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2024-06-09

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共11篇)

1.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篇一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涉及社会、高校、个人、国内外大趋势等多方面因素.而解决问题的.指导对策为: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与创业观;加大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支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实效人才.

作 者:徐彬 冯秋菊 作者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原因 职业指导

2.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篇二

曾有研究学者认为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性别、家庭收入、城乡户籍、学习成绩、就业指导和学生干部经历等等六个因素。家庭收入、城乡户籍、学习成绩、学生干部经历等等因素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在动态的就业市场需求上, 上述因素并非一如既往地对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就业工作者, 如能富有成效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毕业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 还能有效地促进毕业生的发展与成才, 帮助毕业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就业观和就业心态, 使其心情舒畅、信心百倍地走向社会。

近年来, 政府和教育部门大力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 但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失业问题。麦克斯一份针对我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 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 同比下降9%;本科毕业生为35%, 同比下降1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 同比下降13%。笔者作为就业指导的基层工作者, 为了简便、快捷、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通过分析2013年就业工作的数据, 试图找出影响就业率的关键因素, 讨论出相应的对策, 为相关的就业工作者在就业工作上给予以一定的借鉴。

1 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就业层次分析及实习点的录用情况分析

调查时间:2012年10月25日开始至2013年12月31日结束。

调查范围:Y校Y学院2013届三年制护理专业高职毕业生、五年制护理专业毕业生。

1.1.1 就业层次分析

Y校Y学院2013届毕业生护理专业毕业生人数为739人, 就业人数为694人, 截止2013年12月31日, 就业率为93.91%。其中, 在三甲医院就业的人数为118名,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5.96%。二甲以上医院的有501个, 占67.79%, 在乡镇卫生所等单位工作的有74人, 在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总数为575, 占毕业生总数中就业人数的77.80%。数据表明, Y校Y院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质量很高。

1.1.2 实习单位就业情况分析

通过对南京军区总院、杭州117医院、南通中医、友好医院等15家就业实习基地的录用实习生情况进行统计, 其中百分率最低的为连云港第二人民医院、上海梅山医院、无锡第四人民医院以及苏北医院, 其录用率几乎为零, 导致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用人单位的政策、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强度、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自身的就业要求等等。相对较高的有浙江省杭州市117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京军区总院、扬州市中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等, 其百分率分别为73.33%、69.23%、56.67%、40.91%、35.42%、35.14%。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用人单位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Y校Y院护理专业综合实力较强、用人单位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强度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如生源地相符、家庭意见) 等等。

总体而言, 在实习点就业的百分率26.9%, 这一数据与其他非护理类专业相比, 要高出很多。

1.2 就业地区因素分析

通过对Y校Y院护理、医学检验、医药营销、药学等专业926名毕业生的生源地情况进行统计, 同时参考2013年12月20日统计的就业率数据, 苏南地区145人就业率达91.03%, 苏中地区205人达94.63%, 苏北地区525人达93.14%, 省外51人达90.20%.

Y校Y院毕业生主要来自苏北地区, 如徐州、连云港、盐城等城市, 人数为525, 占总毕业生人数的56%;来自省外的学生很少, 仅仅占6%;来自苏中和苏南地区的毕业生也占有一定的数量。从就业的角度来讲:许多苏北地区的同学认为苏中和苏南地区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家在苏中地区的可能具有一定的家庭社会关系可以帮助其就业, 加之Y校Y院综合实力较强, 因此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选择Y校Y院;生源地在苏南地区的学生选择苏南地区的学校机会更多, 而苏南地区本身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来苏中学校学习的同学较少。

针对不同生源地区的毕业就业状况做了就业率的统计工作。就业率最高的为苏中地区, 达到95%, 而生源地在省外地区的毕业生就业率较低, 仅有90%;导致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在于:Y校Y院毕业生多在大型医院、医疗卫生单位等事业性质单位工作, 而家庭关系这一因素对学生就业状况影响较大, 苏北地区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3%, 苏南地区的就业率为91%, 相对较低, 这主要与毕业生自身因素关系较大, 苏南地区的毕业生普遍眼高手低, 另外他们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较好, 就业压力较小。

对Y校Y院护理、医学检验、医药营销、药学等专业共926名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信息进行统计, 苏南地区245人, 就业单位地区分布百分率28.26%, 生源地人数145人, 生源地人数百分率16.84%;苏中地区272人, 就业单位地区分布百分率31.59%, 生源地人数205人, 生源地人数百分率23.81%;苏北地区318人, 就业单位地区分布百分率36.93%, 生源地人数525人, 生源地人数百分率60.98%;省外地区26人就业单位地区分布百分率3.02%, 生源地人数51人, 生源地人数百分率5.92%。

上述结果表明, Y校Y院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苏北、苏南和苏中地区, 在省外的很少;从用人单位的分布来看, 苏北最多, 苏中其次, 苏南最少。

1.3 专业对口情况分析

通过对Y校Y院护理、医学检验、医药营销、药学等专业926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 医药营销毕业生人数39人, 就业39人, 从事本专业的25人, 非本专业的14人, 专业对口率64.10%;护理毕业生739人, 就业人数694人, 从事本专业的575人, 非本专业的119人, 专业对口率82.85%;药学毕业生人数46人, 就业38人, 从事本专业的31人, 非本专业的7人, 专业对口率81.58%;医药检验技术毕业生人数102人, 就业99人, 从事本专业的65人, 非本专业的34人, 专业对口率65.66%。

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专业结构和专业特色关系较大, 反映护理专业的专业对口率较高;另外一方面, 与就业率有一定的关系;医药营销同学的就业率很高, 达到100%, 说明通过就业指导工作, 医药营销的同学能够放低身段, 牢固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就业观。

2 提升就业率的对策

通过上文分析, 不难看出, 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强度、专业综合培养实力、毕业生就业观的指导、毕业生自身的能力等等因素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的就业率, 因此应根据以上因素来着力开展就业工作, 具体的对策如下: (1) 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搭建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 (2) 充分挖掘校友资源,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建立校友信息库,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促进学生就业。 (3) 坚持做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定期回访企业, 通过毕业生信息反馈, 加强今后毕业就业工作的规划。 (4) 提升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观念和意识。提升辅导员自身的就业意识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是就业指导的观念和就业指导的内容要符合现实社会发展需要;二是要求就业辅导员不仅要不断提高就业服务的意识, 强化就业全局意识, 还要具有树立全程服务的观念, 将就业服务贯穿到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到毕业及初次就业的整个过程中。 (5) 提高Y校Y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Y校Y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结语

Y校Y院的护理、医学检验、药学专业都是实用型专业, 社会需求相对较多, 但同时这些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总数也相对较多, 如何使Y校Y院学生在就业工作中脱颖而出, 是Y校Y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 作为就业工作者, 要加强与学院领导的联系, 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员可以在院内举办专业技能大赛、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还可以加强育婴师、营养师、急求员、化学分析工的等技能证书的培训, 使得学生在毕业时一般能取得1~2个技能证书。另外, 还加强学生在人际交流、职业礼仪等方面培养, 树立学生自信心, 将会更好的促进就业。

摘要:从毕业生就业现状出发, 针对Y学校Y学院医学类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专业对口率、就业现状、实习单位的录用率等等因素展开分析, 讨论了影响高职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原因, 作为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在努力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拓展校企合作项目、提升就业工作者业务水平等方面多下功夫, 积极开创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指导,影响因素,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顾金土.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今日中国论坛, 2008 (1) :116-119.

[2]王炜.影响大学就业的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06S) :157.

[3]陈代明, 赵琪.大学生就业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4]黄娟.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以淮海工学院为例[D].南京理工大学, 2010.

[5]刘善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

[6]易玉梅.主体性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 (1) .

[7]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 .

[8]卢亚丽, 李志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就业指导体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

3.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篇三

【编者按】就业,无疑是2009年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之一。无论是大学生就业还是职校生就业,都牵动着上至政府下至普通百姓的心。本期《职业》特选编几篇有关学生就业分析、调查的文章,同读者共同关注这一涉及千万个家庭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困难牵动着亿万人们的心弦。据权威部门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11万人,加上近年来未就业的大学生,共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其实,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个话题,已经说过好多年,但目前社会关注度被上升到如此之高是前所未有的,是有其深刻的宏观背景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走入困境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导致大学生就业走入困境的原因

1.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负面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2009年是全球经济最为动荡的一年,受其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严重下滑,进而导致了我国经济形势的下滑,尽管政府投入1.18万亿,带动社会投资4万亿,以拯救经济,但是,救市结果的凸显尚需时日。由于有效需求增长不足,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逐步减小,许多企业受到其负面影响,造成经营困难、需求减少,据人力资源部统计,全国有300万工作岗位流失,致使大的就业环境变坏。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就业高峰期,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和民工,如此多的就业大军同时涌向一个有限且又低迷的就业市场,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更加凸显。

2.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大量增加,加剧供需矛盾

十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现在在校学生人数跟1998年相比,已经增加了4倍多。2005年至2007年,分别为307万、377万、495万,今年的大学毕业生高达611万,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高居世界第一。但是,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70%,新的失业群体正在形成。

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与有效需求岗位之间存在差距。众所周知,中国目前被称为“世界工厂”,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经济在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低端岗位和服务业岗位居多,这一状况使得中国在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所提供的“白领岗位”远不能满足逐年增加的具有“白领技能素质”的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需求,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局限,又适逢金融危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也面临人员的调整,进而加剧了高校毕业生与有效需求岗位之间的差距。

3.区域不均衡、过高期望值导致大学生主观上“有业不就”

从我国的区域分布上看,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就业区域分布严重失衡,大部分毕业生向往东部,以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纷纷涌向那里寻求就业机会,如许多高校毕业生向往北京,进而在京形成了所谓的“北漂”一族。而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如中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基层和农村却少人问津,那里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从而存在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从就业态度的选择上,一些大学生宁可被动就业或不就业,也不愿主动创业做老板,造成学生就业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大学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错位,也使得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很多人没事干,很多事没人干”,以及出现“啃老族”的怪现象,这也是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机会丧失和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4.学科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现在在校学生人数跟1998年比,已经增加了4倍还多,但现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跟1998年几乎差不多,这就意味着现在有4个同样专业的毕业生要去竞争同一个工作位置。不少高校更愿意设置培养成本相对较低的专业,如数学、会计等专业,而那些培养成本较高的专业,不少高校却不愿设置。全国人大代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授余敏辉介绍,目前全国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院校有661所,一年内增加了约200所。据保守统计,目前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约有13万人,而全国领有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人数约为15万人。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超常规,专业点过多过滥,其就业难由此可见一斑。

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学生培养方向与市场脱节。在专业设置上不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不是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本,不做市场调研分析,而是贪大求全,盲目增加专业,结果造成同层次、专业相同或相似但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造成市场过剩;在课程和教学内容安排上没有与企业需要衔接,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使得学生在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运用或不够用,用人单位往往会通过对应聘学生再培训、再学习后录用,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专业人才;此外,在扩大招生上没有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现在各高校的规模在扩大,学生人数、专业也在增加,有专业教学经验的教师总量不足,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笔者曾去本市某高校兼课,讲授《政治经济学》,发现该校由于缺少专职教师,面对扩招后学生数量的大增加,在利益的驱动下,校方一方面把班级做大,二三百人同时上课,这样根本就谈不上因材施教,教学互动,一学期结束后,教师连学生都不能认全;另一方面,有些任课教师竟然是成人大专学历的保卫部门的干部,他们由于缺乏专业教学经验,缺乏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功底,根本无法传授给学生有深度和广度的知识,诸如此类,学生学不到真“功夫”,到社会上往往遇到求职困难。

5.过高的教育成本导致学生提高收入要求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是其改革的效果与其他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一样,尽管收费实行了市场化,但其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还是计划经济下的做法,比如,教育内部改革停滞不前,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垄断致使培养成本不断提高。首先,从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来看,美国和日本两国该比例在5%~10%之间,加拿大的比率为7.2%,中国为46.15%。其次,从学费占人均收入来看,从世界范围来看,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如果过多超过这个比值,就意味着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立高校生该比例为10%~15%左右。在2001~2005年期间,我国人均上大学的学费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分别为66%、59%、54%、48%、4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2%、184%、174%、155%、140%。这一比例实际被低估了,因为它是以2003年的生均收费4557元计算的。而有调查研究表明,2003~2004年度,减免后生均学费支出约为5327元,必须支出生均约为9800元。因此,在西部贫困地区,上4年大学要花掉一个强壮劳力35年的纯收入。这远远高于了国际上的一般水平,高等教育成为很多家庭的沉重包袱。更重要的是,过高的受教育成本,必然提高大学生的最低工资要求,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应该采取的对策

1.掌握职业技能,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大学生必须具有职业自救意识,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我们的潜力足可以解决掉我们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大学生应积极开发自己的职业潜能。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有专家指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大学生没有职业自救意识表现在:一是在职业能力的积累上过多地依靠人脉关系,将营造丰富广泛的人脉视为个人职业能力增强的主要方面,从而忽略了个人内在能力的培养与打造,一时的人脉可以助你成功,但长久的成就还是要依赖于你的内在能力的。二是在职业生涯发展上过多地依赖于人脉。如在毕业找工作时、个人职业晋升时,过多地去打通人际关系,过多地依赖亲朋好友的帮助,从而把最应该为职业发展负责的自我放在了后面,这将直接导致职业事业发展阶段的断层与乏力。简单地说,要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你可以依赖于别人,但要想在职业上有所作为就必须要靠自己了。

大学生都有学习职业知识的观念,但没有形成掌握职业技能的观念,职业技能是需要一定的操作练习才能掌握的职业能力,是衡量个人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而这也非一日之功就可以打造的。观念、知识、经验、技能、道德是职业素质的五大因素,而职业技能是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没有掌握职业技能,就很难达到职业上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很难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并且这种状况会持续广泛地影响个人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注重职业实践。

在职业素养的五大因素中,职业道德是大学生最轻视的因素。职业道德更多的是一种职业态度和职业规范,是保证职业行为的有序有效进行的必要保证,是职业常青的重要保证。在职业事业发展阶段和立业实现阶段做人都是比做事更重要的,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立信,即说到做到。一个人职业道德的低下,在就业生存阶段可以是勉强维持,但大学生要谋求更大的职业发展,内化学习职业道德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概括地说就是你的职业态度决定你的职业高度,所以,大学生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素养,为达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业高度奠定根基。

总之,扩招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大学毕业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给自己正确定位,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涉猎相关学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到一专多能;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挖掘潜力,力争学有所长;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道德修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劳动者。

2.大学生要认清社会的需求和就业形势,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继续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就业难,但观念转变并不难,尽管不利因素很多,但并非没有亮点。传统的就业渠道变窄了,但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广大中小企业、农村乡镇、西部地区求贤若渴,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的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我国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业环境变紧在所难免。如果大学生仍固守传统观念,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无异于自己把工作选择空间变小了。因此,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就业期望值,适当降低工作搜寻中的可接受工资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作转换成本肯定会降低。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要过多地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应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自己,走出择业误区。

3.积极推进教育内部改革,降低教育成本

过高的受教育成本是有目共睹的、不争的事实,为此,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必须积极推进教育内部改革,把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入到教学上。例如,我校在专职教师与后勤行政管理人员的比例上严重失调,后勤行政管理人员的人数接近全体员工的50%。这样就使有限的教育资金更加捉襟见肘。为此,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内部改革,尤其是人事制度的改革,减少冗员。

4.建立有效的职业辅导机制

职业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初次择业时,具有一定的职业选择能力,从而作出明智的职业选择的决策。此外,职业辅导也可以预防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极、负面后果,比如,焦虑、自卑等。使学生在就业中用信心引导自己,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此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辅导、评价系统和训练方法等。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未来的职业指导人员所应该做的工作。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应看到风险和机遇并存,对于大学生、各类用人单位,对于众多院校,也是一个“危”中寻“机”的时期。我深信,只要学生、高校、社会齐心协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学生们也一定会有一片光明的前途。

4.现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篇四

【内容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为研究起点,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原因探讨,提出对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问题;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状况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压力总量压力持续增大,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重。据新华社北京5月20日专电(记者 白靖利)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顿时,“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即失业”等各种词汇一时间风靡全国。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呢?又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本文做如下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扩招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1999年5月中央作出扩大招生规模的战略决策,使我国教育成为了“大众教育”。这被西方通讯社称之为“惊人的一跃”的决策,除了扩大内需和减轻就业压力外,还产生了很多正面的影响。然而在这些优点的背后也藏着许多的不利影响

1、扩招的速度过快。据教育部统计,随着高校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31万,2011年增至660万,2012年则达到了680万,而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为699万比2012年多了19万人。高校扩招飞速前进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大学生的供给远大于市场需求,大学生市场供需矛盾化突出,使得毕业生就业率降低,竞争压力大。

2、高校扩招结构不合理。高校扩招过于理想化,忽视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需要。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一方面师资队伍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办学规模,生师比过高,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基本是直接来自应届毕业的硕博士研究生,缺乏实际经验,只知道满堂灌和概念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从而导致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扩招过程中教育质量下降。从精英式的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数量虽然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其素质却没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深入精通的知识,学生们学习只是为一张文凭。在大学里,大学生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60分万岁,61分浪费”,教育成为了一种“应试教育”。这就导致了中国市场上对普通职业需求的饱和和对高、精、尖端职业的极度缺乏。

近几年,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高校扩招的后遗症余威太大,仍沿至今,每年仍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年年叠加累积,愈演愈烈。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意味着教育目标的多样化,这就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模式,而大学现在都在建设发展研究型大学,单一的培养模式,忽视了人才市场需求更大的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求职者所学的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

2、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高校就业指导缺位,机构不健全,队伍专业化水平过低。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3、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大学往往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的这种“应试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的认为读书就为了考试,考试过了就能拿到毕业证,毕业证拿到了,几十年的“寒窗苦读”就结束了,就迈向社会工作了。因而学生为了考试而死读课本知识,不懂开拓相关知识,自然所能学到的知识面就相对狭窄,专业技能也不精。学生只知道背书读书,忽略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大学里的学生往往能高谈阔论,却无法付诸实践。

(三)企业用人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企业招聘需求不明确。企业在招聘前没有认真做好职位分析,没有清晰明确的招聘计划和工作方案。一些企业聘用应届大学生的条件过于苛刻。不论什么职位,一概要求高学历和高经验,更出现了招保安要硕士生的笑话。似乎优秀人才就是一个过得去的学历和一段看似相关的经历。然而,对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哪来的相关经验呢?倘若每个用工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那么学生的工作经验该从何而来呢?由于用工单位的这种盲目招聘条件,导致许多毕业生望而却步,难以实现 “人尽其才”。因而常常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市场上则出现大量的人才未能就业的现象。

(四)大学生自身问题对就业的影响

1、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准确,眼高手低,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更好的工作。而放弃了眼前的机会。还有一些名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总是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是社会上的精英,目标就是非大公司不去,当然那些公司的招聘名额也是有限的,例如:1997年段会军曾以物理化学满分的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流体专业。2001年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回到山东临沂市沂水县杨庄镇南躲庄村老家务农。7年前,只因父亲段世江一句“那么好的学校找不到工作”便离家出走,整整7年从未回家,至今音信渺茫。61岁的母亲已经哭瞎眼睛。父亲段世江让记者转告儿子:“无论你现在是贫是富,只要你平安,只要你活着就好。”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许多孩子只会学习,只会考试,但就是不会与人交往,人前不会说话。有的学生在校学习行,可走进社会就不行了。文凭只能证明你从哪里来!至于能到哪里去则不能再依靠北大,而要依靠自己。

2、由于我国的地区结构发展极为不平衡,形成了东南部发展较快,而西北部发展慢的格局,所以大学生们往往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3、大学生自身素质跟不上市场需求。大学生在就业时常常表现出职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和社会无法接轨,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人来共同努力解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完善人事制度,创新观念、改进工作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一)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应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培育就业市场、扩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做积极的工作。要大力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支持应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积极鼓励校企合作,设置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专业,加大培养力度构建学校企业之间的就业桥梁等。通过制定各种灵活就业的鼓励政策以及跨省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能享受的优惠政,不断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市场。同时强化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大学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等一系列能够优化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环境的政策。政府作为供给方的主要控制者,要大力推进岗位信息发布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承担公共信息的发布工作,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岗位信息和职位空缺信息的统一发布制度,扩宽信息发布渠道,规范人才市场,从而减少就业中的摩擦性矛盾。

(二)教育部门应制定各类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高校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重点教学理念。首先要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能尽早的适应社会的要求,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帮助学生准确的给自己定位和及时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其次,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对相关数据的整合分析,可以及时的了解就业形势,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高校通过信息整合后,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和调整专业,有所选择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帮助。最后,应积极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扩大高校就业信息渠道,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招聘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利用高校的知名影响力,给企业推荐优秀的人才,让优秀的人才能在更好的工作中发挥的更加出色。

(三)构建和完善企业用人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招聘用人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招聘标准。在招聘前根据实际认真做好职位的工作分析,切莫尚自提高相关职位的学历要求,如销售人员一职,初中以上学历都能胜任的,就不必硬性要求要本科文凭的人才。招聘人员在招聘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招聘人员在招聘时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主观随意性,应按照企业制定的相关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招收适合的人才。同时企业应完善人才的培训制度,不必一开始就要求应聘人员要三年或五年的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往往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这时的他们最需要的也是工作经验。因而企业可以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促进新员工了解该职位有关信息和今后的工作职责,以便于新员工能更好的胜任该职位。规范企业招聘制度,是增加大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大学生应转变传统观念,与时俱进。

1、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应该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羊群效应”是我国大学生自主就业的一个严重障碍,因此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是势在必行的。在如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应放低姿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目光长远,不必执意于到大城市工作,不必拘泥于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另辟奇径。在校期间还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勤工俭学,不但能赚取零花钱还能累积实践经验。大学生还应有创业意识,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校创业培训活动,增长知识,累积经验,以便于毕业后自主创业,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另一途径。不但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还为就业市场增加了就业岗位,一举两得。

2、大学生还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为自己进行学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客观的认识了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未来目标。熟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为自己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让大学生有一个精彩的职业生涯。

就业不但是民生之本,人才资源也是国际竞争的最终竞争,因而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对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激增,大学生就业形势深受社会的瞩目,因此,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变得迫在眉睫。当然,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迎接挑战,以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开创大学生就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魏森安.大学生择业现状及其社会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周淑美.试论我国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现代企业教育》.2007.12

5.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篇五

对策研究

江林强李咏裴傲秋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

【摘 要】本文系统分析了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探究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国家、社会、贫困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改善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就业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从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贫困生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15%—25%,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按贫困生20%的比例计算,全国约有126万多贫困毕业生。而我院作为西部医学院校贫困生占到25%,且绝大部分来自偏远的农村。他们由于家庭经济与社会资源匮乏,成为了大学生求职队伍中的弱势群体。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高校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多项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仍不容乐观。而具有特殊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高校贫困生就业就显得更加困难。他们对工作的渴求非常强烈。贫困大学生若能顺利就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生存问题,而且还拯救了一个家庭,甚至能够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本文着眼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原因分析,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高等医学院校贫困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高校扩招使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加大。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短短5年内由9.1%增长到15%,比1999年我国《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所确立的“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 的目标提前了8年之多。到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2008年我国高校招生年559万,比2007年增长近6%;2009年全国招生达到611万,年增长仍达5%。导致大学生就业人数急剧增加,就业竞争不断加剧,原来“考上大学就有了铁饭碗”的就业情形已一去不复返。

2、用人单位公正选才方面存在缺陷。由于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有着很大的影呐。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使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全、个人对上大学的投资回报预期过高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贫困生就业率低。

3、贫困生自身的原因。目前的就业机制是在人才市场通过双向选择来实现,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就成为决定性因素。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顿,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表现为不善于表达沟通、交际能力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等特点,综合素质相对较差,这些加剧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人为地造成就业困难。

(1)综合素质较低。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综合条件相对较差。上大学前缺少综合素质培养,进入大学后他们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很少参加其他活动,特别是一些需要经济付出的集体活动。因此,多数贫困生实践能力、科研研发能力相对薄弱。很多贫困生由于借贷款上学而债务缠身,根本谈不上考研或需要高额投入的考证、考托等,这就使得贫困生的学习陷入了一种很无奈的境地。还有一些贫困生进入大学后,因为家庭贫困而自卑,把自己封闭起来,缺乏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和沟通,以致交际沟通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相对较差,直接影响其个人的全面发展。

(2)心理弱势明显。高校贫困生常出现“双贫困”现象,即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经济的贫困导致很多学生心理的贫困,普遍存在焦虑、自卑、盲目、从众攀比、急躁等不良心理,不敢面对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更加害怕竞争,急于求成,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由于大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社会阅历较浅,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多元化现象,导致少数贫困生认为社会分配不公平,存在着抱怨心理,有的贫困生甚至出现厌学、厌世、自暴自弃、仇恨社会等严重的心理障碍。贫困生肩负着个人的理想与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精神压力超出平均水平,压抑感、紧张感和矛盾感就更显得表层化、激烈化,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治安问题。

(3)就业能力不强。第一,择业观念保守。受家庭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贫困生的择业观念仍然比较传统。家庭经济压力的驱使和父辈亲人希冀其出人头地的期望,使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往往更高。第二,欠缺职业生涯规划。不少贫困学生仍沿袭中学时的观念,以学习为主要导向,很少考虑将来的职业目标。一些贫困生,由于对影响决策的因素认识过于简单,获得决策的信息过于贫乏,做决策的帮助通路过于狭窄,以至于择业决策困难。第三,毕业生就业竞争意识不强。目前,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普遍较低,事业发展和薪酬期望值较高,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显得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己,导致很多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最终难以就业。第四,缺乏主动创新意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高校大学毕业生表现得信心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社会的高要求与大学生的发展不全面、低素质的矛盾,使得高校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另外,贫困生特定的人格特点也使他们在做决策时有的优柔寡断,有的盲目从众,有的听天由命等。

二、解决贫困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的改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国家政策的制定,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而且还涉及到贫困生就业环境的改善,贫困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高校对贫困生就业指导的加强等,因此说,贫困生就业难状况的改善需要政府、社会、贫困生三方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1、政府方面:加强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目前,国家制定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频频出台,但这些对于大学生就业队伍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而言,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国家应在出台的所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中,给予贫困大学生以特殊待遇,以示对其的特别帮扶。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缩小城乡两地就业市场的差别,并且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的规模,积极吸引和鼓励贫困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和国家西部工作。2006年原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从2009年起,国家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毕业生参加见习,并进一步提出了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拓展一批见习基地等要求。这些政策为广大贫困生解决实习困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提高贫困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机会。就贫困生来讲,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让单位认识、了解自己,同时也给自己增加了就业机会

2、社会方面:为贫困生就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社会各行业招聘者是公平、公正、公开就业竞争环境的主要缔造者,社会各用人单位只有在招聘过程中坚持公开录用程序,严守录用规定,防止暗箱操作,杜绝不正之风,贫困毕业生才能得到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贫困大学生就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要在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摒弃以往对贫困生的歧视,给予贫困生就业以特殊关照和帮助,争取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他们成长,有利于他们就业的社会氛围和舆论。

3、贫困生自身方面: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就业竞争力,第一,提高综合素质。对贫困生而言,一方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挖掘自己的专长,增强综合实力,关键要提高三种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第二,锻炼心理素质。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与引导。排解心理问题关键还要靠贫困生自己调整心态,塑造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与品质。第三,提升就业能力。首先,客观认识自我。就业的过程,是高校毕业生认识自

我、评价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心理困扰,大多与不能客观认识、接受和评价自我有关。高校毕业生客观地评价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其次,积极转变择业观念。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应该树立健康的、正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观,把自己放在一般社会就业者的层面上,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求职择业切记不要一步到位,凭真正的实力在社会上站住脚,在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后,再去选择理想的工作和环境,这样就业机会就会增多,而且相对“一步到位”的高期望来说也容易得多。树立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创业的思想,真正把就业、择业观念转变到市场需求的轨道上来。再次,合理规划职业生涯。职业规划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应该及早确立“职业规划”的观念,让职业规划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四年的学习生活同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意识。第四,培养创业能力。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综上所述,国家整体就业压力大,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突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贫困生就业的优惠政策,贫困生应该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利用这些政策,努力改变自身,提升自我综合实力,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强势个体,破茧而出,寻求自我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子杰等.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就业弱势思考及对策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10-11.【2】臧小林.贫困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06,5:107-108.【3】胡解旺.一般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探微.青年探索.2003,5:50-52.【 4】叶萍.多维度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解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79-481

6.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就业分析 篇六

昆明医科大学-届医学检验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316人,这六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截止到毕业当年12月31日)整体呈上升趋势,虽高中有降,但-2014届四年来均维持在一个较高就业率水平,特别是、2014两年,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仍然实现了增长,但本专业未来几年将要毕业的本科生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毕业生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1.2就业单位层级流向分析

近年来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省、市、县级医疗系统,但乡镇医疗系统就业比例几乎为零(除2013届1人外),就业单位与专业较为对口,且大部分集中在主要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一方面说明了检验专业近几年就业形势较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学生对云南省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作用。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说明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居高,大量的学生仍然以条件较好的省市级医疗机构为主要就业方向。另外,据笔者调查了解,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约占总人数的50%以上),但毕业生最终到县乡级医疗机构工作的仅占总人数的25%左右。大部分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到县乡地区工作,这其中除了抱着“跳农门”的心理之外,还有不少人认为城镇差别较大,条件较为艰苦,职业前景不佳等原因,这就增大了引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1.3就业岗位类型流向分析

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如表中所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医院检验科。2009-2014届,在医院检验科就业的.学生比率总体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4届,在毕业学生总数大幅升高的情况下,在医院检验科(包括临床实验室、输血科)就业的人数比率还是呈现了增长,说明检验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口就业仍是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另外,其他对口岗位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试剂公司等也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岗位,有一定比例的就业率,但所占比例均不高,几乎都在7%以下,而其他类型的岗位就业率就更低。这说明,近几年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较为固定,就业方向单一,就业面相对较窄。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时,主要选择医院和医疗机构就业,较少关注包括医疗器械公司、试剂公司、企业、厂矿等机构的检验技术工作等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择业方向的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竞争激烈。

2应对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探讨

2.1合理控制招生数量

伴随全国范围内其他本科医学院校增办、扩招检验专业的现状,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数量在逐年攀升,检验专业毕业生将会大量涌入社会。然而曾经作为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对口单位的各大、中型医院检验科,由于近年来大量招收本科毕业生,岗位需求将逐渐接近饱和,加之医院为了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将大大减少,这无疑增加了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如果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与数量,将可能导致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因此,学校要把控制招生规模与促进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控制检验专业的招生数量,防止盲目扩招,使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2.2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引导基层就业

学校要继续加强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毕业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4个突出问题,其中一点是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人员分布的城乡、区域差别明显。而与此同时国家却在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事业,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县级及以下医院对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将会影响今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昆明医科大学近3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4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检验专业近6届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却几乎为零,这更加说明了对于检验专业基层就业将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检验专业要鼓励学生认清形势,引导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更多地转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3帮助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学校要帮助毕业生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毕业生就业一次定终身的老观念,打破医学检验专业只进医疗系统工作的落后思想,要教育学生扩大就业目标,开阔就业视野,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条件的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面也逐步拓宽。一些医疗试剂公司、医疗器械公司、教学单位、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以及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出现和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接增加了它们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客观上来说,这对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都可以成为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医学检验毕业生在这些单位也同样可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2.4搭建检验专业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

7.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篇七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涉及很多方面, 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社会经济增长相对于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可

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 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客观因素。

毕业生就业市场也存在供求关系, 作为供给方的大学生群体, 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如图1) 。从图中, 我们可以看出, 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近六年飞速增长, 未就业人数也呈同等增长趋势。假如其它情形不变, 供给增加, 则劳动力的需求方就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加上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 一批企业缩减规模甚至关闭, 进入学校招聘的大型企业明显减少, 用人岗位缩减, 甚至一些知名企业明确通知取消2008年、2009年的校园招聘。供给的增加, 经济的不景气, 导致相对于大学毕业生人数来说, 经济增长提供的就业岗位明显不足, 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搜狐教育频道等媒体, 2009年未统计)

2. 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 这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客观因素。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它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专业类型结构、用人单位性质结构和地区结构等五个方面。

从不同产业来看, 第一产业,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数据, 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第二产业, 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 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领域, 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将达220万人;第三产业, 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师和心理咨询师等需求很大, 到2010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 历年对研究生的需求增长较快, 对本科生的需求在保持平稳中缓慢递增, 而对专科生的需求则呈大幅下降趋势;从不同专业类型来看, 历年排名前十位专业, 如机械设计与制造类、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信息与电子类、市场营销、管理类、建筑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 其需求往往占总需求数三成多;从用人单位的性质来看, 企业用人需求一般占总需求的80%左右, 且需求量增长最快, 但历年都有60%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集中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从不同地区来看, 东部沿海和大城市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 中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供求总量矛盾相对缓和, 一些地区和中小城市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1]。

3. 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就业能力不强, 职业发

展意识不明确, 就业观不正确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观因素。

随着1999年国家扩招政策的全面实施, 大学生数量的上升使得这个群体的质量明显下降, 大学生整体素质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 甚至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 社会适应能力差, 眼高手低, 实践能力不强等严重问题, 这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低下。另外, 当前大学生还存在着职业意识发展不明确、职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明显缺陷。同时, 大学生就业观还在以下几个方面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就业竞争意识淡薄, “等、靠、要”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 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与现行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协调等。

除了上述列举的三个因素外, 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就业渠道不多、毕业生就业信息不畅等也是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相关对策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 笔者从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角度提出了以下五条指导对策:

1. 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 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建立科学就业观。

(1) 严格按照国家要求, 开设大学生职业指导、就业指导系列课程,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2007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07]26号) , 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发文要求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为必修课[2]。因此, 应通过设置职业指导系列课程, 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大学生职业的全程指导, 加强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大学一年级可以通过设置学涯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理想信念教育指导、专业情况指导等课程,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与择业意识[3], 帮助大一新生解决学业问题,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二年级, 可以适当地开展职业介绍、行业推介、职业素质拓展、专业实习等职业指导课程, 增强学生对将来所要从事行业的认知和职业素质, 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三年级、四年级可以开设就业指导课, 为学生介绍就业形势、求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心态调整、就业心理调试等内容, 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 掌握求职技巧, 调整就业心态,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从守业到创业”的就业择业心态, 建立科学就业观, 全面提高就业能力。

(2) 增设大学生创业课程, 积极鼓励,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活动。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尤其是在现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发达国家, 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是20%至30%, 但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因此, 应通过开设创业课程, 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通过创业教育, 大学生能熟悉创业的社会环境、经历的环节、可能遇到的困难等。

(3) 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继续深造 (升学、出国、公务员考试) , 多途径促进就业。

近年来,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大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 研究生考试, 出国留学和公务员考试, 2009年教育部也将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了5%, 甚至还规定,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 力争招聘人数不低于2008年的水平。我们应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抓住机遇, 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 促使大学生多途径就业。

2. 深入调研, 修正专业课程设置, 将职业指导渗入学生的平时课堂。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 高校应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依据市场需求, 做长远规划, 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 防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同时,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优化教学,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把职业指导渗入学生的平时课堂, 重视、加强教育实习与教育实践环节, 努力拓展社会实践的途径, 把培养、锻炼、实习、实践融为一体, 使学生学有所用, 最大程度地符合社会要求, 满足社会需求。

3. 适度开展职业咨询与辅导, 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行业实践和职业实践,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是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4]。它旨在帮助大学生纠正某些不恰当或盲目的行为和消极态度, 排除职业决策中的心理障碍和困难, 提出决策建议,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 采取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的方式加以解决。它包括模拟职业环境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方式, 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职业体验, 切身感受职业工作环境及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真实地了解职业的性质及职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 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激发学习专业理论的主动性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同时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5]。另外, 在开展职业咨询与辅导过程中, 应积极指导和激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行业实践和职业实践, 通过实践, 更好地检验和锤炼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促进就业政策选择就业。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多次开会专门讨论大学生就业问题, 并下发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特别是2009年3月17日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其表示, 国家对到基层, 到中西部地区, 到中小企业就业, 应征入伍, 参加国家、地方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家庭困难的六类大学毕业生将分别给予五大项二十条就业各种优惠措施, 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 甚至个别县、镇、村也出台了相应措施。我们应当鼓励大学生提高对国家及各省市政策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积极主动把握此类政策, 抓住机遇, 果断出击, 有选择地就业。

5. 推行全员、全方位、全程的“三全”就业指导政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

就业指导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 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为此, 应建立就业指导的全员参与、全方位指导、全程关注的“三全”就业指导政策, 积极推动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收集、整理、传递专业和职业信息, 全面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还应建立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 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教学、培养的全过程中, 为学生铺路搭桥, 开辟就业指导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珍.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分析及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 2008 (03) :88-90.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 2009.3.

[3]陈厥祥.创建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新模式.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22) :31-32.

[4]劳动和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司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5:77.

8.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分析;就业指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43-02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转变为平民化,人才的存量资源已经大大增加,这就使得大学生人力资源的稀缺程度在下降,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院是我省唯一的一所高职体育院校,目前就业也不容乐观,下面就我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扩招”,毕业生总量的不断增加而社会需求却没有显著增加。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3年起大幅度增长。毕业生数量以每年近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长。而与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不相适应的是,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力需求岗位并没有明显增加,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力需求岗位数量与社会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差距也在逐渐加大,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二)我院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院是一所新办的高职院校,从2006年开始招生以来至今已有三届毕业生,2008届有147位毕业生,就业率80.27%;2009届有160位毕业生,就业率89.375%;2010届有233位毕业生,就业率92.30%;目前虽然就业率看似逐年上升,但随着学院规模的发展和招生人数的增加,现在校生已有1200人左右,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人数递增。“毕业生就业难”将成为学院、家长、学生最为关注的现实问题。

(三)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从思想根源上分析,目前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梦想一毕业就能“三高”(高地位、高收入、高福利)一步到位,自我感觉良好,从而做事眼高手低,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脚踏实地从点点滴滴做起,把学校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只选择轻松、高薪部门的工作,宁愿等待,不愿从基层做起,从艰苦的工作做起;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由于他们缺乏对现实就业情况的了解,存在理想发展方向和现实形势不相符的问题,导致在实际就业选择中的盲目、犹豫不决,极不利于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专业及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学院专业及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如:已有三届毕业生的运动训练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基本相同,从而造成某些区域范围内供给大于需求;学院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不少缺陷,滞后于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开设的理论课程比例远大于实践课,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场需要的学生没有人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市场不需要”的局面,失去了“高职”院校的特色。

(五)求职技巧欠缺。

毕业生在求职应聘的过程中,面对全新的就业体制、激烈的就业竞争、复杂的社会关系、人生极为重要的角色转换的时刻,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不懂推销自己,缺乏自信和求职技巧,所有这些都给他们的就业机会和选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指导对策与建议

(一)思想上树立正确就业观,把握就业机会。

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先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立稳脚跟,而后再求发展,不应过分关注工资、待遇等。还应充分利用人才交流会、学院推荐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学会包装自己,大胆展示自己的真才实学,珍惜和抓住每一次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二)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应适度把握就业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常的职业流动,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加强自主创业教育,拓展学生就业途径。

大学生富有激情,思想解放,是时代发展的生力军,是社会中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风起云涌,一方面解决了大学生个体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我院部分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开办康复体疗诊所、承包乒乓球馆、羽毛球馆、跆拳道馆等,由“求职者”转变为“创业者”,展示出当今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这种现象值得推广。

(四)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改进课程体系。

我院作为高职院校要彻底改进课程体系大学化,教学计划普教化的现象,必须加大社会调查力度,重新调整专业设置。从根本上转变以统编教材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突破普教化的模式—必修、选修、限定选修、任意选修;突出职教化针对性强,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重于书本教学,推出四大模块教学计划——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术技能课程、职业能力课程,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以利于学生就业。

(五)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职教之路。

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下,走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合作办学之路。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学院先后与舒华、特步等大型企业签约,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给予合作,企业为学院提供实训、实习场所,企业通过观察、考核与有意向在该企业工作的学生签订合同。这种企业和学校以“订单”的形式紧密地捆绑到一起,使学校与企业、生产和教学结成一个彼此依存、相互作用的“育人共同体”,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实现了“产销”链接。

“就业”虽然仍是摆在大学生面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但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全面评价自己,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既要自信又不自负,摆正自己的位置,就能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何永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2009.09.18 中思网.

[2]王洪梅,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2009.08.02济南金宏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网站.

[3]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2.

9.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篇九

医学检验主要对如何通过医疗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室技术临床诊断提供相关依据进行研究,是综合运用现代化的物理、化学方法实施医学诊断的学科。作为现代化医院不可或缺的一员,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担负着人群健康保健的重大责任,然而由于我国医学检验专业教育起步较晚,整体教育模式还未成熟和完善,加之近年来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笔者对我院近年来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各个因素,为教学和指导就业提供相关参考。

一、资料和方法

1.调查对象。随机选取我校2012-2014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146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其就业情况进行调查。

2.调查内容和方法。调査问卷主要包含毕业生就业单位层次(省级、市级、县级以及乡镇)、就业岗位、就业途径等方面。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

二、结果

1.问卷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6例,回收142例(97.3%),其中无效问卷4例(2.8%)有效问卷138例,有效回收率为94.5%。

2.就业单位层次。毕业生多集中于市、县级医院,选择省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就业者较少,其中县级医院就业者最多,占50.7%,市级医院就业者占29.7%,省级医院就业者10例(7.2%),乡镇卫生院就业者11例(8%),另有6例选择医药企业就业(4.3%)。

3.就业岗位。78.3%的毕业生选择于各医院检验科就业,13.0%的毕业生选择于病理科就业,选择疾病控制中心、科研单位以及中心血站等单位就业者较少,占8.7%。

4.就业途径。54.3%通过政府或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成功就业,14.5%的毕业生通过他人介绍就业,其余通过人才交流中心、网上择业等方式就业的有31.2%。

三、讨论

1.就业单位层次。依据本次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绝大部分毕业生(80.4%)选择市县级单位就业,而选择省级医院就业者只有7.2%,乡镇卫生院就业者仅有8.0%。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对于医学检验专业技术的教育层次偏低。由于省级医院检测检验技术和设备较为先进,而目前高职教育是检验专业的主力军,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毕业生相对较少,三年时间的高职教育很难让检验专业学生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技术,因此其较难于高层次的医院就业。此外,选择乡镇医院就业的毕业生同样较少,可能与就业环境、薪酬待遇存在一定关系。

2.就业岗位。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78.3%)的毕业生选择于各医院检验科就业,即专业对口,基本可以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13.0%的毕业生选择病理科就业,从广义上来说,病理诊断仍是医学检验的一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中,单独开设病理学诊断专业的院校较少,目前仅有泸州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少数几所院校设立该专业。而各级医院对病理学诊断专业人才均有较大的需求,因此,各医学院校亟待尽快设立该专业教育,以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3.就业途径。超过半数的(54.3%)毕业生通过政府或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成功就业。医学院校和相关政府单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推动者,应积极推动和组织各种形式的就业洽谈会,广泛组织国内外医疗机构参与,为毕业生就业选择打开市场,以促进毕业生广泛就业为最终目标。14.5%的毕业生通过家人或其他熟人介绍就业。而随着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毕业生了解消息的途径较多,31.2%的毕业生通过网上招聘前往人才交流中心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因此,各院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积极指导毕业生自主择业。

10.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办法 篇十

为做好我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促进就业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根据国家和广东省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就业困难毕业生的认定

就业困难毕业生是指因为家庭贫困、知识能力局限、就业资源贫乏等导致就业困难的毕业生。

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的组织

学校教学部统筹、协调全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招生就业办公室统筹、协调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指导援助工作,学生资助中心统筹、协调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经济援助工作。学校其他相关部门协助、配合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

各学院(部)就业指导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学院(部)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各学院(部)就业指导教师、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和有关教师具体开展和落实本班级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

三、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信息管理

(一)就业困难毕业生信息收集工作针对大四学生进行,于第四学年第一学期9~10月份、第二学期3~4月份统一进行。各学院(部)就业指导老师以及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主动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和个人与家庭基本情况,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充分掌握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就业意向和具体困难,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动态档案,并于第一学期10月30日、第二学期4月30日前报学校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备案。在就业困难毕业生求职的整个过程中,各学院(部)及各毕业生班级要密切跟踪他们的就业进展情况并及时将他们的就业信息汇总到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

(二)毕业生可填写《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申请表》,向学院(部)就业工作指导小组提出援助申请,需要学校给予援助的,由学院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上报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

(三)学院(部)就业工作小组和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登记造册,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动态信息库,对他们进行重点跟踪、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和重点推荐。

四、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经济援助措施

(一)除了通过正常的奖、贷、助、补、减等资助方式外,学院(部)、学校设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专项资金,从学生奖助专项经费中列支。主要用于补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如交通费、简历制作费、招聘会门票费、通讯费、培训费、体检费等。

(二)学院(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给予500~1000元不等的一次性补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经学院批准后可以再向学校申请1000~2000元不等的就业困难补助。对于求职期间因家庭或学生个人发生意外导致严重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还可申请突发性困难补助。

(三)学院、学校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和安排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参加毕业实习、见习。

(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申请就业经济资助,由本人提出申请和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报学院(部)和学校学生资助中心审核、批准。

(五)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出的创业方案得到切实可行的认证后,学校创业孵化基地优先接纳其创业申请和帮助获得政策优惠,并适当提供创业经费援助

五、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指导援助措施

(一)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和各学院(部)要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讲座以及其他形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提高他们的求职技巧,引导他们积极面向基层和一线就业。

(二)各学院(部)建立就业援助责任制,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活动。一方面,加强对学业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和考取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向他们提供简历制作辅导、模拟面试训练、政策咨询等服务,提高他们的求职能力,多管齐下,促成其就业。

(三)学校在举办素质拓展训练营等各种提升就业能力的活动中要优先考虑就业困难毕业生,帮助他们激发潜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推荐形式,予以优先推荐。及时便捷、有针对性地向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主动与招聘单位联系,予以重点推荐。密切跟踪他们求职面试的结果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可以向学院(部)、学校主动提出帮助提供就业岗位的申请,学院(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时满足他们的要求。

(五)创业意识和能力培训。积极鼓励、引导困难毕业生参加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训以及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种活动,提高困难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启发他们开阔视野,拓宽就业渠道。

(六)政策帮扶。积极帮助困难毕业生利用国家及省市有关优惠政策, 为其提供政策引导,主动帮助困难毕业生联系各地人事、工会、妇联等部门落实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等专项帮扶计划。对离校后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要主动关心,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衔接工作,使他们离校后能享受到国家和地方的有关优惠政策。

六、就业困难毕业生心理辅导措施

(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个性化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化解就业心理问题和障碍,提高他们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

(二)各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关怀,注意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观察他们思想和心理上可能产生的不良苗头,疏导他们因就业困难而引发的焦虑和悲观情绪。

七、其它

(一)本实施办法由教学部负责解释。

11.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就业 就业指导 调查 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如何就业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医学学科的专业性很强,其仅限于医院及相关医药产业,就业面相对狭窄,加之毕业生人数的膨胀,就业体制与就业工作未能及时适应这些矛盾,随之而来,就业压力逐年上升。招生——教学——就业是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三大体现,这三个环节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决定了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本文通过对海南医学院近3年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为我校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为我校的招生与教学环节的进一步调整提供支撑;为学生家长报读我校提供参考;为兄弟院校、相关用人单位了解我校提供帮助。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2011-2013届各专业毕业生。研究材料:2011-2013年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或就业证明。研究内容:2011-2013届海南医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就业流向:①就业率情况;②就业去向。

二、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

(一)就业率情况分析

我校毕业生总人数、本专科就业率、男女就业率比例、就业前三名的专业、后两名的专业;如表1、表2、表3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校整体就业率比较好,保持在8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左右),本科生就业率高于专科生,并且就业率差距呈拉大趋势,我校男女生就业率没有明显差异,说明社会对医学生的用人要求基本无性别差异。近年来,各层次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的状态。

由表2看出我校护理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就业率连续3年就业率排名第一,说明护理学本科专业的近几年社会需求量稳定。应用心理学连续2年排名倒数第一,一方面是由于此专业是我校新办专业,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对此专业的认可和需求与学校培养存在差距。

由表3可以看出,我校专科专业药学专业近几年就业情况较好,新增专业医药营销、眼视光技术和医学营养专业头1年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说明新开的几个专业社会需求不高,就业比较困难。

(二)就业去向分析

以2013年为例,我校2013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去向状况见表4、表5。

从表4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高,达83%,体现我校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学以致用。从侧面反应了就业供求的大致平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基本一致;毕业生对自身职业规划比较清晰。从表5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在省市级区域就业。具体分析如下:

①医疗卫生单位,人数1022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57.38%。

从上述数据来看,到各级医院就业为主,是毕业生就业首选方向,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我校培养的毕业生受到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欢迎。

②科研教育单位,人数15人,占本科就业人数比例1.2%。

从就业从去向看,到科研教育单位人数比较少,反映了我校毕业生科研及教学能力的不足。

③考研升学,人数100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61%,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8.24%。

从数据来看,考研升学是我校本科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培育医学高端人才的重要方式。对学校而言,考研工作还大有可为,学校今后要着重抓好学生考研工作,着力鼓励学生参加考研,为考研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做好考研学生帮助工作,确保有更多的学生参加考研和获得好成绩,既能解决学生出口,又能提升我院学生的能力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④基层单位,人数120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6.74%。

到基层单位就业指的是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和事业单位、部队、三支一扶、中小企业、自主创业方面的就业岗位。从上述数据来看,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6.74%,我校进行的就业观念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基层就业待遇等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对基层就业进行政策倾斜。

从学生就业去向上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校学生的科研能力不足及科研兴趣不够,自主创业教育未能跟上,参与支持西部开发建设等的宣传不足,未完善为学生提供留学咨询的服务等,造成了这几方面的就业人数较少,需要今后给予重视和加强。

三、我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我校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新增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仍然有待改进,需要根据就业情况对招生规模给以调整。

2. 就业观念仍需引导。比如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热情仍然不高,基层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很低;海南生源的毕业生(占毕业生52%)不愿意去外地就业。据统计,今年我校1100人在海南省内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62%。

3. 学生科研能力及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教育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少,考研率底,表明我校学生科研能力及学习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 就业统计工作需持续进行。目前还有部分毕业生已经落实工作,但因多种原因未能获得其就业证明材料,就业统计工作需要加强。另外,就业统计工作仍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

(二)建议

1. 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对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期望过高的观念进行引导,提倡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号召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就业,到需要的地方就业。通过相应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求职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另外,时刻牢记学生就业推荐,加大对外推荐力度,尤其是新增专业。详细把握毕业生的个人信息,进行合适的单位和岗位的推荐。

2. 更好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建立更广泛地就业市场网络;实时收集、传递就业需求信息,积极组织专场招聘会。此外,做好跟用人单位的沟通,做好供需信息的双向传递。

3. 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跟踪服务。将精细化理念用于就业指导与服务,更详尽地把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逐渐实现就业工作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比如在今后的统计中,就学生就业医院的级别进行统计,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通过对就业状况的细致深入统计,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我校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及就业—培养—招生反馈链提供依据。

4. 加强考研保障工作,提高考研率。我校学生的考研率近五年都在10%左右,与全国很多同类医学院校相比,相差悬殊,我校应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以考研为导向,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提高我校考研率,以考研率带动就业率,提高我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5.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采用的全国通用教材,对医学生或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个性化与针对性,建议学校教务部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共同研究采用医学生专用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调整,提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

6. 加强就业进展动态化管理,出台就业进展动态管理制度,加强毕业生毕业一年内的就业服务工作,真正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 .理论与改革,2004 (4).

[2]郑 剑.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1(29).

[3]江凌凌等.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南军医,2007 (4) .endprint

【摘 要】对海南医学院近3年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若干建议,为进一步创新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就业 就业指导 调查 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如何就业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医学学科的专业性很强,其仅限于医院及相关医药产业,就业面相对狭窄,加之毕业生人数的膨胀,就业体制与就业工作未能及时适应这些矛盾,随之而来,就业压力逐年上升。招生——教学——就业是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三大体现,这三个环节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决定了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本文通过对海南医学院近3年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为我校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为我校的招生与教学环节的进一步调整提供支撑;为学生家长报读我校提供参考;为兄弟院校、相关用人单位了解我校提供帮助。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2011-2013届各专业毕业生。研究材料:2011-2013年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或就业证明。研究内容:2011-2013届海南医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就业流向:①就业率情况;②就业去向。

二、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

(一)就业率情况分析

我校毕业生总人数、本专科就业率、男女就业率比例、就业前三名的专业、后两名的专业;如表1、表2、表3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校整体就业率比较好,保持在8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左右),本科生就业率高于专科生,并且就业率差距呈拉大趋势,我校男女生就业率没有明显差异,说明社会对医学生的用人要求基本无性别差异。近年来,各层次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的状态。

由表2看出我校护理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就业率连续3年就业率排名第一,说明护理学本科专业的近几年社会需求量稳定。应用心理学连续2年排名倒数第一,一方面是由于此专业是我校新办专业,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对此专业的认可和需求与学校培养存在差距。

由表3可以看出,我校专科专业药学专业近几年就业情况较好,新增专业医药营销、眼视光技术和医学营养专业头1年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说明新开的几个专业社会需求不高,就业比较困难。

(二)就业去向分析

以2013年为例,我校2013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去向状况见表4、表5。

从表4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高,达83%,体现我校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学以致用。从侧面反应了就业供求的大致平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基本一致;毕业生对自身职业规划比较清晰。从表5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在省市级区域就业。具体分析如下:

①医疗卫生单位,人数1022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57.38%。

从上述数据来看,到各级医院就业为主,是毕业生就业首选方向,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我校培养的毕业生受到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欢迎。

②科研教育单位,人数15人,占本科就业人数比例1.2%。

从就业从去向看,到科研教育单位人数比较少,反映了我校毕业生科研及教学能力的不足。

③考研升学,人数100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61%,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8.24%。

从数据来看,考研升学是我校本科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培育医学高端人才的重要方式。对学校而言,考研工作还大有可为,学校今后要着重抓好学生考研工作,着力鼓励学生参加考研,为考研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做好考研学生帮助工作,确保有更多的学生参加考研和获得好成绩,既能解决学生出口,又能提升我院学生的能力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④基层单位,人数120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6.74%。

到基层单位就业指的是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和事业单位、部队、三支一扶、中小企业、自主创业方面的就业岗位。从上述数据来看,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6.74%,我校进行的就业观念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基层就业待遇等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对基层就业进行政策倾斜。

从学生就业去向上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校学生的科研能力不足及科研兴趣不够,自主创业教育未能跟上,参与支持西部开发建设等的宣传不足,未完善为学生提供留学咨询的服务等,造成了这几方面的就业人数较少,需要今后给予重视和加强。

三、我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我校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新增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仍然有待改进,需要根据就业情况对招生规模给以调整。

2. 就业观念仍需引导。比如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热情仍然不高,基层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很低;海南生源的毕业生(占毕业生52%)不愿意去外地就业。据统计,今年我校1100人在海南省内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62%。

3. 学生科研能力及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教育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少,考研率底,表明我校学生科研能力及学习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 就业统计工作需持续进行。目前还有部分毕业生已经落实工作,但因多种原因未能获得其就业证明材料,就业统计工作需要加强。另外,就业统计工作仍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

(二)建议

1. 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对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期望过高的观念进行引导,提倡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号召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就业,到需要的地方就业。通过相应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求职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另外,时刻牢记学生就业推荐,加大对外推荐力度,尤其是新增专业。详细把握毕业生的个人信息,进行合适的单位和岗位的推荐。

2. 更好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建立更广泛地就业市场网络;实时收集、传递就业需求信息,积极组织专场招聘会。此外,做好跟用人单位的沟通,做好供需信息的双向传递。

3. 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跟踪服务。将精细化理念用于就业指导与服务,更详尽地把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逐渐实现就业工作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比如在今后的统计中,就学生就业医院的级别进行统计,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通过对就业状况的细致深入统计,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我校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及就业—培养—招生反馈链提供依据。

4. 加强考研保障工作,提高考研率。我校学生的考研率近五年都在10%左右,与全国很多同类医学院校相比,相差悬殊,我校应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以考研为导向,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提高我校考研率,以考研率带动就业率,提高我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5.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采用的全国通用教材,对医学生或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个性化与针对性,建议学校教务部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共同研究采用医学生专用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调整,提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

6. 加强就业进展动态化管理,出台就业进展动态管理制度,加强毕业生毕业一年内的就业服务工作,真正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 .理论与改革,2004 (4).

[2]郑 剑.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1(29).

[3]江凌凌等.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南军医,2007 (4) .endprint

【摘 要】对海南医学院近3年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若干建议,为进一步创新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就业 就业指导 调查 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如何就业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医学学科的专业性很强,其仅限于医院及相关医药产业,就业面相对狭窄,加之毕业生人数的膨胀,就业体制与就业工作未能及时适应这些矛盾,随之而来,就业压力逐年上升。招生——教学——就业是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三大体现,这三个环节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决定了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本文通过对海南医学院近3年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为我校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为我校的招生与教学环节的进一步调整提供支撑;为学生家长报读我校提供参考;为兄弟院校、相关用人单位了解我校提供帮助。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2011-2013届各专业毕业生。研究材料:2011-2013年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或就业证明。研究内容:2011-2013届海南医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就业流向:①就业率情况;②就业去向。

二、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

(一)就业率情况分析

我校毕业生总人数、本专科就业率、男女就业率比例、就业前三名的专业、后两名的专业;如表1、表2、表3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校整体就业率比较好,保持在8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左右),本科生就业率高于专科生,并且就业率差距呈拉大趋势,我校男女生就业率没有明显差异,说明社会对医学生的用人要求基本无性别差异。近年来,各层次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的状态。

由表2看出我校护理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就业率连续3年就业率排名第一,说明护理学本科专业的近几年社会需求量稳定。应用心理学连续2年排名倒数第一,一方面是由于此专业是我校新办专业,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对此专业的认可和需求与学校培养存在差距。

由表3可以看出,我校专科专业药学专业近几年就业情况较好,新增专业医药营销、眼视光技术和医学营养专业头1年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说明新开的几个专业社会需求不高,就业比较困难。

(二)就业去向分析

以2013年为例,我校2013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去向状况见表4、表5。

从表4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高,达83%,体现我校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学以致用。从侧面反应了就业供求的大致平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基本一致;毕业生对自身职业规划比较清晰。从表5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在省市级区域就业。具体分析如下:

①医疗卫生单位,人数1022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57.38%。

从上述数据来看,到各级医院就业为主,是毕业生就业首选方向,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我校培养的毕业生受到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欢迎。

②科研教育单位,人数15人,占本科就业人数比例1.2%。

从就业从去向看,到科研教育单位人数比较少,反映了我校毕业生科研及教学能力的不足。

③考研升学,人数100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61%,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8.24%。

从数据来看,考研升学是我校本科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培育医学高端人才的重要方式。对学校而言,考研工作还大有可为,学校今后要着重抓好学生考研工作,着力鼓励学生参加考研,为考研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做好考研学生帮助工作,确保有更多的学生参加考研和获得好成绩,既能解决学生出口,又能提升我院学生的能力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④基层单位,人数120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6.74%。

到基层单位就业指的是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和事业单位、部队、三支一扶、中小企业、自主创业方面的就业岗位。从上述数据来看,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6.74%,我校进行的就业观念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基层就业待遇等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对基层就业进行政策倾斜。

从学生就业去向上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校学生的科研能力不足及科研兴趣不够,自主创业教育未能跟上,参与支持西部开发建设等的宣传不足,未完善为学生提供留学咨询的服务等,造成了这几方面的就业人数较少,需要今后给予重视和加强。

三、我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我校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新增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仍然有待改进,需要根据就业情况对招生规模给以调整。

2. 就业观念仍需引导。比如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热情仍然不高,基层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很低;海南生源的毕业生(占毕业生52%)不愿意去外地就业。据统计,今年我校1100人在海南省内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62%。

3. 学生科研能力及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教育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少,考研率底,表明我校学生科研能力及学习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 就业统计工作需持续进行。目前还有部分毕业生已经落实工作,但因多种原因未能获得其就业证明材料,就业统计工作需要加强。另外,就业统计工作仍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

(二)建议

1. 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对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期望过高的观念进行引导,提倡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号召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就业,到需要的地方就业。通过相应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求职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另外,时刻牢记学生就业推荐,加大对外推荐力度,尤其是新增专业。详细把握毕业生的个人信息,进行合适的单位和岗位的推荐。

2. 更好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建立更广泛地就业市场网络;实时收集、传递就业需求信息,积极组织专场招聘会。此外,做好跟用人单位的沟通,做好供需信息的双向传递。

3. 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跟踪服务。将精细化理念用于就业指导与服务,更详尽地把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逐渐实现就业工作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比如在今后的统计中,就学生就业医院的级别进行统计,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通过对就业状况的细致深入统计,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我校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及就业—培养—招生反馈链提供依据。

4. 加强考研保障工作,提高考研率。我校学生的考研率近五年都在10%左右,与全国很多同类医学院校相比,相差悬殊,我校应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以考研为导向,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提高我校考研率,以考研率带动就业率,提高我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5.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采用的全国通用教材,对医学生或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个性化与针对性,建议学校教务部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共同研究采用医学生专用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调整,提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

6. 加强就业进展动态化管理,出台就业进展动态管理制度,加强毕业生毕业一年内的就业服务工作,真正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 .理论与改革,2004 (4).

[2]郑 剑.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1(29).

上一篇:爱音乐的手抄报唯美又新颖素材下一篇:农牧局2021年依法治县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