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内容简介(精选14篇)
1.《诗经》的内容简介 篇一
诗经小雅的内容
《诗经·小雅》是《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经·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诗经·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小雅》中的《采薇》、《杕杜》、《何草不黄》,《豳风》中的《破斧》、《东山》,《邶风》中的《击鼓》,《卫风》中的《伯兮》等,都是这方面的名作。与叙述武功的史诗不同,这些诗歌大都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的遭遇和想法,着重歌唱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于家乡的思念,读来倍感亲切。
《东山》图景其中《东山》写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复杂感情,在每章的开头,他都唱道:“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他去东山已经很久了,现在走在回家路上,天上飘着细雨,衬托出他的忧伤感情。他一会儿想起了恢复平民生活的可喜,一会儿又想起了老家可能已经荒芜,迎接自己的也许是一派破败景象:“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也觉得还是老家好:“不可畏也,伊可怀也!”一会儿又想起了正在等待自己归来的妻子:“鹳鸣于垤,妇叹于室。……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然后又想起妻子刚嫁给自己时那么漂亮,三年不见,不知现在如何了:“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全诗通篇都是这位士兵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描写,写得生动真实,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怀念和向往。这首诗对于后来的诗歌也有一定影响。如汉乐府民歌中的《十五从军征》,写一个老兵从军队里归来,却见到老家已经破败,亲人已经去世,其构思可能曾受到此诗的启发。
《诗经·小雅》的《采薇》,表现了参加周王朝对玁狁战争的士兵的苦恼,他不能回家,不能休息:“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整天想的就是早日回家。但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回家之事却毫无指望,因而独自黯然神伤,“曰归曰归,岁亦暮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最后终于盼到了回家的那一天,他走在回乡途中,天空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身体又饥又渴,心里充满悲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去当兵的时候正是春天,杨柳迎风摇曳,似乎在为他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他回到家乡的时候正是冬天,雪花霜霏飘洒,似乎在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这四句,一直受到后代文人的高度评价,如晋代谢玄就认为这是《诗经》中最好的诗句(见《世说新语·文学》)。后世诗歌中所表现的.以折柳赠远行之人的风习,似乎最早就是渊源于此诗,因为此诗最早将杨柳与远行组合到了一起,使人产生了杨柳留人的印象。
应该说明:《诗经·小雅》中这一类作品,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反战诗”。因为诗中虽然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以忧伤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这是因为,从集体的立场来看,从军出征乃是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即使这妨害了士兵个人的幸福,也是无可奈何。这一特点,在《卫风·伯兮》中看得更清楚:伯兮齃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乐,首如飞逢。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首诗是以女子口吻写的。她既为自己的丈夫感到骄傲,因为他是“邦之桀(杰)”,能“为王前驱”,又因丈夫的远出、家庭生活的破坏而痛苦不堪。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诗经·小雅》包括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如《王风·黍离》描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总而言之,《诗经··小雅》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
图考《诗经·小雅》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小雅》是中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箴戒国君大臣,抨击政治弊端,讽刺背德违礼,斥责宵小谗佞,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中国西北的《诗经》”花儿与诗经 篇二
【关键词】花儿 诗经 女性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并且各民族秉承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美好理想与信念,铸造出了独属自己本民族的精神气质与个性。笔者这里所说的“花儿”作品大多数出自于土生土长的农民百姓之口,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花儿”它把回族、东乡、撒拉、土族、保安、藏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民族人民的生活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花儿”民间歌谣所歌唱内容包罗万象、时空上跨越上千年,记录着中国唐、宋、元、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以来的社会面貌及贫民百姓的情感世界。其创作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与《诗经》中的“赋”、“比”、“兴”相媲美, 同时,花儿与《诗经》中的作品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诗,是出自诗人内心深处的歌谣,有着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众所周知,花儿和《诗经》一样,最令人过目难忘的还要数其中塑造的众多千姿百态又富于个性化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活脱脱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动情恰。这些女性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劳动中的妇女、婚恋中的妇女、社会生活中的妇女。
1 劳动中的妇女
花儿中有“月亮上来车轱辘大,日头出来是碗大。刀子斧头是奴不怕,单怕的阿哥们丢下。”[1]写出了当地妇女们出外干农活时的艰辛,刀子斧头以及暴晒都是江南农村采桑女子们所不曾经历过的。诗经中亦出现过女子田间劳动的场景:如《周南·苯苢》描写的一群采摘苯苢女性:“采采苯苢,薄言采之。采釆苯苢,薄言有之。采采苯苢,薄言摄之。采采苯苢,薄言捋之。采采苯苢,薄言裙之。采采苯苢,薄言擷之。”苯苢即车前草,药材名,古人用所结之子治疗妇人的不孕和难产。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瑶。诗中的一群女子采集车前菜,越采越多,越采越欢,一面劳动,一面歌唱,最后满载而归,劳动热情洋溢而出。我们读起来可以明白地感受到她们当时劳作时的欢快心情。无论是花儿中还是诗经中劳动中的妇女都不怕苦不怕累,但是西北女性似乎在干活时没有江南女性这样子的欢愉,这可能还是要追究到西北僻远地区严重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及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明显要比南方女性承受更多的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她们不敢做错事,不敢大声的据理力争自己的权利,生怕自己的言行会触怒丈夫,而被其无情抛弃。相比之下,在诗经中的女性所处的环境中,大男子主义不会像西北偏远农村那样严重。这样子一来,女性去田间地头干活自然也会比较愉悦,不会整天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自己被抛弃。在这方面,西北的少数民族女性则显得较为老成,少了一点诗经中女性嬉闹灵动的场面,更多的则是沧桑与久经磨难的忍耐与包容。再者,由于地处西北地区,山大沟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质特征,花儿中的女性一般去干活时都只能独自一人,休息打发时间时只能大声的和对面山头上的人进行对歌。而相比诗经中出现的女性,由于多处于平原地区,故出去劳作时可以呼朋引伴,结伴同行,劳作时便也不会觉得那么孤单。
2 婚恋中的妇女
爱情可谓是古今中外民歌永恒的主题,“花儿”歌谣也不例外,现在笔者就花儿中婚恋女性的形象与诗经中此类女性形象作一比较。花儿中所涉及反映到的女性受封建社会和传统观念束缚,和男性比起来更没有婚姻自主权利,饱受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痛苦,所以也更加渴望幸福和自由。如:“吃蒜要吃红皮蒜,不吃那山里的小蒜;维阿哥要维个美青年,不维那白头的老汉”[2]这首歌谣的女主人公直言不讳地道出了“维阿哥要维个美青年”的愿望,好比吃蒜要吃个大、貌美、味道十足的红皮蒜,而绝不嫁给像山里的小蒜那样又瘦又小又没味道的“白头老汉”。在过去的西北偏远山区,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做主把年轻姑娘嫁给“白头老汉”以得到对方钱财救济生活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位泼辣的女主人公率直地表明了自己不想重蹈覆辙,向往自由、美满婚姻的坚定决心。再如:“高高的山上一眼泉,泉沿上有一棵树呢;过路的阿哥喝水呢,尕妹子招手着叫呢。”[3]泉边的树伟岸挺拔,像“过路的阿哥”,泉水清澈甜美,像“尕妹子”。水和树相映成趣,青年男女以水传情,悠扬的“花儿”在山涧回荡。这首花儿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也表现了西北青年淳朴、甜蜜的爱情表达方式。
自由恋爱看起来好像是现代人的专利。一说起古时候的爱情,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的就是锁在深庭高院、不敢正瞧男子一眼的富家小姐,还有见了美女就心如鹿撞、却非要满口孔仁孟义,正襟危坐的公子。其实这些都是我们错误的印象。因为,《诗经》产生的周代是封建社会的初期,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社会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这就滋生了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而女性因较少的受到礼教的约束,当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没有男子追求,她们就会大胆、直接地去向男子主动求爱。这些爱意并不刻意加以掩饰,就如河中小洲上的雉鸠,必大胆歌之唱之,发心之所想,可谓天真自然,爱意直露,却又不让人觉俗,更无一丝邪念。如《召南·標有梅》诗云:標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造其吉兮。標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造其今兮。標有梅,顷筐塱之。求我庶士,造其谓之。诗中描写的一位女子,她盼望着追求她的男子能及时来娶,不要耽误了婚期。这是女性对爱的大胆表白,显示出少女的豪爽与天真。她们这种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并没有受任何礼法约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真情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典型的西北少数民族女性还是诗经中出现的女性,在表达爱情方面都很爽朗。区别在于西北的少数民族女性在说唱花儿时还要看周围的环境,一般要避开长辈、老人和阿訇,到野外演唱,就像花儿中所唱的“到了庄子里不要唱,胡唱时老人骂哩。野滩滩里没大小,唱了嘛也就唱了”,故女性在唱花儿表达心声时是带着思想精神上的负担的,与诗经中的女性相比还是少一点她们的那种轻松与明朗,有着较多的顾忌。
另外,对于中国人而言,真正的爱也许不是怦然心动、激情澎湃,而是相互谦让、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与怜惜。《女曰鸡鸣》短短几句诗,就把中国幸福家庭的场景和价值观精要地摹写了出来。可见,诗经中的女性受中华传统文化滋养较为明显,花儿中这种场景的温馨画面出现较少,故也可看作是苦情的花儿,这些还都可以归根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所致,男人普遍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夫妻直接更多的是上与下、尊与卑的关系。由于生活贫困,也就少了许多夫妻之间的情调,诸如“戈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意即:妻子说,打来了鸟儿,就给你做顿美餐,再给你备些美酒,这样的生活愿与你过到老。弹琴奏瑟,这生活没有什么不好!)”
3 社会中的妇女
“十八的姑娘要出嫁,配给了十岁的尕娃;又受孽障者又挨打,把我当长工者雇下。”[4]这首花儿描写的是童养媳迫不得已的婚姻。童养媳是旧中国的陋习,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明显,富贵人家在儿子还小时就领养贫苦人家的女孩子,等待儿子长大以后成婚。这样的女孩与其说是新娘,倒不如说是佣人,要照料未成年的丈夫并承担许多家务劳动。西北少数民族女性不仅要受自己丈夫的欺负,还要承受来自社会上其他方面的压力。相比之下虽然南方女性较少有这种童养媳的情况。但她们遇到的情况也多是由于社会等级制度造成的,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与公子同归。”中所描述的,是一幅和平的劳动画面,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走在田间小路上,她们去采摘饲香用的嫩桑叶。她们的劳动看似很愉快,但心中也颇有隐忧。当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她们走来时,便开始担心、害怕被掳去而遭受凌辱。她们爱他们的丈夫,但是不免还是要受当地贵族权势的欺负。末句揭示出了当时阶级压迫的本来面目,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无理的霸道表现。
《诗经》中《邺风·泉水》一首描写卫女怀念亲人、思念祖国的诗歌:“逾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宿于诛,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遍漆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灌,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便充分展现了古代人常说:“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这句话,女子没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出嫁后,除了归宁或者其他特殊节日,或者父母亡时奔丧外,远嫁的妇女是不能自由地自己单独回娘家的。而那些嫁到其他国家的女子,回国回家几乎就更成了奢望。这首诗表现出的是的当时女子自己都没办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世事就是如此,即使是一位抱着理想,明白事理的女子,往往也会被无奈地淹没在漠然的盲群当中,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从社会中女子的形象这一方面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出现西北少数民族花儿中的女性还是诗经中的女性都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丝毫没有人生自由,与个人权利,她们的命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被这个无情的社会给安排好了的,她们对此却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能做的只有无尽的顺从。女性都是当时那个社会时代的牺牲品,她们善良淳朴并没有意识到导致她们悲惨命运的其实是压在她们头上的让她们喘不过气来的封建落后的腐朽制度。
【参考文献】
[1]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徐兴亚.《六盘山花儿两千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3]唐文著.《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4]《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5]滕晓天.《青海花儿话青海》[M].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
[6]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第183页
[7]徐兴亚.《六盘山花儿两千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第2页
[8]《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第65页
3.诗经中的爱情诗的内容 篇三
自古人们对真爱的追求是身与心的集中坦露,其中味道五味杂陈,酸涩苦甜只有全心的投入和真挚的付出才能深刻体会,正如这首《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诗中营造了一个秋水凄迷的早晨,芦苇苍苍,露水盈盈,主人公在河畔徘徊,深情凝望寻找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但是秋水盈盈,烟波浩淼,主人公万般尝试,意中人总是可望而不可及。这画面,营造了一种清虚寂寥,而且略带凄凉哀婉色彩,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虽然主人公的心情我们难以确切描摹,但是可以很肯定是这位主人公是真心爱慕着意中人,非常执着,非常谨慎,我们读到的是真。比《关雎》表达的感情要相对含蓄。《关雎》中男主人公对心上人的追求是热烈直白、大胆奔放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但这首宛如女神一样在主人公心中,表达的很含蓄也很在乎,对主人公心理的描摹通过一连串的比拟,显露忐忑、期待又无所适从的感觉。
至今人们读这首诗也非常触动,感受颇深,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所谓“最得风人深致”,可理解为这在国风当中最具代表性,表情达意最为真挚感人,同时其写景鲜明生动和诗的意境浑然一体,风格也朴素自然。
《诗经》产生的年代是它渡过了群婚制的蒙昧阶段,刚步入了史上的`文明期。还未进入封建礼教和氏族家庭十分严苛、压抑人性的封建社会成熟期,离当下这个以金钱为婚恋先决条件的商品经济时代更为遥远。大胆,自由,奔放,男女也基本是平等的。男子追求女子合理,女子追求男子亦合情。
二、男女相邀两相宜
在《郑风·褰裳》中: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这首诗直抒胸臆,主人公直接吐露心声:“你若是想我,就提起衣服趟过这溱水来,你要是不想我,难道就没有他人思念我么?你这轻狂的小子!”爽快而不羞耻,活泼而不拘谨,上古淳朴开放的民风展露无遗,而发展到封建社会中期,唐代李白也有一首描写小儿女情爱的《长干行》,那个新婚少妇却是“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的,可见当时社会礼教约束对人情感的抑制。
而在《诗经》时代,当相恋的两个人相互打开了心扉,进入热恋状态是一种怎样的情愫呢?
读者能解读到的是自由甜美、随性率真,如《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的大意是男主人公表示有个贤淑的美女,在城边一角等“我”,喜欢“我”却娇羞踌躇,不出来见面。这是热恋时期的男子和心上人相会,心里非常自足,且言语间有些洋洋自得的感觉,表达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这首爱情诗情、境、美古今独步,描绘出了上古男女自由恋爱的轻松、欢快,既不偷偷摸摸,也不畏首畏尾,双方感情的展现非常自然、健康。在文学表达上直陈其事,语言朴素。
而诗中表现的这般美妙无邪的境界,在后世文学史上是非常少有的。因为这以后便是一个封建礼教文化禁锢的时代,我们熟知的汉乐府中《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东晋时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宋代的《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等等,是没有这种感觉的,也不可能有这种状态,或者说这种情景正是他们渴望和追求的。
三、衷情之坚贞无二
《诗经》爱情诗中是既然是深爱、真爱,所表现的情爱观也是忠诚专一的,这对后世正确的情爱观有着积极作用。《卫风·伯兮》: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这首诗大意是自从心上人去了东方,我的头发就凌乱如飞蓬,难道是没有发膏和米汁么?可打扮好容貌给谁看啊。期盼着老天快下雨,偏偏太阳高照,念念不忘想心上人,想得头疼也甘心。
这首诗撼人的艺术力量来源于深刻而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细腻而微妙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对丈夫深厚而忠贞的感情。女子对男子坚贞,同样男子也秉承真挚唯一的情感,例如《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主人公直抒胸臆,面对如云的美女,表达的却是对恋人一往情深,忠贞不渝的情感,这不仅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对后世男女之间的感情也产生了极为良好的影响。
而与《诗经》时代距离较近的《汉乐府》诗歌,也有一首表达感情专一的名篇《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显然受到诗经爱情诗的影响,但在表达感情强烈方面又超过《诗经》,列举一连串五种自然现象是现实社会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借以表达那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诗经爱情诗历来是后代学习的范本,给后世文学创作开启了一个良好的传统。当代小说作家琼瑶的言情小说也很动人,在其多部小说中,多处引用《诗经》的名句,而琼瑶笔名的来源,出自《诗经?国风?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琼瑶本意为美玉,而木瓜和琼瑶,象征了相互馈赠定情之物,无论是互赠信物还是互诉衷肠都是“匪报也,”既不是报恩的关系,更不是为了利益,而是只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婚恋别离长相思
当两人自由恋爱,心心相许,感性坚定不移而后,便是进入婚恋状态的男女,例如这首《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4.《诗经》的内容简介 篇四
——《诗经》中的爱情诗
郑珩 2007101220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经》中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的爱情诗,礼赞了纯洁自由的爱情,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诗的类型多种多样,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
1、描写男女互相倾慕的爱情诗
相恋首先是男女之间从心底对对方的悦慕,因此,表现男女间的相恋和相思,是《诗经》爱情是中非常突出的方面。这里有男子对女子的悦慕,如《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在众多的美女之中,他只喜欢那个穿白色素绢衣服,戴绛色佩巾的女子,并说只有同她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与快乐。诗中男子那忠贞专一的感情以及其真率大胆的表白,让人读来感动。
《诗经》中的爱情诗真实地再现了周代男女之间相恋相爱的世俗生活,其内容丰富而多彩。悦慕、爱恋不仅只是男子,同样也有女子对男子的倾慕。如《郑风•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诗中所写的是一位女子对她所爱之人的歌颂。这位女子的恋人“叔”出去打猎,在整个里巷之中就再也没有她看得上的人。在她的心目中,“叔”是最杰出的男子,举世无双,无人能及。这种夸张的写法,最真切地表现了相恋中的女子坚贞于所爱之人的强烈心理。
2、描写男女欢会的爱情诗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
3、描写在城边相约和郊外幽会的爱情诗
这一类诗中最熟悉的莫过于《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它把当时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那种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写得活龙活现。一个故意逗惹,一个语带双关的凑趣,其开朗的性格,深厚的感情,愉快的情绪,跃然纸上。
4、描写相思之苦的情诗
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大都是十分真挚、坚贞的,因此往往会造成相思之苦,《诗经》中有一部分爱情诗即是抒写热恋男女的相思之情,这类诗写得真挚而情意绵绵。如《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女主人公以女子特有的矜持,埋怨情人为什么不主动地前来,为什么连个信也没有。她想起两人当初在城阙幽会是的情景,更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受,抒情真是细致入微。
5、反抗礼教压迫的情诗
爱情的航船,很少一帆风顺,往往遇到漩涡和暗礁、惊涛与骇浪,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时封建礼教控制的社会,家庭的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是主要的阻碍。如《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篇抒写一个女子由于受到家长的阻挠,人言的摧残,不敢表露爱情,害怕情人到来的诗歌,揭示了一个少女在爱情上内心的痛苦、矛盾及冲突。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的痛苦。女主人公由于怕“父母”之言而不敢与情人幽会,说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阻力很大。第二、三章诗句里,提到“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说明当时已存在一种反对恋爱自由的社会舆论。这个女子的痛苦歌声,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诗经》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其中的恋爱诗更是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上古时代那纯正、健康的爱情观。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自然露.这些诗歌不仅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求,而且还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爱情的高尚理解和对爱情的热烈健康的求,所有这一切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由于这些恋爱诗篇在感情上都是率真、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都是真情实感流露,因而显得篇篇精彩,字字珠玑,令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爱情是圣洁的是人类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在这一切物质化的时代里,在这日趋失去感动的时代里,我们所缺少的也正是那处于生命本原状态的情.许多现代人的爱情观上似乎已不在那么纯洁,那么执着,所谓的爱情也只是满足物质需求,想散就散,想离就离的虚言。
5.《诗经》的内容简介 篇五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邶风·静女》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邶风·静女》简介
《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来写的以外,以男性口吻来写的诗也很能体现女性在恋爱中开爱的情趣。如《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
客观看待全诗内容,它确实是—首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反映农村青年男女恋爱约会的好诗,内容健康向上,感情朴实真挚。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情人的爱恋之情,颂扬了静女可贵的性格特征。它既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情诗,又是一则别具风格的爱情小品,值得人们品读寻思。
6.浅论《诗经》的意象美 篇六
关键词:《诗经》意象 美
什么叫意象?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先看一下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两句诗: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诗中的“雨中”“灯下”“黄叶树”“白头人”互相组合,构成了一幅透射性极强的立体画面,一如电影中所见。胡应麟谓其:“虽词语寂寥,而意象靡尽”。谢榛赞其“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于言表”。
像这样,在诗歌艺术中,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示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就叫意象。
“意象”这个词,作为诗歌形象的表达,最早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篇》:“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
自刘勰提出“意象”一说后,后代以“意象”论诗者,不乏其人。金人元好问就曾盛赞苏轼的诗作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意象。
本人试就意象的一些理论,略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意象美。
一、诗中之画的意象美
中国的诗歌,历来有“诗画一体”之说,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就曾被制为绘画试题。而达到诗画结合极致的,当推王维的山水诗了,其《山居秋暝》,既是诗,更是一幅浓淡相宜的山间傍晚秋天雨后景色图。但是不是只有盛唐诗方具备此类特点呢?也不尽然。《诗经》中的一些诗就体现了这种诗中之画的意象美。如《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蔄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说:“《溱洧》之诗也,谓仲春之月,二水流盛,而士与女执芳草于其间,以相赠遗,信大乐矣,惟以戏谑也。”
诗每章的开头,“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蔄兮”,“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用了五个名词意象“溱”“洧”“士”“女”“ 蔄”,从广阔的景物着笔,准确描绘出溱洧岸边春水涣涣,碧波荡漾,日丽风和,繁花似锦,燕舞莺歌,旖旎多姿的仲春胜景,宛然如画,渲染出熙熙攘攘、喜悦风趣的节日气氛,韵味无穷。中间五句,以人物问答的形式,创造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情节,顿挫婉转,语态毕现,如一段小小的插曲,在平铺直叙之中节外生枝,掀起细微的波澜,而人物心头的欢快活跃,喜气洋洋,则在其中表现无遗。末三句秉赠赠芍,言笑结欢,情态烂漫,依依不舍的爱慕之意洋溢在字里行间,真个是“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整首诗,确是如一幅妙趣横生、其乐融融的风土人情图画。
二、意象组合的音乐美
翻开诗选,可看见:因善用意象组合而具有音乐美的诗选,不胜枚举。拿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间二联来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具有回环往复、变化无穷之音乐美。《诗经》中的一些诗歌,也具有这种意象组合的音乐美。如《周南、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 ,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 ,薄言襭之。
诗的主体意象——在文在文中出现六次,佐之于动词意象“采”“有”“掇”“ 襭”,反复吟唱,闲闲道来,展现出一幅幅充满快乐的动人的劳动画面:初夏季节,阳光灿烂,满坡遍野一片葱绿,农家妇女,三三五五,呼朋结伴,去采集车前子。她们兴致勃勃,一株一株地采,一把一把地捋;采多了,用衣角兜着,用衣襟盛着,歌声此起彼伏,若断若续,清脆悦耳,在风光旖旎的旷野,在辽阔无云的晴空,悠悠扬扬地飘荡着,传向遥远的地方,颇有余音袅袅、绕梁不绝之韵味。与此同时,“一种优悠自得、太平无事光景在眼下心头”的喜悦之情也就自在其中。故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只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可细译而自得其妙焉。唐人竹枝、柳枝、棹歌等词,类多以方言入韵语,自觉其愈俗愈雅无故实而愈可以咏歌,即汉乐府江南曲一首‘鱼戏莲叶’数语,初读之亦毫无意义,然不害其为千古绝唱,情真景真故也。知乎此,则可与论是诗之旨矣……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三、意象的喻象美
唐朱庆馀曾写过一首著名的绝句,名曰《近试上张水部》,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象一首美丽的蜜月初夜诗。但诗的实际意义却是朱庆馀向张水部张籍询问他自己考得怎么样,能否高中。诗歌的这种“象”感趣味,就叫做“喻象美”。《诗经》中具有“喻象美”的诗作,为数不少。如《周南、汉广》,其第一章云: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咏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中运用了一连串的意象“乔木”“游女”“汉”“江”。表面看来,好象是说“乔木不可休,汉女不可求,汉广不可咏,江永不可方”,实际却是隐喻追求者的无望,理想爱情的难以实现。诗歌有一层缠绵悱恻的迷离情调。
还有《邶风、谷风》中的“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一句,亦是用采萝蔔采地瓜,不要它地下的茎来比喻妇女的丈夫不取她的品德,而仅取其容貌。《唐风、采苓》中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一句。朱熹解释曰:“言子欲采苓于首阳之颠乎,然人之为是言以告子者,未可遽以为然,徐察而审视之,则造言者无所得而谗止矣。”这里的“苓”到底为何物,不详。但以诗意度之,此物实不产于首阳之颠。故此句暗含的是:告诫人不要轻信别人的谎言而走错了路。
四、意象的含蓄美
含蓄蕴藉、风流婉转历来是中国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莹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无穷也。”张籍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若不仔细体察,安能知其“象”外之意?这里姑且不论别的,单看《诗经》中的《陈风、月出》:
月出姣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洌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是一首抒写月下怀人的爱情诗,情调“幽隽可爱,大似在朦胧的黄昏光中,听梵婀玲的独奏,又如在月光皎白的夏夜,听长笛的曼奏。”诗中通过对主体意象--月下佼人的反复描绘:“皎”“皓”“照”“僚”“洌”“燎”“窈纠”“忧受”“夭绍”,活画出一幅素洁淡雅的月下美人图,把皎洁无暇的月色,美人婀娜多姿、娉娉婷婷、若隐若现的倩影以及作者憔悴困苦、愁绪满怀的情状,融为一体,创造了空朦飘忽的意境。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中这个月下徘徊、仙姿摇曳的绝代佳丽是实在的呢?还是诗人心底的幻象?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虽男女词,而一种幽思牢愁之意团结莫解、情态虽深,心非淫荡。且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并非实有所遇,盖巫山、洛水之滥殇也。”方玉润认为月下美人只是恋人头脑里的产物,但对此持不同看法的,大有人在。究竟是虚是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确切答案。意象显得如此空灵缥缈,含蓄蕴藉,难怪后世赞誉之声不绝。
五、意象的朦胧美
《诗经》意象的朦胧美,当以《秦风、蒹葭》为典型。全诗如下:
蒹葭苍苍,白雾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迴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迴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雾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氵矣。溯迴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氵止。
7.《诗经》的内容简介 篇七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曾经对你说过,我愿意握着你的手,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
(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潺潺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译:汉水之南有乔木,我却不愿探林幽。隔水美人在悠游,我心渴慕却难求。汉水滔滔深又阔,水阔游泳力不接。汉水汤汤长又长,纵有木排渡不得。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
译: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诗经·国风.周南.卷耳》
译:采呀采呀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诗经·国风·召南·采苹》
8.《诗经》的内容简介 篇八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译文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诗经·秦风·无衣》鉴赏
9.《诗经》中的声音记忆 篇九
以前很多语文老师一再强调《诗经》很伟大,可是现在,在我看来“伟大”这个词太过于沉重和严肃,它莫名其妙地被给予很多附加的东西。我反而更觉得它是极其亲民、和善的存在。相比“诗经”两个字,我觉得“诗三百”更加符合它本身的精神特征。“诗”在战国时代开始被封为“经”,这个字带给了“诗”本来没有过的巨大压力,从此它彻底变成了正统的,主流意识的,富于教化和宣传色彩的文本,渐渐丧失了它最初的魅力。
《诗》大部分产生于民间,来自于桑树下唱歌的声音,河边浣纱唱歌的声音,完全产生于口中,它本无文字,也不需要文字。诗从口到手的过程中包含着文字和语言声音之间微妙的演进关系。
曾经读《诗》可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生僻的字词,生僻的用法,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我反而忽略了一首诗歌真正的情感基础。其中我最爱的一篇是《王风·黍离》,通常的解释说,这是一首亡国之叹,故国之死。可是当去年的某一天,我坐车路过家乡的海边,深秋渐远而初冬将至,突然眼前朔风四起,远处暮色四合,海面变成了一片浑黄,破浪汹涌起伏,行人收紧身体各自匆匆奔走,就在这一瞬间,我脑海中闪念之间出现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我并无挑战权威的意思,但我开始怀疑那些训诂的意义。这样的时刻在我的生命里并不少见,反而时常出现。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也许就像《黍离》中的主人公,他在某一天经过玉米田,发现玉米已经开始充满生命力的生长,某一天再次经过这里发现它们已经成熟,后来发现它们已经结出了果实来……面对自然界生命无声无息的流转,顿悟于生命悄然的流逝,恍然间经历了人与物的变化,一种怆然的,忧愁的,悲伤的情绪从内心而来。他跌跌撞撞,似乎怅然若失,但本质上却也什么都没失去。流走的是时间,度过的是生命,变换的是天地。这一切之于任何人都无力抵抗,而之于任何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难以名状的感喟,而这首诗就将着一瞬间记录下来,不是用笔和纸,而是用声音,天然的,纯粹的,质朴的,也是最动人的的声音——“离离”、“靡靡”、“摇摇”、“悠悠”、“如醉”、“如噎”——不需要领会它们准确的翻译,单单去仔细聆听它们的声音,去体会其中蕴含的天然的韵律美感。仿佛看到了一个人,他慢慢地独自走走停停,呆呆地望着宽阔的玉米田,有些出神,他可以长长的叹气,也可以沉默不语,但在他的内心里,思绪与情感相互纠葛,相互砥砺,让他有一丝的恍惚感,不知今夕是何夕,心头翻涌着人生里突然而来的恐慌、空旷与虚无。
我想,当面对季节的变换,物是人非的感慨,哪怕只是一片落叶在眼前坠落,一只燕子在家门前筑了新巢,总有一种普遍的心情和一瞬间的共鸣在不同人的心里弥漫开来,而诗的意义就在于此。它能够给予更多的人更多的情感共鸣,情感寄托,情感想象。一种类似于流水线或是“速食化”的读诗方法仅限于给每首诗和每个字一个解释,却无法实现诗歌最初存在的意义,人生或是生命本身的丰富性也被忽略了。生命在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瞬间里的情感都不是单一的,贴近生命的诗歌自然也是丰富的。当我们无法去确认一件事情,而试图变成去体认一件事情的时候,诗歌便出现了。诗不是确定的,它是对一种难以名状的生命状态的描述和生 发,它给予人们一种情绪性的依靠感,而绝不会是一个答案。在诗歌里我想我们找不到具体答案。
又像是《卫风·氓》,它被定性为一首弃妇诗。在这首诗里,一个女子回忆了她的恋爱和婚姻,回忆了她与丈夫的相识相恋直到相许,还有最后的分离。这是 她的一生,她的回忆里有喜有悲,有笑也有泪,这难道不是大部分人的一生么?讲述到年轻时的恋爱经过,字里行间真挚、活泼、动人、美妙,我看得到这个女人依然充满了对爱的依恋、向往和追求。在这场充满喜怒哀乐的回忆里,我目睹了一个女人成长的过程,体味了她的明艳与凄楚。她回想起与氓的第一次见面,用“嗤嗤”一词,给予我的依旧是一种声音上的感受,仿佛写出了一个懵懂的年轻人傻傻的呆呆的,杵在那里看着她,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初恋时都会有的表现,这种感觉无法用文字准确的翻译出来,它是一种声音和画面交错而形成的。难道这首诗里真的充斥了一个弃妇的怨恨吗?我想真的未必,单单开篇的“嗤嗤”二字,就让 我感受到她内心里对那个曾经站在他面前的少年存有的爱。
又如《邶风·击鼓》中最有名的两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多人总喜欢引用后面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来写给情人,以示坚贞的爱情。可我却觉得这句最美在前两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此句中最美又在“生死契阔”。没人能回答永远有多远,没人能真的懂得时间无尽的绵延,对于一个最长的时间无非是从生到死,从无到无,人与人之间最痛之处无非生离与死别。而不论我是生,不论我是死,不论我们契合,不论我们阔别,都“与子成说”。其次美在“与子”二字,人的一生大概会遇到很多的各色的人,可是很奇怪很邪门,只有“子”让我愿意甘心相“与”。有的时候我甚至想,这首诗已经超越了单纯写爱情的主题,它可以是一种珍惜的情感,让我们明白要担待生命中那些难能可贵的人,要懂得“生死契阔”的可叹,懂得“与子”的可贵。
在《诗经》中可以找到人生中一切的情感,《子衿》中清新又纯美的思念,《樛木》中对婚姻幸福的祝愿,《硕鼠》中被侵犯的愤怒,《硕人》中对美女的向 往与赞美,《柏舟》中对群小的愤懑,当然还有《蒹葭》中渴望而不可求的彷徨痛苦,《关雎》中辗转反侧的炙热爱情……“不读诗无以言”,我现在越来越懂这句 话的意思了,人生的情感如此复杂、矛盾、多变,当某种情绪疯狂地将我包围,当文字变得无力,这时我想,我需要一首诗,用声音唱出来。
《诗经》中的情感像不急不缓,徐徐而来,就像把一颗种子放进土里,慢慢等它发芽结果,不能过于躁动,而又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它是来自于土地的。一切的情感在自然都会得到担待,找到归宿。
10.诗经的文学成就 篇十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文化作为文明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个有一个辉煌。先秦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代表,其成就是巨大的,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是诗歌。比较原始的诗歌被后人用文字记下来的很少,所以《诗经》三百篇便成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无疑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就其文学成就来说,其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都是值得后人研究借鉴的。根据音乐和用途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思想特色。《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诗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农事劳动:我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农事劳动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事诗在《诗经》中表现很突出,风、雅、颂各部分中均有。例如《周颂》中的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噫嘻》);《小雅》中的 “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甫田》);《国风》中的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周南·芣苡》)。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播种及收获的场面,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给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写作方面。
二、反映战争徭役:一些非正当的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因而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也就成了《诗经》征役诗最重要的主题。如《豳风·东山》《齐风·东方未明》《小雅·何草不黄》《王风·君子于役》。战争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对抵御外族入侵的正义战争,人民总是全力支持的,甚至不惜做出巨大的自我牺牲。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三、反映爱情和婚姻:《诗经》中的爱情诗,多方面的反映了男女恋爱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心理,如“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也反映了围绕恋爱婚姻问题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大都写得淳朴、直率,如《秦风·蒹葭》。《诗经》民歌中还有一些弃妇诗,反映妇女被丈夫欺凌和遗弃的悲剧,如《卫风·氓》《邶风·谷风》
四、讽刺统治者: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它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有的借古讽今,如《大雅·荡》谏厉王应以殷鉴为戒,《小雅·正月》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警戒今王。大部分作品是针贬时弊,指斥昏君。如《大雅·民劳》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残暴、欺诈、丑恶、昏乱,表达对人民的忧苦深表同情。《国风》》中的怨刺诗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和讥讽,表达下层人民的思想。如《秦风·黄鸟》控诉了秦国暴君对无辜良善的杀害;《魏风·硕鼠》,出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无比愤恨。
五、颂歌:《诗经》中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的庙堂及宫廷乐歌多属此类,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如《周颂·维天之命》,尊天敬祖的宗教性祭歌,大都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和祭神的乐歌。这些诗大都讴歌战争胜利,赞美将领功绩,主旨仍在宣扬帝王威德。还有一些颂宴饮赞嘉宾之作,实亦颂歌之一支,如《小雅·鹿鸣》等。
《诗经》的思想内容丰富,同时其写作手法也不容小觑。《诗经》的主要写作手法有赋、比、兴和重章叠句。其中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
一、“赋”的表现手法 :“ 赋 ” 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 “铺陈直叙 ” 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示、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
二、“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魏风·硕鼠》)直接把贵族统治者比作贪婪无厌的大老鼠,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春到桑叶黄落 , 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而衰 , 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三、“兴”的表现手法: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兴的手法对后来的文学写作提供了一种写作手法,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四、重章叠句:诗经中有很多篇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秦风.蒹葭》),重章叠句的运用,使得感情的表达更为强烈。
11.《诗经》:中国诗歌的光辉源头 篇十一
哎哟哎哟,好重呀。这次的嘉宾还是让我来当吧。大家好,我是孔丘,你们后人都叫我“孔子”。这本《诗》呢,可是我编的哦。
【知识链接】《诗经》原来称为《诗》,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首,故也称为《诗三百》。500年间的诗歌当然不止305首,是孔子把它们从3000多首诗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诗的作者是谁已没法知道了,不过一提到《诗》人们总会联想到编选者孔子,也正因如此,从西汉开始,人们把《诗》尊为儒家经典,于是就有了《诗经》之名。后来,《诗经》更被奉为“五经”(五本儒家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对对对,我怎么把您给忘了呢?由您来介绍《诗经》是最合适不过的啦。那么孔子爷爷,电视上的专家们都说,《诗经》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古代文化珍宝,您能给大家讲讲,这是为什么吗?
首先,当然是因为《诗经》的内容啦。这些诗篇,反映了两三千年前咱们祖先方方面面的生活。有周民族起源和振兴的历史,有先人们迁徙和劳动的艰辛,有一国之君举行祭典的隆重庄严,有贵族游乐征战的豪华盛大,有战士保家卫国的悲壮英勇,还有百姓感叹生活的辛劳和愤怒、对美好事物的歌颂与向往……
听您这么一说,我好像真的看到了古人们生活的场景呢。
同学们请看,我带来了一幅古画《豳(bīn)风图》,画中的村民们正在开宴会,边吃喝边观看歌舞表演,它表现的正是《诗经》中一些篇章的诗意。
【知识链接】《诗经》里的作品可分成“风(民间歌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史诗)”三类。其中“风”收录了十五个地区(国)的当地歌谣,又称“十五国风”。画作的标题“豳风”,指的就是豳地的民歌。
其次,是这些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再有呢,是感情的真挚和文学水平的高超……哎呀,怎么介绍都不如直接感受好,下面就让我带着大家来欣赏几首吧。
没问题的,只要按着我说的方法做,大家一定能感受到这些美妙诗篇的魅力。准备好了吗?首先让我们一起把诗句大声朗读出来吧——
孔子爷爷小贴士:在朗读之前先默念,有不认识的字先看拼音,暂时不用管它是什么意思;所有字都会念后再大声朗读,你就能感受到朗朗上口的节奏。
秦风·无衣
岂qǐ曰yuē无wú衣yī?与yǔ子zǐ同tónɡ袍páo。
王wánɡ于yú兴xīnɡ师shī,修xiū我wǒ戈ɡē矛máo,与yǔ子zǐ同tónɡ仇chóu!
岂qǐ曰yuē无wú衣yī?与yǔ子zǐ同tónɡ泽zé。
王wánɡ于yú兴xīnɡ师shī,修xiū我wǒ矛máo戟jǐ,与yǔ子zǐ偕xié作zuò!
岂qǐ曰yuē无wú衣yī?与yǔ子zǐ同tónɡ裳chánɡ。
王wánɡ于yú兴xīnɡ师shī,修xiū我wǒ甲jiǎ兵bīnɡ,与yǔ子zǐ偕xié行xínɡ!
翻译:
谁说没有衣裳穿?和你同穿一外袍。
君王出兵去杀敌,修整我的戈与矛,和你同仇又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穿?和你同穿一汗衣。
君王出兵去杀敌,修整我的矛与戟,和你一同练武艺!
谁说没有衣裳穿?和你同穿一战裙。
君王出兵去杀敌,修整铠甲与刀兵,和你一起向前进!
【字词注释】
第1段 岂曰:难道说。 子:你。 袍:外衣。 兴师:出兵。 修:整顿。 戈、矛:古代兵器。 同仇:共同对敌,同仇敌忾。
第2段 泽:内衣、汗衫。 戟:古代兵器。 偕:共同。 作:行动。
第3段 裳:古人下身的衣服,类似裙子。 甲兵:铠甲和兵器。 行:行进。
这些诗以前是配乐歌唱的,虽然现在乐曲已经失传了,不过咱们读的时候,也可以自己编个小调哼出来哦。
读完后我们再看右栏的翻译,是不是也很好懂?根据翻译,可以猜猜具体字词的意思。这样一点一点积累,以后再读其他古诗文也不怕啦。
嘻嘻,我发现很多字词的意思我都猜对啦,真有成就感!不过,这首诗想表达什么呢?我还是不大懂。
这是秦国的歌谣。秦国位于周朝的边境,常受外敌骚扰,所以秦国人民特别骁勇善战,大家都以参军杀敌、保家卫国为荣。这首诗表达的就是战士们互相帮助、同甘共苦的战友情谊——说到这里,我还想起了一个故事呢。
申包胥哭秦庭——《无衣》背后的故事
春秋时候,有一次楚国被吴国攻打,楚军节节败退,国家危在旦夕。爱国的大臣申包胥日夜跋涉,不远千里赶到秦国求援。但秦哀公不想得罪吴国,就没答应。申包胥绝望地痛哭起来。他站在王宫的庭院里,不眠不休地一连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答应援助楚国。申包胥还不放心,于是秦哀公就念了这首《无衣》,表达与楚国并肩作战的决心。后来,秦哀公果然遵守诺言,派出大军帮楚国收回了失地。
这个故事真感人,现在我对《无衣》这首诗的感受更深啦。
在我的时代,王公贵族们都很重视《诗经》,常会引用其中的诗篇,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有句话叫“不学《诗》,无以言”——不好好学习《诗经》,连话都说不好,哈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非常非常优美的短诗。
王风·采葛
彼bǐ采cǎi葛ɡé兮xī,一yí日rì不bú见jiàn,如rú三sān月yuè兮xī!
彼bǐ采cǎi萧xiāo兮xī,一yí日rì不bú见jiàn,如rú三sān秋qiū兮xī!
彼bǐ采cǎi艾’ài兮xī,一yí日rì不bú见jiàn,如rú三sān岁suì兮xī!
翻译:
那个采葛的人儿啊,一天不见她,好像隔了三月长啊!
那个采萧的人儿啊,一天不见她,好像隔了三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人儿啊,一天不见她,好像隔了三年长啊!
【字词注释】
第1段 彼:他,她,那个。 采:采摘。 葛:一种植物。 兮:感叹词,相当于“啊”。
第2段 萧:一种植物。 秋:秋天,这里用来指季节。
第3段 艾:一种植物。 岁:年。
果然很短,而且很好懂。这首诗是在表达对一个姑娘的思念,对不对?
真聪明,给你点赞!当然,这种思念之情也可以是对朋友,或亲人。今天常用的成语“一日三秋”,就是从这首诗里来的。你看,全诗用了夸张和反复的手法,渲染同一个意思,读起来是多么优美,感情又是多么浓烈。咱们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哦。
谢谢您的教导,回去我就试试,我还要读更多的诗!接下来请您布置国学任务吧。
好。同学们,本期的国学任务就是:根据释义,把下列出自《诗经》的成语补充完整。全部答对者就有精美奖品哦!
【国学任务】
1.窈窕( )女:赞美女子美丽文静,端庄优雅。
2.他山之( ),可以( )玉: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帮自己改进。
3.七月( )火:农历七月,天上的大火星向西移动,标志秋天到来。形容天气转凉。
本期任务截止时间为2016年9月30日(以邮戳为准,信封上记得贴上左下角的任务标志哦)。
来信请寄:南宁市竹溪大道69号《学苑创造》B版 大鸭梨 收(邮编530021)
12.我和《诗经》的故事 篇十二
豆蔻年华里就有诗经相伴,真好,诗经,这里不离不弃,相伴如衣 如果追溯源头的话,《诗经》可算是汉诗之祖了,在百年之前这本书还算是读书人的必读必背之书,现在这本书买的人仍然很多但读的人却很少了,能背的人就基本没有。因为这本书差不多可以算是死一半的书,死了并不是说它的艺术价值死了,而是它的社会价值死了。这一百年来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白话文,简体字,西方观念的入侵,让这本流传三千年的书成了一本难书。
《诗经》是一本语言简朴却意义深远的书,经过无数人的打磨使它成为一本细腻到极致的书,在《诗经》之中往往就会有一字之异差之千里的意义。现在很少人能认全或正确地读出《诗经》里面的那些老字,这些文字现在要么消亡了要么就是成了生僻字。拿出一本《诗经》能把里面的字认全读出来的,可能只有专业人士了。这种现象对于一些别的类型的书,比如古典小说、历书、诸子百家之类的可能还影响没那么大,但对于《诗经》来说却很可能是灭顶之灾。读书和读诗是有很大区别的,读书是一种理解和思考的过程,读诗则是一种感悟,这种感觉就像禅宗所说的境界不可言说,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这些我们不认识的字完全破坏了读诗的感觉,使很多的句子读起来没有了味道,如果诗读得断断续续就失去了读它的意义了。这样的情景就会如同嚼蜡。
在读诗时用一本字典边查边读,也是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它缓慢了读诗的时间也打断了读诗的节奏,而且现代人除了专业人士做学术之类的很少有人会有这种心境查字典读诗。所以《诗经》除了有限几首的诗之外其他的也少有人知了。现在《诗经》不少人买是因为它名气大,是一本可以装有文化的书,却少有人读因为太艰难,不花大功夫读之亦无味道。现在很多人读古诗都是从唐诗开始,也有从魏晋开始。唐诗可以说是中华诗歌的一个顶峰,它气象万千,各种形态大开大合。再者唐诗朗朗上口,字多被简化,易读也易懂且名人名句甚多,可以随口拈来,所以很多人爱读也喜欢读。但我觉得唐诗虽然从很多方面都超越了《诗经》,但我觉得,从意境的深远和语言的古朴上,《诗经》还是要比唐诗好一些。不知不觉间,《诗经》便陪着我走过了两年多的时光。记得两年之前,我还只是个孩子,今天却已经是一个少年了。
我记得大概是三岁时,外公便教我读诗书,我那时哪懂这些,只是照识便是。到了我三年级时,我头一次听说了《诗经》。
是那首《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这句话,是我当年觉得比唐诗宋词还要恬淡的诗句。当年的我才九岁,会背的唐诗不少,可《诗经》里我只会背这一
句。
那些年耳畔在有一段时间内一直充斥着“诗经”二字,终于,我这个从小便对古诗词很敏感的人,就开始吵着要买一本《诗经》。可家里人总是笑着说,一个小女娃娃,连《夜雨寄北》都没弄懂,还要来背《关雎》。谁又知道呢,我不知又从哪里听了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便更是嚷嚷着要买《诗经》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我来思,雨雪霏驾彼四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孔棘!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里的整体含义,单单是这一句话,便让人心头温暖。虽然比不上《上邪》里的“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来的轰轰烈烈,却是真挚爱情最真实的愿望与写照。
我便是上初中了。我记得我在文笔摘抄里抄记的便是《诗经 小雅 采薇》里面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当时我仔细地读了很多遍这几句诗,终是真的体会到了诗里那归乡之人心里的苦楚。当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河边的杨柳还是绿的,花还是美丽的,薇菜才刚刚成苗,心中也是壮志满满。到了今天回来的时候,天空已经纷飞了大雪,天地间已经不是当初,年岁老了,时间变了,就连薇菜都已经枯萎了。如此之久才回到家乡,而且在路途中也劳累不堪,心里没有了豪情壮志,只有莫名的感伤。可是,心头的感伤,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我突然地心疼了。不是因为伤感之情,而是当时的社会状况。为什么要有战争?为什么要无辜的百姓遭受战争的折磨?纵然,战争是历史前进的必然,是天下统一,百姓安康的必然,可战乱,带来的不止是伤亡,还有心灵的创伤。那些远征的士兵们回到故地,却是物是人非,心里多少是有些疼痛的吧。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玁狁之故。玁(xiǎn)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盬(gǔ)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我来思,雨雪霏驾彼四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孔棘!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无家无室的忧虑,居无定所的烦闷,频繁作战的辛劳和疲惫,思念故乡的痛苦,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触景生情的感伤,命运无常的恐惧,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敏感多思忧患焦虑的心灵。把它们吟唱出来,是一种自我遣怀,自我抚慰,犹如受伤的小动物,只有自己舔吮伤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体验悲伤。【诗经 国风·周南】
关关[2]雎(jū)鸠(jiū)[3],在河之洲[4]。
窈(yǎo[5])窕(tiǎo)[6][7]淑女,君子好(hǎo)逑(qiú)[8]。
参差[9]荇(xìng)菜[10],左右流[11]之[12]。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13]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14]。
悠哉悠哉[15],辗转反侧[16]。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17]友[18]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19]之。
13.《诗经》的内容简介 篇十三
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诗经·小雅·车舝》译文
车轮转动车辖响,妩媚少女要出阁。不再饥渴慰我心,有德淑女来会合。虽然没有好朋友,宴饮相庆自快乐。
丛林茂密满平野,长尾锦鸡栖树上。那位女娃健又美,德行良好有教养。宴饮相庆真愉悦,爱意不绝情绵长。
虽然没有那好酒,但愿你能喝一盏。虽然没有那好菜,但愿你能吃一点。虽然德行难配你,且来欢歌舞翩跹。
登上高高那山冈,柞枝劈来当柴烧。柞枝劈来当柴烧,柞叶茂盛满树梢。此时我能接到你,心中烦恼全消掉。
14.《诗经·氓》弃妇悲剧的悲剧 篇十四
【关键词】《诗经·氓》 弃妇 悲剧
《诗经·氓》是选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典诗歌。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入选篇目频繁调整的十多年中,《诗经·氓》能“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足见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占位置之重要以及其在《诗经》这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中的不可替代性。
以2002年为分水岭,《诗经·氓》在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时,教材编审们对此予以了不同的处理方式。2002年以前的教科书,在选编本诗时,编审们同时在诗前加了一个辅助学习的文本框,内书:《卫风·氓》表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感情,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2002年以后的教科书,在选编此诗时,就又去掉了这一文本框。究此原因,笔者以为,2002年以前教科书的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相关书籍对本诗评论的影响。比如:“本篇题旨和《谷风》相似,也是写弃妇之作。篇中叙述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感情悲愤。”(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上编)“这是弃妇的决绝之词。全诗六章,情节是这样的:少女为一作小买卖的青年——氓,紧紧追求终于结成夫妇。尽管她甘贫操劳,三年如一日,但等到家景变好,竟被氓抛弃回家。这首诗就作于回途之中。所谓痴心女子负心汉,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反映这一主题的杰作。”(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精选《诗经·楚辞》)“这首诗以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的口吻,述说了她的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不幸遭遇。”(《中国诗歌简史》)如此处理,一定意义上对我们的师生有暗示作用,让我们的师生认为诗中弃妇的悲剧其实就是由那个负心汉“氓”造成的。而新教科书去掉这一内容后,就给我们的师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探究空间,这更有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文本,而这,也完全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探究”的精神。
基于此,笔者在进行了多年的《诗经·氓》的教学之余,开始重新审视此诗,而异于以往解释的诸多新发现也就豁然于笔者眼前了,诗中男主人公“氓”的形象也就更加鲜明了,对诗主旨弃妇悲剧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了。
教科书解释“氓之蚩蚩”中的“蚩蚩”为“忠厚的样子”,其实笔者以为《韩诗》解“蚩”为“嗤”,故“嗤嗤”,“犹言笑嘻嘻”,亦即嬉皮笑脸,不严肃,也未尝不可。
教科书解释“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为“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氓看上去很老实,上门找对象腼腆害羞,不到收丝的季节,就抱着一卷布来换丝,挺逗人,又让人觉得小伙子挺老实可爱,这么忠厚老实的男子,应该是能靠得住的。诗中的这位姑娘就是被眼前的氓的忠厚表象迷住了。但是,当我们仔细琢磨氓的这些举动时,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这位小伙子表演的痕迹太明显了,太假了。
教科书解释“非我愆期,子无良媒”为“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也意在告诉我们,“氓”来求婚,是无媒人的,就是有,也不是一个可靠的媒人。可见“氓”这个人的品行也是值得让我们怀疑的。虽然女主人公在归途中自述过“信誓旦旦”,但“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时的少男少女在成长中也是会变的。
教科书解释“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为“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从解释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听到女主人公轻微拒绝求婚和对此作出给“氓”台阶下的话的解释时,“氓”已经“怒”了。试想,哪一个在热恋求婚中的男子会因为如此体己的话语而勃然大怒呢?这时候“氓”蛮横粗野的本性已经暴露无遗,刚才装出来的“蚩蚩”像也就荡然无存。女主人公如果稍有理智的话,马上就认识到他的可怕性,就会拒绝他的求婚。但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女主人公,在这原则问题上竟然迁就对方,讨好对方,未和家人商量就轻易地答应了对方,“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见,在规定的期限,女主人公一心欢喜的冒着危险登上那倒塌的墙,去遥望那个返回关中的心上人,但是那心上人却迟迟没有出现,所以女主人公眼泪就簌簌掉个不停。等到心上人来到,这女子就又说又笑了。可以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男子对婚期的漠视和女子对爱情的痴迷。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鉴于前边对氓的重新认识,我们就不可能不怀疑“氓”这一行为的可信度,而此女子又哭又笑的行为,足以说明其此时没有任何理智,所以女子在私定终身后,“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乐颠颠的带着所有嫁妆随“氓”而去。
就此打住,我们已经分明看到了一个嬉皮笑脸,不严肃,善表演,虚伪,品行一般,易发怒,不守约,谎话连篇,重财利,轻感情的薄情郎、负心汉的形象。而就是这样一个狰狞于女子面前的男子形象,女主人公却被“爱情”的假象和谎言蒙住了理智的双眼,对“氓”这位负心郎以德抱怨,梦想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结果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是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是只能在历史的“遗弃”中痛苦一生的结局。那么女主人公在这样不理智、不合常理情况下与“氓”结合会种下什么样苦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所以此诗后四节写女子婚后繁重的家庭劳作以及如此付出却换不醒负心男的爱怜的悔恨,和决心与“氓”一刀两断的果断也就成为其冒失行为必然要导致的悲剧结局。
感怀于此,我们对负心的“氓”深恶痛绝,对女主人公的悲剧同情不已,但掩卷沉思,确实,女主人公的悲剧值得我们同情,但发生在眼前的,本可以不发生的悲剧,女主人公是有多次机会避免其发生的,只要她能睁开蒙着的眼睛看看眼前这个令人作呕的男人,只要她能打开紧闭的思维想想眼前这个男人的所作所为,只要她能不被时代赋予的自由爱情的欢喜冲昏头脑,只要她能保有东方女性特有的稳重、温雅、矜持,不被灼烈的虚情假意烧昏,按一定的婚俗规矩办事,受伤的又怎么总会是她呢!
所以,笔者以为,《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这一“弃妇”形象,其“弃”既来自“氓”的“弃”,也来自“己”的“弃”,亦即自己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女主人公的悲剧,既来自“氓”的负心薄幸,也来自“己”的理智全无,亦即不可救药地痴迷于情爱。难怪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他认为诗中女子因“淫”而遭报应,此言虽有封建理学维护其封建正统思想的嫌疑,但一定意义上也揭示了女主人公因恋爱时不够理智而自酿苦果的事实。
我想,这也就是此一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目的所在,于甜蜜爱情中少男少女都有的极大的教育和警示意义。
【《诗经》的内容简介】推荐阅读:
诗经柏舟相关内容09-13
诗经的意向09-05
诗经描写事物的诗句08-23
《诗经》中美到灵魂的09-16
诗经关于爱情的诗句09-17
诗经里美丽的句子09-20
诗经名句——《诗经·大雅·抑》09-28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06-15
以《硕鼠》论《诗经》 读《诗经》有感10-21
中国经典《诗经》的个人观后感心得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