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路径研究论文

2024-08-23

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路径研究论文(精选6篇)

1.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路径研究论文 篇一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对策

济源市特殊教育学校 李淑敏

课 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对策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倦怠 开题报告 内容提要: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个人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渡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一般说来,教师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的心理问题正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环境使得特殊学校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他们的工作以及学生都有许多消极不利的影响。

学校管理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充分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我保健意识,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工作效率;要正确对待教师的挫折心理,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不必要的负担让教师轻装前进。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所谓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具体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衰退,对他人逐渐冷漠,自我成就感降低等等。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相比普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表现尤为突出。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心理反应,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心理反应。

第一、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反映出负向、消极地心境和态度,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对学生消极地、玩世不恭的态度。

第二、人格丧失。人格丧失一般表现为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来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从身体距离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甚至倾向于极端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这些都是性格解体的标志。

第三、降低成就感。教师的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们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师们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就不再努力了。教师一旦经历这三个方面的过程就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在生活方面体现出了失败感,这就是社会心理学称之为的“习得性无助”。

二、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一般说来,教师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的心理问题正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英国的调查表明:有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教师正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我国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心理焦虑比其他职业群体的人更为严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评明显低于其他职业群体。特别是现代社会,应激事件多、竞争加剧、工作压力大,突出表现为教师的身心耗竭状态。特别是特殊学校的教师,表现的更为突出。

为了全面了解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我们对全市校100余名特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感受到很大,经常感觉急躁易怒,没有成就感,职业压力大,身心疲惫。

从性别上来说,特殊学校的女教师相比男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特殊教育中成就感对教师的影响比中小学教师小,再加上特教对象比较难以控制,女性教师情感体验深刻,对于工作压力的承受能力低,因此体验到的工作压力比男性教师大。

从教龄上来说,特殊学校教龄5-10年的教师职业枯竭感最高,因为教龄在5年内的特教教师人格解体程度最严重,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调查发现30~39岁的特教教师体验到的压力最大,其次是29岁或以下组,压力最小的是40岁或以上的特教教师。

从学历上来说,在特殊学校教师中专科与中专毕业的教师相比于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身心衰竭维度上,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特教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专科及本科以上的特教教师;专科学历的特教教师得分又显著高于本科学历的特教教师。

从工作量上来说,特殊学校教师每周授课数量越多,其职业倦怠感越严重。得出特殊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和职业倦怠的程度的成正比。工作的忙碌感越强烈,身心衰竭的程度也越严重。

从任教科目上来说,特殊学校生活实践类任课教师情绪衰竭、非人性化程度显著高于文化知识类、技能发展类任课教师。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以来,我市有10多名特校教师放弃了特校教师职业,而选择了其他工作,有多名教师调到城市中小学去任教。特校教师流失数据说明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三、特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因分析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师资的均衡。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得到较快发展,作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均衡是重要保障。但当前,影响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个体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倦怠。探究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对促进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成就感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所谓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源逐步转变为以智障学生为主,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由于学生的特性和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的限制,致使教师很难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成功的体验。

同时,由于社会各方面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关注不够,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而言,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中,难以与外界社会交流,和学生一样不能融入主流社会。特别是每年暑期和教师节期间,每名普通教育工作者都有可能得到来自升入高等学府的学生的祝福,而作为仅仅为义务段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却绝无这种接受学生祝福的可能,即使工作一生也不能有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和幸福体验。这样,导致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缺乏由工作而产生的成就感,从而缺少职业幸福度,久而久之,形成职业倦怠。

2、缺乏工作压力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工作压力是指因工作责任过大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压力。特殊教育学校由于每个县市只有一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未能在业务上进行的统一管理和要求,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责任和工作职能完全由学校自己制订和执行。在具体制订和执行的过程中,很多学校由于没有升学及质量考试考核的要求,同时由于所有教师都是朝夕相处,碍于情面和处理各种关系的需要,不能像普通学校一样制订和严格执行统一的管理规范,导致学校管理不够规范,长期的这种运行状态使处于较为封闭的特殊教育工作环境中的教师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工作原来就是如此而已,令教师缺乏工作的进取心和积极的工作动力,长此以往,导致一部分自觉性不强的教师不够敬业,形成职业倦怠。

3、缺乏一定的社会尊重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相当一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社会交往中不愿承认或回避自己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笔者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遭遇一种尴尬:“每天那么忙不就是教几个聋子、哑巴和憨头而已嘛,还能教成一朵花不成。”这样一种观念就是典型的认为你从事的职业不过就是如此而已,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在有些初次相识的场合,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耐心的向对方解释半天什么是特殊教育,之后看到的是一种不屑的表情。这些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较为普遍的不够尊重的言行极大的挫伤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自尊,形成了职业倦怠。

4、家长的态度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庭大都较为贫困,产生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因残致贫。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对每个孩子都付出了无限的爱心,在发现孩子有残疾的初期,每名家长都爱子心切,不惜借贷,投入大笔资金,希望借助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好学生的残疾。但当发现投入巨资却无法治愈孩子时,家长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的家长因爱成恨,从此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因内疚,对孩子溺爱有加„„

医学的终点是教育的起点。当家长发现医疗无效时,就将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由于因残致贫,家庭贫困,大多数家长对学生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笔者曾经亲身经历两件事情足以说明家长的态度:其一,2010年11月,气温骤降,学生由于月初上学时(我校属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住宿)天气还较为温和,所带寒衣不够。这时,学校班主任老师逐一给每位家长打电话,要求给学生送寒衣到校。令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竞然有超过三分一之的学生家长说没空送衣服来或者是说“他(指学生)不冷”,最后还是全校教师自发的捐献衣物才帮助每名学生渡过了寒冷的一个月。其二,学校打算召开家长会,主要目的是家校联合,共同教育帮助学生成长。家长会初定于四月二十六日举行,由于超过三分之二的家长说由于有事不能参加,家长会一拖再拖,最后定于十月二十六日举行,到场的家长仍然只有不到三分之一。

相当一部分家长都是甩包袱的心态将学生送到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教师教给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教会学生学会一些知识,但星期天返校后,教师会惊讶的发现,二十几天教会的知识在星期的时间里几乎会全部遗忘,原因是家长总是以工作忙、没有时间或无法与孩子沟通为由,根本没有配合教师要求的月休时教育学生。大多数家长也认为这样的孩子学不到什么东西,来学校就是请个保姆照顾学生不出事就行了。

家长的这些态度也导致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从事的职业能够取得的成就失去信心,产生职业倦怠。

5、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对特殊教育的管理不够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其一是教师参加活动,展示自己的愿望被忽视。相当一部分教育管理部门或是业务部门在组织教师活动时忽视特校教师参加。

其二是教师在业务上成长的愿望被埋没。由于在市里特殊教育的唯一性,教育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业务权威指导机构。同时,由于经费的缺乏或其他方面的原因,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外出学习或业务成长的愿望不能像普通学校那样得以实现,特殊教育在封闭的环境中“闭门造车”,艰难前行。

其三是管理部门的态度给教师以职业暗示。相当的管理部门和社会机构对特殊教育的出发点是:只要管住这些孩子,确保他们不出事就行了,这样的孩子不可能教出什么名堂。

其四是特校教师编制不足,专业教师缺乏,专业师资引进困难。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9]41号)明确指出:“配齐配足教师,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的特点,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并保障落实。”按照特殊教育的教育规律,特殊教育需要有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行为矫正师等专业人才,但目前较为普遍的情况:一是由于缺乏经费等支持,无法开展相应的教师职业培训;二是由于近年来,编制缺乏,正常的专业师资难以落实,造成特校很多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学内容不能落实,很多课程属东拼西凑,无法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学生随班就混,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给了教师以心理暗示。同时,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等活动都以“普通教育的培训,不懂特殊教育”为由将特校教师排除在培训之外。

四、如何减缓特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根据我们的调查,特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第一位因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以及目标的实现关系很大,影响很深远。因此,除了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外,对于特殊学校的教师要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学生要减负,教师更要减负,他们的心灵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安慰。

(二)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据调查,我们特殊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还有一个原因集中在:“智障学生难教”、“聋哑学生难管”、“工作压力过重”等方面。我们学校的领导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缓解这些矛盾,一是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寻找自己的幸福”等不同方式激励自我,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二是开展各种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使教师保持心理平衡;三是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在关心教师思想进步、业务提高、待遇改善的同时,更注重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开展活动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1、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学校经常请一些心理专家或医生到校做一些比较专业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报告等,切实提升教师心理素质,学会自我疏缓心理压力。

2、开展文体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放松自己的身心,缓解紧张情绪。每学期我们学校都有教工运动会,让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和个人项目比赛,不但加强了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增强了凝聚力,还让教师在活动中忘记了烦恼。

3、开展谈心活动。学校领导和工会委员经常主动和教师谈心,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关怀、疏导,共同解决问题。

4、开展读书活动。书是人类最好的伙伴,我校每年都开展读书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素质,使教师心胸开阔,见识广泛,业务精湛。通过读书学习,教师开阔了眼界,不再沉陷于眼前的小利益中不能自拔。

5、开展幸福分享活动。我校定期举行教师职业幸福分享会议,让教师分享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受,发展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时,我们每个特校教师都要及时克服消极心理的影响,满怀热情投入教学工作,能做到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每一句话都对他们饱含热情,每一次眼神都对他们寄托希望,每一个手势都对他们亲近,每一个动作都对他们以鼓励。”

让我们每一个特校教师都拥有健康的心理,拥有永久的快乐,为我们济源特殊教育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学应用教程》张小乔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2、李红霞 《教育科学》2003 年2月《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类型、成因和对策》

3、周雪梅、俞国良《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3月《小学教师现代人格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王本余《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2月

2.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路径研究论文 篇二

还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认同与教师的工作倦怠也有一定的关系。申继亮,李永鑫,张娜(2009)在对教师人格特征和组织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时发现,教师个体的组织认同水平能够负向地预测其工作倦怠的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维度。职业认同感高的教师更容易克服职业倦怠,王晓春(2003)的研究表明,职业中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与工作倦怠存在中度或高度的相关。角色冲突和模糊是工作衰竭或工作压力的重要预测变量。

另有研究者注意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职业认同的关系。李科(2008)总结到,教师的从教信念、职业意识和自我意识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的同时影响着教育效果,进而制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限制了职业认同感较低的教师。

本研究的重点拟探讨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师职业认同、教师工作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样本与工具

1. 被试样本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了在湖北省某教师培训班、湖北荆州、湖北石首、湖北黄州、湖北武汉发放问卷共500分,回收有效问卷344分,有效回收率68.8%。其中男女教师分别为137人和201人(性别缺失6人);小学教师162人,初中教师128人,高中教师50人(学校4人缺失);城市教师205人,乡镇教师94人,农村教师42人(所在地缺失3人);5年以下教龄教师43人、6~10年教龄教师48人、11~15年教龄教师103人、16~20年教龄教师69人、21~25年教龄教师45人、26年以上教龄教师34人(教龄2人缺失)。

2. 研究工具

(1)教学效能感量表

已有研究中较多采用的个人教学效能量表是由多年来一直从事这一研究的Hoy和Woolfolk(1993)编制的,共5个项目,涵盖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分量表,分6点记分。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84。

(2)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量表

自编量表,共17个项目,包含三个维度: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6级记分,1为“完全不符合”,6为“完全符合”。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91。

(3)职业倦怠量表

采用中科院李超平、时勘(2003)修订的职业倦怠量表(MBI-GS),共15个项目三个维度,分别是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七级评分,0代表“从不”,6代表“每天”。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89。

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二、职业认同与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分析

1. 教师职业认同的统计分析

(1)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职业认同总体量表的平均分和各维度的平均分都高于中值3.5,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各因子的平均值大小依次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

(2)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发现,教师的性别、教授学段、科目、月收入水平、学校性质、是否担任班主任、教龄和职称均对教师的职业认同产生影响。方差分析的结果见下表。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01,**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表示相关显著性水平为0.05,下同。

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发现,(1)教师的职业认同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教师对职业的认同程度明显地高于男性教师;(2)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在各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3)教授语数外课程的教师其职业认同在各维度上均优于政史地化生的教师;(4)月收入也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职业情感上,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教师其职业情感显著优于月收入在1500-2000元的教师;(5)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观也受到所在学校性质的影响,省重点学校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显著高于市重点学校,而市重点学校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又显著优于普通学校;(6)班主任教师在职业认同的各个维度上都要高于非班主任教师;(7)对教师的职业认知,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表现得最低,11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其职业认知明显上升,对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影响不大;(8)高职称教师的职业认知更高。

2. 教师工作倦怠的统计分析

(1)教师工作倦怠的总体状况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各维度的平均分都低于中值3,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各因子的平均值大小依次为: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人格解体。

(2)教师工作倦怠的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发现,教师的教授学段、月收入水平、学校所在地、学校性质、是否担任班主任和职称情况均对教师的职业认同产生影响。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4。

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发现,(1)初中教师的工作成就感最低,更易工作倦怠;(2)月收入在1500以下的教师成就感低于2500元以上的教师,更易工作倦怠;(3)省重点学校的教师在工作倦怠的各个维度上得分均低于市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更不易工作倦怠;(4)班主任教师的工作倦怠上的得分均明显低于非班主任教师,更不易工作倦怠;(5)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更不易工作倦怠。

三、教学效能感、职业认同与教师工作倦怠的关系

1.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由表5可知,教学效能感、教师职业认同、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各维度呈现中等程度正相关,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呈现显著负相关。

2. 教师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分析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2004)提出了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该程序既可以做部分中介检验,也可以做完全中介检验。本研究将严格按照该程序检验教师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首先,由于职业倦怠量表三个维度的得分相互独立,不能相加,所以以教学效能感为自变量,分别以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次,以教学效能感为自变量,以职业认同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再次,以职业认同为自变量,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所有的回归系数显著,具体见表。

最后,对假设中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考察,分别以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为因变量,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教学效能感为自变量进行逐层回归分析,结果在三种情形下,教学效能感均没有进入方程,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认同完全中融合了教学效能感和工作倦怠。逐层回归的结果见表7。

四、建议与启示

调查数据说明,湖北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处于中等偏上,诸多因素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认同。其中,女性教师的职业认同显著优于男性教师。在中国,长期以来,教师职业都被认为是女性化职业。男性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职业,即使是那些已经在岗的男教师也有心不甘情不愿的可能,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并不那么认同,因此在调查中,男性教师认同程度明显比女教师低,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更小,对职业认同相对较高;高的职业地位影响教师职业认同,主干课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在学校和学生心目中地位更高,因而有高认同,月收入会影响教师的职业情感,但并不妨碍他们的职业认知,而职称回馈会影响教师职业的尽责程度,高职称教师对职业有更好的认知。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中等偏下。诸多因素影响着教师工作倦怠,初中教师工作成就感最低,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过渡阶段,由于他们的学生既不如小学生遵从也不如高中生明白事理,同时又要面临升学的压力;低收入教师因为感受到更多生活压力更易工作倦怠;地位较高的老师能够感受到更多的职业价值,如重点学校、班主任、高职称教师都更不易工作倦怠。

相关分析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工作倦怠各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教师的个人效能感越高,教师工作倦怠程度越低;教师的职业认同各维度与教师的工作倦怠各维度也存在显著负相关,教师对职业认同越高,其工作倦怠越低;同时,可以发现,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认同各维度存在正相关,即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表现出高的职业认同。

按照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的一步步检验后发现,当用教师个人效能感和教师职业认同各维度分别预测教师工作倦怠时,其回归系数均非常显著;当同时纳入教师个人效能感和教师职业认同各维度预测教师工作倦怠时,教师个人效能感没能进入方程,也就是说,本研究发现了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个人效能感和教师工作倦怠的完全融合作用。具体而言,职业情感、职业认知可以预测情绪衰竭,职业情感、职业价值可以预测人格解体;职业认知、职业价值可以预测低成就感,其中只有职业认知与情绪衰竭之间的回归系数为正,其他均为负,说明如果教师职业心态不平和,又恪尽职守最容易情绪衰竭。总体而言,教师的心态在抵御工作倦怠中作用最大,高职业价值感(含和谐环境)也能缓解教师的工作倦怠。

随着国内教学改革的开展,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对的压力越大,教师也就更有可能出现工作倦怠。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发现了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是完全通过教师职业认同发生的,也就是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教师对自身教学效能感的负面觉知或者教师对教学能力的不自信而产生的教学效能感的低下,从而引起教师的工作倦怠。这样的工作倦怠是完全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而得到解决的。

本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为教师管理部门提供解决教师工作倦怠的理论框架和新途径。研究发现,提高教师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感均能有效对抗工作倦怠。其中教师对自身职业地位的评价是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核心成分。提高教师职业地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提高教师待遇、教师再学习、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改善师生关系等等,政府的经济扶持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如果在有限的教育投资下,让教师感受到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以及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和尊重也是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有力措施。本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方式也能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倦怠。

参考文献

[1]Gibson,s.&dembo,M.Teacher efficacy:A constructvalid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4.

[2]leiter,M.B.Burn-out as a crisis.self-efficacy: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work&stress.1992.

[3]李永鑫,杨暄,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工作倦怠的关系.心理科学,2007,30(4):952-954.

[4]申继亮,李永鑫,张娜.教师人格特征和组织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心理科学,2009,32(4).

[5]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

[6]李科.提升教师职业认同的价值与策略.中国教师,2008(11).

[7]Hoy&Woolfork.Teacher’sense of efficacy and the organization health of schools.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993.

[8]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心理学报,2003(5).

[9]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6(16).

[10]王黎华,徐长江.组织支持感对中小学幸福感与工作倦怠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6(18).

[11]李金波,许百华,左伍衡.影响工作倦怠形成的组境因素分析.中国临术心理学杂志,2006,14(2).

3.教师职业倦怠的案例研究 篇三

教师职业倦怠的案例研究

文章摘要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其压力越来越大教师群体中不同程度的职业疲惫感、倦怠感发展迅速。本文以一中学老师为例对其职业倦怠的形成进行分析提出应对策略以缓解职业倦怠的发生提升教师的职业生命质量。关键词职业倦怠 认同感 一问题的提出 1966年美国作家格林尼Greene出版了一部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a burning—out case的小说。从此“枯竭”或“倦怠”就进入了我们视野。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burn-out这个词语。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据《新浪教育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100投入的教师才能有100满意的教育。”“没有有活力的教师队伍何谈有生机的下一代。”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会倾向于对学生的行为做消极解释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也会衰退这可能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对班级的管理也不利。同时出现职业倦怠或者枯竭的教师往往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容易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稳定和效益。现在我就以张家港市某中学一化学教师为例介绍、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二案例研究 1 案例 X老师毕业于滁洲州某师范大学后分配到张家港一城郊中学教初三化学已认教十年。在学生时代她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事情总是要力争完美无缺总是要做得最好。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她都是学校的班干部一直被认为老师的乖学生。自从参加工作她也把对自己的要求移情到学生身上要求学生与她做的同样完美。但由于分配到的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处的学校学生素质差别很大有一小部分学生有经常逃学、打架等不良行为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些家长迫于生活压力忙于工作没时间管教子女而有些家长却一有空闲就在棋牌室筑“长城”读书无用论在她们头脑中还有相当地位。这让她感到无所适从。为了达到完美为了达到至高她付出了一切——时间、心血、体力。这一切付出也有了收获她课讲得好教的学生成绩也高获得的荣誉也多但她认为与她的付出不成比例。偶尔如果她教的学生成绩不是平行班最好的她就焦急夜不能寐。感到极度疲乏、虚弱感以及失眠、头痛、腰酸、肠胃不适等症状。除了工作的压力职业认同感的缺失也给她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当年报考师范学院一定程度是因为教师是个光荣的职业但现在我却骄傲不起来。教师队伍中可能是有个别人不负责任但社会舆论导向似乎整个教师队伍都有问题。” 这让她很气愤也感到委屈。职业认同感的缺失的顶峰发生在一次同学聚会之后。与同学相比自感能力不差、素质不低可是工资比人家少生活质量更谈不上维持生计而已面对孩子她常会因没有人家孩子的物质条件充裕而愧疚想到自己工作量又大于是心中充满委屈内心愤愤不平抱怨常困扰着她。还有让她感到困扰的是同事间的关系同事特别是同学科老师存在着一定的合作和竞争关系。随着她在教育教学上的日益成熟她感到同事间的合作越来越少而小动作却层出不穷。备课组活动评课时满耳都是优点、闪光点要她提改进措施时根本不提或提无关痛痒的口误使辛勤准备的公开课效果大打折扣使备课组活动流于形式平时的讲义不统一有些老师还自己偷偷印发给学生当她有些成绩时同事向她祝贺时不知她自己心理问题还是别的什么她总觉得不是那么真诚这让她很是感到委屈同时也很无奈。2 案例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该老师面临的情况是许多在职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该老师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成为一名好教师经过努力她的确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教学生涯中遇到一些烦心事遭受一些挫折这不可避免。“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就是人生。有悲欢离合人生才因此而精彩。在与被调查者交谈时她也意识到这一点而且也曾用这策略安慰自己减轻了一些焦虑和烦躁但效果不明显。我们指出造成她这现状最主要原因是她太注重追求完美突破了自然的工作定律因为突破了自然定律所以她并不快乐像是被绑在追求名利的快车上不能停止收获越多越是怕失去越是怕落后所以心情总不能畅快。同时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很重要但是被她忽视的心理需要。当初她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喜欢学习并愿意与她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在参加工作前她包括她周围父母亲朋好友都会认为这个工作能够激发人的智力但是工作以后情况发生了改变。因为教师每天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处理学生问题、应对家长以及处理一些文书工作这些工作看上去都繁杂且琐碎不仅不能带来智力上的激发反而会使人感到枯燥。枯燥的工作很易让人产生职业倦怠。至于同事关系源于职场的激烈竞争这是产生同事间关系淡漠的首要原因。同事之间容易形成利益关系如果对一些小事不能正确对待就容易形成沟壑。当然同事关系的变化还和学校的管理有关。很多学校每次阶段性考试后要开质量分析会每次开会都会与兄弟学校进行比较同时表扬年级平行班成绩领先的老师不点名批评成绩暂时落后的老师。由于老师都比较注重自己在学校中的声誉学校管理层这样褒贬无形间导致了教师间相互比较甚至背后做小动作同事关系也一落千丈。3应对策略 首先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认知心态。我们对这位老师进行了心理疏导首先建议她学会放弃简单从教。当有些目标经过多次努力仍然无法实现时要考虑是否到放弃的时候了。古人说得好“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如果不会放弃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当有些想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时首先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问一问自己“是不是付出了相应的努力与代价”如果没有付出相应的努力与代价就平静地接受这一结果。放弃是一种成本经济学上称其为机会成本。在做出某个选择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投入了这一机会成本的不懂得放弃什么都不想放弃那又何来心想事成梦想成真呢当懂得了做一名普通教师的重要性当发现简单即是生活时就能知道简单从教的快乐是无穷的。对待工作要认真要细致无愧而中庸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就是给自己的身心松绑。其二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增强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成绩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为了肯定而活着。有外在的肯定同事、朋友、领导、社会等这种肯定是有限而短暂的因而是浅层的。有内在的肯定即是自我肯定这是一种持久而强劲的肯定是人的生命永不枯竭的动力。第二重新调整期望值也就是给自己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工作目标避免因目标不切合实际而导致无谓的挫败感。第三注意从多种积极的体验中去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和艺术性的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新的兴奋点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精神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其三提高学习意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社会的变化。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努力钻研教法探究学法才能收放自如地挥洒教坛减少倦怠。最后作为校长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教师创设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的平台愉悦身心胜于说教。健美操比赛、元旦的联欢、校运动会师生联谊赛等都要求教师全部参与。就这样平时有这样那样疙瘩的老师都因为比赛的原因融合在一起。说笑之间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上也可以尝试着让个人的业绩跟团队的成绩挂钩。比如一个教师完成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对教研组或学校作出的贡献也应给予及时肯定和奖励教师的升迁也要参考其人际关系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当过老师的教育部周济部长曾寄语广大教师“当老师的要真正把教书育人作为最幸福的事情。”的确只有我们树立了关爱学生的情感和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自觉行动落实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才能作出优异的成绩才能为学生所爱戴才能为社会所称道才能真正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幸福与快乐。参考文献 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年版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版 张玲等著《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http://.edu.sina.com.cn

4.教师职业倦怠与缓解 篇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在工作中的投入也将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然而,随着教育和科研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了焦虑、身心疲惫。他们抱怨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学校管理体制不合理等等。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大不如从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职业倦怠。现谈谈本人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缓解策略。

一、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最早提出“职业倦怠”的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他于1974年在一本名为《职业心理学》的杂志上提到: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太大且忽视自己所需而带来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他认为职业倦怠在各个行业的工作者身上均有体现,由于他们常年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久而久之对工作的热情大不如从前,逐渐导致职业倦怠。国外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早,Freudenberger认为职业倦怠的情况在那些对工作乐于奉献、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的人群当中最常见。Maslach和Pines提出了职业倦怠的三个特征: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以及低个人成就感。C.Cherniss认为许多人对自己工作的期望和现实不符合,最终导致他们的付出与所得不一致。此时容易产生幻想破灭和职业倦怠。耶鲁大学Sarason的研究强调,当社会条件不能提供帮助建立与人联系的情境时,要保持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难的。

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基本是引用国外的相关资料。关于职业倦怠的概念刘维良、杨秀玉分别在其作品《教师心理卫生》和《教师职业倦怠解析》当中提到过。刘维良指出:职业倦怠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过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杨秀玉提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徐富明、吉峰和钞秋玲等提出了三个职业倦怠因素:情绪疲惫、少成就感和去个性化。曾玲娟提出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呈显著正相关。刘晓明的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和倦怠之间具有调节作用,高教学效能感可以降低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连榕的研究告诉我们当前教师存在一系列问题:压力大、焦虑、疲倦和无助。在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之间,继续承诺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呈正相关,情感承诺、规范承诺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之间呈负相关。

从国外和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倦怠问题对教育和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对教师群体还是学生,职业倦怠都有着消极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会给社会增加负担。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寻找有效的策略来缓解教师的压力。

二、影响本人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1.自身因素

教师的工作地点一般不是在讲台就是办公室,缺少一定的户外运动来增强体质。再加上平时教学任务多、科研压力大,很容易产生烦躁厌倦的心理,时间一长既影响自己的身体也影响工作,最终形成职业倦怠。此外,教师的工作中也有很多的挑战和竞争,遇到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教师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严重缺少自信心,降低自身成就感而导致职业倦怠。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刚参加工作时带着美好的憧憬,认为教师这一职业工作稳定、轻松、压力小,还有长假。当从事工作多年才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的想象相差甚远,收入低、工作压力大、科研负担重。这种差距让他们有很大的失落感,从而逐渐产生职业倦怠。

2.学校的影响

学校在管理制度方面不健全,有时甚至缺乏公平公正,致使很多教师由于得不到公平的待遇而对工作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学校为了提高本校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给教师施加压力,比如提高班级的成绩、规定学生的升学率或过关率等。学校不断地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却提供不了应有的辅助设备,这使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得心应手地工作从而心存抱怨。缺少对待工作的热情,只是将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课堂内容。这种单一重复的工作最终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3.社会的影响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被当作是为人师表的典范。他们是“蜡烛”,要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因此,社会将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赋予给了教师。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更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高校,教师在上课之余,还需要总结教学经验,发表相关论文。这种过度的压力使教师身心俱惫。此外,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理想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工资待遇低、住房困难等等都是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三、本人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

1.教师调整自身的状态

(1)加强体育锻炼,调整自己的情绪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适度地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而且可以减少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如教师可以去操场跑跑步、打打球,课余时间多参加学校工会组织的教师之间的运动比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2)正确地认识自己,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

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估量,既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因为现实与自己理想的差距而悲观失望。当出现职业倦怠时,要积极地寻求解决的办法。比如找身边的朋友、同事以及家人聊天。将心事向周围的人倾诉,可以将内心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这样做可以慢慢地缓解职业倦怠。

(3)善于发现工作中的乐趣,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

很多人认为教师的工作太过单

一、重复,没有新颖性。个别专业的教师好多年使用的都是同一本教材,甚至对教材上的内容倒背如流,上课可以不带课本进行教学。我们应该学会在工作中发现乐趣,激发工作的动力。比如可以在网上查找一些与课本相关的最新信息,结合生活当中的热点话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在课堂中多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和游戏。可以把学生当作朋友,和他们讨论教学内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教学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

2.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议

(1)健全学校的管理制度

首先,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决策。很多研究表明,适度地放宽教师的自主性,使其树立起自信心,有利于缓解职业倦怠所产生的压力。教师拥有了更大的空间,对于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学校也可以设定一些奖励机制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多为教师创造一些进修的机会,去别的学校交流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最后,学校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对教师进行考核。不能单单从班级的成绩来判断教师水平的高低。多鼓励教师丰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定期更新教辅设备,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因此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学校应当满足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及时地提供或优化教学条件,改善教学环境,努力去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3)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好多班级都是大班授课,这样的授课方式不利于教师很好地了解每位学生,另一方面,大班授课课堂纪律差,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需维持课堂秩序,使教师容易产生疲惫感,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学校可以尝试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其次,学校应当尽可能地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降低教师的工作负荷。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创新,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避免教师总是带同一年级。

3.呼吁社会提高教师自身的成就感

(1)社会要认可教师所做的贡献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因素对职业倦怠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呼吁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理解,从而达到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

首先,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就要重视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为教师创造宽松的人文环境。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尊重知识和人才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教师的自我期望。此外,不能把眼光放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上,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教师,重视教师未来的发展,促进教师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社会信任。社会信任对个体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社会信任氛围,教育管理部门要呼吁和引导公众及媒体,使公众对教育和教师有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教师也会信心十足地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展示出高度的自尊感和满足感。此外,教师也应当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比如多与家长开一些座谈会,和家长沟通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支持。

最后,社会要对教师持有合理的期望。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的个人能力有限,社会不能把教育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教师,要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社会还应当努力改善教育环境,尽量减轻教师职业带来的压力。同时,社会要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教师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

(2)采取激励机制,增加教师的成就感

研究表明,使用诸如赞扬、奖励、奖金和晋职等等激励机制能对缓解教师职业倦怠起到良好的效果。物质上的奖励可以大大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政府和学校应当重视提高教师的待遇,还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师的工资待遇。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得到了提高,他们就不必为生计操心而影响到工作。此外,要改革学校内部的分配体制,争取达到公平合理。同时,社会和学校还应当关心教师的情感、期望值等需求,并尽量采取措施来满足他们,从而提高教师的成就感。

(3)实行教育改革必须考虑教师的需求

教育部实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改革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给教师造成一些压力。英国的特拉弗斯指出,教育改革要让教师参与进来,提供建议并参与策划,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改革,使教师了解相关的改革信息并满足他们的需求。然而我国在对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中,忽略了教师是否能够自如地应对新课程、新教材,也没去了解教师该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运用新教材,不少中小学教师只能盲目应付,因此产生职业倦怠。教育改革一定要重视此类问题,真正做到关心教师并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5.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路径研究论文 篇五

摘 要:从规范的调研工作出发,用科学翔实的数据阐述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并揭示其产生原因,据此提出帮助中学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增强其幸福感的具体策略。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制定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职业倦怠;幸福感;尊师重教;以人为本

一、调研目的

通过对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并把握其成因,以此为基础,探索帮助中学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增强其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干预策略,增强其幸福感、促进其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兼顾农村中学和城镇中学,采用随机取样,选取了五所中学的304名在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城镇中学三所,分别是铁岭市实验中学86名教师、开原市第五中学105名教师、昌图县第一中学146名教师;农村中学两所,分别是铁岭县腰堡中学130名教师、昌图县长岭子中学37名教师。

(二)方法

问卷调查法、谈话法。

(三)时间

2012年9――11月

三、调研问卷的编拟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1.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倦怠

“倦怠”一词的含义原指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1973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柏格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特指由于从事连续、紧张、大量的工作而又无法获得预期目标时产生的一种对工作厌恶、冷淡,对服务对象退缩和不负责任及由此导致身心耗竭的状态。

职业倦怠现象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发生。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社会责任大,教师本人及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值很高,这就往往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处理工作中的许多压力,从而损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2.幸福感

幸福感,即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幸福感大致可以概括为:追寻幸福,敬畏生命。可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把握。首先是追求满意感:个人的积极心态和基本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最基本的是积极乐观,身心健康。其次是协调现在和未来: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当下有意愿的快乐与未来的幸福协调一致,即活在当下也期盼明天。第三是幸福感的来源:物质带来的幸福感短暂且可能有害;情感带来的幸福感持久且多多益善,如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精神世界的丰富则更能带来幸福感的提高,如信念、信仰、自我实现、内心世界的丰富等。

(二)问卷编拟的的理论基础

根据学习理论、认知理论、情绪管理理论、行为学理论以及中学教师行为和心理特点,借鉴中国通用的职业压力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的设计思路,在参阅了林崇德等著名心理学家相应问卷的基础上拟订。

(三)问卷调查侧重点

以面向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谈话调查为主,配合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重在准确把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以及成因,为找到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增强其幸福感的具体措施提供现实依据。

四、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主要问题

1.统计分析的基本数据

(1)教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304名教师参加了答卷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304份,其中有效问卷302份。根据各题分值设定以及评分标准,得分在2――3分的为存在轻度教师职业倦怠,3――4分为中度教师职业倦怠,4分以上为重度职业倦怠。统计结果如下表: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统计表

上述数据表明,84%的中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师职业倦怠,说明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中学教师中普遍存在,它是中学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原因。

(2)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共向课题研究校七、八年级学生发放学生问卷3002份,回收有效问卷2911份。本问卷共20道题,前14题为选择题,后六题为问答题。统计了前14道题,统计结果如下表:

学生问卷数据统计表

上表说明,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已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和敬业精神,且在个别方面比较突出,如存在上课打、接电话现象的教师占参与研究教师总数的85%;不能按时上下课的占15%;有体罚现象的占2%;教师上课不备课和备课不充分现象占3%等。

(3)家长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调查表明,家长对教师有超出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高要求,比如要求自己孩子的老师全部都优秀,甚至容不得他们存在缺点和教育方面的失误等。

(4)教师在访谈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随机访谈了142名教师,访谈统计出涉及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问题如下:

83%的教师认为自己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56%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想法;79%少有走进课堂的神圣感;68%越来越厌恶学生;95%经常有身心疲惫、心力交瘁的感觉,69%认为自己的工作热情在减退;49%自我评价不断降低。

(5)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

(6)基本症状

A.不能爱岗敬业。个人成就感降低,对工作意义和价值的评价降低。认为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因而无心投入。

B.消极抵触新课程的贯彻实施。空虚感明显加强,感到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难以胜任一些变化性的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进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

C.带来自身的亚健康状态。身体能量被过度耗尽、持续精力不济,极度疲劳、头疼、肠胃不适、高血压、失眠、神经衰弱等。

D.缺乏师爱。情感资源被极度的耗尽、干涸,工作满意度低,对工作的热忱与奉献减少,对学生缺乏同情感和支持,不能忍受学生在教室里的捣乱行为。

E.缺乏对亲情、友情的尊重。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对待家人、同事或学生,对他人不信任,把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肆意贬损学生,疏远学生,甚至是家人或孩子。

(二)危害

1.敷衍教育,导致教育品质低下

职业倦怠造成教师对课堂教学投入少了,而大发脾气、责骂学生的多了,直接批改家庭作业的少了等。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教材的分析、处理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指导都成了对教学工作的一种敷衍。教师消极的情感会销蚀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易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教师职业倦怠使教师的教学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一种无动力、无激情、不愉快的情境下被动学习。最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消极情绪,会通过教师的言语、表情、动作直接传染给学生,使师生关系恶化,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校行政系统,教师的倦怠会导致行政缺勤率上升,人事变动增加,师资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2.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生活质量

轻则是教师的消极态度明显,重则会因不良心理状态而引起神经衰弱,或者不堪压力而精神崩溃。生理上:经常感到疲劳、虚弱、肌肉紧张、头疼失眠,疾病抵抗力薄弱。心理上:厌倦工作,对教学工作缺乏动机和热情。自我效能感低,对待工作和生活持悲观态度。情绪上:紧张、不安、易怒、易躁,动则责怪或迁怒于学生。

3.烦躁易怒,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上变得疏远,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有些教师用体罚行为对待学生;对同事不愿理睬,对学生冷漠,经常觉得孤立无援;对待家人漠不关心。因工作产生的消极情绪经常迁怒于家庭,导致家庭冲突时常发生。

(三)成因

1.工作强度大

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和升学制度下,中学教师多大备课量、上课量、作业批改量,同时扮演多重角色,如教员、领导者、心理保健者、纪律执行者等,且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大。另外,教师要带班值班,还要应付各级检查、评比等,这些让教师不堪重负。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是绝对的等价交换,教师不仅要在八小时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在课堂外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访谈和问卷调查表明,中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92小时,比其他岗位一般职工高出1.92小时,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63小时。没有明确休息时间,使其疲劳状态不易得到消除,日积月累,身心两方面都易形成倦怠和疲劳。

2.社会舆论及期望值过高

当今社会给予教师较高的期望,一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教师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日渐分歧,对于教师而言众口难调,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因而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3.经济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不尽如人意

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经济地位偏低。近些年持续的物价上涨,使生活在城镇的中学教师入不敷出。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心绪不宁。教师职业的成果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相比教师培养人才的艰辛付出而言,教学工作缺乏及时回报和安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引发职业倦怠。

4.平铺直叙的工作让人倍感无聊

教师职业特征是一种“无阶梯”生涯。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教师独自一人承担着从备课、授课到批改作业、教学检验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除个别教师担任行政职务外,多数数十年重复着平凡、琐碎的教学工作,其参与决策或进行职业反思的机会较少,与成人世界的接触机会也较少,内心难免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

5.教育氛围不尽如意

首先,教师职业还谈不上为众人向往。从国家到社会对教师的肯定和赞美仍主要来源于其对社会默默无闻的奉献,而对教师内在需要和发展关注较少。学校、社会对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漠视使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发展前景更为悲观。

其次,学校的组织结构和气氛对教师心理也有较大影响。部分学校缺乏民主管理氛围,官僚作风严重,校领导与教师缺乏沟通,片面地把薪水待遇等与考试成绩、升学率挂钩等,使教师背负沉重的包袱。特别是个别学校实施末位淘汰制,给教师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另外有时学生违纪违规,家长偏袒子女,指责教师的不是,教师两头受气。教师置身于缺乏支持性的学校环境中,产生的压抑感和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最后,学生品行和学习状况对教师情绪有较大影响。当代中学生往往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团队意识,漠视课堂纪律,对师长经常持对立态度。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其健康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受社会风气影响,教育效果往往不佳,使得部分教师有较大挫折感。

6.部分教师的不良人格特质与认知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也与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有关。如外控型的教师往往把专业能力的现状归结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对自己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放弃主观努力。

教师对“完美形象”的认知误区易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由于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过高期望,教师角色已成为完美的化身。一部分教师受此影响,将真实世界中的个人形象同理想中的教师形象等同起来,对自己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竭尽全力扮演着社会期待的完美形象,而这种由高度紧张、焦虑维持的“理想”行为,必然带来教师身心的超负荷运转,从而加速其职业倦怠的产生。

教师工作中力不从心感、不被理解感和心理失衡感及高压的工作、长期超负荷的付出、较低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等叠加在一起,不可避免地造成诸多教师职业倦怠。

五、对策与建议

(一)创建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政府应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如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等。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引导教师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引导教师关心自己、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主动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社会人,付出的努力渴望得到社会肯定,工作中的失误渴望得到领导的宽容和理解,只有满足教师的情绪需要,提高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教师才能心情愉悦地投入工作,工作压力才会变成工作动力。

(二)创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体制

第一,要立足于创建“和谐校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和关爱每一位教师,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树立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学校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者在执行制度时,要尊重教师的人格,悦纳教师的差异,保护教师的隐私。唯有这样,才能激发起教师内心强大而持久的行为动力,教师才会以饱满的热情、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进而远离职业倦怠。

要摒弃以学生成绩论成败的单一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机制,减轻教师思想压力,使之有时间去娱乐、读书和放松身心。

学校要提倡“赏识”管理,做到人尽其才。当一个人得到充分的认可和赏识时,内心会产生愉悦感,并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动力。针对人性的心理需求,做到注重发现并不断放大教师身上的闪光点,使之成为教师成长途中的火炬。

第二,领导要树立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宝贵财富和资源的理念。在学校工作安排上,要信任、鼓励和支持老师,如通过“压担子”“老帮青”等形式,提高所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发挥所有老师的特长,让他们承担起能为学校赢得荣誉的工作。

第三,要适时开展活动,释放教师紧张情绪。在学校管理中,既要创造活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又要有意安排活动,放松紧张情绪。如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比武”等方式来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同时,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教师有一个情绪宣泄和休养的平台。

第四,要引导教师合理宣泄情绪。部分教师由于在评职、评优、工作安排等方面得不到满足,容易引发消极情绪,对此,学校领导应同情教师的境况,并通过谈心等方式让教师发泄消极情绪。校长要有一颗爱心,要悉心关爱教师,尽可能创造一个让全体教师发挥其潜能的氛围和环境,让每一位教师在学校都留下美好回忆。

第五,校长要积极为教师减压。在管理层面上,要重“质”不重“量”,在常规管理上要去繁取简,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品尝为人师表的快乐。在学校重大工作上,要重视公开二字,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让教师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审议权、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安排教师的工作,帮助教师解决劳逸结合问题。减少会议,减少活动,减少管理层次。

第六,理清教师的基本职责。学校领导要从制度层面引导教师理清自己的基本职责,让教师真切地认识到,学生的过错并不都是教师的错。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进步,但是学生的不良行为可能是由许多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有时,适当让学生为自已的行为结果负点责任,比教师事必躬亲,大包大揽更有效。分清问题性质,如是学生的问题,教师尽力教导纠正,而无须自责。这有利于教师从过分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减轻工作压力。

最后,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要拿出经费、时间让教师继续深造,使教师持续发展,跟上社会进步和素质教育的步伐。学校要引导教师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使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保持和谐统一。为此,学校一方面要引导教师理解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内在联系,促使教师主动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学校要首先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并且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为教师的个人发展提供依据。

(三)帮助教师树立专业理想

当教师视其职业为一种生活方式时,才能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它,从而体验到其中的幸福。职业与生活融为一体,将教学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才能用心经营,用心体会,用自己的经验与才能见证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与变化。这是教师产生职业幸福感的源泉之一。

而要帮助教师树立专业理想,就要引导教师深刻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背后所潜含的教育观念、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使教师在不断的思考和反思中,增强职业意识,并将之发展成理想信念,促进教师进一步思考如何去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四)增强教师的适应力

首先,教师应培养健康的心理,完善自我人格。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人格锻炼,这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感的根本途径。

其次,教师应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应走出“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维误区,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悦纳自己,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尽自己的努力,找到理想和现实的最佳结合点。

再次,面对客观压力,教师应学会积极的应对策略。如: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无益的工作;进行自我心理暗示,用积极的情绪替代消极的情绪等。教师要随时保持比较旺盛的精力,应对工作和生活的挑战。

第四,引导教师掌握交往的技巧。成功的教师往往虚怀若谷,淡泊名利,善于交际,心境平和,能为自己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工作氛围,从而大大“稀释”了繁重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最后,面对压力,教师应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如将问题讲给校长、亲友、同事听,将会更好地化解消极情绪。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对自己和他人将会有更多的了解,以有利于教师保持现实的生活态度,根除职业倦怠心理的消极影响。

6.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路径研究论文 篇六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大、社会认同不高、自我价值不能实现以及幼儿教师个人心理承受状况差异是造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要消除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可依靠幼儿教师提高自我干预自我调节能力、幼儿园科学管理以及社会正确评价幼儿教师这三种途径。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职业倦怠 身心衰竭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冯晓霞教授和梁慧娟博士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北京市50所不同体制幼儿园的447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中有2.9%处于严重的职业倦怠中,有一半以上的幼儿教师具有明显的职业倦怠倾向。由此可见,幼儿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瑞典作家爱伦・凯说道:“教育一个小孩,就等于把一个灵魂的生死之权握在手里。”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担负着保育与教育的双重责任,其喜怒哀乐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某一次过激的行为都可能对幼儿的一生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分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消除对策就显得特别重要。

倦怠指的是一个人因精力、能量或资源的过度消耗而变得效率低下的个体特征。而职业倦怠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分为三个核心成份:第一,情绪衰竭,指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第二,去个性化,指人际关系倦怠,个体以消极、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第三,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的工作意义和评价降低。相应的,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类型主要有精疲力竭型、狂热型、能力富余型。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意表现

教师职业作为助人的行业,是职业倦怠高发的行业之一。幼儿教师由于独特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更容易造成职业倦怠。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最近公布的一份“中国工作倦怠指调查报告”显示,教师职业倦怠程度的比例在所有职业中位于第三,高达50.34%,而幼儿教师在所有的教师中最容易发生职业倦怠。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绝大多数属于精疲力竭型,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对他人情感的疏远和冷漠。生理方面的表现为:累、头疼、发牢骚、心绪不宁、浮躁不安、不想说话、面色苍白、血压、心率升高。心理方面的表现为:焦虑、情绪紧张、脾气暴躁、没有信心、个人成就感低、自我效能感低。当幼儿教师进人职业倦怠时,往往会造成工作没有热情,对学生没有耐心,严重的可能还表现出某些过激行为,例如体罚幼儿、自闭等等,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低,进而导致幼儿身心发展没有保障。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笔者经过与多名在职幼儿教师访谈交流,发现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

(一)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大。

与其它教师相比,幼儿教师不仅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体力劳动。幼儿教师既要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又要承担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既要布置环境,又要准备教具;既要搞好家园合作,又要参加科研工作,工作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师的精力和能力范围。有调查表明,我国幼儿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10.06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多出2.01小时,但睡眠时间却比一般职工日平均少1.92小时。②这些工作又多是琐碎而重复的,最重要的是有很多工作并不是幼儿教师职责范围内的或者对于教师成长并无多大裨益的,例如某些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工作。很容易造成幼儿教师带着情绪上班,长期如此,则很容易造成职业倦怠。

此外,在完成繁重的本职任务之余,幼儿教师还要不断地参加培训、考试,以适应不断增加的社会竞争。例如笔者认识的一位幼儿园教师,幼师毕业后参加工作,业余时间参加大专的函授培训以及蒙台梭利教学法培训等,占用了很多个人时间。因此,幼儿教师很少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长期生活在紧张的.状态中,造成精神压力大,容易造成职业倦怠。

(二)社会认同度不高,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投人也越来越多。但是与之不相称的是,人们对幼儿教师的态度并没有相应的转变。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幼儿教师就是带带孩子,唱唱歌跳跳舞,不需要什么文化,很轻松。”事实上,我国幼儿教师的素质已经普遍得到了提高:基本上为中专学历,大专学历幼儿教师也大有人在,本科生进幼儿园也不再是稀奇的事情。除此之外,社会并没有看到幼儿教师艰辛的付出。“幼儿园阿姨”的称呼就是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偏见的直接表现。仅从实际回报来讲,在我国,无论哪个地区,幼儿教师的薪水都是同层次里较低的。以某地方为例,大学专科学生毕业到幼儿园平均月薪700元,其中有些还不包括住房和饮食等生活费用,实际能够自由支配的钱很少。另外,目前除公办幼儿教育机构外,很多的私立用人单位并没有按《合同法》将聘任的幼儿教师的各项保险福利纳人工资体系,因而不能很好地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高投入、低回报”的现状使得幼儿教师缺乏社会认同感,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

从心理学上讲,个人的人格、气质等心理特征是在遗传、成长和环境、教育等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因此每个人的心理状况、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幼儿教师面对工作任务的状态也不相同。按照现代气质学说可以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粘液质,④抑郁质。一般说来,倾向于胆汁质类型的幼儿教师精力旺盛、争强好胜、为人热情率真,比较能够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处理好各种关系。倾向于多血质类型的幼儿教师情感丰富思维敏捷,适应力强,但是缺乏耐心和毅力。倾向于粘液质的幼儿教师一般情绪平稳、表情平淡、考虑问题周到,但是行动迟缓、缺乏生气。倾向于抑郁质的幼儿教师多愁善感、思维敏锐、自制力强、优柔寡断。面对同样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压力,不同气质类型教师的反应不一样,粘液质与抑郁质的教师更容易陷入职业倦怠。

三、消除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造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多,是众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我们认为,要使幼儿教师热爱本职工作,需要教师、幼儿园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幼儿教师提高自我干预、自我调节能力。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精力过度消耗状态下的表现。应对职业倦怠,首先在于作为主体的幼儿教师自身的干预和调节。自我干预主要可以采用心理转移的方法:首先幼儿教师应该正视它,认识到职业倦怠只是人人都可能体会到的正常心理现象,继而能够用合理的方式宣泄与调节,例如唱歌、运动等,获得心理平衡;然后积极地面对工作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加强自己对职业的热爱,做到真的热爱孩子、热爱工作、热爱幼儿园。此外,培养业余爱好,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生活质量是对职业倦怠最好的调节手段。

(二)幼儿园科学管理,营造轻松工作氛围。

幼儿教师最大的压力来自园所工作,目前幼儿园里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和分工更是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导火索”,要解决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幼儿园领导必须真正关心一线教师,多用换位思考方法体谅幼儿教师工作的艰难;科学地管理,对幼儿教师的任务作出明确的分工,并及时给予反馈:对任务完成较好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为任务完成欠好的教师归因和指导,使教师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使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释放自己的才智,挖掘自己的潜力,在幼教园地里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加强社会支持,正确评价幼儿教师。

上一篇:特殊幼儿安全责任书下一篇:一块橡皮的梦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