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2024-09-30

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共9篇)(共9篇)

1.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篇一

中国城镇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飞速进展,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和卫生水平的标志。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已过1.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0%以上,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研究和关注老年人健康状况是保健事业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以问卷及口诉的形式对温岭市区及邻近村镇的一些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本问卷内容涉及老年人的既往病史(所得何种疾病、病发的持续时间及发病地点、病症如何治疗等),现在的身体状况及近一两年内是否得过高血压、风湿、冠心病等,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社会活动)等方面。

[关键词]老年人健康

[调查结果及分析]根据对收回的有效问卷及老年人的回复,市区和村镇的老年人问卷反应的问题有所不同,这基本上与他们的生活条件差距及思想认识不同有密切的关系,但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老年人的疾病问题

老年人由于年势已高,免疫能力不断下降,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疾病问题,就此方面调查报告反应,市区老年人的得疾病的机率要低于村镇的老年人,原因在于市区的老年人比较重视疾病问题,他们会定期的去医院做身体检查,用于药物的费用较高,而且在饮食方面都比较讲究;对于村镇的老年人而言,没有很多机会接受正规的医疗检查,而对于自身所存在的内在身体健康问题就了解甚少,同时又没有营养的饮食搭配,在一些小毛病方面,往往缺乏一种意识而不去及时治疗,与收入问题同样成正比关系,总之得疾病的机率就明显比就市区的老年人高。

二、老年人的饮食问题

对于疾病问题又引出老年人的饮食问题,饮食对于调解体内的新成代谢作用起着关键作用。市区的老年人对于饮食健康知识比较关注,经常咨询医生或自己查阅书籍及报刊了解健康知识,所以饮食比较合理;村镇的老年人缺乏一定的饮食健康知识,他们老年人之中有偏食情况,但当问及饮食问题时,什么食物该吃,什么食物不该吃时,几乎都是一问三不知。比如患有高血压的病人,应多食洋葱、青菜、苹果等,少吃鸡蛋类以及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高胆固醇等食物。有些老年人经常抽烟、喝酒,这其中的危害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老年人的身体锻炼问题

对于老年人来说,体格较以前明显减弱,所以身体锻炼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这一项,村镇和市区的老年人锻炼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村镇的老年人重视程度没市区高,市区老年人的体育锻炼主要是群体活动,生活比较清闲,老年人的锻炼就比较频繁,早上的晨练和晚上的晚练,再就在家通过运动器械进行锻炼;村镇老年人对于政府所提供的健身器材及运动场所未能很好的利用,对于农活及其它活动村镇的老年人则运动比较频繁,对于运动老年人应加强,因为运动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及身体状况很重要,对于一些疾病的预防运动能起很好的预防作用。

四、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除了身体方面,心理方面对于老年人来讲,至关重要。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而现在的老年人接受正规的教育比较少,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就更少了,在突发疾病或遇到麻烦时,大多老年人的心理往往表现的比较消极,这在村镇的老年人中比例较

大。而影响老人心理状况的因素很多,如高龄、性别、养老方式、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婚姻状况、有无子女等,老年人的承受能力比较弱,所以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心理就比较脆弱。如何使老人保持心理健康,是一个社会化问题。养老方式的不同,是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差异有显著性,所以在这方面,所有的老年人都比较严重,所以国家政府应加强在老年人心理健康

五、老年人的其他方面问题

在其他方面,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虽状况还佳,但还有很多值得社会去关注,在生活方面和心理方面,有些老年人的生活比较孤单,比如丧偶的,而作为子女和晚辈应随时随地关心老年人,让老年人得到关心。对于一些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而言,应给以尽可能多的帮助,给他们带来欢乐,让他们乐观地看待生活,积极地生活下去,总之老年人问题要及时解决。

[意见与建议] 针对以上所反映出的各种老年人问题,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在人口老龄化加重的今天,解决老年人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及建议:

一、完善医疗保健体系

一方面需要健全医疗体系,切实降低医疗费用,让广大老百姓看得起病、住得起院;另一方面,需要推进养老保险改革,尽快储备、积累养老基金;同时积极从多种有效渠道筹集医疗基金,减小老年人医疗压力;另外,还必须坚持社会化方向,充分发挥退休人员自我保险的作用,使整个老龄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服务应改变其服务方式,深入群众,特别是村镇等地,定期地为老年人做免费的健康检查,并建立老年人身体检测数据库,切实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方便。

二、加强老年人对健康问题的认识

政府应针对老年人健康问题定期地做好宣传工作,深入老年人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方案,比如饮食健康知识、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及生活中的小常识,及时地他们分发健康小册子,对于村镇的老年人,可定期组织志愿者访问他们,跟他们聊天及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播。定期对他们播放此类的影片,让他们深入了解及运用到生活中去。再者,对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应组织专家及时地解决。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关心有关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都要采取积极措施支持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以期不断提高全社会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意识。另外应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老年人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健康的老年心理保健的新理念。

三、营造老年人生活的良好环境

加强我市老年人活动地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一些运动健康器械,增加供老年人休息的桌椅,并加强对这些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加强敬老爱老的社会宣传,在必要的地方开放老年人通道,方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团结社会力量为老年人的学习、科研、再深造提供方面之门。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大力营造全社会敬老养老助老风气,并且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根据老年人的需求逐步完善养老院、老年公寓的管理与服务。改善生活、休闲等基础设施配备,提高服务和医疗质量,切实提高对老年人的服务。

[后记] 老年人健康问题是全社会都应积极关注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加重的今天,更是不容忽视。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老年人更应该有一个健康、安详的晚年。我们应及时纠正老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鼓励老年人多多参加体育锻炼,组织适合老年朋友参加的社会。同时,政府应对老年人的卫生条件设施加以改善,给老年人更多的关爱,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通过这次的小型的社会实践,不仅让我更加的了解了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在在我以后的生活中让我学会了要去关注老年人关注社会问题,奉献自己应尽的能力。对于学校组织的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很好的锻炼了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我在内,这次经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都会起到督促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应积极吸取经验和教训。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及时的关注社会问题。

2.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篇二

一、文献回顾

21世纪以来, 关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文献大量增多。在众多相关文献中, 有关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的文献最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 但相对于价格高昂的药费和医疗服务费, 学者们都注意到了农村居民往往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在2003年之前, 相当多的学者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各个不同的角度, 论证了在我国农村迫切需要建立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思考了我国建立农村医疗保险的模式。杨哲等对广东省进行分析后发现, 农村居民医疗保健需求的增长明显滞后于经济及卫生资源的增长速度, 认为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势在必行。[2]有学者认为, 当时中国政府已有能力开展农村医疗保障, 只是要调整政府医疗卫生投入结构, 以农村居民的重大疾病保障为重点。[3]在对苏南农村传统合作医疗进行调查后, 林闽钢也同样认为政府对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有效介入和积极支持, 是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键。[4]王兰芳根据我国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及其医疗状况呈现的矛盾性, 提出了整改乡村医疗机构、开展社会医疗互助和鼓励商业保险等措施, 以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医疗需求。[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之后, 相关学者更多地把学术注意力放在了新农合的运行效果上, 从不同的角度, 如袁辉从公平与合作视角和刘波、任旭从经济学、精算原理和风险管理理论等角度, [6][7]来研究制度是否达到了满足农村居民医疗需求的目标。

在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时, 学者们主要将其置于以下三个大的宏观历史背景之中:一是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老龄化背景。[8][9]二是结合本世纪我国政府以来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背景。[10][11]三是我国城乡流动加剧、农村空壳化这个大的前提, 如陈建兰。[12]为了更好地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 有学者还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分析。陈桂华、毛翠英和张时玲分别对德国、日本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分析;[13][14]余文静从文化差异这个角度分析了欧美和东亚国家队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借鉴意义。[15]更多的学者, 在自己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了农村养老存在的严峻问题, 提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不同思考。总之, 学者们都强调在加强政府主体作用的同时,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应该多元化、多支柱。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们也关注到原依托于集体经济的农村贫困救济开始逐步陷入困境, 农村中出现的贫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16]本世纪我国开始试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 大量的研究围绕着农村低保的运行绩效、资金来源、公平性、如何更好地完善等展开。为了提高农村居民子女的教育水平, 逐步摆脱农村贫困, 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和民间一起实施希望工程, 重点资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子女的初级教育问题。本世纪以来, 各级政府加大了资助的力度, 开始逐步推广针对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学杂费免除政策, 大大减轻了子女上学给家庭带来的负担。

从上述文献分析中, 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有关研究文献中, 除了医疗和养老之外, 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救济和教育救助方面相对涉猎较少, 这不利于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我国幅员辽阔, 各个农村地区差别很大, 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状况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在中国政府开始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发展城乡之际, 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内容以及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做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研究内容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2008年实施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这次调查是一次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全国抽样性调查, 主要涉及居民的基本个人信息、家庭生活、经济活动、认同态度等。它采用了全国人口普查抽样框, 使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 最终共获得10151分有效问卷。根据研究的需要, 本文选取了居住在农村社区中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得到4138份有效样本。其中男性农村居民为2001个, 占总数的48.4%;女性农村居民为2137, 占总数的51.6%, 年龄结构在18岁到69岁之间。

1.中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整体状况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 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诸多内容中, 农村社区居民享受比例最多的是医疗保险, 享受的比例近40%。其次分别是养老保险和其子女的教育救助, 在接受调查者中享受到的比例分别为8.3%和5.4%。这就意味着90%以上的老年农村居民只能从家庭中得到一定的保障, 他们的衣食住行只能靠自己或家人供给。那些有子女上学的农村居民, 也基本上都是自己付费。农村社区居民而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救助和救济以及其他福利, 农村居民中能够享受到的比例都很低, 都没有超过3%。当村民因某种原因陷入贫困, 只有非常少的人能从政府得到一定的帮助。

资料来源:本文所有数据均由作者根据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整理而得。下同。

2.不同户口类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注:***:P<0.001;**:P<0.01;*:P<0.05。下同。

分析表2中的数据, 可以发现, 农村居民的户口类别与他们是否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 经过卡方检验后在统计上最为明显相关。其中, 居住在农村社区中的非农业户口居民享受医疗保险的人数比例要比农业户口居民多得多, 其比例高出17%之多。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也高出农业户口居民7个百分点。差距最为明显的是养老保险方面, 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享受养老保险的比例远远高出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37%之多。也就是说, 那些拥有非农业户口的老年农村居民比那些没有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从国家获得养老补助的机会要多得多。

在百分之五这个置信水平上, 农村居民的户口类别和他们子女是否教育补助、他们是否享受其他福利在统计上相关。值得注意的是, 农业户口居民的子女享受教育补助的比例高于那些非农业户口居民的子女。但非农业户口居民要比农业户口农村居民要容易获得其他福利补贴。在贫困补助或救济方面, 两种户口类型的居民中能够享受到的比例都很少, 在统计上没有差别。

3.不同地域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如表3所示, 农村居民所处的区域类型和他们是否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及其子女是否享受教育补助在统计上显著相关。在医疗保险方面, 享受比例最高的是中国东部农村居民, 都分别高出中部或西部农村居民11%。也就是说, 一旦生病, 东部农村居民比西部或中部的农村居民更可能得到医疗补贴。至于养老保险方面, 享受比例按高低排序依次分别为东部农村居民、中部农村居民、西部农村居民。其中, 东部和西部农村居民之间差距最大, 达到了8%。在最低生活保障上, 在整体享受的比例都很低的情况下, 相对来说, 东部农村居民享受的比例仍然最高。西部农村居民一旦生活遇到困难, 能够从政府得到救济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 在子女享受教育补助的比例上, 其顺序恰好相反, 最高的是西部农村居民, 高出东部农村居民整整一倍。在享受贫困补助或救济和其他福利上, 东、中、西部农村居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距, 即他们享受到的机会都差不多。

4.不同社区类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分析结果 (见表4) 发现, 农村居民所居住的社区类型和他们是否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及其子女是否享受教育补助在统计上显著相关。地处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在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上要高出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也就是说, 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 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要比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更多。尤其是在医疗保险上, 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的比例高出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十一百分点。同时, 也该注意到, 山区或高原地区的农村居民, 他们的子女享受教育补助的机会在统计上比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的子女更多。在是否享受贫困救助或救济和其他福利方面, 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和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别。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中, 可以发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农村社区中, 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社会保障的居民很少, 就连享受比例最高的医疗保险, 其覆盖面还不到农村居民的40%。而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养老保险, 能够享受到的农村居民还不到总数的百分之十。至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其他内容, 农村居民享受到的那就更低了。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户口制度, 人为把居民分成两种: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并为此设计了两套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保障方面尤其如此。很多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都主要是针对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 而广大的农业户口居民则被游离在制度之外。同样生活在农村社区, 相对来说, 那些拥有城市户口的农村居民在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福利方面都更具有优势。只有在子女教育方面, 农村户口的居民更可能得到国家的照顾。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在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之前, 各地经济水平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地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凭改革开放政策的先发优势, 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反映在社会保障制度上, 各地也有很大的差距。从上述中可以发现, 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在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方面, 在统计水平上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在子女教育方面, 贫困的中西部地区更容易得到国家的照顾。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同是农村, 但地理环境却差别很大。总的来说, 可以把我国农村社区分为平原地区和非平原地区。平原地区, 由于得到长期的开垦和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 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场所, 因此, 平原地区农村相对山区或高原来说经济、社会条件具有更好的优势。研究也发现, 平原地区在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要比山区和高原地区建设得较为完善, 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可能性更高。和前面一样, 经济条件较差的山区或高原, 农村居民子女上学更容易得到国家的照顾和补贴。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 中国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政府逐渐开始统筹城乡发展, 逐步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 满足农村居民最迫切的需要, 中国政府于2003年在农村开始建设医疗保障体系, 即具有中国特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照有关文件, 中国预计在2010年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到整个农村, 所有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险。研究结果发现, 和其他社会保障内容相比, 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医疗保险比例要高得多。养老保险, 作为影响最为深远、最为重要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尤其是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中国农村, 其重要性尤为突出。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二十多年的背景下, 中国农村很多独子女的父母开始面临养老的问题。中国在2009年开始试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逐步把农村居民纳入养老保险体制之内。为了更好地配套农村医疗、养老保障的建设, 中国政府也开始加强了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救济与补助、农村子女教育救助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摘要:本文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关于农村社区部分的调查数据, 分析了中国农村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研究表明, 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医疗保险建设得最好, 但也只有不到40%的人能够享受到。另外, 养老保险、教育救助等内容在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中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3.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篇三

【关键词】老年人 助听器 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我国有听力言语障碍人口2004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4.16%。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使用助听器的残疾人和中老年耳聋患者越来越多,如果将弱听等不同程度耳聋患者统计在内将达到12487万,占总人口的9.68%,这些数字预示着中国助听器潜在着巨大消费市场,因此助听器的质量好坏与很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助听器行业技术水平不断进步,行业总体质量水平也随之提高。

二、调查目的和调查设计

调查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老年人对助听器的了解程度助听器基本了解情况、助听器的使用情况、被调查者收入消费情况,被调查者的价格接受程度。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情况描述:2012年11月15-18日,由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雨丝社团协助组成调查小组,在北京国际福祉博览会会展期间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181,回收有效问卷161份。调查问卷回收率45.3%,回收有效问卷率40.3%。

三、调查分析

(一)样本年龄分布

调查问卷设计选择以中老年人为主体,其中包括部分助听器使用者(比例不超过5%)。年龄分布如下:40-49岁占16%,50-59岁占24%,60-69岁占35%,70-79岁占17%;40岁以上中年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整个调查人群的94%,符合调查表设计的初衷。

(二)助听器了解程度调查

被调查者人群5%的人没有听说过助听器,对助听器相关的知识感念丝毫没有了解;被调查人群41%的人听说过助听器,但是对于助听器的功能了解甚少;被调查人中47%的人表示知道助听器,也了解助听器的应用,解决日常的问题。最后又7%的人群知道助听器的基本分类,其中有少部分人熟悉助听器的使用。

(三)被调查者周围人群助听器使用情况调查

被调查者中12%的人表示没有见到身边人群使用助听器,也没有见到有人在公共场合中使用过助听器;28%的表示在周围社区和其他公共场所见到有佩戴助听器的使用者;31%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其朋友和认识的人圈子里有佩戴助听器的老年人;29%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本人,自己的家人和亲人中有人使用过助听器。

(四)被调查者助听器价格接受程度

在对助听器被调查人群数据分析后我们得到,被调查对助听器的价格期望主要集中在1000-5000元区间,这一比例高达47%;其次为1000元以下,这一人群比例约为28%;在助听器价格5000-10000元区间,被调查者有18%能够接受;10000-20000元和20000元以上助听器区间的可接受程度分别为6%和3%。

四、研究分析

美国MarkeTrak VII(2005)的最新调查发现美国助听器使用人群的基本特征为年龄在55~64岁之间的男性,其家庭年收入超过6万美元,一般有全职工作,住在人口超过200万的大都市里。超过85岁使用助听器的人口接近60.6%,在75~84岁这个年龄段使用助听器人口达44.1%,65~70岁年龄段使用助听器者是31.3%。显然,年龄越大的老年人使用助听器的比例越高。

由于中国老年人多数会有听力损失的情况发生,并且听力损失占有较大的比重,从上述调查情况可以基本判断,在老年群体中助听器的使用率偏低,并且老年人群对助听器的了解程度偏低,了解不足也将导致助听器老年市场开发的缓慢和低效。

(一)从上述调查情况和实际的经验我们简单总结老年助听器消费人群的消费特征

老年人收入/消费描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老年人的收入有2个主要来源:一个为儿女的孝敬,一个为退休工资或在岗收入;中老年人群在日常消费中比较理性,基本上消费水平要小于日常收入,且其消费的大部分都是用作生活费来购买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须品,可以说消费比较理性。

中国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中助听器的渗透率非常低,市场每年验配数量统计显示使用率不到5%,而且在80岁以上高龄段老人中,比例低于1%。

被调查中老年人都认为耳聋是正常现象,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选择使用助听器。他们一方面不了解现在的助听器能够足以解决日常问题;另一方面还担心肋听器会加重听力损失。

(二)面对影响老年人佩戴助听器的因素,我们助听器工作者应该根据老年人的情况来说服老年人改变传统观念

针对很多老年人认为人老了,耳朵背、出现听力问题是正常现象而不会选择使用助听器;我们应注意和其沟通聊天,宣讲医疗知识和佩戴助听器的意义,强调佩戴能解决那些问题。

对助听器不了解影响他们购买助听器,对于这部分患者应当加大助听器的基础知识宣传,定期开展知识讲座。

认为带上助听器后会被别人视作残疾人和不正常者,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不会选择使用助听器;针对这类患者,要打消其心理负担,可以组织其参加助听器佩戴群体聚会,这样在活动和聚会中减弱其认知定位。

认为身边没有助听器服务机构导致他们不会选择使用助听器;针对此类人群公司可以提供售后上门服务等优惠措施。

认为助听器解决不了听力问题而不会选择使用助听器;此类患者需要加大助听器体验过程,让其在体验中了解助听器。

参考文献:

[1]张华.助听器市场发展的再思考[J].中国医学文摘,2009,(2):70-72.

[2]王保华,曾子临.助听器行业质量状况与发展[C].首届国际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会议,2010:397-399.

[3]蒋涛,凌邹.中国老年聋的研究现状和对策[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1):9-13.

4.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篇四

前言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曾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贡献的老年人,他(她)们的养老问题又成了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国家政策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的养老形势依然严峻,老年人看病难、花钱难、生活单调枯燥无味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为了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第一手材料,我们对延庆区延庆镇以及下水墨村等乡村进行了社会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养老资金匮乏、家庭赡养功能弱化,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难以得到慰藉、农村医疗体制不健全,老人看病难问题突出等。我们认为要想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创建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让农村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养老

一、基本情况(一)调查的目的

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伴随着人口生育与死亡率的下降的前提下开始的。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适龄妇女不能生育,加之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这样就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步伐。目前,我国虽然处在人口老龄化的初期,但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事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老年人寿命也在不断提高,这给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创造了条件。随着人口老龄化高潮时期的到来,我国人口将出现一种青黄不接的状况,这是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5%,因此,农村老年人口数量相当惊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首要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处理的好,不仅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因种种原因又裹足不前。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养老金的问题,受旧的社会体制的影响,农村人的养老保险与城镇人的养老保险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险也是异曲同工。因此,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首先应该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抓起。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得到了解决,社会才能稳定,我们的国家才能国泰民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早就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正在改变农村的实际面貌,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将会得 到进一步的完善。(一)调查方法

我们采取实地调查与电话联系相结合的方式(二)调查过程 1、7月15日到8月25日,我们先后5次对延庆区延庆镇进行了调查走访,发放问卷425份,回收问卷425份。

2、电话访问镇上领导(因为领导工作忙,没能见到)

二、调查结果

(一)经济来源困难养老金形同虚设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主要还是靠自己劳动来养活,这个数据占到总人数的65%,子女赡养的占30%,两种方式只占人口总数的95%,而其他的几乎没有经济来源。调查中我们观察到,超过六旬的老年人几乎都在从事农业劳动,靠子女赡养的老年人多半都是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现在农村实行新农村建设,一部分土地用于基本建设,一部分实行流转。这样,流转分红、种田补贴、养老金、加上老年人种地的收入四项加起来不到3000。如果出现突发疾病和意外伤残,那老年人的生活就存在很大问题了。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也就700元每年。(二)家庭赡养名不符实

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形式,或者说主要资金来源还是依靠家庭,另外从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可以看出家庭养老依然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模式。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平均有3—4个子女,3个以上子女的老人占调查总数的95%。从子女的数量上来看,老人的养老应该不是问题,或者说应该生活得相当不错,可是,调查的结果恰恰相反。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子女间对赡养老人的义务相互推诿,都不想承担义务,怕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有的甚至为了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大打出手,闹的鸡犬不宁,有的甚至闹上法庭。但当我们问起老年人子女是否孝顺时,没有一个老年人说自己的子女不孝顺的,这与传统的“家丑不外扬”的观念有关。(三)生活枯燥无味

1、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农村老年人丧偶后孤独,很少出门,或者不出门。要出门就是到地里干干活而已,将自己的思想埋葬在对自己亲人的思恋中。这样老年人的晚年就在这种悲痛中度过。农村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很单调单打麻将、聊天、看电视。没有其他的文化生活,也没有谁来组织老年人

参加什么活动,或者组织老年人举行什么有意义的活动。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枯燥的主要原因,一是文化知识欠缺,二是没有引起地方领导的重视,三是受到农村自然条件的限制。(四)农村医务室形同虚设

新农村建设给老年人的生活也带来了不少好处,譬如,合作医疗这给老年人给老年人看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实惠,并在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方面有明显的效果,该村的老人普遍比较长寿,65岁—75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同55--65的人数一样多。但同时如此大的高龄老人比例,必然会导致老人整体的健康水平较低,调查发现46%的老人表示自己不健康,常患小病或患有慢性病,有38.9%的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感觉身体常有不适,但由于没影响到日常生活而没去医院检查。因此,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是十分必要的。国家的合作医疗给农村老年人确实带来了不少好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医务室设备简陋、陈旧,医务人员专业水平较差,一般都是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后来参加过医疗培训,但也只是外表形象。在他们的心中,医务室就是一个药店而已,看不了病,也没有人来看病,有的只是感冒了来打打针,稍稍严重一点的都到镇上医院去了。所以医务室的医务人员也没有认真行医的态度,这样农村人出现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调查结论以及对策建议(一)调查结论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老年人养老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与农村集体的经济建设、政府的养老保障体系、年轻人养老意识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1、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以及有些年了,但由于与农村养老密切相关的法律存在空白,也因为农村的实际条件存在一定的因素,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影响到该法律的执行。

2、政府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缺位是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笔者调查了解到我国农村基本上仍然是以土地养老为核心的家庭养老。

3、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是产生问题的现实原因随着我国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农村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4、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是产生问题的客观原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5、年轻人尊老观念弱化是产生问题的内在原因 农村老年群体对养老的要求是很低,多数老人只要能够解决温饱就十分满意了,照顾老人的生活一般不会给其子女的生活带来明显的影响,只是农村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正在慢慢被人忽视和丢失,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媳妇)的道德水平较低,家中经济权力由男性转移到女性手中,姻亲关系重于宗亲关系。对策建议

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完善相关法

律法规,确保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靠;

2、保障老年人的土地经营权,以土地养;

3、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立相应的活动中心;

4、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组织,成立农村老年人工作网站;

5、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孝道教育,推动敬老爱老社会风尚的形成。

5.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篇五

接到这次的暑期活动任务,我的心里一阵陌生,一阵忐忑。因为,一方面我本身就比较不善言谈;另一方面,我的活动对象是老人,这更增加了我的任务难度。不像其他有些同学可能从小在爷爷奶奶的膝下长大,与老人的接触比较多,我是不经常去老人家里的,即使逢年过节去姥爷家里,话也少得可怕,而且基本都是老人问我们晚辈一些情况,我们是不会主动询问老人的一些个人情况。要问也是一些关心话,比如“您身体好吗?”“您最近怎么样?”诸如此类的话。但是,调查卷中的“您害怕死亡吗?”之类的深入的问题,真的没有问过。主要是害怕伤了老人的心,触碰到一些隐痛,并引起一些误会等等。所以,总体上,我对于老人家都是怀着一种敬畏、尊重的心情的。然而,这次调查对于我真是一次挑战。

对于比较腼腆的我,调查卷中的有些问题委实需要我和老人们相对的促膝长谈,就是能够多多了解一些情况。而且,正如后来学校发的补充文件中说的,确实需要我们调查员们有“读心”的能力,能够根据老人的言谈,老人的表情,老人的细微动作体会到问卷中某些问题的答案,我觉得这种能力还是我们这些sophomore需要多多修炼的,以后的调查中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ability。

在此次调查之前,我曾经有去过养老院的机会,是大一下学期的班级实践活动。我们全班同学去了一个养老院。我和班长也调查过另一家养老院。总体的感觉是,这两家沈阳的养老院都不大,每家养老院老人大概也就20多人,老人还都能自理,精神状态还都不错。我觉得这是能够调查的,但是人数不够。因为,这次一个人就需要50多份的有效份数,真是比较为难的呀。就连沈阳都是每家养老院只有二三十人(可能我们去的不是规模较大的一家),那我们宝鸡的养老院人数还不更少?!所以刚开始感觉任务可能完成起来比较困难。我也曾经与学姐商量过这件事儿,但是学姐说还是较认真点吧。于是,秉着对此次活动负责的态度,我还是走访了几家养老院,其中就包括我调查的主要一家养老院——宝鸡市社会福利院。

纵观全宝鸡市的养老院情况,我觉得有好有坏,参差不齐。我通过网上搜索,找到了几家可以去的养老院。其中有两家,其硬件设施确实不敢恭维,而且其中一家已经不再运营了。只见养老院里,衰草丛生,一派万物凋零的景象(但是这个养老院居然在网上还可以查到,可见网络的更新也值得怀疑);另一家则是位于荒凉的市郊,虽说养老院一般都位于市郊,因为在这里没有城市中心区的喧闹,没有灯红酒绿,老人们可以安静地生活,但是,它的硬件设施着实让人觉得寒颤:破败的铁门已经掉漆,老人院子里还有几条大黄狗在汪汪叫着(不知道这是不是有老人喜欢热闹故意养的),院内的窗户有些没了玻璃„„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觉得心寒,本来我们还想有意去调查一番,但是看到这些,没了兴致,也许这家养老院可以作为中国养老机构的一个反面教材吧。孝顺的儿女大概不会将老人们送到这家养老院里(或许,它的费用要低一些)。还有的养老院,设施还好,但是却专门收容的是有智力障碍的老人,这使得我们的调查没法直接进行,有些数据只得间接获得。所以说,在宝鸡找到一家适合本次调查活动的养老院还是要花费一定功夫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寻访,我找到宝鸡市社会福利院作为我此次调查的对象。这是一家公办的成立时间较早的福利机构,其中不仅含有养老院,并且还有特教学校以及各种公益学校等。由于,这家福利院在2011年刚刚搬入新址,所以,它的硬件设施看上去很不错。进入福利院,管理办的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让我到老人们居住的楼层进行调查。真正到了调查的时候,才是我手足无措的时候,各种莫名的紧张

感随之而来,什么“从来没有和老人聊过”,“要主动跟老人搭讪”呀,一切的一切让我不知道要干什么。以至于前来接待的护士姐姐询问来意的时候,我竟一时答不上她的话,直到旁边的同学解围,我才逐渐ease了下来。我心里想,一定要hold住呀,要不然就白来了。可是,之后的一切是我都想不到的。我竟和前来的老人聊起天来,不光局限于我们此次调查的内容,还有老人的过去,他们的现在,以及他们将来的想法。基本上到这天下午调查结束的时候,完成了我们的调查任务,也达到了锻炼我的交际沟通能力的效果。但是,调查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聊天的老人本身„„

医大在我们这里,一般人是不了解她的,除非是专业的医生。因此,这里的护士将我们的学校普遍称作“中国医学院”。我们听到这里,也只是笑一笑,这个名字也挺好听的嘛!

老人们对于我们这次的调查表现的也非常认真,因为他们将我们当做了专业医生,其实我们就是大一的freshmen,大一一年没有学专业课,甚至连血压都不会量,但是我们真心想给他们提一点健康建议,让他们更健康。总之,在这里,我虽然不是一个称职的医生,但是我可能是一个称职的倾听者。老人们生活了一辈子,每个老人都是一本书,一个人生故事,他们通过一辈子的沉淀,将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就像在畅想我们的人生。其实,仔细听听每个老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得到他们的些许人生经验。在这里,有一位奶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位奶奶个子不高,看上去也挺精神,颇有一副南方人的相貌(最后证明确实是南方人)。我觉得这个奶奶应该身体不错。“你们这是搞社会实践了吧?”奶奶问我,“啊,是,就几个问题,不耽误您多少时间。”我笑答。“哦,”奶奶颇为豪爽地说,“你们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我的局促感顿时没了,便说:“嗯嗯,好的!”问及她的文化程度时,才知道她是西安医学院(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毕业的。“那您还是我们的前辈嘛!”我笑道:“那您是一名医生了?”“不是,我是秦机(秦川机床厂)的嘛!”后来经过聊天我知道,这位老奶奶从医学院毕业后,刚好遇到上山下乡,本来是湖北人的奶奶就留在大西北了。之后,就进了宝鸡的秦机,成为厂内的一名复健医生。“我们那里的医生就不分科了,各种病都看。”“那您还是全科医生了呀!呵呵!”确实是,那可能就是社区全科医生的雏形呢。聊着聊着就聊到奶奶的身体了。“您身体看上去挺好呀!”我问道。“哪呀,看着挺好的是吧,其实不行啊,前几年特好,上公交车都没人让座的,觉得我都不够老。但这几年不行了,又是装心脏起搏器,又是脑梗的,好像除了糖尿病,其他都有一点吧。”“是么。看不出来呀!”我真是看不出来,说话如此流利,如此对答如流的老奶奶居然有这么多老年疾病。“我来这里呀,主要就是有个照应。孩子们都在外地,他们都忙,不想让他们照顾,但也不能一个人过呀,心脏不好呀。上次冬天,有天晚上上完厕所就浑身冷得不行,头也晕,幸亏当时刚好有位护士来查房,我叫她多给我盖些被子,这样身子才暖和点,要是一个人住,不就过去了„„”听了这句话,我本想继续询问的话也堵了回去,顿时愣了一下。老奶奶是如此濒临死亡。对于不知怎样面对死亡的我,一时还难以接受。我对于生命的意义还不甚了解。今天,如果有人对我讲,我不能活多久,随时都有可能死亡。我会手足无措,愣在那里。成熟的人可能会说,我会坦然面对死亡。但是我,真的,一时难以接受,年轻的还没有体会过人生,没有去拼过生活,没有去享受过生活,怎么可能坦然面对死亡,怎么可能认命?老奶奶说她并不是就不畏惧死亡,一个人怎么能没有害怕过死,但是在努力奋斗了一辈子之后,我们可以说,我们能够安然的接受死亡,我们的一生,值了!

除了这位老奶奶,还有一些老人真的使我振奋。他们确实觉得生活是有意思的,是美好的,并没有像我们平常想的有一种暮年的垂垂老矣的感觉,老人们依旧很有生气。有一位老人还专门跑过来,听说大学生来了,电脑有问题,刚好让大学生帮忙修一修。这就很好嘛!这可能就是当代“新型老年人”吧,像青年人一样,很潮!

6.中国社会调查的兴起 篇六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调查

高武

100109001 摘要: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就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初这段时间来谈谈我国的社会调查,主要通过一些社会学家及其活动和著作来反映那时我国社会调查的具体情况。

Abstract: Social research is a way of sociology, through which we can learn a phenomenon of social deeply.This article will talk about the rise of social research-social research by the academic circle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1940s.关键词:社会调查

一、社会调查概念的界定

社会调查是社会调查研究的简称,是社会研究的方式之一。社会调查是一个既有收集资料的调查过程,也是包括分析资料的研究过程,甚至可以等同于社会研究。但社会调查不仅指运用填问卷或结构式的访问的方法,也不仅是对一种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更不是直接收集社会资料或数据的过程。社会调查是social research 而不是social survey.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调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刚刚传入中国,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动。一方面外国人希望通过社会调查来研究和认识中国社会,另一方面受欧美社会调查研究范式影响的中国学人同样希望认识自己的社会,于是促成社会调查的起步,从时间上来说,中国的实地社会调查始于民国初年。我们通过几个社会调查的个案来了解当时的概况。

《北京人力车夫之生活情形》,在当时的传教士的主持下,1914-1915年间北京社会实进会进行了对302个洋车夫的生活情形的调查。他们采用了五个途径:访问了数百位车夫,让他们按问卷回答问题,给每人5个铜子的报酬;在街上观察记录车夫的年龄、衣着、身体、车况、车资等多方面的状况;访问人力车夫聚集的茶馆或街头休息处;访问车厂;去讲演堂等车夫经常出没的地方。

《中国农村经济实况》,在农村社会经济研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有马伦与戴乐仁合编的《中国农村经济实况》调查报告论文集。其中戴乐仁的《中国农村经济之调查》是根据1922年夏季组织北平9所大学生对全国5省240个村庄进行调查的研究结果。调查项目包括农村人口密度、年龄、男女性比例、死亡率、迁移、田地大小、贫困问题等。

这些社会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首批以科学的方法实地调查、分析中国社会生活所获得的开创性成果。调查过程涉及访谈法、问卷法、统计图标、记账法、实地观察法等,都是当时西方社会学通用的方法,这些调查方法和调查机构,为后来的社会调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实地调查中,研究者已经发现,在中国运用西方调查方法的难,因为中国人缺乏准确的数字概念,对诸如收入多少这样的问题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三、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调查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力的推动了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学者将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调查研究。影响比较大的有陶孟和的《北平生活费之分析》、李景汉的《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燕京大学的清河实验、卜凯的《中国农场经济》等,下面我就不同的人和他们的调查的内容进行分析。

社会学家陶孟和早年在国外留学,1913年回国后就立志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活动。1926年2月,他提出社会调查计划,得到国内外人士的赞同,社会调查所成立后,开展研究的科目有中国近代经济史、政治制度、农业经济、劳动问题、人口问题等10类。他通过对北京郊区农民生活费的调查研究完成了《北平生活费之分析》。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48户工人家庭的生活费。作者选取的时间为六个月,由女调查员到各家探寻收支,详细纪录,为了顺利完成调查,调查期间给每户一定的报酬,节假日还给各家小孩玩物。这48家生活状况可代表北平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基本保证了调查的可代表性。第二部分是分析小学教员的生活。调查这在北平公立小学征求自愿记账者,时间为一个月,并估算上一年的情形。初始有66人参加,其中二十五人将账簿填完,但仅有12本完整有效,可用用于分析。北平共有约800小学教员,他们的生活可代表警官、小职员、技术工人的家庭状况。

最好不举行调查,举行调查必有一定清楚的目的,使人们根据调查的结果来改善社会实际生活,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类幸福(李景汉)。李景汉曾以他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美国帕马那大学学士、加利福利亚大学硕士学位,并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24年回国,做过许多社会调查和调研,我们来看他做过的两个比较有名的社会调查,一个是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调查,另一个是定县社会状况调查。北平调查分两个部分,第一部是“挂甲屯村一百家之社会的经济调查,包括“绪论”、“人口与家庭”、“家庭收入”、“家庭生活状况与支出”、“村民其他状况”五章和5个表。第二部是“黑山扈村马连洼村与东村六十四家之社会的经济的调查”,包括“人口与家庭”家庭的产业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与支出”3章和50个表。这个调查是李景汉先生学术生涯的重要一步,是调查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的过度。

李景汉的定县调查,是在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邀请下进行的,他们想通过此调查了解农村及广大的平民群众的真实情况,以便于开展平民教育。这个调查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调查涉及的面广、资料极为丰富,当时学术界称之为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中国农场经济》是1921-1925年7省17县1866个农家的调查,由金陵大学农业经济学院美籍教授卜凯著成。这个调查是当时公认的在中国做的历史最久,地域最广,项目最详,比较而言最具科学性的农村调查之一。然而,他的著作在材料的收集与统计上也有很多的不足,他采用的任意选样法,不具有代表性。

本时期的调查方法较前期有一定的进步。在城市生活调查中出现了记账法,开始由城市调查转向农村调查,调查时先从宏观再到微观,真正做到了“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状、动态与静态、纵向与横向”的结合,出现了比较规范的实地社会调查方法,调查完后对调查原材料的加工方法。调查思想具有社会性、人文性、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与整体性。

三、20世纪3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调查

随着社会调查的深入,出现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社会调查无论在规模广度,时间的长度,还是问题研究的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社会调查的理论逐渐系统化,并与实践的结合空前紧密。这一时期有很多以农村为研究对象的调查和调查著作。言心哲的《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之分析》、乔启明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云南三村》、张之毅的《易村手工业》、陈翰笙对三江地区农村经济和其他地区的调查等。下面我们就几位社会学家展开,分析此时的中国社会调查。

社会学家吴文藻,他在改革教学的过程中提出民族学和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在社会调查方面倡导社区研究,并为社区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他认为要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就要从社区着眼,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明白了文化就了解了社会。社区研究要比一般的社会调查更进一步,不但要叙述事实,记录事实,还要说明事实内涵的意义,解释事变发生的原因。此外,他还积极倡导功能学派的理论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

社会学家陈达,他有一种实事求是、注重实践调查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精神,1923年从美国回到清华不久,就展开了大大小小许多社会调查。他对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贡献很大,采用实验式的观察并把这种方法分为5个步骤:(1)事实收集。(2)测量。(3)分类(4)结论(5)证实每一步都要确保无误。在特定的领域要采用多种方法,比如比较研究、问卷访问调查、专题调查、实地观察、文献的收集、综合分析与研究。这些方法为后来的许多调查者所采用。

社会学家费孝通,对中国农村做的第一个比较深入的微型调查,就是在江苏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最后成文的《江村经济》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著作,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关系。这部著作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除了农村调查,他还主持过家庭调查,他的《生育制度》就是在调查的基础上的理论分析。关于方法论,费孝通在农村调查中运用了独特的研究方法——亲密接触的实地调查,他在《禄村农田》阐述调查方法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亲密接触”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了社区类型比较法,而且用自己的研究实践了这种方法。

四、总结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调查是我国社会调查的兴起,它的出现具有很大的必然性,在我国的社会调查中也极具过渡性,有它自身的许多特点:

1.社会调查的主体从最初的传教士到中国学者。陶孟和、李景汉等中国第一代社会学者的调查,是传教士工作的延续。社会调查越来越本土化,越来越符合中国的具体情形,调查结果也更为精细、可靠。

2.社会调查的内容更为丰富。由开始的城市调查到后来的农村调查。开始的研究很笼统,到后来有了对某个地区的《江村经济》等著作。调查涉及农村、城市、工人、经济、文化、人口等各个方面。

3.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更加完善和科学。这些都为以后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使用的材料和实例。

参考文献:中国社会调查史

范伟达 王竞 范冰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江村经济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现代社会研究方法

范伟达

7.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篇七

关键词:压疮预报,追踪记录,老年骨折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为临床护理常见并发症。是指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骨折患者由于疼痛和牵引,石膏固定,手术等治疗的需要,大多处于被动体位,特别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及伴随脑卒中后糖尿病、肿瘤术后、肺心病等老年性病重的增多。压疮发生的危险也不断增加。因此,对老年骨折患者的压疮预防护理成了骨科护理的重点。丹阳人民医院骨科从2007年01开始,在原有的压疮预报的基础上,建立了压疮危险评估联合预防措施追踪的记录表,提高了护士主动预防压疮的意识,有效地预防了压疮的发生,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丹阳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年龄≥65岁的骨折患者195例列为传统组,其中男105例,女90例,年龄65~92岁平均70岁,均采用传统的压疮预防方法,压疮发生6例。收集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丹阳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年龄≥65岁骨折患者256例列为预防追踪组,其中男143例,女113例,年龄65~96岁,平均年龄73岁,压疮发生1例。

2 方法

2.1 全科护士培训

流程管理理论认为,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在流程中产生出来的,预防比纠正好,要全员参与解决问题,正面强化[1]。组织全科护士进行业务学习,主要内容为: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内容,预报表的正确填写,压疮的正确描述及预防处理,并要求人人掌握。

2.2 压疮危险评估

患者入院后,每个接待护士应在1~2h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一般营养状况、意识、躯体活动度、患者及家属配合情况及有无大小便失禁等,总分<14分,为具有压疮发生中高度危险,要求填写压疮追踪记录表,并上交护理部备案,科内建立褥疮预报登记本,进行三班严格交班,并在骨牵引、石膏固定、手术等治疗后及时再次评估。

2.3 规范压疮预防程序

对评估总分<14分的患者,给予高度重视,建立预防程序:(1)睡气垫床。(2)病情允许,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1次,避免90°翻身,保持床铺与躯体呈45°,背部垫软枕,以便分散重心,减轻压迫。(3)不能翻身的牵引患者,教会自我防压技巧,或在臂下,骶尾部等骨隆突部交替垫软枕,水垫,气圈,对一些评分5~12分不能活动患者每小时将受压抬高床面10min。(4)保持皮肤及床单清洁干燥,大小便后及时清洁会阴部。(5)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正性激励,给予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6)良好的膳食是改善患者营养,促进全面愈合的主要条件,包括胃肠道功能调理[2]。病情许可,鼓励患者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

2.4 追踪记录

对高危患者进行交班,认真落实预防措施,及时反馈,正确评估皮肤状况,包括颜色,潮湿度,并认真准确记录,把一些实施有困难的措施和新出来的与压疮有关的危险因素,列入记录进行三班交接,并有责任人、护士长及患者或家属签名。

2.5 质量监控

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是预防压疮的保障[3]。护士长每日利用晨晚间护理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措施落实情况检查,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评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措施,科护士长收到压疮预报追踪记录表后,及时到病区检查患者具体情况,检查预防和护理措施是否妥当,并进行追踪督查,对一些护理确实存在困难的患者,上报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会诊指导。

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3 结果

3.1 有效地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表1)

3.2 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和主动防范意识

自实施压疮预报追踪记录以来,全科护士均能及时评估患者压疮的风险,并贯穿全住院过程,对有潜在危险的患者都能及时主动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措施。

4 讨论

4.1 目前国内大部分护理人员仍凭临床经验来判断患者有无发生压疮的危险性,缺乏准确性量化指标,而应用评估表预测压疮发生的危险是否预防压疮关键性的一步[4]。该评估表的应用帮助骨科护士在患者刚入院时就能准确对患者实施压疮风险预测、并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预防,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骨科患者压疮发生率。通过对患者入院是骨牵引,石膏固定,手术等不同治疗阶段压疮发生的危险性认真评估,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把压疮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我们也发现入院的初期,患者因恐惧,疼痛不愿意活动,骨牵引,石膏固定后,活动受到很大限制,手术后患者精神疲惫,出汗多,而成为骨科老年骨折患者,除意识障碍以外压疮危险系数最大的患者。

4.2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是一种增强质量管理效果的循环活动,其重点是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符合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褥疮预报追踪记录表,针对评估的危险因素提出个体化的预防措施,更注重记录措施落实情况,及时落实措施后的效果,患者的反应,进行全程跟踪质量控制,及时调整效果不佳的预防措施,保证了护理措施实施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压疮的预防是多环节、多过程的[5],特别是夜间护理人力缺乏;对于责任心差,年轻的护士,褥疮预报追踪记录表的应用能够及时提醒、督促按照专科护士白天对患者的预防措施实施相应措施,从而使压疮预防的连续性成为可能。进行记录三班交接,明确了各班责任,也提高了临床护士的责任心。翔实的书面纪录既规范了护理文件的书写,又使举证倒置成为现实。

4.3 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是预防压疮的保障,从护士长,科护士长,到护理部的质量监控,坚持做到危险评估不正确不放过,责任人不明确不放过,预防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特别强调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及患者与家属的配合程度,护士长每日进行检查,督查其是否落实,措施是否得当、纪录是否完善,通过跟踪,检查评价预防结果是否有效,并及时修订预防措施,对一些重点、难点患者,护士长及时向科主任汇报、探讨如何结合病情进行正确有效的预防[6]。通过三级监控实现了老年骨折患者压疮预防的动态优化,促进了压疮预防护理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明子.现代管理新理念-流程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56-957.

[2]惠娜,靳雁,李彩菇,等.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在癌症晚期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2008,8(10):55-56.

[3]王婷,陈伟菊,周佩如,等.压疮管理流程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7(2):47-48.

[4]薛小玲,刘慧,景秀琛,等.3种评价表预测压疮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41-243.

[5]何世琼,王均,吴晓兰,等.骨科疼痛患者压疮的预防[J].护理研究,2005,20(12C):2760-2761.

8.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篇八

蓝翔矿业仍然在生产

本报于2011年12月13日和2012年1月3日分别于《未验收竟然能“试生产”五年》和《蓝翔矿业整改期间仍生产》为题报道了江西铅山蓝翔矿业违法生产的情况。铅山县环保局称将要求企业立即停产整改,如果没有得到省环保厅的批复不得再次生产。但近日有网友反映,蓝翔矿业仍在生产。为此,记者第三次来到了铅山,对蓝翔矿业违法生产事件进行追踪调查。

在蓝翔矿业万年村的选矿厂,记者看到现场正如网友所说,“蓝翔在生产”。

“你们生产几天了?”记者问了一位正在做事的工人。

“6天”该工人回答。

随后,记者找到选矿厂厂长杨立富,并问:“你们延期试生产的手续下来了吗?”

“那我不太清楚,反正市、县环保局都来过了。” 杨立富说。

“省环保厅来检查过吗?”

“没有。”

“那你们的在线监控安装了吗?”

“没有安装。”

环保局长:

市局省厅已同意生产

为何在设施不齐全、没有得到环保厅的批复下还可以继续生产呢?记者再次找到铅山县环保局柯建金局长。

柯局长介绍,在2011年11月2日,省环保厅曾对蓝翔矿业下发了一份《责令改正通知书》,《通知书》中就企业存在的7个问题提出了要求,并责令企业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在2011年12月31日前必须整改到位,待7个问题整改到位后,重新申请环保验收。

柯局长说:“这段时间我们一直是在监管,监管是按省厅下达的停产整改7个方面,那么这7个方面在春节前已全部整改到位。经过市县两级环保局的核查,市县两级已经向省厅出据了我们的核查意见。”

记者问柯局长,在第二次采访的时候他说,没有拿到批复之前不可以生产。企业现在还没有拿到省厅的批复,为什么却重新生产。

柯局长说:“已经上报省厅了,市局和省厅都同意生产,并且市局给企业办了试生产的手续,这点可以到市局和省厅去核实。”

于是,记者要求查看市局下发的试生产手续,但结果是,柯局长所说的市局新批的试生产手续,还是2011年7月6日批复的试生产手续,并不是柯局长所说的新办手续。

记者追问柯局长,企业在没有安装在线监控的情况下怎么可以通过验收?

柯局长回答说:“这个问题我们和省厅已经协调了。”

市局省厅:

蓝翔矿业没有试生产手续

按照《环保法》和《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未经环保部门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交付使用。那么,蓝翔恢复生产,是否像柯局长所介绍的,省厅和市局都同意了呢?为此,记者又到上饶市环保局了解真实情况,在咨询主管业务的杨副局长和毛科长后得知,蓝翔矿业没有办理延期试生产的手续,是属于违法生产。

记者还就此咨询了省环保厅环评处,所得的结果也是蓝翔矿业没有试生产手续,蓝翔在没有得到批复的情况下生产属于违法行为。

那么,为什么铅山县环保局柯局长会说“市局和省厅都同意生产”,市局已给蓝翔矿业办了试生产手续呢,原因耐人寻味。

记者采访回顾

记者第一次到铅山县环保局时得知,企业在2011年7月6日曾获得上饶市环保局3个月的试生产批复。在采访管理股的吴股长时,他承认试生产期限已过,并为企业解释了期限已过还没有完善手续的几点理由:1、因为前几年金融风暴的原因,企业没有正常生产,而是在零星生产,所以没有把申报提上议程。2、因为上级环保部门的工作比较忙,管理人员比较少,不是我们一报就可以下来审核批准。3、从人性化管理来说,不会对企业时间管这么紧,不可能期限一过就停工。4、因为小地方,企业环保工作的人员素质也有限,达不到要求的标准,所以要经常整改。

12月13日的报道出来后,网民继续反映蓝翔并没有停产。于是记者第二次来到铅山县环保局找到柯局长举报违法行为,柯局长解释,这次的生产主要是因为整改期间有硬化工程,要把场地上剩余的矿生产掉,才能做好硬化。他告诉记者,已要求执法大队监督企业接受整改,立即停产,并要对这种反复违规行为按最高限额处罚。柯局长还表示,下一步企业如果没有得到省环保厅的批复将不得再次生产,如再发现生产将上报政府责令关停。柯局长告诉记者,企业现在还不具备报批的条件,他简单说了两点:一、企业的在线监控还没有安装,二、企业附近的四户村民没有搬迁到位。在这种情况下环保部门通不过,连审批的专家也不会通过。

9.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研究报告 篇九

关于中国农村的调查报告,告诉你不一样的中国

姓名:付钊

学号:201512080104

班级:2015级社会工作(1)班

联系方式:***

二零一七年五月

中国农村调查的反思

阅读书籍:《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作者:熊培云

作者简介:1973年生,祖籍江西,南开大学副教授,曾驻巴黎,任《南风窗》驻欧洲记者,兼国内若干影响力媒体专栏评论员及社论作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译从”创始主编委员。

书籍简介:本书作者熊培云曾经受到曹经清的《黄河边上的中国》一书的影响,后来作者通过对自己的家乡江西省的农村进行大量的调查以及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上熊培云先生一贯运用的温暖,理性,自由的写作风格,考察百年来中国底层乡村农民的命运,乡村的发展和沦落,作者通过自身丰富的阅历,通过本书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中农村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本书无不透漏出作者心系乡土中国,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关注和对农村大众的悲悯。同时,此书也是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真实反映。是在大时代背景下了解中国农村发展的优秀书籍。

读书缘由:2016年7月9日,为响应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的号召,我自行组建天水武山调研实践小分队,在梁盼老师的带领下,开赴天水武山马力镇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关于武山农村精准扶贫项目的开展情况的调查,在一周的调查过程中,我们深入农村,深入家庭,通过所见所闻以及自身的体验,对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整理,在后来的调研报告前我读了《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本书,感触良多,受益匪浅,而本文正是我通过读此书以及自身的调研中产生的问题所做的一个反思。

读书笔记及反思:

一个40多岁的江西人,南开大学的副教授,非常优秀的作家,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讲的“理性思考,感性表达”,作者用自身的经历和自己敏捷的洞察力,用最朴实无华的言语写出了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和伦桑,独特的文本构造,真实的言语表达,侃侃而谈中无不让人产生良多思考,读完此书,我仿佛又回到了我曾经调查过的那个地方,农村生活的的现状,农民生活的辛酸,无不让人震撼和惆怅,感慨之余,更多的又是对中国农村现状问题的反思。那么究竟作者书中所讲和我的自身调查经历是否相似呢?下文会作具体解释。

作者首先以自己的故乡江西农村为起点,描绘了一幅江西农村的亲情故事,真实记录了一群农村贫苦人民几十年来的悲欢离合,这也不由让我们想起已故不久的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两本书的背后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并不只是作者所写的故事,而更多的是老一辈人真实的人生经历,作者通过讲述江西农村几十年来的沧海巨变,以及建国以后在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村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还特别对2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挫折的分析,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也是对这一时期农村建设的一个真实反映,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农业经济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时至今日,作为一个根深蒂固的农业大国,中国想脱农皮,中国人想脱农衣,为此奋斗几十年,中国人骨子里的农民气概仍然存在,偌大的中国,诺多的中国人,未来几个世纪农业大国的帽子也未必能去掉。结合两本书的主题,前者是对小范围的农村的生活现状的反思,而后者则偏向于全国,传统的农村,传统的农村经济,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自认为地大物博,我们可以从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找到答案,中国自古的文化以广土众民、家庭生活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学术上也没有向着科学的步伐前进,而正是这些文化思想,造成我们自私自利,知足自得、守旧、马虎。我们以传统的家庭生活为基点,而隔绝了与外部社会集团的联系,这就造成我们的家庭生活严重阻碍了集团社会的发展,西方人偏向理智而短于理性,我们偏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我们古人认为“读书明理”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偏重于人世间人情世故,比如:父慈、子孝、知荣辱、而西方人更注重物理,表现在探索社会物理,而我们对此如何理解?比如我们学生考试答错,是知识上的错误,这就属于理智问题,而如果考试舞弊抄袭,就算是品行问题,也就是理性问题,而这也就造成为什么我们科学研究上在明朝以后开始落后于世界大潮流,这也为我们今后的农业大帽埋下祸根。除此以外,我们的问题还可以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考虑,我们受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权集中政治思想影响,商业限制发展,农民占少量的土地进行自给自足,若遇到天祸,农村经济又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手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都给予农民的正常生活,并没有向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与政治上长期不变的局面相匹配的是经济,小农经济长期停滞,尽管工商业在秦朝就有所发展,两千年后,并没有受到像农业上的重视程度,如果不是受到近代资本主义的熏陶,仍然止步不前。到了近代以后,像魏源、林则徐等一批放眼看世界的政治家似乎看到了腐朽落后的中国文化,尽管他们做了诸多努力,但并没有改变社会现实,再随着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似乎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国问题所在,更多的人投身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以至于后来的费孝通的农村乡村调查,梁漱溟的中国乡村经济建设,这些有思想的人,也将他们的思想付诸中国社会的建设,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赶超英美,大练钢铁,鼓励生育,人口迅速激增,我们的领导人认为人力是生产的第一主力,忽视了社会生态平衡,众多的人口需要庞大的粮食储备,再一次我们的农业之帽愈加牢固。马寅初先生就曾对我们的人口问题而提出质疑,要求我们要控制人口,可是我们将一位有着炽热之心的爱国者打入了走资派的行列,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意识到这位卓越的人口学家的正确观点,可是人口的激增,让我们再叹息一位智者的陨落以后,更多的是对人口问题的反思。计划生育国策由此而生,我们在改革开放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是我们的人口问题是一切发展生物绊脚石。诸多的农村人口,养育七分之一的官僚阶层,官僚阶层却没有给我们这些农村人口带来应有的变化。

书中讲到,我们的社会在发展,但是我们的农村却在不断沦陷,农村人凭借农业产品并不能得到足够的物质消费,于是有足够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故土,对一个离开家乡几年的人而言,随着他在大都市的经历和见闻,再次回到故乡的热土,就会发现故乡几年中并没有发生应有的变化,而他心目中的家乡便是沦陷了。

从社会经济发展角而言,对我们这些中西部的偏远农村而言,我们的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太多,对于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而言,大都市只是暂时的生活居住地,而他们的根还是在农村,农村剩余的鳏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缺少劳动力,留守儿童了缺乏关注和爱,对以后的人生也造成了影响,即使能够考上足够好的大学,也是缺少相关的能力和技巧,这就让本来缺少生机的农村更加暗淡,农村的建设也无法从老年人那里得到满足,于是就产生了都市越发展越富,而农村越发展越穷.从我们最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刚毕业的农村大学生就要回到故土,背负起生活的压力,而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又踏上了农民工的行列,这样周而复始,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穷。

在此之下,城乡贫富差距愈加明显,农村人以固有的土地和宅基地为经济基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靠近都市的农村可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变卖宅基地,换取相应的城市住房,过上并不是主动创造的城市生活,而对于一些偏远的农村而言,是没有这种条件的,因此早一次造成了不公平.同样是农村,同样是小村庄,东部地区的小村庄有政策支持而迅速脱贫致富,比如深圳城市群,靠近城市的小村庄会因为城市化而过上城市生活,而偏远地区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走向灭亡,看似同样的小村庄,却有不一样的命运,见证着不同的历史变迁,而我们中国农民的未来在哪里?中国农村的希望又在哪里?这是我们无法企及的一个历史话题。

由此我也想起了那次暑假调研之旅中的所见所闻:

2016年7月9日上午8:00,在梁盼老师的带领下,武山县暑假实践小分队在甘肃政法学院门前集合,前往兰州火车站,六个小时后,我们安全抵达目的地天水市武山县马力镇马庄村,稍做休整,我们开始了为期六天的暑期实践调研,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对农村的生活认知状况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实践调研是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完成的,这一周中我们经历了困难和坎坷,但也从朴实的农民家庭中感受到了农民的贫苦和无奈。扶贫金天女散花,年年扶贫年年贫,小分队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6年7月10日上午,首先在马庄村进行调研,一整个村子两三盏并未见过照亮马路的路灯,孤独耸立的两座电线杆,泥泞的土路,下雨天一片狼藉,无压力的自来水,加之今年西北地区持续干旱,小麦,苞米颗粒无收,村民生活疾苦让人望而却步,行进中碰见一位中年大叔,零乱的头发,沧桑的面孔,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的是他们主要是靠农作物来维持一年的生计,对政府扶贫政策一无所知。随着深入调研,我们邀请到了年过花甲的老村长,老村长言语中透露出满是对新一届村干部的不满,究其原因,老村长支支吾吾,唉声叹气,告知我们扶贫金全都用于自家建设,对真真切切需要扶贫的农民是年年扶贫年年贫。2013年地震房屋产生裂缝,政府专人拍照取证后再无人问津,补偿金下落不明,2014年政府号召修后山道路,每家每人25元用于修路设施购买,截止2016年,道路并未修好,修路资金也不翼而飞,政府也未给予合理解释。村民满口尽言,山高皇帝远,马庄村无人管。

2016年7月11日,我们由马庄村转向柴庄村,相比于马庄村,柴庄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完善,后来从村民口中了解到,之前调查过后的马庄村和柴庄村同属一个村委管辖,而村干部全部集中在柴庄村,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在柴庄村我们遇到一位特殊的家庭,一位年长的老爷爷今年4月25日丧子,儿媳妇瘫痪在床,家中三个孙子,大孙女在甘肃中医大学,二孙子在武山一中,三孙子在武山三中,从访谈中,老人一次一次拿出儿子的住院凭证单,一句一句诉说他们生活的艰辛,我们看到了最朴素的农民眼中流出的最无奈的眼泪,其中三四次抽搐最能证明他们是最需要扶贫的人,刚刚去世的儿子40万的医疗费,政府未给予保障补贴,残疾在床的儿媳妇靠二老养活,三个学生的生活费无从所得,老人误将我们当成政府人员,满眼泪水抱着我们寻求说法,我们却只能用最善意的谎言来慰藉二老。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小分队成员只能望洋兴叹。

7月12日,我们又辗转附近村子进行调研,其中有一户村民说2013年省政府领导视察当地民情,当地政府竟然为了遮贫,修建了一堵遮羞墙,我真不知道,这是我们村民的丑,还是政府的丑,当问及精准扶贫项目时,大多数人认为不知道,不清楚,而少许知道的村民顿时情绪高涨,认为是村干部在其中暗箱操作,将扶贫项目金全部用于其自家建设,导致精准扶贫项目中的关键措施在村干部的黑手中化为乌有,而村民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资助,这到底是政府,还是村民的错,我想我们更多应关注的该放在对政府官员的访谈上。

7月13日,我们来到当地政府,映入眼帘的便是“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从保卫室到行政科室,官员各司其职,一切欣欣向荣,而并不像是官员所说那样,后来我们邀请到政府扶贫主任,对其进行了长达2个小时的访谈。扶贫主任给予我们的解释是:从2013年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后,在新寺镇共产生了799户扶贫户,截止2016年7月,共有299户成功脱贫,政府通过媒体,海报,乡村广播等进行宣传,后经镇委协商会议商议,村民小组会议审定,通过一审、二看、三比、四评、五公示。产生扶贫用户,然后将贫困户信息输入网络,一旦确立为贫困户,便会享受技术培训,扶金贷款,双联干部一对一精准扶贫,而当问及扶贫工作中面对的困难时,主任一口咬定,无困难,这令我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当问及敏感问题时,主任脸色骤变,最后也拒绝我们的拍照请求,对政府官员的采访也由此落下帷幕。

7月14日,我们在调研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应马庄村村文书姜小妹的邀请,我们开始了对马庄村小学生的支教活动,将马庄村的小学生集中在村委,由小分队集体进行数学,英语等课程的辅导工作。从辅导活动中,我们发现了当地的教育设施不但落后,而且教师水准也比较低,对孩子们的教育是不全面的,管理是存在严重缺陷的,抛开学生的素质不说,400户大的村庄,每年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

从7月9日开始,到7月14日,从深入农民家庭到村干部家庭,再到政府我们逐一做了调研。农民满是抱怨,对政府官员及村干部产生了极大的不满,而政府官员及村干部的退避不见,以及政府扶贫主任对其中扶贫项目的理论化解释,这让我们从所见所闻中产生了许多质疑,首先从对农民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政府对精准扶贫户确立过程中未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评选及公示制度;从我们对老乡家中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中的所见所闻与政府官员的描述与设想存在明显差异,其次农民口中并未见到专门的驻村干部及一对一帮扶措施的实现,而政府官员认为他们每村每户都进行了一对一的驻村帮扶,每天采用签到制度,整夜值班来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最后一点,从我们实际的调研中了解到,实际享受精准扶贫的农户并没有政府官员所说的达到799户之多,而且299户精准扶贫户已经脱贫子虚乌有。

就我而言,农民想过上好日子,想通过申请来获得扶贫项目一劳永逸是每个农户的希望,这就在调研过程中难免出现因未评上扶贫户而对政府官员产生情绪的波动,这也与政府官员对我们的解释相一致,而就从近几日对马庄村,柴庄村,百顺村,新寺镇的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民对精准扶贫一无所知,对扶贫户的产生问题从未见过公示与公告,特别贫困的农户也并未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破败不堪,农作物颗粒无收,子女上学问题突出,种种问题表露出政府工作不踏实,领导干部重视程度不够,“山高皇帝远。马庄村无人管,我们背靠大山,只能吃土。”这是农民对政府工作的无奈与失望,毛主席在上个世纪就说到,农民是无产阶级的枪杆子,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偌大的中国,政府提出的如此利民扶贫的政策,却在基层干部的工作中失去本来的面目,我们只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大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内心而言,这不是一个贫苦农民的悲哀,也不是慷慨激昂的你和我的悲哀,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哀。民不幸,则国伤。吾国与吾民,皆因思考。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见证了我们村庄的发展历程,我没有政策支持下变成深圳城市群那样的大都市,但我们也没有偏远农村的那种发展艰难,儿童成群嬉戏,年轻人田间忙碌,老年人安详沐浴阳光,微风和畅,鸟语花香,油菜花熟悉的味道,作为新生代大学生,我很感谢这片热土,正是这片故土养育了我,从这片肥沃的土地中我们锻炼出的是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淳朴踏实的性格。我们没有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如今我非常庆幸我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以后的生活中也能让更加感谢曾经的经历,我爱这片土地,正如当初它爱我一般,如今我离开这里,它也会像千千万万个中国乡村一样沦陷,就像作者书中所写,每个村庄都是一片尘埃,都会在历史的巨轮中消逝。

付钊

上一篇:幼儿小班班主任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企业党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