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区论文

2024-10-09

扎根山区论文(精选13篇)

1.扎根山区论文 篇一

扎根山区 乐于奉献

——翁源县坝仔镇优秀乡村教师郑茂清先进事迹

郑茂清老师于1986年9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在翁北山区教坛上整整耕耘了22个春秋。二十多年来,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为人师表,敬岗爱业,尽职尽责,让一批批山娃子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出山沟沟,融入社会,为祖国建设培养了新生的力量。在此期间,他多次被镇、县部门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大队辅导员和先进班主任等称号。198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8年兼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5年兼任学校教研组组长。近十年来担任小学高年级教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对教育事业有执着的追求,有着一颗虔诚的心

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郑茂清从小就拥有的愿望,任教前他是一名管理区(现村委会)的一名干部(当时任宣传员)。当时村干部地位高,工资福利比较好,是教师财政工资的二倍多。听说招考民办教师,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公开考试且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

参加教学工作后,郑茂清被安排在村级小学任教,负责三年级语文、数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虽然工作比较辛苦,民办教师工资低,但凭着他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对学生诚挚的爱心。他所任教的学科在镇统一考试中旗开得胜,获得了全镇同级第一和第四名的好成绩。工作上的表现与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 的肯定。不久被委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教研组长。之后还调任本镇的山区小学———上华小学的负责人。他积极工作,虚心学习,受到当地群众好评和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

二、对学生有无比的关爱,一颗火热的爱心

郑茂清老师虽然是一位青年男教师;但他对学生的爱胜过于父母亲对子女的爱。在教学上他特别关心和帮助后进生。90年,他班的一个学生吴秋成,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来校上课不正常,学习成绩一度下滑。郑老师就主动找他谈话,帮助他克服困难,解决了几个月内膳伙食。课余时间找他辅导,老师的帮助使他深深感动,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发奋学习,很快成绩就提高了。

半溪小学的学生来自该村十五个自然村。地处偏僻、分散,近八个村距学校十多里路,许多山区孩子要在学校寄宿、开饭。有的内宿生还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上了两天的课就闹着要回家。他们远离父母,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提水、洗衣都要大同学帮忙,更不用说生病之类的事。93年冬有一个叫谢锋的二年级内宿生,晚上查房的时候,郑老师发现他在发高烧,立即背起这个同学到卫生站去看医生。治疗后,谢锋的病情很快有了好转。之后的几天里,郑老师还叫这个学生到他房间里及时吃药。吃饭时,郑老师还给一些开胃的菜让他吃。家长得知情况后十分激动地说;“老师真好!我的孩子真幸运!”

2004年9月,在一次劳动中,五年级班的梁颖同学在割草时不小心将左手掌割伤。班主任来报告后,郑老师和刘源增校长

一起将梁颖同学的伤口作简单处理后随即送到卫生站作进一步治疗。但这个同学是内宿,冲凉时不小心沾到水,两天后伤口被感染。校长和郑老师又将这个同学送到县人民医院治疗。为了更好地让家长放心,他和学校领导先后五次到距学校30多公里的县人民医院探望这位受伤学生并为其办理相关意外保险手续,出院后还到学生家中做好慰问工作。使学生家长万分感激道:学校领导、老师十分负责任,子女在学校读书、寄宿,我们放心!

三、在教学中,精教求实,体现了乐于奉献的决心

教好书、育好人是教师的天职。在教学工作中,郑老师服从分工,勇挑重担。二十多年来,多数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兼管学校许多其它校务工作。特别是在教学教研工作中,他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99年承担了岩庄镇小学语文“说课”教学交流任务。组织高年级语文教师进行说课交流,改进了不少的教法,提高了教学的效果。2007年承担了本学校的“加强朗读,提高阅读能力”的专题教研活动。一年来活动开展正常,效果良好。郑老师还积极撰写教改论文,如《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获得了“中山大学出版社”的相关证书。2005年12月呈送相关部门后又获得了韶关市小学教学论文评比叁等奖。

在教学中,郑老师能够刻苦钻研教材,学习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来优化课堂教学,努力从40分钟要质量。如语文中的阅读教学。他是从文章的字、词、句入手,重视读音、释义;重

视教学情境的巧妙设置,强调感情朗读,真正做到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有所思和有所悟,逐步提高解决阅读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2001年6月,他担任的六年级语文在全县统一目标检测中获第五名。2007年6月的统一检测又获全镇第一名。2007年9月他接到一个语文、数学平均分40多分,且排在全镇(24个班)倒数第一名的班级。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是该班落后的一个原因。郑老师没有被面前的困难所困惑,他经常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学习,交流思想,共同游戏,在不经意中查找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当面批改作业,及时家访是郑老师最常做的工作。如这个学期,他班里有一个学生的父亲得了重症,亲属来到学校要求停学。郑老师知道后,根据实际,做好了学生亲属的思想工作。并找到了叶文斌,耐心地做好思想工作,指导他如何克服面临困难,继续把书念好。虽然,病魔夺走了这个学生父亲的生命,但叶文斌同学学会了坚强,知道怎样做才能对得起家长、老师。在以后的三个多月,他发奋攻读,成绩不断进步。期末考试中还获得了双科第三名的好成绩。该班在期末考试中平均分由24名提升到第15名,前进了9名。学校领导对郑老师的工作和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郑茂清老师从教20多年来,扎根山区,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的确是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

2.扎根山区 教真育爱 篇二

选择每月105元工资的代课教师

吴应珍1984年出生在曲靖市罗平县旧屋基乡老寨村委会下海子村民小组。这里山高路阻,荆棘丛生,土地瘠瘦,巨石连绵。小村子被四周起伏的山峦包围着,人均年纯收入不足500元。普通学生家长把子女读书视为学校所求,意识落后,几近愚昧。吴应珍在学生时代就积极上进,尊师爱学,2000年7月,吴应珍初中毕业,她放弃了政府扶持读民族高中班的机会,在家乡极缺苗语教师,无人能胜任汉、苗、布依、彝等多语教学又要停办学校时,为了家乡和家乡的孩子,主动要求去代课,每月仅有105元的工资。从教以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好评。2005年,旧屋基乡党委、政府破格把她的工资从每月105元增加到每月200元。

沿着山路奔波在一师一校

吴应珍所在的村小开办一二年级复式班,集中了当地4个村子的苗族、布依族、彝族学生,这4个村子素有“文盲村”的绰号,现有27个学生,是旧屋基乡一师一校中学生最多的校点。由于家长意识落后,视子女读书为学校所求,每学年开学前,她都要走村串户做新生的入学动员、家访及失学学生的返校工作,有时家长思想不通,还得三番五次讲道理,甚至为了沟通感情,她去给学生家长干活,以求得学生回校读书。跑完4个村子一遍需步行15千米。山路中,稍不留神就会摔倒,常常被树枝划破衣服、皮肤,被石头绊得脸青脚肿。一个冬季的晚饭后,她到距学校4千米的麻地塘做一个女生的返校工作,回家时,天色已晚,山路漆黑,山风如刺,就快到家时,一脚踩空,跌得遍体鳞伤,昏迷了几个小时。

为了不误学生一分钟,她总是6点前起床,囫囵吞点早点,8点准时到校。因家境困难,中午常饿着肚子,直到下午上完课才回家。为了掌握多种民族语言,既便于施教,又能同其他民族交流、沟通,她苦练布依语、彝语。在当地的苗族,女子十四五岁、男子十五六岁就在本族人中成家。而吳应珍一心扑在教书上,成了当地唯一的“文化人”,直到23岁才与当地的一个汉族青年成婚,她成为当地苗族中唯一与汉族成婚的女子,也是唯一符合法定结婚条件才结婚的女子。

竭力为学生排忧解难

为了救助贫困生,吴应珍在每月仅领200元工资的艰难情况下,多次给学生垫付书杂费,购买学习必需品。为了排除上学路途中的阻碍,她动员家人铲除荆棘杂草,搬走乱石,填平沟壑、大坑。为了学生安全,上学途中有一段约1千米的“猴子路”(意思是只有猴子才能跳跃、攀爬通过的路),途中有两处危险,她就一个一个地把学生背过去。为了解决冬季枯水时期学生喝水难问题,她经常周末翻山越岭,沿着峭壁,到山脚的岩洞背水给学生喝,背一次上来,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她自带工具修缮破损的窗、桌、凳,有一回不小心让锤子敲到大拇指,疼痛了两个星期。为了控辍保学,她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因素,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近3年,所教学生的巩固率为100%。为了救助因父母外出打工而面临失学的儿童,她又承担了2名学生的保姆义务。

在教学上,吴应珍全面发展学生,施以“愉快教育”,独创了适合民族山区双语教学、复式教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的教法。目前该教学教法在罗平县的3个民族乡得到了推广。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充实课堂,开拓学生视野,教学成绩近3年位居全乡全县前列。在她的影响下,苗族村民的观念大有改观,思想进步了,一些落后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改变。

立志用师魂铸就民族团结情

2003年,吴应珍被推选为县人大代表,她牢记人民代表肩负的重任,主动建言献策,提出的如何解决当地乡村公路、村社道路的建设及人畜饮水建设的建议,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不同程度的采纳。

为了教好书,育好人,吴应珍注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通过革命先烈、民族英雄感召人、熏陶人,引导当地群众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在学生入学时,开展“每日一句”的各民族互学语言活动,形成团结、平等、友好的民族氛围。如今,罗平县旧屋基乡老寨村委会则郎村民小组民族团结教育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帮互学,人人讲团结,民族团结之花在则郎村民小组处处盛开。2007年5月,吴应珍到北京去参加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获得了荣誉,她在人民大会堂发言席上向参会者汇报旧屋基乡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表达了对民族贫困山区基层教育事业的挚爱之情,得到了参加表彰大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同志的高度评价。

荣誉之花香遍苗乡大地

没有春的播种,夏的耕耘,哪来秋的收获?多年来,吴应珍扎根民族山区,献身教育事业的先进事迹经中央、省、市、县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后,其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她也赢得了许多荣誉:2004年8月,被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人事厅、云南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云南省教育卫生教研工会委员会授予“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2006年2月,被曲靖市教育局评为2005年度曲靖市德育先进工作者;2007年3月,被曲靖市妇联评为曲靖市“三八”红旗手;2007年6月,被中共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政府授予曲靖市第三届“巾帼十杰”荣誉称号;2007年4月,被曲靖市人民政府授予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4月,被共青团曲靖市委、曲靖市青年联合会授予曲靖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7年5月,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全国青联授予第五届“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杰出奖”;2008年1月,入选曲靖市政协委员;2008年4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10月,被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人事厅、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年联合会授予第八届“云南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07年3月,吴应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5月,被录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10年4月,吴应珍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面对这许多的荣誉,她总是很谦虚地说:“我做得很少,与党和政府对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吴应珍深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重任,她用爱心和良心去召唤孩子的心灵。回首过去,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展望未来,前景一片美好。她把心中所有的温情化作爱心奉献给当地群众,用她的话说就是:“我是苗山的女儿,我要对得起各族群众对我的哺育之情。党和政府给了我许多荣誉,我绝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对我的殷切厚望,扎根山区,献身教育是我的终身选择。”

3.扎根山区论文 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做交流,谈不上经验,只是把我的一些做法汇报一下。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好似人生路上摆平的小顽石,不声不响、无声无息地让一代代的人踩着走过;教师又像田间路旁的小草,不怕风吹雨打,烈日曝晒,一年年顽强的春生夏长。而我,就是这样十年如一日地为山区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着,无怨无悔!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里来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位只能去一位,你回家商量一下选择我们三位中哪一位。”母亲回家商量以后决定把爱请回家。母亲问:“哪一位是爱?请进屋吧!”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两位也跟了进来。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跟进来了?”答:“我们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成功和智慧。”

特别喜欢这句话:“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成功和智慧”。做智慧的教师,做智慧的班主任,前提是要有爱。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工作,这样在工作中才能迸发智慧的火花,才能享受成功的快乐。有爱就有一切!

一、用爱交流,以心换心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责任感。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好学生、育好人,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一片爱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掉的露珠。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所以在教育中教师要多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要发现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勤引导,多鼓励,逐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是渴望得到爱。

曾有一个孩子叫薛慧,三年级时转到我班,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起初,我课间没少给她开了“小灶”,多次找她谈心、补习功课,可无奈底子太薄,连一年级的拼音都不认识,更可怕的是她对学习早就丧失了信心,整天闷闷不乐、意志消沉。我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在一次“六一”联欢会上,她的表现让我找到了教育的契机。她悦耳动听的歌声和优雅的舞姿,让所有在场的人着实吃了一惊,我终于发现了她身上的闪光点了。于是我趁机大肆表扬、极力赞赏,让她重新找回自信。然后,鼓励她把这种自信用在学习上,课堂上,有意提问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对她的作业面批面改,学习上有点滴进步,就在班里表扬她,还让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和她交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关心、感化,小慧同学终于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防线,树立了自信心。渐渐地,下课又说又笑,上课抢着回答问题,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我想,老师的鼓励和表扬,犹如黑夜的一盏明灯,寒冬的一缕阳光,将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力量。作为班主任应该把最真诚的爱撒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会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会了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我班学生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我看得出、感受得到孩子们是多么的不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深情厚意是多么得难以释怀。“六一”儿童节,孩子们自编自演的情景剧《明天,我们毕业》,几个女孩子声情并茂的表演完全是发自肺腑的,是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流露。其间,孩子们回忆了六年来难忘的点点滴滴,老师的关怀、同学们之间的友情,尽情表达着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孩子们是流着眼泪演完的,台下也是唏嘘一片,作为班主任的我更是泪流满面,因为我看到孩子们长大了,懂得感恩了。

在习作《难忘的小学生活》中,邢利惠同学写道:“老师,六年来,谁也说不清您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在我们身上花费了多少精力。您严肃、更宽容,因为您认为我们班没有一个是坏孩子,即使做错了事,也是一时动了不好的念头,而老师总是为着他们的自尊心考虑,宽容而大方。”“李老师,您就像大树,我们都是叶子,当秋天来临,我们就要和您告别,去奔向美好的前程,您也会眷恋我们不是吗?„„李老师,谢谢您,教会我们坚持就是胜利,让我们懂得只要不放弃,前面永远是光明。”“老师,谢谢您,是您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是您教会我们以诚待人,那样别人也会真诚对待你。”“在这里我还是忍不住向您道一声:谢谢您,亲爱的老师!”读着读者,她哽咽了,一句话重复了几次才读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孩子们长大了,懂得感恩了,我真的很感动,也很欣慰。我坚信我和孩子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我激动地说:孩子们,应该说谢谢的是我,谢谢你们,谢谢你们陪我度过了六年的快乐时光,和你们朝夕相处的六年里,我收获了很多很多„„不管将来怎样,我们的心总是在一起的。请记住不论你在何时何地,总有一双眼睛在默默的注视着你,为你加油呐喊。

十一年的班主任工作教我懂得了:孩子们的心灵是最纯洁无暇的,和孩子们相处要用爱交流,以心换心。

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教师的工作艰辛而复杂,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中年教师取得的点滴成绩,其中包含的酸甜苦辣是常人难以感觉到的。作为一名女教师,一边要教学,一边还要忙于洗衣服做饭接送孩子,但我从没因家务影响过工作,即使孩子有病期间也很少请假,我利用晚上给孩子输液打针。早上赶回学校,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我也清楚地知道,对父母、对丈夫、对儿子自己是极不称职,我愧对他们。教师是良心活,我不能为了顾小家而舍大家,特别是一想到学生那求知若渴的的眼神,我还有什么值得顾及的呢?

记得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路上积雪很厚,公交车无法上路,我从早晨七点一直等到十点半,凛冽的寒风把我吹了个透心凉,冻得我浑身发抖。可一想到几十张可爱的笑脸在期盼自己,就下定决心让老公骑车送我去学校,三十多里路啊,迎着漫天风雪,摩托车打着趔趄,现在想来都后怕。踉踉跄跄地赶到学校,也顾不上寒冷和疲劳就走进课堂,当讲了十几分钟时,只觉得眼前发黑,两腿发软,几乎要倒下去,全班同学惊呆了,整个教室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很多学生都说:教师你不要讲了,我们自己看书。饭后,有两位学生给我拿来了鸡蛋,还有几位学生给我送来贺年卡,上面写着:老师,您辛苦了!您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此时此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心头百种滋味。

三、为人师表,严己严纪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严”是我的治班之道。我的“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严己”。为人师表,严以律己。

班主任是一班之主,平常与同学们接触最多,每天都要接受全班几十双眼睛的检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为了给学生真正树起榜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只有这样班主任工作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具有说服力。

举例来说:六年级毕业考试在即,我要求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我自己首先率先垂范,将每节课的复习内容提前写在复习备课上,放在教室后面的桌子上,并用红笔和不同的符号标出重难点。若当堂完成不了的内容,我也会实事求是地写上原因,同学们课下争先恐后地看,既提前知道了复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又可以效仿老师,写好自己的复习计划及反思。

另一方面是“严纪”。这是针对班级和学生而言的。“严纪”表现为班级制定严明的班级纪律,细化的班级事务分工。

有了严明的班纪,并不是百事无忧,因为学生毕竟年龄小,自控力差,难免会因一时冲动而违纪。对于违纪的同学千万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直至改正为止。否则条约、规范、守则、制度都将成为一纸空文,甚至还会助长违纪的风气而影响班级稳定。当然还要注意要严而有度。

最近,我班发生了一件严重的违纪事件,李永恒等几位同学竟然在学校的荧屏后面喝酒。当我知道这件事后,火冒三丈,决定严肃处理。不曾想到:几位女生含着泪去给这几个家伙求情(因为班内男女生关系一直不太好所以不曾想到),说:“别请家长好吗,否则他们会挨打的。”我明确的告诉她们: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就要勇于承担责任。我的处理方式会既能让犯错误的同学受到批评教育,又会让家长清楚事实真相,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回家不挨打,请同学们相信老师!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教师既要教学生读有字之书,又要教学生读无字之书,既要教学生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做人。”爱学生并不是一味的纵容,要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而不凶,宽而不松,严在当严处,宽在当宽处。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我们会乐在其中!

特别是当你得知毕业了多年的学生还惦记着你,发短信问候你,并极清楚的记得你对他的教诲时,你又是何等的欣慰。李盼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会宽容,学会忍耐。万事以学为出发点。李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对我说的这几句话。”这难道不是爱心另一只飞翔的翅膀吗?

五、辛勤劳动,喜结硕果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我所教的班级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镇前茅,所担任学科多次在镇质量检测中取得第一名。更令我欣慰的是我班学生总是彬彬有礼,善解人意,得到校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学生的进步,再多的付出也值!同时,在任教这十年当中,自己先后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县“先进工作者”。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是在摸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摸索。我认为我们除了要用“爱”去感化学生,还要用“严”震住学生。当然,对学生的爱应是“严而有度,爱而有方”的。凭着对事业的痴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我愿 “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4.扎根山区教育 用心教育学生 篇四

大兴中学

黄玉斌

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敬意,2008年毕业后就参加教育工作,成为大兴中学的一名教师。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面对浩瀚无边的教育之海,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拾贝者,真正感觉到力不从心。但当看到山区这群充满生机活力的孩子们用求知的眼神注视着我的时候,突然让我从心灵深处对这教育事业充满了激情与热爱,它给我的人生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与财富,值得我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去奉献。

雨果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美好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的工作就像那默默无闻的叶子,在奉献着,时刻装扮着花的灿烂,即使没有任何人可以看出他所衬托的美丽,他也不埋怨。当我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我这一生要像叶子一样默默无闻的奉献着,用一生去承担这艰苦而漫长的育人之旅。这段道路必定会有太多辛酸,也必定会承受太多不理解,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矢志不渝的走下去,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样默默无闻的奉献着,把毕生的精力献给教育和学生们。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也许没有人会在背后为你呐喊加油,没有人会给你鼓励,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利,更没有显赫一时的名声和荣誉。但是,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纯真的眼神流露着对知识的渴求时,当我们看到孩子们作文中写着对老师的无限信赖时,甚至当看到孩子们因我们的努力而取得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时,我想在那时,我才更真正领会“教师”二字所蕴藏的丰富的内涵,才真正明白“教师”二字所包含的深重的责任。选择教师就不能让放下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去培养学生、塑造学生,默默地为学生奉献。

在今年学生毕业前,一位平日里十分文静内向的女生拿来一本毕业纪念册要我签。当我打开毕业册的扉页时,我看到了几行字:

“多少次您在讲台上满怀期待地播撒下一颗颗知识的种子;多少次您在办公室里耐心地一次次开导、谈心;多少次您在台灯下忘我地一本本批改、备课;如今在这春华秋实的一季,当我们带着满足,带着欣喜,带着希望离开这片校园时,请让我们诚挚地对您说一声:谢谢您,亲爱的老师!”就在这一刻,我忽然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有一种风,它和煦温暖,轻柔细腻,轻轻地拂去心扉的尘埃;有一种雨,它清冽甘甜,润物无声,缓缓地滋润着干涸的心田;有一首歌,它婉转低回,萦绕耳边,悠悠地唤醒了迷茫的心灵。“三尺讲台”成就了我简单质朴的人生,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就如生长在荒山野岭的无名花草一样。我拥有的只是简约而清贫的人生。身居穷乡僻岭,有望不断的陡峭山崖,走不尽的崎岖山路,翻不完的纵横沟壑。然而,我是一名教师,贫瘠的土地在召唤,山里孩子荒芜的心灵在呼唤,这里更需要知识,这里更渴求文明。

身在乡村,我亲眼目睹了山村的贫瘠与落后,也切身领略了山区教师的酸甜与苦辣。瞅着年轻人纷纷跳槽,抑或调至繁华都市,我曾犹豫过,也曾徘徊过,但是一想到更多山区教师无私执着的奉献,一想到无数山民殷殷的期望,一想到学生们那双双充满期待与渴望的目光,我又不得不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在我们身边,有着多如星辰的山区教育工作者的典范,他们都用自己朴实无华的生命演绎着山区教育的动人华章。曾记否,为了实现“两基”目标,为了完成“普九”大业,我们大兴中学全体教师的足迹踏遍了四山五岭,进村入户,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硬是将一个个含泪辍学的孩子请回了校园。平静的山区教坛始终演绎着一个个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君不见,多少乡村教师肩挑两任,跋山涉水,频繁地穿梭于家校之间,忙了学校又忙家里;君不见,多少教师抱病上课,很少休假;君不见,多少教师殚精竭虑,献身课改。

“一身粉笔灰,两袖清风,三寸不烂之舌,四只眼睛”成了山区教师的简约写照,可是我们依然无怨无悔。聆听着山里孩子诗意般的书声,我们喜悦;眼见着山里孩子的点滴进步,我们欣慰。有人说: 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这话不错,可是如果我们都放弃这清贫而艰巨的事业,谁来给荒寒的土地播种文明?谁来给贫困的山区撒播希望?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们虽不是时代的精英,但我们足以堪称大山的骄子!如今,农村打工潮造成“留守学生”较多和多数学生接受隔代教育的现状。在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失去了应有的联系,在不良的社会大环境下为数不少的学生迷失了自我,对自己的前途毫无计划、得过且过。面对这些现状,我们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应正视现实,积极正确的看待、评价自己的工作,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尽力为学生着想。“留守学生”中90%以上由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又没有多少文化,再加上对孙辈的溺爱,所以爷爷奶奶在学习上不能辅导他们,又缺少严格的监督,学习成绩下滑在意料之中。我们班有个叫赵璐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奶奶照顾他的起居饮食。该生学习基础较好,但学习上比较懒散,学习成绩一度是倒数排名。经过老师的几次谈话,给他制定了学习成绩目标,并在一段时间内时常提醒他,督促他学习。在上期期末成绩达到目标并且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本期学习情况一直较稳定。

俗话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确,育人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它更需要我们怀有一颗爱心耐心的等待。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曾经为不学习的学生而大动肝火;曾经为半夜找不到学生而心急如焚;曾经为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费劲脑汁;曾经为学生的不理解而心酸流泪。但是当看到学生们体会到老师的苦心奋起直追,成绩进步时;当生病时看到学生关切的目光,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时;当经过自己和同学们共同努力班级取得成绩时,一种感动和自豪就会油然而生,原来付出就有收获,爱的付出就有爱的回报。这时我又燃起了对工作的热情,又充满了对事业的执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我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就是点亮学生心中的灯。单庆飞是我班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父母离异后,跟父亲一同生活。因为缺少双亲的关爱,他经常迟到、旷课,常因一点小事就向同学大打出手。看到这一切,我没有因他违犯纪律而训斥、挖苦他,而是用爱心关心他、爱护他。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早晨,我在校园里见到单庆飞,他只穿了一件薄薄的衬衣,脸冻得煞白,不停地哆嗦,我从心底感到一阵揪心的痛。我随即上街买了件绒衣给他,这个倔强的孩子轻轻说了声:“我不冷。”了解到因为爸爸昨晚没回家,他没能进去家门,在邻居家借宿一夜时,我又领他去吃饭。父母的漠视、老师的关爱,使得这个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在我的劝说下,单庆飞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性格开朗活泼起来,能严格要求自己了,学习也努力了。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扎根山区教育,用心教育学生就是要从细节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当我们俯身捡起走廊上被丢弃的废纸时,当我们讲完一道题目看到学生如释重负的微笑时,当我们轻拂衣服的粉尘走下讲台时,当我们……,当许多个“当我们”连缀就会汇成一首歌。这是一首爱的歌,是我们全体老师用真诚的奉献,奏响的最优美的旋律。

生如夏花之绚烂,静如秋叶之静美。用爱心浇灌的花朵也一定是充满爱的笑脸。第一次听到曾经的学生,教师节长途电话的问候,第一次看到曾经的调皮少年,鸿雁传书的感谢;第一次感受到普通班孩子们,鲜花祝语的安慰,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去教导学生,用诚恳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用充足的精神去面对学生……这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境界。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在学生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耕耘着,我们应该用心对待每一件点滴小事,用诚恳的态度去奉献无限的爱心,用勤劳的双手去奏响华丽的乐章。

5.扎根山区论文 篇五

——南川区大有镇中心小学校 时云中

2009年10月31日,在南川区教委的组织下,我和全区五千多名同行,有幸聆听了“魏书生教育思想报告会”,其体会很深,心得很多,启发很大。魏书生是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著名教育家、语文教育改革家。作为一名山区学校的教师,听了此次报告,给我们拓新了不少教育教学的方略和视角,对教学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下面的体会虽然有些肤浅,但来自心底,愿与同行共勉。

一、魏书生的教育成功在于他超前的教育思想(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办学理念)。

“科学、民主”的教育思想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魏书生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就是牺牲自己,拯救别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魏书生的思想是真真切切地从引导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互助”的关系,而不是“互斗”的关系,因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与人为善、互相谅解。在遇到矛盾、解决具体问题时,则应坚持“正面引导,心理穿透”,而不搞“互相碰撞”。每个人对自己应本着“宁让别人负我,不可我负别人”的精神,坚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样,人就可以以活得更轻松一些,人际关系也就会更协调。

他本着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切实从实际出发,坚持民主、科学的办法,针对学生实际,通过训练过程,达到三个方面的开发,即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开发。他在教学实践中把每个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助手,在他的班级里有多少名学生,就有多少名副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是助手而不是对手。久而久之,他就只有助手而没有对手了,从而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还主张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为发展长处而学”。同时主张“强化过程,淡化结果”,不简单的搞分数控制。

魏书生的这些教育思想都体现他的那些既具有规律性又是很规范化的具体措施中。在他所教的班级中,制定的法规就有30多项,语文教学中的34件事,这些他都精心地按时间顺序做了周密的安排,在班级里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干”。

由此,魏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建立了完善的“计划系统、监督管理系统、总结反馈系统”,按计划行事,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事、时、人三者落到实处,他归纳出与语文教学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不能放弃的事,制成具体规范化的措施,规定了做事的人,做事的时间,做事的方法。为了强化教学过程,魏书生又建立了五种检查、监督方式,并制定了具体检查时间、检查方法和奖惩措施。他很重视实践结果,又建立了反馈系统。他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民主、科学管理水平,他的教学实践体现了教育家的思想,改革家的魄力,思想家的气质。

二、魏书生的教育成功在于他守住传统,光大教育本质的教育理念。

学习魏书生先生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教学风格,站在时代的高度,探索科学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把塑造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作为教学的基点,潜心钻研,着力摸索,从全面了解学生真正的思想入手,力求把人生观教育融汇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

在语文教学中,魏书生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文以载道”的功能,抓了思想教育,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文以载智”的功能,开发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观察力、分析力、理解力,带领学生在科学的海洋里遨游。他的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文道”统一。同时抓住四个过程,即提高认识——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培养习惯,强调以法治语文的教学理念,减少随意性。魏书生成功的经验是从实际出发,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能用语文这一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陶冶学生情操,能利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能掌握规律实行首次慢动——逐渐加速——系统计划——控制时空的四步调控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他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在这里,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解放,天赋得到了发挥,特长得到了培养。学生在自由舒畅的民主自学成人中,恢复了“人”的本来面貌。成了学习的主人,自学给语文带来了一派蓬勃的气象。

教师要务实,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

人要全面的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使自己顶天立地,有所发展,有所作为,必须建立自己强壮的生命支柱。学习、热爱、研究、享受都是生命的支柱。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

体验成功,才会品味脱俗,才会发扬我们的事业,创新我们的事业。平时我们在工作中总是要求教师这样或那样,应该干什么或不应该干什么,要求教师做到的往往我们自己却不能做到或做不好,所以带动力较差。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何尝不同于此?

四、魏书生的教育成功在于他健全的人格魅力。

学习他“松、静、匀、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包容社会现实,把责任和奉献作为“享受”。人生在世,要会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工作。魏书生说,现在社会稳定,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只有怀着感恩的心,用“享受”的心态适应社会环境,才能避免无谓的心态,有一颗快乐的心,才能不把眼前暂时的困难当回事。社会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教师却是清贫的。面对金钱与名利的诱惑,面对行业不正之风的侵蚀和社会偏见的压力,只有那些立下崇高志向的教师,才能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甘守清贫、敬业爱岗,全心全意地为社会造就人才、贡献力量。面对教育改革的考验,教师任重而道远,如果矢志不坚,又怎能无怨无悔、迎难而上呢?

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很强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务实,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

教师一个重要的劳动成果是收获真挚的感情。人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学生时代培养的感情尤为真挚。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象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的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也会在心灵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

6.让文艺扎根民间 篇六

傍晚,漫步新安县城,世纪广场上音乐流畅,距此不远的文化中心灯火璀璨,青年学生拍手、扭腰、跑步、压腿,人头攒动,笑语欢歌。在农村文化大院,劳作了一天的村民将身边的新鲜事、高兴事编成戏剧、快板等节目,唱出了对新生活的赞美。

如今,遍布城乡的文化设施为新安的发展奏响了和谐乐曲。

理念

新安的文化早在唐代就因杜甫的《新安吏》而名扬四海。后来随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被发现。新安再次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文化圣地。据统计,全县共有文化古迹50多处。

如何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变文化大县为文化强县,县委书记王敬林说:“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必须研究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尊重文化产业的独特规律,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群众,走市场化、企业化、集约化的路子”。随后,新安提出了“跳出文化看文化,站在全局看文化”的工作思路,大力兴办文化产业,壮大文化实力。

新安县将文化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2008年,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1887万元,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37.74元。

文化设施是一座城市品位的象征。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新城世纪广场东侧规划建设占地35亩、投资1800余万元、建筑面积达1.38万平方米的县文化中心。新建的图书馆总面积4400平方米,内设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14个服务窗口,藏书量增加到10.3万册。

在完善城区文化设施的同时,新安县把重点逐步向乡村倾斜。2005年至今,新安11个乡镇全部建成单独成院的文化站,并配有图书、书柜、彩电、电脑、投影仪等十多种文化器材。目前,全县250个村已建成了功能齐全的文化大院,其余48个村正在加紧建设。

品牌

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新安县早在唐代就盛产澄泥砚,其质坚如石,温润细腻,与后起之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经过几年的设计开发,澄泥砚品种已达120余种,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特制的家砚引起了很大轰动,2002年获全国文房四宝协会和全国名师砚博览会金奖。

如何将澄泥砚产业做大做强?县长张生伟说:“品牌是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赢得效益的关键因素,只有下大力气培育造就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才能形成优势和特色。”

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新安县组织企业进行专利申报,并挖掘、创新澄泥砚制作工艺,联系国内重点院校的专家学者进厂指导,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全县澄泥砚生产厂家已达4家,砚台品种230余种,产品远销海内外,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澄泥砚之乡”。

与此同时,该县还加大对黄河奇石的开发力度,累计投资1200万元,在石寺镇下孤灯村建成了国内规模较大的奇石一条街,为群众发展奇石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目前,该村有黄河奇石展馆86所,共藏石10万余立方米,被誉为“奇石之乡”、“特色文化产业村”。

改革

发展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但长期受旧体制、机制的制约,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潭死水。出路在哪里?改革。

曲剧团是新安的专业艺术团体,为激发内部活力,盘活外部经营,县里进行改革,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邀请河南曲剧名角李天方担任名誉团长、技术总监,并吸纳一大批优秀年青演员,使专业演出队伍进一步壮大,并精心策划、排练了一批大型古装剧、现代剧和综艺节目,演出水平享誉豫西地区,被邀参加中国首届曲剧艺术节展演,获优秀剧目展演奖、优秀组织奖、观众喜欢剧目奖等殊荣。

对县电影公司,按照程序使其稳妥地转制为企业,并合理整合资源组建了11个数字电影放映队,轻装上阵。进村巡回放映,每村一月一场,使电影重新走进了百姓生活。每年放映场次达4000场,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也实行以岗定责、竞聘上岗、末位待岗培训等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实现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制度,以制度创新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

改革迸发出无限活力,刺激了演职人员的创作积极性。现代戏《答辩》在洛阳市剧本评奖中夺魁,并代表全市参加河南省农村题材戏剧大赛获一等奖,戏剧《撞车》已由安徽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美丽黛眉》、《梦幻山水》等20多首歌曲先后在各类刊物上发表。

服务

开展文化建设,最终的受益者是百姓。据县文化局负责人介绍,新安每年夏季举办的“爱我家乡-唱响新安”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新安文化的一张名片。

新安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之初主要在夏季演出。后来,“夏季歌”发展成“四季歌”,由“要我演”发展成“我要演”。演出地点也由城市延伸到了农村,内容也由单一的戏曲发展到歌舞专场、相声专场、小品专场、音乐专场等。县委、县政府开展送戏下乡活动,送图书下乡活动,县财政对每场演出给予一定补贴,全县设立的16个基层图书流通点,年均更新量达8000余册。

7.扎根山区论文 篇七

从一个14岁的边远山村的夜校扫盲教师起,左相平在云贵两省交界的海拔2300多米的贫困山区,从教38个春秋,先后教过12800多名学生,有300多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各条战线的技术骨干,涌现出大批农村改革、生产的带头人。

他靠自学成才拿到本科文凭,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19篇获得国家、省级论文比赛一等奖。1998年,他是盘县唯一破格评为中学一级的乡镇中学教师;镇中学校长,盘县化学学科带头人。他先后被 六盘水市政府授予“五好职工”称号、荣获“大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特别奖荣誉、贵州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

他是山区教育改革的“领头雁”,贫困学生的“救星”,教师的楷模。他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新浪网、中国教育台、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等4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童子教书,播下一生从教的种子

他舍不得学生,喜欢讲台,离不开学校,放弃了三次改行的机会。1978年,保田乡政府让他去当工人,可他让给了别人,依旧当他的“孩子王”;1984年机构改革,民主区的领导找他谈话,要他到乡政府工作,可他婉言谢绝了;1998年被调去大山教辅站任党支部书记不到两年,他又强烈要求回学校,回到讲台。

1959年出生的左相平,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5岁上了村里小学。3年后,成绩优异的他却因家中无人放牛,含泪离开了心爱的课堂。8岁辍学,每当放牛经过学校时,他都会张望老师和同学们。这个做了3年半放牛娃的孩子,上山时也不忘带着书本。11岁半那年,左相平的勤奋好学打动了父母,学校竟也破例允许坚持自学的小相平跳级读了5年级。1973年7月,左相平从盘南中学初中毕业,成为一个14岁的童子老师。他的任务是每天晚上为村里夜校的100多位农民学员扫盲。整整两年的700多个夜晚,除了节假日,左相平无论天晴下雨,每晚都要走三公里的夜路,从未间断过一次夜教课,而且不取分文报酬。14岁的老师教三四十岁的成年人,要教得生动活泼有趣。左相平除了教识字,也教唱歌跳舞,他自编的舞蹈《大寨亚克西》、小品《不识字的悲剧》,在全区的文艺比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在他两年的辛勤努力下,鹅毛寨村有103名青壮年农民学员,摘掉了文盲帽子,增强了农业生产技能,提高了生活质量,教育的意义真不小啊,在他心中播下了长大一定要当老师的种子。

教书是左相平最崇拜的职业。他说想教书,教好书,就要做一个有水平的老师。1975年,上寨村在破庙里办起了上寨小学,16岁的左相平被聘为月薪10元的正式民办教师,实现了他儿时的夙愿。小学是一座破庙,墙壁柱子东倒西歪,站在教室里看天看地,晴天黄灰蒙蒙,雨天泥塘烂烂。开学的头一天,他请了几个学生家长一起清洁小庙,在柱子上挂起了用木板拼做的小黑板,木板搭在石头上做桌凳。他的教书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庙里教书的四年,是复式教学。左相平尝尽了瞎子牵瞎子的苦头,他认识到,教书要有水平,能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他于是刻苦自学,1979年参加升学考试,成为周边几十里村寨惟一被盘县特区师范录取的考生。一时间,左相平成了乡亲们教育孩子勤奋学习的典范。1985年,他考上六盘水师专生化专业,攻读三年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1995年,左相平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大学本科文凭。这些刻苦求学深造,为他当一名优秀教师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要让山区孩子都读书,不让一个学生辍学

他的学生没有一个因贫困而辍学。“要让山区孩子都读书,不让一个学生辍学”。这是他一生的追求。

1981年师范毕业后,左相平被分配到云贵两省交界的高山峡谷地区——高山乡小学任教,这里离县城100多华里,农民居住分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靠天吃水。学校从小学到初中八个班,只有113名学生。

左相平步行上百公里家访发现,山一家水一家的寨子,不是没有适龄儿童,而是家长不让孩子读书。即便来读书的,农忙季节也缺课太多。左相平上课时,常有家长跑到教室里,把儿子拉回去放牛。他幼时遭遇的一幕,就在自己的眼皮下重演,这深深刺痛了左相平的心。

1982年,他当上高山小学校长,办校的重任落在身上。他利用周末和假期,带上手电筒翻山越岭到十多个村寨家访。各寨之间来回要走几小时,每次只能到一寨。每到一处,找村干部商量,开群众会,与家长谈心,给孩子义务补课。有一次,他去大坑家访,夜间回来,在山林里迷了路,由于天冷,不敢睡和坐,就在一块大石板上走来走去,直到天亮才回学校。他针对老百姓说的“知识当不得饭吃”,他就现身说法,“没有知识就是吃不上好饭,就一辈子受穷!”经过他20多天夜间走村串寨,苦口婆心的动员,有56个农忙季节流失的学生回到了学校,尤其是13名长期辍学的学生重返校园。他们后来都走出了大山,有的做了教师,有的当了医生,有的成了政府工作人员。

在高山小学教书时,左相平既是老师,又是家长。除了上课,他要为住校的学生煮饭、理发、上山打柴……学校一年有半年缺水,他还帮年幼的学生到3公里远的小海子洗衣服。在左老师的教育下,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里,学出了一流的成绩。

左相平千方百计帮助特困生解决就读困难。如他联系广东的一位记者,资助4个孤儿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业。他多次为贫困生捐款。有一个学生因父亲生病、去世欠下大笔债,执意外出打工挣钱还债、孝顺母亲。左相平硬是把已背起棉被离校回家、走在路上的他拉回学校。从此,左相平每学期资助他400元,直到他考上贵州师范大学,这个学生特地写信给老师不要再给他寄钱时为止,后来这个学生回到盘县当了一名中学教师。经他多方奔走,有1093名贫困学生,每年每人能得到1000元的贫困生活补助。

要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一个连续6年中考上线人数为零的乡镇中学,在左相平接任校长后,创造了连续8年中考上线录取人数居六盘水市乡镇中学第一的纪录,也创造了盘县教育史上的一项纪录。

一所薄弱学校,在左相平管理后,被评为盘县“五好基层党组织”、“优秀学校”、“法制教育学校”、“平安校园”、六盘水市“校本教研”实验学校、六盘水市诗教先进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研究优秀实验学校、团中央作文教学先进单位。1981年至1991年的10年间,他在两所学校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均名列全县第一。

1992年,盘县撤区并乡建镇,左相平被调到新建的大山镇中学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还任两个班的化学课。在他的组织和管理下,大山镇中学被评为省级先进学校。当时有18个乡镇的学生,跑到大山求学。2001年,左相平被调到响水镇中学任校长。2万多人口的响水镇,自1996年到2001年的6年中,中考没有一个学生被录取。此时的响水中学,百废待兴,人心焕散;老百姓瞧不起,学生们纷纷外出求学。

左相平到任后大胆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分组教学、分组管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教师实行严格考核,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系列的改革立竿见影。2003年起到2010年的8年中,响水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直线上升,连续8年中考录取人数均为盘县当年第一名。响水镇中学也成为六盘水市100多所乡镇中学的佼佼者。

无私奉献终无悔

左相平是母亲近50岁时生下的幺子。在老家鹅毛寨度过一生的父母亲,分别活到95岁、94岁离开人间。两位老人临终时,他们最疼爱、最引以为自豪的小儿子却不在身边。等儿子从学校赶几十公里山路回到家时,老人已经咽气。左相平只能跪在父母亲的灵前,泪如泉涌。

左相平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36年的教书生涯,日复一日地超负荷工作。在上寨小学时,他上复试班;在高山小学时,他上四门主课;在民主中学,他每周有四个班的化学、生物课共24节;大山中学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时,他还上两个班的化学课。到了响水中学,他除了要管好有3085名学生的学校全面工作外,还任着两个班的化学课。他没有假期,越是假期他越忙。有一次,父亲生病到兴义住院二十多天,左相平仅陪了一天。

左相平离不开学校,离不开讲台,离不开学生。

在高山小学任教时,一学生因高烧引起了肺炎,他背起学生去看医生,陪学生打吊针,当护理。

在民主中学教书时,一学生在校外重伤,是他给学生举手提药打吊针到40公里外的县人民医院进行抢救,护送途中因车速过快,他差点丢掉性命。

在响水镇中学,一位老师夜间巡逻护校时,被一歹徒刺穿左肺,是左相平送他盘县住院一个月,为其喂药喂饭,抬倒大小便。

大山丫国有林场发生火灾,他在扑火时,忘记了自己身体有病,因劳累过度,昏倒在火炕里,是救火的人们,把他送进了盘县人民医院 ……

左相平与妻子梁成花结婚以来,夫妻俩过了20多年两地分居的日子。梁成花生儿子时,左相平还在离家40公里外的学校教书,没有回家去伺候、探望。他说,不忍心耽误学生的课,等有时间,再去看妻子和孩子。梁成花没有工作,却做着并不比丈夫轻松的工作,老家的农活都是她在忙活。特别是婆婆公公都已70多岁,需要她代替丈夫孝养两位老人。年复一年,当两个孩子相继来到人世,梁成花就独自承担起伺候两位老人、抚育两个小孩的重任。左相平的儿子在昆明、西安三次住院达5个月,他才去看望过两次,孩子、妻子对他的抱怨,只有他知道。

左相平夫妻生活简朴,现在一家四口人还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简陋矮小的破石棉瓦房里,风扫地,月照床;晴天遭风扫,雨天被雨淋,曾经有人戏说他家住的房子像猪圈,夫妻俩听了也不在意。妻子全力支持丈夫工作,夫妻间心心相印,他们过的是欢乐的苦日子。

8.扎根山区论文 篇八

34年前,他医大毕业,悬壶桑梓,只为十里八乡父老的健康;17年前,刚做完癌症手术的他依旧带病坐诊,只因病人求助的眼神„„他说,能做老百姓的健康守护者是自己的幸运。他就是石家庄市劳动模范、平山县人民医院内科名誉主任张麟吉。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

今年68岁的张麟吉,1978年从河北医学院毕业,放弃留在省城医院的机会,毅然投身革命老区的卫生事业。

凭着对医学知识的一股热情,几十年来,张麟吉坚持学习,订阅外文杂志,练就了一套过硬的医疗技术。张麟吉是同行眼中的“专家”,但他对待病人,就如同对待亲人一样,只要工作需要、病人需要,他总是有求必应。一天深夜,刚刚睡下的张麟吉被急促的电话声惊醒。原来是县城百里之外的营里乡卫生院收治了一名危重病人,需要他的帮助。来不及多想,张麟吉抓起急诊包便上路了。在汽车上,他时而用电话不时指挥当地医院,一步一步应该怎么做,时而催促司机再快些„„经过精心诊断和治疗后,看到病人病情稳定,家属泪流满面地给张麟吉跪了下来„„

至今,病人叫什么名字,张麟吉不清楚,而类似故事在他的30多年行医经历中更是数不胜数。

甘做百姓的“120”

几年前,张麟吉退休了,在别人看来,他也该享受天伦之乐了。可他闲不住,又干起了“老本行”。

好多人说张麟吉是个“傻”医生。他多次拒绝了到民营医院“挣大钱”的机会,因为“放不下患者”。

“从早到晚为谁忙,就是为人送健康。家无病床义诊忙,不图钱财不图赏。”这是邻村一位病人送给张麟吉的话。

随身携带名片,是张麟吉的习惯,他早已成了许多老病号的“家庭医生”,特别是那些患有慢性病的病人,随时可以通过电话24小时联系到他。在他们看来,张麟吉的电话就是他们的“120”。

不管熟悉与陌生,张麟吉会花很多的时间为他们诊断、开方,给大家普及保健和医疗常识,防止小病变大病。

一个使用20多年的黑色急诊包,四角、外表已经磨损,但里边珍藏着他义诊的一些“宝贝”:听诊器、血压表、针灸针、手电、化验单、处方„„这些都见证了他每次为人们免费看病一段段感人故事。

50多岁时,张麟吉被诊断出直肠癌。手术那天,手术室外一条长长的走廊挤满了人。他们都在焦急地祈盼着。而这些人中,很多都是张麟吉以前的病人。图的是百姓的信任

因为直肠切除了15厘米,医生“命令”张麟吉静养2个多月,可即使在那段日子,每天仍有许多不知情的人去找他看病,这样一来,张麟吉又把医生的“命令”抛到了脑后。

一次,张麟吉光顾着给病人听诊,不小心把输液架子拽倒了,输液针头硬生生地从手背上脱掉,鲜血直流。病人看此情景,眼含热泪,愧疚又感动地说:“张医生,您可真是我们的好医生。”

为不让病人多跑冤枉路,手术后20天,张麟吉就上班了。他说,“边看病,边休息,两不误”。从医30多年,张麟吉究竟义务给多少人看过病,他没有记录过。“只要他在家,来看病的每天就没断过。”邻居王香荣这样感慨。

9.扎根基层 奉献教育 篇九

激情行动建学校

“以激情感化群众和同事,用行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这是向忠显的工作理念和目标。1986年7月,高中毕业的他成为了一名代课教师,被分配到归朝镇登冒村委会那奴村,村委会安排他去带领群众一起创办那奴小学。当时那奴村还没有通公路,条件十分艰苦,面对困难和挑战,他没有退缩,主动挨家挨户地作动员,向大家讲道理,争取支持。他的激情和努力感化了当地群众,自发组織起来和他一起建起校舍,解决了孩子们的上学难题。1988年8月,向忠显进入富宁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1990年12月,他参加“招干”考试,成为公办教师,同年被安排到归朝镇龙山大平小学任教。在那里,他一待就是9个年头。

归朝镇龙山大平小学处于岩溶山区,人畜饮水及庄稼用水全靠天上的雨水,为蓄积到更多的雨水,村民们都要在各自的房前屋后挖凿一个个能容纳几立方水的塘子。大平小学的校舍是村民们在1980年建成的,历经多年的风蚀雨淋,墙体土质松散破裂,教室里的课桌歪歪斜斜,黑板也是用两根木杈支着的小木板,校舍和教学设备十分简陋。学校的生活也非常艰苦,教师吃的食物都要到十几千米远的市场上去买,做饭用的柴火是从农民地里捡的玉米秆。虽然条件艰苦,但向忠显并没有灰心丧气,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与同事们团结协作,依靠人民群众办学,努力改善大平小学的办学条件。在富宁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期间,县教育局对贫困的高寒山区优先拨给专款修建学校,大平小学得到了1万元建设款。向忠显十分珍惜这次建校的机会,他一边组织教师、村干部开会,一边拟计划、分任务、定措施。在建校期间,他处处做出表率,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和同事。由于建设材料缺乏,所需材料以任务的形式分到同事和群众头上,群众每人完成石头0.5立方,教师每人完成石头2立方。他不甘落后,利用课余时间超额完成了学校分给的建校任务,并捐出200元钱用于建校。在向忠显及全体师生的带动下,当地干部群众士气高涨,纷纷投入建校劳动,人挑马驮,掀起了献工献料热潮,终于在1992年初建成了建筑面积达275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校舍,改善了大平小学的办学条件。

尽职奉献促发展

2005年,通过竞聘上岗,向忠显担任归朝镇中心学校总务主任,具体负责学校的后勤工作,为师生员工的生活服务。几年来,随着“两基”巩固提高、“普实”、“农远”及整体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工作的推进,作为总务主任的向忠显身上的担子不言而喻。为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建设环境优美的校园,他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但他无怨无悔,毫不懈怠。

在家人看来,“心里只有工作”是向忠显20多年来改变不了的“坏毛病”。他出生在农村,妻子是农民,育有两个女儿。上课时间,家里就只有妻子和两个女儿,里里外外全靠妻子一个人料理,只有到了周末回家才能顾及一些家务。有一次,小女儿在半夜发高烧达40度,而当时他还在学校,妻子急坏了,左喊右唤,邻居听到了呼唤声急忙起来帮忙,及时将女儿送进镇卫生院,才脱离了危险。第二天向忠显回到家里才得知这一消息。面对妻子的无奈和责备,他觉得十分惭愧,但工作的重任又使他不能对妻子说什么承诺的话。

向忠显特别关心困难学生。百油小学是归朝镇学生人数最多的完小,主要有壮、瑶两种民族,学生大多很贫困。有个山瑶学生叫韦常江,家里非常贫穷,到学校来读书,没有被褥、没有饭盒、没有蚊帐,当他了解情况后,毅然为这个学生解决了所有的困难。做这样的事情,对向忠显来讲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冬天到了,衣裳单薄的学生李正华,冷得无法上课,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拿给李正华穿;学生生病不能到校上课,他不管路途多远,都要到学生家里看望、送药,有时候还辅导他们学习……20多年来,向忠显一直都热心为学生排忧解难,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扎根基层教育20多年的向忠显,对农村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教育事业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教育的条件、质量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但对于归朝镇的教育发展前景,向忠显充满信心:自己和同事们会一直奋斗下去。

作者单位

富宁县归朝镇中心学校

10.扎根基层 篇十

青春,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金秋的硕果,也昭示着寒冬的希望。在这个人生最美丽的季节,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乡镇基层公务员,我要在基层的工作中深深扎根,砥砺青春年华。

农村基层是青年学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国情的最好课堂。基层是锻炼的大熔炉,公务员扎根基层是人生历程的一个新起点,只有扎根基层,锻炼砥砺品质,才能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用青春和汗水抒写出美丽的人生画卷。我是一个农村孩子,从小便对农村有了深厚的感情,服务基层便是我儿时的梦想。要踏踏实实在基层磨练自己,升华自己。于是在我人生的美好年华,就希望自己能深入基层,把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知识用在这片淳朴的土地上。我很幸运,也很骄傲能来到南障城镇做一名基层公务人员。

来到乡镇之后,我就像是一名“小学生“,什么东西都要向领导干部、前辈学习学习他们工作的经验,让我在工作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在他们指点下,我也渐渐的开始能独立的完成工作。愈发的想做好每一件事情,让他们也为我的进步感到欣慰。通过一个月的工作,我便认识到乡镇工作的特性:复杂、琐碎。乡镇的条件自然比不上县城,但是年轻人就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练自己,在乡镇琐碎的事物中细心成长,这样才能让自己金子般的青春真正的用在刀刃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抱怨乡镇基层的条件艰苦,那基层老百姓的大事小情谁来解决呢?如果每个人都在埋怨乡镇基层工作的复杂、琐碎,那基层工作就不用开展了吗?如果每个人都想调离乡镇,那当初坚守的服务乡镇、奉献乡镇的信念就可以违背了吗?当然不能,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扎根基层,在乡镇的基层工作中历练自己,砥砺自己的青春。乡镇基层的生活不像城市那样丰富多彩,更多的可能是繁重的工作、贫乏的精神生活和艰苦的物质生活。但到了乡镇基层,年轻人尤其是公务员对生活的激情也不能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减弱,只有对乡镇基层的工作充满激情,才能真正的热爱这份事业。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事情无大小,关键要做好。一个人只有把小事做到滴水不漏,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才有资格承受更重要的工作,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在乡镇基层琐碎的工作中才能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只有现在把基层工作做细做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才能在以后工作的路上顺利的前进。

在乡镇的工作中我深刻的认识到,首先,要以学为先,用饱满的热情面对基层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要注重在实践中向乡镇领导干部学习工作经验。通过学习、积累工作经验,更快的了解镇情、村情,融入到岗位中。其次,要以做为基,用实际的行动服务基层。服务基层,是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也是地方干部群众的迫切期待。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特别是到基层服务的大学生,要以务实、创新为准则,将大学所学的知识付之于实践,充分发挥我们基层公务员的优势和应有的作用,在新起点上实现新价值。最后,要以谦为首,用良好的心态完善自身。要坚定服务基层信念,注重工作细节,顾全大局。要在学习中不断成熟的,工作上要稳抓稳打,努力勤奋的同时,要把握好工作的细节,把最完善的服务提供给群众,让群众满意,让组织放心,用踏实努力去焕发活力与青春。

既然选择了基层,就要坚定信念,为基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我们的上进心、求知欲和责任感,经受锻炼,接受考验。要积极主动深入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去,把理想、信念和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的了解基层,让这一段经历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达到磨砺我们心智、砥砺青春的目的。

我们作为基层公务员不仅要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更要在基层一线为群众全心全意服务,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而我们大学生在基层的工作中,就是要发扬我们的优点,作为知识型综合性人才,我们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能为乡镇农村建设补充新鲜血液。另外,大学生在基层能让个人的能力发挥有更大的独立性、自主性。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曾经我们把它当做一道面试题来做,现在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体味他的意义。相信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体味。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千头万绪。它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你的身体力行。而基层工作做的就是群众工作,而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在于用心。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我们既然选择走进基层这片沃土,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坚持到底,扎根基层全心全意用先进的知识、青春的汗水和热情的态度服务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

11.扎根基层 砥砺青春 篇十一

砥砺青春

作为一名三支一扶工作人员,被分配到火烧坪乡,我感到非常荣幸,与火烧坪乡有许多不解之缘,大学时曾在火烧坪包过白菜,这里的人民,一草一木,我都感到非常亲切,这也促使我真正的想为火烧坪人民做点实事。对于未来的工作,我有如下的思考。

如何把工作做好,我觉得首先应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指导工作。我在大学学习的社会工作专业,其中有一门课叫农村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服务,其根本目的在于预防和解决农村地区出现的社会问题,增进整个农村的社会福利、促进农村的社会进步,这与我从事的工作不谋而合,其中社会个案工作和小群体研究技术、社会统计和及社会调查等方法对我今后的工作也会有帮助,我应该做得是因地制宜,将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大众。当然,大学学的知识覆盖范围毕竟有限,我应该不断地学习,定期参加培训,利用休息的时间学习党的政策,纲领性文件,提升我的理论水平,通过学习,了解工作重点,通过学习,更加坚定工作信心。

其次,我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我早已不是那个在象牙塔生活的大学生了,我需要尽快的适应环境,适应工作。我也明白,基层工作很辛苦,有时候还会加班,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候做得不好的话还可能挨领导的批评,这个时候我要及时调

整自己的心态,如果是工作没有做好,我要虚心的请教领导同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还要端正的心态是事无巨细,事事必用心去做,虽然只有两年的服役期,但是我不能得过且过,要真正的扎根基层,真正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最后,我应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包括会说,会写,处理日常公务的能力。有时可能会下乡,主持个会议、讲个话什么的,这时我要敢讲会讲。我的性格还算比较外向,但是主持会议的经历比较少,希望通过不断的锻炼,两年后我能独当一面。还有一个就是写的能力,我感觉现在作为基层干部最欠缺就是这方面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一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但叫他把处理的事情写下来,并且进行总结提炼,这就为难了。我在这方面确实也欠缺,开始时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请教,争取提高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

12.扎根农村育幼苗 篇十二

初生牛犊不怕虎

算起来,今年是蒙继承走上三尺讲台的第23个年头,但是追溯起他的教师梦,还得从蒙继承念初中时说起。那时他给自己树立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在学习上认真刻苦,初中三年成绩优秀,毕业填报志愿时,他做了一件让班主任震惊的“壮举”——志愿表上连续填报了三所师范学校。对教师这份职业如此“痴迷”的蒙继承最终如愿以偿地被桂林民族师范学校录取,他离梦想又近了一步。1989年,蒙继承毕业后被分配到来宾市忻城县大塘镇敬流小学任教。敬流小学校长看着蒙继承出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便安排他教三年级语文课并担任班主任。此外,蒙继承凭还借着在城市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扎实基础,承担下了三至五年级共六个班的音乐课。

当时的敬流小学教学条件十分艰苦,教室是泥瓦房,学生用的桌椅都是简单钉制而成的。雨天,教室里回响着瓦片上的雨滴声,活泼的学生们挪动课桌椅时发出的吱呀声,谱成了蒙继承上课的伴奏曲。当时的蒙继承却丝毫没有感觉到条件的艰难,他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蒙继承的满怀激情,把他的学生们都感染了。

1999年9月,蒙继承调入忻城县欧洞乡初级中学担任该校的英语教师。不是英语专业出身的蒙继承感觉压力很大,但当时全县英语教师紧缺的情况不允许蒙继承退缩。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蒙继承领下了这个任务,成为了一名初中英语教师。英语听说能力薄弱,他就自己买英语磁带回来反复听;没有理论基础,他就买大量的教学理论书籍仔细琢磨;没有英语教学经验,他就上网观摩优秀英语课的教学实录。只要有机会,他就申请参加各种进修、培训,回来后他还不忘总结经验,撰写心得体会。在汲取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他还结合了农村孩子的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农村的孩子学英语的热情。

就这样,非英语专业出身的蒙继承把英语教好了,在教学条件及生源不理想的欧洞初中,他所任教的两届毕业班中,韦汝宁、覃梁宁等人的英语中考成绩均超过了110分。

留守乡村

无论教学条件多么艰苦,蒙继承都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2000年春季学期,学校有好几台教学用录音机相继老坏,且无法再修,但当时学校资金紧张,一时无法安排购买新的录音机。为了不影响到全校英语老师的英语教学,蒙继承自费购买了录音机和小黑板等教学用具给英语组的教师们使用,解决了全校英语教师的燃眉之急。2009年春季学期,县新华书店因为疏忽漏订了欧洞初中的英语教学磁带,这个疏忽给全校的英语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作为英语组的一员,蒙继承在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便风尘仆仆地赶到七十多公里外的合山市,为学校购买回了教学磁带,英语教师领读难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也许是痴爱农村教坛,面对人生中的几次抉择,他还是选择留守在农村。2009年春节,蒙继承在广州办工厂的五弟曾经动员他离开学校,让他去厂里当经理,收入肯定要比农村教师好许多。可蒙继承舍不得三尺的讲台,舍不得这群农村的孩子。面对家人的劝说,蒙继承说:“人应该有理想,并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那才不枉一生。”

2011年,忻城县整合教育资源,撤点并校,欧洞初中合并到县民族中学,作为欧洞初中的优秀教师,蒙继承有机会调进县民族中学,但是他摆摆手推掉了。拒绝了去县城的好机会,蒙继承来到了大塘镇初级中学。大塘初中没有教师周转房,蒙继承就和一位教师同共住在一间学生宿舍里。有人笑他傻,县直属中学那么好的教学条件和待遇都不要,别人还千方百计想要调进县城呢!蒙继承的妻子甚至还打趣他说:“这是到了嘴边的肥肉都不吃,真不知道他要什么!”蒙继承不管别人的议论,一心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当时他接手的班级是全校纪律最差的班级,可不出一个月,这个班的班风神奇地好转了,一年后,这个班的学习成绩就迎头赶上了。

用爱感化学生

“无论那个班的纪律有多差,学生有多调皮,只要经过蒙老师的教育,最后大家都会被他征服。”大塘初中校长韦世明这样评价蒙继承。

在13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蒙继承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最有一套。小钟(化名)是大塘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去年由于调皮捣蛋休学一年,今年9月开学时,小钟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学校报名,可没有哪个教师愿意把他收入自己的班级。蒙继承知道这一情况后,找到了校长,表明愿意让小钟来他的班级。一开始小钟还是我行我素,私自外出、夜不归宿更是家常便饭。蒙继承常常为了找他整晚整晚地不睡觉,跑遍小钟可能去的地方,把他找了回来。蒙继承联系了小钟的家长来学校配合他一起教育小钟。可小钟的父亲脾气暴躁,到学校一见小钟,就想动手,在蒙继承的劝说下,小钟的父亲最终没有对儿子下手。蒙继承看出了小钟害怕父亲的心思,想到了结合家长一起做思想工作的点子,决定联合小钟的父亲耐心教育小钟。经过感化教育和家校配合,一周后,小钟度过了“适应期”,不再出现违纪现象。

“我被蒙老师征服了。”小钟感激地说,因为蒙老师把他当做亲人,让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面对来自校长、学生的称赞,蒙继承却说:“我没有做过什么大事,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工作。”在蒙继承的心里,当一名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重要的是还要会育人。在蒙继承看来,班主任工作更像是一门艺术,因为要想得到学生的信赖,就必须先相信学生;想要走进他们的心灵,就必须学会如何打开他们的心前的那把锁;想要得到学生的爱,就必须学会如何爱护学生……

蒙继承发自内心地把爱给予了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被爱,也引导了他们学会去爱别人。因此,不管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蒙继承对他们的爱都是同等的。甚至可以说,对成绩差的“学困生”,蒙继承倾注了更多的爱。他说,十根手指有长短,对于那些天资不够聪颖的孩子,多给他们一点爱,让他们健康成长,不更应该这样做吗?

23年来,蒙继承送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但他不骄不躁,依旧怀揣理想,一如既往地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

(责编 韦 力)

13.扎根农村,无悔青春 篇十三

‚病好了,我一定还回村里当村官,为乡亲们服务。‛说这话的是年轻村官张广秀,她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心系群众,服务基层,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自己人生的不平凡追求。张广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广大村官做出了表率,是我们大学生村官的优秀代表。做为一名和张广秀一样的大学生村官,我深知农村工作环境的艰苦,农村工作的琐碎。只要我们都能像张广秀一样热爱着这份工作,扎根基层,勇于奉献,就能收获付出的喜悦、劳动的幸福。我将以张广秀为榜样,积极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从张光秀虚心向基层群众、干部学习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对于农村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多向基层干部学,向农民学,向实践学;还要学会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干起,在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水平。

二做好本职工作,服务百姓。作为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要向张光秀学习,‚作为大学生‘村官’先当村民,后当‘村官’‛,要积极配合村党支部和村两委开展村级各项工作。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做好材料申报,档案归总;通过认真了解村情、民情,及时掌握基层工作动态,切实维护好村民利益,力促成为我村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通过自己熟悉电脑操作的优势,利用网络和远程教育为村民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致富信息,关注群众需求,立志打造一个‚让人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平台,为农村科技致富提供智力支撑;通过积极投身农业农村工作,协助村委会开展政策宣传,提高处理基层复杂问题的能力;继续做好农村的信息员,做好基层信息平台,通过远程教育、网络等多渠道宣传我村,让社会各界更多的了解我村。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医疗参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让百姓受益,配合做好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工作。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加强老百姓懂法,守法的能力。

三吃苦耐劳,积极向上。不论条件多么艰难,面临多么艰苦的困境,张广秀都在以自己的努力证明着她的严谨和负责,即使是在重病时,也写好了百余份的健康档案,这样的毅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积极乐观,勇敢的与病魔作着斗争,尽管如此,她还是惦记着村官的工作,这都源于她对农村的热爱,对村官事业的热爱。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张光秀为标杆,向她看齐,始终要保持一颗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心态,从她的事迹中获得动力和继续前进的决心。

上一篇:90销售系统销售人员版下一篇:有一种成长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