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卷(共15篇)
1.高考语文答题卷 篇一
现代文小阅读
(10分钟,阅读4分钟,做题6分钟)
1、读懂文章
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
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
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2、科学答题
(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_’的说明”“不能表明‘_’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
(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
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
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6)错误选项错误类型识记:
a答非所问(不需要回到原文)
b张冠李戴,表述a的内容说到b头上。
c无中生有(缺乏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
d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
e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
f混淆时态(时空穿越或将然变已然),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
g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
h因果错乱,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i混淆是非(否定不当),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
j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
3、做题的两个意识
(1)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意识。拒绝不读文章直接做题。
(2)语段和完整语句的意识。
怎么提高高中语文成绩
语文重在积累,无论是字词、古诗词或者古文等都需要平时的记忆背诵。(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可以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
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记忆、归纳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强化。可以练习《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来激发右脑潜能,提高对语文等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注意力集中。
关于写作能力,在掌握了速读记忆的基础上,素材、知识的积累就不是问题了,问题在于多写,学会借鉴、运用、融会贯通,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提高高中语文成绩的窍门
1、学好高中语文首先就得勤背书
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学习语文少不了背书,主要要背的东西有,古诗词、文言文以及其他要求背的。
高中语文考试中的默写题就相当于是送分的,只考察学生的记忆情况,不需要动脑筋思考。背古诗词的时候要注意每个字的写法,如果写错一个字那就的不了分了。
2、做好笔记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须记好笔记。因为高中语文知识点比较零散、繁多,如果不记笔记的话等到考前复习的时候就会很浪费时间,而且也不知道要复习什么。高中生在上语文课、课外学习语文的时候都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把重点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复习。
3、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主要是培养文学素养,积累课外知识。高中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大量阅读可能有点困难,高二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对高考有帮助的书去看,比如名著、时事政治新闻等,不仅能提高语文成绩,还对学习其他科目也有帮助
2.高考语文答题卷 篇二
仔细审题是保持答题准确的基础。这道理看似简单, 但仍有很多同学比较漠视, 从而造成了一些无谓的失分。对于客观题, 要特别注意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没有错误的”还是“有错误的”“不准确的”一项, 可在关键词下做上着重号;对于主观题, 读题时要敏感地抓住一些关键词语, 揣摩出题的意图, 思考答题的方向, 明确答案的重点, 然后从文本中寻找答题的区间。一定要紧紧扣住题目的要求作答, 保持答案和题干要求的吻合。很多同学题目也理解, 答案也心里有数, 但下笔就离题, 这主要是没有良好的答题习惯所致。比如下面这道题:
“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就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问题开展网上问卷调查, 总投票1499337张, 其中, 支持931242张, 占62.11%;反对441860张, 占29.47%;无所谓126235张, 占8.42%。近年来, 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面临着越来越尴尬的境遇:节日气氛越来越淡, 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不清楚这些节日的真正内涵, 春节、端午、中秋被戏称为“饺子节”、“粽子节”、“月饼节”。
由上述两段文字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不少同学答案为:“大多数人支持将传统节日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这是不准确的, 失误原因就是没有紧扣题目。题目说“由上述两段文字得出结论”, 暗示答案必须综合两段的内容才完整。而上面的答案显然只是对第一段的概括, 忽略了第二段。所以, 正确答案应为:多数人支持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 但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够。
二、紧扣文本。
答题时一定要明确, 答案来自于文本。这几乎是高考所有题目的基本特点, 即使是探究类题型, 仍然要紧扣文本思考回答, 绝不能游离文本靠自己的推测和猜想来答题。所以作答时同样的意思尽量用文中的词句, 因为参考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能照抄原文语句 (这是不少同学喜欢做的) , 要压缩精简, 去掉修饰, 抽取内核, 再融入自己的语言, 使答案与题目完全吻合。作答时还要注意试卷上所有信息:副题、作品的出处、写作时间、作者的情况、相关注释, 等等;既然出现, 肯定有用!
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这篇小说意蕴丰富, 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 对下面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文末说“他很快乐”, 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 (说出两点即可) 只要我们紧扣文本, 从每一段筛选提炼, 就可以找到“他很快乐”的四点缘由。如从第一段中“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 雕刻十分精致, 那是他的杰作”, 可概括出第一个缘由是“工作上得心应手, 有所成就”;从第二、三段“家里妻儿都很平安, 日子过得很平静”“心静如水, 十分自在”, 可概括出第二个缘由是“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从第四五两段“他最喜欢那座塔, 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可概括出“快乐”的第三个缘由即“为置身于美好的景物中, 欣赏身边的美”。从最后“小翠认得路了”可以概括出第四个缘由“为自己能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这样稳住心态, 紧扣文本, 细心筛选, 就可以使答案非常完整、全面。
三、分点作答。
阅卷是一种高速的流水作业, 每人只负责某一题。正常的阅读速度是十几秒甚至几秒就改完了一份试卷 (作文除外) , 这样的速度, 初看来极其骇人, 甚至令人对阅卷的可信度产生怀疑。事实上当对答案及评分细则熟悉到一定程度, 无论答案怎样复杂多样, 阅卷人脑中会逐渐凝结出一个间架分明的要点框, 阅卷就成了一种套框的机械运动。此时阅卷者的工作不是看清考生答了什么, 而是仅仅看框里套进些什么。也就是说真正能调动眼球注意力的只是几个重要字眼。这一特点要求考生, 在答案基本确知的情况下尽力趋简避繁, 尽量分点作答, 点到即止, 无需过多的展开、强调, 以免不必要的信息干扰了要点本身;而当答案不确定时, 则可表述得复杂一些, 所谓的复杂并不是围绕一个意思反复强调, 而是以简洁的语言列举尽可能多的可能性, 以保证要点不被遗漏, 其多余的表述通常不会倒扣分。一般来说, 分值4分的题答案常会有两点或四点, 6分的题答案常有三点或六点。
四、多维答题。
要知道出题者既然精心设计了这道试题, 一般而言不会过于浅显, 答题时要深入思考, 发散思维, 尽量从多个维度思考答案, 保持答案的完整性。比如要求解释词语的含义, 则大多要从词语的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 (跟主旨紧密相连) 两个方面回答;理解句子的意义, 则大多要从从句子本身义、形式 (表现方法、结构作用) 、内容 (主题义) 等角度回答;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则要从作者显露的情感、内心深处隐晦的情感等方面来思考其复杂性;回答某一句话或某一段落的作用, 则要想到文本内容表达上的作用、文本结构安排上的作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分析语段的表达效果, 要从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特色以及这些手法、特色所产生的作用等多方面作答。等等。
五、用好稿纸。
很多同学稿纸发下来基本不用, 其实不少主观题的答案考生是不可能做到一挥而就、一气呵成、非常完美的, 比如仿写、压缩语段等语言表达类试题, 对文采和语言精炼都有要求, 只有先将答案写在稿纸上, 再推敲修改, 最后写到试卷上才能尽善尽美。如果一开始就在试卷上作答, 发现离题或不通顺时再想修改, 已经没有空间, 全部圈掉又可惜, 于是只好将就着用, 明知会被扣分也无可奈何, 岂不可惜?而且, 在写作上稿纸作用更大, 当然高考作文一般来不及全部打草稿, 但我们知道, 构思及写作时, 思维在高速度运转, 很多美妙的词语、名言警句、典型事例纷至沓来, 如果不用稿纸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素材, 待你写到下一段时这些素材早已忘记。因此正确的作文方法是一边按照既有的思路构思作文, 同时快速记下那些“灵光一现”的宝贵材料备用, 这往往既能丰富你的作文内容, 也会给作文增色不少。
六、卷面整洁。
3.高考语文答题卷 篇三
选择题的基本特点是考点覆盖面广、题型多、命题受限相对也较少。另外是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学科素养,包括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且是单选题,往往对学生来说是有两个答案难以确定,不好区分,失分现象也比较严重,从某种程度上说选择题也决定着考试最终的成败。下面就选择题的考查方法和答题技巧方面做一点探讨,望能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近几年的历史高考全国试卷的选择题出题方面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学生需要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信息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另外一大类则是要求考生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而通过现象引发现象发生原因、条件、目的、本质或实质、产生结果、影响、意义和评价或者是相对应的史实等。这实际是在考查学生的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
对于第一类试题,在看准设问的基础上,就需要学生信奉“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原则,认真分析材料,注意材料的时间、推断材料作者的立场,抓句子主干,明白材料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材料体现的思想有可能符合主流思想,也可能失之偏颇,甚至是错误的。对于一些看似复杂的材料,有时找到一个关键词就是找到了题眼,可能会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类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当然也通过这种形式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
对于第二类试题,学生就需要在第一类试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延伸性思考,特别要注意看清材料,在把握材料的主旨的前提下看清设问的角度到底是在問什么,是否是在问材料信息的原因、背景、条件、目的、本质或实质、产生结果、影响、意义和评价或者是相对应的史实等。
也会出现一些逆向性设问,如材料的这一说法违背了什么,以下的表述恰当与否等,对于这些设问,一定要看清楚,否则,极易出错,也正是基于此,才要强调“看准设问”这一原则。这类试题对知识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如果没有相关知识,是很难做出来的,这便凸显出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符合高考试题的考查目标,这两年出题的频率也在增加。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看清相互的因果关系。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由于一些普遍性原因如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不足以及一些个人因素如紧张或政治地理历史三科时间分配不太妥当等造成失分,主要表现有审题不清,注意不到题干所给时间(时期)、空间限制,也看不清设问,特别是设问的角度。其次是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能力有所欠缺,可能只注意到材料的部分意思,不能全面把握材料的主旨。再就是对于所给备选答案不能很好理解,往往会把自己的已有认识强加于备选答案,存在错解的现象。其实深层次的问题还是由于历史基础史实掌握得不太牢固,对于一些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阶段性特征掌握得不全面,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能力欠缺,逻辑顺序混乱,史观了解不全面等造成的。所以,学生需要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了解学界基本史观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基本技巧,尽可能地多得分,并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
在读懂材料、把握材料主旨、看清设问的基础上就需要正确区分备选答案。有的备选答案本身说法是错误的能很快排除,有的备选答案本身是正确的但与材料距离太远也要排除,往往有两个备选答案很难排除,那么怎么区分呢?在排除时要运用好如下原则。
一是就近原则,也就是备选答案与材料信息的时间最为接近,有可能是正确答案。二是非绝对原则,看到一些绝对化表述需要慎重,因为这种表达极有可能是错误的,而一些柔和的表述可能是正确的。三是全面原则,一些备选答案局部表述或分析材料,尽管符合材料主旨,但如果有更全面的表述,那么就选更全面的答案。如果没有更全面的答案,那也可以选局部的答案。对于备选答案,往往可以在材料基础上扩大材料主旨的范围,一般不可以缩小。四是对称原则,如果材料是就两个历史现象加以比较分析,那么,答案也应该是比较性答案,与上面的全面原则结合起来。五是注意材料当中转折性词语原则,一些材料看似复杂,但有一个转折性词语,转折性词语后面的内容才是作者要强调的内容,备选答案与它对应分析。另外一个原则是相似原则,也就是四个备选答案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材料,看起来都好像是正确的,那么有可能都是错误的。
总之,新课标历史高考全国试卷的选择题分值大,对于学生极为重要,平时学生在备考时首先要加强学习,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掌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理解历史学习的目的,培养起基本的历史学科素养,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再掌握一些技巧,得分率会提升进而顺利完成高考这一成长之路。
4.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篇四
指导教师:周玉辉(哈一中教务主任、省教学能手、市级骨干教师、高级教师)
今年的语文 高考试题从《考试大纲》上看,还是以“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为原则,以高中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贴近生活,注重实用。
考生在对基础知识解题上可以采用逐项分析与排除法并行,以已知、把握项排除未知、不把握项的解题方法。
字音。不认识的凭语感,或根据字意与拼音结合在一起推敲。特别注意多音字(语意不同,读音不同,最好根据语意辨别读音),音近字的比较,对于一些不常见字要认真比较,最好采取排除法。
字形。不熟悉的字,先将词的表面意思弄清楚,再比较词中每个字的意思与词的整体意思是否和谐、一致。注意形近字的比较。
近义词辨析。一定要结合语境,注意从语意轻重程度、适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褒或贬)、词性(名、动、形)、语体色彩(文言或白话)几方面进行比较,尽量找到备选词语在句中的语义照应点,以便于确定选项。
成语使用:注重该成语的适用对象、范围(用于人还是物,用于自然还是人工,自己还是别人)、轻重程度、得体(谦辞、敬辞)、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性等。解答要点在于,一是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要望文生义;二是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平时对成语多加积累了,就容易过关。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除了认真复习熟记常见的几种标号和点号的常见用法外,还要注意区分几种易混淆标点的用法(逗号、句号、分号、破折号、括号;),以及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如,引语不同位置时引号的用法,问号的用法以及括号、引号等与其他标点的综合运用)。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推敲,确定了考查的具体符号时,迅速将思维集中在该符号的具体用法的辨析上,尤其是特殊用法。做此题最好用排除法。
辨析病句:①辨析角度:语序(多项定语、状语排序、虚词位置),搭配(主谓、动宾、主宾、状语与中心语、定语与中心语、一面对两面、肯定与否定搭配),成分残缺或赘余(少主尤其是由于乱用介词“由于”“除了”等造成的无主句、少宾、少谓、语意重复)、结构混乱(句式杂糅、中间偷换主语),表意不明(歧义、费解),不合逻辑(自相矛盾、范围不清种属并列、强加因果)以及虚词(介词、连词)使用不当。判断病句题,主要考查考纲上的六种类型,考前要求对六种病句类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最好各记一两个例句。②做题思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介词看用法,连词看固定搭配是否合理,应在位置,以及表达语义关系是否合理),成分是否搭配(看主、谓、宾搭配是否恰当,看定语、状语对中心语修饰是否合适),→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5.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 篇五
①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②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
(1)比兴(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答题步骤:
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
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
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③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套路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
6.高考语文答题卷 篇六
在这些研究中, 笔者认为, 只有在充分地掌握高考语文的各种题型, 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才能做好好后续的考前冲刺研究。这所谓的“竹”, 就是一套高考语文试题会包含或应该包含的知识点, 就是试题中涉及到的各类题型及我们的备考策略。
一、高考语文题型解说
1. 客观题型类
本部分为选择题和填空题, 共35分, 其中选择题30分, 填空题5分。在这部分中, 又可以分成四大考点:语文基础知识, 社科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
●语文基础知识:
(1) 语音 (近年连续考查, 重点)
(2) 文字 (错别字的考查, 由于在作文中已对错别字扣分有明确规定, 所以, 近年以来一直没有在基础知识中出现这种题型)
(3) 成语或词语使用辨识题 (着重考查成语或熟语的使用)
(4) 语病辨识题 (2010年《考纲》规定的六大病句类型)
(5) 语句衔接题 (考查语言的连贯)
●社科文阅读:
(1) 概念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理解题型
(2)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类题型
(3) 文意的把握类题型
(4)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类题型
●文言文阅读:
(1) 重点实词虚词类题型
(2) 信息筛选类题型
(3)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类题型
(4) 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题型
●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
(1) 积累类题型
(2) 重点考查名篇
在以上所列举出来的这些题型中, 语文基础知识的 (4) 、 (5) 类题型, 社科文阅读的 (1) 、 (2) 、 (3) 、 (4) 类题型以及文言文类的 (2) 、 (3) 、 (4) 类题型属于能力类题型, 其它题型均为积累类题型。
2. 主观题型类
包括:文言文翻译题 (严格的说, 这种题型应该属于客观题型类) , 诗词鉴赏题, 现代文阅读题, 语言运用题, 写作题。
(1) 文言文翻译题:着重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
(2) 诗词鉴赏题。
a.鉴赏内容类题型 (写什么, 是什么)
b.鉴赏形象类题型 (是什么)
c.鉴赏手法类题型 (怎么写, 如何写)
d.鉴赏语言类题型 (怎么样)
(3) 现代文阅读题。
(1) “作用”“好处”类 (是什么, 为什么)
a.谋篇布局类 (思路结构类)
b.修辞手法的鉴赏
c.表现手法类类
d.人称变化类
e.写景作用类
f.表达方式类
(2) 作者意图或用意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或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3) 概括文意类 (是什么)
a.特点类
b.文章内容归纳类
c.寻找原因类
(4) 句意理解类 (是什么)
a.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甚至前后矛盾的句子;
b.使用辞格、内涵丰富且富有哲理的句子;
c.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d.文眼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句。
(5) 探究延伸类 (怎么样)
a.主题探究:探究文本的主题
b.写作特色探究 (材料组织、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文章结构:开头结尾、铺垫照应等)
c.观点评价类题型
对以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种题型的简单解说:
“为什么”类:这属于原因类题型, 只要在前后文中寻找问题设置的原因, 然后归纳整合就行。
“是什么”类:这属于内容类题型, 做这类题型需要在原文的相关区域归纳问题设置的内容, 或整合文本信息, 最后分条阐述。
“怎么样”类:这属于手法类的题型, 做题时需要结合文本采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左右来阐述该种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 语言运用题。
(1)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2) 句式变换
(3) 选用仿用句式及选词填空题
(4) 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5) 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
(6) 连贯得体简明
(7) 综合改错类题型
(5) 写作:命题半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漫画类作文、话题作文。
以上是高考语文的题型, 我们只有对这些题型了然于心, 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复习备考, 才能让学生复习起来不再盲目。
二、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1. 客观题型的备考策略
(1) 认真研究学生两次省统测、一次市统测反映出的典型问题, 集中突破。
(2) 狠抓语音训练, 着重抓常用字字音、特殊字音、多音字字音的训练, 重点归纳习惯性误读字字音。集中训练六大病句类型, 注意成语正误辨识的方法总结。
(3) 注意引导和归纳社科文阅读的方法。
(4) 加强文言实词虚词的记忆和运用。
(5) 加强名句名篇的记忆, 特别注意记忆的准确性。
2. 主观题型的备考策略
(1) 加强文言文翻译训练, 教会学生掌握翻译“得分点”。“得分点”指的是:固定句式、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重点实词虚词和成分的省略。
(2) 诗词鉴赏,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诗词的能力, 尤其要掌握各种手法的运用;着重教会学生从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三方面鉴赏诗歌, 着重规范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
(3) 现代文阅读题, 指导学生归纳整合题目类型, 细化每种题目类型的答题步骤, 做到答题规范工整。
(4) 语言运用类题型, 回归高考真题, 归纳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
3. 作文备考策略
之所以把作文的备考独立出来, 是出于我对作文的重视, 就结合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谈谈作文备考策略。
(1) 典型错误。
(1) 书写差, 卷面不整洁;
(2) 不会整体把握材料含义, 曲解或误解材料的含义;
(3) 不会深入分析问题, 论点不鲜明, 论据不充分;
(4) 行文中不会紧扣材料, 放任自流;
(5) 只把材料简单的进行扩写或进行幼稚的改编;
(6) 作文没有亮点, 有些作文语言枯燥乏味甚至逻辑不清。
(2) 备考策略。
(1) 加强训练学生对材料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夯实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教会学生审题时抓住命题者的意图来进行立意;
(2) 鼓励学生多阅读, 多做读书笔记来积累作文素材, 并要求学生用感动中国人物评语的方式重新构建材料,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加强学生的书写练习, 特别是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
(4) 进行文章内容建构训练, 突破作文“内容”的得分点;
7.论高考语文的规范答题 篇七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千家万户,结果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本也合乎情理,但通过改卷的经验,有些学子得分不是知识不到家,问题出在答题技巧和规范上。对此,有必要就高考答题说几句真话与学子切磋。
一、规范
回答问题时要按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不可随意作答。诸如分点面要求、字数要求等显性要求要保证满足。
(一)答题不规范之矫正
答题不规范的现象主要有不按题目要求答题、答题层次不清。
1.“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借代,夸张。
从规范角度分析失分原因:
点拨:违反题干只答一种的要求,答出了两种。
2.沈从文从20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参考答案: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沅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记忆里。
从规范角度分析失分原因:
点拨:“二十岁以后生活在记忆里”过于笼统,不够具体。比较圆满的答案应该是“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沅水的怀念里,沐浴着沅水的光辉,他的生命和千里沅水一同流淌。”
3.分析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参看答案:吴宮的花草长在小河边,近代的衣服成了古墓。几座山在青山外,水中有白鹭的影子。
从规范角度分析失分原因:
点拨:题干要求“概括”,答案成了翻译。
4.小说描写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参看答案: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舞弊;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点拨:所列四点都只有简单的因果表述,未就小说谈出切实的依据,没有达到探究的要求。
5.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参看答案:体验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解的心情。
点拨:“始终无法排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解的心情”,既无对三个词语的具体分析,也没有做到题目要求的“简要分析”。
(二)常见常用的规范要求
1.有效的组织语言
(1)紧扣题目,选用恰当的句子,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不宜一字不差摘录原文,应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切合要求的答案。
(2)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答案中涉及的关键词语、句子往往就在原文中,应抓住这些重要词句,进行有效提取、剪辑、重组,如果丢弃文中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绝对是不可以的。
(3)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它们转化为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4)最好在草案上列出答案要点,并反复推敲,仔细润色,再将答案写到答卷上,力求答案内容完美,书面整洁,以便获得较好的“印象分”。
2.能尽量用术语答题
3.答案要提要点,把答题关键词语写在显要位置上
4.书写工整
二、清晰
要做到三“清”
一“清”:答题要思路清晰,要点分明。分层分点,互不纠缠,答题要点要标出序号。
二“清”:多问题多个答案界线要清晰。
三“清”:语意清楚,字迹清晰。
另外,要点与分对应。一般说来,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短语句子。
重要答题方法
(一)“关键词”答题法
阅卷老师阅卷是“采点赋分”,其实是“采关键词赋分”,只要把答案要点中的关键词答出来,就能得分。
那么,什么是答案中的“关键词”呢?
对于古代诗歌阅读来说,关键词就是那些涉及景与情的字词。当然,具体到具体题目,“关键词”不尽相同:
1.情感分析题,诗歌中能揭示情感的词语就是答题的关键词。
2.分析技巧题,关键词就是所用技巧的名称。
3.形象题,关键词就是那些景物。
对于论述类来说,“关键词”就是那些点名文章观点或作者观点的词语,几乎做所有的题都要借助这些关键词形成答案,“关键词”在组织答案中尤其重要。
对于文学类文本来说,“关键词”就是那些原文中能够揭示小说主题或散文主旨的相关词句。无论答那类题目,都要尽量利用这些关键词串联成句,形成答案。
对于使用类文本来说,“关键词”就是那些原文中出现的能够表明作者观点或情感态度的相关词句。对人物传记来说,这类词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写此类传记的目的与意义:对人物访谈来说,这类词句可以捕捉到被访问者关于某些问题的观点或态度。
(二)“分点”答题法
分点答题在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中被广泛运用。可是,如果仔细想想:分点作答,“点”从何来?这样看来,很有深究的必要,必须弄清“点从何来”这一关键问题。
1.“点”从文本中来
分出的“点”是否正确、全面,几乎都与阅读原文的深入程度密不可分。可以说,你阅读的越全面、深入,你的答题之“点”就越准确、全面。所以,现在考察特别强调考生对文本的细读、深读能力。
2.点从题目和分值中来
(1)看清题目规定的答题区间。命题人对题目的答题区间有两种表示。一是指定内容,明确地告诉考生,必须按照制定得内容寻找答案。二是指示答案的范围。考生答题时,先要根据答题内容,寻找有关语句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提示的范围寻找答案。
(2)看清题目规定的答题方向。答题的方向多种多样,有的答题方向是明确的。凡次类推,答案往往比简单一,只要根据方向作答即可。有的则是笼统的要求“简要赏析”“谈谈看法”“说出好处”等。此类题答案往往包括本身内容主题等若干个方面,需要全面回答。
(3)看清题目中蕴含的答题重点。
(4)要揣摩题中“点”的数量。有的数目“点”的数量比较明确,入题中的表述是“哪种”“何种”,那就说明只有一种,不可答两种以上。如是“哪两层”。那就只能答两层,既不能多答也不能少答。还有的是要求答“哪些”“有什么”“哪几件”,或者干脆没有任何具体要求,只有笼统的要求答“作用”“理由”“好处”等,那就是根据该题的赋分并结合文体内容来揣摩有几点了。
(5)因分赋点
一般而言,分值越高,分点越多。6分值至少有3个答题点,4分值至少有2个答题点。如果是4分概括题,则可能有4个答题点。
3.点从思考深入和全面中来
现在不少试题都是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有时同一小题,优生会高出一两分,就是这一两分,说明他在思考时比别人向前多思考了那么一点。我们特别提倡考生答题时思维往前多走一点,这样就可以多得一点。
(三)“点面”式答题法
“点面”式答题法有两种,一种是分点(面)作答,使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分点(面)的角度要有变化,不能只是相同内容的简单相加。
2.不能随意分点,或者滥分点。有的考生为了得分,把所有能写出的点都写出来,6分题写了8个点,似乎在让阅卷老师做选择题。虽说老师阅卷“认对不认错”,但这样答题让阅卷老师产生反感,认为你缺乏基本点概括能力,因而扣分。
另一种是点面结合式,多用于概括题,题干常有“哪些方面”等字眼,一般要先“面”后“点”,先写出大的方面,再在“面”后列出要点
(四)“总分”式答题法
此法先总体说明,再具体展开,多用在对文体的整体分析说明上,有时探究题也采用这种答题法。
(五)“由实到虚”式答题法此法多用于分析词语、句子的丰富含义上,先答出其实指意思,后答出其包含的思想感情。
8.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 篇八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a.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乌米》中的我等。
b.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③理解情节的或结尾的作用。
④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思路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9.高考语文答题卷 篇九
高考辅导名师指点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高考依然到了最后的高考冲刺阶段,考生们依然坚持着最为紧张的复习。如何在众多知识点中把握住关键点?
一、古诗鉴赏答题技巧:瞻前顾后,前后融通。
古诗鉴赏最大的难点,在于我们对于诗意把握的不准确,或是难以进入。读懂一首诗,答题就会变得相对容易。但是怎么才能读懂一首诗呢?就是要注意:瞻前顾后,前后融通。因为整首诗意思是关联的,密切交融的整体。前面读不懂可以靠后面读,后面读不懂可以靠前面帮助。
二、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自我语言为肉,材料语言为骨。
这个技巧是针对开放性题目来说的。开放性题目现在成为了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以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为例来说明。
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同学们看到题目以后,容易直接凭自己的直觉和印象答题。这样就没有“自我语言为肉,材料语言为骨”。应该首先看一看跟题旨最重要的材料语言是什么,进行摘录。在答题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但是不能脱离材料核心。关键的地方还要引述文章的话。万万不能因为是创新题目,谈自我感受,抛开文本,凭着直觉写下去。
三、作文审题的关键:理清层次,直击要害。
要想写好一篇高考作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章题旨要在高考题目要求的范畴内。如何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呢?就是理清层次,直击要害。
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金博教育官网:http://咨询热线:
金博教育分校:中关村校区/西直门校区/公主坟校区/东直门校区/宣武门校区/劲松校区/望京校区 400-8383-881 北京初中/中考交流群:37173789北京高中/高考交流群:306894532
中小学1对1全托管辅导权威教育机构!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如何进行审题呢?材料部分,就“书信问题”展开,各抒己见,老师是引子,也是一个观点。同学甲乙丙都是在谈对书信问题的理解。老师和同学甲乙丙核心都是在谈书信问题,而同学丁的看法是在老师和学生甲乙丙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和提升。针对这段话来讲,发言水平最高的是学生丁。所以,这段材料的核心就是,在“书信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归结概括,用大概念套住了小概念,让问题普遍化了。命题的实质是:发展中改变的好与坏。
金博教育官网:http://咨询热线:
10.高考语文答题卷 篇十
许多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仅凭感觉,哪怕考试选文的类型差不多,考的试题形式也接近,如都是人物鉴赏题型,但他的作答情况有可能会大相径庭。每一次的练习、考试,不能对下一次形成影响。这实际上反应了他们在表达上没有形成自已的有效模式,做题只能考试时的灵光乍现,所以做题时心里没有底,得分就难以确保。
(二)对策分析
1.归纳题型,形成模式。
仔细研究现代文阅读题目设置,会发现很多题目题型相似,再从参考答案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些答题模式,这些模式的运用对提高得分率效果十分明显。
如:小说《琥珀手链》:结合全文,谈谈“琥珀手链”在小说中的作用,请分点概括。
解题思路:分析归纳题型特点:小说标题鉴赏。在此基础上分析此题型的常见考察方式: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找准方向后,教授学生有规律可循的解题技巧,即“小说标题鉴赏”的解题思路:通过联系、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内容来理解标题含义。常见的作用: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暗示或点明小说主题;象征某种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1)线索作用,作品的情节大都围绕“手链”展开。(2)通过人物对手链的态度,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3)凸显主题作用,一条琥珀手链彰显了当今社会人们在利益面前不同的选择。
再如:《琥珀手链》:小说中的“柏寒冰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人物形象赏析”。常考题型: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评价小说中的人物。总结这种题型的解题角度,形成答题模式:
(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3)从描写手法认识人物性格。(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都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4)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5)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参考答案:(1)柏寒冰教授是古玩鉴赏方面的行家里手,从对黄冑作的鉴赏和对手链的识别上可见一斑。(2)真诚,他从毕聪那里买到手链之后即如实告知毕聪那条手链是琥珀的。(3)精明,当他看到琥珀手链并确定是真品之后,还与毕聪讨价还价。(4)正直不阿,面对毕聪的狡诈,坚持正义,不说违心的话。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有了答题方向和角度,解题的正确率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当然这种训练需要长期的积累历练才能使学生既能读懂读透,又能熟练掌握解题技巧。
2.利用规律,有效得分。
(1)按分值分条作答。
现代文阅读解题,文字表述题较多,而且分值较大。在答题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参考分值来分条作答,回答时一定要简洁全面。一般而言,分值较多,基本在2条以上,分值较少,那往往一条足够了,而且分数和条数往往能够除尽。虽然,这不是解题的重要条件,但也是一个潜在思考的角度。如《琥珀手链》:小说中的“柏寒冰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这道题6分,答案就最少要答出3点,从上文的参考答案中也能证明这一点。
(2)开放性题目,观点明确多答益善。
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还经常发现,最后一道文字表述题分值较大,而且经常是开放性作答的,它往往会是“结合作者或文本的观点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看法”之类的提法。这类题型,其实得分比较容易。只要我们能注意问题的限定词,然后结合文本的主题以及自我的感受,写得层次清楚分明些,往往会是多答益善。当然,前提是要能够做到自圆其说、言之成理才行。
以上的解题技巧探究是笔者在多年的高考教学中总结得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相信在2015年的高考中也会有更大的突破。
11.高考语文答题卷 篇十一
一、试题特点
全国理综Ⅰ卷27.V、W、X、Y、Z是周期表中1~20号部分元素组成的5种化合物, 其中V、W、X、Z均由两种元素组成。上述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图:
(1) 5种化合物分别是V是_____、W是_____、X是_____、Y是_____、Z是_____; (填化学式)
(2) 由上述5种化合物中的某2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化合物, 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 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3) V的电子式是_____。
从题目的字里行间推敲, 本题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 以化合物与水反应为考查核心, 同时兼顾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部分知识, 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能仔细观察题给信息, 以发散性思维为解题的出发点, 通过不断分析、推理、筛选, 最终收敛于具体的化合物V。本试题解题的全过程中, 实际上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和整体性, 特别是对化合物V与O2的反应上, 尽管陌生度较大, 但从一定意义上有效地考查了自学能力, 甄别出了具有发展潜力的考生, 形成本题良好的区分度。因此, 我认为27题是一道充分体现“观察是入门、实验是手段、思维是核心、自学是方式”这一高考命题思想的综合性试题。
现行中学阶段涉及固体化合物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 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来梳理的话, 有Na2O2、CaC2两种, 结合题给信息中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5, 考生理应排除Na2O2。因此, 只要教师在高三复习中有效梳理过物质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反应, 考生答出CaC2应该是水到渠成。最后本题是以化学用语的表达作为落脚点, 这样既体现了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又满足了高校选拔人才应具备基本能力的条件。
二、分值分布
本题共计15分, 第一小题10分, 每空2分;第二小题2分;第三小题3分。全省参考人数共计326015人。以下是该题的分值分布表和折线图:
分析以上数据, 我们不难看出该题得分上的显著特点:
1.0分率过高, 0分和2分率合计占到考生总数的43.59%, 接近半数。
2. 满分率接近20%, 满分率、12分率及13分率占到考生人数的38.77%。
为什么出现了不符合正态分布、分数严重两极化的结果呢?让我们从归纳错误类型和分析原因中揭开谜底吧!
三、错误类型及失分原因
1. 在33%的0分率中, 有多一半是考生空答。
原因有三:一是考生的基础知识记忆不牢, 缺少化合物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知识储备, 所以, 面对思维容量相对较大的框图转化关系, 神经元联络受阻, 思维短路, 无从下手。二是由于25、26两题均是近年来鲜有的过程复杂、计算容量大的试题, 同时还涉及到物理、化学两科的思维转换, 因此, 耗时长, 造成没有充裕的时间完成27题的作答。三是错答V为Mg3N2、Na、MgC2、NaH、Al2S3、Al4C3、K3N。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考生观察能力欠缺, 不能结合题给的两条信息 (V是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 进行有效地筛选, 一看到化合物V与水反应生成白色固体Y和无色气体Z, Mg3N2立刻跃出脑海, 顺势而下, 一气呵成的兴奋加上考场上的紧张, 不自觉地让人忘却了检索主干知识这一步。实际上CaC2与水的反应才是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及课本上明确要求的内容, 而Mg3N2考生只在高三复习中以信息出现的试题中遇到过。至于答出Al4C3的这部分考生, 想来也是由于复习中舍本逐末这一原因造成的。更有甚者的是答出V是K3N的这部分考生, 他的思维原形是建基于Mg3N2与水的反应, 由于注意到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这一题设条件, 然后将Mg3N2变通迁移成K3N, 这样就有了W是K2O, X是NO, Y是KOH, Z是NH3的结果。这部分考生实属竞赛型选手, 除K3N的电子式大多书写正确外, 对于第二小题的化学方程式, 考生照样见招就拆, 居然模仿AgOH+2NH3=Ag (NH3) 2OH的反应写成KOH+2NH3=K (NH3) 2OH。可惜啊, 这部分考生的确思维敏捷, 同时, 由于长期化学奥赛训练的缘故, 他们拥有广博的知识面, 而恰是这过多的知识阻塞了心灵, 以至于对课本上连接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纽带反应不屑一顾, 根本没有在脑中占一席之地, 因此, Mg3N2、K3N成了解题的首选目标, 当然0分就在所难免了。
2. 化学用语的错误表达也是失分的原因之一。
一是错误书写化学式。例如:将CaC2错写成Ca2C、Ca2C2;Ca与Cu不分, CO2与Co2不分;Ca (HCO3) 2错写成CaHCO3等。二是没有配平化学方程式。例如:将Ca (OH) 2+2CO2=Ca (HCO3) 2错写成Ca (OH) 2+CO2=Ca (HCO3) 2。三是错写CaC2的电子式。例如:
以上错误的发生, 不仅让为师者出乎意料, 也让考生痛心疾首, 追悔莫及。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从老师教的方面来看, 老师一定从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角度交代清CaC2与水反应生成C2H2;再者, 学生对乙炔不饱和的碳碳三键是烂熟于心的, 因此, 不存在教育心理学意义上智能训练中原型定向的问题, 而是在原型操作这一环节上出了问题。由于训练量不够, 不能对大脑形成足够的刺激, 所以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难以形成长期记忆, 于是, 就有了发生以上令人嗟叹扼腕的错误。
3. 考生没有看清设问指向, 所答非所问。
由于作答时间相对较短, 前面的题目相对较难, 考生在心理上出现畏难情绪;加之费尽周折后推导出正确的转化关系, 考生又出现狂喜的情绪, 所以一前一后波动的情绪造成考生出现了本不该有的错误。例如:将Ca (OH) 2+2CO2=Ca (HCO3) 2错写成CaC2+2H2O=Ca (OH) 2+C2H2↑、CaCO3+H2O+CO2=Ca (HCO3) 2、Ca (OH) 2+CO2=CaCO3+H2O、CaO+CO2=CaCO3等。
鉴于以上试卷中出现的问题, 建议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过程中, 一定要立足课本, 在主干知识上下大力气, 做足文章, 完成好智能训练的三个步骤, 训练他们养成从基础入手, 仔细审题, 认真分析化学过程的习惯。这样才能让那些思维品质好的学生有一个满意的分数, 为高校输送有发展潜力的学生。
摘要:从高考阅卷情况并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全国理综Ⅰ卷27题学生答题的错误类型及成因, 提示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过程中, 一定要立足课本, 在主干知识上下大力气, 训练学生养成从基础入手, 仔细审题, 认真分析化学过程的习惯。
12.高考语文高分秘笈答题技巧 篇十二
高考语文高分秘笈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
选择题大多是常识题,需要死记硬背的题目,比如说拼音、错别字、或者是选出与课文中不符的选项,这就需要平时看书识字的时候,不能走马观花的大致记一下就行,要准确的记住字的拼音和正确的写法,字词解释以及文化常识也要记牢,对课文要很熟悉。尽量保证选择题都做对,给后面的大题留扣分的空间。另外,选择题千万不能留空。即使再不确定答案,哪怕是猜也有25%的正确几率。
二、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只需要记住一点:主干提取法。把主语、谓语、宾语找出来,再分析词语是否搭配恰当。
三、文言文阅读
要做好文言文阅读,首先,上的文言文课前习惯要养好:上文言文课之前必须预习。不能等到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而被动的听,文言文可以一词多义,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先看一遍注解,把文言文大致的意思能翻译出来串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再把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生平境遇都了解一下,代入一下作者的情感。在考试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的时候,很多时候作者生平的境遇往往决定了文章的基调,再把平时积累的词义代入到文言文当中,结合上下文一起理解。就能大致解读文言文的意思。
四、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答题的时候,找准关键词和关键句子,一般来说,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往往很关键,第一句是接下来将要叙述的内容说明,最后一句是总结。阅读之前先把要回答的问题看一遍,带着问题阅读,在读到与提问有关的句子的时候做个小标记,方便答题的时候能快速的找准答案。不会答的时候再反复读两遍,另外,答题的时候不能只简单的写一句就行,我们不是一字千金,比如说总结的时候可以把内容加上解释和情感写上去。点明主旨、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升华主题之类词经常用到。哪怕写不对,也争取拿到阅卷老师的同情分。最后要强调的是,观点一定要积极向上。
五、作文
作文类型有很多:写人、写事、写景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脱题,只要不要脱题和空着,总不至于得零分。所以在写作文之前一定要审题。作文题目尽量新颖,开个好头就是凤头,再把细节描写细腻一些,最后再结尾的时候点题。要写好作文,跟我们平时的阅读分不开,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多积累好词好句,在写作文的时候,优美的句子往往很加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卷面一定要干净。
六、课外阅读
语文很多大题都是我们课本上没有学过的文章,这就需要我们有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还能丰富我们的知识点,好词好句都需要课外积累,还有名著阅读,记住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和精彩片段,比如说及时雨说的是宋江,黑旋风是李逵,鲁智深是花和尚。
语文没有捷径,多背、多记、多看书、多理解、多积累、再加上答题技巧。希望能对您孩子有帮助,喜欢的话分享出去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吧。
高考语文如何提高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
一、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调查发现,学生虽然经过十多年的语文学习,但并无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究其原因,是小学、初中的学习只是全盘接受教师分析文本的结论,然后记下来。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不仅剥夺了学生感知课文、体验情感、分析鉴赏的权利,还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盲从结论等不良习惯,更极大地消耗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更不用说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了。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及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时曾旗帜鲜明地提出“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放出眼光”,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认知能力,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自己来拿”,就是让学生自己选取对提升能力、提高修养有用的东西加以积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鉴于此,我在课堂上常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进而在认真反复的品读中发现问题,提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阅读教学方式的改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掌握方法,巩固训练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只是迈出了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才能事半功倍。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自然也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中,我以教材为范例,把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去阅读,学生少走了不少弯路。比如,我曾尝试让学生用“把握主旨法”阅读文本。具体方法是:(1)读完文章后先说出作者的行文意图,并概括出文章的主旨;(2)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品味作者所用材料的作用和独具匠心的构思,从而感悟“为文之道,做人之理”。
就具体的阅读教学来说,不同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比如,教学《荷塘月色》,就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找出与文题有关的段落,然后再分析其前后段落的内容,从而很快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用“逐段概括”“合并同类”的方法,先对每段文字进行概括,然后将表达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段落合并,最后再将各段的段意进行整合,进而提炼出主旨。
三、延伸积累,提升能力
阅读教学仅靠课本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延伸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学生具有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
为此,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推荐佳作让他们在课外进行阅读外,每周还要为学生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中国青年报》《文摘报》《语文报》或《语文读本》,让学生身在校园,心怀天下,感受时代气息,了解风云人物。总而言之,就是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进入阅读课堂,但学生阅读时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有用的素材。
四、运用技巧,提高效率
现阶段,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依然是现代文阅读理解考查。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主要考查学生领会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词语含义、把握关键语句、阐释含蓄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揣摩语言特色、评价文章优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依据原文寻找答题要点;二是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要点个数。这是因为,所给文章虽然是考查对象,但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所以答案要点必须从原文中提炼。至于考题后的分值,则可以帮助学生确定答案要点的个数。比如,如果考题的分值是6分或者4分,那要点就至少是两个。显然,根据分值推测要点个数可以使学生答题时心中有数。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清楚诗人的用典
13.高考语文答题有哪些技巧 篇十三
2.速读全文,了解大意和主题。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
3.详读细节,掌握细节内容。详读应为细品,不可一晃而过。可边读边用铅笔做些标记。
4.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在实际阅读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
5.猜词悟义,扫除阅读障碍。阅读理解常考查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能力。
6.巧用排除法答题,注意检验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怎么做
一、事实细节题
对于事实细节题,剖析一下不难看出,事实细节的内容不会单独出现,它总会与前前后后的段落内容相呼应。考生只要抓住整体大纲,看懂主题,利用内容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时间空间的关系转换,并对细节进行深入的剖析了理解,确定主题,将零碎的细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能深刻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轻松解决问题。
二、词句理解题
词句理解题主要讲究的是理解题意,通过短文的词、短语或句子的理解来充分理解题意,,碰到不熟悉的词语要避过,先略读再通读,仔细推敲,尤其是对语境的理解要准确。
三、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最主要的就是注重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抓住关键词,结合有关的生活和社会常识,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进行推断。
四、归纳概括题
适合这类题型的阅读理解通常具体反映在文章的题目或一段短文的小标题上;很多文章从一开头就直接说出观点,表达中心思想。所以对于这类题型,一定要提示学生注意主题句和主题段,绝大多数的短文类似于语文的老三段,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注意隐藏的中心思想,准确了解文章结构,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注重逻辑关系,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即可。
五、图表理解题
14.高考现代文答题规律探究 篇十四
一、鉴赏字词题
【考题形式】
1.文章中的某个句子为什么要用某个字(词)?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理解某词(句)在文章中的含义。或: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某词(句)的理解。
【答题格式】
1.因为这个字(词)原指“××”的意思,这里指……,作者用这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词),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感情。
2. (1)如该词是动词,可这样答: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如该词是形容词,可这样答: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如该词是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可这样答: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3.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4.词语:该词文义+语境义。句子:句中关键字词+限定修饰成分+上下文。
【解题技法】
1.结合该词在语句中的结构位置,把握其内涵,准确理解字(词)义。
2.分析字词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的照应、过渡、点题、升华等作用和内容具体、生动、形象的作用两个方面着手具体表述。
3.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弄清该词语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弄清该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用褒义的词语和它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是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考题示例】
说说下面两句话中画线词语在文中有何特殊含义和作用。(6分)(河南省郑州市2009届二模)
(1)岁月中飞翔的瓦。
答:瓦本不会飞翔,这里“飞翔”用比拟的手法(1分),突出了瓦的形状,像鸟在展翅飞翔(1分);形象地说明瓦从古至今,经历过漫长的历史(1分)。
(2)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
答:“放置”一词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抽象为具体”)(1分),突出了我对瓦片注视的长久和专注(1分),表现了我对瓦片的喜爱和思索(1分)。
二、鉴赏句子题
【考题形式】
1.请赏析文章中“……”这句话,或“……”这句话好在哪里?
2.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格式】
确认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揭示修辞对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解题技法】
1.要记住考纲要求记住的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作用: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感情观点,强调爱憎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和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对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说的衬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说的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注:必须联系上下文,相关语句分析再解释。)
2.记住语言特色的术语:
简练传神,简洁凝炼、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感、沉郁顿挫,准确鲜明,清新明快,含而不露,简笔勾勒,浓墨重彩,体物入微,穷形尽相,诗情画意,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形神兼备,语言浅近,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行云流水,平实质朴,辛辣讽刺,准确精当,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留有空白,情韵悠长,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富有表现力等。
【答题示例】
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200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
答: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
三、鉴赏句段、人称题
【考题形式】
1.某句(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2.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形式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解题技法】
1.某句(段)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有:
(1)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前后呼应;前后勾连,环环相扣;衔接自然连贯;过渡照应。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深化主旨。
(4) 线索, 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5) 起承转合, 曲折有致。
(6)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先抑后扬, 先扬后抑。
(7) 总分得当;层层深入;以小见大, 以点带面。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 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考题示例】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2009高考语文江苏卷)
答:(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第五自然段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009高考语文天津卷)
答: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引起下文。
3.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009高考语文江苏卷)
答:表现手法:对比。
四、拓展探究、观点评价题
【考题形式】
1.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2.试就本文所说的“……”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3.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或: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模式】
“我认为……”“我觉得……”(赞同或反对,喜爱或厌恶,冷静或热情等)。
【解题技法】
1.唯一答案题:有的题目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2.选择回答题:题目里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每种观点都是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3.融合观点题:题目里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4.自己提炼观点题: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考题示例】
1.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2008年广州一模)
答:(这是融合观点题):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天赋和后天的影响都十分重要。
总之,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概是:语言修辞、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归纳要点、人物形象等。只要经过深入研究的同行们都会发现,现代文阅读是有规律可寻的,学生们掌握了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和答题技巧,得分率的提高就会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师版《教研天地》2009年)
15.高考语文答题卷 篇十五
一、人物形象概括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归纳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③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提问形式主要有两种:①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②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請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从答题规范的角度来讲,这两种提问形式的答题格式是有区别的。
对于第一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对于第二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B、C……。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二、人物形象作用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①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②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③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总的来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对比、衬托等作用,在情节结构方面有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在主题表达方面有揭示、突出主题等作用。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①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②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③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答题时,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当然,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示要求作适当调整或取舍。
三、人物形象技巧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的辨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①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请简要分析。(或:分析文章对某某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②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具体来说主要有:①肖像描写,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②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③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④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⑤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⑥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⑦其他手法:工笔、白描、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②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③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当然,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设问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步骤稍作顺序上的调整或取舍。
四、人物形象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或个性化、创意化解读的综合探究分析能力。这类题型的设问角度比较宽泛,没有固定的命题形式。虽然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手法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因此,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
【高考语文答题卷】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全国卷08-18
高考语文经典答题模式10-16
高考模拟卷1语文07-17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一08-17
上海卷2014高考语文作文09-29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全国卷12-26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10-31
高考语文必知答题公式07-08
语文高考古诗文答题技巧09-10
民乐一中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分析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