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实验报告

2024-06-24

深度学习实验报告(共13篇)(共13篇)

1.深度学习实验报告 篇一

学习迁移的实验报告

作者:万永秀、李辉

主试:李书兰、喻丹露、被试:李辉、刘斅澜

记录:文小玲、万永秀、朱旭

【摘要】通过对编码记忆的实验练习来检验被试的学习迁移能力。结果:

【关键词】 正迁移、负迁移、学习、被试

【引言】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从迁移的效果来看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

和负迁移,迁移起积极作用的叫正迁移,起消极作用的叫负迁移。通过用编码记忆仪器对被试的实验可以得出被试的学习迁移能力。

一、实验目的:检验被试对编码记忆时学习迁移能力所起的作用。

二、实验器材:一台型号为的编码记忆仪、一张纸、一支笔

三、实验步骤:

(1)给被试读实验指导语,实验指导语为:

(2)被试面对仪器正坐,让被试能清楚的看见一仪器屏幕上的编码和屏幕下编码所对应的号码。

(3)被试两手放在编码按钮,在主试发出“开始”时,被试就开始调节自己所看到编码相应的号码,直到连续输入编码正确十次才停下来。否则还要继续输入。主试将被试的错误次数和实验时间记录下来。

四、实验结果: 表一:被试一测试的结果

性别(男)时间(秒)错误次数

码一(图形)1:180

码二(图形)1;120

码三(字母)1:490

表二:被试二测试的结果

性别(女)时间(秒)错误次数

码一(图形)1:380

码二(图形)1;320

码三(字母)4:083

由表一可知被试在学习码二的时候用的时间比学习

2.深度学习实验报告 篇二

李海林教授带着他一贯的严谨治学风格, 谦虚地说, 他是一位语文教师, 对实验教育的理解更多的是源于自己海外学习体验和海外研修观察;然后他递给我们一本书, 即他的最新著作《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位教育学教授的笔记》, 翻看这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 中外教育比较的痕迹贯穿了全书, 而细致的课堂记录印证了这位校长对影响教学的印象因子几乎所有的关照和思考, 自然也包括了对教学实验环境的留意。不仅如此, 李海林校长还特别向我们强调了另外三个维度:第一, 这是一所全新的国际双语学校。第二, 希望专家们能兼顾实验教学在社会教学变革大环境下学校学科发展的小气候营造。第三, 要求专家们给出的设计方案能够响应学校的办学规划。

对于第一个维度, 我们似乎比较容易理解, 因为国际双语学校并不独此一家, 既有的经典案例也不只是一两个。但当我们来到这所位于崇明县的学校时, 面对完全英式的校园建筑风格, 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这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校, 并且是一所12年一贯制的基础教育全学段寄宿制学校。因此, 无怪乎李海林校长强调“实验生态系统”了。

李海林校长这里提出的“学校学科发展的小气候”, 是建构在社会教学变革大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新常态, 这恰好对应了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和信息化教育装备处正在思考的课题:教育装备如何走出“保障”的思维定势, 借力潜在的众多现代教育技术嫁接元素, 实现“教育技术改变教育生态”的快速迭代成长需求。

为了响应李海林校长办学规划的要求, 我们系统地分析、解读了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发展规划 (2015年9月—2018年9月) , 这份规划开宗明义地确立了新纪元学校在三年内达成的目标是“践行素质教育, 培养新型人才”。规划指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关键是坚持新视野、高起点、大作为的追求, 坚持既立足实际又着眼未来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重在实效的思路。无疑, 规划的相关定义和具体目标, 包括实现的时间节点, 都成了我们为之设计的重要参照。

有一点很明确, 新纪元学校对教学实验生态的需求, 一定找不到现成 (甚或是相近) 的一体化方案提供商。我们必须量身定制, 站在全新的视角, 以教育变革参与者的身份去体悟像李海林校长这样的办学管理者具有超前意识的愿望和期待;我们为通过新纪元方案, 可能实现“教育技术改变教育生态”的共同展望而兴奋。

关于实验生态预期的整体定位

就新纪元这所特定学校而言, 实验生态的营造可以采取“5+2”的模式。“5”是5个互动维度, 分别是国际学校的教室基础实验环境与专用实验环境、学科实验与大学科成长、理科STEAM实验与人文科学实验、教师实验教学沙龙与学生实验创新沙龙, 以及创客车间与自然生态实验田。“2”是两个延伸维度, 分别是校外实验环境迭代保障和成长梯次孵化系统, 以及国际游学访学延伸系统。

1关于国际学校的教室基础实验环境与专用实验环境。李海林教授强调指出, 实验环境不是传统的纯粹实验楼风格, 而是希望实验楼的布局, 一要贴近教学区, 二要兼顾动静线的潜在影响, 三要与国际部教室做无缝包容。尤其是这第三点, 李校长要求国际部教室与实验室能做到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和一体化。鉴于此, 专家组给出的对策是将实验环境分解成多个层面, 这样既能保留现有学科教学传统实验的一席之地, 又能更多地兼容教学大实验与随时随地的小实验、演绎验证实验与检验探究实验、自主发现实验与课题项目引领实验等多个维度的关照。

2关于学科实验与大学科成长。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确立学科文化这一理念, 指导我们的学科发展, 有必要从教学文化的视角拓展教学边界, 以及与边界相邻的学科文化呼应。这应成为新实验生态不可或缺的有机脉动核心。因此, 我们在设计稿中有意识地结合了尽可能多的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之间的交叉分布, 不再人为割裂这种只存在于概念的人为分割;并且预留了学科成长沙龙的交流空间, 以方便学科教研特别是相近学科的互动和整合。

3关于理科STEAM实验与人文科学实验。这是专家组有意安排的另一个实验教学维度。与学科实验要求不同, 它更多地兼容了项目实验和课题实验的学术探究, 帮助学生 (首先是教师) 淡化学科壁垒, 在学能兼顾的交集点位上有与之匹配的实验环境和实验导引;尤其是专门辟出了人文实验的概念和方案, 就是想帮助学校实现教学产出的学术化追求, 实现边际学科融合之后更大范围内的学科渗透;同时, 也便于进一步打开实验室的有形之门, 让实验室不再是学科的辅助, 而是站到前台, 成为学科发展的发力点和学教一体化终极目标的孵化器。

4关于教师实验教学沙龙与学生实验创新沙龙。实验教学是一种远未普及的新认知, 它与关于实验的教学研究有着本质的提升, 它不再着力于现有教科书对实验环节教学手段的描述, 而是更直接地切入到教学倚重、教学演绎和教学整体的变革之中, 呈现出与传统的陈述性、总结性和概念性知识教学不一样的学教新维度探究。我们期待教师实验教学沙龙能成为学校教研、教科研的根据地, 也同样期待学生实验创新沙龙不仅能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交流场所, 更能成为学生关于学习实践的头脑风暴气场, 成为检验学生独立思维 (包括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 的见证者和呵护者, 进而成为师生平等互动、共同研讨教学变革试验与成果的策源地。

5关于创客车间与自然生态实验田。创客教育现在是一个时尚概念, 但在构建实验生态的过程中, 如何定位创客教育以一席之地, 让专家们颇费心思。首先是创客教育是否能兼容现有的学科属性。专家们给出的建议是, 完全可以考虑与已有的通用技术课程形成广义对接, 再在此基础上, 结合新纪元学校的特色定位, 与包括美术、艺术学科在内的众多学科形成有机互动。针对学校原先提出的工坊一条街的位置, 专家们进行了考察。他们考虑到创客教育的动手实践特质, 以及学校布局、学校周边环境等客观条件, 再加上工坊一条街的地理位置贴近教学区, 所以建议工坊定位为以美学为教学核心的拓展后的美术学科基地, 大力发展新美术特色, 如陶艺等;与此同时, 大家也同时把视角锁定在远离教学区和居民区的学校操场远端裙房, 利用其建筑外形颇似车库的建筑风格, 把通用技术实验室和学生的创客空间安排于此, 再配套裙房上端所独有的钟楼设计, 一个惟妙惟肖的美式车间式的教学空间将很可能成为这所国际学校的标志性结构体。再辅之以学校专门租用的紧邻农田, 一个全生态、全科综合且自然天成的试验模块就呼之欲出了。

6关于校外实验环境迭代保障和成长梯次孵化系统。在新纪元学校的特色定位过程中, 各种观点轮番亮相, 彼此争艳:有观点锁定在新崇明, 特别是毗邻的东滩湿地生态;有建议兼顾一江之隔 (处于上海大陆与崇明本岛之间) 的长兴岛造船基地;有人注意到同样与崇明另一边, 也是一江之隔的广大苏北平原 (被称之为上海的后花园) 。专家们经过走访、了解、调研之后, 排出一个优先级顺序:首先, 对接长兴造船基地, 因为这里汇集的上海最现代化的造船产业, 乃至于远洋和航母优势, 不仅契合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而且与经典的三模活动形成了校内外的实验活动响应;其次, 有机地打造出一个符合园区教育特色的学校特定园区教学社会响应基地和生源孵化, 乃至于学生、家庭、社会联动基地。

7关于国际游学访学延伸系统。这是国际学校最具活力也最能凸显办学品位的地方。专家们同意校方对国际游学的预设, 并进一步建议以访学的形式来相对凸显海外交流的学术内涵, 提升作为国际学校在办学、教学组织等方面的独到思考和策略实施;还建议学校适时推进与之配套的国际课程引进和国际课程交流工作, 在课程实验的硬件环境等方面给予倾斜。而学校地处东滩湿地这一自身优势, 又可为学校进一步扩展三模之外的第四个模型特色——航天小卫星奠定最便利的时空优势。同时, 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小卫星工程中心相结合的保留项目中的太空观察也奠定了最前沿的专业保证。在此基础上, 再有序发展与之相关的特色课程, 以便国际视野下的外延和内化同步成长。

关于实验生态设计必须兼顾的干预指征

要想让一所新建的民办学校, 能够在上海全市现有的150所民办学校中站稳脚跟, 就要建起一个经得起时代和实践考验的实验环境, 并且同步思考软硬件匹配的课程生态。《规划》指出:学校需要突破以应试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束缚, 在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上做实、做强、做亮。满足一部分家长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是其基本取向, “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是其行动纲领, 学生多元评价标准的落实是其操作点。从“为每位学生的成长提供可能性”的立场出发, 着眼于学校培养目标, 设置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适应性强、新鲜活泼的课程体系。李海林校长特别说明, “适应学生”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发展方向都是不一样的, 学校要按学生的发展可能性来教育学生, 不能用统一的模子来教育;另一方面是指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 学校永远不要“看死”学生。一所学校好不好、质量高不高, 其实质就是是否能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

设计实验生态, 必须兼顾的干预指征至少包括了以下视角:

1国际视野引领。设计国际学校的实验环境, 不仅事关技术, 还包括与之相匹配的内涵、外延的总和, 甚至还要兼顾日后加入国际教育组织、参与国际项目的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际课程和其他教育资源的接口适应,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批判思维等特色课程的项目响应。其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 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2数字化媒介支撑。这在大实验的框架内, 囊括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四个方面。其最终目的是创建以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为主体、以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为重点、以培养21世纪学习能力为宗旨的开放性学校实验格局。

3实验生态和谐。这包括实验的生态化环境调试、生活主题课程体系支撑、灵活又不失规范的管理机制、学生主体性价值发挥等四大板块。其最终目的是构建以人与自然相适应、学校与社会互动为特征的学校实验文化体系。

4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这包括以运用为核心, 精心打造信息技术环境,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阅、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等) 、学生行为规范、德育活动、教师专业发展、家校结合等方面。在课程建设、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建立全国的典范, 形成全国性经验。

5以课程发展为要义。这包括“以课程建设见长” (建设个性化的课程体系、高质量的课程开发、规范的课程实施和强大的课程资源库为基本载体) 和“以课程体系取胜” (一是指学校课程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 它回答了学校为什么需要这些课程的问题;二是指学校所有课程的结构, 即课程与课程的关系, 它回答了学校是如何将这些课程组织在一起的问题;三是指每门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 它回答了课程有什么内容的问题) 。

6STEAM课程特色倾斜。这包括以工程教育为核心, 以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 (STEM) 课程为主体, 全面推进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成立学校工程教育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设计素养和动手能力;以作品为导向, 围绕工程设计和工程制作开展工程教育;力争成为上海市中小学中系统、正规、富有成效的工程教育实验学校, 并建成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 (STEAM) 课程体系。

7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入出口预留。这包括思考实验课程运作中低结构与高结构的兼顾, 引进课程的消化与再开发施力点, 课程教研与课程成长的实验保障, 课程间内部衔接与评价指标系统的综合协调, 软性 (隐性) 指标透过实验所呈现出来的过程性观察考量, 大数据支撑下对学生个性、特质等方面的趋势性预判, 以及事关潜质发展的师生情绪化管理在实验体系中的导入和预防。

8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其基本特征是以教学为主线、以研究为有效教学的支持、以培训为有效研究的支持。其核心是对教学做专业化的提升。为了保证这种专业提升的有效性, 需要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工作, 并在研究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 利用专业化的培训克服困难。这种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保证了教学作为教师本分的基本规定性, 使研究工作和培训工作有了实际的需要和准确的指向。

9安全保障的三级维护。这既是实验生态中必须强调的维度, 又是必须严格执行的刚性指标保障。它包括了操作规范强制、管理规范强制、意外伤害预防备案等, 也把在实验设计、实验组合过程中的种种可能做出了充分的预估和防范, 同时还包括了对有机实验材质, 特别是动物性材质的实验后有尊严的处置流程。考虑到学校的实验环境有不少与教学区, 甚至是教室直接兼容和互通互用, 所以有些方面要提升, 如化学实验室要通风、通气, 废水、废液的无害化、无味化处理等。

10成长全过程监控。专家们建议, 联动心理咨询、医务保健、运动处方、身心监控等环节率先导入, 这对12年一贯制学校尤为重要 (事实上, 这在不少海外教育中, 几乎成为标配) 。建议学校能最大限度地放大实验生态资源, 为集团所辖的所有学校共享。

11 提前与国际青少年活动 (尤其是能力检验类的) 和赛事的评估平台对接。努力在设计校本课程的同时, 兼顾课程出口的对接, 使课程效益最大化。

12鼓励和保护师生在开发课程、自制教具等方面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之最直接的响应就是采购实验教具与自制实验教具互为补充, 以及与之配套的激励措施和保护。

13 探索实验管理模式的改良。鼓励学科教师兼管实验室, 把专职的实验管理员人数减少到最低水平, 且明确工作边界。强化实验器材的安全系数保障, 不使用过期的、不符合标准的实验器材。

关于新纪元学校的实验生态方案框架

按照学校规划, 预计到2018年9月, 递次实现学校设施功能到位并投入运行。因此, 专家组给出的学校实验特色发展目标响应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 鉴于学校目前尚处于基建施工的现实状态, 专家组确认优先国家课程规定实验项目的上马, 优先学校小学科拓展实验方案的落地, 优先学生自主动手创新空间的部署, 优先学校农庄等需要长期培育的个性基地依季节开垦。视学校建筑工程进度, 先行启动数字化实验项目的优化、数字化实验方案的遴选、数字化实验师资的储备和培训;待论证跨学科的数字化实验布局后, 再推进相关实验空间建设。

同时, 专家组建议学校把握几个优先原则:紧扣国际学校的定位, 做到课程建构的表里合一;先行启动基于网络的实验课程发布平台 (在共享实验课程的同时, 凝聚更多集团校内外有意愿人群共同研讨) ;及早布局学校所在区位周边课程资源, 实验课程资源乃至课程开发团队的社群化支撑;在落实学校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优先启动大课程全员师训, 形成教师共同愿景的合力;积极参与课程再开发行列, 发挥急速制学校的时间优势, 适时推进与之匹配的长、中、短线学术 (大学科综合) 访学、游学等体验式学习。

第二, 结合办学内涵解析的规划目标再思考。首先, 专家组提出了一个有点另类的匹配原则:允许国家课程内外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凸显“动”感、“开”源、“轻”量、“融”合的校园气质;努力满足每个好知者对世界的探索, 满足其好奇心、想象力, 建构由个人和团体组合而成的校园内涵。这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机会——用另一种方式变现开放精神。未来校园也成为学生选择学校的重要因素。其次, 抓住低结构表征, 且与学科伴生的引导式课程姿态。特色课程设置应致力于国家课程的学科成长, 并兼顾有坡度的课程形态。围绕轴心课程的外延响应来建构小课程辅助系统, 重在对学科动手实践、前沿应用和学习方法论进行补充。鉴于目前已有社会化课程指导平台对接, 因此, 我们将致力于高品位且国际对接的潜力课程再开发。再次, 有待论证的碰撞点:在引进成熟课程平台的基础上, 实现半社会化运作模式。重点兼顾课程首创, 目前可以孵化、中后期可以对接的设想有:1可穿戴技术体验开发专题:AR增强现实及远程教学。2对接国际青少年时尚研究, 且能得到中科院支持的太空及小卫星课程。3引进德国工业4.0思想, 凸显STEAM的工程、艺术和数学等环节, 发展以帮助学生体验驾驶技术、改进交通工程创意为表征的汽车项目课程。

3.深度学习实验报告 篇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提出,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要求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年版)基本理念中提出,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会利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从以上文献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关键词:改革、多渠道、技术智能、个性化学习策略。21世纪的学校课堂需要改革,教学目的不仅是传道、授业和解惑,使学生记忆更多的知识,而且要培养适合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策略性学习者。这些策略性学习者能够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扩展信息世界,具备计划、设计、执行与评价等信息素养和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更好地来规划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英语在我国是作为外语来学习,学生缺少真实的语言实践情境。目前教材的编写是按照主题展开,语言的复现率较低。因此,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学习是一大难点。传统课堂的词汇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诵读和造句来进行,词汇课课堂教学模式仍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教师虽然重视对词汇的听写,但对于词汇的考查方式主要以默写为主,较为单一,对学生词汇掌握的了解程度停留在数量的多少上,缺少针对性的指导。

“爆破英语”是北京师范大学安博教育发展研究院开发的网络英语课程。词汇爆破是其三大核心模块之一。开发理念融合心理学记忆原理与网络技术的成果,根据学生个体记忆特点,形成母语式、爆破式快速单词记忆。通过评测追踪、个性资源、智能记忆、迭代训练和顾问指导五个关键环节来帮助学生确定学习内容,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教师通过后台反馈信息来监督和指导学生的词汇学习。

鉴于“爆破英语”利用网络软件记忆词汇的优势,河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部分会员单位的师生进行了几个月的网络词汇学习实验。多数教师在实验中进行探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操作性的难题。现将部分实验校的实验报告予以汇总,供教学参考。◎

4.深度学习实验报告 篇四

四川省双流实验小学、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学习考察报告

樊庆红

2012年10月10日上午8时,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一行三十余人组成的考察团,来到四川省双流县实验小学参观考察。双流县实验小学毛凤鸣校长热情洋溢地接待了我们并召开了座谈会,教科室主任林琳介绍了学校的整体情况。

双流县实验小学创办于1936年,是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四川省武术特色学校、成都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双流县科研型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61个,学生近3000人,教职员工189人。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学校有一流的硬件设备。安装了校园电视系统,卫星地面接收站,建立了校园电视台,装备了现代化的语音室、微机室、图书阅览室、电子琴室、多功能室、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开发中心、有标准的塑胶运动场和足球场。

双流实验小学以“一个都不能少”为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整合发展”的育人思想和“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形成特色,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形成了 “爱国、守纪、团结、勤奋”的校风,“爱、细、严、活”的教风,“乐学、勤思、刻苦、好问”的学风。

80年代中期,实验小学在全县率先实施“理念办学”,确立了“育人为本,整合发展”的先进办学思想,走科研兴校、文化养校之路,抓住了影响师生成长的关键——非智力因素,于1988年开始,以课题形式从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入手,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专题研究。20年的坚守,学校将非智力因素研究从学生学习过程研究辐射、渗透到了学校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德育活动等领域,逐步形成了

以“情感”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文化(尊重、关心、激励);

以“需要”为导向的教师自主发展文化(主动、生动、互动);

以“兴趣”为特征的学生学习文化(想学、会学、乐学);

以“养德、砺志”为价值取向的师生活动文化(参与、养习、成长);

20年研究历程中,非智力因素教育成果曾13次获得了全国非智力因素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与专著评选一等奖;有190多篇相关的教师论文获一、二、三等奖,先后出版编辑了7本关于非智力因素教育研究的专著,课题研究成果2006年获中央教科所课题评选一等奖,丰富了国内对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成果,为国内非智力因素研究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一手材料。2004年,学校获准承办了全国非智力因素研究第四届年会,将我校非智力因素研究成果在全国广泛推广,受到来自全国心理学研究专家及代表的高度称赞。2008年,学校又结合师生发展需要,申报了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非智力因素与学生发展》,现正在研究之中。

20年的研究之路,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学校也在科研兴校,文化养校的探索之路上成就了一大批教师的发展:学校校长被中央教科所评选为全国科研型校长;有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科研型教师;有9位教师先后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25人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70多人次获县以上表彰奖励;名师团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先后选送了7位教师到校外主持工作,推动了双流教育的发展,学校也受到社会各界信任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使双流实小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在过程管理中,学校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依法治校,认真贯彻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及省、市有关规定。任何重大事件,都经行政会、教代会、全体教师会议讨论通过,充分发挥教职员工主人翁精神,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确保了依法治校的落实。建设了特有的学校文化体系,滋养着实小每一名师生,形成了“管理人本、教学智慧、生命精彩”的办学特色。其中有全国科研型校长1人,全国科研型教师2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5人,成都市、双流县各类优秀教师38人,成都市优秀班主任2人,成都市师德标兵1人,双流县名校长2人,双流县名教师4人,双流县学科带头人25人。

学校艺术教育本质是审美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做为人的生活情趣,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素质。

通过实施双语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双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引导学生初步具有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建立初步语感,感受语言美,开阔视野,了解文化差异。形成活泼开朗、大方自信的良好个性,初步形成多元、开放的思维态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模式:坚持学校教育向社会拓展,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教育观,以凸显英语课堂教学特色为基础,以双语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以提高学生双语能力,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人才为目标,深入开展双语特色教育.2012年10月10日上午8时许,双流县实验小学第三次迎来了福建省教育考察团30余人的参观考察。

此次教育考察活动由福建省三民市教师进修校的校长带队,由学科教研员、小学校长组成。

在交流环节,和从学校的基本情况说起,介绍了办学理念“一个都不能少”的提出及具体阐释,让考察团员对学校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随后,从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教师发展、课程文化、课堂教学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交流,让考察团员深刻感受到学校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渗透和诠释。

交流活动结束后,考察团的团员们来到校园进行参观:教室外墙上的学生作品展台让他们赞叹不已;全家福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一个都不能少”;课堂上的学生合作学习让他们也想参与其中„„

学校处处彰显出的人文情怀让考察团的团员们感慨万千,正如一位老师所说:“你们学校是以人为本,关注到的是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而学校处处张扬的生命之美,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理念对于学校发展至关重要!

活动结束后,福建省三民市教师进修校的校长指出,双流县实验小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校园环境优美、校长老师优秀、办学理念新颖的学校。双流县实验小学校园环境创设、学校管理文化、教师管理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教学文化中的做法值得学习!

双流县实验小学将继续以“一个都不能少”办学理念为指引,并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践行,彰显学校特色的同时,关注师生全面发展,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成都市双流县实验小学座落在双流国际机场西南之隅,是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之一。学校现有6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数3000名,教职工197人。

学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自1936年建校至今,70余年的风雨兼程,一代代实小人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终于赢得双流实小的名校地位。

新一代实小人以“一个都不能少”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一个都不能少”理念诠释:第一:必须树立全员教育观,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一个都不能少!第二:必须树立全程教育观,关注师生生命成长的全过程。在生命成长的每一个瞬间都不能抛弃任何一个人,每一个生命成长所经历的过程无论得失对个体而言都是有价值的。一个都不能少!第三:必须树立全面育人观,关注师生全面素质发展。一个都不能少!关注并研究影响学生成长的所有因素,力求这些因素的最优化。一个都不能少!第四:必须树立差异发展观,关注并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实施差异教育,实现差异发展。一个都不能少!第五:必须树立和谐发展观,无论是全员、全面还是全程以及个体差异的发展,都必须追求和谐。学校内各方面的整体和谐(理念、思想、文化、管理、教与学、师生关系、人际交往等),个体内部发展各因素的和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自我心境等)所有教育因素的和谐,一个都不能少!),建构了以“尊重差异,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异彩”的学校核心价值文化体系,确立了以“彰显实验学校特质,突出示范性形象,创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全国素质教育示范性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了“让每一位员工成为岗位上的专家,让每一个孩子如花儿般尽情绽放”的学校发展愿景,进一步凸显了四大办学特色:一是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之路,坚持教育科研特色;二是大力实施“三体艺术教育”,坚持艺术教育特色;三是积极开展“小学校大社会”德育实践体验活动,坚持德育工作特色;四是注重母语基础,强化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坚持双语教育特色。

学校有较好的硬件设施、设备。200米塑胶环形跑道,标准化的体育运动场,现代化的学生图书馆,温馨雅致的教师休息吧和教师书吧,以及具有浓郁学科特色的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网络等近30个功能教室且设施设备完善。一流的办学条件和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撑!

学校有一支优秀的名师团队。四川省优秀校长1名,语文特级教师1名,全国科研型教师5名,成都市优秀教育科研人员1名,四川省优秀教师1名,成都市学科教学带头人5名,成都市优秀班主任2名,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5名,成都市师德标兵1名,双流县名教师3名,双流县学科教学带头人25名,双流县优秀青年教师32名(含优秀教师)。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少先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科研“

九、五”、“

十、五”规划课题实验基地学校、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成都市首批义务教育示范学校、成都市校风示范校、成都市示范家长学校、成都市红领巾示范学校、成都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成都市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等各项殊荣数十个。近几年,教师撰写论文有100余篇获得全国一、二、三奖,有近200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各级刊物上。学生参加国际、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比赛有2000余人次获奖。

5.深度学习实验报告 篇五

董文泽

化工1203班

2012011090

7月15日,北京城被雨水笼罩着,我们冒着雨,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北京化工大学的实验室。虽然经过一天的参观,我们被雨水打湿,但是,我收获颇多,参观学习到的东西,为今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随班级队伍先后参观了无机楼325和化纤楼3层能源化工实验室,学习了解了一些分离技术和分析手法;还有工程楼310、302、308、317和118;参观综合楼超临界流体研究中心同样使我受益匪浅,我了解了用超临界流体来萃取的技术,使我耳目一新,多知晓了一个分离手段;然后又随班级参观了我们学校著名的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随后,班级队伍解散,我与李宏光同学进行了有目的性参观。我与李宏光同学为萌芽杯的合作伙伴,我们已经开始准备二年级的萌芽杯项目。我们准备做以小球藻为工具,富集吸收温室气体CO2,并生产生物质能源的项目。我们之前已经收集了丰富的材料,了解了小球藻的特性,并且已经有了把小球藻这个光合作用极强的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然后将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CO2通过该容器,并且经过一系列转换,生产出生物质柴油。

但是,我们只有理论上的反应过程,对于实际的工业与工艺,我们还欠缺很多。化学与化工的最大差异在于,一个是研究、总结化学变化,另一个是将已有的化学反应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从化学到化工,最大的变化是反应放大,放大后,很多理化特性都会发生质变。我们虽然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论成果,但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

由于我们这是有关环境、能源的课题,所以,我们着重参观了综合楼6层环境实验室。老师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两个人,让我们很是感动。

这个实验室的工作是将生物废料,如秸秆、菜叶和生活中的厨余垃圾变成沼气,供居民使用,如果收获良好,将沼气进行精致(出去40%的CO2,达到天然气水平),然后供汽车使用。这个思想与我们的想法基本上雷同,都是利用生物减排并且产生能源。老师有一点讲解令我受益匪浅,那就是实验室中只是反应的小试,作为反应工具的厌氧细菌最适温度在35摄氏度左右,所以在实验室中用电加热法控制温度,但是到工厂中的时候,电加热法就明显不合适了,老师的一点思想让我如醍醐灌顶,他认为将反应器产生的沼气燃烧,收集废热,为反应提供35摄氏度恒温条件。

我还问了一个让老师夸赞的问题,就是“做这个工作主要为了减少垃圾(即减排)还是主要为了生产沼气(即产生能源),老师耐心地回答道:“现在我们的工艺远远不够,能

源结构还是要以化石能源为主,这些可再生能源只是有调峰作用,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能唱主戏,并且有守恒,我们转化了20%的废物,就能得到20%的能源,这是相辅相成的,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减少垃圾量,有这个基础,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工业中燃烧产生的沼气提供热环境的做法”。

老师的思想让我对我的项目有了一个很好的展望,我们也应该把重心放在减少二氧化碳排量上,产生生物柴油是辅助作用。参观这个实验室,让我明确了我研究的重点,并提供给我一个循环使用能、热的思路,经过参观后的讨论,我们决定改进我们的反应器,将其转化成“自给自足”的生物反应器。参观这个实验室,真是让我拓宽了思路,很好的达到了目的地。

我们还着重参观了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分离工程实验室、超临界流体实验室,主要,这些现代化工前沿技术主要是为了分离提纯,我们着重参观这几个目的在于提纯的实验室(超重力法虽然并不完全是为了分离提纯,但是也可以很好地完成分离提纯工作),主要也是为了我们的生物法吸收二氧化碳。我们所要生产的仪器,主要为了吸收工厂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然而工厂中产生的气体中有S、N等元素的化合物,多数是对生物有毒的,直接将气体通入溶液,将会杀死小球藻,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反应器的使用寿命,所以我们参观实验室的脱硫等手法就要应用到我们的反应器的前部分了。这也很好的体现了化工学科富含影响因素的特点,我们做化工研究的人员,要全方位思考,尽可能多的想到影响因素,并且解决之,这同时是我本次参观实验室最大的收获之一。

参观之后,我对化学工程又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我觉得,每一个实验室几乎都是一样的,总结一下,首先,工厂就像一个暗箱,有进口、有出口,市场不管暗箱中有什么,只是要求有什么进入暗箱(即原料),又有什么出来(即产物及废物),我们所做的就是这个暗箱,我们要设计这个暗箱,目的是把原料更完全、更好地转化成我们所需的产物。要做到更完全、更好,就需要我们化学工程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不懈努力,模拟出工厂中的工艺流程,得到实验数据,再根据实验数据,进行优化处理;再进行放大实验,最终使用到工厂中去。

参观让我明确了我作为一个化学工程研究人员的职责与工作方向。具体来说,我们在办公室中,根据理论、经验,假设出一种工艺流程,这就靠我们的理论功底与想象能力,想象能力,也是从无数次的实验经验来的。然后再将这个工艺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装置中,在实验室中试验,得到宝贵的数据,这数据的目的,就是根据不断优化实验得到的一组数据的比较,来选出“最优解”,这最优解,一定是符合现实生产的一系列要求的(比如说经济、可行性等),数据也可

以反映这套装置是否符合环境标准等因素,我们可以根据数据来选择试剂的用量,或者找到各个影响因子的影响系数(通过线性关系或其他对应函数关系),从而更深层次的对实验进行优化。最重要的是,我的实验数据可以给工厂的负责人观看,从而证明自己的工艺的优越性。当然了,数据还可以让我们知道这套装置的不足,从而可以选择利用组合装置进行改进。

我们现阶段的学习研究,正是为了我们能够建立创造性能力,因为创造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不断的模仿积累来的。我们学习专业课程时,也要体会化学工程中哲学对应关系,从而运用到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去。

这次参观,我认识了很多先进的仪器,但这只是收获中很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得到了很高深的思想与化学工程研究思路,我与研究伙伴的互助更是这次参观学习的亮点。虽然有雨水相伴,我们的衣服都湿了,但是我们收获了太多太多,这次参观,必将助我在科学研究之路上的探索更加顺利,非常感谢化学工程学院老师给我们这次宝贵的机会,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我会将我的研究成果给老师看,得到更加宝贵的建议!

6.深度学习实验报告 篇六

邹城市匡庄中学 课题组

本课题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索中发展,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及观点

1、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进行的,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构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基本模式,即:创设情境、激活思维——自主探究、构建新知——汇报评价、体验成功——分层练习、拓展创新。教师通过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按照要求自主学习、课本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并标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不明白之处,在分小组合作交流中解决,通过小组内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自得出的结论,最后抽象概括、揭示本质,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是地,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体会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分层练习时,不断设置思维障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通过自学、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2、学生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增加了学生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仔细观察、实验操作、积极探究、主动思考、互动交流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分辨实质,启发思维、突破重难点,提高学习实效。同时,改变了学生以单一的书本为主要知识来源的狭窄渠道,构建出开放性课堂,使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在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里,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形成实验教师的改革意识,改变了教师行走方式。

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定教、以改促研、教研并重”的原则,实验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制作并应用各类教具、学具、课件,广泛使用多媒体,熟练地掌握了操作技能,提高了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能力。变革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改革了教师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实验教师行为的改变带动了广大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形成积极改革创新的意识,科研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不断涌现,在校内逐步培育出一支作风过硬、改革意识浓厚、钻研精神强烈的科研队伍。

4、学校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摇篮,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更广阔的平台。创新在于不断超越,进步依赖于实践和学习的互动,没有实践、没有学习活动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是学生得以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已动手制作学具、观察、构建新知、探究新知,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提高。

二、实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本实验主要采用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研讨法、课堂实验、经验筛选、归纳总结等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摸清学生实际情况,收集存在的问题。

2、比较分析法:通过互听互评活动,比较分析,相互取长补短,实现教学相长。

3、研讨法:召开专题研讨会,及时沟通信息,展示成果。

4、课堂实验:选取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获取实验数据资料,创新处理,从中发现新现象。找到新规律。

5、经验筛选:通过实验对比,来发现实验因素对不同水平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实验效果是否显著。

6、归纳总结:针对筛选的各实验阶段的初步经验,归纳总结出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的辅助教学的最佳模式。

上述方法的创新性表现为:

1、研究过程中,突破原有方法的局限性,不满足于现有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断拓展创新,归纳概括出新的理论、方法,能从新的角度、深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2、针对新问题,能改变传统思维方式(静态思维、正向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运用新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动态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分析处理新问题。

三、实验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构建新知,合作探究疑难问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综合活动的形象、生动、高效取代了传统口授的单调、抽象和低效,使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课堂结构、教学手段、学习方式、师生关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实验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加速了教师课改和科研的步伐,更新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切实提高了课堂实效。

四、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的自我评价

1、本课题的研究适应了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亟待研究的现实任务。

我们确定以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探索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能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融合在一起,将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开展分析、操作、实验、研究等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获得人类认识的丰富成果,也获得人类认识过程的思考方式和方法,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使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2、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生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课程改革与构建都在关注学生可持续性的发展,因此,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实验与研究,首先应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等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课题的实施达成了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终极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创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手段,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没有人类的自我超越,就不会有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活动更要促使学生敢于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造就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人才。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之一。开展这方面的探讨研究工作,能创设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习环境,对于突破课堂教学经验层次和传统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也是值得探讨的热点。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进行,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创新,为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学校理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摇篮。

五、成果的社会和校际影响

1、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学校全体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同时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2、课题的深入持续研究,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尤其是在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得到加强,实验为学生的发展构筑了广阔的平台。

3、通过课题研究,推动了教改科研之风,深化了校本研究,提升了教师素质,一批县级教学能手、优质课执教者涌现出来,各级各类论文发表或在评选活动中获奖,教师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参加实验的班级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2003年至2006年我校整体教学工作成绩一直保持在全市农村中学前3名。

六、实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1、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到先进的教育理念上来,要加强引导、深入学习、确实将新课程改革深入持久进行下去,将新课程改革落实实处,让先进的理念作改革的先

导。

2、教学改革中放不开学生,不能够完全把问题放给学生去解决探究,因此要立足“自主”,特别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情感态度,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积极调整“引探”策略,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达到学生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发现,在发现中成长发展的理想境界,构建出真正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3、合作交流的形式单调——单纯以小组合作交流,应扩展交流形式,可适当调整了小组成员或打破小组界限进行交流,交流的形式要多样化,探究的广度、深度应不断拓展。

4、要再次完善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地计量学生在不同学段取得的成绩、获得的进步,以便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鼓励,取得更大的成功,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成效。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授课方式,给学生较大的施展空间,而教师对教材、授课方式的把握难度由此而增加,对教法的选择呈现出多样性,教师对课堂的操作显得不系统、不连贯,理想的课堂设计与实际操作效果有些差异。

6、新的授课方式可能由于学生潜质的差异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今后应注重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避免差生更差。

7.深度学习实验报告 篇七

一、研究对象

通过理论学习研究, 结合地理新教材和研究课题, 笔者对执教的初二 (16) 、初二 (19) 班进行了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以初二 (16) 班 (共40人) 为实验班, 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以初二 (19) 班 (共46人) 为对照班, 维持现行班级集体授课制进行教学。两班教学总进度一致,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班级氛围、基础知识、成绩及授课教师等情况均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匹配较好。

二、研究方法

笔者学习合作学习理论、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并与自身教学实践探索相结合, 采取了以下两个基本研究方法:一是吸取国外合作学习的理论精华, 将合作学习进行合理移植, 探索适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流程和最佳方法;二是教学实践与探索, 即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实验, 并通过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观察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三、主要结论

(一) 合作学习的确是一项实效显著的教学策略

在一年多的地理教学实践中, 笔者结合地理学科特点, 采用班级授课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地理合作学习的教学实验。为了检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笔者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成绩对比分析, 发现合作学习在以下方面有明显效果:

1.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提高地理成绩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心理条件, 也是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地理学习兴趣的调查, 可以发现, 合作学习对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大有裨益。

通过数据对比分析, 可以清楚地看出:实验前, 实验班与对照班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成绩基本一致。实验后, 实验班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学生对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高达90%以上, 远高于传统教学, 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帮助也较传统教学大得多。从实验前后的地理成绩来看, 实验前, 对照班的合格率、优秀率和实验班基本一致;实验后, 实验班的合格率大幅度提高, 而对照班提高较少, 说明合作学习对大面积提高合格率有显著的作用。

2.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发展, 因此学生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 还体现在独立学习的能力上。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带着积极而稳定的情绪投入学习, 注意力高度集中, 勇于质疑, 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在与他人相互合作时, 虽然在观点、观点的检验及回答方面可能会产生分歧, 但解决分歧的过程也就是建构知识体系、提高推理技能、增强解决问题能力及形成更丰富的知识概念的过程。也就是说, 学生在努力证明自己原来的观点时, 可能对它产生质疑甚至放弃那些观点, 从而带来认知的改变;通过与他人的交流, 学生之间的观点得以形成、关系得以调整;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 他们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以一种新的方式提出, 从而形成强有力的联系;在讨论概念、争论观点和向他人解释概念时, 他们运用认知详述———一种能使他们形成更加详细、完整的心理知识的策略。总之, 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命令思维能力, 并有助于他们学习概念性的知识, 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 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 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但是, 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辩论,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 同时又分享他人的方法。在讨论与争辩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 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于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十分有利。

3.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人际交往, 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建立了“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格局, 在合作学习中, 为达到小组共同的目标, 小组成员之间必须进行充分地合作、交流, 互相帮助, 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学会了倾听, 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能集思广益, 开阔眼界, 启迪思维, 优势互补, 能更快、更好地达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交往, 这是竞争和个人学习所无法相比的。

4.合作学习使学生的焦虑由于如下原因得到缓解

第一, 学生们共同分享观点而不必担心受到别人的贬低和嘲笑。因为不会感到有威胁存在, 因而他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参与讨论, 共同分享思想观点。第二, 合作倾向于支持而不是竞争。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充满了关怀和关爱, 学生感受到的是真诚、公平与责任。第三, 在合作课堂上, 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结成同盟, 教师不再是学习中的权威, 而是一名指导者、促进者。此外, 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 学生在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共享他们所学到的东西时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第四, 合作学习强调, 不仅仅有一种简短正确的答案, 而是有多种答案或解决方法。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们认识到一个问题有几种答案, 自己的答案和别人的答案同样是正确的。

5.女生和性格内向者 (在传统课堂上容易被忽视的学生) 在合作课堂上变得积极、活跃

研究表明, 在追求知识学习、发展和学习有关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课程以及从事科学职业方面, 女生、性格内向者容易被忽视。对她们而言, 合作学习显示出的是一种积极的学科教学策略。其原因为:第一, 合作消除了在许多课堂上盛行的使女生、内向者感到威胁的竞争氛围。第二, 合作学习强调每一位学生的平等参与, 从而增强了女生、内向者的信心, 使其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第三, 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二) 进一步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

合作学习方式因其明确的实效性越来越被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采纳, 但在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 也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应引起重视:比如, 小组成员的广泛积极参与度;学生社交能力, 主动合作的效率;大班分组策略;合作学习过程中课堂噪声过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想做进一步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以巩固这一良好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大卫·W·约翰逊, 罗杰·T·约翰逊.合作性学习[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6.

[3]孙海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J].知识窗 (教师版) , 2011 (9) .

8.促成深度学习的深度课堂观察 篇八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课堂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或进行创造的教育理念[1]。学生应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因此,课堂观察也应随之走向课堂的深度观察,提高课堂教学的内涵与质量。

一、知识和问题的深度观察

知识和问题的深度观察是由观察单一学科问题的解决转变为观察跨学科问题的解决。浅层学习将某一部分知识看成是单一学科的、无内在联系的来接受和记忆,不能提高对信息素材的理解和长期记忆。运用表层学习方式学到的内容是散乱的、无联系的、浅表的、无意义的。运用深度学习方式学到的内容是系统的、有意义的、融合的,具有较高的学习效果与质量。

当前高中各科之间的界线较为清晰。但某些问题的解决须运用多学科知识,联系各方面的信息,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学科内,用其他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一个学科的问题,也是深度课堂观察的一项重要内容。

观察教师设计的问题质量也很重要。教师应该设计真实的学科问题,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直接面对现实社会,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如此可使知识学以致用,激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二、情感交流的深度观察

情感交流的深度观察应由观察师生单向活动转变为观察师生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面,包括课堂上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活动与对话,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活动,并加以归纳提炼。生生互动方面,包括学生相互获取同伴相关信息,积极交流讨论,提升自身素养。在各方互动中,增进彼此的感情和友谊,促进各方的人际和谐。

由观察应试的学习活动,转为观察培养人格方向的活动。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包括人的发展核心素养,因此课堂不能一味关注学生的应试训练,而忽略其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塑造。

三、学习活动的深度观察

学习活动的深度观察是由观察课堂学习活动的数量转变为观察学习活动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很多教师误以为多人合作就是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其实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有多种,例如:组内成员各自听课;各自思考与学习;组内交流互查;组员间讨论探究。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应不同的学习活动。比如,练习活动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互纠;普通类问题一般由组内两人互相交流分析来解决;延伸性及开放性问题一般由组内讨论解决;知识素材类问题可以采用全班接受性学习方式。目前很多教师课堂上采用单一的小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表面化、形式化,学习质量难以真正提高。

四、学习效果的深度观察

由观察学生分数转变为观察学生成果的质量。良好的评价方式既能评价教育目的的达成程度,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纸笔解题”为主的应试评价方式,学生只须记住并写出来即可,知识没有了来龙去脉,无法实现知识本身的真正意义,即揭示自然奥秘、规范社会行为、反思人生价值。正确的评价方式是学生学完后,可以提交某种学习成果,教师通过评价其学习成果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学习态度。例如,学生在学习有关数学和物理原理后,向教师提交桥梁设计的图纸和实物模型,教师通过评价图纸的规范性、桥梁制作的精细程度和桥梁承载的重量,来评价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效果和效率,据此评价学生认真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以及严谨的学习精神。学生如果不看重学习过程,也不能交出较高水平的成果,就无法获得较高的评价。

五、学习环境的深度观察

由观察接受式学习环境转变为观察实践性学习环境。传统教室环境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听讲和记录。但在课程基地里,学习方式精彩、丰富和多变。例如,在演讲厅、辩论厅、实验室、话剧场,无法实现传统讲授教学形式,诗词朗诵、演讲、辩论、实践操作、鲜活话剧等成为精妙的新常态课。

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方式影响较深。比如,学生进入动手实践的课程基地里,无凳子可坐,只能动手实践练习;机房教室的“围坐式”座位,学生间的交流和讨论极为容易。这些环境,使合作、探究、实践活动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六、学习状态的深度观察

学习状态的深度观察是由观察学生是否参与学习转变为观察其是否主动。一些学生表面上似乎也参与学习活动,但其表现是应付的、被动的。比如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做作业等,都在老师的再三要求或督促下进行,他们在学业上有倦怠行为。具有深度学习的学生,一般较主动、专心,多以理解、整合、批判、反思的形式学习,能积极在新情境中、在问题解决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等等。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多为积极答问、主动质疑,学习兴趣和热情高涨。

七、学习体验的深度观察

学习体验的深度观察是由观察学生接受式学习过程转变为观察学生体验式学习过程。杜威教育思想构建的“体验学习圈”,由积极体验、总结反思、抽象概括、主动应用四个环节构成。深度学习者必须在四个环节里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既要通过积极体验和抽象概括来取得经验,更要通过总结反思和实践应用来提升经验,获得对经验的深刻理解。

因此,课堂应观察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联系学生的经验,设计学生体验性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根据对经验的反复总结来提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9.深度学习实验报告 篇九

用作电厂的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实验研究

根据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对高锰酸钾用量、活性炭种类和投加量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和粉末椰壳活性炭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0.5 mg/L和15 mg/L,经实际工艺运行后,出水水质符合电厂用水的要求.

作 者:潘建娥 PAN Jiane 作者单位:射阳县环境监测站,江苏,射阳,224300刊 名:污染防治技术英文刊名: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年,卷(期):21(3)分类号:X703.5关键词:生活污水 深度处理 实验研究

10.“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学习体会 篇十

宿丑云

2018年12月13日至15日,我参加了在太原市太航大酒店隆重举办的中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研讨会。

会议的主旨是为适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适应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目标要求,推进数学课程的变革,构建体现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

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蓝舰信息科技以及太原二十七中联合主办。山西省教科院高中中心副主任薛红霞、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科室主任薛三虎、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核心编写人员赵维坤专家、晋中市教研室教研员董广庆、蓝舰信息科技总经理余海涛、太原市二十七中校长史建如出席了本次会议。另外,来自山西各地近五百名校长、教师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在白雪松老师上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课上,白老师以银行点钞的生活情景引入同底数幂的学习。何君青老师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课,却是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作为引入,通过不同的课堂设计,让大家领略同课异构的价值所在。

下午两位老师上的课题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李昕老师与许迎春老师也是以不同的教学风格,展开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有效地引领学生发现知识点薄弱处并及时得到改正巩固。江苏、山西两地的教师虽然在教学方法、授课思路上有所不同,但都充分展示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融合,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思考“深度学习”的真正涵义。赵维坤校长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老师们精彩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度评价与探讨,再次强调了构建课堂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来自江苏南京的许迎春老师还特别分享了其多年的教学经验,许老师表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老师不是单纯以灌输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需在学生解决不了情况下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赵维坤校长以“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区分,细致地为现场老师解读两种课堂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在课前、课中、课后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学习。我们教师要确实做好自己本该的角色---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在专家报告环节中,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国培专家喻平教授为大家带来“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转型”主题报告。

让我受益最多的是喻平教授用具体的四个案例解读了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怎样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培养与发展。

最后的圆桌主题论坛,把本次研讨会带到高潮,多位专家的分享及思维的碰撞,让我对如何“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必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这次学习,我有很多新的思考,归纳起来有这样几句话:

1、一堂好课,学生的情感态度是积极的,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课。

2、一堂好课,学生的关键能力与数学思维是有所提升的。

3、一堂好课,应由追求课堂容量向追求思维品质与深度转变。

4、我们教师课前应从主观判断学情向从数据、事实反馈转变。

5、我们的教学目标应从教会学生做题向教会学生思考、提问、探究转变。

11.人形兵器深度研究报告 篇十一

纵观引领各种风骚的机器人,变形金刚是具有智慧的硅基生命体,钢铁硬汉少了点人文的意思;高达叱咤风云几十载,奈何30多年过去了,有些科幻设定居然开始变成现实;《铁甲钢拳》里的拳击机器人倒是卖得一手好萌,可战斗力差了点……

当一个充满金属气质与设计感的人形兵器不容易,当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机器人更不容易。鉴于此,本刊决定做一份关于人形兵器的深度研究报告出来,尝试探讨巨型人形兵器的各种可能性。

研究课题一:钢铁气质

机甲必然是要有钢铁气质的,就好比壮男如果没有八块腹肌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一样。

初级装备:钢铁外骨骼

很好,这个很容易实现,不必动用什么机器人就可以做到。穿上《钢铁侠》里托尼为自己所设计制造的机器铠甲即可。穿上它,你立刻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便单手举起保时捷跑车。你想外出旅游,根本不用再为买不到特价机票而犯愁,来一个公主跳,转眼就能从美国飞到阿富汗,只等八戒在地上喊:钢铁侠,快收了神通吧!猴哥跟不上了!

在生物界中,外骨骼成了节肢动物门动物外壳的俗称,比如螃蟹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外骨骼不含钙,而是几丁质化合而成,以保护内部柔软的内脏,提防着任何一个想吃蟹黄的家伙。拥有外骨骼的生物都有一个特点,无论螃蟹、龙虾还是独角仙,都不会长得很大,因为“骨骼”长在外部,撑不起软糯糯的组织。所以,任何一个正常的设计师都不会考虑外骨骼的机甲,如果非得做一个外骨骼兵器出来,那一定是坦克。

不过,人类倒是从没有停止过外骨骼动力系统的开发,它的原理就是将一套具有动力的行动机械穿戴在人身体上,以协助人类完成某些行为动作。比如一套可以提供动力的辅助行动装置对于残障人士来说,如同再次新生。对于军人来说,是长距离野外行军的有力保证。外骨骼动力的开发历史已经很长了,早在1965年,美国通用电气便开发出了全球第一套动力外骨骼系统——哈迪曼。

晋级装备:遥控机器人

打架这么有“意思”的事儿如果放在未来高科技背景下,人类还好意思站在搏击场上么?一群机器人在电光火花中互掐脖子才好看!《铁甲钢拳》提供了一个看上去具有“文斗”气质的方案——遥控机器人。

《铁甲钢拳》里的那些拳击机器人,就都是靠类似于游戏机手柄一样的遥控器操控。左勾拳、右勾拳,不必费劲,扭一扭手柄就可以做到。给人的整体感觉如同你操纵的PS3的游戏手柄玩着《高达无双》一样,控制着机器人一阵乱战。比游戏稍高阶一点的是电影里那个名叫“超恶男子”的机器人,还拥有一块声控程序板,只要事先把声音指令与对应的动作一一录入,到了赛场上,对着专用话筒喊出“组合拳”,它就可以连贯无误地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了。

就遥控兵器来说,这其实是军事科技专家做梦都在想的事情,近了说无人机,远了说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鼓捣出的一个线控小坦克,专门带上炸药然后通过遥控往敌方坦克肚子底下钻,然后引爆。后来德国人发现问题了,与其近距离冒着风险遥控一个小坦克,为啥不直接操纵反坦克武器呢?好歹还有那么一丁点射程。

如果开发遥控机甲,那么必须具备这样几个东西:信号发射与接收系统、数据链、卫星中继与中央控制系统。未来武器系统必然走向无人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个猥琐的胖子远程操控炫酷的战斗机甲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地球的曲率,以及作战指挥的协同整合,后方发出的作战指令必须首先发射给轨道静止卫星,然后经过N次卫星中继之后才会发射到远方的战斗机甲上。所有的数据传输,全部共用一条数据链,那么作战指挥部的军官才能第一时间掌握每一个机甲的战斗作战位置与作战情况(怎么跟玩“星际争霸”游戏一个意思)。

高级装备:操作型机甲

前面说到了遥控机甲,但这种方式也有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干扰。如果卫星被打坏,或者黑客入侵控制系统,或者数据传输被干扰,再强大的遥控机甲也只是一堆废铁。在1979年就面世的人形机甲祖师级动画《机动战士高达》中,富野由悠季大神就想到了这一点,在他的设定中,已经走向宇宙的人类已经掌握了一种“米诺夫粒子”的黑科技,能够让所有无线数据传送失效,唯一的战斗方式就是驾驶移动兵器近身作战,高达与扎古则是移动兵器中的佼佼者。

在电影《环太平洋》中,所有机甲的操作方式和高达一样,全部是人类在驾驶室内完成,只是具体设定上有一点差别,《环太平洋》中操纵机甲更像是多蒙·卡修在《机动战士高达G世纪》中的方式——机器人的动作与驾驶员同步。唯一不同的是,多蒙·卡修的师父名叫“东方不败”,不仅传授他中国功夫,一招“石破天惊拳”更是称霸高达G世纪。对于《环太平洋》续集的编剧来说,考虑中国功夫这一元素还是很靠谱的。

《机动战士高达》中,各种机体的驾驶方式也很值得研究,大致而言分两类:一种类似于驾驶战斗机,机甲具备较低的人工智能以辅助驾驶员;另一种虽然也类似于前者,但机甲具有“精神感应骨架”,可以通过检测驾驶员的脑电波以完成战斗动作。

富野由悠季设定“精神感应骨架”,以上个世纪90年代大热的《机动战士高达·逆袭的夏亚》为例,u高达就能够实现驾驶员通过意念控制“念动浮游炮”无死角攻击敌机,这绝对属于科幻级的剧情设定。到了本世纪头一个10年,英特尔与卡梅隆大学共同设立了“环境感知实验室”,以脑科、神经科、心理学与人类行为学专家为基础,辅以人工智能技术专家与数学家,开启了机器人环境感知的步伐。

所谓环境感知,你是否希望自己通过意念控制鼠标或者控制DOTA里面的英雄?如果可以实现的话,你的“微操作”能力会不会爆表?好吧,针对残障人士设计的意念控制的鼠标与键盘已经面世了。我再告诉你,意念鼠标只是“环境感知技术”的初级阶段。

12.《深度学习》读书笔记 篇十二

1.堆砌和探究

持有旋转烤肉式认识论(灌输、堆砌知识)的父母认为,多记住一些东西是很重要的。在他们眼里,小孩尽可能高效地掌握海量的知识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父母、亲人仅单纯对孩子记住的诗歌、单词等大加赞赏,甚至给予物质奖励,而不去鼓励孩子去探究和发现更深层的知识,长此以往,小孩慢慢地开始觉得,相比于做自己喜欢的事,用语言记录并记住大量的知识片段更为重要。这样一来,小孩从小就习惯了要记住学到的东西,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却丢失了与生俱来的自主发现的能力。

我们大部分父母,都停留在对孩子灌输、堆砌知识的层面上,因为我们本身已经习惯于用“系统1”对待几乎任何事,对各种信息、知识不予思索,或被动接受,或充耳不闻,没有能力对其进行消化分析,新知识不能在我们已僵化的系统中进行动态更新。

而持有探究性认识论的探究者,针对各种各样的现象,会主动提出“为什么”,主动去发现知识,去使用知识,让它成为自己身体和系统的一部分,并和系统共同变化。探究者的培养,基本上也是从如何培养这样的认识论开始的。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持有探究性认识论的探究者,那么小孩持有同样认识论的可能性会很高。那些不关注自己的小孩,认为好的、值得期待的培养方法只有一种的父母,与那些细心观察小孩,与小孩共同成长,并思考更好的(不是最好的)途径的父母,育儿的方法自然大相径庭。

所以,父母必须做到亲自积累探究经验,品味其中的乐趣,并使之成为习惯。

2.在游戏中培养探究心

孩子会通过玩游戏,提高把物体象征化的能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游戏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关于游戏的五项原则:游戏必须是快乐的;游戏的.目的就是游戏本身,而非其他(例如,读书、练习说英语);游戏必须是参与者自发的选择;游戏必须是参与者的能动行为,而非被要求的结果;游戏是脱离现实的、演技一般的活动,小孩在游戏中假扮做某事。

大人应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常见的那种“用玩游戏的感觉来学习”,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游戏?上述五项原则满足的是小孩的需求,因此可以称为游戏。而学校和父母所认为的游戏,在小孩看来只是“自己被要求去玩”或者只是“学习的一种”。如果小孩认为,自己只是被动地接受安排,便不能称为“游戏”。

孩子能从游戏中学习到什么,取决于父母的意识。一旦父母高高在上,掌握着游戏的主动权,并产生了教育的想法,那么对于小孩来说,就不再是游戏。比如,父母像考试一样提问绘本中出现的单词的含义和故事情节,小孩就不会觉得读绘本是一件快乐的事,进而失去读书的想法。为了能够更好地答出问题,小孩不再品味书中所写的关键词及故事的寓意,而是转变成了想努力将其记住的态度。

给小孩选择玩具时,不要把小孩看到的一瞬间立刻飞奔过去的玩具作为判断的标准,而是应该考虑:小孩在玩这个玩具的过程中,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并将其象征化,展开创造的翅膀。在游戏中,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游戏方式。更重要的是,父母要能够成为懂得小孩的理解方式和快乐的方式,并与小孩的个性和各个成长阶段相适应的、有着能够和小孩一起玩耍想法的探究者。

3.自主学习

帮助小孩实现发展是大人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居高临下地把小孩拉上去,而是为小孩创造环境,稍稍给予他们一些垫脚石般的力量,让小孩攀登上去。弄清现阶段小孩的知识状况,设定一个小孩刚好可以通过努力而达到的水平。对于小孩的错误,不是否定,而是予以包容。当小孩运用错误的图式时,发现问题并创造条件,让小孩注意到自己的图式存在问题。

将小孩的发展阶段与知识的阶段相结合,创造能让小孩自主发现问题并进步的环境,设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是他们坐在教室里学不到的东西。

13.贵州电信财经类深度报告 篇十三

拥抱数据经济 金融行业变革已成趋势

从全面到精准

贵州电信布局互联网+金融

12月15日,2015云上贵州·数据资源招商推介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在贵州省政府带领、贵州电信牵头下,数据经济成为了“互联网+”的又一热词。

上海拥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交易所、上海钻石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所、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金融要素,是我国的金融中心,更是世界与中国的金融枢纽。同时,贵州作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三大通讯巨头与国内外一流名企纷纷入驻,成为我国大数据发展的引领者,更是“互联网+”的先行者。经济之都与数据之都的强强联手,注定这场推介会将成为2015年的压轴,更将成为2016年的预势。互生共荣:互联网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推动互联网布局

贵州近年来强势推动大数据,继9月北京招商引智推介会、11月深圳高交会、12月初印度招商引智会后,12月15日更是在全国金融中心——上海举行了数据招商推介会。虽然推介会目标一致,然而,黔沪会却发出了“互联网+金融”最强音,“数据经济”成为了年末热词,更得到全国金融业的重视。

据专家介绍,传统金融业热潮已去,互联网金融正严重冲击着传统金融业务。单从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客户的存贷利差收益大幅下降,国家屡次要求加大对中小型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但由于经济下行,一般中小型企业贷款业务风险变大,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是必然趋势。

传统金融不仅因困而变,也是顺势而行。2015年初,我国将“互联网+”提升至国家级战略,加快产业互联网创新,鼓励多方布局。同时,中小微企业得到扶持,国家大力支持实力经济,以产业链金融为突破口,解决实体经济问题。《2015年—2018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指出:“只有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开始运用互联网金融这个工具的时候,那么互联网金融的精彩大戏才开始上演”。不到一年,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业务模式不断创新,业内业外纷纷布局,百家争鸣,姿态正盛。

然而,放眼观望,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加入到互联网金融的领域里来,繁荣背后金融与互联网的本质却在渐渐迷失。据知情人透露,国内有超过116家众筹平台徘徊于法律边缘;近250家第三方支付难以盈利,屡被叫停或处罚;尤其是P2P平台,由于良莠不齐、监管矛盾突出,多达1575家企业引发“千P大战”,顿时一片蓝海变为血海,过半的企业倒闭、跑路,百万人民的血汗钱石沉大海,欲哭无泪。

有迷失地惆怅,就有清醒地坚定。中国电信贵州公司总经理上官亚非表示,迷失的根本,在于对互联网的探索不够深刻。未突破传统金融风控方式,以线上之名行线下之实,仍然存在大量人工及低效的方式,金融产业的成本并没有得到实质意义的下降,只是从传统企业向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了转移。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成本。“互联网+金融”代表了金融信息化将迈进全新时代,其核心就是通过信息化载体、平台将实体产业资源与金融结合,从而实现金融与实体相融合,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大数据时代下的曙光

智慧金融造就数据经济

推介会上,贵州电信着重介绍了互联网+金融。据了解,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信用评估已成为行业发展中的关键一环。而服务于金融行业的征信领域也随之快速发展,形成基础数据供应商、风险数据服务供应商、征信机构和使用方等多方市场。中国电信大数据服务在信用评估上提供着重要的服务支撑,60多种数据类型让中国电信大数据在征信行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国电信大数据推出的“星图”系列,主要包括风险分值评估以及风险分值追踪等,可辅助进行信用风险的排查与评估,协助金融客户有效预防风险。

为了避免互联网金融中的迷失与风险,中国电信重点推出了智慧信贷系统专业信息化应用,通过互联网APP工具、物联网远程监控设备,依托中国电信安全、快速的传输网络,帮助金融企业从贷前的筛选、调查、评估到贷后的监控、预警,实现更全面、更高效、更低成本的风险控制。通过信息化应用监控、监测、感应、定位,开展智能分析,一是可以将原本不易调查、不易监控的机器设备、仓储货品等生产资料转化成可管理、可量化、易监控的部分,为金融企业在更多业务领域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手段与工具,从而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二是通过专业信息化应用将基层信贷员的作业过程标准化,减少员工培训和流失带来的成本和损失,降低员工因个体素质差异对整个风控结果的影响。

同时,在互联网保险领域中,中国电信积极参与推进传统保险互联网化进程,结合中国电信网络及大数据运营优势,自主研发了移动展业保信通产品,满足代理人展业支撑需求,实现车险精准算价、保险产品展示、现场保费试算及出单承保、团队管理等核心功能,并为保险企业提供视频交互和客户需求的大数据分析等定制服务。中国电信依托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世界级数据中心和网络资源,从2004年开始为客户提供顶层的业务连续性咨询运营业务,拥有国际领先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和丰富的实施经验,已经为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数百家客户构建了成本和风险更低、更专业化、更灵活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和灾难恢复体系。

为适应云计算和“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中国电信率先提出了云服务灾备模式的创新解决方案,利用国内首创的灾备私有云建设理念和国内首家数据备份云服务平台,推出了将云网融合的强大基础与安全可信的专属服务相结合的“8+2+X”超级混合云。将全国分为8大区域云资源池,以贵州、内蒙为南北2大核心节点,满足海量数据、“冷”数据等需求;灵活机动的“X”下沉到300多个城市的边缘节点,满足“热”数据处理的需要。贵州点面结合 数据经济总部雏形已现

上一篇:增值税简易征收方式申请书下一篇:课后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