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试卷(8篇)
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试卷 篇一
(一)行政管理学试卷
一、填空题
1.我国最早出现行政这一概念是在《钢鉴易知录》上。
2.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
3.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这是公共组织与其他私营部门的主要区别之一。4.政府的政治职能包括政治统治职能、保卫国家主权的职能和维持社会秩序职能。5.我国国家公务员级别分为15级
二、单选题
1~5 BDBDD
6~10 DDABD
三、多选题 ABCE ABCE 3 ACDABE
ABDE
四、简答题
1、简单概括你对行政环境互动性特点的理解?
答:行政环境的互动性包括两层涵义,一是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系统是互动的;二是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系统的各个要素也是互相作用、互为环境的。
2、简述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答: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1)调控宏观经济;(2)管理国有资产;(3)提供基础设施服务;(4)监督经济运行;(5)调节社会分配。
3、简述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关系?
答: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行政环境制约 和影响行政管理系统及其活动;(2)行政管理反作用于行政环境。
4、简述市场经济体制中行政组织的功能?
答:在市场经济中,经济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配置的。但市场也有失灵之处,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加以弥补。具体内容有:(1)调控宏观经济;(2)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3)限制垄断,促进公平竞争;(4)提供公共产品;(5)保障公证的收入分配。
五、论述题
试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关系。答:(1)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关系看,可将行政组织体制分为集权制、分权制和均权制,处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实际上就是对三种体制的正确运用。(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力分配关系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社会的需要(主要是经济体制的需要)和国家结构形式。(3)我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其行政组织体制基本上采取集权制的形式,行政决策权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有完全的指挥、监督权力,地方政府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自主权较少。(4)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要求政府具有调控宏观经济、维持市场秩序和实施各种保障的职能,这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关系的基本内容。(5)市场经济要求中央政府具有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地方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负责在本地区范围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保护环境。(6)市场经济要求中央政府适度集权和地方政府适度分权,中央与地方主要根据事权的性质合理划分权限,凡宏观经济及全国性事务归中央政府管理,凡地方性事务归地方政府管理。要维持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的关系。
(二)政治学原理试卷
一、单选题
1~5 DADBD
6~10 CABCC
二、名词解释 1.政治
答: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利益集团
答: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3.政治参与
答: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4.议行合一
答:议行合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制度。
三、简答题
1、简述理想主义的基本理论内容?
答:一.人性可以改造。理想主义关于人类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类完美主义。一派认为人类的本性是不确定的,既可恶也可善,而根本的决定因素在于人所处的环境;另一派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人性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造。但两派理想主义者都认为人可以通过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相信人类总是在不断进步和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二.战争可以避免。理想主义者认为战争的出现与人类的本性无关,而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人类可以通过教育和改造而逃脱追求权利的欲望,世界各国之间虽有矛盾冲突,但是它们并不是来自人类的本性,因此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三.国家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理想主义者强调,在人类社会和各国家之间不存在重大的利益冲突,并否定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相信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是可以互相和谐一致的。
四.建立国际机构。国际联盟是理想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表现,他们认为只有建立这样一个跨国家的机构,世界和平才能维系和实现。
五.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和平。理想主义者相信国际法可以规范国家的行为,同时国际道德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六.公众舆论也可以确保世界和平。理想主义者相信依靠国际联盟的力量,凭借提高公众的觉悟和文化素质,以及发挥学者和政治家的积极性,对违反国际联盟的政府进行制裁和国际舆论的谴责,可以使该国的公众醒悟,推翻反动政府,最终避免战争。
2、简述政府的基本特点?
答:(1)公共性。政府职能涉及到国家大量日常公共事务的处理,根本目的是为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提供普遍的、公平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2)法定性。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指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宪法和法律规定了一国政府职能的边界,使公共行政有法可循。
(3)执行性。政府作为贯彻和执行国家意志的机关,其职能具有明显的执行性。(4)强制性。政府职能的强制性是指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行政相对人不得阻碍政府职能的正常行使。(5)动态性。政府职能始终是变化的,取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力量对比以及政府与自然界的关系演变。
(6)扩张性。政府职能的扩张性是指随着现代社会中公共事务、公共问题日益增多且日益复杂,公众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多样化,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并逐渐扩展至社会各层面。
3、简述立法机关的功能?
答:立法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其功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立法功能,即将人民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以达到“民治”的目的;二是监督功能,即以各种形式的监督对其他政府机构的权力加以制约,由于立法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其权源自下而上来源于人民,是人民主权的直接体现,因此由立法机关对行政权力实施监督,是人民对政府权力进行大众化控制的需要。
4、简述利益集团的主要作用?
答:(1)首先表现在它的这种表达偏爱和见解的作用。人们恭听利益集团领袖的话,是因为他们被认为代表着(根据公认的规范或管理少数积极分子的规则)应当为人听取和考虑的利益。
(2)利益集团发挥着一种研究和参谋的作用。利益集团用分析给直接决策者指出怎样达成规定,成为帮助他的最重要的工具。
(3)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施加压力作用,这使政府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利益集团的压力的影响。
四、论述题
试述全球化及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答: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几乎把所有的国家都纳入到世界经济的运行体系中来。经济全球化不仅对全球的经济结构、运行方式、发展战略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国际政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国际政治的主体国家的行为方式、主权观念及世界政治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尚没有完全显露出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际经济决定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反作用或影响国际经济。按照狭义的国际政治概念:国际政治是指国家之间所发生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国家观念包括主权观念及国家运行机制都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及任务和特点都产生发深远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国家主权观念产生冲击。第二,国家权力的分散与弱化。
第三,国家处理国际事务更多地采取合作与协调的方式。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影响。世界政治格局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在一定时期所形成的结构状态。这种结构状态反映出国家和国家在政治上的相互关系,维持着世界政治体系的稳定。国际政治格局一般包括一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经济全球化时代会导致以下几种变化:
一是决定格局变动的因素发生变化; 二是世界政治格局所面临的任务是不同的; 三是全球化必然导致多极化。
三、全球化时代要求国家处理内政外交的行为方式发生转变
在内政方面,国家对内的管辖权受到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传统的国家中央政府对内事务的最高政治统治权将不同程度地为地方政府、企业乃至个人所分享。同时,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国家对企业的控制和产业政策的干涉作用将有断减弱。
在对外交往方面,国家应以合作和协调为主。这种合作与协调主要是源于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客观上的相互依存,所以在双边和各边交往中应本着平等互利、合作的原则进行,解决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的途径越来越依赖国际组织的仲裁和介入。国际社会也会由于全方位的合作而趋于稳定和成熟。
2.《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试卷 篇二
1. 硬盘分区
一般要将硬盘分成主引导扇区、操作系统引导扇区、FAT表、DIR目录区和Data数据区等五部分。通常所说的主引导扇区MBR在一个硬盘中是唯一的, MBR区的内容只有在硬盘启动时才能读取, 然后驻留内存。其他几项内容随硬盘分区数的多少而异。
主引导扇区位于整个硬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 包括硬盘主引导记录MBR和分区表DPT。其中主引导记录的作用就是检查分区表是否正确以及判别哪个分区为可引导分区, 并在程序结束时把该分区的启动程序 (操作系统引导扇区) 调入内存加以执行。
在主引导区中, 从地址BE开始, 到FD结束为止的64个字节中的内容就是通常所说的分区表。分区表以80H或00H为开始标志, 以55AAH为结束标志, 每个分区占用16个字节, 一个硬盘最多只能分成四个主分区, 其中扩展分区也是一个主分区。随着硬盘容量的迅速扩大, 引入的扩展分区可以不受四个主分区的限制, 把硬盘分区数扩展到“Z”。
OBR即操作系统引导扇区通常位于硬盘的0磁道1柱面1扇区的本分区参数记录表。其实每个逻辑分区都有一个OBR, 其参数视分区的大小、操作系统的类别而有所不同。
FAT即文件分配表, 是DOS/Win9x系统的文件寻址系统。为了防止意外损坏, FAT一般做两个 (也可以设置为一个) , 第二FAT为第一FAT的备份, FAT区紧接在OBR之后其大小由这个分区的空间大小及文件分配单元的大小决定。
2. 硬盘坏道的简单修复
(1) 从最简单的方法入手。
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选择硬盘盘符, 右击鼠标, 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 在“工具”项中选择“磁盘扫描”对硬盘盘面作完全扫描处理, 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坏簇自动修正。也可以在DOS命令符下使用“SCANDISKX:/AUTOFIX/SUR-FACE”对硬盘对应分区进行检测 (X:请改为对应的分区盘符) , 标注有坏道的簇。
(2) 分辨坏道格式化。
如果在磁盘扫描过程中标注的坏簇很多, 经过上述处理后还是不正常, 这时就需要确定这些坏簇是“逻辑坏道”还是“物理坏道”。方法是先使用XCOPY命令把自己需要保留的文件拷贝到其他硬盘, 再使用“FORMAT X:/U/C”命令对存在坏道的分区作强制完全格式化并标记坏簇。在格式化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观察, 看格式化是否能够正常进行。如果格式化顺利, 说明是逻辑坏簇;如果格式化意外中止或无法继续, 说明硬盘存在严重的物理坏道。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处理。
最好使用SFDISK软件, 它可以自由分区, 从前或从后, 主分区、逻辑分区, 其他任意的分区格式都可以随意设置。这时记着前面使用FORMAT命令格式化出现故障时的进度数字X, 根据硬盘的分区情况和当前分区的大小, 计算出坏簇的位置, 将有坏簇的位置设置成一个区, 再把剩余的空间设置为另一个区。对剩余的分区格式化, 检查格式化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 将刚才设置的分区删除, 对坏分区再扩大, 再分区, 再格式化, 直到剩余的分区能够正常格式化。最后把坏的分区设置为空闲, 不再使用。这样就可以避开坏道, 充分利用硬盘的完好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为了节约硬盘空间而把空闲区划分得过于“经济”, 而应留有适当余地。因为读取坏道周围的“好道”时, 可能过于靠近“坏道”, 而不明智的坏道具有传染性, 如果距离太近, 过不了多久硬盘上新的坏道又将出现。
(3) 硬盘0扇区的修复。
对于硬盘0扇区的损坏看起来比较棘手, 但也不是无药可救。可以使用PCtool S9.0中的DE工具, 把损坏的的0磁道屏蔽, 而用1磁道取而代之。但使用PCtool S9.0软件修改磁道完成后, 只有对硬盘作格式化后才会把分区表的信息写入1道 (现在作为0道了) 。
在使用FORMAT命令格式化C盘或D盘出现的0磁道坏, 并不是硬盘的0磁道坏, 而是C盘或D盘的引导扇区所在的位置出现了坏道, 系统无法正常格式化, 这时按第2步所述的处理方法即可解决。
3. 系统问题下数据恢复方法
手动恢复数据的方法比较可靠, 但是要求对硬盘的磁盘数据格式要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非常清楚FAT16, FAT32, NTFS文件在硬盘上的存储格式和读写方式。以FAT32的文件磁盘格式为例, 说明手动数据恢复的原理。
(1) 系统在启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提示及处理方法。
Invalid Partition Table, 分区信息中1BE, 1CE, 1DE处不符合只有一个80而其他两处为0。重建分区表或使用磁盘编辑软件手动修改错误, 另外PQ软件也有分区表修复功能。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 主引导程序读取BOOT区5次没成功。重建BOOT区。Missing Operating System DOS, 活动分区引导扇区的“55AA”标记丢失:使用SYS命令传送系统文件。没有相对应的分区或主分区表的分区信息记录被破坏或扩展分区表丢失。
(2) WIN操作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系统进入图形界面前死机的情况比较复杂, 大部分与加载的某些驱动程序有关。可以在启动WINDOWS时按“F8”或“Ctrl”键激活启动菜单, 选择“Step by step configuation”, 观察到是哪一项造成系统死机。再从CONFIG或者SYSTEM.INI文件中删除相关的加载程序组;或者进入安全模式 (此时不加载主板和显卡等部件的驱动程序, 自动运行的程序也不被加载) , 可以分析注册表中的“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 VersionRun*”中的键值和启动组中加载的程序, 对不必要的程序逐一删除, 检查是否能够排除故障;或者更简单的, 在运行中使用“MSCONFIG”命令, 将运行中的不必要的选项全部去除, 看系统能否正常启动。
(3) 硬盘分区表被破坏, 造成所有盘符或部分盘符丢失。
首先使用“FDISK/MBR”重建主引导区, 再根据情况修正分区表。修正分区表的基本思路是查找以55AA为结束的扇区, 再根据扇区的结构和后面是否有FAT表等情况判定是否为分区表, 最后计算填回主分区表。由于需要进行10进制和16进制计算, 过程比较烦琐, 容易出现错误, 最好借助数据恢复软件。
如果硬盘的主引导区活动分区引导区的BPB表及FAT表都被完全破坏, 要想恢复某个指定的文件, 可以用DISKEDIT等磁盘编辑软件来查找相关的已知信息。臂如文件为文本, 文件中包含“计算机操作系统”, 那么就要把它们转换为内码“BC C6 C8 E3 BB FA B2 D9 D7 F7 CF B5 CD B3”来查找。
(4) 某一分区被误格式化或文件丢失或误删除。
对于FAT格式的文件结构, 文件删除仅仅是把文件的首字节改为E5H, 其余的内容并没有被修改, 因此比较容易恢复。可以使用数据恢复软件轻松地找回意外丢失的文件。不过特别应注意的是, 在发现文件丢失后, 准备使用恢复软件时, 千万不要在本机安装这些工具, 因为软件的安装可能恰恰把刚才丢失的文件覆盖掉。最好使用能够从光盘直接运行的数据恢复软件, 或者把硬盘挂在别的机器上进行恢复。特别是当文件存储在C盘的情况下, 应该直接关闭电源, 用软盘启动恢复或把硬盘挂接到其他机器上处理。
误格式化时可以使用UNFORFAT或EASYRECOVER等工具处理。但是如果使用的是FORMAT X:/U命令是无法恢复的。
(5) 文件无法正常打开。
一般的说, 恢复损坏的文件需要非常清楚地了解文件结构,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方面的工具也不多。但经验告诉我们:文件如果字节数大小正常, 不能正常打开常常是因为文件头被意外破坏。举例说明。}
(1) ZIP、TGZ等压缩包无法解压:ZIP文件损坏可以用一个名为“ZIPFIX”的工具处理, 也可以用“EASYRECOVERY”软件解决。不过文件如果是从FTP站点上下载的, 那么有可能是因为没有定义下载模式为BIN造成。
(2) 自解压文件无法解压:一般是可执行文件头部损坏, 可以用对应的压缩工具按一般压缩文件解压。
(3) DBF文件死机后无法打开:典型的文件头中的记录数与实际不匹配, 把文件头中的记录数向下调整。也可以到网上查找这方面的相关介绍。
(4) ACCESS文件不能打开:这类文件可以使用Easy Recovery软件修复, 能够找回大部分的重要信息。
(6) 硬盘的分区被加密或扇区被搬移。
此时千万不要用FDISK/MBR, SYS等命令进行处理, 否则极有可能数据再也无法找回。一定要反解加密算法, 或使用KV3000等磁盘编辑软件找回被移走的重要扇区。对于那些加密硬盘数据的病毒, 清除时一定要选择能恢复加密数据的可靠杀毒软件。
(7) 文件加密后密码遗忘。
对于很多字处理软件的文件加密和ZIP, WINRAR等压缩包的加密, 是不能靠加密逆过程来完成的, 因为从理论上讲异常困难。目前有一些相关软件, 一般都是用一个大字典集中数据循环, 用相同算法加密后与密码的密文匹配, 直到一致时则说明找到了密码。这也可以到网上查找相应的破解软件, 来解决密码遗忘的问题。
(编辑:王遐)
摘要:当硬盘的分区表或文件分配表被病毒改写、数据被误删除时, 怎么将硬盘上保存数年的数据信息有效完整恢复?文章详细介绍了数据恢复的原理和一些常用的数据恢复方法。
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试卷 篇三
【关键词】泰勒 试卷 评语
·G423
一、引言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课程理论家泰勒在他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第四章里这样写道: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人类行为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分析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总结。只是通过使用一些评估工具,知道约翰·史密斯得了97分,玛丽·琼斯得了64分,并不是一种对改进课程极其有帮助的恰当总结,更加有用的是,是做出了表明优点和缺点的总结,至少按照每一种目标做出的总结,在很多情况下,最好是可以为每种目标打出几个分数,做出几个总结,以便更好地描述这类特定目标的实现情况。因此,即使学生在发展成熟的阅读兴趣方面进步较小,知道学生是否在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方面有了进步,有时候很有用的。尽管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不像期望的那样令人满意,知道他们在解读技能方面有了进步,也是有用的,这种表明了特定优点和弱点的分析性总结,在使用评估的结果以改进课程的过程中是很有价值的。 泰勒在这里旨在说明在对学生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时,单一的分数是远远不够体现的,要对学生在试卷上每一种目标的达成进行优缺点总结,这使笔者不禁想到试卷评语。试卷评语正是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评价过程之中,不把分数等级的结果作为学生发展的终结,而且寻求学生个体的迷惑点、闪光点、创造点,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以试卷为媒介,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去看待、评价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下快乐地学习、愉悦地成长、平等地分享。
二、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在各种考试测验中,老师们在批改学生试卷时,几乎总是参照标准答案来改,学生答对了则划上一个“√”,答错了则划上一个“×”,于是很快便算出整张试卷该得多少分,写上一个醒目的分数后,试卷便发给学生了,至于最后统计总分、班级平均分、名次等,只要老师记下每个学生的分数也很快算出来了。整个过程看起来教师在批改试卷时迅速快捷、效率很高,这里我们不禁对其充满了疑惑,学生看到的知识一个个赤裸裸的分数,他们只会简单的互相对比,仅此而已,丝毫没有其他作用,而且我们试问一下,假若A同学在考试中得了90分,B同学得了85分,能直接说明A同学比B同学优秀吗?针对一个同学而言,B同学即便得了85分,他仅凭分数能知道自己哪里不足,哪里需要加强吗?
分数不是考试的目的,考试只是一种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业水平的一种评价,一个赤裸裸的分数能说明什么呢?所以显然需要有评语。评语是一种运用描述语言,是根据教育目标对学生行为进行的价值评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带有“主观”色彩的质的分析,进而对学生人格各个侧面进行综合性肯定和鼓励。 国内学者对于评语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了。在90年代中期,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开始掀起学生评价研究的第二次浪潮。1997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指出:“评价学生只看分数,而且是百分制,差一分都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这很不科学。评价学生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淡化分数;用正面、积极和充满情感的语言给学生写评语,激励学生努力向上。”
三、案例分析
对于试卷评语,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相对不是很多,但是很多一线教师已经有作出过这方面尝试,而且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当前这种方兴未艾的试卷评语基本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试卷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评语。如XX:为什么会在试卷中出现这么多错误,老师分析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没有认真审题,不清楚题目要求;2、课堂上主动动脑思考时间太少;3、课外关心时政不够;另一种是鼓励性的评语。如XX,好样的,继续努力!XX: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试卷评语的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下一则小案例便足以说明。
五年前的一次毕业生家长会中,一位学生的家長拉着我的手:方老师,你知道我女儿阿波现在为什么思政、社会成绩提高得那么快,而且学习兴趣劲头这么浓。因为我不是班主任,仅是一个学科老师而已,而且还兼着行政工作,说实在的没有更多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我笑着说,学生明白了各学科在中考中的地位,你们家长也重视之故吧!家长似乎早有准备,从口袋里拿出一张试卷模样的东西,一看明白了:大概是我在她试卷上的一行评语给了她力量吧!(红波:老师知道你是一个不会让我失望的好学生!)她母亲真是高兴。她说女儿拿到试卷上你送给他的一句话,不知高兴了几天,我们父母也高兴,因为很少有老师会表扬我女儿,她成绩仅是一般,更没有见到象你一样赠言激励她的老师。怪不得家长把这张试卷珍藏得如此,怪不得阿波最近上课很爱回答问题,想不到我的小小举动竟引得了家长、学生如此地关注,如此地渴望,我也因而尝试到了试卷上初写评语的甜头,自此我坚信能尝试下去,会获得更多的收获,而且每当我写下一行,我会以一颗学生的心、家长的心去细细地品位、体味其中的“乐”、“励”、“鞭”。
从以上这个老师的博客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评语的重要作用,当然,案例中只是试卷中评语的一种。
四、结语
评语是教育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应该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告诉学生怎样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告诉学生自己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总之,评语应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出发,督促、改善他们的行为,提出善意的建议,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正如泰勒提出在对学生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时,单一的分数是远远不够体现的,要对学生在试卷上每一种目标的达成进行优缺点总结,通过评语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成长,这也是我们在今后教育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泰勒著 罗康 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238.
[2]杨维倩.中学班主任评语的分析与研究 [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篇四
二、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观点:
1、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2、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3、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三、梅奥的霍桑试验:结论:生产效率不尽收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主要观点:
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四、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
五、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3、社区福利投资。
4、社会慈善事业。
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六、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主体是管理者;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和利用机会)
七、决策的原则: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八、决策的依据: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手机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但这并不是说管理者要不计成本的收集各方面的信息。管理者在决定收集什么样的信息、收集多少信息以及从何处收集信息等问题时,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只有在收集的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超过因此而付出的成本时,才应该收集信息。
九、决策的类型: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十、集体决策相对于个人决策的有点:
1、能更大范围的汇总信息。
2、能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
3、能得到更多的认同。
4、能更好地沟通。
5、能做出更好地决策等。
十一、初始决策是零起点决策,它是在有关活动尚未进行从而环境未收到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组织环境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决策就是追踪决策。因此,追踪决策是非零起点决策。
十二、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二非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外问题。
十三、计划的性质:
1、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
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十四、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同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向责任来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的贡献的准则。
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由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十五、目标的性质:层次性、网络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实现性、富有挑战性、伴随信息反馈性。
十六、目标管理的过程:制定目标;明确组织的作用;执行目标;成果评价;实行奖惩;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十七、组织变革的动因:外部环境因素:
1、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科技进步的影响;
3、资源变化的影响;
4、竞争观念的改变。内部环境因素:
1、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
2、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
3、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
4、快速决策的要求;
5、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十八、组织变革的类型:
1、战略性变革:指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
2、结构性变革:指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变革,并重新在组织中进行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使组织变得更为柔性灵活、易于合作。
3、流程主导性变革:指组织紧密围绕其关键目标和核心能力,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
4、以人为中心的变革:组织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组织如若不能改变人的观念和态度,组织变革就无从谈起。
十九、组织变革的目标:
1、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2、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
3、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二十、组织变革的内容:对人员、对技术与任务、对结构的变革
二十一、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
1、客观分析变革的推力和阻力的强弱;
2、创新组织文化;
3、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二
十二、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十三、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
1、超个体的独特性;
2、相对稳定性;
3、融合继承性;
4、发展性。
二十四、期望理论:弗鲁姆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取决于对下述三种联系的判断:
1、努力——绩效的联系;
2、绩效——奖赏的联系;
3、奖赏——个人目标的联系。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它认为每一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自我满足。期望理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期望理论的员工判断依据是员工个人的感觉,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关。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只要员工以自己的感觉确认自己经过努力工作就能达到过要求的绩效,达到绩效后能得到具有吸引力的奖赏,他就会努力工作。
二十五、沟通的重要性:
1、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2、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3、沟通也是企业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的桥梁。
二十六、控制的基本原理:
1、任何系统都是由因果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
2、为了控制耦合系统的运行,必须确定系统的控制标准。
3、可以通过对系统的调节来纠正系统输出与标准值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二十七、控制的类型:
1、程序控制:特点是控制标准是时间的函数。
2、跟踪控制:特点是控制标准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
3、自适应控制: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时过去时刻已达状态的函数。也就是所,控制标准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
4、最佳控制:特点是控制标准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
二十八、目标控制可分为三类:
1、预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
2、现场控制:又称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得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5.复习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篇五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1.人类活动的特点
(1)(2)(3)目的性。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依存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而进行的。知识性。人类能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独有的知识体系。
2.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3.管理的职能(基本)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4.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有人类的活动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人和社会活动都具备各种管理;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性质)
管理的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实在,所以,我们成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5.管理的社会属性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6管理者的角色
(1)
人际角色。作为管理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能,必须在工作
小组内扮演代表人物、领导者和组织联络者的角色。
(2)信息角色。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须扮演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的角色。
(3)决策角色。管理者也起着决策者的作用,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须扮演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谈判者的角色。
7.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管理者需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以便卓有成效地指导员工、组织任务,把小组工作的需要传达给其他小组以及解决问题。
(2)人际技能。管理者必须能够理解个人和小组、与个人和小组共事以及同个人和小组处理好关系。
(3)概念技能。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8.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1)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界末。代表人物和著作:亚当 斯密《国富论》
查理 巴贝奇《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主要管理理论:工厂代替作坊;劳动分工能够提高生产率。(2)时间:20世纪初至1950年代。代表人物和著作;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一般行政管理; 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行为管理; 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
定量管理;
【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提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方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理论”所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应当注意改善经营的六个方面: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管理职能。
【对泰罗制的评价】
(1)它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2)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操作程序,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3)打破了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的现象,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为管理理论的传利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4)泰罗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他把人看作是做纯粹的“经济人”,认为人的活动仅仅出于个人的经济动机,护士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的感
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行为科学派
“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
“行为科学”的发展是从人群关系论开始的。人群关系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 梅奥------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的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实验结果:(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工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
(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 一种“非正式组织”
“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一. 需要层次理论; 二. 双因素理论; 三. XY理论; 四. Z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得到什么,尚缺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影响行为; 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
分五级需要: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感情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
【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包括;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等
激励因素:这些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
结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心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
【XY理论】提出者:麦格雷戈
X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励的办法是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对其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努力的去完成工作目标;一般人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的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性”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
Y理论的主要观点:人并不懒惰,因为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厌恶取决于这个工作对它们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愿意承担责任,人们对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Z理论】提出者:威廉大内 按照Z理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1)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2)上下结合制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3)实行个人负责制;
(4)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5)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的工作经验;(6)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7)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9.管理的基本原理
(1)系统原理: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
系统原理要点: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
(2)人本原理: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3)责任原理: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4)效益原理:【效益与效果的联系与区别】
a.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以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b.效果,是只有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10.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前惯例层次;惯例层次;原则层次。
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前惯例层次;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四阶段上(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p157(2)个人特性:主要是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和自控能力。(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对管理道德的影响巨大(4)组织文化---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
(5)问题强度----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11.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全体成员对本企业“应当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的高度认同 企业价值观的发展-p167 12.决策的特点:
(1)目的性。任何决策都包含着目标的确定,明确的目标能够为方案的拟定、比较、选择、实施及实施效果的检查提供标准与依据。
(3)选择性。决策的关键是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而要能有所选择,就必须提供可以相互替代的多种方案。
(2)可行性。方案的实施需要利用一定的资源,在决策过程中,决者不仅要考虑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性,而且要注意实施条件的限制。
13.决策的方法
【集体决策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创始人:英国心理学家 奥斯本
头脑风暴法主要用于收集新设想,通常是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
(二)名义小组技术:在集体决策中,如对问题的性质不完全了解并且
意见分歧严重,则可采用名义小组技术。在这种技术下,小组的成员互不通气,也不在一起讨论、协商,从而小组只是名义上的。这种名义上的小组可以有效的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德尔菲技术-----提出:兰德公司
被用来听取有关专家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意见。其关键是要选好专家,这主要取决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或机会的性质;决定适当的专家人数,一般10—50人比较好;拟定好意见征询表,因为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有效性。
13.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1)企业的人物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同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依此想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的贡献的标准。
(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由所要到达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14.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具体做法是,用近细远粗的办法制定计划。
基本思想: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P259 15.企业资源计划----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19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MRP】 基本内容: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p264 【1970年代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MRP】p265图 【1980年代制造资源计划MRP 2】 【1990年代企业资源计划 ERP】p267图
16.管理组织的两种基本结构形态
(1)扁平结构-----特点: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优点:有利于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费用低,被管理者有较大自由性和创造性,因而有满足感,也有利于选择和培训下属。
缺点:上下级协调较差,同级之间相互沟通困难。
(2)锥形结构-----特点: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的金字塔形态。
优点:管理严密,分工细致明确,上下级易于协调。
缺点:协调工作增加;设备与开支、时间与精力增加;上下级的意见沟通和交流受阻;上层对下层的控制困难;由于管理严密,影响下及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7.组织设计的原则p289
(1)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2)权责对等的原则;(3)命令统一的原则.18.集权与分权
(1)集权:集权是指决策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2)分权:分权是指决策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程度上的分散。
19分权的途径----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制度分权);
主管人员在工作中的授权。
(1)制度分权:是在组织设计时,考虑到组织规模和组织活动的特征,在工作分析、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管理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
(2)授权:是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为充分利用站们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或出现新增业务的情况下,将部分解决问题、处理新增业务的权力委任给某个或某些下属
(3)正确授权的基本要素----
20.人员配备的原则
(1)因事择人的原则。选人的目的在于是其担当一定的职务,要求其从事与该植物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2)因材器使的原则。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的人去进行,而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 的能力和素质,能够从事不同的工作。
(3)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处在动态环境中的组织是在不断发展的,工作中的人的能力和知识是在不断提高和丰富的,同时,组织对其成员的素质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全面、完善的。
21.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工作轮换;设置助理职务;临时职务与彼得原理。【彼得原理】----在实行登等级制度的组织里,每个人都崇尚爬到能力所不逮的层次。
22.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1)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
(2)使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3)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能够促进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帮助正式组织起到一定的培训作用;
(4)能够影响组织行为,帮助正式组织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
23.组织变革的三种力量---3C力量
顾客、竞争、变革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既是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组织变革的过程:解冻解冻、变革阶段、再解冻阶段
24.组织冲突
冲突: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方式、利益、性格、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彼此相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
建设性冲突: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所提
出的意见等等;
破坏性冲突:是指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组织资源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员工发生相互抵触、争执甚至是攻击等行为,从而导致组织效率下降,并最终影响到组织发展的冲突。
25.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
(1)超个体的独立性。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文化,这是由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不同的行业特点所形成的。
(2)相对稳定想。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而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会因组织结构的改变、战略的转移或产品与服务的调整而随时变化。
(3)融合继承性。每一个组织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必然和接受和继承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
(4)发展性。组织文化随着历史的积累、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迁以及组织变革逐步演进和发展。
26.组织文化的结构
(1)潜层次的精神层。这是组织文化中的核心和主体,是广大员工共同而潜在的意识形态,包括管理哲学、敬业精神、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等
(2)表层的制度系统。又称制度层,是体现某个组织的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也包括组织体内的分工协作关系的组织结构。是组织文化核心与显现层的中间层,是虚体文化向实体文化转化的中介。
(3)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又称物质层,是指凝聚着组织文化抽象内容的物质载体的外在显现,显现层是组织文化最直观的部分,也是人们最易于感知的部分。
27.组织成员的接受(组织文化的形成要点):社会化与预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组织通过一定形式不断向员工灌输某种特写的价值观念,如通过组织培训、宣传等。
预社会化:企业在招募新员工时不仅提出相应的技术后和要求,而且注意分析应聘者的行为特征,判断影响应聘者外显行为的内在价值观念与企业文化是否一致,从而保证新聘员工对组织文化的接受、进入组织后在特定文化氛围中迅速融入。
28.领导----所谓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9.领导集体的构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 p408 29.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专权型、民主型、放任型 p410 30.管理方格论:任务型、乡村俱乐部型、中庸之道型、贫乏型、团队型 p413 31.激励-----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为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因此称之为激励。
效价:是指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个人带来的满足程度。
期望值;是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即行为者采取某种行动,获得某种成果,从而带来某种心理上的满足的可能性。
32.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6.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篇六
前言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
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2:依存性:
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3:知识性
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二: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管理模式需要创新。
三:管理的概念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1916年提出
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
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年提出 7:管理就是决策。——1978赫伯特。西蒙 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 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 d:协调的中心是人
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二)人际技能
(三)概念技能
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种: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一)归纳法
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个别——一般
1:在管理学研究中,归纳法应用最广,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2:运用归纳法时应注意的几点
a:弄清与研究事物相关的因素,以及系统的干扰因素 b:选择好典型
c:按抽样检验原理,保证样本容量
d:调查问卷时应包括较多的信息数量,并作出简单明确的答案。
(二)试验法
(三)演绎法
一般——个别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五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都是中国的文化背景,在研究现代管理思想的时候,不能不首先研究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一)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
(二)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
(三)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四)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五)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六)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七)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
(八)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
(九)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认为: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亚当。斯密在分析“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2:查理。巴贝奇(英国)
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在工厂生产中重视人的因素”。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泰罗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a: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 b: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
c: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一:行为科学学派
(一)行为科学的由来
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行为科学——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霍桑试验
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经
过程:试验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影响: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
(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尚未满足的需要————为目标而驱使的行为————目标的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观点
a: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b: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感情和归属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缺点:缺乏客观实际性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赫茨伯格抛弃了传统的观点:满意——(对立面)——不满意 提出新观点: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
调查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而使他们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面的因素叫激励因素,后者叫保健因素(1)保健因素: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4: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主导思想: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二)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
1:根据模型的作用可分为:描述性模型和指示性模型 2:根据模型的变量种类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
(三)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
——把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出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
系统的6要素:人、物质、财、任务、信息、设备。企业的具体组织是各式各样的,但可按照理论将上述6个要素分为许多个系统,如技术子系统、财务子系统等!
三:“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决策理论”学派主要观点: 1: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程序化决策: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的
非程序化决策: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问题极为重要、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循的决策。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传统:以资源短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 新经济时代: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前四代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1:劳动的分工和再分工、自身利益(亚当。斯密)
2:依据精细划分的工作付酬(巴贝奇)
3: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体力与脑力分离(泰罗)
4: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泰罗、韦伯)5:每个人应该只有一个上司(法约尔)
6:自动化运动
新经济时代的管理的原则基础:
1:对等的知识联网
2:集成的过程
3:对话式工作
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 5:建立虚拟企业与动态团队
(三)经营目标创新
1: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
2: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
(四)经营战略创新
9二战后,一部分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劳动者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质量和成本。劳动者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经济需要只是其中的一种。
(三)主体研究阶段
70年代以后企业界逐渐意识到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两种不同的途经
1: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的管理使得企业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高的工作效率。
2: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学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使职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努力的奋斗,从而实现高的工作效率。两种途经的根本不同之处:
a:前者职工处于被动地位,职工是管理的客体 b:后者职工处于主动地位,职工是管理的主体
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1: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的方向。
2: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3: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企业的消费者
总结: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四节 责任原理
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1:职责的界限要清楚
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3:职责要落实到人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一个人对工作是否能做到完全负责取决于三个因素
1:权限 :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没有一定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工作实行真正的管理。
2:利益:完全负责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任何的管理者在承担风险的同时都要对收益进行权衡。这种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利益。3:能力:能力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
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守等边三角形
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五节
效益原理
112约
3:信息在运用行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4:行政方法由于借助了职位的权力,所以对下属有较强的约束力。,这种特点使得上级在使
用行政方法时忽视了下属的正确意见和合理的要求,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四节
管理的经济方法
一: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经济方法: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经济手段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一)价格
价格是计量和评价劳动的社会标准,价格体系合理,是社会经济活动能实现良性循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二)税收
税收是国家取得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经济重要手段之一。
(三)信贷
信贷是最为灵活、有效的经济杠杆,是银行存款、贷款等信用活动的总称,具体的手段主要有:多贷、少贷、差别利率和贷款期限等。
(四)利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是反映经济组织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利润把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促使职工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经营及其结果。
(五)工资
此经济手段直接涉及到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正确使用它,对于调动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和职工的个人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奖金与罚款
奖金和罚款最重要的是严明,该奖即奖,当罚则罚。只有如此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实质是围绕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二:经济方法的特点
利益性、关联性、灵活性、平等性 三:经济方法的正确应用
1:注重经济方法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2:注重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 第五节
管理的教育方法 一: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
实质: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多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管理工作的任务:不断地提高人地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专业水平素质。二: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的目的:提高人的各方面的素质
主要内容:1:人生观及道德教育
2: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3:民主、法治、纪律教育 4:科学文化教育
5: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组织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在组织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必
415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 1:人们依次通过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
2: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发展水平上 3: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4阶段以上
(二)个人特征
人们发现2个变量影响个人行为:“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自我强度: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内心信念的可能性越大
控制中心:用来衡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自己控制自己,具有外在控制的人则认为生命中发生的任何事都是由运气和机会决定的。从伦理角度看:具有外在控制的人不大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结构变量
在不同的结构中,管理者在时间、竞争和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也不同,压力越大越可能降低伦理标准
(四)组织文化
最有可能产生高伦理标准的组织文化是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风险和冲突承受能力的组织文化,处在这种文化中的管理者,具有进取心和创新精神。与弱组织文化相比,强组织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更大
(五)问题强度 取决于以下6个因素
1:某种伦理行为对受害者的伤害有多大,对受益者的利益有多大
2:有多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善良和邪恶的 3:行为实际发生并造成的实际伤害的可能性有多大?
4:行为和其预期后果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多长? 5:你觉得行为受害者与你的距离有多近? 6:伦理行为对有关人员的影响的集中程度如何?
第三节
改善伦理行为的途经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伦理守则和决策规则
3:在伦理方面领导员工(高层管理者在言行方面是员工的表率,高层管理者可通过奖惩制度影响员工的伦理行为)
4:设定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伦理教育 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第四节 伦理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企业环境的伦理行为
1:保护环境
2:以“绿色产品”为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对象
3:污染治理
二:企业对员工的伦理行为
1:不歧视员工
2: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员工 3: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善待员工的其他举措
三:企业对顾客的伦理行为
1:提供安全的产品
2: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
718
第三节
组织文化的功能 一:自我凝聚功能 二:自我改造功能 三:自我调控功能 四:自我完善功能 五:自我延续功能
第四节
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经 一:选择价值标准
组织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选择选择正确的组织价值观是塑造组织文化的首要问题
两个前提:1:要立足于本组织的具体特点
2:要把握住组织价值观与组织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选择正确的组织价值标准要抓住4点:
1:组织价值标准要正确、明晰、科学、具有鲜明特点
2: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要体现组织的宗旨、管理战略和发展方向 3:要使得组织文化标准和员工的基本素质相和谐 4: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
二:强化员工认同
1: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
2:树立榜样人物
3:培训教育
三:提炼定格 1:精心分析
详细分析和仔细比较实践结果与规划方案的差距,必要实践吸收有关专家和员工和合理化意见。2:全面归纳
删除那些落后的,不为员工所认可的内容与形式,保留那些进步的为广大员工接受的内容和形式。3:精炼定格
四:巩固落实
1:建立必要的制度 2:领导率先垂范
五:丰富发展
管理信息
第一节
信息概述 一:信息的定义
信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的结果 信息和数据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数据: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信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的结果
数据——加工处理——信息
二:对信息的评估
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得
1:信息的收益较高,而其获得成本也更高
2: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更低 信息评估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益和获取成本进行预先估计,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在考察数据和信息的成本时需从两方面着手
1:有形成本:可被精确量化的成本
2:无形成本:很难或不能被量化的成本 考察数据和信息的收益时也要从两方面着手
1:有形收益:包括销售额的上升、存活成本的下降以及可度量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2:无形收益:可能包括获得信息能力的提高、士气大振以及更好的顾客服务等。
三:有用信息的特征
(一)高质量
1:高质量的信息必须是精确的 2:排列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3:信息传递的媒介对质量有重要影响
(二)及时
1:及时提供
2:反映当前情况
(三)安全1:范围广泛,从而可以使得管理者较全面的了解现状
2:尽可能简洁,但应该尽可能详细
第二节
信息系统 一:概述
信息系统: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在组织内收集、处理、维持和分配信息的系统方法。
二:信息系统的要素
五个: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 输入:系统所要处理的原始数据
处理:把原始数据加工或转换成有用的信息的过程 输出:系统处理后的结果
反馈:当管理者对输出的结果不大满意时,对输入进行调整 控制:对输入、处理、输出、反馈进行监视,使得这些过程正常
三: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
(一)系统调查:组织确定是否存在一个能被信息系统处理的问题或机会。
(二)系统分析:目的是确定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
1:考察分析当前使用的系统,评估组织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内部条件,评估最终用户的要求
2:系统设计人员确定一系列功能要求
1221:目的性:任何决策都含有目标的确定
2:可行性:每个决策的方案都有一定的可行性 3:选择性:决策的关键是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
4:满意性:决策的原则是“满意”而不是“最优”
5:过程性:a:组织中的决策不是单项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 b:在这一系列的决策中,每个决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6:动态性:决策的动态性与过程有关
第三节
决策的理论 一:古典决策理论
——又称“规范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提出的,盛行与50年代以前 观点: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主要内容: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2:决策者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3:应建立一个合理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
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是在于使得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的假设: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都是“完全理性的”
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不一定能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 二:行为决策理论
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中提出“有限理性”“满意原则”
发现:影响决策者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个人的行为表现:态度、情感、经验等 主要内容: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
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资源利用的限制,决策者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的选择的理性是有限的
4:在风险型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很重要
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三:当代决策理论
核心内容: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
第四节
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一:决策的过程
1:识别问题
2:确定决策的标准 3:给标准分配权重
4:拟定方案 5:分析方案
6:选择方案 7:实施方案
8:评价决策效果 二: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
1: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2:对环境的习惯反映模式也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二)过去的决策
一般情况下,决策不是一张白纸上的初始决策而是对初始决策的完善和调整或改变
(三)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
4⑶.BCG假定:累积学习曲线
如果公司能够适当地生产产品和管理生产过程,则产品生产量积累的每一个显著的啬,都会带来可预计的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
(二)政策指导矩阵书p257页
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如果未来情况只有一种并为管理者所知,则须采取确定型决策方法
1:线性规划 2:量本利分析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1:小中取大法 2:大中取小法
3: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第九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 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计划的概念
很多管理界的学者都对“计划”作了详细的解释。无论在名词意义上还是在动词意义上,计划内容都包括
5W1H what 做什么?目标与内
why 为什么做?原因
who 谁去做
人员
where 何地做 地点
when 何时做 时间
how 怎样做
方式、手段 二:计划与决策(计划与决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形式的选择
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在实际工作中,计划和决策相互渗透,相互交织 三:计划的性质
(一)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计划工作”是对“决策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进一步地展开和细化
(二)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地基础
(三)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四)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 一: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的发展方向和方针,绘制了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 短期计划:具体地规定了组织地各个部门在目前地各个较短的时期阶段,特别是最近的时段中
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
从职能空间分类,可将计划划分为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三: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
战略性计划:指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较长时间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具有整体性和长期性
战术性计划: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目标 四: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不存在模棱两可。
指导性计划:规定一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的自由处置权 五: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 西蒙把组织活动划分为
1:例行活动: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如订货,材料入库等。解决这类问题的计划叫程序性计划
2: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或新出现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没有一成不变的决策方法和程序,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非程序性决策”相应的计划叫“非程序性计划 上述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计划的类型。一个计划包括组织将来行动的目标和方式 哈罗德。孔茨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划分为一个层次体系 抽象——具体
(一)目的或使命
指明一定德组织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它决定组织的性质,决定此组织区别
728行业战略群在竞争利润率方面的差异是由于“移动壁垒“的存在,与“进入壁垒”抵抗产业外的企业入侵的作用相似,“移动壁垒”阻止了产业内企业从一种战略群向另一战略群移动
“移动壁垒”的高低决定行业内战略群间的竞争激烈程度
四个因素:a:战略群间的市场相互依赖程度 b:战略群所建立的产品差异性
c:行业内战略群的数目及其相对规模 d:各战略群间的差异程度或离散程度 2:企业盈利率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且取决于行业结构状况及企业所处的战略群状况
a:行业特征 b:企业所处的战略群分布图 c:企业在战略群中的地位
3:在战略群分析时,可以绘制行业内战略群分布图 三:竞争对手
1:竞争对手研究的第一步——识别竞争对手 a:可以克服进入壁垒,进入本行业的企业。B:进入本行业可以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的企业 C:其战略实施而会自然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
D:那些通过向后向前一体化进入本行业的买方或贷方
2:竞争对手分析的目的——是识别在行业竞争可能成功的战略的性质,竞争对手对各不同战略可能做出的反映以及竞争对手对行业变迁及其更广泛的环境变化可能作出的反应。A:“未来目标”研究主要考察竞争对手的远景和使命陈述
B:“假设”研究主要是考察竞争对手在本行业中经营的历史,在其他行业经营的历史,对本行业经营传统的认识
C“现行战略”研究主要考察竞争对手现行的基本战略姿态,各职能战略及发展战略 D:“能力”研究主要考察竞争对手强弱之所在 四:企业自身
关于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的比较可以借用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 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分为两类:基本活动、辅助活动(图课本p313页)基本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与销售、顾客服务 辅助活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 五:顾客(目标市场)
(一)总体市场分析
市场的主要特征可用a:市场容量b:市场交易便利程度 两个指标描述 市场容量:决定企业发展的可能边界。市场容量要界定地域和需求性质
市场交易便利程度(市场交易成本)反映市场交易的可实现程度。市场交易的便利程度主要取决于市场基础建设,法规建设,产权制度和市场制度建设状况等。
市场总体分析不仅要注意分析经济、基础建设等硬件,更要注意分析政治、法律、社会等软件。
(二)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将一个具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市场细分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a:调查阶段 b:分析阶段 c:细分结果描述阶段 2:典型的消费品市场细分变量有四类
a:地理因素 b:人口统计因素 c:心理特征因素 d:行为因素
3:典型的工业品市场细分变量有四类
031ERP系统应用完整的组织架构,可以支持跨国地区的应用需求。
(三)ERP与供应链管理与控制 二:ERP的管理思想
1:体现了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第三节
企业资源计划的构成 一:财务管理模块
(一)会计核算
1:总帐模块 2:应收帐款模块 3:应付帐款模块 4:现金管理模块
5:固定资产核算模块
6:多币制模块 7:工资核算模块
(二)财务管理
——侧重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 二:生产控制管理模块
这部分是ERP系统的核心所在,它将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主生产计划
2: 物料需求计划 3:能力需求计划 4:车间控制 5:制造标准
三:物流管理
(一)分销管理——应体现三大功能
1:对于客户信息地管理和服务
2:对于销售订单地管理 3:对于销售地统计与分析
(二)库存控制——主要内容
1:为所有的物料建立库存,决定何时订货采购,同时作为生产部门作生产计划的依据。2:收到订购物料,经过质量检验入库,产品同样检验入库。3:收发料的日常业务处理工作
(五)采购管理
第四节
企业资源计划的实施的过程 一:项目的前期工作(软件安装之前的阶段)
(一)领导层培训及ERP原理的培训
(二)企业诊断
(三)需求分析,确定目标
(四)软件选型
二:实施准备阶段(包括数据和各种参数的准备和设置)
(一)项目组织
1:领导小组,由企业的总经理或首席执行官牵头,并与相关的副总组成领导小组 2:项目实施小组:一般是由项目经理领导组织工作,其他成员应该由企业其他部门骨干组成。
3:业务组(团队)工作的好坏是ERP实施能不能贯彻到基层的关键 4:咨询顾问组和IT职能组
(二)数据准备
(三)软件安装调试
(四)软件原型测试 三:模拟运行及用户化
334这种方法是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滚动计划法可以避免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滚动计划法的评价
滚动计划法虽然使得计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任务量加大,但优点十分明显 1:计划更加实际,并且使战略性计划的实施也更加切合实际 2:滚动计划方法使长期计划和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衔接
3:滚动计划方法加强了计划的弹性,这对于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来说尤为重要。第三节
网络计划技术 一: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
原理: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最高的速度完成工作。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书本p378页 二:网络图
在网络图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 工序、事项、路线 图:书本p379页 三:网络计划技术的评价
1:能把整个工程的各个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清晰的表明,并指出了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和路线
2:可对工程的时间进度与资源利用实施优化
3:可事先评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4:便于组织与控制
5:易于操作,适用于各行各业和各种任务
第十三章 组织设计 第一节
组织设计的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
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
(一)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
组织结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随着组织活动内容的复杂和参与活动的人员数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的
(二)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的结构形态: 扁平结构形态、锥形结构形态
扁平结构:指组织规模已定,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优点: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尽早发现信息反馈的问题,尽早解决,信息失真可能性小。
缺点:a: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有充分的了解 b:主管得到的信息太多,不利于及时利用
锥形结构:指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型的金字塔形态 优点与局限性正好与“扁平结构”相反
(三)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能力
2:工作内容和性质a: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 b:下属工作的相似性
c:计划的完善程度
d:非管理事物的多少 3:工作条件a:助手的配备情况
b: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 c:工作地点的相近性 4:工作环境
(四)组织设计的任务
组织设计要完成以下三个步骤的工作
1:职务设计与分析 2:部门划分
3:结构的形成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
(一)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1:组织设计往往不是全新的,进行再度调整时,要考虑“事事有人做”而非“人人有事做” 2:组织中的工作最终是要靠人完成的,不能完全招聘社会上的人员来满足企业的所有需要。3:任何组织首先是人的集合,而非是事和物的集合
(二)权责对等的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
(三)命令统一的原则
“组织中的成员只能接受一个上司的领导”,但是这种原则也经常会受到破坏 第二节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营环境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环境——“任务环境”和“一般环境”。“不确定性”是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主要特点,不确定性取决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环境特点及其变化对企业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对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影响 2:对各部门关系的影响 3:对组织结构总体特征的影响 二:经营战略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1:“保守型战略”的企业领导可能认为,企业面临的环境是较为稳定的,需求不再有大的
2: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方向
3: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内部竞争
4:有利于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 局限性:1:要有多个人去管理各个产品部
2:影响企业的统一指挥
3:各职能部门与总部管理机构重叠,管理费用增加,成本增加 三:区域部门化
——根据地理因素设立管理部门,把不同地区的经营业务和职责划分为不同部门的经理 四: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 矩阵组织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优势:1:可在短期内完成重要的任务
2:由于在项目中集中了各种人才,便于知识和意见的交流
3:成员来自于各部门,可促进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 局限性:1:可能职员会产生临时观念,影响工作责任心
2:要接受命令,在工作中可能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 第四节
分权和集权 一:权利的性质与结构
定义为影响力的权力主要包括:1:专长权 2:个人影响力 3:制度权 专长权:指管理者具备某种专门知识或技能而产生的影响力
个人影响力:指个人的品质、社会背景等因素而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服从的能力
制度权:与管理的职务有关,由管理者在组织中地位所决定的影响力,实质是决策的权力 二: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
集权: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分权: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分散 三:组织中的集权倾向
(一)集权倾向产生的原因
集权倾向主要与组织的历史和领导的个性有关,但有时也可能是为了追求行政上的水平1:组织的历史 2:领导的个性
3: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
(二)过分集权的弊端
1:降低决策的质量 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 3: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四:分权及其实现的途经
(一)分权的标志
1:决策的频度:频度越大,分权越高
2:决策的幅度:涉及的范围、职能越多,分权越高 3:决策的重要性(决策的影响程度和决策涉及的费用)4:对决策的控制程度
(二)分权的影响因素 1:组织中有利于分权的因素
a:组织的规模 b:活动的分散性 c: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 2:不利于分权的因素
a:政策的统一性
b:缺乏受过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
(三)分权的途经
权力分散的两个途经:1:组织设计的制度分配——制度分权 2:主管人员在工作中的授权
区别:1:制度分权是在详细分析,认真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一定的必然性,而授权则
940a:智力与知识测验
b:竞聘演讲与答辩 c:案例分析与候选人实际能力考核 4:民意测验 5:选定管理人员 第三节
管理人员的考评 一: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
1:为确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
2:为人事调整提供依据 3: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供依据
4: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 二: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
(一)关于贡献考评
贡献考评——指考核和评估在一定期间内担任某个职务的过程中对实现企业目标的贡献。注意2个问题1:应尽可能把个人的努力和部门的成就区别开来。2:贡献考评既是对下属的考评也是对上级的考评
(二)关于能力考评
应从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用人能力、沟通能力、创新精神和正派作风等方面进行考评 三:管理人员考评的工作程序的影响 考评工作对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影响
1:考评结论直接反映了组织、上级、部属、同行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反映了组织对自己努力的承认程度
2:组织根据考评结论而进行的分配或晋升方面的决策,会影响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a:确定考评内容 b:选择考评者
c:分析考评结果,辨识误差 d:传达考评结果 e:根据考评结论,建立企业的人才档案 第四节
管理人员的培训
一:培训与管理队伍的稳定(相互促进)
1:培训提供了个人发展的机会,能够减少管理人员的离职 2:管理干部的稳定性,又能促进企业放心地进行人力投资 二:管理人员培训地目标
——旨在提高管理队伍素质,促进个人发展的培训工作,必须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1:传递信息
2:改变态度
3:更新知识
4:发展能力 三: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 1:工作轮换
2:设置助理职务
3:临时职务与“彼得原理”(课本p454页)
第十五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 第一节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一:正式组织的活动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
正式组织的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标准,要求组织成员为了提高活动效率和降低成本而确保形式上的合作,并以正式的物质与精神奖励或惩罚来引导他们的行为。维系正式组织的是一种理性原则
非正式组织:主要以感情和融洽的关系为标准 二: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一)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1: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
2: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的接触会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
3:非正式组织是一种非工作性的关系,但是他们对其成员在正式组织中的工作情况也往往是非常受重视的。
4:非正式组织也是某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
(二)非正式组织可能造成的危害
1: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的冲突,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2: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会束缚成员的发展。3: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三:积极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1: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要性和必然性,鼓励非正式组织存在
2: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
第二节
直线与参谋 一:直线、参谋及相互关系
直线关系:由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产生的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参谋关系:伴随着直线关系产生的,组织的规模越大,活动越复杂,参谋人员的作用就越重要。
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命令关系,授予直线人员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力,而参谋关系是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 二:直线与参谋的矛盾
——在实践中,直线与参谋的矛盾往往是组织缺乏效率的原因之一,考察这些低效率的组织的活动,有两种倾向
1:虽然保持了命令的统一性,但参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2:参谋作用发挥失当,破坏了统一指挥的原则 三: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
(一)明确职权关系
(二)授予必要的职能权力
授予职能权力:指直线下属主管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指挥和命令直线下属的某些权力授予有关的参谋部门或参谋人员行使,从而这些参谋部门不仅具有研究、咨询和服务的责任,而且在某种职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决策、监督、控制权。方式如下
1:参谋专家向他们的直线上司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把建议作为指示传达下级。2:参谋向直线下级传达信息,并告诉后者如何利用信息。
(三)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
使他们能及时了解直线部门的活动进展情况,从而提出建议。
3442:民主型领导——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量,集思广益,然后决策。3:放任型领导——领导者撒手不管,下属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完全自由 二: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
美国学者坦南鲍姆提出了“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 1:经理作出并宣布决策 2:经理“销售”决策
3:经理提出计划并允许提出问题 4:经理提出可以修改的暂定的计划 5:经理提出问题,征求建议,作出决策 6:经理决定界限,让团体作出决策 7:经理允许下属在规定的界限内行使职权 三:管理方格论——布莱克、穆顿提出
——该理论用一张方格图来表示,在此图上,横轴表示领导者对生产的关心,纵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每一轴划分为9个小格,第一格代表关心程度最低,最后一格代表关心程度最高。
如图书本p496页——列举了5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9.1型方式(任务型)只注重任务的完成,不重视人的因素。这种领导是一种专权式的领导。
1.9型方式(乡村俱乐部型)即特别关心职工,持此方式的领导者认为,只要职工精神愉快,生产自然会好。
5.5型方式(中庸之道型)既不过于注重人的因素,也不过于注重生产的因素,努力保持和谐和协调。
1.1型方式(贫乏型)对职工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都很差,这种方式无疑会使企业失败 9.9型方式(团队型)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都达到了最高点,在此方式下,职工在工作上希望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去实现企业的目标。,领导者诚心诚意的关心职工,努力使职工完成工作目标时,满足职工的要求。四: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适”的领导方式,领导工作强烈的受到所处的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
领导和领导者是既定环境下的产物
s=f(L、F、E)具体说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和环境的函数。领导者特征:主要指领导人的品质,价值观和工作经历 追随者特征:主要指追随者的个人品质,工作能力,价值观等。环境:主要指工作特性。组织特征、社会状况、文化影响等。
菲德勒德领导权变理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的环境内有效,这种环境是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体。菲德勒把领导环境具体划分为3个方面。即:职位权力,任务结构,上下级关系。职位权力:领导者所处的职位具有的权威和权力的大小,或领导的决定权、强制权、奖励权的大小。
任务结构:任务的明确程度和部下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 上下级关系:群众和下属乐于追随的程度。低LPC型——工作任务型的领导方式 高LPC型——人际关系型的领导方式 图书本P499页 第四节
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内涵极为丰富 一:做领导的本职工作
二:善于同下属交谈,倾听下属的意见
6定行为。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取决与对下述三种联系的判断 1:努力——绩效的关系。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绩效水平? 2:绩效——奖赏的关系。当达到这一水平时,会得到什么样的奖赏? 3:奖赏——个人目标的关系。这一奖赏能否满足个人的目标? 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 期望理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 三:公平理论——亚当斯
认为:人们会通过两个方面来判断获得报酬的公平性
横向比较:就是将“自己”与“别人”相比来判断自己所获得报酬的公平性。纵向比较:自己的目前和过去的比较 图书本P522页
四:强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得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行为对他有利,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这种行为会减弱至消失
(一)正强化
——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1:连续的,固定的强化 2:间断的,时间和数量不固定的强化
(二)负强化
——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消弱直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五:激励模式
1: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奖励的价值,还受到个人觉察出来的努力和受到奖励概率的影响
2:个人实际达到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努力的程度,还受到个人能力大小,以及任务的了解和理解的程度的影响
3:个人所应得到的报酬应当以实际达到的工作绩效为价值标准。
4:个人对于受到的奖励是否满足以及满意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受激励者对所获报酬公平性的感觉
5:个人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将会反馈到其完成下一个任务的努力过程中。第三节 激励实务
其中常用的主要有四种:工作激励、成果激励、批评激励以及培训教育激励 工作激励:通过分配恰当的工作来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成果激励:在正确评估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给职工以合理奖惩,保证职工行为的良性循环 批评激励:通过批评来激发职工改正错误行为的信心和决心
培训教育激励:通过思想文化教育和技术知识培训,来增强其进取精神 一:委任恰当工作,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1:工作的分配要考虑到职工的特长和爱好 2:工作的分配要能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二:正确评价工作,合理给予报酬,形成良性循环 三:掌握批评武器化消极为积极
1:明确批评目的 2:了解错误的事实
3:注意批评的方法 4:注意批评的效果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增强进去精神
第十八章 沟通 第一节 组织中的沟通 一:沟通的重要性
1: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2: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经。3:沟通是企业与外部建立联系的桥梁。二:沟通过程
1:发送者必须向接受者传达信息或者需要接受者提供信息。2:发送者将这些信息翻译成接受者可以理解的一系列符号 3:将上述符号传递给接受者 4:接受者接受这些符号
5:接受者将这些符号翻译成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6: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内容
7:发送者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接受 三:沟通的类别
(一)按照功能划分为:工具式沟通和感情式沟通
工具式沟通:是发送者将信息、知识、想法、要求传达给接受者,目的是影响改变接受者的行为。
感情式沟通:沟通双方表达感情,获得对方精神上的同情和谅解,最终改善相互间的关系
(二)按照方法:
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体态语言沟通、电子媒介沟通等。比较图:书本P544
(三)按照组织系统分为: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以企业正式组织系统为渠道的信息传递 非正式沟通:以企业非正式组织系统或个人为渠道的信息传递
(四)按照方向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
(五)按是否进行反馈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四:非正式沟通及其管理
(一)非正式沟通的特点
交流速度比较快、信息比较准确、效率高、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应正确对待非正式沟通
1: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它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否认和消灭都是不可取的。2:可以充分利用非正式沟通为自己服务。
3:非正式沟通中的错误信息必须“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更正。
五:企业中的沟通网络
所谓沟通网络——组织中沟通渠道的结构和类型。其中最基本的是:轮型和风车型
一般来说,选择哪一种网络取决于外部环境和沟通的目的。
集权化的网络:(y型和轮型)在较简单的工作中比分权化的网络有效。分权化的网络:适应于完成比较复杂的任务,便于信息交换和充分利用资源。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一:有效沟通的障碍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两类:1:接受的有选择性 2:沟通技巧的差异
7.《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试卷 篇七
一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在教学资源满足教学要求的条件下,选择和使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最佳教学方法涉及对两个方面问题的反思。一是对学生先修课程基本情况的全面了解。二是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知识体系的深刻认识。本文从第二个问题出发,探讨最佳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众所周知,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关于自动控制规律的技术基础课程。其知识体系由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递规律、控制规律及其这些规律的实现技术所构成。其核心任务可表述为给定一个被控对象或过程后,按工程或其它需要给定一组性能指标要求,然后再依据实际上的限制与约束,设计控制器来控制这个被控对象或过程以满足这组性能指标要求。从方法论上讲,自动控制原理要回答的问题正是针对上述要求下控制器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能不能做、如何做、做得怎样等这样几个问题。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由此而形成的这样一个知识体系,其特点既是经验的、又是逻辑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相对的;既是复杂的,又是开放的。而从方法论基础上看,该知识体系又是模型论、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等相关内容的产物。实践证明,在素质教育理念与精英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同于传统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有效迁移这样一个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说明、解释、示范、重复和协同五大方法。这些方法互为独立,又互为补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活”的整体。其内涵主要由自动控制原理所固有的知识特点以及课程所贯穿的教育理念与情境共同来决定。
1说明方法
说明是利用已有知识揭示事物本质及其内外部联系的一种认识过程。多以实验、假说、经验归纳、数理演绎等形式出现。如果说要在逻辑学上给说明下个定义,则说明就是从说明项推出被说明项。由于人与知识的关系是一种单向关系,不能沟通和互动,在此情况下,要想让学生理解,教师只能使用说明方法来实现。通过说明所获得的理解,其效果的好坏与人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有关,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当时师生所处的教学情境有关。换言之,教师说明水平的高低与其认知基础、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有关;学生所能达到的理解水平的高低则与其认知基础与认知能力有关。例如,如何判定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就需要用到说明而不是解释。对于较为复杂的概念,我们还可以使用隐喻的方法加以说明。例如,什么是控制系统的自由运动模态?
2解释方法
基于认识论意义上的定义,解释就是消除困惑和误解;解释就是变不知为已知;解释就是揭示含义、阐述原因,陈述理由。多以直观、猜测、思辨等形式出现[1]。例如,什么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就需要用到解释而不是说明。换言之,在自动控制原理中,当有关定律、定理中的符号、意义及其应用不能由其他定律或定理来说明时,就只能依靠解释。当教师面对学生时,解释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解释的水平与理解的质量既与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有关,也与教师的表达能力有关。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教学情境对学生的激发状态有关。从方法论角度看,使用解释方法最多的场合是对那些本体概念与终极结果的阐释,即对原因的原因、结果的结果的阐释。
3示范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中的相关仪器设备的学习使用,主要是依靠示范方法来完成的。示范常用于对那些具有规范性、程序性、演示性知识的处理,包括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控制步骤、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系统调试过程的演示等。
4重复方法
重复即反复说或反复做的意思。内容与形式的变换本质上也可视为一种重复。在教学或认知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强化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遇有学习上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可以通过重复方式加以强调,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有重复性说明、重复性解释,重复性示范三种教学方式。以上是基于方法划分的。如果从内容上划分,重复有全部重复与部分重复之分;如果从结构上划分,有提纲挈领性重复与细节性重复。重复的认知效果由人的认知基础与认知能力决定。而重复的语境效果,还与教师的表达能力有关。无论哪一门课程,都有必要进行适度的重复,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在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从第一章绪论到第五章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了这样一条提纲挈领性全程重复主线:即在绪论一章中提出对控制系统的三个基本要求:稳定性、快速性和精确性。在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中,将这三个基本要求与控制系统模型的结构参数一一对应起来:即结构参数决定稳定性,结构参数决定快速性,结构参数(与外加输入信号一起)决定精确性。在第三章时域分析一章中,一方面将系统的动态时域行为与系统的闭环零极点(即系统的结构参数)一一对应起来,系统的闭环零极点变化,系统的动态时域行为随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又通过量化方式将对控制系统的三个基本要求转化为一组表征控制系统品质的时域性能指标。在第四章根轨迹一章中,将闭环系统的根分布情况(即系统的结构参数)与对控制系统的三个基本要求一一对应起来。根分布发生变化,系统的性能随之发生变化。在第五章频率特性法一章中,一方面打通频率特性与系统结构参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一方面打通对控制系统的三个基本要求与频率特性的一一对应关系,一方面打通时域性能指标与频域性能指标的一一对应关系(转换关系),最后通过对比重述各章中所提及的一一对应关系,最终可将这些对应关系简化为一个:即结构参数与三个基本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一来,就可轻松地抓住控制系统校正设计的本质:只是设法改变系统的结构参数以此来改变系统的性能,进而满足对控制系统的三个基本要求。为了有效解决控制系统校正设计这一教学难点和重点,我们从第一章绪论开始,就依次在每一章中为此打下伏笔,当课程进行到第五章时,在处理校正设计这一教学难点时,就能帮助同学们顺利闯关,收到水到渠成之教学功效。
5协同方法
所谓的协同教学,就是指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教学资源,在打破教学资源之间的壁垒的条件下,在深层次上进行整合,主次分明、协调一致地共同完成某一教学目标的过程。协同教学追求的是“协同教学效应”,即“1+1>2”的整体教学效果。协同教学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单向性或双向性。或具有单向的拉动作用,或具有单向的推动作用,或具有双向的推拉作用。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引入的协同教学内容是哲学。引入的目的有三个:一是缘自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方法论色彩十分浓重,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协同整合顺理成章;二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解读自动控制原理相关理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思想,从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哲学视野,同时也为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事物提供了机会;三是有助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这是因为哲学是学科知识体系之间最好的“衔接剂”。自动控制原理所在学科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开展了多年的试点工作,已取得了多项教学研究成果。其中协同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提出,便是其中的一项教学研究成果。从跨学科人才培养上来看,开展协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学科自身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限于篇幅,有关协同教学方法的具体介绍请参见文[2]。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考试方法改革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由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结果引起的。教育改革使得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和精英教育,这种教育转向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为之提供有效服务。因此,当教育目标发生根本性改变后,旧的教育评价体系必须要做出及时的调整以适应服务教学的新要求。由此,作为教学评价体系组成内容的考试方法也不得不随之改变。这就是考试方法改革的由来。
1考试方法的基本内涵
从逻辑学功用定义角度出发,可以给所谓的考试方法下个定义:考试方法就是那些能提供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证明功能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法。其外延就是现有的那些传统考试方法,诸如绝对方法与相对方法、形成性方法与总结性方法、开卷方法与闭卷方法、笔试方法与口试方法、主观方法与客观方法、一元化方法与多元化方法、累加方法与非累加方法等,也包括那些划分不太准确和对称的诸如大作业、课程设计等。伴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这些历史上就已经存在的主流考试方法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2考试方法的基本问题
从教育史上看,所有关于考试方法的改革运动,抛开政治等其他因素,其核心问题就一直没有变化过,那就是考试方法的信度与效度问题。所谓信度是指考试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为真与假的判断),即两者的差距;所谓效度是指考试结果与教学内容或教学目标或教学构想(教学假设)的一致性(为适用性判断),即考试结果覆盖后者的程度。在教育理论上,一个设计良好的考试方法主要是指能在信度和效度这两个方面有所改进或提高的方法。但在教育实践上,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予以高度关注,这就是考试方法的复杂度问题。如具体操作时的难易度、使用时产生的各种成本费用等,而这已是管理学的问题了。因此,应考虑在教育学和管理学这两个维度上对信度、效度和复杂度进行相应的折中,即一定要把管理学方面的问题考虑进来。换言之,即在教育学维度里应分析和研究影响信度和效度的各种不利因素及其消除方法,在管理学维度里应认真考量考试方法操作的难易度及其使用的成本与代价。教育史表明,对于这样一个二维问题,以往的考试方法设计很少考虑到管理学维度里的问题,从而导致在信度和效度方面具有良好表现的一些考试方法由于缺少管理学维度方面的考虑,而遭到淘汰或弃用。这类方法的缺点主要表现在操作起来程序烦琐、计分繁杂、时间成本大等方面。事实上,影响信度与效度的因素非常多,可以说会涉及一个教学系统的方方面面,教师的、学生的、设施的,甚至是环境的等等。因此,在设计或选择考试方法时,应设法把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3累加考试的基本内容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法已完成了由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向累加考试方法的转变。其基本内容构成为:(1)计分方法(满分为100分):1)平时成绩占10分;2)作业成绩占5分;3)实验成绩占15分;4)两次平时测验成绩占10分;5)期中考试成绩占20分;6)期末考试成绩占40分。(2)考场安排与试卷印刷:1)主讲教师自行与学校教务处联系安排考场事宜;2)主讲教师自行去学校印刷厂印刷试卷。其中,两次平时测验取成绩高的一次,自从第一次测试之后,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明显提高;实验成绩由三个实验的单项成绩累加构成,每个实验的单项成绩满分为5分。仅从内容构成上来看,累加考试的复杂度就已非常明显了。对此应当给出其合理性辩护。
4关于累加考试的合理性
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引入累加考试方法,而不被认为是一种瞎折腾,就需要对其合理性提供有效的辩护,以维护有关考试方法改革主张的正确性。其合理性辩护的基础是对如下问题的教育学反思与教育哲学反思[3]。
关于考试方法。狭义地讲,考试是判断与评价学生知识迁移与技能掌握情况的手段之一;广义地讲,考试是判断与评价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情况的手段之一。如果一种考试方法的使用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高效率的、准确无误的有效判断与评价,那么这种方法就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这是管理学之外的常识性认识。那么这种单纯的教育学评价方法是什么?是累加考试?还是非累加考试?还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甚或还是其他?
累加考试方法的设计原则。累加考试方法的设计原则是什么?从表面上看,其教育学上的一般性设计原则应是科学性、公正性、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高效性、简单性和实用性。而实际上这是任何一种考试方法设计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和追求的目标。那么,累加考试如何才能实现这一原则和目标?
考试方法作为教育学的一个范畴,其有意义的可实际操作的内容并不多,由于学科专业的差别性,其共性或一般性特征并不多。如此,这会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累加考试方法的设计带来怎样的困难?
一切累加考试的共同特征是加权性。那么传统累加考试与新的累加考试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何异同?有何本质区别?新的累加考试能否取代传统的累加考试?取代的结果如何?按照库恩有关科学范式的理论[4],当考试方法在其本体论、方法论以及所贯穿的价值观中,仅有各自的内容发生非本质变化时,这种取代就不会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那么这种改革有何意义?这种改革会不会被认为是一种改革的伪命题?为改革而改革?
进一步的问题是:区别于传统的累加考试,新的累加考试的内容、形式及其意义是什么?其设计依据如何确定?其实质性、针对性又如何体现?
从教育实践上来看,每一种评价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由于累加考试主要体现的是过程性评价。那么传统中的结果性评价如何在累加考试中体现?
教育实践结果表明,传统考试方法在总体上来说不能说是失败的,那么新的累加考试如何保证其成功性?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名目繁多的累加考试,但大多数都由于评价效率不高而被弃用,能够延续至今的也只有所谓的二八开、三七开之类的简单加权的累加考试。我们如何才能突破这一历史局限性而实现对传统考试方法的超越?而不被认为这种改革仅仅是一种考试方法的简单化或复杂化?
最好的评价方法应是历史评价与现实评价的统一、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统一,因此评价方法应体现出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因为在很多时候,对学生的主观评价往往更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而且这种评价也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这一辩证思想如何在累加考试中体现?又以什么方式体现?
总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关乎对为什么改革、如何改革、改革的效果如何以及改革的代价如何等几个重要问题的回答,值得认真思考。有关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其可行的方法是建立在对教学与考试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反思。这样考察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问题的好处是:一不脱离实际,能有效避免纸上谈兵。二是针对性强,能有效减少主观随意性。三是全面性强,能有效减少改革的漏洞。
参考文献
[1]陈其荣, 曹志平.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理解与解释”[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2) :24-30.
[2]宁永臣, 沈毅.哲学视野下的自动控制原理课协同教学研究[J].教书育人, 2012 (10) :78-81.
[3]沈毅, 宁永臣.工程教育考试方法改革的本体论实践问题与认识论实践问题[C].2010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委员会, 2010:57-59.
8.“秋冬养阴”的原理与方法 篇八
一、什么叫“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意思是说,自然界一年四季中阴阳之气的正常变化是万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气的正常变化,在春夏两季特别注意保养阳气,秋冬两季尤其重视蓄养阴精,以从根本上使人体的生长发育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使人体能与自然界万物一样正常地生存。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尚不尽一致,但都认为这是指导人们四季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人体必须顺应自然界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秋冬养阴”就是要求人们在秋冬之季顺从自然界秋主收、冬主藏的规律,重视蓄养阴精。阴精是人体内的阴液,是人体精(包括生殖之精)、血、津、液等各种营养性体液的通称。阴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也是阳气化生的物质基础。蓄养阴精,就是保重养护人体的精、血、津、液等各种营养性体液,以使其充盈,而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抵御外邪的侵袭。
二、“秋冬养阴”的原理
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和分布,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有着规律性的变化。一般说来,秋冬寒凉,阳气敛藏,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气候变化,往往十分注意保护阳气,以抵御外界寒冷环境_的影响,如穿棉衣,戴绒帽,闭户塞牖,生炉取暖等。以至当今市场上电热毯、取暖手炉等十分畅销,原因就在于此。当然,人们为适应秋冬采凉的气候采取这些保养措施是完全必要的。问题在于,人们重视了保养阳气的一面,·而往往不自觉地忽视了蓄养阴精的另一个方面。素体阴虚之人若不注意保养,则阴精虚损的情况更为严重。阴精虚亏往往可出现眩晕耳鸣、视力减退、健忘少眠、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咽干舌燥、手足_心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甚则可见经闭、崩漏等症。
《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意思是说,阴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能够注意秋冬两季蓄养阴精的人,至来年春令就不会患温热病。反之,秋冬不能保养阴精的人,每致阴分渐亏,虚热内盛,至春夏之时则易罹患温热之疾。故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惠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阴精是化生阳气的原料,不注意保养阴精的人阳气化源匮乏,日久必将阴损及阳,最终会出现阴精、阳气皆亏的阴阳两虚证。此时患者抗病能力低下,邪气易于侵袭,又可出现本虚标实的病证,这样的病情就更复杂,治疗起来困难也就比较大。
为了切实纠正如上所述的在秋冬之季只重视保养阳气而忽视顾护阴精的偏向,避免固劳累过度、恣情纵欲而致阴精亏损诸病证的出现,维持体内阳气、阴精的相对平衡,抵御外邪的侵袭,所以《黄帝内经》的作者特别强调秋冬之季保养阴精的重要意义。
三、“秋冬养阴”的方法
“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概其大要,不外以下数端:
(一)调精神以养阴。心藏神,神安则寿。倘若不知调摄精神,则精血渐耗,形体衰败,老衰立至。秋冬之时调养精神以养其阴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求能做到安然恬静吗虚怀若谷,无过多奢望,无过度思虑,尤其不宜动怒。因怒则气机上逆,每易耗伤肝血,损及阴精,甚则阳亢化风,而可诱发眩晕、中风等病。故日常虽遏可怒之事,也当以“耐”字处之,以保养阴精。正如清代著名养生家曾廷栋在其养生学专著《老老恒言》中所说:“虽时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息间可以涣然冰释。”
(二)慎房事以养阴。人体的精气宜藏不宜浮,宜秘不宜泄,精气秘藏则气足神旺,健康无病。秋冬之令,应注意顺应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性生活应审慎安排,适中为虔。若一味恣情纵欲,则能折年损寿。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三)重食疗以养阴。秋冬寒凉,人体阳气不致妄泄,脾胃机能每多健旺,是养阴滋填的良好时机。此时采用相应的食疗措施,每能收到填补真阴,强壮却病的效果。素体阴亏之人尤宜乘此季节进食养阴滋填之品。如时阴血亏虚之人,每于冬令采用进食红糖、黄酒炖阿胶以滋补阴血的方法,已靛民问广泛采用。其他具有养阴功用的食物,如鳖肉、龟肉、鳗鲡鱼,以机具有养阴功效的药粥、药饼等,均可的情食用。
(四)勤练功以养阴。练功养生已为广大群众所乐意接受,秋冬之令更宜通过练功以条畅气机,培养阴精。我国古代在摄生保健方面有强调“动”和“静”的两种不同观点,然动功中固有动,静功中也有动,“动”与“静”是有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采用动功还是静功须因人而宜,不必拘泥,但贵在持之以恒。
(五)明药治以养阴。中医学认为,自然界“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规律对人体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有着密切的影响。从临床的长期观薛来看,医生常常将这一规律作为临床辨别病证、审察病因、选方用药的依据。在一般情况下,春夏之季多用寒凉药物,秋冬之时多用温热方荆。然而阴虚之病,虽时值隆冬严寒,大剂麦门冬、生地、元参等凉润滋阴之品反能使病情好转,精神爽健。对那些体弱阴虚,久病不愈,每多自选方药服食的患者尤须明察。若觉得没有十分的把握,则可以到就近的医院去请医生根据病情开一张养阴补虚的膏方,于秋冬之令常服久服,缓缓牧功。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试卷】推荐阅读: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试题01-21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07-02
管理学原理模拟试卷1汇总01-21
自考管理学原理试题真题及答案 试卷一08-05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原理》试卷11-09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管理学原理 201203工程管理专业专升本 2012年下半年第一阶段测试卷09-27
团队建设与管理试卷10-23
管理方法与艺术测试一07-04
管理方法与艺术作业三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