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方案

2024-07-28

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方案(精选12篇)

1.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方案 篇一

学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及效果的重要途径。为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激励和改进功能,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探索建立具有中职特点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特制订本方案。

一、评价的主要原则

1.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力求建立既体现中职教育教学规律,又有利于师生平等交流的简便易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形式。

2.坚持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校教学督导组评价相结合,实行以学生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为辅,教学主管部门核定评价结果的运作方式。

3.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定性指标要素转换成直截了当的用语,通过设等赋分把应答式定性阐述的等次结果转化为相应的分数,实现评价结果的量化。

4.坚持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质量优秀奖评定相结合,以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为主要依据实施教学绩效奖励,探索建立精品课程评价机制。

二、评价的指标体系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以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评价客体,学生和教师(含本人、同行和督导组)作为评价主体,针对不同评价主客体的性质特征,分别制订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附件)。

三、评价的实施办法

1.每学期开学第9-10周,教务科对本学期开设的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发放学生课堂评价表,对所开设课程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表按甲、乙、丙、丁分别对应100、80、60、60分以下的标准,转换成分值,乘以相应的权重(详见评价指标体系)取平均,即得到该门课程的评价得分(四舍五入取整)。开学第12周,教务科汇总学生评价得分结果,并将学生评价的结果和意见书面反馈至各课任教师,同时并将优秀和不及格的课程反馈给各教研组和学校教学督导组。

3.各教研组和学校教学督导组对学生评价为优秀和得分低于60分的课程,根据其教学进度自行组织同行和督导组成员进行评价打

分,并于学期结束前汇总评价得分结果交教务科。

4.学校教学督导组除进行以上评价外,每学期还仍继续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听课和抽查,填写督导组听课评价表,该结果连同学生评教一起作为学校核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和评定教学优秀奖的参考和补充。

5.每学期末教务科组织学生班干部按照评议问卷的指标要素,召开一次学生评教座谈会,座谈会的评价结果作为核定课程优秀和不合格等级的修正参考依据之一。

四、评价结果的核定与应用

1.评价结果最终以等级形式记载,90分及以上为优秀,70-90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59分及以下为不合格。

2.学生评价得分在60-90分的课程,以学生评价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不再进行修正和复核。

3.学生评价得分为60分以下或优秀的课程,由教务科汇总督导组和同行评价得分,按5:3:2的权重对应学生、督导组和同行的评价结果,核定优秀或不合格课程。

4.实施学生学习绩效加分,授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对应课程的各种技能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成果的(含校外各级体育运动会组团组队的比赛),依据获奖的级别及取得的名次,给予该教师相应课程的评价加分(此加分需由任课教师申请,报教务科批准备案),依次按省级、市级、镇级和校级的一等奖对应5、4、3、2的分值加分,二等奖及以下奖项依次比照一等奖按每等降低0.3分后的分值加分。但该项累计加分最高不超过10分。

5.实施课程教学评价与日常教学情况挂钩,日常教学中出现较大教学事故的课程,该门课程的评价结果相应降低一等;出现严重教学事故的,该门课程的评价结果相应降低二等。并取消该门课程任课教师参评教学质量优秀奖的资格。

6.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本人,作为教学质量优秀奖和精品课程评定的主要依据。

7.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为不合格的课程,要暂停任课教师该门课程的教学,限期整改,经考核达标的,准予试教;第二次评价仍为不合格,又无其他课程讲授的,将调离教学岗位另行安排工作,直至解聘。

教务科

2006年10月17日

2.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方案 篇二

中职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中职学校的生命线,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系着中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管理是中职学校管理的最主要任务和内容, 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机制的创新。随着初中毕业学生人数的急剧下降, 在新形势下, 为了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需构建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实施教学质量的全面管理, 有力促进和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教学现状

1.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待提高

经过调查发现, 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普遍素质较差,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多数学生极度厌学, 教学没有成就感;缺乏激励机制, 教好教坏一个样;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 无法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教学完成情况。

2.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1) 纯理论课教师或纯实习教师从事一体化教学

理论课教师在实习课题的组织、安排和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需要提高;实习指导教师在理论教学内容的组织、讲课的技巧、授课语言、板书等方面需要加强。

(2) 改教学科教师

由于学校专业设置的变化, 有些专业教师不得不跨专业改任新课程教学, 在教学中对新的课程及其相关知识需要有一个熟悉和加强的过程。

(3) 新从事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

由于教学经验比较缺乏, 教学中知识点的把握、课堂的管理方法并不十分合理, 并且与学生交流少, 教学效果比较差。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校可以创造一些条件, 关键是教师要有自我提高的意识和动力。

3.学生文化基础差且普遍厌学

中职学校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 由于生源减少和高中的扩招, 生源质量严重下降, 所以招进来的大部分学生只能算“名誉初中毕业生”, 他们根本不具备初中毕业生的文化知识素养, 厌学的情绪早已养成, 逃学、上网、上课睡觉、抽烟、打架、顶撞老师这些不良习气较为严重, 给教学及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着眼, 发展要以人为本, 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使教学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要从合理可行的管理机制入手, 而合理的管理机制要基于“人”, 这里的“人”就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 如何让教师充分发挥潜能, 努力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激励机制必不可少, 激励机制的实施则要依赖于准确的教学评价, 因此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二、教学评价的内容和组织

1.教学评价的内容

(1) 教学过程

其主要内容为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授课计划的制订。应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标准, 建立合理、可行的授课计划;根据学生质量和自身设备情况以及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 选定适合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并加以组织。涉及到理论课教学质量、实训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使用、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

(2) 教师的教学水平

主要为任课教师个人素质, 包括思想品德、思维品质、业务素养、治学治教品格、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科研学术活动成果等方面。

(3) 学生学习状况

主要为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课堂纪律以及学习成绩等方面。

(4) 教学考核

其主要为课程合格率和优秀率、毕业生二证合格率和优秀率、学生各项竞赛获奖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

2.教学评价的组织

建立由学校、教务处、教研室构成的三级教学评价组织, 根据管理的职能, 在不同层面上实施教学监控和教学评价。校务会是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决策机构;教务处是教学评价的执行中心, 起制订计划、组织协调、过程检查、分析反馈作用, 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教研室是最基本的教学管理单元, 也是教学评价体系中最基层的组织。

三、教学评价的方法

1.教学过程评价

教学过程的评价必须收集每位教师的教学信息, 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 通过日常教学检查和阶段性教学考核对教学秩序进行检查和考核。

日常教学检查就是指常说的“日查、周检、月考”。“日查”指教师每节课应该检查班级学生的上课情况并填写教学日志, 教务处每日对教学情况进行巡查, 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日志进行检查, 学校领导不定期对教学进行抽查;“周检”指教研室每周检查教师教学教案及相关教学资料;“月考”指每月对教学人员教学情况进行一次考核。

阶段性教学考核是指学期初对教学计划、授课计划进行检查;期中对教学情况分专业和课程进行抽查, 教务处通过组织听课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测试, 形成教务处总体评价, 并对教案、作业和实训报告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期末进行各教学课程的考试, 检查课程合格率, 检查教案的各个环节并给予定量评价, 检查作业和实训报告的完成量和批改质量, 也给予定量评价。教研室教学信息反馈, 由教研室对所有教师进行学期教学的总体评价。学生教学信息反馈, 通过学生反馈的意见掌握老师的教学状况, 建立学生对教学意见反馈的渠道, 并在期中和期末组织学生评教。

2.教学手段的评价

为鼓励教师使用各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教学手段的评价应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提倡使用挂图、模型、示教板、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鼓励教师使用自制的挂图、模型, 要求教师达到办公自动化初级水平, 并能制作简单课件。

3.教学评分

评分是准确、直观反应教学状况的最有效的办法。日常教学可以采用基分制, 即给一个基本分, 通过检查发现的教学中的不足, 则要相应扣除一定的分数。阶段性教学考核采用积分制, 即每一个检查项目确定等次并获得相应的积分。教学手段及教研成果采用奖分制。

四、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缺乏横向可比性, 给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带来一些困难。有些课程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开, 一名教师任教;专业课之间的难易程度有很大差异, 在没有横向对比的情况下也很难公正评价教师的教学。

各班学生差异很大, 而学生的状况直接影响教学, 因为“教”与“学”是分不开的。如果一个老师教两个班, 教学结果有很大差距, 也很难做出评价。

五、教学评价体系中相关制度的完善

1.听课制

校领导、教务处、教研室及全体老师相结合的听课制。校领导主要进行随机听课和重点对象听课, 重点对象主要是教务处正副主任、教学反应较好和较差的教师。

教务处对新任教师要进行听课, 反映教学较差的教师也应进行听课, 教务处负责人对所负责专业、课程教师听课。教研室对教研室所有教师组织听课, 并给予评价。所有教学人员都要对本教研室任课教师听课, 并形成个人评价。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优秀, 仅靠教师在一次课上的表现显然是片面的, 所以以上不同层次的听课不应在同一次课内实现。

2.学生评教制

平时要求学习委员记录教师每次教学的情况, 每周进行一次汇总, 并注意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每学期期中召开学生干部会, 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并反馈给教师本人, 重大的、大众化的问题在教师大会上公布。期末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由学生作为课程教学评估的主体,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在学生问卷调查方面, 为确保学生评价的客观, 教务处调查时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 每班发放一定数量的问卷。

3.新任教师考核制

新任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前提下, 由教务处组织进行试讲, 并现场提问, 由教学督导组和相关教研室主任参加评审, 考评通过进入试用期, 试用期内由教务处对新任教师进行听课、对教案和作业实训报告检查、听取班主任和学生意见, 给出综合评价, 考评通过者留用。

4.首位奖励制与末位督促制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 根据对教学人员的考核结果, 改变过去单纯的末位淘汰制, 大力宣传表彰优秀教师, 对排名居于首位者, 予以张榜公布。

考核排名末位者, 给予谈话诫勉, 强制要求学习提高, 减少上课时数, 在优秀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经考核合格后再次正常上岗教学。这样对教师个人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使得在岗者不敢懈怠, 待岗者努力学习。

摘要:教学管理是中职学校管理的最主要任务和内容, 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体系,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能力导向的职业学校教学评价 篇三

第一,能力导向教学评价的目标。能力导向评价源于工作岗位对于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能力预期,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社会用人单位注重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可转换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具体到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多寡。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评价的导向性非常明确,即职校生所应该拥有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前已述及,教学评价是对职业学校教学进行的价值判断以及对教学活动表现形式的评价,即依据教学目标和标准,在系统、科学、全面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教学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质量做出判断的过程。在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教学目标及其判断标准。传统的知识导向型教学评价是关于学习的评价而不是为了学习的评价,因而较为片面且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特质,致使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类似于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用人需求。而能力导向的教学评价则不一样,它仅仅围绕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大目标展开,可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在具体的教学评价实践中,能力导向教学评价方法鼓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等)都参与到教学评价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价“支持教学”和“共求进步”的指向。

第二,能力导向教学评价的流程。能力导向教学评价的流程有评价准备、正式评价和修订改革三个阶段。首先是评价准备阶段。一方面要做好资料准备,包括自我评价、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认识,以及对评价组织机构的要求等。另一方面要做好组织准备,确定参与评价工作的人员以及评价目标、任务、内容和日程的安排;其次是正式评价阶段,这是评价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管理方案形成的过程。主要工作是运用综合调查或专题调查方法,就教学活动的现状和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或混合方法进行分析,确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找出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整改建议;再次是修订改革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他们修订教学方案并把方案落到实处。

与惯常的直接由教师教学行为结果反映其教学效果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同,能力导向的教学评价方法评价的教学效果,是通过学生在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教师不再是教学评价绝对的主体,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这种评价体系的转变不仅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改变。这种评价方式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可以站在自己的需求和立场上去思考教学效果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相关能力的提升是与教学过程同步进行的,也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时的调整和改变,从而使得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其提升教师和学生双方能力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监控作用。

4.学校评价实施方案 篇四

为推动我学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客观准确地评估学校管理水平,现根据教育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精神,结合我学区实际,制定如下工作评估标准。

本标准共分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后勤工作等四个方面。学校评估分值总分为500分,德育工作150分,教学工作150分,教科研工作100分,后勤和安全工作100分。

A、常规评估项目

一、德育工作(150分)

德育工作评估分为“少先队工作量化评估”和“班主任工作量化评估”,班主任工作占100分,以学校各班级班主任工作的平均分计入学校班主任工作分值中。

1、少先队工作(50分)

(1)计划的制定及活动的开展情况:每学期有具体的工作计划与总结,每月开展一次富有教育意义的少先队主题活动,要有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及过程记录和小结,并做好材料收集。

(2)少先队的组织及阵地建设:建立和健全少先队的组织,定期召开队干会议,设立红领巾监督岗。按要求开通红领巾广播站,定期刊出校级板报。严格升国旗制度,正常开展两操活动。

(3)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展队前教育,上好队课,适时组织入队仪式,红领巾及队干标志佩戴正常。校园内须张贴《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学习和直觉遵守《守则》、《规范》,督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优秀少先队干评选标准、三好生评选标准、校风校纪校貌管理制度。

(4)宣传工作:按《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及时上报材料(电子稿、图片)。(5)材料归档:认真做好少先队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

2、班主任工作(100分)

(1)计划与总结:学期初有班队计划(计划详细、措施具体、目标明确),期末有班队工作总结。

(2)班级组织与制度:班级有组织机构及名单和班级管理制度(队干名单、各小队名单、卫生监督小组名单、班风班级监督小组名单,优秀班干队干、三好学生评选标准、班风班纪管理制度,内容包括红领巾佩戴,教室、卫生区卫生,学校、教室公物设施等)。

(3)教室布置:按要求刊出板报,除常规教室布置外能做到新颖独特、体现童趣,富有创新意识。

(4)活动与辅导:按班队工作计划要求开展班级活动和主题班会,上好晨会课,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5)家校联系:每学年要积极、主动召开一至二次家长会和家访工作。(6)班队工作实录:详细记录对学生的培优扶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和班级现象及处理方法。

二、教学工作

该项评估分教学常规、教学成绩、教师出勤三个方面。由教务处负责具体实施。

1、教学成绩(100分)

各校教学成绩以本学校所有教师在学年末检测成绩统计中实际得分的平均值为本校成绩。按排名确定各校量化得分。

2、常规教学(30分)

(1)计划得分:学校工作计划、教务工作计划、教学计划。

(2)教学过程得分:包括教案(含教学反思)、作业批改、检测和分析、辅导等。

(3)各项总结得分。校务总结、教务总结、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等

(4)教师读书情况得分。

以上项目的得分依据:一是学期中的教学常规检查(受检查教师得分的平均分),二是学期末的材料验收(按材料的品种数赋分),期中和期末各占50﹪。

(5)课程开设情况得分:用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了解各校课程开设情况。违反中心学校课程开设计划的每项扣1分。

各校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得分的平均分为学校常规工作得分。

3、教师出勤(20分)

中心学校统一制定作息时间,各校严格按作息时间记录教师出勤情况。依据各校记录评估分数。此外,中心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会议的出勤也计算在内(教研活动出勤情况在教科研项目里赋分)。两项得分之和为各校分数。每人缺勤一次扣除1分。

教师出勤的分值以学校为单位计量。

三、教科研工作(100分)

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得分为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得分的平均分。

1、教研活动参与情况分。此项为每校每位教师设50分,根据教师参与情况赋分。

2、教研成果分。此项分值为奖励分,根据具体赋分标准加分,每位教师最高可得50分。

(1)论文发表

在CN刊物及学术团体(如获等次奖则对照县级等次奖赋分)上发表,按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分别加5分、8分、10分、12分。

(2)论文获奖

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论文评选中获奖的:县级一、二、三等奖,获得5分、4分、3分。市级一、二、三等奖,获得6分、5分、4分。省级获得一、二、三等奖的,获得10分、8分、6分,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获得15分、10分、8分。

(3)承担公开课教学任务,并取得显著教学效果的。按校级、片级、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分别积分3分、4分、5分、8分、16分、32分。

(4)获得各级教学评比奖项的,参照论文获奖分值赋分。

特别说明:承担上级要求的各级各类教研交流并作为代表发言的,其发言稿按照论文奖励分值的标准分别赋分。承担各级课题研究并结题,课题组成员分

别按照论文发表项的加分标准赋分。

四、后勤及安全工作(100分)

1、机构健全,责任明确,层层签订安任全责状(根据材料及平时工作酌情打分)。(10分)

2、有安全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案,经常组织安全检查,每学期开展安全教育8次以上,无安全隐患(查看材料酌情打分,存在安全隐患扣10分)。(20分)

3、食堂整洁卫生,从业人员健康、穿戴整齐(10分);

4、校园内无放养鸡、鸭、猪、羊等牲畜现象(10分);•

5、实行学生在校期间的封闭管理,上下课楼梯拐角有人值守(10分);

6、校门口设置警示牌,学生放学统一组织路队,并有老师护送(10分);

8、规范使用生均经费,建立收支账目,经费用于教学设备添置和学校后勤保障(10分);

9、妥善管理学校财物,有财产登记,保管完好,损坏及时维修,有维修记录(10分)。

B、特殊扣分项目

1、学校师生有违纪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县以上行政、司法机关处理的,每例减10分。

2、教师体罚学生,每发现一例扣10分,因教师体罚学生受到处分的扣20分。

3、不按时完成中心学校各科室布置的任务、报表不及时、不准确,每缺一项倒扣5分。

C、一票否决项目

1、学校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发生集体上访、罢考、罢课等严重影响学校稳定的事件,以及教师违规收费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

2、有乱收费行为的。

出现上述情况的,不管学校其它方面评估得分多少,一律取消学校评估前三名的资格。

D、素质教育成果奖。

1、在中心学校组织下,学生在各级活动中获奖按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分别加5分、10分、15分、30分。

2、各校宣传报道经中心学校统一上传,被县、市、省、国家媒体采用分别

赋5分、8分、16分、32分。

3、以上奖项中,涉及同一类别或同一活动中获奖的(发表采用的),以最高奖项加分的方法赋分。

E、本实施方案最终解释权归高士中心学校

5.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方案 篇五

(2009--2010学年)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为积极推动我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加快基础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从而达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综合素质评价应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具体指标应包含中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等非统一考试科目中的实际表现,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水平。主要评价指标:

(一)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1

(二)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四)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五)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成长、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四、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机构。

中小学校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组,其成员应有广泛的代表性,由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评价工作组负责

制定评价工作的实施细则与具体程序,对校内各班级评价过程进行指导与监督,接受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解决评价工作中的问题。

五、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程序。

学校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完成自评;指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互评;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协调社会各界参与考评;校长进行综合评价;向学生和家长反馈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七、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评定。

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包括综合性评语和等级两部分。综合性评语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评语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等级是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作出评价,综合素质的六项指标,均采用“优秀”(A)、“良好”(B)、“合格”(C)、“不合格”(D)四个等级。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之一。6项评价考核指标中,凡达到4项合格(C),即达到综合素质评价毕业标准。

八、综合素质评价的成绩公布。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等应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解释并公示。评价结果应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如有异议,学校评定工作委员会应进行调研与处理,并可组织复评。

九、综合素质评价的质量检查。

学校的评估在区教育局的监督下进行,及时纠正各种违背公正、全面、科学原则的做法,严肃查处评定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十、综合素质评价的保障机制。

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大事,我校加强领导,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制定具体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强化纪检监察,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规范,树立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社会形象,坚决反对和抵制不正之风,构建诚信的运作机制,严防发生舞弊事件,严肃处理各类违纪违规人员。

学校

6.阿堡寨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案 篇六

为了建设我校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切实增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推进全体教师师德建设,结合《铜川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组长:王秉胜

副组长:张花妮

成员:杨博强杨振张科社汪显杰陈蓉评价原则

(一)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客观、透明、规范的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二)坚持师德评价与业绩考核并重,以评价教师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工作业绩为主;坚持平时评价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以平时评价为基础,通过综合考查评价,确定等级。

二、评价内容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规定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方面。

三、评价程序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每学年开展2次(每学期开展1次)。按教师(含学校领导)自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互评、领导互评五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自评(10分):教师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和评分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打分,并提交一份师德自评总结,由教研组长和政教处审核同意后,交学校评价领导小组。

(二)学生评价(40分):由学校教学处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利用班会等时间向学生发放师德评价赋分表,由教师任教班级所有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小学低段采取口头征求意见进行评价。被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按照回避原则不参与组织学生对自己评价的相关工作。

(三)家长评价(15分):由学校政教处负责统一组织实施,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发放师德评价赋分表,由教师任教班级所有学生家长对教师进行评价。被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按照回避原则不参与组织学生家长对自己评价的相关工作。

(四)教师互评(20分):由学校教学处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利用全教会统一进行。

(五)领导评价(15分):由学校评价领导小组通过学校行政会进行评价。

学校评价领导小组对各层次的评价进行归纳汇总,换算分值,按照“综合得分在90分及以上的,定为优秀等次;综合得分在80—89分的,定为良好等次;综合得分在60—79分的,定为合格等次;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的,定为不合格等次”研究评定结果,及时向全体师生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后将结果报区教育分局。

四、结果运用

师德评价结果记入学校教师师德师风档案,作为教师资格证书定

期登记、岗位聘用、续聘解聘、职务晋升、绩效工资分配、培养培训、表彰奖励、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师德评价连续两年不合格的教师,视情况予以调整岗位或待岗,直至解除聘用合同。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师德评价直接定为不合格等次,并在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岗位聘用、续聘解聘、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1)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或传播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思想观点的;

(2)有违法乱纪行为,依法受到相应处罚的;

(3)擅自脱离工作岗位,或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的;

(4)在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组织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敷衍塞责,造成责任事故的;

(5)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行为的;

(6)组织学生集体订购、推荐或暗示学生到指定的商场、书店购买学习用品或教辅资料等,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7)向学生或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有价证券的;

(8)组织、参与有偿家教或有偿补课,或擅自在校外其他教育机构兼职、兼课并从中获利的;

(9)工作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

(10)有其他严重损害教师形象和声誉行为的。

附:

1、铜川市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内容。

2、铜川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登记表。

3、铜川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赋分表1、2。

7.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方案 篇七

中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明确指出: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并多次强调与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相关的内容。具体来讲, 要“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 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进一步来说, 我国要逐步形成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基础教育监控网络, 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

一、现有的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1) 评价对象上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主要采取抽样的方法, 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集中测试来评价一个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情况, 例如PISA采取矩阵抽样的方法在每个国家 (经济体) 抽取4500至10000人作为评价对象。但在实际情况中, 由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差异, 势必造成抽样的误差, 无法准确反映本国、本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真实情况。

(2) 评价工具上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所选用的工具, 主要是由相关组织部门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开发的评价试题和练习经过检测后编制的试题册。由此所带来的是:评价工具试题的有限性与工具开发的高成本。首先, 每一次的评价结果都是以一次评价获取的数据为依据, 每次评价时的试题容量必定有限, 同时, 不同地区接受同一测试也有失偏颇, 能否全面准确测出学生的真实情况有待考虑;其次, 评价工具由专家组通过前期编制, 以及后期反复检测最终编制成试题册, 成本较高,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难以承受。

(3) 评价的时间跨度

现有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主要是每3到4年进行一次, 如NA-EP是每四年进行一次, PISA每三年一轮, 因此很难针对学生的基础教育质量进行连续的监测, 存在时间上的跨度。

二、利用校本考试成绩评价的优势

校本考试是学校根据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 结合教育教学计划所进行的阶段性考核, 例如单元检测, 期中、期末考试等。校本考试考核范围广泛, 涵盖学生接受的所有课程内容;其次, 以单元检测为例, 学生进行完某一阶段的学习内容, 会及时的对该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不存在时间上的断续。因此具有广泛性、针对性、时效性等优点。

除此之外, 每个学校在学生学习期间都会有大量的阶段性考试数据, 如果弃之不用将造成数据信息的极大浪费。利用校本考试数据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不需要进行专门的抽样及试题开发, 成本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总体来说, 利用校本成绩进行教学评价, 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准确性强, 并与我国当前形势下的基础教育现状相适应的特点, 可以预见, 将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三、利用校本考试成绩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

由于试题的难度存在差异, 比如某位考生在一次考试中获得了高分, 但是下次考试难度提高后, 即使其能力有所提升, 但可能考试成绩也会下降, 因此不能简单的通过原始分数的对比评价其学习质量, 另外, 由于作答时存在考生猜测等因素, 使原始分数具有一定的误差。而通过一种新的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 (IRT) 的指导, 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IRT理论即项目反应理论 (Item Response Theory, IRT) , 是一系列心理统计学模型的总称, 用来分析考试成绩或者问卷调查数据。这些模型的目标是来确定的潜在心理特征是否可以通过测试题被反应出来, 具有被试特质水平不依赖于被试样本的代表性、被试能力计算不依赖于测验项目组的特点。使用项目反应理论计算出的学生能力值, 不会因为测量内容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 无论测验难易程度如何, 同一水平考生计算出的能力值是稳定的。

若我们计算每次测验中考生的能力值, 分析其变化趋势, 即可以得出该校、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 对考生的真实能力变化进行跟踪研究。例如, 在连续几次测验中, 学生的能力值曲线呈上升趋势, 则可以认为学校近期的教学质量是有所提高的。另外, 通过分析研究某一学生的能力值曲线还可以发现该生哪一部分内容没有掌握完善。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对学生能力值的计算是不需要花费太大成本的, 同一估算方法经过简单修改后几乎适用于任何类型考试。

摘要:如果把中考、高考成绩看做是中学生学习成就的一次终极性评价, 那么中学生在校期间所参加的由学校自主进行的各类阶段性测试成绩就可以被认为是中学生学习成就的过程性评价。我们可以将由学校根据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 结合教育教学计划所进行的阶段性考核评价结果定义为校本成绩。校本成绩因其具有广泛性、时效性、针对性等特点, 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教学评价,校本考试,项目反应理论

参考文献

[1]戴海崎, 刘启辉.锚题题型与等值估计方法对等值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2, 34 (4) :367-370.

[2]罗照盛.项目反应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80

[3]漆书青.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01-215

[4]李峰, 朱彬钰, 辛涛.十五年来心理测量学研究领域可视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 2012, 07:1128-1138.

[5]熊江玲.经典测量理论、概化理论及项目反映理论比较研究[J].求索, 2004 (04)

[6]尹秋莲, 王涛.香港高考校本评核的运用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09:62-65.

8.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方案 篇八

【关键词】英语课程 教学评价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11-01

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研究是指關于职业学校与“英语”教学有关的因素,是为了确保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开展,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的保障。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分为制约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三个方面。

一、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教学评价的制约机制

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教学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已得到英语教师的认可,评价体系的制定也在逐步完善。但在评价体系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协调的制约因素。

1.制约学生自我评价的因素

学生自我评价来自学生对学习的“自省”,是对自己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参与意识等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自我保护意识和优点夸大意识而产生偏差,严重制约了学生自我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2.制约学生相互评价的因素

学生相互评价可以起到“镜子”和“激励”的特殊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交流;该评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生动性,也颇具刺激性。但因学生经验不足、缺乏英语专业知识、不成熟、对同学缺乏负责精神而产生偏差,有的同学甚至报复对自己提出意见的同学,造成偏激评价,严重制约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制约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因素

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及时而生动的,是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评价的主体是经验丰富且专业的教师,所以更应该重视,是主要的评价方式之一。但也因评价的及时性,会对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评价缺乏准确性。

4.制约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评价的因素

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一般是在学期、学年结束时,为判断学生对英语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活动效果而进行的评价,该评价只注重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评价缺乏即时性而造成评价缺乏生动,对已产生的结果(发现的问题)无法纠正。

5.制约教师自我评价的因素

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对教学的“自省”,对于改善教学、提高教师责任心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该评价是一种辅助性的评价方式,然而由于存在着教师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对评价结果会有一定的偏差;同时教师自我评价也不直接面对学生,而是通过自省、自评、自我总结的方法对教师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效果等进行的自我评价,这也制约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6.制约教师互评的因素

教师间的相互评价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同行之间进行的业务性评价。该评价的主体和客体都是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同行评价是专家间的评价,在评价的业务基础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在评价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评价结果的作用,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个人利益等因素制约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公平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除了以上因素外,还有一些教学行政机构和教学管理部门,他们或多或少的也制约着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正常运转。

二、中职英语课程教学评价的保障机制

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首先需要明确英语课程评价主体的职责,才能在评价的过程中不发生偏差,才能确保评价的有效完成,才能为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的、有力的依据。

1.明确课程评价的职责。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评价职责,应该有明确的规定,评价主体才能开展各自的课程评价活动。为了避免以上制约因素,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课程评价的中介组织(如:托福考试等)。而大量教育信息的获得,单纯地依靠教育行政的力量或学校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托市场化的教育中介机构来完成。从而有效消除单纯行政指令式管理带来的僵化现象。

2.从评价的另一个主体——学生自身问题的解决。学生自评、互评时动机和思想意识问题,每个评价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对照课程评价体系标准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效,对促进相应课程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充分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作用。在课程评价体系中,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评价的主角,但由于教师长期是作为被动参与者或者是作为评价对象出现的,教师在课程评价中的权利和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变过去教师单纯地作为课程政策和方案的执行者为课程的审视者和评价者,不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身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在课程结果评价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自身能力都会有一个整体的认知。通过民主、公开的参与过程,课程评价体系才会步入课程开发的常规体系,为课程科学改革提供有力依据。

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

英语课程教学评价是作为展示被评价者自我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成绩,使评价活动成为一种激励手段,促进学生健康向上个性的形成。其次是被评价者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有助于激发内在动力,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对发展和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三是采用导向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是教学思想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催化剂。

课程教学评价能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为学校的英语教研提供新的教研价值和研讨平台。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

职业学校英语课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英语课教学评价机制要反映出英语课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进行适时修订。从而更好地发挥英语课在职业学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华.《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1期

9.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方案 篇九

管理评价活动方案

一、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评价的理论基础

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居于完全主导的地位。在学校中,教师对学生具有主要的影响力。就实践教育目的而言,家长与教师都是以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立场应该是一致的,只是彼此实践教育的手段与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所以,家长与教师应互为协同,共同致力于教育,建立起“教育伙伴”关系。

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评价的途径——成立“学生家长会”

“学生家长会”代表家长扮演着学校教育“合作伙伴”的角色,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建立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监督学校的办学绩效。

三、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评价的意义

通过家长参与学校课程的评议,使家长有机会和教师、学校进行双向沟通,协调出最有益于子女的教育,这相对于传统上家长只能在教学完毕后回应校方而言,有助于减轻课程教学进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对于整合家长的人力资源,促进教学品质的提升有积极的意义。

四、实施方案

1、成立学生家长会。

2、学生家长会由学生家长选举产生。

3、成立学生家长会领导班子。

4、学生家长会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评价,发现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学校提出意见或建议。

10.中职学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篇十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利用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教学评价逐渐被世界各国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所重视,其价值指向引发了教育理论者的广泛思考,进而推动了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变革。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加之本身“职业”特殊性的限制,他不同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中有较成熟和较完善的教学评价模式可以应用,加之各地各校虽有所探讨,但基本上是“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缺少成功的、可在中职类学校推广的教学评价模式,因而探索和建立科学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中职学校教学评价的现状

笔者通过对省内二十余所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模式或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尽管大都重视并初步建立了教师教学评价模式,但执行效果不尽人意,多数达不到应有的评价目的。究其根源,因其评价模式未能摆脱普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的羁绊,导致评价结果不尽科学、合理。具体表现为:

(一)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不少学校仍以传统的学业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方式虽能够鼓励教师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完成教学目标,但存在较大缺陷:一是忽视了职业学校课程间难易差异和考核方式上的差异,简单地用一个标准进行评价显然不尽合理。二是忽视了教师教学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映在备、教、辅、改、考、管、研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程度及质量上。教师平时的教学行为与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虽有内在的因果关系,但学生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教师平时工作投入的全部产出。如果重终结性评价而轻过程性评价,可能导致教师只重教学而轻教研。三是不利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都在探索和改革有效的教学模式,如工学结合、模块化教学、“双元制”、“CBE”(能力本位)模式等,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显然不适合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重教学效果的评价,轻育人效果的评价。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两者兼顾。如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评价指标,而弱化或忽视了学生在做人处事、品行修养及人格完善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这样可能会导致教师走向管教不管导、重教书轻育人的误区,教育评价也失去意义。

(三)重奖惩性评价,轻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的主要特征是以行政评价为主,教师被动接受,很少参与;评价目的主要是通过奖优罚劣,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而发展性评价则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注重教师的个人、伦理和专业价值;关注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实现了评价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共识;其目的主要强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倡导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奖惩性教学评价与发展性教学评价并不是相互独立或相互排斥,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两者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重教师教学效果评价,轻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社会评价。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教学因素,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成绩,而不考虑课程本身的地位和属性,忽视了该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中的作用。因此,学校对教师教学评价指向往往与社会的认同不一致,校内的评价制度与社会的评价标准、方法脱节,这样将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合格学生得不到社会认可。

此外,有些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制度在“投入”评价和“产出”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等关系上处理不够合理,有的教学评价模式过于抽象或复杂、可操作性不强等等。

二、中职学校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发展的“催化剂”。中职学校教学评价模式的确立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求以真实可靠的资料为依据,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公正严谨地评定。

2、科学性原则。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全面性原则。教学评价要树立全面观点。教学是多要素组成的“双边”活动,对其评价要从育人的整体发展功能出发,从培养“既能行动又有思想的人”出发,判定教学的综合性价值。

4、激励性原则。要求评价的结果能够激励教师和学生改进不足,自我提高。

5、可行性原则。评价标准要具体可行,尽量减少概念化、抽象化、“软指标”。不同评价对象、学科应转化为科学的同一的评价质量标准,方能让全校教师在公平的标准下评价优劣。

6、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学评价从评价目的、评价的指导体系及权重、评价的组织和实施,直至评价结果的处理都必须有利于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三、中职学校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笔者结合国内外职业学校在教学评价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多年的教学评价实践,认为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应该由教学能力评价(综合素养)、教学过程(行为)评价和教学目标评价三部分构成。

(一)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对教学质量的好坏起主导作用,具体评价包括教师学术水平、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评价教师学术水平主要指教师学历、职称、专业技术等级、专业技能水平、评价期内能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的各种荣誉(如“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等)。

课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组织课堂实施教学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板书板图能力、讲解概念能力、教态变化能力、教学演示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提问能力、导入能力、反馈强化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结束能力等。这些指标应以量表的形式设计成课堂教学能力评价表,包括教师评价表和学生评价表。教师评价表用于专家组评价、同行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公开课竞赛,任课教师人人讲一堂公开课,专家组和同行到堂听课,并随机抽取部分学生根据评价表进行评分,课后由专家组、同行、教师本人一起召开听证会,先由教师本人对本堂课进行自我评价,专家和同行进行面对面评价,然后再由专家组、同行和教师分别进行评分。最后将四方面评价进行加权平均。需要强调的是,一堂课的评价结果往往带有较大的偶然性,因此不宜以一堂课的评价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唯一依据,而需要多次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且在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中占较大比例。

教师教育管理能力是指教师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能力。主要评价指标是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课堂表现和学生评教结果等。美国学者伯利纳(Berliner)和蒂奇诺夫(Tichenoff)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充满信心,并显示出对此学科的驾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和情绪,并能感染学生;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才有效。因此,中职学校对于教师教育管理能力评价不可忽视。每学期由考核组依据对教师平时教学巡查记载、平时课堂巡查记载、考核组组织学生座谈情况实施评价;学生评教是由考核组定期在学生中进行的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让学生根据《问卷调查表》对任课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最终比较所有任课教师的满意率的高低。

教师教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能力。主要评价指标是教师评价期内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如优质课、说课、课件、论文等)获奖、教科研(如课题研究、编写教材等)取得成果、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奖项等,由考核组根据考核标准量化评价。

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对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能力评价,既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忌过于强调教师资历或资格,也不宜将以往取得的实绩纳入教学能力评价。

(二)教师教学过程(行为)评价。教师教学过程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有教学设计(备)、教学实施(教)、教学辅导(辅)、批改作业(改)、教学效果(考)、学生教育(管)和教科研(研)等环节。除了“管”和“研”两个环节已作为教学能力评价指标外,其作四个环节均是教学过程评价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投入程度,对教学质量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各中职学校要根据实际制定明确的教师教学规范,把对教师备、教、辅、改、考等各教学环节的要求具体化、制度化,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以此作为教学过程监控和考核的依据。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学常规检查,主要检查教师备课、作业(实训报告)布置及批改、教学进度、教学日志记载情况,并根据量化方案进行量化评分,期末进行汇总;同时对于教师平时开展教研活动情况、教学考勤情况等都应认真记载,学期末由考核组依据上述情况记载,进行量化评分,作为教学行为评价结果。

(三)教师教学目标评价。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教学目标评价,就是对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情况进行评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模式认为,教育教学目标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根据美国教育家加纳德·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判定,当前中职学校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的培养,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在制定各课程教学目标时,要依据学校教育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是教师制定授课计划和方案、实施教学的依据和最终目的。

传统的考试主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拥有量或某项操作技能的熟练度,而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则无法用考试检测。应采用替代性评价理论所要求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教育效果。如生产车间(或工种)模拟、大型作业、教学实习、职业资格及技术等级考试等,尽量采用能发挥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方式。

基于中职学校课程特点和考核方式的差别较大,不可比因素较多,教学目标考核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将学校所有课程分为以笔试考核为主的基础型课程(包括文化课、德育课和专业基础课)和以动手操作考核为主的技能型课程(包括专业课、实训课、实践课、体育课等)分块考核。基础型课程考核以笔试为主,最终成绩(综合成绩)由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比例综合而成。平时成绩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品行表现及成绩检测给定。教学目标评价宜采取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纵向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为班级综合成绩的优秀率和合格率;横向评价是同年级各班级之间学生基础及学习能力的比较,评价指标为班级系数。班级系数是用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确定的。先计算出上学期期末考试各班总平均成绩,用某班平均成绩除以最高平均成绩即为该班班级系数。第一学期的班级系数可用入学摸底考试成绩确定。最后用综合成绩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分别除以班级系数,再按比例量化汇总,作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评价依据。

技能型课程的考核以动手操作考核为主。由于该类课程与生产环节接近,学校可以模拟生产过程,按实际需要安排生产任务或设置故障,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评定分数。这种考核方式贴近生产,有利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适合教学改革需要。技能型课程的教学目标评价指标应包括学生动手操作考核成绩、取得该课程相关技术证书率及社会(如家长、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对此类考核,考核组宜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检查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评价的关键是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学目标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决定,是对培养目标的分解,同时专业培养目标须随着学校教育目标和社会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而调整。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无论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是情感目标,都不宜过于广泛、面面俱到,而应根据专业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要求确定。否则,将不利教师实施教学和学校组织评价。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的模式,一系列配套的、科学合理的、内容完善和权重适当的量化评价表必不可少,他是对上述评价理论和原则的具体化。

四、建立中职学校教学监控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学校教学监控体系,是保障教学评价体系得到落实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教学考核数据真实有效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可行可靠的教学监控机制。监控机制应形成学校制度,采用行政手段落实。主要包括:

(一)听课制度。

主要是由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及教研组长组成听课小组,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通过建立“课堂教学工作评价指标”,确定教案准备、学生交流、教学重点、兴趣培养和教学手段等评价项目和具体评分登记,并在学校每年一次的课堂教学比赛中,将评价结果作为重要评判标准。

(二)督导制度。

一般由学校选调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要是离退休领导和老教师)组成教学质量督导组,对主管教学副校长负责,以抽查听课形式,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具有专家指导监督的性质,专业对口专家和教学管理专业人员的结合是督导队伍的基本特征。督导员的专业权威和管理权责,以及客观中立的地位,对教学质量往往能有比较中肯切实的评价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在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其地位是较为特殊的。

(三)教学检查制度。

由教务部门组织实施,一是对各教学部门执行教学文件、落实学校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二是由教务处提出教学检查意见,对教师阶段教学工作各环节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一般在月底进行,检查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交教务处备案。三是课堂教学检查。采用教务处定期抽查和值日领导和教师随机抽查相结合,主要检查教师平时教学到位和教学的组织情况,并及时登记。

(四)学生评教制度。

由教务处、学生处组织实施,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给教师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育人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这一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生从被动的质量制定对象转变为主动的评价者。在评价中反映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学的满意程度,使评价更为客观,也能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其他质量评价。

包括根据上级教学总体建设规划及学校工作实际开展的重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阶段检查等质量评价工作,这一类评价通常采用实践(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学生作业抽查等方式进行。

11.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教师评价;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6-02

一、教育评价的意义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对教育工作及其有关因素中的状态与绩效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本文拟从学校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浅谈,以求指正!

二、现行学校教师评价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很多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总是围绕课堂教学、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特别是过分片面强调了结果评价,这种评价基本上是将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简化为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对教师与集体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评价都被弱化,对教师评价的内容集中于短期的教育行为。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方式对教师行为的引导完全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教师只重视钻研教材、考点、考题,而忽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2)能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这会使部分教师丧失自我发展的信心;(3)形成不正当的竞争心态,影响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

三、改进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关于教师评价的探索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然而笔者认为,无论何种评价方式,我们决不能仅仅把它作为考核教师工作成绩、工作表现的手段,而应以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引导、激励教师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因为这才是一所学校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1、教师评价应尊重教师的差异,实现多层次评价标准

教师工作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动态系统,教师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差异。评价标准既要强调统一、客观的标准,又要重视教师的差异,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对不同发展阶段和背景的教师,其评价标准要有一定的层次和多样性,使每一位教师既要遵守学校的基本要求,完成基本的工作任务,又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达到标准的具体方式、时间和途径。具体操作如下:

(1)将教师评价分为基础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

(2)关于基础性评价。

该部分考核内容为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常规要求,以及根据不同岗位必须完成的基本工作任务。

(3)关于发展性评价。

一是学校应根据本校师资现状,制订师资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二是每位教师确定个人发展的目标以及年度实施计划。

三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四是提出多个层面的工作要求,供不同的老师自订为发展目标。比如:论文数量及获奖等级、学习进修情况、优质课获奖、教育科研等。

2、教师评价应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做到定性评价定量统计

教师评价的内容,应以教师发展为基点,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教育业务能力,敬业精神,情感态度等诸方面,客观反映教师在工作和发展中的需求,发掘其潜能。要引导教师全面发展,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而且要评价教师的德;不仅要评价教师在知识、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素质,而且要评价情感、人格等非认知因素。说到这里,可能我们有同志要想呢,教学效果评价等内容,容易量化,好办!然而要求教师心胸宽阔,不计较个人得失等方面,这些内容一是不好确认,二是怎么量化?

(1)评价主体。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观念:不管什么样的评价机制,评价主体肯定是人,其次我们要分析哪些人可能会对教师工作期间的表现产生了解。通过这样的分析,我想答案已经出来了:这些内容应该交给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以及教师自己去评价。

①学生评价

要推行学生参与教师评价的制度,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有利于教师科学地改进教学,而不是无原则地取悦学生。其次在运用评价结果时,对学校来说,应重在改进学校管理策略;对教师来说,应重在对照、反思、完善、提高。

②家长评价

首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也是教师工作上的伙伴,他们也在直接或间接的参与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对教师的改进和提高会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是教育作为一项服务工作的必然要求。

③同事评价

同事对于教师的工作有着更深刻的共鸣和更准确的理解。所以同事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从同事的评价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对于改进教育教学和自身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④领导评价

领导参与教师评价,可以促进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整合,激励教师拓展自身的潜能,在自我的不断超越中推动学校的发展。同时,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有的放矢的指导,能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增强与教师的沟通和互动。

⑤教师自我评价

在教师评价中强调教师的自我认同非常必要。一是有助于保证教师评价的公正,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二是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三是把评价活动和过程作为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可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工具。四是有助于教师进行反思。

(2)定性评价、定量统计。

以上五种评价方式,仅仅解决了教师工作中不易量化因素评价的主体问题,即由谁来评价。然而怎么评价,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定性评价、定量统计”的方法,对教师在工作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格等因素进行评价。

①在以上五种主体评价方式中,均采用“满意”、“喜欢”、“信任”等间接指标评价,代替“师德高尚”、“能力强”等直接评价指标,将价值判断权交给评价主体,使评价主体易于感悟、接受,从而敢于评价。

②用“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这些等级指标,对评价对象进行定性评价。

③给不同的等级指标赋分,将评价结果量化汇总,实现“定性评价、定量统计”。

12.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方案 篇十二

教学评价即依据教学目标, 按照科学的标准, 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有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 (课堂、课外) ,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而本文研究问题的侧重点是从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评价着手探讨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对教学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首先,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的作用, 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能够估计学生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 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成绩不良的主要原因, 如同诊断一样, 可以对教学进行严谨的检查。其次,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和调节作用,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 经研究表明, 在一定的时间内, 这对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起到很大的激发和调节作用, 推动课堂教学与学习。第三, 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教学作用, 评价过程本身是学生增长技能德智发展。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教学评价类型可以分为三类。

1.根据评价功能不同将教学评价分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他们的主要特点见下表。

2.根据评价基准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 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 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 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 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 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常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结合使用。

3.根据评价表达不同将教学评价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二、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根据调查问卷谈营销教学评价现状及问题

针对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教学评价现状做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某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 一、二年级共106人。问卷有13题, 12题为多选题, 另一题为问答题。问卷设计问题多以学生关注的营销课现有评价方式以及对提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等为主。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出如下结论。

1.对于营销课现有评价方式, 70%的学生认可以技能考试与平时成绩结合的方式结课, 90%的学生认可成绩比例为6∶4, 并且教师能在成绩结论中撰写评语。10%的学生认可笔试的方式。

2. 对于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 专业知识问答等结课, 80%的学生认为很有用, 可以培养能力。

3. 对于营销课的评价主体, 学生认为重要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企业专家、任课教师、班主任、同学、本人。

4. 对于营销课评价的主要能力, 80%学生认为营销课应注重强化思维设计能力和沟通能力。

5. 关于对营销课评价的建议几乎无人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该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中职学生认可的营销课课程评价结果更偏向于对能力的衡量, 并且希望自己的能力可以与企业需求人才相匹配。但就现有中职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二) 根据中职学校情况谈营销课教学评价现状及问题

1. 营销课评价体系比较落后。

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一直沿用了传统的考核方式, 即以笔试为主, 考试内容多为理论, 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百分制标准。这种考核方式比较死板, 无法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评价失真, 忽视了对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中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一般学习基础薄弱, 性格比较外向。

一般情况下, 选择营销专业的学生思维比较发散, 愿意通过繁多的语言表达自己。但大多数学生思路无条理性, 杂乱无章, 混乱;语言表达的中心无主次;行为动作较多, 不容易管理;学习能力较差, 基本不具备自我钻研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单一形式的教学评价很难能吸引他们更好地培养能力。

3. 营销专业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 营销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能力, 很多中职院校没有专业的营销教师, 都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的, 因此在营销方面根本没有实践能力, 而且还有很多年轻教师从学校刚毕业就任教, 更没有实践经验。从企业来的专家又往往对教学评价没有体系观念, 教学效果评价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两者兼顾的教师数量不多。

4. 营销专业教学评价使用教学资源有限。

现在的中职学校因为教学资源的原因教学评价的地点都在教室少数在实训室, 缺乏真实演练, 教学评价主体大多是任课教师, 没有企业人员参加, 无法做到与企业的真正对接。

三、探讨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之教学评价

根据中职学校现有情况结合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对市场营销课程改革提出下列看法。

1.教学评价采用多种类型结合的方式进行。基于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这一特点, 结合营销课程特点, 不应该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 需要制定出多种评价类型并用的方式结课, 当然这可以根据具体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 这里给出一个例子。可以把最后的评价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平时成绩, 也就是任课教师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度进行评分, 这个平时成绩可以是形成性评价, 是对一整个学期学生表现的结论。第二部分是小组成绩, 就是把学生分为4~5个人的小组, 每个人在平时的营销任务中都有相应的工作, 完成任务后, 小组成员间的评分。第三部分是技能成绩, 请企业资深人员以及任课教师共同对学生完成营销任务的情况打分。三部分加在一起就是营销课的最终成绩。

2.教学评价中加强学生自评的力度。中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往往对营销理解不到位, 认为自己就是做销售的, 而且销售很简单, 只要能“讲”就能销售, 这种错位的观念使得学生无法认识的营销的本质, 而且高估自己的能力, 这及容易导致经过学校的学习毫无收获, 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加入学生自评, 并且贯穿课程始终。

3.教师素质影响教学评价的设计。俗话说:外行人看热闹, 内行人看门道。只有理论和实践兼备的教师, 才能明白真正的营销思路是什么, 怎样设计教学评价, 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培养营销能力。因此, 懂行能教学的专业教师很重要,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评价需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把营销课程教学评价所能用到的资源, 不再局限于中职学校, 社会同样是一种教育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把教学评价的内容场所直接与企业工作接轨, 为企业提供能用得上的普通劳动者;或者让学生在街区完成营销任务, 方式方法自拟, 真正地接触社会百态, 增加学生实战能力, 和沟通能力。这也是营销专业学生所关注的重点。

摘要:随着中职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教改内容逐渐细分, 本文从教学评价角度谈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 共分为三部分, 分别从教学评价理论, 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现状和问题以及对教学改革提出的策略方面阐述。

关键词:教学评价,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永.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4 (10) .

[2]苏镟.新时期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探究[J].企业导报, 2013, (14) :170.

[3]陈明三.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 经, 2013, (14) :173-174.

上一篇: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高矮》下一篇:恶劣天气主题班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