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诗经读书心得

2025-02-2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初中生诗经读书心得(精选3篇)

1.初中生诗经读书心得 篇一

和现在的国学热潮无关。小时候上古汉语课最头疼。

讨厌无聊的老师,讨厌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我心理很强。越是当老师,越是干脆不背,让老师踹出教室。

我喜欢诗歌,但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就开始看以前看腻了的作品。我清楚的记得我是怎么因为无聊学会这些经典作品的。

我如何喜欢《诗经》?

原因很奇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也不是像大部分同学一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离开学校很多年后,有幸来到了《诗经》作品产生的地方,真的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才真正体会到古典作品的可爱之处。

中原,我的家乡。

在我读过的所有经典作品中,这本是我最喜欢的。

原因是这本书包含了后来中国文学作品中丢失的质朴自然,以及与乡土和谐的联系。像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优美的爱情诗。这些风中的诗,比起风雅和赞美,更多的是人性的美和真。《诗经》和《离骚》的区别就是和文人阶层的区别。

《诗经》中也有对现实的不满和暴露,但它是一种朴素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的哀民生。

2.诗经读书心得600字 篇二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3.诗经读书报告 篇三

响彻千古的不朽《诗经》

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以及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本文首先是从《诗经》的总体简介,其乐曲的风、雅、颂三类的划分作简单介绍;其次《诗经》的主要内容的总体概括以及从其抒情主线和感情衔接顺承的安排,还有《诗经》四言为主的基本句式的介绍,最后从其艺术手法(现实、重农)上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从整体把握这部历久弥新之作的不朽。

关键字:《诗经》、抒情、句式、艺术手法

第一次捧读整本《诗经》,“诗三百”一直在脑海记忆,之前也接触过其中的那么几篇,如《桃夭》、《蒹葭》、《采薇》、《子矜》等,却搞不懂它们到底属于哪一类也确实没有用心去给它分类。往往听着老师讲解其中的内涵会有一种自然纯俗的向往,而当自己翻阅时,它那四字之短句子的桀骜难懂却让我望而止步。

每每提到诗经,它的基本常识是必须灌输的,《诗经》最初称《诗》《诗三百》或《三百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西汉武帝时,将《诗》尊崇为儒家经典,才有了《诗经》之称。这些无非是历史流传至今人们所赋予它的外表,为了我们这些后代更好的研读。

《诗经》是乐歌,按不同地域的乐曲划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属于地方民歌,共160篇,包括15“国风”;“雅”是王畿之乐,分“大雅”和“小雅”。“雅”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视为朝廷的“正乐”,共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主要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经》的作品、内容比较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泛。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烈士进献的诗歌外,还有许多原先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从《诗经》的祭祖诗中殷周祖先创业建国的英雄业绩;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的劳作的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仆仆风尘的役夫征人;从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周人的婚姻习俗„„可谓是一张多层次,多角度的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展现。

读《诗经》从国风开始,首先可以看出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而且又以男女情爱居多。它的抒情没有太多华丽掩饰,往往是平俗淳一的情感但其抒情的水准又明显高于叙事诗,我们知道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发展方向。再者,《诗经》中的诗歌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其中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有的是关于政治**、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看起来,像《巷伯》批评“谗人”,《相鼠》批评无礼仪者,态度是很激烈的。但这种例子不仅很少,而且并不能说是纯粹的“个人感情”,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背倚集体力量对少数“坏人”提出斥责。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则已显得畏惧不安。至于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由此带来了《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如《樛木》以树木喻男子,以花草喻女子,其内容是祝福新婚男子的颂歌,欢唱祝贺他娶了个美丽的姑

娘。其又有《螽斯》相承接,《樛木》祝贺新婚,继而祈颂多生子孙,其大有深意。另外,《诗经》中有些篇章前后是情节连接的,或者感情是顺承发展的,如《新台》假托齐女的口吻,诉说自己的不幸以及对卫宣王的厌恶。其与后篇《二子乘舟》在情节上密切相关。也让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许多作品是出于同一作者之手。

《诗经》在句式上基本是四言短句,间或杂有二言以至九言不等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采摘的过程,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从《诗经》的艺术手法看来,首先,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诗经》也自然就有浓重的乡土情结的艺术。且不说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芬芳,即便是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根植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韵。这不仅表现在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事的崇拜和对农事诗的创作,而且体现在《诗经》中大部分作品中的眷恋故土,安土重迁乃是各民族共同的心里。反过来,对农业的破坏,由于战争、徭役等造成的远离故土家园,也就成了世人最痛苦的事件。翻开《诗经》,我们感受很深刻的内容之一,就是《国风》和《小雅》中那种浓浓的相思怀归之情。另外,《诗经》关注现实、直面现实,这不仅表现在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再现。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能力,是诗人能够把握现实生活的各种素材,对其进行深刻思考与描述。而且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抒情诗要求打开心胸的凝聚状态而去容纳多种多样的情感和进行更广阔的视野,还要对诗的内心生活就有自觉性,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最后,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辉映,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三种手法中,赋是基础,比的运用也比较广泛,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诗经中赋、比、兴运用的最为圆润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和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中,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当然仅仅上述的概括还远远不能包含其中的文化精神及艺术魅力。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当你置身与它那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又会真切理解《诗经》所呈现的天真淳一的情感状态和生命境界。

参考文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5]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

[3]程俊英, 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第二单元 爱国情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下一篇:第三次国土调查质量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