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2024-10-18

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16篇)

1.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篇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产保险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保险覆盖不断提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也得到强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在另一方面, 目前国内财产保险产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将对财产保险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就其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财产保险 现状 发展趋势 问题。

在财产保险产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 我们仍然要清醒认识到该产业的存在的问题依然值得重视,在现状基础之上及时进行改善,使财产保险产业未来发展朝好的方向发展。

一、财产保险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财产保险行业现状。

现阶段,我国共有 52 家各类财产保险公司,市场整体格局主要以中国商业保险公司为主、国内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 之后 ,商业保险市场得到进一步放开 ,使得大量的外资保险机构涌入我国市场,对国内保险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面对这一挑战, 解决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迈过影响该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这道坎。

(二)中国财产保险行业存在的问题。

在财产保险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我国财产保险行业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1、险种结构缺乏合理性,企业经营模式粗放。

长久以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企业经营模式比较粗放,其中考核指标仅仅局限于业务增长速度与市场份额上, 而且很多保险公司只追求不断扩大规模、抢占财产保险市场,使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尽管许多财险公司保费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在赔款支出方面却高于保费增长。 对经营成本与赔付风险没有足够的重视,只忙盲目追求保费收入的增长,往往不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2、保险监管能力和水平不足,内控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保险监管框架性的制度还够不完善,一部分制度针对性和操作性还比较低。 在财产保险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各保险公司为了经济利益,规模不断扩大、不断争取客户与保费收入,导致了采用高手续费、高返还、低费率的恶性竞争。 另一方面,没有对内控制度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无法落实相应的制约与处罚措施。

3、经营机制与管理水平较落后。

发展过程中,因为保险公司经营机制一直得不到完善,企业无法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产生的矛盾。 同时,公司管理水平有限,不能合理设置部门以及岗位,内外勤结构失衡等情况比较多,在公司内部未能形成有效的承保、理赔、续保的日常运营制度体系,缺乏风险评估,以致承保质量不高,理赔力量不足,理赔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只能履行日常查勘定损职责,导致理赔不准确、不及时的情况的发生。

二、对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对财产保险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行业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对策,以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对保险业监管体系与监管制度进行完善。

建立健全财产保险行业监管体系与制度:保监会监管为主体,保险公司自我约束为基础和以社会监督与行业自律为补充。 从而达到以下目标:第一,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经营氛围,保障市场主体和中介机构公平竞争。 第二,要强化内控制度,对各项业务操作规程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最后,好要以以效益监管作为导向,不断加强监督指导工作。

(二)努力转变经营方式 ,改善险种结构。

主动开拓保险市场,扩展新的业务增长点,特别注意要优化险种结构,以利润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对保险业务结构进行优化,发展质量好、盈利性强的财产险业务。

(三)提高理赔服务水平。

提高理赔服务水平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健全理赔服务考核体系;其次,采取限时反馈事故处理意见与建议,通过简易处理程序进行快捷赔付,尽量缩短理赔周期;最后,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

(四)改革财产保险业体制。

为了财险公司的稳健经营,防范化解风险,一方面要建立一个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经营管理制度。 此外,保险公司还要坚持商业保险原则,建立与完善承保与理赔两头同等重视、财务监督与内部管理相结合的经营体系,广泛推行承诺服务,加强理赔真实性、合法性和及时性的工作力度;加强资金与费用管理力度,提升企业内部理财技能与实效,以应对保险市场的不断变化。

(五)实施人才战略。

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能有所酬,重视人才的培训与培养,千方百计提升现有员工的整体素质,特别要注意的是,加强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为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实施创新战略。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创新主要内容就是要在经营决策、市场企划及服务和管理方面新的突破。 要用战略眼光,世界观以及战略思维来对新事物、新问题进行研究,创新和决策是要有前瞻性思维。

三、结束语。

只有对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现状进行深入认识, 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在财产保险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创新,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将日趋成熟,在国际市场上充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易兰。加强合规性 ,促进财险行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经济信息 ..

[2]孙玥。浅析我国财产保险的发展现状与方向,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3]朱铭来奎潮:我国企业财产保险经营与发展战略分析,中国金融,.

2.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篇二

关键词:传统媒体,差异化发展,市场化,党性原则,娱乐化

报纸能否重新找回自己的受众, 这需要对自身进行改革, 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对报纸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适当的变化来迎合现代受众对信息的选择。让传统媒体在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下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很重要, 它关系着报纸在传媒行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在新型媒体出现并且受到受众的青睐时, 有人预言, 报纸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走向灭亡。站在传统媒体的自身特点和社会环境来分析, 笔者认为, 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理性的一种偏见, 传统媒体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报纸拥有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支持, 一直以来它是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 是党和政府舆论的“喉舌”。自有传统媒体在传达政府的声音时, 传统媒体就体现出了自己的最大优势:权威性, 它是报纸在长久以来传播政府声音时树立起来的;真实性, 它是传统媒体在版面内容和版面形式上的和谐统一;单纯性, 它是报纸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给受众以清晰感。

二、我国的国情和报纸自身的优势决定了它存在的意义。从我国的人口角度来观察:人口多、基数大, 这个信息告诉我们, 中国的信息接收者是非常广泛而巨大的, 同时也说明新型媒体不可能占领整个信息传播的市场。传统媒体可以根据我国的人口结构与个体受教育的差异和不同需要, 对报纸进行适当的改变与完善。从我国城乡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失调, 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在拉大, 这说明有更多的人只能靠报纸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不能通过新型的媒体直接获取信息。尽管现在手机和互联网在我国很普及, 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太多, 网民占总人口的比例还是很低, 所以传统媒体仍然占有很多的潜在受众。同时报纸具有它的优势:1.可保存, 便于读者反复读、深入研究。2.便于读者自由安排时间, 自由挑选内容来读。3.材料运用自如, 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

三、报纸的历史比新型媒体长, 证明传统媒体具有发展的潜力。16至18世纪, 报纸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手抄新闻出现和盛行;第二阶段, 新闻书出现;第三阶段, 周刊、日报兴起。从报纸产生到现在大约已经有400来年了, 在这样长的发展历程中, 报纸还能够存在, 足见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不断发展的潜力优势。而新型媒体, 比如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不过十多年的历史。这或许就是报纸自身的魅力和优势所在, 不是外在的事物能够影响和改变的。

虽然我国传统媒体有自身的优势和有利的政治环境, 但是新型媒体在经营的多样化和市场运作方式上比传统媒体先进, 我们的部分传统媒体还是没有走出困境, 还是徘徊在不完全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边缘上, 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化的经营, 尤其是落后地区还是很封闭的。针对传统媒体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几点建议:

一、传统媒体要整合各种有利于自身发展和补充的媒体资源进行改革, 要借鉴发达地区的媒体经营模式, 针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本地区的市场人群的需求进行改革。

二、传统报业媒体要走集团化的经营模式,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1997年《广州日报》组建报业集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自此许多媒体都在走集团化的路子。走这条路的最大好处就是强势媒体如果联合组建报业集团, 可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尤其是同城的不同媒体联合组建能够避免恶性竞争, 减少资源的浪费, 能够使得不同的媒体之间的机器设备相互使用、工作人员之间相互交流, 使不同的管理方式得到借鉴和启发, 有利于集团的不断壮大。

三、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 走娱乐化的道路, 但一定要避免陷入媚俗化的泥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提高, 这也意味着很多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更注意自己的文化生活、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可读性的娱乐新闻是受众比较喜欢和愿意追求的, 面对这样的机遇传统媒体要对报纸的内容和版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变化, 做到有趣味、有思想、有特色, 但要避免低俗内容的传播, 走差异化的娱乐化发展改革的路子。

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竞争局面已经形成, 站在中国现在的大环境来看报业的发展方向, 当务之急是要对传统媒体进行改革, 只有改革才有发展和生存的可能, 才有报业的一席之地和未来。■

参考文献

[1]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九章新闻传媒业发展的规律第130页

3.试论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趋势 篇三

摘要:我国工程机械近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工程机械强国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正视现状,分析问题,找出差距,采取有效措施,以期使我们这个工程机械大国变成工程机械强国。

关键词:工程机械 现状 发展趋势

0 引言

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我国工程机械产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在发动机燃料燃烧与电控、液压控制系统、自动操纵、可视化驾驶、精确定位与作业、故障诊断与监控、节能与环保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出许多新结构(或系统)和新产品,提高了工程机械的高科技含量,促进了工程机械的发展。但我们仍要对行业形势及企业自身发展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

1 我国工程机械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工程机械生产大国,但离机械强国的距离较远。一方面国产机械产品的技术、质量距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行业的生产集中化程度比较差,企业经营效率仍很低,自主开发能力和企业盈利能力差距仍大,还缺乏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品牌。虽然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的引导,通过引进技术、与跨国公司合资和合作生产,在技术要求上力争贯彻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全行业总体的产品质量水平有所提升,但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质量水平依然不能令人满意,主要表现为可靠性差,寿命低,早期故障多;从产品的市场包装上看,外观造型呆板,设计单一,等。这些来自产品本身的原因,导致工程机械产品的市场反应差,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同时,部分工程机械行业由于仅仅限制于国内市场,在量上大做文章,使得生产的机械产品存在着产能过剩的危机。

2 国外工程机械新技术、新结构与发展趋势

目前,国外工程机械发展总的趋势是发展快,水平高,工程机械产品向着系列化、模块化、大型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而且这几个方面又高度交叉融合,彼此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环保节能新技术得到推广;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得到高度重视;面向工程机械产品生命周期的系统设计广泛采用,面向施工工艺的研究不断加强。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完善计算机辅助驾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故障诊断系统;采用单一吸声材料、噪声抑制方法等消除或降低机器噪音;通过不断改进电喷装置,进一步降低柴油发动机的尾气排放量;研制无污染、经济型、环保型的动力装置;提高液压元件、传感元件和控制元件的可靠性与灵敏性;在控制系统方面,广泛采用电子监控和自动报警系统、自动换挡变速装置;用于物料精确挖(铲)、装、载、运作业的工程机械将安装GPS定位与重量自动称量装置;开发特种用途的“机器人式”工程机械等。工程机械发展正由动力革命变成控制革命,由液压手动控制发展为机群集中控制,电气设计由仪表检测、断电器控制发展到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产品的发展走过了从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发展到机器人化的过程。工程机械机器人是21世纪发展的重要标志。

3 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3.1 系列化、特大型化 系列化是工程机械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外著名大公司逐步实现其产品系列化进程,形成了从微型到特大型不同规格的产品。与此同时,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明显缩短。特大型工程机械产品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研制与生产周期较长,投资大,市场容量有限,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少数几家公司。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研发力度才不至于在此常受制于国外。

3.2 多用途、微型化 为了全方位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我国工程机械在朝着系列化、特大型方向发展的同时,应发展多用途、微型化的工程机械。一方面,工作机械通用性的提高,可使用户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设备本身的效能,能完成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地用机器作业替代人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适应城市狭窄施工场所的使用要求,小型及微型工程机械有了用武之地。

3.3 电子化与信息化互动 随着控制及信息等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多行业的交叉创新,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去应用新技术,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客户的发展需要。机械产品的智能系统应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的产品设计,使工程机械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大步前进,从而提高工程机械的高科技含量,促进工程机械的发展。

随着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用户对工程建设机械也提出了更高的市场要求,实现工程机械工作过程的在线状态监测和自动故障诊断,预测并根据一定的智能体系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是日前机械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

3.4 节能与环保 随着工程机械品种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大量工程机械所消耗的资源、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产生了难以估计的负荷。为提高产品的节能效果和满足日益苛刻的环保要求,应主要从降低发动机排放、提高液压系统效率和减振、降噪等方面入手。

3.5 制造和管理要向智能化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市场变化频繁和难以预测,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产品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顾客对产品的需求趋向个性化、多样化,生产自动化技术不断提高,生产者的创新作用愈来愈重要,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愈来愈广泛……这些因素使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企业生产从面向产品转变为面向客户、面向需求、面向服务;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正从劳动力和资本转向知识;企业的生产过程正从流水线式和自动线式、单品种固定式规模生产转向多品种、柔性、并行式、智能化的集约生产。与此相应的企业管理模式,也应从低效率、多层次金字塔式、分级递阶管理转向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和创造性,能够快速反应市场需求的、智能化分布式网络合作生产管理系统。

3.6 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地向前发展,关键是人才。现在最需要的是两类复合型人才:一类是掌握高科技诀窍、懂技术、懂经营、有创新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工程师);另一类是有战略眼光和创新勇气,懂得科技、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企业家)。企业要创造一切条件引进和留住这些人才,同时还要选择对象,重点培训。对以上这些人才,都要委以重任,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这种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往往还不能在大学现有的专业中培养出来,所以现有的大学生走上岗位后,还需要企业进行培训。企业培训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围绕产品和企业生产向全体职工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当前工厂应用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

参考文献:

[1]周尊秋,邓爱民,李万莿.现代工程机械[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

[2]皮钧,何刿.工程机械的技术发展动吿[J].工程机械.2003.11:27-32.

4.浅谈我国温室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四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0-1-27 14:49:00

页面功能 【收藏】【打印】【关闭】

摘要: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主要以玻璃温室、塑料棚温室、塑料日光温室、活动屋面温室形式为主。我国温室未来的发展呈现出现代化、精准化、多元化、都市型的特点。

关键词:温室;设施农业;发展

1.温室的分类和特点

1.1 玻璃温室

玻璃温室是以透明玻璃为覆盖材料的温室,透光率一般为60%-70%。这类温室的骨架为镀锌钢管,门窗框架、屋脊为铝合金轻型钢材。玻璃温室在设施栽培中,是使用寿命最长的一种结构类型,但从引进温室使用情况来看,由于在我国气候适应性较差,成本较高,安装维护不方便,大部分经营亏损,经济效益差。在我国通常只有在晚秋和冬春季节用来栽培花卉、蔬菜育苗及农业科研上的作物种植和观赏示范,因此,玻璃温室在我国发展得很慢。玻璃温室包括单坡面玻璃温室、双坡面玻璃温室。

1.2 塑料棚温室

塑料大棚又称塑料棚温室,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园艺设施类型。塑料大棚是以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以竹、木、水泥与钢筋混合柱(近年来又发展了镀锌钢管支架和金属线材焊接支架)为骨架材料的不加温单跨拱屋面温室。塑料大棚的主要作用是冬季保温、夏季遮阳,用于冬季茄果类、瓜类等喜温性蔬菜育苗和蔬菜的秋延后、春早熟栽培。由于塑料大棚光照强度较弱,空气相对湿度过高,目前为一种季节性栽培设施而被利用。

1.3 塑料日光温室

塑料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温室,近年来发展迅速。与玻璃温室相比,其重量轻、骨架材料用量少、造价低、结构件遮光率小、使用寿命长、生产效益好、环境调控能力基本上可达到玻璃温室的同等水平,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用户接受能力远远高出玻璃温室,几乎成了现代温室发展的主流。但是由于塑料薄膜透光性低于玻璃,这种温室存在春冬季采光不足,室内空气污染,夏季后墙挡风,温度过高的缺点,与现代化温室相比,环境调控能力和土地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

1.4 活动屋面温室

活动屋面温室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栽培设施,在气候温和、无雪的地区使用较多。这种温室屋面采用高强度塑料薄膜或遮阳网,配自动控制拉幕系统,能根据室外条件的变化适时启动拉幕系统,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活动屋面温室包括单层活动屋面遮荫棚、单层活动屋面温室和两者兼顾的双层活动屋面温室。

2.我国温室的现状及特点

2.1 我国温室的发展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世界塑料大棚和温室面积约36.576万公顷,而我国面积最大,我国塑料大棚和温室的建设面积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40多公顷发展到现在近15.67万公顷,占世界42.8%。设施农业同普通农业相比,产业化程度高,效益好,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我国现有大型温室面积约200公顷,其中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约有50多公顷,从荷兰、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引进的约140公顷(包括1995年引进的温室)。在已确切统计的73公顷引进温室中,大多数为大型连栋温室,是近十几年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温室形式。其中大型的连栋塑料温室约占2/3以上,其余为玻璃温室。建设在南方的大型温室以生产花卉为主,北方的则以栽培蔬菜为主,少部分温室用于栽培苗木。

2.2 我国温室发展的特点

塑料大棚、中棚及日光温室为我国主要设施结构类型。其中能充分利用太阳光热资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日光温室为我国所特有。1997年我国日光温室面积已超过近16.7万公顷。由农业部联合有关部门试验推广的新一代节能型日光温室,每年每亩可节约燃煤约20吨。采用单层薄膜或双层充气薄膜、PC板、玻璃为覆盖材料大型现代化连栋温室,具有土地利用率高、环境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和便于机械化操作等特点。

设施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新品种、新技术及农业技术人才的投入,提高了设施园艺的科技含量。现已培育出一批适于保护设施栽培耐低温、弱光、抗逆性强的设施专用品种。工厂化育苗、嫁接育苗、喷灌、滴灌、无土栽培技术、小型机械、生物技术和微电脑自控及管理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栽培作的产量和质量得以提高。

目前我国温室的骨架多采用热镀锌管(板),覆盖材料多为玻璃、双层充气膜、PC板等;还自行研制设计了各种环境调控系统和微机监控系统等;对于无土栽培、优良品种选育的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成果的应用还很有限;在温室内机械耕种方面,只有少量的育苗、移植等设备,大部分是靠引进设备或手工作业;在应用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未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温室结构简单、设备简陋,环境的综合调控难以实现,生产管理和运行水平还远低于国外。

我国设施农业目前存在着诸如土地利用率低、盲目引进温室、设施结构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运营管理费用高、管理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及单位面积产量低等诸多问题。我国商品化温室普及率很低,高、中档次的商品化温室主要被一些机关团体、军队、农场和科研单位采用,很少被个体及一般农民采用,普通农户采用最多的是自建的简易拱棚,约占我国温室总量的60%以上。

3.我国温室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完善并建立温室相关的国家标准。

目前只有《温室结构设计载荷》国家标准,天津市已制订实施了《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技

术规范》地方标准,温室国家标准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有的控制系统大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由于温室结构千差万别,执行机构各不相同,对于控制系统的优劣缺乏横向可比性。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本国模式是温室行业国产化的必由之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所以我国温室的研究设计单位应建立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温室模式,从而使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模式有据可依。可以尝试制订行业标准或地区标准,然后申请国家标准。

3.2 开发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温室优化控制软件。

目前我国引进温室的控制系统大多运行费用过高,而自行研制的控制系统缺乏相应的优化软件,大多仍使用单因子开关量进行环境因子的调节,而实际上温室内的日射量、气温、地温、湿度及CO2 浓度等环境要素是在相互间彼此关联着的环境中对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的,环境要素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都很复杂,当我们改变某一环境因子时常会把其它环境因子变到一个不适宜的水平上,因此,结合温室内的物理模型,作物的生长模型和温室生产的经济模型,开发出一套跟我国温室生产现状相适应的环境控制优化软件是非常重要的。

3.3 需进一步加强对温室结构的研究。

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条件,应有相应的温室结构,温室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温室生产的经济性,例如: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应加强对温室保温性能研究,以减少冬季的热能耗;而在南方地区,则应加强对夏季通风装置的研究,以减少夏季的温室高热。

3.4 加紧对温室相关的技术的研究。

例如:开发适合温室生产的综合机械配套设研究温室内的管理技术,研制适合温室种植的优良品种等。

4.我国温室今后的发展方向

我国温室未来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温室的发展将向着域化、节能化、专业化发展发展,形成高科技、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工厂型农业,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我国温室未来的发展呈现出现代化、精准化、多元化、都市型的特点。

4.1 温室现代化

在日光温室基础上排灌、施肥、光控、温控、湿控、植保等系统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并实现无污染、全天候、周年连续性生产。

4.2 精准化

精准化技术在温室生产中逐步推广应用。包括:精准化施肥技术,精准种植、精准施药、营养微量元素供给。

4.3 多元化

温室生产实现蔬菜、瓜果、花卉、水产品、畜牧养殖等多元化。

4.4 都市型

5.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特点和趋势论文 篇五

2.1移动终端应用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主力军

移动终端应用因具有时效性、便捷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而受到广大人民的.青睐,这也为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发展平台。随着互联网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我国手机网民的增多,移动终端应用将成为有效促进电商企业发展的新力量。

2.2促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行业融合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电子商务网购平台有有大大小小商家企业约二十多家,随着网络购物规模的不断扩大,实体+网络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将成为各行业的主流。网购不仅让许多网民乐此不疲,而且成为不少零售企业抗击金融危机的一条新出路。同样,资本在电子商务这一爆发领域聚集。

3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我国电子商务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制度体系不健全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的相关法律不完善,导致侵权行为,售假、售后服务不完善缺陷严重阻碍了电商行业的发展。对此,政府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积极主动引导电商向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3.2支撑体系不完善

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支柱有网络平台、物流服务业、人才配置等。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网速排名在全球中仍然靠后,电商行业的中高端人才配置依然比较落后。为此,政府应当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尤其在注重在农村、偏远地区的网络建设,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培养中高端的电子商务人才,逐步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4结束语本文主要就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首先针对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然后就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特点中暴露的问题提出了简要的应对措施。希望本人的分析研究能够给相关的电商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何超.浅谈我国电子商务的现状及解决措施[J].科技经济市场,(11).

6.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篇六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运用利益机制,依托法人主体和中介组织,将农业生产、加工、供应、营销、服务等诸环节联为一体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1)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历程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随着农业的改革开放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阶段,1985-1992年,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废除传统的统购统销制度,代之以国家“合同”定购制度。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农业经营体制的第二次改革,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标志着农业进入了整体创新的新阶段。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现,是为了有效地解决分散、小规模和一家一户经营不经济的问题,同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克服产供销脱节的现象,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同时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一些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始尝试农业或农业企业与其有着内在联系的工商业或工商企业在经济上、组织上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以农业为基础的工农商的综合经营。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潜力巨大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显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潜力巨大。以产品加工增殖为例,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的数量一般占农产品总量的90%以上,中国只占20-3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中国不到80%;发达国家的加工食品约占食物消费总量的80%,中国还不到30%;收获1元钱的农产品,通过储藏、保鲜、加工处理,美国可以再创造3.72元的产值,日本能获得2.20元的收益,而中国却只能得到0.38元。

美国在80年代,最终食品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其中农业比重仅为1.5%;食品综合体的就业人数占美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17%,其中农业的比重仅为3%;农业净产值在食品综合体最终产品价值仅占10%左右。

3)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种类型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覆盖面还不大。在实践上,我国农业产业化主要有以下五种发展类型:

1)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

这是以农副产品贸易或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这种形式在种植业、养殖业特别是外向型创汇农业中最为流行,并且在将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

一些地方农民自行或在政府的引导下兴办了各种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为入社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资金、信息及产中环节各种服务,有的还建立起加工、运销企业,直接组织农民走向市场。由于这种形式具有能人带动的浓厚特色,因而给事业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因而带有某种过渡性。

3)中介组织带动型:农产联+企业+农户

这是一种松散协调型发展模式。目前,这种类型的中介组织主要是行业协会,其作用是:沟通生产、加工、市场、科技和管理等信息;协调与上级、县市政府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市场、产品、人才和生产企业四个方面的合作开发。将来有可能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在某一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实行跨区域联合经营和生产要素大跨度优化组合,并逐步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经营规模大,生产、加工、销售相联结的行业一体化企业集团。

4)主导产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农户

许多地方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档次,组成产业群、产业链,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主导产业带动具有很大的连带效应,通过振兴某一主导产业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5)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

以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形成产业优势,节省交易成本,提高运销效率和经济效率。目前,这种模式在“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方面有待发育和完善,只能称作松散型或过渡型。但“专业市场”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发展方向就是类似于贸易公司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发展方式。

4)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

7.论我国工程机械发展趋势 篇七

关键词:工程机械,问题,发展趋势

我国工程机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得到了高速发展, 所生产的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的繁荣。特别是十五期间, 我国工程机械抓住了市场机遇, 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我国的工程机械产业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呈现高速发展趋势, 出口量大幅增长, 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引进国外的很多先进技术, 又融进我们自身的技术, 使其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力提升;另外, 我国的工程机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 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力扶持, 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工程机械得到高速发展的基础;再次,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 经济增长迅猛, 对工程机械的需求也增加了, 从而刺激了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下, 与国外的工程机械发展程度相比, 我国的工程机械还存在诸多问题。

技术比较落后, 以至于产品档次不高。我国的工程机械技术尤其是一些关键技术还是靠国外技术的引进, 对国外技术的吸收不够彻底, 构不成创新, 自身方面自主研发能力比较弱, 科研能力达不到要求, 没有自己的原创技术, 在技术方面依附性比较强。

熟练技能人才缺乏。当前我国工程机械人才比较短缺, 一些大中型工程机械企业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现有的技术工人总体水平不高, 有的看不懂图纸, 无法提高产品质量, 更说不上在创新方面下功夫。一些学校重文凭, 轻技能, 使得一些高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 跟不上时代步伐。

生产的机械产品没有形成一条龙体系。我国目前生产的工程机械产品大都是低技能要求, 因此造成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积压, 而高技术含量的, 比如大型液压挖掘机、大型装载机还有大马力推土机等还需要依靠国外进口。

现有的工程机械装备水平低。由于当前资金有限, 高质量的设备还没有形成成套体系, 导致一些产品还需要依靠一般的设备来完成, 从而降低了效率, 产量达不到批量生产的要求。

与国外工程机械发展速度相比, 以及我国国内建设对工程机械的需求, 我国工程机械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发展。

1. 我国工程机械需要在产品质量方面大力发展。

2. 我国工程机械需要在产品创新方面大力发展。

3.我国工程技术水平需要大力提高。

2 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发展趋势

2.1 系列化、特大型化

系列化是工程机械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外著名大公司逐步实现其产品系列化进程, 形成了从微型到特大型不同规格的产品, 与此同时, 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明显缩短。特大型工程机械产品特点是科技含量高, 研制与生产周期较长, 投资大, 市场容量有限, 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少数几家公司。因此, 我国必须加大研发力度才不至于在此常受制于国外。

2.2 多用途、微型化

为了全方位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国外工程机械在朝着系列化、特大型方向发展的同时, 已进入多用途、微型化发展阶段。一方面, 工作机械通用性的提高, 可使用户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设备本身的效能, 能完成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 为了尽可能地用机器作业替代人力劳动, 提高生产效率, 适应城市狭窄施工场所的使用要求, 小型及微型工程机械有了用武之地, 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了占领这一市场, 各生产厂商都相继推出了多用途、小型和微型工程机械。

2.3 电子化与信息化互动

以微电子、Internet为重要标志的信息时, 不断研制出集液压、微电子及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智能系统, 并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的产品设计之中, 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及高科技含量。

2.4 节能与环保

为提高产品的节能效果和满足日益苛刻的环保要求, 主要从降低发动机排放、提高液压系统效率和减振、降噪等方面入手。

2.5 提高技工素质, 培养高技能人才

加强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工人技术水平, 并尽快培养, 造就一支适应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振兴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尽快解决当前紧缺的高级机械 (数控) 加工、机电一体化维修、高精度模具制造以及汽车大型覆盖件冲压模具等高技能人员, 以配合机械工业的高速发展。

2.6 加强科技能力, 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

集中力量建设好大型企业集团 (公司) 的技术开发中心, 提高大中型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能力, 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同时调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行业内的科技力量, 密切结合市场和生产的需要, 进行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今后的技术来源要逐步转向以国内为主, 在掌握已引进技术的基础上, 不断开发创新, 跟踪世界工程机械的发展趋势, 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7 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集中力量支持几个较强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 通过改组、改造、重点扶持等多种形式, 促进其尽快发展壮大, 增加抗风险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提高生产集中度, 发挥规模效益优势, 带动和促进工程机械行业产业结构调整。

8.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篇八

【关键词】档案事业;机遇和挑战;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1.跨世纪的展望

中国的档案事业正面临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正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正逐步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进而走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的时代;正回顾着即将过去的20世纪,正接受着新世纪的召唤。档案学的发展需要理性的总结和反思,同时,也需要对未来作科学的预测和展望。

1996年在我国召开的令档案界瞩目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世纪末的档案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与展望。自此,总结和展望学科发展,推进学术进步,已成为我国档案学界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之一。

2.学术发展的五大特征

2.1深入细化特征

我国的档案学科发展在几十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初步构建了档案学的框架体系和分支学科,这无疑是令人骄傲的丰硕成果。但总的来讲,它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有许多空白和不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挑战,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档案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将呈现不断深化、不断细化的特征。如在原“档案管理学”的基础上,将分化出档案分类学、档案鉴定学、档案统计学、档案利用学等许多分支学科。同时,在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之外,又分化出企业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司法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金融档案管理等分支学科。在许多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将会有许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论的突破,如档案馆藏结构的优化研究、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管理研究、档案工作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和档案利用与公布的法学研究等等。

2.2吸收创新特征

档案部门目前正面临着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大潮与挑战,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我国建立在过去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和长期经验式管理、手工操作和科技含量不高等一系列体制、模式、理论与实践方面就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档案学研究作为科技知识的体现,作为活跃的生产力因素,自然应勇于承担知识先行的职责。应采取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手段,充实与强化档案学科自身的内涵,如合理运用科学学、创造学、成功学、协同学、运筹学以及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成果,解决档案学科的自身建设,解决档案学理论的热点、难点与焦点等新课题。

2.3求实应用特征

近些年,档案学理论界开展了“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大讨论,求同存异,取得了共识。理论产生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档案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档案学术研究中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体现。档案学这一门年轻的学科,在世纪之交,其正确走向和真正出路在于真正解决档案工作的实际问题,正确解释档案的诸多现象,勇于接受档案实践的挑战。

2.4零整结合特征

我国档案学术的真正振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這些年来,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可喜的成果。但在研究力量的分布和课题的计划、组织方面,总体来讲,还处在较为分散和自发的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集中研究力量攻关,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显得薄弱和后劲不足,而一些“时髦”课题,往往出现重复现象,或一些课题由于能力所限而挖掘不深,制约和影响了档案学术的水平和质量,对档案学科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据统计,截止1996年我国各级档案部门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研究馆员”159人;“副研究馆员”2128人;“馆员”13186人;“助理馆员”14146人,“管理员”4688人,这些都是正在从事和潜在的专、兼职学术研究人才。化零为整,协同合作,既具有现实需求,也具备了人才条件,这点,也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

2.5百家争鸣特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档案学术观点和档案研究力量受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和国家档案局的影响较大,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新中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科以及档案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学术的进步,长期一个声音,一种观点,对理论研究是不利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档案界积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逐渐开始有了档案著作评述、档案观点评论,有了不同理论的阐述,有了批评和反批评,有了争议现象,有了争鸣的气氛。档案事业在进入21世纪的时刻,学科繁荣是它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档案学界将更加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将鼓励人们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批评与争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更好地促进学术发展。

3.对策

3.1肩负使命感

世纪的交替为我国档案学界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抓住机遇、迎头而上才是时代的骄子。科技知识与人才培养是跨越世纪、谋求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备条件,面对未来,我们既充满信心又感知差距。在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应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迎接挑战的能力与素质是否已掌握了先进的科技知识、理论与技术是否已能够作为专门人才或业务骨干去完成档案学术研究的诸多课题,解决档案工作实践所提出的诸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句话,作为跨世纪的人,我们是否充分做好了跨世纪的各种准备清醒地认识自己,清醒地认识现状,清醒地认识未来,把责任感、使命感与时代的脉博联系起来,与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学术的繁荣紧密结合起来。

3.2倡导学习之风

学习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没有广博的知识面,没有专深的业务水平,要想把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引向深入,引向21世纪,是难以实现的,至少要大打折扣。一方面,当今的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经济即将到来,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知识没有穷尽,学习永无止境。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层面、知识宽度与深度以及我们对新旧事物的理解、认识等等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要不断“充电”,不断补充“能量”,以求适应。

3.3加快人才培养

9.论经济管理现代化和发展新趋势 篇九

[摘 要]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通过新兴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变。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体现在多方面的企业管理层面中,包括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的现代化、民主化、管理组织和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等。这些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和方法都呈现出了现代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认清现代经济管理的发展方向。分析其中的进步手段和方法,能有效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本文就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新趋势进行探讨,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提供可行方案。

[关键词]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现代化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1.1 企业经济管理思想和组织的现代化

在企业的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中,企业的经济管理思想和组织必须要跟上发展进程。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要求经济管理思想从原本陈旧的,不顾周围生态坏境或单一生产模式转变为现代的企业生产方式,并注重多方面发展。企业经营的理念和企业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在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时要注意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相关的经济管理发展原则,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现代化进程。

1.2 经济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现代化

企业的经济管理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也逐渐进入了企业经济管理层面当中。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开发之下,多种新奇有效的经济管理软件使得企业各项经济管理效率有了质的飞跃。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吸纳了计算机技术、采用了自动化仪器设备、先进的通信设备等,大大提高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宏观调控和及时性。由此可见,经济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的现代化对企业经济管理也有着相应的促进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

1.3 经济管理方式的民主化和专业化

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当中,无论是总的经济建设发展还是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提升,都离不开相应的底层员工的不断努力。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多方面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所制定的相关经济管理手段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离不开现阶段实行的民主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政策。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还体现在是否达到了员工管理的`民主化,只有创设一个积极进取和民主自由的企业工作环境,才能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升,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管理是否实现现代化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即是否完成了管理员工的专业化。只有管理素质达到一定的专业层面的管理人员,才能切实将经济管理手段和管理决策下达给相关的企业部门。以此来达到相应的经济管理目的,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二、现阶段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2.1 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

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是从上往下式的梯形结构。每当管理层需要下达管理决策时就向下方的基层人员传达。这种管理组织已严重脱离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方向,不仅限制了企业员工个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还使得大部分企业员工不能参与到企业经济管理当中来。牺牲了企业员工的人才资源,也就限制了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脚步。

为了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经济管理当中来,需要建立起一个结构组织分散但又被现代信息技术串联起来的企业经济管理层,这种松散的自我管理组织能更加有效的收集到各个层面不同的经济管理建议,成为了现代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2 经济管理方式民主化

注重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促进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扁平化的管理组织模式使得企业经济管理权力下放,在日趋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这种经济管理方式可以在企业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更容易让员工发挥团队工作的效益。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为企业解决困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维护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有着良好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2.3 经济管理方式趋向团队化

现阶段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逐步向集团化和团队化靠拢,团队协作成为了现代经济管理的新的发展方向。根据企业的任务的不同需求,团队式的经济管理模式能更快速的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保证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及时性。并且使所有团队人员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和进步。

三、结 语

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能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加有效的企业经济管理手段,提升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不但有利于企业员工自身素质的进步和发展,还对企业本身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有着促进改善的影响。想要发展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不断加深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进程,需要不断引进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相应的高素质企业人才,改变企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各种陋习。采用先进的企业生产技术、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济管理经验,将企业经济管理推向人本化、团队化。将多方面企业经济管理的因素最终转化为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提高企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促进企业经济的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

在我国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现状和企业情况进行分析,改掉企业生产中的陈规陋习,引进新兴技术和高质量的企业人才,努力提高工作水准和工作质量。从各类型的现代化企业中吸取适合本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建立相关经济管理发展的制度,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促进职能,推进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袁杰.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6).

10.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篇十

论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政府网站安全管理的

现状及发展趋势

年级 2010 专业

公共管理

学区

大连 学号

85号 姓名

谷峰

论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政府网站安全管理的

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政府网站安全问题突出,本文结合我国政府网站安全管理的现状,对政府网站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政务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从1994年我国正式引人互联网以来,在十几年间里,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数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其中,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1.电子政务 1.1电子政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转移到网络上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

1.2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可以理解为:从信息的层次看,包括信息的完整性(保证信息的来源、去向、内容真实无误)、保密性(保证信息不会被非法泄露扩散)、不可否认性(保证信息的发送和接受者无法否认自己所做过的操作行为);从网络层次看,包括可靠性(保证网络和信息系统随时可用,运行过程中不出现故障,遇到意外事故能够尽量减少损失并尽早恢复正常)、可控性(保证营运者对网络信息系统有足够的控制和管理能力)、互操作性(保证协议和系统能够互相连接)、可计算性(保证准确跟踪实体运行达到审计和识别的目的);从设备层次看,包括质量保证、设备备份、物理安全;从管理层次看,包括人员可靠、规章制度完整。

2.政府网站安全问题突出

由于政府网站覆盖面广,开放性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手段不够明确,所以很容易出现安全方面的漏洞。

2.1网页安全漏洞严重

2009年7月,公安机关对全国23000多家政府网站安全漏洞和被攻击情况抽样检测发现,154家政府网站遭网络攻击;经过6000余家政府网站检测显示,37%的政府网站存在网页安全漏洞,极易遭到网页篡改和网页挂马等攻击破坏。

2.2政府网站受攻击频率高

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发生网页篡改超过一万次,其中,近20%的攻击对象是政府网站,对电子政务和政府形象构成了严重威胁。

2.3政府网站安全防护薄弱

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2010年互联网安全报告》的统计,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有3.5万个网站被黑客篡改,其中有4635个为政府网站。报告指出,政府网站安全防护薄弱,约60%的部委级网站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3.影响政府网站安全因素 3.1外部环境因素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运行部副主任周勇林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中国被植入僵尸程序的计算机数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量的13%。以目前全球感染量最大的“飞客”(Conficker)蠕虫为例,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2009年下半年检测数据表明,我国境内每月约有1800余万个主机IP受感染,占全球感染总量的30%,是全球“重灾区”,占各国感染比例的第一位。这说明,我国已成为网络攻击最大的受害国。

3.2系统环境因素

系统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等因素。

3.2.1物理安全。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自身存在的脆弱性;各种自然灾害产生的不可抗力;由于人为的错误操作以及各种计算机犯罪产生的严重影响等。

3.2.2网络安全。主要表现在:信息网络核心技术的依赖性带来的保密安全隐患;信息网络安全保密防范技术设备缺乏;计算机系统遭受病毒感染和破坏的情况相当严重;攻击活动已形成重要威胁;各种有害信息充斥其中;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从事的违法犯罪活动频繁;网络政治颠覆活动频繁等。

3.2.3数据安全。主要表现在:非授权用户通过不正当方式取得访问权限;授权用户超出其访问权限进行更改数据活动;非法用户绕过安全内核,窃取信息资源等。3.2.4系统安全。网站系统软件一般都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直接影响网站的安全稳定。

3.3内部管理因素

目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比较混乱,电子政务安全管理水平和社会化服务的程度偏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专项经费投人不足,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网络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4.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4.1实施背景

根据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9年9月13日国家发布《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和2007年6月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制定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我国各级政府网站可根据实际情况,分级分类进行安全建设和管理。

4.2实施内容

根据信息和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针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要求及信息系统必须要达到的基本的安全保护水平等因素,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共分五级:自主保护级、指导保护级、监督保护级、强制保护级、控制保护级。其中,第一级为自主保护级,适用于一般的信息和信息系统。第二级为指导保护级,适用于一定程度上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一般信息和信息系统。第三级为监督保护级,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礼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信息和信息系统。第四级为强制保护级,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和信息系统。第五级为专控保护级,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

4.3重要意义

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信息和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的整体水平,有利于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同步建设信息安全设施,保障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相协调;有利于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提供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的指导和服务,有效控制信息安全建设成本;有利于优化信息安全资源的配置,对信息系统分级实施保护,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有利于明确国家、法人和其他组织、公民的信息安全责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推动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安全模式。

5.小结

5.1顾全大局,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网站必须高度重视政府网站安全工作,有效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明确信息安全责任,做好人员安全管理工作。坚持一手抓网站建设,一手抓网站安全,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安全责任体系。5.2防微杜渐,建立健全网站管理制度

各级政府应该将建立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制度视为本单位信息安全规范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坚持管理和技术并重的原则,将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有机结合,建立信息系统综合防护体系,提高各级信息系统整体安全保护能力。

5.3增加投入,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在建立健全网站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按照《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技术标准,并根据安全服务机构制定的符合相应等级要求的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建设整改方案同步建设符合一级和二级要求的信息安全设施。

5.4增强意识,提高公务员的安全观念

11.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篇十一

摘 要:随着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继续教育得到空前重视,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抓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机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必须破解体制机制等发展障碍,加快解决质量不高的问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呈现出从教育边缘领域进入核心领域、从以专科为主转向以本科为主、办学机制普遍实行“宽进严出”、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不断融合、以混合式教学为主导教学模式、面向行业办学成为主要方向等发展趋势。

关键词: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对各类在职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继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教育形态,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不同,继续教育又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本文的讨论范畴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教育质量在《教育大辞典》中的释义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一、我国继续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教育的需求,随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继续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一)党和国家确定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战略目标

十六大以来连续三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对发展继续教育做出了战略部署。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十八大报告强调“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与此相适应,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并提出“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201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专门章节安排部署继续教育,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和措施。

在2011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教育已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跨进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传承与创新人类文明的重要动力。”强调“必须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政府统筹,发挥学校作用,动员各方参与,推进继续教育实现更大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强调“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这一系列举措,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有力的政策支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其中明确提出,“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继续教育规模达到每年35000万人次。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如图1),继续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前景更加广阔。

(二)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重大项目

2011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印發了《关于批准“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示范”系列项目的通知》,启动了“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模式研究及示范应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课程学分标准及质量内涵和学分转移制度与机制的研究及应用”“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应用”等四个推进继续教育发展的重大项目。

2011年12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6大重点任务是加快发展面向6类人才的继续教育;重点发展行业企业继续教育;建立面向农村、中西部和民族地区的继续教育;广泛开展面向社区的继续教育;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重视面向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继续教育。同时举办了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与服务成果展,展会主题是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开放,搭建优质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服务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近年来,教育部还指导定期开展“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成立了普通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继续教育城市联盟,旨在建立长效机制,共同推进城市、大学、行业企业间的继续教育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探索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机制,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提升政府公务员及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二、质量不高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突出问题

继续教育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许多问题。2013年9月,教育部召开高校继续教育专题研讨会,会议认为,当前继续教育发展存在着定位不准、思路不清、共识不多、抓手不足的问题,强调要从梳理问题入手,谋求继续教育发展新思路。当前,着力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也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质量不高、培养目标应用型特色不强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高等教育体系的二元化结构造成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被社会边缘化,这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并存着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后者包括电大、职大、函大、夜大、自学考试等所谓的“五大”,也包括目前普通高校举办的网络教育。国家在办学投入、质量监控、就业待遇等一系列政策上对两个教育体系的差异很大,导致成人高等教育体系被逐步边缘化,不受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重视。即使在普通高校内部,其举办的成人教育也因为不是主体工作,得不到学校的重视。

(二)投入不足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不高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国家对普通高等教育生均办学经费投入有明确的标准和渠道,但成人高等教育始终未纳入国家投资体系。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学费标准规定得很低,造成办学经费严重短缺,导致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设施设备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有效的质量监控制度,也是影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按照入口和出口的不同标准,目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大体分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成人高考录取学生,实行“严进宽出”制度,如夜大、函授、职大;另一种是免试注册入学,实行“宽进严出”制度,如电大开放教育、高校网络教育。对前者,教育行政部门只抓了入口关,但对教学过程缺少形成性评价和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对证书获取资格缺乏质量审查。对后者,教育部也只是组织了英语、计算机应用等两三门公共基础课程的统考,与专业教学质量基本没有关系。

(四)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也影响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

多数普通高校只把举办成人学历教育作为服务社会的窗口,没有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使成人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远低于普通教育,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很难在成人教育中得到使用。不少高校甚至把成人教育当作学校牟利的工具,不仅不投入,反而下达创收任务,从中索取。

(五)与普通高等教育同质化发展倾向严重,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不高的另一原因

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但多数普通高校甚至成人高校不重视研究和把握成人学生的特点,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甚至照搬照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计划和教材。另一方面,国家禁止行业、企业举办职工学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已影响了行业、企业对应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

三、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纲要》强调:“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继续教育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受国家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显著趋势:

(一)高等继续教育将从边缘领域进入到教育的核心领域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高考一考定终身、一张文凭混一生的时代渐行渐远,为适应就业创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各类社会成员都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加快知识更新,提升和强化个人社会竞争能力。同时,随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继续教育的政策扶持、经费投入、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关于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部分提出“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高等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二元化差别将逐步缩小、淡化。

(二)学历补偿教育将从以专科为主逐渐向以本科为主转移

由于普通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实际上承担的是新增劳动力的学历补偿教育。近年来随着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高考竞争逐渐减弱,新增劳动人口的学历水平显著提高。因此,继续教育中的学历补偿教育任务,将从以专科教育为主向以本科为主逐步转移。

(三)“宽进严出”将成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普遍办学机制

《纲要》第八章“继续教育”部分提出“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从今年起国家取消了实行近30年的全国统一成人高考,由各省自行决定成人高等教育入学方式,各办学机构自主招生将成为主流。加上自1999年开始试点,实行免试注册入学的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和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以及历史更长的自学考试,整个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率先进入宽进严出机制的教育体系已成定局。

(四)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将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不断走向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在线学习的日渐普及,继续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目前,国务院已经下放了高校网络教育审批权限,67所重点高校垄断网络教育的局面行将结束,将有更多的地方高校参与面向成人的网络教育。同时,在取消成人高考之后,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都将走向远程网络教育方向,函授教育、夜大学等传统教育形式将退出历史舞台,网络教育引领下的各种形式成人教育的大整合将成为必然趋势。

(五)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主导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MOOCs、O2O等基于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学习方式层出不穷,显著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以网络教育为主要形式,以在职从业人员为教育对象,由这两个因素所决定,能够统筹线上、线下学习优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主导教学模式。

(六)面向行业办学是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必然方向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的是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岗位工作需要为导向的,以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和较强信息素养为特色,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学历继续必须准确把握成人学生的特点,面向行业和岗位需求,按照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着力培养在职人员的履职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 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 www.chinanews.com/gn/,2013.

[3]杨文志.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J].继续教育,2004,(3).

[4]张文忠,伯君.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观及质量保证的探索[J].继续教育,2014,(11).

12.试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 篇十二

1 科技期刊的现代化趋势

1.1 编辑排版现代化

编辑排版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 (1) 计算机、激光发排机、扫描仪等相应的硬件设备。 (2) 较好的编辑排版软件。 (3) 掌握编辑学和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1.2 编务工作现代化

首先, Internet的发展和各单位局域网的建成, 为各编辑部实现编务工作现代化提供了条件, 期刊可以在自己的作者群、读者群、审稿群之间建立起高效率的沟通与合作渠道, 从而保证作者的科研成果及时发表。其次, 通过编制稿件管理数据库、审稿专家数据库等, 可对稿件的收登、送审等进行高效、快速的处理与查询, 从而实现稿件的微机管理。

1.3 编辑意识的现代化

现代编辑意识要求编辑以其独特的敏锐洞察力去捕捉有价值的精神产品信息, 并能用理论家的头脑作出精辟的分析判断;以社会活动家的活动和本领活跃在社会舞台上;要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以市场需求来整体策划图书的生产和经营。

2 科技期刊的专业化趋势

目前, 科技期刊呈现出专业化趋势。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作者投稿时往往把一些高质量的文章投到一些档次较高的期刊上发表;另一方面是由于低层次重复办刊现象严重, 办刊质量不高。特别是一些综合性期刊, 若想在其中反映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新发展、新成就, 只有采取增出新刊, 或把一个期刊分几个部分, 或缩小报导的内容来解决。

3 科技期刊的特色化趋势

特色是一种期刊在长期办刊过程中形成的风格和个性, 对于科技期刊来说, 它的个性特征是有既定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既定的读者对象、既定的办刊风格等等。栏目是科技期刊的基本构件, 是体现特色的关键。好的栏目设置, 不但要紧紧围绕办刊宗旨, 有利于文章内容的归类, 而且要与众不同, 不落俗套, 引人入胜。文章是期刊的核心, 要使期刊有特色, 首先要求文章有特色。有特色的文章, 应该文题明确, 内容深刻, 题材独特, 能够吸引读者关注。此外, 科技期刊从内容到形式, 应该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既要有特色的栏目和文章, 也要有与内容相统一, 并服务于内容的有特色的形式。

4 科技期刊的品牌化趋势

品牌是期刊经营者所创造和拥有的无形资产, 期刊没有品牌, 就难以生存下去, 品牌将成为决定科技期刊生死存亡的关键。首先, 准确定位。定位是科技期刊品牌的基石, 它决定了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科技期刊的品牌定位主要包括办刊宗旨、基本战略选择、目标市场确定和风格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其次, 加强编辑策划。编辑的整体策划水平的高低对学术期刊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打造品牌期刊, 要求编辑要在办刊方针、经营理念、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等环节, 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特点, 培养出学术期刊的特色品牌。第三, 专家审稿。科技期刊品牌的立足点是其内容的高质量, 而内容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作者、编辑、编委队伍的整体水平。

5 科技期刊的信息化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作为信息重要载体之一的科技期刊更是深受影响, 科技期刊必将走信息化的发展道路。科技期刊信息化是期刊改革、创新的主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在全球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 科技期刊要求生存、求发展、上档次, 就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寻求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科技期刊逐步地向微机排版, 稿件的计算机管理, 软盘投稿到采用电子邮件收发稿件等电子化方面发展, 这种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共存的局面是期刊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结果。尽管如此, 这只是科技期刊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离用信息技术改造科技期刊的最高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6 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趋势

首先, 国际标准化程度将有很大提高。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国际标准化, 在未来的20年里, 我国科技期刊将打破地域的限制, 执行全球统一的国际标准, 成为国际标准化期刊。第二, 编辑出版的国际化程度将有很大提高。编辑出版的国际化, 主要体现在如下4个方面。 (1) 作者队伍的国际化。随着我国与外国交流的扩大, 许多研究课题都将是国际性的或中外合作共同承担的, 这些研究成果将是我国未来期刊的重要稿源。 (2) 审稿者、编者、编委会成员的国际化。审稿专家也应来自多个国家, 这样才能对国际论文做出中肯的分析和恰如其分的评价。 (3) 语言的国际化。由于英语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很广和其他原因, 所以, 语言的国际化, 实际上就是英语化。 (4) 出版发行的国际化。国际化期刊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走国际合作出版之路。出版地不应限于国内, 而应扩大到世界各国, 在国际上应有它的分支机构和发行部门, 只有加强国际合作, 才能增加读者群, 扩大发行量。■

参考文献

[1]丁金娥.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及其管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6 (1)

[2]余英.现代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J].新疆社科论坛.2000 (4)

13.论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构想 篇十三

Key words: stock market;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pattern

1 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1981年到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发行数额年均达到千亿元。 而已达到2 412亿元。在股票市场上,迄今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已达900余家,上市股票市价总值达2万亿元。 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几年,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自身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

1) 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 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 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量大、交易费用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大众投资者的欢迎。如美国,每4户人家就有1户向投资基金投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

14.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篇十四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

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本文章是

http:/// 太阳能厂家,太阳能集热工程,阳台壁挂式太阳能

http:///锚索 笼形锚索

http:///泰安物流 泰安物流公司

http:///酿酒设备

http:/// 泰山衡器

http:///膨润土防水毯

http:///膨润土防水毯

http:///泰安装饰公司

http:///土工膜

http:///曼地亚红豆杉

http:/// 吸砂泵

http:/// 泰安胶带

http:///金银花苗圃

http:/// 泰安通风管道

http:///泰安搬家公司

15.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篇十五

1、我国篮球防守战术的历史回顾

篮球运动在我国是一项受到普遍的关注的体育项目, 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高超的篮球技术, 还需要考验队员们的战术水平和团队精神,充满着娱乐性和技术性,因而受到大家的喜爱。在我国建国初期,篮球运动在部队很是盛行,运动战术上“以攻代守”的战术思想占主流地位 , 因此在比赛中大力提倡积极进攻,这对于促进篮球运动发展和比赛的可看性有很大帮助,但也限制了我国篮球运动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50年代中期,我国接受了美国当时发明的紧逼防守战术, 比赛中增加了防守的主动性;60-70年代,我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浩劫,国家各项事业都陷入困境,篮球运动走入低谷;改革开放后,国家振兴体育事业,我国运动员与世界其他国家交往增多,比赛中发展,我国篮球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和战术都与国外强队有较大差距,但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发展的契机,此后通过科学训练和战术理论研究,我国篮球运动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培养出了一些具备世界级水平的运动员。但是,在身体条件、移动速度、防守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

2、我国篮球运动防守战术存在的问题

2.1、球员的防守意识消极

篮球运动的防守战术不仅是要干扰对方投篮, 更是要尽量切断对方球员之间的配合练习,迫使对方进攻犯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通过身体抵触限制对方活动、切断传球线路、阻挡对手视野、抓住时机断球等方法。而要更好地运用这些战术,就要求我们的球员必须要有主动防守的意识,可以瞬间适应球场上的变化。在NBA赛场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好的球队面对失球、断球的情况,往往能够快速的回防,形成联防,迟滞对手的进攻。而我国的球员恰恰缺少这方面的应变能力,防守中脚步移动速度慢,站位错误,这就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2.2、队员之间的协防配合不到位

篮球是一项团体运动,队员之间的配合是取胜关键。现代篮球比赛突出以球为中心,人、球、篮筐、防区各种要素综合考虑。队员们需要时刻注意球路的变化,随机应变,及时的补位和协防。在我国的球员中个人主义比较严重,喜欢各自为战,喜欢要球却不爱传球,该夹不夹,该补不补,导致自己防区漏洞百出,球队协防能力较差。

2.3、球员的防守技术训练不足,实战能力弱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篮球运动积极向国外学习, 转变训练模式, 在球员技术和比赛战术上取得很大进步。但总体上还是落后的。以防守战术为例:球员们在运动转防守过程中,姿势不对,伸展范围太小,控制区域有限;脚步转换慢,步法散乱;缺乏主动防守意识,断球能力较差等。

3、未来我国篮球运动防守战术发展的方向

篮球运动发展的实践有效证明, 想要在比赛中获得最后的胜利,其关键因素就是看整个球队具有成功的防守战术,要想使我国篮球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就必须意识到防守战术在现代篮球运动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要用科学的、客观的目光去认真看待我国篮球运动在防守战术上存在的问题、不足的地方,以及与世界篮球强队之间存在的实际差距, 这样才能使防守战术在训练上有着明确的目标,使训练更加具有针对性,减少在训练上的弯路,更加迅速的解决我国蓝球运动上的不足, 以及技术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缩小与世界强队的距离。个人良好的防守战术,可以提升整个篮球队伍的防守能力,并且还可以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在实际比赛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强守助攻”的作用。

3.1、促进教练员专业执教水平的提升

教练员是整个球队的大脑, 一场比赛不仅是球员之间技术的比拼,更是两队教练员战术思想、指挥和领导能力的较量。目前我国很多球队教练都是退役的优秀球员,比赛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对篮球运动感情真挚,其中有很多的优秀者。但是,其中很多人并没有进行全面、系统化的理论深造,在技、战术训练和理论革新上缺乏必要的专业水平。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我国篮球教练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指教水平。而积极向国外学习无疑是一条捷径,我们可以选派一些年轻有为的教练员赴国外学习, 同时聘请外国教练来华讲学,传递当前篮球运动的最新理论、战法,从中寻找适合我国篮球运动特点,创造攻防兼备、灵活多变的防守战术,扎实推进综合多变的防守战术体系形成,从而提高我国篮球防守战术水平。

3.2、加强队员个人的防守能力训练

篮球运动只有把自己球队的技、战术水平都发挥出来才好看,技术是战术制定、实施的基础,战术为技术的发挥提供可能。从当前我国篮球运动员的整体情况看, 有必要加强队员们的防守技术训练,提高个人能力,这样才能更好施展战术理论。篮球防守技术有很多,包括:贴身近防、外线前防、内线卡位、夹击以及抢、打、断、盖等诀窍等。比赛过程中,队员除了要注意自己防守对象外,还要时刻关注赛场变化,思考对方的进攻意图,及时调整自己的步法和位置,主动地贴身近战,使用滑步、攻击步、后撤步等移动技术,为自己争取有利位置,同时捕捉有利战机。这些都需要在平时设定专门的训练科目,扎实苦练防守技术基本功。另外,像抢、断、打等技术都需要有敏捷的移动速度做基础, 比赛中注意带球运动员的运动线路和进攻意图,通过快速移动,切断对手的球路,运用夹攻、合理身体对抗迟滞对方进攻,造成对手失误犯规。在防守中创造攻击机会。为此,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应加强球员身体灵敏度和正确移动步法的训练,打破传统的“重进攻,轻防守”的观念,采用科学训练方法,从实战角度出发,培养队员主动观察赛场,掌控比赛节奏的能力。

3.3、引进高素质人才 ,提升篮球队伍综合素质

任何一项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背后努力, 从整体看,我国的篮球运动专职理论研究人员还很少,多数都是一些有篮球爱好的大学教师, 以兼职或评论员的形式为篮球运动提出一些建议,他们虽然具备一些专业知识,但在比赛经验和理论创新上能力尚显不足, 特别是防守战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创新与国外先进球队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科研队伍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从体育院校招聘具备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体育知识分子,同时从国外聘请篮球评论员和教练,组建专属于球队自己的理论指导专家团。在总结国内外防守战术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土球队自身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创新防守战术,为我国篮球运动防守战术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4、结 语

16.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篇十六

关键词:机械制造 特点 发展现状 趋势

0 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1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1.1 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1.2 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1.4 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1.5 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

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2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2.1 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2.2 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

2.3 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2.4 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3 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

3.2 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3.3 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3.4 自动化。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

3.5 绿色化。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4 结束语

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我国研究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2]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的教学反思下一篇:我们去扫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