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里的快乐”音乐教学法(精选3篇)
1.浅谈新课标里的快乐”音乐教学法 篇一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
学习研究新课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 新课标包含了新课程的性质、理念与培养目标。同时指出高中物理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 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在课程的实施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教师不应被看成为“知识的传授者”,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二、认真研究新教材
教材是实现新课程标准这一目标的物质资源, 教材是具体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熟悉教材是客观要求, 而研究教材才是关键, 只有熟悉教材和研究教材才具备搞好教学的基础条件。熟悉教材是指要熟悉教材的内容、教材结构特点、教材的编写理念, 只有这样, 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才能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的综合全面提高。新教材先讲的是运动学内容, 然后再讲力学内容, 这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运动学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上相对来讲比较简单,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同时还加强了实验的探究, 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三、认真研究教学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个人认为“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唯一有效方法, “理解”二字是物理教学的灵魂。物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 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记住公式, 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提出自己的观点, 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理解物理的本质的问题。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推一个空的桌子和另一个装满书的桌子,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压力有关。教学中贯彻教学过程与方法教育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 也是教学教改的客观要求, 学生也只有很好的掌握了这一重要途径才能事半功倍。
四、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教学中相信学生和依靠学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本身, 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只能主宰自己的行为, 而不能主宰学生。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 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按新课程的要求, 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 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教师要“放手”, 要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 让学生去主动探索, 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 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管得太死。当然教师也要对课堂进行适当调控, 使课堂放而不乱, 学习环境和谐。解读新课程标准, 我们会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 要求教师是个研究者、决策者, 对于课堂教学不确定性情境, 可以成为创造性地使用活教材的组织者、参与者。同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开展研究性学习, 突破课堂教学与时空的局限。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要求教师是个研究者、参与者, 而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学会放手, 能让学生做的, 就要让学生做, 要大胆地相信学生。
2.浅谈新课标课堂教学阅读 篇二
一、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教学中,教师常会设置能唤起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用充满浓烈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高扬起探究课文的无穷信心和力量。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融情入书,身历其境,深入体验,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教学中,教师应随机应变,充分利用随时出现的一些有利于教学的事件或背景,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习《卖炭翁》一文时,正值雪后天晴,教师走上讲台开始导入:“同学们,漫天飞舞的大雪断断续续地下了几天,现在已经停止了。今天阳光明媚,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唐朝,有一个穿着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卖炭老人为什么会有这樣反常的心理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用心思考。”这样,教师巧妙地借景引入课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阅读课文,认真思考这个与生活体验完全相反的问题,就为教师渴望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作好了铺垫。
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或哲理,或情感,或意境,或韵味,这些都隐含在语言材料中,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东西。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模仿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时语气语调的变化、语音的抑扬顿挫来表现特殊生活场景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朗读可让学生把文字转换为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和对多元生活的体验。在这种和作者、作品乃至作品中人物“直接对话”的体验中,人物形象、作品主题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二、引导学生在故事中体验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 趣。”当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选入教材的很多作品故事性强,寓意深刻,教师可以打破常规,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感情,领悟道理,或者让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辅以适当的手势,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情节或读了故事后的独特体验。这种富有个性和创见的讲述形式,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教师配乐朗读文章,学生一边听读一边勾画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学生再讲述这个关于一群斑羚的悲壮感人的故事……学生在阅读与揣摩中不仅感受到了斑羚们行为中体现的崇高的奉献精神和顽强的生存意识,触摸到动物人性化的温情,感受到神奇世界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深深地感到作为人类的那份不足,那份愧疚,真真切切体会到斑羚的喜怒哀乐和它们的生存情势,决心要与它们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由此看来,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自我体验为基础,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感悟、积累和体验,教师给予的和文本记载的都只能是外在的东西,难以融进学生的灵魂。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为目的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师精讲就能达成的,“实践中产生的营养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重要”。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当学生对文本提出独到见解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赞成或否定,可以把它作为生成的一个新问题抛给学生,这样,其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就成为讨论、评价的依据。从情感上来讲,学生更容易接受同学的批评,评价者也会在这种评价活动中体验到阅读的成功,从而增强阅读实践的兴趣、信心,为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可能。
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绝非易事。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阅读讨论题:以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有的同学认为:
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观点永远不会过时。
即使在开放的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因绯闻还差点下台。有的同学认为: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在美创造了种种可能。这时,教师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让不同意见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辩论。学生自由阅读,从教材中寻找根据,在揣摩中寻找答案,从而促进了学生阅读主体的积极参与,对“结果”的期待激发了其强烈的探求欲望。
实践表明,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知识和能力形成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学习能力与学习的状况,是新课程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课文毕竟只是范例,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应该达到对自然、社会乃至人生的感悟,这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在联想中体验
阅读文学作品,不同的阅读对象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断地体验感悟,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这种阅读体验会让他们领悟到更有价值更为本质的东西。这一悟得与获得不知道要比教师的直白告知珍贵多少倍,正如叶圣陶所言,“让学生自求得之”。
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读出自己”,即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把自己摆进去”。有的作品,学生是很容易读到“自己”的,如《往事依依》《我的老师》等,学生相对比较容易被课文中的景、情、人、事所感染,阅读时总会不知不觉地使自己成为课文中的一个“角色”。有的课文描绘得很细腻,但会留下许多艺术的“空白”让读者补充,学生往往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这时便需要教师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描写繁响交错、清脆圆滑、婉转流利的声音之后,突然“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无声中包含了多少幽愁暗恨,只有联想到琵琶女的身世,才可以在这无声之中体验到如怨如恨、如泣如诉的音符,感受到每个音符所传达出的令人心碎的声调。这样,让他们进入到文本意义与意蕴的深处,才能促进他们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因此,留给学生自由宽松的阅读时空,学生的个性思维才会有用武之地。
3.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篇三
一、从“课文媒介”到“牵线搭桥”
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这些基本要求外,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方面还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选择。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很多,一些“基础性”教学内容如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等,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务必将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一堂课的“保底工程”。而中高年级课文教学除了落实基础性教学内容外,还需要新授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语文技能的教授。如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定位教学目标的: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完成识字和写字任务,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的词语,并且把课文读准确、流利。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在写作上“总—分—总”的结构、“四季”的写作顺序和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法;依照作者的写作方法,试着仿写家乡的一处景物。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既有了基础的识文断字能力,在写作上也颇有收获。通过学习,学生对于写景的文章该如何布局谋篇已有了一个大概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范本,仿写家乡的一处景物。学生接到任务后,纷纷提笔仿写,虽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当堂仿写可能写不出很满意的效果,但只要学生懂得活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就是一次有针对性的习作,坚持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定能有所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会逐渐加强。整堂课的设计,以课文为范本,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积累和运用,课文的作用只是媒介,要发挥其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牵线搭桥的作用。
二、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
语文学科的任务是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表达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认识—实践—迁移”的过程。理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次飞跃,学会运用是学习的第二次飞跃,但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运用会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激发点上,从此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找好关键点和激发点,才能让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
三、从“分析内容”到“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惠及一天,授人以渔,惠及一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这就要依据文本内容学习相应的方法。训练有重点训练、一般训练之分,重点训练称作语文基本功训练,必须扎扎实实进行。低中年级要在文字上下功夫,打好文字的基础,如开始识字、写字时,字音必须读准确,写字指导必须到位,如掌握基本的笔画,按照笔顺规则书写,执笔方法、写字姿势要正确。低年级写话训练的重点应该放在激发写话兴趣、乐于表达上,同时兼顾文字的规范,如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以及初步的写话习惯。
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习默读,重点是学习做到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学习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尝试提出不懂的问题。中年级要运用低年级获得的能力和养成的习惯,重点学会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不断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习惯的培养在低年级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影响了默读的速度,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习惯养成后会促进默读速度的提高。高年级习作方法的教学,如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写作,这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基本表达方法,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需要进行习作方法的引导。以《颐和园》《观潮》为例。《颐和园》是按游览先后顺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出静态景物的特点;《观潮》则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先后顺序,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出动态景物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以读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得、自悟、自能。教师在此过程中该扶就扶,该放就放,扶放结合,扶放适度。
四、从“善于取舍”到“重在学会”
课堂上,有时教师想教的内容太多、太散,既要兼顾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也不能不顾。许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不肯舍弃,结果导致每个知识点都只是蜻蜓点水。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应该追求“教会”。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教学一篇课文除去必须要落实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之外,所剩时间不会太多,因此教学内容必须集中、明确。在确立教学目标时,遵循“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原则进行取舍,教师要学会舍弃,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若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围绕目标的达成来设计教学流程,那么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五、从“学之”到“乐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理解和表达的欲望,能够化低效为高效。教师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乐于表达自己看法。听、说、读、写,听懂、读好是理解的基础,更是学生说和写的前提,只有理解了文本,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说和写。如在朗读方面,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前,充分朗读,带着自己的体验读。正确的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朗读能力的指导,能够为学生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运用搭好支架。
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但语文实践活动又不仅仅包括阅读,应该借助内容和课文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教师的课堂任务就是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语言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只成为课堂的一种点缀,课堂也不应该是教师展现教学技能的舞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应该贯彻在日常的生活中,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主渠道,它关系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将其作为重点常抓不懈。
【浅谈新课标里的快乐”音乐教学法】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06-09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 片段一07-12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09-01
浅谈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7-12
浅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09-05
浅谈新课标下英语作业的优化11-23
一年级下语文教案-快乐的节日-人教新课标12-17
音乐新课标及教学建议11-01
一年级音乐下册 快乐的小熊猫 1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12-02
新课标高考作文浅谈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