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失范行为(共13篇)
1.高校教师失范行为 篇一
[作者简介]丁海波(1972-),男,河南范县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河南新乡453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24004407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078-02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较为普遍。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许多高校也对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惩处规则,但是收效却并不明显。笔者认为,治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学术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本文将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戒不力
1.鲜有教师因学术道德失范而受到处罚。例如,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沈履伟剽窃案被揭露后,沈某以损害名誉罪起诉揭露其剽窃行为的天津市语言学会,结果是天津市河西区法院判决沈某胜诉。在媒体曝光的大量抄袭、剽窃案中,除了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胡黎明、暨南大学教授金建、北京大学副教授黄宗英被取消学位、职称和职务外,很少有当事人被降职、革职或主动辞职的消息,风平浪静之后,当事人依然稳坐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在内的大学教授的位子。①
2.缺乏学术批评和监督机制。这就导致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自身利益铤而走险,置学术道德于不顾。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教授干细胞造假案和我国上海交通大学陈进教授“汉芯一号”造假案作相比,前者被迫辞职以谢国人,媒体将这一事件定位为“韩国国家丑闻”,韩国民众也对此进行了反思;而对后者,公众却难闻其详,更不用说引起学术界的反思。
3.立法不足。首先,在民事责任上,我国现有的法律无法产生威慑作用。虽然我国已经有《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等法律,但这三大知识产权法很少涉及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除了《著作权法》对署名、发表和剽窃问题的规定,《专利法》对侵犯非职务专利申请权及其他权益的规定外,基本没有涉及其他诸如学术贿赂、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再加上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处罚力度偏轻,其法律责任仅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这与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在行政责任上,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不够。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被揭露后,仍然可以申报课题、领取经费,这样的惩戒力度根本无法控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最后,在刑事责任上,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基本无法约束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以侵犯著作权犯罪为例,刑法规定这种犯罪行为必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才构成犯罪。也就是说,即使高校教师有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只要没有大额的赢利,就不会构成犯罪。但学术道德失范带来的经济收益基本上都是间接的,很少有以营利为直接目的的。刑事制裁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失效,无疑是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纵容。我国刑事立法在惩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方面,应该向韩国学习。韩国法律规定对学历造假者要施以重刑,韩国东国大学申贞娥伪造学历案就非常具有代表性。据新华社203月27日报道,申贞娥被东国大学聘任为艺术助教后,被怀疑伪造美国堪萨斯大学学士及硕士学位以及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韩国东国大学核实其学历系伪造后,将申贞娥解雇。此后,韩国检方因申贞娥伪造行为,将其逮捕。
二、现行的科研量化评价模式存在弊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重点(关键)岗位聘任、科研基金与项目评审、成果鉴定与评奖、年度业绩考核等方面,构建和实施了量化的学术评价体系。高校的`实力与发表论文的情况挂钩,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由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规格决定。而过分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导致很多高校教师避开挑战性强的课题,选择容易出成果的内容进行研究。
量化评价模式是一种片面的学术管理模式,会造成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这有悖于学术管理的规律,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助长了学术不端的风气。现在多数高校将科研成果与办学水平、领导政绩挂钩,有些学校在重点岗位聘任中,甚至明确要求教师发表文章和科研项目的数量。虽然量化评价模式对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推动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该评价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个人业绩和学术成果,而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体现不足,这种以功利性和实用性为主的政策导向会驱使教师更多地关注结果,较少地审视自己在获得成果的过程中是否坚持诚信,是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三、科研经费的拨付方式和管理存在漏洞
1.科研经费的拨付方式存在漏洞。现行的科研经费拨付方式是根据项目拨钱,由课题组负责专款专用。这种方式表面上程序周密,实际上弹性很大,不容易区分真伪。据山东省公布的对所辖10所高校265个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发现,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开支仅占40.5%,而管理费用、人员经费开支等占近六成。②由此可见,将科研经费转化成为个人消费的现象在高校中比较严重。
2.科研经费的管理存在漏洞。首先,部分高校未将科研经费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科研经费到账后,学校按规定比例提取管理费用后,其余经费由科研负责人自由支配。尽管许多高校制定了详细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但由于科研经费种类繁多、资金来源多元,学校不易监督和控制科研经费的使用。高校科研项目资金来源主要由纵向、横向和学校自筹专项三部分组成,纵向科研资金和学校自筹专项资金按规定已纳入教育事业管理范畴,而横向科研经费来源多样,大部分要以科技服务或科研成果作为投资回报,学校不易控制。例如,有的课题组在校外设立公司,科研经费不入学校财务账而直接转入公司账;有的将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科研资金以各种名义转移至校外;还有的利用学校资源接受校外科研项目试验等,造成科研资金直接或隐性流失。其次,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审计署的审计发现,有13所高等院校共一万七千多个科研项目结题,但却没有按规定结账,结存资金达3.69亿元。再如,某高校对本单位科研项目进行清查,清出结题项目305个,结存资金一千一百多万元,平均资金闲置率36.3%。嘬后,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意识不强的现象,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的审计和效益分析。
总之,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容易导致学术上的“权钱交易”,给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创造了物质基础。在这种政策导向下,一些教师就把争取经费当成目标,而无法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研究,长此下去,必将影响科研水平,导致学术上的不正之风。
四、社会转型期功利和浮躁风气的影响
在经济转型时期,功利和浮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难免会有一些高校教师依靠所谓的“学术名人”头衔赚取物质利益。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市场经济侵入教育领域的情况下,有些人把学术变成了可以转化为名利的产物,不择手段地用学术换取金钱、住房、职称、官位、奖品、名声……他们抛弃了社会科学改造社会、净化人格的崇高使命,把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仅仅转化为商品的价格。有些人就因为只看到了这种价格,便在出卖学术的同时也出卖了自己。”
五、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
1.高校教师在学生阶段没有受到良好的学术道德教育也是造成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科协年9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这充分说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仍是高校德育的盲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处长沈召前调查发现,硕士生和博士生大多没有上过学术写作规范课程,有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也是在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时才涉及一些基本的写作规范,因此他们很难区分合理引用和抄袭剽窃。
高校教师在接受本科教育时的课程,小论文和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对他们继续深造和学术研究的影响很大。但如今,本科生的论文写作极其不规范。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逐渐凸显。高校教师在接受研究生教育时对学术研究的态度和对学术规范的遵守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学术道德的高低。但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却连基本的学术形式训练都没有接受过。
大学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学术性,因此,学术道德教育应列入大学德育范畴。正如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所说:“我觉得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很多高校开设的学科研究方法等人门课程缺少学术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这就导致高校教师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不了解学术行为的有关概念,不清楚抄袭和合理引用的界线以及违反学术道德的社会后果,对于科学研究中的著、译、署名、引据等概念模糊不清。
2.高校德育内容空洞,缺乏道德底线教育。如果仅从高校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来看,国家和高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层次“倒置”的现象,追求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教育。如果一个大学生尚未具备一个合格公民的素质,他又如何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
3.忽视学术素养和学术诚信的内化。高校教师学术素养的形成须借助于求学期间的系统训练,使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内化为基本的学术信念,使学术诚信转化为具体的学术行为。大学生未来将在各行各业承担起建设社会的责任,特别是部分硕士和博士将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他们不能在求学阶段树立学术规范意识、形成学术诚信品质,就必定会对其今后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1]黄安年,当前学术领域值得注意的官僚化倾向[J].政协天地,(4).
[2]方舟子,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M].海口:海南出版社,.
2.高校教师失范行为 篇二
一、中学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表现
1. 为师失敬
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中学体育教师都认为是敬业精神使他们从事教育事业,有些教师特别是个别青年教师心浮气躁,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评价,随时想“跳槽”,中学体育教师流失现象比较普遍。除了有形的流失外,中学体育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更令人担忧的隐性流失,特别是敬业精神的流失,不少人心灰意冷,丧失了职业荣誉感,对中学体育教师职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得到不欢喜,失掉不惋惜。
2. 从教失廉
随着新旧体制转换带来的价值观的碰撞,社会某些方面出现了暂时的无序状态。中学体育教师也表现出某些为师不廉的行为,如不热心本职工作,利用教师职业之便,从中获取私利,向学生强行推销质量低劣的各种资料及体育器材;直接或间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千方百计向学生推销各种饮料、服装、保健品等,有的甚至把学生是否购买自己的商品、能否帮助自己推销商品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有的上课而不教,专待课外“个别指导”以收取费用;有的热衷于结交有权势的学生家长,你给我实惠,我给你子女各种方便和特殊关照……[1]中学体育老师从教失廉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还会带来价值的迷惑或错位,影响学生或他人,使不良风气蔓延扩张。
3. 执教失职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普遍而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体罚的形式有:罚站、罚跑、罚做脏活;对学生拳打脚踢;以教鞭、木棍等殴打学生。在中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由于学生所做的动作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教师就强令学生反复做,多次做,更有甚者一个动作罚一节课。有些中学体育教师把在社会、学校、家庭中所受到的“委屈”而造成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在课堂中牢骚满腹,怒气冲天,斥责学生,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目标偏移,教学行为变异,教学活动终止等情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些中学体育教师不搞科研,不钻研业务,不更新知识,不认真备课,敷衍了事,违背了教师应具备的治学严谨的好作风。
4. 仪表言语失态
一个教师在仪表体态方面给学生的印象,是教师能否引起学生的尊重和好感、能否在学生中获得威信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学时期,学生往往对教师的外貌非常重视,对教师的着装、行为甚至达到崇拜的程度。而有些中学体育教师在日常行为上随地吐痰,衣着不整,在禁烟场所抽烟,办公室零乱不堪,对校园环境问题熟视无睹,等等。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繁重,课堂教学中时时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有时相当棘手。假如体育教师的自制力不强,便会导致焦躁、愤怒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愤怒焦躁的教师,会说出一些伤害学生情感的“恶言”[2]。
二、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
市场经济给社会经济、政治、法律与道德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变革中也会出现种种负面效应,给中学体育教师带来消极影响。部分中学体育教师的道德观出现动摇,过分注重个人利益,见利忘义,看重金钱,忽视手段的正当性,利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便利条件”捞取私利。在教学和训练中不能尽职尽责,不能热爱学生,其教育达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是导致中学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之一。
2. 职业压力大
今天的中学体育教师担负着更多、更重的职业压力,他们身兼多种角色,不断增大的心理压力几乎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压力。首先,体育课的教学形式主要以室外教学为主,学生自由散漫、不守纪律,很难管理,这是造成中学体育教师压力的一个方面。其次,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外,体育教师还要带早操、课间操。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需要体育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编程序册、准备场地、担任裁判工作等,工作任务的繁重让他们感到压力很大。此外,很多体育教师表示,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对体育教师的科研、外语、计算机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沉重的压力若不及时加以缓解疏导,就会使他们做出非理性的行为选择。台湾师范大学学生辅导中心调查台北市中学教师的压力反应,其中包括容易发怒、想处罚学生等。[3]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外界压力与教师行为失范之间的相关。由此可见,中学体育教师如果调节不好外界压力对自身的影响,很容易引发失范行为。
3. 法律意识淡薄
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性质,要求他们更要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正确履行自己的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但当前中学体育教师的法律意识让人堪忧。首先,学校缺乏法律氛围。许多学校把中学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视为管理学生的正当行为,视为提高学生体育成绩的有效手段。学校对某些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往往是一压、二遮、三调解,使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失范行为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其次,中学体育教师忽视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很多体育教师不曾认真学习过教育法律法规,也不认为自己体罚学生是一种违法行为。有的体育教师片面理解法律概念,认为违反《刑法》才是违法,违反《教育法》不算违法;还有的教师对《教师法》内容不了解,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不清楚学生拥有哪些受国家保护的权利,认为管教学生是自己的职责,不“管”才是失职,实施失范行为时,没有丝毫顾忌。可见,中学体育教师对教育法律法规的无知与偏颇的认识也是导致他们行为失范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崔福林, 王国英, 许春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5:105-106.
[2]冯显婵.教学言语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394-395.
3.教师道德失范行为的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44-01
古人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只是对教师职业技能方面的概括,古人讲究师道尊严,当然不会对老师的行为作出约束。而当代教育,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外,还要求教师具备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即师德。德高为师,行为世范,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好的概括。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呈现出上升趋势,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对此也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一、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1、无意识道德行为失范。
很多的不当的教师行为,客观的说不是教师故意行为。比如,私拆学生信件、查看学生书包、体罚学生等等。这些行为从动机上是出于对学生的一种管束心理和负责任的心理,在学生面前自己是老师,有管教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另外,很多教师缺乏法律意识,不认为体罚学生等行为时违法行为。因此,这种道德行为的失范从根本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2、价值观出现偏差导致行为失范。
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高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学校也难免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教师也会受到这种出现偏差的价值取向的影响。而教师这一行业收入相对较低,这种社会收入的分配不均难免会使一部分教师产生不平衡心。少数教师在价值取向上就出现了偏差,忘记了自己应有的职业操守,不再甘于清贫,追逐物质享受和金钱。比如,对学生进行收费性的课外辅导,向学生推销复习资料和学习用具,向家长索要财物,以家长是否对自己送礼和家长的社会地位来决定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这些失范的行为就是由于价值观出现偏差造成的。
3、职业压力造成教师行为的失范。
教师承受着来自社会、领导、家庭和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调查显示,教师失范行为出现率从小学到高中呈现上升趋势。这是由于学段越高,教师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就越大。在加上工资待遇偏低、负担过重、学生越来越难以管束,很多教师就产生了焦虑、愤怒、冷漠等不良的情绪,这种不良的情绪往往就会发泄在学生身上,或者会出现其它的过激行为。比如,打骂学生、损坏物品、不满学校的管理等等,有的甚至会情绪失控做出违法的事情。
4、道德沦丧出现失范行为。
这种失范行为是极少的,但是确实存在。个别教师受到社会阴暗思想的影响,崇尚暴力、色情,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性质,突破了道德底线,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近些年出现的老师对学生的性侵事件就属于这一类。
找出了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那么,该如何有效的控制教师的失范行为呢?
二、控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对策
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
当代教育讲究师生平等,提倡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想法。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人格的发展,而不要动不动就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教师的行为确实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学生自然会尊重你,师道尊严不是争来的,而是学生给的。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让教师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另外还要给教师普及法律知识,让教师明白那些行为该做,那些行为不该做,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失范行为的发生率。
2、改革教育体制和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正确评价教师。
应试教育是造成教师行为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试教育的导向使各级学校和行政部门评价教师的工作唯成绩论,社会上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教师要出成绩就要死抠学生,就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这使得众多的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感,不愿进课堂,不想见到学生。越是高学段的教师,这种情况越严重。另外,应试教育也导致学校甚至教育行政机关对于教师的评价重业绩,清道德,只要成绩好就一好百好,成绩不好师德高尚也没用。这使得教师不再注重自身修养,也就难以做到为人师表了。因此,改革教育体制进而改变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对规范教师的行为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3、提高家长和学生的法律意识,倒逼教师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些教师犯罪行为的案例显示,受害的学生在当初都不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己所受到的伤害。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收到老师的恐吓,害怕老师打击报复;二是没有法律维权的意识,学生没有法律维权的意识根源在家长,很多家长也没有这样的意识。这就放纵了极少数道德败坏的教师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如果所有家长和学生都有法律意识,就能迫使极少数的道德败坏的教师不敢肆意妄为,教师犯罪行为屡也会大大降低。
4.中专学生行为失范社会学分析论文 篇四
一、中专学生行为失范的心理成因研究
中职生还处在成长阶段,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还不太成熟,但由于各种因素包括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往往喜欢用成人的思想来伪装自己,故意掩盖应该具有的直率和纯真,对身边的事物持有怀疑、审视的态度。但自己的行为又不能够被控制,存在着很强的逆反心理,处事方式往往以成年人的方式,却未脱未成年人的心理,对事物不能产生正确的判断和理解。
二、中专学生行为失范的对策研究
1.引导学生保持心态平衡
中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迎难而上,心理上不自卑,行为上不偏激。很多失范的学生表面上看来不可一世,其实他们的内心往往都比较焦虑和烦躁,还存在着自卑的心理,表面上一时的逞强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虚弱,只有适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调整和控制,才能让他们在心理上找回平衡感,努力打开他们的心结,多和老师或同学倾诉心中的烦恼,重树信心,找回自我。倾诉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促膝长谈,也可以利用微信、QQ等网络的方式进行交流。另外,兴趣小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发展,让他们找到重新树立信心的起点,树立向上的人生观。作为美术兴趣小组的老师,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他们发现自然和生活的.美,如名作欣赏,参观美术展览、公园、市场,了解家乡的荷文化和剪纸艺术等活动,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审美观,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如,配合学校的活动来策划设计场所、舞台、海报等。通过美术兴趣小组的多样活动,热情帮助和耐心辅导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般来讲,行为的失范是受到心理失范支配的,凡是失范的中职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改变一名失范的中职生应该先从他们的心理进行剖析,研究之所以失范的原因,才能去寻找对中职生行为失范管理的对策。这些学生中,他们的心理上往往都有孤独感,心理存在一定的压力,有可能是来自学校的,也有可能是来自家庭的,还有可能是社会的,而且以住校生居多。同学之间还会有攻守同盟,之间的秘密有时很难找到突破口,不易暴露。教师要慎重处理,否则容易产生冲突,更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和失范生的转化。因此,要多让学生之间产生双向交流,寻找机会和他们接近,和他们交朋友。比如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彼此增进了解,消除心理障碍。
3.充分发挥心理辅导作用
5.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六禁令 篇五
一、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
二、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的可能影响考试、考核评价的宴请。
三、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支付费用的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
四、严禁让学生及家长支付或报销应由教师个人或亲属承担的费用。
五、严禁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服务获取回扣。
六、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其他行为。
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
●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
●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不得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不得有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不得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
●不得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
6.高校教师失范行为 篇六
2018年11月8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这是新时代对广大高校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对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统一”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化,是对新时代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提出的具体要求。
我们学院在11月29日召开的全院职工大会上进行了集中学习。会后又重新学习了一次,对《十项准则》有了一定的看法和感受: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人一生遇到好老师,这是一个人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这是这个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这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是天经地义的,即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民族负责。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要日益增长,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可以称之为“革命性”的变化,这些都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制定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也为教师严格自我约束、规范职业行为、加强自我修养提供基本遵循。
一、制定教师行为准则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缘由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近些年,关于教师行为的不当行为的新闻屡见报端,不管是时代的变化还是教师师德的变化,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老师普遍没有以前教师那么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了,这不是民众对教师的要求过于苛刻,而是现在的一些教师行为实在是愧为师表,什么暗示家长送钱啊,性侵学生啊,殴打学生……都说明了现在教师行业出现了“另类”,为了让家长们放心的将孩子交给老师,让教师们更加清楚明白行业的标准和行业底线的要求,约束力和执行力更高。哪些“不可为”,哪些是红线,《准则》中表示的清清楚楚,这对教师践行师德师风的实践指导,也更符合依法治国新时代的特点。对待这些“不可为”,老师们应该包有“敬畏之心”。《准则》让高校管理更加规范,做到了有法可依,也为高校教师指明了工作的方向,简单明了守住“底线”,让老师们容易入脑入心。因此制定教师准则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二、我应该怎么做?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应到教育领域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将之全方位贯穿到教育工作的泉过程。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教师,理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要认清职业的神圣使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有“望尽天涯路”的教育理念追求,还能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
7.高校教师失范行为 篇七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高校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8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2%。高校青年教师既是青年又是教师,既有青年人的特点,又有作为特殊职业的教师的特点,他们应该是当代青年的楷模。他们大多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年富力强,思想活跃,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模仿,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更大,更直接。因此,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水平, 营造良好的青年教师成长环境,将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及职业道德失范的界定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汪茹[1],王兰英[2],文秉模[3],李春秋[4]等指出,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当是客观反映现实社会合理的发展趋向对于教师这项职业的道德要求”,教师道德要求“把道德的超前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发挥它对于社会风尚以至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导向性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是高校教师道德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 只有高校教师自觉地、发自内心地按照道德要求行动, 才能发挥道德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迅速深入,高校青年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必然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和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 部分青年教师偏离或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这将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影响。
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主观原因
1.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甚了解
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道德规范既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规范,又包括教育部门、高校等制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规范信念影响主体规范和行为进而影响个体行为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行为主体必须了解他人对其行为存在何种期望,也就是说了解规范就是遵守规范的前提[5]。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于诸如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师德文件所知甚少。没有规范的指引,青年教师对失范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不对学生进行体罚等过激行为就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些青年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等将给学生带来更深层次、更长远的影响。
2.新时期青年教师对自身认识存在偏差
首先,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价值取向多元化,“高校教师”这一职业逐渐失去了过去的光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活跃,努力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高校青年教师受此影响, 不可避免地以经济效益作为开展工作的目标和衡量工作的效果。与此同时,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等的改革与他们工作之初的期望相去甚远。因此,当大量物质需求与有限的工资收入产生矛盾,无限的时间、精力投入与有限的成果产出不成比例时,青年教师对自身、对职业产生了疑虑,道德观念开始模糊。
其次,青年教师难以适应角色转换。当青年教师由学生转变为教师,他们的语言、行为都应发生相应改变。但部分教师因为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人文素养较弱,教学组织能力有限,等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 在学生面前出现情绪、言行等偏差,以致产生不良影响而不自知。
(二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肯定,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落后于物质经济发展,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甚至拜金主义等价值观渗透着人们的思想, 自然也对青年教师产生影响和冲击。如果教师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具体的师德观念作为指导, 那么当理想与现实产生了激烈冲突,青年教师容易在矛盾中失衡,出现价值取向偏差。
2.高校人事管理考核政策方式的影响
首先,目前中国高校出现了“重科研成果,轻道德建设”的趋势,在评优、评职称的规定中,过多强调科研成果,忽略教学和个人的工作态度、思想表现,这种导向对青年教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也挫伤了那些有高度责任感、兢兢业业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校的道德规范标准宏观化,缺乏实际操作性与度量可能性,不能产生行之有效的、深入人心的效力,不能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内在能动性,压抑了教师们的积极性,难为内化为一种行为自觉”[6]。
其次,高校在职称评审、评选先进、出国进修等方面对青年教师有较多限制,这直接导致部分青年教师收入难以提高,投入产出不符,个人的正当利益难以得到保证。于是,他们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职业热情消退,工作开始懈怠,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动力慢慢减弱, 渐渐出现了一些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
四、改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
(一 )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师德规范的理论修养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因此,广大青年教师应切实提高师德的理论修养,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支撑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它一旦被行为主体所接受,就会形成价值自觉,进而影响主体的价值判断、行为取向和行为准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内化是高校师德建设的要求和必然选择”[7]。通过长期有效的理论学习,青年教师将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观念,并带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引导、示范并带动学生,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优秀学生的培养,会让青年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自豪感,获得极大的职业成就感,自然会激励他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形成良性循环。
(二)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校园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致力于教书育人的工作。社会上, 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加强对先进教师事迹的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同时,要努力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 使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愿意投身到教师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校园里,学校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讲学习,讲正气,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优化校园环境,端正教风学风,形成为人师表、求真务实的校园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将有利于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进行和深入。同时,学校应营造宽松自由、鼓励创新的成长环境,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创造更广阔的舞台,使青年教师能充分展现才能, 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让加强职业道德内化成为青年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求”[8]。
(三)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与监督机制
因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师德师风就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自觉行为,而要通过学校的相关制度加以监督。学校可制定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考核体系,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评判,并将其纳入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的考评系统中,加大教师职业道德指标的权重,促进教师提高师德师风的自我要求。
五、结语
8.高校教师失范行为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成因;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具体表现
失范行为是指:“偏离或者违反社会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对个人或者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非常态、非秩序的行为。”而网络行为失范,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人们的某些行为出现偏差,或者不合理的使用网络等,导致的违背普遍意义上的社会规范和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情况。也是网络空间发生的,违反理性,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要求行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具体表现为:
第一,道德规范缺失行为(网络谣言)。第二,道德规范冲突行为(网络色情)。第三,极端道德失范行为(网络黑客)。如为黄色网站提供技术支持;充当黑客,非法侵入他人、政府、企业的电脑系统,造成他人和企业难以估量的损失;制造和传播病毒;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等等。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
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化、符号化、虚拟化、理想化、超空间化与现实的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同时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自身素质多有不同,因此造成行为失范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网络环境的复杂性
网络是虚拟的,开放的,各种思想、观点、信息、文化都可以毫无限制地充斥于网络当中,而其中就包括很多不规范、不合法、不合理的信息。又由于网络的不真实性,为这些信息的广泛辐射提供了安全的平台。而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特殊时期,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十分强烈,对自我行为的管控能力又及其微弱,这都不同程度使大学生极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此外,网络所独具的隐匿性,使道德约束很难作用于大学生,让他们身处于社会责任的空白区,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的真空地带。此外,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信仰在互联网上进行着激烈的碰撞,宗教信仰、文化类型、思维方式都不同程度上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的大学生措手不及,难辨真假,道德观念趋于多元化,道德和行为标准模糊。
2、网络法规不完善
对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负责监管的相关职能机构和服务机构,未能有效地肩负起相关职责。首先,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针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从现状上表现为现有的法律法规相对分散,并没有形成完整体系,而且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并不多,更多的是部门规章。此外,我国互联网法规建设的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出台很多临时性的行政管理规定甚或带有决定性的规范性文件。因为更多的是部门规章,所以在法律效力和执行力方面,较之于正规法律显然就弱化了很多。其次,网络立法适用性不够,立法层次低,与青少年直接相关的网络法规大部分是由相关规则和文件联系构成的,法律等级不高,政策效能低下。
3、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素质良莠不齐
首先,大学时代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正是其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阶段。由于整体处于半成熟的状态,对于是非黑白的辨别能力低,但是好奇心又很重,所以很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做出一些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行为,如浏览浏览黄色网站、传播不良网络信息等。
其次,大学阶段逐渐成长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随着这些意识的觉醒,大学生的反叛心理日益强烈,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选择沉默,将自己隐藏起来,心中长期郁结的各种情绪和压力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容易产生逃避现实的可能。而互联网,恰恰迎合了他们的需要,为情感的发泄提供一个安全、方便的平台。
再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成熟存在互不协调的情况,心理成熟往往滞后于生理成熟,心理诉求与现实情况总是产生冲突、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往往存在矛盾,从而很难具有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当中。现实世界的诸多限制让大学生追求自由的心理得不到满足,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则是没有任何限制和禁忌、随意进出的理想幻境,于是当他们在现实面前屡遭挫折、顾虑繁多的时候,自然就会选择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满足感,尽情宣泄情绪,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并自认为可以不受任何来自于法律和道德的制约和惩罚。长期处于自己构筑的精神乐园当中,大学生逐渐出现法律意识淡漠和道德准则沦丧的情况,并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应有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三、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策略研究
1、完善网络法律规范制度建设,健全网络行为的规范化
完善的法律制度建设是促进网络行为规范化的有效保障,更是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急需建立完善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从而规范网络世界的行为标准,降低网络带来的危害。根据网络世界的现实情况,及时出台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刻不容缓。同时,各高校也应及时制定一系列适用于本校情况,行之有效的网络行为规范,制定与实施大学生网络监督和违纪规定,把网络法制化、规范化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相结合,更好地增强高校网络行为规范的约束力。
2、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填补思想道德真空
各高校应当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第一,创建德育网站,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宣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以及核心价值体系。第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围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以身边的真实例子广泛吸引学生,最大限度地营造自由、民主的气氛,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终使网络规范教育实现入脑、入情、入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一编著.网络行为失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 王贤卿著.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 孙明亮.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4期.
[4] 张道明.高校应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途径探析,工会论坛,2010年第7期.
9.高校教师失范行为 篇九
为加强我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工作管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明确考场纪律,规范对违纪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制定本规定。
1、应考人员凭有效证件进入考场,自觉遵守考场纪律、考场秩序,按考场编排座位就座,随身携带物品按指定地点存放,尊重工作人员。
①有下列行为、经警告仍不改正的,责令离开考场,并给予当场考试科目成绩零分记载。即:不按规定填写个人信息;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偷看他人答卷。
②有下列行为的,当场考试科目成绩无效处理或当次全部科目考试成绩无效、2年内不得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夹带、翻阅参考资料、互相交换试卷、传递答题内容、抄袭或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冒名顶替、出卖答案(离开考场后而当课考试未结束)、利用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作弊、有组织作弊行为。
2、考试工作人员应严格履行职责,维护考场秩序,保证考试按规定有序进行。不准擅自开启未考试卷或考后已密封的试卷;不准擅自提前或推迟考试结束时间及缩短考试时间;不准擅自为考生调换考场和考试座位;不准提示或暗示考生答卷;不准擅自将试卷带出考场或传给他人;不准指使或纵容他人作弊。否则,调离考试工作岗位,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3、涉题人员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有关规定,严守机密,确保考试试题、试卷及相关内容在考前的保密,否则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在评卷工作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试卷为作弊试卷,对涉及作弊试卷的应试人员给予取消考试成绩的处理:在卷面做特殊标记的、同一试卷前后作答笔迹不一致的、同一科目同一考场试卷答案文字表述、主要错点一致的(即雷同试卷)。
5、在评卷工作中,发现同一科目同一考场雷同试卷数量,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或发现集体作弊问题的,取消该考场该科目考试的全部成绩和该考点承办下一考试的资格。对该考场涉及试卷雷同或参与集体作弊的应试人员给予取消考试成绩的处理。
6、评卷工作中发现同一考点同一科目,有百分之二十以上考场存在雷同试卷的,取消该考点承办考试的资格。对该考场涉及雷同试卷应试人员给予取消考试成绩的处理,取消该考点承担下一考试任务的资格。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行,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负责解释。
10.浅析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 篇十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神圣殿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的素质大幅度下降,其中在课堂中失范行为现象突出就是一个重要体现。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给课堂正常进行、学校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关于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界定
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未见学术界关于“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明确定义,课堂失范是与课堂规范相对应的,没有规范也就没有所谓的失范。“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规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笔者对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做如下定义: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课堂教学范围内不同程度地违反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活动与行为。
二、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特征
根据有关资料提供的数据和本人的课堂亲身经历、以及课后对学生的访谈发现,不论学校、专业、还是年级、性别,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都普通存在。“金怡、姚本先等人对大学生课堂行为的种类排序表明,在大学课堂里,睡觉比率占14%,思想开小差的占13%,看课外书的占12%,做其它作业的占11%,擅自离位的占2%。”
三、课堂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一种行为的产生是外因与内因也即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指与社会、家庭、学校相关的原因。内因是指与自身相关的因素。
1.外部刺激不足
外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指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部因素引起。外部的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存在于其他情境中,学习活动只是满足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如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避免家长成分带来的不愉快必须学习。
(1)社会因素。
本文分析社会因素主要探讨社会的价值观冲突、就业压力、教育改革对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影响。这是一个社会大变迁的时代,新的社会思潮层出不穷,新潮社会现象纷纷上演。特别是后现代思潮涌进中国社会后,中国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开始解体,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尚未健全,出现了思想、文化、精神生活的多元化趋势,产生了彼此不一致和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后现代思潮给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观念上看,主要表现为反传统、反权威、破坏规矩、反理性、反教育、公德差;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追求舒适,寻找感觉,内心焦虑,好发泄;从行为上看,追赶时髦,玩世不恭,好表现,强调自由,不愿拘束,甚至触犯刑律。这很容易导致课堂失范现象的产生。1977年恢复高考,录取率仅4.7%,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比例高达47%,2005年高考录取率为59%,招生人数已达到560万。这些数字告诉我们的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之一,大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时,无法安心上课,大学生也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天子骄子。人们原来所认为的只是上了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思想破灭,由此导致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认为读大学与没读大学一个样,与没读书的人找的工作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学好与没学好一个样,平时学习成绩差的与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在找工作问题上没有多大差别。这一思想影响学生的失范行为。
(2)学校因素。
教师讲课枯燥乏味,这往往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失范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枯燥乏味的原因与课程本身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关,为什么同样一门课,有些教师教的课学生喜欢上,而有些教师教的课学生不喜欢听呢,所以一门课讲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教师。现行大学重研究轻教学的管理现状使得大学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大学本应是在搞好教学的前提下做好科研,可是,现在大学的现实情况是重科研,把评职称与发表文章挂钩,于是很多老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多弄点科研费,早点评上想要的职称,就千方百计的发文章,做课题,而教学只是作为他的副业而已,应付一下就行了。教师对教学在观念上不重视从而导致行为上有失偏颇,很多人认为大学的课是最好上的,又不用管纪律,又不用管学生有没有听懂,我只要把这一堂课讲完就行了。据王红红对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教师能够按照教育规律教学,遵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并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术态度向学生传授知识。除个别教师外,都能遵守基本的教学纪律,维持课堂秩序,保证教学质量。部分教师还存在较为明显和严重的教学行为失范问题,例如备课不充分,照抄教材;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态度不认真或交流较少;教学态度不端正,偏离教学目标。甚至还存在不按评分标准打分,迟到、早退,找人代课等违反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行为。不同学科对教师的部分教学行为选择有显著的影响。文科教师在以个人主观看法影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一言堂的教学方法等教学失范行为上的严重程度要高于理工科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在观念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对教学质量评价本身的不重视,二是教学质量评价观念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
(3)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的好与坏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课堂失范行为,家庭关系包括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它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天津教育科研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84名逃学和有其它不良行为的中学生中,有82名学生的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关系或亲子关系质量不高,就会导致家庭成员情感缺失,导致中小学生品德或行为不良的可能性极高,这也会带到大学的生活中。从而会出现一系列的失范行为,这无形之中会影响到学生的上课质量。家庭的经济情况也会对学生的课堂失范行为起到间接的作用,比如有些家庭经济情况好的,他会觉得学习的机会来得很容易,以后工作也不用愁,出了什么事情有家里顶着,于是在学校过得轻松自在,反正听课与没听课一个样,到时考试一样可以过,于是无心听课。有些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整天想着要出去多做份兼职,于是在上课的时候也会想着怎样去挣钱,而无心上课,做兼职与学习两者不能兼顾。家长素质及家庭教养对子女也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在娇生惯养中长大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懂得做人的基本规矩,反映在大学课堂上,就是不守纪律、没有礼貌、秩序混乱。
2.内部动机不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在课堂上失范行为的产生最主要的是内部动机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没有明确的计划,茫目地过每一天。一部分学生来读大学的原因是认为没读大学的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于是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进入了大学。还有一部分来读大学的原因是羡慕大学生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摆脱中学繁重的学业负担,可以随便逃课,考试只要及格就行。于是在高考填自愿,选专业时,没有过多的考虑,没有认真地去通过多个渠道了解是否自己真的喜欢这个专业,还有学生关注热门专业,考虑现在哪个专业最好就业,就选哪个。于是这种茫目地选择,给大学学习带来了很多隐患。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原来所选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时候,并没有做出积极地调节,比如换专业,而是选择消极地应付,比如逃课、在课堂上无心听课、看其它与本课堂无关的书。有些学生即使喜欢自己的专业,但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或者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满,与自己的理想有差距。还有或多或少的从众心理,“从众是好是坏?对这个问题,没有科学的答案。但是,就我们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观而言,我们可以说,从众有时是坏的(会导致有些人酒后开车或表现出种族歧视行为),有时是好的(可以阻止人们在剧院排队买票时插队),而有时却无关紧要(例如网球运动员喜欢穿白色球衣)。”在大学期间,一些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来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于是就会出现了一些不好的从众心理,看到别人做什么,则自己也跟着做什么。很多大学生往往到毕业了,还不知道在大学学了什么,看到社会生存的无奈以及知识的匮乏时,后悔当初在大学没有好好的听一节课,大学那么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了。
(2)缺乏自控力、学习意志不坚定。
大学生大多数都离开父母在外地求学,在学校没有像中学老师那样监督,也没有了考试、升学的压力,又都觉得就业与学业成绩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也许是大多数学生在大学不那么认真学习的原因,因而这种行为也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还有些大学生极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个人在集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集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行为及信仰上,表现出与集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原本自己想好好学习,包括想在课堂上好好听课,坚持一节课、两节课还行,比如不跟同学讲话、睡觉等等,可不能长时间坚持,看到其它同学上课说话、睡觉、看其他课外书等,自己怕别人笑话,怕其它同学说他是另类,于是自己刚坚持的信念就动摇了,行为也就随着相应的改变。
通过对大学生课堂失范原因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课堂失范产生的背后,是由当代学生价值取向与目标取向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由外部原因与自身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解决大学生课堂的失范行为,首先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目标,知道作为一名学生的义务,认真扮演好自己作为一名学生的角色,知道自己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同样,作为在学校影响学生最大的因素:教师和管理者,也应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培养出一批具有正确价值观、有自信、德才兼备、能适应并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斌贤,丁刚,陈玉馄等: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金怡,姚本先: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唐晓鸣:大学生课堂失范现象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
[5]王红红: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6]刘恩允,杨诚德: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江苏高教,2001(1)
[7]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8]吉彦波:扩招形势下高校课堂秩序失范的成因与对策——以自己的课堂实践为个案[J].新余高专学报.2006(3).
[9]戴维•迈尔斯[美]著,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8
11.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篇十一
一、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 导致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很多, 但大体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 主观原因
政府行为是政府公职人员以政府的名义而实施的行为。因此, 我们必须首先从政府以及政府公职人员自身去寻找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
1.政府自身利益的驱动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政府是理性的“经济人”, 它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做理性的成本——收益分析, 也就是千方百计的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制度经济学则将政府寻求利益归咎于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以及“经济人”的自利性。韦伯也认为, “虽然在理论上科层组织只是非人格的部门, 但实际上它却形成了政府中的独立群体, 拥有本身的利益、价值和权力基础”。无论从哪种理论来讲, 政府都是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政府利益是政府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政府利益的扭曲和错位则是政府行为失范的根本原因。
2.政府官员的官德缺失
政府官员素养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其管理活动的成效和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程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 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质量有所提高, 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是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再加上对公务员进、出口的把关不严, 一些不合格的缺乏官德的公务人员还滞留在队伍中。为一己私利铤而走险, 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国家的法度而不顾, 这种失范行为是可恶也是不可原谅的。
(二) 客观原因
哲学上讲,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行为失范不仅有主观上的原因, 更有其客观上的因素。
1.体制原因——全能型的政府角色依然存在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 政府的职能还难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转变到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上来。目前, 我国政府还处在从“全能型”向“有限型”过渡的阶段, 本应由市场解决的事, 政府却具有很大的干预性, 没有很好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2.制度原因——行政权力监督失效、权力制衡失实
我国高度集权式的管理体制使得权力过分集中, 由此造成权力无限制、无制约地使用。如果不加以有力的监督与制约, 则更容易导致权力滥用, 不可避免地产生政府行为的失范。从体制上来看, 当前我国的监督体系是齐全的, 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 有些监督机构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流于形式。在西方, 在野党的监督相对减少了政府的行为失范, 政府不能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①在我国,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的监督机关, 由于缺乏监督的实质性和经常性程序, 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政协、民主党派的监督也是提提意见, 起不到实效。行政体系内部监督生怕“家丑外扬”, 大都不作深究。此外, 我国的监督法规也不健全,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台一部用于专门制约权力的法律规范。由于体制、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常常出现“不监”、“漏监”、“弱监”和“滞监”的现象。
3.历史文化原因——“官本位”思想以及集权政治的历史传统
中国的“官本位”文化源于秦朝, 后因科举制度而走向兴盛, 到明清走上了极端。“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朝成名天下知”, 这些都是官本位思想的真实写照, 这些思想至今还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有着很深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也不自觉地做了这种“官本位”意识的俘虏。于是, 便出现了跑官、买官、卖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政府行为失范现象。另外, “官本位”意识还直接导致了官僚主义。“官本位”思想, 它以官为本, 以权为纲, 一切服从官级地位, 这就造成为官动机发生了异变。“官本位”还表现在有权就有一切, 形成一种对权力、官位的崇拜和敬畏, 进而产生长官意志。“官本位”思想与权力的过分集中, 就会产生封建家长式的管理结果和以官为主、以民为仆的政府盈利行为等行为失范的现象。
二、规范政府行为的对策分析
实现政府行为的规范化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使政府的行为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一)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官员职业素养
政府行为既然是具体人做出的行为, 所以要想在源头上有效规范政府行为, 就必须先从队伍建设开始。努力实现领导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建立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从而打造一个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和清正廉洁的政府。
(二) 强化监督机制, 切实发挥监督实效
由于公职人员最容易因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而导致腐败, 因此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保证。要使监督机制发挥实效, 我们必须进一步精确各类监督机构的功能。首先, 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其次, 完善人大法律监督。再次, 加强和改进专门机关的监督。最后, 强化社会公众和媒体监督。总之, 要建立监督权和执行权对等的机制, 并使监督机构拥有独立性和较大的实权, 如此方能有效规范政府的行为。
(三) 健全法律法规, 努力实现依法行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我们必须用法律来规范政府的行为。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行使职能的方式和程序, 使政府行为建立在严格遵守法律规范的基础上, 消除政府的无序行为和随意行为, 克服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的发生。为此, 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尤其是要加强规范政府行为、政府权力的法律建设。
(四) 完善问责机制, 约束官员不当行为
官员是行政权力的把持者, 也是行政资源的分配者, 要规范官员行为, 防止违法乱纪, 就必须增强官员执政压力和出轨风险, 建立系统完善的问责体系。
首先, 合理划分权责, 明确问责对象和范围, 使官员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促进从严治政, 依法行政。其次, 逐步建立民主问责制度。最后, 使官员问责制法制化、程序化。
(五) 审计官员收入, 建立财产申报制度
财产公开申报制度是许多国家规范和惩治公职人员腐败行为的一种常用手段。只要发现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 官员就必须作出解释, 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 即便没有证据证明是非法所得, 也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治罪。目前, 我国还需要做到扩大财产申报范围, 扩大申报公开程度, 实行严格的监督与惩处。为了不使官员财产申报事项的制度流于形式, 必须设计一整套让瞒报、漏报或不报者承担相应后果的制度体系。
(六) 发展政治文化, 提高公民政治参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由此可见,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也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保障。为此, 政府要致力于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 不断提高人们的政治认同感。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是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
三、小结
当前,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转型时期, 由于监督和制约机制的不健全, 政府行为失范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普遍存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成熟以及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创新, 各种各样的政府失范行为也正在得以扼制和解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在党的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政府行为一定会走上民主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蒋明安.行政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2]肖文清.关于当前我国政府行为失范的理性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3, (06) .
[3]蒋劲松.传统责任政府理论简析[J].深圳大学学报, 2005, (02) .
12.高校教师失范行为 篇十二
一、中专学生行为失范的心理成因研究
(1)中专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中专学生行为失范是指行为准则模糊导致的行为上的偏失。当前,有些中专生违纪现象相当普遍,具体表现如旷课、毁坏公物、屡犯课堂常规、夜不归宿、偷窃、打架、吸烟、喝酒、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沉溺网吧、进入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考试作弊交白卷。表现出来的不良性格特征有:任性、偏执、自私、懒散、自卑、唯我独尊等等。
(2)中专学生行为失范的心理成因研究。1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逆反心理较重。有的中专学生的多数不良行为,在进入中专学校之前就形成了。之所以学习成绩差,这与他们以前受到的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学校教育若以升学为中心,以分数论英雄,加上校园生活单调,很容易造成中专学生心理自卑,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再加上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又差,这就增加了教师矫正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难度。2观念模糊,盲目从众。中专学生年纪尚轻,对“三观”认识不足,容易混淆是非。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恶习及消极因素不断地向校园渗透,腐蚀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的把在课堂睡觉看作勇敢的表现,有的把与老师争吵看作维护自己价值观的体现,因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使得许多教学过程几乎成了走过场,导致课堂失范行为的产生。3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中专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长阶段,有的学生知识基础差,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他们有的以成人自居,却又受到个人能力的限制,故意去摆脱童年的直率和纯真,以成年人的怀疑、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判断周围事物,唯我独尊。自己的行为自己有时无法控制,逆反心理较强。所以,父母老师的劝导和关爱,有时会产生抵触情绪。
二、中专学生行为失范的对策研究
中专学生的行为失范归根到底是由于其心理失范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的成因在前文已经叙述过。因此,以引起中专学生行为失范的心理因素为切入点,进而讨论中专学生行为失范的管理对策。
(1)引导学生合理宣泄自己,保持心态平衡。中专学生的生理因素,有时会影响自身的性格和行为,有时还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偏激,保持心理健康。由于心理原因,失范学生存在紧张、焦虑、烦躁等不同症状。如果不会控制,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因此,要引导失范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安慰,和自己信赖的朋友师长交心谈心,解除心灵的苦恼。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与学生正面冲突,避免影响师生关系。现在的中专生都热衷于网络,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互动方式,运用学生熟悉与乐于接受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做好心理辅导。同时,可以利用“兴趣小组”的优势,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不同文化生活的需要。不能让学生玩物丧志,要带领失范的学生听音乐、唱歌、看电影,参加户外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能。当学生投入到新的活动中时,绷紧的心弦就会得到休息和放松,内心就会平静下来。
(2)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人的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失范学生大都是住校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点和不足容易暴露,常常会发生冲突。如果没有交流,没有了解,就不能正确处理矛盾与冲突,就影响同学之间的友情。因此,要提高失范学生的人际交往的适应性,要让学生认识到交往是双向的,开放自己,才能有效接近他人。例如,多组织一些群体性的活动,如郊游、体育比赛,通过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使得学生精神有所寄托,消除心理障碍。
(3)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学生会的心理辅导作用。团组织和学生会作为一个团体,应当积极发挥作用,唤醒学生的上进心。通过不同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让学生获得上进的勇气与动力。例如,在一些中专院校,团组织和学生会可以组织一些心理辅导社团,定期召开一些座谈活动,将有类似心理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通过互助和教师引导的方式,让问题学生在社团里互相吐露心事,交流自己的困惑与烦恼。这样,能够让一些脱离家庭、处于青春期的中专生有一个心灵宣泄的地方,加上教师的引导与指引,从而对失范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修正。同时,学生会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和社会需要,把“一对一”创建活动做大、做活、做新、做细,使行为失范学生在行为失范之前有人知,失范之后有人帮。
13.高校教师失范行为 篇十三
【关键词】幼儿;“失范”行为;应对策略
G610
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可能发生“失范”行为----偏离教师期望的行为,例如:乱扔东西、大声说话、毁坏玩具等,这些行为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心的,但是不论何种情况都会对集体活动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范”行为,当幼儿出现这种行为后,教师应该采取何种措施高效的处理此问题,是幼儿教师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幼儿行为“失范”的成因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1.幼儿行为“失范”的成因
1.1.幼儿行为“失范”的内部原因
幼儿行为“失范”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下述几方面:
(1),认知水平所限,幼儿没有正确理解教师制定的行为规范。据心理学理论可知,幼儿阶段的认知处于“前运算”,这个时期幼儿思维主要是通过实际物体来进行感知,而不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理解,所以该阶段幼儿的感性感知超过理性。而教师制定的行为规范通常极具抽象性,要深刻理解行为规范的内涵超出了幼儿的认知范围,因此幼儿难以按照行为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进而出现行为“失范”。
(2)萌发的自发性使幼儿更加主动的探索周围环境,因而发生“失范”行为。埃里克森认为,3-6岁幼儿是自发性萌发的初始阶段,对周围环境具有强烈的操纵以往。一旦幼儿创造、构建世界的愿望得到允许时,就会促进自发性的进一步发挥,因此就会主动的对行为规范进行尝试,而教师制定的行为规范通常比较抽象,幼儿在积极探索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失范”行为。
(3)幼儿能力的发展水平使其出现“失范”行为。教师制定的规范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这就对幼儿的行为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学龄前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差,若教师没有客观认识到幼儿的能力水平,制定的行为规范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幼儿出现“失范”行为。
1.2.幼儿“失范”行为的外部原因
幼儿行为“失范”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下述几方面:
(1)行为规范不合理。行为规范的不合理主要包括如下:第一,行为规范制定时缺乏民族性和平等性,多事都是教师制定,幼儿遵守,若制定的行为规范不切实际,极易使幼儿出现“失范”行为;第二,行为规范内容不合理。行为规范内容过于机械化,细则化,给具体的实施过程带来困难,幼儿的日常行为也可能被理解为“失范”行为。
(2)活动环境不适宜。活动环境不适宜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幼儿活动空间范围过小,相对比较拥挤,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从而引发各种“失范”行为;第二,教师活动材料不适宜。例如:教师对教学活动准备不充足,分配不合理等,都容易造成幼儿发生“失范”行为。
(3)活动组织不合理。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组织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这也是造成幼儿“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教学任务不合理。教师对于教学任务的难以程度把握不准,要么过于容易,要么过于难,这极易导致幼儿出现迷茫、畏难情绪,从而引起幼儿行为混乱;第二,教学程序不合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程序顺序不合理造成学习逻辑混乱,造成幼儿疲劳,从而引发行为混乱;第三,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学过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幼儿在认知和行为上出现混乱。
2.教师应对幼儿“失范”行为策略
2.1.幼儿“失范”行为内部原因的应对策略
对于由于幼儿自身产生的“失范”行为,教师可通过下述的行为策略规范幼儿的行为:
(1)提醒:教师可以通过提醒幼儿中出现的某个“失范”行为,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符合日常行为规范,从而使幼儿主动转变自己的行为。
(2)引导: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平等、理解的语言将幼儿的行为逐步进行规范。例如:美术课中,一个小朋友离开座位,教师可以这样说:你画完了,对吗?那么请回到你的座位上去。幼儿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到自己的座位。
(3)商量:教师和发生“失范”行为的教师进行商量,以便使幼儿的行为能够符合日常行为规范。例如:针对班级发生的某个事情,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讨论,如何做是符合要求的,如何做是不符合要求的,平等尊重幼儿个体是教师和幼儿进行商量的首要条件。例如:某次音乐课上,教师教幼儿唱歌,其中一个幼儿声音特别高,在结束后,教师对此幼儿说:你下次唱歌的时候,声音小点,可以吗?幼儿:恩。下次音乐课上,该小朋友再也没有大声唱歌了。
(4)要求:对幼儿出现“失范”行为,教师进行明确告知,如何做符合行为规范,如何做不符合,教师要进行明确告知,以便制止幼儿发生“失范”行为。例如:科学课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个小朋友玩教师发的蔬菜叶子。老师说:都必须遵守规则,现在不许动蔬菜叶子,手都放背后,小朋友都将手背后了。
(5)批评:对于发生“失范”行为的幼儿,教师进行否定批评。适可而止的批评既能制止幼儿的“失范”行为,也能预防下次相似行为的出现。
2.2.幼儿“失范”行为外部原因的应对策略
幼儿“失范”行为的外部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科学性,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论是对幼儿行为规范的制定,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等,都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尽量避免出现不合理现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行为“失范”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只有深刻了解“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才能深刻认识到幼儿行为问题的全貌,避免以偏概全,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公平、公正、客观的对待幼儿。
参考文献:
[1] 郃焕国.引导幼儿自己制定纪律,促进幼儿的道德内化[J].河西学院学报2011,(2):109-110.
[2] 何媛.兒童行为“失范”情境中的教师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2008,06.
【高校教师失范行为】推荐阅读:
高校教师评语10-01
高校教师师德总结08-28
高校教师师德素养09-21
高校教师转正自我评价06-15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07-09
高校骨干教师的职责07-10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培训07-24
高校优秀教师事迹材料08-04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细则08-19
高校教师工作计划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