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保障进城务工子女

2024-09-18

学校保障进城务工子女(精选14篇)

1.学校保障进城务工子女 篇一

开展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

育活动的情况说明

第一中学是一所林业局学校,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从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我校在学校领导班子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在667名全体师生中开展了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活动。我校高度重视关爱留守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留守学生在校领导、教师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孤残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对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健全制度,开展活动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在团支部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孤残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学生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4、利用“爱心天地”,加强关爱。

每个“留守孩子”都有一个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学习、生活上帮助他,与他一起成长进步。并在“留守孩子”生日期间,全班同学为“留守孩子”献上一声生日祝福送上自己制作的小贺卡、小礼物等。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

在各班开辟关爱留守孩子“爱心天地”,发表“爱心宣言”,制作“爱心牌图”,精办“爱心宣传栏”。挑选创意新颖,主题鲜明,版面精美的作品为宣传栏的内容。一个个品学兼优的爱的使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爱心宣言,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爱心画面,给留守孩子阳光般的温暖,阳光般的热情。

2.学校保障进城务工子女 篇二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所面临的状况

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格局,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大量的流动人口承担着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任务。很多农民选择进城打工, 就会在城市中安家, 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随之而来。国家有关部门针对这一问题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表明: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与当地适龄儿童的同等教育, 以当地全日制公办的中小学校为主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施行常规教育, 保证日后顺利参加升学考试。

二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城市化的学校氛围中是特别的存在, 因为其家庭在社会中的特殊性, 导致很多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受到来自城市里原有生活圈的阻碍。需要通过教育思路的转换, 来提升学校的德育教育质量。

1. 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工作重点

为了全面提升学校德育教育领域的科研能力, 将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的思想教育内容作为重点议题开展讨论。

第一, 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以特殊学生群体为对象展开一系列调研工作, 组织全体教职人员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 从思想层面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教育认识,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以往校方对学生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来看, 没有为担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教职人员提供相应的思想教育教材, 更没有将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到位, 从而为课堂思想教育的实施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需要校方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搭建一定的技术平台, 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库, 利用动态分析软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将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好。

第二, 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出较为完善的沟通平台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内容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探究学生心理的变化, 耐心地进行沟通, 找出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学生也会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不产生排斥的感觉。

2. 学校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校方为了提升学校整体的德育教育工作水平, 开展教师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研究活动, 以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为重点研究课题。通过实践表明, 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 包含加强学生心理建设、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打开学生的思想格局等几项重点内容。将研究结果用于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实际思想教育过程中,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开展教师研讨工作, 有利于学校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 逐步树立了学校教师队伍中关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道德教育的核心观念与意识, 加深了部分教师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思想道德方面的理解, 对日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的改良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发现大部分学校对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教育工作较以往有所加强, 这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 也是国家教育政策改革的成效。只有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整体人文素养, 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未成年人的未来成长极为有益。

参考文献

[1]刘善槐.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入学机会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11) :138~139

[2]杨申宣、刘琼维、王红晓.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分析——以云南省蒙自市小学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 2012 (5) :151~152

[3]黄忠敬、冯靓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师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以上海市M区为例[J].基础教育, 2012 (6) :144~145

[4]汤林春.冲突·建构·融合: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23~128

3.学校保障进城务工子女 篇三

【关键词】学校体育;公办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会融合

1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规模持续扩大,其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方式转变为“举家迁徙”,呈现出家庭化流动的趋势。这种人口流动现象持续十余年之后,庞大数量的第二代移民已经出现。2001年国务院颁布文件要求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方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通知,要求流入地政府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同年9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布意见,强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2006年国务院颁布意见要求公办学校要在管理和收费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一视同仁。2010年国家再次强调落实“两为主”的方针。资料表明:在上海市公办学校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的比例已经达到70%,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以及与所在城市社会融合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育是完成社会融合的根本途径。〔1〕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学校体育在促进公办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会融合方面应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试图从公办学校在校生中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子女之间不同层面文化冲突入手,分析这些文化冲突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探索利用学校体育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相关措施。

2社会融合与文化冲突

社会融合是相对于社会排斥而言的,社会融合也称为社会整合或社会融入。本文所研究的社会融合特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流入地就读学校、同伴群体的融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流入地就读学校、同伴群体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接受程度,体现在流入地就读学校、同伴群体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主观接受方面;另一方面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对流入地就读学校、同伴群体的接受与适应程度,体现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学校与同伴群体的互动状况。

国际移民理论认为:移民在流入地一般会表现出马赛克般的群体分割、文化多元主义和远离主体社会(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这种移民“非融合”现象主要是由于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文化差异所致。异质间文化的抵触、排挤、矛盾就会在文化主体间交往时产生不和谐、摩擦乃至对抗,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冲突。现阶段在公办学校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承载的是农村文化,而所就读的学校、本地子女大多承载的是城市文化,两种文化并无优劣之分,但存在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在公办学校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冲突所在,继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化解将有助于社会融合的产生。

3现阶段公办学校中不同层面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文化冲突的分析

根据文化结构的“洋葱头”理论,文化可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这为分析现阶段公办学校中不同层面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文化冲突提供了一个立体框架。

3.1表层文化冲突

表层文化冲突主要指语言、衣着等方面引发的冲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最直接的工具。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刚刚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时往往或多或少带有乡音。乡音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产生的烦恼和障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浓重的乡音给交流带来了不便,使他们不敢在公共场合讲话,继而在学习过程中影响他们与老师、同学的正常沟通与交流;二是乡音常常被本地的学生嘲笑,使他们感到自卑。

衣着作为无声的语言,在诠释着主人的家境、消费品位和地域特色。现实中来自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于衣着上与城市的本地子女存在的不同或者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往往会被城市的本地学生嘲笑、讥讽,同样会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他们的学习以及与同学的沟通与交流。

3.2中层文化冲突

中层文化冲突主要涉及学习习惯、教育方式等方面。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我,适应学习环境,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能力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现阶段公办学校中学习习惯的冲突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听课方法、记忆和思考的方法、应试的方法等方面与当地孩子存在差异,并且由于学习环境的更换,造成了他们的学习中断,学习内容残缺不全,使他们获得的基本技能较差。

教育方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其主要冲突是进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前就读的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相对低于城市学校,农村的学校在教育方式上多采用适合其环境的方式方法,并且在部分学科的掌握上存在“学科空白”的现象,学生对体育、美术、音乐和计算机等知识掌握很少或者是一片空白〔5〕,而城市学校提倡“素质教育”,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此外,目前公办学校中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排除在他们关心照顾的范围之外,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被“边缘化”,这些妨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

3.3深层文化冲突

深层文化冲突主要涉及身份认同、他人的认同感等心理层面的因素。身份认同是人们属于某一社会范畴或群体的自我意识及其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认可。具体讲,身份认同是人们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位置、角色、形象和与他人的关系的性质的接受程度。身份认同直接影响人们与其他人、其他群体关系的亲疏远近,和睦冲突、考大学是社会心理融合的主要方面。〔3〕现阶段在公办学校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很大一部分对“我是谁”的问题相对困惑,因为他们可能出生在农村,学习、生长在城市,但到了考高中、考大学的时候就要重新回到户籍所在地,所以这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相当无奈。

他人的认同感是人和人在交往的过程中、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互动的感情, 在这里主要是指其所在城市学校本地同学、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身份的一种认可程度。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视为正常的同学,不仅要通过学校本地同学、教师观念的改变,更需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同。

在社会融合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表层或中层的文化冲突,是可以通过一些硬性措施予以解决,而社会心理的融合障碍则是深层次的、较难解决的障碍,它可以通过解决表层和中层融合冲突的过程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

4影响社会融合相关因素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表现

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是毛泽东对体育重要性的评价。学校体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体育不仅本身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

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的教学、两操与体育锻炼的开展、学校运动竞赛等方面。影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三个层面的文化冲突在体育课的教学、两操与体育锻炼的开展、学校运动竞赛中有不同的具体表现。

4.1影响社会融合的因素在体育课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公办学校中的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身体素质较好,但学习习惯、教学常规的遵守、基本技术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相对薄弱。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体育课教学中影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因素主要涉及体育课的编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方面。

体育课教学如何编班是影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否融入到学校和本地学生中去的首要方面,如果刻意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分开教学,不仅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而且会产生人为设置的一堵分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子女的“墙”。

体育教学内容有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内容排列方式有直线排列、螺旋排列、混合排列,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如前文所述:学习习惯、教育方式的冲突是影响社会融合的中层文化冲突,而公办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缺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喜闻乐见的项目,内容的排列上未充分考虑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基础以及体育技能掌握的程度,教学方法上体育教师没有有意识地选取那些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相互融合的“合作学习”等方法,这些都影响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对体育的学习热情以及养成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养成。

体育课成绩的考核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目前公办学校体育课成绩的考核方面采用的是统一的标准与方法,未充分考虑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本身的基础以及体育学习的连贯程度。统一的体育课成绩的考核不利于激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体育学习的兴趣,不能有效地减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自卑感,影响其自身的认同感。

4.2影响社会融合的因素在“两操”中的具体表现

两操是指早操和课间操,它是学校作息制度中规定的、学生必须参加的体育活动。如前文所述:着装的不同、生活学习习惯的不同、归属感与认同感分别是影响社会融合的表层、中层、深层的文化冲突,而“两操”中学生集合期间的“快、静、齐”、做操时学生着装的统一、动作的整齐划一往往是衡量一个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的重要指标。在两操的开展过程中有目的地强调这些“细节”将有助于缓解文化冲突,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

4.3影响社会融合的因素体育锻炼开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体育锻炼是以自然班为单位,采取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我国的教育制度规定每个班级每周应安排两次体育锻炼。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大都以个体的方式进行活动,而班级体育锻炼这种形式则提供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更多的相互了解、交往的机会,通过一起打球、一起锻炼,有助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的相互认同。

4.4影响社会融合的因素在学校运动竞赛中的具体表现

如前文所述:身份的认同、他人的认同感是在社会融合中较难以解决的因素。随着我国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以班级、学校为单位的各类阳光体育比赛日益增多。在学校中,各项运动运动队的学生往往对其他学生起着榜样作用,受到大部分同学的崇拜和尊敬。如果能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加入到运动队中,参加各类体育比赛,这不仅可以消除他们自卑、自闭的心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班级、学校的一员,提升自我认同感,而且还能够通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比赛中为班级、学校取得荣誉,使所在学校、本地子女提升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认同感。

5利用学校体育活动促进公办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相关措施

5.1体育课教学中的相关措施

学校、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公办学校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一起上课、一起学习是促进社会融合的第一步。

在体育课教学内容方面不仅要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运动基础,而且还要考虑农村、城市文化间的相互学习与沟通,应选取“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开设多样化的体育校本课程,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通过学习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体育校本教学内容,实现相互了解与认同。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选取,首先应采用鼓励等手段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遵守课堂常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课堂教学中提倡合作学习,增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孩子一起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消除隔阂,增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自身的身份认同和本地学生对他们的认同感。第三,体育教师对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要一视同仁,多鼓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在体育课成绩考核方面应采用差异化、发展性方法,减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自卑感,激励其学习的兴趣。

5.2“两操”开展中的相关措施

学校首先要改进两操内容,增加一些既符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喜爱的又受到本地学生欢迎的内容。第二,强调全校学生统一着装,消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着装问题上的融合障碍,增加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归属感。第三,强调集合的“快、静、齐”、动作的整齐划一,集合时间上进行规定,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5.3体育锻炼活动中的相关措施

学校在安排体育锻炼时可以组织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对抗赛,或是合作性的趣味体育活动,如托球跑接力赛等,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际交往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也能增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本地同学对他们的认同感。

5.4学校体育竞赛中的相关措施

学校的各项运动运动队应主动吸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让他们在运动队里找到自己的价值,认同自己的身份,产生自信,如,校手球队、篮球队、田径队、花样跳绳队等。还应尽量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学校、区级、市级组织的运动会,上海市宝山区高境三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区阳光体育大联赛手球比赛中连续三年都获得中学组前三名;在2011年篮球比赛中获第一名。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从而在心理上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

6结论

(1)从文化的角度影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因素分为三个层面,分别为语言、衣着的表层、学习习惯、教育方式的中层以及自身和他人的认同感的深层。

(2)学校体育活动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促进作用应体现在体育课的教学、两操与体育锻炼的开展、学校运动竞赛中。

(3)在体育课教学中最好进行合班上课,选取“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开设多样化的体育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一视同仁,在成绩评价上采用差异化、发展性评价等手段与方法,在语言、服装、学习习惯等方面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

(4)在“两操”、体育锻炼、学校体育竞赛中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集体感以及本地学生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认同感,从而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层面的融合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立忠.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整合及其对策〔J〕.南方农村,2007(1),11-12.

〔2〕周皓、章宁.流动儿童与社会的融合〔J〕.中国人口科学,2003(4),21-24.

〔3〕 白文飞、徐玲.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北京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2),18-25

〔4〕 计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N〕.中国体育报,2010-01-06(3)

〔5〕 陈怀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以兰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6(4):13-36.

4.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 篇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加深,大批外来人员进入本地。据区教育局学初统计,目前,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共38237人, 父母均进城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达4185人,占10.94%。我区流动人口中很多人举家搬迁,带入的流动少年儿童,呈现出加快增长的态势。流动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来旌阳务工或经商的农民,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为和谐新旌阳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保障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一个突出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既与我区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息息相关,又直接影响着我区教育的健康、均衡、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加快建设经济以及教育强区的一件大事来抓.为此,我们多措并举确保进城务工子女能平等的享有我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市民待遇”落实国家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的精神,竭力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

子女的教育权利。一是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列入区委区政府<2010年民生工程实施方案>中,确保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二是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切实担负起统筹安排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专门划定黄河路小学、金山街学校、城南小学、城北小学、天元小学、孝感小学、德阳八中、天元初中、德阳市横山路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划定学校不得拒收进城务工子女就读。同时,如其愿在我市升学就读高一级学校的,可以在我市报名参加中考,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与市区常住户口学生一视同仁。我区已经基本形成以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的格局。同时,在各类学校评优选先活动中,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三是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近年来,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全面免除学杂费,按照市民待遇原则,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也全面享受该政策。区教育局还积极创造条件,多方筹措资金,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 通过“两免一补”、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

二、对口帮扶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促使

其健康成长,在政策上适度倾斜,在物质上依法支持,帮助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视导、督查,建立定期的卫生和安全检查制度,发现隐患,限期整改。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区教育局为每所进城务工子弟学校安排2-3所优质学校与之结对,在教育教学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方面加强对口联系与交流,同时,建立教师间结对联系,安排骨干教师对进城务工子弟学校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业务指导与培训。

三、温馨活动伴随孩子快乐成长

1、关注业余生活

利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业余时间开办了爱心之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养低、工作忙碌,对孩子的教育缺少办法和时间的特点,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心灵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指引,结识更多好朋友,感觉我区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安心工作,让他们的孩子能度过快乐、健康的课余时间。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主导思想,从实践体验、艺术体验、科技体验和心灵体验等各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激发出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将爱心洒向每一个孩子。同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向不愿与同学交往、心理存在芥蒂和隔阂等问题,专门设置了心理辅导课程,以心理游戏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爱心学校另设有特色课

程,包括艺术类和科技类,有认识乐器、儿童艺术演出现场观摩、创意画、科普理论讲座和模型制作等,为孩子们展示出艺术和科技中丰富而博大的世界。

2、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在中队中积极开展“阳光少年”、“旌阳区十佳校园小孝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进城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雏鹰假日小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3、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六.一”儿童节时,买了漂亮的书包、可爱的智力玩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我们还积极联系社会有爱心的人士,和外来务工子女结对,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并亲自带领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

5.学校保障进城务工子女 篇五

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为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我校在本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为此,我校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

二、我校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

每班推荐几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他们生活、指导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建立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档案和联系卡。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建立了每个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4、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为了“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二至周四的下午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

5、形成关爱合力。

学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

7、给父母的一封信。

各班级还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

三、成绩和困难

经过近一年来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关爱“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总之,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6.对进城务工子女的人格特征初探 篇六

进城务工子女人格的具体内容, 包括人格需要、自我认可程度、学习需要、道德自我评价以及兴趣等方面。我们对本校初一至高三的进城务工子女进调查, 共发给进城务工子女问卷981份, 获得有效问卷892份。回收率为90.9。调查结果得出:进城务工子女人格有优点也有缺陷。

一、进城务工子女的人格优点

1. 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都有较强的亲和需要

根据调查的结果, 有三分之一的进城务工子女在亲和需要的高分组, 大部分在中等组, 低分的只是极少数。他们都乐于结交朋友, 对朋友忠诚, 尊重朋友和他人, 有事乐于与朋友合作, 互相帮助, 能够与朋友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在去年时四川汶川大地震时, 他们纷纷捐款捐物。对学校或班级中有病的同学, 在感情和行动上给予很大的帮助, 我们看到, 富有同情心和较富有同情心的进城务工子女占了绝大多数, 达到78.5%。

2. 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能较好的认可自己, 自信心较强

通过了解调查, 进城务工子女的自我认可得分还是比较高, 说明他们自我感觉良好, 认为自己有能力考得好成绩, 有吸引力, 充满自信。而得分较低者, 则对自己持怀疑态度, 在事情不顺利时, 自我谴责, 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自我认可程度高的应为积极的人格特征, 自我认可程度低的为消极的人格特征。总的来说, 有71.4%的进城务工子女能很好地认可自己。73.9%的进城务工子女否定了“我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 65.4%的进城务工子女否定了“我好像在各处都不起作用”, 56.7%的进城务工子女说“我今后充满了希望”等。

3. 大多数进城务工子女的道德素质良好

我们对进城务工子女的道德表现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超过半数的进城务工子女在社会道德方面表现较好, 主要表现在孝敬父母 (72.2%) , 尊重他人 (61.1%) , 文明礼貌 (65.7%) , 团结 (54.9%) , 助人为乐 (54.5%) , 诚实 (56.3%) , 爱护公物 (53.2%) 。

4. 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的学习动机较强烈。

进城务工子女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活动, 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报答动机和个人表现动机。其中, 认知动机, 自我提高动机为进城务工子女内在需要, 为积极的人格特征;报答动机为外在需要, 但对进城务工子女和社会都要积极意义。个人表现动机指进城务工子女以表现自己、超越他人为学习目的, 比如“让同学、老师看得起自己”、“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或“得到老师的重视”。根据调查, 进械务工子女认为学习是“为了报答父母的爱”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将来为国家作贡献”。需自我提高主要是“为将来开创事业创造条件”“很好发展自己”“能在社会上找个好工作”, 可以说, 进城务工子女的报答动力和自我提高动力较为强烈。

二、进城务工子女的主要人格缺陷

1. 较多的进城务工子女期望值较低

在开学生家长会时从对家长的了解到, 进城务工子女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不高,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上大学的学费高昂, 大学毕业后难找到工作。其子女成就需要也比较低, 42.2%的孩子在低分组, 高分组只有10.3%, 其余在中等组。从这调查得出的结果, 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能出现异常, 并将会变成一大的社会问题。

2. 部分的进城务工子女的攻击性比较强烈

进城务工子女一定程度的攻击性倾向。主要表现在态度粗暴, 目中无人, 我行我素, 经常惹是生非, 好主动出击, 喜欢公开批评他人, 好开别人的玩笑, 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 喜欢报复, 易为小事发怒等。个别进城务工子女因看别的同学不顺眼、听别人的话而打架的现象不少见, 偷窃、破坏公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我们认为这是进城务工子女人格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这是我们社会要严重关注的问题。

3. 部分进城务工子女存在自卑心理、自我认可存在一些障碍

由于和城市学生相比, 进城务工子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在城市中又存在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岐视, 文化上的差异,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自己的学习又不是良好, 总是认为自己和城里的学生在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因此进城务工子女中完全不满意自己学习状况的39.8%, 很满意的只有11.2%, 特别不满意自己健康的占13.5%, 不满意自己性格的15.3%, 以及不满意自己的相貌和形体的为20.2%。这分进城务工子女存在自卑心理, 自我认可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没有正确认识自我。值得社会、学校、家庭的深切关注。

4. 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的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调查进城务工子女在人际交往的主动性时发现, 只有34.4%的进城务工子女在“我在和父母出去旅游时经常和不相识的人闲谈”, 进城务工子女在人际交往中的支配性, 有32.1%进城务工子女在“我喜欢给别人出主意, 提意见、建议”。规范性, 在“上学迟到时, 我感到不安”占了24.1%。开放性的问题中“我常常能够交上新的知心朋友”只有36.1%。在交往中出现过分自我中心, 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和反应, 态度偏激;总是抢话说, 不倾听别人的话等。

5. 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的兴趣爱好不够广泛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列出了15种兴趣爱好请进城务工子女选择。结果表明平均每个进城务工子女4.231个兴趣爱好。46.1%的进城务工子女选择4———8种爱好。排在前10位的兴趣爱好依次为:英语、数学、体育、信息技术、美术和唱歌等。这是由于进城务工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进城务工子女在课余时间主要帮父母做家务, 父母的成才观念的影响, 进城务工子女的兴趣爱好无法培养。

7.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学素养 篇七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数学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46-01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建设,城市中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必然会导致城市的教育资源紧张,针对这些情况各大城市都开设了农民工子弟学校,在这些学校中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数学素养普遍不高,这与其生活、学习的环境以及家庭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科目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素养的培养关系着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因此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采用情境教学,为学生树立数学应用的意识

新课改中明确的规定学生的教育需要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并满足学生的独特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的应用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农民工子女多数都居住在比较偏远的郊区,而且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很少能够为孩子提供出游的机会,使孩子对外界的认知度有限,知识面较窄,很难将一些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采用情境教学法,摒弃以教材为依据的单调式的教学方式,要将教材中的内容转换成为探索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探索,逐渐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1]。

比如,在学习“统计”(小学数学二年级)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车流量是什么吗?学生会纷纷给出答案,是车在一定时间内经过的数量。然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车流量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就会想肯定要一辆一辆的数。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性提问,那如果我要把不同车型的车流量都记录下来该怎么统计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视频,教师可以播放一个车流量较大,车速较快的视频,学生会发现自己很难完成对不同车辆的统计,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个人数所有的车肯定存在困难,但是如果一个人数一种车是不是就容易得多,学生自然会分组进行统计,这样的统计效果就会很快的显现出来,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了统计方法同时也了解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

二、注重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目前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通过实践的检验发现为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而学习能力是对知识的升华,所以只有学生打牢基础,才能够使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农民工子女的数学基础比较弱,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有意识的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数学回归生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思维去发现、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够利用所掌握的数学能力去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意义所在[2]。特别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数学知识更应该回归到生活中。

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小学数学四年级)时,教师可以画一条线,并将横线记做0,规定往“前”走一步为+1,走两步为+2,不断累加;然后让一名学生往“后”走,这个时候该怎么表示呢,学生们就会纷纷提议,向“后”走一步可以记做“减一”,表示出来为“-1”。这样通过学生自行探索来了解负数,发现负数,并利用负数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特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采用情境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将数学知识还原生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使农民工子女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叶春凤,刘璐.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考试周刊,2012(69):182-182.

[2]周和琴.浅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农民工子女教育教学探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5):76-77.

作者简介:

8.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帮扶工作计划 篇八

一、指导思想

根据省《关于加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市有关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为更好地开展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档案,找到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我校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档案,全面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基本情况,详实记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长过程,并及时更新,确保无一遗漏,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巩固率和建档率均达100%;

2、创造“多方合力”的保障机制,促使我校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

3、创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关爱室”,以优越的条件,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活动。

4、打造“三位一体”(节日卡片、电话、网络)的沟通网络,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通过多种途径与远在他乡的父母进行亲情连线,以经常的联系消除时空隔阂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主要措施

第一步、建立关爱档案。通过走访串户,对本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详细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爱好、家庭情况、家长务工地点、联系电话、监护人等情况,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信息库。在争取到了市、镇两级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制定具体帮扶方案,对 “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困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进行关爱。

第二步、成立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构建关爱网络。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示范带头作用,组织以师生为单位,结对帮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初步形成以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领导小组为带头,教师主动参与的结对帮扶关爱网络。

第三步、搭建关爱平台。一是以学校网络为平台,做一名“联络

员”,开通“亲情视频”,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周进行一次视频交流,接受亲情关爱;二是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为平台,做一名“播放员”,每月组织一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观看励志教育专题片,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以图书室为平台,做一名“管理员”,全天候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四是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活动室为平台,做一名“组织员”,利用节假日,组织各种有益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文体娱乐活动。

第四步、开展人文关爱活动。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队会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帮扶工作计划

9.学校保障进城务工子女 篇九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的不断增多,他们的学习状态、习惯等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据统计,我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0%。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对预习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加上他们家庭条件的限制,无法采用电脑、手机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进行预习,造成他们在课前对所学知识一无所知,课堂上他们只能被动地去听教师的讲授,被动地接受新知,无法与教师沟通、交流。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预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掌握预习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要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课前预习并不是简单地叫他们提前阅读所学内容,而应该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加强指导。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不论采用哪一种预习方法,都必须指导学生切实做好“读、思、练”三方面,才能有效地达到预习目的。

一、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对教材的编写建议: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阅读数学课文是学生了解学习内容,获得数学信息的基本方法,是预习的第一步。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笔者指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会“三步读书法”(初读、细读、精读)。初读,即让学生了解课本所讲的内容,对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细读,让学生理解每幅图的图意、每句话的意思,对文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推论的证明过程等认真仔细地理解,并找出自己不懂的知识做好标记,等上课时提出来(预习的目的之一是带着问题上课,提高听课的针对性与积极性);精读,把与新知相关的旧知找出来,并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新知识,提高预习的质量。学生读书时可通过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自学,也可借助图示、图表等载体来学习新知识,还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三步读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

为了培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阅读课本的习惯和能力,笔者要求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做好预习笔记,边读书边拿着笔,随时在书上圈点、标注,具体为:要求他们在自认为重要的词句下面画线或圈起来;在已经明白的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的边上画钩;在不懂或不理解的内容边上画问号。这样一边读课文一边在教材上圈圈点点。对预习时不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与班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也可以在课堂上教师讲解时特别关注,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二、思

思考应贯穿于预习的全过程,这是预习的重心。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预习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预习时,往往读了几遍课文后,便觉得自己都懂了,提不出问题。教师课堂提问时,他却答不出来。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笔者要求他们在预习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指导他们重点思考下列问题: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这样解答?什么内容自己已经理解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等。从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并尝试着解决问题,达到理解所要学习知识的目的。

对于预习中学生发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难点问题,并不一定要求他们全部自己解决,而要把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一起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这样能提高他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关注度,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以“平行四边形”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用?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你还在哪儿见过平行四边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等。课上全班同学就这些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了新知。

三、练

在指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行预习,并在“读”与“思”环节之后,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尝试着完成书中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可以自主选定练习题目,独立练习,在练中求实效。

当前教材中编排的“做一做”是针对例题的同步练习,学生一般能通过模仿例题独立完成,这些练习能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能检查他们对所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在前期阅读教材时,遗留的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一些没有真正理解的内容,通过练习会暴露出来,再次对这些问题进行标记,待到课上提出来,与教师、同学一起解决。

以指导“平行四边形”一课的预习为例,在完成了“读”与“思”两个预习环节后,笔者要求学生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1. 数学课本上的“做一做”部分。请你用小棒做实验,拉一拉,看一看形状会怎么样?把自己做的情况记录下来。

2. 你会按课本第65页的要求在点子图上画两个平行四边形吗?请试着做一做。

3. 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剪法吗?

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要及时作出适当的评价,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人的预习情况作出积极、正面的评价。在预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肯定、正确的评价,不仅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预习,而且也能帮助学生找出自身的不足,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进而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预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他们从小养成自觉、主动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0.学校保障进城务工子女 篇十

长期以来, 由于进城务人员文化水平、社会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 加之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学习自主性能力弱, 学前教育不到位, 信息相对闭塞, 怎样有效提高进城务工子女学习兴趣、改善学习习惯一直都是困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

一、进城务工子女学习效果差的原因

(一) 学习基础不强, 自我学习能力低下

学习自觉性差, 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小学低段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进城务工子女虽然都有接受基础学前教育, 由于城市教学质量较好的公立幼儿园门槛较高, 绝大多数务工者都会选择师资较为薄弱的私立幼儿园就读。部分学生在学前就养成了一些错误的学习习惯。老师在学生就读后再想转变学生的不良习惯非常困难。

(二) 家庭教育缺失, 课后学习行为监督缺位

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农村, 教育程度不高, 部分甚至是文盲辅导学生无疑是十分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学历技能所限, 一般都只能从事个体私营职业。他们工作时间较长, 早出晚归, 职业压力大, 休息时间少。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差, 需要家长监督, 长期以来, 家长监督的职责无法得到落实, 学生成绩很难提升。

(三) 教育环境较差, 形成合力受制约

由于旧观念和周边环境影响, 部分家长生育的子女较多只能为生计考虑, 对学生的学习不重视, 不愿意课后配合老师。部分家长甚至把学校当做“托儿所”, 不看重学生学习上的发展提高。学校只是他们白天上班是孩子的寄存点。至于学习情况, 无暇关心。

二、进城务工子女学习效果差的对策

(一)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 架设起语文与生活这两点之间的座桥, 让学生往返于语文与生活之间。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并让学生感受到所需解决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 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例如, 教学“朝”“市场”“闹”字词时, 充分利用我校绝大部分家长都在朝天门批发市场务工, 使学生透过熟悉的环境来记忆生字词。又如, 我班学生早上到校主动自觉朝读比较困难, 了解到班上许多学生很关注“好声音”这个电视节目, 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个高兴趣点, 寻找班级中的“领读好声音”带领全班领读。学生找到了生活中乐趣与学习的结合点, 积极性大为提高。每天早上“好声音”都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带领全班同学充分利用朝会时间朝读。

(二) 把握技能目标, 促进自主探索

《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 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

语文课程要培养的是一种专门的能力, 即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语文课不是要简单灌输知识点, 让学生成为复制标准答案的机器。语文课标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针对第一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 学生需要从简单的对语文课感兴趣喜欢逐步过渡到能感受体会出语言文字的美感, 打好自由阅读和自由表达的基础。

在二年级课本《我要的是葫芦》的知识点反问句和疑问句的教学中我采用通读自读互读等对比的手法, 让学生先体会出普通的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相同的基本意思, 进而再发现出他们之间强调的不同层次关系。

在平时的识字教学常规教学中, 我尽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按照已学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去观察发现新的生字。如二年级上册《风娃娃》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认识并书写“吸”“极”二字, 我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熟字“及”“级”与生字对比教学。

(三) 活学活用, 生活学文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写作是生活的需要”这一观点, 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能根据日常需要……写作”, 即“写作是生活的需要”。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写话教学, 他们往往觉得写话很难、无话可说。

在写话教学中, 我将写话这一大目标要求细分成写出简单句、将单句写具体、准确表达自己想写的话等数个细分的小目标。学生对写话没有畏惧感,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 有话可写。

(四) 科学激励评价, 营造和谐氛围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也是出色的。”评价学生的标尺不能一味与学习成绩分数划等号, 现在教育应该是多方面的立体的人格培养。“尊重差异, 分层评价”。这样的教学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 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

因此, 我设立“进步小学士”一栏, 旨在不仅关注学生的绝对成绩, 而是在某一特定的学周学习生活相对进步了没有。学而为士, 以学为主;能而为士, 关注学生生活能力的发展。

11.学校保障进城务工子女 篇十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或外出务工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造成进城务工子女、农村流动、这一特殊群体不断增加。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其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共享快乐蓝天。

一、建立学生档案,实行教育帮扶责任制。

开学初,各班都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摸底,掌握信息,建立档案,制定措施。在学生信息栏中备注监护人、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对各类信息进行登记造册。由班主任牵头,会同任课教师,在具体分析其落后的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出帮扶计划,并且以班级为单位,对有特殊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指定帮扶联系责任人,将责任分解到每位教师,担任“爱心妈妈”。从学习到生活实行全程教育、关心,定期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在校内外的思想动态,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同时在学生中开展城乡结对、帮扶活动。

二、探索总结,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解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1、营造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切实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成长,深入实施以“关爱生命,快乐成长”为主题的走进学生心灵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走进农民工”等活动载体,让广大师生都参与进来,在全教育系统营造良好氛围,优化教育环境,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一起沐浴着教育的阳光茁壮成长。

2、构建联系绿色通道。通过设置亲情电话、知心信箱,开设心灵驿站、谈心室,建立学习反馈制度、谈心制度等方式,加强学生、家长、老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及时相互交流。让家长务工放心、学生学习安心。通过沟通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调整关爱方案,消除他们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排解心理压力,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队会、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户外游览等各种活动,让学生生活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信心,让他们切实体会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成功与愉悦。

四、完善保障机制,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建立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及教育对策的调研机制,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等等进行调研,尤其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这支主线,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开展课题研究,用调研的成果,指导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加强领导,持之以恒地抓好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

从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学校管理、硬件投入等方面加大对学校的建设力度,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水平,努力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努力开创我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12.学校保障进城务工子女 篇十二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受教育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黑山镇现有人口14677人,在校学生834人,其中初中324人,小学510人。黑山镇有368人随进城务工的父母进城读书,占黑山镇适龄儿童总数的29.6%。其中,一年级有26人,二年级有60人,三年级有51人,四年级有52人,五年级有58人,六年级有45人,七年级有40人,八年级有16人,九年级有20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在外省就的有23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在公立学校读书的有304人,在私立学校就读的64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进城务工农民对其子女教育方法学习较少,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误区。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认为只要学习好不管怎样都行,事事顺从孩子,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甚至出现很多不良习惯却麻木不仁。有的家长对孩子精神生活不够关心、认为孩子只要能吃好喝好就行,物质上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很理想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

2、缺乏亲情的抚慰导致生活问题。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之老家显得较为宽裕,对子女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上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尽量答应,有的是宁可委屈自己也要答应孩子,因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条件所限,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存在自卑心理,又爱慕虚荣,觉得当地孩子有的东西自己为什么不能达到,甚至不愿被同学瞧不起。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忙于挣钱,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都认为生活状况一般。

3、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居住条件看,他们96.49%以上是租房,而且,最多的租过6次房,居住条件较差,8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家长个人行为具有表率作用极少,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

4、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脱节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5、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三、一点建议

1、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籍管理,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加强学籍网络管理,学号或学籍管理卡随学生异动,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流失。

2、随着学校布局调整,许多边远规模小、教育效益差的学校将撤并,大量的学生将进城上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将增多。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保育寄宿条件的改善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黑山镇中心校

13.学校保障进城务工子女 篇十三

1. 自身因素。

(1) 表达能力差。他们讲普通话有明显的方言痕迹, 语言随意。与人交流时没有表达的自信心, 发表看法时条理不清, 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能准确表达。 (2) 自卑心理重。他们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不积极主动参与交流, 使课堂缺乏竞争意识, 交流氛围、表达欲望被逐渐磨灭。 (3) 阅读是空白。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作文是对阅读进程的一种检验, 而他们的阅读量几乎为零。 (4) 作文兴趣难形成。他们的学习环境频繁更换, 面对不同的学校、教材及教学方式, 他们无法在短期内适应, 从而导致作文得不到系统训练和指导。

2. 家庭因素。

(1) 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进城务工人员对孩子的学习只是口头上的过问, 缺乏细心的指导。 (2) 家长文化水平低, 对孩子的作文辅导陷入盲区。家长所谓的指导, 就是利用作文书让孩子仿写, 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丢弃了作文最本质的“真”。 (3) 家长对孩子缺少鼓励, 打击了孩子写作文的积极性。家长极少表扬孩子或与孩子一起沟通、交流, 只是片面地追求分数。 (4) 无法创设学习环境。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课余生活枯燥, 家长又不愿意在学习方面为孩子投资, 导致学生见识少、生活素材缺乏。

3. 学校因素。

(1) 学校条件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在的学校设施较差, 不具备开展活动的条件, 使本身生活单调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写作素材更为缺乏。 (2) 教材内容安排大多有明确而统一的主题和要求, 规定严格, 不注重写作的个性化, 有些要求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 (3) 教师太局限于教材要求, 没有活用教材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

二、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习作困难”的策略

1. 结合生活, 激发习作兴趣, 注重素材积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因此,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 调动学生的情感。 (1) 游戏式作文。游戏能够解放孩子的思想, 释放他们自由独特的个性。将游戏引入课堂, 作为媒介和手段, 可以为教学服务。 (2) 体验式作文。“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生活中挖掘可写的素材至关重要, 天气的变幻、身边的小事都可以是我们的写作主题。 (3) 观察式作文。认识来源于实践, 新课标中也提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校园里火红的月季, 碧绿的爬山虎, 这些都是观察的素材。组织学生对植物进行观察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能使学生明白观察是有重点的, 并且是按照一定顺序的。

2. 树立表达信心, 提高语言能力。

(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师要用“放大镜”找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优点, 尽量给予肯定性评价, 培养他们表达的自信心。 (2) 注重朗读训练, 调动发言的积极性。朗读是培养语感和丰富语言的重要途径, 形式多样的朗读能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 提高语言表现力。教师要在课堂发言中采用奖励机制, 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使更多学生参与交流。 (3) 创造发言机会, 提高表达能力。教师可在班级内开展读书、讲故事、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课内外结合巧练笔。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外阅读几乎是一片空白。选入教材的文本, 文质兼美, 思想性和语言性堪称典范。教师应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摘抄好词佳句, 进行语言文字积累。同时迁移运用, 让学生进行仿写。此外, 还可充分挖掘教材, 加大课堂小练笔的力度。在文章意犹未尽处续写, 在留有想象处补白或对文章进行改写, 都不失为学生练笔的好方法。

4. 题目要求灵活, 注重学生个性。

14.学校保障进城务工子女 篇十四

关键词:随迁子女;受教育;平等权;法治思维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其中“两为主”政策是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城市义务教育的主要政策和法律依据。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两为主”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逐渐得到缓解。同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中提出: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流入地管理为主,通过安排在公办中小学借读,利用富余校舍及师资条件开办专门学校等多种方式,保证在京合法居住的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此后,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不仅在多个文件中提到“两为主”政策,而且对“两为主”政策一再细化,在此过程中一再强调政府的责任,以求政策效果的实现,“两为主”政策明确指出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为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凸显了政府的教育责任。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保障的现实困境

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机会平等权保障缺失

(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门槛较高。《纲要》明确要求各地政府全面取消借读费,消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辍学现象。《纲要》发布以后,各地的一些公办学校彻底取消了借读费、赞助费。但是多地却制定了严格的借读条件,借读费、赞助费的取消降低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经济成本,却未能有效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机会平等权——多地实际上提高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非经济门槛。

(2)民营民工子弟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为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机会平等权,多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比率不断上升。但是,当前日益增长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与流入地公办学校的有限容纳量之间的矛盾在很多地方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投入教育资源以构建与当地城市农民工需求量相适应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保障体系,一些公办学校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教育水平总体偏低的民营民工子弟学校在很多地方仍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重要方式。

2.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条件平等权保障缺失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相对落后:作为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重要平台的民营民工子弟学校,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相关扶持,与城市一般公办学校相较而言,其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相对落后;即使是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一般也不是拥有较好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大多是接近农民工居住地的城郊结合部薄弱学校或乡镇薄弱学校,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大多比较落后。这些学校一般面积比较小,教室比较少,操场和活动中心很小甚至没有,体育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设施设备等也很缺乏。

三、构建完善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保障机制

1.立法保障是前提

教育法律是配置教育资源的直接依据,教育立法的目的就是将应然性的公民各项教育权利和义务,以实然性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法的实现和运行过程中转变为人们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权利和义务,我国现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保障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教育立法缺乏可操作性、教育主体法律责任不明、缺乏专门性教育立法等有重大关联。应当制定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法》,对其教育权利进行特殊保护,以实现其教育平等权方面的实质正义。

2.行政保障是关键

政府是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的基本责任主体,行政手段在实施积极的教育财政政策、建立健全教育体制、为受教育者建设适当的教育场所、提供教育必备设施设备和教师资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实效性。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及其将适龄儿童入学制度与户籍制度挂钩,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保障缺失的根本原因,应积极推进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教育供给制度的改革,有助于流入地政府更有积极性和经费能力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平等权。

3.司法保障是保证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法律救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保证。受教育权的救济是指当受教育权利受到学校、社会或他人不法侵犯时,受教育者有权要求侵权者停止侵权行为,并有获得补偿与救济的权利。公民教育平等权本质上是社会权,通过司法保障解决公民教育平等权实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是实现作为积极受益权的公民教育平等权的最有效方式。当前,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的侵权主体之不同,其司法救济途径主要包括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

四、结语

当下,简易民办学校及其中的随迁子女实际上处在正规城市教育结构之外,并没有真正参与作为国家公共福利供给的义务教育机会的分配,而人读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也没有获得真正的成员资格,城市教育机会并没有真正平等地向这一人群开放,作为不利人群的利益亦没有得到真实的回应。“社会公平、正义应该真正落实到关心每个人在社会中应该如何被我们以认为是好的方式来对待。”也正因此,即使有越来越多的随迁子女进人了公办学校,迈向随迁子女真正的教育公平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方益权、沙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问题研究[N].浙江社会科学,2015-5.

[2]周永坤.教育平等权问题及解决之道.华东政法大学学报[N],2006-2.

上一篇:幽默风趣的语文小故事下一篇:电子信息员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