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

2024-08-16

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共14篇)

1.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 篇一

论述转变经济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

2、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3、3、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

4、4、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去年以来,我国价格走低的迹象越发明显,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

5、金融贷款总量增速下降,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突出。

6、就业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的就业矛盾已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对下岗、失业、待业、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大量的待就业大军,政府部门、经济学家们不仅对各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不一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对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的观点也不尽一致

7、尽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上述问题,但同时也存在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是国际资本目前正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去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投资额增幅为10.4%。另一方面我国市场需求空间大、机会多。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扩大需求的机遇,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向、增加就业、促进出口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谈谈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的理解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2.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 篇二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一)审计线索的改变

在的审计过程中,审计线索处于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电算化导致了审计线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对于传统的会计工作来说,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仅仅是需要把原始的数据输入到系统当中,系统就会智能地将所需要的财务报表、总分类账以及明细账自动输出,由于数据处理过程都是采用自动一体化的操作,那么平时所说的审计线索就会减少许多。当然,使用会计电算化进行审计,加大了会计人员的犯罪机率,使经济犯罪更具隐蔽性。

(二)审计方法的改变

在手工会计的条件下,审计的方法都是采用人工来进行审阅、核对以及比较,而会计电算化是一种人机交互的方式,就是说目前的电算化还是不能完全依赖于计算机。例如,在进行数据处理过程中,既需要人的操作,也需要机器的管理;在检查审核过程中,既有人的审核,也有机器的自动检验,这就决定了电算化条件下审计方法也必须是电算化方法与非电算化方法相结合。

(三)审计技术的改变

在审计的技术方面,在实施会计电算化以来,便可事先在被审计的计算机系统中嵌入审计程序。在开发电算化当初,就计划着审计程序可以实行对审计的监督,然后对每次执行记录进行查询和追踪并记录,为了以后审计人员对其进行审核。但是,我国目前的审计还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方式,也就是说审计人员没有权限审查企业内部的程序和文件,而能做的只有对计算机的输入数据以及输出的数据进行审计,这样就对审计结果产生了很大方向的片面性。

二、会计电算化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一)工作环境导致审计规范滞后

传统的会计工作,无论是识别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还是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都是经过手写的方式对会计工作当中的数据和总结进行总结的。并且每个报告或者总结在梳理之后都需要上级领导的签字确认,这样就会使得每位员工的责任划分得比较明确。但是自从会计电算化取代传统的会计后,会计人员还没有习惯将以前可见的审计线索逐渐模糊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应该出台相应的审计规范体系来进行管理。

(二)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完善

目前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主要采用通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这些软件定义方便、自由度较大、不易统一,难以形成统一的操作模式,规范程度较低,缺乏系统性,难以做到各底稿间的有机连接,尤其是难以做到与被审查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连接以直接获取审计所需数据。

计算机辅助审计停留在浅层次运用,主要原因是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完善。审计软件开发周期长,使用周期短,市场容量狭窄,需求又有不确定性和不断增长性,造成审计软件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财务软件,这就使众多的软件开发公司热衷于利润高、难度小、维护少的财务软件,而轻易不敢涉及审计软件。同时,由于我国各部门之间的财务软件基本上是自行开发,独立一套体系,通常不会留出数据通道,也给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造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软件可用,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计算机审计时不得不停留在看重检查输入前的原始凭证和越过电算系统直接去检查处理打印出来的结果的一种手工审计方法。

(三)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欠缺

电算化的实施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更需要掌握一定的电算化知识。由于电算化的工作方式与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存在着很大区别,因此传统的审计人员在新的环境下就显得比较陌生,即使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但这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为不熟悉计算机技术,那么在审计的过程中就需要相关专业人员的协助,这样的话就导致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减弱,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完善电算化审计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电算化审计规范要求

想要完全的适应会计的电算化,就必须加强对电算化审计的规范,所以在制定新的审计准则时,应该以考虑我国的国情为基础,对国外的比较好的经验进行学习和效仿。此外,在制定电算化审计的规范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制定的准则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的加强,只有审计准则与时俱进,才能正确的完成审计工作。其次对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做出规范,从而进一步的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利用计算机控制审计风险

对于利用计算机的审计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格进行测试,然后适当地对重大错报风险等因素进行评估。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核和检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管理,一类是程序控制,一类是制度控制。通过对这两类的控制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向审计人员告知,从而就减少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审计风险等。其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核和测评,以控制检查风险。而且在实施审计时,不能只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对显示出有异常现象或关系的经济事项,应尽量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来降低审计风险。

(三)创新审计技术

无论是传统的会计审计方式,还是电算化方式下的审计,审计技术都是处于重要的地位。那么在电算化审计的应用当中,应该加大开展对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力度,例如审计管理计算机技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测试技术、数据库或数据文件的审计技术、应用软件的审计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评价技术等,特别是内部控制的测评技术,以尽快实现电算化审计。另外,应该要借助于计算机对财务数据合理性判断的分析性审核,对被审计单位的重要财务比率、指标及其趋势进行分析,通过调查或者模型化发现这些比率与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预期数据和相关信息的重大差异。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电算化审计条件下,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述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目的是更好地为电算化审计进行服务。在电算化审计人才培训和培养方面,主要包括三个大方面。其一,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统计并进行集体的、全面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会计工作所需要的软件的运用,技术比较高的审计人员可以自己对电算化软件来进行开发和维护。其二,是将本科以上学历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分配到每个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机构当中,来对审计人员进行指导和技能培训。其三,是将重任落实到高校当中,推荐高校在注重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的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加开会计等软件使用的必修课,使高校成为培养电算化审计后备人才的摇篮。

总之,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的方式下审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不难发现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在有健全的电算化审计规范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以及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对审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被审单位财务软件数据的内部控制审计,只有做好全面的监管,才能真正地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摘要:近年来, 我国电算化审计有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应该采取相应对策进行阐述:加强电气算审计规范;利用计算机控制审计风险;创新审计技术;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朱雪梅.会计电算化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 2010 (9) .

[2]武青竹.关于电算化审计方法的探讨[J].山西科技, 2010 (1) .

3.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农村经济;国民经济;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10-1

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出发。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合理造成农民的耕地减少,生产排放的有害物质造成很多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加深等很多问题。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的高品质的提升。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四个问题,分别为: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小以及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农民收入增长慢以及国家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大。

1 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小及农业结构不够合理

农业的发展不能离开也不可能离开农业技术而存在,现今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农业起步晚,在农业技术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上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落后一些,发达国家现在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但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范围还有局限,推广的方式也不够先进,亟需提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上,我国还没有完全跟上国际的脚步,由于地理的原因,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在农业结构方面,我国的农业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农业种植这方面,没有创新思维,只是在强调种植的量,没有注意种植的质量,更加没有结合当地的环境因素,科学种植不但要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另外很多地区的种植模式很单一,难以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种植某种农产品的时候,没有进行市场分析,造成这种农产品大量积压或者某种农产品大量缺乏的现象出现,所以必要的市场分析是十分关键的。信息时代必须紧跟时代脚步,才能把握第一市场信息。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十分关键的一点,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出量,开始大量的砍伐树木,围湖造田等,导致土地的荒漠化加剧,破坏了生态平衡。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但是人口总量在增加,城市用地逐渐向农村扩展。另外很多土地资源由于工业发展受到影响,造成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农民收入这方面,许多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偏少,城乡差距增加。虽然最近几年我国颁布了鼓励政策,对农民的生产给与予补贴,但是在农民收入这方面,增加的速度还很慢。造成很多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出外打工,这样不利于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更不利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导致我国一部分农民在接受新鲜事物,新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因此这一点也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另外在农业发展中,有的农民朋友只重视种植业的发展,思维不够灵活,不能和其他产业结合起来,造成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更加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导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文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农民的文化程度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国家的投入力度还应加大

我国进入现代农业阶段比发达国家晚,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农业技术方面还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都比我国快一些,因此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例如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采用机械化的种植收割方式,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全面检测和机械化处理。我国在最近几年才采用这种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很多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仍采用手工为主的种植方式。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又占有很大的比例,国家的投入还不能完全的满足农民朋友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农业发展方面上,仍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 闫宝芳,刘芳,王淑梅,宫文明,刘波.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1,(03).

[2] 许晓蕊.关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特区经济,2011,(02).

[3] 田玉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3,(10).

[4] 魏德荣,钱文超,徐杰,刘微微.关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01).

4.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 篇四

摘 要

近年来,电子政务在我国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探讨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并从政府、公众和网络技术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应对策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目标提出来的。1993年底,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 公路的潮流,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 为特征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

1999年1月,由我国40多家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 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上网。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我国政府站点迅速增加,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在政策传递、网上服务等电子政 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如地方政府通过互联网发布政务通告,提供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电话,提供各种办事程序以及问题解答;进行在线“一站式”服务;外经贸 部门通过互联网办理进出口资格申请,申报出口退税,三资企业审批;人事部门进行网上公务员考试录用,劳动人事政策公开;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公开征集公众对国 民经济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等。地方政府建设数字城市的步伐也明显加快,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城市或数码港的概念。有些地方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时间表,如北京提出截止到2006年年底将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最终建 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政府自身的问题

2.1.1 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

从 公务员的文化水平来看,经过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近1.7万名公务员中,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占65%。但地方政府500万公务员中,大学 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仅有10%,约有20%的公务员不会操作计算机。面对电子政务的潮流,许多公务员在心理上必然会恐惧害怕,产生抵触情绪,而不能从心理 上积极学习,以适应政府信息化的历史潮流,结果使得很多昂贵的设臵成为装点门面的饰物。

2.1.2 电子政务的规划和标准缺乏统一性

目 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 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同时,缺乏规范和标准也使得信 息流通不畅,资源无法共享和信息孤岛,影响了跨部门、跨区域共性业务的处理和政府的有效监管。

2.1.3 长期形成的信息分割不利于电子政务的发展

信息垄断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特权和利益,因此,不同单位之间为了保证自己的部门利益,往往限制信息交流。要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就要从信息如何广泛共享

和深层次挖掘入手,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用,这就必须突破传统政务模式下的信息分割的不利局面,加快信息本身的整合和共享。

2.2 公众的参与问题

“顾 客导向”的现代公共行政理念,要求政府管理要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为目标。政务电子化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程度并不令人满意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缺乏。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是近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电脑对于广大的老百姓尤其是中西部的老百姓来说还是很陌生的,政务 信息化更无从谈起。二是硬件及网络设备的匮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电脑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还是难以负担的奢侈品。因 此,硬件和网络设备的缺乏成为了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2.3 网络技术的问题

2.3.1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目前对 信息安全构成威胁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火灾等自然灾害、硬件故障、严重误操作、数据泄露、盗用、伪造、假冒、故意对数据或程序破坏、病毒、错误指向、黑客、特洛伊木马、搭线窃听等。一旦网络受到攻击,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全部瘫痪时,整个社会将陷入危机。国家机密难保,致使某些部门不敢使用互 联网。

2.3.2 网络对人的情感的忽视

电子政务的一大特点是虚拟性,这是由互联网的特点所决定的。政府工作人员在进行电子政务的活动 中,往往会使人际关系淡化,政府工作人员和公众似乎面对的只是电脑,而常常忘记他们也是和人进行交往。例如时下兴起的在城市公共场所安装的“电子眼”监控 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交通,降低了犯罪率,但这种“倒洗脚水也将孩子一块儿泼出”的做法也对公民的隐私权和其他方面的权利造成了严重侵犯,其 对人性化和人本管理的背离也是显而易见的。3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自身问题的应对方法

3.1.1 提高公务员素质

推行任何改革,思想解放是关键。应加强对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转变观念,从而在思想上接受这场变革,进而在行动上积极应对这种变革。

要加大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使得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以适应全新的信息社会工作环境,并且要把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考核纳入公务员综合考核范围之内。

3.1.2 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避免重复建设

作 为政务活动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点,电子政务建设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政党部门的工作程序、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的调整和协调。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 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并根据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

虽然可以在电子政务的其他方面(如硬件平台应用软件的选择上)可以搞市场经济,由各厂商自由开发、公平竞争,但是在技术标准的问题上必须搞“计划经济”,由国家同一制定。技术标准确立的越早,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就越能尽早走上快车道,因此也就能尽早避免将来因标准混乱而导致的被动局面。

3.1.3 加快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据 统计政府掌握了社会信息资源的80%,提高社会信息的价值,信息资源的整

合和共享是关键。然而,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下信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把信息看成是一 种权力的象征。要实现信息共享,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信息资源,在原来离散、孤立的信息技术平台上构造一个开放的统一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信息最广泛的交换,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的策略

3.2.1 借鉴美国ESD系统

美 国利用专门的电子服务传播系统(ESD)解决了互联网传播的问题,即提供网络接入数据库的途径,在互联网上传播信息、网络商业交易以及提供信息基本构架,使得无论在任何地方,政府都可以顺利接入并向公众提供有效信息,这种传播系统使美国政府回复公众的询问速度比10年前提高了数倍。公众还可以运用互联网与 政府官员进行交流,下载正式表格以及了解其它重要政府信息等。这既改善了公共服务,又不会提高整体费用。我国可以借鉴电子服务传播系统的做法,尽可能使信 息在公众和政府间有效流通,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

3.2.2 考虑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为公众提供方便

各级政府可以考虑在一定的区域内 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为公众参与政务提供计算机设备和免费服务。公众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计算机设备,浏览政务信息、与政府对话。不过,要有技术支持,使 得电子政务服务大厅的计算机设备以及网络设臵只能被用于电子政务建设,而不能用于其他事项。

3.2.3 开发电子政务智能服务终端

在这方 面可以借鉴银行的发展经验,开发出类似于ATM的电子政务智能服务终端。公众只需带上自己的服务卡,便可以在遍布于大街小巷的任何一台智能终端上开展政务 活动,如查询政府的政策法规,在线报税与纳税,甚至可以与政府部门进行在线的视频交流,省去了许多奔波于政府各部门的麻烦,也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维护公民的 尊严和政府的形象。

3.2.4 扩展电话功能至电子政务应用

鉴于我国目前电话普及率比较高而网络发展不足的现状,可以考虑开发集成于电话 之上的电子政务集成终端,利用电话拨号而不必负担昂贵的成本就能轻松方便地实现实时政务活动(如附图)。具体过程:拨号进入政府的政务服务智能服务器,连 通服务器和个人终端;语音提示和显示屏提示,进入政务类型受理界面;选择服务类型,显示屏输出处理结果。

3.3 网络技术本身局限性的矫正方法

3.3.1 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方法

(1)加强对公务员的安全技术教育,树立网络安全观念。网络的开放性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带来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 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一旦其网络遭到恶意攻击,很可能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加强公务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之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并掌 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和技能,不仅是对公务员自身素质的一大要求,也是应对网络安全的关键。

(2)鼓励民族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解决好技术的先进 性与自主性的关系。作为一个先进复杂的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必须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以提高政务运转的效率,并增强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从目前信息技术发展 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关键技术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在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这些国家的技术和产品,而从我国的国家和民族 利益来看,又要尽量避免在关键要害部门受制于人。

鉴于安全问题,在构建电子政务系统过程必须要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首先,对于核心应 用系统和关键政务环节,必须确保在各类实施方案中的技术自主性。其次,对于核心层外部,但又与其他外部信息系统存在一定可监控隔绝层的层次,可以尽量采用 先进技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实际上在整个电子政务系统中,位于此层次的应用系统也是承载信息最多,工作模型和处理流程最复杂的。由于此层应用系统 不直接与外部信息系统相接,并能在一定的安全监控体系中运行,因此,不必单纯从技术自主的角度考虑放弃某些先进的技术。最后,对于直接与外部信息系统相联 的部分,也要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加以考虑。对于其中安全监控系统,需要在其中的核心部分(如核心加密算法)确保技术自主,对于其余部分,由于所承载的信息基 本都属于非关键信息,可以考虑与其他信息系统接口保持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甚至软件体系的一致性。

3.3.2 关于网络对人的情感及价值忽略问题的应对方法

解 决这一问题,一是改进和普及多用途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MIME),使政府公务员与公众之间通过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视进行交流与沟通,促其将信息沟通与 情感交流融为一体;二是采用如专题调研、座谈讨论、听证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促使政府公务员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消除相互之间的 情感隔阂,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信任机制。

5.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 篇五

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能够为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操作提供理论支撑并能够根据相关情况预测和推断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本文在阐述会计理论的产生发展情况的基础之上,拟就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抛砖引玉,激发大家对会计理论相关问题的研究兴趣并提出对策措施。

一、会计理论的发展嬗变情况概述

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对于会计现象起着解释与预测的作用。社会中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都以其自身利益、立场与观点为出发点,以各种方式对会计理论施加影响,成为会计理论的需求方;而各种各样的学术机构、大学教授、研究人员、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也因为其自身利益不断生产输出各种会计理论,成为会计理论的供应方。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分类主要是两种,即规范性会计理论的研究与实证性会计理论的研究。

会计理论的思想与理念古已有之,按照时间序列,一般将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会计、近代会计与现代会计。15世纪以前的会计习惯上称为古代会计。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在公元前1066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朝就建立了官厅会计,并首现“会计”一词,这一时期的会计理论主要包括协调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与协调资产保管责任关系两个方面。1494年,书面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其代表作《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阐述了复式计账的基本原理,从而开启了近代会计的帷幕,在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里,复式记账不仅仅是一个会计记录方法更是一次会计科学观念的革命。这一时期的会计理论主要包括折旧的思想、划分资本与收益、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审计制度等内容,1854年苏格兰成立的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是现代会计的起点。在现代会计时期,会计理论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时期,相对规范标准成熟的国际公认的企业会计准则产生,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并驾齐驱,尤其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突破规范研究的束缚,在实证研究领域也捷报频传,成为这一时期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色。

二、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本土特色不明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经济领域的相关制度与规范并未被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而当今世界通行的会计理论及其相应的标准规范源自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然而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标准。我国目前的会计理论研究主要停留在对西方会计理论的翻译解释说明上,缺少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相统一的具体的研究,在会计研究领域少有创新与发展。如国际会计准则的.六项基本原则,即利润必须实现、资本盈余不得用以调剂任何一年的当年收益、子公司并购前存在的盈余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赚取盈余、公司职员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单独列示、库藏股股利不得作为收益及捐赠资本不作为盈余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也并为结合得很好。

(二)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价值认识不足。在我国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会计工作是实务性而非理论性的。他们认为会计只是一系列的实务、程序、方法和技术的活动,不需要用理论加以研究、规范、调整和论述。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价值性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会计是否需要理论支撑居然成为我国会计界争沦的一个焦点问题。人们对于会计的研究很容易走入经验主义的条条框框中去,这种对会计理论研究价值认识不足的情况势必限制会计学的视野和范围,制约学科的健康发展。.

(三)会计理论研究的学科属性、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不明确。会计思想古已有之,然而是最早是西方学者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会计学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其系统研究不足,更由于在改革开放以前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认为会计理论具有阶级性,直到现在我国会计界对于会计理论科学的学科属性、会计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论等直接关系会计理论发展进步的诸多问题都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不仅如此,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许多急待探讨的新课题,如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管理的发展,会计的标准化与范化,会计监督和审计理论的研究等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瓶颈。

结束语:加强会计理论研究的对策措施与意见建议

格斯谌有“错误的思维一旦贯彻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出发点恰恰相反的地方去。”的名言,明确告诉我们加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会计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会计理论研究的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明确会计理论的学科属性,对其内容加以拓展,并在研究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方可促进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进步与完善。

★ 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 浅谈高校英语大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网络会计存在问题分析

★ 会计实践论文

★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运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论文

★ 从社会需求出发,看高校文秘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 班主任工作计划中存在问题

★ 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 会计电算化中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6.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 篇六

摘要:前苏联政治家、革命家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了教师的天职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职业道德关系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对教师师德行为的具体要求。良好的师德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榜样导向作用,特别是对善于模仿、可塑性大的中小学生来说这种导向作用更大,影响更深远。孔子曰:“不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行为示范,为人师表”。然而,由于受社会各种思想的影响,当前学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实际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最终找出解决的对策对于真正贯彻落实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着很大的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开展,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前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是好的,大多数教师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是高的,他们能够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平凡的岗位上,以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赢得了社会舆论的赞誉和学生家长的敬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社会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师德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责任心、进取心以及敬业精神不足

当前社会少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一切以“利”为中心,职业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化!我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教育接班人的使命。教师应当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但是,与其他行业的劳动相比,教师劳动无名无利,更多的是责任和辛苦。受市场经济拜金主义倾向的影响,当前教师的敬业奉献受到侵袭。教师的那种被人们崇尚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在有些中小学教师身上已经淡薄了,教师的责任感已经弱化。不少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只是把教师当成一种职业,应付了事,并没有真正把教育当成事业全身心地投入。有的教师不安心教学工作,挤占工作时间去搞“副业”;有的老师将市场交易原则用于教学和管理,以家长送礼多少定关注学生程度,以交情厚薄来评价学生;有的教师授课照本宣科,工作满足出勤,学习敷衍了事。

2、对学生缺乏爱心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也就是说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教育。学生是教师的工作服务对象,热爱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还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一个人民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是通过爱学生体现出来的。对于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按三六九等分类,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缺乏耐心、信心和热情。有的教师偏爱尖子生,冷漠中下生,歧视后进生;有的甚至对所谓的“差生”采用讽刺、挖苦、心理施暴、体罚,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且与师德相悖。

3、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形式和方法已达22种之多。”调查结果显示,有25%的教师“经常有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偶尔有”的有53.6%,“没有”的仅3.8%。有69%的学生都指出,他们的老师都有打学生的现象,而且认定教师用罚站的方式体罚学生的占到72%,学生还反映老师的体罚手段除了罚站之外,还有打手板、用脚踹、罚跑、罚写作业、把学生赶出教室、打耳光,甚至出现教师逼迫全班学生下跪。另外还有相当多的老师经常使用辱骂性的语言伤害学生。这些体罚学生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由此可见,当前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比较严重。

4、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经不起金钱诱惑

学校本是社会的一片净土,可是近些年来,在社会分配多元化的影响下,教师受拜金主义影响,受贿现象早已屡见不鲜了。教师常常指派学生和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收取学生的礼金,接受学生的宴请。“掏钱买官”一直是被人们所唾弃的,可如今在校园里出现了花钱买班干部、买座位现象。还有些老师违背上级的规定,要求学生参加自己在校外办的收费辅导班,大搞“有偿家教”,教学辅导已经转化成了以营利为目的的交易行为,成为教师挣钱的渠道。

5、教师性侵犯学生现象日益严重

随着社会转型向纵深发展,社会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都趋向多元化,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逐渐滑坡,有关教师强奸侵犯学生屡屡见诸报端,个别中小学教师无视国法、色胆包天地将黑手伸向天真无邪的女学生。教师强奸、猥亵女学生,不仅在被害人幼小的心灵中和其家庭生活上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而且严重败坏了人民教师“为人师表”的公众形象,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了及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如何防治教师对学生的性侵害,已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教师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面对社会大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波,学校如何固守中小学教师道德这块阵地,这是当前教育领域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条件所具有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的特点及在这一体制基础上派生出的效益观念、时间观念、平等竞争观念等,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符合社会、个题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让教师从旧的道德观念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新的教师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土壤。教育部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七章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这将对解决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起到指导性作用。

1、制定规章制度,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要建立规范合理的评价机制。教师道德评价制度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具有师德评价的可操作性。评价机制要力求反映教师道德的实际状况,防止出现以人划线、偏颇失衡的现象。评价结果要进入教师教学档案,作为教师晋职晋级的硬性指标。通过开展不定期的评价活动,提高教师道德水平。

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教师道德的评价结果,要纳入教师奖惩制度中。要在教师中树立师德模范,让榜样的力量发挥作用。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对于比较严重的要实行一票否决制。设立教师道德监督委员会,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纷纷为。学校和教师要逐步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是学校具有生机活力,是教师具有责任感和创造力。

2、要充分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

在调查中有69.7%的教师认为“领导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和带动教师”是最有效的途径。事实上,领导不带头,要想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做不到的。领导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发挥作用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教师的表率;二是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方针政策,转变教育观念,不因为眼前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默许、放纵教师中任何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3、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著名学者陈思和教授说过,完整的教育包括两种:一种是从无到有的知识教育,一种是以人的因素为前提的人文教育。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的对待每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成长的主人;全身心地热爱学生,坚持把一切未来学生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既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也包括教师队伍整体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这个综合素质上去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也就上去了。首先应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使教师能够树立起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质量观,自觉地把师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可以抓一阵放松一阵,必须持之以恒,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重在治本,切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搞好。

7.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 篇七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强调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这一新形势下对“三农”工作的新判断、新部署, 必将对未来“三农”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对新任务、新要求, 如何抓机遇、探路径、促转型, 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农民发展经济积极性不高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例子, 我们都知业道的例如:小岗村的葡萄和旅游产业, 华西村的钢铁、纺织和旅游产业, 韩村河村的建筑产业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但这些农村的美好发展并不代表所有农村的发展都是这样。

中国存在了许多农民工, 顾名思义这些工人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农民工呢?这是我国在进行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使得农民不再务农, 发展农村经济的许多项目展开不够合理, 使得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因而许多农民都不愿在家, 而是选择到城市里打工, 留下来的大多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 何谈开展经济项目。就我所在的农村面貌来看, 村子里的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 只在过年过节才会回来, 村子里也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 父母都外出打工, 孩子有爷爷奶奶带着, 因为这种状况的出现师德教育事业发展也出现很大的问题, 毕竟对孩子的教育大多还是父母教育的好。反过来如果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很好就不会出现农民都外出打工的现象, 也就不会出现留守儿童, 同样教育事业也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 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僵化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使得这些体制的已深入, 然而从行政管理角度上来看政治体制改革并没有实质上的进展。政治体制改革的僵化就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向前发展的道路。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行政职能太过于细化使得政府机构膨胀以及农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许多乡村的政府机构行政管理职能太多与细化, 政府机构膨胀, 负债沉重。“五大班子”, “七所八站”的存在似的政府开支入不敷出, 也就导致了债务沉重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对于农村政府人员使用上进行了许多改革, 裁决了许多人员, 但实质上人员人浮于事的现象仍然存在, 问题的根本并没有得到解决。我顾取消农业税, 农民的负担减轻了, 但政府机构等的开支需求得不到满足, 从而负债沉重。现在农村农民许多权利也没有保障, “官本位”的传统思想剥夺农民的选举权和监督权等本该属于农民本身的权利。虽然建立了民主政治的策略但人民的权利被剥夺, 民主也就陈为了虚设, 许多都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本质上的民主政策。

(三) 资源管理利用不到位, 缺乏资金投入

从长远角度来看, 我国本身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就不足, 特别是资金方面。各政府的财政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支出很低, 而且财政投入呈现下滑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农村的投资成度相对来水还比较大, 然而近年来调查表明财政投资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也陈为了空话。政府机构当中也存在着贪污腐败的现象, 本应该投资的资金被个别官员所贪, 许多项目本应该开展却没有开展。而所支出的资金经过政府一些官员“精简”, 投放自荐大幅缩减, 许多项目开展不成功导致荒废, 更不用说发展经济了。

(四) 人地矛盾突出, 产业单一

就我所在的乡村,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也有钱了, 高楼也拔地而起。记得几年前, 河边那一片耕地而今已变成住宅区, 土地可耕种资源越来越少, 而作为农民缺少了耕地可以说是失去了经济主脉。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人口大国, 而农村人口相对较多, 人多地少的问题一直存在, 然而现今可耕种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资源的富裕与稀缺、人均耕地的多与少可以说是决定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实现难易程度的关键。随着房屋建筑的增多耕地越来越少而又需要通过土地发展农业成为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矛盾。

(五) 农村人才匮乏

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 我国农村中农民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低于八年, 这就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道路中遇到的困难重重。由于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培训的比例是非常低的, 这就使得我国农村人才的数量不足, 并且素质普遍不高, 他们没有专业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 无法对新农村的前进和发展起到应有的帮助, 从而使得农村经济一直停滞不前。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 加大宣传, 提高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对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农民外出打工的状况实行召回政策。政府在村子里加大宣传发展农村经济的力度, 召回外出打工的农民。对于有能力有理想的青年给予一部分资金作为辅助来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并对创业有成果的农民进行奖励。

政府有必要先扶植一部分创业者, 利用这些成功的创业者作正面的榜样, 使农民看到成功。在此期间要引导与支持农民加大投资力度, 对于创业失败的农民做好积极回访与慰问, 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使得农民敢于大胆创业。通过这些措施调动积极性, 留住农民, 有人才能发展好经济。

(二) 改革行政和资源管理制度, 加大投资

虽然我国在在乡村政府体制的改革上作出了相应的政策, 但本质上行政人员多且人浮于事的现象仍旧存在。因此, 首先就是精简人员, 对于一些无事可做而占用职位的行政职位直接取消, 严格要求在职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同时, 赋予农民选举监督的权利, 让以前流于形式的监督体系成为历史。对于出现的贪污腐败的现象, 一经发现必须严厉打击。同时, 鼓励农民监督举报, 并给予举报奖励, 加大上访的力度。此外,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还需要加大, 财政支出需要给出明细, 确保投资的资金落到农民手中。严格监管投资的资金流向, 并且公布投资明细使得投资公开化, 进而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实际效益。

(三) 改革土地制度, 创新发展新型产业

要想解决人地矛盾首先要解决土地减少的状况。首先政府需要制定严格控制土地减少的政策, 如土地管理局绝不审批在耕地上建设厂房和建筑物等, 通过这种制约减少土地资源的严重流失情况。减少土地流失的同时还需要增加可用土地面积, 这时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在平原地区开荒拓展可用土地, 同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并且可以使土地不再国有化而变成土地私有的状态, 但这需要政府进行严密的监控。

同时, 适合旅游的农村在旅游产业方面必须予以重视, 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旅游经验, 找到适合自己旅游产业发展的的“新路”。种植产业上, 耕地里可引进新型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品种, 亦可从外界引进种植药草的技术教会农民种植药草等。当然这些产业都必定需要创新才能有较好的收获, 只有创新才能快速发展农村经济。

(四) 加快对农产品基地的建设

农村的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结构调整要以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平台, 以市场为导向, 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 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档次, 逐步建立起订单农业, 以此适应市场的变化。鼓励和允许大型的农业产业化到农村建立生产基地, 和农民零距离签订合同, 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五)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要充分重视农民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保持和贯彻好“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同时, 为了能够很好的解决我国农村人才的问题, 政府要加大资金力度的支持, 从而能够使得我国新农村的建设的阻碍逐渐减少, 最终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结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所占的比重较大, 但是在发展中难免会存在许多问题, 而出现问题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 以促进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这个过程需要国家及政府及农民自身的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 才能使农村经济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8.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现状;问题;措施

一、我国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发展了30多年,尽管在此过程中会计师的职业经验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且数量也是越来越多,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例如竞争力相对来说较弱,并且规模也比较小。伴随着这些问题,又会引出其他的问题,比如说承接的业务规模不仅小而且数量少,抗风险能力也有待提高。各事务所之间为了自身利益,就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例如与被审计公司一起舞弊或者是参与不正当竞争,这些现象不仅仅会使审计市场的秩序损害,并且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也会不利于其长期发展。

二、中小会计师事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业务范围狭窄,大量潜在市场未充分利用

对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来说,通过一些业务包括承接审计以及验资或评估等,所能接触到的客户非常有限。在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以及大型的国有企业往往更加倾向于聘请规模比较大实力也比较雄厚的大型事务所,而舍弃规模较小的事务所。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小事务所的审计能力有限,所以没办法承担大业务;其次是小事务所的规模小人员少,有能力的人才更加缺乏,没办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给客户。这种情况使得小事务所的业务范围变得越来越窄,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火热,重叠服务的事情非常常见。但是从这种现象的反面来看,实际上一个隐藏着的现实却是不容忽略的,那就是:会计服务市场的潜力巨大,很多市场还没有被挖掘出来。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事业的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对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健康发展也造成了影响。

2.执业质量不高

一般来说,真正的注册会计师人才在事务所中占的比例是非常少的,甚至在年审项目中,很多负责人员都没有取得注册会计师证,而只是由拥有较长年限的审计经验、工作能力相对来说也比较强的人员负责。在工作中,这些人不仅工作能力有限,并且往往没有足够的责任心,不能根据规定的审计程序来严格地组织审计工作,往往会使得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得到损害,结果就会导致投资者根据报告做出的决策受到影响。而且一般事务所在年末年初时业务比较多,这时候往往人手不够,他们解决的办法往往是从学校里面找一些没什么审计经验的学生来参与审计项目,同时由于时间非常紧迫,正式员工又非常不足,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也不会给实习生提供足够的培训,就直接让他们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实习生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指导,工作底稿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并且一些项目负责人对底稿也不会认真地复核,长此以往下去事务所的整体审计质量均得不到保障。

3.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的竞争是市场竞争的实质,而会计行业又需要人才智商比较高,能够构建和保障会计师事务所的治理系统得到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就是高素质的治理人才,而这同时也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立足根本以及生命源泉。在我国,许多中小事务所非常缺乏拥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高级治理人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大致处于中偏初级型。经过培养后,中初级人才也会因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比较小,觉得自身能力得不到发挥从而离开,最终就职于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这种情况导致中小型事务所变成人才的培养摇篮,但是悲哀之处却是人才的离开。这就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服务领域的扩大以及事务所的生存与发展和执业质量的提高均受到了限制。

三、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应采取的对策

1.找准市场定位

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其发展壮大,小型事务所则要进行科学引导,以规范其發展,并帮助中型事务所健康发展。

(1)积极促进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健康发展,做大做强

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不断吸收合并、新设合并、成为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联系所以及在国外设立代表处等形式不断扩大规模。也可以鼓励信誉良好、成长快速的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重组联合,成为中型会计师事务所或其分所,提高为市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合并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吸收更多人才、增加分支机构数量,取得更多业务资格、扩大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收入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国际“四大”会计公司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都经过了无数次的合并。

(2)科学引导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规范发展,做精做专

基于本所人员的综合素质、事务所的人员规模以及人员的业务特长,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应明确自身的竞争地位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首先将主业作为自己的根基,内外兼顾,顺应潮流,渐渐实现达到捆绑式经营的目的。提供审计服务时,同时开发客户其他方面的需求,注册会计师人员可以利用自身渊博的财务专业知识,积极挖掘与财务相关的一些咨询服务,帮助其稳步向管理咨询的方向发展。其次是服务对象要谨慎选择,目前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若能积极促进其从头发展,在前期适当地给予帮助,想方设法促进企业发展甚至壮大,与此同时,事务所也会得到成长。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正是在于此。再次要将主要客户群稳定,同类客户群壮大作为其目标,以该客户群为核心,形成具有专业特色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以求大而全为目标,专注于特而精。最后在发展管理咨询业务时,中小事务所要根据自身能力来进行,千万不能盲目冒进,防止资源分配不均衡,最终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出现困境。

2.重视提高执业质量

执业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只有高水平的执业质量,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维护事务所独立、客观、公正的形象,才能树立起信得过、打得响的优势品牌。

(1)指导事务所完成合伙制改革

帮助中型事务所转变为特殊普通合伙制,小型事务所转变为普通合伙体制。合伙制客观上具有自我约束机制,约束其有意出具不真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使得执业质量得到提高,最终使得其抗风险能力也得到提高。通过推行这种制度,增强执业机构以及执业人员承担法律的责任,使得其责任意识以及风险意识得到提高,督促其追求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渐渐促进其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执业行为得到规范,使得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服务行业的信赖程度得到增强。

(2)强化对业务质量的三级复核制度的执行

由于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者对有关资料的应用、有关事项的判断和会计数据的验证等都可能存在着误差,所以应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应对于具体的审计项目要确立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统一认识,明确三级复核制度的详细要求,使之真正实行下去,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形式。

3.充分利用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灵活的用人机制

事务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抓住了人才,就抓住了客户,抓住了市场,抓住了业务。在选拔用人方面要注意:选拔人才重适用、重能力、重业绩;大胆选聘应届大专毕业生;对事务所的人才要建立激励机制及劳动养老保障机制留住人才;要培育尊重人才、保护人才的企业文化,形成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合伙文化留人的良好氛围;同时,事务所每—个员工都要勤練内功,主动学习,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对业务的胜任能力,争取由低级人才向高级复合型人才转变。员工需加强对新会汁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学习,积极参加注协举办的后续教育班;利用业务空间组织学习,更新知识,及时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要经常与同行进行联系和沟通,虚心学习他们先进的审计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实战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三林,李庆满.对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江苏商论,2007

[2]王月侠.关于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4

[3]金从永.关于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中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管理观察,2011

[4]刘泽荣.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理性思考[J].财会通讯,2008

作者简介:

9.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 篇九

中小企业的发展使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资金是很关键的因素,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成为中小型企业成功的关键。然而采取融资的方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融资也是有困难的,那么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有:

3.1抵御经营风险和融资能力差。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不像大企业可以有很多的资金支持。那么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融资特别困难,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资金不足、生产能力不能有效地发挥,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存在这种问题,有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就外部环境而言,我国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提供融资的对象主要是面向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受国家政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现在我国很多大中型城市已经成立了城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几乎很难得到这些金融机构资金的支持,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遭拒率达 56%;目前我国虽然成立了一些风险投资基金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基金,而且中小企业也可上市融资,但是这些基金和能上市的企业数量占很少的一部分,范围也很小,基本上是面对经营时间在十年以上,有一定规模,技术发展比较娴熟的中小企业;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对外开放,中小企业很难融到外资,我国的中小企业很难像发达国家一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发展资金。其次,中小企业自身也存在着各种各样问题。一是不懂融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多数企业只有在用钱时才会想到融资,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在融资项目资料和筹备相关数据的准备方面表现的不重视,到关键的时候错失融资良机,最后导致失败。现存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没有可供担保的资产,没有财产担保融资很难获得成功。国家统计局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不到三成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成长潜力,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成长能力有限。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估计,有近24%的中小企业在创业两年内倒闭,有近53% 的中小企业在四年内退出市场,由于风险高,使进入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和风险很高。因此,融资困难,依旧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3.2产业结构趋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10.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 篇十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创新;存在问题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要在理念、技术、组织及制度上不断创新,运用新的理论指导企业管理,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众所周知,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

企业管理是指在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发挥组织、计划、控制以及领导等各个职能,并将其运用到充分的资源利用中去,迎合剧烈变动的环境发展的需要而最终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生产目标、经营目标等实现的系统性工作。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的精髓,通过重新组合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努力创造出一种更为科学、高效的资源整合模式,最终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全面升级、企业管理效果大幅提升。

二、当前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滞后

管理制度是指公司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公司管理准则。企业的管理制度包括企业文化、公司机构设置、岗位分配与员工职责、工作流程等。由于管理观念落后,我国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没有形成一套与当前市场经济相符合的制度管理系统,企业管理制度呈现严重的滞后性。企业管理制度滞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公司组织结构不合理;二是职能分工不明确;三是工作流程不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信息传递滞后、管理效率低下、员工之间矛盾频发、内部管理一片混乱,从而大大消耗企业成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企业文化的构建,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的促进,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就如同缺失灵魂的驱壳。

(二)企业管理创新存在思想问题

首先,缺乏现代的管理意识。现代的企业需要现代的管理意识,然后我国很多企业大多只是忙着关注于企业的利润,企业的利益,企业的扩大化。但完全没有考虑到这后面需要极其优秀的市场意识,极其敏感的风险意识,极其严谨的法律意识,极其前卫的资本经营意识,极其前卫的创新意识,极其长远的品牌意识等等。由此及彼,生产技术还需要一直创新,不创新不提高效率就会被淘汰,怎么就不能理解企业管理也是需要创新的呢?企业管理创新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任何企业只要想在未来的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发展和生存,都必须掌握,并且时时做到,而不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企业管理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一样,只有在思想上重视了,才有可能在行动上受到重视。

(三)创新氛围不足、环境不理想

氛围和环境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由于企业受体制或管理模式的束缚,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创新很难得到认可和肯定,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创新意识的发展。企业人员对管理中的创新理念认识不足,人员传统意识超过了创新意识,这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形成了障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略有提高,但受法制水平不高、政策不平衡、政企不分离等因素的制约,企业的创新环境很难到达理想程度。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管理者的理念创新,提高管理创新的软实力

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首先要从思维模式着手,拓展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与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统一企业内部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市场的主导地位,就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还要有固定的客户资源,企业如果没有固定的客户就难以立足于市场,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以服务客户为宗旨,并不断完善服务理念,以独特的、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客户实际需求;其次,加强管理意识还应注重管理的细节,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莫测,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更应该加强对细节的管理,严格规范企业管理,精细化管理企业,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最后,企业的管理人必须加强对管理创新的指导,创新对一个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企业管理人应该认识到管理创新的作用,积极指导和鼓励下属人员创新,使企业的经营正常、平稳运转。

(二)改革管理制度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革新企业的管理制度要从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着手。企业文化是影响甚至决定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能量和动力源泉,是企业实现长远战略目标的关键,是激发员工认同感、凝聚力、创造力的关键因素。为此,企业必须构建一套先进的企业文化,将企业的总体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等囊括在内,积极完善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改革以往不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明确职责范围,完善工作流程,协调员工间的利益关系,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和职工行为规范,使企业文化真正发挥自动管理和约束员工的作用。

(三)将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作为创新管理的根本目标

创办企业无非是想获得经济利益,企业的不断发展更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完成的,经营企业的目标永远都是想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往往是过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前景,致使企业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战略目标,并依据可持续发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对企业管理创新的需求日益受到重视。一个企业唯有快速发展自己,改变机制和思想,努力进行企业文化的管理创新,使企业能够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消费者、社会群体对一个现代企业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这样努力进行管理创新的企业必将成为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企业,既实现了短期和长期的既定目标,也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于长胜.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路径选择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12).

11.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 篇十一

一、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散装水泥发展的现状

⒈我国农村水泥需求仍主要依靠袋装水泥来满足。2009年上半年, 国家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3 223亿元, 同比增长32.7%, 提高了9.5个百分点。在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影响下, 各地普遍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统一规划、农村集中建房的步伐。农村对水泥的需求量必将大幅增加。据统计, 全国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同比增幅为33.09%, 所占全国散装水泥供应总量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17.78%提高到20.48%, 增加2.7个百分点, 所占全国水泥产量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7.73%提高到9.08%, 增加了1.35个百分点。由于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不具备提供散装水泥的配套设施和供应条件, 所以, 全国上半年生产的40 883.12万吨袋装水泥主要流向了各地农村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⒉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市场销售网点和销售量有所增加。今年上半年, 全国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点已达到5088家, 销售散装水泥5335.11万吨, 同比增加400.19万吨, 增长8.11%, 销售量已达到上半年全年销售量的58.47%。其中:山东省增加525.5万吨, 江西省增加139.19万吨, 广西壮族自治区增加107.6万吨, 分别增长126.16%、220.42%、115.01%, 陕西省的增长量虽然只有63.75万吨, 但增长幅度为425%。

⒊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6666.74万吨 (包括农村预拌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散装水泥使用量) , 同比增加1657.63万吨, 增长33.09%。上半年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已达到去年全年使用量的62.04%。其中同比增长量较多的省是:山东省增加535.97万吨、江西省增加147.2万吨, 湖南省增加138.08万吨, 分别增长128.67%、250.89%和222.74%。

二、我国农村推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严重滞后。目前, 我国城市散装水泥生产、流通、使用和相关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并正向成熟期过度, 城市散装水泥稳步发展的产业链格局已初步形成。而水泥使用量约占全国40%的农村, 目前水泥使用仍是以袋装水泥为主, 散装水泥使用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7.7%, 使用率不到20%;全国预拌混凝土供应量为6.24亿立方米, 农村地区仅为0.68亿立方米, 仅占全国总量的10.9%;农村预拌砂浆除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外, 基本没有应用。

⒉我国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数量不足。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与技术是加快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必备条件, 要使农村地区散装水泥得到突破性的长足发展, 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设备数量及水平。目前, 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 我国农村地区投入的固定罐4215个, 仅占全国固定罐总量的0.30%;移动罐28 547个, 占全国移动罐总量的0.26%。农村地区运送散装水泥专用车辆也短缺, 如按每辆汽车年平均运输散装水泥1.61万吨计算, 今年上半年, 向农村地区销售散装水泥的专用车辆则需要6627辆。若按我国现有水泥生产企业 (中转) 销售市场半径和每辆专用汽车平均载重23.64吨测算, 每辆车每天只能拉2次。同时, 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散装水泥物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化、社会化、高效率的现代物流发展, 也降低了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竞争能力。

⒊我国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存在许多问题。其一, 规模小缺乏规划。农村市场点多面广, 农民居住分布较广且相对分散, 水泥用量小, 且多是单家独户使用, 不利发挥散装水泥的大量集中使用的规模效益。其二, 供应网点疏密不均。多集中在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的集镇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而人口稀疏偏远山区和交通不便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散装水泥供应网点。其三, 配送服务功能不健全。配送服务基本停留在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分散订单和零星供货模式上, 缺乏一个订单处理、配送服务、信息反馈系统, 没有形成一个用户需求和企业供应之间的散装水泥交易平台。其四, 流通管理粗放。目前, 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物流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等问题, 没有公共的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也难以处理和发挥作用, 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 成为农村推广散装水泥的一大障碍。

⒋农村散装水泥设施设备技术装备仍不成熟。一是储罐设计技术含量较低。目前, 我国农村地区散装水泥贮存流动罐多是钢材制作的, 比较笨重, 需用吊车和专用设备搬运, 使用不方便且搬运费用较高, 露天放置易氧化腐蚀。二是缺乏适应农村地区散装水泥发展的小批量可重复使用的周转容器。从现有开发研究出的周转用的箱、桶、筐看, 还需要从品种、规格、实用性、耐用性、经济性方面改进和提高。三是缺乏适应农村散装水泥小吨位运输车辆和罐体。目前, 农村水泥运输主要依靠拖拉机及农用车, 而大吨位固定罐体为主的专用散装水泥车, 车罐不能分离, 不适应农村地区交通和道路行驶及发放, 亟需研制开发适应农村道路行驶的小吨位、流动性、可车罐分离的运输车辆。四是缺乏清晰和灵活的散装水泥计量供应设备。当前, 农村迫切需要研制开发使用方便、计量准确、让农民放心使用的散装水泥计量工具, 为他们提供优质廉价、实惠耐用、标准化、系列化的散装水泥装备和服务。

⒌农村缺乏扶持性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从目前我国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缴情况看, 农村地区的散装水泥设施建设投入的专项资金甚是匮乏。按照我国目前物价指数统计, 每发展1吨散装水泥, 需要投入的发展资金:城市为100元, 农村为180元;以我国2008年水泥产量13.88亿吨, 散装率45.82%, 要达到国家规定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70%, 需要投入的发展资金:城市为4000多亿元, 农村为7000多亿元。光靠有限的专项资金投入等于“杯水车薪”。而农村散装水泥发展初期, 投入资金较大, 面临启动难、推进难两大难题, 单靠某一个部门和单位的投入是难以奏效的。靠市场化发展, 往往会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所以, 各地政府应当关心和支持推广农村散装水泥工作, 积极采取一些利农、惠农的扶持性措施, 制定一些优惠政策, 来推动此项工作。

三、今后我国农村推散工作思路及意见建议

⒈把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作为战略任务,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农村散装水泥发展中的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 党和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农村的发展。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 对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 商务部办公厅根据我国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现状, 颁布了《加快农村推广散装水泥指导意见》, 提出在巩固城市发散成果的基础上, 把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重点向农村转移, 并提出了具体做法和标准。目前, 我国农村建设水泥消费总量占水泥消费量的40%以上, 而散装水泥使用率只有17.7%, 散装水泥不占主导地位, 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的潜力。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作为我国散装水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散装水泥的发展进程。而水泥作为农村基础建设的根基, 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 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大最有力的支持。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是我们散装水泥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农村发散工作, 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认真贯彻落实“从使用环节入手, 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的政策, 把在农村地区推广散装水泥作为战略任务, 根据农村使用散装水泥的特点, 因地制宜地研究对策, 客观认识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的构成, 把握农村散装水泥市场态势,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

⒉加快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点和物流设施建设, 建立广泛的利农、惠农的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络。用现代化的水泥流通方式去占领广大的农村水泥市场。为此, 一是加强规划、合理布点、以点代面、稳步推进。要根据当地农民的消费习惯和能力, 配置散装设备, 方便农民购买, 逐步建立完善的散装水泥市场协调服务管理体系, 以提高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和使用率水平。在条件具备的县 (区、市) 要建设1~2个起点较高的散装水泥配送站。在乡 (镇) 、村, 通过建立散装水泥销售 (配送) 站的方式, 扩大散装水泥的销售和使用, 要充分利用当地供销社、农资销售点、便民超市等经营资源, 引导水泥企业和社会力量参加乡 (镇) 级或村级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建设。二是积极整合水泥物流资源, 建立农村散装水泥一体化物流配送体系。配送中心可采取多种形式配送。可以由水泥生产企业和水泥熟料粉磨工厂为中心组成配送网, 也可由散装水泥中转库或水泥经销网点为中心组成配送网, 以站点连接形成网络。通过资产联合重组和专业化改造, 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散装水泥物流队伍,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水泥物流资源, 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的散装水泥物流企业。三是搭建散装水泥网络交易平台。建立订单处理系统、配送及服务系统、信息跟踪反馈系统, 收集分散和零星的订单, 统一送货和服务, 以加强点对点管理。四是积极引导水泥生产企业在运输、储存、装卸设备方面为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和水泥用户提供方便和服务, 对散装水泥经营户和运输户添置散装水泥储存、运输设备给予支持。

⒊做好农村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的开发和研究, 不断提高农村散装水泥的技术装备水平。开发研制的农村发散小型设施设备,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 从当地实际出发, 能洋则洋, 宜土先土。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使用习惯、交通条件等, 进行创新性思维工作, 争取做到价格较低、质量较好、方便实用、安全环保、易于维修和管理, 逐步实现现代化、自动化、轻型化、环保化。为农村散装水泥供应点和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实惠耐用、标准化、系列化的散装水泥设备。为此, 一是研究开发适合农民购买和使用的存、储、运散装水泥的小批量周转容器。根据农村使用散装水泥地点分散、交通不便、使用量小等特点, 采用从竹木、钢铁逐步向玻璃钢等轻型复合材料过渡的容器材料, 真正从散装水泥自身发展和消费者的使用方便来考虑问题, 开发研制生产出可重复使用、多次利用的专用容器。二是研究开发适合农村使用的散装水泥小吨位自卸和背负罐式等运输车辆。结合农村市场用户多且分散、单个用户用量小、道路条件差、运输困难等特点, 以及物流配送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开发小吨位农用拖拉机与散装水泥专用运输车, 采用移动牵引罐、背负式移动罐、自卸式移动罐等车罐配套使用的办法, 灵活有效地保证散装水泥的及时供应, 以降低设备购置费用和运输成本。三是研究开发计量准确、使用方便的散装水泥计量供应设备。可用钢板、玻璃钢或木材制作大小不一的量斗, 直观准确, 清爽明白, 打消农户对散装水泥计量上的顾虑。四是开发研制适应农村散装水泥中转及混凝土搅拌系统。扶持农村推广散装水泥设备———可移动小型农用搅拌站 (车) 项目研究开发, 可直接在施工现场用散装水泥和砂石集中搅拌混凝土, 实现小批量散装水泥的发放、运输、储存、搅拌“一条龙”服务。

⒋统筹区域和城乡散装水泥发展规划和布局, 强化政府对农村发展散装水泥行政管理职能。一是要促进区域和城乡散装水泥协调发展。当前, 我国不少地区在发展散装水泥过程中, 没有很好把区域和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协调考虑。东部区域与西部区域以及城市与农村各搞各的, 其结果是虽然东部区域和城市发展较快, 但西部和农村发展滞后, 东部和西部区域以及城乡距离越来越大。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按照区域和城乡发展规划要求, 把全国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 使东西部和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二是各级政府和散装水泥行政管理部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做好协调和联动工作。各级散装水泥管理办公室, 要强化政府和农村散装水泥行政管理职能, 全力做好农村散装水泥工作。国家和省级散装水泥办公室, 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确定农村散装水泥工作标准等方面要发挥统一领导和监督作用;市 (地) 级散装水泥办公室, 是对国家和省宏观调控政策提出实施意见的主管部门, 在开展农村散装水泥工作中, 起到承上启下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县 (市) 级散装水泥办公室, 是贯彻国家和省宏观调控政策的具体执行机构, 是开展农村和城镇散装水泥工作的前沿机构, 起到直接管理和监督作用。各级散装水泥行政管理机构要从上到下对农村发散工作实行目标管理, 层层分解, 逐级负责, 并伴有定期评比和给予有实际意义的奖励, 逐步完善强有力的组织推进体系。三是进一步完善县级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建设。特别是在城市向农村“发散”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建立县级散装水泥的管理机构, 形成有利于县级散办为核心的管理网络体系。县级设散办, 配备专职管理工作人员。有条件的乡镇可设发展散装水泥管理站 (联络站) , 村设联络员, 做到县有办、乡有站、村有员的自上而下的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管理网络。县级水泥厂设立协调点, 对县级发展散装水泥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服务。四是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 努力培育农村散装水泥市场。要把工作的触角伸向广大农村, 进行网点建设科学规划, 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严格管理出厂散装水泥的质量达标, 监督散装水泥计量, 协调解决散装水泥在产、运、销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 将散装水泥质优、价廉、方便的优越性, 转化为农村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⒌发挥典型引路示范作用, 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散装水泥工作。一是要发扬农村散装水泥示范作用, 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应在总结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县”和“试点县”活动基础上, 建立全国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工程, 并组织专项资金对示范工程进行扶持和培育。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各自农村散装水泥试点单位, 并结合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成功模式, 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散装水泥工作。二是要认真抓好农村示范点工作, 把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积极开展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县考核活动, 根据不同的县级经济发展水平和水泥布局、结构等因素, 实行不同标准, 并进行分类考核, 通过总结推广先进县农村“发散”的经验, 推动县级发展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工作。三是加强试点探索, 以点带面, 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 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城市化管理模式, 并在当地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发展的新路子。可以通过代建、助建等形式转换其建房模式为统一规划、集中建造, 使农村发散模式向城乡一体化模式转换, 形成农村发散基本模式, 从而更好地发挥城市化管理模式的有利条件和资源。

⒍把握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形态, 加大农村预拌混凝土和水泥制品的推广力度。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建设的实施, 以及小康工程建设、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 农村必将成为散装水泥新的消费热点。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因此, 一是发展农村散装水泥, 要贴紧市场经济脉搏, 注意农村市场形态的变化。农村水泥市场形势虽然看好, 但在农村散装水泥市场主导地位尚未形成时, 农村散装水泥工作应注重调整农村袋装和散装水泥的使用比例, 还要注意农村水泥市场的形势变化, 主要是投资热点和消费热点的转化问题。二是有条件的县 (市) 城区以及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 可从建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发展预拌混凝土入手进行推动, 逐步实行县城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三是建设农村小型搅拌站, 向农村用户直接供应预拌混凝土。水泥消费量较大的地区, 可采取建立水泥预制场的方式, 引导农村水泥制品企业集中使用散装水泥。

12.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 篇十二

一. 消费信用释义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消费,亦称信贷消费,是指消费者为了达到种消费目的,在个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凭借个人信用,不立即付款即获取资金、物资或者服务的交易方式。

我国当前的主要消费信用形式: 1.商业企业直接以赊销方式,特别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2.银行和其他机构直接贷款给消费者用以购买住房、耐用消费品;3.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个人提供信用卡,客户凭借信用卡,可以在接受该种信用卡的场所进行消费。

二. 消费信用的主要类型

我国消费信用类型主要有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信用卡消费及其他消费类型,其中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和信用卡消费占消费信用的90%以上,是消费信用的主体部分。

三.发展消费信用的原因

根本原因: 鼓励消费,刺激国内需求,带动国内经济的增长

直接原因:满足居民对高档耐用品消费的需要;解决家庭收支在时间上不匹配的需要;消费观念的转变。

四. 我国消费信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消费信贷开始于1998年,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了,在这十多年时间里,国家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刺激消费信用的发展,但是结果却不甚乐观,不尽如人意,与社会良好的意愿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很多地方,呈现出一种观望咨询多,银行宣传解释多,而实际借款人少的现象,具体表现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消费信用存在风险隐患

风险规避是市场上每一个信贷消费者以及信贷机构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我国风险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种:

a、消费者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

b、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陷

c、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d、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

e、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f、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2.住房消费信贷、汽车消费信贷的不完善

作为信用消费的两大巨头,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个人住房、汽车消费却“热”不起来,究其原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住房、汽车消费信贷金触服务不完善

a、手续繁琐,效率不高

b、贷款额度低,期限短,利率高,付现额度大。

c、商业银行贷款的责任管理模式过于粗放。

d、银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经营收人与成本支出不划算。

(二)、商业银行没有采取积极的对策

a、解放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不贷款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住房消费信贷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不但要大力宣传住房消费信贷,包括向政府宣传以获取政策支持,向社会宜传以增加客户,解放居民的消费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住房等分配,消费不负债”的落后消费观念。

b、精确计算贷款风险,完善住房金融配套服务体系。

商业银行应设立精算部门,专门计算贷款风险系数。特别是住房消费信贷,由于其年限

较长,风险系数较大,受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利率风险等系列影响,发生违约可能性较大,因此,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计算方法,争取将风险降到最小化。

c、个人消费信用制度的缺乏

前面已经提到了消费信用存在多方面的风险因素,而其风险又存在不确定性,因而一套完善的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对于规避风险来说无疑是必不可少的。

个人信用是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人为取得某种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使用权)做出的偿还承诺和偿还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个人保险保障情况、个人信用记载、个人其他资产构成以及个人债务情况等六个部分。

1.个人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此项内容主要是方便银行对借款人真实身份、社会关系和社会经历等基本情况的一般把握。

2.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银行所发放的任何一笔贷款,都基于对借款人运用第一还款来源的预期,就个人而言,现金收入即为第一还款来源。

3.个人保险保障情况。由于个人消费贷款的期限较长,不可控的因素较多,银行和贷款人都在寻求第三方保障。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由保险公司偿还贷款,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消费信贷的安全性。

4.个人信用记载。通过借款人历次借款活动的连续纪录,以观察其是否有良好的还款意愿,是否有恶意拖欠或赖帐等恶劣倾向。

5.个人其他资产的构成。银行掌握个人的全部资产,既可在贷款时选择合适的抵押品,又可对借款人的偿还有一个全面的判断。

6.个人债务情况。商业银行在考虑贷款时,还应适当考虑借款人的负债情况。如果借款人负债比例过高,无法通过正常途径保证贷款的安全性,那么银行就不应发放贷款。

通过建立个人信用消费制度,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同时将对银行及时收回贷款提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将必然促进消费信用的发展。

13.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 篇十三

首先,是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不仅涉及宏观调控,而且还包括企业内部事务,导致政企不分、影响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

其二,政府职能不能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WTO规则要求政府加快改革,转变职能。我国加入WTO已经五年,WTO中涉及到的政府承诺,我国政府都必须履行,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行使其管理职能。严格的WTO规则,迫使我国政府要加快改革,加快职能转变。

其三,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而政府机关的行政,执法能力值得怀疑。法律体系不够透明、公正。使得“官本位”思想意识严重。

最后,我国政府行为存在思想意识上的偏差。过去数十年,我们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光注意经济、注意GDP是而忽略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公共医疗卫生和人类的健康问题。从而出现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强。

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基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的审批事项。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要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基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资助体制,提高政府资助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机制。

14.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论文 篇十四

方便米饭是继方便面之后发展起来的另一种方便食品,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携带食用方便、安全卫生、耐贮存和在野外环境下能够即食等优点[1],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方便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方便米饭不仅能满足即食、方便的要求,而且是一种主食产品,可以弥补其他方便食品营养单一、难以满足人们生理及营养需求的不足,符合现代人的消费理念,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方便米饭是一种新兴食品,在产品质量、风味及产业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综述了方便米饭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方便米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

1 方便米饭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早在“二战”时期,美国就已经开始研制方便米饭,并将其作为军需食品。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 欧美国家和日本就已经研究出成熟的方便米饭生产设备,并开始供应市场。我国在方便米饭的研究和生产上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引进日本的方便米饭生产线[2]。当时,这种方便食品只作为军需食品为野战部队所提供,尚未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领域。

直到20世纪末,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方便即食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渴望口味和营养结构更为合理的方便食品,而方便米饭恰恰迎合了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它不仅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而且还弥补了其他方便食品在营养等方面的不足,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大有与方便面市场一争高下的发展势头。

目前,已涌现出大量的方便米饭生产企业,他们生产的种类繁多和风味各异的产品已经遍布国内市场,并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如北大荒食品加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北大荒”系列方便米饭、四川得益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得意绿色”系列方便米饭、吉林省香辰食品有限公司及上海梅林美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自带加热式方便米饭”以及上海日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微波方便米饭”等。国内最大的方便米饭研发生产企业—领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集农、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绿色食品企业集团,拥有34条国际领先的自动化方便米饭、方便菜包、汤包、脱水蔬菜等食品生产线和一个研发出世界上第4代方便米饭生产的“生物酶工程技术”的先进R&D技术中心,所生产的“伊妹”牌方便米饭和“伊妹小厨”系列软罐头菜包等100多个产品畅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量达到3万t。可见,方便米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阶段。

2 方便米饭的主要种类及存在的问题

方便米饭的种类可根据加工工艺、包装形式或风味不同进行划分。按照加工工艺不同,可分为膨化方便米饭、冷冻方便米饭和干燥方便米饭等;按照包装方式不同,可划分为无菌包装米饭、罐装米饭、蒸煮袋米饭和软罐头米饭等;按照原料和料包风味不同,可分为虾味海鲜方便米饭、宫保鸡丁方便米饭、红烧牛肉方便米饭和黑米方便米饭等[3]。

尽管方便米饭的种类繁多、风味各异,但它们存在的共性问题还是由于加工工艺不同而造成的各种产品质量问题。膨化米饭由于在加工过程中破坏了米的结构,导致口感变差,且营养成分有一定流失。蒸煮袋米饭可在常温下较长时间贮藏,食用时连同蒸煮袋一起加热即可,但因加工时高温与高压处理使其失去原有的风味和口感,所以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无菌包装米饭虽然风味和口感都比较好,但因价格昂贵使市场化受到影响。冷冻米饭虽然食用安全卫生、贮存时间长,但口感较差且需要建立昂贵的冷冻且冷藏营销链,故市场化受到一定的制约。罐装米饭的历史较长,但也因包装投入高与口感不佳而不适合一般民用。

国内外采用较多的加工方法为干燥法,干燥方便米饭含水率低(小于10%),故在常温下可长期贮藏,食用时仅须加水即可复原,设备投资相对较小。产品具有携带方便、保质期长、卫生和经济等特点,很适合学生、差旅人员、部队和现代家庭等人员或部门消费。但干燥方便米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复水时间长、回生现象严重、香气损失大等。

总之,各种方便米饭由于加工工艺、产品配方、生产设备、贮存运输以及经济性等诸多因素导致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

3 方便米饭的发展对策

3.1 提高质量

3.1.1 改进加工工艺和设备

可以利用组合干燥技术等先进技术及设备[4],如利用微波—热风组合干燥技术提高干燥方便米饭的干燥效果和食用品质。重点研究探索微波段和热风段的干燥时间及先后次序,微波频率、微波功率、热风温度和流量等主要烘干参数对干燥效果与食用品质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微波传热传质效果好、干燥均匀、应力小、爆腰率低、破碎率低和无夹心的优点以及热风干燥脱水速度快、经济性高等优点,通过测试干燥米饭含水量、复水时间、整粒度以及复水米粒的硬度、弹性与黏度等物性指标,结合经济性评价,确定微波-热风组合干燥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

3.1.2 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

探讨原料浸泡过程中酶配比、酶用量、温度和时间等参数对糊化效果的影响,以及蒸煮温度、蒸煮时间等工艺参数的优化,通过复水性、复水时间、糊化度和碱消值等参数的测试,以及糊化米粒网状微孔结构的电镜观察,遴选出以碱性蛋白酶为主的复合酶制剂。同时,确定酶处理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从而改善米的糊化性能,抑制回生等现象,提高方便米饭的质量。

3.1.3 改良大米品种

通过水稻杂交技术和基因工程等现代良种选育手段,改良培育适合制作方便米饭的优质水稻品种[6]。

3.2 强化营养

3.2.1 米的营养强化

添加锌、铁及维生素等微量元素,通过大米营养强化技术,改善大米的营养结构,从而提高方便米饭的营养价值,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3.2.2 料包的加工及配方改良

利用现代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如真空冷冻干燥或微波加工等),保护产品的营养价值,提高其感官质量,改良料包的配方,开发各种菜包、汤包和脱水蔬菜等。在满足调味功能的前提下,添加必要的营养素,强化料包的营养及调味双重功能。

3.2.3 利用生物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利用酶制剂)对大米进行前处理,在改善大米的糊化特性与硬度等物性的同时,提高人体对其营养素的消化吸收能力,间接地提高方便米饭的营养价值。

此外,对于存在的市场化和价格劣势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设备的改进和工艺的优化来解决,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增强方便米饭在性价比上同方便面等其他方便食品的竞争力,从而拉动方便米饭的消费,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4 结束语

方便米饭是继方便面之后出现的又一主流方便食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技术改进、工艺优化、质量提高和营养强化等技术手段与措施,将会逐渐使其发展壮大,并在方便食品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消费者喜爱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康东方,何锦风,王锡昌.我国方便米饭的生产现状和研究前景[J].粮食加工,2007,32(1):40-42.

[2]李长河,张照云.试述方便米饭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现代化农业,2004(11):38-39.

[3]张茂祥.黑米方便米饭的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3):565-566.

[4]康东方,何锦风,王锡昌.探讨干燥方法对方便米饭品质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07,23(1):50-53.

[5]佟月英.干燥方法对营养强化方便米饭复水性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03,34(2):54-57.

上一篇:我和我的家乡作文优秀下一篇:教师节表彰大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