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咖啡教学法心得(8篇)
1.世界咖啡教学法心得 篇一
随笔:咖啡世界人生
如今来说对咖啡已不算是陌生,然若提笔而论,还是难述于怀。毕竟咖啡生活、咖啡话题离我们的现实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再者,茶是国宝,咖啡是舶品,对国人来说也有着意义上的根本区别。茶,虽为高贵之物,然,某农家饭桌上待客之际盛一碗色泽发暗的茶水不足为奇。如若摆上一壶热气腾腾的咖啡,就不免让人心生惶惶之恐,以为揭错了门帘落错了座。不过,若是文人雅士们聚在一起,找一清净幽雅处,清茶咖啡,慵懒闲适,散淡怡情,便有了另一种的情调和意境。
我与咖啡结缘却别有缘由。生活的快节奏让我加入爱车一族。也许,“爱生活就是爱时尚”也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理念,我们都毫无理由地与时俱进,在车里放上一大堆13克一袋的那种小包装速溶咖啡,也就是广告相当成功的雀巢咖啡。对于爱车,先生是司机,我只管坐车,却同样爱极了这种速溶咖啡。旅途疲劳或是口渴时,打开热水壶,极快地冲上一杯浓浓的咖啡,热热地吮一口,如同给爱车加油一样注入了清醒剂,还有点小资情调,慵慵暖暖,没有传说中那种苦苦的味道,只是略带一点儿涩。嗯,这是被处理过了的,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苦味道。所以每当听那首苦咖啡的歌——“是否还有人陪你去喝/不加糖的苦咖啡”,或者是“思念的滋味/就像这杯苦咖啡/虽然可以加点糖/依然叫人心憔悴”,总有那么一种不够现实的感觉。咖啡岂能给感情带来苦涩的回味,它不过是旅途疲劳时的提神剂,它把人的视听总是定位到一种兴奋不眠的状态。这样以来,咖啡就完全没有了文学的味道,咖啡就和我们的生活很贴近了。
快节奏的生活时代给人带来疲于奔命的痛彻之感,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每个人都被绷紧了神经像螺旋一样转个不停。没有停歇的时候,快餐食品、速溶速冻食品、半成品,节制着我们,暗示着我们,让我们的.身心处于一种喧嚣嘈杂状态,永远品尝不到生活的原汁原味。一杯杯的速溶咖啡阻隔了我们的味觉,激情的苦咖啡远离了我们的心扉。我们被快节奏窒息了,只剩下不由自主奔跑的惯性。
崇尚咖啡时代的到来,期待生活慢节奏时代的开始。告诉你吧,咖啡不是那样喝的,咖啡是要慢慢品的。邂逅雅致的咖啡小店,心里就莫名地感动了一下,那一份惊喜与局促是显而易见的。我曾喝过的咖啡,它是速溶的,我还未曾品过的咖啡,那是苦的么?品过了苦滋味,会有意想不到的甘甜么?圣水百脉、词人故里,盛载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地方,那个雅致的小店就坐落于在此,给人一种安详、宁馨的味道,更施与人一个自主舒缓、随心所欲的精神栖息空间。于是,在咖啡豆神奇魅力的诱惑中,在词风雅诗的熏陶中,我们的生活节奏放慢了,在繁芜中得到静逸,在纷乱中感受安宁,真正享受慢生活的一点闲适、一点浪漫。
用一种豁达淡定的心境去品味生活,让人生的最精彩在流年似水中舒缓而逝。
2.世界咖啡教学法心得 篇二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以创新、改革为鲜明特征的时代, 处在一个经济社会转型期, 无论学校与企业, 都重视和鼓励建立“学习型组织”。个人和团队也只有在“学习型组织”中的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深入认知, 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目前, 在高校的课堂上仍旧是以重教师讲授、填鸭式教学为主, 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容易受到教师讲课方式、同伴干扰、电子产品干扰、自身等原因的影响, 而在课堂上表现出听课不集中、不听课、睡觉、迟到、早退、玩手机等一系列问题。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学专业, 其实践性、应用性、特色性鲜明。在专业课堂上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同样是石油化工装备工程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世界咖啡”这一概念是用新的角度将对话作为一个核心的流程, 组合与团体能够通过对话来改变周围环境, 催生有利于帮助理解与掌握传统课堂的重要知识。每个成员是必不可少的个体, 以问题作为吸引, 集合多元化的观点, 交流和连结不同的观点, 集思广益的过程。“世界咖啡”汇谈方式给予人们一种全新的研讨方式去开展主题活动。
基于此, 把世界咖啡汇谈方式引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以学生真正学会、学懂、学通专业知识为出发点, 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层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启迪更容易激发学习的求知热情和创新能力。
二、世界咖啡汇谈简介
世界咖啡汇谈是由Junit Brown (朱尼特·布朗) 与Essas David (伊萨斯·戴维) 以Peter Senge (彼得·圣吉) 的学习型组织为基础来提出的组织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 直接作用于提升成员间的合作、创新等能力, 而且可以让组织凭借群体智慧来适应多变的、复杂的环境, 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世界咖啡汇谈对于实践学习型组织是很适合的方法。现在这种管理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接收和使用。社会、企业必须要组织中的各个成员真正全新投入并不断有能力地学习才可以保持持续发展。西方的发达国家中绝大多数的大学教育已经使用了学习型组织, 通过教育手段来为社会注入优秀的人才, 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将必然选择这样。
在大学教学中, 世界咖啡屋的学习方式适用于各种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在这些学科课程中, 应用学生课堂学习或课外获取的知识, 通过团队学习, 团队合作去解决, 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解决问题方式和创新。
三、世界咖啡汇谈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中的设计
(一)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简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是1998年由原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拓展改建而来。建设专业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 拓展专业的范围, 目标定位为提升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出发点定位为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来改革发展本专业。要使学生了解过程装备成套技术各个环节的基础知识, 涉及知识面宽, 是基于工程材料、化工原理、过程设备设计、流体力学、粉体国学、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等课程学习基础上, 熟知关于化工单元设备及成套装备的优化设计、创新改造和新型化工装置技术开发研究的基本能力。要熟知化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知化工单元设备和成套装备的设计方法与控制技术;具有对新装备、新技术进行开发研究与创新设计以及对化工装置项目进行成本评估与投资决策的初步能力;熟知国家关于化工装置设计、开发、研究、环境保护和安全防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的理论前沿, 了解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 世界咖啡汇谈模式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当的教学设计
针对本专业课程学习特点, 结合具体课程, 进行世界咖啡深度汇谈教学设计。
1. 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世界咖啡汇谈成功的前提是针对课程各章节内容, 选择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在学习各科专业课程的过程中, 吸引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是基础理论知识可以解决工程的问题。因此, 虽然每个章节的问题是与知识点相关的, 但解决问题不能仅依靠理论知识, 更需要学生课下的探索研究和与团队成员之间的讨论。所以, 在课程理论知识具备的前提下, 教师有选择工程当中的具体问题, 让学生开展世界咖啡汇谈讨论。可对化工原理、工程材料、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机器、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等课程中的知识点, 联系工程实践, 提出工程问题。学生往往更喜欢和关注工程上的实际问题。
2. 关键是轻松、和谐。
揭开知识本质的新视角是来关注知识所具有的情境性。所以必须重点关注学习的情境理论。学习的情境理论关注的是对学校传统教育的改革, 其关注的不仅仅是学校内部, 还关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研究和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学习研究。关于认知和学习具有的交互性质与实践的重要性是所有情境理论所强调的。为此, 世界咖啡汇谈的情境非常重要, 给人以轻松、和谐的氛围有助于人学习和交流的欲望。
3. 学生分组并围绕问题组内讨论—第一轮讨论。
将5~6个学生分成一组, 组成一桌, 设置一名桌长, 桌长与该桌各成员都是平等的, 并负责组织本桌人员讨论, 各成员相互鼓励。这样尽量减少组织内部在管理环节上的层次, 去除中间传送信息的中转, 以更合适组织建立和学习开创性的思考方式。桌上可铺一张大纸, 让大家自己的观点写在自己所对应的纸上。
4. 组间讨论———第二轮讨论。
桌长不动, 组员分别去其他小组, 参与新一轮的组间讨论。
5. 回组讨论———第三轮讨论。
组员回到自己所在组, 把在它组讨论的新观点、新想法带回本组, 进行新一轮的讨论。针对每个问题, 组员最少要做到两轮或三轮以上的探讨, 每轮讨论都不能少于20分钟, 在探讨的过程中可设置课余时间, 这样一是不仅让学生增加了接触面, 增加思维之间的碰撞, 使学生系统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是通过学生在业余时间里的深入学习和钻研, 可以将问题的探讨向广度延伸或纵深, 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与此同时还可以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更好地方法。
6. 团队汇报与总结。
通过根据世界咖啡汇谈的这一程序, 在探讨结束后, 每个成员都要回到自己最初的团队中, 从而形成组织共识 (在这一阶段过程中应给予每个团队较充分的时间, 并且展示团队的探讨结果) 。
7. 科学的激励和评价。
组长汇报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实效性、科学性、特色性的解决办法, 让学生养成踏实地、渐近地解决问题的习惯。针对学生的汇谈成果, 要与课程最后成绩的评定挂钩。这样不但可通过帮助学生参加挑战杯、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等学生科研, 鼓励学生发表论文等形式, 最后真正做到将学生的新想法和学习成果落到实处, 形成内在激励办法。
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过程装备制造工艺、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过程机器等课程课堂上, 对课程当中的若干知识内容进行世界咖啡汇谈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践, 都达到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对专业的理解更加深层。对课程的学习不是简单停留在应付考试的层次上, 而是对课程与专业的关系, 专业与行业的关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四、结论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 在工程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各门课程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企业新的发展需要。将世界咖啡汇谈模式引入大学课程教学改革, 将学生的学习和团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不仅能对传统的课堂讲授做出改变, 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也能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团队的合作中让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培养学生养成学习终生、合作的好习惯, 更能够适应未来工程岗位的需要。相信世界咖啡汇谈模式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结合, 必能使大学工程专业课程的课堂充满吸引力,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得到更大的提升, 让团队合作精神在大学里就培养起来, 以为中国的过程工业培养出更多卓越的设备工程师人才。
参考文献
[1]布朗, 伊萨克等.世界咖啡.创造集体智慧的汇谈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12) .
[2]彼得·圣吉.“世界咖啡”赠予的宝贵礼物[J].中国中小企业, 2010, (5) .
3.世界咖啡教学法心得 篇三
2010年11月29日,穿着白色衬衫、绑着马尾的李雅婷接过冠军奖牌,害羞地接受众人欢呼。从咖啡店小妹到世界冠军,31岁的她也曾在人生道路上感到迷惘。到底靠着什么样的精神,让她终于尝到冠军的滋味?
咖啡达人甘拜下风
夺下“世界咖啡大师大赛”台湾区选拔赛冠军后,李雅婷今年将远赴哥伦比亚参加世界大赛。其实,这已不是这位身材娇小的女咖啡达人的第一个冠军头衔:2009年10月,她就打败60多位参赛者,从以虹吸式咖啡自豪的日本人手中,夺得“第一届世界杯虹吸咖啡大赛”冠军,让日本众多咖啡达人甘拜下风。
日本达人研究了一辈子的虹吸式咖啡,却败在入行只有8年的李雅婷手下,她制胜的秘诀是什么?
起床后泡一杯咖啡,是许多人每天早上不可或缺的享受,但要从咖啡爱好者到达人,却有一段漫漫长路。咖啡行家对于进入咖啡殿堂有个共同的术语,叫作“From S to Cup”,意思就是从咖啡种子seed,到最终的一杯咖啡cup,每个步骤都是学问,环节只要稍有变动,入口的味道就截然不同。
一杯咖啡要好喝,关键就在于善于掌握各种变数的平衡,只有掌握咖啡豆产地、咖啡豆处理,到咖啡豆的烘焙、咖啡豆的研磨、冲泡咖啡方式这套繁复知识,才能算勉强一窥咖啡奥妙。圈子里称这群人为咖啡吧台师或者咖啡师,外界称他们为咖啡达人。要成为达人,除了味觉的天分外,就只有苦练一途!
练习300公斤咖啡豆
在决赛中,选手们被要求在15分钟之内,端出4杯意式浓缩咖啡、4杯卡布其诺、4杯创意咖啡,平均75秒要端出一杯。如果没有平时的苦练,不可能在比赛的高压下,短时间内泡出顶级的咖啡。
引领李雅婷进入咖啡世界的师傅李美娟指出:“她比赛前,光上一届冠军的比赛影片,就从头到尾看了100多次。”
为了找出口感和风味最多重层次的咖啡豆,李雅婷任职的台湾欧舍咖啡,特地到非洲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寻找这次比赛用的咖啡豆,终于在埃塞俄比亚的哈玛合作社这个小产区找到日标。这里一年只出产900袋咖啡豆,随着采收时间的不同,品质也有略微的差异,他们在900袋中挑出6袋,重达360公斤。
这么多咖啡豆,就算开店营业,都够用上1年了。李雅婷指着空荡的麻袋,苦笑着说:“因为练习比赛,用到只剩下20公斤了。”
夜深时反复苦练
重复磨豆、敲粉、整粉、填压,记住每次的手感和试饮结果,找出最对的感觉。比赛前5个月,李雅婷冲泡咖啡超过1.4万杯。
李雅婷平时担任店长,要负责店内的营运,只有在夜深人静、咖啡馆打烊后,才是她开始练习的时间。每天重复数百次同样的动作,听着单调的磨豆子噪音,只为了掌握味道变数的平衡。每个晚上,她就像武功高手,一次又一次地练习,直到双手肌肉掌握了做出正确味道的感觉。
启动震耳欲聋的磨豆机,出粉,放在鼻前嗅了嗅,毫不犹豫地倒掉,继续调整旋钮,旋动机器,磨粉,鼻嗅,又毫不手软倒掉,咖啡粉越堆越高,只因为“气味不对”。
这还只是填粉冲泡的步骤而已,2种咖啡豆的比例如何混合?豆子是要浅焙、中焙还是深焙?烘焙过的豆子熟成几天之后会出现最佳风味?咖啡粉的粗细?只有不停地尝试和练习,才能找出最佳结果。
通过苦练泡出味道一致的咖啡,只是基本,要能成为达人中的达人,还需要勇敢尝试的创意。
创意咖啡惊艳评审
冠军赛最困难的,是创意咖啡这部分,不曾到过非洲的李雅婷,手上的参考资料只有同事从非洲带回的干燥香草样本和照片。照片里埃塞俄比亚的哈玛合作社,是一片被香草所包围的农庄。同事形容说:“当你闻到空气中开始带有淡淡的香草味,就知道快到目的地了。当咖啡收成的季节,周边的茉莉、姜花香气,让你觉得好像是来到花园当中。”
这2项元素,成为李雅婷创意咖啡最终表现的元素,评审先喝一口香草茶,在嗅觉中进人中非哈玛这个地理空间,接着喝第二口花茶,仿佛进入哈玛收成咖啡的季节。但最终怎么表现埃塞俄比亚这个地方的风味呢?一杯意式咖啡,配上了从埃塞俄比亚带回来的蜂蜜,形成风味天成的搭配。从香草茶、花茶,到最后一杯咖啡。让评审从空间、时间、味道3方面体会埃塞俄比亚这个主题,李雅婷在创意咖啡得到高分。
创意的背后,是不停地尝试。“我们几乎试过能买到的所有花草,要在台湾找出符合埃塞俄比亚风味的香草和花茶.但又不能让这些花草盖掉咖啡的味道。”
人生是一杯咖啡
如果没有尝试的勇气,李雅婷不可能打败竞争对手胜出,在人生的道路上,她也是以同样的精神走出自己的道路。
18岁之前的李雅婷,还抓不到人生的目标。当初报考高职时,羡慕念服装设计的表姐每天可以接触漂亮衣服,所以跟着选择服装设计科,进入学校之后才发现自己不是那块料,毕业后就没再接触服装设计。
放弃服装领域,她改报考食品科系,这期间,她尝试各种方向,从学调酒到糕饼烘焙,也考过中餐师执照,甚至还去医院实习当营养师。“什么都学看看、试看看。”她不放弃尝试的机会,不喜欢就毅然放弃!
没想到,反而是在工读的咖啡店里,接触到咖啡后,让她找到不能自拔的乐趣。李雅婷的创意咖啡,也如同她尝试和练习的人生过程一样,累积、摸索出最精准的配方,得到最适合的方向。
4.世界咖啡教学法心得 篇四
步入弱冠之年的麦当劳中国近年来频频更衣换颜,继2010年初“为快乐腾一点空间”全新理念下的餐厅形象升级启动后,时隔一年,麦当劳再度“变脸”,引入最新欧洲设计风格LIM的餐厅。
新计划是,2011年,引入最新欧洲设计风格LIM的餐厅在中国将达到100家,而截至2013年,将有80%门店被反差强烈的黑白色调、时尚座椅及柔和的灯光粉饰一新。
所谓LIM风格,即Less is More 化繁为简,由Philippe Avanzi打造。这位法国前卫设计师彻底颠覆了麦当劳1990年进入中国大陆以来的形象:温和的黄、红色调,还有可亲的麦当劳叔叔。
再见了,麦当劳叔叔,20年,第一代大陆消费者已经长大。
“我们希望吸引年轻人的驻足光顾,并最终成为这种简单快乐生活方式的忠实拥趸。”LIM风格餐厅面市之际,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CEO曾启山暗示了消费群的变化:现在,麦当劳的核心顾客是18至28岁的年轻人。他们曾是不到10岁的孩子,在麦当劳餐厅的儿童乐园里耍个不停。
近年来,麦当劳展开一系列行动追踪这个群体的成长轨迹:24小时营业,加大早餐产品投入,将早餐时间提前至5点,增加麦乐送业务,增设麦咖啡休闲区,提供WIFI服务„„显然,麦当劳已将重点从儿童消费、家庭消费转向商务交谈与朋友聚会。消费群体的成长与悄然扩大,麦当劳也随之变得更加时尚与国际化。
但它和对手(你知道是谁)的差距却在加大。
截至去年底,麦当劳在中国大陆共有1100余家门店,特许经营至今迟迟没有放开,肯德基则超过2600家。根据总部在伦敦的市场调研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统计,如今,在大陆快餐连锁业,麦当劳市场份额为16%,肯德基却高达40%,每18个小时,肯德基便开出一家新门店。
麦当劳中国曾一再表示,不以规模取胜。但糟糕之处在于,麦当劳放弃的儿童乐园,可以在肯德基找到。作为百胜餐饮集团旗下最“危险”的快餐连锁品牌,肯德基比麦当劳早三年进入中国大陆。经20年较量,两者形成了完全相反的运营风格:肯德基竭力本土化,但麦当劳却一直秉承近乎刻板的国际化思 路。
它既不为中国消费者口味改变菜单,也不会顾虑过“酷”的装帧与中国传统的喜庆气氛格格不入,只是一味依照全球规则,将欧洲设计、美国模式在中国大陆复制。
目前的局面再清晰不过了:单店形象翻新愈快,愈能反衬麦当劳在整体拓展步伐上的缓慢而迟疑。
快不得,慢不得
反复试水的麦咖啡将麦当劳中国的缓慢特性突显到了极致。
1993年,麦咖啡诞生于澳大利亚,在西方社会如鱼得水,经济危机期间,与咖啡巨头星巴克势均力敌。但在中国,麦当劳却选择低调试水,屈指可数的麦咖啡示范店几乎不为人知。而在2009年6月,麦当劳开始大力推广低端产品—麦咖啡鲜煮咖啡,为真正的麦咖啡暖身;此后,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麦咖啡标准店,但店面数量仍屈指可数;2010年初,麦当劳曾一度规划在京、穗、沪、深四大城市新开5家麦咖啡,数量相当于麦咖啡进入中国前8年所开店数总和。这一切讯息暗示着,麦当劳对中国市场开展麦咖啡业务信心不足。
然而,几个月后,风云突变。据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2010年6月左右,在总部指示下,麦当劳中国区高层对麦咖啡态度变得激进,对内提出全年新开100家麦咖啡店面的目标。不过,谨慎的麦当劳依旧给自己留了后路,并未对外界公布此目标。
实际数字是可以让高层们松口气的。据内部员工表示,2010年麦咖啡实际开店数约超过165家。只是数量冲上去的背后,却始终难掩麦咖啡销售贡献率疲软的尴尬现状。一位麦咖啡店咖啡师表示,尽管同处一个空间,但咖啡区域只在用餐高峰时,才会被用餐者坐满,“营业额一天下来也就几百块钱,不到一千。”
营业额不高,成本却不容小觑。耗时4个月在上海进行了麦咖啡产品线研发;购置咖啡机每台约7万元左右;请专家为麦咖啡培训咖啡师,纯培训需要一周时间,随后的实操中还需要配备奶、咖啡豆、配料等供咖啡师训练使用,加上水费、电费等其他费用,一个咖啡师的培训费用在2000元左右,费用由各门店支付;每店内咖啡师数量多则7人,少则3人,工资则比餐厅员工工时费高出近2元。
事实上,麦当劳中国定期便会有相关人士巡店,美国总部也对中国区麦咖啡业务状况了如指掌,尽管从上到下都深知麦咖啡无法突破销售瓶颈的窘境,但咖啡师们表示从来感受不到上层对于此业务的压力和任务。“在中国,麦咖啡一直在观望,到目前为止,至少在中国的高层,都还没有下定决心要大力发展麦咖啡。”据熟识麦当劳高层的业内人士表示。
无力感
快不得,慢不得—在麦咖啡不稳定的拓展速度背后,隐藏着麦当劳中国区对咖啡业务的迟疑。“麦咖啡店面数量依旧较少,与其用力推广,不如先一步一步做扎实产品,先做质量与品牌。”麦当劳一位中层表示。
一位前麦当劳员工把麦咖啡的尴尬归咎于中国缺乏西式的咖啡文化,而在麦当劳内部,持此观点者不在少数。尴尬在于,若市场没有形成,那星巴克的成功将要如何解读;再者,倘若真的是中国市场还相去甚远,又何必一而再再而三地潜伏试水。
事实上,麦咖啡之所以如是轨迹,主要是因为这是来自麦当劳总部的决策,而非中国区高管根据市场现状做出的判断。
去年年中,总部希望在中国及更多地方推行成熟的麦咖啡品牌。“全球都在推的业务,中国自然也在做。”一位麦当劳前员工表示,这也是一种“政治”的考虑。虽说各个市场有一定主导权,但这种指令,中国区高管无意抗拒—本质上,后者并无过多权限和资本,与总部抗衡。
麦当劳全球共分为三个大区市场,即美洲区、欧洲区,以及亚非拉和中东区。在亚非拉下设有大亚洲区,中国则隶属大亚洲区。这意味着,中国在麦当劳全球组织架构中处于第四层级,决策权与主导权相对较弱。
与中国区的软弱相对的,是麦当劳全球的强势,这直接造成了其决策体系的失衡。中国区CEO平均每一两年更换一次,任职最久的施乐生也不过三年半时间。值得一提的是,被更换掉的CEO并非被贬,而是退休养老,或调至其他市场。“总部就是派个代言人来待上两三年,负责传达指令,其实很多时候中国CEO就是总部控制中国的一个工具。”一位内部员工透露,此前历任中国CEO中,仅短暂出现过一个台湾人,其余大多都是美国人,“他们并不懂中国,只是傲慢地把他们认为成功的经验直接搬到中国。”
从这个角度来看,启用新加坡籍的曾启山作为CEO,已是麦当劳“本土化”的一次努力了,但由于长期在西方文化中浸润,相比中国本土市场,曾启山更倾向于理解和接受总部的思维方式。
据悉,在麦当劳中国现在的高管团队中,许多是曾启山上任后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方调过来的老部下,若再算上来自香港、台湾的员工,西式思维人群在中国区高层里已占到约七成左右,像北区总经理缪钦这类由中国区本土培养的管理者,为数不多。
相形之下,肯德基中国区的位势已从第三层级市场升至第二级,其掌门苏敬轼早已晋升为百胜全球餐饮集团董事会副主席。这不仅有更大的决策权,还可争取更多机会,让总部认可肯德基在华业务的发展。
一位曾在肯德基任职的员工列举了促使肯德基中国地位提升的三个要素:中国区业绩、劳动力成本优势及中国巨大的待开发市场。以此类推,后两个要素对双方机会几乎平等,唯一差别出现在中国区业绩。
在麦当劳系统内,日本和澳大利亚两个市场常被视为样板。日本国土面积不大,麦当劳门店数量却高达4000家;澳大利亚增长迅速,其中华人社区的麦当劳业绩都极为出色。鼎盛时期,日本、澳大利亚市场有近40%的年增长率,中国大陆则不足20%。
5.青春咖啡馆读书心得 篇五
好久不写读书笔记,因为迷诗,读书笔记都想写成诗的模样。想想还是试着正常一些,正经点好好写个读书笔记,为《青春咖啡馆》。
薄薄的一本书,132页,按我正常的看书速度,一个多小时就够。我看了三个多小时。一边看一边做笔记一边画些喜欢的句子。有些书你读的时候会迫不及待想一直看,不舍得有稍微的停顿,它吸引你不能离开,甚至不能想,更来不及做笔记,比如《百年孤独》。而有些书是让你可以从容一些的读,读读想想,回味一下再继续,比如这一本《青春咖啡馆》。它不疾不徐,你跟着他去看看街上的风景,去看看其他人,和他一起在秋天的徐徐凉风或者绵绵细雨里站一会儿,在二月纷纷的雪里思考一下人生。
他叙述的方式也很特别,几个人分别第一人称述说。一个叫孔岱的咖啡馆,在巴黎。一群年轻人,一群“挥霍”青春的年轻人。每一个人都那么自由无拘,活在当下,彼此理解略有牵挂又互不相干涉,不问过去不管将来。蓝眼睛棕发的漂亮女孩露姬颇具神秘色彩的出现。真名叫雅克林娜的露姬是个从小就孤独无人照看的孩子,她渴望被关怀,渴望爱和安全感,可是那个守护她的天使在哪儿呢?她迷上逃跑,流浪,离家出走,日思夜想离开旧生活想要开始新的。
我们也总是这样选择逃开,在没有温暖,在受到伤害的时候。
她逃到塞纳河北岸,人生的北岸,逃离并不幸福的婚姻,逃到孔岱咖啡馆这一群同样迷茫的年轻人中间。遇到情人罗兰,一个不想知道自己是谁,不会再提过去,也许是报纸上刊登的失踪者,一个作家,相信轮回,爱读书,相信黑洞,爱好天文学。罗兰深爱着露姬,并试图消除她心里的恐惧,和她一起勇敢面对过去,和她一起编织远离的美梦。她安静而小心翼翼,大家都喜欢她,并不约而同为她保守秘密,守护着她。包括第二个叙述者,她丈夫雇来寻她的私家侦探。
作者用罗兰的叙述讲他们情投意合,灵犀相通的爱,在一个中心地带或者是边缘地带幸福生活。神奇的叙述中有一种令人着迷温暖的力量,围绕着这一群看似颓废又努力追逐梦想的年轻人。
我们也曾尝试回到过去,可是在久远的回忆里又常常迷失了方向。多年以后,在人生的拳击赛场即使学会了佯攻,可仍然躲不过一记重拳。露姬最终从窗户边跳下,完成了人生最后最成功的一次逃跑。多年后罗兰回到孔岱,那里已经面目全非。尽管现实完全改变,每次我们的脚步都把我们带回到从前,从前,已经逝去,转入永恒的轮回,永恒的想念。
“同样的朱唇,同样的芳香,同样的如瀑布般倾泻的秀发”。
“从那一刻起,我的人生有了一个缺憾,一个空白。……”露姬的自杀式逃离(我宁愿想她是吸毒时出现幻觉不幸坠落)是罗兰永恒的痛,只能在永恒的轮回里找到些安慰。
“新的生活……这种想象出来的生活,你讲着讲着,就有大股大股的新鲜空气,从一个很久以来一直让你觉得憋闷的封闭堵塞的地方吹过。一扇窗户忽然打开,百叶窗在风中喀拉喀拉响。你会重新感觉到,你的未来不是梦,它就在你的面前。”
“这种生活出现在你的人生当中,有时就像一块没有路标的广袤无垠的开阔地,在所有的逃逸线和消失的地平线之间,我们更希望设立方位标的基准点,制作某种类型的地籍,好让我们不再有那种漫无目的、随波逐流的感觉。”
作者在书中有许多充满希望的美好描述,关情关景。更有好多扣动心弦的句子让你不由自主的停下来,仔细想想。原想多抄几句来,最终决定还是你去亲自看吧。看看诺贝尔奖的魅力。
看完了这一本薄薄的书,一个亲切而神奇的声音在问:“你找到你的幸福了吗?”
找到了吗?
对那个神奇的逃逸线之说充满好奇,也抄来分享: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经常使用,在后期经典之作《千座高原》中,他详细的区分了三种类型的“线”:坚硬线、柔软线和逃逸线。
坚硬线指质量线,透过二元对立所建构僵化的常态,比方说人在坚硬线的控制下,就会循规蹈矩地完成人生的一个个阶段,从小学到大学到拿工资生活到退休。
柔软线指分子线,扰乱了线性和常态,没有目的和意向。
逃逸线完全脱离质量线,由破裂到断裂,主体则在难以控制的流变多样中成为碎片,这也是我们的解放之线,只有在这条线上我们才会感觉到自由,感觉到人生,但也是危险之线,因为它们最真实。
6.世界咖啡教学法心得 篇六
著名作家伊拉斯谟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的标志就是坚守他的类似于家长的职责……在某种意义上他也要成为一个孩子,使他可以把学生吸引到他身边来。”我们知道,任何阶段的学生都是具有趋向性的。在家庭中,学生家长给予孩子的教育是最基本的,从呱呱坠地始,孩子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来自于家庭中的话,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家庭成员影响到的,养成的第一个或好或坏的习惯也是通过家庭获得,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好的教师,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定位摆放正确,坚守我们在学校中应该承担的相当于家长的职责。并且要学会了解学生的习性,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才能更加的将自己渗透进去,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从而成就自己成为更好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幽默是一种魅力,能够娴熟的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以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既加深学生印象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在课堂中,运用幽默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对学生微笑,将两者结合起来,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在生活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微笑面对生活,微笑是我们对学生的肯定,是对他们的赞赏,是对他们的关爱,是真的很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努力让学生成为我们的“最爱”。当然,教师也是普通人,我们不能要求对每一个人都轰轰烈烈的去爱,我们也不能要求教师时刻都有一个好的心情,但是教育之爱往往在日常教育中无意的就传播了出去,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努力给学生展现一个豁达开朗的自己,使得最深切的感动往往是体现在每一个平淡而又平凡中的日子里。还记得初入校园时,我不善言辞,在某一天体育课的时候不慎将脚崴伤,强忍着疼痛打算忍到放学回家再去看医生,是我的启蒙老师第一时间发现了我的不适并将我送到医院,事后还对我无尽的关怀让我记忆至今,后来才知道,当时的她身体也很不好,但我竟然丝毫没有感受到她的不适。所以等我长大,和我的启蒙老师成为了同样的人,在短短的带班的几个月,看到学生身体不适,终于体会到了老师当时的感受,当我牵着三年级小朋友的小手关切的将她带到医务室,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被老师牵着小手的模样,当我心情不好时,也会有意克制自己在学生们面前的情绪,不把负能量带给他们,让他们享受理应得到的快乐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之爱,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中就会影响终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以前常常说,给学生一瓢水,我们应该有一缸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我们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发现,一缸水也早就已经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有一汪活水。何为一汪活水,这就是我们说的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与同时代发生的历史、文化事件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时代在进步,学生在进步,为了能够不落后,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学习,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体会工作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乐趣。
作为一名教师,不管主课副课,我们总是免不了跟学生打交道,为人之师,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这也在告诫我们,一定要遵守承诺,一诺千金。家庭教育中也理应如此。当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有坏情绪时,当他们怀疑自己的时候,当他们对自己期望值过低的时候,我们应该帮助他们,给他们一个坚定的信念,积极的期望,帮助他们远离坏情绪。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我们要做的是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在遇到小岔路的时候积极的帮助他们。我们要明白,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及引导是会让学生更加的提升自信心,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后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7.世界第一杯咖啡来自阿拉伯 篇七
倘若你问一位阿拉伯朋友,他最不能缺少的饮食是什么,对方十有八九会伸出两根手指——“椰枣和咖啡”。阿拉伯地区是椰枣主要种植区,那里的人们喜爱椰枣众所周知,而咖啡一般和欧美时尚与商务氛围紧密相关,怎么会是中东风情不可或缺的元素呢?事实上,世界上第一杯咖啡,正是由阿拉伯人熬制的。阿拉伯国家大街小巷最为常见的是三种店铺,金店、甜点店和咖啡店。纯正的阿拉伯咖啡是一种需要用小杯慢慢品啜的饮品。阿拉伯的“咖啡道”很深。
阿拉伯国家街边的咖啡店一般几平方米的面积,清一色的白粉墙面,高至胸前的柜台和一架多功能的咖啡机,以及超大桶的雀巢咖啡罐儿和奶粉罐堆砌的三角图形,身兼服务员、收银员的老板就站在“大三角”后面,咖啡店通常只卖摩卡、卡布奇诺、美式咖啡、阿拉伯咖啡以及热巧克力。人满为患的永远都是咖啡店。可是你不要因为接地气的咖啡店,就以为阿拉伯人喝咖啡很随意。事实上,如果时间允许,阿拉伯人喝咖啡有一套传统的仪式,比如在喝咖啡之前要焚香,还要在品饮咖啡的地方撒放香料,然后是宾主一同欣赏咖啡的品质,从颜色到香味,仔细研究一番,再把精美贵重的咖啡器皿摆出来赏玩,然后才开始烹煮香浓的咖啡。阿拉伯友人曾邀请记者品尝真正的阿拉伯咖啡。友人拿出小得不能再小的咖啡用具——一个碗大的带柄开水壶,半个手掌大的小茶杯,还有个比挖耳勺大不了多少的铜勺子。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繁琐步骤:煮水,切姜片,舀白糖,然后加入一纸包的黑色粉末和一些叫不出名的阿拉伯香料。其味道相比奶糖混合的西式咖啡更为浓烈,第一次品尝竟让我联想到了国内常喝的姜汤。如果一个人被邀请到别人家里去喝咖啡,这表示主人最为诚挚的敬意,客人要表示出发自内心的感激,切记喝得满嘴都是咖啡渣,也不能喝水,因为那表示客人对主人的咖啡不满意,会大伤主人自尊。
世界上第一杯咖啡,正是由阿拉伯人熬制的。当欧洲人第一次接触到咖啡的时候,他们把这种诱人的饮料称之为“阿拉伯酒”,在16世纪许多欧洲旅行者留下的文献中,叙述了阿拉伯人啜饮一种有黑色种子煮成的黑色蜜糖。早在欧洲人了解咖啡前,3世纪,阿拉伯人就已经知道如何烘烤咖啡、保留芳香了。阿拉伯咖啡的传统制作工艺,是使用滴漏方式制作,加入桂皮、豆蔻等阿拉伯传统香料混合煮制。其味道虽然与现代西式咖啡有天壤之别,但却是咖啡的鼻祖与原型。咖啡“八大金刚”之摩卡咖啡就产自阿拉伯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也门。摩卡的英文意思是巧克力咖啡,它的名字是以也门的红海海滨城市摩卡命名的。这个港口城市在15 世纪时垄断了咖啡的出口贸易,对销往阿拉伯半岛区域的咖啡贸易影响特别大。 转自《环球时报》
8.吃咖啡豆的路虎 速度破世界纪录 篇八
英国工程师制造了一辆完全依靠咖啡豆为动力的汽车,该车不仅芳香扑鼻,还打破了以有机废料为驱动的汽车的世界速度纪录。
A modified Rover SD1 averaged 66.5mph at the Elvington Race Track near York, smashing the previous record of 47mph achieved by a US team that built a car fuelled by wood pellets.
在约克附近的艾文顿赛道,一辆经改装的路虎SD1(咖啡豆动力汽车)以平均每小时66.5英里的速度打破世界纪录。此前,该纪录由美国制造的内置木屑颗粒燃料汽车保持,时速为47英里。
Engineer Martin Bacon, with volunteers of Durham, stripped out the old car and refitted it with a gasifier and filters, which turns waste coffee granules into energy to drive the engine.
工程师马丁·培根和杜克大学的志愿者将一辆旧车进行了拆分,并用气化炉和过滤器对其进行重装,将咖啡豆废渣变成能量驱动发动机。
That car was driven from London to Manchester and straight into the 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as no car powered by waste material had ever travelled that distance before.
这辆车从伦敦驶到曼彻斯特的距离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前还没有以废料为动力的汽车行驶过这么远的距离。
It’s like an old charcoal burner. The coffee is heated up like charcoal. Then the combustion gases, which are generally carbon dioxide and water vapour, are reduced by hot carbon to carbon monoxide and hydrogen. This is then filtered by a cyclone filter and a rock wool filter and cooled down by a radiator.
这就像古老的木炭燃烧器,咖啡在这里就像木炭一样被加热。然后这种由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构成的燃烧气体,会被高温的木炭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然后经旋风过滤器和棉岩的过滤,最后经散热器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