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

2024-08-02

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精选12篇)

1.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 篇一

金融与保险专业信荐自

敬尊导领

你好!俺叫xxx,毕业于xx干部学院,金融与保险专业,很荣幸有机会向你呈上俺的个人资料。

俺,自信,乐观,敢于迎接一切挑战。年轻是俺的最大的资本,拼搏是俺的天性,努力是俺的责任,好学好问是俺的本质,认真尽职尽责是俺的本职。

俺热爱本金融学、会计学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几年的习学生活中,系统习学了金融学、保险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税收、统计学、经济法、会计电算化等识知。经过努力成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保险代理人从业资格证。熟悉国家财务制度相关政策法规,能熟练使用用友财务软件,能熟练运用WORD,EXCEL,OFFICE等办公软件。同时,俺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各学科的功课,曾获得过“三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团员”、“作工积极奖”等多项荣誉,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经过一段作工,俺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如何与人共事,锻炼了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关心集体,务实求进的思想。

怀着自信的俺向您推荐自己,如果有幸成为贵企业的一员,俺一定会更努力作工,虚心尽责,为贵企业做出贡献。俺相信贵企业能给俺提供一个才华尽展的空间,也请您相信俺能为贵企业带来新的活力,新的业绩。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给予俺的关注,愿贵企业事业蒸蒸日上!

致此

礼敬

xxx

2009年7月04日

2.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 篇二

一般而言, 海上石油企业为海上油气生产商, 都拥有一条较为全面、专业面向海上油气井钻探、地震勘探、工程勘探、设施安装及维护、溢油处理、货物运输、设施守护、港口作业等工作的专业船队。根据业务性质划分, 专业船舶分为为海上油田勘探开发服务的船舶、海上油田工程建设的船舶、基础维护等生活和工作船。

随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 海上石油企业的业务向深水勘探开发和全球化进军, 专业船队也必然同比例快速发展, 其专业船队管理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

(一) 船舶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 加速对工业经济血液---石油的需求, 拓宽了深水石油的勘探开发, 各海上石油企业专业船队拥有越来越多高性能高作业能力的各类船舶, 船舶规模快速增长。

(二) 船舶单一价值较高

海洋石油工业高科技、高投入的特点, 正体现在这些与海油石油最直接相关的专业船舶上, 其中部分专业船舶单一价值很高。例如, 2010年墨西哥湾井喷事故发生沉船的深水地平线钻井船, 其价值约7.5亿美元, 而中国海油2012年投产使用的深水钻井船981号价值约60亿元。

(三) 船舶种类众多

由于海上石油企业船队所属船舶从事海上的油气井钻探、地震勘探、工程勘探、设施安装及维护、溢油处理、货物运输、设施守护、港口作业等一系列支持服务工作, 船队所属运营及在建船舶种类多达十余种。

二、海上石油企业船舶风险分析

船舶企业通常面临船舶损失、船东责任、船期损失等三类运营风险。海上石油企业船舶面临的风险与船舶企业相比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从上表可以看出, 海上石油企业船队的航行风险较低, 船东责任及货物损失责任风险较低, 但台风等自然灾害对船舶造成损毁风险较高, 发生油污责任风险相对较高, 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对船舶单位的生产经营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安排全面合理的保险保障对于海上石油企业船舶经营的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海上石油企业专业船舶保险管理模式探索

随着船队规模和面临风险不断发展变化, 海上石油企业制定了运用保险保障风险、保险集中管理、运用自保公司等原则, 船舶保险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 确立运用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海上石油企业船队确立运用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因素:

1) 船舶单位自身控制风险的需要

船舶单位向能源公司 (业主) 提供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支持服务, 收取服务费用。由于经营方式决定, 一般来说船舶单位资产负债率较高。一旦发生船舶碰撞、沉没或重大油污等风险可能给船舶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造成严重影响。

船舶保险是保险公司针对船舶的物质损失和对第三方责任等风险设计的转嫁风险的一种特殊商品。船舶单位通过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保费而获得了在发生这些特定风险后得到经济赔偿的保障。也就是说船舶单位通过一个可以确定和预期的成本 (保费) , 在一定程度上锁定或降低了无法预测的重大损失带来的剧烈财务变动。

2) 服务合同要求船舶单位购买相应的保险保障

根据石油行业惯例, 能源公司和船舶单位订立勘探开发支持服务合同。服务合同对服务过程中, 业主和承包商各自应承担的风险进行了明确划分, 明确要求船舶单位承担船舶自身的碰撞、机械损失、火灾、第三方责任及人员风险, 并相应购买充分的保险保障。服务合同还会规定, 如船舶单位不能及时提供保单凭证, 能源公司有权代替船舶单位购买保险, 相关保费从服务费用中扣减。

为保障长期稳定的财务状况, 并符合服务合同的要求, 海上石油企业船队确立运用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 制定海上石油企业专业船舶保险集中管理政策

海上石油企业专业船舶的保险应集中管理。如果舶单位各自安排保险, 这种模式虽然较为适应松散的船舶资源管理状况, 但是缺点也较为突出, 即在某船舶单位出现重大事故, 保险赔付率较高的情况下, 该单位立刻面临着保险费率大幅上涨的局面或由于保险公司不愿继续承保, 船舶单位不得不重新选择保险公司, 致使策略不能保持稳定。而保险集中管理, 规模效应使得船队保险费率和条件具有较大竞争力, 船舶保险费率能够长期稳定趋势。同时由于集中管理, 保险赔案的进度管理也大大加强, 使船舶单位能够及时获得赔付, 较好解决了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问题。

(三) 运用自保公司控制和转嫁风险

全球大部分海油企业都拥有自保公司。在承保海上石油企业船舶保险业务上, 自保公司科学确定自留风险份额并合理安排再保险, 在控制风险的同时, 获得了自身承保能力和准备金的积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设立自保公司控制和转嫁风险的企业, 其自保公司截至2012年在香港保险市场中, 物质损失险业务排名第一, 水险业务排名第三, 具备了中等规模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自保公司对海上石油企业的船舶风险管理及成本控制带来了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

1、建立长期稳定的保险策略, 有效稳定和降低保费水平

长期来看, 商业保险市场呈波动变化。自保公司参与商业保险市场承保海上石油企业船舶风险, 给予商业保险市场积极的信心和承保意愿, 从而帮助母公司建立长期的保险策略。在船舶保险市场费率上涨或下跌中, 自保公司利用自身积累资金, 消化保险费率的波动, 既节约保费支出, 又可以稳定生产成本, 减少因保险市场的波动而影响船舶单位的利润水平。

2、帮助船舶单位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自保公司作为海上石油企业的专属保险公司, 其经营状况同船舶单位的生产经营紧密联系。自保公司对各船舶单位进行深入的风险分析, 同船舶单位、保险市场共同确定保险保障范围、除外责任, 并在保险合同中要求投保人加强风险管理的特定义务, 积极促进了船舶单位风险管理水平。

3、承保特殊风险

有些特殊的船舶风险如物探设备等, 商业保险市场不愿意承保或承保费率非常高。在深入评估风险后, 自保公司制定了合理费率, 积极承保, 帮助船舶单位稳定经营成本和控制风险做出贡献。

运用自保公司被证明是企业合理控制和转嫁风险一条正确的途径。

(四) 由使用单一保险市场到细分为船舶险、能源险和保赔险市场

由于海上石油企业船舶种类众多、面临风险及责任差别较大, 从保险市场承保能力提供来源划分属于船舶风险、能源风险和责任风险。如普通船舶险市场不能承保钻井船运营、建造等能源风险及责任风险, 向单一保险公司询价很难获得三个个市场最优报价组合。

海上石油企业根据船队特点, 可进一步细分为普通船舶险、能源险和保赔险市场, 充分利用了中国普通船舶险市场、亚洲船舶险市场、劳合社及国际能源险市场、国际保赔险市场等资源, 优化组合, 获得最全面的风险保障和最优的费率条件, 并同各主要保险市场建立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 运用超赔再保险和比例再保险相结合模式

从保险市场发展及特点来看, 能源保险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香港、新加坡及中国等亚洲地区的能源保险承保能力较弱。但香港、新加坡及中国等亚洲地区的船舶险承保能力较强, 保险条件和费率同欧洲相比具有竞争力。基于不同市场的承保地位和竞争优势, 结合公司船队发展趋势, 海上石油企业不断同各保险市场探索接触, 优化调整再保险模式, 运用超赔再保险和比例再保险相结合的模式, 充分获得不同保险市场的支持并获得优惠的保险条件和费率。

单位:万美元

(六) 根据船舶单位承受风险能力, 确定合理的风险自留水平

随着海上石油企业业务快速发展, 各船舶单位财务及风险承受能力也不断提高。在船舶单位财务及风险承受能力提高的同时, 海上石油企业对保险转嫁风险的功能和作用进行思考定位。对于为海上能源勘探开发生产提供支持服务的船舶单位, 保险应当是转嫁重大的、一旦发生公司无法承受的损失风险, 如发生船舶沉没, 重大油污责任等情况。因此, 海上石油企业在过去几年根据公司承受风险能力的提高, 持续评估并确定了合理的风险自留额, 即保险免赔额。

(七) 确定合理的投保价值, 充分保障风险

受通货膨胀、汇率变化以及全球船厂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 船舶重置价值往往会比投保价值高许多。另一方面, 经济衰退和危机又可能会造成船舶重置价值大大低于投保价值。这两方面的变动都会对确定合理投保价值, 充分保障风险提出考验。

例如,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经过科学的价值评估, 在2008年适时调增了投保价值明显低估的11个钻井平台和18艘普通船舶投保价值, 总计提高投保金额超过3亿元。在2009年度, 海上石油企业又调低了价值明显高估的8个钻井平台投保价值, 总计降低投保金额超过35亿元。

(八) 开展保险风险检验、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海上石油企业应充分利用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检验专家开展了一系列的船舶安全风险检验, 请第三只眼来帮助加强船舶安全管理。对于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均经过保险检验专家同船舶单位讨论沟通, 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关船舶单位和船长, 针对共性问题在其他船舶展开自查。随着年复一年的风险检验工作的开展, 目前海上石油企业船队同保险公司的配合进入良性循环, 事故索赔率大幅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 真正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综上所述, 海上石油企业应紧密围绕企业业务发展及风险特点, 确立运用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制定保险集中管理政策;确定了合理的保险策略, 运用自保公司合理控制和转嫁风险;细分保险市场到为船舶险、能源险和保赔险市场, 运用超赔再保险和比例再保险相结合模式;根据公司承受风险能力, 确定合理的风险自留水平和合理的投保价值;开展保险风险检验、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了保险控制风险和转嫁风险的功能, 探索一条适合本企业的具有海上石油企业特色的船舶保险管理模式。

摘要:本文从海上石油企业专业船舶概况及管理特点出发, 结合船队管理风险分析, 总结了石油企业专业船舶险管理模式和经验, 为大型企业运用保险控制和转嫁风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参考依据。

3.道路运输企业风险管理与保险对策 篇三

道路运输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如何控制和转嫁风险成为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风险(Risk)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由于后果的严重性,人们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已有数百年历史。风险管理的研究重点在于总结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预防风险发生以及风险发生后科学合理的措施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许多新的风险也随之产生,这些风险对社会经济活动和个人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各式各样的风险,如火灾、爆炸、洪水、台风、地震、利率和汇率变动、投资失误、市场供需变化等等,不胜枚举。

虽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各有区别,但每个行业因为经营范围相似,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基本类似,只是区别于各种风险发生频率和损失大小,这主要取决于自然环境、管理制度、人员素质、安全措施等多方面因素。由于风险存在的客观性,一旦风险发生,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从而导致经营成本增加、效益降低,更有可能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后果。

风险因素分析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欧美等国家的企业普遍重视风险管理,并设有专门负责保险和安全的管理部门,以期通过充分利用保险这一风险转移机制来保护资本;为了达到以最少的保险成本支出获取最大的风险保障,多数企业聘请保险经纪公司为其开展专业风险管理工作。假设其他国家遭遇类似“911”事件,因此而破产的企业数量将会远远高于美国。

风险管理工作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管理技术选择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内容,具体细节还包括涉及经济合同的审定、安全管理制度的修订、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的提高、保险安排和采购等。具体的,风险因素大致可以分为:

1.自然灾害:由于道路运输企业主要经营是依靠机动车辆独立完成的,多数车辆分散在各自行驶路线上,自然灾害风险发生一般局限于局部区域,所造成的损失对车辆个体而言是毁灭性的,但难以对整个企业形成致命伤,可以说企业运输车辆越多,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越强。

2.意外事故:指因遭遇外来的、突然的、不可预料的因素所导致的伤害。包括火灾、爆炸、盗窃、破坏以及车辆碰撞、倾覆等现象和行为。虽然意外事故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具有难以同时在全部车辆发生的特点,但由于车辆意外事故引发的责任赔偿可能是天文数字,其对整个企业而言也有可能是灭顶之灾。我国《民法通则》明确了以过错责任为主,以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为例外的规则体系,这点就决定了意外事故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对道路运输企业的损害结果有天壤之别。

如2005年12月4日在北京昌平区八达岭高速公路发生的客车和货车碰撞事故(货车制动失灵追撞客车所致),该次事故造成24人死亡9人受伤,据了解,目前赔偿损失高达近千万元,对于任何一个运输企业恐怕都是天文数字。

3.经营和决策风险:如同业竞争力激增、投资失误、合伙人诈骗、雇员不忠诚、管理制度漏洞等。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决策失误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常常具有滞后性和持续性,后果严重的往往有可能导致企业衰败,如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合理会造成人心涣散,企业缺乏活力从而溃败等等。

4.外部经济风险:如市场价格变动、利率或汇率变动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遭受外部经济因素变动所带来的经营成本增加或减少其收入,而导致其承受巨大损失。

5.政治风险:包括战争、罢工、骚乱、暴动、敌对行为、恐怖行为等。政治风险主要取决于所处国的政局稳定性及周边国家的情况,虽然目前我国政局稳定,民心团结,但由于台湾问题、朝鲜核试验问题以及东突分裂分子的存在,战争和恐怖风险依然存在。

风险损失分析

1.物质损失:包括自有财产(如建筑物、办公设施等)损毁或灭失(以下简称“损失”),运输车辆的损失,发生事故时的施救费用、诉讼费用等直接物质损失以及经营成本增加或利润下降等各种间接损失。

2.责任损失: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临与多方当事人,包括乘客、货主、股东、雇员以及社会公众等都存在着法律关系,因此而面临潜在的法律责任损失。与责任诉讼相关的和解、判决与法律费用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意外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他人财产损失,依法应向受害方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企业面临的责任损失很多,“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是前提条件之一,财产损失主要包括所运输货物的损失、路产损失、其他车辆或物品损失,人员伤害包含本车乘客、本车司乘人员、路上行人、其他车上人员等。虽然同为责任损失,但各自范围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赔偿金额判罚,如乘客伤亡的责任赔偿属于承运人责任范畴,既有侵权行为又有违约行为;司乘人员伤亡属于雇主责任,受劳动法调解范畴;行人或其他车上人员(以下简称第三方人员)伤亡属于典型的侵权责任。在实际案例中,承运人责任和第三方责任赔偿额度一般比雇主责任赔偿额度要高;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还可能面临因环境保护引起的相关责任赔偿等。

3.其他损失:如人力资源损失(因雇佣合同约定的责任及国家强制性的福利政策而进行补偿等)、外部经济因素引起的损失等。

风险管理措施

风险管理措施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对于道路运输行业来说,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教育(如禁止司机疲劳驾驶和酒后驾驶、限速行驶、连续行驶时间限制、规范出车前车辆检修制度、杜绝超载超重行为等),提升车辆安全行驶系数(如更换新车、加装ABS系统、加载GPS定位系统等监控设备),制定合理行驶路线,通过建立车辆、路况、司机风险因素数据库制定出车最低标准,购买商业保险等。

其中购买商业保险是风险转移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防范风险损失的方式之一,本文将在随后的篇幅重点介绍。

保险安排的方方面面

大部分保险险种的设置是基于损失类型确定并划分的。根据道路运输企业风险损失分析,适合的保险产品主要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法定险种)、机动车辆保险(含第三者责任险)、承运人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以及企业财产保险等。根据法律责任和企业需求,亦可进行保险产品组合和保险方案设计。在安排保险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方面,逐一认真解决好,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合理规避转移风险。

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险方案。保险方案的制定一方面要根据实际风险度量,选择险种、确定恰当的保险金额(限额)、科学地扩展保险责任;另一方面要考虑保险市场可接受程度,利于保险方案的实施和安排。

虽然道路运输企业的大多数财产涉及相关车辆,其财产损失不会对整个企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但车辆出险频率较高,引起的财产损失亦不容乐观。目前,实施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仅解决了车辆第三者责任事故的基本赔偿,超过部分以及自身车损还需商业车辆保险承担,二者如何衔接,是方案中要重点考虑的。责任保险涉及了承运人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等,保险限额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做到满足需求但不浪费,同时利于获得较低费率是考察责任险的重要标准。

保险方案决不能是纸上谈兵,其最终是要付诸实施,不切合实际的方案令保险公司无力承保,或支付高额的成本,方案都是失败的,所以保险方案的制定必须熟悉掌握保险市场,做到知己知彼。

我国《保险法》明文规定,在中国大陆从事经营的企业必须在大陆选择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产品,而我国保险行业起步时间较晚,技术和实力与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尚有不小差距,承保能力的不足制约着大额保单顺利承保,特别是在责任险承保上,限制条件偏多,保险限额的设定也纷繁复杂,有累计赔偿限额、每次事故赔偿限额、每座每次事故赔偿限额,总体限额之内缺乏互补性,限额设高了有浪费之嫌,设低了又不足以抵抗风险,合理运用保险技术,说服保险公司也是方案能否实施的重中之重。

其次,慎重选择保险公司。从实力、承保能力、以往经验、理赔人员专业能力、保险价格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从优选择承保公司。保险公司的选择一定要避免单一价格选择模式,保险购买的是未来的服务和承诺,理赔是保险产品的主要价值体现,单一考量价格因素而忽视其自身价值实属保险购买的误区。人们购买其他商品时,会选择那些质量有保证的商品,哪怕价格略高于其他同类产品,例如购买电视就不会选择因价低而没有图像的产品。对于保险采购所产生的误区实质上是因保险市场不成熟且对保险保障理解的不到位。

第三,签订完善的保险单、保险协议。保险是一个具有很强专业性的经济合同,任何一项合同制定的越仔细,执行就越顺利,同时完善的合同本身是对被保险人最好的法律保证,可以令被保险人在保险纠纷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一面。

第四,认真贯彻落实保险单规定内容,切实维护自身利益。保险单规定了双方的权力义务,被保险人应当认真履行其义务,严格遵守诚信原则,这是获得保险赔偿的条件之一,同时客观公正地提出索赔要求,保证合法利益,充分发挥保险功效。

建议聘请专业公司实施风险管理

无论风险管理还是保险安排、索赔等各项工作,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其中所体现的价值不言而喻,依靠专业的保险经纪公司完成这些工作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方式。

保险经纪公司与具体承保的保险公司不同,属于居间人范畴,根据《保险法》规定,“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单位。”其主要工作职能包含为客户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设计保险方案、协助安排保险、协助处理事故和保险索赔事宜。由于保险经纪人提供的是专业技术服务,因其工作失误造成客户的损失,保险经纪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经济赔偿责任;与其它行业经纪人从被服务对象收取佣金不同的是,按照国际惯例,只要协助客户安排了保险,保险经纪人佣金来自保险公司,除非客户另外约定。可以说,聘请保险经纪公司对于客户既提升了保险价值,得到更有保障的保险服务,又不增加成本支出,可谓一举两得。

国内保险经纪行业起步于新千年,短短六七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在保险市场中的地位日渐加重,许多成功案例都体现了其专业价值,聘请经纪人公司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相信以后也会大展宏图,为国内道路运输企业保驾护航。

与其它行业经纪人从被服务对象收取佣金不同的是,按照国际惯例,只要协助客户安排了保险,保险经纪人佣金来自保险公司,除非客户另外约定。可以说,聘请保险经纪公司对于客户既提升了保险价值,得到更有保障的保险服务,又不增加成本支出,可谓一举两得。

4.风险管理与保险个人简历 篇四

姓 名: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90年7月

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

毕业年月: 6月

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

所修专业: 风险管理与保险

居 住 地: 北京市 市辖区 海淀区

求职概况 / 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 全职

期望月薪: 面议

期望地点: 北京市 市辖区 朝阳区, ,

期望职位: 保险

意向概述: 本人比较希望能够在贵公司的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或投资运作等相关的岗位进行工作和学习。

教育经历

时间 院校 专业 学历

9月 - 206月 中央财经大学 风险管理与保险 本科

工作经历/社会实践经历

时间 工作单位 职务

7月 - 208月 中信银行郑州分行东风路支行 公司银行部门实习生

校内职务

担任时间 职务名称 学校

209月 - 年6月 学习委员 保险学院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手 机:

5.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 篇五

通过对民生保险机构案件风险防范与警示的学习,让我深刻理解到此次学习的必要性。当案件发生时,无论对个人还是单位乃至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拿业务员挪用客户保险费为例:此案例不仅对客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断送了自己美好前途和职业理想,同时也把自己送上了犯罪的道路,甚至引发社会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感,造成了如此的严重的后果。作为民生保险的续期管理岗,原本以为此类事情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有可能只因我们工作的稍微疏忽,就可能造成外勤队伍人员挪用客户保费现象的产生,成为犯罪活动的纵容者,因此,我们需要认真认真在认真的工作态度去做好每一笔未交件的后续工作,避免从业人员挪用保费现象的产生。

知道了案件的危害性,就要懂得如何去防止案件的发生,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了解到案件防控的重要性,没有了安全的经营环境,那么其他的都是多余的,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除隐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案件防控工作,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把自己所从事的保险工作,当作最神圣的工作来完成,从内心做到自己绝不涉及案件。加强业务学习,进一步提高案件防控水平,提高工作实效和质量,对发现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坚决杜绝发现问题不报告的情况发生。

其次,在容易引发案件的环节多加注意。在日常工作中,同事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提醒,勇于劝阻,必要的时候检举,将案件发生的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6.德国保险业风险防控的经验与启示 篇六

2017-12-04

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前,保险监管系统正在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筑牢风险防控防线,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德国是欧洲保险大国,其保险监管以稳健见长,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考验,风险防控有力有效。研究德国保险业风险防控的有关经验做法,对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保险业风险防控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保险监管体制的发展变迁概述

德国保险监管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帝国商业保险公司法》,根据该法成立的帝国商业保险监管办公室于1902年7月1日开始运作。1910年1月1日,《保险合同法》正式实施。此后,德国历经一战、二战、战后等多个时期,《帝国商业保险公司法》改名为《保险监管法》并几经修改,保险监管部门也先后更名为联邦保险、建筑和贷款协会监管办公室以及联邦保险监管办公室。

2002年4月22日,德国通过《统一金融服务监管法》,合并原来各自独立的银行、保险、证券监管部门,于5月1日正式组建成立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开启银行、证券、保险混业监管模式,履行对金融市场的国家监管职能,主要目标是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完整性和稳健运行。BaFin下设保险监管局,依据《保险监管法》、《保险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对保险公司市场准入、保险市场行为、保险准备金计提、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以及保险资金运用等方面进行集中监管。保险监管体系与联邦制国家政体相对应,联邦政府的监管对象主要是跨州经营的商业保险公司和竞争性国有保险公司,州政府的监管对象是经营范围仅在所辖州范围的商业保险公司和竞争性国有保险公司。

在经过10多年的周密准备后,欧盟偿付能力II(Solvency II)于2016年1月1日起在德国实施。Solvency II适用于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但不包括养老基金以及保费收入低于500万欧元或技术准备金低于2500万欧元的小型保险公司。

二、德国保险业风险防控的主要做法

(一)实施基于风险导向的分类监管和现场检查。BaFin 建立了风险分类体系,综合考虑保险公司业务活动及相关风险的性质、范围和复杂性,将其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以此确定监管的强度和力度。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影响力和发展质量两个维度进行分类(表1)。市场影响力分为“非常强”、“强”、“中”、“弱”四个等级,养老基金根据其总投资额进行衡量,健康保险公司、财产/意外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根据其总保费收入进行衡量。发展质量从高到低分为A到D四个等级,评估要素包括净资产、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增长情况和管理质量。此外,BaFin对受Solvency II约束、负有监管职责的所有保险集团也从集团层面进行风险分类,并增加了利润转移、控制协议等评估要素。在风险分类的基础上,BaFin确定对哪些保险公司开展现场检查以及检查的频率和深度。2016年,保险监管局共开展了105次现场检查(表2)。

表2:德国保险业2016年基于风险分类的现场检查情况

(二)以Solvency II为指引加强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将Solvency II的三支柱要求(资本要求、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报告要求)纳入《保险监管法》和相关监管制度,提升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一是拥有应对风险的充足自有资金。Solvency II要求保险公司拥有足以应对200年一遇负面事件的自有资金。关于资本的核心监管要求是偿付能力资本要求(SCR)和最低资本要求(MCR)。SCR和MCR的计算基于复杂的模型,将所有的风险情境考虑在内。MCR根据欧盟授权法规中的公式进行计算。保险公司在计算SCR时既可以使用标准公式,也可以使用经监管部门批准的内部模型。截至2016年,BaFin已批准30多个内部模型,其市场份额体现了内部模型的重要性(表3)。此外,5家德国保险集团获准使用内部模型计算集团层面的SCR。BaFin定期审核内部模型及其变动情况,确保其持续符合监管要求。二是搭建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体系。保险公司组织架构必须透明,并与经营性质、规模、复杂性及相关风险相适应。保险公司应建立风险管理、合规、内部审计、精算等四个关键职能部门,即便将上述职能外包,也必须承担最终责任。风险管理系统、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以及高管和关键职能部门人员资质都必须符合监管要求。其中,自身风险和偿付能力评估(ORSA)是Solvency II的关键要素之一,要求保险公司持续评估自身风险和偿付能力情况,定期研判其风险管理系统能否识别和涵盖所有风险。三是加强报告和信息披露工作。保险公司应向监管部门和公众报告财务状况、风险和重点业务领域,以便于监管部门更精准地监测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促进保险业和金融业的稳定。保险公司须定期提交的报告包括偿付能力和财务情况报告(SFCR)、定期监管报告(RSR)、ORSA监管报告以及其他年度和季度定量报告。

表3:德国保险业获批内部模型情况

(三)将防范重大风险作为重要监管任务。一是防范系统性风险。BaFin采取一系列提升保险业抗风险能力的针对性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比如,2011年出台应对低利率环境的保费准备金规定,2014年通过《德国人身保险改革法案》,持续降低新业务的利率上限(2017年1月1日起为0.9%),不断强化保险公司的股本(保险业总股本和混合资本从2000年的66亿欧元增加到2015年的181亿欧元),持续对保险公司进行压力测试,并主动接受IMF、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管理局(EIOPA)开展的压力测试。二是防范保险资金投资风险。根据《保险监管法》,保险公司投资必须配置充足的保证资产,并指定一家受托人管理,保证资产的处置须经受托人同意。受托人负责评估某类资产是否能够确定为保证资产,并确保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充足性。Solvency II约束下的保险公司必须遵循“审慎人原则”,制定内部投资计划,确保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大量的风险管理条款。对于暂未纳入Solvency II的保险公司,德国《投资法规》规定了允许投资的资产范围以及分散投资、资产负债匹配、投资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程序等要求。三是防范其他重大风险。比如,BaFin通过建立举报机制、开展现场检查等多种手段,严厉打击未经批准经营保险业务的行为。又如,BaFin持续密切关注IT安全问题,与联邦信息安全办公室等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IT服务供应商开展广泛对话,积极参加七国集团网络专家组等与数字化、网络安全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组织,引导保险公司加强IT风险管理。此外,BaFin还积极推动通过巨灾风险证券化向资本市场转移巨灾风险,通过完善线索与信息系统防范保险欺诈风险,等等。

(四)建立快速的危机应急处置机制。BaFin建立的危机应急处置机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BaFin成立了保险业金融危机应急小组,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制定有针对性的保险监管措施。应急小组要求管辖范围内的重点保险集团和公司每周递交风险情况和变化趋势报告,并对所辖保险公司开展问卷调查,有效掌握金融危机对德国保险业的影响程度。此外,应急小组保持与保险公司密切沟通,提供有建设性的应对建议,帮助保险业抵御金融危机。在此基础上,BaFin总结金融危机经验教训,于2009年1月出台《保险公司最低风险管理要求监管条例》(2016年实施Solvency II后废止),提高保险业的风险透明性,增强保险监管指标的预测性和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实务运作的可操作性。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BaFin在EIOPA指导下建立了危机管理应急小组和内部监控小组,危机管理应急小组负责识别危机或风险,制定预防性和应对性措施,内部监控小组负责风险监测和深度分析,提供具体的政策和行动建议。同时,德国先后多次组织修改《保险监管法》,使之与风险防控以及Solvency II相适应。

三、经验启示

(一)从顶层设计看,加强立法保障和建章立制。德国在保险业发展初期就制定了《保险监管法》和《保险合同法》,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实施Solvency II等过程中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出台配套法律法规,特别是为适应Solvency II对《保险监管法》作出重大调整,为监管部门履行风险防控职责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监管部门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制定《保险公司最低风险管理要求监管条例》等一系列风险防范监管制度,为保险公司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清晰的监管指引。当前,保险监管系统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保监会“1+4”系列文件部署,推进金融风险防控等各项工作,建议及时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用监管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并争取纳入相关保险法律法规,强化保险业风险防控的顶层设计。

(二)从监管机制看,构建非现场监管为主、现场监管为辅、监管协调为保障的风险防范体系。近年来,BaFin开展的现场检查逐年增多,且建立在较为完善的非现场监管体系之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BaFin的非现场监管体系包括了风险前瞻性研究、风险监测、压力测试、风险分类、监管指引等关键领域和环节,与现场监管一起构成较为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由于德国实行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各领域的监管协调较为顺畅,BaFin成立专门的交叉业务部门监管跨行业任务,防范风险的跨行业传递。新形势下,我国保险业风险防控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建议进一步加强全流程的非现场监管体系建设,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为契机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升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避免监管空白,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

(三)从公司层面看,抓住偿付能力和公司治理两个关键。一方面,根据德国《保险监管法》,保险监管的首要目的是保护投保人和受益人,因此,BaFin将偿付能力监管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实施Solvency II。BaFin 2016年年报对Solvency II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指出保险公司已逐步适应新的监管制度,取得良好开局。作为欧洲重要的保险大国,德国实施Solvency II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我国保险业实施偿二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建议加强与其沟通交流,开展偿付能力监管技术合作,提升我国偿二代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德国十分注重推动保险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对组织架构和人员资质提出明确监管要求,形成风险防控的内部制衡机制。目前我国保险机构公司治理仍不完善,需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保险业发展实际,建立运转有序、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夯实风险防控基础。

7.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 篇七

1 能力与素质教育的涵义

从心理学角度讲,“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一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人的先天遗传素质与在此基础上受环境、教育的影响,并通过自身认识和社会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品质,实际上融为一体,成为个体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正是这种素质能力,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作风,求实的科学态度、深厚的学识功底,为今后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是统一的,统一体就是学会做事和做人。知识是能力与素质的基础,素质则是知识在人心中的内化。知识不等于素质,能力是人的素质之一,素质除能力外还有品德、审美等方面的修养。高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形成专门人才良好的素质能力,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能力、文化素质能力、业务素质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力等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能力是根本,文化素质能力是基础,业务素质能力是主干,身心素质能力是保证。

2 保险从业要求的能力素质

要使大学生具有符合保险从业的能力素质,就要知道合格的保险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2.1 仪表修养

现实生活中,对一个陌生人的第一印象在30秒内即可形成,对于做服务性工作的人来说,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于从事保险业的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是:

(1)保持良好的仪容。衣着得体,工作时间着职业装或统一的工作装,女士化淡妆,男士干净利落。(2)保持优雅的风度。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谈吐文雅,用词得当。内勤语言简洁规范,外勤语言明了、生动。举止典雅、仪态大方,热情周到。(3)注意基本礼仪。新来的保险从业人员都要经过保险礼仪的培训,包括着装、化妆、打电话、乘电梯、互赠名片、互相介绍等言谈举止的细节。

2.2 品德修养

每个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都会用自己的企业文化来熏陶约束成员。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服务第一,客户至上;忠诚公司,热爱产品等。

2.3 心理素质

心态决定一切,对于大量的营销人员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主要要求包括:充满信心、知难而进;坚忍不拔、不怕失败;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控制情绪、随机应变等。对于内勤,责任心和严谨细致是基本要求。

2.4 业务素质

了解公司、了解产品,具有保险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具有高超的业务技能和娴熟的工作技巧,能熟练地使用电脑。

2.5 社交技能

待人热情,善解人意,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善于与人沟通、积累人脉。

3 多方努力,提高素质能力

3.1 素质能力低下的原因

笔者认为,目前造成保险专业大学生基础不牢、眼高手低、动力不足、心理素质差、留存率低的原因具体如下:

(1)中学的应试教育忽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实行应试教育以及中学阶段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过早的文理分科,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忽略其它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了大学生的先天性知识结构缺陷。而大学里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狭窄的专才教育,又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人文基础,以至于“隔行如隔山”。其结果不仅使学生缺乏对国情的了解,也缺乏应有的做人的基本知识和社会责任感。

(2)家庭溺爱使得一小部分学生产生道德困惑。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在自己和孩子都忙碌的情况下,只注重物质上的供给,缺乏精神食粮的供应和充分沟通。孩子离家在外读书,独自面对陌生的学习环境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对各种以“新新人类”自居的言论和行为,不少学生陷入困惑和迷茫,是非、善恶难以分清,道德观念日趋模糊。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突出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

(3)业务素质的培养走向了极端。由于部分学生对学习抱着急功迎利的“实用主义”态度,过分看重外语、计算机、公关社交等实用知识,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致于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好,无一技之长,各方面都平平庸庸,文化底蕴不够,学习能力差,影响以后的发展。

3.2 提高素质能力的对策

(1)课程设置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开设辅修专业,拓宽知识面,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增设实践课,进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陌生拜访、模拟晨会等方式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等,以此纠正长期以来学校存在的学生单纯应付考试、脱离实际、脱离社会、不注意全面提高素质的现象,真正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2)当好桥梁,加强校企合作。经常请保险业界领导和精英到学校办讲座、与学生座谈,近距离接触。带领学生参观保险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形式,向学生渗透企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职业引导,使学生逐渐向职业要求靠拢。

(3)深入调研,订单式培养。为了让保险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保险从业中较快的适应工作,相关部门和专业教师应该深入实际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多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在广泛涉猎相关知识的同时,考取保险业界常用的职业资格证书。

(4)组织各种活动,提高能力。通过在校园里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通过举行演讲比赛、辩论会,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团队观念。

摘要:保险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保险专业大学生,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也要符合相应的行业要求。了解保险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高校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按需培养,使保险专业大学生能够适应实际工作,从而坚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信心。

关键词:素质能力,保险专业,保险营销,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杨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养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6).

[2]张志伟,安静,李炳焕.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J].科技资讯,2001(1).

8.保险公司财务风险与防范探究 篇八

【关键词】保险 财务风险 风险控制

一、引言

保险公司的经营有一大部分依靠的是负债融资,这种情况下容易使公司的盈余发生变动,进而表现为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保险公司作为资金密集型的风险经营主体,财务风险是威胁保险公司经营的重要风险。如果不能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有所作为,不仅会降低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还会到保影响险公司的资金安全,威胁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营和生存。风险是无法完全消除的,财务风险也是一样。保险公司虽然努力地想要优化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借此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有所作为,遗憾的是,仍然无法完全地避免所有的财务风险。尽管如此,却不意味着保险公司可以放弃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做出的努力,对于财务风险疏于防范。相反,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鉴别财务风险的类别,深入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和防范办法。例如,保险公司可以以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高效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作为切入点,从强化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意识等角度入手,探索保险公司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可行措施。

二、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隐患的主要类别和成因

(一)缺乏赔付能力,责任准备金提存不足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并且合理的,筹资、投资、经营以及利益分配活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其具体表现形式多样,形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既有公司外部原因,也有公司内部原因。其中赔付能力的不足,和责任准备金的提存不足首当其冲。赔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用来承担所有到期债务和未来责任的金融支付能力。对与一般的企业或者公司的赔付能力,要求是资产必须大于负债。而对于保险公司客户来言,其购买保险的目的在于当发生意外时,保险公司能够将所签合同的保额及时足额的支付给他们。同时,保险公司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也必须赢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这就需要保险公司拥有足够的偿还能力。

此外,保险公司自身的特点是:在意外发生之前收取客户的保费,一旦客户发生意外,再依据和客户所签订合同进行赔付。其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在意外发生之后,及时足额的对客户进行赔付,如果准备金不足不能完成赔付工作,将会对其形象造成损害,并且对客户的权益造成损失。

(二)资产负债匹配性差

保险公司负债的重要来源是客户缴纳的保单费用,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保单的期限长短不一,并且期限结构多样;②流动资金储备要求较高,必须要保证保单在各种情况下充足的赔付能力,例如赔款支付、满期给付以及退保金支付等。③负债有预定的利率,如果保险公司内部资产和负债不相匹配,流动负债和流动资产占比过高,就会引起保险公司负债增加,运营难度增大,如果其现金支付能力出现问题,就会引起客户的不信任甚至退保。

(三)坏账增多,运营成本提升

部分保险公司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采用延缓收费等方法来吸引客户和大额保单,这会给保险公司带来数额较大的应收保费。如果客户出现信用问题,大量的坏账会由此产生,公司的资金流将会减少。此外,与一般公司相比,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公众性,因此,数额较大的亏损不仅会损害其形象,而且不利于进一步吸引投资。客户退保金、客户赔偿金、代理人佣金、公司经营费用构成了保险公司基本经营成本,每一项开支都应有合理的计划,确定合理的金额投放比例,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

(四)风险管理专业性有待提高

从目前保险公司财务人才分布比例来看,专业风险管控岗位无法满足公司发展的需求,受许多因素影响,一些保险公司对于风险的处理方法采取事后控制,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在很多保险公司内部都存在重业务轻发展的状况,业绩较好的员工往往受重视,而对保全、理赔、核保、内控等人员存在轻视情况,风险管控的专业人士队伍建设缺乏相应激励机制,从业人员往往更倾向于待遇更好的业务部分,而保全、理赔、核保、内控等人员由于待遇和受重视程度人才相对匮乏。

三、保险公司基于财务风险风控措施的建议

(一)强化内部控制,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发出预警信号,主要可以通过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监察来实现。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时需要注重体系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保证通过该体系能够有效的预测财务风险的发生和可能对公司造成的影响。

建立短期和长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于短期财务预警,由于短期内是否盈利并不是衡量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流动资金用于各项支出。因此,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针对公司流动资金、负债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流动资金不足或者负债过高,就可以及时警告。对于长期财务预警系统,长期盈利能力、赔付能力、资金增值效率、发展前景均是其可靠指标,建立客户信用体系系统,包括客户账户信用信息、财务信息等,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建立完整的客户信用分级;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包括偿债能力、变现能力、流动资金、负债等的监控。根据各项长期指标,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财务风险危害。

(二)优化集资模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保险公司目前主要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增资扩股等方式筹集资金。我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很多其他公司并不愿意参与到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中来,这主要是因为保险公司的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与此同时变现能力不强,股权的流动速度慢等问题也现实存在。由于我国的相关政策的限制,外资不容易入股中国的保险公司,因而想通过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技术推动我国保险公司的发展是很难实现的。保险公司的根本性融资需求问题既无法依赖国内企业入股,又无法通过外资入股得到解决。过去,保险公司发行长期债券,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筹资。但是长期债券是保险公司的负债组成部分,这一部分的增加增长了保险公司的偿债压力,同时会增加保险公司的未来的财务风险。另一种筹资方式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即发行次级债或者依靠财政融资。但之所以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方式,是因为次级债需要还本付息,而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在这方面公司也不具有主动性。

因而,保险公司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对相关环境的深入分析,选择最合适、相对成本最低的集资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资金密集型的保险公司来说,优化集资方式,拓宽筹资渠道,这对公司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推动力量。此外,对于已有资金,必须要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使得每一笔资金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保险公司在以此为导向的资金管理中,可以适当的运用财务杠杆,但是要密切注意相关的风险控制,保证资金安全,避免重大损失。内部控制也应该注意岗位之间的制衡因素,减少理赔案件的不实虚增金额。

(三)重视信息系统安全性,灵活动态管理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险公司业务的普及和扩张,使得传统的信息流通模式以不能满足保险公司的需求,保险公司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高效的信息系统是必然的。然而,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具有十分突出的优点的同时,也给保险公司的信息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保险公司的财务信息既包括有关客户的信息,也包括保险公司自身的监管信息。保险公司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太平洋保险公司通过与北京东方龙马软件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对内部的网络系统进行优化,设置了防火墙,建立起保险公司网络系统的安全屏障,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和防止了各种攻击。

保险公司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财务风险的特性也在发生新的改变。保险公司应该密切地关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于很多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迅速地反应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对于很多突发的情况能够灵活地及时处理。这要求保险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既要通过制度上的一定授权给予一定的空间,又要防止权力过度和权责不清的状况出现。每一个保险公司都处在和其他的竞争对手不完全相同的环境中,所以保险公司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一套最适合自身的管理体系,这是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

四、结论

保险公司分析财务风险的种种表现形式和主要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索可行路径和有效措施,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对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优化保险公司的运营状况,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应生.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及控制研究[J].财经界.2014(18)

9.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 篇九

尊敬的xx总、xx银行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在我发言之前,提议大家伸出仙人掌,把我们最热烈的掌声献给xx总。xx总贵体欠安昨天刚下飞机就打点滴,今天带病参加我们的会议,给我们今天的会议注入了感动的元素。

大家刚才的掌声表达了对xx总的钦佩和感谢!

中国xx银行财产保险与风险管理工作会议,在xx银行总行领导,机构管理部领导和中盛国际总经理室的共同关注下,今天在云南xxxx国际酒店隆重举行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盛国际董事长,总经理xx先生对关注和支持本次会议的xx银行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全体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提起xx银行,就会想起“三民主义”。无论新三民主义还是旧三民主义,“xx”都是其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为xx、惠xx一定能够得民声!在这种“xx哲学”的启迪下,1996年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老先生上书国务院,并经全国工商联发起的全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xx银行惊世骇俗地横空出世了,创始股东59家,注册资本金仅为13.80亿元。xx银行的成立是中国金融改革中一件极具意义的大事,不仅代表着民营资本第一次进入金融行业,更被誉为“中国金融业改革的试验田”,经老也因此被尊称为“xx银行之父”。品牌就是实力,数字彰显价值:到2009年9月末,xx银行的资产规模突破1.4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02亿元,资产质量继续保持优良,不良贷款率为0.82%,拨备覆盖率达到185%。2009年是xx银行最为光彩夺目的一年--11月26日xx银行H股终于在香港上市,揭开了xx银行里程碑式的篇章。而这一天,又恰逢西方的感恩节。H股上市是对党和政府的感恩,是对客户的感恩,是对经叔平老先生的感恩。我们知道,营销文化的核心就是感恩文化。因为xx哲学和感恩文化的驱动,十三年来xx银行无论是经营战略和业务转型,还是公司治理、经营体制、管理模式、技术平台等各个方面,都充分展示了xx银行“开动脑筋办银行”的创新智慧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与xx银行合作是我们公司发展的优先方向。作为xx银行的合作伙伴—中国人保集团旗下的中盛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是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成立,由中国人保集团和日本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株式会社共同发起组建的全国第一家由保险集团和国际一流保险公司投资设立大保险经纪公司。中国人保集团是与共和国同岁的大型保险集团,从1949年10月20日成立起就以“保护国家财产,保障生命安全,促进物资交流,增进人民福利”为己任,60年来形成了最有做派、最有气度、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金融保险集团,真正把保险办成了国家的一部分、人民安居乐业大一部分,人保人用自己的精彩赢得了党和政府的喝彩、市场的喝彩。保险经纪是保险业中的朝阳产业,是为国家尽责、为人民尽爱的新兴产业,中盛国际成立五年来,依托人保集团这个民族品牌、凭借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高素质的团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深厚的集团背景,依靠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和支持。经过三年的厚积薄发,公司的机构客户数量达到近200家,逐步与客户建立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公司在金融集团统保、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电力煤炭、电信等行业积累了较成熟的营销模式和专业经验,公司的成长速度和持续赢利能力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赢得了“行业新锐”的口碑。为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品牌共赢,中盛国际抓住xx银行“全面推进成本管理战略,规范财产集中管理模式,提高保险管理效益,实行资产统保”的机遇,同xx银行主动联姻,双方进行了多轮磋商于2005年7月双方签署了保险经纪服务协议,开始了强强联合的伟大征程—xx资产统保成为中盛国际开业第一单。由此奠定了xx银行在中盛国际发展史上的龙头机构地位。五年来,双方合作富有成效,是悦己达人成己达人的行业合作楷模。美国前拳王阿里说:冠军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激发出来的,造就冠军的是冠军内心深处的渴望、梦想和愿景!山水造景,时势造人。中盛国际与xx银行一样,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若而强的道路上中盛国际董事长xx先生率领全体中盛人执着地作着一个强司之梦!

各位领导,正是“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的季节,我们相聚在彩云之南的xx,xx地处云南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正所谓“风花雪月止剑川,一树茶花万朵妍”。来这里,可以洗却一年的征尘、可以祈祷一生的愿望。我们常说干活干活,“干”就是为了“活”,在公司好好干,在外面好好活!才子乐山,佳人乐水。希望xx银行的才子佳人们在这里吃好、睡好、玩好,一好百好,好不好?!

10.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 篇十

保监中介[2010]1221号

各保监局,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

为扎实推进保险营销体制改革,近日保监会下发了《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保监发[2010]84号,以下简称《意见》),现将贯彻落实《意见》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全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按照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创新模式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改革工作。其中稳定是基础,要在保持现有营销队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分层次、分步骤稳步推进改革。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保险营销的新模式、新路子,着力构建一个法律关系清晰、管理责任明确、权利义务对等、效率与公平兼顾、收入与业绩挂钩,基本保障健全、合法规范、渠道多元、充满活力的保险销售新体系。造就一支职业品行良好、专业素质较高、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险营销队伍。

二、保险公司要切实转换经营理念,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全面落实公司的管控责任,规范保险营销的招聘行为和日常管理,加强保险营销队伍建设,提升保险营销人员综合素质,维护营销队伍稳定。同时要提高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的保险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促进保险产业升级,实现专业化经营,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三、保险中介机构要注重提高自身的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通过构建专业产品销售网络等途径,逐步实现产品销售体系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提高中介渠道承接保险销售职能的能力,为改革提供更广阔的销售和服务平台。同时要加强同保险公司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双方良性互动关系,走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四、各级保险监管部门要努力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注重发挥和保护市场的自主创造性,鼓励支持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主动探索与创新模式,结合公司和地方实际进行各种有益尝试。同时,要注重统筹兼顾,保持改革过程的稳定,发现风险苗头和不稳定因素时要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避免由于改革的过急过快而引发风险隐患。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把握改革进程,及时反馈和报告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11.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 篇十一

1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不够规范。虽然大多数社会经办机构对社会保险档案的重要性有较高认识,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可遵循、没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可借鉴,加之社会保险档案体系不健全,管理条件落后,缺少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和安全防护设施,致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不规范。同时由于经办社会保险的机构多,造成社会保险档案多头管理,社会保险档案案卷不统一、不连续、不完整。

1.2  人们对社会保险档案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高。当前,人们对社会保险档案作用的认识度较低,理解度基本为零,绝大多数人民群众都未能意识到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导致了社会保险档案从源头收集就存在着不小的困境。

1.3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分散多头管理现象严重。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分散型的,是多部门多机构管理。公民个人社会保险档案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管理。社会保险档案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泛,造成不一样的社会保险档案分属不一样的经办机构,经办机构内部的档案存放在不同的业务科室,由于一个人的保险资料保存在不一样的机构或科室,且管理办法各异,查找起来相当困难。就当前而言,具体情况是人社部门管理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法定的基本保障档案也在各自的经办部门管理;卫生部门管理着基本医疗保险档案;民政部门管理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档案;商业保险部门管理着公民个人补充保障的一系列保险金档案。这种现状造成多头经办、政出多门、业务交叉、资源浪费、政令难以统一的局面。而且由于这种分散的管理,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涉保”人死亡以后,其所涉及的个人保险账户并未随之终结,仍有人代领保险金,并且相当严重。

1.4  缺乏统一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规范和标准。目前,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还未对社会保险档案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在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方面还未制定统一的标准要求。社会保险档案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关系流动、转接,一个参保人员从办理参保手续到离退休以及中间失业等享受社会保险的各项待遇,要经过诸多环节,办理有关手续,填写保险卡及有关表格,作为最原始的资料存入个人档案。伴随人才的合理流动,还要办理保险关系转移和基金的转入转出手续等,这些详细的个人档案记载,都将是今后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2009年,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2010年内开展全国范围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制度”;从2010年7月1日起,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可跨省转移接续。这就要求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需要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统一性,不仅是市和辖市区之间的统一,而且是全国、省、市、县从上到下的统一。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社会保险的五个险种档案并非一个部门管理,进而导致不同的开发商参与系统建设,相互之间的互不信任以及人为设置壁垒,或者同一家系统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技术架构,导致系统割裂信息不能共享。

1.5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且专业知识水平偏低。社会保险档案种类多、数量大,不同种类档案的归档、分类和保存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撑。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配备现状来看,档案管理人员不专,兼职现象严重,而且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水平及学历不高,严重影响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水平。

2  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对策

2.1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档案立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基本保证了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随着我国保险种类的增多,以及对养老方式观念的改变,应根据新时期社会保险档案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新时期社会保险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加以规定。健全有关档案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险档案从业资格管理与培训等档案人员的制度,加强对档案工作监督等内容,完善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

2.2  增强管理意识,加强社会保险档案队伍建设,建立定期监督检查制度。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政策性强、专业性强,对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应增强领导干部和档案管理经办人员的管理意识,加强对业务人员的档案法制教育和专业业务培训,严格档案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建立业务过硬、责任心强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队伍,督促单位负责人依法履行对本单位档案工作负有的职责,并建立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建立检查结果公告制度,使违法单位与个人及时整改,以推进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轨道。

2.3  加强社会保险档案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目前大多数档案室仍在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的模式,查找资料费时费力,数据统计困难且不准确。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利用推广应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发信息系统,完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培养专业档案管理工作队伍,通过业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依靠科技力量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为参保单位和个人提供档案信息查询服务,并接受监督。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是支撑养老保险制度健康运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有依法加强和规范档案管理,才能不断提高经办能力和管理水平,以推动新时期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社会保险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4  正确定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历史记录,产生于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进入后保管时代之后,社会公众对档案的认识已经不再仅仅是行政机构的产物,而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记忆、文化记忆。社会保险档案正是在个人参与社会保险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它不仅具有证明价值、参考价值,也是我国社会保险工作开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印记,加强社会保险的档案管理,是深化社会保险改革的需要,是社会保险业务本身的必然要求,也是记录社会保险事业的有力凭证。

2.5  加强社会保险档案人员业务培训。组织社会保险档案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升其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讲理想、讲道德、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才,加快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2.5.1  加强培训要注重提高社会保险档案人员的政治素养。社会保险档案人员队伍应该是政治头脑非常敏锐的群体,其工作应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肃的政治纪律、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指引下进行。否则,就会坠入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误区。

2.5.2   加强培训要注重提高社会保险档案人员的专业素养。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档案法》、《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工作保密制度》、《档案材料归档制度》等制度;明确档案工作职责和任务,以及归档的范围及整理要求;学习《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具有较全面扎实的实践技能。因为档案是一种知识载体,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要发挥社会保险档案的社会效益,只有熟悉和掌握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5.3  加强培训要注重提高社会保险档案人员的文化素养。例如,书写水平对于搞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社会保险档案的各个环节,如全宗介绍、编目、著录、标引等与书写水平是分不开的,若所写的文字难以辨认会直接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再如,掌握相关知识对于搞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也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现代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日益加强,社会保险档案人员应有重点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如现代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掌握现代网络知识。随着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建设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要求社会保险档案人员只有熟悉和掌握电子文档、数据录入等现代化技术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2.6  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系。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系可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建立统一的电子监管系统,将纸质档案全部转换成电子档案,促使全国社会保险档案信息网内共享,从而达到社会保险档案电子转接和不同险种档案的无缝对接,简化办事程序,也能够避免类似于“死亡人员仍在领取养老金”的漏洞发生;同时可以提供网上账户查询、养老金预测等服务。

12.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 篇十二

一、传统高职金融保险教学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即业务一线的人员需求比例大。高职院校应发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按照不同的市场定位,在培养目标与其他高等教育的金融保险专业形成人才培养的错位竞争。但是,传统高职金融保险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存在脱节。

(一)教学环节与业务实践脱节

许多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性的课程占教学内容的大部分比例,而且部分理论滞后市场实际,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例过低。教学环节不能适应金融保险行业发展的要求,导致理论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而金融保险市场需要较多的是具体操作人才,需要那些从一线做起的具有实战经验、熟悉金融保险业务的管理人才和操作人员,如市场营销与开发、产品设计、投资理财、承保以及为客户服务的具体操作人员。所以,这些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达到行业的实际工作要求。

(二)学习过程和工作要求脱节

金融保险行业对一线应用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很多金融保险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通过开设实践课、实训课来充实教学内容。教师也改变以往纯理论的教学方式,通过增加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方式并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传授知识。然而,学生不出教室的课堂学习对社会实际只有抽象了解,并不能真正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导致学习过程和工作要求脱节。

(三)教学队伍与行业市场脱节

目前的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教师来源单一,基本是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就到高校任教的理论型人才,缺少实践经验,对行业的实际运作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只能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解,对于金融保险企业的实际运作、行业发展、市场变化也只限于纸上谈兵。学生学到的还是理论性的知识,这样的教学队伍难以培养出适应金融保险行业需求的人才。因此,应该组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队伍,才能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教学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将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实施职业导向的教学模式对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可以改变这种状态。所谓职业导向教学,就是借鉴先进的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建立适应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导向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构建职业导向的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其职业导向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职业导向的特点。包括专业知识基本结构和框架的搭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设计,这些教学要素都要突出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目的。

(二)设计边工边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边工边学是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由学校和用人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改变学生过去从入学到毕业不出校门的学习方式,也改变学校“闭门造车”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改变先学习后实习的固定模式,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去企业实践,实现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同时,学校可以创造条件模拟工作平台,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模拟晨会、模拟保险推销、金融投资小组等活动,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边工边学。

(三)搭建多元化的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教师结构单调,而且多数是学校到学校的理论型人才,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势在必行。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团队不应只局限于专职教师,而是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和行业优秀人才资源,按照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以校外兼课教师为补充的原则,构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的多元化的教学团队。

(四)实行“证书教育”

为适应社会对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缩短学生毕业与工作的时间间隔,根据金融保险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将“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在毕业的同时拿到学历毕业证书和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开设专业课程时应考虑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需求,使学生在校期间既能获得学历教育也能得到职业培训。

三、职业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合理设计课程

1. 课程设计脱离实践和课本内容过于理论化是现行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计的最大弊端。

要实现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首先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为此,一方面高职金融保险院校要积极争取金融保险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支持,邀请行业协会和企业中的技术专家参与学院课程体系的设计,发挥行业、企业在专业课程开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金融保险院校要实现行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订单培养”,有必要“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现有课程内容为基础,增加体现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需要的课程,降低理论课程的比例,改善教材结构,合理设计课程内容。

2. 根据岗位需求开发课程。

在课程的设定过程中,应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参考企业人员意见,使课程的设计更加符合行业和企业的岗位需要,使课程目标直接联系于职业,减少教学过程中过于理论而不实用的课程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学即可用,缩短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条件。

(二)实行社会化教学途径

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的章节(如保险理赔),学校可以直接聘请行业专家或技术人员直接讲授相关章节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实践操作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每个专业教师都要定期到一线金融保险岗位学习,掌握专业新的实践要求,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三)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

职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必须建设一支与培养模式相匹配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生产实践能力丰富的教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校行合作、校企合作,积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具备教师任职条件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专业实践课的指导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对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校企合作,在金融、保险企业设立岗位,定期指派专业老师到设立的岗位学习和顶岗培训,使其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能跟上行业和市场的变化,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双师型”教师。

(四)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完成学生顶岗实习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下转第68页)(上接第70页)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要依据所设专业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金融模拟实验室、保险模拟实验室、模拟交易中心等实训基地,培养金融保险企业各个岗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金融保险企业的联系,按照“互惠互利、各施所长、互补所需、双方受益”的原则,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们能够定期接触真正的金融保险工作,从而使学生对金融保险工作和职业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要加强对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不能只建设不管理。要建立健全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让实习的学生在实习基地有岗位,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实践技能、创新精神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困难职工救助金申请书下一篇:法云寺双桧,法云寺双桧温庭筠,法云寺双桧的意思,法云寺双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