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多用巧作文

2024-08-10

一材多用巧作文(共6篇)

1.一材多用巧作文 篇一

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作文指导

2014.5.12 作文指导系列五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一、选材途径:

让学生结合平时实际做法进行归纳。

中外历史

从不同民族、国家中选取名人、事例材料——有好坏之分;历史中的思想家、民族英雄与败类,自豪与屈辱之事等。

课本素材

从课本、读本的经典名著中或文言文中选取人、事材料,如大家敬佩的鲁迅先生在年青时代,三易其志,由家乡到南京,由故国东渡日本,由医学救国到文学救国,他的每一次改变都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他的心中装着的是苦难的祖国,是时代的需要。他的人生价值始终定位在为民族的进步而呐喊奋斗上。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全部人格的体现,表现出他在人生价值取向上的高尚境界,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这种人生价值观成为他人生道路上永远的前进动力。

时代人物 当代感动中国的人及事,如劳动模范吴天祥,如无私奉献的武大学生赵小亭,自强不息的道德模范黄来女,见义勇为、江中救人的长江大学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人,这些正面人物在价值理念和道德风范方面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也可关注下时代中的反面人物,作为批判的对象,如人性扭曲的马加爵、文强之流。

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有正面和负面现象之分,可从报刊、杂志中选取或从影视、网络中选取。科技方面:“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升上太空、“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体育方面: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民族凝聚力方面:地震、雪灾、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军民众志成城地抗震救灾的举动。

其它:喧嚣的城市中有人因一味追逐名利而迷失精神家园的现象,煤矿事故频频发生的现象,部分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现象,留守儿童在家缺乏亲子教育而出现性格不健全的现象,残疾人、爱滋病病毒感染者等弱势群体受人歧视等现象。

(★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类材料对诚信、和谐、感恩、节能、环保之类的时代主题的论证非常管用)

二、选材要求:

真实(材料有确凿性)

准确(材料有针对性)..典型(材料有代表性)

新鲜(材料有时代性)

★强调:‚准确‛是选材的重中之‚重‛!

三、用材方法:

选好了材料,为议论文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会选材毕竟不等于会用材。我们一起来看看事实材料的运用方法。

概括叙述(不细描)

叙议结合(不脱节)

材料丰富(不贫乏)

角度多样(不单一)

四、运用技巧

(一)多角度深思

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

邓亚萍,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 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 ③永不言败 ④拼搏 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

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

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最后,要对事例进行引申与拓展。紧扣道理写好事例以后,要不失时机地对事例进行分析引申强调,使事例与所要证明的道理紧密关联,让阅卷者更明确的知道事例恰当、有力地证明了道理。

【注意】“一材多用”,要注意: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作文指导

2014.5.12 范例展示

[苏轼解读]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他长于散文创作,他的诗,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例文1]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例文2]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

[例文3]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广东卷《纪念》 [例文4]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样;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如原谅天有晴有阴一样。我们要记住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笑容,我们要记住八旬老人没牙的掩笑……

那阵风吹过,吹走了,吹走了失败痛苦;那阵风吹过,吹过后,铭记住,铭记住了美好快乐!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作文指导

2014.5.12

——全国丙卷 《忘记与铭记》

[例文5]

苏轼被贬官黄州之后,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在众人的凑趣中,苏轼欣然题诗一首,他嘻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惟愿孩儿愚且鲁‛,那么东坡居士自己呢?他真的欣赏这种能保人‚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愚且鲁‛么?他甘心做么?他做得到么?虽然明知‚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是他愿意就此归于尘芥,闭上眼睛堵住嘴巴么?

是的,这只是苏轼的一种自嘲,一种泄愤似的自嘲,一种无奈中的达观。如果说‚愚且鲁‛可以‚到公卿‛,那么,现实中的公卿有都是些什么货色呢?苏轼的人生当然不是以成为这样的‚公卿‛为目的的。

在戏谑玩笑中,东坡在自嘲,在呼喊,在释然而笑。

自嘲,是一片无奈的叶子,心中的风暴成就了它的舞动,恣意,随后化作豁达乐观的润土,滋润着生命的大树,让你摘到心中的太阳。——重庆卷《自嘲》

【实战演练】

1.指出下列材料,可以用于证明哪些观点。

2008年6月27日比尔〃盖茨正式宣布从微软退休,转而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因为他意识到,人生在世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留下多少。在告别会上,他说:‚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谈及微软的未来,他说:‚如果我们不求改变,不吸引优秀人才,这对我们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分析:这段新闻内涵丰富,有很多可以挖掘思考的地方

(1)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以论证:(2)他给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间,可以用来论述:(3)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以论述:(4)他对微软未来的看法,可以用来论证: 【参考答案】

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以论证‚人生需要放下‛,开辟生活的新空问等话题 他给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间——————可以用来论述‚人才的更新交替‛,长江后浪推前浪等 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以论述‚如何正确看待金钱财富‛

也可以论述‚从‘留下’什么,看人生的价值‛等话题

他对微软未来的看法————————可以用来论及‚创新求变‛的重要性等 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作文指导

2014.5.12 4

2.作文中的一材多用 篇二

下面我们先拿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如何合理恰当的运用材料。

材料: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司马迁《报任安书》

这种材料让学生来积累的话,一般只会用在“逆境出人才”“磨难”相关的话题中。难道这则材料就没有更大的使用空间了吗?那么我们看一下以下几个高考作文中的题目。

一、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003北京卷作文题)

拿到这个题目我们应该首先思考,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韩非子人生的转折是什么?紧抓他们人生“转折”不放,其他部分意思都可以舍弃,然后进行想象和扩展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里有一篇高考作文可以参考一下:

人生谁能一帆风顺,没有波折呢?“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正是人生中这些灾难性的波折,构成了周文王、孔子、屈原人生的重大转折,成为他们成就伟大人生的重要助力。如果生活没有巨大波折,人生就不会有重大的转折,周文王就可能仅仅是一个平凡的诸侯而非伟大的哲人;没有转折,孔子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活跃的政客而非伟大的文化巨人;没有转折,屈原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政令起草人而非伟大的诗歌巨匠。

二、、社会是一本书,人是一本书,自然是一本书,父母同学都是一本书。“读”是了解,是探索,是超越,从读书中能够思索、感悟和品味,请以“读”为题写一篇文章。(2006安徽卷)

拿到这个题目,再想前面的材料,我们应该首先找二者的契合点在哪里,“读”的内容是什么?很明显咱们应该从读人这个角度去关联材料,找出人身上可供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拿一篇高考作为的例子:

人,真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文王被拘,推演《周易》,我读出面对危局的淡定洒脱;仲尼困厄,能作《春秋》,我读出了面对窘迫的执着追求;屈原放逐,赋得《离骚》,我读出面对困境的高尚情操。

三、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有了路;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作文。(2006江苏卷材料+命题作文)

在这里路肯定就是人生之路了,材料与题目的契合点便是这些人走了什么样的路,对他们的人生有什么样的理想。有同学这样写:

天生一材,必有一用。天无绝人之路。文王被拘,仲尼困顿,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当此之时,可谓人生绝境,他们似乎已无路可走!但历史证明,他们最后都走出了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孙子无脚可走,但他走出了一条兵法之圣的非凡之路;左丘双目失明,但他却看到了历史的最深处。

另外在2005年天津卷的命题作文中《留给明天》中也有学生非常恰当的运用了该材料。材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除了原文引用之外,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想象“只抓一点,不计其余”对材料无关的内容大胆的舍弃。灵活的让材料为我们服务。

3.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公开课教案 篇三

高一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作文素材一材多用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解决学生写议论文“无材可用”的大难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训练高效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学会一材多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方法】印发资料,学生训练,教师精讲点拨。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掌握“多角度立意”,处理好素材与论点的论证关系。

【教学难点】把握素材与论点的关系,写好“叙例”和“议例”。【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花8分钟时间自行阅读以下材料:

【运用技巧】

一、多角度深思

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 邓亚萍,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

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

③永不言败

④拼搏

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

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

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最后,要对事例进行引申与拓展。紧扣道理写好事例以后,要不失时机地对事例进行分析引申强调,使事例与所要证明的道理紧密关联,让阅卷者更明确的知道事例恰当、有力地证明了道理。

【注意】“一材多用”,要注意: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范例展示 [苏轼解读]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他长于散文创作,他的诗,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2 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例文1]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例文2]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

三、精讲点拨:技巧解读

(一)多角度立意

同一则材料,侧重材料的部分不同(立意的角度不同),可以挖掘出不同的观点。例:邓亚萍。

(二)依论点用素材

首先,取其有用,略其无用(选例)其次,详写重心,略写其他(叙例)最后,引申拓展,紧扣论点(议例)

(注意:一材多用,要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例:苏轼

四、实战演练

1.指出下列材料,可以用于证明哪些观点。(分组完成,1-4组各完成一小题,学生讨论——提问——教师点拨——展示参考答案)

2008年6月27日比尔·盖茨正式宣布从微软退休,转而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因为他意识到,人生在世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留下多少。在告别会上,他说:“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谈及微软的未来,他说:“如果我们不求改变,不吸引优秀人才,这对我们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分析:这段新闻内涵丰富,有很多可以挖掘思考的地方

(1)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以论证:(2)他给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间,可以用来论述:(3)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以论述:(4)他对微软未来的看法,可以用来论证: 【参考答案】

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以论证“人生需要放下”,开辟生活的新空问等话题

他给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间——————可以用来论述“人才的更新交替”,长江后浪推前浪等

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以论述“如何正确看待金钱财富”

也可以论述“从‘留下’什么,看人生的价值”等话题

他对微软未来的看法————————可以用来论及“创新求变”的重要性等

2.试运用下面的材料,从给定的话题中选其一写一段文字,证明观点。(学生练习——成果展示——教师点评——选择性地展示参考答案)

【材料】《烛之武退秦师》(课本第1册)【话题1】

①金子总会发光的。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参考答案】 ①金子总会发光

烛之武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却被埋没几十年而不受重用。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叙例)

他就像一块金子,身上的光芒也许曾因被埋没数十年而无法闪耀,但在国家存亡之际,他用金子般的光芒化解了郑国的危机。(议例)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

烛之武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却被埋没几十年而不受重用。直到晚年,在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的极力推荐下,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叙例)

如果说烛之武是千里马,那么伯乐无疑就是佚之狐了。如果没有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再多才华也难有施展的机会。(议例)

③顾全大局

还记得当郑伯召见烛之武请其解救国家危难之时,当烛之武压着满腹的牢骚借故推辞时,郑伯的一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让烛之武毅然出使秦国。(叙例)

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他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国难当头,必须放下个人恩怨,顾全大局。(议例)

④责己恕人,宽容待人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最终成功说服烛之武去见秦君,挽救了国家的命运。(叙例)

身为一国之君的郑伯用言行告诉了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懂得责己恕人,宽容待人。(议例)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

当夜缒而出拜见强秦之君时,烛之武利用三寸不烂之舌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成功地劝退了秦师,为郑国解除了危机。(叙例)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需要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难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议例)

五、课堂总结

(一)多角度立意

(二)依论点用素材

首先,取其有用,略其无用(选例)其次,详写重心,略写其他(叙例)最后,引申拓展,紧扣论点(议例)

六、布置课后作业

从“实战演练”2中选其中两个话题写两段话,要求按照标清“叙例”和“议例”,星期六中午放学交。

七、反思

1、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基本能做到人人动手,认真自学。

2、课堂氛围比较活跃,特别是在提问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不少学生主动起来回答问题。

3、各环节时间把握得较好。

4.一材多用:“爱心馒头事件” 篇四

2014年春节后,郑州市二七区一家杂粮馒头店免费给环卫工人发放“爱心馒头”。店主和环卫工人亲如一家的温暖一时感动全城。然而最近,“免费领馒头”的招牌却被店主摘掉了。据传,该店之所以免费送馒头,是因为环卫公司提前给店里支付了费用。至此,有人领得理直气壮,甚至有人不要馒头,要求店主换成现金退给他们。

该店平均每天送出400个馒头。小本经营能做此善行,已属不易,却遭此尴尬。

简 析

材料的第一段侧重叙事:善行无疾而终,店主寒心摘牌。第二段侧重评论:“小本经营能做此善行”是对馒头店主行为的肯定,如果从店主炒作的角度立意就违背了材料的意图;店主“遭此尴尬”,“尴尬”的起因是传言,“尴尬”的制造者是“要求換成现金退给他们”的环卫工人,“尴尬”事件的结局是行善者寒心、摘牌。可以看出,材料本身有较为明确的主旨方向。

可考虑以下三个立意的角度:

①社会道德滑坡严重,造成诚信危机;②秉持善念,心怀感恩,莫让好人寒心;③客观评论,惩治造谣惑众者。

提 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则素材,在不同的视角下,会呈现不同的面貌: 有时候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表述侧重点不同,甚至语言倾向性不同,也可以出现不同的效果。正因为素材有多种开掘角度,在素材积累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作文时对同一素材进行不同的裁剪加工,充分利用素材达到自己希望的最佳效果。

改 编

下面是不同论点下对原材料的不同“改编”。

论点一:社会道德滑坡严重,造成诚信危机。

新闻很简单:郑州一家馒头店免费为环卫工人提供馒头,却反被人怀疑已经提前收到了环卫公司所给的费用,更有环卫工人听信流言而向此店索要现金,让“爱心馒头”“遭此尴尬”。报道中的馒头店老板最终取消了这个善举。“馒头事件”在令人感到荒唐之余,还有对人与人之间丧失了基本信任的担忧。

人与人本该心心相依,坦诚相待,但是好心扶老人反被讹诈。各种虚假的好人好事频繁曝出却未受制裁,使得社会道德严重滑坡——人们不再相信温暖、爱心和善举。春节后的这则新闻让人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点 拨

叙议结合的写法,使材料表述与原因探究融为一体。第一段文字首先谈“道德滑坡”在“馒头事件”中的表现:一是流言恶意揣度馒头店主的善行,二是工人听信流言索要现金的行为。接着从两个层次谈“馒头事件”的危害:馒头店主的寒心,对人与人之间互信的打击。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小小的“馒头事件”绝不仅仅是个案,它折射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二段文字更进一层,从“扶老人”等热点事件来探讨造成“尴尬”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材料丰富,层次分明,观点深刻。

论点二:秉持善念,心怀感恩,莫让好人寒心。

郑州市一家馒头店热心发放免费馒头给环卫工人,有些环卫工人不仅不心怀感恩,反而前来索要现金。面对怀疑、抱怨和贪婪,馒头店主不得不终止这一纯粹的善事,寒心地撤下“免费领馒头”的招牌。我想,在这一“好心当成驴肝肺”,费钱不讨好的闹剧过后,不仅馒头店主,还会有更多善良、热心的群众都不太敢随意惹上这种“麻烦”了。

在一个被真诚、温暖和感情包裹着的社会里,骗子也能得到原谅、信任,进而被感化;而在一个充斥着虚伪、欺骗和伤害的社会里,真诚行善的好人也会被误解、攻击,从而不再热心行善。

点 拨

上段文字以环卫工人的行为和馒头店主的感受为侧重点,围绕论点改编材料。从那些环卫工人的角度来讨论,他们不能心怀善念,没有感恩之心。别人帮了我们,不仅觉得是理所当然,更不明就里地产生误会和责怨。从馒头店主的感受看,主动献爱心还招来骂声和不解,这不仅严重伤害了爱心人士,也令广大爱心人士颇感寒心。

第二段文字以对比句式谈了自己对“馒头事件”的感触,引出中心论点:呼唤“真诚、温暖和感情”,引人共鸣,发人深省。

论点三:客观评论,惩治造谣惑众者。

免费给环卫工人提供馒头,却被流言说成是拿了环卫公司的钱还来充好人的黑心店家。流言之害,逼得店主摘掉“免费领馒头”的招牌。这些毫无来由的恶意和流言,肆无忌惮地恐吓着一颗颗善心,威胁着一个个善行。

我常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类人:冷眼站在互联网彼端,时不时在热点新闻下发表自己“犀利”的评论。有人跳水救人请求登报以呼吁更多人行善,他说这人想出名;有企业家巨额捐款积极开展慈善活动,他说这人是“诈捐”。这样的评论看似极具洞察力,因此往往倍受追捧。

点 拨

上段文字立足“馒头事件”,并做引申拓展。第一段先用一句话突出流言的内容,然后着重谈流言的危害:流言使善举处于孤立无援、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第二段文字列举了两个有代表性的流言及其这些流言恶劣的社会影响。接着宕开一笔,谈流言的产生是有些人喜欢哗众却宠,制造噱头。对材料的改编加上合理的推测使材料表现出新意,使观点更具普遍性。

5.一材多用巧作文 篇五

1 相关实验

1.1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洋葱内表皮与叶肉容易分离,因此在该实验中,撕取内表皮比较容易。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然后放上白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碘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把碘液吸过来,以达到染色目的,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1.2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由于洋葱比较常见,取材也方便,且内表皮与叶肉容易分离,因此白色洋葱也适宜做本实验的材料。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撕取洋葱内表皮,制成临时装片,吸去多余的水,滴2滴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染色5min,吸去多余的染色剂,在显微镜下便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3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在检测还原糖的实验中,应选择含糖量高且近于白色的组织,而白色洋葱恰好具备这个特点。首先捣烂洋葱鳞片叶取其汁液,其次加入0.05 g/mL CuSO4溶液和0.1g/mL NaOH溶液配制的斐林试剂,然后将斐林试剂倒入试管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可观察到被检测溶液由蓝色转变成砖红色沉淀,从而证明了洋葱中有还原糖存在。

1.4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条件有:

①植物细胞必须是活细胞;

②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必须要有浓度差;

③植物细胞必须要有大的液泡(成熟的植物细胞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液泡,有的液泡可占整个细胞体积的90%以上),最好细胞液中含有色素,便于观察。

因此该实验最常用的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它的外表皮细胞的液泡较大,细胞液中有紫色的花青素,在显微镜下,紫色大液泡十分明显,能清晰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过程。

主要实验步骤:

①用镊子从紫色洋葱小块切口处撕取一块表皮,将其展平在载玻片中央的清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②在低倍镜下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寻找具有较多花青素的细胞观察。

③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加一滴0.3g/mL蔗糖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蔗糖溶液扩散在盖玻片下,重复滴、吸4~5次。

④边滴加蔗糖溶液边观察细胞变化,发现随着蔗糖溶液浓度增加,每个细胞的原生质层从角隅里开始与细胞壁发生分离,分离空间逐渐加大,最终在细胞中间缩成球形的原生质团。

⑤发生质壁分离后,在盖玻片一侧改滴加清水,另一侧仍用吸水纸吸引可观察到原生质团逐渐向外延展、向细胞壁扩张,最后恢复原状。

1.5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由于洋葱叶片含有较多的叶绿素,适宜作为这个实验的材料。洋葱培养一段时间后,取其长出的绿色叶片,充分研磨,提取色素。

研磨前,应先除去叶柄和粗的叶脉,再称5g碎叶片,加到研钵中,再向研钵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硅和碳酸钙,以便研磨充分和防止叶绿体中色素被破坏。

待研磨充分后,再加入10 mL无水乙醇,会出现深绿色的液体,采用4层纱布包着研磨物并挤出滤液,得到墨绿色的色素提取液。

1.6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在上实验课前的3~4 d,取洋葱放在广口瓶上,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注意经常换水,使洋葱的底部总是接触到水。待根长5cm时,可取生长健壮的根尖制片观察。在剪取洋葱根尖时,取2~3 mm为宜,若剪取根尖过长,大多数细胞为伸长区和成熟区细胞,显微镜下就无法观察到有丝分裂的细胞图像。取材完成后,按照“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的步骤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然后用显微镜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再换成高倍镜观察。

1.7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原理:

进行正常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在纺缍丝的作用下分别移向两极,最终被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用低温处理植物组织细胞,使纺缍体的形成受到抑制,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实验步骤:

①低温诱导(培养洋葱根,待洋葱根长出1cm左右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内在4℃诱导培养36h)。

②固定形态(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浸泡0.5~1 h,以固定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③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④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并寻找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细胞)。

1.8 DNA的粗提取

称取30 g已切碎的洋葱,放人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助研,倒入10 mL 2 mol/L的氯化钠溶液,充分研磨。研磨后,用漏斗和纱布将汁液过滤到小烧杯中,得到滤液。然后向滤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20 mL,沿烧杯壁缓缓倒入,不要震动或搅拌。此时,烧杯中的液体分为上、下两层,下层较浑浊,上层澄清,很快上层溶液中就会有白色纤维状黏稠物析出,用玻璃棒可将其轻轻卷起,这就是DNA。取两支试管,编号为A、B,各加入2 mol/L的氯化钠溶液2mL,向A试管中加入一些白色纤维状物,振荡使其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 mL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5 min,可观察到溶解有DNA的溶液变成蓝色,从而证明了洋葱含有DNA。

2 小结

6.一材多用巧作文 篇六

其实,在学生积累的材料中,有很多材料是可以适用于多个作文题目的,不能只用一次就放弃了。题目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你要懂得将材料的使用角度改变,以适应这种形式。材料好比是一条鱼,题目好比是菜肴的名称,你可以做清蒸鱼,也可以做红烧鱼,还可以打碎了做鱼丸等等。广东有个创举叫做“一鱼八吃”,就是将一条鱼的各个部分作充分利用,做出八种菜肴,连鱼鳞、鱼尾巴、鱼肠都变成一道道美食,叫人拍案叫绝。“一鱼八吃”体现了广东人的灵活变通能力。只要我们运用发散思维,灵活变通素材,就能够有源源不断的材料了。

“四项基本原则”乃中国的立国之本,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我们要实现一材多用,同样也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但此“四项基本原则”非彼“四项基本原则”。一材多用需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指选择性原则、概括性原则、想象性原则、扣题分析性原则。

那么一材多用的“四项基本原则”具体该如何操作呢?我们就以莫言的这则素材为例,来解说具体的操作。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出,举国欢腾。家乡山东高密政府更是要斥巨资种植万亩红高粱,修葺破旧的莫言故居,重建莫言纪念馆,高密俨然成了文化圣地,连首善陈光标也坐不住了,要捐一座别墅给莫言。相对于外界的热闹,莫言本人是低调多了,他以“无功不受禄”为由拒绝了标哥的捐赠,并且怀疑自己不配称“作家”,认为自己只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在领奖演讲时,他感谢那块曾今让他饱受苦难的土地,是它给了他源源不断的灵感。

假如我们要将这则素材运用到谦逊、拼搏、人情冷暖、孝心等话题,该如何运用呢?

一、坚持选择性原则

选择性原则,指根据话题迅速找出材料与文题的内在联系,生发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舍弃与话题无关的部分,侧重于相关之处.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也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材料中与话题契合的部分并写进作文中去,其他与话题无关的内容一概不要。正所谓: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有一位同学选择话题“谦逊”写了一段话,他是这样写的: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文学大师莫言恰是这一句话最好的体现者。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他却悄悄地呆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但是他却没有因此趾高气扬,他曾说:“不能因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多么坚定的内心,莫言老师的谦逊成为了中国道德上的一盏引领当代人前进的明灯!

该同学围绕话题“谦逊”提出观点:满招损,谦受益。那么这段话的选材应该重点围绕“谦受益”来写。我们只要细读一下,就会发现他选的材料除了体现了莫言的谦逊,还有他的尊重他人的品质,却并未体现他的“受益”,所以违背了“选择性原则”,把所有相关的材料不经选择,一股脑堆砌在一起,这样的文章自然难逃阅卷老师的法眼,被判为低等级。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那么要怎么办?就拿此文段为例,保留谦逊的部分,删去尊重他人部分,增添受益内容,再加以议论分析就可以了。那么经过修改后就成为一段不错的文段了: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文学大师莫言恰是这一句话最好的体现者。2012年年底,瑞典消息传来: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的莫言。此时他却谦逊地躲进了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继续埋头创作。若是一般人一定正大张旗鼓地享受这难得的殊荣,但是他却自认为成就尚低,需要继续努力。笔者想,也正是莫言的这份低调,这份谦逊,让他受益匪浅,让他在文学的道路上收获满满,让他走上文学的最高奖台。因此,笔者要说:谦,受益。

所以在写作中一定要坚持选择性原则,选择材料中最能够体现话题的材料,舍弃与话题无关的部分。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二、坚持概括性原则

概括性原则是指叙述事例概括,语言要简练,内容要充实。不少老师感慨,现在学生文体不分,写议论文却记叙连篇,分析说理却寥寥几笔,高度概括。写议论文,切莫本末倒置。可是在用事例论证的时候,必然要叙述事例,又当如何处理呢?那么在写作中就要坚持概括性原则了。用寥寥数笔概括出最能够体现话题的内容即可,万万不可细细描写。

有一位同学选择了话题“拼搏”写了一段话,她是这样写的:

人生是一个不断拼搏的过程。莫言,在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奖后,仍然继续努力创作;著名学者钱学森,在获得“两弹一星”元勋称号时,仍然致力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试想,如果莫言没有拼搏之心,没有潜心为自己创作,那么我国还会现在就有诺贝尔奖的第一人吗?同样,如果钱学森没有不断拼搏的精神,而是完成“两弹一星”后就告老还乡,那么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还会如此迅速,还会让外国人惊讶吗?所以人生是一个拼搏的过程,在拼搏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该同学在叙述材料时,仅用了几十个字就写清楚了莫言、钱学森拼搏的事例,严格遵守概括性原则,可谓字字珠玑,惜墨如金。写议论文就该提纲举要,直逼本质,因为我们的重点不在叙例,而在于后面的分析说理。

三、坚持想象性原则

即在了解的信息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添加一些细节,让人物更鲜活。我们在写作中,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知道某一个素材非常契合话题,可是苦思冥想却又无法想起他的一些细节来。这个时候我们又当如何呢?我们先看一下另外一位同学写的文段。endprint

这位同学选择的话题是“人情冷暖”,他是这样写的: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让人不禁感慨世态炎凉。莫言本是庄稼人,自小贫苦饿肚皮,勤学苦练自成才,获奖荣誉众人知,引起一场莫言热,深山高密难安宁,政府民众纷沓至,地下萝卜劫难逃。世间冷暖已分晓,穷时无人问,富时众人捧,说道此时一把辛酸泪,只愿君心似我心,不以有色眼镜去看人。愿世间,莫世故,穷时众人帮,达时帮众人。还愿世态不炎凉,人情温暖似骄阳。

该同学的才气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语言优美,句式匀称,立意高远。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发现,他所叙述的素材并非全部来自所给材料,而是凭借平时对莫言的了解,通过合理的想象,增加了一些细节,使得莫言的形象更加鲜活,使得主题更加突出。

他其实就是运用了合理想象的原则,也就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具体的做法不外乎扩充情节和添加细节,使故事有血有肉,拓深文章内涵、使文章妙趣横生,利于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由一物、一景、一个人的故事,一丝心绪牵挂等根据话题、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引发联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丰富发展,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

所以,在写作中,我们对某个素材的叙述,可以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添加一些细节,这样能够让人物更鲜活,使主题更加鲜明。

四、坚持扣题分析性原则

坚持扣题分析性原则即是在行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话题靠拢。紧扣话题,落到话题或论点(分论点)上。在写作中,往往有学生堆砌很多的材料,却不加以分析说理,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大忌。议论文光叙不议,岂不是文体不分?学生写的很多素材都是非常契合主题的,就像堆砌的珍珠,需要一双巧妙的手,方能把它们连缀成光彩夺目的项链。

如下面这位同学写的文段,他选择的话题是“孝心”:

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记得卧冰求鲤的故事吗?故事中的少年为了能让母亲吃上冬天里没有的鲤鱼,竟躺在冰上试图用体温融化冰块来获得鲤鱼。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在获得奖后曾说,很多人分享了我的荣光,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莫言的孝敬之情溢于言表。可当今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的事却时有发生:某留学生因母亲不能满足其物质条件而拔刀相向;某地一公务员多次扇母亲耳光并将父亲的肩咬的皮开肉绽。不要让遗憾留于心中,待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

该同学所选的两正两反四个素材,都是非常契合主题的,若是能够在叙例之后加以分析,那么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例如我们可以这么改:

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记得卧冰求鲤的故事吗?故事中的少年为了能让母亲吃上冬天里没有的鲤鱼,竟躺在冰上试图用体温融化冰块来获得鲤鱼。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在获得奖后曾说,很多人分享了我的荣光,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孝敬之情溢于言表。可当今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的事却时有发生:某留学生因母亲不能满足其物质条件而拔刀相向;某地一公务员多次扇母亲耳光并将父亲的肩咬得皮开肉绽。同样是为人子女,有的人视父母为宝贝,而有的人视父母为累赘。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议论文重在分析,析出论点的深层内涵,析得论据的丰富意义,并辨析出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摆事实是手段,讲道理才是目的。缺少分析议论,论据与论点就不能很好地结合,油和水分离着。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说:“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抓住分析,突出说理,才能有力。分析说理是梁柱,援引材料是墙瓦。如果分析不透彻,说理不充分,材料即使再多,也只不过是一堆没有骨架的肉,一摊没有枝干的叶。对比分析:“同样是为人子女,有的人视父母为宝贝,而有的人视父母为累赘。”观点就鲜明多了,孰是孰非,一眼就看出来了。所以,别忘了:再好的材料,需要加工才能够最大化提升它的价值。

材料分析的方法,当然有很多,诸如因果法、假设法、对比法、阐释法等等。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且,有时常综合运用几种方法。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记住:分析的目的是为使论据更好地证明论点,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具说明力,因此,分析必须紧紧地围绕论点。

参考文献:

[1]素材运用:满分作文的屠龙宝刀[J].青年文摘(增刊),2010.

[2]默默的讲台.议论文的分析方法[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255aef0100blm6.html,2008-11-04.

上一篇:庆祝建党90周年演讲奋斗——演讲稿下一篇: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