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精选8篇)
1.名人故事: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篇一
更多关于名人故事的作文
1925年的一天,伦敦一家最大的百货店顾客盈门,一批又一批的顾客涌向店内两间相连的小室。据说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能把接收到的图像再现出来。
观众们乘兴而来,但扫兴而归。因为他们看到的仅仅是模糊不清的影子和闪烁不定的轮廓。
“这不是吹牛吗?这叫什么图像。”
“追求广告效应,不讲真话,应该告这个所谓的发明者”。“不是他的错,是百货商店老板的馊主意”。
人们议论纷纷,有一些热心者则不断地向发明者追问:“你怎么不把图像弄清楚些呢?”“你能不能传一只动物什么的给我们看看?”
“对不起、对不起。目前的技术还没有办法。”发明家贝尔德在一边无奈而又尴尬地回答着人们的追问。
贝尔德是个不到20岁的英国青年,当时无线电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通讯、
为了找明图像不清晰的原因,贝尔德又开始了新一番试验。他想原因也许是电压不足?于是他把好几百个干电池连接起来。他接通了电路,可是不小心左手触到了一根裸露的连接线,高达伏的电压立即把他击倒在地,他昏迷了过去。第二天的伦敦《每日快报》马上用大字标题报道了贝尔德触电的消息。贝尔德一
成功的日子终于来到了。终日陪伴他的木偶头像“比尔”的脸部特征被清晰地显现在接收机上了。这一天是1925年10月2清晨。
“成功了、成功了”贝尔德兴奋地喊叫着冲下楼。一把抓住一个店堂里的小伙子,拽他上楼,把他按在“比尔”的位置上。小伙子吓得直打哆嗦,但几秒钟后,他也吃惊地喊叫起来:“真是奇迹,真是奇迹。”因为贝尔德的“魔镜”里映出了他的脸。
贝尔德终于震惊英国,资助他的人纷纷涌来。贝尔德更新了设备。开始更大规模的试验。
2.名人故事: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篇二
埃及人在芦苇丛中采集芦苇管, 然后把这些芦苇管埋在畜粪堆里, 几个月后, 他们再把芦苇管挖出来。埃及人把这些漂亮的芦苇管烘干, 使它们变硬, 再将一端削尖, 便成为一枝蘸水笔了。
就是这种今天看起来并不理想的笔, 后来还传至希腊, 又传至欧洲以及一些东方国家, 在这广大的地区内, 使用的时间长达数千年之久, 是人类使用历史最长的一种笔。
芦苇笔不仅有易磨损的缺点, 还太脆、太硬, 容易划破用来书写的纸莎草或羊皮纸, 而且, 它还显得粗笨、不雅观, 尤其当风姿绰约的贵夫人和小姐手持这种粪堆里沤制过的粗物时, 更使人感到不协调。
据说, 公元6世纪的一天, 这种不协调的感觉便强烈地刺激了荷兰的米诺莎小姐。这位小姐要给她的白马王子写情书, 拿起芦苇笔却迟疑了:难道就用这粗物来抒写心中最美好的情感?小姐踟躇着, 窗下踱来了一只鹅, 昂起高傲的头颈“嘎嘎”叫着, 一高兴, 扑腾起翅膀, 落下一管羽毛, 又昂然而去。
3.名人故事: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篇三
1778年,戴维出生在英国康沃尔郡靠海小镇的一个木匠家庭。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尤其喜欢探险。
有一天放学后,戴维对自己要好的朋友琴凯说:“走,我们探险去!”
“可以,不过去哪儿呢?”琴凯问道。
“听老人讲,海岛上有许多洞,洞里可黑了,还有毒蛇和小虫,十分可怕,咱们游过去看看吧。”
琴凯犹豫不决,最后还是被戴维说得心动了。他俩一路飞跑来到海边,光着屁股向小岛游去。到了岛上,戴维点起火把,一步步向黑洞深处走去。洞里黑得出奇,越往里走就越冷。戴维仔细地观察着,没有看见蛇和虫子。终于到了洞的尽头,那里只有一些旧铁锹和旧箩筐,原来这里是一个废弃的矿洞。虽然这次探险没有什么发现,但戴维对探险依然兴致不减。
小戴维虽然聪明,但很贪玩,对功课不感兴趣。在老师眼里,他是个调皮的孩子,为此戴维没少被老师揪耳朵。有一次,小戴维的耳朵上粘了一块胶泥,老师就责问他是怎么回事。戴维大声回答说:“报告老师,这是为了不让我的耳朵被你揪烂。”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也拿他毫无办法。
一直到16岁,戴维在外科医生波拉斯那儿当学徒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荒废了许多时间,于是他下决心努力自学。白天,他帮医生配药,晚上就钻进书堆里看书。他喜欢化学,读过很多化学书籍。有时候,他还找来瓶瓶罐罐,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一天深夜,实验里发出一声巨响,波拉斯医生被惊醒了。他急忙来到实验室,见戴维一脸漆黑,只有两个眼睛在骨碌碌地转,地上全是碎玻璃。戴维一脸尴尬,连忙道歉说:“对不起了,吵醒您了。”
经过刻苦学习,戴维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化学家。1798年,他应邀到牛津大学化学教授贝多斯的“气体研究所”工作。不久他就发现了一种叫一氧化二氮的气体。
那天,贝多斯来看实验的进展情况。突然,他的一只脚不小心碰倒了大铁架子。只听“咚”的一声,一只只瓶子被摔得粉碎。铁架还把贝多斯的脚砸开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
戴维还没回过神来,只见教授双手捂着头,哈哈大笑起来。戴维莫名其妙,咦,怎么回事?一向严肃的教授怎么会狂笑不止呢?他刚想伸手去扶贝多斯,没想到自己也一下子大笑起来。实验室里两人像竞赛似的,狂笑不已。
过了一会儿,两人终于止住了笑,教授奇怪地说:“我怎么会突然大笑,而且伤口也不疼了呢?”
“我也忍不住大笑,也许是瓶子里的气体在作怪吧!”戴维一时也难以回答。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戴维又制备了几瓶这种气体。一天,他牙疼得厉害,医生给他拔牙。那时还没有麻醉药品,牙拔掉了,可戴维疼得直哼哼。他突然想起一氧化二氮来,就用力吸了几下,牙疼就慢慢地减轻了。
4.历史名人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故事 篇四
导语:蔡伦,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他出身低微,很小就入宫做了太监,服侍汉和帝。蔡伦聪明勤奋,人又谨慎好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供参考。历史名人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故事
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都是把字写在竹简和丝帛上,由于承载的笨重和价格的昂贵,制约了文化的传播。东汉宦官蔡伦发明造纸术,对当时乃至后世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造纸术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蔡伦,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他出身低微,很小就入宫做了太监,服侍汉和帝。蔡伦聪明勤奋,人又谨慎好学。平时他不喜欢和人交往,经常把自己关在屋里读书思考。汉和帝即位后,蔡伦被提升为中常侍,出入宫廷内外,平时服侍皇帝,负责掌管文书,传达皇帝的命令。
当时许多外官经常和宦官结交,但是蔡伦却能坚守原则,并不随便与人交往,因此汉和帝更加信任他。蔡伦敢于指出和帝不对的地方,因此也很受和帝的器重,经常参与朝政。蔡伦是一个喜欢思考和有所发明的人,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蔡伦升任尚方令,负责掌管皇帝的手工作坊。
这个作坊是皇家的私人作坊,主要是为皇家服务。蔡伦在监管作坊期间,经常和匠人一起切磋制造器械的技术,由他监管制造的各类军械非常精良、锋利,被天下人赞叹。
他在这方面的才能也开始逐渐显露。东汉以前,人们通常都用竹简和丝帛作为记载文字的工具,有些很长的奏章要用许多竹简,翻阅起来非常不方便,也难于随身携带,而用丝帛作为书写的载体,虽然方便,但是很昂贵,普通人家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费用。蔡伦平常喜欢读书,对于书简带来的种种不便深有感触,如何制造出一种轻便的、价格低廉的书写工具,成为蔡伦的一个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蔡伦翻阅了许多前人的资料。有一天,蔡伦看到宫女们在用蚕丝制造各种丝织品,从她们的制造过程中,蔡伦顿时有了灵感。
他连忙赶回去,和匠人们共同研究,把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混合在一起,捣碎弄烂,然后将这些东西糅合在一起,拌匀后晾干,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蔡伦终于制造出了廉价和实用的纸张。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发明纸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连同自己制造的第一张纸,一起奉献给汉和帝,请他过目。
汉和帝亲自试验后,非常满意,厚厚赏赐了蔡伦,并把制造纸的方法颁布天下,蔡伦的造纸术马上在各级社会阶层中传播开来,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
5.诺贝尔的故事 篇五
年少的诺贝尔立志要造福人类。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他的发明兴趣不仅限于炸药,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曾经研究过合成橡胶、人造丝,做过改进唱片、电话、电池、电灯零部件等方面的实验,诺贝尔把他的毕生心血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一生过着独身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他谦虚谨慎,对别人亲切而忠诚。长期紧张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1896年12月10日,这位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和实验家,由于心脏病突然发作而逝世。
诺贝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他的财产累计达30亿瑞典币。但是他与许多富豪截然不同。离世前,诺贝尔不顾其他人的劝阻和反对,在遗嘱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财产作为一笔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奖金分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支持和平事业等5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不仅仅表明了这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而且,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越来越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冠军的标志。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精英豪杰,献身于科学事业,去攻克一道道科学难关。同时,它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科学文化的交流。
人生成就的大小,总是和抱负的大小成正比。
有这样一则令人难忘的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是个生长于旧金山贫民区的小男孩,从小因为营养不良而患有软骨病,六岁时双腿变成弓字型,而小腿更是严重地萎缩。然而,他幼小心灵中一直藏着一个没人相信的梦,就是有一天要成为美式橄榄球的全能球员。
他是传奇人物吉姆·布朗的球迷,每当吉姆所属的克利夫兰布朗斯队和旧金山四九人队在旧金山比赛时,这个男孩便不顾双腿的不便,一跛一跛地到球场去,为心中的偶像助威、呐喊。
13岁时,有一次他在布朗斯队和四九人队比赛之后,在一家冰淇淋店里终于有机会和心中的偶像面对面地接触,那是他多年来所期望的一刻。
他大大方方地走到这位大明星的跟前,朗声说道:“布朗先生,我是你最忠实的球迷!” 吉姆·布朗和气地向他说了声谢谢。
这个小男孩接着又说道:“布朗先生,你晓得一件事吗?”
吉姆·布朗转过头来问道:“小朋友,请问是什么事呢?”
男孩以一副自豪的神态说道:“我记得你所创下的每一项记录,每一次的成绩。”
吉姆·布朗十分开心地笑了,然后说道:“真不简单。”
这时小男孩挺了挺胸膛,眼睛闪烁着光芒,充满自信地说道:“布朗先生,有一天我要打破你所创下的每一项记录。”听完小男孩的话,这位美式橄榄球明星微笑地对他道:“好大的口气!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小男孩得意地笑了,说:“奥伦索,先生,我的名字叫奥伦索·辛浦森。” 奥伦索·辛浦森日后的确实现了他少年时所说的话,在美式橄榄球场上打破了吉姆·布朗所创下的所有记录,同时创下了一些新的记录。
感悟:抱负能够激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抱负能够改写一个人的命运。一个拥有了远大的抱负,就能够把看不见的梦想变成看得见的现实。一个人成就的大小,总是和抱负的大小成正比。格言:抱负永远是一种欢乐,是一种如地产一般可靠的财产。(罗·史蒂文森)
博鳌论坛的神话
博鳌论坛现在已经成为亚洲各国政要交流观点、商讨问题的最为重要的场所,而促成论坛的“博鳌之父”则是民营企业家蒋晓松。
1989年,蒋晓松第一次去海南,又因为偶然的机会而来到了博鳌。这里江河湖海都有,还有三座山、三个岛,风景美丽。只匆匆一面,蒋晓松就再也忘不了博鳌。刚开始,他想投一笔资金把博鳌做成亚洲最好的旅游度假区;不久,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和更有价值的创意,就是把亚洲论坛搬到这里。自从有了创办博鳌亚洲论坛这个愿望之后,蒋晓松就全身心投入到了这个充满挑战和诱惑的使命之中。他开始马不停蹄地在全球飞来飞去,四处游说自己的想法。
1997年7月,蒋晓松把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夫妇和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夫妇请到了海南,然后一起来到博鳌。在博鳌的一个小岛上,他们一起吃着烧烤;晚上,两位前首相、前总理和他们的夫人就住在蒋晓松开发博鳌的职工宿舍里面。在这里,他们达成共识,拟定了博鳌亚洲论坛的具体设想。
1998年初,他们又将这个想法传达给了当时的菲律宾总统拉莫斯。那年9月,三位前首相、前总理共同在菲律宾马尼拉发表了博鳌论坛的宣言。
2000年11月,他们在博鳌召开了亚洲论坛专家会议,对博鳌亚洲论坛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参加会议的20多个国家的专家都很激动,认为亚洲领导人能够在这里汇聚一堂,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十多年前就想做这件事情,今天这件事让中国人做成了。亚洲在半个世纪以前有过一次万隆会议,但那是一个一次性的会议,而博鳌亚洲论坛是定址、定期召开的会议。
一个国际性常设会议的总部放在中国,这是此前从来没有过的。蒋晓松做到了。
感悟:俗语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想做到,就能够做到。想不到的人,永远不可能做到;浅尝辄止的人,也不可能做到;只有那些像得了魔症一样想到底的人,才能做到。格言:一个人只要有决心,就可以做一切事情。(阿尔贝蒂)
寻找白头叶猴
有一男一女两个中学生认识了一位生物学家。生物学家告诉他们,中国有一种叫白头叶猴的濒危动物,仅在我国广西有200只。现在人们要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以保护这些野生动物,结果这两个孩子就有了一个梦想。他们从2003年开始,利用寒暑假去跟踪调查白头叶猴。
调查的环境非常艰苦,茫茫的原始森林是野兽和虫子的天堂。每天睡觉之前都得先抖抖被子看里头有没有蛇,早晨起来先抖落抖落脚上的鞋看看有没有蝎子。这种猴是很难看到的,有一些老猎人一辈子都没看到过,所以他们的追踪很辛苦。有一天,他们太累了,那个叫董月的女孩儿,一屁股坐在地上,她突然觉得腿刷刷地有东西在爬,原来她坐在了蚂蚁窝上……这种事他们遇到了许许多多,但是他们只有一个梦想,一定要研究出白头叶猴的生活习性,一定要保护我们国家仅有的这200只白头叶猴。三年的寒暑假,他们都是在大森林里度过的。
最近,这两个孩子的论文在美国纽约的世界少年科学家大会上获得了一等奖。今年,男孩儿进了清华大学,女孩儿进了北京大学。
因此,梦想常常源于一句话、一个暗示,一次立志。
关于立志
要早立志。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早立志就是从小就要立志。当然小时候的志向不全在自己,还要靠父母、老师甚至社会的正确引导。美国曾有位纽约州的州长叫罗杰.罗尔斯。他家贫寒,小时候他很不听话,常打架斗殴,但是他遇到了一位好校长。有一次当他从窗台上跳下准备砸教室黑板时,当时被校长抓住,校长不但没批评他甚至对他说:我看你方方正正的脸庞,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你今后有出息,定会当州长。虽是一句戏言,但校长是这么说的,罗尔斯就记住了这句话。从那时起,他就时时、事事以一个州长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规范行为并努力学习。果然若干年后,罗杰.罗尔斯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在就职演说中说:信念值多少钱?不值钱,有时也许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当你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发是,一个人小时候的信念很重要,我们青少年立早志、早立志。
要立大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古成大事者必有大志,故有“有志者,事竟成”、“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等名言警句。周恩来总理在年少读书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正是这样的大志向,激励着他为解救贫苦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流芳千古。毛泽东更是写下了《赠父诗》。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再三思索,要毛泽东去做生意,而他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在他的执意坚持下,最终还是走上了求学之路。毛泽东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要立实志。理想不能盲目,不能一味地假、大、空,不能实现的理想是梦想,超越实际的理想是幻想,失去理智的理想是妄想。理想不害人,但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会害人。有人讲“小时候的理想是浪漫主义,长大时候的理想是现实主义,成熟以后的理想是批判现实主义”。树立理想要立足于实际,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要承认个体差异,承认先天条件无法改变。如果我们立志要象飞人刘翔那样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110米跨栏运动员,你没有那样的身体素质,那就是跑出血来也不可能做得到。因此,理想之树,只有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
要立长志。有的人天天说理想,心猿意马,半途而废,得过且过,理想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不去做。天天有理想,就是天天没理想。有些人小时候的理想是精忠报国、治国平天下,青年时的理想是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现在的理想是不下岗,将来的理想是养家糊口,理想一天比一天小。三十多年前,还是“文革”后期,有位父亲对膝下两个儿子说:“一个人要立长志,而不要常立志。”长子领悟了父亲的话,立下了在人文学科有所作为的宏愿;次子懵懵懂懂的,仍然象哥哥一样点了点头。那时,长子千方百计地收集借阅了不少“禁书”,分门别类地做了不少读书笔记。高一时,正是“评法批儒”高潮时期,长子携友登门拜访一位著名青年学者(今为资深人文学家)后,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在笔记本上依谐音易其名,即立志做当代的“大儒”。即使在知青下放农村劳动中,长子也不改其志,做了大量的学习卡片。粉碎“四人帮”以后,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心仪已久的历史系。为了专心学术研究,他象扬雄、张舜徽等先哲那样,毅然放弃了“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诗词歌赋爱好,走上了人生的康庄大道,一路飘红。次子紧随其后,囫囵吞枣地读了一些“禁书”,也立下了成名成家的雄心大志。然而,他只是凭借一时兴趣,二分聪明,根本无心读书(文学艺术书籍除外),一天到晚沉浸于雕虫小技之中。年逾不惑,混沌依然。其实兄弟二人仿佛是同时参加一场体育竞赛,“立长志”的哥哥不仅闯入决赛,在主项上夺得桂冠,还在二三兼项中有所斩获;而“常立志”的弟弟,报了许多参赛项目,却因基础不牢,在资格赛中就早早地淘汰出局。兄弟二人截然不同的结局,为人们提供了“立长志”和“常立志”的范本。
立志格言名句精选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有志者事竟成也。(范晔)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
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们的生活缺乏伟大的动力,自然不能盼望他们会有杰出的成就。(华罗庚)
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者取决于此。(卡耐基)
6.关于六年级诺贝尔的故事 篇六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小鸡小鸭总是把它生出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做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
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Lorenz.Konrad)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洛伦兹从医学院毕业后回到了位于奥地利北部的家乡,承续祖业行医疗病,同时从事动物学研究。1935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排除,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做了它的母亲。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impriting)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须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狼孩”研究中最站得住脚的答案之一。如今我们生活中正着力推广的“母婴同室”、“早期教育(也叫关键期教育)”都源于这一理论。洛伦兹藉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7.少年发明家背后的故事 篇七
从安徽合肥出发,搭载“和谐号”高铁列车,沿着古老的京九铁路北上,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中国首都北京,再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掠过新疆上空刚成熟的葡萄香味,飞越广袤的中亚沙漠,从东至西,一路飞行,横穿亚洲,12个小时之后,来到地中海的东南边,降落在以色列的文化之都——特拉维夫,遥远的死海渐渐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次远行,两个国家,从中国到以色列,从华夏中原腹地到世界的最低处……这是一次跨越半个地球的远行。
在此之前,由皖新传媒、安徽少年博览杂志社、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一届安徽青少年科技发明大赛刚刚落下帷幕。来自全省各地的500多名小发明家纷纷亮出他们的“镇山之宝”,经过初赛的激烈角逐,最终有近百件作品入围决赛。5月28日,由中科院院士赵政国领衔的终评委员会,对入围作品认真评审,最终评出5件特等奖,15件一等奖,20件二等奖,40件三等奖。其中特等奖和一等奖的20名选手无比幸运地拿到了以色列创新之旅的门票。
纵观本次参赛作品,可谓亮点多多、百花齐放。有充满时代感的作品,比如面对城市停车难问题,蚌埠王乐铭同学设计出了《停车车位自动显示系统》;有充满浓浓民族风的作品,比如淮南张浩杰同学的《剪纸版伯乐相马动画》;有对绿色能源的深度思考,比如滁州陈致远同学的《便携式绿色能源电能无线传输平台》……其中最耀眼的就是荣获特等奖的五件作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五件作品,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作品名称:多功能护眼架
发明者:李林峰
年龄:16岁
所在学校:合肥市第六中学
指导老师:鲍康胜
有这样一种多功能护眼架,当你看书的光线较弱时,它会发出滴滴滴的报警声;当你的阅读时间过长时,它会像闹钟一样提醒你;当你的写字姿势不正确时,它会发出哗哗哗的抱怨声,这就是李林峰同学发明的多功能护眼架。
初见“多功能护眼架”,总觉得有些似曾相识——扁扁的脑袋,大大的眼睛,细长的脖子……仔细一想,它不正是好莱坞经典电影——《E.T.》里外星人的模样吗!看了它半天,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使用,经过李林峰的介绍,我们才了解到它的神奇之处——将它固定在桌子上,看书时把它放在你的胸前,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出现光线较弱、姿势不对、阅读超时等情况,它能够及时提醒你注意矫正。
李林峰说,以前,自己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上中学时,近视度数高达500度,老师和家长不厌其烦的引导和训诫让他突发奇想——能不能使用工具辅助我们科学用眼,纠正错误姿势,保护视力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李林峰开始动手。起初,他只是拿一个矿泉水瓶作为辅助工具,虽然确保了有效的读书距离,可是与预想的功能相差太多,且外形并不美观。后来,他又开始查阅资料,研究相关科学原理,加入了定时装置和测光装置,在老师和父母的指导帮助下,材质和做工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说起这个青蛙眼的造型,李林峰还得意洋洋地说,这可是全班投票选出的结果呢。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这个“青蛙眼”已经投入到市场,用过的同学都给它点赞!
除了“青蛙眼”之外,生活还给了李林峰许多意想不到的灵感。面对日渐堵塞的交通状况,李林峰正在研究一款新型交通信号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控制,使得城市的交通有序化、畅通化;面对生活中令人防不胜防的偷窃者,他也正在思考能否有一种蓝牙锁,可以给人们的家庭财产加上一重可靠的保障。在李林峰看来,发明创造的意义,是为了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一件作品实用性要强才能推广。
在平时生活中,除了爱研究发明以外,李林峰还喜欢摄影,打羽毛球。对于此次以色列之旅,撇开去以色列开拓视野,感受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不说,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背起相机,留下一段青春的足迹,用图片记录生命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记者感言——
四季的更替,浩瀚的书海,五彩的世界……这些简单的幸福感知因为双眼的明亮而变得触手可及。可是当心灵之窗因为一些坏习惯而变得模糊起来,李林峰用他那颗智慧之心创造出多功能护眼架,透过神奇的“青蛙眼”,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以养成。播种习惯,收获命运,人生终会因为一个个好习惯而色彩斑斓。
作品名称:水上快速遥控救生装置
发明者:周语非、纪永靖
年龄:11岁、12岁
所在学校: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
指导老师:梁四海
有这样一种救生装置,不需要救生员下水,通过操控手中的遥控器,它就能像黄色潜水艇一样在水上自由行走,快速实现水上救生任务,这就是周语非和纪永靖发明的水上快速遥控救生装置。
如果你没有亲眼看见,或许你不会相信,水上快速遥控救生装置有多么神奇。虽然它的体重达到两千克,但是它可以在水面上“健步如飞”,最高速度百米18秒,遇到有人溺水的紧急情况,摆动手中的遥控器就能实现水上救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装置的救援范围可达600米,把它的皮肤染成黄色是因为黄色光线穿透力强,且较为醒目,此外,它还配有LED显示灯,可支持夜间作业。
周语非和纪永靖把遥控设备、电机、电池封装在PVC塑料管内,并与螺旋桨组成可前后、左右控制的动力装置。入水的救生装置必须经过严实的包扎,确保它密不透风,否则一旦装置进水,电机将无法正常工作。在救生时,它可以和塑料泡沫、模板、游泳圈任意组合,如果动力够大,还可以系上救生绳索,通过操作遥控器,牵引至落水者身边,将落水者营救到岸边。
被问及是如何想起发明这一救生装置时,原本非常活泼好动的两个小男生忽然变得严肃起来。一次,他俩一起去合肥天鹅湖玩耍时,亲眼目睹了无情的湖水夺走一个年轻生命的全过程,回家的路上,他们心情都很沉重。回到小区,一个小小的细节引起了周语非的注意——一位爸爸带着孩子在景观水池边玩遥控船。周语非心想:如果当时有一个遥控救生装置,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带着这样的灵感,他开始和纪永靖把想法付诸实践。
nlc202309012316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两个小男生遇到了重重困难:选择什么样的制作材料,如何封闭电机、防止它在水中漏水,如何让装置在水中躲避水草的纠缠,如何让螺旋桨在水中不被硬物阻断……幸好有了梁四海老师的指导,他们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对于目前的装置,他们还有许多不满之处,接下来,他们将就如何为设备减负以提高救援速度,如何增加设备的动力,如何让设备轻松实现前后左右自由转向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毫无疑问,周语非和纪永靖在搞科技发明时配合默契,但生活中,两个外向活泼的小男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兴趣爱好:一个喜欢玩机器人,拼乐高;一个爱看纪录片,打小游戏。或许能让他们一起发明救生装置的共同点就是丰富的联想力,以及对大千世界的好奇之心。采访即将结束时,两个天真的小男生又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他们调皮可爱的一面——感谢学校,感谢梁老师,感谢父母,感谢主办方,感谢CCTV、MTV……
记者感言——
智者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世间万物因为人的存在而变得有意义,可是,在大自然面前,人又是渺小的。常言道洪水无情人有情,我们总是在尽最大努力避免意外发生,并试图在意外发生的一瞬间,具备足够强大的应付能力。周语非和纪永靖发明的救生装置,让我们在溺水事件面前多了一样法宝,湖水的颜色因为它的存在而变得更清更蓝。
作品名称:会说话的药盒
发明者:刘豪
年龄:10岁
所在学校:蒙城县坛城镇中心小学
指导老师:左风光
有这样一种药盒,它拥有闹钟的定时提醒功能,可以语音播放事先录制的服药提醒,即使不识字的老人也能通过颜色的区分顺利服药,这就是刘豪发明的“会说话的药盒。”
10岁的刘豪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留守儿童,他常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爷爷奶奶的身体不好,经常需要吃药,随着年岁的增长,老人的视力、听力、记忆力开始渐渐衰退。而刘豪的父母不在身边,他自己也要上学,身边没有人叮嘱老人服药,时常出现忘记服药甚至服错药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刘豪有了一种想法——如果有一种药盒可以定时提醒爷爷奶奶服药,那么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刘豪说干就干。音频设备是“会说话的药盒”的核心,他首先想到的是录音机、MP3、会说话的玩具熊等电子产品的录音功能。在左风光老师的指导下,他拆开了玩具熊,取出录音电路板,又买来一个家用调味盒,把电路板的喇叭、话筒、指示灯线路都拆下来,然后再安装到调味盒的适当位置,接着把所要服用的药品有序地放入颜色不同的小药盒,贴上带字的标签,摆放在不同的位置。对于不识字的爷爷奶奶来说,只需要帮助他们事先把一次要吃的药配好,单独放在一个个小盒子里就能解决问题了。此外,刘豪还给它加上了一个“闹钟功能”,到了预定时间会自动提醒老人服药。为了方便盲人,细心的刘豪还在小盒子上刻了盲文。
对于“第一代”会说话的药盒,刘豪认为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比如药盒的外观可以更加精致一些,空间最好能再大一点;为了方便老人操作,播放按钮可以设计得更大一些;为了防止老人按错按钮,录音按钮可以设计得更隐蔽一些;为了便于老人第一时间找到药盒,闹钟响时还可增加一个闪光提醒功能……总之,刘豪希望能设计出更人性化更实用的药盒。
在发明创造的道路上,刘豪并没有什么优越的条件,但是左风光老师给了他最大的帮助,“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左老师教给刘豪的人生格言。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刘豪渐渐地明白了持之以恒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至于发明的秘诀,刘豪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态度决定一切,战胜懒惰与怯弱就能有所成就。
对于一名留守儿童来说,刘豪很少有机会去大城市,出国是他想也不敢想的事情,说起这次以色列之旅,刘豪坦言自己非常激动。在他的心里,充满了各种期待,期待坐动车,坐飞机;期待看看以色列的美景;期待感受以色列对世界有影响的众多发明;期待和外国少年的近距离接触;期待用相机留住在以色列看到的美好事物……
记者感言——
百善孝为先。孝,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能激发出一种巨大的能量。装在留守儿童刘豪的“会说话的药盒”里,不止是药品,还有孝心和智慧。这一份大爱至孝的创意发明,胜过千言万语的叮嘱。刘豪,你是中国好少年!中国之孝道在你的身上得以展现、传承、蔓延。
作品名称:可翻转太阳能双层窗
发明者:朱涧箐
年龄:16岁
所在学校:合肥市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方小培
有这样一扇神奇窗户,当你开启夏季模式时,它能够降低室内温度;当你开启冬季模式时,它能够提高室内温度——这就是朱涧箐发明的别具匠心的太阳能窗。
一直以来,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太阳能是人们思考的热门课题之一,这一次,来自合肥一中的朱涧箐同学带来了她的研究成果——可翻转太阳能双层窗。
一片薄膜太阳电池玻璃、一片普通的高透玻璃再加上一个可旋转的窗框,经过一番组装,便可成为“可翻转太阳能双层窗”。在不同的季节,利用薄膜太阳能电池辐射以及电池发电同时产生热量的原理,夏季电池发热在室外,热辐射使流道中空气运动带走热量;冬季翻转后电池发热在室内,充分利用光伏发电产生热量。简单地说,这款发明实现了太阳能在建筑窗体上的发电、降温和供热的多功能利用,并能够减少室内靠近窗户附近的眩光指数,提高热舒适性。
朱涧箐说,萌发这样的想法,纯粹源于一个偶然——某个夏日的午后,不经意的一个抬头,对面高楼的闪光刺入她的眼帘,换了一个角度后,发现原来那是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她忽然想起前几天看过的报道:普通住宅开始使用太阳能发电。从那一刻开始,她就开始探索如何合理利用太阳能光热。
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到了实干阶段,困难远比她想象的要大得多。从材料选择到场地寻找,从数据采集到效果验证,历经千辛万苦。仅仅光伏玻璃的选择,就得考虑既要有较高发电效率又要能透光,选材前后历时近1年。不断地实验不断地研究,夏天楼顶温度高达44度,冬天寒风刺裂了双手,朱涧箐可以说是步步艰难,但是在执着和坚持中,在父母和老师的指导下,最初的梦想开始渐渐地透过“太阳能窗户”照进现实。
nlc202309012316
事实上,“太阳能窗户”并不是朱涧箐第一次与科技发明亲密接触。这位年仅16岁的花季少女在“科学梦”的道路上已经追了十年之久。受妈妈的影响,朱涧箐从小就爱在妈妈的实验室里玩耍,看着那些奇形怪状的仪器仪表,目睹那些瞬间变幻的奇妙景象,科学世界以它强大的魅力吸引着她。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朱涧箐不断摆弄电子、机械产品,逐步养成不断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思维习惯。而父母一句“学而不思则罔”的话,成为了她追寻创新梦想的座右铭。时间总不会辜负那些勤奋的人,渐渐地,朱涧箐的发明取得了显著成绩,比如,2011年完成的“报警、清障、救援、救护”机器人组合,用于抗震救灾;2012年设计开发的“真三维立体显示设备”,令人眼前一亮;2014年完成的“公交通”智能拐杖,包含了语音提示、一键式盲人乘车出行等功能。
说起自己的科学发明之路,朱涧箐同学感触很深——“成功总是眷恋那些持之以恒的人,在执着中坚持,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正因为坚定的梦想,才会不断挑战自我;正因为执着的追求,才有可能收获硕果。我坚信创新灵感来自辛勤的汗水,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基础知识积累,在创新征途中痛并快乐着,才可能用创新的火花去点燃理想的火焰。”
对于神秘的以色列之旅,朱涧箐希望自己可以保持一颗平常心,获奖不是目的,参与活动本身就是锻炼,在过程中成长才是她最大的收获。就像每一次外出学习,朱涧箐希望自己可以处处留心观察,做好每天的笔记。
记者感言——
世间万物自有它的守恒定律,人们总是在孜孜探求能量守恒背后的规律,并试图合理利用这一规律。16岁的朱涧箐成功收集清洁的太阳能,用一扇窗户对抗着外面的雾霾空气。勤奋是这扇窗户的窗框,智慧是这扇窗户的玻璃镜,坚持是这扇窗户的按钮。打开这扇窗户,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关闭这扇窗户,我们的内心很安宁。
作品名称:可变焦凸凹互变透镜
发明者:陈晨
年龄:15岁
所在学校:太和县第三中学
指导老师:张刚
有这样一种互变透镜,它可以实现凸与凹之间的自由切换,还可以轻松改变焦距……这就是陈晨发明的变焦凸凹互变透镜。
乍看陈晨同学的这个发明,不常接触物理的同学或许一时弄不清楚它的新颖之处,不过评委团的专家们可是慧眼识珠,一眼就认定了它的神奇。
谈起该发明的动力和原理时,陈晨俨然一副学者的严谨表情——平时老师在上物理课的时候,会用到凸透镜,但是要改变凸透镜的焦距,需要来回切换不同凸透镜,在做实验的时候,这会带来一定的麻烦。几次实验课下来,喜欢琢磨的陈晨同学就开始尝试发明一个可以注水的凸透镜,它可以实现凹凸互变,可以改变焦距。
材料的选择是实现这一互变的重要环节,外面一层需要找到一种既薄又透明还很柔软的材料,但是又要有一定的韧性,来当作玻璃透镜的材料。然后向里面注水,注的水越多,它的外粗程度就越大,随之凸透镜的焦距就越小。反之,向外抽水时,它就会变成凹透镜,向外抽的水越多,凹透镜的虚焦距也就越小。
在张刚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和多次改进,“可变焦凸凹互变透镜”终于研制成功。在实际使用中,塑料环形镜框两侧粘贴防水橡胶圈,在防水胶圈内镶嵌塑料弹性薄膜,在塑料环形镜框顶端设有入水口,在镜框底端则有注水压力管,而压力管表面刻有主刻度和副刻度,在压力管内嵌入活塞,活塞与推杆相连接。使用者将纯净水注入注水口,注满后盖上,当需要使用凸透镜时将推杆推到主刻度1的位置,当需要使用凹透镜时将推杆推到主刻度2的位置,轻松实现凸凹透镜之间的转换,通过调节,还能实现调整焦距的目的。张刚老师说,陈晨研究的这个焦距可变化的透镜,可以推广到各种凸凹透镜的实验以及近视镜老花镜上,还可以用于医学方面。
刻苦钻研,认真分析,一丝不苟——这是陈晨创作时秉承的信念,她也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而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最难的是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正因为如此,她希望可以借这次以色列之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记者感言——
生活是一面多变的镜子,可近可远,可清晰可模糊,可放大可缩小。陈晨用她的可变焦凸凹互变透镜,科学地分析着生活这面镜子,透过它,每一个变化多端的分子在镜头下还原真实面貌。注入到仪器里的不仅仅是水,还有陈晨的汗水,每一个刻度上标明的是陈晨的缜密求实精神。
科学这片浩瀚的海洋,没有人知道它有多深有多广,但是人类从未停止过探测它的脚步。在今天的科学与未来的科学之间,总是存在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化学反应;在科学与生活之间,总是存在一条条隐蔽的捷径,只有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人才有可能无限接近海洋的底端。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一代少年正在用他们的智慧丈量着科学的深度,用他们的科学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捷,而每一项独具匠心的发明都值得被肯定、被鼓励、被尊敬。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以色列之旅就是在路上邂逅的一处亮丽风景;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以色列之旅就是书本中一个让人受益匪浅的章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场电影,那么以色列之旅就是电影剧本中经典的桥段之一。我们由衷地希望——许多年以后,当这群少年再说起以色列之旅时,他们可以意味深长地说,那是一次影响我一生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历。
8.名人故事: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篇八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虽然能发出亮光,但光线刺眼,寿命短。
于是,爱迪生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爱迪生以极大的毅力和耐心,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用炭条、白金丝,还有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都以失败而告终。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经过13个月的艰苦奋斗,爱迪生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发现可以用棉线做灯丝,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这一天──1879年10月21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爱迪生经进一步试验发现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个小时。此后,电灯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后来,人们便一直使用这种用竹丝作灯丝的灯泡。几十年后,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即用钨丝作灯丝,并在灯泡内充入惰性气体氮或氩。
【名人故事: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推荐阅读:
名人故事:足球明星梅西的故事07-04
赵云和阿斗的故事名人故事12-01
名人故事的作文07-05
感恩的名人故事09-24
名人的励志故事09-27
名人的友谊的故事06-16
励志的现代名人故事06-10
3个名人的故事06-11
关于挫折的名人故事06-22
自己的真相名人故事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