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方法

2024-10-14

化学学科方法(精选15篇)

1.化学学科方法 篇一

对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本次国培学习,我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学科特色的素养。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实验与探究”、“绿色应用”、符号表征、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

基于初中化学的性质和教育目标,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1、化学变化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变化守恒”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2、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所以“宏微结合”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3、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的特有语言,所以会认识化学符号,会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科学探究是化学家研究化学的方法,也是化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所以”实验与探究”是初中化学的又一核心素养之一。

另外由于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放在重要的位置。

2.化学学科方法 篇二

1. 现在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于一些医学专业的中等水平的院校,英文班的开设应量力而行,考虑到教学单位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不足,教学效果与预想的结果有一定差距,就生物化学学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

1.1 学生的素质原因

国内各高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英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即使重点医科院校英语成绩的高低也不能完全反映英文能力的水平,英文的听说和理解能力需进行一定时间的强化训练,才能适应专业英文教学。所以,对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局进行专业的全英文教学是收效甚微的。

1.2 教师的外语素质

对于除了在国外进修一年以上的医学院校的任教教师来说,日常的口语交流还基本可以应付,但就专业英语的表达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了,对专业的理解和英文的表达总是不能同步,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1.3 生化学科的特点

生物化学学科本身课程内容难度大。这门课有很多内容需要记,没有逻辑性,比如:三大物质的代谢途径的步骤,关键酶等,就是中文理解和记忆都是十分困难的,用双语讲授课程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另外,生化的专业词汇多而长,发音容易出错,理解起来就更加有难度了。

1.4 教材的选择与本科中文教材的差距

目前已学英文班采用的英文教材有两大缺点,第一,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内容较中文本科教材多而细,而且与本科中文教材不同步,对本科生的要求来说较难掌握。第二,采用国内学者编写的英文教材,内容上符合本科教学要求,但英文的组织上明显不流畅,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对学生的英文学习起到了负面作用。

2. 提高英文班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2.1 教材建设

教师应该结合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要求以外文原版教材为基础,始终采用英文原版书籍来备课。学生以中文教材为重,使用原版教材为辅。教师可根据医学院结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生物化学”的编排顺序、内容,经适当剪接、加工或增减,自主编写生物化学教学的讲义。这样就使学生在理解、熟悉中文的专业学科知识基础上,便于理解英语原版生物化学教材的内容,既突出了专业学科教学中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也便于学生理解难点,而且通过学习、阅读并体会原版教材中专业学科语言表达的方式与特点,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外语能力[1]。

2.2 师资建设

要使双语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是任课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外语水平,口语表达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参加或自我口语专门培训,以提高发音、语调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这对树立教师本身的自信心,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误人子弟都是很重要的。学校可组织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行“双语教学”的交流与学习,学习先进的医学教学理念和方法,把实践运用到教学中去。对于没有条件进修的院校,自我培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利用各种媒体,比如,电视,网络等寻找切合实际的教学手段,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和英文素质,然后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和英文水平的优秀人才。

2.3 英汉结合

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所说的英汉结合是指保证板书从始至终都是英文的基础上,口语表达英文的含量逐步增加。也就是说,板书一开始就是英文的可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吃惊,但实践效果对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同时理解英文是十分有帮助的。因为,现在学生在看英文的能力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我们从小到大的“哑巴英语”教育,使学生看英文的本事还是不错的,所以没必要在板书这个环节再从中文开始循序渐进了。真正应该循序渐进的是口语,也就是培养学生听力和理解力。开始授课时,大部分用中文,重点单词用英文;以后逐步增加英文的频率和数量,强化英文理解能力;再进一步,重点部分用英文先讲授,然后再用中文解释难懂的部分;基本内容讲授完毕后,总结时完全用英文。对于一些十分枯燥的,没有逻辑性的部分,比如:糖酵解的步骤,可以用全中文教学,只是重点单词用英文反复强调。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和讲授学生不仅对专业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同时专业英语水平有很大提高。

2.4 应用多媒体促进教学,重点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教学对英文班的学生来讲的好处尤其突出,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从视听等感官刺激中学习、理解专业内容并予以掌握。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库,多收集有关课程方面的英文影像资料,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一些较难懂的部分用动画等方法展现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更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利用好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2.5 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

采用多样化、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使用讨论式、提问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讨论过程和回答问题时尽量用英文来表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防止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就某些问题的教授可以用讨论式教学,讨论时部分用英语,这样的措施可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2];对于某些和临床疾病相关的知识,可一部分扩展知识面,由学生用英文结合临床症状揭示其中的生物化学机制增加趣味性,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能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地与国际接轨,教育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不仅把《生物化学》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且《生物化学》是很多课程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双语教学的基础承担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所以,对于本学科的双语教学手段,认真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具有较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我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医学双语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生物化学学科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提高生物化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方法的几点建议,已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生物化学,英文班

参考文献

[1]施红,余文珍,林雅.双语教学的探索[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1):43-6.

3.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教育 篇三

关键词:化学学科;化学教育

当今化学学科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实验描述到理论解释的顺利过渡。目前,除了研究传统的新反应、新方法、新物质的合成之外,化学工作者的研究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拓展,研究内容实现了跨跃,并且各种新的仪器发展使得化学工作者的研究手段日益多样。化学学科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疾病控制、能源问题解决、环境治理,乃至孕育新生产力的发明创造和发展,加强国防、增强国内安全的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化学正在发挥着关键作用。化学对生物和新材料等学科或领域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化学与生物、环境、能源等学科的关系从未像今天这么密切过。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化学学科却面临着学科声誉不佳、吸引力不强、后继相对乏人的窘境。人们总是将化学与化学灾难、环境污染、恐怖威胁等负面因素联想在一起,这使得化学成为了新世纪的怪物,导致化学逐渐被冷落、被边缘化了。有些省份的高考也干脆撤销了化学科目的考试,在过去二年中化学科目考试也从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取消了。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化学学科的人才队伍匮乏,学科发展难以为继。尽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化学工作者不会也不去宣传自己的学科、不重视化学教育、不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大声疾呼、不注意培养后来者也是主要的原因。由于篇幅的关系,在这里仅对目前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以及复杂多变。化学现象的复杂多变十分贴近我们日常的生活,具有很强烈的实在感和现实感。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将微观和宏观世界之间巧妙结合,使得物质结构和化学变化可以用简明扼要的、有严格语法规则的化学语言和具体而且富有想象力的符号来描述和组合。通过发挥科学的想象力,将已知与未知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从而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反应的主要特点,可以或多或少地做到“尽收眼底”。如果在日常的化学教育中对具体的化学物质不进行介绍,也不进行实地观察或进行实验,化学学科就会成为一种也许只对考试有用的符号游戏,使学生失去了对化学体系的实体感,也就体会不到学习化学的兴趣。目前,许多中学和大学的化学教材中只局限于验证对某个问题所做的解释或理论,而忽视了对化学体系的全面观察和分析,给学生的印象也许是知识的堆砌过程。化学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做一般性的描述阶段,还不能认为是在学习化学(指化学学科),更不能成为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甚至是一种效率很低的方法。这将无法启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创新欲。而后者却是科学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造就未来人才的关键。

现行的化学教材普遍存在大量的化学计算以及各种简单元素、单质以及化合物简单性质的教学内容。实际上,书中相关pH、溶度积、缓冲容量及其他一些复杂的化学平衡体系的计算,算出来的结果和实验测定结果相差悬殊,但是我们却连篇累牍在化学教材中加以介绍,并作为重点进行考试。而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化学工作者绝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化学合成、结构测定和光谱解析、研究新化合物的状态和性能等方面。除去做必要的量子化学计算外,利用光谱计算某些组分的含量和推导反应动力学方程,以及常规的分子量、化学式量和产率计算等才是日常做的计算工作。至于复杂体系的化学平衡状态,理论计算也许在书写论文时会有人加上一笔,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更相信用适当的实验方法所测得的结果,而不只是计算的结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把物质的化学运动与物理运动的学科差别把握好,并且不能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以及不能摆脱高考为便于评分而偏爱各种各样的计算的影响,只能在教育过程中以数学计算来代替真正的科学理性,那么,化学学科的衰落以及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就可以理解了。

分子的化学结构在化学学科和化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代表了从化学式到化学结构式的发展过程,而且正是这个过程使得化学工作者对于化学物质认识得以飞跃。对于初学者来说,化学结构使得分子由原来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微观粒子变得生动具体。但是,近年来的化学教材喜欢介绍以量子力学原理为基础(以一系列近似为前提)而推衍出来的一些结构理论和图形(又加上一系列近似),而这些对在大学学习化学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涉足化学领域的人才能准确理解的内容吓住了许多初学者,使得他们望而却步。不能否认,这些理论代表了近50年来化学结构理论成果,也是未来化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对于初学者和非化学爱好者而言,却难免有“阳春白雪”之嫌。很多中学生在学习电子云的概念后,常常反映有一种如同坠入万里云雾中的感觉,只能通过强行记忆来学习这些知识。因此,如何编写教材并介绍哪些化学知识内容,成为我们化学学科是否能吸引更多学生加入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此外,目前在各类化学教材、教学和考试中,“精心设计,布满陷阱”的各种习题,可谓五花八门。我们不去讨论这些题目是否符合化学规律,其答案是否合乎实际,至少对于学生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要求起到了分散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的负面作用,使学生认为化学知识的获得更多依赖于背诵和强行记忆。应该明确,基础化学教育应强调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化学时可能要用到不同程度的计算和记忆,但是不可能只有通过计算和记忆来学习化学,而是由化学学科的性质和它的发展现状所决定的。

化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评价等组成的。要解决当今化学教育面临的学科吸引力不强、学科内容陈旧、学科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我们必须在课程体系设计,特别是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下工夫。考虑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学科对自然科学中众多实验学科的支撑作用,以及国外在化学教育方面已有的成功实践,我认为对于像化学这样一门仍然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应更多地从实验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化学学科,建立起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出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如果化学课程中的所有内容,至少是主要内容,都由学生亲手通过化学实验做一遍,不仅学时不允许,即使对于化学系的学生,也是不必要的。主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受到前辈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从人类几千年文化中精心挑选、精心组织过的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的教育与熏陶,从而迅速地成长。

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教材应以更加贴近生活为特征,更着重于使人们理解化学的作用。化学不仅使人们能够更全面的认识客观世界,提高与改善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使之更为和谐,而且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之一。化学基础知识及有关的科学思维与工作方法,将有利于某些创新理念的提出和实现。

4.化学学科1 篇四

关于有志者事竟成还有那些经典案例?

答:司马迁发愤撰《史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身残志坚的罗斯福,他的故事一直震撼着我们的心。1882年他出生在美丽的赫德逊河畔的一处庄园里。18岁时,罗斯福经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哈佛大学。1904年毕业后,又进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律。当选纽约参议院后,初出茅庐的罗斯福积极倡导革新,很快成为新闻人物。但天有不测风云,在39岁那年,他竟然得了小儿麻痹症,只能靠双拐和轮椅走路,这对他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但罗斯福并没有在病魔的重压下屈服,他开始了艰苦的锻炼。为了活动四肢,他经常像小孩一样爬行。最后,他竟成了美国的第22任总统。他的成功,难道不是他的顽强的意志所起的作用吗?

5.高三化学学科规范要求 篇五

一、规范的目的——会做的题不失分。尖子生的比赛:不是看谁“会的多”,而是看谁“错的少”。

中等生的比赛:保证会做的题不失分,这就是胜利。

后进生的比赛:认真把细节做好,结果肯定比你想象的好。

二、规范学习过程:

1、预习:结合学案提前复习所要掌握的重要化学知识,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对不明确、易混点先做好标记,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

2、上课:要集中精力听讲,紧抓老师的思路,认真思考老师所提问题,要手、眼、耳、脑、嘴并用。切实向课堂四十分钟要知识,利用对比、归纳法把知识掌握准确,分清疑问点、易混点。

3、课下:要及时总结知识体系,及时改错,归纳积累。没有听懂的部分及时向老师请教,要做到知识“堂堂清、天天清”,不将疑问留作以后解决。

三、规范考试过程:

1、要正确对待考试: 只有把平时考试当高考,才能做到高考像平时。涂卡规范,写清姓名、考号、座号等,保证不涂错号。选择题答案选出后,要及时将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绝不能在收卷时匆忙涂卡。

2、注意答题区域规范,按照网上阅卷要求,不要出边框,不要答错位置。要逐步养成边做题边向答题卷写答案的习惯。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语言表述要简洁准确、条理清晰。

四、注意化学考试细节:

1、排列顺序时,分清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类似的,“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等等。

2、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分清是 “ ===”还是“ ”,如一种盐水解方程式一定用“ ”不能用“===”,其产物也不能标“↓”或“↑”,弱酸、弱碱的电离一定要用“ ”不能 用“ === ”。

3、有单位的要写单位,没有单位的就不要写了。如“溶解度”单位是克,摩尔质量有单位(g.mol-1),物质的量浓度等,若不写单位就失分。

4、要求写“名称”却写分子式或其他化学式。电子式、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结构式不看清,张冠李戴。要求写离子方程式而错写成化学方程式。

5、注意三氧化硫、乙烷、己烷、水等物质的状态。区分液态氯化氢和盐酸,液氨和氨水,液氯和氯水等。

6、请注意选择题“正确的是”,“错误的是”两种不同要求。请注意,做的正确,填卡时却完全填反了,要十分警惕这种情况发生。

7、描述实验现象要全面,“陆、海、空”全方位观察。

8、表示离子电荷与元素化合价混为一谈。原电池正负极不清,电解池、电镀池阴阳极不清,电极反应式写反了。

9、化学计算常犯错误如下:①化学方程式写错或不配平或配平有错②用关系式计算时,物质的量关系式不对,以上情况发生,全扣分③讨论题,缺讨论过程,扣相当多的分④给出两种反应的量,不考虑一反应物过量(要有判断过程)⑤要求写出计算规范过程,不要省略步骤,计算过程要带单位。注意题中对有效数字的隐性要求。

10、对推断题,注意根据题意,无机物、有机物均应考虑(全面,综合)。

11、回答简答题,一定要避免“简单化”,要涉及原理,应该有因有果,答到“根本”。

12、配平任何方程式,最后都要进行“系数化简”,不搞假配平。有机化学方程式要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不漏写反应热的“+”或“-”号,反应热的单位-1注意是kJ〃mol。

13、有机结构简式中原子间的连结方式表达正确,不要写错位。化学用语中文名称不能写错别字。如,“酯化”不能写成“脂化”,“羧基”不能写成“酸基”。酯化反应的生成物不漏写“水”、缩聚反应的生成物不漏写“小分子”。

14、遇到做过的类似题,一定不要得意忘形,结果反而出错,一样要镇静、认真解答,不要思维定势;碰到难题决不能一下子“蒙”了,要知道,机会是均等的,要难大家都难。应注意的是,难度大的试题中也有易得分的小题,你应该得到这分。

15、考试时切忌“反常”,仍然是先易后难,先做第一卷,后做第二卷。

五、重视考后分析:

拿到老师批阅的试卷后,不仅要看成绩,而且要对试题进行逐一分析,首先要把错题改正过来,然后看看因审题、表达、原理、思路、马虎等因素各扣了多少分,经过分析统计,找出自己学习上的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把错题认真整理到错题本上。考试试卷要注意保存,以便以后复习时参考。

6.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总结(化学) 篇六

青山中学 梁冰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在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中,始终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的强烈影响,它所研究的内容无不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如电解水实验,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这个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通常情况下,即使在加热条件下,水也是非常稳定的,只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才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所以“通电”是水分解的外部条件。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即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必须通过外因起变化,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如,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实验的结果,说明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即质量守恒,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的物质是永恒不灭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能认识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客观实在,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物质是永恒的,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所阐述的物质观。还有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等实验,这说明了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所以说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培养求真精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让“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科学思想包含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道德、科学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均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得以体现。要创造条件树立学生的正确观念,变“有疑问问老师”为“有疑问做实验”。笔者认为“科学思想”中的“科学态度”是核心,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导致探索,探索需要方法,所以“求真”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真”欲望。例如,在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可提出“将二氧化碳通人澄清石灰水有何现象?”大部分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回答:“变浑浊”;少数学生回答:“先变浑浊,继续通人二氧化碳又变澄清”。教师当场演示,结果符合学生的预料。有学生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老师在做实验时搞了鬼?”,对这种大胆的怀疑,教师应表示赞赏,立即取刚才实验的澄清石灰水,请该生用玻璃管往里吹气,结果出现浑浊然后又澄清,怀疑被实验否定,这时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于是教师将这一问题交给“科研小组”,要求他们自学溶洞的形成且综合学生看法,设法寻求合理解释。实践证明,在“求真”意识的支配下,学生就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不断地探究、思索、发现,同时,也不断地体验着怀疑、惊讶、自豪、成功和喜悦等情感,“求真”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在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合作意识不仅是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研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渗透是非常重要和容易完成的。例如: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两人)要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实验记录。而且要相互交换进行。实验时,在教师指导下,非操作者负责“监督”(及时指出操作不当之处)和实验过程的必要记录。这样,使全体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实验基本操作竞赛也是以组为单位,这样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会主动聚到一起研究各个细节,明确分工合作。每次实验结束时,对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请组长简单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经过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不但乐于合作,而且逐步学会合作学习,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是靠教育。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最直接有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规范实验药品用量、改进实验装置和处理实验废弃物等。化学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例如,实验过程中,药品要按规定用量取用,没有规定用量的要取最少量。化学实验中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完全可以采取封闭体系进行,防止有毒气体泄漏污染空气,危害师生健康;或者,对实验中产生的以及实验后残留的有毒气体进行适当处理,消除危害。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都可以用碱液或水吸收;硫化氢与二氧化硫的实验可以在封闭式装置中进行,硫化氢燃烧实验,也可以用漏斗罩在火焰上方,使产生的二氧化硫经漏斗在作用下通过其连接的U型管(内盛稀氨水),吸收液可作化肥使用等等。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日益增多,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空气受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严重污染,这些酸性污染物与雨滴形成酸雨,对人的危害比二氧化硫高10倍,引起肺水肿,使水体酸化,可使鱼类绝迹,尤其是重金属和一些致癌物质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经专家研究已确认,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癌症发病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减少废度物,同时对其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有的还可以变废为宝。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留固体可用做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最终残余物还可以作为花、木、草、树的化肥等等,从而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

7.初中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篇七

一、要转变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培养目标上看, 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 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 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 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底, 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 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 变讲授为训练, 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 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 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 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 学生不堪重负。

从教学效果上看, 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 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 大面积学生不合格。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 扭曲了教育的本质,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 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首先, 要认真领会大纲;其次, 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最后, 加强学法指导, 注重能力培养, 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二、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初中化学教材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 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 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 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因此, 深刻理解大纲, 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 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 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 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 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 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 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 再经过解释、练习, 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 理解深刻, 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新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 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 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符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 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 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 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 庞杂难记, 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 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O2, CO2三种气体之后, 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P111的仪器, 让学生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两种气体, 这样从O2, CO2两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 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 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O2, 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再例如:可设计一组C, H2, CO三种还原剂实验对比,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系统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通过归纳总结, 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 同时促使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三、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课标》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 课堂上讲实验, 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 要把教材中选的82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 使现象明显, 效果良好, 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 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10个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认真做好记录, 填写实验报告,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8个选做实验和10个家庭小实验, 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 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 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8.利用学科特点 彰显化学之美 篇八

一、教学过程复述

(1)实验引入(用时约4分钟)——教材第116页实验[6-2]二氧化硫漂白品红溶液。

(2)设疑探究(用时约6分钟)——现象?结论?用途?与之性质相似的还有哪些物质?

(3)教师精讲(用时约20分钟)——列表比较SO2、HClO、O3、Na2O2、H2O2、活性炭的漂白性?将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呢?如何检验SO2?如何区别SO2与CO2?SO2使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是因为SO2有漂白性吗?将等体积的SO2和Cl2同时通入品红石蕊试液中,强、强联手,漂白性是否会更强呢?

(4)当堂反馈(用时约10分钟)——第1题:将SO2气体分别通入品红溶液和溴水,然后分别加热一段时间再冷却至室温。写出实验现象及结论。 第2题:若分别将Cl2、O3、Na2O2、H2O2、活性炭通入(或加入)品红试液中呢?写出实验现象及结论。

二、呈现问题分析

从表象上看,这节课运用了探究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演示、有探究互动、也有讲练结合,学生的思维活动、视觉感官似乎都被调动和活跃起来,对知识点讲授也到位。但整个教学氛围却表现出“前段兴奋、中段沉闷、后段茫然”的怪事,多数同学不能完成当堂反馈的练习题。显然,教学的目标未能很好达成,是一堂有问题的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课后有学生对我说,新课我听懂了。但一做题,我就犯糊涂,好像进了迷宫。如何才能让同学思维清晰地走出迷宫,不犯糊涂呢?面对学生的困惑,我有一种自责感,自责自己没能有效组织教学,身为领路人,却把学生带迷了路。

三、过程视点反思

反思一: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较多,我却弃而未用。能不能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相关事实,调整一下课堂引入方式,让学生去感知生活处处有化学呢?借以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充分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关注化学,学好化学呢?

反思二:本节内容关联多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且对品红溶液和指示剂的表现各有千秋,颜色变化“如此多娇”,何不付诸实验,充分展现化学变化之美呢?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去学习,让繁杂的知识直观化、明晰化,再用表格的形式归纳。让走进迷宫的学生也能认识路呢?

反思三:应该怎样调整教学模式才能告别“中段沉闷”的尴尬,同时消去同学一脸茫然,还以自信笑容呢?或许,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用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彰显化学变化之美,改教师“灌”知识为学生“要”知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明智之举。

四、教学模式改进

课堂活动模式修正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约6分钟)→探究学习、自主合作(约14分钟)→教师点拨、归纳分析(9分钟)→即时练习、当堂反馈(约10分钟)→巧设悬念、作下铺垫。

首先,老师演示“花儿为什么会变白”?——把一朵红花放进装有二氧化硫的锥形瓶中。让学生观察,用颜色的巨变“吸引学生眼球”,创设情境。然后,展示一张发黄的旧报纸,又从讲桌底下拿出一顶发黄的旧草帽,追问:它们为什么变成了这幅模样?学生们陷入似懂非懂之间,寻求真相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接着,演示教材第116页实验6-2二氧化硫漂白品红溶液。同时提出探究问题:现象?原因?特点?结论?用途及不足?再请同学回答:报纸、草帽发黄的事实真相?

继续追问:如何检验SO2?如何鉴别SO2与CO2?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他们的原理都一样吗?有何区别?如果将这些都有漂白性的物质按表格操作分别紫色石蕊溶液作用,其现象会怎样?原因是什么?在一系列的问题刺激下,同学们的精神提起来了,兴趣也上来了。这时,布置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中的各个分组的现象,加热后的现象,冷后的现象,以及结论。

然后,各小组交流,再由教师分析、点拨。接着,继续设问:既然如此,SO2使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是因为SO2有漂白性吗?将等体积的SO2和Cl2同时通入石蕊试液中,强、强联手,漂白性会更强吗?……教学在不断的解决问题和产生问题中有序进行,学生在化学实验变化之美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其效果应该有效。

然后,紧跟相同的练习,当堂完成。

最后,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作铺垫: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对人类的贡献功不可灭,可谓功臣一位!但人们却更多地把它称为“空气杀手”,是何缘故?

五、改进后教学再反思

反思后的教学模式,下午到第二个班教学,课堂气氛活跃,一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完成作业也不再是前一个班那样迷惑,速度和准确度都不错,效果好。

课后我在想:两个学情相似的平行班,不同的设计,效果却大为改观,原因何在?我想,一个是老师“灌”知识,一个是学生“要”知识,也许正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所致吧!学生所学知识源于自己的探究,而不是老师一味的罗列,接连的问题不断刺激着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兴趣自然而来,而且实验操作简单,立竿见影,加之教师适时“煽风点火”,宣染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究中理解了知识,“要”到了知识。“中段沉闷”现象自然消失,完成作业也不再糊涂了。

课堂最后,我还有意设置了悬念,让学生课后思考,寻找答案,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下了铺垫。从而告别了前一节课草草收兵的“狠狈”。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一堂课兼有了前段的“凤头”引人眼球,中段的“虎身”处处有宝,后段的“豹尾”耐人寻味。尤其是中段教学,更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若能有效借助学科优势,精心设计,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营造出新的教学高潮,带领学生与老师一道寻宝,融入教学互动之中。这样,中段教学做好做活了,这节课就成功一大半了。

9.化学学科校本培训计划 篇九

一.指导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促使化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化学新成就不断涌现,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深入抓好校本教研,拟订出近、中、远期规则,并持之以恒地开展活动。

二.措施落实 1.改进教研模式:

传统的教研活动由教研组长一言堂,内容由学校指定,方式单一,不能引起老师共鸣,不能调动教师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经过改革,改进教研模式,杜绝一言堂现象,坚持“自主—探究—合作”的教研模式。研究教学中的问题,是需解决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树立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启发,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

2.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排查教学薄弱环节,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测验,交流探讨教学方法的应用,提倡资源共享,做好拾遗补缺,发挥备课组长的作用。备课 组教师间相互听课、评课,达到互补互利。区级研究课集体备课从过程上得到保证“课题确定→集体研讨→个人执笔→个案补改→个体施教→课后反思”,通过试讲、讨论、完善、创新的过程,之后再次集体评课反思,最后形成较优教案。

3.开展教学反思,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这种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而是用心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将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在“校本教研”时摆出来,大家共同研究,老师仍在不断反馈、调节、体验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整个校本教研过程中,“反思”贯穿始终,在“反思”中提升。

三.培训的内容

1.教材拓展类:拓展补充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2.实验探究类:利用本地资源自制化学仪器或替代药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中学实验室的作用。

3.乡土特产类:以本地特产或附近工矿企业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4.绿色证书类:寻找绿色证书与化学内容的结合点开发校本课程。5.环境教育类:联系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地膜等使用情况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

6.生活化学类:联系农村生活中常用的化学小常识、小技巧等开发校本课程。7.远程教育类:充分利用沈阳市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开发校本课程。8.教育技术类:适当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尝试。9.学历培训类:年轻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培训。四.培训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为校本培训初步探索阶段

1、选取化学校本培训的内容,需培养的新教师。

2、明确化学校本培训内容及方向。

3、按计划开展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4、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化学校本课程的雏形。

第二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为提升、扩大校本培训规模的准备阶段

1、成立化学校本培训领导小组。

2、收集、整理资料,进行文献研究。

3、制定课题培训方案与计划,明确培训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第三阶段:2016年5月~2017年10月,为校本培训的深入研究阶段。

1、进行全面培训和现场示范、观摩。

2、组织开展本校及其周边地区课程资源的现状调查与研究工作。

3、全面探索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的基本模式。

4、逐步建立全县化学校本课程资源库(包括文本、视频等)。

5、探索省、市、县三级教研部门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机制。

6、培育、推广典型经验,开展经验交流、专题研讨、阶段性成果展示等活动,组织优秀论文、优秀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的评选活动。

7、及时整理研究成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沈阳市辽中区第一私立高级中学

10.化学学科教学的论文 篇十

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把常见的题型或者常考的考点让学生能有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伊始解读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前常见考点提醒的小纸条,或者教师精讲解说归纳的方式,将这部分知识展示给学生。

我们的高效课堂历来不主张“题海战术”,可对于那些不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讲,为了把他们从传统课堂的题海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能用以一敌百的方法加大“活题”的出现频率,让他们学着自己运用已学知识点考查自己,让他们自己学会做到随机应变,变中求活。

对于化学课堂教学来讲,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更要致力于对各类知识的全方位引导,我们面向的是高考,基础知识掌握得再扎实,定理公式背诵得再滚瓜烂熟,不会应用也是对自身能量的一种浪费。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对课本基础知识灵活运用。

另外,我们要加大备课力度,集思维之精华,抓高考之要点,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在备课本内容的同时兼顾备学生,学会放开,大胆取舍,争取对教材做到最大限度地重新整合,力争每节课都做到高效求实,把课堂教学效果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

同时,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深度,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注重与现实的结合。

有些教学内容因过度抽象而远离学生的现实,学生便无法及时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时,我们就必须选择比较接近现实的素材。

当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将学习的内容全部融入导学案,我们还需要给学生创设一展才华的土壤———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当学习内容既应用了新知识又富有挑战性时,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给他们的学习兴趣带来极大鼓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再次,体验探究式学习方法,拓展课堂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化学实验教学主要以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来完成。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经常会因为课时限制对所学知识掌握不深不透,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将课堂进行有效延伸,拓展课堂内容,实现大课堂教学理念,提高课内外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

我们还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学习内容,并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化学现象,让他们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同时,化学学科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我们也可以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创设一些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式从中获得直接的学习经验,形成自我体验,以期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现实体验,加深学习印象,形成长期记忆,促成学习效率的提高。

我们的高效课堂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在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彰显“乱”而有序,“活”而聚神的特色。

我们的课堂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方法中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聚焦”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也在平等的待遇下学到了新知,提升每一节课的学习效率。

摒弃传统、创建高效课堂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解放教学思想,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大好时机,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探究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究中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奥秘,体验化学的科学价值,同时在探究中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提升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1.化学科中考复习策略浅析 篇十一

一、抓好平时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化学和其它学科是有区别的,它是在九年级才开设的,仅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参加中考,其间既要上新课又要总复习,既有毕业考试又有实验考查,时间短,知识点多,教学任务紧。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抓好平时教学是关键,夯实基础知识是重点,掌握化学性质是突破口。我主要采取了重点问题、探究当堂讲,讨论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难点问题集中讲,思考、选学以学生阅读为主;在教学中力求讲清、讲透每一章节,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教学中不拔高,综合复习时的题目一般不带入平时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感到只要认真学就会有收获。在教学中,从具体内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从而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学习氛围,夯实夯牢了基础知识。

二、两轮复习加机动,点线面加综合

在中考复习的时间安排上,一般是第二学期前一个月仍然上新课,一个月后进入总复习的第一轮复习。在此复习阶段,按课本的章节顺序复习,其内容主要是书本知识,但并不是把上新课时的内容简单重复一遍,而是侧重于每一章节的重点。即给在上新课时概念模糊、有疑难问题的学生一个弥补的机会,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知识层面有一个较大的提高过程。

第二轮复习一般从四月底开始至六月初前后止,大约为5周的时间。这一阶段的复习以小结、归纳、综合、提高为主。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及化合物、实验探究和设计、化学计算四大块缺一不可,力争做到概念和理论的知识点不漏,化学反应的主线不偏,各个层面的实验探究和设计、化学计算不缺,以提高学生尤其是尖子生的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

最后的机动时间为两周,重点解决经过两轮复习后学生还存在的问题,特别要注意一些边、角、拐的问题,该拎的地方拎一下,不要留死角。另外在复习的顺序上也曾与其他学校的一些教师进行过交流,他们在第一轮时就直接进入四大块的复习,但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整体水平要求是非常高的,不太适合我校学生的复习。

三、精选模拟试卷,以中考纲要为指南

我市使用课程改革新教材已经有六年的时间,对此我们几位化学教师认真学习、讨论了《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近几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考试说明》。说明中特别指出:化学学科部分的命题应本着“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的思路,试题应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着重考查学生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以及运用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适当设置开放性和发展性试题等等。这是给九年级漫无边际的题海战术式复习敲了一下警钟,也是针对近年中考发出的一种信息。它表明了近年的化学中考试题与课改前有较大的区别,既要有利于高中选拔合格新生,又要对初中化学的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根据这些信息,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复习思路,使总复习始终围绕在化学中考考试说明的范围内。

从近几年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卷分析,能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注意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考查学生能力及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试卷的科学性和试卷结构的合理性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试题内容基本没有超课程标准的现象;各地区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都加大了对能力考查的力度。总体上有以下共同特点:

1.内容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相联系,突出化学学科的应用性。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加强考查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注意在实际情境中加强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考查,避免机械记忆的考法。

2.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增大对实验探究的考查力度。普遍重视对实验探究的考查,加大了实验内容的权重,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注意从按学科知识要求立意转向按能力要求立意。

4.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

本届九年级化学总复习的资料不多,学生手中仅订了一本同步复习书,其它的资料主要有市编初中毕业班(化学)综合复习试卷和几套自编精选题。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对资料的选择上我们做了一些处理。比如,学生手中的同步复习书,有的题目任意拔高,有的题目偏、怪,我们的做法是:离中考要求太远的坚决舍弃,有些题目略作一些改动或删掉一点、增加一点就不失为一道好的题目。从而保证了题目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准确性,也使得学生的复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收效。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九中学)

12.化学学科方法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核心素养,有效教学

引言

在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下重点讨论的一个话题的背景下, 高中化学教学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已有的教学实践中, 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一线教师实践的角度来看, 最现实的实现途径显然不是另起炉灶。也就是说, 笔者并不认为只有在新的教学思路或者是新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得到培养, 而应当是在已有的教学基础之上, 结合新的教学思路, 让学科素养更好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彰显出来。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以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为抓手, 对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探究性教学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 与科学探究的距离特别近, 尤其是高中化学的学习, 其中有着大量的探究因子,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对化学学习的认识。但是如果将探究性教学放到学科素养提升的视角下, 笔者发现还是能够发现更多更新的内容。

其一, 化学学科的探究性学习, 是为了完成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以让学生除了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上有所提升, 更在一些重要的化学学科思想如守恒思想、绿色思想, 以及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分析与归纳、概括与比较等方法运用中有更深刻的个体体验。而这种体验既可以依靠化学探究而存在, 也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 核心素养是围绕学生学习而建构的一种模型。在这种模型中,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化学在如材料、环境、生命等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这也就意味着高中化学的学习并不完全是化学学科内的知识构建, 更包括一定背景 (领域) 下的具体探究。从这个角度讲, 化学探究与化学学科素养的提升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其三,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就是化学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化学思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这种艺术化的表述背后, 透露出的是思维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高中化学显然是重思维的, 在化学结构决定物质化学性质的知识构建中, 在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着物质的用途认识形成的过程中, 都有丰富的化学思维的存在。这种规律往往是在探究中才能深刻体认的, 因此化学探究的过程也就成为化学思维形成的过程, 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养与提升的过程。

此外, 高中化学可以看作是在物质的量的基础上, 构建出来的关于物质间相互反应、物质的性质理解的学科, 且此过程中的守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高中化学学习过程的, 因此把握类似于此的思想, 亦是化学探究的一部分, 以此为抓手也是可以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提升的。

二、在探究性学习中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化学探究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模式, 遵循这一模式可以让探究性学习变得更为顺利。当然, 这里提出模式的思路并不是说教学中要过于模式化, 而是指在探究的过程中如果形成一种相对统一的思路, 可以让探究变得更加高效, 也可以让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得更为充分。通常情况下, 化学探究遵循这样的步骤:第一, 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 分析研究问题;第三, 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尝试解决问题;第四, 评估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进入新的探究过程。对化学探究有过研究的同行可能发现, 这样的描述与传统的化学探究环节并不相同, 确实如此, 但如果注意分析传统的化学探究, 就会发现其实际上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而笔者做出这样的描述, 实际上是强调了问题作为探究的中心的地位, 其实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 在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构建中, 要让学生认识到氧化铝的性质, 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情境, 并在其中提出问题:首先, 以生活中常用的铝制锅具为例, 通过其不能长期存放碱性食物这一特征 (可以用幻灯片投出相关的图片, 以强化学生的认识) , 提出问题:如何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一问题的提出, 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通过化学知识来解释问题, 而这就避免了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的从经验中寻找答案的直觉反应, 有助于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 这也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表现。其次, 进一步用实验来给学生提供比较, 即将氧化的和未氧化的铝条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让学生观察两者反应时间的长短。在实验过程中, 笔者假装拿了两支相同的铝条, 然后进行实验, 而实验的结果不同则用来催生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外表相同的铝条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结果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一问题是对原有问题的进一步深化, 从而也就将探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学生在此探究过程中会思考:外表看起来相同的铝条一定是有所不同, 而这种不同最有可能就是氧化引起的, 于是氧化与否的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的不同就进入了学生思考的范围。在发现了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氢氧化铝的基础上, 探究还可以继续深入, 氢氧化铝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呢?于是探究进入新的层次, 学生可以用氯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而学生的期待中又常常有物质的量越多, 那生成的反应物就越多的观念。于是在加入了过多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情况下, 学生发现原本生成的沉淀反而没有了。这样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而新的问题的解决, 又将此探究引入了一个更新的境界……

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会随着问题不断地深入, 而思维的深入又意味着探究层次的不断提高。随着探究的进行, 学生所运用到的化学知识会越来越多, 对物质及其之间的反应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也就是说构建起的关于氧化铝的两性认识会越来越丰富。更重要的是,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是不断深入的, 以物质之间的反应为线索的探究不断深入为主线, 学生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守恒的判断, 进行着反应过程的分析与归纳, 诸多化学学科的素养蕴含其中, 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也就成为现实。

三、由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科素养的启示

将探究性学习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结合起来, 可以说是为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寻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如果说课程改革之初的化学探究更多的还是一种探究的形式的话, 那面对核心素养时感受到的就更加是一种实质, 而这与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素养角度 (其实既包括传统的双基, 也包括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只不过在此基础上, 更注重能力、思维与思想角度的学科认识构建) 关注自己的化学学科的学习, 就更具学科意义。

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通过探究性教学来完成化学知识的构建, 完成自身对化学教学的认识, 也是一种专业成长的表现。要知道, 在应试压力很大的高中阶段, 能够在应试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到一种新的思路, 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也能激活自身的成长意识那是很不容易的, 需要倍加珍惜!

参考文献

[1]曾晓军.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9) :265-266.

13.上学期化学学科教学总结 篇十三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上学期化学学科教学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xx年上学期很快结束,我们化学学科高三、初三两个年级顺利完成高、初中全部教学任务,将学生送入高等院校或高中进一步深造;高一年级在年级组的安排下基本完成文理科分班工作;高二年级在学考后又迅速投入了紧张的高三一轮复习中。各年级的学科教学工作井然有序,成效显着。

此外,根据开学初制定的学科教研计划,结合本学期时间短、毕业年级、毕业班多、教师人员紧张等特殊情况,我们选择性的重点进行了校级课题——“微课之课堂教学引入”的研究及子课题“有学科特色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后续实践和完善两项工作。

1、顺利开展了课题研究的二、三两个阶段,即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下第15周至20xx年上17周)和总结阶段(20xx年上第18—20周)。

二阶段(20xx年下第15周至20xx年上17周)包括:

(1)、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

(2)、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3)、根据研究方案在日常教学中具体实施。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过程。

(5)、完成相关实验及操作,写好资料,做好经验总结。

三阶段包括(20xx年上第18—20周):

(1)、汇集材料,整理,微课视频。

(2)、申请结题,上交研究成果。

到目前为止,全组四个年级共完成《元素周期表》(贺剑辉老师)、《实验基本操作》(唐月红老师)、《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成志清老师)、《化学能与电能》(颜鲁敏老师)、《氧气的制取》(刘百炼老师)等11个微课制作。各备课组和颜鲁敏老师还在共同完成后期制作,争取在下个学期能进入课堂,为教学服务。

2、“有学科特色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是本校这一省级课题的子课题,已进入了最后的阶段。本期内我们组老师将经过多次修改、讨论、应用、再修改的教学模式及对应的听评课量化细则反复推敲和实践,获得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并在每一次的组内公开课时使用,避免评课时的大话、套话,评课老师发言针对性更强,授课老师获益颇多。

3、本学期的重点是三个年级的毕业考试。以唐月红老师、熊铁军老师和凌姗老师为主的.初三、高二、高三三个备课组,积极参加了教科院组织的市级教研活动,认真听取专家分析,与兄弟学校同行交流,及时捕捉信息,结合自己的分析和教学经验,为学生量身打造了最适合学情的复习计划。比如高二年级,就摒弃了所有教辅资料和模拟试卷,从实际出发,编写了完整的复习学案,减轻了学生负担的同时,学习效果明显。

14.2007年高考化学科总结 篇十四

200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08年的高考复习又摆在了我们眼前,回首07年的高考和备考过程,感概良多。

一、2007年高考试卷特点

2007年广东省普通高考化学科命题,严格执行化学考试大纲及其考试说明,遵循选拔性考试的规律与要求,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反映化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试题以能力立意,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对考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全面考查,为高校选拔出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化学科试卷共六大题,29小题;其中选做题2题。必考内容涵盖考纲考点95%;选考内容对考纲考点覆盖率约60%。各专题考查内容比例符合考试说明要求,整卷阅读量适中,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

试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注重对能力的全面考查;注重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特点;关注化学科学与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注重试题的一定开放性与探究性,着重考查学生提出假设与实验设计能力。体现课程多样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二、2007年高考成绩统计和分析

在07年高考中我们学校化学科单科平均分101.82分,参加考试人数212人,最高分126,各分数段人数:130~120分数段共7人,120~110分数段共63人,110~100分数段共63人,100~90分数段共44人;90~80分数段共24人,80~70分数段共6人,70分以下共5人。

从成绩分布看来,高分层分数不高,人数不多,中间分人数太多,无法向高分层分化。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答题不够规范,造成失分严重所致。

三、2007年高考备考做法

回顾07年的备考过程,我们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多方学习,采取了全方位的复习策略。

1、复习模式:“系统分块复习→专题指导→综合模拟”的复习模式。在完成选修教材内容后,补充了一个化学计算专题讲座后直接进入第一阶段复习。

第一阶段:系统分块复习。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穿插于其中复习。这样可以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将教材中由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不同而割裂的系统知识在总复习中重新整合,找到各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起立体的、发散的、独立的知识网络体系。第二阶段:专题指导。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根据大纲考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及命题趋势,对影响全局性的知识(即高考热点)进行专题指导,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如:化学实验及方案设计,开放性试题研究等,在专项指导中针对性地讲关键、讲方法、讲思路和技巧。第三阶段:综合模拟,规范指导。在上述基础上进行高考综合模拟,通过模拟高考练习达到“理解、准确、熟练、规范”。

2.组织备课组成员,认真学习07高考考试大纲,明确今年高考的命题意向和在新课改中对知识点、题型的变化,明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明确需要强化训练的得分点所在。

3.强化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的教学,突出重点。

不管怎么变革,高考化学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必定都是化学的主干知识和

重点知识,复习过程不能回避常规题和传统题。因此我们高三的化学复习起点一定要低,一定做到基本题不失分,但是又要清醒的知道作为新课程指挥棒的高考试题绝对不会允许过去那种“繁、难、偏、旧”试题的出现,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也要注意新题型的题目的训练,达到强化化学主干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4.结合新课程理念,研究高考命题改革,做好应试的准备工作。

(1)适量增加情景题在试卷中的比例。对化学高考题来说,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常考常新,不变的是知识点,变化的只是情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尝试着不断引入“新活”的材料作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化”学生的知识。

(2)充分利用主观题特点逐步加强对化学基本方法、化学思维过程的考查。化学基本方法的掌握与化学思维过程考查是化学试题注重能力的根本体现。

(3)加大实验在平时纸笔测试中的分数比例,侧重对实验技能素质和基本实验知识的考查,重点关注实验与其它知识点的多重交叉、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结合点、化学现象与化学原理结合点。这是应对新高考试题变化的最有效、最可能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4、强化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要争取准确无误,会做的题争取不失分,文字表达要规范简要,能切中要点。做题需要适时总结,在复习过程中,“做题”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就不会有一定的熟练程度。但是一定要注意训练的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和思考性,要善于进行总结,每做一题,要注意解决一类问题,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和复习的质量,做到事半功倍,切忌搞“题海”战术。做适量经过精心挑选的、难度适中的、有助于深刻理解重点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题,总结解题的规律和方法,形成能力并逐渐提高,这是能够做到也必须做到的,也是我们应对高考的根本策略。所以在平时的习题、测验、模考中,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都严格控制评分标准,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得分的技巧和喜悦、失分的遗憾和教训,并且在评讲中加以指导和归纳、总结,而且在第二轮复习后期还设计专题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总结各类题型的审题方法、思考方向、答题的切入点把握、答题技巧,提高解题的能力。

五、2007年高考化学科试题试题解读后的反思:

面对2007年的广东省化学高考试题,毫不讳言地说,我和许多高三老师一样并不是很满意。可能是大家对新课程后的第一次高考试题的期望值太高,对高考试题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或幻想。不过如果要我们静下心思客观评价,我认为今年的高考试题作为“新课程改革指挥棒”的尝试,在大方向上是不容质疑的。通过对本校2007年高考化学成绩的分析,我认为化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把握主干知识,注重基础知识,夯实双基,同时加强原理的灵活应用,注重解题思路,及时归纳总结;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尤其是一些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密切联系实际,关注与生产、生活及社会紧密联系的问题。更要重视重要题型的研究,最起码要让学生知道有这类题型,了解解此类题的基本

方法。

2.抓住学科特点,强化实验能力。实验题的考查重点是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复习重点是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学生要注意常见仪器的规格与使用、常见物质的制备、基本实验操作、物质的分离提纯、多种基本操作的组合、实验的安全性等。

3.注重学生的整体提高,不能只抓尖子,忽视大多数。因此,在选题上要照顾中等偏下的学生,千万不能追求偏难怪,也不能贪多,一定要适量。

4、化学考试中,一些题型是历年必考的。根据近几年高考备考的经验,在复习中,我们不仅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一章一节的复习到位,也要针对这几个重要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比如选择题,这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选择题得满分是每一位同学的唯一目标,不管你现在的水平是高或是低。选择题训练时要把准确率放在第一位,努力培养好习惯,好节奏。做题不要快,审题要细致,四个选项一一弄懂,争取少失分。平时训练少用排除法,少猜答案。

5、重视并挖掘出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材中的习题的导向作用。如鲁科版化学I第25页的“练习与活动”关于抗肿瘤药物顺铂的习题,就是广东省高考试题第13题进行物质组成、化合价等化学基础知识考查的题源;让学生感到比较棘手的实验探究试题就可以在鲁科版化学I第17页“练习与活动”的“动手实验”中找到原型。选择题第6题选项D关于粗硅提纯的知识可以在鲁科版化学I第110页“练习与活动”的第2题得到完整全面的补充。第22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图表处理能力可以在鲁科版化学II第56页的“本章自我评价”的第4题的解决中得到培养与提高。

15.初中化学科学教学法分析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 不仅要注重教学成绩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科学教学方法的渗透,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科学教学方法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被广大教师认可。

一、科学教学的必要性

《荀子》里有一句话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概意思是说,教师是给学生传播道理和解答疑惑的。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述化学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注意渗透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化学知识。化学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学生学习起来会有难度,没有基础知识铺垫和学习,学生对化学老师更有依赖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科学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信心和积极性,而学好化学,不仅包括课本知识学习,还包括科学学习方法,所以说科学方法教育很重要且必要。

二、科学教学的原则

1.适 度性 。

教师要针对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及课本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制定可行性较强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为了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可以分四个阶段提高教学效率。感受指在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时,学生仅对教师讲解的课本内容有基本了解和大概印象,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相类似的内容,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对比记忆。如讲解常见化学物质的分子式时, 要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的分子构成联系指将讲解的科学方法和解题思路贯穿学习中,在学习中注意方法和内容联系起来,通过练习和思考逐渐熟练运用方法。例如,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一些金属元素和盐酸发化学反应的化学方式是不一样的,系数也不一样,但都是金属元素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联系金属的相同性质书写方程式,从而举一反三,降低书写难度。应用指通过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解决化学问题。例如,在化学学习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在主要物质中掺有其他化学物质,如何检验这种物质的存在等。评价指根据自己建立的科学知识体系判断他人的学习研究是否有价值,当然这要求学生自身知识能力足够高。

2.适时性 。

适时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确实有进行科学教育的必要时采取措施,否则会适得其反。化学课本中隐含科学的方法,有的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联系密切,在讲解那部分时要注意渗透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讲解化学理论的来源及相关知识等,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 常见的酸性溶液有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如硫酸氢钠,对于其他不常见化学溶液没有讲解的必要。

三、科学教学的方法及措施

1.充分利用教学模具进行教学 。

在学习化学分子式及空间结构的时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而初中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很难形成空间想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学模具进行教学和讲解,让学生通过空间想象和模具帮助,先学习基础知识,再通过了解和讲解揭示其奥秘。例如,在学习一些化学分子式的结构书写时, 首先要记得该化学分子式是什么, 然后才能知道在画结构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元素和几根化学键,如写三氧化二铁的分子结构时,先想想其空间结构,或者借助化学模具,再进行书写,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 过比较 、分析 ,熟记多种化学知识 。

化学元素太多太乱,很容易记错记混,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比记忆, 根据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最基本的内容有固体、液体、气体。除了状态不同外,还要区分固体的颜色、性质等,如铜和氧化铁都是红色固体,但两者的化学分子式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通过分类和比较进行记忆,可以按照状态、颜色的不同进行分类。

3.运用学到的化学理论对不了解的方法进行探索 。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 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化学假说法,化学假说法指运用已经学习和掌握的化学原理,对未知的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进行探索, 而探索结果就需要时间和真理验证,初中生不能对自己得出的结论做出对或错的判断,但是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实,化学假说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中的独创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科学方法的基础。例如,化学家拉瓦锡根据燃烧现象与空气中的化学成分相联系,通过思考和研究,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4.善于归纳和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 。

归纳所学知识和整理知识体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养成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的好习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纳从一些具体事例中概括整理出相应的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归纳内容和归纳形式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所决定, 在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达到复习效果,所以说归纳和整理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时,根据教师思路学习和掌握前二十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 在观察和归纳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出电子的排布和变化规律,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和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从而得到排布规律, 这样就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5.充分利用化学课本 。

学习化学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离不开化学课本,而化学课本中的内容排版就是按照学生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进行的,这就是一种隐含的科学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例如,初中化学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分为这几部分,地球周围的空气、氧气、碳和碳的氧化物、自然界中的水、金属与金属矿物、溶液、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等其他部分,是按照简单到复杂安排的,简单来说是教材中的一条知识线。抓住这条知识线能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还能使教师讲课条理清晰。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

四、结语

上一篇:春节放假及年终会议安排通知下一篇:焊接工艺评定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