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2024-07-09

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9篇)

1.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

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通过对《有效教学》第二讲的学习,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促成生成,精彩新课堂

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三、课后教学反思 ,提升教学智慧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语文是一种语言交际工具,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学好语文,既是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习课程,更是开阔学生视野、接触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渠道。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2.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二

一、确定分步目标细化“读”的有效要求

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和阅读教学的规律, 学生学习课文一般分四步走, 即读通→读熟→读懂→背诵, 这四步是环环相扣、步步加深的,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确定分步目标, 并向学生提出各步的明确要求。

第一步“读通”。即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这是阅读的首要环节。在这一环节,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放声地读课文, 这时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字词, 教师首先要启发学生查阅课文后面注有拼音的生字或工具书, 使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并初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然后要求学生读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破句以及按标点停顿。

第二步“读熟”。在“读通”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通顺、流畅, 有一定的速度。在这一环节, 可以教师范读, 让学生模仿, 也可以指名读或抽样检查, 并根据学生读的情况, 及时进行评价与指导。

第三步“读懂”。就是要求学生在前两步的基础上, 带着问题融情诵读, 通过“领悟于心, 以声传情”的读, 能真真切切地去感受语言, 品味文韵, 升华感情。

第四步“背诵”。背诵是储存、积累、丰富语言和文化的有效手段。在这一环节, 教师要加强背诵指导, 授之以法。要求学生要有量有质, 不仅要背得正确、流利、朗朗上口, 而且要有感情, 能准确表达语气, 真正做到“读而明其旨, 背而知其味”。

二、综合多种形式强化“读”的有效训练

为了使阅读教学中“读”得有序、有目的、有效,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针对小学生的特点, 综合采用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进行读的有效训练。

1. 激情引读, 引导学生在感染中读。

课堂上教师丰富而充满激情的语言、动情的语调极具鼓动性和感染性, 它如同一颗催发情感的种子, 落入学生的心灵, 从而把学生带进文本, 感受文本。例如:我教《盘古开天辟地》一文时, 用十分动情的“一年过去了, 盘古怎么做?”“一百年过去了, 盘古仍然怎么做?”“一万年过去了, 盘古仍然怎么做?”的激情引读, 催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在教师的引读感染下, 进行激情朗读, 从而让学生在读中走进童话世界, 感受盘古的坚毅与顽强, 形成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2. 视、听结合,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读。

教学中创设与课文相应的情境, 通过画面、音乐的观察与欣赏,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读。把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情景,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 融入教材, 在语言文字中畅游。例如:我在教《村晚》这首古诗时, 首先通过图文对照和播放乐曲, 借助优美的画面和幽雅的音乐, 形象地展示、烘托、渲染“村晚”的秀美, 然后在学生陶醉于村晚美景的情境中时, 进行看图朗读与配乐朗读, 让学生入其境而知其事, 明其境而通其情, 情为所系, 心为所动。

3. 比较揣摩, 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读。

文章的意蕴、作者的感情, 往往都是通过文本中一些词语或明叙或暗含, 只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比较揣摩, 在感悟中读, 才能使学生的语感不断上升。例如:《天鹅的故事》一文中, 共出现过三次“克噜—克哩—克哩”,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比较天鹅每次发出这叫声时所处的不同情境, 指导学生在感悟中要用不同的语调, 模仿天鹅的叫声去读, 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这样学生通过比较揣摩, 在感悟中读, 就能读出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

4. 角色模拟, 引导学生在表演中读。

角色模拟在表演中读是小学生喜爱的形式, 也是训练读的重要方法, 让学生进入角色, 模拟角色口吻表演读, 是对课文情境的一种延伸, 可以较好地让学生体验语言包含的情意, 学生把朗读和体验完美地结合起来, 学生读起来就会兴趣盎然、有声有色。

5. 释疑解惑, 引导学生在震撼中读。

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读课文时往往读得索然无味, 缺乏感情, 其实这并非是学生的情感淡漠, 而是对文中所描绘的情形或人物形象不理解、不认同, 于是难以感同身受而不易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共振, 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必须及时给学生释疑解惑, 突破难点, 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而融情去读。如此, 学生必然会读得声情并茂, 感情充沛。

3.深读教学的有效切入策略 篇三

【关键词】切入点;问题情境;自主探究

深读教学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细读教学,是引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教学环节。经过初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粗浅的理解,但是学生提不出深刻的问题,洞悉不到深入探究的方向。进入精读环节,教师若能针对学生的疑问来教,必然能激起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引发学生质疑意识与策略成为教学高效率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和年段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确定课文研读的主线,选准恰当的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亲力亲为的阅读实践中,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用有效的引导促成深读教学的高质量,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单项讲问,学生被动应答和过度情节分析的阅读教学模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好一个切入点,设计一条引领学生奔向学习目标的最短程。切入点的选择要紧扣文本和文本研读的主线,抓住学生探究文本的思维支点,从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文本的重点、难点、矛盾点、朦胧点和学生学习文本的兴奋点展开阅读。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清晰的教学目标直指研读的重点。直指表达,问在语言形式的奥妙处;直指心灵,问在文本主旨的核心处;直面疑难,问在学生的困惑处。问域要大,解答距要长。问题情境要有可操作性,要指明学生探究的方向、途径。

一、检复铺垫,抓住特点切入

经过初读,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粗浅的理解,但是提不出深刻的问题,洞悉不到深入探究的方向。教师引发质疑的策略与意识成为关键。教师要在激疑起思中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语文出版社S版 下同)

检复铺垫

1.指读课文,理解“壮士”含义,说说狼牙山五壮士都是谁?

2.说出课文记叙,完成填空:接受任务→→→顶峰杀敌→

3激疑,创设阅读情境:文中“五位战士”“五位壮士”,为什么前后称呼不同?仔细研读课文,注意五位壮士言行,划出令你感动的词句。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画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在交流中引导学生体会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领悟表达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

二、紧扣标题,抓住题眼切入

题目对于课文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文章的眼睛,抓住了文章的眼睛,也就抓住了学习课文的关键。很多问题都有中心词,抓住问题的中心词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直奔中心展开研读。如四年级上册《倔强的小红军》

1.指读课题,出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从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什么?

2.抓住题眼,创设问题情境:“倔强”是什么意思?课文哪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现小红军的“倔强”?小红军为什么这样倔强?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仔细品读课文,了解小红军的品质,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随机点拨:领悟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在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再如六年级上册《奇异的琥珀》:

指读课题,理解“奇异”。创设阅读情境:为什么说这块琥珀是“奇异”的?学生在理解琥珀的奇异后,继续追问:人们是怎样推测出发生在一百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的?这样以切入点的移动,形成学生研读的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语言。

三、抓住结尾,从重点词切入

有些课文的结尾或是交代事情的结果,或是总结全文,或是抒发作者的情感。抓住文章结尾的语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逆向探究,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又加深对文章特点的把握。

如四年级下《桂林山水》: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一)仔细研读这段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二)引导学生体会引用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创设阅读情境:“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这样的水”又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美。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借助课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景。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写具体、写形象的方法。

又如五年级下《孔明借箭》:

结尾“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抓住“神机妙算”创设阅读情境:孔明是怎样神机妙算的?都在哪些方面体现出的?

再如,四年级上《一只贝》:“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抓住“可怜”、“可敬”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四、抓住过渡,分层切入

课文中的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这样的语句,创设阅读情境,将原文划分两个板块,引导学生探究,目标明确,层次分明。

如五年级下《猫》:教师检复铺垫后,出示句子“满月的小猫更可爱”。理解句子后,比较:满月的小猫真可爱。体会“更”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抓住“更”创设阅读情境,作者抓住“猫”和“满月的小猫”怎样的特点,描写“可爱”和更可爱的?

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两个研读的板块,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在合作交流中,教师随机诱导、点拨,理解重点词在文中表达的效果,同时,学习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

再如三年上《锡林郭勒大草原》“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分析句子,创设问题情境:文中哪部分描写草原的美丽,哪部分描写草原“欢腾的世界”?划出文中重点词句跟同学交流。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探究文本,从而达到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目的。阅读探究的过程是欣赏和接受的过程,也是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在深读教学时,教学起点要高一点,跳一跳摘果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到学习挑战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点拨的时机、尺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学生已经关注到的重点词句,要适时总结;学生已经关注,但感悟比较浅的,要创设情境加以点拨;对于学生没有关注的,教师应适度讲解。深读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教学时受各种文体和文本内容的限制,需要灵活变通。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深读教学不变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从设计教到设计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徐世贵.《素质教育与优化课堂设计》.大连出版社

4.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四

针对目前学生作文出现的:无中生有、矫情造作、刻意拔高、套话连篇、拼凑抄袭等现象,方老师关注了作文写真的途径及方法。

展开作文写真活动,关键在于教师要通过量种途径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细致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思考自己所见所闻、所作所为,然后,我手写我心 我手写我口,放手描摹自己的真实生活、真实情感,最后到达再现生活,再现情感之目的。一是关注自然写真景。教师要让学生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认真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情熟悉,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下大自然的美。二是关注生活写真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真实凝听,用自己的眼睛去真实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真实思考,实在是写真作文指导的重要一环。只有让学生真实地去观景区体验、去感受,学生不论是大事小事,大人还是小人,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反映的是学生的真情实感,体现的是童心童真。三是关注自己写真心。写文章应当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生命,自有各人不同的喜怒哀乐。愉快淋漓地倾诉心中的喜怒哀乐,宣泄感情的潮水,应当是学生主动要求。可以倾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能够倾诉自己对未来世界的空想;可以与老师说静静话,也能够与大师商议对话;可以倾说自己后悔之事,也能够倾说自己的玩皮捣蛋;可以批评蜜蜂,也能够赞美老鼠只要是真情实感,教师就要给学生心灵的自由,让学生各抒己见,一吐为快。四是关注活动写真趣。有计划地展开学生脍炙人口的活动,是探索作文写真的又一途径。

5.读《有效教学十讲》的心得 篇五

中江县兴隆镇中心小学校

林先辉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看完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如何让学生学的既轻松又实在?那就要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

由此可知,我认为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千方百计要表扬学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那就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抢答,允许提出问题,主动上黑板板演,可以走出座位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第三,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老师一言堂,活跃课堂气氛。第四,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快,效果显著。第五,一堂课的内容太多,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些课的练习形式一个接一个,表面上看上去练得很多,事实上是倾盆大雨一泻而光,在学生头脑中没有留下多少东西。我一贯的观点是马马虎虎做十道,不如认认真真做一道,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应该强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办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

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对《有效教学十讲》的阅读,我才刚刚接触它的皮毛,今后还将继续深入阅读,要达到触及它的精髓,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上的有效,追求高效课堂是我的目标,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坚决杜绝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自主快乐的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6.读《有效上课》心得 篇六

松林小学 李鑫

读了《有效上课》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从教十几年以来,我总认为凭良心多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就是尽到了做教师的责任。可现在看来,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是远远不够的。走进课程改革,使我从中体会到了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形成了全面的冲击。近来,我有幸拜读了韩立福先生的力作《有效上课》。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生活化、有趣化,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读了《有效上课》,让我明白了教师要达到高效的课堂,并且能“随机应变”地处理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这是多么精辟的观点,真正诠释情感交流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践告诉我,近几年我与学生的融洽,在教学上取得的好成绩,不正是我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常常与学生交流、谈心,主动帮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树立了学习的自信的成效吗?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我认为: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一种永不放弃的爱!”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灵活恰当的教法。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教法贴切,教学方才有效。

第四,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事实告诉我们,每一堂课都存在亮点与不足,要是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久而久之,集亮点于一身,还愁我们的课堂不成为高效的课堂?

第五,要有丰富的学识。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及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达成高效的课堂。

7.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七

一、清晰教学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所谓清晰教学, 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通过教师课堂清晰的教学, 让学生准确地知道要掌握哪些知识内容, 掌握到什么程度, 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在学习新课时实施清晰教学, 对减轻学生负担、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提高成绩等都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清晰教学可以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做到清晰地解释概念, 使学生能按照逻辑顺序理解内容。清晰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能把复杂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讲解, 让学生易于理解, 便于记忆。有时需要把数学课讲出语文的韵味, 关键时需要咬文嚼字, 注意语言精练、点拨到位, 减少模仿性, 让学生领悟问题要点, 增强授课实效性。

二、要注意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在任务导向问题上, 要注意把问题时间的设置放在主要问题上。可以用生活上的事件类比数学问题, 变换提问类型, 使之形象化, 直接揭示主题。教师对问题的理解要有独到性、建设性和前瞻性, 要能挖掘多问、多变、多解、巧解的途径, 找到抽象问题的实质性或模型, 使问题简单化。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关系式,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并不神秘, 鼓励学生围绕新内容讨论、思考, 能自由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要善于归纳讨论成果, 然后以练习题的形式评估成效, 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 而不是单纯放在解题或其他环节上。通过对目标的引导、问题的正确设置到新知识的掌握, 最后就能达到很高的成功率。

三、要注重数学教学形式多样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师生互动中集中体现数学思维活动, 使学生获得的成功率就高。多样化的教学就是多样的或灵活的呈现课时内容。而最有效办法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解决, 可以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归纳总结等方法来学习新知识。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 比如我在讲图形的平移, 就可以把楼房平移技术的资料调出来, 让学生看现实生活中都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平移, 体会到学习平移的现实意义。教师甚至可以把一节课整合成一个小电影, 给学生很好的感官认识, 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减少繁杂的运算和死记硬背。引进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降低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最大限度地联系生活, 直观高效地克服以教材为本、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但也有一定的弊端, 例如安排的活动多样、新颖, 学生就会分散注意力, 兴趣转移到旁枝末叶上去, 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把握不好。

四、要引导学生自主投入学习过程

《有效学习方法》指出:要“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关键行为, 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为学生提供最多的机会, 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要“从每天4分钟增加到每天12分钟, 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在标准化测试中, 学生的分数上升了27个百分位数”。所以投入的学习课堂材料越多, 学习效果也就越好。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投入学习, 并不是教师准备的材料越多, 学生接受的也越多, 要给学生可以选择的学习空间, 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创造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重视学生的各种学习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地驾驭课堂, 适当地调节课堂气氛。同时,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针对学生的错误和失败, 多表扬、少批评, 耐心点拨, 细心总结, 多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辩论, 做好巡视中的个别指导,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乐于学习。

五、确保学生成功率是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

《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出, 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成就。“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行为就是, 组织和安排产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 并向学生提出超越给定信息的挑战。”通过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检测的完成情况, 可以反映出本节课学生对新内容的掌握程度, 可分为高、中、低成功率三种。一些学生在高成功率的任务上所花的时间超出平均水平, 结果他们的成绩也就更好。在教学中,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挥好学生的个性潜能, 多做一些个别指导, 精心设计问题, 正确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 尽可能地提高成功率。

总之, 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入学生投入学习、确保学生成功率这五种关键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终目标是为了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以这种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 以灵活的形式安排教学环节, 精心组织, 最终促成较高的成功率。在具体的教学运用上, 教师不能生搬硬套, 因为再先进的经验也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因此, 教师只要遵循科学的方法, 运用适合自己与学生的方法, 就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摘要: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要做到科学高效, 要求教师要有新理念, 学生要有新思维。本文着重谈一谈《有效教学方法》读后的感触, 并探究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清晰,多样化,导向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8.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点读技术初中英语听说

中图分类号:G633.4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初中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外界因素造成了教学效果不理想,存在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教育人士深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多元化因素,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推广应用点读技术教学方法,通过点读将听说教学的宽度和广度进行改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高效化。

一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听过教学包括最主要几个方面,首先是点听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点听来对于各种句式的情感和语调深入理解,结合不同情景句子的变化深入领悟句子中英汉和汉语一样的情感变化,也可以说是通过点听来提升学习者对于说话者目的的揣测效果,听过之后结合自己的想法给予回应;第二各环节就是点读,学习者能够准确的朗读课文,将学习的内容连贯性的转述,通过自己的有效练习,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感,日后在自己的表达中能更加轻松和自然,结合不同的音标快速的掌握单词,提升学习效果,培养自己对于英语的兴趣程度;再次就是点正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应用英语沟通交流的时候难免其中会隐藏着发音或是语法的错误,通过点读和自己的表达形式及音标对比,能够快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的改正,促进自身的进步;最后是点模环节,初中生可以学习背诵短小优秀的课文或是英语诗句等,对于一些内容歌词比较简单的歌曲进行演唱,或是老师给予一定的话题引导学生应用英语展开沟通对话,举行角色扮演活动等等。

二导入环节

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最基本的开始环节就是导入过程,老师应该在这个环节中通过点读教学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主体的关注度。举例說明在学习买卖东西的话题时候,老师的教学过程可以划分为自我介绍部分、师生师范部分、小组练习活动部分,学习该新内容的过程中英语老师使用现在完成时举例教学:“I have lived in Beijing for 35 years ,I have been here since ...”让学生主体理解该种句型结构的组成,明白具体表达的意义,然后将班级内的同学有序的划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自由练习,学生自由练习过程中英语老师应用点读笔对于其中的重点部分进行专项分析教学,对常用的买卖应用词汇“ cost be worth penny ”等详细应用规则和具体发音特点进行讲解,通过点读详细分析 cost、 be worth该两种表达方法的区别,合理设计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课堂学习中老师合理应用点读笔来对于重点的部分呈现,如果仅仅依赖课堂练习来提高英语学习效果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的,词汇学习不仅要讲解分析,重点是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学生日常中自己需要不断的练习,如此能够加深学生主体的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三听力训练部分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对于学习内容的具体信息、时代背景、人物信息等进行介绍,指导学生对于学习材料做出准确的判断。

1多层听

老师在选择素材的之前应该对于学生整体的水平有详细的了解,设计符合实际应用的练习,逐渐的加深难度,提供多层次的练习内容。合理的利用点读功能,对于重点句子进行重复播放,必要的时候可以全篇重复播放。通常第一此播放需要整体上的感知,第二次为了解关键信息,然后根据需要控制播放环节,认真学习详细信息。

2听后做

初步播放之后学生进行常规性的连线、选择、判断练习,老师要设计合理的练习形式,比如原文填空,根据原文内容在关键词汇部分设计空缺,辅助包括具有典型发音的词汇、连读部分、同化环节等,通过这样的有序练习真正让学生掌握材料内容,学会其中的知识点。

3听说后

结合所选材料的关键知识点以及内容,带领初中生展开高效的语言声音输入,对于关键知识点理解之后深入发展说话练习,通过互相问答、复述、归纳、造句等一系列形式对于知识掌握。

四朗读训练

英语的学习是为了能够应用,学生自我表达能力是最终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朗读教学中英语老师可以通过点读方式带领所有同学对于文章句式进行重复练习,重点指导学生的发音和重音等关键部分;此外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理解层次利用点读进一步自我深入学习,自己进行同步跟读或是模仿跟读,经过多次的练习能够复述或是转述学习的内容。配合使用录音对比功能,将自己的发音表达和标准内容进行对比,注意纠正自己的欠缺之处。英语老师也可以应用朗读对话方式教学,将同学划分为小组举行娱乐性的比赛。朗读训练中应该最大化发挥出点读教学的优势,自由的控制练习的部分和时间,有效的利用时间,大幅度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们都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总而言之,学校和老师必须正确看待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白英语听说教学的重要性,提升认识度,通过设计应用点读教学技术,让学生对于听说学习感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效果,师生共同努力保证所有学生英语水平的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周海燕.点读教学技术在初中英语听说课堂中的教学实践[J].教育科研论坛.2013

9.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九

这本书的更新版本叫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其实我觉得《有效的管理者》更接近作者的本意,因为全书告诉我们的仅仅是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是作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这本书也贯彻了德鲁克鲜明的管理思想,那就是强调管理的有效性。德鲁克认为管理学是一门实践学科,最重要的是“有效”,而不是“正确”。在中国的企业主中,我认为张瑞敏是最得此条原则真传的人。

我记得xx年的《赢在中国》决赛中,张瑞敏被邀请作为最高级别的评委,在张瑞敏点评之前,大多评委都集中在点评选手的性格、口才、学识、经历等,但张瑞敏却一语道破天机,他认为所谓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口才是健谈还是笨拙,学识是渊博还是粗浅,经历是丰富还是简单都不是最重要的,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管理的有效性,不管什么性格、什么学识、什么口才和什么经历的人,只要他的管理工作是有效的,就可以成为优秀的管理者。这一席话非常朴素,若论这段话的煽动性,远远比不上马云、牛根生的出口成章,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唯独张瑞敏先生的这席话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读《德鲁克日志》,德鲁克先生反复强调管理的“有效性”,而不是“正确性”,我才突然悟到张瑞敏的意之所指。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中表达了非常类似的观点,那就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是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德鲁克认为没有所谓的“有效个性”,在有效管理者中,个性、知识、兴趣都各不相同,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有的偏执、有的随和,有的海量、有的滴酒不

沾,有的热情、有的冷漠,但所有的成功的管理者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备做合乎适宜的事情的能力,这一能力让他们的管理工作具有成效。

我之所以反反复复说了这么多“有效性”这个词,是因为在我所认识的管理者中,很多人都在关注管理的“正确性”,他们盲从成功企业家的作法,迷信管理学理论(尤其是一些易学、国学管理学等狗皮膏药),这些理论和案例从逻辑上是说的通的,也就是说是“正确的”,但这些理论和案例是否真的有效并未有验证。现在市面上管理学书籍泛滥,但真正值得一读的实在不多,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基本都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从理论上推敲,都很在理,也很具煽动性,但在实践中是否奏效,则不在作者考虑之列。严格来说,只能说是畅销书,而不是严肃的管理学著作。

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就需要考虑几个问题:一是,有效性是可以学

会的吗?二是,成为有效管理者的基本约束条件是什么?三是,怎么衡量是否是有效管理者?四是,如何做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吗?德鲁克的回答是肯定的,有效性不取决于人的个性特质,也并不是一种先天的禀赋,而是一种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

成为管理者的基本约束条件是什么呢?是时间。一个管理者,最基本的约束条件是他的时间,时间永远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有效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合理的分配时间。如果一个管理者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批阅没有实质内容的程序性文件,那他的管理工作很难做到有效。那么,一个管理者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什么工作呢?哪些工作是衡量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性工作呢?那就是德鲁克要回答的下一个问题。

如何衡量管理工作是否有效?一个

很重要的标准是管理工作的贡献度,一个管理者,他的工作应该对整个组织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他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工作能够在哪方面做出价值,是否可以提升整个组织的价值。如果一个管理者按部就班,因循守旧,得过且过,那么他只会成为工作流程中的一个普通节点,不会做出有贡献的工作。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管理呢?那就是用人所长,且发挥自己的长处。这又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德鲁克一直强调,管理并不是教育,雇主也不是学校,不是要把一个人的短处教育好,而是利用好他的长处。利用一个人的长处,就需要接受一个人的短处,人无完人。我遇到过一个管理者,他曾经做过教师,所以他习惯对员工的长处和短处做出评价,且很多时候上升到道德层面,而不是利用他的长处创造价值,并容忍他的短处,只要这些短处是无害的。所以,可想而知,在他眼里没有合格的员工,员工也不喜欢他,最终大多

不欢而散。

10.读《有效教学》有感 篇十

在平素的教学中,有些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及追问的:学生能够背诵图形的面积公式就会求各种图形的面积了吗?能的够背诵出“两个数相除,就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被除数相当于比的前项,除数相当于比的后项……”就理解比了吗?能够背诵“像2x+5=27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就是认识了方程?认识三角形就一定要让学生顺利的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再运用这个定义去判断图形(即使不学习这个定义学生也能判断)是否是三角形,这个教学价值又是什么?……这些是有效的教学吗?

非常喜欢弗洛伦塔尔的一段话,它是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的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的发展为一种形式化的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凉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覆”。

这让我想起了前些天跟学校同事的一次磨课。一年级的《找规律》一课,对于教材给出的例题,如一红一黄,一红一黄,一红一黄……花的排列,我相信即便是学前生也能发现这样的规律,如果教学活动仅仅是让孩子们找一找规律,接着填一填,那么我想这是无效的教学。我想探究规律存在的本质才是这堂课的重点所在。因此,这堂课让学生感悟诸如以几个图形为一组,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个过程比学生找一找规律来的更有意义。

又想起最近在教的六年级,总复习中关于图形的认识这块,如果仅仅是将知识点笼统的复习一遍,学生需要接纳的知识点不可谓不多。如果教师之前做过一次归类(用树形结构归类等方法),我想知识点会显得更清晰易懂。一般我们都这样做。也有不同寻常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来对图形进行认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进行沟通。静态的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先复习线的内容和角的内容及线的位置关系,然后从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来对各种图形进行归类讨论。动态方面,让学生感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这样的运动过程,形成更深刻的体会。如果认真这样去做,我想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会收获更多。

如何实现从“冰凉的美丽”到“火热的思考”?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毋庸置疑,我们该给孩子留下的是数学的思考方式、数学的思想,浸润的是对数学学习的热爱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我想,我们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

那么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该怎么要求自己呢?看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这一书,对我启发也是很大的。首先,把握概念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为什么这么说呢?它源于对教师备课过程以及教师教学实践场景的追问和理性思考。通俗点说,你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其次,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打造厚重的小学数学课堂。它作为数学知识内容的精髓,是对数学的本质认识,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集合”、“极限”、“函数”、“分类”、“一一对应”、“转化”等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后,我们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学生吗?虽然我们天天和学生在一起,但是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推断学生的发展需求,会造成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的差距,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学前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近段时间,我们也一直有在做学生的前侧分析,发现学生的一些思想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我们没做这些,根本就不会有这样的发现,这些发现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进行学生研究。

11.浅谈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这个时期还被称为“危险期”和“心里断乳期”。学生开始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少年期的总体阶段特点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教育应该具有针对性。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思想单纯、天真烂漫,因此不再适用小学的教学手法。他们也没有高中生的成熟懂事,性格和思想观念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此时的教育正起着关键的作用。体育教学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也应对症下药。

一、讲授的心得

体育教学虽然是以实践运动为主的教学,教学手法上不单纯是动作指导,还包括口头的讲授。例如体育相的常识、相关的概念及技巧等。体育的讲授主要有三个方面:(1)讲授动作的顺序。此时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分解动作,并表述其先后顺序。(2)情景再现。例如,讲述某种体育运动因动作失误或保护准备不当,导致身体受伤。此时,教师往往会运用情景再现的方法,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强调学生提高安全意识。(3)陈述体育概念和常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需要注意的是,讲授法只是体育教学的方法之一,一堂有效的体育课应该是多种方法并用,如果从头到尾都只使用讲授法的话,只会适得其反。

二、提问的心得

对于动作相对复杂的体育项目,教师在第一次教授之后,许多学生往往会出现记错或记漏的现象。恰当地运用提问法,就能使学生对新学的动作更加牢固。提问相当于对学生大脑的一次复习和思考,教师提问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运用提问法能够使学生对新接受的知识和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由于初中生智力水平仍然有限,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句子不能过长,否则等学生听完了问题之后就已经忘了整个问题是什么了。提问和讲授应该是相互穿插的,提问同样不能成为整个体育教学的唯一方法,否则就会主次颠倒。

三、动作示范的心得

体育课以运动为主,离不开动作的示范。由于班集体人数较

多,因此在示范动作时,往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示范的先后顺序。对于新学的动作,教师应该是先做示范后讲解。并且,在进行动作示范时,教师应先将整个动作从头到尾做一遍,让学生形成大致的印象、然后再将动作逐个分解,逐个示范。毕竟初中生的连贯性还未达到成人水平。(2)注意示范的位置。由于体育的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人数较多。因此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时,应多进行位置的变换。以便让那些后面的、两边的学生能够看清。(3)注意示范的次数。对于难度高、较复杂的动作,教师应多示范几次,在示范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对动作的熟悉程度。对于简单的动作则应减少示范次数。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在体育教学上同样适用。动作的示范也应走在学生的前面。在学生快要掌握改动作时,就应停止示范,让学生自己练习,不懂的再问。这样能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学得快忘得慢。

四、游戏的心得

初中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小学时的稚气,但对游戏仍然是无法抗拒的。合理使用游戏法,能够使初中体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游戏是满足广大学生最好的方式。游戏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克服了以往的枯燥和乏味。游戏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游戏中合作竞争的情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陶冶情操。

五、比赛的心得

比赛与游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团队间进行的。比赛与游戏的不同在于,比赛的目标是为了挑战自己和挑战别人。而游戏只是为了实现娱乐的目的。比赛对团队的合作程度远远大于游戏。比赛的过程是一个挑战的过程。在比赛中,赢了对方但不一定赢了自己,输了对方却有可能赢了自己。这就得看每个团队成员的顽强拼搏精神。比赛不单单是体力上的付出,还包括脑力上的比拼,特别是对技术上的要求。这就取决于每个成员在教师讲解时对技术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和领悟能力。比赛最常用的口号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就可以看出,通过比赛不仅仅为了培养和提高体育能力,更是体现了体育精神。这种精神对初中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比赛比较消耗体力,特别是那些激烈运动,一定要适可而止。避免引发学生在身体上的不适。

初中体育的教学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具体发展情况,投其所好必能事半功倍。除了以上讲述的讲授法、提问法、示范法、游戏法和比赛法之外,还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在体育教学课堂进行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体育教学的进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那些“后进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耐心。在课堂的管理方面,应让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让他们自觉遵守纪律、参与学习。对于那些经常捣蛋的学生,坚决处理,保证体育课堂优良的环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应让课堂充满轻松愉悦的氛围。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显示自己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还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在此基础上多给学生一些关心和爱护。

参考文献:

[1]董晶伟.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2]牛慧平.多措并举,共建初中体育有效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

12.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二

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根本。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以来, 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解读逐渐被中职语文教师所接受, 并日渐成为阅读教学实践的主流。根据接受美学理论, 阅读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体的同化。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历的读者主体不同, 同化的结果就不同。因此,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在实际阅读教学实践中, 个性解读常浮于文字表面, 学生主导意识不断被放任, 奇谈怪论、荒腔走板的现象层出不穷。笔者以为个性解读, 不仅指读者主体的个性, 也指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的个性, 即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精神、思想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这正是文本深读的载体。

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先生提出:阅读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因此, “个性深读”应是个性解读与深度解读文本的结合, 它不仅是文本主体的系统深入, 更是读者主体的深化建构, 以及作者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主探究式阅读意识和行为。这种解读, 既关注文本解读的“宽度” (个性化解读) 与“深度” (深度解读) , 更能体现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塑造人的灵魂与思想。如何将文本的个性解读与深度解读有效结合在一起呢?笔者以《合欢树》教学为例, 进行了三次课堂教学实践与观察。

二、个性深读的实践尝试

(一) 《合欢树》文本简析

《合欢树》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 史铁生通过对往事的追忆, 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 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 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彻悟。因此, 解读此文可从“对母爱的伟大的赞叹”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悟”再到“悲喜生死超脱的彻悟”三个层次逐级推进。

但大多数对《合欢树》的解读只停留在“对母爱的伟大的赞叹”上。教师往往通过对史铁生母子生活轨迹的整理, 或者对文章时间顺序的处理等方式解读母爱。这属于浅层解读, 学生其实一望即知。

(二) 《合欢树》教学过程及评析

为将《合欢树》的解读由浅层走向深层, 进行个性深读, 笔者与语文学科的同仁在导师胡庆芳博士的带领下, 进行了三次课堂实践与观察, 对《合欢树》展开推进式教学实验研究, 笔者作为《合欢树》第三次教学执教的老师, 对个性深读也有更为亲身的体验。以下是笔者执教《合欢树》第三次教学过程及意图:

从下表可以看出《合欢树》的教学重点为探究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剖析其丰富内涵;教学难点为解读作者对母亲复杂的情感和生命的感悟。因此, 教学环节集中在课文后半部分, 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三个主问题, 三次自主合作探究, 问题开放有力, 层层深入, 将个性解读与深度解读相结合, 真正深入到文本的隐性情感之中。

三、个性深读的途径探索

个性深读, 究竟有哪些有效途径呢?结合教学实践与观察, 笔者将从课堂探究的“放”与“收”和重难点突破的“出”与“入”两方面, 提出四条个性深读的有效途径。

(一) 课堂探究的“放”—合宜开放的主问题

1.有疑而问。

(1) 从学生初次阅读体验获得问题。在本次《合欢树》教学中, 学生一共就全文提出了84个问题, 其中有21位同学提及“为什么文章题目叫合欢树?有什么含义呢?合欢树的内涵是什么?”可见, 合欢树的含义以及其象征意义, 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怎样由学生的“原始”提问, 提炼出一个更具开放性的探究题呢?笔者以“合欢树, 是一棵___树, 因为……” (从原文找到印证) 对合欢树的象征意义进行探究。这个问题简约、精妙, 有效地将母与子的感情结合在一起, 也将文章的前一部分“母爱的探寻”与后一部分“合欢树的寓意”相融合。在课堂中, 不乏精彩答案, 比如回忆树、希望树、念慈树、奇迹树等等。

(2) 从矛盾处生成问题。当我们的解读进入无所不知时, 恰恰说明我们只解读到文本的显性部分, 对于作者的潜在情感可能还尚未触及。其实只要抓住文章的矛盾之处, 就可以分析到文本深层的内容, 品出作者潜在的情感。

在《合欢树》中, “我”在合欢树下徘徊, 数次有机会进入小院中去看一看合欢树, 但是“我”没有去。在第十段“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 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这么说, 我再看不见它了。”作者似乎是说, 不去见合欢树是因为客观原因。但紧接着作者又写道:“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 倒也不是不行。”这分明可以看出, 前面所说的原因根本不成立。那么作者想表达的潜在意思是什么呢?因此在第三次课上, 第二个主问题围绕着“看与不看合欢树”展开, 请学生进行选择, 并且说明原因, 这就是在探究作者潜在的情感。所以, 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 必须建立在开放性的主问题之上。

2.无疑而问。

(1) 让闲笔不闲。有疑而问, 自是常理。什么是无疑而问呢?“无疑”是指学生以为读懂了, 其实不然。要使文本解读更进一步, 更深一度, 应从那些看似平常的闲笔入手, 咀嚼出内在深层的含义, 读出寻常中的不寻常。

在《合欢树》中, 史铁生有多处闲笔, 看似不经意地一笔带过, 却饱含深情。第十自然段最后一句作者是这样说的:“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为什么要强调“自己摇车”呢?其实作者后悔的不仅是没有进去看一看, 而是再也不能“自己摇车”进去。在作者看来唯有亲自“摇车”进去, 才能给自己一点安慰。这是怎样的救赎心理啊!所以“自己摇车进去”, 实指“亲自”报答母亲的恩情。然而, “自己摇车进去”这样简单的行动, 却因为一再逃避, 再也不可能做到了呀!所以, “自己摇车”, 闲笔不闲!

(2) 让微观不微。在阅读教学当中, “作者介绍”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 也是解读文本的“微观”之处。但是目前来看, “作者介绍”多为作者的生平简介, 变成课堂上可有可无的环节。其实, 要引导学生个性深读, 一定要和作者这个活生生的“人”进行倾心的交流, 绝非仅仅依据作者身世经历, 作简单的概念化的知人论世。只有联系作者特定的写作心境, 才能再现其真实的思想感情。所以个性深读文本, 必须尊重创作主体, 以对作者本意的深刻理解为前提, 进行深度解读。

因此课前预习时, 我给学生下发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我希望成为她的骄傲》三篇文章, 将课文与作者其他的回忆性散文进行对比, 感受作者在那个时期的失意、困顿, 以及作者成名之后, 站在人生的高处, 反观生命历程的淡然。

(二) 课堂探究的“收”—相机而动的点拨提升

课堂探究, 只放不收, 则无序;只收不放, 则无味。收放自如, 便能在课堂当中激发学生的热情, 启发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从而实现文本的个性深读。课堂探究“收”的艺术,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收在情深处。教师“收”, 要把握好时机。特别是每一次课堂探究, 学生的讨论与展示进入尾声时, 教师应相机而动, 及时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比如本堂课的第一次探究题“合欢树是一棵___树”。课堂讨论十分热烈, 学生说出了不同的答案, 有的站在儿子的角度看树, 有的站在母亲的角度看树, 角度不同但母子情深却是相通的, 教师最终以“亦子亦母合欢树”总结本次探讨, 归纳了合欢树的象征意义及丰富寓意。

2.收在争议处。个性深读的一大特点是, 学生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所以学生解读多有不同, 甚至是有争议的。此时, 教师是否应该要“一锤定音”呢?其实不然, 有时保留争议更能体现出解读的个性化。当然这种争议性的保留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特点及情感的尊重。

3.收在思想高处。个性深读, 与个性解读最大的不同是体现在“深”字之上。因此, 教师对整堂课的收尾, 应该收在“思想高处”。

本课堂笔者引入视频材料《生命的列车》作为课堂的小结, 引导学生正视人生的不完整,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位旅伴, 同时, 以“合欢、合欢, 合而不欢, 欢而不合, 这就是人生!”总结课堂, 提出了新的人生哲思。

(三) 重难点突破的“入”与“出”

破解文本的重难点, 历来是阅读教学最薄弱的环节。所以笔者认为, 个性深读文本的重心也应当放在最难也是最薄弱的地方, 突破重难点, 可以借用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这八字。

1.入乎其内—咬文嚼字的情感品味。在提倡个性解读的阅读教学中, 常常过分甚至片面地强调整体的感悟而淡化炼字炼句。其实, 对于阅读能力还不成熟的学生而言, 具体的咬文嚼字也同样十分重要, 不入“字句”难探文本中潜在的作者情感。

在《合欢树》当中, 作者多次提到“我不想回家”, 其实这个“家”可以理解为从前“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细读第七自然段, 这一处小院之所以在作者搬离之后, 仍被称作是“家”, 是因为那里曾有母亲, 有母亲种下的合欢树。所以什么是家, 有母亲的地方才是家啊!这里面潜藏着多少对母亲的怀念呀!在经历了多年的病痛折磨之后, 史铁生对“家”及“母亲”的怀念, 早已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合欢树。然而, 合欢树名为合欢, 树下却再没有母亲了。所以“我不想回家”, 是解读作者对母亲复杂情感的突破口。同时也是文本后半部分作者对悲喜理解和人生参悟的连接处。

2.出乎其外—适当适量的拓展延伸。

(1) 补充材料。不“入”就无法深入解读文本, 不“出”便不能个性化解读文本。所以在《合欢树》的第三次教学, 笔者补充了课外的材料并且通过转换角色的方式, 辅助学生理解文本,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对“悲伤也成享受”一句表示难以理解, 此时笔者引用材料—余光中的诗歌《今生今世》, 帮助学生理解。正如诗中所写:“在这两次的哭声中间啊, 是无穷无尽的欢笑。”逝者已逝, 悲伤不已, 但过往的种种将以欢笑的形式永存我心。所以个性深读文本需要“出乎其外”, 让学生获得精神的给养, 得到人生的思考与润泽。

(2) 换位阅读。为了让学生更为真切地理解作者的爱与痛, 笔者鼓励学生发挥合理想象, 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出发, 转换角色, 换位阅读, 进行对话。

假如, 你是这对母子中的其中一位, 请尝试对话并写出你的愿景。既可是对作者的祝福, 也可是对人生的祝愿, 更可表达你对人生的思考。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教学环节设计, 学生可以根据对文本的理解, 进行不同情感基调的告白。

总之, 从不同视角、不同身份、不同层面对文本进行个性深读, 归根结底都应基于每一个文本的独特个性和独特价值, 解读只有紧扣文本以及文本中的人物, 同时契合学生的自我体验, 才能读出真谛, 读出精髓, 读出个性。最后必须注意的是, 个性深读, 亦不可过度。虽说“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它始终只能解读成哈姆雷特而不是麦克白。

参考文献

[1]钱理群, 孙绍振, 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

13.读《有效教学方法》启示 篇十三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需要遵守的原则

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它具有其他语言教学的共性,同时它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其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那么如何驾驭汉语课堂,让学生更有效地习得第二语言,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假期里读了美国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无论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它都给了我一些有益的启示,下面我就来谈谈最近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注重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坚持根据阶段、课型的不同有所侧重。

听说读写贯穿语言学习的始终,但是在各个阶段还是应该有所侧重。例如在语音阶段,在完成语音教学的任务之外,还要特别重视汉字书写的示范和训练,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结构,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的习惯。到了中级阶段,除了继续强调听说技能的训练以外,开始有目的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一些必要的阅读指导,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扩大自己的词汇量,逐步掌握一些阅读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我们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说完整的标准的句子,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以通过朗读甚至是背诵优美的散文,复述成语故事等形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的时候,还可以指导学生用汉语叙述自己的生活,描绘自己的感受。在不同阶段,通过这些听说读写的训练,真正达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在课型设置上,我觉得应该强调以综合课为先导,分技能训练。但是在任何一种课型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都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在强调一种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兼顾其它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听说读写全面提高。

二、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要体现实用性、交际性、趣味性相结合。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自如地运用这种语言与人沟通交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一定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与交际,使学习内容是学习者所需要的。需要的东西自然愿意学,课上学的东西课后马上就能在交际中运用,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语言学习的初期阶段更要避免脱离真实生活、真实语境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从第一节汉语课开始,就教学生用汉语念自己的名字,同学们的名字,从认读课程表,学科名称,作息时间,身边的学习用品,常用的课堂用语,学校的建筑,食堂的饭菜名称入手,让学生首先听懂,然后逐步会说,并且保证了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大部分学生用大概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能掌握,学生们从开始羞于启口,完全听不懂,到好象一下子打开了耳朵和嘴巴,很兴奋,也有了很强的学习兴趣。

在教材的使用上我们也坚决遵循这一原则。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删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了“我和中国同学交朋友”“在食堂吃饭”“中韩学生学习、生活对比”等适应我校学生的教学内容,并辅以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而这正是他们在交际中遇到的“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问题,果然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而在课后他们也能够及时使用从而巩固了教学成果。我们的学生远离自己的祖国、父母来到中国,与成年人相比中学阶段的学习者还有自我控制力较弱,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看问题不够全面的弱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阶段的学生或是刚刚达到成熟期,或是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开始增强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长时间的相对缺少变化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烦躁情绪,甚至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因此在语言教学需要的前提下,我们常常通过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来增强趣味性。我们通过教学生说绕口令,猜谜语,唱中国歌,组织学生看中国电影、电视剧等学汉语,事实证明这些都深受学生们喜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互相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教学对象的不同,不断地调整、更新、改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与成年人相比,中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因而我们的教学形式要力求灵活多变,以不同的方式,换不同的角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常常运用卡片、多媒体、游戏、模拟情景进行表演或对话练习,我们甚至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问路、购物、买车票、与中国人交谈等语言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网络资源教学生运用中文界面发送邮件、网上购物、保存文件、查阅资料、制作幻灯片等。

四、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加强重现,有效地把握教学节奏。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记忆起着关键的作用。听、说、读、写都包含一定的记忆过程,没有记忆就没有第二语言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我强调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加强重现的原则。温故知新就是指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讲“在哪儿做什么?”的句型时,第一步通过对话复习旧知识,“你学习什么?”“我学习汉语。”第二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话引出新句型,“你在哪儿学习?”学生通过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在理工附中学习。”自己说出了符合新句型语法规则的句子,老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其特点。第三步结合以前有关地点和动作的词进行操练,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样,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掌握了一种新句型,实际上也是把已经识记的东西进行再加工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再次储存,既巩固了已经识记的内容,也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

循序渐进是指语言教学应体现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切忌急于求成,否则会“好心办坏事”,过难的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东西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影响学习的兴趣,严重的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易于理解、能够理解的内容入手,逐步深入。在新知识的展示上要充分利用情景,多采用实物、图片、动作、多媒体等直观的手法,加强形象化教学,并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可以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有效地加强记忆。

14.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四

读《现代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模式》有感

一年一度的暑期培训开始了,和以前一样,学校为教师们选择了“有效教学”专题的读本,我分配的读本是东北师范大学周成海编著的《现代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模式》。阅读第一章节时,与平时的教科研工作密切相关,因此读的比较慢,也相对比较深一些,借此机会,结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理清脉络,寻根溯源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1]。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一百三十余年。相继出现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些理论,都在为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服务。如果要用好,必须理清他们的脉络,才能在教学中发现他们的影子。如我们在音乐课中,熟悉音阶,这就用到了行为主义理论中的“刺激——强化”;在我们的语文作文教学时,出示大量的写作素材,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完成一篇习作,这就运用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发现说”;在我们的数学单元总结时,每位学生认真梳理自己掌握的知识,找出不足,并进行评价,这就运用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以说,理清了四种理论,对于研究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提供的前提。

二、认真研课,找出依据

研课,不仅要完成各种“规定动作”,更重要的是完成心中的“自选动作”,那就是你设计教案时的理论依据。“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每一步的教学设计必须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撑,虽然比较麻烦,但是研课就要弄到位,这样才有成效。如数学课堂在教学“平行线”时,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中的实物。就这个简单地情景设计,就运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唤醒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呈现学生已有的图式,在学习过程中,将相交和平行纳入学习过程中,从而完成知识的顺应。

三、理论支撑,开发课程

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研课,教师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根据这些理论,结合生活实际,自主开发课程。如很多学校根据学校的特色,依据这些理论,相继开发了“校本课程”;再如,北京的教科研所的刘德武老师在做课时,根据自然界中的鹦鹉螺纹规律,将斐波那契数列自主研发成一节课,从而揭示生活与数学是紧密联系的。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便会有长足的进步。

四、借助比赛,检验成果

15.有效引领,用“读”点亮语文课堂 篇十五

一、明确读的目标, 体现读的层次

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的, 所以读不是没有目标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更不能把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 或者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未雨绸缪, 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读的训练, 让学生读书有明确的目的和层次性。比如教学《三顾茅庐》, 我设计了五次读的训练:第一次,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学习生字、词语和多音字;第二次, 要求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及写作顺序, 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第三次, 让学生围绕“从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值不值得刘备如此邀请呢?”两个问题深入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品析理解, 体会刘备、诸葛亮、张飞的性格特点;第四次, 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和环境的句子, 学习文章运用的表达方法; 第五次, 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 引导学生走近名著经典。这样的设计, 使学生的读有明确的目的, 体现一定的层次, 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第一位。

二、创设读书情境, 激发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有一种想读、乐读、爱读的冲动, 教师就必须通过音乐渲染、故事引入、图片展现、语言描述、模拟实践、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巧妙地创设读书情境, 诱发学生读的激情。记得指导朗读《草原》第一自然段时, 我在轻柔美妙的音乐中,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组草原的美丽图片,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器官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当他们的身心处于陶醉状态时, 我开始指导学生配乐朗读此段, 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草原的美不再是课本上生硬的文字, 而成了他们声音中鲜活的画面。

三、重视范读作用, 唤起读的期待

教学中, 教师语言清晰、委婉悦耳的范读, 可以抓住学生的“心”, 激发学生的“情”, 点燃学生的“趣”, 活跃学生的“思”。如《在大海中永生》、《徐悲鸿励志学画》等一些学生朗读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课文,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能把文章内在的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 恰当准确的体态和表情充分地表现出来, 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有所感悟。同时, 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 不仅仅是鉴赏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也摸索到了一些朗读的技巧, 再试着模仿老师读课文时, 一定会读得比较出色或者到位。

但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范读只是铺路的石子, 只起示范启发作用, 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此外,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如能从重点词句、朗读技巧、情感背景等方面适时点拨, 引领学生与作者或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学生就一定会读出文本的原汁原味。

四、恰当取舍内容, 凸显读的重点

进入高年级, 课文相对变长了, 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时不能面面俱到, 要“有所为, 有所不为。”能根据文章体裁特点和教学的目标、重难点等对读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 在凸显文章主旨的词语、关键性的重难点句子或者一些蕴含丰富的段落上花大力气进行读的指导。如《虎门销烟》一课, 要让学生感受到场面的壮观、隆重,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读好“分外壮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彩旗林立”等描写人多、场面壮观的词语。

五、感悟理解文本, 提升读的实效

感悟有多深, 读就会有多真。学生只有读懂了字词句, 准确理解了文本, 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读书时才会入情入境。如教《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读好护士长叶欣的一处语言描写“这里危险, 让我来吧!”我先引导学生理解了重点词语“斩钉截铁”, 然后出示抗击非典期间的一段资料, 从资料显示的数据中让学生体会到非典的危险、可怕以及这句话所表现出的叶欣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之后进行了如下读的训练:是啊, 每当哪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护士准备抢救患者时, 叶欣总是这样说—— (学生读) ;为了减少同事们被感染的几率, 我们总能听见叶欣这样对身边的每个人说—— (学生读) ;尽管抢救一个非典患者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 但我们仍能听见叶欣坚定而果断的话语: —— (学生读) 。读书前, 教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理解文本的扶梯, 让学生走进了那个特殊的时期, 走进了叶欣的心灵深处, 学生在复沓而至的引读中, 才会读得那样的震撼人心, 有滋有味。由此可见, 理解是有效读文的前提,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16.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六

一、读前激活,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

读前活动是开展阅读的起始环节,有效的读前活动能为学生营造宽松积极的英语阅读氛围,激发学生迅速进入跃跃欲试的英语阅读状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快速进入话题,促使学生在激活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更有效地感知、掌握新语言项目,更有效地开展阅读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新PEP四年级下册Unit 2 What time is it?时,授课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Twelve rabbits,活泼可爱的卡通兔子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分图阅读的活动中,接着授课教师通过节奏明快的鼓点,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感到轻松愉快,接着,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有效回顾已学的“数词”的知识储备,最后将各图进行巧妙组合成钟面的形状,快速引入话题What time is it?这样的读前活动,不仅让学生从呆板、机械、单调的英语学习氛围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感受英语学习的快乐,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中悄然走向阅读。

案例中授课教师在阅读教学前通过生活化、趣味化的儿歌,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激活了学生相关的语言储备,为学生顺利开展阅读作了有效的铺垫,使得读前活动更具趣味性和针对性。

二、读中融写,让学生有效展开学习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和多样化的活动带领学生分步感知、理解和学习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教师若能将写的训练和阅读活动融合一起,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供空间和平台,则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有效获取信息,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Unit 1 Our school story时,授课教师以写的活动贯穿阅读教学活动:①阅读前,教师展示校园教学楼的图片,并通过填空的方式带领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校This is the ... ,Its on the ... floor.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通过填空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迅速激活学生相关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有准备地走进阅读,为有效开展阅读学习铺垫基础;②阅读活动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找出故事人物,告诉学生动物们今天到河马校长的学校参观,让学生进行预测What rooms will they go?让学生在小组内写出自己猜测去的地方;接着授课教师带领学生看故事动画,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勾出动物们所参观的地方,划掉他们没有去过的地方;然后带领学生开展小组阅读和探讨,写出河马校长是怎样介绍学校各个教室,带领学生细读文本绘制思维导图,启迪学生思考和发现;③根据小组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表演和复述。

案例中授课教师通过“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英语阅读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积极性,同时有效避免了学生“游离”的现象,将被动转为主动,让阅读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有效。

三、读后写作,让学生逐步学以致用

英语阅读教学时不仅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带领学生有效开展阅读,更要构建开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将所学语言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教师要巧用“写”的活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语言的输出,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新PEP五年级上册Unit 1 Whats he like? 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在带领学生梳理了有关Robin的相关信息后,设计了活动“Meet my classmates”,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根据所抽的卡片,组员认真观察卡片上人物的外貌特征和人物的相关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卡片人物,并写在教师所给的任务单上,最后将任务单贴在墙上,让其他小组的学生离开座位阅读介绍,猜猜是哪些同学,猜中最多者获胜。这样的趣味性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较好地进行了举一反三的创造性运用,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案例中授课教师巧用“写”作为阅读学习的拓展活动,以“写”促运用,以“写”促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有效开展“读”的活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语言输入的环节,开展“写”的活动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输出的途径,“读”和“写”是英语学习内容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备的英语技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读”和“写”双管齐下,有效融合,带领学生有效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为英语教学插上高效的翅膀。◆(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实验小学)

17.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中的“读” 篇十七

——有效课堂教学论文

奈曼旗青龙山学区中心校杨向明

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是我们青龙山学区中心校大力推进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效教学”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有效教学”的春风下重新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下面本人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 “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

1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记得去年我校在全学区教师公开课大比武中,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

2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还有位教师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教师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教师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这位教师还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 3

18.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八

——读《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有感

定南中心校 李森林

读《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一书,让我明白: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而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那么要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些许的认识和体会。

一、备课‚实‛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做到这两点,就会把备课落到实处,从而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1.备教材

首先我们要整体研读教材,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然后我们要激活教材资源,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激活教材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情境,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使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和主动建构知识。最后我们要整合教材资源。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一个好的授课者,既要忠实课标,又要整合运用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 活动经验。

2.备学生

于漪老师说‚教学,教学,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学习是第一要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作为一名教师,手中必须牢牢把握两个实际,一是教材的实际,二是学生的实际。这正如‘矢’和‘的’一般‛。显然,备学生就要解读学生,而解读学生是尊重客观实际的体现,是尊重学习者的体现‛。新课程也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备学生首先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新课程中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 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因此备课 要在传统的关注学生‚学什么‛的基础上去关注学生‚怎么学‛,即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确定如何帮助他们去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确定设计什么样的学习活动 并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采取措施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备学生还要解读学生个性差异,解读学生的个性品质差异,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解读都是为备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只有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高效。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字上做文章。即:

1.灵活的教学方法。要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适时开放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这‚活‛,首先表现在灵活的教学方法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灵动,课堂开放。而这要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2.活跃的教学状态。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

3.科学的学法指导。叶圣陶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不教‛,教师的‚教‛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质疑,进而发现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素养‚高‛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后盾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教师素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后盾,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课上、课下感受到我们的人格魅力,才会乐于接受我们的引导和所授予的技巧,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得益彰。而教师素养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拥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拥有丰富的文化素养是教育事业赋予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文化素养,才能以涓涓清泉滋润学生心田,如果教师知识贫乏,孤陋寡闻,就难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而要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内行学习,还要向孩子学习等.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应该坚持不断地以容纳百川,借鉴杨弃的心态与胸怀去学习、吸纳和反思,从而积淀成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2.用‚爱‛面对全体学生。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孩子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孩子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孩子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教师的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秘诀

19.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十九

一、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正确方法

教学目标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和教学活动的功能,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科学、全面、符合实际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必须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对细胞膜的发现过程进行详细讨论和总结思考,让学生根据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建立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模型。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会再觉得学习是种负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让学生了解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什么样的。接着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趣事例,把课本的知识和教学目标与这些事例很好地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与社会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或者当今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给学生营造出引人入胜、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去学习新知识。例如,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教师可以先介绍当前热门的“克隆”技术。介绍“多利”的诞生和各种转基因技术、太空育种、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干细胞的移植技术等,为学生遗传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了解到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上讲解DNA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时,学生必然会积极主动去学习。只有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

要想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除了改变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操作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起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组织和利用好教材中的实验及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内容时,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了解酶易受温度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改变。通过直观的实验,让学生理解教材上给出的影响酶活性的2个曲线图。同时让学生去处理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不同温度段是如何去设置和调节(如水浴控温)?不同pH值如何去调配和控制?底物可以随意地处理或添加吗?”等很多问题,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己去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同时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必然十分深刻,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可能忘记具体内容,但对自己做过实验的以及相应环节会有深刻的印象。在进行探究学习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好相关材料,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合理处理好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进行探究性教学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有效教学实践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卫志芳.无效教学——课改主旋律中的不和谐音符[J].中学生物教学,2009,25(5).

上一篇:代缴代扣委托书下一篇:房产销售员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