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教学教案设计

2024-10-08

《丝绸之路》教学教案设计(共18篇)

1.《丝绸之路》教学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教学,使学生的人口、资源和环境意识能够得到提高,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护和保护资源和环境。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探究性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形势的严峻性;知道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彼此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是正确的选择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是正确的选择

3.教学用具 4.标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公益广告,渲染气氛,师生准备上课 教师点击屏幕,宣布上课,屏幕展示问题 视频中的公益广告是在向我们传递怎样的理念? 对此,你认为我们人类应如何去做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引导学生思考下一问题 某校学生来到一展览馆看濒危动物展览,当他们看到地球上许多珍稀动物因人类滥捕滥杀、生态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时,心情十分沉重。在一扇木门前,导游告诉同学们,这里面关着世界上最需要拯救的濒危动物,并请大家猜猜是什么。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猜什么的都有,而导游却频频摇头。究竟是什么呢?木门打开,对着同学们的是一面镜子。同学们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而陷入沉思„„

思考: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为什么濒危动物会是人类自己?此后果能否避免?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讲述当前存在的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指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新授

板块一:认识问题 问题一:人口

图片展示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学生观看后思考问题: 以上图表和漫画说明了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大。

问题二:环境现状

图片展示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学生观看后思考问题: 上述图片反映了当前中国的什么问题,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的环境形势,并通过教材中的阐述及课件的大气污染等相关素材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问题三:资源

课件展示水资源短缺及一次性筷子对资源的破坏相关材料,学生分析问题 1.读过材料后,你有何感受?你觉得中国要不要禁止一次性筷子?

2.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毁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吗? 每组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我国资源总量一览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上述材料表明,中国的资源有什么样的特点?(据此你如何评价中国的资源状况?)教师总结:以上事实表明:中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

课件展示中、美及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国的资源除具有总量大、种类多的特点之外,还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如何辩证的看待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

引导学生试着总结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是怎样的?有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

板块二

分析问题

图片展示人口增多对环境及资源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四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析问题: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给我国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呢? 学生尝试回答,教师引用材料分析总结

一个牧场,牧民有两种做法:一是适当的控制自己的牲畜头数,尽量与牧场的承载力相适应;二是尽可能多的增加自己的牲畜头数„„(1)设想这两种做法将会出现什么情况?(2)我们在发展经济时应怎么做?

教师讲述四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板块三:解决问题

结合上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人口问题: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环境、资源问题:实行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教师强调两个基本国策,并着重讲述两个国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发展观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最后,抛出本节课的方法论部分:青少年如何做? 三达标训练

1.漫画反映出的问题是()A.加快经济建设有时必须以 牺牲环境为代价

B.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经济利 益不惜污染破坏环境

C.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经得到完全遏制 D.我国环境问题相当严重,已经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

2.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就环境保护问题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分析材料,完成问题:

(1)今后我国还要做好哪些工作留住“绿水青山”?(2)青少年应怎样为我国留住“绿水青山”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重点讲解第二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请你设计一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课堂小结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逐层展示,学生回答知识框架,教师总结,宣布下课。

课后习题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达标练习1.据国家电力部门消息,今后普通用户不但能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装置给自己家供电,还可以将用不完的电卖给国家电网。这种新举措

()

①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②有利于缓解资源压力

③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会改变国有经济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2年10月,中国(聊城)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论坛在我市成功召开。我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促共赢的发展模式被誉为生态文明“聊城现象”,这是国内外领导和专家对我市的肯定,是市民的光荣。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得益()

①我市原本就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企业

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

③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依托我市水资源丰富而制订的科学规划和全市人民的艰苦奋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海宁皮革是嘉兴的拳头产品。皮革产品远销海外,但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严重污染。某皮革企业转变生产理念、引进先进设备、加快科技创新,治理污染。该企业在发展中重视污染治理

()

①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②反映了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 ③体现了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④说明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013年5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会室举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指出:近十年调查监浏的数据显示,中国珍稀濒危陆生野生动物物种的种群,已经基本扭转了持续下降的态势,总体是稳中有升。并且,一批极度濒危的陆生野生动物物种,正逐步摆脱灭绝的风险。与十年前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①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②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保法律体系,为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③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④环境的改善有利于生态平衡,一些濒危陆生野生动物物种才能得以生存并延续。(能答出三个层次就可以。每个层次2分。共6分)5系列活动之“美丽中国梦”征文比赛(15分)对这一征文主题我们用初四学生的视角来审视,会发现它涉及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问题,同时还要求我们必须清楚,美丽中国应该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铸就“美丽中国梦”,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付诸于行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包括哪些内容?(2分)(2)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是“美丽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基于我国怎样的实际所做出的必然选择?(6分)实现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怎样的发展战略?(2分)(3)为实施好第(2)问中所提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哪些基本国策?(2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学生能有哪些作为?(3分)〖参考答案〗(1)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2分)(2)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2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再加上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更加剧了资源形势的严峻性。(1分)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2分)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1分)可持续发展战略。(2分)(3)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2分)。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3分)

6.(8分)小明从上海出发一路探寻长江源头,他搜集了“长江干流剖面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全长▲

千米,请在图中分别圈出上、中、下游的分界处。(2分)(2)小明认为长江蕴藏丰富的水能。请帮他说明理由。(2分)(3)小明沿途发微博“晒”美食(见右图)。请你按他先后品尝的当地美食排列顺序。(提示:用@后面的字母排序)(1分)(4)小明探寻后写下了“美丽长江,永续发展”的愿景。请你用 可持续发展观谈谈如何实现这一愿景。(3分)答.(1)6300(千米)(1分)宜昌、湖口(1分)

(2)长江流经地势的三级阶梯,落差大;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或支流众多)。(2分)

(3)DCAB(1分)(4)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1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退田还湖,疏浚河道;防止水体污染;不过度开发旅游资源等。(2分)

2.《丝绸之路》教学教案设计 篇二

●教材分析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应当把握好本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在学习中应该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教师作为课堂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

2.这是一篇介绍历史的课文

课文选自《世界五千年》,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借助这样的文章,除了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感受我国灿烂的文化,还可以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3.这是一篇赞美壮丽西部的课文

第十册第一组课文都与西部有关,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有介绍人文历史的。其他三篇课文讲述的是现代西部,本文是唯一介绍其历史的,所以对学生了解西部的壮丽风光和绚烂历史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能力的现状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自学能力,如借助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做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等。学生以前也接触过历史故事的课文,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篇略读课文的基础。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到以学定教。

2.学生认知的现状

西部、“丝绸之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初读课文可能不易引起共鸣。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他们渴望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去触摸文字,感受语言,了解那段光辉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要让学生学会品味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自主学习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识9个生字。读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3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方法,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加深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激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2激发阅读这一系列文章的兴趣。

●教学环境与准备

根据《丝绸之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我们选择“慕课”方式制作了预习视频在班级QQ群进行共享,以及以开放的网络和可以互动的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交流媒体,为学生自主预习提供载体。PPT简单易操作,构思新颖,画面和谐,美观大方,拓展阅读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检查预习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草原的美景,感受了草原人民的热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西部,重走——“丝绸之路”。(课件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教师趁机点拨易错音字。(出示词语)

2.方法迁移,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1昨天在预习微视频中,我们回顾了《草原》一课所列小标题的方法,也请同学们列一列这篇课文的小标题。

2教师乘机指导。

◇一个是东方,中国人,一个是西域,伊朗安息国,怎么会通过丝绸建立起联系呢?课文就记载了生动的一幕,请默读课文第2~12自然段,思考:那是怎样生动的一幕?

◇课件出示:“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课文写了哪一幕情景呢?(用时间、人物、事件的方法来概括)

◇板书:迎候使者、互赠礼物、表演节目。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板书把这一幕连起来说一说。

4课文的最后几个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呢?

5教师总结:三段内容的提示都在黑板上,把这些内容合在一起就是主要内容了。

3.自主学习讨论,感受丝路之伟大

1在预习中学生们对课文提出了一些质疑,教师出示典型的问题。

2预设、出示: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为什么说它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生上台勾画关键词句。结合课后“资料袋”出示。

◇这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欧洲的罗马。

◇因为这条路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张骞于公元前138年曾历经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师补充:据史实记载,迎候有2000多人载歌载舞,赠送贵重礼物。资料袋里提到的(出示《班超投笔从戎》图画)班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放弃手中的笔成为一位将军。先概括再具体说明,这样的表达能达到最好地说明历史的效果。

◇这条路传播了各地的文化。大汉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黄瓜、芝麻……(读文)

◇除了是沟通中西之路,一条友谊之路,一条经济(科技)之路,还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师补充:唐明皇的宠妃杨贵妃擅跳胡旋舞,这是由西域传来的舞蹈在当时十分盛行,说明这还是一条文化之路。

师: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绵延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4.拓展西部边塞诗

1结合本单元拓展,进行阅读。

2要求学生再补充描写西部风光的诗。

5.总结课文

6.作业布置

1拓展阅读“丝绸之路”小故事。

2选择《世界五千年》中一个故事并说一说。

●教学反思

1.紧扣文本,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历史故事,并且处于“西部赞歌”这一组文章中……这些因素使我们在挖掘文本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形式时有所取舍,并设定了教学目标。

2.学生本位,重“导”轻“教”

本篇是略读课文,应该使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半独立阅读,我们充分考虑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设计中诸多体现如出示微视频截图、教案截图等。但略读课文教学,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学生的学;略读只是略掉了教师的精讲,并不能略掉学生的自读自悟。教师要充分体现主导作用,让学生扎扎实实学会阅读、快速阅读、高效阅读,而非过于关注字、词、句、段等的教学重点。

3.活用“微视”,扎实增效

此次设计,我们尝试了微视频的形式,通过一段短小的视频,相当于把老师带回家,让学生自主却有的放矢地预习,增加了预习的导向性,从而提高效率,也助力课堂增效。

●设计亮点

1.回归“语文”,精练内容

拿到课文,我们最先思考的往往是教什么。在分析了文本特色、课标要求和学生学情后,就需要我们进行取舍。精选内容,主线明晰,则事半功倍。

2.技术搭台,提高效率

在我们的设计中,运用了许多信息技术手段,首先是微视频和在线自测平台的使用。预习时,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遇到疑问反复观看直到理解为止,并且在自测平台上完成预习题目,教师便可及时了解学情,如本课自测平台中对文本的提问,教师便可根据实际需要并对教案做出相应调整。如此一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其次是在课堂的交流环节,运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能够实现学生交流和勾画的同步。再次是利用图片和视频网站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搭建课堂和课外的桥梁,如此一来,既能节约课堂时间,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一举数得。

3.渗透方法,授之以渔

3.浅探诗歌教学设计之路 篇三

反观中学诗歌教学的现状,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淡化确已有些时日了,分析其原因,大致有:(1)老教材自身容量过小,窄小的篇幅,点缀一些古诗词,让一两首新诗插足其问,编者恐怕已是很费心思了。(2)高考应试教育使教学过程功利化,能直接引导学生同时进入阅读与写作两扇大门的,自然是记叙、议论与散文文体,诗歌是不在其中的。这种种原因也使得许多教师不会去关注诗歌教学的设计问题。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如何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诗歌教学?我做了一点探索和实践,旨在尽量科学地设计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于永正曾说:“悟性和灵性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从读书中来,从思考中来,从艺术中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和思考过程中充分地提高鉴赏理解诗歌的能力,培养自身的悟性与灵性。

1.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许多诗歌可以让学生用其独特性的视角切入,如教授《虞美人》时,我想让学生挖掘这首词,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来切入教学。一般词都是有题目的,这首词恰恰没有,于是我让学生给这首词取一个合适的题目,依据这些题目,我抓住“你为什么取这个题目”这个中心问题,顺势领起整个文本,探讨本词的主题、作者的情感等。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加深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上,我通常先让学生讲,然后再点拨。如教授《挥泪斩马谡》一文时,我介绍《三国演义》的卷首词,问学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化用了哪首著名的诗歌,学生很快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答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这样一来,学生觉得诗词不是很陌生,减少了畏惧感,也增添了“以诗解诗”“以词解词”的乐趣。

二、教学设计注重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会提高学生感知诗歌的能力。比如艾青的《北方》,其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虽然课堂上的揣摩练习、教师精心设计的训练题很重要,但最主要的在于营造一种感受诗人情感的气氛。于是,我以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我和我的祖国》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被我带入诗歌的情境中,把握了诗歌的脉搏,把自己对热爱祖国的理解化作与诗歌相适应的曲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整体感知的层面上,还不能通过意象及诗人创造的意境来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而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思考,怎样的设计能给高一的学生带来帮助,进而培养他们感知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贯穿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我们如何使“协作”贯穿于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怎样合理地安排好协作时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必须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精神的培养对提升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必然起着关键的作用。

比如教授《锦瑟》一诗时,李商隐这首短短的七言律诗,仅仅五十六字,但是王渔洋在《论诗绝句》中说到“一篇《锦瑟》解人难”,到底诗人想表达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值得学生讨论,也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学生们相互协作,经过小组讨论得出观点。有了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协作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此。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加强。

四、利用多种学习途径实施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信息等)来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借鉴了很多名师设计,搜集了许多背景资料,让学生阅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苏轼在被贬时期的相关作品,从作品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本词的情感以及蕴涵其中的深邃哲理。在深入解析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们又产生了新问题:既然苏轼希望能够建功立业,为何会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我随即请学生讨论并做适当点拨,进而请学生联系苏轼生平,对苏轼其人做出评价。学生们从资料中感受到苏轼是一个爱国为民、有远大政治理想的人,从而很快明白,苏轼只不过是向“江月”抒发愁闷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按照这种观念,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这是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所以,教师在诗歌教学设计上必须突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重要的是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创设问题,把提高学生感知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视为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

4.《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四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课件出示丝绸之路的图片,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出示课件)

2、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4、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出示课件)

5、进一步激疑: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

6、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出示课件)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教师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出示课件)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交流。(课件出示:资料拓展——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出示课件)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出示课件)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课外拓展

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

友谊之路

经济(科技)之路

5.《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五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2、通过杜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张骞与丝绸之路》。里面的生字词大家都认识吗?咱们开火车来读一读。

绚丽夺目目瞪口呆......

小结:大家的火车开得又快又稳,都要赶上现在的磁浮列车了,那么,你能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吗?

2、指名说句子。

3、谈话:大家的生字词掌握的不错,那这篇课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

小结:简单点儿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张倩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和深远意义。

二、新授:

1、谈话:那么,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呢?在这中间他又经历了哪些苦难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思考:略

2、学生反馈:谁来说说,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呢?(从哪儿出发

①指名读课文中的句子:第四自然段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从都城出发,经过了哪些地方呢?师相机板书:

离都城---渡黄河---入沙漠---翻高原---到达西域各国

③课件出示线路图,师解说

那么,在这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3、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名说,感受交通的不便利和自然条件的恶劣

过度:除了交通的不便利,自然条件的恶劣,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他们还遭遇到了什么呢?

理解:俘虏

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一下,对方会怎样对待俘虏?

是啊,张骞他们人手遮眼法的屈辱达是一年之久,最后在一个寒夜逃了出来,请大家想象,讨论一下,他们是怎样逃出来的呢?逃脱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一些什么样的困难呢?

过渡:他们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磨难呢?请看(课件背景资料介绍)

过渡: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倩奉命出使西域,历尽种种磨难,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从中,你感受到他是怎样的人呢?

指名说

小结: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

4、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价

5、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

过渡: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也体会到了到达西域各国之后成功的喜悦,那么,张骞付出毕生精力,开辟的贯穿亚洲,延伸到地中海,直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快速的魔都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

板书:联接欧亚大陆

谈话:正是因为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汉王朝的经济才空前繁荣,创造了一代盛世,咱们因该饿、为他而感到----?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齐读一遍这句话。(出示)

6、过渡:课文学到这儿,我们知道写的丝绸之路,为什么开头要以古罗马皇帝去剧场看戏的故事引入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A:为了指出这是一条商路

6.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六

1、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为复述课文做准备。

3、通过理解,体会过渡段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意义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教师:相关资料;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什么路?在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就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千古不朽、享誉世界的路――丝绸之路。(板书课题)

2、 释题,读“金钥匙”,用金钥匙的方法说说你想了解丝绸之路的哪些问题?(老师板书:什么叫丝绸之路?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有什么意义?)

3、浏览课文,看看这些内容都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在讲。

二、 学习课文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默读。(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2、你对丝绸了解多少?学生谈收集的资料。(可结合学生带来的丝绸直观感受)课件展示(看到这么华丽的丝绸,你想说些什么?,瞧,罗马帝王身着丝绸的高贵)

3、丝绸不仅在中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在写丝绸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4、默读1、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中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词语和句子。(交流:“目瞪口呆”“赞不绝口”……“最时髦”“最讲究”“最珍贵”“和黄金等价”……)

5、此时,作为丝绸发源地的中国子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这种骄傲的语气。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欧洲的罗马帝国在我们国家的什么位置?(课件展示地图)

2、去罗马帝国的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讲?(女生读,男同学思考:找出一个词语概括路的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到的?课件展示地图,()段落,理解这条路环境恶劣,充满艰辛与危险。)

3、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那这样一条危险的、远隔万里的道路是谁开辟的呢?(板书:张骞)哪句话在写?哪些段落又在详细写?

4、再读第四自然段,看看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前后的内容有何联系?是如何联接的?(像这样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起来的段落叫做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学习5---7自然段

1、张骞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容易吗?同学们在品德课上对这个故事已有所了解,谁能说一说?

2、课文中都是怎么介绍的?默读5----7自然段,思考: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用――勾画出来。

3、学生交流:

(1)“他渡黄河、过沙漠……日夜兼程……当了俘虏。”体会刚开始的条件的恶劣都不是真正的困难,遇到匈奴才是真正的困难。板书:日夜兼程当了俘虏

(2)“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他的意志坚定,时刻都想着未完成的事业。板书:等待准备

(3) “……逃走……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板书:逃走

(4) “终于到达……”板书:到达

(5)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他的这一路历程?板书:“历尽千难万险……”

(6)面对这长达的困难,张骞为什么还是那么坚定?是什么在支持着他?学习到这儿,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7) 一趟,张骞除了收获面对困难的信心,还收获了什么?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找一句能概括它作用的话,用――画出来。(“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读,“丝绸之路”是什么的纽带?板书:交流与发展)

2、自由读:交流与发展在这一段中是如何体现的?交流的什么?(物产与文化)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交流吗?如果没有交流社会会怎么样?(不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有了交流才有发展,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情感升华

1、丝绸的出名源于“丝绸之路”,中国在世界上举世闻名也源于“丝绸之路”。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在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2、 你还知道哪些与丝绸之路有关的知识,向同学们说一说?

7.教学设计和传统教案的不同 篇七

一、概念范畴不同

教案是传统教育科学范畴的一个基本概念, 又可以叫做课时计划, 即以课时为单元确定的具体教学方案, 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教案的编写依据是教学大纲,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贯彻。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 包括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详细教法、使用教具、时间分配等, 应有尽有。整个教学过程通常包括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 它深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模式的影响。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 本来是起源于西方的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 指一种研究过程, 也指由此得来的教研文体, 是一种教学构想。它主要运用系统分析方法, 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 要求以传播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 追求显著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创造性。整个教学设计大体应当包括这样三个基本程序:“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怎么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教学设计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其中的微观教学设计。

二、对应范围不同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 是教师把某一课题或课时作为研究对象而编写的, 应该对应的范围非常集中, 需要表现为鲜明的“微观性”。

教学设计则是把整个充满各种教学因素的动态复杂关系的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可以对应的范围相当宽泛, 能够显示出显著的“宏观性”。它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 当然也可以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 具有比较大的伸缩性。总的来说, 教学设计有这样三个不同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设计, 以课堂为中心的设计, 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由于我国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使用最多, 但这并没有否认教学设计的对应范围可以远远大于教案这一基本事实。

三、秉持理念不同

传统教案秉持“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 其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把教学内容讲好。因为传统教学理念认为, 知识、技能是客观的, 可以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是知识、技能的接受者;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因此, 教案的编写就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却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予以应有的注重, 这就造成学生虽然学到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是往往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秉持以人为本、基于学习与知识创新的“学习者中心”教学理念, 认为知识和技能不完全是客观的, 是学生在和外在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生成、建构的;学生是充满生命意识、社会意识、内在潜力和独立个性的人;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 教学设计就不仅重视教师的教, 更重视学生的学, 要给学生留出自主性、生成性学习的空间, 以使学生学得更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核心目的。这就必须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 并合理利用现有媒体及其他教学资源, 注意相关的教学反馈, 以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构成元素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进程) 以及教学后记等构成元素, 还包含了组织教学、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等五个大致环节。

教学设计可以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者有关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策略与媒体的运用、教学的评价等构成元素。其中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代表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程序, 也是人们讨论最多的骨干构成元素。

统观上述两者的构成元素, 除了大致环节和基本程序不同以外, 尤需注意的是, 对学习者的有关分析是传统的教案所忽略、而教学设计不可少的, 因为“任何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为学习者的学习而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学习者中心’, 这是现代教学设计最本质、也是最显著的特征”[1]。而且, 两者的其他构成元素即使看似相通相类, 其实也还各具不尽相同的含义。

1.“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传统教案用“教学目的”, 就强调了教学行为的意图, 而“教学目的”是由教学大纲确定了的, 它规定了教学任务的上限, 教学中不得超纲偏纲, 即要“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 教师没有发挥创造的余地;再则, “教学目的”以教师为阐述主体, 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设计用“教学目标”, 则侧重于教学努力的方向, 而“教学目标”只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灵活制定的, 它只是设定了教学任务的下限, 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创造发挥余地;再则, “教学目标”以学生为阐述主体,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即“三维目标”) 的有机统一。

2.“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分析”

传统教案是基于“教材中心”的,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 (即“以本为本”) , “教学重点难点”主要由教学大纲来明示, 并没有关照到不同学习者的不同状态, 往往缺乏适宜的针对性。教学设计是基于“学习者中心”的, 学生的学习问题就是教学设计者应当解决的根本的教学问题, 教师的任务只是“用教材”去为学生服务, 因而“教学内容的分析”, 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必须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 强调一定的系统性、连续性, 尤其是适宜的针对性。

3.“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

传统教案需要的教学工具比较简易, 主要是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等, 信息承载和发布功能比较有限。教学设计可选的媒体尤为先进, 包括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电视机、VCD、DVD、计算机 (其技术在不断升级, 其软件在不断更新) 等, 能扩大课堂信息容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降低理解难度, 但教师要用心选择材料, 精心制作课件, 把握出手时机, 讲究实际效果, 它可以和传统教学手段配合使用。

4.“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传统教案可以选用的教学方法虽然已经比较丰富, 但也都侧重在指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 通过让教师娴熟地传授和训练, 来使学生有效地记忆和掌握, 可以说, “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为实现既定教学目的、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而安排的行为方式。教学设计为实现“三维目标”, 在借鉴传统教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侧重学法指导、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媒体使用、反馈调控等教学策略, 更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和即时灵动性, 可以说, “教学策略”是要教师陪伴学生体验、探究、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从而达成和享受充满创造性的生命智慧。

5.“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设计”

这两者分别是传统教案和现代教学设计的重心所在。传统教案的“教学步骤”强调预设的程序, 体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准备和周密安排, 但也会带来僵化和苛细的弊端, 不利于教学过程中即时即景的灵活创新。教学设计则大大淡化了传统教案的程式性和繁琐性, 它往往只是一个教学构想, “教学过程设计”并不要求整齐划一, 从而充分尊重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需要说明的是, 虽然现今已有的教学设计模板初看起来也显得具有相当的程式性和繁琐性, 其实目的只是为教师在认识和运用现代教学设计之初, 提供一种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完全可以有所取舍, 并不需要全盘照搬。

6.“教学后记”和“教学评价”

传统教案的“教学后记”可以记的内容比较宽泛, 没有严格要求, 并且和教案本体的关系较为松弛, 甚至在教案编写的实际中时常为一线教师所忽略。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则是其三个基本程序之一, 占有不可或缺的比重。而且, 即使传统教案的教学后记有了教学评价, 也主要是看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符合教学大纲的程度, 难以看出其价值取向。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则要同时从三个侧面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要显示出对价值观的充分注重。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使用前者, 这是一种过程评价, 旨在及时诊断和调整师生双方的“教”和“学”, 以完成教学目标;后者主要适用于一个教学阶段 (如一个大的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的教学活动完结以后, 适用于宏观教学设计。

由以上对于两者不同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传统教案作为人们长期以来经验性教学行为的产物, 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其实是现代教学设计赖以产生的必要基础, 但是面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已经表现出显见的理论性不足和教学理念滞后, 必须加以改革;教学设计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 以现代教学媒体为手段, 具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行为凭借, 已经初显出勃勃生机, 但还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发展和完善。二者完全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交互融合发展, 拥有了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 或者吸收了传统教案成熟经验的现代教学设计, 必将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8.论教学设计与教案之区别 篇八

根据翻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几点区别。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62-01

常常听老师说:“教学设计就是教案”。其实教学设计和教案是有区别的。

根据翻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几点区别。

区别之一:概念和对应层次不同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教学内容文本,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内容都是。教学设计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区别之二:元素或组成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的类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课件的使用分析及教学评价等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区别之三:表现形式不同

教学设计使用表格的方式最多。教学设计,是准备课,特别是公开课等需要全面考虑的一份文档,附件可能有电子类辅助。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呈现形式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

区别之四:教学评价不同

教案在编写过程中评价体现不明显;教学设计则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区别之五: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案是教材与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宗旨是在对教学内容理解为依据的一种为教而教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 体地位。

9.《丝绸之路》教学教案设计 篇九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

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朗读。

五、作业

1、结合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10.《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教学设计 篇十

桂园中学

(一)教材结构分析

“丝绸之路和大运河”选取了汉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史实,凸现这一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和中国南北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重点强调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大运河则突出它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作用。除此之外,课文还以历史性的眼光,描绘了当代新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历史与现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等知识,体会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及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重大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交融的关系。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方法

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材当中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适当地给与讲解。

本课设计成两条旅游路线,以“旅游参观”的方式贯穿始终。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相关的录像和图画资料以及音乐素材。学生课前分组讨论相关课题。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事先讨论布置的课题,并准备在课堂上发表见解。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新课导入、播放录相《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略)

(点评:让学生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产生兴趣和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两个学生扮演导游,分别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旅游路线做精彩介绍。“导游”借助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辅助课件,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由来、路线、沿图景点、风光、历史作用等编成导游词,吸引同学们“旅游观光”------(点评:通过两位“导游”的积极参与课堂和教师的点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把课文的重、难点融合到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中。)

第三步: 有奖抢答活动:教师将课文知识编成有趣的抢答题并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示,分组进行抢答活动,最佳组将获得礼物。(点评:抢答活动将激活课堂,调动全班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四步:绘图PK活动:派两位同学上台分别绘制丝路和运河路线图,其他同学观察讨论评价,评出哪个最佳,颁发奖品。

(点评:此活动将深化学生对丝路和运河的认识,形成空间地理概念。)

第五步: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丝路和运河的特色。教师总结。课堂小结: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陆路、水路交通要道,它们在沟通中西交通、南北交通,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堂课我们在大量的录象、图片资料中领略了神秘的有异域风情的西域风光、优美自然的运河水乡风貌。大家一定非常想沿着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去亲身探访。课后大家可以设计两条旅游线路,评一评谁的设计方案最佳。

(点评:概括虚拟旅游的收获,当是别有一番韵味。)

(七)本课知识要点:

1、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图、历史作用,古今丝绸之路的比较;

2、京杭大运河的概况、历史意义与现实作用;

11.《丝绸之路》教学教案设计 篇十一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两院院士路甬祥作了题为《关于创新设计竞争力的再思考》的主旨报告。报告通过回顾人类历史发展各阶段设计创新推动产业革命的历史,阐述知识网络时代的创新设计3.0的时代特征,指出从历史汲取有益启示,认知设计的动力和环境,研究创新设计竞争力评价,对于制定我国创新设计规划、改革设计教育、建设先进设计文化,提升创新设计能力,促进向中国创造转变,建设科技创新强国,都有重大意义。

开幕式后举行了“丝绸之路创新设计产业联盟”的成立仪式,来自120多家丝绸之路沿线的创新设计领域学术团体、企业、科研机构、院校等单位作为发起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签约各方共同承诺将立足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促进和深化本地区内和本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交流合作。同期还举行了“丝绸之路创新设计研究院”发起倡议仪式,以及“中国好设计西安中心”揭牌仪式,各项活动均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

来自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四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创新设计应用与市场、创新设计人才培养、创新设计开放合作四个专题作了主题演讲。

论坛活动为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难得的理念交流和思想碰撞,也令与会代表深刻认识到创新设计对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竞争力和附加值的重大作用。在全球新产业革命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型交汇的机遇下,创新设计内涵丰富,是将信息、知识、创新转换为产品、服务的集成创新和创造活动,涵盖工程设计、工业设计、服务模式设计等各类设计领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此次论坛形成的共识与“丝绸之路创新设计产业联盟”的成立,将推动创新设计领域的科研合作、经济交流、人才培养、文化沟通、政策研究等,从而带动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更好地发挥科技与人才优势,促进各方资源优势互补,深化区域创新合作交流,在合作共赢中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助力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

12.《丝绸之路》教学教案设计 篇十二

我们以创新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以“教学目标的三维融通表述”以及与之相应的教案书写格式变化促进了课堂的变化。

“教学目标的三维融通表述”的基本格式是:“组织方式或学习方式、方法、工具”+“行为主体”+“行为条件、程度”+“行为动词”+“知识点、能力点”。教学目标的确定关注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确定,关注学习方式、方法、工具的确定,关注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强调教学目标确定的合理性,目标指向是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行为的主体是全体学生;使用的行为动词要清晰、可把握;学生行为的实现程度具体化,尊重学生差异;预设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课堂资源的生成性,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使教师在教学环节预设的时候不仅考虑“要教什么,培养什么能力,培养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充分考虑“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去达成目的”,全方位预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为了指导教师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改进了备课机制,县教研室把原有的备课本重新进行设计,与上述教学目标表述方式相配套的是以表格的形式分“教学环节、问题与任务、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来呈现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方面,重点关注:提出问题环节,引导教师注意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要符合教学内容及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解决环节,合理运用教学组织方式,凸显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结论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允许不同结论的存在;交流反馈环节,注意解决问题过程的交流讨论,注意就学生的结论本身开展发散性交流讨论;课堂训练环节,注意单项能力和多向能力兼顾训练、理论性题目和实践性题目兼顾训练、规定性题目和自我表现型题目兼顾训练。

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与每个环节特定教学内容或任务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方式、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工具的具体运用和操作,探索师生双边活动设计的时效性、生成性资源的选择性、学科素养的个性化。提倡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组织方式;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选择上,着重探索眼看、耳听、口说、手做等基本学习方式的合理使用及其内在联系,强化说、做方式的运用;在每个环节知识点的处理上,提倡教师至少渗透一种思维方法并让学生感悟这一方法;在教和学工具的选择上,强调必需性和有效性。

要使课改理念真正回归教学实践,就要进行目标、动机、过程、方式、方法、工具、结果的检测及评价等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操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探索这些基本因素在概念课、实验课、阅读课、写作课,新授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中如何处理。为实现“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行为,体现既发展共性又凸显个性的有机统一,我们成立了“县———片(课改协作组)———校”三级教研网络,按照“集体研讨,撰写预案(选择内容,钻研教材;集思广益,形成共识;加工整理,撰写预案)———资源共享,突出个性———操作实践,反思总结”的集体备课操作程序,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突出个性、反思提高”的备课模式,既展示了集体智慧,又彰显了个人风格,突出“资源化+个性化”的特色。

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教学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对备课这一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进行审视和反思,引导教师从写教案的重负中走出来,广泛猎取各方面的知识,加强理论学习,让教师钻研教法,研究学生,写教学心得,从而使教学设计的意义更加深远。

13.《丝绸之路》教学教案设计 篇十三

导入:在上课前,先请大家看段视频,了解下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播放视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条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出示课题)。

一、凿空壮举——张骞通西域

1、提起丝绸之路,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张骞。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他的壮举被称为“凿空”(出示第一篇章标题)

2、我们来了解下张骞(出示张骞图片和简介)他原来是守卫皇宫的郎官,后来因开通丝绸之路有功,被封为博望候。他为什么好好的郎官不做,而要去西域呢?请看这两段材料(师解释第一段材料,生读第二段材料,找出关键句)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哪位同学用命令里的原文来回答一下。

3、那么大月支所处的西域到底在哪里呢?(出示西域地图)哪位同学上台来指出西域的范围。

4、公元前138年,张骞拜别汉武帝,踏上前往西域的征途(出示拜别图片),他能否顺利完成任务?他会有怎样的遭遇?请大家观看视频。(看视频)这一路上,缺少食物、道路坎坷、被匈奴关押,但张骞没有放弃没有投降,你觉得张骞是个怎样的人?(请学生说说张骞的精神品质)介绍汉书的评价和翦伯赞的话。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像张骞一样不怕困难、百折不挠。

5、张骞回到长安不久之后再次奉命出使西域。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学及书本,小组合作完成这张表格。分析材料,理解张骞通西域对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影响,进行学法指导: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二、苦心经营——两汉管西域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各国也认识到了汉朝的富足和强大,纷纷表示愿意归顺汉朝,另外为了保护往来的使者商人,两汉政府在西域苦心经营加强管理。请大家比较下秦汉地图,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再结合材料,找找多出来的这块地区叫什么?西域都护,这是个怎样的机构?东汉时期又是如何管理西域的呢?请同学们根据书本独立完成这三个题目,你就能找到答案了。(补充:前几年,有些人在新疆制造**,企图把新疆分裂出去,但今天我们学了这段历史就知道了,早在公元前60年,我们就设置了西域都护对新疆行使主权,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这里有个历史人物叫班超,他继承了张骞的事业,几次出使西域。有同学知道和班超有关的成语典故吗?

三、探寻丝路——文明之桥梁

1、有张骞、班超这样有胆有识的开路先锋的努力,汉朝与西域的交流一直持续着,这条往来的道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就是丝绸之路。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路线的走向。然后请大家动动脑动动手,整理出路线,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整理出路线。

2、在开辟陆地上这条丝绸之路的同时,汉朝还开辟了大规模的海上丝绸之路。(补充:这里有片海域叫南海,分布着许多岛屿,有些东南亚国家比如菲律宾、越南跟我们中国争夺这些岛屿的主权,其实早在西汉时期,我国的商人、使者频繁航行在南海海域,所以,出示文字)

3、这条道路上有许多交流物品,老师帮大家找好了。现在我们要研究下他们的分类,来玩个投篮游戏。(学生上黑板贴图)。结合活动,分析材料,得出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古今畅想——丝路飞新歌

1、在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那么,在今天网络信息时代,这条道路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呢?(学生回答相关旅游资源、能源等)

2、这条古老的文明之路,今天我们中国有一项战略政策给它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就是***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下。

14.走依法治国之路教学设计 篇十四

蔡学云

【环节】: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探究互动(问题再现,知识拓展,能力提升)——收获平台——当堂检测 【学情预测】:

1学生在自学时总结“依法治国的涵义、意义?”可能不完整,不准确,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自学检测第2题有些学生可能不认真审题会出错,教师批阅后让优秀学生说理由。

2、突破重难点时,在知识拓展环节“依法治国的意义”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和相关事例讲解。

3、在当堂检测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题,学生总结不全,需教师教给学生学会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思考总结问题。

【学情分析】

本课在课堂上,主要通过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处理,师生共同探讨,感悟知识。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今天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有电视、杂志、报纸、Internet等,他们个性张扬、好胜、自主、乐于探索、独立分析能力强,并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采用多种形式展示近段时间内发生的社会热点案例,让学生自主讨论、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本课的探讨和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2、知识目标: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

3、能力目标:培养守法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教学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 【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

“依法治国”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八年级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今天,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为建设民主法制国家,党和国家提出了实施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提高自身法治意识,依法律已,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教法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材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中共中央政治局推进学习依法治国 导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历史故事导入】: 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案,久查未决。忽有人来告发,使案成功告破。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那人是他父亲。“什么?你竟敢告你父亲?”国王怒道。“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 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法则死!”国王说道。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

1、请思考:国王的判案是“人治”还是“法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本课的课题“走依法治国之路”)改为:

播放视频依法治国方阵:同学们,还记得国庆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吗?下面咱们先来重温一下依法治国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情形。(多媒体播放视频)依法治国方阵作为专门的主题,位列56个方阵之中,依法治国方阵,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式,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今天已经得到有效实施,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走依法治国之路。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依法治国方阵视频让学生初步认识依法治国方略导入本节课题。)

环节二:【问题再现】

(1)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2)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3)依法治国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分别是什么?(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文化、社会秩序四个方面)

环节三:【知识拓展】依法治国的含义

1.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阅读后分组讨论交流,总结本课要掌握的知识点或问题。

2.提问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学生回答课堂知识点(依法治国的含义、重要意义)

3.师生共同分析“依法治国”的含义。

(1)展示“依法治国”的相关背景资料: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2)学生齐读依法治国的含义。P83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3)分解“依法治国”:(幻灯片)

下面咱们来解读一下依法治国,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看那位学生记得多。(课件出示“解读依法治国”)

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主体——广大人民群众

客体——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依据——宪法和法律

目的——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

要求——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念、定义,方便学生的记忆,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层层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定义的掌握和理解。

图片材料(幻灯片)请思考:

田风山被判处无期徒刑,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用事实印证国家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环节四:【能力提升】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新闻在线 】

1、市场经济

(幻灯片)

案例一: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大头儿子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不久,安徽出现了许多“大头娃娃”。他们营养不良、头脸浮肿、四肢细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他们使用了劣质奶粉。其中,童小雪,在自己刚满周岁时,打赢了一场民事官司。被告马步才因涉嫌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已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对有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97名责任人员作出了处罚。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违法的处罚力度

2、民主政治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胡锦涛讲到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案例二:考考你:我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谁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是如何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

你知道在农村村支书、村长是如何当选上的吗?你选会选什么样的人当选村支书。这是在行使什么权利?是谁赋予你的权利?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和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施行、《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印发《村民选举法》使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决策、管理、监督逐渐进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各地普遍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民主理财、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务公开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广大村民群众参与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

截至2008年底,中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共有村委会60.4万个,经依法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成员230多万人,95%以上的村委会依法实行了直接选举。从由村民代表参加选举转变为村民直接投票选举.各地普遍建立了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的组织形式,竞职演讲、治村演说等形式普遍实行,竞争形式日益激烈。

据报载,安徽省某市某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某,因选举拉选票,干涉人大代表自主表达选举意志,受到严肃查处,并被选民和区人大常委会依法罢免其人大代表、副主任职务。

思考:各级领导的选举顺利依靠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文化领域

截止到2010年10月底,全国共对接入的178.5万个网站进行了全面排查,关闭涉黄网站6万多个,关闭未备案网站3000多个,共查处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案件2197起,行政案件1773起,查处相关涉案人员4965人。思考: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4、社会安定 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造成直接财产损失2.5亿元。议一议:中国政府对“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恐怖活动坚决依法予以打击 说明了什么?

小结:“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只有实施依法治国,才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社会文明进步,国家长治久安,市场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才能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我们明天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入手,结合时政热点分析问题解决难懂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安四个方面理解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走进生活】

我来参与: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身边有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和事?学了本课,你打算怎样做?

最近我们学校打算开展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请你为该项活动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开展“我来参与”学生以活动的方式,直接落实法治活动,直观了解依法治国的实施。

【颗粒归仓】本节课,我学习了„„ 知道了„„

在以后生活中,我将做到„„ 【当堂检测】

1、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B)

A、坚持党的领导B、依法治国C、人民当家作主D、共同富裕

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D)

A、中国共产党B、我国公民C、司法部门D、人民群众

3据新华社沈阳电: 4月25日,辽宁省铁岭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被告人南勇受贿案,公诉机关指控:1998年至2009年,被告人南勇利用担任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主任等职务上的便利,承诺为俱乐部和他人谋取利益,先后收受多家足球俱乐部和个人的人民币和手表、加油卡等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489962元。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南勇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

2、谈谈对上述材料观点重要意义的认识。

板书设计:

走依法治国之路

1、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涵义)

2、法治则国兴: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5.丝绸面料对现代旗袍设计影响研究 篇十五

旗袍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是传统服饰文化的杰出代表, 承载着几百年来中国女性对美的追求和诠释。旗袍作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饰, 不仅完全满足了人们心平气和的天性, 同时, 它又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人们的审美意识。

早期的旗袍风格朴素, 线条简练, 纹饰自由, 色彩素雅, 入关后, 因为天下太平, 旗人生活安定, 趋于奢侈, 所以旗袍慢慢朝繁复的方向发展, 镶、滚、嵌、绣、荡、贴、盘、钉样样俱全, 领头、袖端、襟侧和衣裾的多层各色滚饰以及如意纹样成为旗袍的重要标志之一。原来用于保护领口、袖口及下摆的素色衣服边缘也被绣上纹饰, 变成了道道镶嵌, 并以多镶为美, 甚至还出现过“十八镶”的做法, 即在一件旗袍上镶嵌十八道花边才算漂亮, 极其奢华, 连面料的本色都几乎被掩盖了。此外, 旗袍的袖子还流行“大挽袖”, 袖筒宽松, 袖长过手, 在袖里的下半截, 彩绣上各种与袖面不同颜色的花卉纹样, 穿时将其挽起, 显示出别致、美观的风格。在结构上, 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从最初的四面开衩变成两面开衩, 这些都符合了当时的审美习惯。

2丝绸面料是旗袍设计的最佳选择

(1) 丝绸的种类和服用特性。

所谓丝绸, 其实就是蚕丝的织品。蚕丝是一种动物蛋白质纤维, 质地优良, 性能优越, 既轻又暖和而且柔软有光泽, 与人体皮肤有极强的相容性。丝绸因其光泽奕奕、轻盈飘逸、柔和含蓄, 素有“衣料女皇”的美称。

纺织面料的种类很多, 可供服用的也是相当多样的, 但是无论棉、毛、呢、绒、绸、纱、缎以至化纤产品, 它总是要密切结合使用对象进行设计和制作的, 服用面料一旦脱离服装, 它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纺织品中的“皇后”——丝绸, 就更具有这种特点了。她是旗袍设计的最佳选择。

“丝织物根据其外观及结构特征可分为绡、纺、绉、绸、缎、锦、绢、绫、罗、纱、葛、绨、呢、绒等十四大类。其中绉类、缎类丝织物是旗袍的首选面料, 纺类丝织物则常常被用作里料⑶。”以下就旗袍设计的面料介绍其种类和服用特性。

①绉是表面起着各种不同皱纹的丝织物, 光泽柔和, 手感柔软而且富有弹性, 抗皱性和悬垂性良好, 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绉类织物作为旗袍面料较为高贵典雅。

②缎是一种具有缎纹组织的中厚型丝织品, 手感光滑柔软, 质地紧密厚实, 缎面光泽明亮。缎有素软缎、织锦缎和古香缎之分。素软缎纹面平滑光亮, 质地柔软, 背面呈细斜线纹状的风格特征, 有素色和印花两种。织锦缎和古香缎属于丝织物中最为精制的品种, 花纹细腻, 质地紧密, 色彩绚丽, 其中织锦缎是缎地绒花彩色花纹, 有豪华富丽的感觉;而古香缎的图案以古雅的山水风景和植物花卉为主, 民族风格更浓。缎类织物作为旗袍的主选面料, 是因为她明亮的光泽, 给人以既古色古香又富丽堂皇的感觉。

③纺类织物以桑蚕丝、绢丝及人造丝为原料, 平纹组织, 质地轻薄坚韧, 表面细滑, 主要作为旗袍的里料。

(2) 丝绸面料与旗袍结合的艺术特色。

如果说人是服装的载体, 那么面料就是服装的依托。丝绸面料滑爽、细腻、有一定的韧性, 这对于旗袍表现女性的身体曲线来说是一个完美的结合。我们的旗袍造型简洁舒展, 色彩装饰明快清新, 丝绸面料与中国妇女体型的适度地结合充分地体现出端庄、稳重、内在、含蓄的人物性格, 能使人产生一种美的感受。

3丝绸面料在现代旗袍设计中的作用

(1) 旗袍的时装化设计。

旗袍包含着时代精神和生活的节奏。改良旗袍依然保持了颈部和胸部的严密包裹, 这与中国人含蓄、内在的性格相吻合, 然而整体的修身造型和腿部的开衩却体现出人们想表现自我个性、突破自我的心理。同时, 旗袍的这一改良形式也更便于活动, 免去了束缚, 因而成为当时妇女追逐的时尚。

当今,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加快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服装流行的周期越来越短。服装界可谓是十年一个轮回, 如今, 服装界又掀起复古的风潮, 加之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这使更多的人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都使旗袍这一中国传统服饰再一次成为世界时装舞台上的亮点, 但是复古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过去, 而是以现代的形式给予传统服装新的包装和诠释, 所以旗袍的时装化设计不仅要体现传统的文化内涵, 更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2) 丝绸图案色彩对旗袍设计的影响。

传统的丝绸图案大多是将道德价值放在首位的, 丝绸图案的形式背后隐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价值成分, 很多图案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有寓意的。清式旗袍的图案就非常讲究, 因此, 在丝绸图案的设计上赋予了很多特殊的寓意, 比如龙、凤图案就代表了权利和等级;牡丹代表了富贵吉祥;蝴蝶代表了春光和美景;梅、兰、竹、菊代表了高雅和友谊等等。传统旗袍繁缛的图案装饰与那时缓慢的生活节奏有关, 穿衣服的人和看衣服的人都有足够的工夫去欣赏这些装饰的细节。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效率的年代, 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很快, 没有很多的时间去欣赏, 什么东西都最好是一目了然, 讲究在简洁中突出个性和细节的美。旗袍的图案装饰也是如此, 因此丝绸图案在现代旗袍的设计中也要进行改良和发展。现代旗袍的图案可以借鉴传统的装饰图案但是应该提取少量的元素放大使用, 或者将原有的图案加以简化。比如传统的“牡丹花”图案可以扩大在整个前胸和后背, 或是挑选肩、腰、领、袖等处做一些纹样的装饰, 而不是把整件服装都装饰满图案, 更不是装饰的图案把面料的底色都掩盖掉。此外, 在现代旗袍的设计中, 可以根据面料本身的图案风格来设计旗袍的风格。如流香绉是一种提花组织, 地组织黯淡柔和, 提花光亮明快, 花型以梅、兰、蔷薇为主。在旗袍设计中可以根据这个特性设计一些裙长较短, 颇具现代感的日常时装旗袍或是小礼服;如织锦缎是缎地绒花彩色花纹, 有豪华富丽的感觉, 而古香缎的图案则以古雅的山水风景和植物花卉为主, 民族风格很浓, 旗袍的设计可以根据这一特性设计一些中式旗袍晚装, 图案的大气、华丽更突显出服装的高贵, 同时民族风格的图案更使这类晚装别具一格, 给人一种古色古香, 富丽堂皇的感觉。再者, 在传统的图案基础上融合现代的装饰手法, 使设计能够兼具时尚和传统的韵味。

(3) 丝绸面料质地对旗袍外观的影响。

丝绸面料的质地不同对旗袍的外观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现代旗袍设计中也根据丝绸面料的各种质地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使现代旗袍更具变化。绸类织物质地细密而较薄, 其中塔夫绸质地紧密, 绸面细洁光滑, 平挺美观, 但是容易折皱, 折叠或是重压后折痕不易恢复, 这种特性可以用在时装类旗袍的细节变化上, 可以在一些款式比较硬朗的设计中采用这种质地的面料, 或是在袖、腰、摆等处做一些有特色的细节处理时可以选用的面料。绵绸质地厚实富有弹性, 手感粘柔粗糙, 风格粗犷自然, 采用这种质地的面料设计旗袍, 能使旗袍的外观看上去朴实、自然。纱类织物质地轻薄, 有透明感, 用这类面料作为旗袍制作的面料之一, 可以使旗袍的外观产生朦胧迷离, 若隐若现的虚幻效果。绉类织物质地柔软, 手感滑爽, 与人体有着较强的亲和性, 这种面料的旗袍更加贴和女性的身体, 旗袍外观光亮柔滑, 线条流畅, 有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丝绸面料的种类很多, 在旗袍设计中应根据款式特点来选用, 通过面料本身的质地和性能, 突出服装的美感, 表达设计者所要展示的设计思路, 呈现出旗袍各种不同的外观风貌。

4丝绸面料与现代旗袍设计的创新发展

(1) 丝绸面料的时尚化发展。

丝绸是传统的, 它以轻、柔、软、爽的材质特性以及良好的悬垂感创造出飘逸、舒适、自然的中国传统服饰——旗袍。同时, 丝绸也是时尚的, 它天然、绿色和健康的特点不但能满足现代人对“绿色服装”的渴求和向往, 更加符合现在所倡导的环保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审美意识的转变, 人们对丝绸服装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 因此丝绸面料也在朝着时尚化的道路发展。

我们要把丝绸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都市的时尚元素相融合, 将年轻、时尚的元素融入到古老的丝绸之中,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①新科技面料的开发。在后处理技术上, 我们大多还停留在90年代传统的水洗、砂洗工艺上, 这无法给丝绸的设计开发注入新的活力, 无法满足不断更新的时尚口味和市场需要。因此必须在发扬丝绸原有特点的基础上, 通过科技创新和新科技面料的研制开发来达到。如真丝与羊毛交织的产品具有光泽柔和、手感柔软、挺括富有弹性、穿着华贵舒适等优点。

②面料的搭配使用。根据设计主题的需要, 可以选择一些其他材质与丝绸面料进行组合搭配。如丝绸与羊毛、棉麻、皮革、牛仔面料的搭配, 既含有其他材质的特性, 又保留丝绸的典雅, 这为拓宽丝绸面料的使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③根据色彩流行的主题对丝绸面料进行色彩设计。我们可以根据每一季的流行色对丝绸面料的色彩搭配进行设计, 使丝绸面料的色彩更具时尚性和流行感。

(2) 现代旗袍设计的形神体现。

旗袍的现代设计大体可分为礼服和时装两大类。礼服类旗袍, 通常适合较为正式的场合穿着, 礼服类旗袍能体现出女性温文尔雅, 秀美端庄的特质。这类旗袍的衣长较长, 腰身更加贴体, 线条简洁流畅, 装饰简洁, 主要突出的是一种优雅、端庄的气质, 因而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装饰。色彩的选择要因人而异, 如年龄较大的女性可以选择黑、暗红、宝蓝等深重沉稳的颜色, 这些色彩可以将皮肤衬托的更加白皙, 使人显得年轻, 同时又能突出年长者的高贵和稳重。年轻女性的礼服旗袍在款式设计上可以处理的活泼一些, 如将领子设计成可翻折的领型;襟位的设计更是可以多样化, 可以设计单衽斜襟、对襟、双衽等;在领和襟位的设计上, 不一定像传统旗袍那样把全身都包裹住, 可以适当的袒露, 或是利用纱等透明面料对局部进行细节处理。传统的旗袍多为装袖和无袖两种, 现代旗袍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袖型进行多样化设计, 如插肩袖、短袖、连肩袖等的应用, 都能使旗袍的整体效果得以改观。礼服类旗袍以传统旗袍的式样为基础, 只作局部的变化处理, 总体的风格没有太大的变化。时装类旗袍的设计就比较自由, 可以根据设计师的想法做大幅度的变化处理。它主要是给人一种神似的感觉而不是更多的强调形似, 因此在款式上不用拘泥于原有的形式, 可以进行新的创意, 甚至可以通过旗袍传统轮廓的彻底改观来表现设计者对于传统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设计风格融入其中, 使设计更加具有生命力。

摘要:分析总结了传统丝绸旗袍的发展历程, 同时通过对丝绸面料的种类和服用特性的分析和研究论述了其对于现代旗袍设计在外观、图案、色彩等多方面的影响, 以及对于现代丝绸旗袍创新发展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丝绸,旗袍,创新

参考文献

[1]阎玉秀, 金子敏.“旗袍造型演变探讨”[J].丝绸技术, 1996, (4) :3-47.

[2]包铭新.中国旗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8:62.

[3]张浩, 郑嵘.旗袍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3-4-8-18-20-22.

[4]鲁红.“旗袍的继承与创新”[J].四川丝绸, 2002, (4) :45.

16.《丝绸之路》教学教案设计 篇十六

视点结构教学内容设计指对学科知识或技能等进行概念及其之间关系的逻辑处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质就是对这些丰富的内容进行科学处理,而处理的关键是从丰富的教学内容中筛选出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点(视点),并建立起这些“点与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视点结构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从浩瀚的学科内容中,筛选出最有效的知识,建立最科学的结构。现结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第五课《童趣》,展现视点结构教学法的优势以及它对目前新课改形式下古文教学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1.语文目标:能够从事物的细微之处发现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2.其他目标: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体会古文简洁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1.点提取:童趣;学习古文的方法

2.点定义:童趣:童年时代的体验,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引用课文的导入)

学习古文的两种方法:在本文中主要有如何断句;

翻译古文的两种方法:加字法和换字法。

3.关键词:想象,古文学习方法

三、教学材料

1.典型材料:课文原文

2.延伸材料:课后陈毓罴对《浮生六记》的概述

3.检测材料:课后“研讨与练习”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点引入

师:夏天到了,同学们的宿舍里肯定也飞来了一些蚊子。有人仔细观察过蚊子吗?(停顿)对这些蚊子你们是什么态度呢?(讨论结果基本上是厌恶蚊子)这里就有一个人能从蚊子身上找到乐趣,想不想知道原因?请翻开课本19页!这个比你们年长两百多岁的……(介绍作者)

(二)点揭示

1.生字注音

2.师:全文主要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趣)

齐读文章,并注意沈复写了哪几件趣事?

3.老师示范正确的古文断句,教学生断句。(示范一段,后几段由学生完成)

4.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趣事?(师生一起总结)。然后请学生起来复述这个几个小故事(旨在翻译),老师同时指出翻译古文的两种常用方法:加字法、换字法(翻译环节老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古文的简洁性)——同时解决了练习二。

5.最后一段:“惩治癞蛤蟆”,可以让同学们模拟课文的插图,画出“惩治癞蛤蟆”的场景,充分展开想象,即使画得不像,也可通过脑海的画面再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更体现出“趣”味。

(三)点延伸

师问:为什么沈复能从这些大家可能都经历过的小事中发现这么多乐趣呢?结合课后陈陈毓罴对他的评价,讨论……(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再由一位同学发言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全班分享。

(四)能力检测

想象身边任何一处场景或事物,自由发言(要求:体现善于观察,富于想象)。

(五)点回归

(从德育角度,由学生总结)师问:你们喜欢像沈复那样的“同学”吗?怎样才能成为他那样的人呢?(老师同时在黑板上记录下关键词)

六、板书设计

(一)生字:

稚zhì 藐miǎo 强jiāng 鹤唳 hè lì

怡yí 凹凸āo tū 砾 lì 壑hè 庞páng 癞虾蟆lài há ma

(二)童趣事件

(1)夏蚊成雷——鹤唳云端;烟——青云趣(物外)

(2)草、虫蚁、土砾——林、兽、丘壑想象

(3)二虫斗草图;惩治癞蛤蟆

该教学设计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为以后更加复杂的古文学习创造好良好的“会面”。利用视点结构教学法清晰地把该课文的重点——培养对古文学习的兴趣以及简单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勾勒出来。

“点引入”中,从夏天大家都熟悉的蚊子入手,初探学生对蚊子的感觉。相比之下,年长两百多岁的“沈复同学”不仅观察过蚊子,而且还和蚊子一起玩耍。这里将沈复的简介巧妙地融合进“沈复同学”的这一概念中,既有趣又觉得亲切,使学生从童年的视角去观察沈复。接下来学生对于沈复和蚊子玩耍的事件自然感到新奇,于是顺势进入课文第二段的学习,及时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又实现了简单的古文知识点学习。

在本文三部分的教学中,通过复述情节,实物与想象物之间的对比,让学生给“惩治癞蛤蟆”画场景,都锻炼了学生的再现、想象能力,且在课堂活动中找到明察秋毫的乐趣,给学生传达用童心细心观察事物、收获生活乐趣的思想。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强化了学生使用古文翻译的“加字法”、“换字法”的方法。熟悉全篇的最后,老师抛出“你想成为沈复那样的人吗?如何才能做到呢?”的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同时,在《童趣》的教案设计中重点体现的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在本文中占主导地位,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同时并存。例如在教授学生古文翻译方法——加字法和换字法时,老师实例演习一段,剩下的三段都是学生自己完成,方式就是同桌之间相互配合翻译,讨论出最佳的译文,并且向全班复述。探究学习主要体现在对沈复本人的个性、以及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探讨上,面对相同的事物,为什么他偏偏觉得有趣?通过教案设计可以明显看出,在该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老师始终起的是引导作用。根据最初的教学目标,一步步把学生引入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中,同时一“趣”贯穿课堂,体现了课文的宗旨,也实现了“快乐学习”。

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它能更好地实现语文科学化建设,良好教学设计既能够辅助老师教学,又能够使学生学到更明晰的知识,视点结构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余立新.语文课堂教学概论[M].重庆出版社,2008.

[2]阎立钦等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7.丝绸之路教案 篇十七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一带一路”的概念。

2、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与意义。

3、使学生充分认识申遗的重大意义。学习过程:

一、用“一带一路”为话题引入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由来

2、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与路线图

3、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张骞、玄奘)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作用及其意义)

1、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要性及其意义。(1)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2)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3)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

2、意义:中国与中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价值

①有利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②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③有利于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意义

1、是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战略举措。

2、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途径。

3、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深远谋划。

4、是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的历史选择。

五、总结“一带一路”

六、丝路申遗

18.2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十八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贸易法》第二条和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管理条例》。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2.‚丝绸之路‛地图。[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完成学习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西游记》主题曲。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齐读,读了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1)什么是丝绸之路?(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好奇,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的风光,为课文的展开做好铺垫。并使课外与课内结合,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理清文章思路。(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一)自由朗读课文,你认为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找出相关的句子证明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提炼观点的能力,并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二)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 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笔标记出来。(1)隆重。① 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想象到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的场面,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三)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回味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四、体会写法,朗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设计意图:体会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的写法,明白文章谋篇结构的好处,指导今后写作。)

五、提升拓展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3.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加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感受丝绸之路的意义。)

六、布置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课内知识拓展到生活中去。)

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贸易法》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对外贸易以及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本法所称对外贸易,是指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

第二十一条 国家实行统一的商品合格评定制度,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进出口商品进行认证、检验、检疫。板书设计:

┌开篇点题-展开想象

丝绸之路 │-突出作用

上一篇:后勤部仓库主管岗位职责下一篇:企业违规解除劳动合同怎么办