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稳步推进毕业班工作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024-10-23

扎实稳步推进毕业班工作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7篇)

1.扎实稳步推进毕业班工作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篇一

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 全面提升初中教育质量

● 吴春祥

在省“五严”背景下,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就必须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为此,我县近几年来,积极探讨和推进初中学校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需要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进一步强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识,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的效益。

一、面对现状,增强精细化管理意识

精细化管理的持续推进,在绝大多数学校产生了效应,学校规范办学、规范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常规管理细致到位,“两个有效”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但部分初中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不高,工作只求过得去、不出问题,因而工作缺少激情、缺少创新,学校发展缓慢;学校管理的执行力缺失,少数学校中层干部工作履职不到位,学校的决策常常会出现“中梗阻”;“两个有效”推进措施不够实在,课堂教学政策的决心不大,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学常规的管理、督查还不够到位,教育法规意识不强,教学督查流于形式,往往满足于数量上的检查记载,缺少从质量上验收评估的内容,对一些重要的环节缺少跟踪督查;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培训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学校机制创新滞后,绩效考核的杠杆激励作用没有发挥好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学校更好更优更快发展的瓶颈,不进行新一轮的大力度推进,不增强精细化管理的危机意识,势必影响全县大教育的发展。

二、排难奋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1.学习引领,不断丰富精细管理内涵

一是继续提升学校管理队伍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和水平。每年暑期举办校长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校长集中讲学,组织校长到扬州市等地学习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到山东杜郎口等校学习课堂教改经验,到大丰等地学习小班化管理的经验等等,不断丰富提高校长队伍的管理水平。二是分层面召开精细化管理会议,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明确目标,细化责任,使精细化管理工作在各个层面得到不断推进。三是积极为教师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服务,开展精细化管理的课题研究,让人人成为学校的主人,增强自主管理的意识。

2.目标建构,不断抬高精细化管理的层次

精细管理是一种规范和引导,要保证学校的规范化和精致化运作,就必须具备规范的、精细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让精细化管理便于操作,又能成为管理者的一种追求。

一是常规管理注重精细到位。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和个性化上下功夫,始终把人的管理作为管理的中心,从建立管理规章、明确管理目标、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品位、加强管理监督和考核等方面入手,关注细节,夯实办学基础,提升学校常规管理的层次。

二是教学管理注重质量立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实行质量监控,注重教学过程管理,落实教学岗位责任,认真制定学年、学期质量目标,形成目标体系。通过开展三轮集体备课、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强化“阅读教学”等措施促进质量的提升。

三是德育管理注重育人为本。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以“四立德育”为引导,以德育目标具体化、内容系列化、活动经常化、考核制度化为抓手,努力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德育活动,坚持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个活动,注重情感体验,形成德育教育的系列。四是教师管理注重素质提升。针对教师队伍中结构失衡、知识起点和水平高低不

一、部分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实,始终不放松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从师德建设、师能提升、专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多种措施和途径铸就师魂、炼就教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及从教本领。

3.督导推进,整体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现场推进。继续举办课堂改革、实验教学、常规管理、素质教育、德育工作、阅读教学、后勤管理等现场,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在管理的多个方面提出明确的精细化的要求,整体提升学校管理的水平。二是重点突破。针对一些薄弱校、薄弱环节进行专项督导,提出整改的目标,落实整改的措施。三是多措并举。每学期由中教科、教研室、督导室联合制定学校精细化管理督导方案,对各学校进行精细化管理集中督导;由局相关科室随机对一些学校进行突击督导,检查学校平时管理的水平,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发挥学校集团内部督导组作用,正常对集团内各个校区进行督导,形成每周简报;以县直与驻城学校为牵头校组建的四个学校发展联盟为平台,在联盟内分别组成常规管理与学科督查组,进行定期与随机督导,进行定性考核,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能,促进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吴春祥 建湖县教育局)

2.扎实稳步推进毕业班工作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篇二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比具体的教育行为更为迫切和重要。我们利用全体教职工大会,引领老师们了解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分析目前我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对比传统课堂与高效课堂利弊,让老师们认识到: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应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培育这一整体性教育目标整合、落实到教学之中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我校以这种理念为指导,通过“自学、对学、互学、展示、反馈”的实践策略,努力探索常态教学条件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勇气、张扬学生的个性、奠定学生的自信、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逐渐形成了以“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巩固训练”主要环节的高效课堂模式,各个学科组结合本学科特点,创造性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比如,语文学科,实施“三模五环六度”的教学模式,“三模”是指“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导学模块;

“五环”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五大环节;

“六度”是要求教师导学设计及课堂操作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当堂反馈的有效度。

英语学科按不同的课型构建了不同的课堂结构模式,有对话课、阅读课、复习课,对话课。

二、小组建设是基石

就高效课堂来说,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最基本的学习单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常通过学习小组来组织完成,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也是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来开展,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小组学习在高效课堂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首先我校所有的班级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开展小组文化建设,并对学生从如何提高学习力、合作力、展示力三个方面进行培训。另外,学校、班级要有对学习小组有管理和评价的有效机制,才能促进学习小组有效地发挥功效。比如,每个班都有小组考核分制度,每周的小组考核得分是编排坐位、学校评选优秀学习小组的依据,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中,为小组挣得一分都是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和荣耀,而被扣分则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切身利益,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集体备课是手段

群众智慧是无穷的!坚持集体备课,制定统一的学道(教学案)是我校一贯的做法。集体备课并编制学道的好处在于:首先,把教师从复杂而繁重的备课任务中解脱出来。把教材内容分成若干块,每一位教师只负责其中一块,从量上得到了减负;

第一学年形成学道资料后,第二年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时间成本大大降低;

其二,在集备活动中,大家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其三,学道的制作充分利用了集体智慧,在质量上得到了保障。

我校要求主备教师严格执行学道的编制流程(主备教师初备——组内讨论定稿——修改后印制)编制学道;

(1)提前编制好学道初稿,学道的设计要突出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难点具体化、训练科学化、考点常态化、难度梯次化,明确小组合作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确定学生展示交流的具体内容;

(2)提前一个周在集备研讨会上组内成员对学道进行修改并定稿;

(3)将学道传给学科长,然后交教务处打印

四、课堂教学是关键

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是取决于课堂效率,所以搞好课堂教学是关键。我校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1)在课堂教学的全程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从自学环节到展示提高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进行点拨和讲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合作交流和展示提升环节,杜绝合作交流的无效和展示提升的混乱;

(3)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和有效;

(4)学道中的自主学习预习案、合作交流展示案和检查测试反馈案都必须在课堂内限时完成,学道的使用原则是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在下课时必须将学道收上来,没有最终完成的学道不准在留在学生手中,不得给学生布置统一的课外作业;

提出课堂教学要求的宗旨在于真正意义上的给学生减负,充分利用课堂进行高效教学。

五、教学管理促落实

让每一位教师能严格要求自己,把自主、自觉、自愿地去完成教学常规工作当成一种习惯,这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当然这种无形的管理必须在建立在有形的教学常规管理机制之上。学校要建立科学、完善、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要成立教学教研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我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心之下设置了语文、数学、英语、政史、地生、理化、综合七个集备组,各集备组由集备组长负责,其下又设置学科长负责每一年级的某一个学科。集备组长:组织每周一次的集备研讨会,做好活动内容的记载,在活动完成后交督查处存档;

汇总本组教师的学道,做好整理工作;

学科长:在每月的前一个周制订学科月进度表,安排集备组各学科教师的学道制作任务;

成立学校教学督查组,对学道的制作、作业的布置及批改、教研活动的开展每周检查并公布一次,并纳入考核。

以上就是我校在新课改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3.扎实稳步推进毕业班工作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篇三

扎实推进6S精益管理,可以说,6S是抓手,精益管理是方向。就是要从彻底改变工作场所凌乱、物品摆放无序、安全意识淡薄等不足入手,实现地/物明朗化、人的行为规范化,逐步形成讲规矩、遵规范、守制度的工作习惯,进而改善现场环境,提高工作效率。6S精益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现场管理、厂区环境、设备管理,同时还包括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

所以,要站在系统优化、持续改善的角度去认识和推进6S精益管理,努力实现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效率和效益。

6S精益管理,对全员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要求。要真抓实干,解决问题。让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入脑入心,从工具、物品的摆放等许许多多一点一滴的细微之举做起,依照规范,自觉纠错,养成习惯,提升素养。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要以人本为核心,把规定、标准、流程、作业指导书等尽可能数据化,建立起科学的量化标准和操作规范,对本职工作何时做、如何做、做到何种程度做到心知肚明;并以数据为支撑,科学优化流程、精细过程控制,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产品标准、工艺标准、质量标准、成本标准等硬性要求。要通过持续改进,逐步使6S精益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位职工、每一项工作,人人精细化、事事精细化、时时精细化、处处精细化,形成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文化。

4.扎实稳步推进毕业班工作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篇四

东胜区人民检察院扎实稳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近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检察院结合全国政法机关正在开展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主题教育和全国检察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开展的“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解决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检查活动,组织干警深入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人员比较密集的各大商业中心、广场,向社会各界人士发放征求意见表200余份。主要内容涉及党员干警是否存在党性意识不强;宗旨观念淡薄;办案原则性不强;违反办案纪律;利用检察权为自己、家人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不能严格教育约束近亲属;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和耍特权耍霸道作风;对人民群众反映问题采取冷、硬、横、推、等。截止18日,收回各单位征求意见表35份,人民群众征求意见表41份。此举为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和积极创新检察机关党政廉政建设工作新模式起到了一个坚实的铺垫作用,也为广大党员干警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站稳群众立场、不断强化执法为民意识、始终立足本职岗位指明了方向,进一步起到了凝聚核心、弘扬正气、打击邪气、鼓舞士气的作用。

5.扎实稳步推进毕业班工作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篇五

2006年是选派工作的“深化提高年”,也是第二批选派工作的最后一年。全面做好今年的选派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广大选派干部在“深化提高年”里,继续发扬艰苦奋斗、不畏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咬定目标、高点定位、自我加压、奋发有为,全面完成选派工作“六句话”目标。下面,我就选派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2005选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及经验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精心组织实施。县委高度重视选派工作,县委书记、县几个班子领导定期深入各自联系的选派村和派出单位调查研究,看望选派干部,指导选派工作开展。县委书记张传权同志,先后4次到自己联系的郭郢村,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并扶持郭郢村集体经济项目的扩大,给全县联系帮扶单位做出了榜样。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专门下发文件,对发展集体经济专项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作出了具体规定。县农委、财政局、水利局、林业局等部门的专家,对集体经济项目的考察、论证、建设、管理等,进行了有力的指导。县直涉农部门和派出单位深入到对口联系的选派村,共投入1047万元,帮助选派村完成了农电网改造和程控电话线架设,建成45个江淮分水岭治理项目,落实退耕还林1040亩,有力支持了选派干部的工作。各乡镇党委始终把选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乡镇党委书记认真履行选派工作直接责任人的职责,积极帮助选派村制定发展规划,选定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解决(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工作、生活上的困难,从而为做好选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县直各选派帮扶单位也认真履行选派工作职责,加大对选派村的扶持和帮助力度。从县选派办对选派帮扶单位履行职责的督查情况来看,自2005年3月以来,县直46个选派帮扶单位领导共到各选派村指导、看望选派干部314次;支持选派村现金45.52万元、物资合计16.48万元;帮助选派村订阅科技刊物800份;协助选派干部处理任职村遗留问题280余件,办实事240多个,给选派村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二)、始终把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放在突出位置,推进选派工作高水平开展。2005年,是选派工作的“关键年、突破年”,我们围绕省委“六句话”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郭金龙书记的批示精神和省选派办〔2005〕1号明电精神,以高起点、高水准谋划和落实选派工作各项任务。

精心组织实施了2005年“小学教”活动和选派村“两委”换届。年初,广大选派干部借助2005年“小学教”活动契机,围绕“学习典型,提高本领,争当先进”的学教主题,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2万人次,组织开展专题讨论325场次,落实群众提出的整改意见775条。在广征民意的基础上,对村“两委”班子进行换届选举,将一批具有“三强”素质的优秀年轻党员干部选上了领导岗位,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经过“两委”换届,选派村新当选的支部书记、村主任平均年龄43.6岁,比上一届下降2.2岁;村两委成员中,35岁以下46人,比上一届增加7%,高中以上文化人数由29.7%增加到34.4%,发展能手增加18人,成员比上一届减少34人。

将“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广大选派干部以“三级联创”为平台,深化和拓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将一批有能力、热于奉献的青年农民培养成中共党员,增强了农村党员在选派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提高了农村党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调动了农村党员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推进了选派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则工作顺利开展。2005年,第二批57个选派村分别成立了党员学习教育监督岗、科技示范岗、社会治安维护岗、计划生育监督岗、村务财务监督岗、民事调解岗、文明新风岗等一系列岗位,确定入党对象129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4人,发展党员23人,新建立“双培双带”对象户437对。为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增强选派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选派村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广大选派干部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抓起,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至目前,各选派村进入选派办帮扶资金帐户47.78万元,已投入基础设施建37.78万元。两年来,选派村共修建村级道路273.8公里,开挖当家塘76口,打抗旱井42眼,修建桥涵88座,整改低压线路259公里,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广大选派干部还认真按照《村民委组织法》和《村两委议事规则》,大力开展“四民主两公开”工作,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按照《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培养、选拔、管理机制;按照《村务公开暂行办法》的规定,普遍推行了村务公开“明白袋”制度,坚持按章理事,维护了选派村的稳定。选派干部团结和带领一班人大力开展创建文明村、户活动,移风易俗树新风,共创建文明户1131户,使选派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选派干部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两年的实践锻炼,选派干部普遍感到,学会了许多机关学不到的知识,体会到在机关体会不到的感受。对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艰巨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强化了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对发展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经验,增强了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

(三)、以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提高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选派干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两年来,共举办“菜单式”培训343场,成立专业协会49个,调整产业结构1.8万亩,多渠道输出劳务人员0.8万余人。各地还充分发挥集体经济专项资金的“杠杆”和“酵母”作用,精心实施发展项目,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选派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至目前,全县第二批57个选派村已全部完成了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完成项目59个。其中,运用股份合作制项目的34个,林业类3个、水利类9个、养殖类2个、农技服务中心6个,用于土地开发以及资金外借等形式建设项目5个。投入使用专项资金216万元,吸纳社会资金71.5万元,为村集体增加现金收入106.5万元,增加群众收入43.15万元。各选派村还以项目建设为启动点,通过招商引资新建成村级集体经济实体15个,总投资1818.2万元,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30.3万元,为选派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精心准备,扎实开展好选派村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年12月,我县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启动后,各个选派村立即行动起来,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个主题,进行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广大选派干部在带头学习相关的学习内容基础上,还重点学习了各级党组织的有关政策要求与工作部署,切实掌握每个阶段、各个环节工作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使得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规定动作不折不扣、自选动作有声有色。在认真搞好集中学习的同时,选派干部还认真开展了“为党旗添光彩、为崛起当先锋”的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做到了进农家门、听农家话、知农家事、解农家忧、交农家友活动,积极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为群众解决了一个个难点、热点问题,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强化教育管理,激励选派干部在基层艰苦创业。一是精心开展培训。两年来,先后7次召集选派干部到县委党校进行集中培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使选派干部理论上得到了提高,党性观念得到了增强,驾驭选派村复杂局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二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省、市《选派到村任职干部管理考核暂行办法》等配套文件下发后,我们不仅转发了所有文件,还结合实际,建立了《选派干部工作汇报制度》、《选派干部工作档案管理制度》、《选派干部民情日记查阅制度》等,用制度规范对选派干部的管理、考核和表彰奖励。三是创造选派干部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我县制定了《关于激励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选派干部到村任职一年后,经考核实绩突出的,及时予以提拔,以此激励选派干部在选派村扎实苦干。同时,坚持大力表彰和选拔优秀选派干部。对每年在考核确定为优秀的选派干部,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予以表彰。对第二批2名打不开工作局面的选派干部,及时予以调整,在全县形成了选派干部人人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

二、下一步选派工作重点

转眼间,三年的时间已过去三分之二,在此,我希望广大选派干部要紧紧抓住余下不多的时间,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开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主线,按照全省选派工作要求,结合本村实际,找准差距,突出重点,在完成省委“六句话”工作目标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优异的成绩,完成选派工作任务。

(一)、围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和要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征程吹响了号角。200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我们一定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结合第三批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深入扎实地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我县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率先崛起的宏伟目标。

继续抓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目前,我县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到分析评议阶段,这也是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既是对学习动员阶段工作效果的检验,又是搞好整改提高阶段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把整个教育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步骤。近期,全省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巡回检查工作即将开始,广大选派干部一定要严格按照《关于农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皖先组办发〔2005〕50号)和元月10日召开的全省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做好自查自纠:一是征求意见情况。选派村党组织是否在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走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对党员和党组织的意见;征求意见的面广不广,内容实不实,突出问题找的准不准;汇总、梳理的意见,是否如实向党员和党组织进行了反馈。二是开展谈心活动情况。党员和党员之间、党员和群众之间是否普遍开展了谈心活动;是否达到了沟通思想、化解矛盾、增进团结、找准问题、形成共识的目的。三是党性分析材料撰写情况。党员的党员性分析联材料的撰写系实际是否紧密、剖析是否深入,是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整改措施。四是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召开情况。是否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是否根据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的情况,认真修改党性 分析材料、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五是提出和反馈评议意见情况。村党支部是否在专题组织生活会后,召开支委会,客观公正地对每个党员提出评议意见;对第个党员的评议意见,党支部是否以书面形式如实向本人反馈,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整改方向。六是整改情况。是否坚持边议边改,着手解决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和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十分丰富,涵义十分深刻。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广大选派干部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在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要严格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做到切合本地实际,符合农民意愿。把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实施。另外,广大选派干部还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努力提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提高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使他们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中体现先进性,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乡村繁荣、和谐稳定。

(二)、围绕省委“六句话”工作目标,全面完成选派工作任务。

一要把加强组织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来抓。通过广大选派干部两年来的不懈努力,目前各个选派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很大改观,村班子健全,村“两委”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较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干群紧张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当前,我们还要继续抓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是把物色和培养村党组织继任书记人选作为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每个选派村至少培养1-2名继任书记人选,严格按照“发展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和公道正派理念强”的要求,注意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更要注意培养选拔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特别是要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人,选进基层党组织班子中来,作为继任书记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确保选派工作结束后,选派村工作有人接、接的上、干的好。二是坚持不懈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的基础,是干部队伍的来源。在选派干部上任之初,我们就要求广大选派干部将党员发展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每年至少为党组织输送1名合格的中共党员。通过两年来的努力,选派村党员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以及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均有了较大提高,党员队伍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但发展党员工作周期较长,这项工作一定要引起广大选派干部的高度重视,扎扎实实地做好,确保为党组织输入合格的党员。

二要把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作为中心任务来抓。检验选派工作的成效如何,最根本的是要看选派村经济发展了没有,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没有。目前,各个选派村均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建了各种形式的农业协会,切实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村集体增收上,还有一些选派干部存在模糊认识,重视的程度不够,对此我们还要突出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村集体有没有钱,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只有集体经济实力强,村党组织才有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才能得到更多实惠,才能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织周围。二是观念问题。第一批选派干部的实践充分证明,集体经济搞得好不好,不是集体经济本身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办法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集体经济,一定要按照市场的观念、运用市场的手段、遵循市场的规律,切忌搞归大堆、大锅饭。三是思路问题。发展集体经济有许多办法,比如开发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兴办股份制企业、提供服务等。特别是在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增加村集体收入这一条,前景非常广阔、效果也很好。我县张山乡郭郢村选派干部冯勇,在全县第一个利用专项资金,成立了大型农机服务项目,就是在这方面做了大胆尝试,既为农民提供了良好服务,又增加了集体收入,实现了“双赢”,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三)、围绕对选派干部的指导帮扶职责,不断加强乡镇党委和选派帮扶单位的指导扶持力度。选派干部在选派村取得优异的成绩,除自身的努力外,一定程度上还得依靠乡镇党委和各个选派帮扶单位的重视程度和指导帮扶力度。为此,省委也下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要求各乡镇党委和选派帮扶单位认真履行选派职责,牢固树立抓好选派工作是本职的观念,经常过问、督促有关方面工作的落实。县选派办每半年对选派帮扶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情况进行了通报。从通报情况来看,各乡镇党委和选派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对选派工作越来越重视,指导扶持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这是(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一个好的现象,希望能一如继往地继续支持我县选派工作开展。对此,我想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各乡镇党委书记要继续带头履行职责,加强对选派干部的教育指导,不断增强抓好选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督促关心选派干部生活的同时,把帮助选派干部确定目标、理清思路、制定发展措施、督促抓好落实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乡镇党政班子成员也要真正沉下去、钻进去、坐下来,与选派干部一道,一个村一个村地分析优势和存在问题,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六句话”的要求,逐村确定目标、理清思路、制定发展措施,确保每个选派干部目标明确、思路清楚、发展措施落实。二是各选派帮扶单位,要努力为选派干部营造一个良好工作环境,认真落实选派干部各项福利政策,在生活上真正关心、照顾选派干部,解决选派干部后顾之忧;在工作上多指导帮扶,深入实际了解选派干部的工作、学习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进选派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四)、围绕选派干部的教育管理,进一步加强选派干部的培养锻炼。培养和造就一批了解农村、熟悉农业、对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优秀年轻干部,是选派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我们一定要“严”字当头,通过对选派干部的严格教育管理,进一步加强对选派干部的培养锻炼,不断提高他们综合业务素质能力和处理农村复杂工作的能力。在“深化提高年”里,我们还将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选派干部在组织建设、涉农政策、市场经济知识和领导方式方法的教育培训,帮助选派干部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了执政为民的意识,弘扬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另外,我们还要严格按(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照省委“六抓”要求,继续抓好选派干部的吃住在村、主持工作、工作出勤率、请销假、安全和双月报工作。不定期利用固定电话抽查、随机暗访等办法,了解选派干部的吃住在村情况,突出解决少数选派干部存在的“走读”现象,并将抽查结果与选派干部年终考核挂钩,有三次不在岗记录的,考核为不称职。2005年的查岗情况已全部统计出来了,将作为第二考核等次的参考依据。广大选派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和发展农村经济的艰巨性,强化发展观念和艰苦奋斗意识,牢记组织重托,自觉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学会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

(五)、围绕已建或在建选派工作成果,进一步抓好合理管护机制。通过两年的努力,第二批选派村的组织建设、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村级道路的维修、水利设施建设、低压线路改造以及今年即将实施的“村村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肯定。但如何对已建或在建的选派工作成果进行合理管护,确保这些成果持续、高效地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将是今年每位选派干部必须面对的问题。广大选派干部一定要积极借鉴第一批选派干部的成功经验,结合各村特点,尽快制定出符合本村村情的巩固机制,并将其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在选派工作结束后,选派村各项工作不停滞、不滑坡、不反弹。

(六)、围绕选派干部工作实绩,认真搞好第二考核工作。根据皖组明电字〔2006〕5号文件《关于第二批选派干部第二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县选派办将于培训班过后,对第二批选派干部第二工作进行考核。考核按照省委“六句话”目标要求,全面了解选派干部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重点考核选派干部的工作实绩。选派干部要仔细对照来组字〔2006〕3号文件,端正态度,实事求是,认真撰写述职报告、组织好参会人员,接受组织考核。考核期间,要严肃纪律,杜绝提前打招呼、写条子,严禁吃请、行贿考核人员,一但发现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取消考核资格。

三、对选派干部提出的几点要求。

一要不断提高认识。广大选派干部肩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虽然两年来的选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这与“六句话”目标要求相比、与选派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改变选派村贫困落后面貌的难度相比,更重的任务还在后头。广大选派干部要充分认识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不是一般性的工作,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三农”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举措;不是一个单项工作,而是按照“六句话”要求全面推进的系统工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而是既抓组织、抓队伍、又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抓好这项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不投入非常的精力,不吃苦中苦,就不可能达到既定目标要求的。同志们要把弦绷得再紧一点,把工作抓得再实一点。我坚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就一定更够取得选派工作的全面胜利。

二要勇于开拓创新。选派村都是贫困村、后进村,面临的困难多,积累的矛盾多,发展的任务重。在这样的村开展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带头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做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带动任职村干部群众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要发挥身处第一线,直接参与农村改革实践的优势,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勇于从实际出发,走前人或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本村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找准并发挥本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其他优势,促进选派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要切实改进作风。作为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广大选派干部长年工作生活在农民群众中间,既不能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忘记担负的责任;又不能脱离群众,搞特殊化。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工作在群众之中却缺乏群众观念、生活在群众之中却不能密切联系群众的倾向,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要带头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既体现民意、集中民智,又充分发挥班子每个成员的作用。要善于团结任职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一道开展工作,善于把自己的想法交给“两委”班子成员去研究,变成班子的意见;善于把班子的意见交给党员和群众去讨论,变成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切实防止和克服“一言堂”和个人说了算。要认真执行选派工作的各项制度,做到吃住在村、主持工作,履行请销假制度,每月走访15户群众,每月出勤22天。

同志们,做好选派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最后一年的工作机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选派工作各项任务,加快发展,奋力崛起。

6.扎实稳步推进毕业班工作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篇六

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

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实施。二十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府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管理透明度的不断增加,公众对提高部门支出责任和政府行政效率的要求更加强烈,以支出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在西方发达国家应运而生,随后被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所借鉴。在我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多次提出要完善预算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工作效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十七届二中、五中全会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管理绩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关于预算审查结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预算支出绩效考核。今年3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由监察部牵头的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负责指导和推动政府绩效管理工作。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谢旭人同志在2010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有机结合的预算管理机制,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深刻认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财政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体现执政为民理念,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把有限的资金用好,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政府预算管理只有充分注重绩效,预算支出只有产生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改变长期以来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建设高效、责任政府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考核体系不健全等。预算绩效管理强调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成本,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其内容实际上已超出了公共支出管理本身,涵盖了整个政府管理的范畴。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能极大地促进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其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在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中,每年的财政支出要与取得的产出或成效挂钩,上一年的表现会影响

下一年的预算安排。地方、部门和单位申请预算时必须依据其职责,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准确计算达成目标所需的资金,力求避免浪费。“谁支出谁负责”的基本原则,使预算资金的申请变得谨慎,从而增强责任意识。同时,绩效管理强调把公众作为顾客,要求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从满足顾客需求出发,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强化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观念,强化对公共资源使用结果的关注,使政府行为变得更加务实、有效,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财政透明度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社会各界对预算信息公开的期望和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在要求了解财政资金具体使用方向和内容的同时,也希望能够知晓财政资金的实际产出和使用效益情况。目前,我们已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大力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工作,政府预算、大部分的部门预算已经公开。今年还要公开部门决算、行政经费和“三公”经费。虽然这几年我们推进预算公开的步伐很快,但距全国人大和社会各界的迫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其中既有思想认识不到位、公开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也有政府预算体系不完整、预算管理相关配套改革不到位等原因,同时也与预算资金使用绩效难以评价和度量等有关。有的资金分配出去之后,效率、效益到底怎样,脱离了财政、财务部门的视野,脱离了监督。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解决并回应预算公开后可能面临的一些社会质疑问题。

(四)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首先,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经过十几年探索和实践,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领域改革已经取得长足进展,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预算编制时产出和效益目标不够明确,预算执行进度较慢、效率较低,预算执行结束后缺乏科学问效等,也制约了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各个环节融入绩效理念,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评价的有机统一,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必将大力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其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构建较为规范的公共支出管理体系。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侧重抓资金的规范安全和财经纪律的执行,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关注不够。随着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财政、财务部门在关注有多大蛋糕可分配、分配到什么地方的同时,逐步开始关注花钱的效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如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切实解决了民生问题、是否缓解了社会矛盾、是否促进了科技创新、是否实现了教育公平、是否让社会公众满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特别是从今年开始,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总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元,如何更好地花好用好纳税人的钱,客观上也对财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探索和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必将有力地推动公共财政体制全面完善。

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按照财政部的统一要求,各级财政、财务部门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加强预算绩效制度建设,积极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探索评价结果应用,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一)加强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为加强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指导,财政部2005年制定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对中央部门支出绩效评价进行规范,明确评价对象、范围和基本方法;2009年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指导地方财政部门绩效评价工作。日前,财政部又根据管理需要对两个办法进行了合并,出台了统一指导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设定、评价结果应用等。全国绝大多数省市也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了相关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和办法,并随着实践工作的开展不断补充和完善。一些中央部门也结

合部门实际制定了专门的绩效评价办法,明确绩效评价对象,细化绩效评价目标、评分标准。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加强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中已有14个地区成立了单独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未单独设立预算绩效管理机构的地区也主要由预算处等履行绩效管理职能。部分地区还在市、县财政部门设立了绩效管理机构。制度的建立和机构的建设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障。

(二)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一是拓展评价主体,由试点初期的部门为主评价逐步向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共同评价或财政部门主导评价转变。如四川省、北京市等地在坚持部门为主体评价本部门支出的同时,对政府关心的重大民生项目、重点和有代表性的专项资金由财政主导进行绩效评价,取得了较好效果。二是积极探索创新绩效评价机制,由试点初期简单的事后绩效评价向事前进行绩效目标设定、事中进行绩效监控、项目完成后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积极应用的规范模式转变。如河北省要求省级所有项目全面编制绩效目标内容,云南省在编制2011年部门预算时选择部分部门和项目进行绩效目标审核。三是评价对象选择上先易后难,由点及面。黑龙江等地将项目支出作为绩效评价的重点,取得了一定经验后,逐步向前推进,探索开展市县财政综合绩效评价和省市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四是试点涉及资金规模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加。如四川省2010年针对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行政运行四大支出,选取80个大类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涉及省级财政资金62亿元,占当年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总额的20%。安徽省实行“两手抓”,一手抓省级项目实施,一手抓市县试点,2010年试点面已扩大到所有市级和一半的县级。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省级部门纳入绩效评价的资金总量约1600亿元。中央部门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今年也有新突破,2011年确定绩效评价试点项目242个,涉及149个部门,比2010年增加34个部门、42个项目,绝大多数中央一级部门已纳入了绩效评价试点范围,涉及资金近70亿元。2011年还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9个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纳入绩效评价试点范围。

(三)构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构建信息系统,组建绩效评价工作专家库。如江苏省从“投入指标”、“产出与效果指标”、“能力和条件指标”、“满意率指标”等四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真实全面反映和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为绩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广东省研究开发“1平台、4子系统、4库”信息管理系统,即:“财政支出绩效信息管理平台,专家评审管理子系统、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子系统、财政专项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子系统、财政综合支出绩效管理子系统,评价指标及标准库、项目库、专家库、资料档案库”,为绩效评价提供信息支撑。海南省面向省直部门单位和各专业团体公开征集绩效评价专家,并与政府采购专家库实现资源共享,形成600多人的专家库,为绩效评价提供智力支撑等。

(四)探索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各地积极探索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逐步将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资金安排和改进预算管理相结合。一是将评价结果用于促进预算管理和加强监督。如北京市将评价结果上传至财政办公平台,在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内公开;四川省针对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督促省级相关部门完善管理办法,创新项目资金管理模式。二是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主要依据。如深圳市2010年利用评价结果,收回未用完的项目结余、核减项目资金共计数百万元。三是将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制定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问责暂行办法》,根据评价结果对单位和个人进行奖惩。四是将评价结果向人大报告。浙江省湖州市财政局、广东省广州市财政局受市政府委托,2008年以来每年向人大有关方面报告市级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情况。

从各地区、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看,凡是工作进展较快、成效显著的地区,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非常重视,如广东、河北、四川、江苏、浙江等,都是政府主要

领导亲自抓预算绩效管理。二是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比较健全,并注重发挥各业务处、相关部门等的作用,形成了工作合力。三是制度建设比较完备,形成了宏观指导意见、具体实施办法、外部协调机制、内部工作规程等一系列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四是结果应用比较充分,通过向政府汇报、向人大报告、向社会公开、与预算挂钩等方式,在取得政府、人大、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实实在在触动了资金使用部门更加重视预算绩效,实现了加强绩效管理的目的。

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树立了重产出和结果的绩效理念,强化了部门和单位的责任意识,增强了财政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政府建设的高效透明。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思想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仍然热衷于跑项目、争资金,重产出、重结果的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制度建设覆盖面还不够广、缺乏长效机制和统一规划;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面偏小、范围偏窄、资金量不大,大部分市、县层面的绩效评价工作尚未开展;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相对单一,试点项目缺乏事前绩效目标的设定,大多是事后评价;绩效评价的质量有待提高,评价结果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部分试点工作流于形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向纵深拓展,必须在今后工作中重点予以解决。

三、明确目标方向,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当前,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条件已经具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领导同志讲话和重要会议文件都有明确要求;全国人大、社会公众加强资金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纪委、监察部成立了专门的政府绩效管理机构,统一规划部署和督促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工作,财政部也专门设立机构,负责组织、指导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一些地方和中央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中已取得一些成功经验,探索了一些好的做法,部分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同志对此项工作亲自关心和大力支持。这些是进一步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舆论支持。

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按照我国加强政府绩效管理的要求,围绕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机制和强化部门支出责任这根主线,遵循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原则,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的实现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应用为保障,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当前及今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是: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绩效理念。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责任和效率意识。各级财政、财务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公共财政资金是纳税人缴纳的资金,不仅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要有效地用之于民。我们不仅要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还要让人民知道政府花钱的效益;不仅要让人民知道花钱的效益,还要让人民满意政府花钱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绩效理念,达到我们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人大有关决议的重要体现,是顺应社会各界、公众强烈呼声的必然趋势,是加强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有效手段。要把预算绩效管理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思想认识,扩大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文件、理论研讨、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利用报纸、杂志等媒体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变“要我评价”为“我要评

价”,尽快让预算绩效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讲绩效、重绩效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建立健全制度,夯实管理基础。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制度法规建设,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管绩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实现依法理财、为民理财。切实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继续加强与全国人大预工委的沟通,在新修订的《预算法》中增加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讲求预算绩效方面的内容,在《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式、指标体系、管理程序等进行明确,提高绩效管理法律层级。日前,财政部印发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各地要组织好学习、培训。各级财政、财务部门要结合实际,尽快研究提出本地区、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思路、具体方案和阶段目标,进一步建立完善本地区、本部门有关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制度和办法,还没有绩效管理办法的要抓紧制定,已有的与新的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要结合新的精神抓紧修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夯实管理基础,为管理提供组织和信息技术支撑。

(三)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管理流程。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创新管理机制,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使之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研究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的结果要运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做到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加强绩效目标设立的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绩效目标申报、审核、批复机制。今后,部门申报预算原则上都要填报绩效目标,用明确、清晰、可衡量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体现项目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产出和结果,制定切实可操作的绩效实施计划。财政部门要加强绩效目标审核,绩效目标不符合要求的要进行调整,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预算管理的下一步流程。要加强预算执行中的绩效监控,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掌握项目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项目实施进程和资金支出进度,绩效目标出现偏差的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预期无绩效的项目要取消,预期不能完成目标的项目要调减预算。要加强支出绩效评价,项目完成后,要进行自评,并编写绩效报告;纳入绩效评价试点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后还要编写绩效评价报告,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资金使用绩效。以部门为主体进行绩效评价试点的项目,财政部门还可以进行再评价。要抓好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研究建立评价结果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机制。

(四)扩大试点范围,规范试点项目。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果、运行效率进行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是核心环节。一要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试点范围。不断增加进行绩效评价的部门数量和项目数量,纳入绩效评价试点的资金总量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要有所提高,纳入绩效评价试点的部门项目支出占本部门支出的比例每年要有所提高。2012年,原则上所有的地区(包括省、市、县)和中央部门都要进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二要合理确定绩效评价试点项目。要对试点项目进行认真筛选,重点评价党中央、国务院关心的重大或重点民生项目,当地党委、政府关心的重大或重点民生项目,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或重点项目,与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较大经济社会影响的重大或重点项目。三要创新评价模式。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项目资金的特点,按照先易后难、简便有效的原则,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绩效评价指标要尽量全面和完整。选择评价对象时,既可以对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评价试点,也可以对基本支出和部门整体进行绩效评价,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还可以开展综合评价试点。要逐步扩大上级对下级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试点。四是合理确定评价主体。根据项目特点、实际需要,分别确定。既可由部门为主体组织,也可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重大、重点项目可借助专家、中介机构的力量。

(五)拓展结果应用,增强绩效约束。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绩效管理工作的进程和方向。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通过结果应用,促进部门改善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研究绩效评价结果在政府及其部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政府及其部门履责目标实现情况的重要反映,引入到政府决策过程中。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对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被评价部门和单位,作为其改进预算管理、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要研究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有机结合机制,绩效评价结果好的,予以表扬或继续支持;绩效评价发现问题、未达到绩效目标或评价结果较差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应当根据情况调整项目或相应调减项目预算,直至取消该项财政支出。要逐步建立绩效问责制度,充分体现财政资金使用主体责任,形成“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机制。要研究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机制,加强沟通,认真倾听社会各界的呼声,吸纳合理意见,不断改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7.扎实稳步推进毕业班工作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篇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建设新农村没有现成的模式,必须先行试点,培植典型,打造亮点,指导大面。威信建设新农村,也必须从县情出发,扎实搞好试点示范,力争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及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培植一批在全县叫得响、有影响的过硬典型,稳步地加以推进。

一、挖掘潜力促进农民收入

威信是一个典型的国家级山区农业贫困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大瓶颈。威信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挖掘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一是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做大做强烤烟、畜牧、蚕桑、山嵛菜、中药材、大棚蔬菜、苦丁茶、玉米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尽可能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以提升产业促致富。二是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各类农业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壮大天长绿色有限公司、威茧丝绸智溢有限公司等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是进一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教育培训,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引导组建一批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扶持壮大一批种养大户和经销大户,全县做到每个乡镇都有几个专业协会和组织,每个产业都有几个典型大户。

二、规划先行,试点引导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规划的水平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水平,编制一个科学合理、操作性强、能管长远的规划,对于有序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在新农村试点建设中,要科学制定操作性强、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改造村庄,发展好新产业,培育新型农民。立足实际,坚持“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原则,从改善试点村最基础的条件入手,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要突出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根据发展可能制定阶段性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针对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创造性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在试点中,要依据各村区位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凸显特色。一是村庄布局有特色,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自然生态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人文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集山水风光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新农村示范点。二是房屋建筑有特色,结合农村实际,体现农村特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搞一个模式。在房屋设计上体现个性,防止千村一面。三是产业发展有特色,将本土创业与聚合外来发展要素相结合,提速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村一品”建设。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坚持把党支部班子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选为示范点,结合扶贫工程的实施,在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让群众住上舒适、明亮的新住房。要沿主要道路干线,把通村道路、水利配套设施、村级阵地、能源通讯等设施和庭院改造、农业生产示范带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做好道路、住房、庭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出示范,实现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信、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使示范村的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组织发动群众兴办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搞好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动员和引导农民定时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彻底清理垃圾、杂物,规划设计合理的垃圾堆放和杂物存放处,改变“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露天厕所和大小粪便随处见”的脏乱差现象,力争使村内无暴露垃圾、无乱搭乱建、无乱停乱放、无乱丢乱扔、无乱贴乱画、无水面漂浮物,促进农村环境的优美整洁。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家庭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的乡风民俗,用文明意识来抵制偷盗、酗酒、斗殴等歪风邪气。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的潜能,弘扬农村特色文化。以巩固提升“平安创建”成果为契机,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畅通诉求渠道,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确保农村长治久安。

五、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搞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培育新农民是一项重要内容。要以县、乡党校为主阵地,切实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和普法教育,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能力。借鉴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建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各乡镇、各试点村组要分别设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从县直各部门、乡镇抽人组成,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工作。要加强对指导员和乡村干部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新农村建设有关知识,建设标准和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紧紧围绕具威信特色的社会服务全程代理制度、“四培双带”、“支部+协会”、“六村建设”、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关爱贫困党员”、流动党员管理等“十大党建模式”,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提高党建工作覆盖面。把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来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把阶段性建设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切实引导农民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思想,自主建设新家园,自觉管理辖区事务。

上一篇:防溺水工作整改汇报下一篇:那一刻,我很幸福的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