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精选6篇)
1.七年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一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和本学期的英语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指导思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用新课标理念,结合新课标精神,进行课堂改革,实行教与学的互动。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努力用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生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从上期期末成绩来看,我所担任7(1)班学生总体上对英语基础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只有少数学生习目的明确,掌握了英语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能够积极主动认真地学习,学习成绩优秀。而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感到困难,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少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自觉性较差,相应的学习习惯也差。主要原因是没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乐趣。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记忆单词的方法,连基本的单词听写也不过关,导致看不懂,听不懂,学不懂。学生的听力也还有待提高,在这方面失分也较多。主要是听的时间太少,接触英语的时间不多。还有极少部分学生已经放弃学习英语。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教学,能基本达到如下目标:使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
2.七年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二
关键词:高效课堂,老师角色,学生地位
写在前面的话:偶然间拜读了李惠军老师的《行者有疆思无涯———回看30年杏坛旧事与心路片断》, 对于李老师教坛30年的思想之路, 由衷的敬仰和向往。反观自己才工作第七年, 就已经觉得相当的疲惫和倦怠, 如何让自己重新找到职业的新生命, 岔路口上的我该怎么选择……
一、三尺讲台, 六年变几何
1. 第一个两年:紧张、背诵、非历史
精彩的课堂各有各的精彩, 而每一个老师的教学生涯第一课都有那么一些相似。
我的第一节课是怎么开始的呢?手心冒汗、声音发颤、手脚发软、结结巴巴把自己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背了一遍 (还有几处都背错啦!) 。下课铃声一响, 我落荒而逃, 回到办公室之后, 汗如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的紧张程度不断降低, 但是背诵一直持续下去, 而且变本加厉, 每一节课我都要精心准备一两段自认很美或者很有感染力的文字, 背诵给学生。后来学生给我的评价是老师很有文采, 当时感觉沾沾自喜……
2. 第二个两年:阅读、快乐、新课程
第三年的教学工作, 我依然在高二。这一年我尝试着在课堂上更多的引入思辨的课题, 高二的学生也更多提出自己的想法。逐渐的我回到了自己的专业,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引导并且和学生一起去思考。我初步体验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因为我们的思考, 学生和我拥有越来越多的课堂思维火花。在我工作的第四年, 广东新课程改革开始了, 我又回到了起点……
3. 第三个两年:做题、高考、成功感
到我工作的第五年, 我开始了专业班的教学, 一周6节课, 备课量激增。就在每天备课、上课、晚自习、批阅作业中, 我度过了忙碌的高二。高三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 我第一次带高三, 什么都没有, 我只有和学生一样做题, 而且比他们做得多。干得昏天黑地、日夜颠倒, 不断地考试、分析、反思, 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 我终于看到了6月的阳光和7月的彩虹……
二、越来越迷茫的历史课堂
工作的第七年, 我又回到了高一。这个学年, 是学校的课堂改革之年, 要在课堂改革中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学校提出课堂改革的方向是走高效课堂的道路, 基本模式是“定向—自学—探究—检测”, 要特别突出课堂的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 要做到四清四必。而在我的执行过程中, 开始往往都犯“左”的错误, 特别重视检测环节。在我们开学前, 去听了高二政治课, 他们的基本模式是“默写、选择题、新课、学生互相质疑和解答、老师归纳重点、做题”。
高效课堂不是一个新的命题, 但现在却是一个时尚的命题。对于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 真的能够做到堂堂清吗?对学生历史感的培养是几节课就能做到的吗?历史学科的思维培养是能可以高效的吗?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是可以高效的吗?高效课堂仅仅是追求高分吗?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信念和生存之间的矛盾, 使我在痛苦中迷茫, 在迷茫中越加的不安。
三、矛盾的课堂———我的两个备课历程
1. 备课情况
(1) 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备课
高一上学期的《政治文明历程》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对于这课, 我首先给的定位是, 学生对于今天的英国相对熟悉, 但是要理清楚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历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以倒叙的手法设计了这么几个环节:从建筑看英国政治;从新闻看英国政治;从影片看英国政治, 从英国政治的现状追溯政体的发展历程。我和学生一起穿梭古今, 感受和体会英国政治文明的发展。
这堂课, 学生没有默写, 也没有做选择题。政治文明历程的发展和进步, 是需要学生在时空转换中体验情境感悟变化, 这样更符合建构主义的要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的获得知识, 老师只是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主体,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 按照组内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备课
课题是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的《近代前夜的发展和迟滞》。这个课应该是很有思想深度的课, 应该更多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因为这是中国盛衰易位的转折点, 现在的中国也是处于一个转折点上, 所以应该更能够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
2. 上课的情况
但是我的设计却是如下环节:
(1) 温故环节
默写两个知识点。学生上课就默写, 很快就投入到课堂上了, 只见教室里一片黑压压的头, 都低着。默写完了又是5个选择题, 继续巩固上节课的内容。10分钟就过去了, 学生的收获就是把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 基本是记忆, 而且每节课都如此, 上课就非常紧张, 还有乐趣吗?
(2) 新知环节
课标展示, 也就是明确目标。把这个课分解为如下问题:
(1) 归纳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 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特征和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3)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4) 近代前夜迟滞的表现和原因。
每一个问题都让学生通过教材或者其他资料来找寻答案。一个问题完成后, 有一个小节和几个选择题来巩固。四个问题都讲完之后, 还有一个整课总结和练习。一节课下来, 学生是很忙碌的, 动手也动脑了。这节课学生变成了老师训练的对象, 变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
这节课下来, 听课老师觉得整体非常的高效, 因为训练、默写、总结一个都不少。我总觉得缺失了生命, 缺失的是历史和教育的生命。
四、高效课堂, 学生在哪里
我这样的高效课堂, 学生到底在哪里?每一节课都是老师设计好问题, 学生只要跟着老师的安排, 按部就班地学习和回答, 然后就是默写、做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这样体现的吗?学生的感受我们有顾及过吗?学生在我们这样的设计中, 他们快乐吗?如何知道学生最真实的感受呢?学校每学期都有一个对教学的测评, 我的三个班及测评如下 (数字都是百分比) :
从这个评价结果来看, 在三个班级中过程最愉快的是9班, 我个人的感觉也是如此, 每次在这个班上完课都很舒服, 都能让我很高兴的走出来, 每一节课我都能让学生真正开心的笑两次, 这样的课堂应该能创造出好成绩。可是期中考试的实际情况却让我陷入了沉思。以下是这三个班的期中考试成绩表:
(表格说明:一卷总分60, 二卷总分40, 全卷总分100分。) 比基础是我们学校设的一个项目, 就是看这个班级在某次考试中是进步还后退, 是根据每一个学生在全年级的排名来设定的, 比较复杂的是学校评价老师教学效果的量化标准, 一句话比基础正的就好, 反之就差。
这个成绩表和学生的评价表呈倒挂关系。从所有的数据来看, 学生的愉悦程度是最低的,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能在学生没有愉悦的情填鸭知识, 不知是老师技能高超还是我们的学生早就习惯了这样的课堂?从这个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已经提出了抗议, 我该如何变革和协调我的课堂呢?
五、探索历史特色的高效课堂
我们在矛盾中不断地探索, 现在还没有真正找到恰当的高效课堂的模式, 我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把过程的优质和结果的高分高能相结合。我相信应该在培养大历史观和小历史知识这两方面是有结合点的。我还是相信高效课堂必定是基础和能力兼顾, 过程和结果并重的。真正的高效课堂一定在上课的过程中, 师生、生生之间都是快乐的, 考试的结果我们都是胜利的。到底过程就是目标还只是达成目标的途径, 或者说结果本身也就是一个过程, 因为生命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参考文献
[1]李惠军.《行者有疆思无涯——回看30年杏坛旧事与心路片断》.《基础教育课程》.2009年第4期.
[2]李惠军.《“过程”目标化, 值得深思》.《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4期.
3.婚姻不出轨七年计划 篇三
新婚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时刻,在这一年里,就尽情享受婚姻生活的快乐吧。
第2年 制定家规
婚后第2年,激情过后的你需要立即着手同伴侣制定一套行之有效,双方认可的家庭内部章程。
内容包括:
1.各自应承担的家庭责任;
2.家庭财产的合理运用和分配;
3.对待亲友的态度;
4.各自工作的安排。
第3年 确立户主
这象征着一个家庭对内对外的处世态度以及夫妻双方在婚姻生活中的依赖倾向。不论是你还是你的伴侣,目的都是要让婚姻有一个最坚实的承重点。外向、勇敢等并不是确立户主的先决条件,关键在于谁能够并且愿意始终承担一个家庭的重大责任或者搞不完的琐事,谁在处事态度上更冷静更理智。
第4年 预约未来
女人的浪漫从来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稍有消减,给女人一个远期的梦想并不需要男人付出什么,却能让她们感到幸福,同时更容易接受男人的过失。不妨试着向妻子描绘一下将来的美好蓝图,你可以告诉她你正在计划一次长达1个月的“二次蜜月”,银婚时你将包下王府饭店的水晶厅,你加薪后会找一个小工来帮她做家务……什么都可以,只要让她相信明天会更好。
第5年 自我认识
经过三四年的洗礼,你已经没有理由推说自己不了解婚姻。如果你的期待还只能停留在不休的抱怨之中,那么你必须在这个时候重新认识自己。你不是儿童,这一切也不是儿戏,接受自己还是改造自己你需要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你应该明白,是你自己跳上了北上的列车,寒冷的天气并不能成为你逃避的借口。你应当小心地呵护婚姻,为自己也为爱人幸福地去生活。
第6年 加减乘除
走过了6年婚姻的可能让你感到倦怠,甚至已经在依靠不时地念“忍”字来走进家门。这时你需要使用加减乘除法来加以改善。
加法:从事新活动,开辟新天地。如果现在的婚姻模式让你感到厌倦,何不尝试一下新方式。如在早晨做爱,一起在午夜驾车兜风……
减法:化生活中的限制为机会。如果你觉得婚姻中的某些东西限制了你,而这东西又不能改变你完全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放弃生活中已成为你负担的东西,终止你不再喜欢的东西。一个丈夫从结婚起就住在丈人家里,但他根本无法适应那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并且经常因为这个缘故同妻子争吵。其实他需要做的只是搬出去单住这么简单。
乘法:扩大和他人及周围生活的交往和接触。婚姻的幸福取决于双方,但孤独的二人世界会产生许多意料不到的矛盾。这时最需要的是出去走走,而不是像新婚那样独处。外面的世界就像幸福婚姻的补氧器,外界的人和生活也能帮助你确定婚姻的真实存在。
除法:将你或她的职责分作较易处理的几个部分,并将其中的某些部分委托他人代理。所谓“会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作出聪明的选择和必要的妥协。
第7年 MPI—婚姻潜力调查
尽管已经一起生活了7年,但你也许还不知道。你们婚姻的实际情况与其可望达到的理想状况之间仍然存在一个差距。如果你能够有效地开发出婚姻中潜在的幸福动力,将不再为现在的状态烦恼。
MPI又叫婚姻潜力调查,这项测验十分简单,只需夫妻双方各自就婚姻中10个基本方面的状况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估计,打出分数,并据此及做出改变。
1.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念;
2.为增进婚姻关系所做的努力;
3.交流思想的技巧;
4.感情与理解;
5.建设性地对待夫妻间的冲突;
6.对男女各方职责的一致看法;
7.同心协力,配合默契;
8.性生活的充实;
9.钱财的使用安排;
4.七年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四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集体备课 个案补充
一、导入复习: 略(一)山中杂诗一.作者简介吴均 :南朝梁文学家,独创“吴均体”,(描绘山水风光,文体清拔有古气)二.内容赏析: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能看到落日的余辉--这是头两句所描写的画面。“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在苍茫暮色中,倦飞的鸟儿纷纷归巢,栖息在茅檐下;山风吹拂,晚云飘浮,仿佛是从窗里飘出。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这句诗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生动而不喧杂,安逸而不沉寂。三.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闲居山林的隐逸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山居闲适生活的热爱。四.拓展延伸:描写山水风光的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二)竹里馆一.作者简介:王维:唐代山水诗人,字“摩诘”,其诗被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内容赏析: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就意境而言,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 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三.思想感情:通过写诗人退居辋川的生活情景,表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也流露出诗人孤独的心境。(三)峨眉山月歌 李白 一内容赏析:首联: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颔联:“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颈联: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尾联:“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二.思想感情:描写诗人初离四川时见到的蜀地月夜美景,抒发了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和与友人的深挚情谊。(四)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 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情意绵长的思乡曲,写诗人客居洛阳时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后的心情与感受,表现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一. 名句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经典试题】全国卷中的题目是: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牐牎敬稹俊罢哿”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五)逢入京使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思想感情:表达诗人思乡怀亲之情。 二.内容赏析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六)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一.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同时也蕴含着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二:内容赏析: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七)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 思想感情:本诗追忆诗人与李龟年往昔的交往,慨叹历经丧乱之后的重逢。寄寓了诗人无比深切的历史沧桑变迁之感。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尽在字里行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二.内容简析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八)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一. 思想感情:这首诗即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灵澈的深挚情谊,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二.作者简介:刘长卿(?--785?)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写诗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尤其长于写五言诗,自称“五言长城”。三.名句评析:前二句点明歇宿之地及时间;后二句写归去情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在青青竹林之中有一寺院,远远传来一阵阵晚钟的声音,您戴着斗笠踏着斜阳,一个人向青山深处走去!)这首诗四句都写到了景物,而且对灵澈上人的感情都含在诗的字里行间,都寓于“竹荷先说母星槎己在诗的字里行间,都寓于“竹林”“斜阳”“青山”这些景物之?nbsp;,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九)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的寂寞心情。二.名句赏析: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十)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二.名句赏析: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5.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五
1、对于地图,要求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
(1)识图例和注记。地图是一种图形语言,它是由各种图例、文字、数字、颜色等符号系统组成,识图例是为了明确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什么”?
(2)确定方向。即某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方向主要应解决地理事物“在哪里”?
(3)建立比例概念。以所用比例尺的大小,来衡量该图反映的空间大小,事物的详略程度。通过对地图的看和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建立丰富的地图表象,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产生广泛的地理想象,加强学生有意义的理解记忆。
2、对于统计图,要求学生按照“看图名--看坐标--看数据--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的步骤来看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线段、曲线、降水多少等,培养学生善于从统计图中寻找关键的数据,从数据的变化中发现规律,从而解释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如讲到热带气候类型,看“热带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明确气温曲线、降水量多少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得出:气温曲线变化不大,四地都是终年高温;四地降水量的多少不同。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四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3、对于景观图,引导学生从种类、数量、形态、色彩及时间变化等方面看和指。如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图,由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南段“拦截”了来自太平洋的大量水汽,使西侧沿海平原的湿润景观与东侧的荒漠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第二是读图、填图。在图上明确了地理事物的名称后,就要对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熟读、多写增强记忆力。如学习七大洲、四大洋这一节,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反复读,然后在填充图册上填写,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以避免张冠李戴现象的产生,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三是板图、绘图。
在教学中,我注重地图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结合图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分析地图信息,通过地图信息让学生发现问题,养成读图思考的习惯,通过师生双边共同活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去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习惯,提高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更能使学生直观地记住各种地形名称及具体位置。比如在讲“中国的地形”这节时,我先把中国的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印一幅中国的轮廓图,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接着我在黑板上示范填出根据走向划分的几种类型的山脉名称,学生在纸上模仿并独立填图,最后相互比较,让学生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总之,地理教学过程中读图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通过读图,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在图中感悟地理事物,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日之事,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对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全面,对学情的把握还不够准确。
2、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还是不够,试题训练不足。
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及运用。
6.“十七年”时期银幕上的工人形象 篇六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斗争在这个时期尤为突出地被放大,相对应的影片,如1959年电影《钢铁世家》。影片讲述了在上海解放前夕,钢铁工人孟广发一家三代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粉碎了敌人准备炸毁工厂的阴谋,迎来了人民解放军。上海解放后不久,其父孟昌泰遭到阶级敌人的毒手。其子孟大牛在进行快速冶炼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不接受当技术员的未婚妻刘桂兰的意见,结果出了事故。这时,刘桂兰的父亲刘贵山又来规劝,认为利用原有的设备技术条件不能搞快速炼钢。于是,孟广发要求组织上处分自己和儿子,不同意让儿子继续搞下去。经过党委马书记的帮助,他认识了自己的问题是私心杂念在作怪,又坚定地支持儿子继续进行试验。在“大跃进”的夺钢战斗中,孟广发又帮助亲家刘贵山克服了保守思想,采用了快速炼钢的先进技术,保证了生产任务的提前完成。孟广发的女儿小翠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炼钢工人。
影片投射出了工人阶级的几个方面,第一,工人阶级领导并参加过保卫国家生产安全的政治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最朴实的本质写照;第二,解放后的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斗争,维护了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2 工人阶级的自立与自励
这一时期的电影也多用以小见大地手法歌颂着工人阶级在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骄人成绩的事迹,1962年影片《锦上添花》及1965年影片《青年鲁班》则是这类型的代表。《锦上添花》讲述了铁路业余学校的青年教员段志高怀着满腔热情,渠道偏远山区小桥车站去学习。小桥站全体员工艰苦朴素、勤勤恳恳,紧紧地团结在老站长的周围,与附近其他公社鱼水相帮,亲如一家。但段志高的“热情有余,经验不足”在工作中闯了不少小祸。这让即将退休的老站长看不过去。他决心要帮助这些年轻人提高生产经验,再安心退休。他多年来盼望能让车站和公社安上电灯。而年轻的新人早就暗地里筹划利用河水建立一个小发电站,段志高的来到,更增加了他们的信心和力量。老站长终于如愿以偿,当他亲眼看到由于年轻人的努力最终使车站和公社灯光齐明,而段志高又在他亲手培养下迅速成长起来以后,他安心退休了。《青年鲁班》则讲述了没有上过学的青年建筑工人李三辈出身贫苦,解放后,他决心努力工作,希望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由于文化程度低,他在工作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李三辈积极参加夜校,刻苦学习。大学毕业的工地技术员秦淑贞兼任夜校教员,开始她看不惯三辈这个笨拙的学生。不久她被三辈刻苦学习的态度感动,尤其在知道三辈过去的苦难经历后,秦淑贞深受教育,下决心要帮助三辈学好文化。三年后,李三辈的文化程度显著提高,在生产上取得优异成绩。为了实现改革木工技术中一项落后的工作方法“放大样”的愿望,三辈刻苦研究,反复试验。起初,由于他忽视了向老工人学习技术经验,改革失败了。后来,李三辈坚持不懈,成功地创造出代替传统的“放大样”的方法,并受到专家们的认可和赞许。这两部影片作为工人阶级自立与自励的影片来看,都将工人阶级勤恳学习,刻苦钻研的品质表达了出来。
将这两部影片对比来看,《锦上添花》中的段志高其实是城镇工人青年的一个缩影,他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素养,创新能干的个人素质,但投身到偏远农村就业时则暴露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个时候就需要依靠工人阶级特有的先进性、创造性来进行自我完善,将所学知识和聪明才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去,在岗位上取得一定的业绩。而《青年鲁班》则走的是同《锦上添花》相反的视角,一个几乎从零学起的普通青年工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学习和生产中取得业绩。这两部影片实际上将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大不同类型或者说两大发展道路的青年工人缩影到了影片当中,可以使青年工人们对号入座,然后从影片投射出的信息中受到鼓舞和启发。
在这一时期的影片中,向观众传达出了“学”的概念。新一代的青年工人们需要向老一辈的技术工人们取经,老一辈们又需要肯定新一代青年工人们的创新能力。新中国创建初期,中国在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有太多地方需要向社会主义大国学习和借鉴,同时也必须向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说不,在这样一种新旧交错、矛盾不断的时期中,新中国在不断肯定和否定中向前迈进,接受新式力量武装工人阶级,摒弃糟粕,夯实了社会主义道路。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中国无产阶级站上了历史舞台,从各方面创造着历史,从百废待兴到励精图治,工人阶级在这一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和重视,而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也详细记录着建设十余年间的中国工人的光辉形象,配合着新中国的建设,这一支主旋律在这一时期贯穿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十七年,工人形象,集体主义
参考文献
[1]冯妮.电影中的工人形象[J].中国企业家,2010(13).
【七年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七年下册地理期末试题11-16
初一地理下册教学计划10-06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计划12-03
初中地理八年级精选教案下册教学设计10-25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06-10
高三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06-17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 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欧洲西部》 教学设计08-11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商务星球版08-2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提纲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