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相遇

2024-09-14

与苏轼相遇(精选20篇)

1.与苏轼相遇 篇一

诗人余光中曾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太严肃;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我最崇拜的诗人就是苏轼了,苏洵,苏轼,苏辙,苏家两代人,一门三学士,光辉璀璨的“唐宋八大家”中,苏家父子一下就占了仨,看来苏轼的满腹才华是继承了父亲苏洵呀。苏轼的官运起伏得离奇,他这一生共在14个州担任过职务,足迹遍布神州大地。运气好的时候,他担任过皇帝的日常生活秘书,中央政府的秘书长。运气差时,曾被一路贬为县级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或直接贬去海南,在天边的某个蛮荒小岛上当个八品小官。官场过山车,惊险又刺激。我觉得他的官场生涯和他的个性有关。他不会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为国为民,他与时俱进,不怕得罪人,不退缩。唐宋诗人有才华的那么多,我唯独喜欢苏轼就是因为他的为人品性。苏轼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是一个极富生活情趣的美食鉴赏家。他爱吃,会吃,懂吃,写吃。也能创造吃。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东坡肉”了。研究了他的经历,我发现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身处何种境地,苏轼都能吃出别样的滋味来。

在他的作品中,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大气磅礴的气势,豪迈的英雄气概,面对官场失意,没有颓废,而是潇洒面对人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抒发了他渴望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他简朴中见深意和旷达的胸襟,寄寓着超凡的人生理想。“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苏轼一生的经历不是一般的复杂,但最难得的地方是他一辈子都是个性情中人。东西好吃,就是他当下最大的快乐。跟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官,吃了什么亏,都没有太大关系。林语堂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是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轼的一切。

2.与苏轼相遇 篇二

关键词:下水文

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们不敢讲得太多, 只是稍作提示, 就让学生们动笔。学生们看似明白, 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经历了一次次如此空洞而毫无创意的习作指导之后, 学生们更加畏惧写作了。那么, 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做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写作的欲望呢?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生作文刚刚起步的时候, 在学到了一种新的写作知识刚刚运用的时候, 在学生写着写着遇到困难而愁眉紧锁的时候, 在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 恐怕没有比老师‘下水’示范一下更有启发性、鼓舞性, 指导性的了。”特级教师的话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 相信学生的习作会在模仿中慢慢提升的。

一、解读“下水文”

“下水”, 名为下水, 其实意在“架桥”。教师“下水作文”不仅是言传身教, 更重要的是通过写去真正体验写作规律, 在教学中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熟悉“学”之道来架设“教”之道, 达到真正的以“学”定“教”。另外我们教师在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化, 很多人便将写作技能“束之高阁”, 写作技能慢慢退化, 在对学生的作文的指导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 教师也不能光耍嘴皮, 应多多亲自“下水”, 去“基层”体验学生生活。这样, 语文教师下水作文, 不但获得感性认识, 发现问题, 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 也必将提高教师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知识和技能将不断长进。

二、扣准课堂契机, 指点写作技巧

教师下水文的出示, 应当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呈现。这个时机不要拘泥于习作指导课上, 课前铺垫性的介绍、课堂上小练笔前揭示写法的展示、写作中突破难点的重点指导、交流展示时的引入、修改完善时的润色、课后的拓展等等, 都是向学生呈现“下水文”的好时机。

对于习作题材比较宽泛的, 寓意比较深刻的作文, 教师可以用下水文来开拓学生们的思维。对于题目要求简单的, 写起来难度不大的作文, 可以在大致浏览学生的作文初稿后, 再出示教师的“下水文”, 这样可以起到指点迷津, 纠正偏差的作用。例如:习作要求“写一种你熟悉的学习文具”, 学生们纷纷选择写铅笔刨、钢笔等, 有的同学在重点写了铅笔刨五彩的外形及作用后, 再写“我”和铅笔刨之间发生的事就已经体现我们之间的感情就有点“干巴”了, 这时教师适时出示一片类似的写学习用具的“下水文”, 学生恍然大悟,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写出的作文也是”有声有色”。但我们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想象类作文, 尤其是看图作文则更适宜于“作后下水”。因为想象作文的训练目的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若教师过早“下水”,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禁锢。因此, 对于想象作文, 应该让孩子先放胆写。在交流时, 教师再让学生们看下水文, 让学生们在对比中得到启示。

三、多样化下水文, 点燃学生激情

下水文并非都是一篇完整的佳作, 无论是全文, 还是片段、句子都可以作为“下水文”。这主要根据作文的重点和难点确定, 我们在写下水文时, 要从实际出发, 这样才能起到下水文应有的作用。例如:在写一个片段时, 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用内心感受来加深体会的, 哪些地方需要学生用景色来烘托人物心理活动, 就在那些地方下笔为文。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 虽然篇幅很短, 但是给学生们的启示却是最深的, 也是最实惠的。

下水文还可能是老师当堂的口头作文。因为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生成的过程, 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若课上教师发现自己的下水文与学生所想的不一样, 我们就要放弃原来写好的, 根据学生的需求再次头生成新的下水文。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的“下水文”的创作过程中习作热情空前高涨, 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运用,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下水文不一定都是老师的佳作, 也可能是“庸作”, 交给学生修改, 有时会比向他们出示一篇典范性的佳作更有效。给学生提供一篇漏洞百出的“下水文”, 让学生自己去评点, 改错别字, 改用得不恰当的词语、标点, 改不通顺、不完整、表达不准确的句子等等。这样将学生习作中的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在下水文中, 不仅能使学生在习作中少犯错误, 扬长避短, 也能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 敢于“挑错”, 善于“挑错”, 帮助学生提高习作的鉴赏能力和自改能力。

四、儿童化语言, 引发学生共鸣

在写作中, 如果教师对范文写作的目的和要求理解不够, 没能站在学生的角度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 就会脱离学生的接受水平。下水文是写给小学生作范文用的, 太过于“成人化”的语言学生接受不了, 会使学生觉得习作难作。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并努力用儿童化的语言去表达真情实意, 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

总之, 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 贴近学生实际, 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 让学生乐于表达。教师与学生一起“下水”, 真正走进学生中去, 想学生所想, 感学生所感, 乐学生所乐, 实现“下水文”教学与新课程对接, 让“下水文”这“源头之水”的“源源不断”, 使学生在规范作文中自由表达, 这应该是我们作文起步教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曲巍.如何有效利用下水文引领学生写作[J].成功 (教育版) , 2011 (3) .

3.与温暖相遇 篇三

回忆起来应该是在公交车上,因为只有半小时就到学校了,父亲很兴奋,就放松了警惕。紧挨父亲坐的是个和我一般大的小伙,和父亲聊得很投机。下车时他帮我们搬了行李才离开。事后想想,他是在那时候趁乱下的手。因为,父亲总频频地看裤脚无疑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负责收费的学校工作人员看看排得老长的队,不耐烦地催促,父亲快哭出来了,他说:“同志,怎么办,5000块啊,我们借了一个月才凑到的!”我拉着父亲的胳膊:“我们顺原路回去找找。”

找了一下午,没有奇迹出现。晚上,父亲居然奢侈地买了瓶5块钱的二锅头,一饮就是半瓶!我夺下酒瓶吼他:“你这是干吗?不要命了!”他一头趴在桌上哭了。

翌日一早我就出去了,中午回来发现父亲不在。正疑惑着他会去什么地方,两个旅客的谈话飘进耳朵:“那老头真傻,人家好不容易得手了,怎么可能把钱还给他呢?”“就是,小偷要有良心怎么会做小偷,他这是白等了。”我忙出门找。在昨天下公交车的地方围了很大一圈人,拨开人群,父亲竟然在里面。他没有哭天抹泪,也没有喋喋诉苦,只是笔直地站在那里,脚前是一张白纸,上面有他歪歪扭扭的毛笔字:孩子,我知道你一定有自己的苦衷,可这钱对我太重要了,请你把钱还给我,叔可以换种方式帮你。

我觉得难堪至极,抢上去收了他的纸,数落着:“用脑袋想想,小偷要是会把偷来的东西还回去,他靠什么过活!”父亲却说:“哪有人生下来就是坏的,人家一定是遇到困难了。就像我,现在我还想去偷去抢呢。”

父亲又去车站了,和头天一样,他不说话,纸上换了内容:我老家在四川农村,很穷,为了送娃上大学,我跑了东家跑西家,才凑足了5000块。

简直不可理喻!这样和小偷拉家常就能感动他吗?或许他这里得了手,早将钱财挥霍一空又换了地方;而父亲,在9月的艳阳下,还那么执著地相信着“性本善”。

第三天,学校了解了我的情况,同意缓交学费。我把消息告诉了父亲,并劝他回去,因为再在这里耗下去,连回家的车费都不够了。可父亲的犟脾气上来了,怎么都不肯,他照例像棵树一样站在烈日下,纸上又添了新内容:学校同意了我们缓交学费,我和儿子就有时间去挣钱了。所以我也不是急需这笔钱,但还是希望你把钱还给我,因为毕竟这不是你的劳动所得。这样的语言无疑会激怒小偷——我不知道父亲是怎么样想的。学校已经开学,我也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干涉父亲。我想,他自己会死心的。

果然,一周过去毫无消息,父亲身上只剩下30块钱了。他不得不回家,最后一次蹲在那里,不抱任何希望的他在纸上写了很多:孩子,这一周我花光了所有的钱,明天一早就要回去了。我之所以在这里等这么久,是因为那天在车上我和你交谈过,我觉得你是一个好娃,做这种事肯定是有难处的。

由于路费不够,除了火车,父亲得步行一长段路,待回到家里,已是4天后了。母亲迎出来,手里扬着一张5000块钱的汇款单。

几天后父亲收到一封简短的信:叔,对不起,拿了你的钱,良心很不安。从学校问到地址,早早地退还给你了。很羡慕你儿子考到了那么好的一所大学。我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没人管我,就学坏了,我会改的。谢谢你。

父亲把钱和信都寄给我。看了信,我的眼眶湿了,为小偷的迷途知返——我感到了一股来自己心底的感动与温暖。

4.和苏轼相遇-初二-记叙文 篇四

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尤其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记叙文,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和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优秀的记叙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和苏轼相遇-初二-记叙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咦,是谁在吟诵呢?我抬头一看:在不远的白堤上,有一个人低着头,垂头丧气的。我小心翼翼的走近一看,是一个身着古装的人。我朝旁边一看,没有传说中的秃头导演在一旁指挥,也没有摄像大哥在扛着摄像机在拍啊。

我拍了拍那人的肩膀,说:“老兄,大热天的穿着古装,你不会是发烧了吧?”那位老兄抬起头,我看见他的胡须很长,简直就跟古代人一样。我拉拉他的胡子,说:“兄台,你装的好像啊!连胡子都那么逼真。你可真够风趣的,对了,你叫什么名字?”眼前的“古装怪人”终于发话了:“在下苏东坡。”我一听,愣了,接着又哈哈大笑,还摸了摸他的额头,还确实有点烫,我笑的一边捧着肚子,一边说:“哎……哎呀!老兄你可真逗,我知道你像苏轼,可你也不用说你就是他吧,我看你啊,真应该去一个地方。”他一听,马上来了精神,说:“快告诉我,我应该去哪里?”我擦了擦笑出来的眼泪,说:“去医院。”他一听完,就急了,说:“我就知道你不相信我,可是这是事实,我真的是苏轼啊。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我身上又没银子,到现在还是饿着肚子,这儿到处都是一个又一个大盒子,也没有轿子,只有这种四个轮子的大虫在地上爬,我好几次都差点被撞倒,我有一次想走进大盒子里去看看,有好几个穿的和你一样奇怪的人把握赶了出来,还一直骂我是疯子,你说,在昨天,我还是受大家敬仰的`,可是到可今天怎么就成了疯子呢?我实在不知道应该去哪里,所以就来到了这里,就连这白堤,也变得不一样了。”

听了他的话,我开始相信他的话了,便问他是怎么来的。他说:“我昨天正在家里和妻儿吃饭,突然出现了一道强烈的光芒,我便一阵晕眩,醒后就来到了这里。我也不知道这儿到底是哪里,也不知道我的娘子和孩子现在好不好。”听了他的话,我想起了多啦A梦的时光机器,我以前一直认为这是那些人胡乱编出来的,莫非真有此事?我便告诉他:“哎,你来到了21世纪,那个你说的大盒子是房子,我们在那里面工作、生活。至于大虫,那是现代的汽车,就相当于你们那时的轿子,我们出行都离不开它。”他听完后,恍然大悟的点点头,说:“哦,原来是这样啊!”

突然传来了“咕咕”的叫声,苏轼不好意思地说:“我肚子饿了。”我说:“好,那我请你吃你最喜欢吃的东坡肉。”他一听,立马来了精神,两眼闪闪发亮:“好好好,那我们走吧!”于是,我们就一起去吃饭了。

5.与什么相遇作文 篇五

顺着中年官员的手指,我看到洪水不停地侵蚀着脚下的土地,放眼洪水泛滥的村庄,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奔来,势不可挡,原本建造好的木屋已经满目疮痍,变成了一根根浮木凌乱的漂在水面上…

中年官员用坚定语气对我说,“汝贤已经查出来了,是连接太湖通海的吴淞江淤塞,导致这场洪灾。现在正是冬闲季节,咱们得赶快开工清淤。”汝贤?他就是就是大名鼎鼎的刚直不阿的清官——海瑞!海瑞边说着边俯身挽着裤脚,此言一出,我惊出一身冷汗:冬令施工,天寒水冷,岸边的工人忌惮,不敢下水,海瑞体质较差,万一出个什么事情可就麻烦了。不等我开口制止,旁边已经有人说话了:“御史大人,您不能去啊,您要是有个好歹,谁带领我们治理洪灾啊?”已经挽好裤脚的海瑞大手一挥,不顾众人反对,毅然决然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看到海瑞亲自下水清淤,众人也纷纷下水。施工期间,海瑞还亲自带领我们冒着风雨给民工发钱粮,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

在海瑞的表率下,工程进展很快,淤塞的河道被疏通了,洪水退了。海瑞赢得了当地老百姓拥护的和爱戴,海瑞却因劳累和冰冻病倒了,两腿麻木瘀肿,卧床不起。听到消息,我赶紧前去探视。一推开门,我惊呆了,海瑞竟然在给皇上写奏章,力陈百姓疾苦,恳请优待措施。自身依然疾病缠身,仍不忘忧国忧民,我的眼睛一热,顿时模糊了……

梦醒来,在台灯下,我目光扫过手中的.书,赫然写着:“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不可充栋梁……。”

病倒了,两腿麻木瘀肿,卧床不起。听到消息,我赶紧前去探视。一推开门,我惊呆了,海瑞竟然在给皇上写奏章,力陈百姓疾苦,恳请优待措施。自身依然疾病缠身,仍不忘忧国忧民,我的眼睛一热,顿时模糊了……

6.与温暖相遇作文 篇六

“小姑娘,干什么呢?”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般,“你是在看这书亭吧?”他搓了搓手,憨憨地笑了起来。

我不解,于是便询问。

“这家共享书亭很早前就开放了,都是些好书啊!”老人皱紧了眉头,“但是这里的书很少有人归还。日复一日,就算想借也没有书的影子。我经常来这里租书,这些好书,怎就沦落到被人占为己有的地步呢?”老汉愤愤不平道,听完他的倾诉,我默默离开了。

原本23°的雨天,逐渐冷了起来。大风又开始肆无忌惮地刮了起来。路上的行人都少了些许,都匆匆走过。雨停了,但离家还有一大段路程要走,我在路边看到了一辆小黄车,拿起手机扫了一下。等我刚要把密码输入上去的时候,车没有任何动静,我仔细查看车身哪里出了问题,却发现一把别的大锁禁锢着它,我只好结束行程,失望离去。看着四周骑着共享单车的人匆匆而去,不由得感叹起着“共享”到底带来了什么?

风呼呼地刮过,仿佛一把利刃挂在我的脸上。忽然,大风骤起,我正要裹紧外套,手中紧攒着的伞却挣脱出手中,在四周随风飞舞着,我显得不知所措。等我拿到它的时候,它已经散架。天公不作美,雨又开始淅淅地下着。冒着雨跑了一会儿,发现远处有个共享雨伞的亭子,我便借了一把,用共享雨伞的帮助下回到了家。那时的雨早已从毛毛细雨变成掺杂着雷鸣声,带给我的不是一丝丝冷意和恐惧,而是突如其来的温暖。

过了一天,我如约而至。到了共享雨伞的亭子。把伞还了回去。

“小姑娘!”我回头一看,竟是昨天的老汉,真是太巧了,我便停下了脚步。不知道他要做什么。

“你真是有善心!”老汉的声音在我耳畔回荡,余音缭绕般。“这里的伞又不知道丢到多少把了,很少看到有人还啊!”他补充说。

7.浅谈苏轼与佛 篇七

一、三教融合背景下的宋代文学

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便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教产生了激烈的斗争, 但在相互排斥、冲击中又相互影响、渗透。张玉璞指出:入宋以后, 儒、佛、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出于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而相互补充, 在思想层面上开始了深层的、广泛的融合。在佛教不断的中国化进程中, 宋朝文人不可避免的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同时也在三教融合的文化演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佛教影响的不断扩大, 既对宋朝文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 也对宋朝文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即对宋词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二、苏轼与佛

(一) 人生思考——“人生如梦”

佛经《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在《楞严经》中有云:“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大智度论》也云:“三界如梦如幻。”这些都表现出了佛家如梦的观点。

苏轼起伏不定的人生际遇使得他对个体生命的虚幻和无常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对人生的也产生了如梦之感, 在诗歌中也不止一次的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留下了:“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的千古名句。而在苏轼滴居澹州时, 由于经历了更多的人生起伏, 感悟更多, 《西江月》中就是这样说的:“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

对于“人生如梦”的含义梁银林是这样认为的:他一生浮沉无常, 去住无定, 颠沛流离, 无所归依, 对人生虚幻有更深切的感受。在他仕途受挫, 政治失意时候, 佛家的般若之智更容易发生作用, 而当他以般若空观去观照世事和自己的无常人生时, 一种如梦的感觉就会自然显现出来。

(二) “空”的思想对苏轼思想观念的影响

儒家对文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入仕的观点已经深深刻入他们的脑海, 鞭策他们不懈的去追求“兼济天下”的最高理想。而生活总是现实的, 金字塔上的位置是有限的。爬上去的人也在宦海中沉浮, 在下面的文人还是在“穷”的沼泽中苦苦挣扎。生活的困顿、理想的遥不可及碾压着这些失意文人的心灵。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佛教万象俱空的观点指给了这群“求不得”的文人另一条路:仕途得意时兼济天下, 失意时用超脱旷达的心态立世。这无疑给了他们一个喘息的空间, 找到了在夹缝中生存的支点。佛教的“空、无”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宋代文人对功名利禄的狂热追求。苏轼也不例外, 佛教的处世智慧让他对于仕途失意表现出一种豁达、通脱的精神。“空”的思想表现在苏轼身上, 就是苏轼对“心空”的追求。栾睿指出佛教的心空是指万事万物由因缘合成, 无有实在本性, 要求心不系萦于物。苏轼曾云:“我心空无物, 斯文何足关。”体现了对“空”的追求, 表现自己心无系累, 从容自在的通脱旷达态度。

三、佛教对苏轼创作观念的影响

唐朝怀才不遇的慨叹, 到宋朝逐渐淡化, 这一方面与朝廷对文人的重视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三教融合”有关:佛教的“出世、四大皆空”思想、道教的“清静无为”思想。曹瑞娟指出:三教合一思潮盛行。儒学吸收佛道哲学思想, 发展成了新儒学即理学, 这样就把儒家外在伦理规范对人的行为、思想的整顿约束变为内在心性自觉的协调和修养, 完成了儒学的内转。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 士人的怀才不遇之感不再如唐人那么强烈。

苏轼的创作观念也受到了影响, 不再是感伤怀才不遇。何林军指出:“禅宗一切本无, 四大皆空的思想, 从理论上动摇了苏轼建功立业、忠君为民的儒家理想, 使苏轼慨叹人生无常, 世情多幻梦, 但他又能从世事羁绊縻中超脱出来, 从而发之为文主题。”如《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呤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体现了这一点, 表现出了苏轼的超脱与豁达, 坦然从容面对坎坷。

四、苏轼的生活

苏轼的生活离不开佛。苏轼平时爱读佛经, 并常常与佛门中人的交游, 都已经被民间传为佳话, 有些人还加工创造编撰一些故事广为流传。

他在《闲咏》中云:“夜学禅多坐, 秋牵性始吟。悠然两事外, 无处更留心。”晚年时更是“是非却付梦, 语默不妨禅。”可见参禅已经成为苏轼重要的活动了。

苏轼与佛门中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如佛印禅师、大通禅师等, 这些事迹也被传为佳话。从苏轼留下的诗词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如《与佛印十二首》、《佛日山荣长老方文五绝》、《净因净照臻老真赞》等。

结语

苏轼并不是一个注重身体外物的苦修者, 他“内修”的造诣更高, 领悟了佛的精妙。佛给苏轼了一个小世界, 让他的心灵有了归宿, 可以用一双通脱的慧眼去看待起起伏伏、熙熙攘攘的世事。而苏轼也用自己的浩然才气加持了佛的荣光, 展现出了佛通达超脱的处世智慧。

摘要:宋朝“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渐被“三教融合”的格局所取代, 佛教的影响不断加加深, 这对宋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苏轼作为宋代文人的重要代表就体现出了这一特点。本文从思想观念、文学创作等方面来简要的论述佛教对苏轼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佛,三教融合

参考文献

[1]张玉璞.“三教合一”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呈现[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2009:1-171.

[2]梁银林.苏轼与佛学[D].四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05:1-190.

[3]栾睿.论苏轼的佛教观念及其影响[N].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1995 (02) .

[4]曹瑞娟.三教融合与宋代文学主题演变[D].浙江学刊, 2011 (01) :105-111.

8.与时尚创意相遇 篇八

不可或缺的商业平台

经历过金融危机洗礼的欧盟,又被欧债危机推向深渊,但中欧贸易却一直是火热的场面。由于法国在欧盟的特殊地位,法国展览成为企业开拓欧洲市场不可或缺的一站。

巴黎地区的展会是真正的国际商务平台,在拥有5亿消费者的欧盟,这个世界最重要市场的中心,提升自己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成为可能。

法国的展览基本都集中在巴黎,有人曾经计算过,在每年的300多天内,平均每天有5~15个完全不同的展示活动在进行。“巴黎大区汇集了法国80%以上的大型国际展会。”杜克罗说。巴黎地区展会享有出色的国际参与度,专业展会上平均40%的展商和30%的观众来自法国以外地区。相对于欧洲其他地区,巴黎地区的展会享有更多来自地中海沿岸和中东地区的观众。

领先的行业展会

巴黎地区举办的许多国际展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包括世界第一大建材展Batimat,工程机械大展INTERMAT,巴黎国际食品展览会SIAL等,杜克罗列举出一系列知名大展。

值得一提的是,巴黎大区在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巴黎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并且能化凡俗为高雅。在这个领域每年有32个展会和50多个展示活动,覆盖创新市场的各个板块。“许多专业互补的展览会在同期举办,从而为专业人士出访和开展国际交流创造了极佳的条件。”杜克罗说。展会现场通过各种类型的论坛、研讨会、走秀、推介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观众发现最新产品和最新创意,极富启发教育意义。

中国企业参与度高

2011年,法国的各类展示活动接待了10491名中国观众和2428家中国展商。巴黎地区的展会吸引了7915名中国观众和2067家中国展商,即分别占参与法国展会中国观众和展商总数的75.4%和85.1%。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巴黎大区的纺织与服装、时尚饰品,住房与家居布置,农业、园艺及养殖业类展会上。

中国企业是巴黎大区展会的第四大国际参展国,大多对法国的纺织和服装类展会感兴趣,超过38%的中国展商参加的都是这类展会。中国展商其次感兴趣的是运输与物流类展会,17.42%的中国展商参展的是这类展会。加上建筑与工程机械类展会,这三类展会接待了中国展商总数的65.24%。

9.与温暖相遇作文 篇九

初冬的天空由昏黄被抹成铅灰,又一下子全给涂黑了。偏北寒风夹杂着细密的雨珠划过我的脸颊。用手拢了拢衣襟,身子缩了缩,可温暖的气息还是逃入了寒风中。路旁璀璨的灯光铺就一地繁华,我走向那个路口。

“这么冷的天,也不多穿点。”责怪中却藏着关怀。我微微一惊,惊惶地向一旁躲去,继而抬头看向他。那双与我极为相似的眼中饱含着关心与疼爱。“来,穿上。”他把搭在手上的大衣展开,披上我的肩头,手指扣在我的肩上,稍稍灼热的温度透过衣服渗入我的肩上。他打开雨伞,护着我站在伞下,“走吧。”他伸手扣好我大衣的纽扣,说道。

醺黄的灯光拨开逐渐成型的雪花儿,天地间一片静谧。纷扬的雪花吻上伞面,俄而幻化成水珠蜿蜒而下。我把头垂得低低的,整个人都蜷缩在大衣中,汲取着微弱的温暖。微凉的湿气时不时侵犯脖颈,引起一阵微颤。他的手指在寒风的肆虐下已冻得发红,可还是把我护在身旁,让我独享伞下细密缠绕丝丝入扣的温暖。丝丝别样的感觉从他握伞的指缝间滋生,好似温润如玉又仿佛暖和如光。我不由得伸出手去,不顾风是如何呼啸着刺痛手心,坚定地握住那只染了桃色的手,“我来撑一会儿。”我冲他展颜一笑。四目相对,风吹衣袂。他唇畔的惊讶变成若有似无的笑,松开在我肩上的手,却牵起我另一只垂在身旁、有些僵直的手。略粗粝的手指包裹住我的手指,温热的手心微微摩挲着我的手背,似是要把那一股温流注入我的心间。他轻轻掰开我的手指,重新握住伞,那双充满笑意的眼睛看着我。空中细微的雪变作大片大片的雪花,簌簌飞扬,透过雪花,我清晰地看到他的眼睛,在灯光下波光潋滟,描着点点欣慰与喜悦。

你是暖光,是我的太阳。

相遇,像诗一般的曲折婉转;相遇,像古钟一样缥缈绵长令人回味;相遇,是一段无尽的期盼与一份幸福的拥有。温暖,则如夏花般灿烂,那香气一点一点渗入肌肤,直达心田,暖心温肺。

10.与“最美”相遇作文 篇十

感谢这场最美丽的相遇,让我遇见了你――林黛玉。

你这一生最是凄惨不过了,你虽享受过紫醉金迷的生活,却终是寄人篱下;你一生孤高气傲,却换来悲惨的香消玉殒。世间之污浊,你怕是早已看腻;人世之沉浮,你早已不屑一顾。“自古红颜多薄命”,你化作一缕青烟随风而逝,自此,世上再无姑苏林黛玉,你却独留一丝高尚的魂,让世人自惭形秽。

遥想花落之时,你用一双纤纤玉手将残花拢聚一起,微俯下身,将其装入随身携带的锦包中。你风姿绰约,立于繁花之下,恰似一张水墨风景画。多了几分潇洒,少了几载忧愁。

长亭之下,共读西厢。他借西厢达意,你却佯装嗔怒。良辰美景人在侧,却是再无有过。贾宝玉的情你如何不懂,不过太迟了,太迟了……你怕这份美好来得太快,去得太早。你怕这场戏过早地散场;你怕多年再见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晶莹剔透如水晶般的泪珠,沉淀着、凝聚着你万年不变的情思……

曾几何时,我的世界一片黑暗。是你的出现,为我多年紧闭的城堡投入一丝光亮,让原本沉默寡言的我活泼开朗起来。怕是菊花也比不了你高尚的骨,梅花也拟不了你孤傲的魂。林黛玉,你成了我生命中的第一位“偶像”。

你虽焚了稿,但那份痴情,怕是再也断不掉。轻启朱唇,字字珠玑,然而回头细看,却是句句悲伤。当你轻吟“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时候,便已注定他这一生负了你。你不信,他亦不信金玉良缘。但是社会信,世人信。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你自是与财势雄厚的薛府无法相较的,敏捷的才思倒成了你舍不掉的累赘。

感谢这场最美的相遇,让我遇见了你――林黛玉。想将你比作宋词那般的风流绰约,元曲那般的楚楚动人。“病西子”之称名副其实。你那傲骨感染着我,敦促我大步向前,永不言弃。

11.让点子与产品相遇 篇十一

在电影《向左走,向右走》的故事中,明明是邻居的男女主角,却因为踏出大门时,一个人总是向左走,另一个人总是向右走,以致两个人始终无法相遇。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难以相遇的点子与产品:一边是拥有资源,却苦无新鲜点子的公司,另一边则是抱着点子而找不到公司生产的个人。于是,美国大构想集团(BIG IDEA GROUP)在2000年诞生了,它既替企业寻找产品点子,也帮个人寻觅点子买家。如今,这家仅靠在点子和产品之间担当媒婆角色的7人公司,年营收达500万美元,净利100万美元,在协助别人实现梦想的同时,也为自己收割了丰富的果实。

72岁的老大妈也来构思产品

大构想集团的创始人是今年41岁的柯林斯(MICHAEL COLLINS),身为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毕业后他先是在创投公司工作了几年,然后自己开了一家玩具公司。在此过程中,他亲身感受到,拥有创新点子的个人在创业时可能遭遇到的种种挫折,由此灵光一闪,成立了大构想集团。

对怀抱点子的创意家、发明家而言,大构想集团是他们的福星,帮自己找到点子买家。公司在全美四处巡回,举办各种听取新产品(以玩具和日用11品为主)点子的活动,任何人都能免费参加。每位参加者有20分钟时间,可以向由柯林斯和业界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仔细解说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大构想集团听到了无数的产品提案。例如,曾经有位72岁的老妇人也前来参加,她认为,女人戴项链时坠子总是四处滑动,必须不断把坠子调回脖子中央,如果推出一种可贴附在皮肤上的小贴纸,让戴项链的人可以把坠子贴在脖子中间,便可以解决这个困扰。

经过评审团的认真评估,活动结束一个半月后,结果就出来了。有些点子会因为制造成本高、容易被模仿、科技太复杂或目标市场狭窄等原因被否定,而有潜力成为叫座商品的点子则由公司帮忙改进,在此之后,公司会向构想提供者买下点子(公司事先支付2万美元买断点子,或者在产品上市后,提供者可以抽取营收5%的专利使用费),再将点子出售给其他有意生产的公司。

大构想集团成立不到一年,就推出了第一个热卖产品——小女孩专用的小型小提包,用来放一些小东西。产品点子来自一位女性,几年来她一直找不到门路把自己的想法推销给玩具公司,参加了大构想集团举办的活动后,创意才终于有了化为产品的管道。她的成功完美地体现了柯林斯的构想:向老百姓提供免费、简单、公平的方法,让个人的点子也有机会被专家评估,并且协助他们发展、包装、呈现点子,从而寻找到最佳买主。

从别人的发明中赚钱

大构想集团举办活动寻找点子的同时,也在寻找具有创意的人。公司的创意人资料库记载了7000多人的资料,他们都曾向公司提出过产品点子,其中核心的500人跟公司的接触更是频繁。当大构想集团受公司客户委托代寻点子时,就会和这些人联系,再由他们帮忙想出需要的创意。

需要产品点子的公司会支付3万美元请大构想代寻一个特定的产品点子,此时大构想就会发布消息、举办活动、评估点子,最后将整理好的资料交到客户手中。雅芳、钉书针连锁文具等知名企业都曾通过这个途径获得不错的创意。

有些公司还会长期雇用大构想帮自己找寻新产品点子,对这类客户,大构想会定期提供评估过的点子,同时提供包括产品功能、竞争力研究以及实际样品的报告。以玩具反斗城为例,它每个月支付大构想1万美元的费用,由大构想负责提供各种玩具新点子。

如此一来,公司等于外包了部分产品开发工作,不同于一个小小的新产品开发室,大构想为他们提供的是另一个更为开阔的创意源泉,而且他们获得的点子都是经过业界专家客观评估,绝对不是无的放矢。不管是对研发投资不足的小公司,还是对错失创新机会的大企业而言,都有可能打开一扇通往产品的窗。

12.与苏轼相遇 篇十二

专题照片, 又称专题摄影、摄影通讯, 是新闻摄影的一种体裁。它通过多幅、成组的画面, 结合一定的文字, 集中地阐述一个主题思想, 深刻、细致地刻划人物的精神面貌, 或概括、深入地反映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揭示其内在的思想内涵及社会意义。[2]专题摄影所报道的事物是极富故事性的, 以最负盛名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荷赛) 为例, 郑晓群认为, 荷赛所看中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图片故事, 就连那些单幅的获奖作品, 其背后大都有一个故事, 是从一个完整的图片故事中挑选出来的。”[3]专题摄影报道是一种非虚构叙事, 在讲求新闻性的基础上弘扬了人文关怀, 而研究专题摄影的叙事方式不仅能够指导专题摄影不断以更好的方式讲故事, 也扩展了叙事学的应用范围。

一、专题摄影中的叙事逻辑

叙事学认为, 故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事件就是故事“从某一状态向另一状态的转化”。[4]正因为有转化的过程, 因此故事至少由两个事件构成, 这些事件构成一个序列, 也就是通过某种结构关系引导读者不断地观看下去。而缺乏“转化”是许多叙事学家认为单幅摄影作品不能构成叙事的主要原因, 如阿瑟·阿萨·伯格曾说:“人们并不认为单幅的画包含叙述内容。”[5]

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有着不同的方式, 包括时间、空间、人物和因果关系。专题摄影中的叙事主要包括时间连接的叙事和因果关系连接的叙事, 如2010年普利策专题摄影的获奖作品《Ian Fisher:American Soldier》, 讲述了一名美国高中生如何成为一名正式士兵的过程:应征时的犹豫, 与家人和朋友相拥分别, 体检, 开始接受基本训练, 与同寝战友聊天, 与女友挑选订婚戒指, 训练中的受伤……拍摄者沃克以时间作为主轴对现实进行重构, 体现了故事发展的完整性。因循因果关系连接的叙事, 如第57届荷赛一般新闻类组照《台风海燕》, 第一、二幅图以全景的方式展示了台风给菲律宾雷伊泰省带来的灾难, 正因为有这样的灾难, 那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怎么办呢?因此, 后面几幅图从各个角度呈现了台风过后人们的生活状态, 而正是因为有这样糟糕的状态, 所以最后一幅图呈现了两个女孩在台风过后的教堂里祈祷, 为亡者祷告也为生者祈福。至此, 《台风海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因果叙事。我们不难发现, 在叙事作品中, 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经常是纠缠在一起, 密不可分的, 因为因果的先后往往表现为时间的先后。托多洛夫曾说:“因果关系与时间关系紧密相连, 因此二者容易被混为一谈。”[6]

当我们在读取新闻图片时, 我们是被拍摄者所建构的故事吸引, 并不是被庞杂无序的现实世界吸引。因此, 怎样用图片讲好一个故事是拍摄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叙事作为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 对于形式上的美感和完整有着很高的要求。布雷蒙提出“叙事序列”的观点作为叙事的基本单位, 以此来说明叙事逻辑。布雷蒙认为, 故事情节并不是自动向下一步发展, 情节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消除了不确定性, 最后形成了一个确定的故事。布雷蒙把“叙事序列”分为“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 “复合序列”是在“基本序列”的基础上进行变化组合, 以适应更为复杂的叙事类型。我们以“基本序列”为例来分析新闻摄影中所存在叙事逻辑。

2014年普利策专题摄影奖作品《聚焦波士顿爆炸马拉松截肢者》就是一个很好的“基本序列”例子, 组照记录了一名波士顿马拉松幸存者杰夫·鲍曼双腿截肢后的艰难恢复过程。组照第一张图片是杰夫平躺在康复床上, 拍摄者有意突出了杰夫被截肢的双腿, 即强调了杰夫残疾的现实化, 而他面临的一个逻辑选择为是否采取康复行动, 根据他的选择, 故事将朝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接下来的组图讲述了杰夫采取行动, 经受了一系列痛苦的心理和身体康复训练, 并逐渐适应了自己的新生活, 能够开始外出和朋友们在一起并佩戴了假肢练习行走。最后一张组照是杰夫应邀出席冰球比赛总决赛, 他在他人陪同下走进球场, 得到全场观众热烈鼓掌致敬, 即杰夫取得成功, 达成目的。

二、专题摄影中的叙事时间

一部叙事作品必然涉及两种时间, 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但并不是指现实经验的真实时间, 因为经验时间是极难被确定的。故事时间是被叙述出来的文本的时间, 而叙事时间则是指叙述文本所占用的时间。摄影与小说不同, 小说由于以文字为媒介, 可以通过场景描写, 实现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大致等长。然而, 在摄影中, 由于每一张照片都是对一个事件的瞬间截取, 并不存在时间的延续, 甚至可以说是“零时段”的, 因此它的故事时间是远大于叙事时间的。值得强调的是, 专题摄影中的叙事时间并不是通常理解的拍摄所花费的时间, 一组摄影作品, 其跟踪拍摄时间可能是数日甚至是数年, 但它的叙事时间应该是成稿的那一刻 (一个时间点) 。虽然新闻摄影的叙事时间是瞬间的, 但并不代表这样的叙事就不能被解读, 首先, 文字对新闻图片的解读起到了极强的辅助作用, 其次, 为了使文本简单易读, 专题照片的叙事时序通常是顺序的, 即由因到果, 由过去到现在。

一般来说, 专题摄影的图片和文字所组成的文本属于空间范畴, 但读者在文本不断的空间变换中能够体会到时间性, 虽然只是一种模糊的时间, 却足以让读者理解故事, 而留下的大量空白则需要读者自己补充, 因而让读者有了想象的空间。如第57届荷赛当代热点类组图一等奖《家暴》, 讲述了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Maggie与新男友Shane开始很甜蜜, 但随着经济和感情的危机, Shane对Maggie进行家暴, 最终被警察带走的故事。整组照片不断地变换空间, 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提醒, 但读者依然可以在自己的认知系统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发展脉络。可见, 专题摄影从本质上来讲是由空间的变化而产生了时间感。

三、专题摄影中的叙事者与叙事聚焦

(一) 叙事者

叙事者是叙事学中核心的概念之一, 没有叙事者的叙事, 故事将无法组织和表达。在文学作品中, 叙事者和作者并不能划等号, 因为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拥有不同的叙事者。但在专题摄影中, 笔者认为, 由于专题摄影本身具有纪实的特征, 因此叙事者就是专题摄影的作者, 也就是拍摄者。叙事者能够直接观察到所拍摄的故事, 通过对故事进行图片加文字的叙述, 将故事抽象成符号传达给读者。叙事者表达的意思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二者在人格上是统一的。因此, 当出现新闻照片造假的情况, 照片的叙事者 (即作者) , 必须对所出现的问题负全责, 因为这说明叙事者所叙述的故事是“不可信”的, 这也直接体现了作者的道德败坏与法律意识淡薄。

叙事者能够观察到故事进行的全貌, 并将故事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图片和文字的叙述。其中, 文字的叙述目的在于配合图片的呈现。由于故事时间先于叙事时间, 叙事者在拍摄完图片之时就了解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但因图片具有瞬间性, 只能记录拍摄时的情节, 故文字叙述为了配合图片, 以达到二者的同步, 故文字使用一种“历史现在时”进行叙述, 既在描写过去发生的事件时使用现在时, 以生动再现当时的情景。

(二) 叙事聚焦

二十世纪西方理论家们对叙事者的叙事聚焦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究。“聚焦”是叙事学上的专有术语, 在杰拉德·普林斯的《叙述学词典》中, “聚焦”词条的定义是“表现被叙述情境与事件的视角;据此, 感知或认知的立场得到表达。”[7]聚焦分为零聚焦 (无聚焦) 、内聚焦和外聚焦。零聚焦是一种全知叙事者的聚焦, 叙事者像上帝一样, 不仅知道故事的发展脉络、人物行动, 甚至了解故事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内聚焦是指聚焦者是故事内的一个或几个人, 并从他们的视角来聚焦故事发展;外聚焦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 只呈现人物的外在行为、外表及其人物出现的环境, 但不涉及其思想或情感。

众所周知的是, 面对同一个故事, 由于聚焦者的视角不同, 读者对其信任程度也不同。笔者认为, 不同于小说及其他虚构的艺术, 专题摄影具有客观真实性, 叙事者无法完全清晰地建构或揣测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 零聚焦在专题摄影中几乎是无法达到的;而内聚焦由于使读者的感知受到聚焦的限制, 往往会影响读者对事实的判断, 从而对新闻图片的“纪实品质”产生怀疑。因此, 在专题摄影中, 为了保证照片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叙述者通常都采取外聚焦叙事, 即充当中立的旁观者和见证人。叙事者无法了解人物内心的感受, 只能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进行一种推断, 其他的则由读者自己补充。如2012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作品, 叙事者沃克讲述了一名伊拉克战争士兵回国后患上创伤后压力综合症的痛苦经历。这一组照片中每一幅都传达出人物的愤怒、悲伤、绝望的情绪, 但这种情绪并不是完全清晰地被叙事者感知, 人物的真实心情只有他自己知道, 叙事者只是通过他所看到的人物动作、神情来对人物的心情做出一种推断。

四、结语

近年来, 虽然在文学叙事学的基础上产生了诸如新闻叙事学、影视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等交叉学科, 但将叙事学理论运用在专题摄影上, 此类研究还十分不足。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 真实性与艺术性并存的专题摄影作为图像时代的主流, 其叙事功能也应得到重视。本文对专题摄影的叙事美学进行了浅显分析, 笔者的分析尚有不足之处, 但笔者衷心期望摄影与叙事的结合能够成为学界重视的方向, 从而带动专题摄影的发展以及叙事学理论的不断延伸。

摘要:自叙事学理论诞生起, 叙事一直广泛应用于小说分析中, 虽然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叙事学开始注重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 但叙事理论依然很少运用在图片尤其是专题摄影的分析之中。另一方面, 学界对专题摄影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技术和伦理的层面上, 照片的叙事功能似乎被人忘记。本文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 探究专题摄影的叙事逻辑、叙事时间、叙事者及聚焦问题。

关键词:叙事,专题摄影,叙事时间,叙事者,聚焦

注释

1[1]罗兰·巴特.S/Z[M].屠友祥,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55.

2[2]徐忠民.新闻摄影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251.

3[3]郑晓群.新闻照片如何讲个好故事——亲历第56届荷赛获奖摄影师作品交流会的感悟[J].中国记者, 2013 (7) :122-123.

4[4]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75.

5[5]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6[6]张寅德.叙述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74.

13.与美丽相遇作文 篇十三

一个曼妙的午后,无人去细细品味,呆立在书桌前的我,竭力想为这朴素的周末装点些什么。这时,父亲不知何时走进我的房间,将一盆静静立在盆中的竹放在我书桌的一角。望着这竹,并不十分挺拔,甚至有些许干枯,枝节点缀着淡淡的枯黄,宛如一位孱弱的老者,薄如蝉翼的叶片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软弱而又绵柔。我并不觉得父亲这一举动有什么深意,只当无处安置这小小的盆栽吧。

我与这竹的初次相遇,对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生活的齿轮不停地转着,渐渐地,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我开始有些力不从心,甚于不堪重负,哪怕是如与星辰共度良宵,再顶着浓重的黑眼圈向鸟儿问声早这般起早贪黑,也不能有效提高我的成绩。终于,伴着一次月考的糟糕成绩,一道晴天霹雳砸向我的头顶,所有情绪伴着泪水一并划过,却带不走心中的不甘。

猛然,一只慰藉而又温暖的手搭在了我的肩膀上,我一愣,转过头去,望见父亲温和而又慈祥的脸,我怔住了,时光已老,岁月翩跹,父亲的脸上虽已爬上细纹,可他对我的那份关爱却不曾虽时间消逝。

父亲的手指向那盆早已被我摒弃一旁,爱搭不理的竹,我的视线也随之挪去,望见的,却不再是一位暮年老妪,而是一个生机勃勃,英姿挺拔的少年。枝干重新漆上绿浆,叶片也舒展开来,焕发出无限生机。我被深深震撼了,是啊,枯叶得以重生,少年何不可重整!

14.与蚂蚁相遇作文 篇十四

那天,我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看见地上有一团黄白相间的东西。我好奇心大起,便俯身去看,原来只是一块面包屑。我失望地摇头,正准备离开时,一个小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只渺小的蚂蚁,我蹲在原地静静的看着这只蚂蚁,准确的来说是这只蚂蚁的举动。原来这只蚂蚁正尝试搬走这块比它身体大了不知多少倍的面包屑。只见这只蚂蚁走走停停,仿佛在打量着这块面包屑,又仿佛在寻找突破口。过了一小会儿。这只蚂蚁像是下定了决心似的,走到这块面包屑的一角,然后狠狠地咬住它,可是无论它如何使劲,这块面包屑还是这般一动不动,就仿佛一座屹立不动的山岳。

这只蚂蚁不信邪地又试了两三遍,可结果还是没有改变。我淡淡地看着这只小蚂蚁,心中不免有些鄙夷,像这种明明做不到却偏要做,明显是一种无用的行为。当我耸耸肩正准备离开时,这只蚂蚁突然飞也似的.跑开了,还没等我摸清它这么做的原因时,他又跑了回来。只是这次它背后又多了五、六只蚂蚁,这些蚂蚁分工明确的站在不同的位置,接着轻轻一抬,就把这小山似的面包屑稳稳地抬了起来。我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心中还是不敢相信。要知道这五、六只蚂蚁加起来,还不够面包屑的一半大。待我回过神后,那群蚂蚁已经搬着战利品离开了。

团结力量大,这话说得真不假。一只蚂蚁搬不动的东西,一群蚂蚁可以搬动;一个人造不出的东西,一群人可以造出。不管是团队、班级,还是国家,都需要这股团结的力量。只有团结了才能有凝聚力,只有拥有凝聚力,才能做到更多不可思议的东西。

15.苏轼的《庄子祠堂记》与庄子故里 篇十五

20年前, 蒙城文物管理所在蒙城东关庄子祠堂遗址上, 发现了苏轼《庄子祠堂记》残碑半块。虽然, 在已出版的《苏东坡全集》里就有这篇文章, 不算稀奇, 但是他亲笔书写的碑文出自蒙城, 就非等闲之物了, 其珍贵之处有两点:

一是, 苏轼的《庄子祠堂记》, 是给庄周故里蒙城写的。宋熙宁九年 (1076) , 从京都开封来了一位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的学问家秘书丞王竞担任蒙城县令。当他看到在庄子生长著书之地, 千余年过去了尚未为他建立祠堂, 甚为惋惜, 也感到作为县令, 有责任为这位先哲建立祠堂。于是动员地方乡绅集资, 又拨公款, 在今蒙城东北三里庄子做漆园吏的漆园城内动工兴建, 宋神宗元年丰元年 (1078) 冬十月竣工, 王竞请当代大文豪苏轼作碑记, 苏轼欣然答应, 于当年十月十九日写成交付王竞, 于是新建的蒙城庄子祠堂前便竖起苏轼题写的这块碑。

苏轼不但文章美, 而处理问题也十分周到。他感觉到了自己着笔举足轻重, 为避免当代人和后世人误解, 所以《庄子祠堂记》开头就点明:“庄子, 蒙人也, 曾为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有祀之者, 县令、秘书丞王竞始作祠, 求文以为记”。苏轼认为, “庄子蒙人也”的宋代亳州之蒙城县就是庄周故里。同时指明:庄子去世一千多年了, 而他的故里蒙城尚未给他建立祠堂, 是蒙城县令王竞首次为他兴建的祠堂。史料表明:建庄子庙、祠的山东、河南没有一个早于蒙城的。

二是苏轼的用词含义客观存在。他没有一般写法“祠记”, 而是写“祠堂记”。多了一个“堂”字, 就大不相同了。我们知道,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 “祠堂”是指家堂, 或为同族、同乡、同县共同祭祀的祖先、乡贤。这里。苏轼有意把“庄子故里”与“庄子祠堂”联系起来, 让人们无可置疑认定蒙城县就是庄周故里。

自宋代以来, 历代的庄子研究者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即是他们不了解亦未探讨“王竞始作庄子祠, 求文以为记”的背景, 不知道王竞是蒙城县令, 不知道是王竞在蒙城任上请苏轼写的这篇文章, 以至有些研究者误认为苏轼是给河南某县写的, 庄子故里在河南, 其实非也。

苏轼博学, 不仅是大文学家, 也是一位考据家。他为蒙城的庄子祠堂写记, 只不过反映了客观事实。比如这里有祖辈相传的庄子宅;庄子故居南十里便是濮水, 《庄子·秋水篇》“庄子钓于濮水”, 即此;濮水边有庄子钓鱼台, 是庄子喻龟辞相之地;嵇康好老庄, 仰慕庄子, 读书抚琴于距庄子故宅仅一百多米的嵇山上;五代道家中兴人物陈传, 曾隐居庄子垂钓之濮水边等等。这些基本的知识, 苏轼自然知道, 而且他还有更多的依据。苏轼也是位仰庄者, 他的文章清新自然, 行云流水似的笔法, 就是从《庄子》顺应自然里获得的, 因此他比常人更关心庄子的故里。

蒙城算是幸运, 早在宋仁宗景祐元年 (1034) , 从京师来了一位诗人与梅尧臣齐名, 甚为欧阳修所器重的苏舜钦大学士作蒙城县令。他敬重庄子, 立志以前贤庄子为楷模, 做一个一尘不染、正直的清官, 同时在民间倡导庄子希求的淳朴、善良、友爱和助人为乐之风。因此他在县衙后堂立匾曰:“清燕堂”并写诗记事。其后宋神宗即位, 宰相王安石来蒙城观风问俗, 深有感触, 写下了《蒙城清燕堂》诗:

清燕新诗得自蒙, 行吟如到比堂中

吏无田甲当时气, 民有庄周後世风

庭下早知闲木索, 坐间遥想御丝桐

飘然一往何时得, 俯仰尘沙欲作翁

从此, “清燕堂”便成了蒙城县衙大堂的名字, 旨在希望蒙城县的官民一代接一代的弘扬庄子淳朴善良、助人为乐之风, 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两位学问大家一致认定庄周故里是蒙城, 尤其是王安石, 盛赞蒙城“民有庄周后世风”。要知道, 王安石当时身为宰相, 又号称稽古, 不会随便表态, 更不会随意判定古代名人故里。

自秦汉至唐, 只有一个刘向在他的著作《别录》里提出庄子“宋之蒙人也”。但他并未说明宋之“蒙”是指河南商丘东北的“蒙”, 亦未说明公元前445年蒙城属过宋而之后蒙城已成为楚地“蒙县”之“蒙”。到了宋代, 从当政宰相王安石, 文学家苏东坡、苏舜钦等, 到众多学者, 直到曾精心探研过庄周故里的大学问家朱熹, 都肯定庄子古为楚国之蒙, 今为亳州之蒙城县人。

庄子是楚人, 其故里在今安徽蒙城县, 直到明正德 (1506-1521) 年间以前, 基本上没有异议。但到了明嘉靖 (1522-1566) 年间, 有一位浅儒名叫陆应阳, 在他作的《广舆记》里, 粗暴而武断的提出庄周故里在河南省归德 (即今商丘) 东北小蒙城之说。正是由于他缺乏对历史地理知识的了解, 心怀偏见的谬误之言, 被当时急需教材的一些社学 (相当后来的中小学) 所采用, 传布甚广。由此引起了当时的蒙城知县、进士出身的李时芳和全县民众的极大愤慨。李知县一方面主持新修蒙城庄子祠堂, 开辟纪念景物, 一方面在其亲撰碑文《新修庄子祠祀》里, 同陆应阳摆事实, 讲道理, 据理力争, 严厉的批驳了陆应阳的荒唐谬论。他把陆应阳比作一个小偷“乐窃者”, 是个“颠狂谬妄、曲学媚世”者, 一派胡言的神经错乱者。“夫人情皆喜议先生, 又乐窃先生。议先生者, 欲索先生之瘢, 窃先生者欲借先生之荣。议者固不足辩, 而窃者既多。”他又说:你陆应阳算什么, 你的才学比得上掌管全国典籍的蒙城知县王竞吗?比得上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苏东坡吗?不能!可偏偏就有些人相信他的话, 真是令人可悲。他愤怒地说:“东坡之记, 荆公之诗皆历历可考, 若此蒙非古蒙, 二公何异口同声称先生之故里为蒙城哉!唯世不信东坡、介甫于元丰之际, 乃信陆应阳于今日颠狂谬妄、曲学媚世之口, 当亦先生所不受。”他在这篇《记》的最后大声疾呼:庄子是蒙城县人, 蒙城当代人和后世人要理直气壮坚信为真, 千万不要被“乐窃者”蒙蔽, 更不要让江湖骗子“鼓箧者所窃。”

庄周故里在蒙城, 不仅蒙城人坚定不移, 历代众多学者也一直实事求是地把庄子认定为安徽蒙城县人。比如明巡按刘敬之的《过蒙城漆园怀古》、巡按郭公周的《过蒙城吊庄子》诗等等, 都不相信庄周故里河南商丘东北说。清康熙五年 (1666) , 全国印行的《三字经训诂》的作者、著名学者王相, 就在《三字经训诂》“文中子, 及老庄”文下注释说:“庄子名周, 字子休, 楚蒙城人, 为漆园令, 作《南华经》。”

16.珠宝与文学的相遇 篇十六

2000年,有“珠宝诗人”美誉的台湾女珠宝设计师Daphne T. 曾郁雯以“人间四月天”为题,发表了一系列珠宝创作,不但立刻引起了苏富比拍卖公司的注意,更让她在来年成为台湾首位同时应邀参加苏富比与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会的珠宝设计名师。2003年,曾郁雯在上海又以“人间四月天系列II”的精彩作品,引发数十家媒体争相报导,一时蔚为风潮。2011年4月,曾郁雯再次为上海的珠宝爱好者与收藏家带来最经典隽永的“人间四月天”,借着向四位文人才女致意的珠宝创作,让上海的四月天绽放跨界艺术的灿烂新花火。

针对大受好评的人间四月天系列创作,曾郁雯表示:“我在珠宝的性灵世界里,解读到许多人世的奥秘。这些大地山川、日月星辰的精华,就像是林徽音眼中的云冈石窟,‘石头的灵魂是永远醒着的,他们要把一个个梦境,千年万年地守护下去。’所以我用珠宝来抒写人间四月天的另一种面貌,如果能因此激发更多的想象空间,或引导大家去做更深层的心灵阅读,这个四月天想必会更加地丰富而美好。“

在曾郁雯的巧思与美学诠释之下,人间四月天里的四位才情人物—徐志摩、张幼仪、林徽音与陆小曼,分别化身为钻石(Diamond)、玉石(Jadeite)、海水蓝宝(Aquamarine)与蛋白石(Opal)这四种质性截然不同的珠宝,以深深浅浅的色彩与光辉,紧紧攫获人们的目光。

身为人间四月天创作系列里最重要也是唯一的男性灵感来源,徐志摩这个永远忠于美的使徒、永远忠于爱情的信徒,以及永远忠于自己的赌徒,令曾郁雯联想到经亿万年高温高压淬炼的钻石。钻石是世上最坚硬的宝石,不时闪动的更是最夺目的光彩,不但象征了徐志摩在文坛上的光芒,更代表着他一生对爱情的执着与痴狂。

在徐志摩的璀璨钻光之下,他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则像极了一块稀奇罕见、晶莹剔透、可以捕捉阳光、微微发亮的玉石。常被用暖暖内含光来形容,玉石的最大特色就是沉稳内敛、端庄典雅,美丽与情感全都深藏于内,稍一不留意,可能就会错失了这项珍宝。

被胡适誉为是”中国第一才女“的林徽音,凭着无人可及的双全才貌,被认为是徐志摩一生的至爱,也是他唯一的灵魂伴侣。她的美丽与才情,更让她在所到之处均引起骚动,其卓绝的个人魅力,让曾郁雯选择以独特的海水蓝宝来诠释。这种特殊的宝石是刚与柔、冷与热的极致和谐,深邃而透明、丰富又纯净,将林徽音善于安顿心中狂热情感,转化为冷静自持的形象,表达地淋漓尽致。

至于个性活泼、总叫人又爱又恨的陆小曼,曾郁雯则以蛋白石来描绘陆小曼那大鸣大放的个性。昂贵娇嫩的蛋白石具有游彩现象、光泽变化多端、令人着迷,一现身绝对光芒四射,让人无法忽视。然而,外表华丽的蛋白石不仅得之不易,也需要悉心照料,仿佛陆小曼的写照,她所追求的华丽与奢侈,只为了隐藏内心的敏感与脆弱。

I LOVE U

I love you 不需要太多理由

I love you 不必找太多借口

油桐花盛开的时候一起上山探看

飘落如雪的剎那一起衷心赞叹

I love you 我是你的解语花

I love you 这是我对妳的报答

材质:黑白钻石18K白金两用针坠

跟随

追樱的时候

盼望阳光跟随

那是旅人卑微的心愿

追爱的时候

盼望有你跟随

那是旅伴最幸福的时刻

材质:古钱翡翠、钻石18K白金耳

热爱

贴在墙上的树 挂满甜甜的爱心

彷佛一串串唱着歌的风铃

喜欢表参道的人一定也喜欢过节

但愿每一个情人节都能紧紧贴住彼此的心

材质:火蛋白石、粉刚玉、钻石18玫瑰金白K金双色戒

雨总是这样落下

雨总是这样落下

穿过颜色

穿越声音

织成一张透明的网

网住所有的回忆

材质:红宝、黑白钻石、18K白金镀黑别针

心动

染一种颜色不稀奇

能染成像我这样才厉害

有点欲言又止

有点含羞带怯

是秋天初恋的颜色

材质:火蛋白石、橘色刚玉、钻石、18白K金戒

冬雪如花

我们的岛屿 冬日无雪

雪花如梦般神秘 遥远 华丽 脆弱

冬雪落尽 春天就来

不论你离家多远

别忘了四季如春的南方岛屿

如繁星点点

永远守在这里

17.与温暖相遇作文 篇十七

突然,厨房里响起了一种交响,出于好奇,我趿拉着拖鞋,小心翼翼地躲在门缝里偷看,只见头发有些凌乱的妈妈,系着一条浅红的围裙,忙里忙外的。我轻轻地推开门,想看个究竟。见妈妈拿起一袋糯米粉,往瓷碗里倒了两堆雪白的粉,又往瓷碗里倒入温水,戴起一次性手套,均匀地按揉。

妈妈这是在做糯米饼吗?早知道做糯米饼如此麻烦,我就不对妈妈说我想吃饼了。面粉很快成型了,妈妈麻利地取出一小截,拿起一小块红糖放入面中,搓成圆球后,轻轻按压成饼状,放入盘中。于是,一个又一个地饼躺在盘中了。

紧接着,妈妈点起火,等油锅温热后,把一个一个饼放入锅中。油锅里便传来"嗞嗞嗞"的声响。我悄悄走进房间,继续写起来,假装刚才什么也没有看见。“丫头,快来尝尝我做的饼。”我丢下手中的笔,跑向饭桌前,便看见浅绿的盘子中间,躺着几个饼,白中泛黄,黄中带一点黑,也许因为煎焦的吧!咬上一口,棕红的糖浆从饼中流出,在灯光的照耀下闪出点点光亮。吃着吃着,看向妈妈,她也正微笑着看我吃饼。妈妈额头上有细细的皱纹,眼圈周围泛青,脸色憔悴。我不禁鼻子一酸,对妈妈说:“这饼真好吃,可以做起来太麻烦,以后不要做了。”妈妈却说:”没事,你喜欢吃,再麻烦,我也愿意做。”听着妈妈的话,我胸中涌起了一股股暖流,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18.与温暖相遇作文 篇十八

我独自漫步在冬日的大街上,北风凛冽地劲吹着,肆意地钻进我的衣襟,根本不把厚实的外套放在眼里。太阳怯懦地匿在云层里,不给大地带来丝毫温暖。街上冷厉肃杀,若不是能看见那飘扬的雪,我倒要疑惑这空气是否凝固了。

我低着头,把手放进裤兜里,企图占有一丝贵如油的温暖。怎奈寒气逼人,只得踩着厚厚的积雪,蹒跚而行。

少顷,前面出现了一个与环境格格不入的身影;一个提着蛇皮袋的老人迎面而来,闻到其身上恶人的气味,我下意识地挪开步子,双目瞥了他一眼。老人面容憔悴,伛偻着身子,左手提着千疮百孔的口袋,右手还拿着几个塑料瓶。老人的眼凹陷着,浑浊的眸子已然无神,精瘦的脸庞,高高的颧骨,宛如行尸一般。凌乱的银发混着晶莹的雪,枯黄的草……

“这是怎样邋遢的人!”我伫立在原地,捂着鼻子,看着那具穿着同样千疮百孔的衬衫的架子一瘸一拐地前行。

“咣当!”突然一声脆响打破了沉寂——一个饮料瓶被踢到了老人面前。循着声源望去,原来是一群社会青年,正嬉笑着看着老人,指指点点,见状,我立马钻进一家商店。老人正要拾起瓶子,其中一个青年冲到老人面前将其踢开,和同伙传来传去,老人发紫的嘴嗫嚅着,并没有言语,只是挪动着脚步,要去捡瓶子。

可叹老人如何斗得过青年们!塑料瓶在青年们脚下翻滚着,在雪地上划下深深的痕。我这才发觉我的阶级错误,这才认识到一个靠双手吃饭的人多么不易,卑劣的我竟还顿生厌恶之意。可是,我仍没有勇气站出来,为老人说话。店员瞟了一眼窗外,若无其事地和我寒暄着。

即使在店内,我也感受不到丝毫温暖,反而感到森然的寒冷。

此后,一个孩子三步并成两步跑过来,不远处跟着他的母亲,孩子捏着那个塑料瓶,兴冲冲地捧给老人:“老爷爷,拿着。”

老人笑了,不顾严寒地笑。

男孩举起拳头,郑重其事地对青年们说:“老师说过,你们这是违法的,扰乱社会治安!”青年们狰狞地笑了,胜似暴风雪的号叫。“我们什么时候要你这个毛头小子来管,滚开!”说着要去抓孩子。

孩子的母亲把孩子往后拉,赔笑道:“孩子不懂事,别介意。”男孩挣开母亲的手,问道:“妈妈,你怕什么,我们可以报警啊!”母亲面露难色,只得收起笑容就要报警。

青年们听此,一哄而散。此刻,街坊邻居都出来了,夸赞孩子有志气,虽然语气那么的处变不惊。

19.浅析苏轼的思想性格与诗词的风格 篇十九

一、 苏轼的生平、思想性格对创作的影响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母亲程氏出身官宦人家,是有文化明大义的女子,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其学识修养已相当成熟。

苏轼才华出众,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早年就立下用世之志,并主张改革现实中的弊端,他在考进士时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就讲以“仁政”治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轼关心国家命运,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写了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优秀作品。

苏轼22岁中进士后,25岁与弟弟和父亲再至汴京,授河南主薄,不赴。26岁参加制科考试,入三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授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从此踏上仕途。恰巧遇到苛刻严厉的上司,28岁的他对世事对官场的认识是十分感性的,苏轼在凤翔三年,30岁还京,因父病故回乡,34岁再到汴京,做判官告院,意想不到的是,他竟与当朝宰相王安石在政见上发生了冲突,他主动提出离开朝廷,到地方做点实实在在的对老百姓有用的事情,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出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此时年轻气盛,由于才华出众,科场得意,就连仁宗皇帝也对他备加赏识,使得苏轼对前程充满自信。八年的实践证明,苏轼不仅是处处为民着想的好官,且是有能力的好官,正因为走出京城到了地方,开阔了眼界,锻炼了他的思想和情感,他的诗写得更好,他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向往西湖的人到过西湖的人的心声。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苏轼在湖州任上以诗文讪谤新政的罪名被拘捕,押至汴京后关在御史狱中到十二月底方结案出狱。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几置死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但不得签署公事,近于流放。苏轼被流放黄州,在生活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窘迫,申请荒地耕种,苏轼把它叫东坡,把自己叫东坡居士。

苏轼的生活、思想与创作从此开始了巨大的转折,这几年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克服生活困难克服精神困惑是一种潇洒,对自己性格的反思和人生的历练则更是一种潇洒,世事变迁,宦海沉浮。苏轼满怀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面对长江边的赤壁发出了震撼古今的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艺术的杰作、豪放词派的巅峰之作。

宋神宗的用人思想后来发生了变化,变动了用人的政策,又锁定了苏轼,宋神宗亲自书写手诏,把他从黄州挪到京城附近的汝州,而在这个时候,苏轼却偏偏决定要去见昔日的政敌,早已闲居江宁的王安石。可王安石已不再热衷于国事和政治,热情地邀请苏轼住在江宁。苏轼最终决定上疏请求不去汝州,留在常州。

元丰八年,神宗病故,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政局发生变化,苏轼即被启用为登州知州,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这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由于苏轼锋芒毕露,又为旧党官僚所忌恨,难免卷入政治权利的斗争,苏轼再次要求外放,于是又出知杭、颖、杨、定等州做地方官五年。高太后病逝,哲宗执政,又恢复神宗新法,苏轼竟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一贬再贬,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苏轼获赦北迁,还想回朝再竭忠诚,不料行至常州病死,历尽了他宦海沉浮的一生。

不管贬到哪,惠州也好琼州也罢,尽管这里的条件最为艰苦,但苏轼思想旷达,随遇而安,出现了又一次的创作丰收,诗风恬淡超拔,精深华妙,成为一生创作的最后锦绣。

苏轼的思想境界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有对现实的批判,有对人生如梦的感慨,也有潇洒自如的抒情。

二、 苏轼诗词的风格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成就非凡,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的意境。

乌台诗案之前,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热情奔放,挥洒自如,向往憧憬仕途,雄心壮志报国,讽喻政治,激情澎湃。 乌台诗案之后,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感悟。 至于晚年远谪惠州、儋州,淡泊旷达的心境,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

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气势磅礴、豪迈奔放如洪水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超脱豁达,委婉含蓄清淡,如风吹花香远溢。

就词作而言,他的词,在题材内容、形象塑造、语言运用、表达技巧、风格特色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他不仅以豪放词开一代新风,他的各种风格的词作,都有佳品。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亦即豪放风格、旷达风格、婉约风格。主要风格是豪放,写人咏景状物以奔放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苏轼是旷达风格的代表作家,旷达即心胸开阔豁达,是修养与人格的自我表现, 感悟人生,乐观向上,目光远大,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婉约风格的词委婉含蓄,离愁别绪,闺情绮怨,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

20.当包装与智能相遇 篇二十

“包装也能智能?”当您第一次听到“智能包装”这个词时,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疑问?提到“智能”一词,可能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手机、数码相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而很难将其与包装联系到一起。其实,“智能”并不代表玄妙的“高科技”,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一张小小的居民身份证、公交卡、火车票、赛事和演唱会门票等都可以实现智能化,作为商品“无声推销员”的包装自然也不甘落后。由此,“智能包装”这个词在业内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什么是“智能包装”?国际上对智能包装的定义是:“在一个包装、一个产品或产品与包装的组合中,有一个集成化组件或一项固有特性,通过此组件或特性把符合特定要求的智能成分赋予产品包装的功能中,或体现在产品本身的使用中。”也许,单从概念上来讲,大家可能都会觉得智能包装的概念很模糊,仍难以理解。其实,智能包装早已不再停留在概念阶段,而是已经逐步渗透到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药品领域,智能包装的应用可大幅度提高患者服用药品的准确性和方便性。例如,斯道拉恩索的创新药品包装解决方案Pharma DDSi Wireless就是利用RFID技术跟踪每一片药从泡罩包装内取出的时间,使医师可以实时掌握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和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互动性。在食品领域,智能包装的关注点则集中在食品安全上,如能够指示食品质量变化和新鲜程度,甚至可以调节包装自身的渗透性和温湿度,为食品提供更好的储存环境,从而有效防止消费者误食变质食品。

drupa2012展会上展出的一些创新技术,如QR码、印刷电子等,更让广大业内人士看到了智能与包装相结合的无限可能。台北崭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理哲这样说道:“drupa2012创意公园展示的有机电子(可利用印刷工序大量复制的有电子功能的材料)可用以生产电池、光源或触摸侦测器等,想象一下,如果可以用印刷的方式生产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后说不定我们的名片也可以印上有机电子的语音自我介绍,更甚者来一段30秒钟的产品介绍视频,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推销公司产品,同样包装盒表面也就可以播放一段广告片或爱情故事,这样的包装产品怎能不令消费者动心?”

领略智能包装的神奇

智能包装有多种,下面就以常见的信息型、功能材料型和功能结构型三类智能包装为例,带大家探索智能包装的奥妙。

1.信息型智能包装:传递“智慧”的信息代码

信息型智能包装可将存储有大量产品数据信息的指示标识或电子芯片植入到包装中,自动记录、识别或跟踪产品使用和流通的状态,并向消费者传达更多产品信息。

采用RFID技术的包装就是此类智能包装的典型代表。例如,沃尔玛所有运到主要集散工厂的产品和各个经销点的产品都加贴了RFID标签,每年可节省大约83亿美元,实现了货品的最优化管理;在港口物流作业中,应用RFID技术可以保证集装箱码头收箱速度和收箱信息的准确性,有效缓解港口的交通压力,并能提升港口服务效率及利用率;疫病控制预防中心则可利用RFID技术实现对几十万种菌种样本实时存取、精确定位的安全管理,并可对所有菌种样本的信息进行查询和统计。

2.功能材料型智能包装:有“秘密”的包装材料

目前研制的功能材料型智能包装,通常是采用光电、温敏、湿敏、气敏等功能材料,对环境因素具有“识别”和“判断”功能的包装。包装材料可以识别和显示包装内空间的温度、湿度、压力以及密封的程度、时间等一些重要参数,对于需长期储存的商品尤为重要。

北京印刷学院李东立博士告诉记者:“一些功能型包装材料可以让包装变得‘智能’,这些材料一般具有时间-温度记录标识、光致变色标识、受物理冲击标识、微生物污染标识等功能。”

例如,瑞士Ciba公司针对冷冻鱼肉等易腐品推出的一款QnVnTM标签,可记录时间和温度变化对食品在储运过程中的影响,当食品变质或超过保质期时,能以可视化的形式向消费者发出警示,该标签被称为内装食品新鲜程度的“晴雨表”。此外,美国光学涂料试验中心与美国PA公司联合研制的可在外力作用下变色的塑料薄膜、以色列PowerPaper公司开发的可“印刷”在产品包装上、具有灯光和声音效果的超薄柔性电池均是功能材料型智能包装的典范。

3.功能结构型智能包装:暗藏“玄机”的包装结构

功能结构型智能包装是指通过增加或改进部分包装结构,使包装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和智能型特点。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使消费者在使用时更加安全和便捷。

例如,日本某清酒品牌推出了一款自加热清酒罐,通过水和生石灰的混合热量,可在3分钟内将清酒加热到60℃左右,雀巢公司也采用同样的技术,推出了一款自动加热牛奶的咖啡罐;美国自冷罐有限公司采用了一种热量交换系统的专利技术,利用内置CO2的释放来达到吸热的功能,可在5分钟内使饮料罐的温度降低15~20℃;法国Thermagen公司则将自冷技术推广至化妆品领域,为Cosnessens公司的IceSource系列护肤品研发的一款自冷包装,能在数分钟内将产品温度降低20℃,从而使护肤品中的有效成分达到最大的渗透和吸收能力。

这足以见得,智能包装已经完全超越了包装盛装和保护产品的基本功能,创造性地加入了主动性、人性化的元素,为产品与包装之间、包装与消费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挖掘智能包装的潜力

不难看出,智能包装所具有的强大功能是传统包装无法匹敌的,而且其给消费者带来的独特的消费体验也是无以伦比的。

(1)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过去,消费者总是通过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来判断食品或药品是否过期,其实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智能包装可以帮助消费者放心地选择产品,能够为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2)打击假冒产品,构筑防伪壁垒。智能包装的防伪技术含量高,仿造难度大,能够有效打压不法商贩造假的嚣张气焰。例如,茅台酒的酒瓶瓶盖上加贴了RFID标签,消费者可在经销商处辨明真伪,一旦开启瓶盖,这个标签就会自动失效。

(3)提高产品使用的便利性。包装的便利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和效率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者越来越青睐于那些省时、干净、便利的包装,而智能包装恰恰能够迎合这种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最大的便利。

(4)提升物流管理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管理整个供应链,商品生产商和零售商希望对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上架销售的供应链全过程进行跟踪。而在包装上利用RFID技术、二维码等手段,就能保证产品在整个价值链中始终处于安全状态。拉芳集团设计总监陈贤鹰表示:“零售和消费市场的快速成长,势必会带动对RFID标签的大量需求。在我国物流领域,加贴RFID标签的智能包装正在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

突破智能包装的瓶颈

极富创意的智能包装的确令人为之称奇,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和极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也不容质疑。但是,智能包装在我国包装市场还仅是一株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芽”,要想使它茁壮成长,成本和技术是当下急需突破的两大瓶颈。

瓶颈一:成本难题

智能包装由于融合了多种技术,工艺复杂,成本也会相应提高。例如,包装印刷商要想将普通的承印材料加工成智能包装,需要添置很多智能包装组件,如嵌入RFID标签或者在纸盒中嵌入微型芯片等,有时还要配置相关的软件系统,这些额外的投资和增加的工艺环节,必然会增加最终产品的成本。但是,是否会有消费者来为增加的包装成本买单呢?答案未必是肯定的。

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许文才教授认为:“智能包装在提高物流效率、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因此在评价智能包装的成本时,应将其在后期的回报价值也考虑在内,在同等生产规模下,智能包装可使综合成本达到最优化。”

瓶颈二:技术门槛

智能包装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包装的概念和功能,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传媒IT趋势分析师汤学黎认为:“当包装与智能组合在一起时,它就不再单纯地属于生产加工行业的产物,而需要与材料科学、电子技术、数字技术、通讯技术有机结合。”这就对包装印刷商的技术实力、资金实力和人才实力提出了挑战。而且,我国智能包装市场目前仍处于由概念普及向实际应用转变的过渡阶段,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磨合期,投资回报周期长,势必会影响包装印刷商的投资热情。

例如,为何备受关注的QR码在包装上的应用并不多?“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包装上印刷QR码需要采用特殊的喷印技术,并加装相应的干燥装置,而这些技术和设备多引自国外,技术难度高。”陕西宝鸡国力公司票证印刷厂技术主管陈金科这样解释道。

上一篇:请送他人一个友善的微笑演讲稿下一篇:如何做好一名组工干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