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共8篇)(共8篇)
1.《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
关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动与静》教学反思
1、在目前教改日新月异的大前提下,创新已经是无可非议的事了。所以课堂形势应该多样化,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自主研究。但因为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有很多行为习惯及科学探究的方法还没有养成,从这样的现实基础出发,本堂课教学仍然以教师引导为主;
2、未来社会的要求,不是只懂枯燥的.知识,而更要求掌握一些技巧,并懂得应用和探究规律,懂得创新,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表述的,不是很具科学的说法和他们得出的结论,一般不要过分的纠正他们,不让他们对物理产生畏惧感,是很重要的,是要长期做好的工作;
3、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效整合,选用大量的音频、视频、图片、动画及文字材料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要精选达到效果就好;
4、以上是我本节教学设计的一些看法,在教学中发现,还有不少不足之处,仍在不断改进中,在不同的班级中上课,教学的方式都应有所不同的。
2.《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通过以下三方面,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宽松, 和谐的学习气氛。
一要更新师生理念, 强化动静意识。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 教师首先应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 交流机会的提供者, 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 帮助者。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 尊重学生, 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如, 我在教学《草原》时, 我给学生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然后激情导入:听着这美丽的歌曲, 我没仿佛置身于辽阔的草原, 在你的印象中, 草原是怎样的?布置了这样的阅读题: (1) 通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 (2) 边读边思:课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3) 自由轻声读课文,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并回味读时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 他们联系前面所学到的知识, 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学生学得既轻松, 又愉快。
二要构建平等关系, 创造民主动静。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尊重热爱学生, 对学生持肯定, 接纳的态度, 建立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 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笔者在教学《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 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为了调动学生表演的积极性, 笔者自身也参与其中———饰蔺相如这一角色。鼓励平时少言寡语的贺炳凯扮演韩勃。短短几句台词, 不仅抓住人物动作、神情, 还能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 更让人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以上的互动情境设置, 让学生和老师亲自参与情境, 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生活, 设身处地地去领会课本知识。
三要运用影视动画, 创设教学动静。具体做法如教学《我们爱你啊, 中国》一文, 教师可以先播放著名山川风景:九寨沟、桂林山水等影像资料;再领略著名建筑:长城、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的雄伟辉煌;让学生浏览吐鲁番葡萄、哈密瓜等特产, 最后走进历史长河, 感受祖国的四大发明。学生心就能想象出文章美好景象, 体会文章的内涵美;体验到一种激情与美感的诗意生活。播放完毕, 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好好地回味, 自主默读, 悄悄跟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憧憬。这种做法将引导学生情发于心, 融情于文, 领会到文中的情境美, 音乐美, 使读者之心与作者之心真正得以沟通。
二.穿透课堂师生动静
本班学生唐思雨的作文《百分百快乐课堂》中, 这样描述:“这是六年级 (2) 班的作文课———我们听着老师绘声绘色的演讲, 我仿佛就是那个‘偷’糖的‘小馋猫’, 这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猜这是真是假?’王玲德还说看老师的表情跟真的一样。大家一致认为是真的。这时老师笑着说:‘哈哈!你们都被骗啦!’大家惊讶万分, 异口同声‘啊?’拐了几道弯也数不清。‘我只是把别人的故事改编成了自己的!我能去当演员吗?’看着这样一位‘天真’的老师, 大家对曰:‘能!’我觉得, 我那幼小的心灵被一把十亿分尖利的刀, 划出了一道‘巨无霸’大口子。‘现在给你们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这故事大概是老师小时候偷梨子的故事。老师讲到一半, 就让我们猜是怎么偷到的, 我们纷纷帮老师出主意。可老师给了我们一个令我们难以相信的答案, 是善良的看果园的老爷爷帮了她们……’老师让我们打草稿:‘把我当成……’‘看门的老爷爷!’姚硕抢先了一步, 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哈———!哈———!’我笑了, ‘叮———!叮———!叮———!’下课铃响了, 这堂课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笔者对那堂作文课印象也很深刻, 良好的课堂气氛源于孩子对我的信任。接下来的写作, 连平时最怕写作文的那几位同学, 也是一气呵成。
3.养生的动与静 篇三
关于“动”的功能,大概有以下几种,现提供参考选练——注意因人制宜,量力而为,循序渐进。
加强心肺功能的运动有:‘走、慢跑、游泳、爬山、骑自行车等。
强化肌肉、关节功能的运动有:体操、武术、保健按摩等。
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并可安定情志的运动有:太极拳等。
养心在静:“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静而后能安”,“静者寿,躁者夭”。故心神宜常安静、凝聚而不散,无事时是这样,应事时也是这样。
平时,宜常习技艺如气功、琴、棋、书、画、种树栽花等。用以寄托精神。自古以来,气功师、书画家、花农菜农,他们长寿者多,不是无因;我的体会是,在学习或工作时,专心致志,对事业全心全意,8小时以外则兴趣盈然地寄情于一枝、一艺、一诗、一画,这是养心的妙法。
“静默”也为养心之法。最近美国哈佛大学实验证明,静默时人可产生“意识的变形”,从而可以降低人的血压。现代身心医学研究认为,静默之后。精神上的放松可以改变体内生理生化状态,使心跳与呼吸变慢,肌肉紧张和耗氧量下降,同时血脂也会下降。所以,当今的学者已把静默作为祛病延年的一种疗法,即“静默疗法”。
4.《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自然界中的“线宝宝” ,这节课我将带着你们走入奇妙的“线”的世界。今天我还带来了十位小朋友,现在就让它们出来跟你们打个招呼吧!“同学们好,我们是指偶十兄妹,今天我们将属于最有创造力的同学。”
一、创设情境:
1、师:现在先让我们看看这些线都分别叫什么名字吧!(复习以前学过的线,直线、弧线、波浪线、折线)
2、游戏:找不同
哪种是表示静止的,哪种是表示运动的?
3、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平直的线如:冻结的冰面、门框、墙角线还有马路等会给人以静止、稳定的感觉。如果我们表现静止的感觉就可以多用这样的线条。而各种曲线或让人感觉流畅或让人感觉激烈,适合用来表现各种动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线条的动与静。(板书:线条的动与静)
二、积累资料,感受新知:(先让我们欣赏几组图片:)
1、欣赏中国古代及中外现代建筑,让学生了解建筑中直线条的运用:(分别播放古代建筑课件和播放现代建筑课件)说说这些建筑都运用了什么线?(指名说)师总结: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们中国的古建筑一般都以直线构建的方形为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建筑高耸在城市中,给人以稳定、挺拔的感觉
2、问:生活中还有那些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直线还能表现那些物体?怎样表现?(指名说,并用简单的线条画一画)
师总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总结,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可以做相应的提示,如:公路、高压线铁塔、路灯、长江大桥等)并指导学生用直线表现简单的物体。(根据学生作品简单评价)
3、老师今天还给同学们带了很多漂亮的图片,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播放课件:烟花、海浪)如果让同学们用线条来表现这些画面,你将如何表现?(学生简单的画一画)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体会到了生活中的线条运用广泛且丰富多彩,艺术大师们也恰恰利用了它的丰富多彩创作了不朽之作)
4、欣赏大师作品:(播放课件并逐一作简单的介绍)
师:荷兰画家蒙得里安《红黄蓝格子》造型简洁,用平面、直线、矩形表现出规矩与自由之间的平衡;吴冠中《山水人家》用曲、直不同的线表现出村落静谧且充满生机;国家游泳馆――水立方,以不失中国传统的方形壁与梦幻般的水泡形成了鲜明的静、动对比;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也用曲、直不同的线表现了塔身的稳定与高度;敦煌的飞天壁画、城市中标志性的雕塑作品、民间剪纸作品及节日里舞龙的欢腾又给了我们极强的动感。(艺术家们用多样变化的动感线条和富有节奏、充满强烈的韵律感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
5、师:线有曲、直之分,其实音乐也有舒缓和欢快的区别,让我们听听下面的音乐,你能用你刚才认识的线把音乐的节奏表现出来吗?(教师弹奏单音5―――,歌曲《小桥流水》,《小竹桥》学生用线表现)
三、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欣赏学生作品
师:刚才我们都只是用简单的直线或是曲线表现单一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看看“线宝宝”是怎么穿梭在小朋友的画里的(播放课件,欣赏学生作品);“线宝宝”也想看看你们的本领有多大,她想让你们用各种各样的线来完成一幅作品,有没有信心做好?我们可不能让“线宝宝”失望啊!
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A、请同学们选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现静止或流动的感觉的作品。
可用绘画(多样的绘画工具)、剪贴、剪贴添画等作业形式进行表现。
B、教师做简要示范。
学生绘画,课件循环播放图片。同时启发有困难的同学,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展示评价
五、思维拓展:
5.八年级物理教案 动与静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理性的认识,有科学的世界观。【教学重点】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教学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录音机和磁带,相对运动演示仪,图片,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
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二)进行新课
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同学们观察课图P18的图2-1到图2-3,在这里,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大家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天: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月盈月亏„„
地: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火山喷发„„ 人[物]:运动,汽车奔驰,小鸟飞翔,„„
通过上述讲解,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等都是运动的形式。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绝对的,可以这样说运动是无处不在的,运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人们对于运动的描述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关于运动的描述。
2、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的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运动的世界:音乐家用旋律的表现运动;画家用形态的色彩表现运动;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请同学们看图2-4和图2-5,这两图介绍了艺术家们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的运动;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如中国十大名曲。感受艺术的描述运动。
对于艺术,我们可能比较陌生,下面,大家想想,诗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现运动的呢: 例:登黄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诗描写了诗从登高远望,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
旱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小小竹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
人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描述、认识、理解这个运动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妙与和谐,令我们由识由衷地赞叹,我们不是诗人,不是画家,不是音乐家,我们是普通人。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己对运动的认识,我们同样可以用朴素的语言来描述运动。例如上升运动,下降运动等都有专门的词。对于上升运动可以用升起、升高、爬高、一跃而起等词语,而下降运动有落下、掉下、倒下、降落、下沉„„来描述。
通过上面的了解,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事物的描述,可以是多角度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方法去描述事物。那么,科学家们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呢?
3、科学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⑴阅读“交流与讨论”栏目,问:小明是怎样判断小狗花花是“运动”的?在学生独立思考一基础上,引发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静止等特定描述运动的物理概述。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
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呢? 学生讨论并完成作业第1、2题。问题: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2)设疑提问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分析
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 书包
对
李
明
位置不变
小王
对
自行车
位置不变
静止 坐椅 对
汽
车
位置不变
物体
物体
李
明
对
学
校
位置改变
自行车
对
树
木
位置改变
运动 汽
车
对
电线杆
位置改变
物体
物体(4)概括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举例:周日,小明和同学小王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到县城,汽车在公路飞驶而过,这时,小明对小王说,你看,车外的电线杆一直向后退。问:小明同学的话对吗?路边的电线杆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分析物理的“运动”和“静止”时,选择不同的参参物,判断的结果也会不同。加强同学们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强调: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以大地或静止在大地上面的物体为参照物的。通过上述讲解,让学生明白判断物体运动与否的方法: ⑴选择参照物。
⑵把物体与参照物进行比较。如位置发生改变,则运动;如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静止。介绍:地球同步卫星,飞机空中加油技术(介绍图片),联合收割机。
学生讨论回答:说同步卫生是静止的,是以___为参照物,以地面为参照物,收割机是___的;以卡车为参照物,收割机是___的。我们说飞机是运动的,是以____为参照物,以____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的,方法的,情感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
2、运动的描述
⑴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⑵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⑶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⑷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布置作业】
1、请同学想一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关于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还有哪些疑问,表述出来,写在“请提问”栏目内。
2、乘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以司机为参照物,这个乘客是___,以公路边的树为参照物,这个乘客是___的。
6.《线条的动与静》美术教案 篇六
本课是小学美术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使学生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本课针对学生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观察、欣赏、体验和感受中自主探究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融看、画、做、玩于一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线的造型方法,并围绕本课的知识点,通过线造型给人的不同的视觉感受,能较准确的运用直线、曲线等美术造型语言进行艺术创作。
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观察、欣赏、体验和感受中自主探究,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融看、画、做、玩于一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由于学生整合能力还不够,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不但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会有效提高美术课程的文化传承作用,以达到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示动与静的感觉。
2.能用曲线或直线进行主题创作。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观察力、表现力。
教学重点:
体验直线和曲线所产生的静止与流动的不同感觉。
教学难点:
能准确地运用直线和曲线这两种造型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道具、各种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对比观察,用线条作记录:
a.教师组织几名学生到前面,师生共同玩一玩事先准备好的彩带,随意舞动飘飞,其他同学观察后用线条做简单记录。
b.观察教室里的门、窗、墙角线,把它们用线条记录下来。
2.对比观察后,从线条的种类,带给人们的感觉,产生的联想三方面来讨论:彩带舞动记录的线条,门框墙角记录的线条有什么不一样?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归纳:
种类:直线 曲线
感觉: 静 动
联想:静(桥、铁塔、路灯、地平线、楼梯、公路、建筑物、电线、麦田……) 动(梯田、沙漠、流水、艺术体操、海浪、舞龙灯、夜晚的焰火、绽放的礼花、跳动的火苗、舞蹈、流线型跑车、雕塑、床单的图案、树根……)
4.线条是绘画中最概括最简明的表现形式,线条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以上的学习和我们接下来将要研究的都是线条的动与静。(提示课题)
(二)发展阶段:
1.学生将手中的图片分为静和动两组,师生共同反馈。
2.线条在生活和艺术创作过程中运用十分广泛,艺术大师也恰恰利用了它的丰富多彩创作出了不朽之作。
出示图画,指导学生观察。
艺术家们用多样变化的动感线条和富有节奏,充满强烈韵律感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
3、其实绘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同龄小朋友的作品。
出示好的作品,供学生欣赏。
(三)练习创作阶段:
1.欣赏了这么多的作品,我想你们一定有所收获,那么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你想用什么线条表现一幅什么内容的画面?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1)用平行的直线表现静止感觉的作品。
(2)用弧线、有节奏的波浪线,动感强烈的线条表现流动感觉的作品。
2.学生绘画,教师巡回指导,启发有困难的同学,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评价阶段:
1.学生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
2.教师点评,提出修改意见。
(五)总结阶段: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以线造型表现的事物,只要我们拥有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就在我们身边!
7.歧山小学新课改之行动与反思 篇七
——仪陇县歧山小学校课改之行动与反思
我校于2011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学校深深意识到如果能在课改中占领制高点,就能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面对崭新的课程,全新的理念,在县、区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学校确立‚在认识课改中求真、在研究课改中务实、在实践课改中探索、在推进课改中创新‛的指导思想,建立‚学习——实践——总结——推进‛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课改‚五个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快评价制度改革,建立有利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普遍应用;构建学校特色化课程研究体制,增强学校的课程管理能力;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为实施以上目标,在困惑和思索中,学校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施。学校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两年来,课改以它蓬勃的动力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全体教师在课改实施中付出了智慧和汗水。学校沐浴在新课程改革阳光下的同时,课改也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学校特色彰显,教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新课改开始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被社会家长所认可。学校也先后获得县优秀教工之家、县平安示范学校、2012小学质量检测二等奖等荣誉,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 础 篇
一、2011年——2012年学校实施课改的基本情况
2011年秋季我校开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了确保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顺利推行和实施,学校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根据县、区课程改革工作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和《新课程标准》,制定了学校《课改实施工作方案》,确立了‚以点代面、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以课改年级为龙头,组织教师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在‚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过程中,推进非课改年级和教师的转变,主要表现在:课堂组织形式的互动化;师生地位趋于平等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媒体运用现代化;同时在学生评价中更注重过程评价,倡导多种评价形式(如小组评价、个别评价、发展性评价等)。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课程改革有效引领
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包括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在内的学校课改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协调全校的实验工作,制定课改的整体规划,组织教师培训。以学校教导处为中心,具体组织课改实验工作,负责制定各项与课改有关的工作计划、实施计
‚自修——反思、参与——分享‛于一体的培训模式。同时学校注重成果总结与推广,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中期检查、展示,注重成果积累;二是结题总结与成果评奖;三是优秀教科研论文评奖。
2、发挥教研组职能,实现同伴互助。
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在备课中为防止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学校改变了从前越详越好、越多越好的备课要求,实行‚学科分单元协作研讨——个人备课——资源共享——个性化使用‛的集体备课模式,提倡统一的教案书写格式,强调‚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的撰写。在教研组内提倡课前集体议课的氛围,将好的经验和做法相互学习,存在的问题大家共同商议解决。如:六年级教师在讲授《认识比例》一课时,遇到了新的知识点《图形的扩大与缩小》,大家通过集体备课、议课,上网查找资料等,较好地把握了教材编排的意图。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具体操作中,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对新内容进行观察并发现,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多体会、多动口,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知识更加条理化,学生在相互合作中扬长补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书写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反思。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及时书写教学反思既可总结得失成败,又可体验成功的愉悦。为此,我校在校本培训中,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地进行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写好札记,形成习惯。教导处把写教后记作为备课的一项基本要求抓,要求教师及时书写教后记,写出实在内容,不搞形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贵在坚持和及时。促使教师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实际问题,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
4、开展教研组活动,推进教学研讨活动。
在校本培训中,学校意识到教师在培训中不应仅仅是被动的受训者,更应是一个参与者。学校围绕着‚走进新课堂‛、‚讲述新课堂‛、‚演绎新课堂‛这三个渐进式为主题组织教师开展教研组活动,在教研组这个平台上,教师们相互支持,交流分享,每个老师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的同时,又有了新的收获。每一次组内活动,老师们就课改实施以来,教学中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故事,取得的效果,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反思,就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困惑中肯地发表了理性并富有见地的意见和看法,每次活动均取得良好的成效。
5、加强教师的系列培训,建立阶梯式的优秀教师队伍。为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学校想方设法加强校本培训的系列性和多样性。一是走出去,带回来。选派优秀的教师带着任务出去参观学习,回来后把所看、所学、所想、所悟通过讲座或者‚引路课‛进行展示,做到
人的争论思辩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实践,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2、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评价机制。
根据课程改革提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评价体系,学校制定了《歧山小学教师评价方案》,坚持方向性与客观性,科学性与可行性,对教师实行自评、互评、学生评、家长评、考核小组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制定了《歧山小学教师师德及工作考核手册》,从个人发展计划、自我评估、师德、出勤、完成任务、教育随笔、教学反思、论文等方面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剖析,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机制。
新的评价方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诞生,才能发挥效力。因此我校采取了权力下放、自下而上的方法,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聪明才智,构建开放性的评价方案。围绕学生发展性评价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评价思考与操作,实行‚多元一体化评价‛。比较成熟的做法就有《学生星级评选》,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表现对学生进行星级评价,包括有朗读、背诵、质疑、写字、口语交际、自理、实践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记录等。这些使歧山小学教师的手中多了几把评价的尺子,多了一分激励,在评价中增强竞争意识,在评价中唤起主动性。
总 结 篇
十、课课改革带给学校显著的变化
两年来的课改实验工作,学校教育教学出现了新的亮点。亮点一 教师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面对新教材,教师由原来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逐渐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老师在课堂中注意课堂中的师生平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
2、工作重心的转变。
新教材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的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
3、教师地位的转变。
教师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在
不大,只是在考核学生中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家长仍然注重分数,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上也是十分注重分数。
课程改革实验的理念如何转化为操作性强的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老师在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常常有‚知道要做什么,但不知怎么做‛的感觉,‚摸不着石头过河‛。缺乏专家引领。虽然学校一直在搞校本培训但是这毕竟是在同一学校,由于承担校本培训的师资主要还是本校的老师,哪怕他们是教学业务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师,终因理论功底、学识学历都欠宽厚,而难以承担高层次的师资培训,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和更高层次的外出培训,尤其是脱产培训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更高层次的优秀教师、名教师。否则最后校本培训就会成为‚萝卜炖萝卜‛不会有高层次的提高。
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无法实现,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而且大班的情况不利于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容易造成流于形式。
十二、对下一阶段的课改工作的思考
1、切切实实加强对课改的认识。
课改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十年磨一剑‛我们有信心通过课改,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行为,建立起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2、扎扎实实搞好校本培训。
我们坚持‚培训师给教师最好的福利‛的原则,把课改行家请进来,为我校课改把脉,为课改教师释疑解难。
3、实实在在深入教学研究。
教导处要把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教研的立足点,把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教研的着眼点,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作为教研的切入点。老师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是课改的难点,我们要重点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
4、认认真真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完善课改激励评价机制,开展课改示范、研讨课活动,肯定并推广部分教师课改的成果,确立我校课改的模式。
结 束 语
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生命不是‘复制’而是创新‛,‚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能重来‛的深层内涵。为此,歧山小学全体教师‛将本着‚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精神,坚定信念、明确方向,坚持不懈地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让教育真正成为孩子一生的幸福!
高 玉 书
8.《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2.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课件、绘画。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并配有音乐和朗诵,(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
二、运动的描述
在物理学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前,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1.词汇与运动。
问题: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与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答案:升起、下落、环行、摇动(合理即可)按小组发言进行统计,当场评出第一轮抢答获胜小组。2.音乐与运动。
展示:用录音机播放《高山流水》(教材P14图 2-4),请同学们聆听。
4.绘画与运动。
展示: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画的《星夜》(教材P14图 2-5),你感觉梵高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或如何表现运动的)?请大家抢答。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抢答获胜小组。5.科学家描述的运动。
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1(2)参照物。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另一个选作标准的物体而言的,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①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选择电梯厢为参照物,乘客又是静止的;(教材P15图 2-6)
②同步地球卫星,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又是静止的。(教材P15图 2-7)
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空中的运输机与加油机。
生乙:传送带上的货物。
生丙:一起放学并排行走的两位同学。
生丁: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
1.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
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3.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4.事先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5.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板书设计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二)参照物: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反思
【《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阅读:
《彩虹》教学设计与反思06-08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07-06
白杨教学设计与反思07-15
教学设计反思与交流11-26
《磁场》教学设计与反思12-07
中和反应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8-09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0-29
买文具教学设计与反思06-08
《小小手》教学设计与反思06-10
苯酚的教学设计与反思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