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 演讲稿(12篇)
1.肖申克的救赎 演讲稿 篇一
The story took place in 1947.the banker Andy, had misjudgment committed the crime of murder which suddenly pushed Andy’s life to a world of hell.He was sentenced to life imprisonment, sent to Shawshank . However, Andy did not give up hope successfully escaped from prison and gave free
The story may sound simple, but the truth behind the words is remarkable. When I heard the name of the film first time, I considered the Shawshank to be a man’ name, but in face it is a jail――a hell in the world. Not only for the inhumanity of the jailors――they behaved rudely but also for the jail gnawed at people’ heart by keeping them waiting and waiting as life passed. It seemed that only those utterly worthless people who gave up everything could survive. That’s where the story happened.
The part impressed me most is when Andy got out of the jail. He extended his arms in front of him in the heavy rain as if he were welcoming the fresh air and the freedom. At that moment, I saw the faith win the darkness, discharging light dazzling the eyes in the dark blue sky. Under the light, I could feel my recreant innermost being shivering as his voice said: “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That’s why I like this film: it encourages people to fight to preserve the dignity of human being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lif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keep hope forever. Everyone is the same. The only difference is whether busy living or busy dying.
2.肖申克的救赎 演讲稿 篇二
一、永不消减的自由渴求
一个不能再巧合的巧合、一次不能再错判的错判, 导致年轻有为的安迪倏忽从天堂坠入地狱———被判终身监禁。妻子的背叛再加上自己蒙冤入狱, 安迪能否承受住如此突然的“飞来横祸”?所有的人似乎都为此捏了一把冷汗, 就连瑞德在第一次见到安迪时也觉得他“瘦弱不堪”, 还打赌安迪会在第一天晚上崩溃。然而随着剧情的推移, 我们看到了安迪惊人的忍耐力, 他“在整个晚上竟然一声都没有吭”, 就连监狱中的姐妹花对他进行长达两年的骚扰与侮辱, 他也没有屈服和崩溃。是什么促使安迪如此隐忍?导演给观众设置了一个悬念, 在精心的布局下, 答案随着剧情的发展渐渐浮出水面。
首先, 安迪冒着被警备队长海利推下楼顶的生命危险, 大胆提出帮助海利免税的建议, 唯一的要求就是请每位劳作者喝三瓶啤酒, 于是所有的公差犯人, 在阳光的沐浴下, 喝着啤酒, 仿佛自由人, 感受着造物主般的自在, 而安迪只是微笑着坐在阴凉处, 重温着自由的感觉。于是我们明白了, 安迪渴望自由, 因此他隐忍着, 坚守着, 并把自由的观念深深埋在心里的某个角落。其次, 安迪利用自己的财务专长帮典狱长诺顿洗钱, 并因此使自己摆脱了姐妹花的骚扰, 获得了相对较好的待遇。然而安迪竟然性情大发, 挑战典狱长的权威, 公然在典狱长办公室通过广播播放意大利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虽然被典狱长罚关独囚两周, 但安迪以及肖申克的囚犯们在聆听歌剧的过程中又一次感受到了自由, 仿佛有了重获自由之感。于是我们明白了, 安迪向往自由, 因此冷静如他也会为了一时的自由之感而热血澎湃。更为可贵也更让观众感动的是, 安迪心中永葆着对自由的热度, 他在自己渴求自由的同时也尽量让同伴们能够感受到哪怕是一瞬的自由。最后, 安迪坚持不懈地用小铁锤挖地道并成功越狱, 重获自由身, 瑞德曾经戏称需要挖600年才能挖通的地道, 安迪只用了不到20年就完成了。对自由永不消减的渴求最终换来了自由的青睐, 正如瑞德在电影旁白中所说的一样,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管不住的, 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安迪在对自由永不消减的渴求支撑下, 最终成功越狱, 重获自由。
在安迪重新获得自由的同时, 观众为之紧揪着的心也获得了自由, 而安迪追求自由的过程也深深感染了观众, 自由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植入人心, 自由的力量通过安迪的诠释表现得淋漓尽致。
蒂姆·罗宾斯纯熟的演技, 将安迪这个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表现安迪对自由的渴求时脸部神情尤其是眼神的表演拿捏得十分到位, 大大增强了安迪追求自由的表现力。而摩根·弗里曼极富磁性的贯穿影片始终的旁白深深感染了观众, 带领观众一遍遍重温安迪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二、身处黑暗之中的坚定信念
肖申克监狱堪比黑暗的人间地狱, 安迪入狱的第一晚就亲眼目睹了冷血的警备队长残忍地将新囚犯殴打致死的全过程, 这样的场景就连“司空见惯”的老囚犯们都于心不忍, 如何能不令人心惊?在肖申克监狱, 黑暗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 然而安迪没有就此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而是坚定信念, 抱着希冀坚守。因为心中有希望, 安迪即使身为囚犯也积极地度过每一天。
安迪为建立图书馆而努力, 他多年如一日地每周写一封信向州议会申请资金筹建图书馆, 虽然过程漫长而艰难, 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以及坚定的信念争取到了资金, 我们不得不感叹, 这就是希望的力量。当狱友问安迪为了听几分钟音乐而被独囚两周值不值时, 安迪回答说很值, 并说因为有莫扎特的陪伴他在小黑屋的时候一点儿都不无聊。安迪深信音乐在心中、在脑子里, 是别人怎么也夺不走的东西, 在监狱里有音乐才不会忘记希望。虽然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 它让人发疯”, 安迪却认为“希望是个好东西, 也许是最好的东西, 好东西是不会死的”。因此安迪即使不被狱友们理解, 即使身处漫无边际的黑暗中, 也坚信希望是属于自己的。
“肖申克监狱从开始的混乱绝望到充满友谊、希望与梦想。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安迪, 是安迪给了其他狱友以信念和希望。安迪不但通过自己不灭的希望救赎了自己, 逃出监狱, 而且在精神上救赎了狱友, 特别是瑞德。” (1) 诚然, 安迪在自己坚信希望的同时也给身边的人带来希望, 让他们慢慢相信希望。安迪帮忙建成最好的监狱图书馆, 让狱友们可以汲取知识以及消遣;安迪还帮助狱友继续深造以获得学历;安迪对希望的坚定信念也让大家相信希望, 就连原本对自己的人生以及未来完全不抱任何希望的瑞德, 在安迪的感染下也最终敞开双手拥抱希望, 奔向蔚蓝的太平洋, 开始自己全新的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 整部影片几乎以中近景甚至特写拍摄而成, 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中近景镜头营造出监狱的压迫感和约束感, 尤其是在人物对话时的近景甚至是特写镜头, 给人一种人物苦苦挣扎、却又无可奈何于现实的无力之感, 更为影片的结局展示以及自我救赎主题的揭示做了良好的铺垫, 更使主人公自我救赎的过程及形象深入人心。
三、自我救赎与超脱
安迪有罪吗?导演在影片的开头就将这个问题抛给观众:律师搬出一系列的证据指证安迪谋杀, 安迪却坚称自己并没有犯罪, 虽然最后安迪被判无期徒刑并被送进肖申克监狱, 观众们内心仍然不禁为他是否真的有罪这个问题感到困惑。等到剧情发展到一定程度, 真相渐渐揭晓, 原来安迪的入狱是一场错判, 罪犯另有其人。导演利用误会这一重要手段来谋篇布局, 让主人公安迪因为误会而进入肖申克监狱。有了被冤入狱这个背景前提, 安迪才能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开始自我救赎的道路, 这就是导演通过误会这一伏笔所要实现的逻辑结构和效果, 也是导演谋划影片的高超之处。既然安迪是被错判的, 那么他该如何摆脱肖申克监狱带给他的人生上的污点以及心灵上的戕害?安迪曾苦苦求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他最终找到了出路。当被安迪当作学生一样培养的年轻小伙子汤米被典狱长当作绊脚石无情地杀害后, 安迪终于想通了, 也因此下定了决心。通过安迪在越狱的前一天与瑞德的谈话, 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安迪思索的蛛丝马迹, 安迪认识到也许是自己的脾气害得他的妻子出轨, 但是他并没有杀害妻子及其情夫, 在肖申克的近二十年囚禁已经偿清了他所犯的错。因此安迪毅然决然地越狱, 给自己一个重生的机会。
通过回顾安迪在肖申克近二十年的所作所为, 我们可以感受到安迪自我救赎的全部过程:他暗地里十几年如一日地挖地道;他坚持写信向州议会争取资金并最终建成最好的监狱图书馆;他帮助狱友获取学历;他替狱友争取在天台自由自在喝啤酒的机会;他在肖申克监狱广播意大利歌剧, 让自己也让大家感受自由的气息。自我救赎的同时也在救赎他人, 在救赎他人的同时促进自我救赎, 在自我救赎中超脱, 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不管你赎回的是一张打折的息票, 还是你典当到当铺的某物, 抑或是你的灵魂, 赎回的过程都基于双方之间的契约, 如果你的行为遵守了契约, 你就享有一定的补偿。” (2) 安迪的自我救赎, 赎回的正是自己的灵魂。安迪通过对自由的渴求、对希望的坚定信念, 最终面对观众实现了自我救赎, 并在自我救赎过程中超脱。
参考文献
①张蓉:《由肖申克的救赎引发的思考》, 载《世界电影》2010年第2期。
3.肖申克的救赎 篇三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斯蒂芬·金为恐怖小说大师的代表,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本书英文版一经推出,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之位,当年在美国狂销二十八万册。
作为一部尽人皆知的电影,一部被广为赞誉的电影,一部备受推崇的电影,任何对情节和故事的描述都是没有意义的。
从单纯的故事角度上去讲,《肖申克的救赎》不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剧本,“冤屈——越狱”的路线不是一个精彩的话题,但在一个平凡的故事主线中,将人性的论题挥洒到震撼人心,这才是一件艺术作品至高的境界。
《肖申克的救赎》就是好莱坞版的《基督山伯爵》,讲述的都是人性的救赎,不同的是,《基督山伯爵》的核心是复仇,邓蒂斯的救赎来源于放弃复仇给予敌人宽恕而带来的人性悲悯;《肖申克的救赎》的核心是冤屈,安迪的救赎来源于在无尽的黑暗中,没有放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性的光辉。
当安迪得知自己无法洗清冤狱,他开始挖掘一条离开监狱的通道,这一挖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里,他没有愤怒,没有抱怨,有的只是平静地追求享受生活的权利。
如果仅此而已,那么安迪不过就是个自我拯救的越狱犯,但影片的深度远不止于此。
安迪不仅要向世界表明,他不会放弃希望,他还在向自己的狱友表明——即使身陷囹圄,也不能放弃生活的希望。
他不仅自我追求人性的真谛,他还在与身边的人分享。而这个世界的一切快乐,都来源于分享,没有分享再美丽的风景再巨大的财富,再精妙的艺术都不过是孤独的灵魂中一件无聊的装饰品而已。
他帮助狱警逃税,为狱友赢得每人3瓶啤酒的奖励。他不惜激怒狱警而被关进紧闭,也要在狱警办公室向整个监狱播放 “费加罗的婚礼”的歌剧唱片。他为监狱建立了一个图书馆。为了得到第一批书,他每周一封信写给州议院,连续写了六年。然后他增加到每周两封,在安迪入狱的第二个十年间,图书馆落成。
每一次成功后,即使遍体鳞伤,也难掩他流露出的灿烂的胜利者的笑容。
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
在能证明自己清白的囚犯被典狱长杀害后,安迪临脱狱的一天,和狱友的对白非常耐人寻味。他反思了自己的错误,他认为妻子的死他要负一定责任。
他把承受了二十年的冤屈释怀,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忙着去活或是忙着去死?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一天之后,他越狱成功。
《肖申克的救赎》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奥斯卡的有力竞争者,遗憾的是,他遇到了《阿甘正传》。但这不重要,观众给了这部电影他应该拥有的地位和荣耀。
无论你在承受什么,无论你将承受什么,请记住: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
4.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篇四
关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的.评论,太多,该说的.差不多都已说了千万遍。对于这样一个热门的.话题,再想要抒发一些个人的.喜爱之情,不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为了避免这样没新意的.事情发生,许多单词我就不再提了,譬如“希望”,譬如“自由”。当然,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也是可以第一时间从电影里感受到的.。
那么,我先说说我曾经感受到过的.另一个单词,“理性”。安迪的.胜利是理性的.胜利,安迪的.成功是理性的.成功。无论面临怎样的.局面,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他都不动声色,默默地审时度势,做他能做的.努力,以达成自己的.目标。
这是一种伟大的.才华!
人类是感性的.动物,时常受到情绪的.支配,这是人之常情。面对残酷的.环境,人本能的.反应便是奋力抗争,而当这个环境恶劣到一定的.程度时,人的.抗争之心就会慢慢被消磨殆尽,成为行尸走肉。这两种情况,都是在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的.。
肖申克的.囚犯也大都如此。在入狱之前,他们想必大都是目无法纪为非作歹的.凶徒,人性中叛逆抗争的.一面应该比常人要猛烈得多。但是长期被囚禁的.生活,对权威的.恐惧,对未来的.绝望,对体制的.顺应,使他们逐渐成为了去掉獠牙的.狼。但冲动的.血性并没有消失,囚犯之间时不时地争斗,“三姐妹”的.恃强凌弱,都是证明。但,这一切都臣服于肖申克的.石墙之内。就像驯服的.狼被一起圈禁在铁栅栏中,也会彼此斗殴撕咬。这是动物的.本性,也是人类的.本性。
安迪的.伟大之处,便在于他超越了这种本性,在它上方数万英里高空的.地方,用人类的.理性俯视着这一切。典狱长的.冷酷,狱警的.残暴,“三姐妹”的.兽欲,他当然从心底里反抗。他的.抗争看起来如此虚弱无力,但却如此又坚定持久。他在用他的.智慧和理性反抗这一切。有的.时候,他看似已经忍气吞声,但很快我又欣喜地发现,他始终不曾屈服。当“三姐妹”强迫他口交的.时候,他一番心平气和的.叙述让对方无计可施;同样的.,当狱警头子恶狠狠的.要将他推下屋顶之时,他仍是面不改色地说出一番话来,立刻说服了对方。面目狰狞穷凶极恶的.是他们,但真正咄咄逼人的.,却是他。
老瑞德曾经看错了安迪,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没有霸气,没有血性,是个软弱的.人。没错,安迪没有张扬的.锋芒,人性中野蛮与粗暴的.一面,在他体内都已凝炼成了理性,从而爆发出更加巨大的.能量。
我想,瑞德一定庆幸他输掉了那两包烟。
接着我想说的.是,“毅力”。这个力量或许和前面所说的.“理性”有些关联。
人都有一时冲动的.时候,那一刻会爆发出平常所没有的.力量,叫做爆发力。对短跑运动员来说,爆发力很重要。然而那一刻爆发的.力量是有限的.,它会被一种叫做时间的.东西消磨。这个力量来自于人的.本能,像顽石一样不经琢磨。
而“毅力”却是琢磨而出的.。时间不断的.腐蚀它,而理性不断的.加固它。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拉锯战。
安迪可以坚持每天挖掘石洞,挖了近二十年;可以每周写一封信,后来每周写两封信,直到州政府给了回应,资助他建立起图书馆;可以穿越长达五百米的.恶臭肮脏的.下水道,逃离肖申克。这样的.毅力不只是可敬可佩,简直是可怖。
我没有毅力。我只会被时间消磨成一堆灰,一堆沙,而安迪却被琢磨成了钻石。他让我激动,是因为他身上的.“理性”和“毅力”是我所没有的.。
我推想安迪从哪一天开始生起了挖洞逃生的.念头。也许是他刻下名字的.那一刻,他发现石墙的.质地松动,可能使他成功,于是他开始奋斗。但我想,这个念头一定在那之前就有,一定是这种想要摆脱困境的.念头,与他百折不挠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出色的.银行家。而后,使他成为一个出色的.逃犯。接着,在电影结束之后,他必将成为一个出色的.开拓者。
瑞德说,你不是罪犯,也许,不是个好丈夫。安迪却不这么认为,他痛心疾首,认为是他的.性格害了他的.妻子。他很爱她,但是不善于表达,她说他就像一本阖上的.书,永远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其实从电影一开始,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安迪的.妻子会红杏出墙。当然,他很出色,他不只是有才华,还有一种奇妙的.人格魅力。但是这不是爱情的.基础,起码,他的.妻子并不因此而爱他。
有人说这是部“男人必看”的.电影,我想除了因为这部电影宣扬了理性、希望、奋斗之外,还因为其中有一种男人之间的.友情。安迪的.魅力没有吸引到他的.妻子,却深深吸引了他身边的.囚犯兄弟,特别是瑞德。
瑞德是个老大哥般的.人物,慷慨任侠,老成世故,颇有头脑。他在监狱里法力无边,若不是最初他帮助安迪搞到了许多工具,安迪也无法完成越狱的.奇迹。
安迪心中明白“体制化”对瑞德的.影响,他们曾在一次谈话中提到希望,于是引出了这部电影最经典的.两句台词:“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要么赶着去生活,要么赶着去死。”然而在监狱里生活了三十年的.瑞德,怎么可能仅仅被这两句话而挽救呢?他可能会走Brook的.老路。
于是安迪为瑞德安排了一件事,或者说,为他打造了一个梦想。当瑞德从绝望和恐惧中走出来,走向那棵巨大的.橡树,走向碧海蓝天的.时候,我彻底被安迪折服了。他用智慧拯救了他自己,又用智慧拯救了他的.朋友。说得好听点,他给了瑞德一个叫做“希望”的.东西,通俗点说,他让瑞德有点事情做做,让他“赶着去生活”。要做到这点,光有美好的.愿望和深厚的.友情是不够的.,还有智慧,对人性的.洞察。
安迪的.这一招,非常像程灵素,她也是以她的.感情与智慧,救了胡斐的.命,最关键是,给了他活下去的.理由。不能怪胡斐不爱她,就好像不能怪安迪的.妻子不爱她一样,他们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也许只有站在朋友的.立场才能够欣赏。许多男读者爱程灵素,应该也只是把她引为一位异性知己吧。
Andy Dufresne,他的.智慧战胜了漏洞百出的.制度;他的.理性战胜了野蛮狂暴的.本能;他的.意志战胜了冷酷无情的.时间;他战胜了肖申克的.石墙;他战胜了他自己;他战胜了一切。
5.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篇五
—灵魂的超越 心灵的救赎
在《文明而未开化的读者》中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在最为困窘的情况下,依然有一条打开着的通向灵魂的通道,这个条通道也许并不容易找到„„,然而它始终在那儿,我们的义务是使它保持畅通,从而进入我们灵魂的最深处,在那里我们可以获得更高的意识,正是那种意识使我们做出最后的审判,并且把一切都安排好。正如影片在安迪刚进入肖申克看突兀的高墙时,谁都不清楚,命运早为他写好了结局。
环顾当今电影节所呈现的氛围,要么极度追求奢华的明星阵容,要么过分强调用高科技来打造的大手笔场景,或者以离奇曲折的情节取胜,或者是极尽无厘头的搞笑幽默。电影的构造大多数以此为表现范畴,而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影片,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更多的投资,更没有众多明星的加入,然而却将影片所要变现的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震撼了每一位观众的心。这不是一部艺术性商业片,没有奢侈的票房收入,没有玄变的色彩,没有多少场景的男女角色搭配,没有重要的商业卖点——时尚,没有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忙碌追赶世界潮流的身影,有的只是在丑陋的现实面前,各位囚徒因为精神空虚而烦恼,为没有实现的远大理想而不安,整日在广场上坐着看头顶天空的失去信仰的眼神,面对狱警的棒槌表面上没有而心理上却存在歇斯底里的恐惧,同性恋者的变态折磨,典狱长人面兽心的嘴脸,一次次遭到驳回的REJECTEDE印章,一系列的一系列导致他们已经失去了探寻生命能够继续存在的理由。这些都是监狱生活的常规,进入了肖申克借用典狱长诺顿的一句话: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长此以往,悲剧就产生了,孤寂的是心灵,创痛的是灵魂。人们习惯了这种不自由,习惯了这种被体制化的生活,布鲁斯就是这种被完全体制化的牺牲者,以至于在年老体衰出狱之后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甚至想通过再次杀人来让别人再次把他送回“家” „„。而瑞德则是被半体制化的典型,在遇到安迪之前他对“自由”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憧憬,游离于现实和儿时的梦想之间,而更多的则是做了现实的傀儡。
肖申克不是一个人名 而是一个被完全紧闭的囚笼 该影片,实际上不是主演本人安迪?德佛瑞恩本身的救赎,而是对于整个被囚禁在肖申克监狱的所有人的救赎。有位导演曾说过:“含蓄是艺术美学上最好的享受。”而安迪在肖申克监狱的出现就是将这种含蓄的艺术美升华到了极致的境界。该影片中这种含蓄的美感主要来自安迪的性格表现,他选择孤独,用孤独来掩盖着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用孤独沉思来捍卫他的尊严和追求,探索新的生活方式。他的一切都是矜持的:或是因为帮狱警逃税成功让他的同伴享受了每人三瓶啤酒的优厚待遇后的浅浅的奇怪的微笑;或是长达六年向州立政府写信,申请图书馆补贴,最终因为他的坚持而获得丰厚回报而脸上露出的那份恬淡与超脱;或是冒着被禁闭的危险,面对典狱长的威胁,在办公室里边放意大利歌剧的的那份潇洒与自然体现。无不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大银行家骨子里的那种沉稳与心机。这就是所谓的“含蓄美”但这种含蓄并不仅仅是虚设,它有一种爆发力,这是一个“自我”与“超我”的问题。而这种“自我”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的建立来体现的。图书和音乐两者都是一个人精神和灵魂可以栖息的地方,即使在肖申克如此变态的环境之下,也不忘让狱友们陶冶情操,去学习探索的人更是值得让人敬佩。他让为数不少的人在监狱里边获得了高中毕业证,让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成为全缅因州的最顶尖图书馆,让监狱里的人们开始对完全不自由与状态下的生活开始有了内心的憧憬与期待。“超我”则从一把鹤嘴锤说起,在瑞德开来如果想借助鹤嘴锤企图越狱最少需要六百年的时间,而安迪却突破了这种常规,用了不到二十年时间为自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影片赋予这个沉闷型的人以厚积薄发,无坚不摧的雄浑气势。大家都生活在理性世界,没有人对希望这个词汇能再次存在敏感而他则是融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这样一个大人物,他的那些在常人眼里不正常的言
行举止,比起甚至是活在自由世界的我们这些人的理性言行更加可爱。因此,几十年如一日,一批又一批囚犯被带进肖申克这个无底洞,而只有安迪——这个沉默寡言得人将自己对于自由的那份追逐付诸了实践,最终得以解脱。
影片在表现手法上尽量做到了朴实单纯,用黑白搭调来展示牢狱生活,依靠人物和环境更多的发掘故事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而不追求形式上简单化得创新,导演更多的运用全景和大全景的镜头,是人物和背景始终能够融合在一起,来衬托对于自由还存在向往的那种清纯质朴,进而反衬牢狱生活的黑暗,导演把影片拍得很“艺术”,有幽默也有伤感,其都来自于乏味生活下最本质的细节,体现出当时生活下的那种质感,在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美国,正处于存在隔阂与碰撞的时期,新旧交替也不是就可以简单的推倒重来,他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而在影片中反映出的就是安迪的魅力所在,而那把鹤嘴锤,那条通道,以及作为掩饰的性感美女海报在影片中则有着外延,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更是为安迪所举行的一场“新生”盛宴。知识分子最终还是要融入世界的,充实做人的本质,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赢得人生的尊严,重塑形象,救赎心灵。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反映五六十年代美国司法黑幕的影片,典狱长诺顿把囚徒们当奴隶来使唤,洗黑钱,以在退休之前获取更多的私有财产,影片一开始就借助于安迪的眼睛来讲办公室里墙上的警言呈现于观众的视野,以此来为他的命运结局设置了伏笔。而电影本身的主题则是以此为背景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圆梦”的故事——即如何把生活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它是好莱坞电影制造“白日梦”的一种全新突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是对现实浪漫主义思想的一种加工处理,这里的“圆梦”不仅仅是“圆”剧中人的梦,更是“圆”那些对于梦想仍然没有彻底破灭的观众的梦。是对观众现实生活的理想化,言观众之所欲,进而又突破了这个层次,使观众产生共鸣,因此该电影无论是从艺术水平还是电影产业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六
----观《肖生克的救赎》有感 对于这部已经放映了近二十年的经典影片最近才观看到真是遗憾万分,这部影片对我的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自己明明已经二十三岁了,却深感阅历浅薄,对于人生的意义也仅仅才开始慢慢探索,或许也是因为才开始觉得生命宝贵,方才去找一些这类的电影增长见识,下面是我的几点小小的感悟。
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别说高雅的“阳春白雪”无法欣赏,就是普普通通的“下里巴人”的乐趣在为生计(老婆、孩子、房贷、车贷)的奔波劳顿中也寥寥无几了。一提到情趣,大家都会以为是爱好、特长,其实不然,不要觉得只有各种乐器的证书,歌唱大赛的奖状,书法的展览才算得上情趣,普通的爱好,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便可成为自己的情趣,比如,集邮、钓鱼、养花、养鱼、下棋、健身等只有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人生情趣。看看Andy,每天白天有劳动要做,晚上有隧道要挖,还依然悠哉游哉的磨石头,有这份心态,这份情趣,才不枉此生来人间走一趟。
二、雷霆起于侧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动
中国古代有“荆轲刺秦王”,话说荆轲此去,还带了一名助手--秦舞阳,按理说肯让他和这伟大的刺客一同前去完成的这神圣任务的人物也不应该是一般人,他十三岁就曾杀人放火,胆子也不小。可是到了大秦宫殿、生死关头,却吓得魂不附体面如土色,真正的勇者,敢于在死生之地镇定自若,泰然处之。Andy在典狱长带人来翻箱倒柜检查的时候,毫不惊慌,在典狱长拿着他那本藏着鹤嘴锄的《圣经》并向他询问其中的内容时,他依旧可以对答如流,没有丝毫的慌乱,最后,当大家的目光都在那幅藏着他惊天秘密的海报时,他依旧没有透露出一丝一毫的慌乱,足见他的胆识与理智。这一点,是所有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所具备的。
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一群犯人在监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也许并不如意,却都积极乐观,他们已经习惯了在里面的生活,已经被体制化了。一旦把他们放出来反而会使他们失去希望,迷失在这个令他们陌生的世界里。老Brooks用生命告诉大家像他们这种被体制化的人很难再正常生活下去了,Red也遭受到了同样的痛苦,在这个时候看到了Andy的信“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才使他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希望,代表的不是一个词组,代表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代表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7.肖申克的救赎 演讲稿 篇七
一、体制下的监狱和疯人院
《飞》的绝大多数场景都来自于精神病医院, 各种各样的病人生活在其中。无论他们的行为多么异常, 他们都要服从医院护士长瑞秋的指挥, 听她的话, 受她管理。因为听从她就意味着服从医院的各种制度, 才能获得药品减轻自己的痛苦。所有的一切都是千篇一律, 病人们面对着枯燥的生活早已麻木。
在《肖》里, 监狱就是一个生动的体制化例子。像里德说的:“刚入狱的时候, 你对一切都不习惯, 到处都是烦心事, 你痛恨身边的一切;渐渐的, 你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再陌生, 反倒觉得亲切起来;多年后, 你发现自己已经与监狱结为一体了, 离开它, 反倒失去了生活的秩序。只能依靠监狱的环境而活下去, 这就是体制化。”
在改变人的过程中, 体制化发挥了令人恐惧的作用。在《肖》里, 布鲁克斯就是一个体制化的受害者, 他在监狱中生活了近50年, 早已经被监狱制度规则了自己, 一切按部就班机械式的活着。这个老人出狱后根本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 他感觉不到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彻彻底底失去了自我, 尽管有了身体的自由, 但他的精神早已被肖申克监狱扼杀。
二、主人公领导下的反抗
在《飞》里, 麦克为了避免服劳役, 被从监狱送到精神病院。他在逃跑失败时对其他病人说“至少我试过了”, 表明其不畏困难, 不断尝试, 勇于改变的决心。在渴望自由、充满力量的麦克感召下, 所有病人都发生了变化, 其中变化最大的是酋长。他原本是这个医院中“疯的最厉害的一个”, 但他受到麦克影响最深, 所以他获得的力量最多, 也恢复得最快。
在《肖》里, Andy首次面对狱警海利以及博格斯的压迫和羞辱时;为犯人们播放《费加罗的婚礼》时, 都面临着生死考验, 但他毫不惧怕。享受自由的感觉, 哪怕是一丝来自俗世的气息都使人沉醉, 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音乐唤醒了囚犯心底的东西-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或许这片刻的悠闲, 刹那的释放, 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但他获得了做人的尊严和他人的尊重。
三、权威的压制
在《飞》里, 瑞秋代表着权威, 工作时一身白色护士服, 平时就是黑色外套, 明显的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影片中, 瑞秋在病人面前总是一副不喜言笑、严肃认真的表情。面对病人, 她如一潭死水, 她不在乎管理的对象是什么, 人或者动物在她眼里只要听从领导都一样。瑞秋限定医院患者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 不允许他们随意看电视听、音乐, 只是因为她有这样的权利, 掌握着规矩的维护权。
在《肖》里, 典狱长诺顿总是带着一副金丝眼镜, 手持《圣经》, 其潜台词则是:我是这里的上帝, 服从我生存, 违背我毁灭。他利用威严和暴力的手段来维护监狱的制度。典狱长、狱警和囚犯之间的等级很明确, 任何试图越界的人都将遭到惩罚。影片发展到高潮部分, 在新犯人汤米答应出庭证明安迪是无辜的后, 诺顿害怕自己做假账的罪行暴露, 反而把安迪关进禁闭室并枪杀了汤米, 说明典狱长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所欲为。
四、自由地飞跃
《飞》的高潮部分是圣诞晚会, 麦克和病人们玩得快乐无比。而比利的死激发了麦克与酋长渴望自由的决心与勇气。在影片结尾, 酋长来到麦克的床边, 一边说着:‘我会把你带出去。’一边用枕头闷死了他。酋长杀死麦克, 意味着他彻底战胜了麦克, 这标志着建立在强大自我基础上的酋长已经具有了内心世界与外界世界进行联系的能力, 正是这种心理上的成熟, 使他能够成功地飞越了疯人院, 挣脱了内心枷锁, 开始了新生活。
在《肖》里, 安迪在认识到典狱长的暴虐和卑鄙后, 丢掉了对公平审判的幻想, 走上了自救的道路, 他利用一把藏在圣经里的岩石锤和一张挂在墙上的美女海报, 终于凿开了里德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 重新获得了自由。在倾盆大雨中, 他轻笑着拥抱久违的自由, 开始崭新的生活。
五、结语
自由, 本意就是没有束缚。现代人的束缚往往也是他们的依赖所在!所以人们最喜欢叫的口号就是“要自由, 为自由而战”。真正的自由是需要破去很多自身或外界的束缚的, 而这种束缚又往往与自身或外界有着千丝万柳的干系。只有那些敢于直面铁壁般的困难的人才能冲破固有困局, 真正享受到自由。
摘要:1975年第48届奥斯卡的5项大奖同时颁给了反映体制化对人们束缚的电影《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是1994年出版发行的一部崇尚自由的美国经典影片。前者是一个被现实社会认为是精神病患者麦克以其特殊的手段对病友进行治疗, 自己虽然成立体制下的牺牲品, 却帮助病友成功飞跃疯人院。后者是有非凡毅力的智者安迪成功完成对自己, 以及朋友的救赎, 逃脱监狱获得自由, 本文对剧中人物从“囚犯”变成自由人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从中揭示体制化给人带来的可怕力量。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飞跃疯人院》,体制化
参考文献
[1]徐丛辉, 《飞越疯人院》中的疯癫与权力[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08)
8.论《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权力运作 篇八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权力运作;理念知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 1)02-0034-04
[收稿日期] 2010-01-20
[作者简介] 仇云龙,男,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语用学。(长春 130024)
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通俗小说进入鼎盛发展时期,甜蜜野蛮小说、高科技惊险小说相继出现,女性言情小说、科学小说和恐怖小说出现强有力的回潮。在恐怖小说领域,“斯蒂芬•金现象”备受瞩目。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名字频频出现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上,他的每本著作都会有百万册以上的销售量,他获得了2003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有“美国恐怖小说大王”之称。斯蒂芬•金的惊悚小说不是在渲染恐怖,而是“审视一些为人们所关心的现实社会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描绘特定个人所承受的不寻常的压力和恐惧”[1](533)。
上述特点亦鲜明地反映在其非惊悚题材作品中。他聚焦特定人群的生存体验,揭示其普遍意义,并给人以心灵的震撼,《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1982)由施寄青等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将其称为《肖申克的救赎》,本文遵从这一译法。一书便是这样的典型。1982年,斯蒂芬•金发表了(《Different Seasons》)自称“花在上面的精神比任何一本书都多”[2](6)的中篇小说集《不同的季节》,书中按春、夏、秋、冬四季讲了四个不同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是春天的部分。这是一个关于越狱犯的故事:1948年,青年银行家安迪•杜佛尼(以下简称安迪)被控谋杀妻子及其情夫并蒙冤入狱,他在狱中结识了雷德并与其成为莫逆之交。安迪在肖申克监狱呆了27年,其间,雷德目睹了安迪被同性恋骚扰、被狱警利用的生活境况,也目睹了安迪改变生存境遇、扩大监狱图书馆、打通地道成功越狱的种种事件。动人心弦的情节引人入胜,安迪的权力运作更引人深思。为什么是安迪而不是别人进行了这样的权力运作?安迪采用了什么策略进行权力运作?安迪的权力运作所带来的结果仅仅是成功越狱吗?本文将围绕权力运作主体、权力运作方式和权力运作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尝试解答以上三个问题。
一、后工业知识精英的权力
肖申克监狱里关押了很多犯人,为什么只有安迪成功地进行了权力运作?其根本原因在于安迪是一位后工业知识精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以下简称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1973)中得出了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师等后工业技术—知识精英在社会中“掌权”的结论。贝尔所说的“掌权”不是指政治权力,而是指能够在社会相关领域施加影响,对社会个体产生作用,这是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概念下的一种关系。安迪生活在后工业时代,毕业于缅因大学商学院,入狱前在波特兰一家大银行任信托部副总裁,五短身材,金边眼镜,双手小而灵,是一位典型的后工业知识精英。身为囚犯,安迪的政治权力话语受限,但“权力关系是开放的文本,权力关系的执行来自无数地方,而不是局限于特殊领域”[3](265),故而在理论知识功能日显的时代里,安迪的后工业知识精英身份仍可助其在微观权力领域内实施权力运作,而其权力运作的过程又鲜明地显现出后工业知识精英的身份特征。
概括地说,权力场域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系统组成,因而场域里的每个个体都具备三重身份。在肖申克监狱里,安迪是囚犯、理财师,又是精神导师。囚犯身份使他居于监狱政治系统的末端,理财师和精神导师身份使他居于监狱技术—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的顶端。一人有多重角色并不矛盾,因为这些角色分属不同的领域。技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各有不同的轴心结构,各服从于不同的轴心原则”[4] (18)。在广大后工业知识精英于高墙外施展才华之时,安迪却蒙冤入狱,被套上枷锁。身体上的枷锁使其权力发挥受限,但其理论知识并未失效。“技术—经济体系的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它持续地推动成本的降低和产出的提高”[4] (19),“文化体系的轴心原则则是寻求对人生生存意义的解释和表达”[4] (20),狱吏们利益最大化的欲求和囚犯们寻求心灵归宿的需要使受教育程度较高和专业技术较强的安迪具有了理财师和精神导师的身份,在高墙内仍有权力发挥的空间。安迪等后工业知识精英在政治系统中要遭遇多种“枷锁”的束缚,他们只能“戴着枷锁跳舞”;但潜在的专业技术优势又确立了其无法动摇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他们仍可“戴着枷锁跳舞”。
二、理论知识的“规训”与浸理
权力运作(power improvisation)是指“对未曾预料的事物加以利用、并把已知材料为己所用的能力”[5](227)。通过对肖申克监狱各种“已知材料”的分析,安迪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重组了监狱的技术—经济系统,解构了狱吏与犯人之间的主、被动关系,对狱吏进行了“规训”;同时用理论知识对犯人进行浸理,使其获得了狱外生活的本领,祛除了体制化症候,重拾了生存的意义。
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的狱吏们便有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欲求”和业余的敛财、理财手段,但是他们缺乏专业经济知识和系统的逃税、洗钱手段。于是,安迪的专业技术知识便成为狱吏们急需的稀有资源。贝尔认为,“权力系统是以对稀有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为基础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谁拥有和掌握稀有资源,谁就跻身这个社会的统治阶层。”[4](80) 安迪掌握了稀有资源,也就掌握了权力运作的筹码。他凭借专业经济知识在肖申克监狱重组了技术—经济体系,对狱吏进行实质性掌控,名为替狱吏理财,实则将其收编。新的技术—经济体系成了无形的“狱中之狱”,只是在这座监狱中,肖申克的狱吏们成了“驯顺的肉体”,而安迪则成了“全景式敞视式监狱”中坐在中心欲望塔里的人。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到,现代社会是一个规训社会,而监狱是规训技术表现最为突出的场所,权力会生产出“驯顺的肉体”,边沁的“全景式敞视式监狱”则是实现规训的技术手段[5]。安迪为拜伦•哈力偷税,帮几任典狱长洗钱,同时也使他们受制于一种权力环境。于是,后工业知识精英擅长的精密计算和系统衡量成为了打开“牢门”的钥匙,狱吏不知安迪之所思,安迪却洞悉着狱吏之所为。而狱吏为了其经济收益的增加又必须配合安迪的欲望,安于“被征服 ”状态,并成为“被征服”的推动者。
安迪入狱后发现,肖申克的犯人深患体制化症候,即在监狱体系中渐渐成为了程序化的机器而不是作为主体的人。监狱本是帮助犯人“再造自我”的地方,但肖申克的狱吏们只把钱用在修围栏、筑高墙上,而不用在提高犯人生存本领和改善其精神世界上,这使犯人体制化症候加重,生存意义迷惘。犯人就如同波顿的鸽子“杰克”一样,波顿在出狱前放飞了“杰克”,但“杰克”一周后就饿死了。置身于穿梭的人流中,与社会隔绝了数十载的犯人们无法在车水马龙中找到自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宁可再次犯案重回监狱。安迪决定用理论知识重构监狱文化体系,帮助犯人打消疑虑,祛除症候。他把肖申克图书馆从一个只陈列《读者文摘》丛书和《国家地理杂志》的小房间扩充成了新英格兰地区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图书馆之于安迪就像菜园之于曼德拉一样,它是囚笼里的自由之地,是孕育希望的理想之所。置身其中,安迪宛若园丁,一批又一批地培育着知识分子。他帮助大量狱友通过高中同等学历考试并具有一技之长,使他们出狱后更易获得就业机会,可靠的就业机会促使犯人们积极面对现实境遇,持续探索生存意义。安迪的上述运作具有符号学意义,他在肖申克监狱中扮演了耶稣的角色,建立了世俗的宗教,确立了理论知识的信仰地位。安迪虽然悄然离开了肖申克,但他留下的众多信徒出狱后会成为后工业知识精英,在更广的领域里传播知识,在更多的权力场域内施加影响,彰显理论知识的时代价值。
三、信念伦理缺位、政治场域失语
安迪蒙冤入狱的事实和典狱长非法阻挠安迪出狱的恶行构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读者期待安迪越狱成功。安迪越狱的成功确实与权力运作有关,但权力运作的结果不仅是越狱成功,它产生了两个更为重要的结果:一是安迪为了“权变”需要而抛弃了信念伦理;二是安迪在技术—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中的权力运作改变不了他在政治场域的无力。
安迪帮助狱吏洗钱,还假造彼得•斯蒂芬,二者都是违法的,但为了置换“当下”利益,安迪在伦理取向上选择了责任伦理而抛弃了信念伦理。安迪的行为是马克思•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式的社会行为,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7](56)。简言之,它看重的是目的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利于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工具理性所对应的社会伦理是责任伦理,它要求行为者在选择手段时要适应现实,为避免可产生的危害采取理性“权变”。然而,在一个诸神争斗的时代里,对“当下”结果合理性的评判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这就可能造成“权变”的挪用。如果说假造彼得•斯蒂芬是安迪对误判的戏谑和反抗,那么帮狱吏洗钱则是对公众利益的僭越,这是一种典型的信念伦理缺位。安迪见惯了狱外的非法勾当,因此,他对帮狱吏洗钱不以为然。尽管如此,安迪仍然希望“在超凡入圣与无恶不作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尽力将善意放在前面”[2](37)。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他的逻辑中,利居第一,义居第二。从他苍凉的言语里,我们听得出这条中间道路令他多么疲惫不堪乃至麻木不仁。其实,安迪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在现代人中具有普遍性。工具理性的加强客观上导致了价值理性的失位;“诸神争斗”使人们面临更难的价值选择,对世界意义的迷茫导致人们在抉择时想到的是“当下立场”而非“终极立场”。在“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分离的现代社会里,安迪不顾手段合理性,只求目的合理性,成为了现代官僚机器上的齿轮。在一个盛行“价值中立”的时代里,安迪所奉行的责任伦理观无疑更加“入世”,更具实效性;但信念伦理所秉持的“出世”情怀对于完整人格的构建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对于像安迪一样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掌控微观权力场域的人来说更加重要。
安迪在监狱的技术—经济系统里成功地“规训”了狱吏,在监狱的文化系统里成功地改造了犯人的精神世界,但这些成功并未变更他在政治权力话语面前的失语状态。安迪蒙冤入狱本身就反映了他在政治体系面前的无力。安迪“谋杀”妻子及其情夫一案疑点众多,证据不足,但司法当局却认为此案铁证如山;侦办此案的检察官希望借此给自己的议员竞选造势,便极尽煽风点火之能事,导演了一场出色的法庭秀,致使陪审团最终将安迪定罪。在政治权谋面前,“安迪始终不曾抗议过由检察官提出的指控”[2](5) 。在权力运作后,安迪延续着他的政治无力,具体表现在:得机正名而竟被抹杀,成功越狱却终身藏匿。安迪的好友雷德从汤米口中获悉命案的真凶是一个叫艾乌•布拉契的抢劫犯后,安迪向当时的典狱长诺顿提出重新开庭的请求,但后者为留住安迪继续为其洗钱,故意转移了证人并把安迪关了禁 闭。在政治掌权者面前,安迪只能在被解除禁闭后继续为其洗钱。安迪买工具、运土、麻痹狱警、伪造彼得•斯蒂芬,20年如一日地经营着自己的越狱计划并最终逃到了墨西哥的一个小镇。他身体上解缚了,但身份上始终是受缚的,因为他一生都不可能再是“安迪•杜佛尼”,而只能是伪造的“彼得•斯蒂芬”。在政治权力话语面前,安迪只能隐匿,不能发声,只得通过越狱的方式免于被收编。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肖申克的救赎》具有喜剧性的结局,亦有悲剧性的缺陷,而“金笔下的主人公所具有的悲剧性缺陷是由堕落的美国社会所造成的”[8](342)。在这种社会压力下,安迪选择了“出走”。这正应了格雷格•史密斯(Greg Smith)的概括:“一旦金笔下的人物发现‘真实’的美国社会后,他们要么为堕落所吞噬,要么选择逃离,寻求精神和伦理上的自由,成为先行者。”[8](342) 出走是美国文学的一个母题,但安迪的目的地不是广阔的西部,而是异国他乡。笔者认为,这是作者的故意施为。斯蒂芬•金深受自然主义思潮影响,他对社会的揭露不只是停留在对“此在”的鞭挞,更在于对“彼在”的追寻。而一个美好“彼在”的预设正是对丑陋“此在”的讽刺。安迪心中的“彼在”是“没有记忆”的太平洋,他之所以希望忘却记忆是因为他的记忆里写满了现实的丑陋。安迪曾经对雷德说过:“管理这里的人基本上都是愚蠢残忍的怪物,其实外面那些人的手段照样残忍和野蛮,只不过他们没有那么蠢,因为外面的世界所要求的水平比这里高一点。”[2](37) 从这里足以看出,狱内狱外的差别只存在于形式上,而利欲熏心和人性泯灭则弥散于整个美国社会。安迪虽然能够从肖申克全身而退,但在诺大一个美国社会里他“无处藏身”。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小范围里的大故事,它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像过山车一样载着读者大起大落,凸显了通俗小说的消遣特性。同时,作家在人物身份的赋予、故事背景的选取、矛盾冲突的展现等方面巧着笔墨,使文本意义丰富而深邃,体现了斯蒂芬•金“寓严肃主题于文本之中的写作特点”[9](16)。权力运作是该作品的一个重大主题,后工业知识精英“戴着枷锁跳舞”的权力特点解答了“为什么安迪可以进行权力运作”,理性知识对狱吏的“规训”和对犯人的浸理回答了“安迪采用什么策略进行权力运作”,信念伦理的缺位和政治场域的失语揭示了安迪越狱成功背后的悲剧性缺陷。
参考文献:
[1]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2][美]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施寄青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3]莫伟民:《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4]王小章:《丹尼尔•贝尔:介入的观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5]Greenblatt, Stephen. 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 From More to Shakespea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6][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7][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
[8]Smith Greg. The Literary Equivalent of a Big Mac and Fries?:Academics, Moralists, and the Stephen King Phenomenon.The Midwest Quarterly,2002,43(4).
[9] Davis J. Madison. Thoughts On A New Grandmaster.World Literature Today, 81(3).
[责任编辑 梁浚]
A Study of the Power Improvisation in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Qiu Yunl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24, China)
Abstract: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 by Stephen King has been a lasting heat since its publi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condition, means and consequences of protagonist’s power improvisation and draws thre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First, protagonist’s identity as a post-industrial intellectual elite enables his power improvisation. Second, protagonist makes use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discipline wardens and waders and baptize prisoners. Third, the absence of ethic of conviction and the loss of political discourse power form the tragic defects of protagonist’s power improvisation.
9.《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 篇九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发生于1947年,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因为婚外情的妻子,喝多酒后本想杀了妻子及其情人,但是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没有这样做,但凑巧的是,他的妻子及其情人却在那一晚被杀,安迪以杀人罪被判入狱。他入狱之后的人生,是与之前十分不同的,因而其故事主要是围绕他与监狱而展开的。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有着教育意义的电影,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位大银行副总裁安迪的人生故事,由于他的妻子有婚外情,而妻子及其情人被人杀害,他被冤入狱,因此被判了无期徒刑。当他进入监狱之后,受尽了各种折磨,也因此结实了朋友瑞德,而对清白无望,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监狱长和狱警洗钱,让自己摆脱了做沉重的体力活的工作。在这同时,他也为自己和狱友赢得了许多快乐和空间。当得知自己有证据证明自己无罪时,监狱长却怕他出去之后揭发自己,而危害了证人让他此生无法走出监狱,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安迪对自己的人生做了重新调整,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生,于是他用十九年的时间,挖了一个地道,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安迪成功的越狱。这是这部影片的主要故事经过,以下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对这部影片进行赏析,以期望对安迪及这部电影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一、从监狱看体制化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监狱里,而肖申克这所监狱却是一座十分有名的监狱,他以管理的严苛而出名。这所监狱就像一个人间地狱,狱警粗暴的对待犯人,他们十分严厉且没有人性,他们是那里的君王,对犯人非打即骂,动不动就以体罚相加。在粗暴的管理与十分严厉的管教之下,犯人们逐渐丧失了个性,他们的行为也不再敢有半分乘张,监狱里的犯人见了狱警,比见了撒旦还要害怕。
作为国家的暴力机构,狱警作为监狱的管理者,他们却不能正确的使用国家赋予他们的权利,而是以戏弄犯人为乐,以鞭打“不听话者”来在犯人中树立威信,这是作者对黑暗的国家监狱的描写。由于监狱的管教十分严格,犯人在这之前的气焰全部都被扼杀了,他们的眼神中不再有光彩,生活也变得像机械一样毫无波澜;典狱长要求每一个犯人都要读《圣经》,他们希望犯人能够信仰上帝,但是他们却十分残酷的对待犯人,不管犯人的死活,甚至当安迪无罪的真相就要大白时,监狱长却杀死了证人,安迪出狱后暴露自己的罪行,想让安迪在监狱里呆一辈子,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肖申克监狱的气息是沉闷、死板、阴暗、无情的,同时也是肮脏与丑陋的。
在这部电影中,肖申克的监狱是黑暗的象征,同时他也是体制化的象征。其实黑暗本身并不可怕,因为黑暗早晚有一天会过去;可怕的是人走出黑暗之后,再也无法适应光明,大部分犯人在黑暗的监狱里变成了一个样子,他们没有个性,所有人都是听令于监狱,狱警说东他们不敢往西,就算是狱警错了,他们也丝毫没有力量去反抗,时间久了,他们就不会反抗了,因为那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图书馆的管理员布鲁斯就是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布鲁斯在监狱的图书馆里工作了50年,就在他年老之时,他却收到了一假释令,如果是别人,看到这张假释令一定会高兴的不得了,但是当老布鲁斯看到这张纸时,却一脸茫然:他己经习惯了监狱里的生活与节奏,对于外面世界的不可预测性十分恐惧,看着老布鲁斯一脸的不知所措,不禁让我们有所感发,是什么让布鲁斯会如此惧怕出去?是长期的监狱管制,让老布鲁期己经丧失了个性的风采,他从不去想如何改变,只想日复一日的生存下去,他是监狱体制化下的产物。布鲁斯无法从自己扮演了多年的角色中抽身出来,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看着外面变化的他以不认识的世界,他是如此想回到那个阴冷潮湿、没有自由的监狱,因为只有在那里,他的生活才是有“节奏”的,在布鲁斯眼中,监狱比外面的世界更让他觉得安全。
就像文中的说的那样“这些围墙很有意思,刚开始你很讨厌他们,然后开始慢慢习惯,最终你将发现你己经离不开它们”这就是体制化,也是布鲁斯所依赖的体制化。
对于老布鲁斯的故事,我们对于体制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当生活与社会的体制化袭来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人习惯了忍受,枯躁乏味的生活、千篇一律的节奏,他们己经没有反抗的意识,是在享受那种简单的机械运动。正如现在社会上的大学生一样,很大学生从进入社会开始,就不喜欢那种朝九晚五的生活,他们想有激情有理想的活着,对于工作后的生活十分不能忍受。但是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麻木,他们虽然讨厌这种单调的生活,但是却无法离开它,这就是一种体制化的思想己经侵蚀他,让每一个想要年轻人,最终都变成了一个模样。
二、从安迪看自我救赎
安迪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中心人物,他与他的狱友不同,他没有被监狱的体制化所同化,也没有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放弃自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在自己人生救赎的路上走向了希望。
安迪最终是通过隧道逃出监狱的,但是当他刚刚来到监狱的时候,并没有想越狱。他向瑞德买锤子是用来刻石头用的,但当他在墙上刻字母A时,他却意外的发现,这里是可以用锤子挖开的,但此时,他也并没有想要越狱。导致他想越狱真正的起因是,当他得知了自己有机会证明自己无罪时,监狱长由于长期让安迪洗黑钱,怕他出了监狱之后揭发他,而是将他关了两个月,在此其间,杀了证人。当这件事发生了之后,安迪意识到自己通过正常途径出去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于是他起了逃越的想法。
他先后用了十九年的时间来挖掘隧道,这十九年期间,他也并没有闲暇下来,他也为监狱的狱友们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他帮助一个狱警拿到了国家所给的补偿款,安迪要求要让每一个在烈日下干活的狱友每人有三瓶啤酒可以喝,当看到狱友们满足的表情,在阳光下是那么和谐,安迪觉得自己一下子有了幸福,当他看到自己可以帮助朋友们做哪怕是一丁点的事情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无比快乐的,这也许就是在替那些狱友“救赎”,让他们能够有片刻的幸福;此外,当他在图书馆工作的时候,他让很多人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活法,他甚至以此为乐,就算字不认识,他也会从头教起,他想让身边的人都能够努力的去生活;此外还有,他在替狱长洗钱期间,为了让监狱里不再死一样的沉寂,在偷偷在广播里放了“费加罗的婚礼”这首曲子,安迪不顾监狱长和狱警的怒骂,直到门被撞开,他才结束了音乐„„他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安迪之所以这样做,都是在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救赎,他把帮助身边的人,让每一个狱友都能够像正常的人一样活下去,这是他活着的意义,也是在自我救赎道路上的重要过程。
安迪是一个有着顽强性格的人物,当他在图书馆工作的时候,他恳请当地的政府为他们的图书馆进行捐款的捐书,以让监狱的人们有更为宽阔的学习视野,他每天都给政府写信,他这样一直坚持了六年,政府为了摆脱安迪这个“负担”,最后终于答应给监狱捐书和钱,他的理想实现了,正是由于他的这一执着,犯人们的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样枯躁无味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安迪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情,他都会执着的去努力,而不放弃。在自我救赎的道路上,安迪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安迪是一个伟大的救赎者,在自己救赎的道路上,他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别人,他身上有很多的优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他积极乐观,不敢服输,在艰难的困境中也能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他象征着自由与希望,在他越狱时,要最后穿越500码的下水道,那里肮脏的气味,让他无法忍受,但是为了活下来,为了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他坚强的爬了出去,让外面世界的大雨将他的过去冲刷干净,此刻的他,是他自我救赎道路上的终结,他人生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①《电影赏析》,姜敏,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会,2004 ②《导演分析》黄忠军,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 ③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王霜凌,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0.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十
讲的是一位因冤案入狱的年轻银行家在牢中如何追寻自由的故事。
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影片可能都有不同的感受。对于目前无力改变现状的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最深的感受就是:才华、毅力两样,是任何人在任何境况下得到自由的最佳通途。
片中的年轻银行家,凭着对银行财务知识的精通,在狱中,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生命的安全、些许的自由,更为狱友争取到了物质、精神上的利益。也正因为对财务的精通,也使得男主角最后彻底击败残暴、阴险的狱长,并且使自己获得物质上的自由。
11.肖申克的救赎 演讲稿 篇十一
一、《肖申克的救赎》与《绿里奇迹》的叙事策略
史蒂芬·金在构建《肖申克的救赎》与《绿里奇迹》情节时都是围绕“罪”与“罚”这一道德与伦理问题展开叙事的。在刑事法庭上,审判主人公的法律叙事属于伪命题,因为一切故事本不该发生——无论是主人公安迪还是主人公柯菲,二人从法律角度看都属于被诬陷者,没有实质的对法律的亵渎和对他人生命权的蔑视。然而,在命运审判的法庭上,《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地看到了人生的天平偏向了公平与正义,通过自己的努力重获自由;但《绿里奇迹》的主人公柯菲却远没有那么幸运,万念俱灰的他最终主动选择了一条死亡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采取线性的模式叙事,以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情节。主人公安迪因为所谓的杀妻案锒铛入狱,在狱中逐渐结识了狱友瑞德,随后的叙事大都以瑞德——这一旁观者的口吻进行梳理与贯通。在情节衔接处,《肖申克的救赎》采取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策略,凡果必有因,循因致果,减少了情节的跳跃性和突兀性。主人公安迪从刚入狱时被同性恋者“姐妹花“欺凌,到修屋顶时因为帮狱警海利逃税而为一众狱友赢得一箱啤酒,再到私下里帮助典狱长诺顿洗白肖申克监狱蝇营狗苟的账目,最后成功脱逃,重见天日,瑞德带领观众亲眼目睹了这个落魄银行家一步步走向新生之路,最后给人的感觉是整个事件既乃惊天之举,也在情理之中。《绿里奇迹》则利用了交织式的叙事结构,采用倒叙的方式展开公示情节。整部小说以绿里为第一主线,小老鼠叮当先生为第二主线,叙事视角与《肖申克的救赎》的如出一辙,“第三人”保罗充当了瑞德的角色,成为了全部人物和矛盾冲突的叙述者,将黑人罪犯柯菲身陷囹圄、展现超能力与无奈死去等故事情节贯穿为整体,其中有关主人公柯菲的超自然能力的构思与叙述是该小说一大特色,充分展现了史蒂芬·金的“魔幻现实主义笔法”。
作为监狱题材的姊妹篇,《肖申克的救赎》和《绿里奇迹》两部电影中描写了多处惊悚画面,使方寸之间的监狱成了最主要的故事场景,全方位展现了幽冥阴森的监狱生活。史蒂芬·金有恐怖小说之王的美誉,他在作品中一直致力于自己的黑暗叙事。客观地说,《肖申克的救赎》里杂糅了多重意象,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励志作品,小说中既有高墙、电网、警棍、镣铐、性虐、殴打、杀戮等黑暗元素,也有阳光、啤酒、图书馆、音乐和海滩等积极和欢快元素。相形之下,《绿里奇迹》的叙事语调则不再明快,故事场景全部聚焦在了压抑逼仄的E号楼的六间死囚牢房,“门很小,走过去时得低下头,而柯菲就得用坐姿钻过去”。柯菲唯一一次离开监狱的机会是趁着夜色去给监狱长妻子梅琳达治病,走出牢狱的他在黑暗中抓到了一片枯叶,犹如落水者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珍惜,把叶片揉碎后放在自己的鼻子下嗅着自然和自由的气味,可就在匆匆治愈梅琳达后,柯菲又重返人间炼狱,坦然面对黑暗囚牢中的一切人和事以及电椅极刑,这些阴郁、沉重的故事结构为整部影片的悲情基调埋下了伏笔和佐证。
二、《肖申克的救赎》与《绿里奇迹》的人物形象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离不开主题。在处理主人公和主题关系时,史蒂芬·金主要采取了间接迂回的人物塑造手法,还主动权给读者,鲜有苍白冗赘的直陈论述。在《肖申克的救赎》与《绿里奇迹》这两部影片里,最大的矛盾冲突对立体直指西方的人性与体制。在所谓的法不容情的司法体制下,“身犯重罪”安迪和柯菲在不知内情的人眼里貌似得到了法律的公正审判,但案情的事实却让两个主人公博得了观众深深的同情。史蒂芬·金擅长“以事说人”,通过娓娓道来的接续事件把中心人物安迪和柯菲共同置身于“一错再错”的连环故事中,无论是言说安迪的不屈抗争,还是描写柯菲的无言屈从,都容易在读者内心中引发情感共鸣,使他们在精心搭构的叙事中将自己和主人公的命运联系起来,回忆起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经历,是该像安迪一样忍辱负重、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是应该像柯菲一样逆来顺受、听任命运的捉弄……世间的每个生存个体都是小说主人公在现实中的隐喻幻化,迥异的故事结构和结局则对应了你、我、他在不同状态和时期的内心体验。其实,史蒂芬·金的这些悲情故事或是自己早年穷苦生活体验的写照,睿智勇敢的安迪和善良愚笨的科菲分别代表了作者当时的心智发展历程,总体而言是乐观、积极、博爱和仁厚的。
同时,两部电影中的反面人物也具有鲜明特色,主要是通过对比手法得以实现的。《肖申克的救赎》中塑造了典型的大恶人物形象——狱警海利、典狱长沃顿,与肖申克监狱的一众囚徒形成了对照:体制内的掌权者或滥用权力,或中饱私囊,而失权者则爱憎分明,明辨是非。《绿里奇迹》的掌权者保罗的善良颠覆了《肖申克的救赎》中飞扬跋扈的狱警形象,对立体还原为最根本的矛盾冲突——体制与人性,是前者的混沌和冷酷彰显了后者的正义与温度。唯一的反面掌权者狱警珀西也只是一个小恶人物,仗势欺人、色厉内荏,俨然是一个生活在体制和权力荫护下的软体寄生虫,与失权者柯菲的魁伟高大、刚直不阿形成了巨大反差,最后落得惨死于柯菲超能力的下场,警醒世人还须扬善弃恶。
值得一提的是,史蒂芬·金在两部作品里都设置了动物角色,即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的小鸟Jack和《绿里奇迹》中德拉克的老鼠Jingle,这些“非人”形象对于揭示主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依靠喂食小鸟打发监狱里百无聊赖的时光,而殊不知自己也何尝不是身在牢笼,直到监狱外的生活给了这个垂暮之年的老人死亡的勇气。或是在老死狱中,或是老死狱外,老布的悲剧是很多有过牢狱生活经历的人的一个缩影,折射了救赎体制的弊端。小老鼠Jingle作为全文主线,在《绿里奇迹》中的戏份比小鸟Jack重了许多,拼接起来的故事情节更像是一则道德寓言故事。浓墨重彩之下的小老鼠像一块“试心石”——每个人不同反应都映射出内心的性格和本质:保罗、伯鲁托、迪恩和其他狱卒对老鼠都只是充满了好奇,只有恶人佩西一个人歇斯底里地想把老鼠置之死地而后快。为了保护德拉克那份纯真的快乐和梦想,伯鲁托甚至还编造了老鼠村等故事,只为让德拉克能够放下后顾之忧安心上路,而卑劣的佩西则在给德拉克行刑时揭穿了谎言,希望的幻灭让坐在电椅上的德拉克痛哭失声,电刑的肉体痛苦上又叠加了希望落空的心理痛苦,最后终于在折磨中死去。可见,史蒂芬·金借老布和德拉克之口突出戏剧冲突,故事中穿插安排的动物形象既合情合理,又生动活泼,为展开故事情节起到了很好的助推效果。
三、《肖申克的救赎》与《绿里奇迹》的主题
两部作品都以宗教隐喻谋篇布局,利用耶稣受难将安迪的牢狱之灾和安迪的舍生取义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联系和类比。《肖申克的救赎》里暗无天日的监狱、《绿里奇迹》中阴气逼人的电椅,都宛若钉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拷问着世间的善恶真伪。
西方基督教义笃信人性本恶,犯下原罪则预示着要不可避免地遭受上帝诅咒与惩罚。尽管安迪和柯菲杀人的法理事实不存在,但有关原罪和救赎的因果思维和逻辑一直存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人类的贪婪、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在狱警和典狱长身上都找到了滋生的温床,无罪的安迪却在高墙内苦熬了十几年的救赎岁月,这种救赎是对法、理莫大的讽刺,直到安迪逃出监狱之前,完全颠覆了人们内心和信仰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正义观念。《绿里奇迹》展现的也是一种畸形救赎,史蒂芬·金在此勾勒出的主人公柯菲与前部小说中的安迪有着相同的命运,都是代人受过,最后即使被赠与了重获自由的权利,柯菲仍然选择留下来,坐上电椅,虽然他将超能力转给保罗,种下了希望延续的种子,但又能确定保罗不会像柯菲一样失望,在痼疾重重的体制下主动选择终结希望,将奇迹一个一个扼杀。
然而,死亡与重生是时光和世事中的轮回,犹如耶稣的受难与复活,绝望和希望也会在生命的不同状态中循环往复。史蒂芬·金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反面人物身上积聚了几乎所有为基督教义所不耻的品质,烘托了主人公在最落魄时期也不失的气节和人性光辉。安迪用伪装的罚来救赎虚无的罪,从初进监狱时的绝望,到精心谋划越狱的展望,再到潜逃之后对监狱的回望以及对光明自由之旅的眺望都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种信念:心若在,梦就在,命运在自己手中,可以好好把握。《绿里奇迹》虽然充满了悲剧色彩,但是小说结尾也暗示了希望永生,同时,史蒂芬·金选择“绿里”作为小说题目和第一主线,无形中也在传达着生命延续的信念。痛苦的人间炼狱生活没有阻止救世主怜悯众生的使命,柯菲尽其所能地治愈了保罗、梅琳达和小老鼠Jingle,他坚信杀恶人即是扬善,于是使得珀西和比利小子等恶人纷纷殒命,又将超自然能力传给老鼠与保罗,以盼浴火重生。可以说,史蒂芬·金在《绿里奇迹》中安排主人公柯菲选择了一种不同于安迪的越狱方式,此时精神已经完全超越了肉体,是柯菲的博爱和仁厚最后冲出了牢笼并踏上了自由的旅程。
12.肖申克的救赎 演讲稿 篇十二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情节颇为简单,讲述一个银行家安迪被诬陷入狱以后,和监狱里的小贩瑞德成了好友,他最终越狱成功,并将贪污、残暴的监狱长送上了审判席。《肖申克的救赎》并非是展示如何精巧越狱的作品,所有的越狱情节都是在结尾部分用倒叙的形式一鼓作气地将所有之前的铺垫细节串起。
一、知觉代码与剧情
所谓知觉代码是作为一种基本的知觉产物,它又是电影中最为常见的和最基本的一种代码,同时也是物质元素。物理学中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是物种发出的光射入眼睛所形成的。与我们平时所知的“所见即所得”包涵的意义并不相同。阿恩海姆认为:“一个物体的形状,从来就不是这个物体落在眼睛上的形状决定的。”[1]有学者指出,当我们站在远处,看一匹斑马,虽然看不清楚斑马的确切形态与其他形态特征,但是只要我们观察记录它的两个特点:黑白相间的条纹和四条腿就足够了。因此,知觉代码不光是物质世界的反应,还包涵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信息。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知觉代码的运用十分丰富。首先电影的开始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安迪在车中酗酒,并且手持手枪同时正在装子弹。虽然没有看到安迪杀人,但是像枪这样的物质会给观众产生一定的意识,那就是主人公要杀人,杀人就会犯罪。
当影片展现到后来,不难发现瑞德是一个在监狱很有能力的人物,可以给狱友弄到格式各样的东西,如香烟、海报还有锤子等。观影者会对瑞德产生某种依赖。其中最重要的是锤子,我们知道锤子是用来凿东西的。安迪向瑞德要锤子,因为他要雕刻石头来打磨监狱中的无聊时光。但是我们认为锤子不仅用来雕刻石头,同时也可以凿墙壁。这时锤子作为一种知觉代码,为我们提供信息,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
当安迪从禁闭中出来后对瑞德说,他要从监狱出去就会从海边偷渡出国,修葺一条租来的船,在海边度过余生并且让瑞德记住一个地名。这时,常年生活在监狱的瑞德很难理解主人公的言外之意,只是感觉安迪今天有些特别。但是作为观众,我们从这些话语中可以体会到安迪的言外之意那就是他要越狱。这就是语言作为一种知觉代码给我们传递的信息。
二、色调代码与剧情
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家发现对不同的颜色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感受。例如紫色让人感觉神秘和高贵;绿色给人一种希望、和平、宁静、清新的感觉;红色代表激情和温暖。这就是所谓的心理联想,它不是无故产生的。科学家发现,不同的颜色射入人的眼睛时,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2]例如心理学家弗艾雷研究发现,彩色光射入人眼时,肌肉会出现收缩现象同时加快血液循环;那么波长越长越明显,波长越短这种现象越不明显。总而言之,长波长的色彩能引起扩张反应;反之收缩反应是由短波长光引起。也即人对色彩反应的是被动的刺激做出的反应。[2]
当这种对色彩的理解运用到电影中时,它不仅可以反应电影的基调还可以积极的推动电影叙事的进行。正如热拉尔·贝东在《电影美学》中分析的那样:“色彩可以向我们展示仁慈情感和印象,可以作用于我们的思想和精神;因此它可以用来推动剧情的发展,直接参与观众的心理氛围的形成。因此电影的色彩具有异常奇妙的心理暗示与叙事价值。[3]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开始部分,以安迪在车中的场景为例,这时画面偏红色并略带黑色,让观众感觉主人公此时有一种压抑和难以抑制的激动的冲动,加之手中的枪,就不难推断出安迪要做什么。
当安迪刚入狱时,一排犯人站在一个黑色的空间中听典狱长训话。此时的黑色让观众产生一种表示凄惨、悲伤、忧愁的感受,这一色彩不就正反应了当时主人公内心的想法。同时让观众推测安迪的狱中生活会十分的艰苦。
当安迪越狱时,画面中不时出现闪电划破漆黑的夜空。而此时的闪电是白色的,与夜空的黑色呈现极大反差,给观众一种压抑许久即将爆发的感觉。当安迪出狱后,画面急转而亮,光亮的衣服,鲜亮的鞋子,和红色轻快的跑车给人一种舒适和畅快感,从而有效地推动观众的观影体验和电影叙事的进行。
三、风格代码与剧情
所谓风格代码对于影片来说代表导演的叙事风格和特点,以及自己的美学理想、技术特性。从影片的开始到结束,风格代码始终贯穿其中。风格代码包括取景角度与方向、镜头运用和后期剪辑及调度场面等这些电影特有的技术。例如我们观看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心理不同。以电影《巴顿将军》为例,最后巴顿将军站在美国国旗后,这时画面中美国国旗十分巨大,而巴顿将军身影很小,众所周知巴顿将军受人敬仰,但是这样的大将军在美国国旗前又是十分的渺小因此更凸显了美国的伟大。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刚入狱时观众是以俯视的角度去观察的,这时的主人公显得十分羸弱。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们观察安迪的角度开始发生了变化,这时安迪在狱中正为典狱长洗黑钱,在狱友中有一定的地位,伴随着较多仰视的镜头的出现,使观众对安迪产生了敬意,同时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最后当安迪爬过漫长的下水道后,在河里奋力奔跑,这时都是仰视的镜头,使观众加深了对主人公的敬佩。通过角度的变换来讲述故事,也是电影叙事的一种。
四、总结
【肖申克的救赎 演讲稿】推荐阅读:
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09-02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12-29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08-21
肖申克的救赎650字心得体会10-31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有一种信念,能够给人无穷的力量11-21
肖生克的救赎阅读心得体会900字06-29
什么才是心灵的救赎人生感悟10-26
感恩的演讲稿:感恩的心演讲稿10-16
青春谱写的演讲稿 青春的演讲稿5分钟11-21
读书的乐趣的演讲稿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