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土壤管理技术(精选8篇)
1.蔬菜土壤管理技术 篇一
南宁市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通过调查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市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为Cd 0.33 mg/kg、Hg 0.15 mg/kg、As 27.7 mg/kg、Pb 46.7 mg/kg、Cr 133 mg/kg.部分蔬菜基地土壤受到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主要污染物为Cd,其平均单项污染指数为1.10.全市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为0.91.
作 者:孔德工 唐其展 田忠孝 方东 粟学军 作者单位:孔德工,方东,粟学军(南宁市土肥站,南宁,530001)
唐其展,田忠孝(广西农科院,南宁,530007)
刊 名:土壤 ISTIC PKU英文刊名:SOILS年,卷(期):200436(1)分类号:X53关键词:蔬菜基地 土壤 重金属 污染 评价
2.蔬菜土壤管理技术 篇二
1 南城县大棚蔬菜土壤类型及分布概次
南城县蔬菜地大部分集中在盱江两岸, 如建昌镇新桥、天井源乡、徐家乡白州等沿河乡镇。土壤类型属淹育型乌潮沙泥田, 发育于河流冲积物母质, 分布于河流及小溪两岸的低阶地, 面积133hm2, 此类型土壤特点犁底层形成不明显, 母质层多为粗砂层或卵石层, 土壤疏松, 通气性能好, 大棚种菜后, 土壤经人们长期耕作, 增施客土泥肥, 逐年加厚耕作层, 改善排灌条件, 消除洪涝影响。这些河流冲积物母质土壤逐步发育成土壤结构性、保水性变好, 毛细管孔隙发达, 适宜栽种瓜类、根茎类、茄果类等蔬菜, 为发展蔬菜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 大棚蔬菜土壤次生盐障碍成因分析
大棚种菜后, 蔬菜生长期间受棚膜覆盖期长, 全年棚内水分蒸发主要在冬春季节, 有5~6个月之久, 自然降雨被大棚遮隔, 土壤淋洗效果与露地相比差异明显, 土壤盐分不能完全被淋溶。因此, 土壤溶液中的盐分经作物毛细管再次带到土壤表层, 积聚在耕作层。
大棚种菜后, 土壤速效N的含量明显增加。蔬菜在生长过程中需肥量大, 菜农重视人、畜、禽粪尿等有机肥料的施用, 这些人、畜、禽粪尿中一般含盐在0.3%左右, 长期施用造成盐分累积。棚内氨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产生亚硝酸气体, 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因此, 导致土壤含盐过量, 可溶性盐分积聚, 形成盐积皮。
随着大棚种菜年限增加。土壤p H值呈下降趋势。土壤N含量与露地相比明显增加, 呈富集状态。据资料显示:大棚种菜8年以上, 棚内水溶性盐总量超过0.2%, 电导率超过0.8ms/cm, 不同程度出现盐障碍现象。菜农为提高大棚利用率, 提高经济效益, 棚内连作重茬, 长期往复, 间种套种, 茬口无法调整, 使氨化菌、硝化菌等有益微生物受到抑制, 有害细菌增加, 破坏了土壤微生物自然平衡, 影响肥料分解利用。棚内蔬菜连作重茬, 使P、K等元素得不到及时补充, 土壤盐离子不能交换, 造成盐分积累过多。
此外, 菜农浇灌菜地用水, 有的水源来自村庄洗衣渠 (塘) 或池 (鱼) 塘水, 这种水含杂质盐分过多, 菜地易发生盐渍化, 影响蔬菜正常生长。
大棚蔬菜土壤盐障碍产生的成因, 肥水管理是关键, 也是主要成因之一。
3 大棚土壤次生盐障碍对作物的影响及症状
大棚菜地土壤次生盐障碍一般发生在建棚5年左右, 时间集中在每年春季3~5月份。由于建棚时间, 施肥水平, 土壤质地及管理措施等存在差异。因此, 棚内土壤盐障碍发生程度不一, 对蔬菜作物的危害表现也不一样。棚内作物危害主要表现症状:生长发育缓慢, 植株矮小, 叶色呈褐色斑点, 茎秆不粗壮纤细脆弱, 根系不发达, 须根发黑。棚内温度一旦升高, 在靠近地面的茎叶易枯萎, 叶脉现白, 严重时引起枯萎, 甚至死亡。多数蔬菜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影响蔬菜产量、品质和菜农经济收入。
4 管理对策
4.1 科学施肥, 推广施用配方专用肥
棚内蔬菜施肥, 坚持“施足底肥为主, 追肥为辅, 少量多施”的施肥原则。根据不同品种, 不同生育期, 选用不同肥料, 应以优质土杂肥为主, 尽量少施N肥, 不施饼肥和人粪尿, 防止追施尿素过量, 尿素属中性速效N肥, 施用时不超过0.5kg/10m2, 采用开沟深施, 及时覆土, 并随即浇水稀释。
同时增施P、K肥, 如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磷酸铵、硫酸钾、硼酸、硼砂、草木灰等, 以满足不同蔬菜品种对营养元素的需求, 实行平衡施肥, 做到N、P、K及微肥平衡施用, 推广施用配方专用肥料。 (棚内施肥用量及浓度见附表)
单位:kg/667m2
4.2 科学用水, 改善棚内排灌条件
大棚内外要不断完善排灌设施。每个大棚周围要挖0.5m深的围沟, 做到及时排除积水, 减少盐分积累。有条件的地方可推广应用棚架喷灌、滴灌技术, 即可调节棚内温度、湿度, 又能节约水资源。
4.3 深耕土层, 填入客土
每年夏季揭膜灌水后, 将棚内土层上下深翻, 做到表土与底土互翻互换, 使盐分广泛均匀分散到土壤中, 降低土壤盐分浓度。春季如遇土壤产生盐积皮, 应及时铲除, 然后填入客土。
4.4 表土覆盖, 及时揭膜选用良种
3.蔬菜土壤管理技术 篇三
【关键词】蔬菜产区;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酸化改良措施
耕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耕地质量的好坏极大地影响蔬菜农产品品质与产量,影响农民种田效益,蔡甸区现有蔬菜面积200hm2,是蔡甸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土壤质量状况对蔬菜生产影响很大,以下将蔬菜产区改土壤培肥提开土壤质量而相关技术进行介绍。
1 蔬菜产区的土壤质量现状
2009年,对武汉市蔡甸区蔬菜产区耕地土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一是土壤酸化。土壤pH值平均为5.5,其中微碱性(pH≥7)土壤已基本消失。二是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15g/kg)缺乏面积占到47.8%。
2 土壤有机质作用及土壤酸化的危害
土壤有机质的组分主要包括有机物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是土壤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能够改善土壤通气性能和蓄水状况,腐殖质具有高度保水、保肥能力。土壤有机质能维持土壤酸碱平衡,腐殖质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肥力。pH值水平的下降对作物生长非常有害,酸性土壤中线虫和寄生蛔虫较多,它们能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pH值过低,还可导致铝、锰开始析出并进入地表水的水平,这可能导致有害结果。
3 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3.1 农作物秸秆腐熟还田
蔡甸区主要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玉米4933hm2,小麦2600hm2,水稻14333hm2,油菜5667hm2,其他34533hm2。收获后产生了大量作物秸秆,过去农民直接将作物秸秆焚烧还田,秸秆中有效成分变成废气排入空气中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態破坏。据调查估算,全区秸秆资源量50.1万t,秸秆还田利用率23.5%,用作燃料占48%,焚烧及废弃占到28.5%,秸秆还田利用率不高。2012年区农业局在这些地区率先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建立66.7 hm2(1000)亩示范片2个、示范点5个,直接将粉碎秸秆应用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机质上升0.12~0.97g/kg,速效钾上升5.38~8.27mg/kg,土壤容重下降0.02~0.05g/cm3。
3.2 大力推广绿肥种植
蔡甸区重点示范推广绿肥种植技术,种植绿肥紫云英、绿肥油菜,2012在玉贤、永安、消泗等3个乡镇21个村种植绿肥面积1667hm2,绿肥种植田间试验2个,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绿肥鲜草亩产达到1500kg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10%,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0.15g/kg。
3.3 增施农家肥
农家肥种类繁多,且来源广、数量大,便于就地取材、就地使用,成本也比较低。一般每亩施足腐熟猪牛羊栏粪1500kg,或人粪尿20担,翻耕播前一次性施入春耕和秋耕作底肥。常用的腐熟农家肥中含有腐殖质,土壤中的腐殖质具有能和土粒胶结的作用,它既能使紧实大块的黏土变得疏松细小,又能使松散的细砂土变得团聚,从而改善土壤透气性,腐殖质与微生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CO2气体提高作物光合速率作用。
3.4 商品有机肥的推广应用
商品有机肥包括精致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物有机肥料。施用商品有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强土壤透气性,能够长效释放有机肥的养分,与无机肥料配施,从而达到与肥料的有机、无机肥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不同商品有机肥有不同的作用,特别是生物有机肥料,里面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施入土壤后,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或活化土壤中的养分,改善植物的营养环境,刺激植物生长,在长期连作田及保温栽培地施用效果较好,能有效缓解连作障碍,2011年生物有机肥料在蔡甸区大棚小西瓜上得到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土壤酸化改良措施
4.1 种植耐酸作物
耐酸作物有绿豆、红茹、油菜、荞麦、红兰花草子和水稻,通过整地、施肥、管理,使土壤活化,加深耕层,调整酸度,以便使作物良好生长。 4.2 实行水旱轮作,改善理化性状
实践证明,酸性土壤实行水旱轮作(2~3年),既可改善土壤耕性和理化性状,又能有效消灭杂草和病虫害,同时又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单位面积的整体效益。一般轮作田比没有轮作田增加效益20%以上。
4.3 适时增施生石灰,定向改良酸性田
对于严重偏酸(pH值4.0~5.5)田块,在整地时,头年施石灰150kg,第二年施100kg,第三年施50kg,每年进行土壤检测,直到变为微酸性或中性土壤,这项方法是改良酸性土的关键措施。
4.4 改进栽培技术,防止水土流失
栽培中实行播后盖膜,雨后适墒中耕,调整复种方式(如将“肥—稻—稻”,改为“油—稻—稻”或“麦—瓜—稻”)、选用碱性肥料(如碳酸氢铵、磷矿石粉、氨水)。
作者简介:
4.蔬菜土壤管理技术 篇四
对天津市西青区某国家级蔬菜基地的土壤进行采样,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石墨炉法分析土壤中Cd、Cr、Cu、Pb、Zn、Hg、Se七种元素的.含量.根据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单因子和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分析显示,调查区内除个别地块重金属元素Cd的含量达到轻度污染外,其它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在安全警戒线内.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内的土壤可以作为蔬菜基地使用.
作 者:王佳 田素凤 冯雨顺 WANG Jia TIAN Su-feng FENG Yu-sun 作者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系,天津,300384 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9(5) 分类号:X825 关键词:土壤 重金属污染 环境质量评价
5.蔬菜土壤管理技术 篇五
埇桥区春季蔬菜水果管理技术要点
宿州市埇桥区农委王建军
关于春季蔬菜生产管理,有四个方面:
一、预防冻害。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对气候变化早做准备,要采取必要的防寒措施,根据天气状况,科学揭盖草帘,合理放风,实行多层覆盖加强保温,必要时候应采取临时补温措施。
1、连阴天到来前设施内不要浇水,以防低温高湿发生沤根和各种病害的流行蔓延。当棚内相对湿度超过80%时,即使是阴天也应在中午前后短时间通风排湿和补充棚内CO2浓度,以防止有害气体对蔬菜造成危害,待天气转晴后再转入正常管理。温度条件许可时,应及时揭草苫子见光,有条件的可进行人工补光。空气湿度超过80%时,应在中午前后短时间通风排湿、补充C02。连续阴天后骤然转晴,应先间隔揭苫,发现秧苗萎蔫,立即将草苫盖好,恢复后再揭开,萎蔫再盖上,如此反复,经过2-3天,即可转入正常管理。
2、“倒春寒”来临前应加强低温锻炼,提高蔬菜抗寒能力,适应低温环境;同时可中耕锄松畦土,增加土壤存贮太阳热能或适当灌水提高防寒能力。“倒春寒”阶段可在育苗棚或生产棚内进行短时人工加温措施。一是覆盖多层膜。可采取双层或多层保温膜覆盖,也可在棚内再套小棚,还可采用无纺布等覆盖。二是燃烧加温炉。寒潮期间1
使用带排烟管的加温炉加温,注意排烟管要严密,防止泄漏烟雾,使蔬菜遭受毒害。三是在棚外利用废旧铁筒、盆等器具放入木炭或玉米芯点燃,待到不冒烟没有明火时再放入棚内,每10m放一盆,可有效提高棚内温度。四是在大行间点燃固体纯化学酒精,既增加夜间温度,又增加白天的光合原料CO2。
3、遇到大风天气,设施要提前固定好覆盖物,遇到大风天气时的管理白天要把农膜固定好,使其不被风吹跑、吹落。应及时修补破损的棚膜。夜间要注意盖严、盖好,必要时把草苫子等压好,否则,一旦被风刮掉,秧苗极易受冻。中、后期遇南风天气,虽气温较高,但也要避免冷风从通风口直接吹入棚内,以免损及菜株。
4、遇到降雪天气的管理。白天下雪时不必盖草苫,雪停后立即扫去棚上的积雪,下午提前盖苫,再在草苫上盖一层薄膜以加强保温。夜间降雪翌晨雪停后要及时扫雪,保持覆盖物干燥,并及时揭去覆盖物使秧苗见光。连续阴雪天气后骤然转晴时,应先间隔揭苫,并注意观察秧苗变化,发现萎蔫,立即将草苫盖好,恢复后再揭开,萎蔫再盖上,如此反复,经过2~3天,即可转入正常管理。
棚菜受冻后的补救措施:一是放风降温。棚菜受冻后,不能立即闭棚升温,只能放风降温,使棚内温度缓慢上升,避免因温度急骤上升而使蔬菜受冻组织坏死。二是人工喷水。喷水能增加棚内空气湿度,稳定棚温,并抑制受冻组织失水,促进组织吸水。三是剪除枯枝。及时剪去受冻的茎叶和果实,以免组织发霉病变,引发病害。四是补施肥料。一般可用0.2%的尿素或0.2%的磷酸二氢钾液叶面喷洒。五是2
防病治虫。植株受冻后,病虫易乘虚而入,应及时喷洒一些保护剂和防病治虫药
二、生产管理
1、露地蔬菜的播种、管理
可播种的蔬菜品种有:豆类(毛豆、菜豆、豇豆)瓜类(丝瓜、苦瓜、黄瓜、冬瓜、南瓜、西甜瓜)、叶菜类(苋菜、空心菜、木耳菜)、茄果类(茄子、辣椒、番茄),同时还可播种春萝卜等种蔬菜,3月-4月上旬需小拱棚或地膜覆盖。培育壮苗,春季蔬菜育苗,应抓好“防寒、防病、育壮苗”三个技术环节。防寒措施:在棚室中部建苗床育苗,采用电热温床育苗,苗床上建小拱棚,选用耐低温、弱光的品种,根据不同作物生长规律,调控好苗床温、湿度,夜间盖严小拱棚和棚室的薄膜、草帘,防止低温冻苗。
管理上要做好清沟排水,严防田间长期积水;及时中耕防杂草,用好除草剂防草荒。
2、大棚蔬菜的管理 A:开沟排水降湿:
春季雨水较多,注意清沟排水,降低棚内湿度,在低温阴雨天里,不宜使用药剂喷雾,可以撒少量干土、生石灰或锯末降湿。用药喷雾应在晴到多云天气或雨缝晴间隙进行。科学管理。浇水应选择晴天进行,防止浇水后,棚室内湿度过大,降低棚室内温度,造成病虫害发生或蔓延;浇水最好用棚室内预贮水,防止水温过低,降低地温,影响作物生长;采用地表全面覆盖地膜技术,防止地面水分蒸发,造成3
田间湿度过大。行间覆草降湿、抑制杂草。
B:通风与调温
春季通风与调温对早春蔬菜生产很要紧,管理得当可控制作物生长,增加产量。对大棚蔬菜来讲,正是旺长逐渐进入结果期,昼夜温度和温差适宜,能促进结果,提高光合产物积累。一般要求:白天25-30℃,晚上15-20℃,有利结果生长,过高过低都不利生长。同时在连阴雨天,也容易出现CO2缺泛和有害气体积累,也要在雨停间隙有一定时间通风,或保留适当通风口。3月上旬至4月上旬,常遇低温天气,温度管理很重要,3月上旬要特别注意冻害,遇冷空气前后,防骤冷骤热引起闪苗。4月中下旬以后,可看天气情况,逐渐加大通风量和练苗,做好揭膜准备,并适时揭膜和撤去一些保暖设施。
C:综合管理
①整枝、绑蔓:随着天气回暖,作物生长迅速,要及时进行整枝摘叶、搭架、绑蔓、扶固、抹芽。
②点花与授粉:看植株开花情况及时给予授粉,或进行点花。③采收与追肥:及时进行采收,在采收后及时看苗生长情况追肥1-3次,每次每亩10-20公斤复合肥。
三、积极防治病虫害
因早春冷空气活动频繁,往往会有连阴雨低温天气,是低温病害高发期,主要有灰霉病、早疫病、猝倒病、霜霉病、白粉病、枯黄萎病、青枯病、菌核病等病害。虫害主要有蚜虫、烟粉虱、潜叶蝇、地下害虫等。科学进行病虫害防治,是有效控制蔬菜中农药残留含量、4
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的关键。
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贯彻“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积极推广无害化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通过科学的技术措施,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发生危害的生态环境条件,增强蔬菜植株的抗逆性,减轻病虫的危害。如适时调整植株群体结构,合理进行整枝,促进通风透光,增施磷钾复合肥,增强蔬菜抗病力等。
(二)生物防治。指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抗生素防治病虫害或以各种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可直接取代部分化学农药。一是利用生物制剂防治蔬菜病虫害。如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核多角体病毒等防治蔬菜害虫,用阿维菌素(虫螨克)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斑潜蝇等。二是利用植物源杀虫剂防治害虫。如鱼藤、除虫菊、巴豆、苦参、苦楝等可防治多种蔬菜害虫。
(三)物理防治一是色板诱杀,如黄板诱杀蚜虫、白粉虱、斑潜蝇成虫,蓝板诱杀蓟马等。一般30~80㎡放置一块色板较适宜;二是用防虫网覆盖大棚通风口,有效阻隔昆虫的进入;三是用杀虫灯信息素诱杀害虫。
(四)化学防治一是要加强对蔬菜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选择有效药剂和最佳防治时机,对症用药,适时用药;二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彻底杜绝使用违禁农药;三是严格控制蔬菜的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以确保蔬菜的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四是注意科学合理复配混用,轮换交替用药。
1、病害防治灰霉病、菌核病可用50%的农利灵、扑海因、速克灵等50g加万霉威20g兑水15kg喷雾防治。霜霉病可用5
68%的烯酰吗啉锰锌、54%杀毒矾或72%霜脲锰锌800倍液加有机硅助剂进行防治。若出现死棵现象可采用77%的多宁600倍液进行灌根,或隔3~5天再灌一次稼福乐黄腐植酸液肥等。瓜类茄果类早疫病、炭疽病可用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或咪鲜胺1000倍液等防治。细菌性病害可用72%农用链霉素,或可杀得800倍液防治。白粉病可用50%翠贝、福星、戊唑醇等干悬浮剂2500~4000倍液或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防治。晚疫病可用60%的晚疫净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0%霜疫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疫病可用47%加瑞农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液进行防治。
2、虫害防治白粉虱可用一遍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烯啶虫胺2500倍液或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啶虫脒等农药防治。此外蚜虫、白粉虱可采用“蚜虱一熏净”进行熏烟防治。潜叶蝇可用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斑潜净1500倍液、中保4号乳油1500~2000倍液或40%绿菜宝乳油防治。随着气温回升,各种蔬菜根结线虫为害也逐日增强,宜选用菌线威、阿维线净、米乐尔等的药肥进行预防效果很好。
四、强化实用技术示范推广
(一)有机基质无土栽培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有机与无机相结合、高效益低成本的简易无土栽培全新技术,是当前解决土传病害和土壤盐渍化的有效方法,采用其技术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可全部达到绿色食品要求。各乡镇要抓好该项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确保该项技术示6
范取得圆满成功。
(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特定微生物菌群将作物秸秆发酵,产生CO2、热量、抗病孢子和有机肥料,使大棚内CO2浓度增加,地温、气温、光合效率、有机物含量和生防效果显著提高,土壤孔隙度和生态系统明显改善,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大棚栽培中存在的CO2亏缺、地温过低、病害严重、土壤连作障碍等难题。试验和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投资,增加蔬菜产量,提前上市期,延长收获期,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
(三)微滴灌及药肥一体化技术。微滴灌与常规灌溉相比,具有“两低”“三增”、“四省”的优越性。“两低”是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低、病情指数低;“三增”即增温、增产、增收;“四省”是省水、省药、省肥、省工。应用微滴灌技术能够有效调控棚内湿度,促进大棚蔬菜的增产增收。
(四)喷施光呼吸抑制剂技术应用亚硫酸氢钠能降低光呼吸消耗,提高光合效率,一般可增产10%以上。管理中可分3次喷施,每666.7m2用量分别为5g、10g、15g,对相应水量配成200mg/kg亚硫酸氢钠药液。番茄在第1、2、3花序坐果时喷施;菜豆、豇豆在始花期喷第1次,后每隔7~10天再各喷一次;茄子则要在“门茄”、“对茄”、“四门斗”时喷洒,效果较好。
避雨葡萄春季管理技术
(一)冬季修剪:冬季修剪的最佳时期是树体充分进入休眠期至伤流期前20天,落叶一个月后(12月中旬)即可开始修剪。要根据自身园地的葡萄架式、长势、品种等情况,按照科学的修剪技术要求,确定合理的修剪方案,例如留芽量的确定、留梢长度的确定,千万防止心中无数、出手就剪现象的发生。当年生苗按枝条直径0.5cm修剪,剪去未成熟枝、病虫枝。二年生以上苗按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花芽分化好的品种如藤稔、巨玫瑰、魏可等采用中短梢留2~5芽修剪;花芽分化差及易徒长落果的品种如大红球、巨峰、夏黑等用中长梢留6~8芽修剪,甚至可留10个芽长梢修剪;对于部分花芽分化差的品种如美人指等,尽量留些副梢,可留10个芽以上的超长梢。一月为最佳冬剪期,最迟在2月底前结束冬剪。
(二)整理架材、围篱:立柱倾斜的要扶直固定,横梁断的要调换,地锚松的要重新埋设压实,全园铁丝要绑牢、拉紧;整修、加固篱笆或围墙。
(三)、及时扣棚:
1、扣棚覆膜时间要适时,根据葡萄生长特性及气候特点,一般是在葡萄渡过休眠期后,为最佳扣棚时间。扣棚覆膜时间过早,发芽提前,易受倒春寒影响冻伤。扣棚覆膜时间过迟,则起不到促成的作用。所以,适时扣棚覆膜是促成栽培的首要环节。南方地区促成栽培扣棚覆膜一般在一月下旬至2月中旬进行。塑料膜应选择透光好的无滴膜。
2、棚内温湿度控制。扣棚后,白天温度要维持在20℃-25℃之间,夜间棚温应保持在为3℃-5℃,湿度应保持8
在95%以上。葡萄进入萌芽期,白天棚温应严格控制,防止造成枝条“瞎眼”,出现萌芽不整齐现象;其适宜温度为22℃-28℃,湿度为85%左右。新梢生长期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5℃-28℃,夜间12℃左右。注意适时通风,花期相对湿度在50%左右,其它生长期在55%-60%之间。
(四)春季管理
l、冬季清园。结合冬剪剪除病虫枝蔓,清除架上干枯果穗、卷须,刮除枝蔓上病皮、老皮清扫枯枝落叶、落果,集中烧毁或深埋。剥老枝蔓上的老树皮不要伤及枝干,宜掌握“能剥下则剥,不能剥下则不剥”的原则。
2、修剪结束后,树杆、水泥柱及地面喷施3 ~5度石硫合剂。
3、对主干老蔓剥皮后用石硫合剂与石灰调成糊状后全部洗刷。主干涂刷液一般用石硫合剂原液(或残渣)与石灰1:3配制。
4、春季清园、追肥。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彻底细致全园喷施。萌芽前1~2周,亩施尿素5~10kg或者硫酸钾型氮、磷、钾复合肥15~20kg,硼砂、硫酸镁各1kg,最好结合腐熟饼肥或鸡粪25~30k在定植株两边开沟条施或全园撒施翻耕,结合起沟,沟泥往畦上铺。
5、初露幼叶时,用福星8000-10000倍进一步杀菌。应严格掌握在芽已膨大,出现绒球但未见叶时喷施,石硫合剂展叶后不能喷施,对防治黑痘病很关键。
(四)新栽果树
1、选准品种
选名特优新、市场认可的品种。果树一般8-10年一个周期。(有前途的品种苹果、葡萄、草莓、猕猴桃)。
2、建标准化果园 工作标准化、技术标准化
七位一体:良种--良砧--良苗--良法—良田—良民—良策。
3、精细管理
6.蔬菜土壤管理技术 篇六
植物、土壤及土壤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研究是近年来土壤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有关植物、土壤类型以及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最新研究结果,指出植物的作用因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植物种类、同种植物不同的基因型,甚至同一植物不同根的区域而异;而土壤的作用与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等因素有关;植物和土壤类型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上的作用存在互作关系.不同的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长期连作、大量的.外援化学物质的应用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而施用有机肥、免耕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
作 者:王光华 金剑 徐美娜 刘晓冰 WANG Guanghua JIN Jian XU Meina LIU Xiaob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81刊 名:生态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年,卷(期):25(5)分类号:Q938关键词:土壤 植物 根际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土壤管理
7.蔬菜土壤管理技术 篇七
关键词:大棚,土壤养分,变化,安徽合肥
大棚蔬菜栽培是寒冷地区蔬菜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栽培方法, 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蔬菜大棚特殊的环境条件及与大田差异较大的农业管理利用方式, 使其土壤养分演变有自身规律, 因此掌握大棚种植制度下土壤养分变化规律, 对于防止大棚土壤质量退化、提高大棚生产力、确保大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2,3,4,5,6]。大棚土壤肥料施用量大, 土壤养分状况有自己的特点, 研究大棚土壤养分状况可以指导合理施肥, 使大棚生产真正做到优质、高产、高效、安全, 实现大棚土壤可持续利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大棚土壤施肥概况
试验在安徽省合肥市郊、长丰县、肥东县等地蔬菜大棚进行, 大棚主要种植作物有小白菜、番茄、辣椒、黄瓜、韭菜等。平均每年大棚施肥状况如下:合肥市郊基肥施农家肥9.375~11.250 t/hm2、复合肥750.0~937.5 kg/hm2, 追肥施复合肥375.0~562.5 kg/hm2、大粪3 750 kg/hm2;长丰县基肥施农家肥37.5 t/hm2、复合肥900 kg/hm2、磷肥1 500 kg/hm2;肥东县基肥施复合肥750 kg/hm2, 追肥施冲施肥150 kg/hm2、尿素243.75~262.50 kg/hm2。
1.2 土样采集
在大棚选取5个采集混合土样, 每点分别采集0~10、10~20、20~30、30~40 cm 4个耕层的混合土样, 土样经过风干研磨过筛后测定土壤养分含量。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分别测定土壤全氮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全氮的测定采用半微量开氏法,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采用Na HCO3浸提钼蓝比色法,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采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棚土壤全氮含量变化
大棚土壤全氮含量略高于露地, 一般在1.19 g/kg, 大量施用氮肥是造成大棚土壤全氮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据调查, 大棚内施肥比露地高4~5倍, 导致肥料在土壤中积累。大棚0~10 cm土壤全氮含量与大棚种植年限没有明显关系, 这可能是由于大棚土壤表层养分受施肥活动影响大而造成, 而10~20、20~30、30~40 cm的土壤全氮含量则随着大棚种植年限的增加有累积效应。随着土层加深, 土壤全氮含量呈递减趋势。
2.2 大棚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
大棚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为151.55 mg/kg, 比露地高158%, 大棚土壤磷素大量积累。磷与氮不同, 移动性小, 只有固定而无其他损失, 因而施用的磷大量累积而使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大棚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年限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绝对量与增长量各地区之间有所不同, 原因是磷肥施入量和土壤固定磷的能力不同。大棚土壤含磷量属一般作物富足型, 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明显的表积性, 大棚0~10、10~20 cm土层是土壤速效磷富集区, 土壤底层有可能出现缺磷现象。
2.3 大棚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
露地土壤含钾量少, 表层土壤供钾能力中等, 底层土壤供钾水平中等偏低。一般的露地菜田, 特别是刚从大田改种的菜田, 速效钾供给量往往不足, 可能成为营养供给的限制因子, 需适当补充钾肥。大棚内速效钾平均含量为247.60mg/kg, 比露地高98%, 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棚内施用大量钾肥有关。大棚土壤速效钾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有明显的累积效应。这是因为土壤施用钾肥量高于蔬菜需求量, 从而导致钾的积累。土壤中钾除了由施肥加入外, 还来自含钾矿物分解, 其含量与母质的矿物学组成有关, 土壤上下层速效钾含量差别没有速效磷明显, 这可能是由于土壤中富含水云母, 这类黏土矿物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水解, 矿物层间的钾离子通过同晶置换而释放;此外, 水云母具有大量边缘负电荷, 对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能力较强, 这样可以利用边缘电荷与其他阳离子进行交换, 因而脱钾作用明显, 故其土壤富含钾素。
3 结论与讨论
大棚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高于露地, 养分的消长变化因人为耕作管理和施肥措施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大棚土壤养分随着种植时间延长产生规律性变化, 高龄棚土壤中养分都有一定的积累, 明显高于低龄棚。大棚土壤养分含量剖面层次分部规律为表层高于底层。发生上述现象与大棚内外环境状况以及人为管理措施有关。从环境因素看, 大棚为封闭环境, 棚原生矿物风化强烈, 矿物中离子释放加快;从人为管理措施看, 大棚施肥量相当高, 每年投入化肥量都在1 500kg/hm2以上, 同时还投入大量有机肥, 作物对肥料存在选择吸收, 不能被吸收的成分不受雨水直接冲刷, 则会留在土壤中而产生积累。肥料高投入是土壤中养分增加的一个根本原因。而露地土壤养分含量都比较低, 可能是由于对露地的管理比较粗放, 同时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而可能导致养分大量流失。因此, 在今后农事操作时, 需增施有机肥, 在施化肥时需注意尽量提高肥效, 减少氮、磷、钾的流失, 同时也可实行水旱轮作。一方面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降低土壤含盐量;另一方面又可以大量积累养分, 有利于土壤中有机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由潜在肥力转为有效肥力。
参考文献
[1]高慧, 殷水良, 冯中勇, 等.蔬菜大棚土壤养分变化和盐分累积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2) :6863-6865.
[2]刘长庆, 桑为民.不同棚龄大棚土壤养分年度变化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1, 17 (6) :38-40.
[3]陆利民, 严志衡, 姚春霞, 等.大棚西瓜连作的土壤养分和盐分的动态变化初探[J].上海农业学报, 2006, 22 (1) :113-115.
[4]夏立忠, 杨林章.大棚番茄优化施肥与土壤养分和盐分的变化特征[J].中国蔬菜, 2003 (2) :4-7.
[5]赵德珠, 李春蕴, 周日鑫.保护地大棚土壤养分测定与番茄配施肥措施研究[J].农技服务, 2009 (4) :54, 56.
8.蔬菜土壤管理技术 篇八
关键词 蔬菜;温室土壤;环境特征;施肥问题
中图分类号:S626.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02
在温室蔬菜种植过程中,不合理的施肥不仅会对蔬菜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还会浪费大量的能源,甚至对环境造成污染,如地下水硝态氮污染、蔬菜硝酸盐含量超标、地表水富营养化、大气污染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1]。近年来,在蔬菜生产的过程中化肥的大量使用,致使肥料资源的浪费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对蔬菜温室土壤环境特征变化与施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有效保护温室土壤肥力的对策和正确的施肥方法,是当前温室蔬菜种值企业急需解决一个问题[2]。
1 高量施肥下温室土壤的环境变化
1.1 高量施肥条件下土壤的有机碳变化
与露天的蔬菜田的土壤相比,温室土壤的种植年限不同,其土壤中有机碳(又称为TOC)的含量也不相同,如蔬菜温室的使用年限是1、4、10 a,其蔬菜温室的TOC含量就分别比露天菜田中的土壤增加了31.08%、35.33%、66.86%。此外,随着土层的深度增加,TOC的含量却逐渐下降,据多因素的方差分析表示,不同土层的深度之间其TOC有着显著的差异(P<0.001)。
1.2 高量施肥条件下土壤的N素变化
0~30 cm的温室土壤全N素的含量明显要比露天菜田要高,如温室土壤的使用年限分别是1、4、10 a,其温室土壤中的全N素含量分别是要比露天菜田土壤中的含量增加了25.97%、36.04%以及83.79%,据多因素方差的分析表示,温室土壤的不同土层深度之间全N素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01)。温室土壤中的全N素含量会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却会随着蔬菜温室使用的年限增加而增加,土壤中的全N素变化情况和变化幅度与TOC的变化情况相似,土壤的全N素含量和TOC含量成正比关系。温室地壤与露天菜田土壤相比,土壤中的No3-N含量明显提高,并且是露天菜田土壤NO3-N含量的5.07~12.49倍。随着温室的种植年限不断增长,土壤中的NO3-N在各土层中的含量也会随之上升,而随着土壤的深度增加,各个土层中的N03-N含量却会不断下降,土壤中的NO3-N含量在不同土壤深度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在高量施肥的条件下蔬菜温室中土壤的NO3-N会逐渐向下一层土壤移动,且产生较为明显的积累现象。
1.3 高量施肥条件下温室土壤的pH与盐分的变化
蔬菜温室的土壤和露天菜田中土壤的pH有着很大的差异(P<0.001),温室种植的年限越久,土壤pH值就会越低,并且不同土层之间的pH值无明显差异(P=0.238)。而造成温室土壤pH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对有机肥进行使用,如猪粪、鸡粪以及牛粪等有机肥使用到土壤之后,有机肥会大量的腐解从而与微生物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有机酸类的物质,而致使温室土壤的pH逐渐下降。
2 温室种植中主要蔬菜的施肥技术
2.1 西红柿施肥技术
如果是生产1 000 kg的西红柿,需要用到纯氯3.86 kg、五氧化二磷1.17 kg、氧化钾4.41 kg。如果西红柿667 m2产量为4 000~5 000 kg,则纯氮的使用量在15.4~19.1 kg,五氧化二磷的使用量在4.8~6 kg,氧化钾用量为17.7~22.2 kg。在西红柿苗定植之前,每667 m2应该先施有机肥5 000 kg,磷肥29~51 kg。正常情况下,在第1批西红柿果长到有乒乓球大时,就可以进行第1次的追肥,每667 m2土壤应使用纯氮4.9~6.1 kg,氧化钾6.1~6.9 kg。而第2次追肥应是在第1批西红柿果即将采收时,第2批西红柿果长到乒乓球大的时候进行,每667 m2应该使用纯氮4.9~7.1 kg、氧化钾6.1~7.9 kg。第3次追肥应该在第2批果实即将进行采收,第3批果实长乒乓球大时进行,每667 m2土壤应该使用纯氮5.1~6.2 kg。氧化钾6.3~7.1 kg。
2.2 甜椒施的肥技术
一般来说,要生产出1 000 kg的甜椒,需使用纯氮5.3 kg,五氧化二磷1.3 kg,氧化钾6.5 kg,如果甜椒667 m2产量是4 000~5 000,则需要使用磷肥29~401 kg。在结束甜椒蹲苗之后,第1批果实长到与核桃差不多大时,可开始第1次的追肥,每667 m2使用纯氮5~6 kg,氧化钾6~8 kg,当进入即将采收第1批果实时,第2批果实与第3批果实继续长大,以及第4批果实开始落花着果时,就是甜椒施肥的高峰期,应该马上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 m2应该使用纯氮6~7 kg,氧化钾7~8 kg,之后过15 d左右开始第3次追肥,肥料的使用量与第2次相同,再隔15~2O d,开始第4次的追肥,肥料的用量与第1次追肥的用量相同。
2.3 茄子的施肥技术
如果要生产1 000 kg的茄子,需要使用纯氮3.2 kg,五氧化二磷0.94 kg,氧化钾4.5 kg。如果茄子667 m2产量是4 000~5 000 kg,应使用纯氮12.8~16 kg,五氧化二磷3.8~7 kg,氧化钾18~22.6 kg,在茄子苗定植之前,每667 m2应先使用有机肥5 000 kg,磷肥25~35 kg。当第1批茄子果实找到达到“瞪眼期”(花受精后子房膨大露出花萼时称为“瞪眼”)时,果实会迅速的成长,这个阶段就应该进行第1次的追肥,每667 m2应使用纯氮4~5 kg,氧化钾6~7 kg。当“对茄”果实开始膨大,“四母斗”逐渐发育时,是茄子施肥的高峰期,这时可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 m2应使用纯氮5~6 kg,氧化钾6~8 kg,在第2次追肥15 d之后,开始第3次的追肥,肥料的使用量与第1次相同。
3 结语
综上所述,蔬菜温室的土壤的pH随着蔬菜温室的使用时间而变化,土壤使用的时间越长,其土壤中的pH就会越低。而温室土壤发生酸化,主要是大量的对有机肥与化肥进行使用造成的。因此,对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使用,能够有效保护温室土壤,提高温室蔬菜种植的产量。
参考文献
[1]毕桂霞.温室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2012,9(5):77.
[2]钱彬,翟怡婷,宋元林.配方施肥的誤区及温室施肥技术[J].中国果菜,2013,12(10):13-16.
【蔬菜土壤管理技术】推荐阅读:
焦作市朱村矿蔬菜及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分析11-20
油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01-28
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12-23
化工企业土壤管理制度09-27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01-19
大棚蔬菜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1-10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技术12-23
大棚蔬菜高产栽培技术论文01-24
蔬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11-30
土壤检测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