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报告

2024-09-21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报告(精选15篇)

1.《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报告 篇一

上海大学2010-2011学年夏季学期《形势与政策》实践课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目的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调动广大学生关注国内外形势发展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积极性,使广大同学更直接地感受祖国各行各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带来的新变化。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主题教育中,通过“红色英烈”、“红色寻根”、“红色经典”等系列纪念活动,增强对党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把廉洁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激发大学生努力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

二、实践教学内容(二选一)

1.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2.“做廉洁诚信的上大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三、实践教学形式及考核

1.听一堂相关主题的教育课。(2011.7.1)上一堂课

2.作一次相关主题的网络课程小作业。发一条帖读一本有关中共党史或廉洁教育的书籍。写一篇读书心得(300字左右、联系个人思想实际)。登陆乐乎——论坛——圈子,选择“形势与政策”课程论坛指定区域,以学号或姓名将心得发帖。发帖者应注意文明上网,尽量在交报告书前完成,最迟不晚于9月开学。

发帖至:http://group.lehu.shu.edu.cn/BizClub.aspx?id=1672

23.登陆“乐乎论坛-圈子-形势与政策课”,下载、填写、递交《实践报告书》。写一篇报告以个人为单位作一项主题访谈或小调研,将2000 字左右的小论文附在报告书里,文体可以是议论文或调研报告,在确保不存在抄袭的前提下可使用电脑打印。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和胡乱编造数据和事实的行为,能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分析和认识问题;小论文应言为心声、言之有物,语言流畅,主题突出,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抄袭者不予通过。

四、实践教学具体规定 课时:课内辅导1学时,实践9学时上课时间:2011年7月1日(周五)

向所选教师递交报告书时请交打印稿

时间:7月12日前可投入办公室边上相关任课教师信箱;

7月12日上午接待,13:00截止。地点:B-305

打印稿封面请注明教师号1-1003、2-1009、3-1015、4-1021与学生顺序编号。

谢谢配合!

五、任课教师评阅及小结

1.请各位任课教师及时 评阅、整理 学生稿件,按编号装入试卷袋备查。

2.认真分析学生实践报告,写出各自的教学体会和教学小结,上交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以备汇总至社科学院及学校相关部门。

奚建群xijianqun@163.com2011年7月1日

2.《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报告 篇二

关键词:实践教学,极大特色,教育教学,理论成绩,实践成绩

1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根据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通知开始设立,至今已经12个春秋。“形势与政策”课自开设以来,关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国内学者研究为主,主要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但大多数学者主要围绕着理论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展开研究,而在实践教学层面关注的相对较少。

关于该课程教改研究,国内学者大多关注于3个方面:一是,从增强课程的规范化角度探索。李克荣等(2012)认为教师队伍规范化建设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王包泉等(2013)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内容规范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具有“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特点的教学内容规范化设计策略;王民忠等(2014)认为发挥教指委专家督促作用,推进“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二是,从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角度研究。蔡景华、陈胜国(2006)关注于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认为应该从准确把握课程特点、深化教学艺术并提高教师素质入手;黄发友(2012)认为必须采取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补、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融合、专题讲授与形势报告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一致、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相促进等措施,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三是,从课程的教学法角度研究。张勋宗(2005)将授“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分成专题并实行专题负责制;余琼(2006)认为明确的教学目标、流畅的教学环节、多样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多元的考评方式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1];易忠(2011)着力探讨了演讲式和点评式教学法;黄丽琴(2011)探讨了案例式教学法;肖慧欣(2015)探讨了专题式教学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梳理可见国内学者对“形势与政策”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具有研究价值。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当下,思想文化激荡碰撞,社会思潮跌宕起伏,大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树立怎样的志向和信念,有关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2]“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和了解当前国内外的形势,通过不断完善以“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为内容的实践教学,立足我国国情,深入了解社会,帮助大学生准确、及时、直观的分析形势、了解政策、认清现实、把握未来,增强对我国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的理想融合于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执行国家政策的自觉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大学生“既要读好课堂上的书,又要读好社会这本书”[3],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因如此,“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2“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调查

经过多年的探索吉林大学最终建立了由规范的课堂理论教学与以“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为内容的实践教学而构成完整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体系,即学生的期末总成绩由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共同组成,促进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特色。对推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对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98%),结果显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进步明显。主要表现在:首先,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有效回收问卷的196人中,学生自发组织参与各项志愿者服务和三下乡活,参与度达到100%。其中,72人参加了各类支教活动,68人参加了春节期间火车站疏导员的志愿服务,49人到养老机构做志愿者探望老人,7人在家乡参加了各类乡村扶贫活动。61.7%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一直有参加志愿服务或三下乡活动的愿望,但如果没有课程的推动,不一定会付诸实践。其次,提升了学生的责任心。89.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通过实践教学使其增强了奉献意识;85.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与校团委“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其参加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91.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促使其去接触社会,通过深入直观认识和了解我国当前的具体形势,能切实了解国家出台各项政策的社会背景与原因,加深对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最后,有利于将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我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家出台各种举措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抓住科技创新先机理论结合实际,就能赢得优势。78.1%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践课接触社会,可以为其软件研发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为其创业提供有益启发。

通过调查可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践改革,提高学生对国家各项政策方针的认同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效提高了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余琼.《形势政策课》教学探索[J].教学研究,2006(7):39.

[2]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怎样给高校学生作形势报告[EB/OL].人民网,2015-08-07.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报告 篇三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大专题;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专题教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全国各高校普遍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要求,参照《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的专题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然而,无论是《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还是高校中开展的各种专题讲座,内容都比较单一,大多是一事一议,虽然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但是完整性和系统性较差,有必要进行改革创新。大专题教学便是其中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大专题教学的三大价值

所谓“大专题”,是指在《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等单一专题的基础上,进行两个或以上专题的整合,形成一个内容相关、逻辑相成的综合性专题。大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有其独特的重要价值。

1.大专题教学有助于克服形势与政策课时的浓缩化

《通知》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但由于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该门课程的学时常被专业课挤占,缺少基本的学时保障,教学时数被随意“浓缩”和“精减”。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一方面需要各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尽可能地充实教学的内容。在克服课时浓缩、充实教学内容方面,大专题无疑比单一专题更加可取。

2.大专题教学有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

要使形势与政策课有吸引力,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要特别注重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最感兴趣的话题,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巨变的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相对于单一专题的一事一议,大专题由于承载更多的热点和信息,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能更好地“宽覆盖”,有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

3.大专题教学有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

教学的实效性主要包括两个层次: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效果是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有没有全部达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有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效率是指实现教学目标的耗时和实现效果。从教学实效性的效果层次而言,相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单一专题的教学,大专题教学的内容更加完整,系统性更强,对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也更加有效;从教学实效性的效率层次而言,大专题教学能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扩展更多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单一专题的教学,所实现的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效果也更加明显。

二、合理把握形势与政策课大专题教学的三大原则

教学内容是大专题教学相对于单一专题教学最大的优势所在。大专题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单一专题教学内容的叠加,而是两个或以上单一专题教学内容的整合。因此,坚持相关性、整体性和实践性原则,合理设计、科学规划大专题的教学内容尤为重要。

1.要坚持相关性原则

大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中的相关性原则,一是指所整合的各个单一专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仅要符合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和《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的教学要求,而且要适应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特点。二是指所整合的各个单一专题教学内容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连接的,能够统一、粘合起来。

2.坚持整体性原则

大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中的整体性原则,即要求大专题中所整合的各个单一专题教学内容还要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同时,还要科学地区分各个单一专题教学内容之间的因果、递进、继承、发展、并列、矛盾等诸多关系,正确地把握各个单一专题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连接点,合理地将各个单一专题教学内容协调于整个大专题系统中,做到各个单一专题的分析与各个单一专题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内容相辅相成、前后呼应、过渡自然、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整体效果。

“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潜力”三个单一专题是2013~2014学年《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中的重点专题,各个专题内容较为丰富和完整。如果将其设计成“中国梦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大专题,就需要重新思考其整体性,正确把握三个单一专题之间的逻辑连接点。中国梦是什么——系统阐述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以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潜力,怎样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如此递进式地协调和整合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大专题就形成了内容前后呼应、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3.要坚持实践性原则

大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中的实践性原则,是指大专题的理论教学要密切联系国内外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自身实际,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际的竞争合作,帮助学生了解各国政府的施政实践;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教学目标要求。

在“美国监听门事件与互联网自由问题”大专题教学设计中(如下图),既要给学生讲解清楚监听门事件中的“美国问题”,更要让学生深入探讨监听门事件中的“世界问题”。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了解网络时代为什么要将国家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如何将国家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虚拟世界里也要将自己的言行关进规则的笼子里,努力做一名文明的网民。

三、正确处理形势与政策课大专题教学的三大关系

大专题教学将多个单一专题的内容进行整合,信息点多,知识点多,连接点多,需要统筹安排、科学设计、有序推进,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中,要特别正确处理好切入点与落脚点、热点与疑点、关键点与着力点这三大关系。

1.正确处理好“切入点”与“落脚点”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尤其是大专题教学,既要让学生真心喜爱,又要让学生真正受益,就要特别注意抓准切入点、选准落脚点。切入点讲求“新”,要注意选取最新发生的对社会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全社会及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热点问题来引入专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落脚点讲求“实”,要立足于帮助学生统一思想、鼓舞精神、提高能力和付诸行动上,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在“世界气候变化与世界低碳经济”这一专题中,以全世界高度关注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作为教学“切入点”,无疑就能够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上来,并产生继续学习下去的强烈欲望。而“落脚点”选为“减排”,就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主要任务、世界各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每一个大学生努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生活有机地连接起来。这样来处理切入点与落脚点的关系,既能够前后衔接、前后呼应,又能够让学生真心喜爱、真正受益。

2.正确处理好“热点”与“疑点”的关系

大专题教学要注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政治敏锐性,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跟踪分析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但是,如果只是围绕“热点”就事论事,停留在“照本宣科”上,专题教学就变成了新闻发布会、时事发布会。要提高大专题教学的实效性,不仅要选好“热点”,还要讲透“疑点”。要针对学生的难点、疑点问题进行释疑解惑,引导学生透过热点问题看清问题本质,把握形势发展的客观规律。

3.正确处理好“关键点”与“着力点”的关系

《中共广东省教育工委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宗旨是帮助大学生学会认识形势和分析形势的基本方法,把握形势变化的规律。”这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在具体的大专题教学中,还必须把握好难点和重点,找准“关键点”,突出“着力点”,合理地分配教学的时间。教师不能因为“关键点”较为敏感、较为陌生,就在自己比较感兴趣、比较擅长的方面夸夸其谈、长篇大论。

例如:世博会是以展现参展方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如果作为单一专题,可以任选其中一个或多个领域作为作为关键点和着力点。但如果设计成《上海世博会与文化软实力》这样的大专题,文化就成了唯一的“关键点”,必须围绕国家形象展示、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和本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等着力点来展开,既不能集中力量在上海世博会对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积极作用上,也不能花大量时间带领学生“游览”和“欣赏”各种展馆。只有找准“关键点”,围绕“关键点”着力,大专题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出其独特优势,才能真正让学生接受、获益。

参考文献:

[1]谭书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改革与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2]邱蔚娟.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3]钟声,符玉梅.形势下提高我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思考[J].琼州学院学报,2011(2).

[4]陈立永.对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15)

4.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报告 篇四

《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报告

学院:园艺学院 专业年级:茶学2010级 姓名:学号:

学习《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从2010年9月至2014年1月,我积极参加《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活动,主要参加了志愿者协会实践活动,听郑金贵校长作“高等教育与当代大学生风范”报告会,看望福利院,参加各种校园(专场)招聘会等活动,总计3周时间。

上了《形势与政策》后,使我认识了什么是《形势与政策》,弄清楚了他们关系,我想这形势就是我们面临无形的推人前进的压迫感,而政策就是我们的按照客观事实制订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课程较少,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基本理沦,对于掌握形势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形势是变化的,但在一个时期内,形势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如当代世界格局、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国内改革开放的总趋势等,在一段时间乃至更长时期都是相对稳定的,把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内容进行归纳,可以构成基本形势的框架。然而,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草本任务是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草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和适应能力。

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热点问题是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有时形势受偶然性囚素影明而发生突然性的较大变化,由这种变化引发的、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热点问题这一部分内容业然也遵循形势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和总的变化规律,但由于时问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及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因而在一段时期内有其自身的特点。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5.《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报告 篇五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北环路87号河西学院

作者:杨

概述: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当中,社会实践也是一种备受瞩目的活动形式,而 “形势与政策”宣讲,对于将来从事政法一类工作的大学生,对于提高专业技能和与人沟通的技能,都有莫大的益处。我们将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程序,形势与政策宣讲的内容,形势与政策宣讲的策略、方针和方法,以及形势与政策宣讲的实际效果这几个方面来完成本次的实践报告。关键词:社会实践

形势与政策

大学生

一、社会实践活动为什么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

1.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活力和创造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1)处在身心转型时期的大学生,有闯劲,社会上的新事物比较容易接受,比方说,开展帮民扶民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他们可以创造出形式多样的表现形式,搞捐书活动,其号召力远胜于其他部门,搞文艺演出,既有时代特色,又不乏传统优势,搞教育事业,他们可以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和活泼的课堂氛围,真正地达到让学生乐学和会学,在某一种程度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接触到书本上和课堂上接触不到的事物,认识了新事物,掌握了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运用实验手段,就可以进行新的创造,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民创造幸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青年人的创作才干会被大大激发出来,这是实践出真知的最好解释。

(2)社会实践活动,说到底,就是让学生从学校的“小社会”进入周围的大社会,接受社会现实的挑战,实行优胜劣汰的战略,优秀的人才最终就会脱颖而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个最好不过的途径,当年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面临生死考验,毛泽东说“长 征是宣传机,长征是播种机”,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练出了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干,锻炼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事和政治人才,这种形式的军事训练,远比军校当中训练出的军人更有战斗意志,更有亮剑精神,而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大学生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进行开创性的工作,整个民族就没有创造力可言,整个社会向上发展的空间就会大大缩小。

(1)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在青年时代学不下知识,忽视了在青年时代储备知识的重要性,终其一生也会碌碌无为,而所谓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同样如此,源远流长的文化,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都告诉我们“夫、志当存高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才誓不还”这样的词句,这样的铮铮誓言,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去奋斗,或为民请命,或献身于科学事业,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族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青年人代表一个民族的未来,必须去学习,必须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在实践当中体验“学有所成”和“学有所用”,学习是人一生的事业,学习是一个国家永远的事,而社会实践则是学习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2)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大学的第二课堂,在第一课堂当中了解和学习理论,在第二课堂当中进行亲自实践和操作,在实际的操作中进一步掌握理论,在理论的指引之下,进一步学习,进一步加强学习,顺利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创造性的思维一般产生于实践操作中,实际生活的需要,迫使蒸汽机产生,实践活动走在理论创新的前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时,纯理论的研究已经在指引实践活动了。对于大学生而言,脱离实际搞学问,即所谓的“闭门求学”,那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只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我们最终才会成功。

二、开展形势与政策宣讲的程序,讲解的方式方法,以及活动的战略部署。1.我们对形势与政策宣讲的准备过程;

(1)形势与政策宣讲的内容,一直以来是我们活动的重头戏。内容决定形式,选择好了内容,才能有效地开展活动,缺乏实际内容的空谈,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或意义的,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把重点放在调研上,研究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老百姓缺乏什么,他们需要一些什么,很明显,对于老百姓来说,“衣食住行”的初级资料的消费始终是最重要的,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他们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会持续增加,而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是有差别的,对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耕地农机补贴等都是有区别的,根据不同的群体要有区别地讲解,我们本次主要讲解的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部分摘要,城市社区安全,应急小常识的宣讲,而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带,则主要是涉农问题的深入讲解。

(2)作为讲解员,要具备这几个方面的素质。第一,自己要对所讲解的内容熟悉,如果自己都不清楚,想要向别人解释清楚,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宣讲的东西都是时效性很强的东西,必须用最快的时间去熟悉;第二,我们针对的群体不是大学生,不是听课的学生,而是对许多情况都一无所知的普通群众,但是却渴望知识的人,他们或许并不会说普通话,甚至于由于工作或农活很忙,没有过多的时间来聆听,针对这类群体,必须改变满堂灌的习惯,要从实际出发,讲述他们迫切需要知道的东西;第三,讲解员要口齿清晰,发音准确,讲解员说的话别人听不懂,宣讲的效果一点都达不到。我们要充分利用考试完了之后的几天时间,努力熟悉形势与政策宣讲的内容,苦练口才,准备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大显身手。

2.在形势与政策的宣讲中我们遇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引起的思考。

(1)在甘州区医院旁边的西景园小区宣讲时,是我们形势与政策宣讲的第一站,和居委会联系之后,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宣讲的桌椅设备,并且和他们的法制“禁毒”宣传联系在一起,居委会在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中还是有深远影响的,由此可见,政府的基层组织是完善的,实际的运作效率也很高,在解决民众的日常琐事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要进 行进一步的开拓性工作,其职能必须完善,基层行政人员的素质必须提高。

(2)我们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人围了上来,进行了详细的询问,例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她想知道与此相关的更多内容,而我们的同学也是尽己所能,做了坦诚而有耐心的回答;在2012年7月25日早上的宣讲中,在甘州区商务局门口,一位中年妇女就法庭审判的一系列问题向我们进行了询问,在我们进行宣讲的七名同学当中,有四位同学是学习法学专业的,对这些问题非常的熟悉,在一些细节性的问题上如有不甚明了的地方,他们仍然果敢地询问老师,而我们的老师也做了详细的回答,这对于形势与政策的宣讲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3)在宣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部分人对宣讲人员存在警惕心里,当我们的同学把手头的宣传材料发给他们时,他们立即就将其折叠起来,迅速离开;一部分居民,当我们的同学主动上前和他们打招呼时,亲切地进行讲解时,他们大多借口离开,打断同学们发言,“我不识字”,“学生嘛,好好地把学上,搞什么宣讲”、“你们说的那些东西我听不懂”、“你们说的太长,我不明白”,“我忙着呢”,如此毫无配合的语言就展示在了大家的面前,令我们的同学很是尴尬。

(4)一部分过路的居民对政府存在偏见,甚至有老人说:“政府的政策很好,但基层的腐败分子不执行,也不落实。当然了,你们大学生做的很好,及时地宣传,对我们帮助很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工作方法,基层政权存在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将来会成为大祸患,我们必须保持危机意识,认识到我们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调整策略,惩治腐败,厉行纪律,始终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基层政权当中去,要实实在在地落实,而不是搞形式,不是搞形象,科学发展观是指南,而不是空话,要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

三、形势与政策宣讲的总结和反思; 1.形势与政策宣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说的就是一项工作的开展,准备工作极其重要,准备要从各个方面着手,在实物性的东西上要准备,在精神性的东西上也要准备。要有充分地准备,要有足够的经费去开展活动,要有足够的观众来参加活动,要有内容详实、言简意赅的精美宣传材料,要有开展活动的硬件设备;同时,要有长远的打算,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要有勇挑重担的献身精神,要有拼搏精神,要有团结精神,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工作扎实,活动开展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

(2)作为进行宣讲的人员,要说好普通话,要熟悉人文环境,要熟悉风俗,不能乱撞胡碰,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而不是一个方面的专才,这对于宣讲人员而言,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6.形势与政策课感想 篇六

通过大一一学年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当今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且十分复杂,正处于旧格局解体走向新格局的过渡时期,分析当前的国际格局,应该说还是一个以美国为超级大国,以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为大国及国际集团的形式。

美国的单边主义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美国作为头号超级大国的地位在短期内是不会动摇的。首先它的经济地位是不会动摇的,第二,它的军事地位是无法取代的,第三,是科技实力的优势。这些都为美国的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美关系走向问题便自然地为大家所关注了。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过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欧盟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欧盟的发展是对美国和俄罗斯的抗衡,因为欧盟的东扩实质是在侵占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从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俄罗斯作为苏联的后继者不能控制整个东欧。相反,欧盟抓住机会,利用欧洲共有的信仰和理念拉拢东欧,对俄罗斯形成威胁;欧盟的扩展也是在蓄势对美国抗衡,试图摆脱美国的阴影,此前的欧洲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而现在欧盟正在建立自己的军事共同体和导弹防御体系。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军事上可以与美国叫板的国家。俄罗斯的科技在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比如说航空航天业,它拥有航天航空的核心技术。只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日本的经济支柱主要是电子、高科、轻工业、汽车、金融等,由经济带来的军事发展也是得到了很大提高。

中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每年以9~10%的速度发展,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国的发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要错过珍贵的和平年代。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防、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保障国家安全,才能让老百姓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二、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吸引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经济重要的落脚点就是农村,现阶段农民依旧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而抓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但是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却让很多人伤透脑筋,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就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

20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比往年要严峻得多。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在09年GDP增长速度保持8%都很难了,这和国家的财富有很大关系,但是此外更重要的是,在超过10%的速度拉动下,中国每年创造出来的工作岗位,才能勉强满足数量庞大的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低1个百分比,就会造成巨大的失业/待业人数。09年大学生,据估计会有700万人左右因未找到自己满意或合适的工作而待业。可想而知,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是多么触目惊心!为此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用真才实学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7.《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报告 篇七

梯进式教学模式概述

梯进式教学模式在很多学科都有应用, 其中以双语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最多。尽管都称之为梯进式教学模式, 但各方的理解有不同。如刘春丽认为梯进式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 是根据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 结合课程体系, 关注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和衔接, 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原则, 在力求为学生创造适当的语言氛围的基础上提出的‘渗透、整合、思维’分阶段、分层次、分目标实施双语教学的模式”。[1]笔者认为, 梯进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分层次、分目标,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 使学生乐于接受知识, 便于吸收知识的教学模式。

梯进式教学模式包含两个层次:

1.实践层次

在整个梯进式教学模式中, 实践教学部分占据大部分时间, 包含渗透和整合两个阶段。实践层次是整个梯进式模式的重点, 是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理性思考才能在之后的理论层次中使自己的认识在理论层次中获得突破。

2.理论层次

理论层次是整个梯进式模式的点睛部分, 主要是思维阶段完成, 是教师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之上对其认识进行深化和提升的过程。理论层次主要是教师在深度和广度上对学生的认识进行深化和提升, 以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 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参加生产劳动、进行实习实训、开展志愿者服务和各种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 这些实践教学形式, 迎合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 对于广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2]不同方式自然产生不同效果, 孰优孰劣很难从总体上判断。

从实践教学的一般含义出发, 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照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组织和引导学生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或从实践出发, 思考和体验一定的社会生活状态, 为下一阶段学习做准备。

1.要有充分的计划性

实践教学本身是依照教学大纲等有计划、有目的、稳定的长期教学安排, 而不是根据内容随意的安排。

2.要充分发挥两个主体各自的作用

实践教学的第一主体应当是学生, 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组织教学过程, 关键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体验, 而不是组织一般性的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即可。

3.要有实践教学场所的开放性

实践教学一定是在开放性的场所而不是相对封闭的环境, 或者事先安排好的对象范围内, 否则实践不会达到真正的目的。

4.要有实践内容的体验性特征

实践的对象一定是相对课堂教学具有更直接的体验性特征的事物或者环境, 而且一定是学生这个群体能够感知和理解的, 否则实践教学的主体很难从过程中收获预期的结果。

从目前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看, 生动的实践活动往往计划性不足, 体验性实践活动又缺乏深度和广度, 与专业结合较好的实践活动又很难摆脱课堂的束缚。总之, 缺乏总体把握是存在的共性问题。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建立理论与实践统一设计的教学模式总体把握, 并长久稳定的进行教学活动。梯进式教学模式正是这种理念的直接体现。

梯进式模式下实践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教学管理是“根据教学规律和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 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 使教学过程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得到优化配置, 以保持教学过程畅通, 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活动。”[3]因而,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管理的目标, 是通过科学的教学管理达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既定的计划和任务。为达到这一目标, 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可行性原则

梯进式模式下的实践教学部分主要是为理论教学部分提供感性资料的积累, 并由学生完成第一层级的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要在理论部分形成有效的结论, 就必须保证实践部分的真实有效。因此就必须在选择的内容、活动的形式上体现出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 要充分考虑诸如资金、时间等现实条件, 并且依照大学生的理论准备和实际能力设定实践内容, 切忌与社会实际脱离。可行性原则能够让学生真实有效地参与实践活动, 达到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

2.实践参与性原则

哈耶克曾指出:“假设我们拥有所有相关的信息, 假设我们能够从一个给定的偏好系统出发, 又假设我们掌握了有关可资使用的手段或资源的全部知识, 那么剩下的问题也就只是一个纯粹的逻辑问题了。”[4]可见在实践管理中得出结论不是主要的问题, 而假设的条件却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或难以实现。在梯进式模式下, 我们的任务主要是促成这些条件的成熟与具备。形势与政策课对实践教学最大的要求就是主体的参与性, 如果主体不能参与实践过程, 或未达到既定的参与程度, 要么不能得出结论, 要么得不出与事实相符的结论, 这对于梯进式教学下一层级来讲就完全没有根据了。

3.实践协调性原则

在梯进式模式下, 两个主体之间要有良好的协调性, 学生能够按照教师要求的内容和程度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 同时教师能够按照学生的基本能力范围设定实践内容, 按照学生兴趣范围去选定实践的条件, 协调良好的状态是实践教学能够形成积极结论的前提。同时协调性原则还体现在实践条件与主体的关系上, 同样是开展调查研究, 抽取良好的样本则更能反映调研的实际需求, 否则就很难真实客观的体现调研的目标。

4.实践针对性原则

在梯进式模式下, 实践教学不只是一种形式, 更是教学活动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其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一定是有针对性的。从主体角度看是针对学生群体应当了解或者有所体会的某方面内容, 从内容和形式看, 是最能体现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的某一范畴作为实践的对象, 从方式和手段上看, 是学生能够操作并便于操作, 而不会出现意外的某一形式, 因而实践教学管理本身就是针对性极强的教学活动。

5.实践时效性原则

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追逐社会热点和焦点是确定授课内容的主要方式, 而且无论是教育部每半年下发的授课要点, 还是学生认识需求的本身, 都需要把握最新的政策动向和主流思想, 因而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必定是与时俱进的。

实践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解和提高教学质量, 因而建立适当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改善实践教学, 提高梯进式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非常必要。一般来说, 对某一课程的评价是由教务管理部门或者专门从事教学评价的部门来负责和系统操作的, 但作为梯进式教学的一个环节, 课程负责部门有必要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质量监控和必要的评价, 以此促进实践教学环节的改善和提高。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 不能只看重形成的结论, 而更应该看重过程。作为梯进式教学的第一层级, 如果认识上有不足, 在第二层级理论部分还可以完善, 如果实践不足则根本无从弥补, 因而, 从梯进式教学本身出发应当完善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和考核。对于考核标准的制定, 应从形势与政策课本身的需求出发,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特征, 并从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着眼, 打造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 力求既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又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春丽.旅游管理专业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2) .

[2]邱有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初探[J].华章, 2013 (12) .

[3]王长楷.重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7.

8.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研究 篇八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实效性

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规定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到《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探索,形势与政策课受到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形成了特定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高校也陆续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改革等方面不断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存在的问题,其中传统教学方式与复杂的世界形势之间反差矛盾突出。2007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课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结果说明,师生都已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但较之于老师,更多的大学生强调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要渠道是各种媒体(64%),其次才是学校和师生(36%)。在教学手段上,大多数高校教学手段有待于多样化、灵活化。[1]

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特点

中国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至今已经10年,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达到23%,学生数量增加4倍,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连年的扩招促进了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冲击,功利性增强,道德下滑。在这种形势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形势与政策课以“形势”和“政策”为教学内容,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政策学两大部分组成,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一是内容庞杂,教学领域宽,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都有密切的关系,属于交叉学科,没有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教学内容变化快,时效性强。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也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通过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2]

形势与政策课在意识领域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分析形势,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政治方向,从而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任务。

二、目前形式政策课教学方法及困境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大多不存在,但仍然存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矛盾。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济南大学学生与任课老师采用调查问卷、座谈、听课等方式进行调研。

在对43名调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中,采用单纯讲授方式2名,采用幻灯片讲授方式41名,采用视频教学方式22名,采用课堂讨论方式8名,采用实践活动方式9名,采用案例教学方式5名,采用阅读教学方式4名。

在对320名学生教学效果调查中,262名学生(81.86%)认为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认为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认为教学方法单一的162名(50.62%),认为教学方法综合互补性差的253名(79.06%);尤值得一提的是,在“你所希望的形势政策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中,选择观看视频录像的276名(86.25%),选择实践活动的252名(78.75%),选择案例教学的183名(57.19%),而选择课堂讨论发言的仅38名(11.86%)。

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积极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以求变化,但效果不突出。大学生青睐生动的教学方法,但缺乏学习主动性,一方面试图摆脱单一的课堂灌输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又不愿参与。最后致使形势与政策课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都不高。分析其主要原因为:①教学基本停留在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以“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3]师生互动程度不够,不能产生共鸣,致使新鲜的时事内容无味。②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讨论教学环节过少,使富于实效性与趣味性的课程枯燥、缺乏生机。③电子教案水平高低不一,幻灯片以文字、图片为主,制作相对简单,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而给学生造成了敷衍教学任务的印象。④对视频教学依赖性强,讲解引导不够。⑤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叠加,而不是优化组合。如果教师讲课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丰富或表达能力不强的话,就更易使学生厌倦。

三、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困境,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视角,而是有赖于教学内容的有机组织、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及教师学生的互动努力。面对困境,笔者认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创新与开拓相结合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讲出吸引力和感染力。

1.教师是教学中心,是教学方法使用的主体。一是选拔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巧熟练、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二是建立培训制度,不断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如进修学习、参观考察、辅导报告、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拓宽其知识面,并落实监督考评激励机制;三是善于运用现代技术,不断学习更新教学手段。

2.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有更多的参与模式。通过课堂提问、交流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中,以使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与实践中不断交流与沟通,通过对话、讨论、质询、辩驳达成共识,如态势(SWOT)分析法、小组教学法。[4]

3.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长效机制。用校园活动熏陶学生,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创造多角度、持续性的教育氛围,形成大学生关心该门课程的习惯,如组织形势报告会、围绕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教育、举办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等。

4.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如将视频转载、电视应用到PPT上,积极开展网上教学,扩大覆盖面,形成合力。

5.拓展教育空间,课堂教学社会化。开展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假期实践等方式,了解并服务于社会,在实践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并内化为投身改革开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黎少青,叶忠明,王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J].南方论坛,2008,(5).

[2]刘庆国,李铁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3]邵清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9.形势与政策课论文要求 篇九

“形势与政策课”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势政策课期末考试为上交论文形式。以本学期四门课程专题为内容,只要择其一书写论文。专题如下: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 2.2015年我国的经济形势与工作任务 3.“一带一路”战略与福建自贸区建设 4.国际体系变革的大趋势

要求:

1、论文写作基本要求:观点正确、有理论深度和自己的独到见解、理论联系实际,不得抄袭。

10.学习形势与政策课23 篇十

2009年9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自己心中的象牙塔,但转眼间我们已来到了大三下学期,每年每学期学的课程都不一样,但有一门课从始至终还穿着我们的生活,那就是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兴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大力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从而坚定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形势与政策教育贯穿大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每学期8学时的安排,4个学时的理论教学、4个学时的讨论课。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运用政策帮助我们发展,懂得变通,更应该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创新。同时,我们应顺应形势和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去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

记得大学的第一节形势与政策课是黄泽峰书记讲的,讲的是当前国内国际形势,讲的很有激情,对我们来说,老师讲的使我们想知道有不知道的事情,两个学时的课给我们很大的触动,佩服黄书记的口才与才华,两节课90分钟大家听得如痴如醉。通过形势政策课的学习我对我们国家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形势有了价位清晰地了解,或喜或忧我们都能从容面对,并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我们国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变化,清晰地感受国人的那份自豪。

当今国际体系转型为我国提升国际地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我国在不断提升国际地位的同时也面临着障碍与挑战。这些障碍和挑战是我们今后20年中影响我们地位变化,甚至会导致我们上升过程中断。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从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意识形态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中国外部舆论环境中仍存在压力和挑战,中国发展面临诸多内部困难。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 培养一种理性的、平和的心态,冷静面对现实,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一个比较有利的国内、国际舆论环境。

虽然我外部环境的复杂因素确实在增多,但从全局来看,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旋律没有改变。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关系继续在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还在进一步地上升。中美之间不时出现摩擦,但寻求合作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俄罗斯把中国置于其外交全局更加重要的位置,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强劲势头方兴未艾。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中欧关系呈现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日本的繁荣离不开中国,不会为他国利益牺牲对华关系。我与周边国家,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将继续深化发展。我国已经不由自主的处在了世界舞台的突出位置,这也是今年国际形势尤为突出的特点。

大二大三的老师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教学,丰富我们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的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学习形势与政策是,应能做到与时俱进,能更好地收集资料,了解我国的形势政策,同时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形势政策,就是关于考研与就业方面的形势政策,所以我们在学习形势政策课的过程中应该加入这方面的学习,这样更能让学生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能更好的抓住机遇,能更好地迎接挑战,这是我们形势政策课所应该具备的。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明德 求实 拓新 笃行 ”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 势与政策的胆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较前沿的平台,它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和不足,同时也激发我们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信心。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大学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

老师还讲到了有关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内容,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能力建设、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文化等四个方面,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出了具体要求: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这是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四项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奋斗方向。

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有潜力带动新一轮产业革命,全是创新的重大突破,将颠覆性地替代旧产业,造就新的追求和超越机会,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转化成为产业竞争还是能否形成产业技术平台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还对国际竞争有重大影响:原始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成败的风水岭,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工具,加速实现“三深”战略——深海战略、深空战略、深蓝战略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选择。

形势与政策课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三个年头,是我们大学生涯中学的时间最长的一门课,也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一门课,首先让我们对国家的总体形势和采用的基本政策有了充分得了解,明白了我国这种形势和政策的根本原因,同时我们也学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明白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需要有创新的技术,这使我们能够更明确的培养自己的发展方向。我们还学习了全球化时代的安全问题,让我们明白了全球化时代,不仅给我们带了许多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挑战,如何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抓住自己的机遇,同时勇敢面对我们所遇到的各种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能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取得辉煌的成绩,才能够为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

11.《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报告 篇十一

摘 要: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好、敬业精神强、作风正的精干的高水平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建设,着重队伍的选拔配备和培训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86-03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要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各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总的看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部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该门课专职教师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多;任课教师的选拔配备、培训提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等。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高校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自《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实施以来,我国形势与政策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但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于继续健全和完善。

1.师资数量不足。形势与政策课开设面大,教学内容多变,解决的学生思想问题难度大,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师资数量不足的情况。

2.师资队伍不稳定。许多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还存在严重不稳定的情况。由于该课程现实性强,教学内容多变,教学难度大,搞各种专业的教师不愿意长期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兼职教师。更由于有关制度不健全,以及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各种政策不落实等是导致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稳定的重要原因。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工作如果还是只作为尽义务而不计入工作量,这支队伍将更难稳定。

3.教师水平不高。由于上述两个原因,造成了许多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水平不高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不少专兼职教师临时思想严重,不愿意在该课程上下功夫,缺少对该课程的研究,因而对该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不了解;对该课程的内容、教学艺术不熟悉;讲好本课程的基础知识、相关知识不扎实;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都不够,使得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特别是该门课程的专兼职教师中,各校还没有形成专家骨干的队伍,因而培养各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是当务之急。

4.组织领导不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复杂,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广,要搞好这门课的教育教学,学校各有关部门必须密切配合。从性质上说,形势与政策教育属思想政治工作范围,涉及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两课”教学部门。在课程安排、经费划拨、设备购置、师资培训上则又与教务、财务、总务、人事等部门密切相关。有些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口头上重视没有实际行动;有些领导没有注意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而忽视了对各个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也有些领导因为这项工作的高难度和低收效,缺少在这方面的精力投入。这势必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降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职责

1.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承担形势与政策课任务的教师,必须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去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深入学生,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学生处也应该不定期的把学生的状况反应给教师,经常召集教师交流学生思想信息、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具有效性。

2.掌握国内外形势,吃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具有针对某一时期国内外的形势深入的进行了解;针对某一方面问题深入细致的进行分析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具有时效性。

3.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要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和方法来完成教育任务。一段时间,特别是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学生对此又有许多疑虑不了解的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分析形势,解除疑虑,指出对策,达到稳定学生思想,增强学生信心的作用。教师还应该深入学生个别辅导和交谈、解决个别学生的一些特殊问题。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些了解形势与政策的资料,并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料。在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研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和教育,最后统一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最终使学生认清形势,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4.为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决策起到提供信息和参谋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与一般教师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不仅要教育学生,而且也是学校领导的参谋。在不同时期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形势信息和政策依据,提供学生对当时形势的反映和态度,提供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和拥护程度。学校领导不能轻视这支队伍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力量,定期组织他们研讨形势和政策,听取他们对形势与政策的看法,采纳和吸取他们的意见及研究成果,为搞好学校的工作服务。

5.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的特殊职责

专职教师除了以上四个方面的职能外,还担负着与兼职教师不同的特殊职能。首先,专职教师有协助分管领导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工作,由于担任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教师,学生人数多,教学内容变化大,因而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比其他课程的难度大,工作任务重,所以专职教师必须协助分管领导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工作,使教学能够有序的进行。其次,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还有培训兼职教师的职责。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更由于教学内容变化大,任课教师一般都要进行培训,因此专职教师理应承担培训兼职教师的任务,把教育的内容、目的、要求向兼职教师讲解清楚,为兼职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使兼职教师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正由于许多高校不注意专职教师的配备,严重影响了这门课程的质量。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1.领导重视是保障。任何队伍的建设,缺少了领导的重视,就会使问题流于形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同样如此,因此,领导重视是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2.严把专兼职任课教师选配关

高校应建立和健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准入制度,使承担该门课教学的相关人员必须具备相应资格。这种资格的取得以具备特殊的素质为前提。形势与政策课特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具备特殊的素质。首先,高校要评价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是否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否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的拥护者、是否是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大学生宣传党和国家最新精神,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是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忠实的拥护者,这样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信服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能从政治的高度观察、分析问题,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精神,明确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始终如一地与党的精神保持一致。唯有如此,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文化。否则,就可能在不经意间用错误的观点误导学生。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目前有些高校把是否是党员作为能否成为一名专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必备条件,是准入制度建设的有益探索。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形势与政策课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及时地把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要会议精神、决议、方针、政策讲解给学生,要把这些精神讲解清楚,没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是不行的。对一个优秀的高素质的形势与政策课老师来说,扎实的理论功底是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最后,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制度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人格,是人的内在因素的总称,它反映在言行举止、风度气质上。高尚的人格必然产生积极的、健康的感召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形势与政策课老师除了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表里如一、始终如一的境界。身教胜于言教, 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赢得学生信任、尊敬和亲近所必需的品质。给学生讲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要讲得有道理、有水平、有吸引力, 而且学生要看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与所讲的道理一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使教师所讲的理论失去可信度。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格效应”。总之,高校在选拔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尤其是专职教师时,要制定严格的标准,完善准入制度建设,为上好形势与政策课提供根本保证。

3.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

《通知》强调“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要逐步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两级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机制。教育部要继续坚持在每年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前,集中培训全国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各地教育部门也要创造条件开展教师培训。各高校要为教师进修、提高、查阅文件提供方便。”《通知》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行国内外考察,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采取强有力的培训措施,认真组织培训工作。分期分批将现有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在整体上推上一个新的台阶,用若干年的时间实现大部分人的知识更新。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可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职与脱产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业务培训与学历提高相结合等方式,达到提高教学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教学水平的目的。通过开设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他们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制订科研规划,选派符合条件的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

4.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切实保障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专业化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制度。随着我国一系列有关教师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我国教师队伍管理日趋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然而,专门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相适应的专业职务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聘任制度、评估制度、评优和奖励制度的不完备,制约了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因此加强对专业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建设,切实保障形势与政策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师的待遇和专业化水平,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5.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为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落实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十分必要。一是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形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学生既享受了基本的权利,也避免了单纯依靠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表现来评价教师的弊端,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这方面,我校教务处所实行的学生网上评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三是建立形势与政策教学评估机制。由教学监督组有计划地安排听课或安排随机抽查,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学习,并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实施级别考核制度,考核成绩作为职称晋升和动态调整该课主讲教师队伍的重要依据。

总之,建立一支思想作风好、教师素质高、专业理论扎实、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2004]13号

[2]罗秉森主编.形势与政策课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6

[3]喻永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4]王洪东.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3)

[5]张存凯.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12.《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报告 篇十二

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课程设置形成长效机制

我院党政领导大力支持, 教务部门积极配合, 社科部认真组织, 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纳入到学院课程总体规划中, 形成了稳定的长效机制。《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明确《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性质和教育教学任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任务是: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以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 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和要求, 建立起学院党委统一领导、社科部牵头负责、教务处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社科部、教务处、各系部相互配合, 紧密协作, 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要改变以往随形势发展需要不定期安排讲座的做法, 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常规划、制度化:学分纳入学院学生培养计划, 课程进入学院教学任务书, 教学计划安排到学院统一课表, 并且充分考虑该课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的特点, 合理计算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以此为本课程教育教学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环境, 提供有利保障。

建设稳定精干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基础, 改革《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应当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院也得以迅速壮大, 社科部的学生越来越多, 相应地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需求也在增加。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在原有专家讲座的基础上, 扩大专职教师队伍, 吸纳兼职教师, 培养新生力量, 建立起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各系部党总支书记都积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成为兼职教师的主力军, 与专职教师一起, 形成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同时, 我们为教师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注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例如, 专门为教师订阅了各类资料, 其中《时事报告》、《时事资料手册》人手一册, 随时将新形势、新政策信息传递给教师, 保持知识的鲜活性;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相关讲座, 拓展知识面;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社会实践, 贴近社会生活, 开阔眼界;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开辟讲座专题, 教师结合自己专业兴趣、研究方向和特长, 选择相应的专题内容进行研究, 讲座内容相对固定, 做到了发挥教师特长与专题科研相结合。如此, 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师每开一个新的讲座, 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备课, 虽然很辛苦, 但积累了许多素材, 对提升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育部提出“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 每周1学时计算, 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 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 计1个学分, 并且实行学年考核制, 每学年考核一次, 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的要求, 这就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殊性:开课学期相对分散, 教学内容变化较快。因此, 必须建立相应的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以保证教学顺利完成。为了贯彻落实这一精神, 我们在全院学生中普遍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必修课, 以本科2学分 (专科1学分) 计, 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前3年的6个学期 (专科前1年的2学期) 完成学习任务, 如果不及格, 可在最后一年参加重修。课程最后成绩由每个学期平均成绩构成, 并且按照学院相关规定与学生毕业证挂钩。社科部每学期末制定出下学期教学计划, 安排至少3次专题讲座, 由教务处统一排课, 开学后以专题讲座方式进行授课。采取任课教师检查学生随堂听课笔记、小测验的形式记录每次听讲座的情况, 然后由专人负责汇总学生听课的全部情况, 给出本学期成绩, 并通过学院网上教务办公系统进行登录, 公示成绩。学期课程不合格者取消该学期评优资格。每一学期, 我们都投入大量的师资人力, 对全校学生听课情况进行梳理, 及时上报到各系, 以便了解情况, 督促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改进, 提高自觉性。

此外, 考虑到学生可能因各种主客观因素出现缺课情况, 鉴于该课程的特殊性 (若干次专题讲座方式) , 我们在每个学期整体课程结束后, 各专题专门增加讲座一次, 在提供补课机会的同时, 达到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教学实施科学化、多样化

稳中求变——把握课程内容, 体现与时俱进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紧密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 针对学生关注热点问题的思想特点, 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地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并以此为教学目的。这决定了教学必须以重点分析国际国内重要形势的方式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我们在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 贯彻了“稳中求变”的原则。首先, 要保持课程教育教学的“稳”。每个学期, 我们都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教育教学要点, 积极把握现实的工作重点、焦点和难点, 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中央新政策的制定, 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等等, 研讨、确定教学内容。通常是从专题分类入手将课程所讲内容分为几个大方面:一是关于党和国家重要时事与政策的专题;二是国际专题;三是关于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专题;四是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专题;五是关于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特色的专题。这几大专题保证了课程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其次, 彰显课程教育教学的“变”。一是与时俱进, 专题具体内容随国内外形势而变化, 每个学期不断更新。我们坚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特点, 有针对性地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形势, 阐明相关的政策, 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我们立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 从几大专题中开设至少三个专题面向全体学生, 讲座内容表现出时效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二是具体学生具体对待,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 同一学期专题讲座的内容不尽相同。对刚入学的新生, 由学院党政领导专门开设“高等教育目前的形势与发展”专题讲座, 结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学院办学特色, 进行形势教育。对即将毕业的学生, 由系党总支书记和学团骨干开设“目前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专题讲座, 进行成才就业方面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

动中有静——立足鲜活事实, 贯彻基本理论

形势、政策教育贵在及时、新鲜。《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要抓住一个“新”字, 既不能千篇一律、墨守成规, 更不可能全面介绍各种形势。我们在教学中本着体现新形势、剖析新现象、讲解新问题的原则, 坚持做到“动中有静, 动静结合”。首先, “动”就是要立足鲜活事实。《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点注定要重视讲事实、讲事件, 力争以事例或者事实为依据, 宣传政策、说明问题、阐明观点。尤其是在当今传媒多元化的信息时代, 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消息的可信度参差不齐。教学中应坚持用事实说话, 讲成绩不炫耀, 谈问题不回避, 以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使其真正信服这门课, 从而主动地自觉地接受这门课, 由此也树立起《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权威。其次, “静”就是要贯彻基本理论。事实是用来证明理论的。形势与政策课涉及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 贯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 要在讲解事实的基础上体现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 同时对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时事热点问题也需要上升到理论上去分析和认识。在教学中通过鲜活的真实事例讲述热点问题, 阐明基本理论、基本形势, 这样课堂才不枯燥, 学生才会得到启发, 有所收获,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寓德于知——坚持传授知识, 注重思想教育

首先要传授知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知识性十分广泛, 其内容囊括了多门学科, 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同时, 本课程又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意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不能仅是对已有定论事件的平铺直叙, 还应当是针对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答疑释惑, 以及成为最新知识传输、评述的平台。更不能只是往学生的脑子里简单地灌输知识, 而应当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 搜集更多的信息, 扩大知识面, 同时讲义内引用的材料要新, 知识含量要大, 通过课程的讲授, 使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新信息、新知识、新科技的魅力。作为思想政治课程, 在知识的传授中还要时刻注意政治路线应当贯穿全课程。知识传授是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在充分讲授知识、分析形势后, 将落脚点归结到党和国家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只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入耳入脑。因此, 教学中要始终坚持知识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结合, 强调知识性, 不忘政治性。讲形势是入门, 讲政治是落脚点, 讲事实是方法, 讲理论是目的, 由此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13.形势与政策课小论文 篇十三

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象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严重。首先是专业扎堆,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三、问题分析

中国的就业问题从大体形势来看,好像越来越复杂,其实从问题的本质上,跟一般的就业理论的问题是吻合的,无非就是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1)周期性失业,或者说周期性就业困难,它和宏观经济的周期现象相关,经济景气,人们的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相反,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失业率。因此农民工最容易遭受的是周期性失业的影响。比如2008年出现民工大量的返乡,但是春节以后,经济一恢复,他们又迅速回到城里,到2009年的9月份又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这也说明了这种周期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2)摩擦性的失业,或者摩擦性的就业困难,这是指个人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真实就业岗位与个人之间的匹配关系,如果匹配得不好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就容易遭受到摩擦性的就业困难。(3)结构性的失业,或者结构性的就业困难,它是个人的人力资本、技能和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技能,它们之间的不匹配所造成的。大学生同样也会遭受到周期性的就业困难,但这不是主要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

四、就业问题解决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企业、个人要“三管齐下”,共同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努力。政府要实施更加积极地就业政策,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和灵活就业,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出足够的选择和调整。就业问题是国家关注民生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

参考文献:

14.形势与政策课上体会与建议 篇十四

来到大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就是林焕章老师主持的形势与政策课了。这不是在拍马屁,而是我十分真实的想法!我觉得课讲得好不好,主要看讲师在课堂上能否吸引听众去关注他,并且讲课后能否取得他的课所应该能够带来的效果。林焕章老师的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生动、有实际意义。在课堂上,林老师能够列举各种的时事案件,并通过生动的语言来表达给所有人,这是很多老师所不能做到的。来到大学后,发现很多老师讲课时的气氛都是很沉闷的,本来课程内容就是枯燥的,再加上老师的毫无生气的讲课方式,学生就更加无法使自己被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所以在上林老师的课时,觉得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上形势与政策这一类课,最重要的是能够在思想上有所提升,而不是为了追求上课的次数和写完作业后所得到的一点学分。一些同学觉得上这一种课没什么意义,在上课时玩手机、聊天、做作业,殊不知自己正错过一节精彩而深刻的思想教育课,一节不是为了讲一些无聊耶稣的课。

在课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林老师讲到李开复先生离开微软后比尔盖茨先生讲的一句话:“I don`t care”时,林老师能利用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讲,例如恋爱、事业等等。“I don`t care ”,是一种豁达的境界。有多少人能有在失恋后、被辞退后,甚至我们先挂科后说: I don`t care.能够说我不在乎,是一种勇气。一样的人生,异样的心态,看待事情的角度截然不同。如果比尔盖茨先生对于李开复先生的离去耿耿于怀,甚至施加报复,对他个人来说何尝不是一件难堪的事情呢!事实上,李开复先生的离去,对微软的影响,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快,微软已经把这种影响以另外的来填补了。所以,在林老师的课上我懂得,跳出来看自己,不妨换个角度觉照自己,就会认识到生活的苦、累或开心、舒坦。这取决于人的一种心境,牵涉到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事物感受。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就会从容坦然地面对生活,再也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了。当痛苦袭来的时候,不妨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勇敢地面对这多舛的人生,再忧伤的瘠土上寻找痛苦的成因,教训及战胜痛苦的方法,让灵魂在布满荆棘的心灵上作出勇敢的抉择,去寻找人生的成熟。

15.《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报告 篇十五

1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在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大学生是有知识的新一代青年,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亡。邓小平曾说过:“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加强各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正确的政策观,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将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2)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势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情况和态势,虽然是客观的,但是持不同观点和不同政治立场的人看待形势会得出不同的观点。(2)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学会用唯是物辩证的观点来观、分析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从而提高学生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用自己的行动自觉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3)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的时事形势,对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定政治立场,提高信息甄别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期的德育观。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4)大学生正处发展的可塑期,面临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加之自身阅历、学识的局限性,易造成思想道德的缺失。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大学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陶冶情操,分清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1)师生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力度不够,并没有把它当成一门“完整意义”上的课来看,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的大纲和稳定的师资队伍。并且用于该课程的资金匮乏,难以在理论和方法研究上进行创新,相关的辅助教学环节如参观学习、名家讲座等难以实施。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可有可无,只是辅助性的,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多认为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来得更加便捷、容易,因此忽视了课堂的学习。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是导致目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针对性而言,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照本宣科,过于僵化,没有着重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学生思想中的困惑与问题来进行设计。就时效性而言,教学内容没有及时跟进目前的形势和时事,在内容的新鲜度上面有待提升。以此造成教学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感觉内容枯燥,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全神贯注,课堂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教学方式单一。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数的限制,教学往往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部分教师缺乏讲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影响学生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部分高校每学期开设相关讲座,但不具备持续性和针对性,加之相关经费的匮乏,外出调查或社会实践等方式难以实施,多以简单的参观学习结束,由于部分教师在参观前并未系统设计参观目的及相关问题思考,致使大多学生在参观时都走马观花,这些都难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4)师资队伍有待改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大多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和政工人员组成,以兼职为主,很少配备专职的任课教师。这些老师学历层次、专业素养、学科基础参差不齐,加之自身工作繁重,难以在教学上专心钻研。并且其中部分老师教学经验欠缺,教学技能匮乏,致使教学效果受限。教学队伍的年轻化和不稳定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弊端,并且对相关课程老师的培训较少,没有形成系统,导致老师不能够很好地“走出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学习他人良好的教学方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3“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新思路

(1)提高师生的重视程度。“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教育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各高校要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把其纳入到高校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中去,明确教学目标、课时及学分,完善相关制度,使教学过程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明确负责该课程实施教学的部门,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于学生而言,要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入侵,不能从眼前利益出发,积极引导他们从国家安全、民族大义的新高度、新层次去理解和思考“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

(2)精选教学内容。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及来自网络等新媒体形形色色的观点,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所以课堂上安排什么样的内容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其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政策观和政治立场,成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内容选取上首先要参照教育部社科司每学期下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的精神,其次要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具体形势,并根据大学生的关注的热点和大学生学习特点来具体分析策划。做到内容丰富,与时俱进,讲授材料既有感性材料的支撑,又有理论高度的提升,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3)丰富教学方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灌输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内化知识,自觉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演讲比赛、主题辩论、参观学习等教育方式,做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其次高校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对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要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创新思维,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为学生打造品牌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创造一种和谐、自由、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再次要依托校外力量开辟教育实践平台,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一方面有针对性地邀请校外官员、专家学者等到学校给大学生做讲座和做形势报告,另一方面结合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个社会实践和课题带学生走出校园,在活动中进行学习。

(4)提升师资水平。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5)“形势与政策”课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任课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各高校在选任该课程的教师时,应综合考虑目前教师的学科背景、教学经验、讲授技能、年龄结构,合理分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6)积极建设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从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的良性发展。

注释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22 卢洪信,温明.强化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义、问题和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9:47-48.

33 赖中平.大学生"形式与政策"教育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

44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85.

5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上一篇:答谢会领导发言稿下一篇: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