事提高健康品质。

4.6、体育锻炼增强人的意志磨练提高抗压能力

都要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或者完成某一项任务付出很大的努力。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要承受较大的负荷, 不仅要克服自身的困难, 还要克服外界带来的各种阻碍, 这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培养不同的心理特征, 如耐力跑中极点的出现能够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体操运动中需要良好的心理稳定性等。因此, 体育活动与学生意志品质培养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通过体育运动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力,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与品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学生的意志品质与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相比较要强, 在意志力、独立性、坚韧性和自信心等方面明显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在校期间学生形成锻炼运动的最佳时间, 可以进行思想认识达到主动乐意锻炼, 形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同事提高健康品质。

4.7、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学生强身健体, 而且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这也是体育的固有功能, 但是, 因受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功能的强烈刺激, 使得体育的这一自然属性被“淹没”于狭隘的理解之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参与各种角色, 感受不同角色体验, 感受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道德规范,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改善和提高竞争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健.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研析[D].苏州大学, 2013.

[2][美]约翰·瑞迪 (John Ratey) 埃里克·哈格曼 (Eric Hagerman) .运动改造大脑, 2013.

[3]卢强.健美操训练对大学新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 2014.

[4]常缨.吉林省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刘娜.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6]崔秋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 2013.

[7]莫连芳.对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6.

[8]赵金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9]邱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7.

[10]郑祥.江苏省扬州大学普通大学生体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 2010.

[11]叶琴.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扬州大学, 2010.

上一篇:哈利波特给了我力量初中作文800字下一篇: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与欢迎新员工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