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及自我调适

2024-06-12

教师职业倦怠及自我调适(共11篇)

1.教师职业倦怠及自我调适 篇一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自我调适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具体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衰退,对他人逐渐冷漠,自我成就感降低等等。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指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较大压力的情境下,由于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与他人相处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的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度疲劳和紧张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是明显的。它不仅会影响教师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困惑教育界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具体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教师主观因素所造成的职业倦怠

教育是复杂的、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的一门辛苦行业,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回报。然而现实生活中赞誉与现实的背离。“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彰显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人们对教师工作的高期望。但现实生活中,教师首先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平凡的从业者,他们一样面临生存状况等现实问题;其次,教育工作的周期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面临教师高精力投入与低成就感的矛盾;再者,现实中的一些不公平与非公正,造成个人对工作的灰心和不满。如果一个人选择当教师是为了能够教书并提供优质服务,但是工作中却因不能实现这一理想而沮丧和不满,那么离职或倦怠就是难以避免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心事,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甚至产生严重的消极、逆反心理,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一旦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工作年限稍长的教师就容易出现“任何事情都无所谓,工作就那么回事,怎么干都一样,爱咋咋地”等感受和行为表现,而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更是如此,工作量大、管理学生的压力、考试压力、进修、科研和职称评定等压力,其他方面的各种压力,使教师承载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使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和信心受到很大的影响。当教师一旦感到在教育上没有什么发展机会了,一旦陷入绝望的境地,那么他们也不会给以重新的投入,他们便会停滞于现状而不思进取、自我成就感降低、无所适丛、听天由命的地步,一旦沙子不能成为黄金,那么也就要面临破罐子破摔的地步。

(二)学校组织因素所造成的教师职业倦怠

学校管理者更多的是关心教师的工作,几乎很少关注教师的生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给那些听从领导分配、自律性较强、兢兢业业工作的教师制定的,而这些教师往往是工作干的越多,缺漏也就越多,所收到的批评和相应的惩罚也就越多,所以很多教师认为只有什么事情也不做的人才不会犯错误,多做十件是应该,而少做一件就是错,奖励的是善于投机拉拢关系的“清闲族”,惩罚的是实实在在干工作而成绩不佳的“奴隶族”等等,这些不合理的各项评价制度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打击是致命的,辛辛苦苦的工作却从工作中体验不到成就感,甚至有被人戏弄、玩耍和利用的感觉,可想而知,这应该造成一种多么强烈的教师职业失落感和倦怠思想。同时,在工作中,校长乃至学校领导对他们的工作漠然置之,无关痛痒、不闻不问。主科、有升学任务的学科的教师享有较高的地位与保障,而副科、没有升学任务的学科的教师对职业满意程度较低等,让教师感到缺乏欣赏与支持,自己再多的付出都是无所谓,势必造成他们对工作的放纵,对工作的胜任感下降等。一旦教师的信任感和成就感消失,而且对学校的管理产生不满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将会给教师带来的更加巨大的心理压力,工作负担过重与教师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作为一线教师,除完成每天的教学、教研任务,不少人还有许多兼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会议。作为班主任,更是苦不堪言,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塑造到安全问题,无所不包。作为专任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组织的大考、小考不断,不少学校对各项考试指标进行排队公布,教师提心吊胆,生怕在众人面前丢脸,作为毕业班老师,还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等。一些边远地区的老师,干得最累,拿得最少,成就感最低。这里的学校处境极其尴尬,有门路的教师争先调离,补充教师特别是优秀师范毕业生难,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素质差,年龄偏大。在现行体制下,新的老师不愿来,好一点的老师争先调走,剩下的老师可谓“老弱病残”,在这种环境下的老师因自身素质差,缺乏人才引领,没有活力,又看不到希望,自然产生职业倦怠。

(三)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教师职业倦怠

一份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了该职业的吸引力。在我国,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称号,那只是从精神上的一种安慰,一旦涉及到实际,有绝大多数的人对教师的职业是不屑一顾,充其量是一个“没有钱途而清贫一生的钟点工”,其它单位的福利待遇轮到教育行业都大打折扣。在常人的眼里教师对社会的贡献几乎等于零,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还根本没有落到实处,只不过是唱的响亮,而放的空荡。社会上羡慕教师的不过是教师的高薪长假,却没有感受到教师工作的枯燥单调,由于环境、能力和接触面的限制,教师要到学校外的各单位办点事真是难于上青天。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发展精神文明的使命,但可悲的是,毋容置疑,尽管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但就实际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教师是不可比的,特别是非重点中学、小学的教师收入低,工作条件差,社会地位低,很少有成就感。这些看法和经历一旦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便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一定的职业压力。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了,繁华的市场经济给人们以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部分教师也不甘清贫,跳槽、下海经商、第二职业、第三产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生活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厌倦、鄙弃而产生的教师职业倦怠。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职业倦怠源自于个人、组织与社会等方面。作为教师本人,更应清醒认识到倦怠首先是源于自己,教师的自身因素成为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如何努力改变自己,克服职业倦怠呢?

(一)正确的认识自我,以乐观开朗的心态从事自己的教育事业

作为教育行业单一个体的教师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我、愉悦地接纳自我、主动地设计自我,符合实际的评价自我。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动机、目的有明确地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评价,不随意说“我不行”,也不过分自信而骄傲自满。从事教师职业,与学生有着广泛的接触和密切的联系,经常感受到学生的智慧、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同时,心胸要广阔,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挖掘出自身潜能,在成功中你又有什么可能倦怠呢。调整心态,你就不会对教育改革诚惶诚恐;调整心态,你就不会对校园里的欢声笑语烦躁不安;调整心态,你就不会对公平竞争心灰意冷;调整心态,你就不会为忙于评职评优而使自己疲于应付;调整心态,教育不再只是你的一种职业,每时每刻都将伴你走过幸福快乐而又充实的人生旅程。

(二)以关爱学生为基点,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培养职业情感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有追求才有劲头。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给你快乐、喜悦和成就感。教师正是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职业的情感。同时,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做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感,获得幸福感,就要学会关爱自己的学生,使自己在关爱学生中,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快乐与幸福。关爱学生才能为学生所爱戴,才能为社会所称道,才能真正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幸福与快乐。才能从师生爱的洪流中感受教育的魅力所在,从而从爱的源泉中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

(三)用暗示诠释,用反思武装,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自我暗示就是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成来自我凋节情绪的方选。积极的自我暗示既可激励自己,保持信心,克服困难,又可松弛过分紧张的情绪。例如把 “我不行”变成“别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把“学生让我很恼火”变成“学生很淘气,但也很可爱”。让自我暗示来达到内心的自我解脱。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学会反思,只有经常性反思,才会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每个人可把自我暗示作为提高自己应付应激能力的策略。当千头万绪、不知所措时,绝不要抱怨、退缩、自怨自艾,否则人就很容易陷入倦怠,不可自拔。要塑造积极的心态,有时要学会放下。该放下的放下,学会谅解、宽容。不原谅别人,等于给了别人持续伤害你的机会。

(四)丰富生活空间,学会放松自我,合理调节情绪

教师在工作以外要多从事一些有意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多接收各种有益的知识和信息,多与各种职业、各种层次的人交往,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情趣,使自己的角色多样化,避免角色固着。教师们要通过各种方式作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对事情的看法。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身为教师我们要给自己为彼此创设良好宽松的环境,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例如适时放松的活动等等。在生活中为教师排忧解难等,让教师感受学校的温暖,进而让教师从倦怠感中解脱出来,轻松愉悦的从事教育教学和生活。

(五)建立良师益友的教学氛围,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教师具有与学生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之一。教师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还会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和学习。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从根本上说是是精神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和教师人格的影响力。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心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心理稳定感,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同时就会减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发生几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不良的同事关系对极需同事支持以减轻压力的教学工作而言,是不利的。在压力大的职业中,彼此的支持和协助更显重要。教师团体中蕴含丰富的互助资源,可以激发创造力、开发智能、提供支持和肯定。良好的同事合作关系是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 , 也有利于教师个人的成长。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同事关系可以减少教师间的矛盾,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出现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而且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要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让教师更加卓越的发展,不但学校管理者要从教师的切身利益入手,制定出一种切实可行适合本校发展的评价制度与奖惩机制,学校管理者要更多的关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还必须从个性的自我发展完善入手,构建教师人格升华的平台。

2.教师职业倦怠及自我调适 篇二

一、直面压力, 就是转机

任何职业都会出现高潮和低谷, 遇到压力时产生倦怠情绪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 不必大惊小怪。倦怠可能是枯竭的开始, 但也可能是一个让人惊喜的转折点——积极的心态可以将职业倦怠的危机转化为重新点亮自我的机遇。压力大的时候, 要勇敢地面对, 以开放的心态, 坚强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挑战, 在不断战胜压力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要有意识地调整情绪, 认识、接纳、关爱自己, 才能不断地战胜困难。

二、愉快工作, 享受生活

工作的时间工作, 生活的时间生活, 二者不要混淆。强迫自己不要把工作的事情带到生活中去, 回到家, 工作的事情就全都放下;上了班, 就不去想家里的柴米油盐。如果不得不把工作带回家做, 就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段, 在那段时间里静心工作, 那之后就绝对不再考虑工作的事情。要学会接受“不完美”, 日常工作中保持张弛适度, 不让自己在一次任务中消耗过多。要让紧张的神经得以休息, 疲惫的身体得到恢复, 这既是对教师本人负责, 又是对学生负责。当教师真正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学会享受生活, 就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工作, 活出人生的精彩。

三、巧用细节, 打败倦怠

1. 倾听内心的声音。

教师要学会适当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定期释放心理垃圾和内心积聚的能量, 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适当地找人倾诉或寻求他人的帮助是缓解压力的好办法, 如果意识到问题严重, 还可以找专家咨询或者求助于心理医生。

2. 体会读书之美。

职业倦怠往往源于自身资源过度消耗而又得不到补充, 因此提升知识水平是另一有效缓解职业倦怠的手段。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除专业知识外, 也要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消除知识枯竭, 完全可以使人从倦怠中恢复过来, 重新焕发光彩。

3. 学会放松自己。

当感到压力大时, 由紧张状态转向松弛状态有许多方法, 比如养花、购物、散步、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天等等, 还可以用瑜伽、太极等运动来释放压力。平时注重收集一些美好的点滴, 储蓄在“心灵银行”, 需要的时候取出来, 愉快的回忆不仅能够缓解压力, 还能唤起心中的希望和干劲。

4. 关注自己的外表。

努力使自己高雅、大方、得体。每天出门前一定要照一照镜子, 简单打扮一下, 让自己优雅得体地走出家门。不要忽视外表的修饰, 教师服饰的最大功能不是让自己变得漂亮, 而是提高教师的自信心, 也利于获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四、广交朋友, 寻求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个体抵御压力, 调节倦怠情绪。教师应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 多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方法。多参加学校及社会的集体活动, 增进彼此间的情感。有了他人的理解、支持、帮助, 压力就会在无形中减轻许多。改进人际关系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要进一步正确认识他人, 需要遵循交往的原则, 掌握交往的技巧。

1. 保持微笑。

微笑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人感受到善意、温暖、亲切、包容, 使交流更加容易和愉快。

2. 学会倾听。

倾听是修养的体现, 能让对方感到自己受重视、被理解, 也能使自己更容易抓住对方的宗旨, 准确地表达观点。

3. 克制情绪。

有一种心理现象叫情绪污染, 即情绪会影响到他人。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不要让你周围的气氛变得压抑, 也避免别人的坏脾气“污染”你。

4. 提高语言技巧。

一种意思有多种表达方法, 而不同的表达方法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谈吐文雅、言之有物会提升自身魅力, 受人尊敬。

5. 理解他人。

如果能够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 就会避免很多误会和冲突, 一个总是为他人着想的人, 自然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支持。

6. 关注家庭。

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和谐的亲子关系, 可以通过家庭健身、家庭聚会、家庭游戏、外出郊游、饮食调整等多种方式, 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3.浅议教师的职业倦怠及调适 篇三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成因;调适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81-0164-02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是美国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过度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1981年,Maslach等人确定了这一综合症候群包含三纬度: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指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人格解体(depersonlization),指个体以一种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同事或来访者;个人成就感的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指个体消极地评价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取向。教师的职业倦怠是职业倦怠在教育领域研究的延伸。所谓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个人体力、精力和能力上无法应付外界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

1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特征

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表现为工作的满意度低,丧失工作热情和兴趣,对他人情感的疏远和冷漠。在行为方式上主要表现为:1)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教师的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惫状态,对教育教学工作不再有热情和积极性,对教学活动也不再感兴趣,工作马虎,烦躁易怒,不能容忍课堂上的混乱,懒于再为教学做充分的准备,对生活、工作感到悲观、无助。2)为人处事非人性化,对学生缺乏同情心,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再对学生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逃避社会交往,容易将学生视为情感宣泄的对象,丧失了平时的爱心和耐心。3)自我成就感低,消极地评价自己的工作价值与意义,经常感到焦虑和挫败,看不到自己工作的实际效果。在身体上表现为疲劳,肌肉紧张,头痛,高血压,肩膀、脖子、背部酸痛的症状。在智力上表现为决策能力低,思维刻板,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能像以往那样有效地管理班级。

2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使教师心情不佳,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还会使教师不再对教学抱有兴趣和继续投入热情,影响到教学质量;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2.1影响教师自身身心健康

教师如果产生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当教师长期感到压力时,就会使教师心情不佳,慢慢会导致教师心情抑郁,逃避与人交往,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极为不利。教师在不良的人际环境中,会产生被排挤的感觉,进而导致教师抽烟、酗酒等行为的产生。教师过于焦虑,会出现头痛、失眠、健忘等身体问题。

2.2影响教学

职业倦怠感强的教师工作满意度低,当个体的工作满意度低而又不得不继续工作时,工作效果就可想而知。教师会对教学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教学工作,导致缺勤率上升。课前不认真备课,给学生讲课消极怠工,没有效率;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不愿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讲课质量的高低好坏已经不再关心,不再为教学工作投入热情,而将心思用在找其他工作上,一有机会就跳槽,并直接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内部稳定。

2.3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倦怠感强的教师不再关心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学生态度温和,不能容忍学生犯错误,学生一旦犯错误,教师就怒火冲天,严厉批评学生,甚至讽刺、挖苦学生,使学生心理受挫,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不良行为还会造成学生强烈的厌恶和抵触情绪,使教育效果下降,甚至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进而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等,影响学生今后的求学道路。

3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多,既与教师的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和学校管理有关。

3.1职业因素

1)教师的工作压力。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几乎是世界各国教育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国更是如此。首先,教师的工作量大。除了在上班时间要进行紧张忙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在下班以后做,如查阅参考资料、写教案、家访等;其次,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分数教育,教师面对的升学压力大,不少教师承认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最后,教师之间的竞争激烈。目前不少学校采取末位淘汰制,使得教师长期在一种不安全的环境下工作,就更加重了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调查结果显示,有41人感到直接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使自己感到压力,占39.05%;15人常常感到压力,占14.29%;6人总是感到压力,占5.71%。可见现在将近六成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感到压力,占到了总人数的59.05%。

2)教师的角色冲突。教师担当着多个角色,如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班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等,教师在与同事交往中扮演同事角色,与学生交往中扮演教师角色。当教师同时面对同事与学生时,需要不停地转换自己的角色,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易发生角色冲突,产生心理疲劳。

3)教师对其职业的权力、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的认识会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长期下去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本次调查显示有部分年轻教师感到对工作不能胜任,约占6.23%。

3.2学校管理因素

1)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健全,绩效评价简单化、表面化,使得教师得不到应有的成就感。从对教师访谈和笔者的实习经历可看出,目前许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看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这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教师工作做得多,所教学生的成绩却不一定高。如班主任平时所做的工作很多,但在教师绩效评价时却往往不如单科任课教师,这就使教师心中产生了不平衡,进而转化为负面情绪,易产生倦怠。

2)有的学校领导对于年轻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错误,采取偏激的态度,甚至做出令教师无法容忍的行为。刚上岗的年轻教师犯错误是难免的,然而有的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这些错误横加指责,甚至当众痛批,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和积极性,造成教师的心理阴影,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畏首畏尾。访谈中,部分教师表示:希望在犯错误时得到校领导的宽容、理解和鼓励。

3.3社会因素

1)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产生了很大变化,也加快了人们换工作的频率,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薪酬等情况更加自由地去选择自己的人生。而目前教师工资待遇较低,却承受着常人想象不到的压力,再加上住房问题难以解决,使教师的心理压力增大,进而易导致教师跳槽。

2)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教师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在遇到艰难困苦时也希望能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这样会减轻教师的不愉快,减轻职业倦怠感。然而当今社会对教师往往是单方面的要求,而缺乏对教师的支持。教师在缺乏强大后盾的支持下独自艰难跋涉,难免会产生疲惫感。

3)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不合理。教师职业肩负着传递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重任,因此社会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知识量迅速增长,社会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以跟上知识的更新速度。但是无论教师如何学习,总是与社会的要求有差距。另外,在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进一步得到强化,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也在不断上升以致越来越高。在这两种不合理的期望下,教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教师如不及时调节自己,就容易发生身心疲劳,导致职业倦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35人认为社会对教师的不合理期望耗尽了自己的情感,占总人数的33.33%。

3.4个人因素

1)教师的性格。国内外的学者研究发现,不同性格的人的职业倦怠所发生的几率和程度有较大的区别。具有争强好胜性格的人往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为如果教师的雄心很大,而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或产生挫败,就会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和差距,使其对自己的努力产生消极的评价,感到所有的心血都白费了,这种情况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与此相反,脚踏实地容易满足的教师则不易产生职业倦怠。

2)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教师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为这些教师对工作投入较多的热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教育现状,并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而在学生身上得不到体现时,就会使他们热情降低,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3)教师的理想过高。当教师的理想与现实出现较大的差距时,就容易产生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工作。据笔者与教师的访谈得知:很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对现实都抱有很美好的理想,他们在走出学校时曾立志做一名好老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美好的梦想被现实不断冲击,使教师感到挫败,当教师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时,就容易产生消极的想法而导致倦怠。

4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思考

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学生发展。预防和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个人、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4.1个人方面

教师自身的调适对于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树立健康的职业观,正确认识职业倦怠。解决职业倦怠关键在于教师应正确认识职业倦怠,要清楚职业倦怠在不同教师身上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不能对号入座,不能因为自己身上出现某个或某些症状就轻易地将自己划入职业倦怠的范围,以致每天惴惴不安。教师应识别自身所出现的这些症状,并及时在其产生危害之前调节自己。教师要乐观地看待教育工作,要看到自己工作的实际效果,意识到每名学生的发展都有自己的一份辛劳。提高自己的职业成就感,对于缓解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教师也要清晰地认识其职业的权力、义务、责任等,勇于履行教师的职责与义务。

2)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积极的交往心态。许多教师在工作中产生的倦怠与自己不能和领导、同事和谐相处有关。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和领导、同事的交流沟通,时时保持健康积极的交往心态。只有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才能使自己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培养自己乐观的态度,更积极地看待自己的工作。

3)觉察不良情绪,学会自我调适。教师应时刻注意自身的不良情绪,并慢慢学会调整这些不良情绪,这对于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帮助。当教师觉察到有不良情绪时,应学会控制自己,不要轻易发火,以防止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旅游、听音乐,看电影等,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从而把情绪调节到正常状态。教师也要学会倾诉,将自己心中的苦闷和所承受的压力向家人、朋友倾诉,以获得他们的支持,消除心理压力。

4)教师自身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一个合理的理想,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订立一个实际可行的目标,不能盲目过高。在逐渐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找到成。

4.2学校方面

1)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使教师能心情愉快地工作。同时学校还应为教师减轻压力,努力解决教师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学校应加强与教师交流,努力改善学校的人际环境,及时发现并协调教师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教师得到心理上的支持。

2)学校要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和良性的教师激励竞争机制。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是使教师保持教学热情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不应仅仅以学生成绩这一项指标为标准。学校应将教师从升学竞赛中解放出来,使教师的评优、晋升、福利待遇不与升学率、优生率、及格率、公开课次数相挂钩。学校应建立良性的激励竞争机制,使教师之间既能形成一定的竞争动力,又能不断增强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友好、互相支持、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学校还应减少各种形式主义的检查。本次调查问卷显示,72人认为各种形式主义的检查对教师的弊大于利,占68.57%,占到了2/3多,足以说明现在广大中小学中各种形式主义检查使教师们疲于应对。学校应采取措施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校应鼓励教师的教学改革活动,提倡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灵活地变换教学方法,同时学校应意识到教师在探索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学校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应认识到教师正是在改进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成长。工作中学校应做教师的坚实后盾,使教师们无后顾之忧一往直前。

4.3社会方面

1)重新塑造教师形象,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社会要大力提倡尊师的美德,处处体现教师光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切实引导公众改变对教师的传统印象,使公众提高对教师行业竞争和压力的认识,使公众广泛认同教师劳动和价值,进而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应提高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特别是西部较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这对于保持教师的心理平衡有一定的作用,也助于缓解教师的倦怠。

2)降低对教师的不合理期望,加大对教师的关心程度。社会在强调教师工作重要的同时,不能像以往那样再要求教师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毕竟教师是现实生活的人,同样需要社会的关心。特别是当他们感到无助和失败的时候,更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慧莉.浅谈教师职业倦怠及心理调适[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33).

[2]李家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机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7(110).

[3]陶勇.中小学教师的倦怠及自我调适[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46).

[4]戴新利.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对干预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6,6(59).

4.教师职业倦怠及自我调适 篇四

丘北县天星乡中心学校

艾红杰

[摘要]: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竞争产生的压力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教育工作,影响到人才培养,影响到国家的四化建设。本文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及产生的原因,提出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方法与措施,以引起社会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

[关键词]: 教师;倦怠;调整;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具体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衰退,对他人逐渐冷漠,自我成就感降低等等。国内外的各种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发生,这是因为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员过分执着于生活的理想和方式,但是又可能无法获得期望的美好,从而产生疲劳与情感衰竭。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社会责任大,教师本人及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值很高,这就往往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处理工作中的许多压力,从而损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了职业倦怠的心理。因此,简单的说来,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不能够顺利应付职业压力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反映,是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状态。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是由某一件事情造成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映过程。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有教师本身的内部原因外,还有社会的、学校的、工作任务、教学对象的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特点

圣人标准与常人心态的矛盾。也许在选择做教师的时候,不知道其中的艰辛,神圣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在知识文明的巨大背景下,教师同样是一个渺小者,难以担当无所不知的智者角色。“诲人不倦”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是为人师表者最高的境界,一代先师孔子提出的这个为人师表的标准,数千年来自认为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赞誉与现实的背离。“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彰显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人们对教师工作的高期望。但现实生活中,教师首先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平凡的从业者,他们一样面临生存状况等现实问题;其次,教育工作的周期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面临教师高精力投入与低成就感的矛盾;再者,现实中的一些不公平与非公正,造成个人对工作的灰心和不满。如果一个人选择当教师是为了能够教书并提供优质服务,但是工作中却因不能实现这一理想而沮丧和不满,那么离职或倦怠就是难以避免的后果。

2、压力的影响

全世界各国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十分重视教师,但是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各级教师必须有教师资格证,而且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懂的教学规律,并且受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各级教师还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在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比如,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的末位淘汰、按绩取酬、在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篇数等等,都使每一位教师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家与社会都普遍认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旦出现教育质量下降,学生问题增多,人们就会将责任归咎于教师,认为是教师教育不当造成的。虽然一部分教师能够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但是也有一些教师会感到压力过大,产生失落感,不能够适应新的要求而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从而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3、工作任务方面的原因

工作负担过重与教师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作为一线教师,除完成每天的教学、教研任务,不少人还有许多兼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会议。作为班主任,更是苦不堪言,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塑造到安全问题,无所不包。作为专任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组织的大考、小考不断,不少学校对各项考试指标进行排队公布,教师提心吊胆,生怕在众人面前丢脸,作为毕业班老师,还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等。

一些边远地区的老师,干得最累,拿得最少,成就感最低。这里的学校处境极其尴尬,有门路的教师争先调离,补充教师特别是优秀师范毕业生难,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素质差,年龄偏大。周宁泗桥小学的一个领导对笔者说:在现行体制下,新的老师不愿来,好一点的老师争先调走,剩下的老师可谓“老弱病残”,在这种环境下的老师因自身素质差,缺乏人才引领,没有活力,又看不到希望,自然产生职业倦怠。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节

教师职业厌倦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和生存状态,危害性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又注定与教育人生作伴,如何在平凡单调中发现万千变化之美,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呢?如何努力改变自己,克服职业倦怠呢?

1、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老师,追求教育的高度与品位。人的一生如果能遇上一两个好老师,那是莫大的幸福,要给学生一种幸运感;通过教科研给工作以新意,时常聆听自己教育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给自己一种成就感。

2、调整心态

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是个奉献的职业,不能与大官相比,也不能与富商相比。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工作生活之中有烦恼、悲伤,有失落、有痛苦,这些暂时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能改变得到。如果一味地沉溺于抱怨和啰嗦之中,永远都是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的。要像魏书生一样做个大度豁达的人,遇到烦恼的事情放开点,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境遇太差,把成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学会情绪疏导。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一个人长时间地投入在一个工作中,把压力重重地压在自己两肩而不堪重负。

3、建立一重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

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将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学校应该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经济效益制度等,使教师在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进修深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公正的对待,大家一视同人。学校的领导人应具有一种民主的领导风格,关心尊重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提供更多的参与管理学校的机会,增强责任感。

5.高职女教师的心理困惑及自我调适 篇五

王玉红

(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100)

[摘要]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为许许多多的高职女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但是社会的多重要求和自己多重角色也对高职女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高职女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调适,树立健康的心态,学会超越自我,才能在事业上有长足的发展。正确地处理好自己多重角色与身份,平衡好自己的感情砝码,使事业成功成为家庭幸福的基石,使家庭美满成为成就事业的坚强后盾,取得事业家庭双丰收。

[关键词] 高职;女教师;心理困惑;自我调适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为许许多多的高职女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但是社会的多重要求和多重角色也对高职女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职女教师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着与男性教师并不逊色的素质水平。可是由于高职女教师由于多重的社会角色,由于家庭观念过强,由于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等等,以至于一些高职女教师在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中失去了和谐,再发展的链条出现断裂。而再发展链条出现断裂和再发展动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是高职女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惑。

一、高职女教师心理困惑的表现

(一)、压力大

高职女教师心理状况相对比男教师差,这可能是传统的文化背景影响的结果。“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女教师承受着比男教师更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负担。她们既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力量,又是家庭中的主妇;既要干好本职工作,又要面临较多的家庭问题;既要赡养老人,又担心孩子的升学和就业问题;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应付家庭中琐碎事务。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在心理上出现不良症状的机会较多,诸如,失眠、焦虑、抑郁、暴躁等,失去了作为高校女教师应具有的从容与优雅,热情与聪慧,心理状况比男教师要差一些。

(二)、矛盾多

知识女性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诸多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也想成为“贤妻良母”,但另一方面又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她们本来要上很多课,又要进行教育管理和教科研,又要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要具备“双师型”的素质„„繁重的工作任务使高职女教师既想发展又不堪重负;一方面想利用一切机会为自己充电,想为自己的发展寻找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摆脱家庭、子女等问题的困扰,在事业和家庭的天平上,放弃任何一方的砝码就意味着可能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割舍不下、犹豫不决中错过了再发展的机遇;一方面作为新时代知识女性,有个性,想独立总想摆脱自己在社会中的劣势位置,另一方面又对事业、命运缺乏一种主动的选择,而是寄希望于他人等等。

(三)、焦虑强

高职女教师由于是社会高知识层次的重要组成,绝大部分都存在好胜、攀比、希望完美、希望成功的心理需求。高职女教师总是希望自己是最好、希望自己会更好,但当与别人进行横向比较时,心理的天平就会失衡,倾斜。比如,当在本

科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读研,读博,任教的同学相比,觉得不如别人,自惭形

秽,拒绝交流,封闭自己,心理失衡,特别是工作上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有极强的焦虑心理,埋怨自己的运气不好。特别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教师,从原来

教中专改为教大专,心理上没有充分的准备,学问上没有坚实的基础,对教育教

学工作充满了恐惧,害怕见学生,害怕学生的发问,失去了往日的热情,由于工

作的繁重,对于教育生活充满了疲惫和无奈,从而无法享受教育生活的快乐和意

义,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另外,高职女教师和男教师在职称评定,提高学历上是同一条起跑线,当男教师可以轻松地完成学历提高、职称晋升时,而被事业,家庭,子女,老人等问题搞得精疲力竭的高职女教师心中的焦虑感就

会像腐蚀剂一样影响和着高职女教师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四)、狭隘重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女性一直处于被支配、关照的地位,长期的被动地位和封闭的狭小生活空间,使得她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狭小的日常生

活中,形成一种较为明显的狭隘心理。面对别人的成功,特别是同性的成功,常

常会表现出冷漠甚至是嫉妒,自己不能成功别人也不能成功,别人成功就表现出

狭隘,甚至是攻击;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不知所措,对别人的冷淡没有察觉,对

别人的热情心存猜忌;面对有矛盾,有分歧的同事,嫉恨心理强,抓住一件小事

不放,缺乏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肚量等等。

二、高职女教师心理困惑的自我调适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公式:B=P/E。B指症状出

现率,P指内外压力的总合,E指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我国学者申荷永

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压力+身心疾病)□(应

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尽管这两个公式均不能完善解释人的心理健康问

题,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的心理困惑是多方面多种因素相互

作用的结果。

(一)、勇于直面心理压力,学会自我调节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教师播种着人类的文

明火种,可谓“责任重于泰山”。这当中少不了激烈的竞争,激烈竞争的最明显的后果便是压力,压力已经渗透到高职女教师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压力带

来一些负面影响,也有一些积极影响,人总是要有压力的,这也是宇宙的本能。但压力过大就到了反面。《礼记·杂记下》中言:“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

弗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美妙的乐章,尤其高低、快慢之

音乐节奏,而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也应劳逸结合,张弛有道。心理学研究表明,持

续的兴奋状态,不仅伤脑细胞,且易超越大脑皮层的临界度值,出现效率曲线的谷点。超重的工作,繁重的家务,琐碎的管理,无休止的备课、作业批改,永无

止境的竞争,使得高职女教师心喘气虚,甚至引发职业倦怠心理。车尔尼雪夫斯

基说过:“工作的变化,便是休息”。拳击运动员把手缩回来,是为了打出的拳头

更有力量。高职女教师就应该正确地面对压力,做自身心理调节的心理医生和保

健营养师。

首先要学会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树立较为客观的自我意

识。其次,保持情绪的稳定。清贫、清高概括了教师的形象,但当教师走出了象

牙塔,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的时候,不能不感到困惑和心理的不平衡,这些情绪

如不及时疏导,势必会给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伤害。实践证明,自

我调节是改善心境最好的方法。比如:诗书怡情、音乐忘忧、临渊垂钓、山林盈

趣等。第三、乐于交往、善于乐群。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吾师焉”。但教师的社交范围普遍狭窄,人际互动非常有限。高职女教师应该利用身边现有的教育资源,广交朋友,广交贤良,吸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但可以认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还可以扩大视野,满足归属感,有时也能把自己的压力和烦恼不妨向朋友宣泄,不失为提升自己的一个好方法。第四、还可以树立压力承受观。有时压力既然是不可避免,特别是当压力过大又无法抗拒时,不妨抱着“豁出去”的态度,把压力变为动力,也许会“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二)、寻找自己的坐标,学会自我定位

大多女教师心胸不够开阔,缺乏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怀,往往在事业上对待同性的“竞争意识”十足,这种竞争会使自己失去已有的优势。一些女教师自身的不足与病态般的嫉妒,使她们不善于协调自身的有利因素,并把这种竞争带入到工作当中,盲目地同那些不应与之竞争的对象去竞争,最后,损人不利己。所以,高职女教师必须克服视野不开阔,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注意细节而缺乏宏观,过多注意具体、小节等不足。一定要在坚持自己做人原则的基础上讲团结,讲理解,要豁达大度,不要饥肠小肚。要有超常的胸襟和魄力,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听得进逆耳之言事、非难之言,咽得下酸甜苦辣。正如陶铸同志所言:“心底无私天地宽”。不斤斤计较,不为区区小事所烦恼,要有容人、容事、容言之量,用宽大的气量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是高职女教师在激烈竞争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的不可缺少的调适方式。

高职女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女教师并不比男教师差,在某些方面女教师带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女教师要想在事业上与男教师齐头并进,或者获得再发展的机会,都要付出比男教师更大的牺牲。因此,高职女教师应该首先解决好自己多重角色之间的不协调,事业与家庭并不矛盾,丈夫、孩子并不是自己事业的绊脚石,高职女教师可以在事业、家庭中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家政服务等的帮助,可以把自己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也可以自己主动挤时间,找空隙,把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多给事业让一点,注意用多种方式给自己充电,给自己成就事业多一个机会。但这样的前提绝对是要处理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平衡好自己的感情砝码,使事业成功成为家庭幸福的基石,使家庭美满成为成就事业的坚强后盾,取得事业家庭双丰收。其次,高职女教师应该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为自己制订出新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高职女教师只有“大志”,方能到“中流击水”看“浪遏飞舟。”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社会大潮中,成为驾驭航船的好舵手。

(三)、提升教师德性,体验教育喜悦

罗素讲过:“一个教育者应该爱年轻人,但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它还必须具有对人类优秀品质的正确理解”。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提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我们也常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形象的生命更重要。”知名学者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足是:思想——真,情感——善,品德——美,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孔子也说:“其身者正,不令而从。”因此,高职女教师要注意修养自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任何利益驱使,经济诱惑下,都能洁身自爱,把握好自己,决不能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样随波逐流,滑入平庸和世俗之域。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垂范;禁止学生做的,自己要身体力行。使高职女教师的精神之美成为教育领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充满人文和人性色彩,沐浴在这样阳光下的学生的发展一定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全面的。

这样做会获得学生的敬重,教师也会快乐的。

高职女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作为教育者认同受教育者的理解度。其实理解度是一种发生在主体间的双向的整体影响,不仅教师的理解度能带来学生对教师的亲近、理解、共鸣,而且学生的理解度也成为教师感受社会价值的力量源泉。但提升教师的理解度更侧重于体验学生生活学习的情景意义,对学生进行意义的指导,使学生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理解精神的价值所在,才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使情感得到升华。可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理解必须“先行”,学生才将教师视为可信赖的人对之倾诉,师生之间的主体间理解才发生,道德教育的效果自然提升。这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实现主体间“视觉融合”,实现“教学相长”教育名言。这样做会获得学生的爱戴,教师也会喜悦的。

提升宽容心就要提升高职女教师的师爱心。教师被比喻成“人才母机”,女教师更是如此。既然是“母机”就要有“母爱”。西方社会的“博爱”,中国人心中的“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的思想都是教师德性不断提升的表现。当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学生时,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和经过自己的观察与体验,看出了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产生亲近感。反之,学生对教师的厌恶成为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甚至连最有效的方法也不能起作用。有一句教育格言说得好:“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 这样做会获得学生的喜欢,教师也会幸福的。

(四)、更新教育观念,学会自我设计

女性成才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主观能动性。面对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高职女教师要再发展,还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首先应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时代早已过去,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女人和男人都可以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高职女教师就应该抛弃传统的旧观念,克服依赖于男人的思想观念,根据自己的专业所学,自己的兴趣特长,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教育教学模式,既不好高鹜远,也不自卑自弃。在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实践中,使得高职女教师一样也会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兴奋、喜悦、成功的感受以及所谓“高峰体验。”其次,高职女教师要勇于参于竞争,在职称晋升、竞聘上岗、教学竞赛等活动中要勇于参加,通过活动,不仅有机会获得成功,更让高职女教师在各种活动中成熟、成长、坚强起来。机会转瞬即逝,有志再发展的高职女教师,不必作谦谦君子,应大胆地展示自己,让所有的人了解自己的才干,相信机遇一定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第三、教师的职业特点也决定了高职女教师应当不断充实自己,追求实现理想的自我,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是适应时代主体要求,符合时代精神,为社会所需的“自我”。也只有这样,新一代高职女教师才真正成为品性高尚的人,“不辱使命”的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

高职教育是一个鲜花盛开,芳香四溢的百花园,点缀百花园的最亮丽的是高职女教师。高职女教师应带着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秋天的优雅、冬天的从容走入高职教育,走入高职学生当中,熏陶和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改革开放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高素质、高品位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柳友荣 教师心理保健[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2]陈慧 高职女教师再发展心理障碍解读[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6.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干预 篇六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五个原因。第一,职业压力感。当今社会,教师承担的职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教学成绩的排队,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教师聘用制,趋于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校内部竞争激烈,教师之间勾心斗角加剧,矛盾激化,难免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

第二,不合理考核。现在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

第三,不民主管理。有的学校,管理者专制、“家长作风”等实际问题,这些都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

第四,不公平待遇。a福利不公平:城乡与农村教师福利的差别、行政与一般教师职务补贴的差别。b荣誉不公平:高档次先进优先给重点中学、直辖小学等,然后是城区学校,余下的中低档次的先进再分配到乡下中学与中心小学,分配到中心小学又是先给中心校再到完小校,完小校的名额又是先留给领导再到教师。第五,教师心理因素。使命感与责任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感受会因人而异,对于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无法排遣的教师来说,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第六,课改的困惑。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兴趣,产生职业倦怠。

二、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

其一,热爱本职工作。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

其二,不断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等。

其四,摆正自己心态。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

其五,参与课余活动。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六,寻找宣泄场所。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我们教师最好办法,拿起笔来叙述学校社会一些不良现象、不公正的行为,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博客进行宣泄,展示学校管理中弊端,倾诉自己心中怨恨,提供给网友进行探讨,恳求网络进行帮助,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

7.教师职业倦怠及自我调适 篇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校107名不同程度职业倦怠教师 (包括职业倦怠倾向的教师) 。

1.2方法

聘请本校心理学专家陈照坤教授进行专题讲座, 对全校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 同时建立以陈照坤教授为主任的教师心理咨询中心。历时一年后, 课题组对本校107名职业倦怠的教师发放心理调适效果问卷, 问卷包括六个问题, 每个问题有三个不同水平。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7份, 回收107份, 回收卷全部为有效问卷。

2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1)

表1显示本校职业倦怠教师经过表中六种策略的心理调适, 认为及时倾诉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70.0%, 认为练就正向思维习惯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65.5%, 认为养成换位思考的思维习惯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61.0%, 认为尽量减少压力源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51.5%, 认为增强自我效能感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49.0%, 认为自我激励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42.6%。

3讨论与结论

3.1练就正向思维习惯, 学会快乐地生活

正向思维源自于正向心理学, 正向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科, 1998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开创, 目的是研究人们如何生活得更快乐、更成功和更有意义。简单来讲, 正向思维指的是, 在人们遇到困难、挫折或者挑战时, 不要被负面情绪所左右, 不要责怪自己、抱怨他人;要正面迎接挑战, 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2]。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亦表明练就正向思维习惯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65.5%。只有练就正向思维习惯,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正向思维, 才能拥有快乐人生。

3.2养成换位思考的思维习惯

现在教师的压力不断增大, 责任也不断增大, 很容易出现倦怠情绪。那应该如何消除呢?只要转换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亦表明养成换位思考的思维习惯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61.0%。例如:当你讲一个问题讲了很多遍还有很多学生不明白, 你就会想怎么这么笨呀, 但你换一个方向想, 这些学生不是完全听不明白, 只是想弄得更明白些, 做到融会贯通而已, 你这样一想会心情很好, 很有动力上课和对待学生了, 对工作就有了新的动力和激情, 克服职业倦怠就是轻而易举的了。

3.3及时倾诉

倾诉, 就是将自己的喜怒哀乐, 毫无保留地倾吐给对方。这是一种感情的排遣, 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术, 是一种释放不良情绪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也是摆脱恶劣心境的必要手段。英国一位心理学家认为, 积贮在心中的烦闷忧郁就像一种势能, 若不及时加以释放, 就会像定时炸弹一样, 一旦触发即可酿成大难。若及时加以发泄或倾诉, 便可少生病, 保健康。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及时倾吐, 以得到某种发泄, 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亦表明及时倾诉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70.0%, 对缓解职业倦怠效果显著。

3.4正确了解压力、尽量减少压力源

适当的压力有积极作用, 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 而是人人都可能会有的正常心理现象。不要过于责备自己, 有时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 正是有了压力才会使工作充满了刺激与干劲。教师要善于做到劳逸结合, 有张有弛, 给自己以一定的休闲, 比如, 上完课后, 不要急于伏案工作, 可以闭目养神, 彻底休息十分钟八分钟。一周内, 找个适当时机, 给心灵放一会儿假。这样做有利于调整心态安抚心灵缓解压力。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亦表明尽量减少压力源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51.5%。

3.5自我激励

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 是个奉献的职业, 不能与大官相比, 也不能与富商相比。教师劳动的收获, 主要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当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各条战线上为党为人民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 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但目标太高了, 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当我们完成一个小目标后就要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新目标去奋斗, 在不断实现小目标的同时经常体验成功的快乐, 享受工作着的幸福, 从而工作中的倦怠症也会离我们而去。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亦表明自我激励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49.0%。

3.6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 是缓解压力、克服个体不良情绪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师如果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不能形成积极的感受, 长期看不到自己的成绩, 就会产生消极心态, 对教学工作产生倦怠心。为了避免这种消极的心态, 就要设法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中多方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积累和增

强自我效能感。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亦表明增强自我效能感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42.6%。只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 充满信心, 教师就会沉浸在鸟语花香、生机勃发的教育教学的春天里, 从而远离职业倦怠。

综上所述, 及时倾诉、练就正向思维习惯、养成换位思考的思维习惯对中职职教师缓解职业倦怠效果显著;尽量减少压力源、增强自我效感、自我激励对缓解职业倦怠有一定帮助。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心理咨询、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 让中职教师从而走出职业倦怠, 提升从教快乐感。

参考文献

[1]张崇良, 郇鹏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探因及对策[j].前沿探索, 2008, 5:20

8.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管理对策 篇八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剖析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体现为以下三个指标: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其中,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指标,它的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情绪衰竭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使人在心理层面上自认为无法专注于工作。去个性化指的是没有人情味的、非人性的方式对待他人。个人成就感丧失是指自我效能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做出消极评价,尤其是在工作方面,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履行教师职责,感觉无助,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按此比例推算,全国有100多万中小学教师处于职业倦怠之中。有一项对481名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明表统计,高倦怠组的小学教师占21.6%,在教龄为16—20年时达到高峰,城市教师的职业倦怠显著高于农村教师。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职业因素,如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教师的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性、教育系统的变革等;有学校因素,如领导作风、组织气氛、工作环境等;有个体因素,如自我概念、职业价值观、个体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等;还有社会因素,如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教师的经济地位等。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二、教师自我管理的对策

良好的管理型态以自我管理为基础。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把自我管理看成是人事方面的一场革命。可见,自我管理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面临压力,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高压下的教师如果长期坚持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则很有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师要想摆脱倦怠,应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适,获得更多的主观支持。

策略一:增强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它既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又是教师当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

有关学者这样比喻教师的“职业认同”:三个建筑工人造房子,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我在造房子;第二个人回答:我在挣钱;第三个人回答:我在建造最美丽的建筑。与之类似,教师也是一样,有人只看到了工作本身,觉得自己就在做教师;有人把教师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为了挣钱;还有人把教师看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第三种才是从内心对工作的认同,看到了工作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种“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教师,通过职业体现生命的价值,这类教师在教育中实现了自我,在其内心,教育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很有意义的事情。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服和幸福感的激活正是依靠这种坚实的职业认同,建构这一职业认同的基本前提是教师的教学欲望,即教师能把教学视为自己的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升华。

策略二:有效管理压力

各种工作压力源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直接来源,因此,教师要学会有效管理压力的方法和技术。

第一、寻找和化解压力源。要分析哪些压力源是可以控制和化解的,哪些是无法化解的。如果压力源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就应该直接针对压力源去解决问题;如果自己无法化解,就要考虑能否放弃或寻求他人帮助。

第二、改变认知。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压力和压力事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减轻压力。

第三、有效管理时间,克服拖延习惯。要确定工作的优先顺序,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围绕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根据重要和不重要、紧急和不紧急两个维度,可以把工作任务分成四种类型:即重要有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有效管理时间的关键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只有这一部分工作做好了,才能有效地缓解压力,避免危机情况出现。

策略三:不断学习,努力创造自我

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是克服职业倦怠的重要方法。有些教师之所以倦怠,使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没有得到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的认同和肯定,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和请教,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就能更加胜任教学工作,从而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此外,我们在培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培育自我,比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探索归纳出独特的教育模式、研究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理论和成果等,这样就会大大增强事业的成就感和魅力感。当职业成为一个人的研究对象时,就会产生无穷的乐趣,其自我人生价值会大大提高。

策略四:学会心理自救,保持心态平和

职业倦怠的产生 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因此,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首先,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应走出教师“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维误区,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自我为难和自我拒绝,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抱自怨、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倦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远离倦怠。另外,及时渲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烦恼,不要闷在心里,更不要钻牛角尖,可找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聊天,或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心理平衡,远离职业倦怠的困惑。

9.教师职业倦怠及自我调适 篇九

一、何为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一种极端反应,它是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在内的一种综合症状群。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性伤害,其存在给教师、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形成的途径也各异,因此,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1.生理一心理症状。

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

(1)抑郁。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

(2)焦虑。主要有三类表现:

①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

②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③预期焦虑。如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

(3)更常见的症状是在抑郁和焦虑之间变动,当一种心理状态变得不能忍受时,另一种心理状态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晕旋等。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

2.人际关系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应。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而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不仅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无法用一种理智的、没有伤害性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反应,如冲家人发脾气、打骂孩子、出口伤人等;另一类行为则是指向内部的,如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务缺少热情等。

3.职业行为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职业倦怠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教师的职业倦怠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

(1)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2)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3)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4)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这种职业倦怠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

三、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危害

首先,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自身的身心及专业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职业倦怠导致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状态的程度就越严重。他们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和激情,他们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持冷漠的态度,心灰意懒,缺乏兴趣,什么样的刺激都提不起他们的精神,没心思钻研教学,漠视自己的发展,对自身和专业发展都形成了影响。

第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老师对工作不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或者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在工作,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不关心教学质量与成效,不关心学生成长的情况。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消遣和娱乐上,对教学漠不关心,对遇到问题的学生也置之不理。如果学生不能迅速地得出答案,教师很容易放弃对学生的指导,并经常批评失败的学生。导致这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越低,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发展。

第三、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滞缓影响。产生职业倦怠的老师消极、懒散的情绪容易带动学校里的教师群体,一个学校如果以“倦怠”为特点的人多了,这个学校必然缺乏生气,学校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致使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滞后,而影响学校的发展。

四、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但教师职业倦怠却不是对工作中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也就是说,当工作压力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得不到缓解时,教师职业倦怠才会产生。导致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及至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及教师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职业因素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必然处于持续的高压力状况之中,从而极易导致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首先,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不同的一点就是工作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其他职业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一般都不再从事和工作有关的事情。但教师除了在上班时间要进行紧张忙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有大量的工作只有在下班以后才有时间去做,如查阅参考资料、培优补差、家访、对学生的个别教育、科研等等。而且,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老化的加速以及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新发展。“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中小学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而这种疲劳和衰竭状态正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典型症状。

其次,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当个体面对种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这时,如果个体不能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压力就会随之产生。而角色模糊则是指个体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力、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的、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这种角色定位模糊也易导致压力的产生。在工作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家长的代理人;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他们扮演着多重角色,而且随着学校功能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重化,而这些角色行为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常常面对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的情境,这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

再次,教师职业的相对封闭性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很少有时间与家人、朋友进行轻松的交谈;即便在同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和合作行为也不多。因此,教师职业实际上是一项“孤独的职业”。正是这种特性,使得教师的交往需要与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教师因此而感到压抑、孤独、紧张和焦虑,最终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二)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期望过高。教师不但承担着传递人类千百年来所积累的人类文明成果的重任,而且承担着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因此,其所承受的社会期望也就较高。在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进一步得到强化,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也就相应地不断提升。教师在为社会的信任和重托感到自豪的同时,但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威尔逊所说:“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与不安全感。”任何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都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当学校和教师没有能够实现社会的期望,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指责的目光投向教师,认为教师无能或失职时,教师的压力更是倍增。这时他们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教师的成就感因此而降低或缺失。如果这种状况长期不得缓解,倦怠心理自然产生。

其次,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应当拥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事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体脑倒挂的长期存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都偏低,与社会赋予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并不相称。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同时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自然是早晚的事。

(三)学校因素

首先,人际关系紧张。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其中的组织氛围不仅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情绪状态。如果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教师就会获得安全感、自尊感和归属感,就会觉得工作轻松愉快,工作积极性就高。反之,如果领导实行家长作风,独断专行,教师被排除在学校决策之外,或者教师之间明争暗斗,处处防范,教师就会感到紧张、压抑、烦躁、郁闷。这种体验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导致教师压力增大,容易诱发倦怠。

其次,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在实际工作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随处可见。这在教育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并且评价的结果与奖金、荣誉、评职称、续聘等直接挂钩。分数如同紧箍咒一样,迫使教师围绕着它来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成为追逐分数的机器而失去了教育教学的自主和自由,原本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呆板、单调、枯燥、乏味,这严重的削弱了教师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枯燥乏味的教育教学活动也难以激发显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厌学情绪增加,这加大了教师组织教育教学的难度,久而久之,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倦怠心理由此产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导致学校人际关系紧张的直接根源。

再次,学生品行和学习问题。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特的个性,而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尽管教师总是竭尽全力使得学生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但学生的思想、行为往往不是教师所能够控制的,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等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化和追求个性化的今天,学生中出现的品行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是许多教师的共同感慨。所有这些往往使教师感到厌倦和疲惫不堪。

此外,班级人数的过度膨胀,过多的测验与纸上工作也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从而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倦怠感。

(四)教师个人因素

首先,个体的人格特质。研究表明属于A型人格或低自尊者或外控型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A型人格者总是试图掌握对周围环境的支配权,当其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或由于外界干扰而不得不作出妥协让步时,会很生气并感受到压力而出现倦怠。低自尊者在人际关系上发展不良,常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到无能感,面对各种压力时,他们很少能够借助其它资源来克服这些不良感觉,而且,低自尊者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压力,因此他们容易产生倦怠。而外控型的教师相信运气、命运,认为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由外部事件控制的,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倦怠。总之,那些自信心低、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有较低的自我价值和判断、拥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愿望、与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的教师容易受到倦怠的伤害。

其次,一些背景因素也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研究表明,年轻教师比年老教师更容易产生倦怠。从教年龄也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如,美国学者费斯勒(Fessler)指出,在教师发展的八个阶段中,“引导阶段”(从教后的前几年)和“生涯挫折阶段”(从教15年左右)是职业倦怠的易发阶段。此外,婚姻状况、家庭负担、性别、职称等也会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五、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对策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过高的社会期望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社会应当认识到学校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都有限的,而教师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逐步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其次,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

再次,提高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质量。提高是教师素质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还要加强教师的非智力品质的教育;要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教给教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以及人际交往技巧,从而避免因压力无法及时缓解而出现职业倦怠。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首先,改善学校管理方式。教师压力与学校领导方式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完善学校领导方式是减轻教师压力、预防和缓解倦怠情绪出现的重要措施。学校各级领导要施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尊重教师,给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进行决策的权力和机会。应多关心教师,多和教师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和工作困难,满足教师物质和精神上需求,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应多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为教师间的情感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这不但有利于教师劳逸结合和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情感宣泄,使各种消极情绪得以及时化解。

其次,改革教师及教学管理体制。不合理的评价方式既人为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而且也抑制了教师工作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改革教师教学管理首要的就是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应破除分数论英雄的陈旧体制,建立着眼于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评价机制;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即看到教师的过去和现在,更要面向教师的未来,为教师的不断成长创造条件和机会。第二,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使得在教师之间既能形成一定的竞争动力,又能不断增强彼此之间凝聚力,形成团结友好、互相支持、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研究表明,来自同事的支持比来自行政方面的支持更能有效缓解教师的压力。第三,切实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考核等等,给教师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使教师拥有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为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此外,学校还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价值提升的需要。比如,制定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理论素养;建立“传帮带”的教师培养机制,为新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保障;每隔三到五年给予教师脱产或不脱产进修的机会;与兄弟学校建立多项交流关系或者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等。这不仅可以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且不断接触新知识、新理论有助于增强教师工作的动力,预防倦怠感的产生。

(三)个人努力

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是教师勇于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兢兢业业,克尽职守的动力源泉,因而也是教师缓解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

其次,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而不至于目标脱离实际,以至因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经受挫折;也才能更理性的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最后,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缓解压力的措施。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措施。培根曾说,当你遇到挫折而感到愤怒抑郁时,向知心朋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教师应乐于与人交往,广交朋友,这样在郁闷沮丧时,就可向朋友倾诉并寻求支持,及时释压,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教师还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各种业余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此外,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也能够有效缓解压力,必要时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

10.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十

易 娟

[摘要]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小学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小学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等方面。针对这些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我认为预防或缓解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如下对策:寻求社会支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减少小学教师工作量;对自己和职业倦怠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依靠个人努力,主动掌握一些释放压力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引言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群体的素质及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未来。然而今天,身处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面临着更多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小学教师,他们不再是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难以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领航作用。再加上来自学生升学、职称评定、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小学教师普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和生存挑战。而巨大工作压力的一个最直接后果就是可能导致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当与日俱增的疲乏取代了原本旺盛的精力,当冷漠和疏离取代了原本亲切的面容,当自我怀疑取代了原本的自信,当效率低下取代了原本的聚精会神,三尺讲台一时之间变得难以掌握,在倦怠、脾气暴躁、无法放松、还有身体上的不适的纠缠下,工作日益成为一种心理负担,继而在职业倦怠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基于此,关注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寻求调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途径,是许多教育家长期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需要引起学校、社会、教育行政机构所重视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旨在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有效地做好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

1.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小学教师在长期工作中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导致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小学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可以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来讨论其成因。1.1社会因素

1.1.1社会对小学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和态度让他们感到有压力。小学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与能力培养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小学教师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因此,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求他们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能力。而这些教师在现实中面对的是思想日趋复杂的学生,社会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又进一步强化了家长对教师的期盼4,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1.1.2劳动价值与劳动回报的背离

自古以来,小学教师就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这就取决于培养他们的教育工作者。小学教师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因此小学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与经济待遇。但现实却与之相反,小学教师的劳动回报仍然较低,跟同一水平的其它职业有显著差别。这就形成了小学教师的高劳动价值和极低的报酬之间的巨大反差。在心理和思想上直接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形成了小学教师的心理障碍,为小学教师形成职业倦怠埋下了祸根。1.1.3 社会竞争的加剧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教师的社会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这是导致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增大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教师工作不再是“铁饭碗”,也面临着竞争上岗的压力。在一些地方,小学教师每年都有各种进修、考试。因此,许多小学教师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来更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些生存压力都很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不断向教师灌输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同时却 4 王承清.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8)很少关注教师的适应和接受能力。如果不能有效的缓解这种高期望、高压力的状况,教师的倦怠就很容易产生5。1.2 学校因素

1.2.1工作负担重,工作强度大

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他们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我们都知道在人一生发展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儿童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社会和家长都对小学教师有着较高的期待,这就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尽管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在教育资源有限的今天,升学考试仍是中小学最直接追求的办学指标。小学生的琐事较多、作业零碎,也使得小学教师更容易比其它教育行业的人发生职业倦怠。1.2.2人际关系不协调

同事关系不协调在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过程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效率,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情绪状态。很多小学教师感到在教学工作中和生活等多方面存在彼此对立的情绪。教学团队中竞争远远多于协作,从而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感到紧张、压抑、烦躁和郁闷。这种体验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导致小学教师压力增大,容易诱发倦怠。1.2.3 教师是从事精神生产,个人劳动的,而成果却是集体的

教师属于比较封闭的群体,教师是脑力劳动者,是从事智力的开发,知识的传播的。在这种“物化”智力的精神生产过程中,就要求每个教师要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和风格。加之精神生产周期较长,“产品”的质量只能用大尺度来衡量。而且一般认为教师的教育成果是集体的,培养一个人才绝非是某一个教师的功劳,而是许多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而且,教师劳动成果具有延迟性,不能马上看到成效。这就会使许多教师感到心理落差,无法产生较大的个人满足感,也不易获得社会的认可。1.3个人因素

1.3.1自我调节能力弱

5毕生源.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原因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3)由于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许多教师由于过分投入工作而极少参与组织活动,这样也就减少了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个体因缺少社会支持而导致疏离,疏离又使个体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如此相互循环,最终发展成职业倦怠。1.3.2自我抱负水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一个人的心理上是否体验到成功感,与他的抱负水平有密切关系。如果自我抱负水平过高,不符合现实,则失败的机会越多,更难体验到成功感。抱负水平的适合与否与自己的现实条件密切相关。符合现实,抱负水平实现的可能性则越大,抱负水平便适合;不符合现实,抱负水平实现的可能性则越小,抱负水平便不合适。教师都希望在工作中获得成功,通过育人来实现人生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总之,由抱负水平与现实的不符合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挫败感的产生,同挫败感带来的行为心理变化可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1。

1.3.3.此外,一些个人背景因素也与倦怠的水平相关

2.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导致其产生倦怠的因素各种各样。因此,其缓解措施不能仅靠某一方的努力,而是需要社会、学校、个体等各个方面一起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或缓解他们的职业倦怠。2.1寻求社会支持

2.1.1 加强社会支持力度,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

社会支持是小学教师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它可以让个体减轻焦虑感,从而能以更好的心态应对压力。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存在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越多,表现出的职业倦怠越少,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缓冲作用10。同时,对小学教师的期望值也要合理,要认识到他们也是普通人,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大众都应对小学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值,避免加大他们的压力。2.1.2 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110黄长仙,单树荣.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邵来成,高峰勤.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4)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是使小学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因此,首要的是要提高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使他们真正地能享有与公务员同等的待遇。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使他们得到社会的重视,这样才能让小学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增强工作的吸引力,以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2.1.3在教育改革中要考虑小学教师的需求和感受

我国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素质教育,实施了多次或大或小的课程改革。人们关注的焦点都在学生,而很少有人关心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小学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进行新课改时,应该加强对小学教师的需求和感受的关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人,切实保护他们的利益。2.2优化学校管理

2.2.1推行民主,实行人性化管理

一支民主化的教师队伍能让教师感到关怀和和谐,并产生主人翁的意识,使其工作更富有激情与活力。因此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加以改进,以使教师处于良好管理的环境中。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让教师体会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2.2.2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良好的组织氛围是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措施。首先,学校领导要让教职工体会到领导对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支持和关心,从而有效地缓解职业倦怠;其次,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同事之间需要营造一种和谐、轻松、互助的氛围,当教师在遇到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时,大家一起探讨对策,则能大大降低产生倦怠的机率11。2.2.3减少小学教师的工作量

当前小学大多数班级规模过大、人数过多,这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班额过大,使得小学教师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超负荷劳动。管理学生的困难正在耗尽小学教师的精力。另外,除学生人数过多以外,独生子女问题也日益严重。不 11周春艳.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5(5)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等都给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人口变化规律,控制班级规模、缩小班额,以减轻小学教师的工作量。2.3小学教师的个人努力 2.3.1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正确的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是检测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学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以稳定而平和的心态来投入工作和生活;要敢于正视现实困难和问题,反思压力源;掌握积极的应对策略,控制和降低不良情绪的困扰。同时,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教师才能正视压力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对改革、变化和新的机会持欢迎的态度,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倦怠。

2.3.2小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缓解压力的方法

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小学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方法,如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它将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充足的精力应对教学工作中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14;另外,可广交朋友,扩大交际面,当遇上烦心事时,可向朋友倾诉并寻求帮助,及时释放压力,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小学教师还应投入社会,丰富生活,培养广泛兴趣,学会放松自己。2.3.3读书学习,提升自我价值

多读书和不断进修学习。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自我培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能力得到提升、精神得到充实。为此,建议教师经常读一些心理励志方面的书,以从中获取力量;此外,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通过不断进修学习来提升自我价值,开拓视野,使自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以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15。

3.结语

总之,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克服自身 1415毕恩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J].理论纵横,2006(12)

黄桂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5(9)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小学教师是一种挑战。作为21世纪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们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要认真对待、努力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从表面看,小学教师压力往往表现为个人所承受的负荷,但实质上,它反映的是小学教师个体的生活追求和理想,体现了教师个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的幸福并不仅仅在于他从事了什么样的工作,更在于他是否从这份工作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一份来自灵魂深处的快乐。

11.浅谈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及调适 篇十一

一、珍惜自己,悦纳自己

人生在世,终生与自己相处,打交道最多的是自己,所以人必须珍惜自己、爱自己。珍惜自己,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相信自己的才能,还要了解自身的弱点,认识到人没有完美的或万能的。但许多人却不懂得珍惜自己。顺利时,目空一切,将自己估计过高;逆境时,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此一蹶不振。

悦纳自己,就是全方位地、完整地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所有优点和缺点。人只有客观、全面、愉快地接受自我,才能更好地、多角度地评价自我。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完善自我的努力方向和途径,使自己工作更成功,生活更充实。同时,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別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二、努力工作,正视工作评价

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和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的任务,其社会角色是重要而伟大的,所以人们把教师看成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要努力工作,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要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要关心、爱护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信、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以迎接未来的选择和挑战。

教师要正视他人对自己工作的评价。既不要因他人的评价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要为取悦他人而违心行事。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做得尽善尽美,但却忽略了自身的条件限制,忽略了每个人在个性、能力、特长和机遇方面的不相同,而这些自身条件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作业绩。特别是教师职业,业绩并不一定从教师自身的学历、能力和花工夫的多少中直接反应出来,而要从学生方面间接地体现出来,成绩和付出的劳动并不总是成正比。所以,教师要能理性地分析问题,既不能把失误的原因都推给他人和学生,不敢担当;也不能把原因都归咎于自己,使自己内疚、自责、甚至悲观厌世。要明白,得与失贯穿于人的一生,每个人都曾与他们不期而遇,关键在于你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如果你能把困难和压力视为磨砺自己的机会,把逆境和危机视为通往成功的阶梯,那么,你就能积极看待工作中的不利,正视他人的评价,不断奋进。同时,要学会放弃,因为世上有许多东西是自己无法左右的,像评先、评优、晋级、提干等。所以该放下的就放下,千万不要被他人的评价左右,更不能为取悦他人而违心行事。

三、善待家庭,把烦恼关在门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遮风避雨、休养生息的港湾。珍爱、善待家人是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义务和责任。为了全家的幸福和安宁,当你迈进家门的时候,要把所有的烦恼关在门外,微笑着说一声:“我回来了!”带给亲人一份恬静,一份欢愉。与家人共建愉快顺畅的沟通渠道,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纵使世界抛弃了你,家的大门也永远为你敞开,家永远是你停靠的港湾。

四、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只有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跟上社会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另外,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这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五、与人为善,学会说不

教师在与同事、亲人、朋友的交往中,要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尽可能为他人提供帮助。但是,当自己确实不能做到时,应该婉言拒绝,学会说“不”。千万不要碍于面子答应下来,让自己感到不舒服,日积月累,反而会造成隔阂和心理障碍。另外,给别人提供帮助时,千万不要丧失自尊和自我,否则,最终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六、给不良情绪找个出口——情绪宣泄

当人们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纠结于心,难于放下时,要及时地为它找个出口,最好的出口就是倾诉。找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将心中的想法与苦闷讲出来,即使对方不能给你任何解决问题的建议,只要他能当个忠实听众,倾诉后你就会顿感轻松,种种负面情绪也能够得以缓解。你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通过锻炼、旅游、购物、上网、养宠物、种植花草,甚至大声喊叫等方式来释放和缓解自己的压力。

七、寻求专业帮助

寻求专业帮助是指教师在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应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以前,一提到心理治疗,人们就会把它与精神病挂钩。但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求助于心理治疗的教师是诚实、勇敢、愿意进步的教师。更何况心理问题不单单我们教师有,各行各业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调查表明,经过心理治疗的人,他们更喜欢自己的同事和伙伴,更喜欢本职工作。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们正逐步认识到:心理治疗,不管是短期的还是连续的,都能帮助他们更愉快、更有效地工作。更何况,有些问题在专业人员眼里根本不是问题,只要经过简单的疏导,就完全可以康复。所以我们有问题时,寻求专业帮助是最理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生活是多彩的,工作不应该成为教师生活的全部。休息时,听听音乐,看看小说;假日里,与家人逛逛公园或参加一些学术活动。这才是一个完整、丰富、幸福的人生。最后把赵朴初先生的宽心谣送给大家: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自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全家老小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勤锻炼——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上一篇:玉泉狩猎场导游词下一篇:致北京奥运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