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2024-08-31

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精选17篇)

1.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篇一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以朗读为主线,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切入点,以学生动手动脑为必要手段,试图以此法促进能力提升从而达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目标.

作 者:刘雅娟 作者单位:锡盟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能力培养

2.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篇二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淘洗, 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 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 被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 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由此可见, 仅靠老师常用的“串讲”之法是难以达到基本要求的, 纵然“达标”, 也是达课堂之“标”。

然而, 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 文言文似乎并未展现其迷人的魅力, 反而成为学生学习母语、宏扬传统文化的一大障碍, 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效率低下的原因有三: (1) 重“言”轻“文”, 课堂上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进行逐一落实, 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更毋论体悟“文”之美。 (2) 授“鱼”而不授“渔”, 或纵有“渔”而不善“渔”。教师越俎代庖、独霸话语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养成获取知识的惰性, 以至于一离开老师就对文言文无从下手。 (3) 生活语言与文言的距离太远, 加之学习不得法而难以理解, 致使其对古文了无兴趣。

二、预习——不求甚解

因文言文的语法概念距离我们熟知的生活太远, 理解难度较大, 所以要想学懂她, 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文言文的预习要求是利用注释和工具书, 将全文读通, 了解内容梗概。

(1) 利用课文注释。课本中的文言文大都有注释, 预习时就要结合注释以读通全文, 并将不识不解注释的词的注释写在文章相应词的下方, 便于诵读的同时, 也积累发文言词汇。

(2) 利用工具书。工具书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要求预习时, 一定要学生先结合注释对文章进行学习, 绝不能有“一本行天下”的思想, 完全依赖工具书, 这样会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影响了其对知识的掌握。

学生在利用好注释和工具书预习时, 对不解的知识进行勾画, 并将自己的理解作以旁注, 上课听课就有了针对性, 就能更好地提高听课效率。

三、学习——动态课堂

由于文言文有较多的语言障碍, 离学生的生活背景又较遥远, 古代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卷, 所展示的思想情怀。对初学文言文的中学生来说, 往往难以体会, 所以, 在实际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铲除学习障碍, 穿越千年时空, 共同品味文言文之美, 使教学过程充满动态。

(1) 读、想、讲结合。教学文言文应和教现代语体文一样, 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讲解, 以使他们真正理解, 并激起阅读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讲解, 虽说可能有误读和曲解的地方, 但有大家的预习和老师的指导, 一经指出即可得到纠正。再者, 也是更为重要的, 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 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 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 以至进入文言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

(2) 指导学生翻译。在既有课文注解又有同学帮助更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 让学生自己翻译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有效的。指导翻译时, 要提出较具体的要求, 比如哪里是重点译部分, 哪些词语句必须明确地译出之类。只有学生自己翻译, 他们才能深切地体验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妙处, 才更利于真正掌握阅读文言的能力。

(3) 深入思考求真意。我们阅读文言文是为了读懂它, 并且明确它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生的道理。我们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 这种智慧往往通过文言文和汉字传递给我们,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 把它应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四、巩固——诵读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文言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去朗读。文言文大多言简意赅, 音韵和谐, 很适合朗读, 而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有效地、投入地朗读, 能够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思想、读出自己的理解。

诵读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 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 可培养语感, 可陶冶情操。只要真正走进文本, 与人物同呼吸, 与经典相融合, 我们才会读出个体读到的体悟, 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达到忘我之境界。从根本上激发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古文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后, 学生理解感染了, 就会认为读或背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五、课外——自主学习

文言文教学同样应注意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在现代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注意了课内外知识的巧妙链接, 可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在这方面有所忽视, 可能是因为课内学得不轻松, 拓展就免了吧。其实我们所学的文言文应该是一个“点”, 我们应该通过这一个“点”的学习, 去带动整个面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 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去链接、去拓展、去延伸, 把我们学习的触角伸到更远、更高的地方。当然这种延伸不一定是整篇文章, 可以是一段、可以是几句、甚至一句。可以是一个作者的简介, 可以是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总之, 只要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开了, 文言文教学也会和现代文一样轻松!

3.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初中语文;方法

一、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

二、以两手抓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众所周知,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也仅仅是“之一”。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很多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曹刿论战》、《出师表》、《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具有文学性了。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就毫无美感可言,也不能说是语文课了。同时这些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当然,“两手抓”并非“两手都要一样硬”。就某一篇文言文而言,应当因文而异确立教学目标与重点。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要兼顾到两个方面。

三、以授渔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由于学生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无法自己独立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更需要老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老师教些什么,怎么教,那便是艺术了,有所讲究,有所忌讳了。

1、讲重点突出,忌贪多求全。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决不会学外语那样毫无根基。因此教师的讲要突出三个重点(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议、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古代文化知识),以促使学生知识类化,积累常用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但不可面面俱到,让学生无所适从。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地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达到的。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退一步讲,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点,暂时不懂也无妨。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自己读懂。

2、讲讲透、迁移,忌点到为止。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必须讲透,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通过比较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并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并實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该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迁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

3、讲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忌动口不动手。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实,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诵读的方式方法很多。篇幅短小的课文,可多作整篇的朗读;在要求对某些章节、某些词句作重点理解或记诵时,可以作部分的精读;课文较长的,但有必要作整篇朗读时,可采用轮流朗读的方式;需要加强学生独立活动,并通过个别朗读的指导给全班起启发和辅导作用的,可安排学生个别朗读;为了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加强阅读气氛,增加朗读的次数,可安排学生齐读或分组比较朗读。待到完全熟读成诵了,再作答题式诵读,既不是按照原文的顺序从头到尾背诵,而是按照老师的提问有选择的背诵有关段落或语句;老师的提问可以是关于内容,也可以是关于章法的。

总之,这种诵读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而是灵活的生动的有神韵的。教师对朗读的指导,一要及时,尽量做到边朗读边指导,二要具体,具体指出学生朗读的主要优缺点和提高朗读水平的途径;三要灵活,结合谈话、讲解、评注、复述等多种活动进行朗读训练,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朗读的能力。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倘若一堂文言文课,自始自终听不到读书声,是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的。但是朗读应该有“度”,那种不求甚解,为应付课堂四十五分钟而漫无边际的朗读是“瞎读”,我们并不提倡。

4.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篇四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5.文言文教学之学习心得 篇五

由于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久远,中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掌握不足等原因,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多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对文言文教学有了一定的感受和心得,通过这两天的学习,通过观看《岳阳楼记》、《狼》两节示范课,通过倾听专家教授讲解,对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和做法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对照示范课,结合自己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诵读试译??讨论交流??鉴赏感悟??扩展阅读的四步课堂模式指导文言文学习。

诵读试译 ??

诵读。所谓诵读,就是有表情地以记诵为目标的朗读。诵读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在诵读时,我们常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1、写作背景介绍。知人必先论世,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帮学生正音正字,以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学生诵读。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充分地调动目、耳、口、心,做到目观其文,耳闻其音,口诵其声,心通其意,真正做到“口而诵,心而惟”的境界。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4、试译。学生在对文章进行诵读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试译时应遵循的原则 “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教师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目标,对于文言文程度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信、达”的基础上,认真地斟酌词语,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让学生自译,对于一些难句,可由学生互译,教师予以点拔。讨论交流 ??

讨论交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疑问进行切磋、探讨、交流的过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诵读试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立意等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为各人的阅历、切入角度的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子情况下,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首先,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要营造讨论的氛围,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鼓励学生“质疑”。其次,针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一致。教师再适时抛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正如示范课《狼》中对狼的形象的讨论,老师提出的挑战问题等一样。

鉴赏感悟 ??

鉴赏感悟是一个感觉与理解、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活动。这种“感悟”,是反思,是总结,是发现,是创造,它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在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美读入境,感受文旨文情。学生对文章进行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美读,并且认真咀嚼,品出文章的“真味”,获取更丰富的形象美感。这时的美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培养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2、含英咀华,体会文意文境。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研习一些重点段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品语言的情感、意蕴和韵味。教师及时指导、点拔和总结。

3、撰写感想,交流感情体会。即学生学了一篇文言文后,可以将自己的感悟形诸笔端,写成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去重新塑造和描绘文学形象,增强了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且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是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

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试译??讨论交流??鉴赏感悟??扩展阅读的四步课堂指导模式,能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储存越来越多文言资料,而且能将所廉说的知识迅速地迁移到习作中去。

6.文言文课堂教学之优化途径 篇六

文言文课堂教学之优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4-0116-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文言文是“源”,现代语文是“流”。因此,学好文言文是掌握现代语文的基础。同时,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趣味,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奠定基础。如何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与研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发面进行。

一、充分诵读,培养语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清人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所以,学习古文,要以诵读为重点。因为诵读时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同时,吟诵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较为直接,曾国藩教子时曾说:“对优秀的诗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声调拂拂然与我喉舌相匀,则下笔时必有名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

我认为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的常识。因此,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放在首位,以读作为学习文言文的突破口。当然,除了诵读以外,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教学中可以将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诵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我在讲授《细柳营》时,首先设计了“顺畅朗读”这一环节。我先是范读,然后领读,学生跟读,同学们很快掌握了音节停顿。再指名读,最后学生自由读,并让同桌之间互相矫正读音,对于他们的表现我随时给予鼓励、表扬。由于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朗读,学生们的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了。有时,我还会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以短剧形式来巩固朗读。通过这些有效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读”的活动中来,文言文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了。

二、教会方法,融会古今,化困难为容易,增强学生自信

有了兴趣就要趁热打铁,“教会方法,融会古今”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以往教学中,老师总是拿着参考书,逐字逐句的翻译,学生一字不漏的记忆,使文言文的学习枯燥乏味,难度很大。其实文言文的翻译并不难,只要掌握方法,就易如反掌。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按步骤翻译。第一步:对照工具书进行直译;第二步: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第三步: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或删减。至于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名、年号、官职等保留就可以了。如《公输》一课中,“胡不见我于王”,先直译成“为什么不引见我给大王”,再作出调配增补。又如“北方有侮臣者”先直译为“北方有欺侮我的人”,经过调配后译为“北方有人欺侮我”。这样,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方法,翻译工作变得容易多了。

当然,其中重点的实词、虚词需要老师特别强调。实词就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便于积累。而虚词则需要学生掌握词语的语法特点,明白其用法。通过教会学生学习的一些方法,翻译就变得容易了。就连视文言文为“天书”的学生,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了,对课堂上的探究、交流等活动,也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

三、挖掘教材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文言文在语言上独具魅力,其中有许多的美词佳句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与赏析,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增强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加深对作者写作的深刻的思想内涵的理解,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让学生围绕课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的句子展开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该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明确作者着力表现的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概括,这并不难完成。接下来让学生透过句子来体会这几句话的意境。可让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相互交流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抓住比喻来赏析。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安排,学生很快可以体会到比喻的妙处。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虽未着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作者抓住了瞬间的感受,把空明澄澈的月光写到了极处。让学生在赏析的同时,既体会到了语言的妙处,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很好的把握。

7.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篇七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 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 许多词语、语用、词义是相通相连的, 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 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 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调动, 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小。

1. 以故事传说导入课文。

以《出师表》为例, 有关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 谈谈对人物形象的想法, 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 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 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 以成语、名句导入课文。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出处, 增强学习《醉翁亭记》、《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因势利导等, 正是这些有生命的词语能有效地鼓舞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与路”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效果才会有提高。

3. 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教学语言应当生动形象, 富有吸引力。教师的语言应该机智幽默、感情真挚深厚, 不能平铺直叙。如, 在讲《孟子二章》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一观点, 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将青蛙一下子放到沸腾的油锅里时, 那只青蛙一下子跳了出来, 安然逃生;后又把这只青蛙放在了盛满冷水的锅里, 然后慢慢加热, 等青蛙意识到危险时, 却再也跳不出来了。故事讲完后, 学生纷纷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事例。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 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 教会方法, 让学生终身受益。于是, 文言文教学, 教师讲什么, 如何讲很值的一提。

首先, 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语﹙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 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 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 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 可直述规律, 如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 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词性的变化, 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如何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 帮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 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 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 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为重要, 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话用等卡片, 摘抄一些词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逐步加深理解,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改变认识, 用全新模式教学

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兴趣后, 便可以轻松地进行文言文教学了。学前预习, 让学生互动进行。在正式上课之前, 应该要求学生通览全文, 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感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 获取对文章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的初步印象。这种习惯应该在开始进行教学时就养成。而此时, 老师的作用应集中在鼓励上, 鼓励学生要迎难而上, 更要鼓励学生作好学习记录工作。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应每次变换方式, 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如:个人学习、同学合作、小组讨论、全班共研等。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 老师讲课时一是可以利用书中资料中现成的注释, 让学生在思索道理时疏通文章;二是在讲述道理时, 可择要讲解难词冗句;三是可以不断联系课文句子。这样一来, 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四、反复诵读, 读出美感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歌,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 意思是说, 反复朗读, 读多了读熟了, 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 都应采取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激励学生反复诵读,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从而扩大了知识面,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说话能力, 读出“文言之味”。诵读的过程是由口入心的过程, 就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使人谓”、“寡人”等词语, 足见秦王对安陵君态度的轻傲, 要读得稍重些:“安陵君其许寡人”, 体现秦王的盛气凌人, 要读得缓慢而重浊, 表达出表面上是询问、祈使语气, 骨子里是威逼、强迫的语气, 不易不行, 非易不可。通过阅读,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到课文的人物性格和中心意思。

8.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篇八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56-01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长期以来,教学文言文的时候,课堂气氛比较压抑,课堂上教师过于直白的分析讲解字句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神韵,学生主动性不强,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要不断创新教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诵读”为先,感知文本

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文言文篇目虽然不多,但几乎都是经典,经典篇目自然就得花时间诵读。新课标明确强调“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朗读是语文教学里很重要的环节”。为了让学生在朗读时,能流利流畅,也结合文本逐步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诵读为先,就是要求学生首先是读准字音。文言文中一些人名、地名和通假字因为古今差异成为生词。这些生词基本上能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解决。然后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根据词汇的意思进行断句,即“句读”。由于古今词义变化等原因给断句造成了难度,在学前就得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必须理解一些实词的意思,进而准确断句;最后,就得读节奏。要想控制好节奏,就要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准确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作品表现的神韵。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预习、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这一环节中,也时常让学生先听录音朗读,然后自由读,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二、“激趣”为法,感悟文本

“兴趣是个人学习活动的潜在动力”。如教学《曹刿论战》时,我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先展示了这样的历史背景资料: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例,就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那么,你知道弱小的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吗?之后引出《曹刿论战》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深谋远虑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曹刿的军事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在教学《水调歌头》时,我创设音乐情境的方式,引用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体会诗词的意境清远,笔调深婉。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质疑,并且肯定学生的质疑,这样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如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在朗读后,有学生提出了“五柳先生为什么性嗜酒呢?”笔者在肯定了学生的质疑时,并向学生出示如下背景资料: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并让他们就这些资料讨论提出问题。

三、“细品”为重,领会文本

文言文的教学讲究“炼字”,讲解文言文要注意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由此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文章中有一句写景的好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传统的教法是教师把直译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其中的美感怎么能体会出来?在此不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想象这几句写景营造的意境,然后动笔把自己看到、想到的美景写下来。

四、“比较”为径,丰富文本

有比较才能鉴别。教学古诗词,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是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可以是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可以是同一题材作品比较。利用比较设计课堂教学,易于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活跃学生思维,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如《桃花源记》中有句云:“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水调歌头》中与之意思相近的词句是什么?又如《三峡》节选自《水经注》,写到“三峡”夏季水势时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与之相似的是哪些两句?通过对比学习,以求灵活运用,实现知识的迁移。又如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一反送别悲伤之情。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思念着自己的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此诗一洗往昔送别中悲苦送别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在学习时可以和送别诗王维《渭城曲》比较阅读,此文是诗人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风格伤感。同是送别诗风格不同,意境不同,表达之情感也不同。再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李清照《醉花阴》比较学习,让学生比较两词写人、写景的题材,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婉约派的含蓄、伤感。两种风格进行比较,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9.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篇九

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10.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 篇十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一、重诵读更重理解,采用固定程序阅读法

可以对文言文采取固定的阅读法,(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由于这七项内容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同时也略过其对自己用处不大的内容。所以用这种方法去教学生阅读文言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而且对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能有效提高。

二、重讲解更重理解,采用讨论式阅读法

新大纲、新课改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文言文讨论式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只强调基本阅读方法的自由选择和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可经采用“通读全文--初步感知--互动感悟--局部突破--鉴赏创造”的策略步骤。其基本形式如下:

(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在课前或课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可以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阅读能力的练兵。(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三、重课内也重课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立足课内,向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所谓“立足课内”就是采用“分层阅读法”进行教学。教师实施这种阅读法时,课前要给予明确提示,明确阅读要求;课堂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具体操作法是:

(1)第一遍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

(2)第二遍细读全文,疏通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

(3)第三遍精读全文,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来并解决,再试着说明文章的写作特点;

(4)第四遍速读全文,把课文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所谓“向外延伸”就是教师让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环节的教学任务之后,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一点拨、讲解,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11.文言文教学之浅析 篇十一

一、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古人留给今人的文明成果。“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作为现代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担负起传承古代文明的重任,让世界认识高速发展的中国,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教学文言文,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好地享用古代文明成果。中学时代学习的文言文,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经典的东西会在孩子的思想深处发酵增值,成为永恒的精神财富。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都是文学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师说》《赤壁赋》《过秦论》《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鸿门宴》《阿房宫赋》《陈情表》等作品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因此文言文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文学鉴赏,让学生想象文中之景,感受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道,体味文中之雅,接受审美教育。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课堂教学才可能有生机和活力,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之中享受文言作品的甘甜。这样文言教学的难言之隐也就无藏身之地了,教学质量还会不提高吗?

二、培养习惯,提升文言能力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语文学习的连续性和广泛性特别强,所以在初中阶段就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认为,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朗读的习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通过声音的刺激,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把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结合起来。朗读的过程也是积累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因此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勤于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在文言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在字里行间寻找文章和作者的心理过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要敢于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看法。

3.处处留心皆学问

文言能力的提高,单凭课堂上的一点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只要用心就可以发现,语文无处不在,当然文言文也无处不有。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日常交往、工作、休闲娱乐、政治军事都包含有语文的元素在内,因此,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记录、吸收、积累,语文能力包括文言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

三、激发兴趣,促进教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人们学习工作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理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

1.创设情境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源泉和动力。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2.引导争论

争论往往能折射出智慧的火花,有争论的课堂就有求知的欲望和高潮。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课文时,探讨提出项羽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为此,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大家各抒己见,纷纷摆事实,讲原因,对此展开激烈的争论。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人物形象。

3.启发想象

有位名人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文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训练,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之上。

如,在教学《醉翁亭记》一文时,设计想象醉翁亭之美。

(1)指名朗读醉翁亭美好环境的句子。

(2)提问:醉翁亭风景美不胜收,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大多会想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总之,“古人之心,今人之心”,优秀的文言作品极具魅力,只要我们树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就能沟通古今,增强学生学习文言的主动性,使他们从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获得教益。

(作者单位 甘肃省榆中县第五中学)

12.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篇十二

一、自主探究,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得好:“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初中生已经不像小学儿童那样偏重于直观的感受, 而是开始拥有了相对独立的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文言文的兴趣, 除了采取经常鼓励学生等方法外, 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学习特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学习的东西产生兴趣,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 并促进这些需要转化为正确的学习动机, 这样才能使学生一直保持主动的、积极的学习状态。文言文, 对学生来说, 本来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 学习动机不强。如果我们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加入多媒体的内容, 就会为文言文课堂教学增添活力,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中优美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动态变化的图像, 精心设计提问、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科学新颖的内容设计来构筑多媒体课堂, 科学地、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 带着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时, 我们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探究氛围, 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知识的价值。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而巧妙地选准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则可以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生活知识语文化, 语文知识生活化。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化静为动, 突破重点和难点

语文文言文知识比较枯燥、难懂, 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巧妙地使文言文知识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出现, 使枯燥抽象无味的文言文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例如, 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 对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 可以播放一段视频, 让学生欣赏, 然后再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 也可让学生揣摩表演当时邹、妻、妾、客四者的表情、心理, 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趣味盎然的课堂一定会令学生陶醉, 学生也将在这浓厚的文学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运用多媒体, 能加大课堂容量, 节省教学时间

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教学, 受限于黑板等的空间限制, 而且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过程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运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可以直接在投影机上展示, 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内容也非常清晰。特别在文言文教学时, 需要大量的知识点, 如果在黑板上写就非常麻烦,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更加明显。另外, 在复习时, 我们可以对本单元或本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理出线索, 强调重点、难点, 然后在课堂上来放映, 好像给学生放了一次电影, 既能归纳综合又强化记忆。我们还可以把知识点制成各种动画和幻灯片, 不仅增大学生的练习量, 而且使课堂教学更紧凑, 大力发挥多媒体进行变题训练, 提高课堂容量的效果尤其明显。

多媒体的使用能使信息更加形象、直观, 能提高观赏者的兴趣, 还能通过加大信息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更能发挥调动和启发作用, 变单纯听、做的学习方式为视、听、思考相结合, 动脑动手相结合等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方式, 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中去, 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多媒体教学比传统媒体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和独特的魅力, 它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如果巧妙地使用, 可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突破重点难点, 起到传统的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使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语文体系和空间观念,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参与意识。我们要向45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效益, 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 多媒体技术应用势在必行。但值得注意的是, 多媒体教学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而且要理解多媒体的内涵, 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理论, 将新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完美结合。

1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 篇十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且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凸显“语文味”。

何谓“语文味”?程少堂先生在20xx年就作了阐释: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共存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简言之,“语文味”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及其带来的愉悦。

然而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执教者对于语文本体把握不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产生了非语文的体验,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自然科学课、活动课。那么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文本的类别进行课堂“语文味”的规划,因为学生是主体,文本是媒介,而执教者只是主体通过媒介获得体验的引领人。基于以上认识,我尝试抓住初中文言文本的特点,去探究“语文味”的构成要件。

新课标对初中生阅读文言文本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由此可见,初中文言文本在内容及作者写作主旨上并无多大难度。如果把凸显“语文味”的立足点放在这里,显然会让学生觉得太小儿科了,从而有索然无味之感。那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立足点在何处,或者说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初中文言文教学“语文味”的构成要件。

一、文本朗读,融化“语文昧”

“语文味”源自文本,固于文本,唯有朗读,方能融化。文言文本的精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言简意赅,并将其内核全浓缩在寥寥数语之中。而朗读则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言语活动,也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叶老曾说,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总体印象。在学生初步了解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的关键之处让学生反复读,并在朗读中穿插引导、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从朗读中得到体悟。这样学生就能内化文言文本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感知“语文味”。

我在教授《三峡》一文时,抓住文中描写三峡两岸之景的四字“清荣峻茂”做足文章。先指导学生把握该句的节奏“清/荣/峻/茂”,而后要求他们反复朗读,并在朗读中领悟要旨。通过读和悟,学生认识到这四个形容词分别写的是四物:“清”字写水,“荣”字写柏树,“峻”字写山,“茂”字写草。通过引导,学生能感受到三峡两岸之景的美丽诱人,也能触及“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一“语文味”的内核。

古人语:“熟则能悟,悟则能化。”熟读文本,辅以感悟,定能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言文本的“语文味”。所以,对于文言文本,我们应该反复地读,饶有兴趣地读,直到在朗读中获益。

二、词句品味,酿造“语文味”

人选教材的文言文本文质兼优,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文本“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品味词句,也就是品味词句的.表现力,品味遣词造句之妙、谋篇布局之美……文言文本词句精炼,意蕴丰厚,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不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学生收获的仅仅是识文知意而已。那么如何品味词句呢?可以将品味的立足点放在精彩的词句上,可以放在写法的独特之处,可以放在句式的变化上,也可以放在词句别具一格的修辞上。运用增删补换的方法,通过对词句的比较、分析、理解,从而感知、领悟文言词语丰富的生命活力。

例如,《咏雪》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一句中,“寒雪日”“内集”就值得品味。“寒雪日”意指:(一个)下着大雪寒冷的日子;“内集”意指:召开家庭集会。原本简简单单叙事的句子,一下子因“寒雪日”“内集”而内涵丰富。细细品味这两个词,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谢太傅一家人在飘雪的日子里围着火炉讨论诗歌的其乐融融。如果将“内集”改为“集会”,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品读“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神似胜于形似的道理。通过品味词句得到感悟,再将种种感悟糅合起来,语言就不只是静止的符号,而成了立体的、具体可感的画面。“语文味”就像一杯曲酒,由“五谷杂粮”酿造而成,品之醇香绵长。

三、丰富想象,升华“语文味”

凸显“语文味”,还需要丰富的想象。无论是朗读文本还是品味词句,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如我在教授《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运用白描手法时,要求学生根据原句展开想象描述出“我”所见之景。学生听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够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勒出所“见”之景,并且能够理解白描“不加雕饰,不作渲染,朴素简洁”的特点。想象也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领域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对《公输》中墨子、公输盘、楚王之间的语言描写展开想象,学生就会置身于那场千年之前机智的雄辩中,仿佛看到足智多谋的墨子在义正词严地阻止阴险、狡诈的公输盘帮楚王攻打宋国,亦能看到公输盘、楚王理屈词穷的窘态。

在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千万不要固化学生的思维。某位教师在讲授《与朱元思书》时,可能觉得文本对于富春江美景的描写不够直观,而向学生配以音乐展示几十幅富春江景图。学生在课上是活跃的,对美图赞不绝口。然而课后,他们只记得定格的画面,损失的是文本带来的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在解读初中文言文本时,一定要充分为学生考虑,不要为了图省事而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四、节制拓展,凝固“语文昧”

14.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 篇十四

1.坚持范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坚持范读每一篇课文,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细致通读,借助注释,理解字句。当学生通过听读、标记后能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照注释、参照工具书疏通字句,理解文意了。这个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以个别辅导为主。不过,教师要在学生疏通字句之前做一点方法上的指导。其一,字词积累。在理解识记字词时,可以归纳出几种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其二,句子翻译。先让学生明确翻译的基本要求:信(准确无误)、达(通顺畅达)、雅(语句优美)。然后对学生强调: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外,还要学会必要的留、删、补、调等方法。

3.反复朗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等到师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读得准确,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自己的个人感悟,读得如从己出,产生共鸣。朗读是形成文言语感的最好方式,一旦语感强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就上来了。

4.比赛诵读,读出感悟,积淀底蕴。最后可以进行诵读比赛。比赛时,能在短时间里背出来的同学最好背诵,背不出来的就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读。

二、立足课内——探究教学的实效本真

1.突出人文。文以载道。教师有必要腾出时间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其实,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鉴于此,文言文教学也应像现代文教学一样,注重欣赏评价,让学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从而培养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2.重视积累。古代作者们用简洁的语言就能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或是传递出一番人生哲理。诸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经典的诗词歌赋可以愉悦人的精神,丰富人的认知,有时候也能给予人鼓舞。中国的文言诗词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要积极享受古文中的.精华,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三、辐射课外——提升文言的阅读能力

15.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篇十五

一、读

这一遍的“读”是初读, 初读的任务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 读准字音。学生能够较通顺的朗读原文即可。

二、译

老师首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基本方法。比如,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五个字“留、删、调、补、换”。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 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 如发语词等。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原文。课文和工具书如有不同的解释, 要以课文注释为准。教师完全没必要逐字逐句的给学生翻译, 因为教师的翻译也是出自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之中, 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借助这些东西自学, 更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再有疑问的地方, 可以问老师。教师在巡回辅导的过程中, 发现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 要及时地给予点拨或者重点讲解。例如, 各种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判断句等, 尽管在讲解翻译的基本方法时已经讲到了, 但这些问题往往又会成为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难点, 所以, 有必要根据具体问题继续重点讲解。

三、读

学生只有在认识了所有生字, 弄懂了每句话的意思之后, 才有可能真正把古文读通顺, 读出原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这时的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

1. 教师范读。

教师在备课时, 一定要在充分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原文, 达到不但正确 (读准字音) 而且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原文的程度, 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范读。如果教师自己朗读水平有限, 那就借助名家朗读音频来为学生范读。课文节选的文言文都是古代保留下来的经典之作, 无论遣词造句还是思想内容都是很有学习价值的, 而学好文言文 (无论是学习遣词造句、写作特点还是思想内容) 的第一步就是能够准确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并且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生只有在听了老师的范读 (或者名家朗读) 以后, 才知道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基本语气语调, 从而在模仿中能够较为准确的 (把握节奏和语气) 朗读文言文。而且, 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范读, 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 范读是文言文教学必需的重要一步。有很多教师把范读放在学生还没有弄懂文言文的现代汉语意思 (第二步, 译) 之前, 这是不可取的。学生还没有弄懂文意, 教师的范读学生听起来有时就像听天书, 这样的范读只能是事倍功半, 意义不大。

2. 学生自读。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 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原文, 一直到和老师的范读水平差不多为止。

3. 指定生读。

教师指定学生朗读, 让其他学生注意听, 然后让学生对该生的朗读给予评价, 这有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析

分析文言文一般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两方面进行。

1. 分析思想内容。

对于文言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和现代文差不多。议论性的文章, 主要分析它的论据, 进而总结出中心论点。对于记叙性的文章, 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总结出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描写性的文章又分人物描写性文章和景物描写性文章, 人物描写性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各种表现的分析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景物描写性文章主要分析作品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 分析写作特点。

笼统的说, 写作特点包括遣词造句的特点、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特点 (比如叙议结合或者写景、叙事、议论、抒情四者或其中几项相结合的特点) 、景物描写的特点、结构方面的特点等, 要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五、诵

诵, 是读的最高境界, 是在对原文的思想感情有了深入理解之后, 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读, 这种读是一种对原文的诠释, 甚至是一种有个性的解读。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诵读, 才能说明学习者已经学懂了这篇文章。对于中国文学宝库中的这些精品, 我们理应让学生学习到如此程度。

六、迁

好多文言文都会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些道理又往往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 在教学中, 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知识迁移,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也应该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七、练

练习是巩固文言文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包括文言词语 (实词和虚词) 的应用, 句子的翻译, 原文的背诵以及针对相关主题和难度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等。

作者简介:王志勇, 中学高级教师, 浙江大学教育硕士, 山东省乐陵市寨头堡乡中学语文教师。执教的语文课先后获得山东省电化教学优质课二等奖、德州市电化教学优质课一等奖、乐陵市优质课一等奖, 并执教德州市公开课。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先后被评为德州市和乐陵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教育工作者、创先争优先进个人。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搞好文言文教学呢?本文就“读、译、读、析、诵、迁、练”的文言文七步教学法进行了阐述。

16.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篇十六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见解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7-02

文言文是古代文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因此,它也成为现代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教好文言文,应该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从教经验,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读

这一遍的“读”是初读,初读的任务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读准字音。学生能够较通顺的朗读原文即可。

二、译

老师首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基本方法。比如,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五个字“留、删、调、补、换”。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原文。课文和工具书如有不同的解释,要以课文注释为准。教师完全没必要逐字逐句的给学生翻译,因为教师的翻译也是出自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之中,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借助这些东西自学,更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教师在巡回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要及时地给予点拨或者重点讲解。例如,各种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判断句等,尽管在讲解翻译的基本方法时已经讲到了,但这些问题往往又会成为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难点,所以,有必要根据具体问题继续重点讲解。

三、读

学生只有在认识了所有生字,弄懂了每句话的意思之后,才有可能真正把古文读通顺,读出原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这时的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在充分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原文,达到不但正确(读准字音)而且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原文的程度,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范读。如果教师自己朗读水平有限,那就借助名家朗读音频来为学生范读。课文节选的文言文都是古代保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无论遣词造句还是思想内容都是很有学习价值的,而学好文言文(无论是学习遣词造句、写作特点还是思想内容)的第一步就是能够准确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并且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生只有在听了老师的范读(或者名家朗读)以后,才知道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基本语气语调,从而在模仿中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节奏和语气)朗读文言文。而且,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范读是文言文教学必需的重要一步。有很多教师把范读放在学生还没有弄懂文言文的现代汉语意思(第二步,译)之前,这是不可取的。学生还没有弄懂文意,教师的范读学生听起来有时就像听天书,这样的范读只能是事倍功半,意义不大。

2.学生自读。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原文,一直到和老师的范读水平差不多为止。

3.指定生读。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让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让学生对该生的朗读给予评价,这有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析

分析文言文一般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两方面进行。

1.分析思想内容。对于文言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和现代文差不多。议论性的文章,主要分析它的论据,进而总结出中心论点。对于记叙性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总结出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描写性的文章又分人物描写性文章和景物描写性文章,人物描写性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各种表现的分析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景物描写性文章主要分析作品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分析写作特点。笼统的说,写作特点包括遣词造句的特点、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特点(比如叙议结合或者写景、叙事、议论、抒情四者或其中几项相结合的特点)、景物描写的特点、结构方面的特点等,要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五、诵

诵,是读的最高境界,是在对原文的思想感情有了深入理解之后,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读,这种读是一种对原文的诠释,甚至是一种有个性的解读。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诵读,才能说明学习者已经学懂了这篇文章。对于中国文学宝库中的这些精品,我们理应让学生学习到如此程度。

六、迁

好多文言文都会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又往往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知识迁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也应该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七、练

练习是巩固文言文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包括文言词语(实词和虚词)的应用,句子的翻译,原文的背诵以及针对相关主题和难度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等。

17.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 篇十七

石岐中学黄艳欢

一、文言文的重要性

1、学习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爱国主义传统

那些经典的篇章,字字句句如同珠玑,拨动着心弦,深深烙下先辈们胸怀天下的精神品格。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她对于孩子们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经典引路,陶冶性情、提高修养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阆苑中最馥郁芬香的一块园圃,长久以来滋养了无数的读书郎,对他们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言文本身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特殊的美感能够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好像音乐一样,控制学生的性情,从而更为有效地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的心里能够得到一份慰藉与舒适。

3、与文言文为伴,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文言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邃,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可以用最凝练的笔触,最传神的语句,写出最深挚的情感。中学的孩子学习文言文既可以切实巩固中学文言文知识,又能增长文、史、哲常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

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课堂教学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教学理念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常规的文言文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师把文言文当做孤立的语言材料来处理,而不是当做活生生的作品来教学。这阉割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其逐步丧失了感悟文言文精妙语言、鉴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体会圣人先哲深邃思想的能力。

2、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反馈滞后

在强调学生多元发展的今天,评价方式也应呈现多元的形式。然而针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往往由教师一人完成,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色彩,学生收获到的教学评价往往只是一个分数,没有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不足,所以并未达到“评价是为了诊断和改进”的效果。

3、重课本轻课外,拓展和延伸严重不足

古诗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与现代文教学、作文教学相比古诗文教学改革明显滞后。大多数文言文教学只注重课堂教学,注重课本文选的教学,忽视课外迁移,忽视文言文经典篇目、经典诗文的阅读和学习,使文言文教学失去了文明古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滋养,变得视野狭窄,枯燥无味。

4、教师文言文知识不够深厚,鉴赏能力不足

不少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偏重对知识点和诗词表面意思的理解,而忽略了文言文的深层次内涵与文化意境。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导致他们没有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他们没有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学习知识的一些规律,没有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独立阅读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

三、国家教育信息化技术战略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党和国家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指出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掌握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主要内容】

多技术融合环境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利用UMU互动学习的平台、希沃白板(互动平板)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旨在用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课前运用UMU互动平台开展前置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基于UMU互动平台的初中前置性学习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自学,而是教师在开展线上教学前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指导学生通过微课、师生互动等手段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1、以师生制作的微课为教学主阵地,提升学习资源的趣味性

教师借助动漫资源制作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微课,把知识点融入其中,学生通过翻转课堂去了解本课的主题。除了在微课中运用影视资源外,还可以让学生制作微课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班级微信群上布置具有挑战性的知识点让学生认领并录制微课,教师明确制作要求及提供相应的范例。学生所做的微课形式丰富多样,它们集合了图文、音视频及学生独到的心得,当学生观看了同伴展示的微课后,学习兴趣得到大大的提高。而微课制作者也在制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提升了思维和学习能力。

2、以练习提高学习专注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教师可以在UMU互动平台发布一些练习,以练习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设计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小测让学生闯关,通过练习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对学习结果进行诊断分析,以确定课堂教学策略。为了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要,练习的布置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基础差的同学做简单的练习,逐渐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基础好的同学做难度大的练习,满足拔高的要求。

2、以师生互动为关键,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把班级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组长负责督促组员开展前置性学习并统计完成情况。前置性学习时碰到不懂的地方也会有教师和同学帮忙解决,同学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就会给学生一些提示,启发他们从哪些方面入手去解决这个问题,经过教师的点拨后学生恍然大悟。对于一些精彩的留言,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点赞的形式给予肯定;对于回答错的内容,教师也要尽量从中挖掘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这样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都跃跃欲试,留言的激情高涨。

3、以趣味材料为拓展,构建广阔灵动的语文学习体

教师在UMU互动平台上布置学生阅读与文本主题相同的短文或观看影视片段,链接与文本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将文本置于更广阔、更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教师还可以发布与作者有关爱国文章,学生不仅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感情上的升华,还激发了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基于UMU互动平台的课外知识拓展能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语文材料,使得所学知识内容结构化、立体化、综合化,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运用希沃白板、希沃易课堂为课中互动助力增效

1、巧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例如采用动画、小视频来展示古诗词的意境,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意境中获取情感体验,教师也需要用古诗词优美的文字、饱满的情感与深远的意境感染学生,让学生对中华古诗词文化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认同。它用无意识引导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渐入学习的佳境,从而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2、生动有趣的小游戏,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

希沃白板5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使枯燥的的教学环节变得趣味化,给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课堂变得“妙趣横生”。教师利用课堂活动中提供的各种小游戏模板编成适合本节课知识的课堂小游戏,轻松创建互动课堂,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寓教于乐,用游戏化教学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融入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互动高效性。

3、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有不少知识点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利用希沃白板5,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能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现实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电子白板互动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UMU互动平台进行课后拓展与延伸

如果古诗文教学停留在一篇文章的讲解上,那么学生就不能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上切实提高欣赏品位了。教师如若能针对某个议题,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对文本进行有深度、由广度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强其对传统优秀文化精髓的理解。教师组合选文的时候,要以同一作者、同一体裁或同一主题为线索,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文章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有效的通过古诗文的群文阅读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为了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要,学习任务的布置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基础差的同学做简单的群文阅读,逐渐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基础好的同学做难度大的群文阅读,满足拔高的要求。利用积分榜的激励作用,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课后的练习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除了群文阅读外,教师还会会精心组织和穿插适合的活动,如把对联引入课后拓展,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精炼语言的能力;教师在UMU互动平台分层次发布了课外文言文阅读计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平台打卡积分,激发学生线上线下阅读的兴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分享读书心得,点评同学的发言,师生之间也可以互动交流。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利用UMU数据分析功能,教师建立班级的阅读群,指导阅读方法,反馈阅读情况,表扬阅读排行榜靠前的同学,树立榜样,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推进学生的名著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应用效果分析】

(一)转变教学模式和改变师生关系

教师运用UMU学习的平台、希沃易课堂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课前预习、课中交流、课后延伸三个环节的教学,学生打破课堂教学时间、空间限制,实现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模式。调查发现,学生对待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愉悦度要比对照班学生高;UMU学习的平台下的文言文课堂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改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二)及时反馈学情,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UMU学习的平台能够自动批改填空题和选择题,它的数据分析功能不仅包含了考试中每个小题的得分情况,而且可以列出回答正确或错误的学生名单,这样能够使老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对每道题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讲解知识点。而学生获得及时有效的修改意见,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正。数据分析功能的应用中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三)拓宽了教学空间,增加学生古诗文阅读量及提高运用能力

UMU学习的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增加了学生对文学常识以及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速度提高了,而且除了阅读课本与平台所发布的课外文言文外,他们还会主动阅读浅显的中国古典小说,阅读量大大增加;课余时间间也可以听到学生在唱由文言文改编的流行歌曲;在学生作文中,笔者也可以经常看到巧妙化用文言名句或素材的优秀作文,惊喜不断;钟媛娴、蔡芊瑜等同学的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山日报》的教育周刊上。

(四)学生文测试成绩的提高

利用UMU学习的平台、希沃白板开展初中古诗文教学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内容、加以理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单元测试结果来看,实验班学生在字词句的翻译、断句的能力、对中心思想的理解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五)教师科研水平、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上一篇:小鱼的诉说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好想告诉你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